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朝被废太子(汇集20篇)

浏览

6857

文章

204

篇1: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子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朱棣造反?

全文共 1177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封了自己的儿子们做藩王,看上去有点类似先秦时期的分封制,然而因为原定的最满意最合适的太子朱标的去世,朱元璋痛心之下也不得不再另外选出一个继承人来。最终,朱元璋确定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然而毕竟朱允炆不是朱元璋,那么当初朱元璋有没有考虑过,未来会有藩王不服或者不满,最后起兵夺取皇位呢?

1.中国古代象征最高权力的就是皇位了,为了争夺皇位,父子反目、农民揭竿而起的事情屡见不鲜。一旦统治者的统治无法使他们信服,他们就会用造反的方式来夺取皇位。明朝朱棣抢夺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就是一个抢夺皇位的经典案例。朱元璋在世时,明明知道朱棣会反,为什么不及时制止。而且当时朱元璋儿子很多,为何还要传位孙子朱允炆?

虽然朱棣将侄子赶下皇位,自己称帝,但却并没有动摇国之根本,相反他的这一举动,还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朱棣尽到了一个皇帝该尽的责任,让明朝在他的统治下变得更加强大。

2.朱元璋为何不杀朱棣?其实,朱元璋早就知道朱棣非池中之物,但他却并没有下令将朱棣处死,而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时也并没有谋反。

首先,朱棣对朱元璋非常畏惧,朱元璋虽然开辟了大明朝,但他却并不是什么善良的皇帝,他杀人如麻的铁血手段,使得朱棣一点反抗的念头都不敢有。

其次,朱棣常年跟随父亲征战沙场,朱元璋非常信任朱棣的作战能力。在他看来,将来传位给朱允炆,朱棣只会作为保护伞的形象帮助朱允炆,朱棣是朱允炆可以依靠的好叔叔,是国家的优秀将领。而朱棣当时守卫北方边境,如果突然把朱棣杀了,北方无人守卫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最后,朱棣毕竟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虎毒还不食子呢。虽然自古帝王多薄情,但生在帝王家,皇帝痛杀儿子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儿子谋反。可当时朱棣没有谋反,朱元璋自然不会把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加在朱棣头上。

3.朱元璋为何不让朱棣继承皇位?朱元璋之所以没有传位朱棣,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第一,老祖宗的规矩——嫡子继承制。朱元璋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皇帝,在他看来,老祖宗的规矩是不能破的。自己的嫡长子去世了,就该在嫡子中挑一个,而其他几个嫡子一看就是软弱无能之辈,不如直接立孙子,其他几个嫡子也不会反抗孙子的政权。

第二,在朱元璋眼中,朱允炆是个孝顺,懂礼貌的好孩子,正是这一点让朱元璋非常看好他。而且当时,明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没有什么战乱。此时天下需要的是一个对百姓好的仁君,所以朱允炆即位是最合适的。

第三, 朱棣性格好斗,脾气比较暴戾。而天下太平的时候,是不需要好战的君主的,而朱棣作为将军的角色继续守边才是最适合他的。

朱元璋一直非常相信朱棣不会造反,他只是觉得朱棣可以帮助朱允炆守护好江山。如果朱允炆在政治上做事能够成熟一些,削藩的力度不要那么大,或许朱棣也就不会谋反了。而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如果不波及到大臣们的利益的话,或许朱棣造反的时候,就会有大臣站在朱允炆一边了,朱棣造反也就不会成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努尔哈赤的大福晋与太子偷情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努尔哈赤为何隐忍宠妃与太子偷情

这应该是真的,因为在历史上一直都会有着详细的记载,但是努尔哈赤这始终选择隐忍并不是特别宠爱妃子,而是因为家丑不可外扬,毕竟这个太子是合法的继承人,不想因为这件事情就导致父子关系决裂。

一、身边妃子告状

身边有一个妃子就告诉努尔哈赤,阿巴亥有了外遇。努尔哈赤一开始根本就不相信马上,就派人去调查,发现自己宠爱的妃子果然和人偷情。偷情的人确实有一些不简单,居然是自己的太子,这确实有一些麻烦,因此努尔哈赤就只能够告诉妃子,一定不要说出去,等到自己找到证据之后一定会收拾两个人。

二、努尔哈赤心中万分的难受

当时心中会觉得有一些难受,但是整个事件都会有一些不对劲的地方。这个妃子之所以能够得到情报,原来是两个宫女在吵嘴的时候不小心说漏嘴的这种事情,真的打死都不可能会说,这两个宫女又怎么可能会说出来呢?再说如果两个人真的打算偷情,又怎么可能会曝光,必然就会做好保全措施,不会被大家轻而易举的发现,所以这件事情有蹊跷。

三、最大的获利者是皇太极

有许多人都会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个阴谋,整个事件最大的获利者就是皇太极。皇太极的亲生母亲死后之后,皇太极并不受到父亲喜欢,相反阿巴亥的儿子更受父亲的喜欢。皇太极会认为就是因为这一个人才会导致自己备受冷落,从此之后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位置,很有可能皇太极发现了两人偷情的事情,然后偷偷的秘报。但是家丑不可外扬,努尔哈赤在知道之后也无非只是流放了事,没有想到皇帝,居然还会遇到这等无奈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鹤唳华亭太子妃是好是坏?太子妃怎么死的?

全文共 1397 字

+ 加入清单

萧定权的太子妃人选,注定不会是他喜爱的陆文昔了,但是好在萧定权的太子妃也不是什么恶人,虽然她有一个令人讨厌的弟弟和父亲,但她本人还是非常好的,她就是张念之,张陆正的女儿。只是很可惜,难得有这样一个出身污泥但是自身却高洁的女子,最终却还是成了一个悲剧,太子妃最终到底是怎么死的呢?1.太子妃是个怎样的人

随着剧情发展才得知,萧定权作为剧中的主角,出了庙堂之间的争斗备受关注,里面的情感线同样受到大家的关心。原来此前萧定权误把陆文昔当成未来的太子妃,并且从那个时候就有好感,而现在的太子妃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不是他心中所爱。

鹤唳华亭剧情介绍,其实萧定权心中真正喜欢的人是陆文昔,后来她遭遇变故,为沉冤得雪,隐藏身份进入宫中,成为顾阿宝,于萧定权开启一段难舍难分的情缘。所以最后太子妃并没有如愿得到萧定权的爱,两人从始至终只是名义上的夫妻。

在萧定权的身边,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女人,她们一个是聪明伶俐的婢女顾阿宝,一个是温柔端庄的太子妃张念之。

据悉,萧定权喜欢顾阿宝。不管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电视剧中,这一点都没有变。

《鹤唳华亭》是一部IP剧,改编自同名小说。故事里,顾阿宝本名陆文昔,是清廉官员陆英的女儿。遭遇家庭变故前,她已经认识萧定权,并且,和萧定权互许终生。父亲被齐王害死后,陆文昔化名顾阿宝,潜入东宫当涣衣婢女。萧定权和齐王明争暗斗,顾阿宝替萧定权出谋划策,逐渐成为萧定权的头号军师。

后来,支持萧定权的将军起兵叛乱,想让萧定权成为新皇帝。萧定权不肯配合,任由自己的父皇萧鉴发落。在萧鉴圈禁萧定权之际,萧定权自杀,证明无反叛之心。顾阿宝生下萧定权的孩子,不久也选择自杀。

