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午时三刻午门斩首(合集20篇)

浏览

2361

文章

42

唯一一个被斩首的皇帝是谁?他是南明第一位皇帝?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皇帝中,唯一一个被斩首的皇帝是谁?

这就是南明的第1个皇帝,也同样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弘光帝朱由崧,作为一个皇帝,可没有想到居然会被斩首,也真是让人觉得有一些匪夷所思。

朱由崧是福王朱常洵的儿子,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后,明朝辉煌了将近300年也开始逐渐的进入到落幕的阶段。明朝进入到晚期,依然还是这一个人控制政治,可是他却没有做出任何的皇帝风范,也没有做出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因为如此才导致后来的悲剧。

一天到晚只知道沉醉于纸醉金迷中,每天都只喜欢美酒和美女,当时的明朝本身就是一直不停的征战,他把这件事情全部都托付给军中的大臣,自己完全不会过问,也并不担心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后宫。

时间久了之后就会导致宫中还有军营中的这一些人都会觉得有一些不满,那么多的人都拼了命的保护整个国家,可是做一个皇帝根本就不管甚至不担心,只顾着自己逍遥法外。

军营中的士兵士气逐渐的下降,以至后来出现惨重的损失,清军在破了国门之后马上就闯了进来,这个时候作为皇帝居然选择逃脱。可是就算选择逃脱也没有任何的作用,根本就没有逃过对方的眼睛,马上就被捕,而且又被押送到京城,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直接就被斩首。

后人对于朱由崧的死,一点也没有觉得惋惜,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本身就是罪有应得,更是死有余辜,如果不是选择这么做,相信也不至于会过着这样的一个生活吧,那么不知道大家对于这样的一件事情又有着什么样的一些说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斩首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斩首始于春秋时期。当时有孙武斩吴王宠姬的故事。另一种观点是斩首始于西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斩首始于秦。

有人说斩首始于春秋时期。当时有孙武斩吴王宠姬的故事。据《史记》记载,·根据孙武武的传记,孙武向吴王和庐献上了《兵法》。为了考验孙武的用兵能力,吴王立即命令他训练宫女。孙武被命令后,将180名宫女组成两队,并以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

讲解要领,宣布纪律,等宫女们明白了再开始练习。先发令向右转,但宫女们却大笑不听命令。孙武又把要领讲了一遍,又宣布纪律,又发令左转,宫女们还在笑。孙武宣布:约束不明,命令不熟悉,犯罪;约束明确但不知道法律,官员犯罪,立即按照军事法律从事,然后切断名队长,第二名为队长,所以鼓,妇女跪在规则绳墨水上,不敢说话。

事实上,成文法已经在春秋时期公布,刑事书已经铸在顶部,从以前的未公布状态到公布状态。法律以处理逃亡和镇压小偷为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军队的规模扩大了,新兵种也增加了。为了巩固军队,军事法已经初步建立。不仅对逃犯使用酷刑,而且对训练中的违纪者也使用重刑。

另一种观点是,斩首始于西周。西周有五种惩罚:墨、勺、宫、大辟,称为五刑。大辟是当时死刑的通称。据《尚书》报道·吕刑记载,西周有3000条五刑。根据犯罪分子的等级和犯罪规模,各种处罚有不同的执行形式,规定了不同的规定。比如死刑有杀、斩、磐、臂、焚等。

据《周礼·秋官·掌杀解释死刑,杀戮,杀死刀刃;切割,切割斧头。当时,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为了惩罚军队中的犯罪分子,习惯法和不成文法都有杀戮和斩首的刑罚。国王的军令、训词和权臣的命令是法律形式之一·秋官·誓言,用于军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斩首始于秦。秦的死刑种类繁多,执行手段极其残酷。仅秦律规定的死刑就有弃市、斩首、枭首、残杀、五刑、杀尸、车裂、定杀、纹和族等12种。其中,斩首和枭首都属于斩首类。说枭首就是处死后向公众展示,不包括斩首。

当时,车队的法律相对完整。根据秦简出土的《军爵法》和《商子》,违反军令的人应当依法严惩,对战斗中怕死、临时逃跑的人处以死刑。军队规定的死刑还有:降敌罪、降敌人杀死他们的身体,没有他们的家,杀死自己,全家不是官奴;不罪,下级军官带兵作战,不能得到敌人第一级,处死;敌人罪,赞扬敌人,瓦解士气,处杀人刑。当时,由于条件限制,军队执行死刑时,往往是斩首。

