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世民

李世民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李世民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李世民问题。

分享

浏览

1197

文章

192

李世民之死的真正原由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是因何而死

李世民的一生,可以说算得上是传奇人生了,李世民从原来的一生征战,到后来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之后,在他统治下,用心的治理国家,出现了太平盛世的局面,可以说算得上是很传奇了。但是唐太宗在51岁的时候就早早的离世了。按理说,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征战,自然身体素质是强于别人的,那么为什么会在51岁的时候就早早的离世呢。

历史中的记载是李世民因为得病,所以最后不治身亡的,但是据一些别的史料记载。李世民的死因其实是有别的原因,但是因为说出来会影响到李世民这个人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所以唐朝的史官就没有按事实记载。

历史中有很多的皇帝都是追求长生不老丹药的,李世民也不例外。那时候的李世民知道自己的生命快到了期限,而恰逢当时的民间有一位术士,他在民间宣扬自己可以炼制长生不老丹,其实就是用来哄骗百姓钱财的。但是李世民听闻之后,竟真的把那位术士请到了宫中,并且让他为自己炼制长生不老丹,这位术士为了活命,只能是硬着头皮给李世民炼制长生不老丹,而之后不曾想李世民服用了长生不老丹竟是加重了病情,于是也就暴毙身亡。

之后,人们这才知道,这位所谓江湖术士就是一位骗子,而他炼制的长生不老丹,也就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丹药,因此也就直接的导致了李世民死亡。因此,当时知道实情的史官,觉得这样的历史有辱李世民的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于是并没有按事实记载,只是说李世民是病死的,但是也并没有说具体是怎么样病死的,因此这才是李世民真正的死因。

展开阅读全文

李世民死都不放心的大臣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李世民死都不放心大臣

为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开始变得鼎盛起来,但是在李世民统治的时候,朝中有一位大臣,就连李世民最后要死的时候也对他不放心。在李世民最后病倒在床上的时候,他就思考着一个问题,他在想他的江山以后是否还会姓李,而让这一问题困扰李世民的那位大臣名字叫徐懋功。

徐懋功他曾经为唐朝打下了不少的功绩,并且也为唐朝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李世民一直都对他很不放心,因为徐懋功的态度总是很中立的。有一次徐懋功生了一场大病,那时候,李世民就赶紧派太医去给他医治,太医说当时需要一位药引,就是皇帝的胡须。李世民也毫不犹豫就拔下自己的胡须,为徐懋功医治。后来徐懋功病好,即便是知道了皇帝的这一举动,很是感动,但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

后来在唐太宗临终的时候,他只好把自己的儿子李治叫过来,给李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给自己的儿子想出了一个试探徐懋功的办法。说在他死了之后,要把徐懋功贬官,用这样的方式来试探他,如果他并没有反抗,欣然接受,那么就把他升职为唐朝的宰相。如果他对此很不满,并且有反抗的举动,那么就直接杀了他。李治在李世民死后也确实这样做了,而徐懋功也并没有任何的不满,对于贬官的举动欣然接受,所以最后也成功的成为了大唐的宰相。

徐懋功他从来都不参与皇室之间的斗争,因此,这也是他最后能够取得宰相之位的原因。但是他的后代并不像他一样安分,他的子孙就曾经带兵攻打过武则天,所以在徐懋功死后也是不得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李世民想杀大臣太子重用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李世民重用大臣君臣之间不可能存在完全的信任,李世民对于将军徐懋功的做法和态度,将他作为一代君王的谨慎体现的淋漓尽致。徐懋功,他是李渊在世时就为唐朝江山社稷出生入死的名将,当年李世民发动兵变的时候,就不止一次的暗示,明示过这位将军希望他能够和自己统一战线,但是他并没有答应。并且不偏向任何一方。在李世民称帝以后,徐懋功依然保持中立,因为众人都知道他能力过人,所以李世民对他十分尊重,并且很重视他。

李世民称帝后,也曾经多次想要拉拢徐懋功为自己阵营的人。有一次,徐懋功得了一种怪病,太医诊治之后列出了一张药方,并且说这个药方需要皇帝胡须作为药引子。李世民听到之后立刻剪下了自己的胡子,后来徐懋功病愈之后,知道了这个事情特别感动,马上进宫去叩谢皇上。

还有一次在酒宴上,李世民假装喝醉酒,对徐懋功说希望他能辅佐太子,徐懋功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大口的喝酒也装醉。数次下来,任凭李世民不断拉拢,徐懋功依然保持中立。但是李世民对他的猜忌从来没有停止。这一点是由于李世民觉得自己对徐懋功并没有什么恩德,怕他不够忠心。当李世民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他还是担心徐懋功。

在立李治为太子之后,他把李治叫到自己床前,跟李治说了这样的情况,并且也为李治想了一个考验徐懋功的办法,就是可以在李治继位之后,先把徐懋功贬官,看徐懋功的反应,如果徐懋功有任何的不满,就直接杀了他,但是如果徐懋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那就重新把他召回朝堂,封他为宰相。最终徐懋功也是欣然的接受了贬职的安排,所以最后也成为了朝堂中的宰相,被李治所重用。

展开阅读全文

李世民为什么发动战争?争夺皇权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李世民为什么敢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为了自己的地位,我们现在对于李世明的评价毫无疑问是一个明君,但是同时大家也知道,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坐上皇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为了能够当上皇帝,直接杀死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不过我们也知道,在帝王家是没有什么亲情可言的。

李世民一直以来都展现出了非常强的军事才能,并且在唐朝的几个开国大将当中,有很多都是李世民麾下的人,所以即便李世民不找机会删掉李建成,那么在李建成掌握了实权或者当上了皇帝之后,肯定是会对李世民下手的,而且从两人的才学和能力来看,李世民毫无疑问的更加适合做皇帝,其实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就曾经多次陷害过李世民,这也是两人。发生战争的导火索。

因为能够开创唐朝,李世民的功劳是功不可没的,而且很多时候李世民也都知道背后是李建成在搞鬼,但是作为父亲也是作为皇上的李渊却为了整个朝堂的安稳对于李建成所做的这些事情选择性失明,最后才让李世民决定先除掉自己的隐患,最后李世民的大哥和三弟在玄武门之外,被安排好的人直接射杀。

李世民不光解决了自己的大哥和三弟,并且还把两个人的后代也一起给解决了,李渊在这种环境之下,只能够马上把李世民封为太子,然后很快的李渊就退位,让李世民当上了皇帝,这也就是大唐盛世的开始,说李世民杀掉兄弟,这种做法比较可耻,但是古往今来,所有封建制的君主想要当上皇帝肯定手上是需要沾满鲜血的,李世民为了自己的地位也是为了自保,无可厚非。

展开阅读全文

李世民得位不正 对于李世民的评价为何那么高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李世民得位不正,政绩又不是很出色,为何历史评价很高?