张念之虽然是萧定权名义上的妻子,拥有太子妃的头衔,但和顾阿宝比起来,张念之的存在感其实很低。2.鹤唳华亭萧定权喜欢太子妃吗

电视剧《鹤唳华亭》正在热播中,在最新更新的剧情当中,太子萧定权到了娶太子妃的年纪,并且在新剧情当中,在放榜的当天,太子和顾承恩一起前去看榜,张陆正的儿子张绍筠也前去看榜,但是张绍筠并没有在榜上,心中很是不快。就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也正在看榜的陆文普,并且陆文普的名次名列前茅,这时候气就不打一处来,将陆文普推倒了水池里,这是太子看不过去,将陆文普救了上来,张绍筠觉得自己打脸了,便要伸手去推萧定权,被顾承恩拦了下来。这时候,张绍筠就生气了,说道自己的姐姐马上就要当太子妃了,张绍筠的姐姐就是张陆正的女儿张念之。

其实张念之当太子妃是萧定权舅舅,也就是武德候提出来的,萧定权的师父卢世瑜知道之后,不同意将张念之嫁给萧定权,他觉得张陆正是个有才无德之人,若是张念之当上太子妃,他日,萧定权登基之后,张念之便是皇后,张陆正就是国丈,这样有才无德的人做了国丈,那朝廷就该不安稳了。

但是最后,张念之还是当上了太子妃,并且,张念之对萧定权是一心一意。到是,在成为太子妃之前,萧定权就和陆文昔私定了终身,萧定权根本不爱张念之,只是把她当做太子妃来看,并未有爱慕之情。3.太子妃张念之结局怎么样

太子妃张念之一生的命运其实是比较悲惨的,她深知自己要嫁入帝王之家,太子本就不是自己的一个人的夫君,肯定会有其他人来与她一份分享。但是她没有想要太子对自己一点爱慕之心都没有,太子爱的人只有陆文昔。

太子妃在嫁给萧定权之后,对萧定权一心一意,但是,她只当了两个月的太子妃,就死于政治斗争当中。她一生与太子都没有一个孩子,也是很悲惨的一个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太子城为什么叫太子城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太子城之所以叫太子城,是由于某位太子曾在此驻跸或活动,后民间俗称其为“太子城”。

太子城遗址现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四台嘴乡张家口奥运村内。其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有400米长、东西宽350米,主体建筑以轴线分布、布局为前朝后寝的方式。

太子城并不是官方命名,而是民间长时间口口相传,后约定俗成的名字。听说是某位太子来此驻跸或活动,因此民间俗称其为“太子城”。所以,太子城名字的形成,具有民间性的特点,也可以说,进行驻跸或活动在这里的太子,首先会得到皇帝的册封并诏告天下,因此具有“合法性”,民间百姓尽人皆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懿德太子墓是哪个朝代的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懿德太子墓是唐代的。懿德太子墓,位于陕西省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有关部门对其墓进行发掘。现已在墓区建成博物馆,展出文物,开辟参与性旅游项目,供中外游人参观。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长孙,唐中宗李显嫡长子。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也是目前所发掘唐代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墓葬。

整个陵园南北长256.6米,东西宽214.5米,陵园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阙一对。阙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石华表一对。周围设围墙,南面有土阙、石狮、石小人、华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四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组成。全长100.8米。葬具置于后室,为庑殿式石椁,外壁雕饰头戴凤冠的女官线刻图,墓壁满绘壁画,保留约40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贾宝玉是康熙的废太子吗?贾宝玉的原型究竟是谁?

全文共 2189 字

+ 加入清单

贾宝玉大家都知道,《红楼梦》的男主角,从小身边就有很多女性,而他和林妹妹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感到悲哀。不过四大名著中,即便是《西游记》里面人物也有自己的历史原型,《红楼梦》其实也是有的,而且贾宝玉的原型,蔡元培先生认为他就是康熙朝那个被废掉的太子胤礽,真的是这样吗?

《石头记索隐》一书中,蔡元培论证贾宝玉影射的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理由如下:

理由之一:宝玉即玺也。蔡元培说:“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礽。”他举出《东华录》中的史实:“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以复立皇太子告祭天坛,文曰:‘建立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又曰‘朕诸子中,胤礽居贵。’”由此蔡先生基本推定,“是胤礽生而有为皇太子之资格,故曰衔玉而生”。

理由之二:胤礽被废,谕书言其行迹不堪宣示之处,与宝玉挨打因金钏儿、琪官之事有相通之处,同样违背道德。蔡先生征引了两条康熙皇帝的上谕,一是“胤礽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难出诸口”,二是“胤礽同伊属下人等,恣行乖戾,无所不至,令朕赧于启齿。又遣使邀截外藩入贡之人,将进御马匹任意攘取,以致蒙古俱不心服。”

蔡元培将此史实与《红楼梦》第33回联系起来对读:宝玉被打,一为忠顺亲王府长史索取小旦琪官事,二为金钏儿投井。他推论:琪官事与姣好少年语相关,忠顺王疑影外藩。长史曾揭出琪官赠红巾汗巾事,疑影攘外取马匹事。相传名马有出汗如血者,故也。诸如此类的相似点颇多,很难不说二者存在某种神秘联系与对应。

理由之三:胤礽曾被喇嘛施法魔魇,宝玉同样也遭此魔魇。施魔人为马道婆,马、嘛同音。蔡元培认为,《红楼梦》第33回和第95回,分别叙宝玉神思失常之事。如“失玉以后,宝玉一日呆似一日,也不发烧,也不疼痛,只是吃不像吃,睡不像睡,甚至说话都无头绪。”宝玉的失常表现,正如康熙上谕中对胤礽的“居处失常,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似有鬼物凭之者”的论断如出一辙。至如镇魇除魔之事,亦可与《红楼梦》中马道婆破案之事相呼应。

理由之四:胤礽有师熊赐履、张英,均系南方人。宝玉学四书亦师从南边人。蔡元培再次以《东华录》举证:“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谕云‘胤礽幼时,朕亲教以读书,继令大学士张英教之,又令熊赐履教以性理诸书,又令老成翰林官随从’云云。”其中,熊赐履是湖北人,张英是安徽人。而《红楼梦》第81回写道:“贾政道:‘前儿倒有人和我提起一位先生来,学问人品都是极好的,也是南边人。’”,又写道:“代儒说:‘讲书是没有什么避忌的。宝玉才说不要弄到老大不成。’”按蔡先生的意思,此处与康熙上谕中之“性理诸书”与“老成翰林”相对应。

贾宝玉无疑是《红楼梦》中的主角,《石头记》的最早评论者脂砚斋已感觉到贾宝玉的性格具有非同寻常的独特性,所以他称贾宝玉是“今古未有之一人”,“今古未见之人”。但是,他一方面只从反面来论证,说贾宝玉之为人,“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口,说不得情痴情种”。

贾宝玉是曹雪芹满怀激情、呕心沥血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红楼梦》人物系列中性格最复杂亦最难理解的典型形象,也是我国小说史上最独特、最有魅力的艺术典型。当然众所周知,红楼梦这部巨著映射了很多人,也暗含了很多的事,整部巨著就像一部摩尔斯电码,神秘莫测,《红楼梦》中贾宝玉原型是谁?真的是胤礽吗?越想越不可思议!

