0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按朝代【热门20篇】

全国最长的隧道排名,你知道吗?下面就让问学吧小编我来告诉你吧。

浏览

7014

文章

132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东汉的兴亡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西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横跨公元前后的朝代(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2.东汉建立:刘秀于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措施: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②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危害: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是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5.黄巾起义的原因: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流离失所。时间及领导人:184年,张角等人;结果:失败。

6.黄巾起义的特点:①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②利用宗教太平道动员群众起义。

7.黄巾起义的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瓦解了东汉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和清朝

全文共 1241 字

+ 加入清单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北京。

2、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最具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4、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6、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7、16世纪中期,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功勋卓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9、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10、1636年,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清军加紧对明朝的进攻,大军直抵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京师(今北京)成为清朝的都城,不久,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11、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我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12、顺治帝封****五世为“****喇嘛”,后来康熙帝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驻藏大臣三者地位平等;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14、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鸟梁海地区,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鸟),南达南沙群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14、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主义统治。

15、乾隆年间,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

16、清明初年对外贸易政策是采取闭关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17、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18、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19、宋应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他编写了《天工开物》,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明代三部最优秀的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21、清代著名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措施)

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大一统。

思想文化:继续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荷兰侵占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达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统一台湾

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4、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所学的史实证明郑成功的话"台湾一向属于中国"P93)

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琉球。元朝设澎湖巡检司,专门管理澎湖列岛和琉球;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称号

"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帝:1727年始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四、巩固西北边疆

回部:在我国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由于他们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清代把这个地区称为"回部"。

1、康熙帝时:

噶(gā)尔丹发动叛乱,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

2、乾隆帝时

乾隆帝经过两年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五、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1.老子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

2)思想观点: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学说著作:《道德经》

2.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孔名丘,字仲尼)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年鲁国人

2)政治上:①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②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

3)教育上: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②在教学中,孔子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③发现和总结出很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

4)学说著作:《论语》(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5)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昌盛的秦汉文化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昌盛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东汉时期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

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著有《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奴隶制王朝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伐无道,诛暴君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的暴政

秦统一后,虽然采取了一些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但是,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对人民的无限搜刮,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使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直接矛盾日益激化。

(1)秦始皇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是非常残酷的。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是压在农民头上的沉重负担。

(2)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墓,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繁重的徭役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对人民的严刑峻法,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一、遣唐使

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制度、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向东)

1、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6次东渡日本)

2、贡献(作用):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三、玄奘西行(向西)

1.时间与过程: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古印度)取经(走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一路西行),遍访天竺,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2、著作:《大唐西域记》

它记载了玄奘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四、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对外开放(开放的对外政策)、双向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古代思想文化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一、孔子

北:P50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还是大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孔子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二、佛教传入的史实

北:P91佛教起来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史记》

北:P93—94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该书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四、《资治通鉴》

北:P86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了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

北:P46商朝时期,将占卜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卜辞。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二)金文

北:P49《每课一得》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金文。

(三)小篆、隶书

北:P71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P71《秦统一文字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点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知识点2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知识点3书法、绘画与雕塑

书法: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东晋的王羲之,当时的人称他的行书、楷书为古今之冠,他的笔势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后人誉为"书圣"。

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劈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_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

1、背景:(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总结: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资本主义的产生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资本主义产生是这样的,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讲解。

明朝资本主义的产生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是怎样产生的?

答:明朝中期以后,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成为商品。

全国出现30多座工商业繁荣的城市,还涌现了从多的小市镇和集市。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州、杭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出现了“机户”。

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人进行生产。

为机户做工的人叫“机工”,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劳动成果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拥工人。

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拥与被雇拥的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文字形成及青铜文明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1.青铜器的出现时间:原始社会后期,繁荣时期:商朝以后。具体表现: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时期:商周时期,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已准确掌握了铜、铅、锡的比例。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代表作: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3.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发现者: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4.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5.甲骨文的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6.甲骨文的影响: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明确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7.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文明也被称为青铜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全文共 1045 字

+ 加入清单

一、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医药学家。这是一本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这本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广为流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2、《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科学家。这是一本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广为流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农学家。《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长城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同时又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二)北京城: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后明朝明成祖朱棣(dì)进行大规模扩建,并正式迁都北京。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戏剧

(一)小说

明朝时,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1、《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这部小说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利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2、《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书中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水浒传》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3、《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景,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二)戏剧

《牡丹亭》--明朝后期,汤显祖。他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戏剧家。这部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编辑推荐:明朝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元朝的统治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一、元朝的疆域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的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

元朝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1、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不用背: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不用背: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其他地区又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这一地方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又称"行中书省")。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台湾、西藏)的管辖

1、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2、对台湾的管辖:在澎湖列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汉通西域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从“贞观之治” 到“开元盛世”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朝的特点:繁荣且开放)

(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贞观之治"

1、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次年改国号为"贞观"。

2、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

(1)思想上:吸取隋速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重用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

(2)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进土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3、统治局面: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局面为"贞观之治"。

4、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为后世的繁盛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政权。

2、治国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

3、作用: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启下),治宏贞观(承上)"。

三、"开元盛世"

1、出现盛世的原因:

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rǒng)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统治局面:

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后期年号为"天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全盛),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和同为一家”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

“和同为一家”

1.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人尊称他的为“天可汗”。

2.唐朝加强西域地区管辖: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唐与吐蕃关系:

(1)7世纪前期,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远古的传说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1.华夏族是由什么形成的?

华夏族由炎黄联盟形成的

2.人文始祖是指:炎帝、黄帝

3.我们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因为炎帝和黄帝是我们的祖先。

4.阪泉之战:炎黄之间。涿鹿之战:炎黄与蚩尤之间

5.传说中炎帝的贡献: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

6.传说中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缫丝纺织。

7.远古传说的意义:这些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并通过考古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8.从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传说有没有科学依据?反映了当时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9.禅让制的含义:通过民主推举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即原始的民主)

10.禅让的顺序:尧舜禹

11.说说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传说?

区别:远古传说是人们对远古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载,包含有神话成分。历史则是对事实的如实记载;联系:远古传说来源于历史事实,包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从传说中找出合理的成分,来证明历史。

我们不能把传说当成历史,也不能用历史来衡量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初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

三、商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吴江县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湖北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江苏苏州--"十万烟火""甲于天下""地段千金"

山西晋商、安徽徽商,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人口的增长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战国时期各国变化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战国策》得名。

2.田氏代齐:战国时期,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战国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大、持续时间长。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结果: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4.春秋时期战争性质为诸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战争性质为诸侯兼并战争。中国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走向统一。

5.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②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

影响: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6.商鞅变法:时间及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7.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严禁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8.商鞅变法的地位:在各国变法中成效最大。意义: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军队战斗力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都江堰: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岷江。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部分。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意义: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地位:2200多年以来,都江堰一直都在发挥着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