因为李世民是一个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的人,而且也会鼓励谏言,逐渐的扩大范围,最终就能够有效打造一个盛世。

要想得到贤才,首先就应该注重于培养,所以李世民一直都会效仿秦王府的模式。希望通过培养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人才,除此之外李世民在用人的时候根本就不会问出生,也并不会计较过往。唐朝著名的宰相房玄龄其实就是一个忠诚正直的大臣,给整个唐朝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帮助。另外李世民也会不计前嫌,选择重用李建成的一些旧部下,这就使得在当时的政坛之上会有很多出色的人才,也会使得整个局面焕然一新。

李世民的这些举措自然就能够得到所有人的欣赏,也可以给唐朝的发展带来了不朽的功劳,难怪有不少的人都会选择称赞。

隋炀帝因为拒谏所以最终也导致国家灭亡,李世民也深刻的接受这一次的教训,所以马上就选择鼓励谏言。只要大家能够带来更多的盛况,那么必然就可以扩大权力。而且也可以让文武百官去指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就是因为有很多的官员多次的去指证,也让李世民在一开始上朝的时候多少有一些下不来台。

可是这一个做法也能够让整个朝代都进入到国富民强的阶段,也能够做好一些铺垫,再进入到后期,也曾经发生过误杀大臣的一些事情。虽然说后期可能会有一些遗憾,但是这一个政策也能够有效推动整个唐朝的发展,不得不说李世民确实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君主,也同样能够得到后面人的尊崇。

因为具备着这一些优势,那么在后代的心中必然也会留下一些深刻的印象,无数的人都会觉得这就是一个人人佩服的好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李世民如何靠着几千人挡住十万敌军呢?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李世民只有三千多人,他是怎么打败十万敌军

首先是因为李世民指挥得当,在资源这一方面调配比较合理,另外也是因为李世民对于执行进度会有着严格的把控,该防守的时候防守,该进攻的时候就会选择进攻。

李世民当时带领的这3000多人根本就不是泛泛之辈,每一个都是训练有素,全部都是身经百战。李世民在虎牢关之后,直接就选择进入到夏军大营,命令手下的大将一直去埋伏,然后把敌军引入到埋伏圈。李世民通过和别人的合作就能够逐渐的削弱自己的劣势,然后就可以有效发挥个人的强势,最终就可以给敌军致命的一击。

李世民对于执行进度也会拥有着非常到位的把控,该防守的时候选择防守,该进攻的会选择进攻。当李世民抵达时,已经进入到中午这个时候,敌军也会处于懒散的状态,所以李世民马上就会选择派一些人进入到敌方阵营中,然后导致对方阵脚大乱。这个时候敌军的主力正好是在开会,根本就没有想到唐军在此时就会选择主动出击,在这一个一进一退之间,敌军更是如同山倒一般,第1道防线马上就被突破。

在这一次的争夺战之中,经过这一次的对战,李世民早就已经名震天下,这就可以有效奠定在当前军事历史上的一种地位。从军事手段上来看,李世民本身就已经进入到炉火纯青的一个阶段,李世民在经过这一次的战役之后,确实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更好的一种威望。还会允许李世民自己去招募一些人才,但是就是因为如此也会导致后期的一些危险,造成了接下来的玄武门事变,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可悲。

展开阅读全文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世民真的是被逼的吗?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真的是被逼的?

李世民应该不是被逼迫的,李世民的心中也想要当皇帝,希望能够有效实现自我的报复。当时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争夺皇位,这已经是明面上的事情。李世民并不是大儿子,按照当时的制度并没有办法继承皇位,李世民如果想要成为皇帝,必然就需要找到一些理由。

要么是直接选择废除李建成,要么就是直接选择发动政变,李世民在杀掉太子之后控制了李渊,然后就成功的夺得皇帝之位。李世民长时间在外征战,文武双全,第一有功绩,第二也同样会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势力,所以完全有能力去和太子之位抗衡,李世民从来也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想要的东西,总是想要争取.李渊对于继承人的选择相对比较泛滥,因此他的犹豫就能够有效促成争斗的剧烈。

李世民会认为唐朝的成立里面会有属于自己的功劳,自己做皇帝本来就不是一件谋利的事情,更何况太原起兵的时候,李渊曾经答应过李世民,如果事情成功就可以让自己成为太子,但是后来却没有实现承诺,因此李世民也会觉得有一些不满意。李世民在那个时候是秦皇一直都在广纳人才,始终都会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李世民的名声慢慢的超过李建成,拥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在当时的朝堂上,李建成李世民各成一派,慢慢的李世民的势力也会变得更加的强势。可是李建成把秦王府很多的人全部都撵走,这就导致李世民根本就没有人可以使用这就等同于瓦解了李世民的实力,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做什么,相信以后就不会有任何的机会,因此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选择发动玄武门兵变。

展开阅读全文

李世民当初敢反抗李渊 朱棣为什么没有胆量反抗朱元璋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李渊比不上朱元璋、朱元璋够狠,杀鸡儆猴,让朱棣胆战心惊。当时的朱棣并不受到朱元璋的宠爱,没有权利没有实力,因此并不存在任何的造反机会,始终都会在一个卑微的姿态。如果不是后期出现了意外,相信也不可能会有机会获胜。

李渊比不上朱元璋

虽然两人都是开国皇帝,但是李渊属于上层统治阶层,朱元璋来自于社会底层。朱元璋从一个小兵做起,慢慢的走上高位,用了10多年的时间,而在很多的对战过程中,都能够有效创造出以少胜多的奇迹。可以说朱元璋没有任何的靠山,没有任何的捷径,完全靠自己的实力才能够杀出一条血路,最终夺下了江山,从个人能力这一方面来看,朱元璋更胜一筹。因此朱棣完全没有胆量

朱元璋够狠,杀鸡儆猴

李渊来自于贵族,因此在正式创建国家之后,论功行赏,当初拥立自己的人也同样会发放一些免死金牌。朱元璋在面对有功之臣时,态度就完全不一样,只有4个人可以善终,而其余的30个全部都被杀掉。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早已震慑到无数人,人人自危,也会让朱棣胆战心惊,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敢轻举妄动?

朱棣没有造反的机会

李渊在创建大唐皇朝之后,就让李建成成为了太子,当时李世民一直都在四处征战,手里面拥有着重兵,伴随着个人的功劳越来越大,必然也会提升职位。如果说论君权太子,李建成可能根本就比不上李世民,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也具有着挑战的权威性。正是因为如此,李世民才可以广纳人才,才可以逐渐的扩大自己的实力,但是朱棣根本就没有被朱元璋看中,甚至一直都会处于一个卑微的姿态,如果不是因为太子的突然去世,估计也不可能会有机会成为皇上。

展开阅读全文

魏征到底算忠臣还是奸臣?李世民为什么不杀魏征?