著名的红学家蔡元培先生,曾断定,《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影射的便是康熙朝被废的旧太子胤礽。宝玉即玺也。蔡元培说:“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礽。”他举出《东华录》中的史实:“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以复立皇太子告祭天坛,文曰:‘建立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又曰‘朕诸子中,胤礽居贵。’”由此蔡先生基本推定,“是胤礽生而有为皇太子之资格,故曰衔玉而生”。

胤礽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清世宗胤禛异母兄,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殇,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

同时两人还有诸多的相似地方,属虎的皇太子在兔年与帝梦无缘,红楼里写道“虎兔相逢大梦归”。皇太子胤礽排行二乳名保成,贾宝玉为宝(保)二爷。康熙嫡妻赫舍里皇后生下太子胤礽后与世长辞,康熙出于对发妻的感情,于十四年十二月立胤礽为太子。在整个清皇朝中,胤礽是惟一一个皇后所生,又是惟一一个以皇太子的身份长大的皇子,所以这个太子爷和书中宝二爷一样,可以算是“衔玉而生”。

皇后赫舍里氏生前很得康熙宠爱,爱屋及乌,康熙对这个唯一的嫡子深为宠爱,宠爱的程度简直是恐怖至极。从小胤礽就被康熙向大清皇帝的地位重要培养。康熙为他选了师傅,比较著名的有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耿介等人,并为他在畅春苑的西侧,特建一所读书居住的园子,名曰“西花园”。

康熙认为皇太子恶行是因为被魇,所以原谅了他,宝玉也是被魇后恢复了正常。贾宝玉被镇魇后的康复时间是“三十三天之后”,而废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遭囚的时间,恰好是三十四天。“混世魔王”:被宠坏的皇太子随意截取皇帝贡品,父亲也说他不仁不孝,贾宝玉的评价:古今不孝无双。皇太子和宝玉的生日都是五月初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秦始皇是否真有立扶苏为太子?他心目中最佳继承人是谁?

全文共 2097 字

+ 加入清单

据记载,秦始皇共有二十余子,不过令后人熟知的还是扶苏和秦二世胡亥。秦始皇死后,曾立下遗诏让长子扶苏继位,不过却遭到奸臣赵高的阻拦。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嘱,还将扶苏逼死,改立胡亥为帝,也是为了保证自己在朝中的权势,赵高更有篡位的打算。不过关于秦始皇是否真的有立扶苏太子,还是有不少争论,在秦始皇眼里究竟谁才是他最满意的继承人呢?

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先河,也留下了谜团。比如秦二世而亡,人们多讲的是胡亥继位、赵高专权、李斯谋私,可秦始皇作为一个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君主,不该没有选择继承人的眼光,《陈胜吴广起义》中说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真的吗?

如果想要弄清楚扶苏继位后的可能性,先要弄清楚,在秦始皇眼中,他的地位如何!在《史记》中,扶苏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司马迁的寥寥数语,就已经让我们看出秦始皇对他的中意!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说秦始皇在病重的时候,曾经把玉玺赐给了公子扶苏,从此处可以看出来,秦始皇对于扶苏的重视和看重!不然也不会在后边还补上一句,让他赶到咸阳来主持、参加丧事!

可是在古代,信息不发达,扶苏更是被秦始皇派到了上郡,对于秦始皇的死讯,他不会知道。加上赵高和李斯合谋,用咸鱼将秦始皇的尸臭味掩盖,还每天派遣宦官假装去给秦始皇送吃的!故而,秦始皇的死讯就只有五六人知道!如此情况下就可以瞒天过海。

李斯和赵高合谋扶持胡亥继位,假称李斯受了秦始皇的密旨,立了胡亥为帝!然后还假传圣旨,历数扶苏的罪过让他自尽。但是奇怪的地方是,这道圣旨,赐死的不仅是扶苏,还有为秦国征战三世的蒙家主帅——蒙挚!捎带上蒙挚的话,就更加可以作证扶苏被秦始皇重视的原因了!

因为秦朝奉行的是虎符调兵制,像蒙挚这样被派往镇守边疆的大将,是很受皇帝信赖的,谋反的几率也不大。而扶苏看似因为进谏被贬至上郡,可上郡虽是军事重地,却有蒙挚在!而蒙挚作为当时知名的大将,对秦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受秦始皇的重视也不言而喻!与其说是贬扶苏到上郡,不如说是将扶苏送到蒙挚这样深受秦始皇信任的将领身边保护起来!如果这样的话,那胡亥在赐死扶苏时还顺带赐死蒙挚就说得过去了!《史记》记载: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其)赐死。

可是,为什么,李斯也好,胡亥也好,对扶苏如此忌惮呢?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了陈胜这样的话:"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可见扶苏在百姓中很有威望,这样胡亥继位后,扶苏会是他的一大隐患,同时也说明,如果扶苏继位百姓会拥戴他,不会发生六国复立的局面。

而李斯之所以和胡亥合谋,是因为扶苏是反对法家的!在《史记》中记载:"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当时的情况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民怨纷纷,扶苏建议秦始皇改变一下政策,所以有此话,但是虽然秦始皇很生气,却没有处死他,反而把他送去了蒙挚身边。

可见的确重视扶苏,而如果按照秦始皇的意思,扶苏继位,他反对法家,而李斯又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新皇继位他的地位会受到威胁,而且,扶苏的威望高,胡亥在被他和赵高扶上位之前,只是一个皇子,没有威望,更好拿捏,这是他和胡亥合谋的原因!

而胡亥继位后,发生了什么呢?他花了重金、巨大的人力给秦始皇修建棺椁,还搜集天下的奇珍异宝,装满了秦始皇的棺椁,不仅如此,还用水银拟作山川河流,直接灌进墓中!用人鱼膏作为蜡烛,永久不灭。这消耗的是什么?民脂民膏!但是,毕竟这谁给他父亲修坟墓,还可以理解为是一片孝心!

但是他还说,秦始皇着力修建的宫殿阿房宫,还没有修好,就死了,做为他的儿子我要继承他的遗志,将阿房宫修好!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的功绩他不学,这个他却学了个全,也是讽刺!开始修了以后,从别的地方调了十五万人,百姓更加困苦,还要自备粮食来修宫殿!《史记》记载: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藁,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穀。

可是当时的情况是,秦朝自秦始皇时期修长城以来,就已经导致民怨沸腾,可胡亥不顾民生疾苦,反而变本加厉,如此之帝王怎会持久?少帝即位,对国家来说本就是一场不小的震动,对有心人来说,更是可乘之机,若胡亥亲士民。兴王道,废私权,一改秦朝从战国时期的苛政、历法,或可成为他新主即位之资,可是他即位后,只贪图享乐。

假借亲王之,名,行自己荒淫之实,当时的秦国已经脱离了战国时代,成为一个大一统的新社会形式,过严的苛政只会秦朝带来灭顶之灾!胡亥继位,天下本都在观望他的为政方式,"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若他能以过为本,人们何尝不想拥立明君?科而士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失期法皆斩",如此严苛,不是逼人造反吗?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胡亥没有意识到的民生,扶苏意识到了,或许秦始皇嬴政在临终之际,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个,才会立扶苏为太子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太子坟坡唐墓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太子坟坡唐墓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子坟坡唐墓

时代:唐

地点:安康市汉滨区新城办高井村

保护范围:以封土为中心,东、南至酒厂围墙,西、北各延伸5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西、北各延伸100米,东、南同A区。

2008年,太子坟坡唐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城街道:新城街道办事处地处安康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南依文武山、北衔汉水,总面积39.9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驻中、省、市、区单位228家,总人口15.6万人。全办共有党支部(总支)61个,党员1834名。机关内设34个站、所、办,在职干部职工299人。建办以来,办党委1999年、2000年、2001年连续三年被市(地)、区委评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懿德太子墓是哪个朝代的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的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懿德太子墓是唐代的贵族墓葬规模最大的。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长孙,唐中宗李显嫡长子。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也是目前所发掘唐代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墓葬。

懿德太子墓位于陕西乾县乾陵东南隅。1971年发掘。李重润于大足元年与其妹永泰公主被武则天杖杀。神龙二年,中宗复位后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该墓地表有双层覆斗形封土,周围设围墙,南面有土阙、石狮、石小人、华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四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组成。全长100.8米。

李重润,即懿德太子,本名重照,生于东宫内殿,唐中宗李显的嫡长子。避武后讳改。降生时高宗立为皇太孙,开府。中宗失位,太孙府废,贬庶人,别囚之。帝复位,封邵王。武后信谮而怒杖杀。追赠皇太子,谥懿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在古代太子的地位有多重要?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太子有什么样的地位和权利?