据说军队斩首始于秦,这不仅是其法律明确规定的斩首刑罚,也是因为秦建立前所未有的统一强大的封建帝国后,奉行先秦法家关于法、术、势的法治理论。司法机关健全,立法完整严谨,刑罚严厉,主张依靠法律的强制力贯彻统治者的意志,强调重刑厚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什么要推出午门斩首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因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后发展到打死人。正是如此,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实际上并不存在此种情况,只是讹传而已。

在电视连续剧里,经常会听到“推出午门斩了”等话语,午门似乎成了传言中处决死刑犯的场所,那么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要推出午门斩首呢?下面就来说一说。

详细内容

1

因为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在明朝,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曰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

2

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正是由于这样的事件,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

3

但实际上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而且自先秦起,中国古代执行死刑就有较严格的规定,除了“立斩”的犯人外,并不是说斩推出去就斩的,一般须到秋季,经过秋审后再交由刑部执行。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4

午门其实有它自己的历史使命。首先,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其次,彰显皇威,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历史上,康熙、雍正皇帝都曾登临午门举行受俘礼,乾隆皇帝四次登上午门受俘,并写下受俘诗保存在午门楼上。午门是皇宫正门,又担负着这么重要的历史使命,怎么可能在此进行斩首,让皇宫成为不祥之地呢。由此可见,“推出午门斩首”只是历史的戏说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午时花为什么中午十二点开花

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花的象征意义是:乐观勇敢,自强不息,欣欣向荣.也代表活力、激情.代表沉默的爱,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午时花为什么中午十二点开花,希望对你有帮助。

各种花开放的时间是几点

每个花都有它开的季节,也有它的时间段。比如蛇麻花:凌晨3时左右开花;牵牛花:清晨4时吹起;栀子花:五月中旬;蒲公英:早晨7时左右才开;芍药花:清晨七点左右开放。

半枝花:上午十点左右开放;马齿苋花:中午十二点左右开放;月季花:四季盛开,万寿菊:下午约3时,欣然怒放;紫茉莉:下午5时多,送来了缕缕香味;剪秋罗花:晚上七点左右开放,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芍药花:花期4一5月。

太阳花象征什么

太阳花,又称松叶牡丹、半支莲,马齿苋科马齿苋属多年生花卉,常作一年生栽培。喜欢温暖、阳光充足而干燥的环境,见阳光花开,早、晚、阴天闭合,故有“太阳花、午时花”之名。

太阳花的花语是:热情,阳光。

太阳花永远面对阳光绽放着自己的笑容。

象征着乐观勇敢,自强不息,欣欣向荣。

太阳花的特点

一、特点

1、花期长:它的特点是开花时间比较长。管理期间如果能提供给它适宜的环境,四季都能开花。且花色比较多,常见红色,白色,紫色,粉色,橙色等等。

2、耐旱: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耐干旱。养护期间可放在光线处,让它晒全天的太阳,光照足开花开的会更好。不用勤浇水,即便是土壤干燥的环境,一两天不浇水也不会影响生长。若是浇水勤,土壤太潮湿反而易出现生长不良现象。

二、形态特征

它属于是一年生的草本,株高通常在10-30厘米之间,上面的枝条易倒伏。叶片是互生或者是散生的,呈细圆柱形。花开时多是单生,有时也会有1-3朵簇生在茎的顶端,花朵直径大概在3-4厘米自检,有单瓣也有重瓣的,花色丰富多样。

三、花期

它通常是在每年春季的5月份开始开放的,花期长,可持续到11月份。若是处在岭南地区,气候适宜,全年都可开放。它非常喜光,只有见到太阳才会开花。因此在早晨,晚上或者是阴雨天花朵是闭合的。光照越是强烈,它的花就会开的越好,这也是名字的由来,还被叫做午时花。