全文共 1267 字

+ 加入清单

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不仅是因为他老换主公,而且还害死了其中的几位,所以谁要是用吕布都会非常危险。唐朝的魏征换了七个主公,而且还挑起李世民和自己兄弟内斗,但是魏征又是“贞观之治”的功臣,那魏征到底算是忠臣还是奸臣呢?当时的魏征满心抱负但是却没地方给他实施,所以也是看准李世民最后能上位所以选择辅佐,抛开这些心机魏征还是很有才华的。

忠孝节义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忠诚都被视为一种可贵的品质。关羽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凭的就是他对刘备的忠诚,即使被曹操俘虏之后,依然要千里迢迢寻找旧主刘备。现代的职场各种辞职,各种开除,人与企业之间忠诚基本不存在,良禽择木而栖成了硬道理。

如果关羽是忠诚的正面代表人物,那么吕布就是一个反面典型。他先后投靠过丁原、董卓、袁绍,前两个主子都被吕布亲手杀死,后来被曹操俘虏后企图投靠曹操,曹操没上当,把他宰了。这样一个两面三刀的人物也就有了“三姓家奴”的恶名。

您也许没想到,唐朝初年,有一位声誉卓著的人物,居然也是一个朝秦暮楚的家伙,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为推崇的谏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官魏征。

魏征早年家境贫寒,想做一番大事业,却眼高手低,不事生产,只好出家当道士混口饭吃。等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寨的李密,魏征看到成就事业的机会到了,马上脱下道袍投入元宝藏的麾下,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元宝藏是魏征的第一个主人。

没过多久,魏征就抛弃了元宝藏,因为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征给起草的,李密因此非常欣赏魏征,将其调到自己手下效力,所以李密是魏征的第二个主人。

接下来,瓦岗军发生了内讧,李密扛不住隋朝和王世充的连番进攻,最后只好投靠了李渊,而魏征也跟着李密投降李渊,因此李渊可以称是魏征的第三个主人。

但是魏征在李渊的手下,时间过了很久,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他打听到,李密的队伍已经被手下的徐世勣接收,魏征马上就给徐世勣写了一封自荐信,很快就投入徐世勣麾下。徐世勣就是魏征的第四个主人。

接着,窦建德率兵南下,击败徐世勣,攻克黎阳,魏征应声投降,没有任何挣扎。窦建德待他也不错,封他做起居舍人。魏征的第五个主人闪亮登场。

窦建德当然也没支撑太久,就被大唐军队干掉了,太子李建成听说过魏征的大名,将他收入自己帐下,任命他为太子洗马,礼遇有加。同样,魏征对旧主窦建德没有任何留恋,高高兴兴的上任了。李建成就是魏征的第六任主人。

魏征见到李世民势力的扩张已经严重威胁李建成的地位时,曾经劝说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李建成被李世民收拾了。魏征收拾收拾,准备迎接自己的第七任主人。但是这个主人比较刁,见面时还问:“魏征,你当初为何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倒也不含糊:“如果太子听我的,就没有今天的祸事。”一问一答好像接头暗语一样确定了双方的身份,魏征开始了新的职场生涯。

今天我们都知道魏征有忠言直谏的美名,还以为他是一个忠贞不二臣子,其实他压根就不是那种人。不过身在乱世,要想做到跟关羽一样,实在是难上加难,魏征只是为了自己的抱负所以也不能说魏征勤换主公有什么太大的过错。

展开阅读全文

一个让李世民、李治和武则天都头疼的人是谁?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在唐朝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虽然是亲王,可是总是不干正经事,像一个市井无赖的混混一样,一直在给皇家丢脸。他家中几任皇帝,没有一个愿意管他,都是放任自流。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后世却都在猜测,他这才是大智若愚,在那个时代,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活得长久。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李世民最小的弟弟叫李元婴,虽然是亲王,但名声很不好,常常干些不着调的事情,李世民念及兄弟之情,睁只眼闭只眼,到了李治这里,常常被皇叔气死,却一点办法都没有,等到武则天上位,直接不管这个小叔子了。

李元婴封滕王,修建了著名的滕王阁。李世民在位的时候,李元婴喜欢吃饱没事干,拿类似于现在弹弓的东西,去街上打百姓玩。

堂堂的亲王做这样的事情,多丢人啊,李世民也是生气,但念兄弟情分,对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到了李治登基称帝的时候,就不那么惯着这位叔叔了,决定好好惩罚他,别再给皇室丢人,结果李元婴不但没有重新做人,反而变本加厉,还做出抢夺取下官妻子的事情,更丢人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被别人的妻子打破相了。

李治知道后,感觉特别丢人,也实在没办法了,把他的食邑和随从减半,然后贬往滁州。

不管李治怎么惩罚李元婴,都是拒不改正。李治碰到这么一个无赖叔叔,也是没办法啊。

再后来,李治学他的老爸李世民一样,对李元婴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

李治死后,武后继位,说来也奇怪,武后杀了很多大唐亲王宗室们,比如魏征的女婿霍王李元轨,李世民的儿子纪王和越王等,唯独李元婴,武则天却懒得杀他,反而对他多有赏赐。

从另一个角度说,在大唐这样的名利场,能从武后手里活下来的王爷,寥寥无几,很多学者认为李元婴不是无赖,而是聪明人,大智若愚,懂得自保。

展开阅读全文

唐太宗的家谱,这些名人竟然都是李世民的先祖

全文共 1942 字

+ 加入清单

家族传承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有些家族传不过几代就败亡了,有一些却能保持长久的光辉荣耀,即便中途有过暗淡,但是最终还是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近一点说,他的父亲李渊,曾祖父李虎都已经是了不得的人物了,但是再往上看,根本想不到,家族中竟然有过这么多的名人。那么,究竟是那些名人,都是李家的人物呢?

一般来说,将门出虎子。唐太宗李世民即是将门之后,以前只知道他的老爹李渊了不得,他的曾祖父叫李虎,也很厉害,是西魏著名的八柱国之一,就是国家的八根栋梁之一,说得再透彻一点,皇帝要唱戏,台底下有八根戏柱子撑住,要不戏台不就塌了?呵!这个荣誉称号很形象。

后来,再挖了挖老李家的族谱,可真不是富贵了三代五代,而且不是一般的富贵,那是皇家贵胄。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开国皇帝名叫李暠,也有写成李皓的,那是李世民的爹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爷爷的爷爷,呵!直说就是李虎是李暠的五世孙!而这个李暠也是名将之后,他的爷爷名叫李弇,乃是堂堂大汉飞将军李广的十四世孙。

这往上就快挖到根上了,李广的先祖是李信,那是秦朝名将,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所以李广家族世代接受仆射这一官职,而李广一家世代传习射箭,这就恍然找到了李世民善射的基因了。

再往下说,李暠的儿子李歆接了他的班,史称西凉后主。李歆生了李重耳,李重耳在西凉国被灭后,出仕北魏,官至弘农太守。李重耳生了李熙,官至金门镇将,曾镇守武川。李熙生了李天锡,也有叫作李天赐,这史官是怎么搞的?名字怎么都弄不准?反正不管是这李天锡还是李天赐官至宿卫统兵的武官幢主。李天锡就是八柱国之一李虎的父亲了。

现在重点说说李渊的爷爷李虎,此人不仅继承了家传的手艺,射得一手好箭,还喜好读书,轻财重义。

据记载,李虎有一次陪同周文帝宇文泰在北山下阅兵,想不到这北山里有豹子,还常常出来捣乱吃士兵,没人敢上去救人。正好这一次李虎来了,豹子也来了,李虎闻讯,“不暇持杖趋往,捉豹杀之”,意思是连个趁手的兵器也来不及拿,直接就冲上去了。结果是豹子流年不利,撞上了“虎”,李虎赤手空拳把豹子干掉了。宇文泰大悦,赞道:“公之名虎,信不虚也。”你这老虎的名字可真不是白叫的!