在古代的时候,太子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一个受到大家比较尊重的角色,可以说距离皇帝宝座可能仅仅只是一步之遥,可以让大家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很有可能马上就变成九五至尊。

但是这同样也是一个会让人特别嫉妒的角色,要知道在皇宫内嫔妃成群有着很多的生育工具,那么这些皇子们哪一个不想要成为皇帝呢?全部都是同一个爹生的,为什么你可以继承,而自己就不可以继承呢?为什么自己需要俯首称臣,所以在此时大家也都会觉得只要没有坐上皇帝,那么都有机会去争夺。

比如杨勇早就已经被立为太子,但是硬生生的被自己的弟弟杨广给扳倒。再比如说,李建成明明也是太子,可是最终却被李世民直接砍掉了脑袋。

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到猜忌的角色,太子本来就会接近最高的权力,但是除非皇帝允许,根本就不能够插手任何的权利,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身份非常的特殊,想要对现在的掌权者进行规劝,那么可能就会被认为这就有一种逼君之心。会被人看成是阴谋家,野心家,皇帝可能就会想着自己还没有去世,就如此的急不可耐,那么很有可能就会直接被废掉。

太子当时的身份以及处境都非常的特殊,所以这也就导致历代的皇帝们在处理时都会觉得有一些棘手,甚至连一些非常伟大的帝王在上面也有可能会栽跟头,所以经常性会出现立完太子废太子,废完之后又重新再立,接着就干脆不选择立太子,比如说在康熙那个时候所发生的事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要想真正的从太子成为皇帝,并不是如此的简单,在这背后也会拥有着许多的挫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刘彻为什么要将刘弗陵立为太子?

全文共 1688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一般的习惯来说,皇位候选人应该是皇帝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但是汉武帝时期,因为一些祸乱,原先已经立下的太子遭受诬陷,兵败逃亡自杀,那么太子人选也就需要重新找一个了。但是,这一次,刘彻非常坚定地要将自己最小的儿子立为太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汉武帝一共生有六子,长子刘据是最先被立为太子的。征和二年,发生著名的巫蛊之祸。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因受苏文、江充、韩说等人诬陷不能自明而起兵,兵败后自杀。等在立太子的时候,不顾大臣反对,硬是要立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说起这刘弗陵,大家都会想起他的母亲钩弋夫人。

传说赵氏天生握拳不能伸展,汉武帝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于是召见她并将其手展开,展开后掌中握有一玉钩,因此被称为拳夫人,又称钩弋夫人,后被封为婕妤。汉武帝晚年十分宠爱这个钩弋夫人,更是一心一意的想要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但是汉武帝仅仅是因为宠爱刘弗陵的母亲才想要立他为太子的吗?想想汉武帝的为人就知道,即便他处于老年,也不会糊涂到这种程度。必然是刘弗陵身上有什么当太子的必备条件。有人说刘弗陵是靠霍光,其实,刘弗陵自身也是非常聪明的,如果他不是一个明君,他又怎会听取霍光的治国意见呢,还能分辨出忠臣和小人的区别?

汉昭帝继位时年仅八岁,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政下,西汉自文景之治后被武帝穷兵黩武政策所耗空的国力开始得到了恢复,为“昭宣中兴”揭开了序幕,说明,刘弗陵是非常聪慧的。

其实最能反映刘弗陵堪当大任的是14岁揭穿桑弘羊、上官桀和刘旦的阴谋。14岁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可见,这个人不一般。接下来,小编就细说一下这个事件的整体过程,感受一下刘弗陵的智慧。刘旦为何要发动政变,前因是因为他想当太子,于是上书告诉汉武帝,汉武帝一看,勃然大怒,所以,从头至尾都没有考虑让他当皇帝,其实说来刘旦也是傻,哪有当太子也毛遂自荐的。所以,始元六年,上官桀、燕王刘旦等人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

燕王刘旦将夺取帝位的赌注压在上官桀身上,所以他前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他们袭用“清君侧”的伎俩,令人以燕王刘旦的名义上书昭帝,捏造说:“霍光正在检阅京都兵备,京都附近道路已经戒严;霍光将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的苏武召还京都,任为典属国,意欲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所有这些,是为推翻昭帝,自立为帝。”并声称燕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变乱,要入朝宿卫,当时他上书告诉自己的爹想当太子也是用了这个借口。

当时的制度,吏民上书言事,霍光以领尚书先看(实际上霍光是先行批阅),遇有不好的,可压下不报。上官桀只有等到霍光休假沐休时才能代替霍光处理奏章。这也是他非常痛恨霍光的一个方面。于是上官桀趁霍光沐浴之机,将奏章送到昭帝手中,上官桀想通过昭帝把这事批复下来,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退位。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的手中后,就被汉昭帝扣压在那里,不予理睬。

次日早朝,霍光已得知上官桀的举动,就站在张贴武帝所赠“周公辅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去上朝,以此要求昭帝表明态度。昭帝见霍光没有上朝,感到非常奇怪,就问底下的人,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于是昭帝找来大将军。

霍光进宫,除下将军冠叩头自责。昭帝说:“将军戴上冠,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将军无罪。”霍光说:“陛下怎么知道的?”昭帝说:“将军到广明亭去,召集郎官部属罢了。如果你要调动所属兵力,时间用不了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知道呢!况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就这样,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十四岁的刘弗揭穿了,当时,大殿上所有的人都非常惊讶,觉得这个小皇帝是不容小觑的。

除了这件事,在其他许多问题上,刘弗陵都做得非常好,在霍光的辅政下,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上都有建树。只可惜,天妒英才,刘弗陵很早就病死了,当时的他只有21岁。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成绩,不得不说,其实汉武帝还是选对了人。司马光也称赞他说: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汉武帝心中最大的痛:本只想敲打太子 为他铺路 没想到下手太重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帝王,然而他晚年发生的一场巫蛊之祸,令他深感痛苦和后悔。汉武帝原本只想教训太子刘据,为他铺路,却不料行动过重,导致悲剧的发生。

巫蛊之祸的起源令人疑窦丛生。当时的丞相公孙贺,权势滔天,却有一个品行不端的儿子公孙敬声。这位年轻的官员挪用军资,最终被捕下狱。公孙贺为了救他的儿子,接受了抓捕逃犯朱安世的任务,以此来交换公孙敬声的性命。

朱安世却在被捕后,指控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涉及巫蛊诅咒天子的事。公孙贺父子被捕后不久,莫名其妙地死在了狱中,并遭到了灭族的命运。巫蛊之祸蔓延,涉及甚广,数万人丧命,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以及卫青的儿子卫伉等人也被杀害。