午时花为什么中午十二点开花

午时花是梧桐科午时花属一年生草本,本种的花午间开放而明晨闭合,故有“午时花”之称,而且常整朵花脱落,故又称“夜落金钱”。它多以盆栽观赏,或植于庭院、路边和花境中,均有诱人的美景。茎细而圆,平卧或斜生,节上有丛毛。叶散生或略集生,圆柱形,长1-2、5厘米。花顶生,直径2、5-4厘米,基部有叶状苞片,花瓣颜色鲜艳,有白、深、黄、红、紫等色。蒴果成熟时盖裂,种子小巧玲珑,棕黑色。6-7月开花。园艺品种很多,有单瓣、半重瓣、重瓣之分。喜温暖、阳光充足而干燥的环境,阴暗潮湿之处生长不良。

午时花什么时候开花

一般就是在大中午的时候,而且阳光越是强烈,午时花开出来的花就会越鲜艳。等到没有阳光的时候,午时花的花朵就会开始闭合起来,所以也正是因为这样,还被叫做太阳花。另外,它的花一般都是以单生或者是数朵的形式生长在茎顶端的,花期是在6到7月份。

下列花在上午9点左右开:

太阳花:太阳花喜欢温暖、阳光充足而干燥的环境,见阳光花开,早、晚、阴天闭合,故有“太阳花、午时花”之名。野蔷薇:蔷薇喜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分布于华东、中南等地。于5到6月间,当花盛开时,择晴天采收,晒干作药用。芍药花:别名别离草、花中宰相,属五桠果目,芍药科芍药属芍药组多年生草本。浆花:花梗长6到16毫米,开花时直立,后来向下弯曲,密生柔毛而果时也不脱落;花萼阔钟状,长约6毫米密生柔毛,萼齿三角形,边缘有硬毛莲花:花期6到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到10月。莲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银票 让伪造者望而生畏的“艺术品” 斩首是“明文规定”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银票是一项早期货币创新,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银票的出现,伪造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浮出水面。

一、银票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中国的银票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然而最早的银票使用的是白鹿皮等贵重材料,因此并未广泛流通。随后,宋代的“交子”成为最早的纸币,最初主要为商人之间方便货币流通而设。

这种纸币允许人们存入钱财,获得相应的纸券,随后可凭此券在商铺兑换现金。商铺会在纸币上添加特殊标记,使其不易伪造。随着国家的注意,这种纸币逐渐成为法定货币,但其伪造问题也日益严重。

二、银票的制作与防伪措施

为了制作银票,各个时代都采用特定的制作材料,如成都褚纸、桑皮纸等。这些材料的独特性使得假币制造变得困难,一般人很难仿造。此外,制作银票的流程会受到严格监督,防止假币产生。

为了防范假币,历代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例如,宋代规定私自制作“交子”者将被发配边疆服劳役。而元代则更为严厉,明文规定“凡制作假币者,不论主犯还是从犯,以及藏匿知情不报者,都将处以斩刑,财产将被没收。”清代对于制造假币同样实施了严酷的处罚,甚至死刑。

三、银票的伪造与制裁

历史上,伪造纸币的行为被称为“火门”,这是因为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需要通过火来冶炼。在元朝时期,由于制作纸币的材料较易获得且制作简单,造假现象极为猖獗,导致了经济崩溃。

然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遏制假币问题。无论是限制制作纸币的材料,还是增加图案复杂度,都使制造假币变得困难。此外,政府还不断更新银票版本,从根源上减少了造假的机会。

四、银票的社会作用与启示

古代的银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发展,方便了货币交易。然而,伴随而来的伪造问题一直是挑战。历朝历代政府通过制定严厉的法律,采取防伪措施,以及持续改进纸币技术,努力遏制了假币的蔓延。

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使防伪技术更为先进,然而,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防止伪造。这种智慧不仅保护了货币体系的稳定,也为后人留下了有益的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以诚实守信为准则,不仅是因为造假行为会受到惩罚,更是因为通过诚实的努力获得成果才是可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故宫正门为什么叫午门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古代把经线叫做子午线,南边为午,北边为子。午门是紫禁城南面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故宫是北京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去北京游玩的游客如果没去故宫心中都会留有一大遗憾。那今天就来跟大家说说故宫正门为什么叫午门。

详细内容

1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2

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 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 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3

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 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4

午门也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5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当然,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 在明代,皇帝在午门外广场杖打犯有过失的大臣。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罚的为数颇多,当场被杖打死亡的这种说法是没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午门的历史用途,它真的是斩首的地方吗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在电视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午门似乎就只是一个斩首地方。那么在那个时期,午门真的只是斩首的地方吗?其实午门就是紫禁城的正门。那么在那个时候,午门的用途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往下北京文化看看吧!