公元551年5月,李虎去世。北周建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现在大家就明白,为什么后来李家打下了江山,开个公司大朝廷就叫“唐”,根儿在李渊他爷爷这儿呢。

那李渊的父亲呢?叫李昞,是李虎的三小子,曾任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他没有什么征战的纪录,倒是一位治世的能臣,其为政简静,就是施政简约而不扰民,个人认为那是为官的极高境界。

这样就明白了,李渊当年为什么能独占花魁,搞定了他的太太——北周武帝的外甥女窦小姐,就是凭着家传的这一手百步穿杨的好箭法!

当时窦小姐要出嫁,她的父亲窦毅常说:“这个女儿颜值如此之高,文化水平也如此之高,怎可随便嫁人呢!”于是用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选婿:摆下一个画着孔雀的屏风,在规定距离外射中孔雀的两只眼睛者中选。

当时骏马轻裘的翩翩佳公子李渊在一干尚武好勇的关陇贵族子弟面前,唰唰两箭,正中孔雀的两只眼睛!不仅抱得美人归,还留下了一个“雀屏中选”的浪漫传说,真让靠卖几句嘴就让男宾牵手美女的《非诚勿扰》策划人汗水湿了一地。

靠箭法赢回来一个太太,应该是李渊稍带玩的事儿,真正箭法得在战场上验证,于瞬息间取人性命。

“李渊曾在龙门镇破贼,发七十二箭,杀七十二人,如此威名远近皆知。”

如果不是古代文人写得手滑吹大牛,这算是一个相当恐怖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空前绝后。

这样的一手好箭法,就如此顺理成章地传到了李世民的手里。

李世民天生好膂力,开得硬弓,出名的大羽箭,不仅能射死战场上的敌人,还能射死他的哥哥。

李世民对自己的箭法也是相当自信,当然他需要一个好保镖。等他打败了宋金刚,与尉迟敬德风云际会的时候,他踌躇满志地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意思是咱俩这搭档,我执弓箭你执槊,百万军中平趟过去,谁能把咱奈何?!

还真不要以为李世民在吹,他起兵攻打宋老生时,“愤气弥厉,手杀数十人,两刃尽缺,血流入袖,洒而复战。”这简直就是一个不要命的沙场悍将,一人杀几十人,杀得两把兵刃都钝了(咦?他和刘备一样是用双剑的?还是钝了一把,又钝了一把?),敌人的血灌进了他的袖子,洒出来,再次冲杀。

人家确实有自信的资本,就说那次与窦建德的交锋,他和尉迟敬德仅带了几苗人就敢去当诱饵,几千骑兵从窦建德的营帐中杀出,李世民招呼大家:“你们先走,我跟敬德殿后!”

这两人真是心大到舞台都没那么大,他们竟然“按辔徐行”,敌一靠近,李世民张弓就是一箭,杀一个,追得再近一点的,立刻有尉迟敬德的长槊招呼。如此这般,两人密切配合,边杀边退,直至将敌军引入埋伏圈,随后伏兵大起,取得大胜。

写完了,剩下四个字:不服不行。

展开阅读全文

李世民杀自己兄弟为什么还被后人称作是好皇帝?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后人李世民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也是通过李世民的治理让唐朝正式走上最辉煌的时代。不过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两位兄弟,逼李渊让自己当太子这件事,从道德上讲还是有些说不过去。不过皇上的儿子命中注定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李世民采用的方式有些极端。当然李世民功劳摆在那里,有些事情可能还是需要分开来看的。

那时候李渊已经知道了。他的表弟杨广迟早会毁了隋朝的,所以他早已经做好了接替杨广的位置。那时候李渊是早有预谋的。李渊在起兵的时候。不是李世民搓火的,而他早已经想好了。

李渊必须要等到李建成回到太原之后他才起兵。李建成当时文武双全。他在唐朝开国的时候有非常大的重要性。所以在李渊的心目中也非常的重要。而李世民在起兵的时候是一个黄毛小子。他也是一个刚成年的小孩。

但是李世民具备了明君所有的条件。他的才华横溢,能力过人,在唐朝刚开国的时候,他建立了一个制度。让国家走上了非常平稳的步伐。你是民这种杀兄杀弟的情怀?根本就不具备明君的条件?根本就谈不上明君。明君也不会这样做的。李世民喜欢打仗,脾气很暴躁。

那时候还非常的年轻力壮,很容易被别人利用。在李世民到老的时候,他也觉得自己做错了。后悔莫及。那么为什么杀兄杀弟的李世民还是明君呢,其实这个问题也非常的好回答,因为李世民办理的是公事,他不能把私事和公事混合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有什么资本争夺天下?

全文共 1121 字

+ 加入清单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期,原本并不是太子的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发动的一场政变。在这一场政变当中,太子李建成被杀,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得以成为太子,之后登基称帝。但是,要发动这样一场政变,没有势力没有实力都是不可能的,那么,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究竟有多大的势力,才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呢?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之才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将这句话做到了极致的人却不多,而唐太宗李世民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佼佼者。论上马定乾坤,李世民堪称中国历代帝王中数一数二的人,有一伟人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论提笔安天下,李世民是千古一帝,开启贞观之治,让大唐走向盛世,四海臣服。

但纵然伟大如李世民,也有难以抹去的黑点——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因此背上了杀兄逼父的罪名,但如果了解一下李世民在唐高祖武德年间的权势与处境,就知道玄武门之变势在必行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唐朝取代隋朝成就千秋霸业的过程中,秦王李世民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对于这点相信大家都不会有所质疑。公元618年5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唐王李渊,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改元武德。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为了消灭各地的割据力量,曾先后进行了六次意义重大的战役,而这里面李世民就指挥了其中四次,这四次战争对于唐朝最终一统天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唐天下可以说是李世民一手打下来的,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洛阳之战后,李世民也因为战功赫赫,导致李渊封无可封,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天策上将”的职位,天策上将官职之大,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凌驾于所有亲王和百官之上,终唐一朝,天策上将只有李世民一人而已。