汉武帝重用了刘屈氂等人,借着追查巫蛊之事,扩大了对卫氏一族的追查。汉武帝对太子刘据的喜爱却是众所周知的。汉武帝在刘据还年幼时就立他为皇太子,赋诗祝福,表达对其的喜爱。汉武帝每次征战,都让刘据代为监国,对其处理政务的能力非常认可。

汉武帝却未料到太子刘据最终敢于谋反,甚至自杀身亡。巫蛊之祸的追查导致刘据害怕被诛杀,于是在权臣石德的策划下起兵谋反,尽管成功诛杀了部分涉案人员,却无法逃脱汉武帝的严厉镇压。

太子刘据的死令汉武帝痛苦不已,他后悔不已。汉武帝对刘据的喜爱与信任,以及他对于太子的期望,让他内心深处感到巨大的痛苦。汉武帝为此建立了思子宫和望思台,以寄托他对太子的思念之情。

尽管巫蛊之祸最终平息,但汉武帝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不仅失去了太子,还在为太子复仇的过程中失去了许多珍爱之人。这场悲剧令汉武帝深刻地认识到,权力的游戏常常充满了险恶与无常,即使是伟大的帝王也无法完全掌控一切。

汉武帝的晚年经历,既是一个帝王家庭的悲剧,也是权谋斗争的缩影。他的痛苦和后悔,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动人故事,让人们深思权力与人性的关系,以及历史的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汉武帝的故事提醒我们,权力与情感的交织往往引发复杂的局面,成为历史的重要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李渊为什么不立李世民当太子?李世民称帝刻意弱化李渊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李世民算是李渊儿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但李渊却不立李世民当太子,导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虽说立长不立幼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但也不是说没被打破过,很显然李渊小看了李世民的决心,自己的大哥说杀就杀。好在李世民留了底线,没有弑父,但李世民登基称帝以后他有故意弱化李渊吗?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在位时的确让唐朝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而李渊的功绩则平淡了许多。

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一部《隋唐演义》,让我们记住了唐朝有个绝世英明的君主李世民,他不但有勇有谋,还知人善用,天下均向心于他。

相对的在他的光芒之下,父亲李渊,兄长李建成显的非常窝囊,被世人笑成“傻子”,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历史的真相显然没有演义里面这么简单。

李世民是一名能干之君主的事实不容置疑,在他的执政期间,不但中国内部强盛,对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草原以及西域各族纷纷称呼他为“天可汗”。

但是为了能够把自己玄武门政变的这个黑点完全给抹去,在自己主持的《高祖实录》与《太宗实录》中大肆抬高自己然后贬低父亲的做法还是有待商榷的。

在隋唐演义中李渊是个极其没有主见之人,他几乎所有正确的决策都是李世民在背后推波助澜,但是事实显然不是,李渊相对于普通的隋朝贵族来说有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即他坐镇太原之时手中是握有实打实的军权,且被隋炀帝赋予周旋突厥人的责任,而从它履行这个责任的结果来看,隋末群雄并举之时突厥并未像五胡乱华那样获得南下称霸机会。

可见李渊在对突厥上是非常成功的,仅凭借这一点,你能相信李渊是一个毫无主见,甚至在自己儿子面前还十分窝囊的人吗?

对此我们明朝大学问家王夫之就曾写书进行反驳,尤其是在李世民最大的功劳“逼迫父亲起兵”这件事上。他写道“高祖慎之又慎,迟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阴结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而有为,而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而以镇静之也。”

简单的说就是李世民在私下做的任何事情,其实都没有逃脱李渊的控制,即起不起兵这件事上李世民没有说话权,李渊对这事心里明白的狠。

至于为什么李世民一定要弱化自己父亲?按理说依靠中国孝道的传统,他应该不遗余力的美化自己的父亲,生怕自己的父亲有什么地方不够好了。

这一切的根源来自公元626年7月2日,那一天李世民发动了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政变之中,虽然李世民一直强调自己是受害者。

是太子李建成要杀自己,自己迫不得已的进行了反击,但从结果来看李世民成为最后的赢家,要杀他的兄李建成当场被他射杀。

而这一举动在严格的儒家伦理之中是属于大不敬的行为,所以李世民登基后为了能够彰显自己的合法性,是不得不极力美化自己,去掩盖自己曾经的小黑点。

如此一来原本隋朝末年的捍将李渊,成为了各种历史文献中不那么重要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刘盈软弱无能,为什么刘邦要将他立为太子?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多数人都认为,一个皇帝想要立太子,自然要选择一个能够治理天下、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有一个这样的继承人选,就算有,他也可能并不喜欢,或者不是嫡长子,身份比较尴尬。西汉时期,刘邦在立太子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他更喜欢刘如意,最终却立了软弱无能的刘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汉高祖刘邦确实对刘盈不满意,他认为刘盈软弱无能,一点也不像他。刘邦喜欢的是自己的三儿子刘如意,一直想立他为太子。

刘邦家里很穷,到40岁的时候还在打光棍,没有老婆。但是他却有一个私生子刘肥。这是刘邦的大儿子。但因为他是私生子,无法继承皇位。最后刘肥被封为齐王。

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就是刘盈了。这是刘邦正妻、皇后吕雉所生。刘盈是唯一的嫡子,按照封建礼法,是应该由他继位的。大多数大臣都是支持刘盈的。

刘邦更喜欢自己的爱妾戚夫人。戚夫人给他生了个儿子,名叫刘如意。听这名字,就知道刘邦有多喜欢他了。刘邦觉得刘如意冰雪聪明,最像他,所以一直想立如意为太子。

但刘邦当皇帝时,已经快60岁了,而且战争过程中多次受伤,身体很不好。他已经时日不多了,而刘如意此时还是个孩子。刘邦已经没时间、精力为刘如意培养势力了。而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已。她既无势力,又无权术,只能在刘邦那里吹吹枕头风。但刘邦已经老了,他死后之后,戚夫人又能依靠谁?

而刘盈呢,年龄更大。而且他的母亲是吕后,嫁给了他二十多年,跟刘邦一起打天下。吕后跟萧何、曹参、樊哙等开国功臣,关系都是很好的。像樊哙娶的老婆就是吕后的妹妹。吕后的娘家势力也很强大。

当时天下有四个著名的贤人,名叫“商山四皓”。但他们清高的很,看不起不学无术的刘邦。刘邦多次想请他们出山,他们都拒绝了。

但后来太子在张良的帮助之下,竟态度谦恭的把这四个人给请出来了。

刘邦知道这件事之后,很是震惊。他明白太子刘盈虽然无能,但是其背后的势力太庞大了。他自己已经年老,阻止不了刘盈登基了。本来刘邦一直在积极地废黜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至此,他只好放弃了。

最后,太子刘盈就顺利地当上了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长安十二时辰圣人是哪个皇帝?圣人为什么不喜欢太子?