立诏

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刑罚

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

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

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着名心学大家王阳明因弹劾当朝大太监刘瑾被着以廷杖也在此地。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

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彰显皇威

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你可能也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京城文化:北京着名的王府井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午门在故宫什么位置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午门故宫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扩展内容: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午时三刻问斩是最狠的刑罚

全文共 1904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剧里面经常会有“午时三刻问斩”的说法,可能小的时候并不在意,也并不了解,看到这句话也没想到,为什么不管是什么朝代背景的电视剧,都是这样说的?其实,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在古代是有特殊意义的,所以才会选择这个时间斩首。那么午时三刻对应的是现代的几点钟?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杀犯人?

首先,要知道这种说法多见于“小说”或“电视剧”中,与真实的情况未必相符,但仍可考究其说法的缘由。“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几点呢?按照现在的时间观,午时,肯定就是中午十二点呗,午时三刻就是十二点半,所谓的“天气最阳”的时候。不少人的看法都是这样的,但是,到底是不是呢?古代一天之中是分为十二个时辰的,每个时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午时”是11:00~12:59这个时间段,那么“午时三刻”又是多少呢?

关于“刻”有两种说法。首先,“刻”也是古人的一种计时单位,但是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刻,所以,一刻约15分钟,午时三刻就是11:45”,这种说法我觉得挺“现代化”,好像是拿着现代的钟表来划分时间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用漏壶计时,壶内有立箭,箭上有一百刻度,箭随着壶内的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所以,按照这种计时方法,一天就被分为一百刻,一刻大概就是14.4分钟,午时三刻大概就是现在的中午11时43.2分(即11:43:12)”。小编偏向于赞同第二种说法。

那么,开刀问斩为何要选择在“午时三刻”呢?因为,古人信奉阴阳学说,认为人死后是要变成鬼魂的,如果选择在其它的时间开斩,那么,犯人死后变成鬼魂可能要来纠缠活着的人,比如说刽子手、监斩官等人。而“午时三刻”是被认为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间,阳气最盛则阴气即时消散,若此时将犯人斩首,那犯人死后就变不成鬼了,也就无法骚扰活着的人了。其实,古代的“斩刑”并不都是“午时三刻”的,也有其它的时间,因为“午时三刻斩首”很残忍,选择这个时间斩首的犯人不光人做不成,连鬼都做不成。所以,只有针对重大恶极的犯人才会选择在“午时三刻”斩首作为重大的惩罚,一般的犯人,通常还是让其“有鬼可做”的。值得一提的是皇城的“午门”被认为也是阳气最盛的地方,而且不限时间,所以,那些被“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可做。

最后,补充个小常识。你知道中国人为何将60分钟成为一个“小时”吗?因为,在西方的钟表计时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用一天十二个时辰来计时。当西方的钟表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就将一个时辰称为“大时”,而西方的一个钟点称为“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随着“时辰”被弃用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

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

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作怪。

砍头前为何朝刀喷酒

在古代,刽子手在砍头之前,都会朝着刀上喷酒,这是为什么呢?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祭刀,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可以辟邪。在古代是非常多的,像盐、净水、银、艾草、香灰等等,都曾被人们当作驱邪物使用过。

酒之所以会衍生到这种莫名其妙的地方,主要是因为过去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病菌感染,只知道见过血的刀碰伤人之后,会使人得病甚至死亡(刀不干净引起的破伤风),但人们不明白,只以为是鬼怪作祟。

后来发现用酒可以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可人们同样不懂这是什么原理,于是就认为酒可以驱邪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英国史上最牛的军事统帅,打遍欧洲无敌手死后尸体却被挖出斩首

全文共 2765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人认为他很伟大,是英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无敌牛人之一(另一位乃文坛巨擘莎翁也);

也有许多人认为他很可恶,是世界上最虚伪、卑鄙、冷酷的独裁暴君之一;