秦王李世民在成为天策上将之前,就已经是尚书令和右翊卫大将军,位居百官之首了。而成为天策上将后,李世民不仅仅地位变高了,更重要的是,天策上将可以开“天策府”,自置官署,建立自己的权力体系,这原本是东宫太子才能拥有的权力。

不止如此,李世民后来又拥有了一个连东宫都没有的权力,那就是发行货币,武德四年,李渊改革币制,废除“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李世民因为功勋盖世,所以李渊赏赐了三个“铸钱炉”,这也就意味着李世民拥有在全国发行货币的权力,而太子东宫却只能靠政府拨款来运作。

总的来说,玄武门之变前的李世民,虽不是太子,却堪比太子,甚至在朝廷中的威望,犹有过之,而论军中势力和威望,恐怕连李渊都无法与李世民相比。试想一下,李世民已经站得这么高了,他会放过触手可及的至尊之位吗?更何况,以李世民所处的位置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再向上走一步,君临天下;要么被李建成一脚踹下,跌入地狱。

谁会选择后者?其实没得选。

展开阅读全文

李世民的儿子中,为何只有李承乾的名字是三个字?

全文共 2508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来说,古代人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都是同一辈人用相同字数的名字。每一辈的人也有不同的字辈,用以区分这个人的辈分。但是李世民儿子却很奇怪,李世民都儿子总共有很多。但是只有长子李承乾的名字是三个字。而其他儿子的名字都是两个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1.李承乾简介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为文德皇后。

初以皇孙,封为恒山郡王。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唐太宗即位,册立皇太子,时年八岁,聪明仁爱。身有腿疾,不良于行,不敬师长。得知同母弟魏王李泰夺嫡之念,兄弟日益交恶。贞观十六年(642年),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安置。

贞观十七年(643年11月17日),去世,以恒国公之礼下葬。唐玄宗时期,其孙子李适之成为宰相,追赠荆州大都督、恒山郡王,谥号为愍,陪葬于昭陵。2.为什么只有李承乾的名字是三个字

虽然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除李承乾外,李世民其他几个年长的儿子恐怕都改过名,原因大概是和避讳有关。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斩草除根,杀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的所有儿子。李承乾的儿子叫李承宗(早逝)、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叫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看到没,全叫“李承某”。再结合李世民长子李承乾,我们几乎可以这么说,李渊是给孙子们定了“承”字辈,李世民的其他儿子理所当然也应该叫“李承某”。

不止是孙子辈,李渊一共二十二个儿子,除了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五子李智云、十五子李凤、十九子李灵夔六人外,其他十六人都叫“李元某”,如:李元吉、李元昌、李元嘉、李元婴等等。同时,经过考证,李玄霸是后来到了清康熙年间为了避康熙帝“玄烨”的“玄”字,改写为李元霸,所以,不排除这些“李元某”原本都是“李玄某”。这样就可能只有五个特例。甚至李世民也曾在四岁时,李渊带他遇到一个术士,说他二十岁能济世安民,所以改名世民,原名已不可考,搞不好也是“李玄某”或者“李元某”,其他几个也难保不是这种情况。所以,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李渊给子孙们定了字辈;第二,原名是可以因为各种原因改掉的。

因此,我们认为,正常情况下,李世民的其他几个年长的儿子,原名也应该是“李承某”。但是为什么后来都改单名了呢?这恐怕还是因为刚刚提到的“避讳”。

我们举一个后世的例子,清朝,康熙的儿子们都叫“胤某”,胤禛即位后,把所有兄弟的胤字都改成了允字,就是因为皇帝的名字你是不能用的。于是,我们可以推导出李世民也有这个想法在。李承乾是很早就定为太子了,也就是今后要做皇帝的。那其他兄弟如果还叫“李承某”,以后都要改,省得麻烦,我都替你们改了吧。于是直接都去掉了承字。而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已经被杀,并且是罪人,平素无人再提了,也就不急着改了。后来继位的也不是李承乾,故而没人翻旧账去给这些人改名了。

那为什么不把承字改成其他字而直接改了单名呢?恐怕还有点防患于未然的味道。如果把其他儿子的“承”字统一换成了别的字,就假设为“继”字好了,而李承乾没能顺利继承皇位,比如早逝或者获罪被废(后来也确实如此)。李继甲做了皇帝,难道其他的李继乙、李继丙们再改一次名吗?岂不是太麻烦了。所以,直接改了单名,一个字,怎么也撞不上了。

上面说的观点从宋朝就可以证明。我们知道,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两个弟弟分别叫赵匡义、赵匡美,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赵匡义、赵匡美就改名赵光义、赵光美。接下来赵光义又做了皇帝,赵光美又改成了赵廷美。你说麻烦不麻烦?所以,从赵光义即位后,所有皇家子孙都是单名了,他自己也身先士卒改了单名“赵炅”。唐朝恐怕也是如此,李世民之后,除了李隆基这辈之外(这是特例,因为还正好遇到武则天削弱李唐宗室准备自己称帝),其他皇帝(包括皇子们)也都是单名。3.李承乾的结局

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心痛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

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责之切的背面也是爱之深,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尔后在重新立储之际,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惟独主犯李承乾只被废为庶人。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锺心!”然而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儿子,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展开阅读全文

李世民幼子李明的真实身世是什么?李明究竟是谁的儿子?

全文共 2066 字

+ 加入清单

李世民一生有很多儿子,而经常被人们提起来的,也就是李承乾、李泰、李治等等这几个儿子,因为他们都曾经和皇位有着很大的关系,而除了这些人之外,李世民的幼子,在历史上可以说也算是一个身世奇特的人物了。李世民的幼子名为李明,他的母亲不是别人,正是李元吉的妻子。我们知道,在玄武门之变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身死,而李世民又将李元吉的妻子收入自己的府中,而她后来生下的孩子就是李明。但李明的经历却不仅限于此,后来李世民又把李明过继到李元吉的名下,做了他的儿子,也算是让李元吉有个后人。因此很多人其实都非常怀疑李明的身世,他到底是李世民的儿子,还是李元吉的遗腹子呢?1.李明简介

李明(?~682年),字为公,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书法家,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母为杨妃。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授曹州刺史,册封曹王,实封1000户。唐高宗即位,外放治理梁州、虢州、蔡州、苏州,出继巢王李元吉。永隆元年(680年),卷入章怀太子李贤谋反,降封零陵郡王,流放于黔州。永淳元年(682年),在武皇后的授意下,被黔州都督谢佑逼死。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追封曹王,陪葬于昭陵,谥号为”恭“。

李明生年史书未载,现仅能根据唐太宗第十三子赵王李福的生年判断,其最早生于贞观八年(634年)。

李明出生虽晚,但是其母却非常出名,而且颇具争议——巢剌王妃杨氏,或者又称为齐王妃,是唐高祖李渊第四子齐王李元吉的正妻;也就是说,她同时是唐太宗的弟媳。

巢剌王妃出身名门,野史记载其非常美丽,在李元吉死后被唐太宗所宠爱。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曾经一度打算立为皇后。魏征因此进谏:“陛下的德行堪比唐尧虞舜这样的贤君,不可以为了像辰嬴这样的女子把自己拖累”,这才让唐太宗放弃了这个想法。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明受封曹王,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被赐实封八百户,同年高宗即位,实封加满至一千户。2.李明的真实身世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其中身世最神秘、最有传奇色彩的,可能就是年龄最小的第十四子李明了。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他让自己的幼弟曹王李明过继给巢王李元吉,做为后嗣。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诛杀。事后李世民又将建成、元吉的十个儿子无论长幼全部处死,而多年以后,作为李世民的接班人李治为何又将自己的幼弟过继给了李元吉呢?