全文共 2362 字

+ 加入清单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是发生在唐玄宗时期,所以剧中所说的“圣人“实际上就是指的李隆基。李隆基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但他在晚年却犯下致命错误,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而且李隆基还时刻提防太子,最后被逼无奈才主动禅位。剧中李必一直在保护太子,不想让太子在圣人那落下把柄,这也是李必的使命之一。那在历史上,李隆基和太子李亨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长安十二时辰》现在在热播,由何监组建的靖安司,这是属于太子一派,主角自然是易烊千玺主演的司丞李必,他与雷佳音主演的小人物张小敬一起破大案。李必心中只有太子,因为他觉得太子的新税法可以造福百姓,所以李必尽心办事是为了向圣人证明太子之能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翻开历史,你就会发现李必尽心办事只是为了防止圣人抓住太子的把柄,尽此而已。

圣人就是开元盛世开创者李隆基。李隆基是干掉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才完全掌握权力。所以对于他来说亲人才是对权力最大的威胁。他一生都在打击自己最亲的人,首当其冲自然就是太子。

太子越能干,皇帝越害怕,用这一句话形容李隆基没有任何过分之处。因为他始终认为权力最大的威胁就是自己的亲人。

这是他贯穿他一生的想法,也是他一生在努力防止出现的事情。

李瑛是唐玄宗继位三年就立的太子,到开元二十五年被废,被废的原因很简单。

唐玄宗对武惠妃很宠爱,武惠妃因为是武则天一脉的后人,所以想立皇后,大臣都很反对,她就想到曲线方式,希望通过孩子被立为太子,然后再反过来自己成为皇后。

每一天都在唐玄宗面前说太子想害他们母子。同时他指使唐玄宗的驸马杨洄指控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潜构异谋,欲害寿王李瑁。

唐玄宗信了,他当时就找宰相商量该怎么处理。

张九龄力劝不可以这样,同时他举了晋献公,汉武帝,晋惠帝,隋文帝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听信了宠妃之言,最终祸而生乱。

所以他提出的观点就是不能废,请唐玄宗三思。陛下奈何以一日之间废弃三子?伏 惟陛下思之。且太子国本,难于动摇——《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七》

很明显张九龄是支持不废太子的,张九龄的态度从侧面表达了太子的能,这让唐玄宗很有压力。

这个时候,武惠妃一派的也就是剧中的林九郞,历史原型李林甫只说了这么一句话: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

结局是什么?太子被废,最后被杀。武惠妃阴谋得逞,张九龄的位置被李林甫顶替。武惠妃笑到最后了吗?

太子被废之后,从理论上来说寿王也就是杨贵妃的原配老公该被立为太子。因为满朝文武都支持立寿王。唐玄宗如此狠辣对待自己的原太子,让大臣心寒,传递出来的一个最大的信号难道不是让受宠的武惠妃孩子当太子?

李林甫也觉得这样。

但关键的时候唐玄宗犹豫了,理由很简单,当所有人都支持寿王,那就代表着寿王立后,就拥有可以动摇自己的权力了。所以他立了一个背景不强的忠王李玙为太子,理由就是李玙年龄最长。

李玙后来改名叫李绍,最后在《长安十二时辰》故事发生的年份,天宝三年才改名李亨。

太子李瑛最终被杀的原因就在位太长,已经积聚很多力量,得到很多朝臣支持,唐玄宗感觉到威胁才借武惠妃的手杀了这个儿子,这叫先下手为强,因为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以及李世民太子谋反,还有他自己经历过的杀韦后,杀太平公主的血腥夺权,使得他坚定地认为亲人不可以拥有强大的权力。

武惠妃发现自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久就抑郁而终了。

他很清楚李林甫恨太子,就故意放任李林甫冲击太子,时不时的敲打太子。只要有一批人团结在太子身边,他就利用李林甫除掉太子身边的人。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中提到的韦坚,皇甫惟明等人。

最惨的就是唐玄宗的养子,唐朝一代名将王忠嗣,也就是剧中元载的未来的老婆艾如演的王韫秀的父亲。他北伐契丹,三战三捷,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大破吐蕃北线主力。所以王韫秀说自己的父亲很牛,这一点也不是吹牛的。但这么牛的人仅仅因为李林甫的一句话,说他想奉李亨为帝。唐玄宗就想将他处以极刑,丝毫不念他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为大唐立下的大功。最后在哥舒翰请求下保住了性命,四十五岁就抑郁而终。

谈到这里再谈一个人物,安䘵山。

李亨,王忠嗣曾多次上书说安䘵山会反,张九龄当年也力主杀掉安禄山。安䘵山与哥舒翰是死敌,唐玄宗知道他们不和,曾经设宴希望他们讲和。所以哥舒翰死命相求自然也有共同的利益在。

为什么要重要安䘵山?李林甫的一句话揭露了唐玄宗的心思。李林甫说安禄山是武人,又是寒族,容易控制,不会陷入党争,不但如此,如果重用安禄山,那么他必会感恩戴德。

后来安禄山遇到太子不行礼,别人责他,他说我是蛮人,我只知道皇帝,不知道太子是谁。按理论上将你对储君不敬这是大罪。唐玄宗听完反而很开心。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唐玄宗对太子防到什么程度。

所以他放任李林甫攻击太子,使得太子每天坐立不安。太子恨到什么程度,当唐肃宗称帝之后与李泌也就是剧中的李必对话:上尝从容与泌语及李林甫,欲敕诸将克长安,发其冢,焚骨扬灰——《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四》

希望将李林甫挫骨扬灰,这如同杀父之仇,最终被李泌劝下。

所以这里可以想象太子过的是什么日子,但偏偏太子又很懂得隐忍,不犯错,让唐玄宗抓不到把柄,所以这让唐玄宗很纠结也更害怕,所以只能不断地打击和打压太子,太子因为压力大年轻之时就已生白发。所以《长安十二时辰》李必越尽心办案,越会让太子被圣人猜忌,越会让圣人借林九郎的手去打压太子。因为太子越能,圣人越怕,这或许就是唐朝的怪圈了。结语

最终的大结局就是安史之乱开启,太子在灵武称帝,唐玄宗跑到四川去了,在临走前,太子诱惑陈玄礼发动兵谏,杀了杨贵妃一伙人,也算出了一口恶气。最后父子反目,甚至纵容李辅国去欺压唐玄宗。

唐玄宗的一生精力都在防太子,最终还是没有防住 。

有人说权力是药可以让人发狂,的确,为了权力,父子之间已无一丝亲情,只剩尔虞我诈,这是皇家之悲哀,也是权力害人之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太子被废之后下场都很惨吗 有没有人能够翻身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是不是古代太子被废之后下场都是比较惨的

古代的太子被废之后,一般下场都是比较惨的,比如说第1位被废掉的太子刘荣。当然也并不是说没有人可以打一个翻身仗,这其实也就是刘保。

刘总是汉景帝的大儿子,因为母亲非常的受宠,再加上当时的东宫皇后并没有孩子,因此刘荣就变成了皇太子。刘荣在成为皇太子之后没有多久皇后就被废了,因此不出意外,刘荣的母亲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东宫之位,可惜还是发生了意外。

刘荣的母亲就是因为过于的诉宠,行事作风狂傲,因此就遭到了一位大臣还有另外一个美人的联合抵制,让刘荣的母亲彻底的失宠。在不久之后,自然也导致刘荣的太子之位受到影响,在刘荣被撤掉之后,必然接下来就是刘彻。刘澈也就是接下来的汉武帝,在进入到汉武帝时期,刘荣就是因为犯罪最终死在监狱中。