他就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克伦威尔。

话说公元1642年,一直势同水火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和英国国会彻底翻脸,双方狠掐,震惊欧洲的英国内战爆发!国会军的表现无能透顶,占尽优势的是他们,老打败仗的也是他们,查理一世连战连捷,春风得意,很快就攻下牛津,直逼伦敦,席卷了英国五分之三的地盘。

英国画家来利为克伦威尔创作的人物肖像

关键时刻,一个来自乡镇的虔诚的清教徒(“清教”乃英国一新教,反对王权控制的国教会,主张“纯洁”国教,清除旧习)横空出世,力挽狂澜!此人便是奥利弗·克伦威尔。他自己掏钱搞了一支骑兵队伍,加入国会军与国王作战。此时克伦威尔已经43岁了,这是他第一次走上战场。40多岁才开始军事生涯的名将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何况他在此之前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不过骑术倒是挺厉害)。当我们看到克伦威尔日后在沙场上N次打得敌军哭爹喊娘的时候,不得不感叹此人真乃军事天才也!不过,他自己并不那么认为,他把他的胜利全部归功于“上帝”,因为他一辈子都很相信“天意”。

据说克伦威尔四岁的时候就见过查理一世,当时查理一世两岁,四岁的克伦威尔一拳把两岁的查理一世打得鼻血哗哗,哇哇哭号。这个传说也不知是谁最早披露的,其寓意就是查理一世早晚有一天得被克伦威尔搞死。这真应了咱中国那句俗语--三岁看老。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就算这事是真的,也不显得克伦威尔有多厉害,一个四岁的小屁孩欺负个两岁的小屁婴也不是啥露脸的事儿。

那么查理一世为啥能被克伦威尔给打败并搞死呢?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克伦威尔的军队很强大,很疯狂,很无敌!

克伦威尔的骑兵配备最先进的武器,骑最彪悍的战马,军费充足,纪律严明,在克伦威尔“清教”思想的鼓惑下,骑兵们勇猛异常、不惧死亡,时刻准备对敌人的任何变化作出快速反应,一旦发现敌军弱点,立即发起猛攻,远距离用火枪猛射,近距离用战刀狂砍!颇为饭桶的国会军能有这支强大骑兵的支持,真是有福了。

1644年7月2日下午7时,在英格兰的北部的马斯顿草原上,议会军和王家军相遇了。王家军统帅鲁伯特和纽斯卡尔率领1万步兵和7000骑兵在草原深处摆下阵势。鲁伯特站在高地上向远处望去,只见议会军黑压压一片站在那里。鲁伯特回头问侍从:“克伦威尔在不在那里?”侍从回答说:“在那里。”鲁伯特心情立即沉重起来,他早知道克伦威尔能征善战,现在又见对方阵容整齐,士气高昂,怎能不担忧。他沉默了一阵,转身进了帐篷,准备用晚餐。

议会军的大炮开始轰击。紧接着,2万名步兵和7000名骑兵分三路发起了冲锋,迅速向王家军杀了过来。

鲁伯特没想到克伦威尔会这样快就发起进攻,急忙下令迎战。他们虽然打退了左翼的议会军,但中路已被克伦威尔亲自率领的铁骑军突破。王家军骑兵抵挡不住,掉头逃出了战场。议会军越战越勇,一鼓作气地追杀起来。王家军步兵失去了骑兵掩护,立即全部溃散。鲁伯特见大势已去,急忙带领少量残兵败将仓惶逃跑。这时候,太阳刚刚落山,短短的时间内,议会军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议会军虽然在马斯顿草原大胜王家军,但查理一世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议会内部矛盾重重,有人竟私下和国王谈判。查理一世利用议会军内部的不团结,两次大败议会军。

克伦威尔感到必须改革议会军,他在议会开会时,向保守派严正指出:“如果不改组军队,如果不更加有力地进行战斗,人民就不会再忍耐下去了。”

1645年,国会又搞了一支“新模范军”,主力就是克伦威尔亲自挑选培训的“草根”无敌铁骑。在决定性的纳西比一战中,克伦威尔亲自挥刀指挥骑兵迅速击溃了查理一世和鲁伯特王子率领的国王军主力,接着乘胜追击,端掉了查理一世的老窝牛津,查理一世落网!不过刚胜利没多久,国会各派就搞起了窝里斗,查理一世趁机逃跑,纠集残部,联合苏格兰人又挑起了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再次出击,在普列斯顿大战中大败国王与苏格兰联军,查理一世再次落网。怎么处理这个祸国殃民的国王呢?克伦威尔说得相当坚决——我们应该把他的脑袋和脑袋上的王冠一起剁下来!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这是欧洲历史上国王第一次作为罪犯被他的臣民审判并处斩!