这就要从李明的母亲说起了。曹王李明的母亲杨氏,史书上称其为巢王妃。她原是齐王李元吉的正妻。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则投入自己的宫中。杨氏出身当时的名门大族弘农杨氏,是隋朝宗室杨雄(杨坚的族侄)的侄孙女,杨恭仁、杨师道兄弟的从侄女。天生丽质杨氏嫁给李元吉为妻也算是门当户对。武则天的姥爷就是杨雄的兄弟杨达,因此武则天与杨氏还有些亲缘关系。

玄武门之变后,“玉貌雪肤,眉目如画”的齐王妃杨氏命运发生变化,她的儿子被李世民诛杀,自己被迫抱着几个尚在襁褓的女儿入宫,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杨氏入宫后备受李世民的宠爱,还为李世民生下幼子李明。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死,李世民甚至想立杨氏为皇后,可见杨氏深得李世民的宠爱。但李世民的建议遭到魏征的强烈反对,后被迫作罢。杨氏在史书上的称呼,始终是“巢王妃”,巢王是最后给李元吉定下的封号,可见自始至终李世民没有给她任何名位,到死她在名义上也还是李元吉的遗孀。杨氏病死,李世民下诏举哀,并封他俩的儿子李明为曹王。

古代历来有把儿子过继给死去或没有后代的兄弟,以传承其香火之意。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对于死在自己刀下的兄弟,为表达悔恨和歉意,为自己的历史名誉,为了个人声誉,在世时,就已经把他的第十三子李福过继给了李建成为嗣。唐高宗李治即位后,由其兄下诏过继给了李元吉,继承了原来断绝的李元吉一脉的香火。

虽然李世民力图洗清自己杀弟夺妻之名,但是历史还是公正的记载了这一切。私德有亏,但终是一代明君帝王。2.李明是怎么死的

永淳元年(682年)七月,黔州都督谢祐希在武后的授意下,逼令李明自杀。唐高宗得知,对武后所为无所追究,只深为弟弟哀悼,并因此罢免黔州衙府的全部官员。

李明死后,就地埋葬。一直到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李旦主政时,他的灵柩才得到许可被送回长安,陪葬昭陵,加谥号“恭”,其墓葬现未发掘,墓葬详情尚不得而知。

武后当政期间,李唐皇室中,年长者多被诛杀,年幼者皆沦为官奴,或者藏匿民间庸碌自保,李明的子孙也不能幸免。他的两个儿子:南州别驾、零陵郡王李俊,黎国公李杰,皆在垂拱年间遇害。

神龙政变之后,唐中宗李显复唐,李唐诸王的子孙被悉数召回京城,见到皇帝都痛哭不已,李显见到这些族子,也不禁泪下,李杰的儿子李胤就在此时被封为嗣曹王。

后来李胤叔父李备从南州回来,又改封李备为嗣曹王、卫尉少卿、同正员,李胤封爵被停。李备因招慰忠州的少数民族叛乱而死后,开元十二年(734年),李胤又再一次封为嗣曹王,授予银青光禄大夫、右武卫将军的官职。李明的爵位因此得以继承,其家族和后人也成为唐朝皇室中谱系最为完整的支脉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李世民为什么吮李渊的乳?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李世民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这个人的厉害之处的,他可是唐朝的第二皇帝呢,而且贞观之治就是他开创的,但是在他当皇帝的时期也还是有很多事情发生的,话说当时就有玄武门之变了,但是当时的李世民却做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李世民好像有趣吮李渊的乳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若视此为史实,则也是有正史方面的依据的。

一,据正史记载,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农历六月。古《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之言,七月是指阳历八月,意即到了阴七月阳八月,最热天气已过去,开始渐渐转凉了。那么说六月,即对应阳历的七月,正是最热的时候。

所以当六月时,皇帝在后宫是袒胸露乳的,毕竟就他一个雄性,还是天下第一。这就给了玄武得逞后的世民小儿可乘之机,就势扑跪入怀中,于是如鱼得水,如嘴得乳。就而吮之,继而嚎啕。成就了世民忠君爱父之名,用以遮掩杀兄夺嫡之实。

二,据正史,李渊系出北周名门贵胄,实源于鲜卑胡族,胡族民风粗犷纯朴,有产翁乳子之风。李世民跪吮乳,是示不忘恩之意,但对于一位成人来讲,跪吮父乳仍是少见的情形,这表明他的表演天赋已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他做出此番动作,完全是为了演给别人看的,而非为表面的取悦李渊,因为李世民已然大势在手。

李世民具有非常人之资,自然可能做出非常人之行。所以,在很多时候,你嘲笑讶异于别人自然而轻松地做出你因难堪而做不出的事,在于你缺少那种一往无前的厚黑精神。

三,据正史记载,李渊有三乳,寥寥数字,并未有其方位与形状的描写,就我们想当然来说,三乳应该对称,即有两处正常位,第三个在中间。但细想又不合理,如果是女的还说得过去。

讲究对称的想法是对的,那么对一个男性来说,长出一个副乳,且可能相对膨胀发达,又不影响整体对称与基本体形,给放哪儿合适呢?对!腋下与一乳的中间。这个形态,就世民小儿跪吮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李渊有无三乳,世民儿有无跪吮乳,谁知道真实情况呢?!