这也是汉安帝唯一的一个儿子,可以说这必然就是自己可以继承皇位,因为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抢夺自己的位置,但是在他才只有9岁的时候,就得罪了汉安帝的乳母。第1个乳母不仅仅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而且也同样是皇后,一党为了报复马上就被陷害。年幼无知的刘保,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做韬光养晦。一天到晚都会去找皇后的麻烦,最终皇后就找了一个理由直接废掉太子之位。曾经就找了另外一个比较听话的人,可是没有想到意外在生活中随时都可能会发生这个会很听话的人,不出7个月就已经死掉,所以最终绕来绕去位置还是自己的,这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特别的无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呢?很可能就是一种意外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太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太子国家级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京山的风景名胜之一,太子山深藏于永隆、石龙、新市、钱场、杨丰、屈家岭之间。其山水天然去雕饰,古拙而清纯。国营太子山林场场部以南六华里,有一藏于半山腰石缝中的穴洞,曰“王莽洞”,入洞需直下五十四步台阶,然后斜入山脚而出,出洞口亦狭小如鱼嘴。另有篡峰寺、蝴蝶泉、大佛可以一赏。

湖北省太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的北缘,是一个集探奇寻幽、休闲康体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这里满目青山,苍翠碧绿。高耸如云的松杉,硕果满枝的果园,波光粼粼的渔湖,流金溢彩的村落。这里风景如长廊画卷,似彩卷翻飞。猛看,是醉人的美景;细品,是抒情的长诗难怪文人们对此备加赞赏。诗曰:”峰峦拱日出,松骨增银辉,百兽林中栖,群鸟树上飞.”又曰:”山名太子仙女,地下王葬藏金,林中花果如织,山间泉水流银.”也有人称这里:”山,因太子而名;洞,因王莽而险;泉,因仙女而甜;石,因天然而美;岭,因王飞而奇。”

太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与鄂中第一溶洞”空山洞”和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紧密相连.公园气候适宜森林资源丰富,景色秀美.气候特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6.4摄氏度,年降雨量1094.8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

植物资源主要有常绿针阔林﹑落叶针阔叶林及林下植被138科204

属.茂密的天然次生林,积淀着自然和原始之美,-着人类的历史沧桑;郁郁葱葱的人工-内栖息着2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有穿山甲﹑果子狸﹑箭猫﹑麋鹿

﹑白鹭等10多种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堪称江汉平原的野生动物。

森林公园交通便利,东距武汉180公里,西距三国古城荆州﹑当阳120公里,宜昌三峡240公里,北至襄阳﹑樊城230公里.公园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晴雨通畅,大小车辆可直达公园各个景区.

森林公园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别具一格.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与屈家岭文化一脉相承,同时留下西汉大司马王莽隐居之地,三国曹操兵败赤壁,过增九锅18灶﹑丢石点兵等神奇传说和遗址,更有明朝嘉靖王游猎至此留下太子山名,与世界文化遗产钟祥”明显陵”相印证;抗日战争时期,太子山又是新四军五师抗战根据地和中原突围的鏖战地.这些都给太子山森林公园增添了深厚的旅游文化品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为何曹丕临死之前,才册封曹叡为太子?

全文共 1770 字

+ 加入清单

册封太子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了,太子作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只有将太子的人选早日确定下来,对于江山来说才是最稳定的事情。然而立太子这件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毕竟太子是将来要继承皇位的人选,就算有嫡长子继承制,也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而在三国时期,曹丕一直都没有确立太子,直到自己临死之前才终于将曹叡立为太子,这是为何?曹丕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确立曹叡为太子,反而在自己快死的时候才确立?1、甄氏失宠

曹睿的母亲甄氏曾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见甄氏有姿色,纳之为妻。刚开始很得曹丕恩宠,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后来曹丕妾室多了,得宠得子,渐渐疏远了甄氏。

220年曹丕称帝,携宠妾郭氏到洛阳,进封贵嫔,甄氏则被留在邺城,地位在郭氏之下,作为结发妻子而不立为皇后。所以甄氏愈发失意,有怨言。曹丕因此更加痛恨甄氏,于201年下令赐死甄夫人,据传殡葬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

母以子贵,子更以母二得宠。甄氏的失宠也让身为长子的曹睿得不到曹丕的亲爱,甄氏死后,曹睿还被降了爵位。后来郭皇后因没有儿子,曹丕把曹睿过继到她门下,起初曹睿不高兴,曹丕为此差点立曹礼为嗣。2、身世有疑

历史上曹睿生卒年不详,只有大概的年份而没有确切的月日。据传曹丕娶甄氏时已有身孕,因甄家属河北豪族,曹丕为拉拢河北名门豪族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而娶甄氏。曹睿出生后一直得不到宗室的认可,因为古人很看重血统,尤其是帝王之家。这也是曹丕的一个隐痛。

根据陈寿《三国志》中记载,曹叡三十六岁驾崩,反推则可得出其出生于建安九年(204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补注时,对此提出异议:魏武帝曹操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才平定邺城,魏文帝那时纳甄后,因此明帝应该是建安十年(205年)生,以此计算至正月,是整整三十四年。明帝曾经改正朔,以去年的十二月为今年的正月,因此明帝年龄可强名三十五岁,而不是三十六岁。

《三国会要》中辩说陈寿记载明帝卒年有误,《三国志·明帝纪》中记载,延康元年(220年)曹叡十五岁,被封为武德侯,以虚岁反推即可得知,曹叡应当出生于建安十一年(206年)。

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写道,诸家都拘泥于“延康元年,曹叡十五岁,封武德侯”这句话,因此质疑三国志中记载有误,是不对的。《三国志·文帝纪》中关于延康元年的记载,大多是追述过去的事做背景介绍,而不一定实际发生在延康元年,曹叡封武德侯,应当在延康元年之前。按照《三国志·常林传》中的记载,“吉茂转为武德侯庶子。二十三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会钟相国证茂、本服第已绝,故得不坐。”,可以得知吉茂担任武德侯庶子(属官名)是在建安二十三年时候的事,曹叡封武德侯也应该是在建安二十三年,而并非延康元年。如果将这个结论与《三国志》里曹叡十五岁封武德侯相结合,则曹叡死于景初三年时虚岁正好是三十六岁,《三国志》中记载没有错。卢弼认为,陈寿这样写是曲笔之意,读史的人只要用曹叡的年纪倒推,再结合甄夫人被赐死、曹叡久不被立为太子的事实,则明帝究竟是姓袁还是姓曹,就不言而喻了。3、曹丕早逝

曹丕的父亲曹操活了65岁,在当时已算是高寿。曹丕33岁登上皇位,正是壮年,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考察诸位皇子。然而自己心胸狭隘,加上伐吴失败更加抑郁,一场风寒竟使自己生命垂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其他的选择,临终前才正式确立了曹睿的太子地位。

曹睿身为长子,后过继到皇后门下,也算是嫡子。嫡长子的身份加上世家大族的认可让,曹睿最终登上皇位。

在实现统一问题上,曹丕既有希望于能有王化之举达到夙愿的诚心,也有兴国强兵而灭贼寇的强硬之志。虽然,两次伐吴却由于时机不成熟而无功而返,但由于统一志向的驱使,使得曹丕在位后期施政更需要富国强兵,以至于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其执政功绩对于中国文学此一时期的发展风貌与繁荣,也多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让后宫淑媛、昭仪已下的都各归其家。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河南偃师西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朱三太子究竟是谁 对清朝有多大的影响

全文共 1822 字

+ 加入清单

“朱三太子”这个称呼,对于清朝的几位皇帝来说,简直可以说是个噩梦,顺治、康熙、雍正,这几位皇帝,都对这位朱三太子可以说是闻风丧胆,却又没什么办法,那这个朱三太子究竟是什么人,有什么样的实力?朱三太子应该就是明朝遗留下来的皇室血脉,但历史上的朱三太子朱慈炯最终却以失踪为结局,但这样的一个失踪人士,为何却对清朝有那么大的影响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朱三太子是谁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明朝就此宣告灭亡。虽然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起了多个政权,史称“南明政权”,但它最终还是没能像当年的南宋一样,能偏安一隅长达一百多年,而是仅仅在十多年后,就宣告灭亡了。