查理一世被砍了,英国也成立了共和国,但克伦威尔并未卸甲收刀,安享太平,几个月后,他再次披挂上阵,率军跨海远征爱尔兰,镇压那里的反英势力。克伦威尔绝不能容忍任何人反对他,他攻陷了数座号称固若金汤的爱尔兰堡垒后大开杀戒,把爱尔兰杀了个鸡犬不留,荒无人烟,有的地方甚至几十英里内连个鸟的影子见不到!

爱尔兰还没完全搞定,克伦威尔又率军奔向苏格兰,去讨伐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以及支持查理二世的苏格兰军队。苏格兰人深知克伦威尔是个惹不起的狠角色,便不和他正面交手,而是打游击“玩”他,这下还真“玩”死了克伦威尔手里的不少兵马,就连退路和补给线也被苏格兰人给“玩”断了。不过克伦威尔毕竟是沙场老手,他发现苏格兰军右翼特别薄弱,而且缩在山地和海峡之间,一旦被打,肯定完蛋。克伦威尔对苏格兰军发动了突袭(即1650年邓巴尔战役),苏格兰军大败,被杀三千,被俘一万。1651年克伦威尔发动了决战,摧毁了苏格兰最后一支残余抵抗力量,查理二世潜逃。经此一战,苏格兰人被杀得闻风丧胆,某苏格兰传教士说:“和克伦威尔比起来,魔鬼都不算恐怖!《圣经》告诉俺们,说只要抗拒魔鬼,魔鬼就会离开;但是如果抗拒克伦威尔的话,那克伦威尔则会更凶猛地向你扑来!”

经一番苦战,克伦威尔已成为英国头号军事强人,其威望达到巅峰,野心也急剧膨胀。1653年,克伦威尔带着二三十个火枪手来到国会,把国会成员挨个臭骂了一遍,然后把他们统统赶走。年底,克伦威尔“当选”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护国主”,成了不戴王冠的国王。“护国主”在英国成功地统治了五年(其治国手段不亚于他的军事才能),他的国家傲视全欧,就连欧陆两大强国西班牙和法国也争相向他献媚。克伦威尔的短暂统治为英国日后成为世界军事强国奠定了基础,法国思想界大牛人伏尔泰曾赞誉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国说“它的城市繁荣昌盛,它的军队所向无敌,它的名字光耀四方。”

克伦威尔本人1658年9月3日死于热病。然而故事并没有完,两年半后,在复辟王朝政府大肆报复“杀死国王的凶手”期间,这位护国公经过防腐处理的尸体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陵墓里被挖了出来,放在囚笼里拖着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

随后被吊在泰伯恩刑场的绞刑架上,并被斩首。几天后,他的首级被钉在一根20英尺长的旗杆上,竖在威斯敏斯特宫的屋顶,好让全伦敦人都能看到。那颗金属长钉在敲进他的脑袋时由于用力过猛,以至穿透了颅骨的顶部,钉子和颅骨从此再也不会分开了:克伦威尔在他去世两年之后回到了公共舞台,变成了国王的傀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端门和午门怎么区别,主要有哪些区别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端门和午门的主要区别是意思不同,端门就是正门,第一道门的意思;而午门就是南门的意思,“子”是正北,“午”就是正南,所以故宫的南门就叫午门。

端门有五个门洞,其中,中洞最大,其余四个门依次往外缩小,而中间门洞只有皇帝能走,端门是午门的屏障。皇帝出宫时,一定要先登上端门,一为祈求此行有一个吉祥美好的开端,二是等待其他随行百官整肃以待以及所有的仪式完毕,皇帝才从端门出来;皇帝回来的时候,也必须先登上端门,等待宫内所有人迎驾后,才敲响大钟进入午门,这次出行才算圆满结束。