展开阅读全文

李世民真叫大野世民?而杨坚却叫普六茹坚?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有看到一则比较有意思的野史,那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有人说了呀,那就是这个李世民啊其实还有个名字叫大野世民,而杨坚也还有个名字叫普六茹坚,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啊?为毛会有这样奇怪的名字呢?这个问题也挺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这里涉及到隋唐皇族的少数民族血统和姓氏问题。

杨坚叫过普六茹坚是无疑的,但是李世民出生时李家已经恢复李姓,没有叫过大野世民。

一、李氏与大野氏

关于唐代皇族李氏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只看与大野氏有关的说法。

《古今姓氏书辩证》说道: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为赵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时才复本姓。”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南北朝时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因追随宇文泰平定叛乱,抵抗东魏,被赐姓大野氏。

《旧唐书》记载:“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

大野氏是鲜卑族姓氏,到了杨坚掌握北周的大权时,李渊家族才改回李姓。

“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

如此一来李渊是叫过大野渊的,但李世民出生时已经是隋朝,李家已经恢复李姓,是不可能叫叫大野世民的。

唐朝建立后,追封的先祖是西凉开国国君李暠,李暠家族世代都是豪门大族,这里并不能不排除乱认先祖的嫌疑。

二、杨氏与普六茹氏

杨坚姓普六茹想原因和李渊家族是一样的。

《隋书》记载:“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杨坚也就叫普六茹坚。

史书上是明确用过“普六茹坚”这个名字。

《隋书·帝纪一·高祖上》记载道:

齐王宪言于帝曰:“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内史王轨骤言于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帝不悦。

直到杨坚权势越发巩固之后,才恢复杨姓。

“大定元年(581)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

这时候的杨坚已经由隋国公升级为隋王了。李渊一家也是在这个时候恢复李姓。

从这个时间节点上看,杨坚之子杨广也曾叫过普六茹广的。

综上所述,杨坚父亲和李渊祖父因功被赐予鲜卑族姓氏普六茹和大野氏,这两人都是用过这个鲜卑族姓氏的,但后来杨坚在北周掌握实权,以前的赐姓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等李世民出生时李家已经恢复李姓了,所以李世民没有叫过大野世民。

展开阅读全文

我国历代都在修建长城,为何偏偏李世民不修建长城?

全文共 1980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万里长城,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古建筑,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被外国人称之为“伟大的墙”。但是长城可并不是一道简简单单的城墙,而是有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长城最早是在周朝修建的,当时,周幽王上演的烽火戏诸侯,是长城最早的典故。在公元前七世纪,楚国为了防御他国开始建筑“楚方城”;战国时期,各国也接连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而从秦国统一中华之后,掀开了长城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筑,动用了百万劳动力,占当时国家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规模之大,世界惊叹。

到了汉朝,又对长城进行了系统化的修建,用来抗击北方匈奴的侵扰。期间,汉武帝对长城的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随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没有停止对于长城的修筑,隋帝杨坚父子在位的近40年间,对长城进行了大大小小五次修缮。宋朝时期,宋太祖和太宗两兄弟,对于长城的修筑也是非常赞同的。

而到了明朝,修筑长城的工程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目前留存于世的明长城,就是在那个时间修建而成的。直到清朝,康熙皇帝颁布了“永不筑长城”的指令,才使得这场规模浩大,历时悠久的修建工程告一段落。但即便如此,大修没有,小修也是不间断的,康乾年间,对于长城的多个关口、城墙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和维护。

到了同治年间,还专门修建了清代长城,用来对付捻军,在山东、安徽、河南等多地均有分布,工程十分浩大。甚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仍然发起过“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活动,可以说,长城的修筑几乎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见证了中国的成长轨迹。但即便如此,中国的朝代中,仍然有两个朝代对于长城没有进行修缮,分别是唐朝和元朝。

当前位于牡丹江边墙的唐长城,实际上,是靺鞨族所建,跟唐朝没有关系,而元朝因为当时的国力强盛,无人能敌,更没有修筑长城的必要。

那么,为什么唐朝不修建长城呢?这个主要是因为李世民的缘故。

唐太宗不修长城其实是有原因的,当时,李渊仰仗着儿子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得以推翻隋朝,夺取政权,建立了大唐王朝。在百废待兴的初建时期,李渊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完成国家统一大业之上,同时,还要兼顾皇权的稳固,所以,无暇去修建长城。九年以后,李世民以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篡权称王,以兄弟之血圆了自己的治国之梦。

唐太宗登上皇位之后,施仁政,铸廉洁,轻赋税,免徭役,团结各个少数民族力量,制定出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优惠政策,促使国家能够在一个非常稳定的环境下,得到良好的发展,更呈现出了“贞观盛世”。但在李唐成立不久的时候,国家还处于被边外蛮夷民族不断侵扰的时期,如何处理好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平衡好各方政权,是摆在唐朝统治者面前的大问题。

这个问题,对唐太宗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在唐太宗上位的第三年,东突厥侵扰边塞,但是,唐太宗认为:修筑长城劳民伤财,且对突厥人起不到震慑作用,所以,一口回绝了修筑长城的建议。李世民认为:隋炀帝杨广之前也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建筑了千余里城墙,但是,依旧没能抵抗住胡人的进犯,所以,他认为,抗击外敌不能靠城墙,这种大肆营造,消耗民力,弊端颇多。

所以说,如果真的想抗击外敌,还是要依靠武力的震慑作用,以及合理的边境处理原则,而非单纯的防御。李世民对那些一再建议修筑长城的官员们说:“我为了大家,将边塞地区肃清,让突厥等外敌因为大唐的威望而产生惧怕,促使他们不敢再来侵扰我们的疆土,这不比修长城更有用吗?”

更是因为李世民的祖母孤氏,以及其母亲窦氏都是胡人,所以说,李世民身上本来就流淌这一半胡人的血,所以,他在高祖的“天下一家”、“胡越一家”的理论基础上,缔造出了新的处理边境问题的理念,那就是“华夷一体”,将各民族大融合的思想继续升华、放大,让少数民族人民更加亲密无间。

此外,太宗还摒弃了之前的“贵中华,贱夷狄”的偏见思想,将团结和友爱的思想在各民族之间传播开来,让各民族平等、和平共处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同时,他也给了更多少数民族官员以机会,提拔少数民族人才,主张联姻、通婚、结盟等一系列活动,让更多的汉民与少数民族人民相互接触,相互融合。

唐太宗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包容与大度,让周边各少数民族国家更加亲唐,并心甘情愿成为大唐的附属国和朝奉国,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倡导民族融合,也让少数民族国家都尊称其为“天可汗”。并且,之后的大唐,除了唐太宗外,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也曾被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在边境安全问题上的处理,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思想,他没有把可以防御外地的长城作为自己处理安边问题的砝码,而是利用自己先进的思想和包容的政策,使得周边问题可以得到更为彻底的解决。可以说,在解决安边问题上,修筑长城是治标,而实行合理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才是治本。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太宗没有对长城进行修筑。

展开阅读全文

汉武帝一辈子都没解决匈奴,为何李世民一战突厥就亡了?