尽管如此,明朝的残余势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在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其中就有一个叫做“朱三太子”的人,硬是“折磨”了清朝的三位皇帝,即顺治、康熙和雍正。

那么,这个“朱三太子”究竟是谁呢?他很可能不是人,此话怎讲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崇祯皇帝一共有七个儿子,除了四个早夭的,还有三个,分别为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和四子朱慈炤。

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并没有将他们除掉,而是将他们好好地收留了下来,等到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后,便将他们放生,让他们三人各谋生路去了。因此,这三兄弟也就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2、朱慈炯是怎么死的

清军入关之后,摄政王多尔衮便宣扬说一定会善待明朝宗室,于是太子朱慈烺,在逃亡之后不久便前往他的外祖父周奎府上,与长平公主相认。据说两人见面时,因想到国破家亡而抱头痛哭,过后不久,便有很多人前来与他相认。

而在这时,清王朝一改入关时的政策,立即将他给缉拿入狱,不久之后便将其处死了,而那些前来与他相认的人也都没有逃过此厄运。

太子朱慈焕被处死之后,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传统,此时应该是由他的三弟朱慈炯担任太子。只可惜,此时的朱慈炯却已经下落不明了。因此在民间便有了“朱三太子”的称谓,并且流传开来。

当时不知道有多少反清复明的人,想找到朱三太子,作为正统性的标杆大旗,但始终都没有找到。直到公元1679年,朱慈炯被清朝廷捕获,他的下落才被世人知晓。

原来,他在与兄弟走散之后,便出家当了和尚。而就在他出逃三十多年之后,便被当地一群起兵反清的草莽裹挟,企图打着他的名号对抗朝廷。在得知消息之后,康熙赶紧下令出兵讨伐,并将他抓获回京。后来,朝廷便以冒充前朝皇子的罪名将他给处死了。

所以实际上,真正的朱三太子早在公元1679年,即康熙十八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处死了。

但由于朝廷给出的官方解释是说:此人是因为冒充前朝皇子才被处死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形象,但同时也在告诉世人,朱三太子还活在世上,他并没有死。

因此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地方的反清势力均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对抗清朝。3、为何朱三太子影响力那么大

此外,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当时在民间还有崇祯的一个儿子,即我们上文说到的四子朱慈炤。不过在朝廷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了,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现在的他只想老老实实做一个良民。

但尽管如此,朱慈炤心中一直以来都有反清复明的想法,他为自己改名为“王士元”,倒过来则是“元士王”,还有他在为自己的儿孙取名字时,也严格遵照朱元璋当年定下的规矩来取。所以这不由得让人怀疑,于是,七十多岁的朱慈炤还是被人举报了。

朱慈炤下狱后不久,便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至于他的儿孙及家中的所有女眷也都纷纷被处死了。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虽然朱慈炤没有谋反的行为,但却有谋反的想法,所以依然会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严重的威胁,于是便将其给处死了。

朱慈炤死后,崇祯皇帝留下的最后一点血脉也就此消亡了。那么既然如此,“朱三太子”的事情似乎就该尘埃落定了吧?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康熙六十年的时候,台湾朱一贵起义,仍然尊奉的是朱三太子的名号,与之相似的还有杨启隆案等等。

在整个清朝初期,即从顺治一直到雍正前期,有关“朱三太子”的案件就高达十几起之多,不断有人利用朱三太子的名号起兵反清,而朱三太子也成了清朝皇帝的梦魇,挥之不去。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清朝初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朱三太子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即便明朝已经灭亡,但很多企图反清复明的人都想打着“朱三太子”的名义,获得一定正统性上的支持。

而这个时候,你还敢说“朱三太子”是一个人吗?当然不是,此时的朱三太子不过只是这群想反清复明的人手中的政治筹码而已!它已然成为了一种正统性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李建成为何被称为隐太子?李世民是否感到后悔?

全文共 1868 字

+ 加入清单

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当中,作为一个失败者,其实还是很有些遗憾的,他原本才是李渊定下来的太子,不出意外的话,最终他会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但是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杀,李渊不得不把太子之位给了李世民,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历史。而李建成还有一个称呼,是李世民给他的,即隐太子,这个称呼是不是可以说明,李世民其实对当年自己的所作所为还是有一些后悔的呢?1.李建成简介

李建成(589~626年),字毗沙门,陇西成纪(今甘肃临洮县)人。唐朝开国太子,唐高祖李渊嫡长子。

晋阳起兵之前,前往河东募兵。率军攻略西河,攻取霍邑,占据潼关,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册立为皇太子,协助处理政事。李多次率军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发生玄武门事变,为李世民所射杀,时年三十八岁,五子一并遇害。

贞观二年(628年),追封息王,谥号为隐,贞观十六年(642年),追赠隐太子。2.李世民为何追封李建成为隐太子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李世民登基后追认大哥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并以亲王礼安葬。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又再次下诏恢复李建成的太子身份,成为“隐太子”。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玄武门之变,杀死亲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夺得皇位。可是毕竟是屠兄弑第,伤天害理,这是他政治生涯最不光彩的一面。追封李建成,可以为自己正名,让自己得皇位的过程更加理所应当。

第二:是因为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之间的夺嫡之争日益激烈,朝廷上也行成“东宫党”与“魏王党”两大集团,对朝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李世民想借追封李建成为“隐太子”的做法,警示魏王,自己依旧会尊重“立嫡以长”的做法。不过后来因李承乾谋反,这个做法也就不复存在了。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生病(一说是服用天竺长生药导致暴疾 ),医治最终无效,命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3.李建成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

第一,李建成虽然贵为大唐的开国太子、大唐的储君,但属于朱标式的人物,性格仁慈,优柔寡断。他和李世民的争斗主要靠弟弟齐王李元吉及手下一干谋士给出谋划策,李元吉和魏征几次劝说李建成先下手为强,但李建成心软,念及手足之情没有痛下杀手。但李世民不一样,心狠手辣,不仅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连他们几岁的孩子都不放过,甚至皇上李渊都被他软禁起来逼宫夺位,秦王可不是一般的狠,心慈手软的李建成自然都斗不过心狠手辣的李世民。魏征曾说,李建成若是听他的,就不会有今天。无毒不丈夫,生在无情的帝王之家却心存善念,注定只能成为悲剧。

第二,李建成一直呆在京城协助李渊处理政务,而李世民每次都争着上战场,争着去立功,因此李世民在军队中威望和影响力比太子李建成还高,李世民羽翼日丰。其实李建成也没错,李建成是太子,古代太子爷的名号还是很厉害的,只要不犯事,下一任皇上肯定是他的,犯不着和二弟李世民争。只是没有想到李世民居然敢公然冒天下大不韪发动叛乱,杀兄囚父抢皇位。

第三,李建成和李元吉在长安的兵虽然比李世民多,但李世民手下多是军中悍将,骁勇善战之辈,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私兵比不上李世民的私兵。更严重的是,李世民并没有选择直接对决,而是采用“斩首行动”,在玄武门设伏兵,直接干掉了毫无防备的李建成、李元吉。李建成、李元吉麾下的军队群龙无首,所以也没闹腾出大动静。李渊虽然不满李世民的做法,但李渊被李世民软禁起来,只能任李世民摆布,默认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事,乖乖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