全文共 2287 字

+ 加入清单

匈奴在古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一个很难缠的敌人,古代的王朝与匈奴之间也是有过很多年的恩怨,有过和平也有过战争,而汉武帝是抗击匈奴的一个重要人物,不过虽然汉武帝对匈奴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的痛击,但匈奴的问题实际上却并没有完全被解决,而后世唐朝时期,李世民却一战就解决了类似的突厥问题,这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差距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汉武帝对待匈奴的态度

汉武帝——刘彻,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在其统治下国家强盛,疆域庞大。但在汉武帝心中一直有一根刺让其日夜辗转,这根刺就是匈奴。边疆的掠夺、战火一直围绕着这个庞大的帝国,而汉武帝也从登基到驾崩一直没有拔掉这根刺,这也成了汉武帝永远的遗憾。而反观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面对边疆劲敌突厥却在上位仅仅四年的时间里就解决了,这是为何呢?

首先二人对待边疆入侵者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案,先说说汉武帝。汉武帝主要以军队讨剿为方针来处理匈奴的问题。其出兵的频率,动员的人数可以说都是倾尽国家所有军事的力量,决心之大可见一斑。例如元光二年(前133年)汉武帝便派遣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韩安国五将军,率30万汉军去击杀匈奴军,但是最后军情泄露导致30万大军无功而返。

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在漠北之战才初见起色,卫青率领的中原大军将匈奴驱赶到漠北以西换来了短暂的中原安定,但接踵而至的是巨大的经济复苏工程和无穷无尽的边疆劫掠。(虽然消灭了匈奴的主力,但是残存的匈奴势力从原来的大规模侵略变成了小股力量的骚扰和抢劫)。

《孙子兵法》强调“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意思就是战就会有损失,怎样才算好呢孙子也给出了答案“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按照孙子的说法汉武帝对待边疆侵略者的应对方法完全不及格。2、李世民对待匈奴的态度

再看李世民是如何对待边疆的敌人,其外交手腕可以说异常老辣,在玄武门事件后,突厥颉利可汗想趁大唐局势不稳来占便宜,所以便带了20万突厥大军浩浩荡荡来到渭河以北,准备给新登基的李世民来一场“欢迎典礼”。而李世民却给其打了一套“太极”就化解了。首先他布置了一些疑兵,其次还亲自带了几个人去和颉利可汗谈判,大致内容就是:你过来不就想要钱吗,给你便是,但是如果你想进长安,那你来吧,看看你还回的去吗?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直接给突厥颉利可汗整蒙了,没办法,拿钱走人。李世民这种应对策略足以看出其不光有勇更加有谋,非常精准的摸清了突厥的脉,然后巧妙的用点钱将其送走了事,这种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真是厉害。

在第一次与突厥交锋后,李世民对待边疆突厥问题更加条缕清晰,直接采用了统一战线的方法。啥意思?就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李世民很清楚单纯用武力突厥是灭不完的,而且频繁的征讨代价太大,不如搞分裂,从内部让他们瓦解,那不就容易了吗。这招真的够狠的,因为突厥也和匈奴一样都是由多民族、多部落组合而成的,他们都有一个致命的通病就是团结程度。

《史记·匈奴列传》也写过一笔对匈奴大军的评价“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见敌则逐利,如鸟之聚”。

李世民就运用了这点大作文章,先封了在突厥受气的突利可汗为北平郡王,并且给了大量的钱财,这样一来突厥这边第一个战友到位了,基本的眼线已经有了。接着李世民又拉拢了西突厥薛延陀部落的首领夷男,这哥们了不得,手里养了三十万人,为了争夺突厥一哥的位置跟东突厥不和并且频频交战。这时李世民第一个兄弟起到了作用,把这个重要的情报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一听直接封夷男为草原大哥,真珠可汗。夷男就这么成为了大唐的第二个边疆兄弟。

629年,李世民通过两个兄弟的帮助成功发兵东突厥,并且大获全胜,第二年3月就生擒了颉利可汗,自此不可一世的东突厥烟消云散。而后面为了解决西突厥好兄弟夷男日益壮大的问题,李世民同样多用钱财,并且拉拢周边受压制的部落让他们监督着夷男。最后夷男去世,李世民抓住其政局不稳的机会又处理了西突厥,仅仅四年突厥就解决的干干净净,李世民真乃高手也!3、匈奴最后的历史

公元4世纪,匈奴人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在并州离石起兵立汉国,称汉王,后称帝,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

318年,匈奴贵族靳准杀死刘粲,自立为汉天王。刘聪族弟刘曜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赵,之后刘曜消灭了靳氏。

328年,羯人石勒擒杀刘曜,次年在上邽杀其太子刘熙及其将相公卿等三千余人,汉赵亡。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在中国北方衰落后,鲜卑人迅速进入蒙古高原,匈奴与鲜卑不断混血通婚,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之后击败东晋军队,夺下了关中地区,以长安为都。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政权,史称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433年蒙逊子沮渠牧犍继位。439年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牧犍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凉。460年,高昌北凉为柔然所攻灭。融入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的一小支匈奴,进入辽东半岛。

一小支匈奴进入辽东半岛,融入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之后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统一中原。匈奴也在这期间融入各民族之中。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代成为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演出。

展开阅读全文

李世民手下五虎大将分别是谁

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李世民手下的五虎将的事情,那么这个李世民手下的五虎大将分别都有谁呢?他们之间的排名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有感兴趣的网友可以一起来分析分析,一起来学习学习!

李世民手下五虎大将分别有: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侯君集、李勣(jì)。至于他们的排名李靖为最厉害,后面的依次减弱。

1、 李靖

当然这里的李靖可不是神话小说中的托塔李天王李靖。唐朝的李靖在治军作战方面特别的有经验跟天赋,为唐玄宗效力期间,他屡次建立奇功,可谓是用兵如神,所向披靡。李靖一生为了大唐南征北战,官至国公的职位。公元649年李靖病逝,享年七十九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2、 尉迟敬德

尉迟恭也是大唐的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而且尉迟敬德还有个身份,他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门神之一。史载尉迟敬德面色黑如墨炭,长相就有一种英武之气。曾经大败单雄信,大破突厥大军,并且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李元吉。

3、 秦叔宝

秦琼秦叔宝跟尉迟恭两人是被后世贴在门上的两大门神原型,听说他们两人是因为当初保护了唐太宗没有受到龙王鬼魂的侵犯,所以才成为了道教中的门神的。秦琼也是跟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因为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落下了一身的伤疾,所以大唐安稳不久后秦琼就病死了。

4、 侯君集

侯君集一样也是唐朝的名将,他曾官拜兵部尚书。但是因为后来大唐统一之后,侯君集仗着自己有过军功而渐渐的开始变得目中无人,后来因为参与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而被处死,家人也全都被流放。

5、 李勣(jì)

在这些名将当中,李勣的武力值也算是佼佼者了,完全可以跟李靖相提并论。李勣也是出身于瓦岗军,后来投奔大唐之后,先后经历了三代帝王,他曾随着唐太宗四处征战,居功至伟,位居国公之位,去世的时候享年七十六岁,死后的待遇跟李靖一样,都是配享高宗庙庭。

其实,李世民手下厉害的人还不仅仅如此了,还有更多了,但是比较著名的就只有这5位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