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也是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地方,但午门更多的还是作为举行国家典礼重要的场所,在每年的腊月初一,皇帝都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来年历书的“颁朔”典礼,也是非常隆重的一个典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国古代最憋屈的一个王朝 只存在了16年 开国皇帝被斩首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拥有悠久的五千年历史,历经无数朝代的更替。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仅存在了16年的王朝备受遗忘,这就是新朝。这个短暂的统治期间,开国皇帝王莽被认为可能是历史上的“穿越者”,他的改革试图为农民阶级谋取利益,却最终导致新朝的覆灭。

新朝的兴起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在那个时候,王莽成为了一个异端,与当时腐化的朝廷形成鲜明对比。西汉皇帝年幼,王太后摄政,朝廷腐败不堪。王莽因清正廉洁,获得了人们的支持,被推举为大司马,进而登上了皇位。

在位后,王莽不仅为农民阶级谋利益,也试图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他另立“新”为国号,正式建立新朝,意在彻底改变西汉的统治格局。这些改革引起了旧汉地主阶级的不满,王莽的政策并未获得普遍认同。

不久后,新朝面临各地起义军的反抗。王莽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压制,但他的改革政策并未能赢得足够的支持,而是激化了社会矛盾。尽管王莽试图通过改革稳定政权,却在实际操作中遭遇了重重困难。

新朝最终的覆灭发生在一次对昆城的镇压中。王莽本以43万大军优势胜过2万绿林军,然而绿林军的领袖刘秀却以出人意料的智谋颠覆了局势。王莽最终战败,刘秀成功夺取了政权,将王莽斩首,新朝宣告终结。

新朝的存在虽短暂,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王莽被认为可能是历史上的“穿越者”,他试图进行改革,为农民阶级争取权益。然而,他的改革却引发了社会动荡,使新朝陷入危机。最终,新朝的失败归因于旧汉地主阶级的反抗,以及王莽的政策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在历史长河中,新朝的兴起和覆灭或许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段,但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变革的难度。新朝的故事提醒我们,政治改革需要谨慎思考和深入洞察,否则可能带来更大的混乱和矛盾。

新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仅16年的王朝,其开国皇帝王莽被认为可能是历史上的“穿越者”,试图通过改革为农民阶级谋取利益。新朝的政策引发了旧汉地主阶级的反抗,使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在刘秀领导的绿林军的颠覆下短命终结。新朝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改革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否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政权的覆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所说的“午门斩首”这个午门具体是指哪个门?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1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2

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3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4

午门广场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代午时三刻指的是什么时候?一刻是多长时间?

全文共 92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台词说“午时三刻”这一时间点,那“午时三刻”到底是指什么时候呢?其实古代的一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时间是差不多的,古代一刻差不多是14分钟,到了清朝弄了一个整数15分钟,所以一刻钟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午时当然也比较好理解,就是中午的时候,具体时间一起来看看吧。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计时工具。漏,指漏壶;刻,指箭刻,即由漏壶水面的高低,通过箭刻的标度米标来标示时间。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

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为什么古代斩首要在午时三刻?是不是说明,古代法律规定在“午时三刻”行刑?其实并不是这样。午时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惯例,或者是民间百姓、说书人、写书人的普遍看法。

那么“午时三刻”到底是什么时候?

这个时候太阳挂在天空中央,照下来地面上的阴影最短的时候。别说是中国古代,就是现代很多农村地区,还有人认为死人是“阴事”,若处理不当,死者的鬼魂就会留在阳间纠缠活人。

而正午时刻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可以压制和祛散阴气。为了不让死刑犯的鬼魂出来作祟,所以要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

其实,斩刑也是分轻重的。如果主审官宣布一个犯人将在午时三刻斩首,那说明他认为,这个人实在是十恶不赦,连做鬼的权利都没有。

因为民间传说午时三刻开斩,被斩人阴气即时消散,做鬼都没机会。

还有另一层用意,就是午时三刻的时候,人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这个时候砍头,犯人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

如此看来,似乎体现了古代严酷法治下,尚存一丝人道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囚犯为何都在午时三刻问斩 午时三刻问斩原因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看关于古装的电视剧,只要是和囚犯相关的,一般情况下都是让他们秋后问斩,或者就是直接午时三刻问斩。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斩犯人一定要等到午时三刻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囚犯为何都在午时三刻问斩

第一,古人都比较信奉鬼神之说,古代死囚被砍头时,无论是否罪有应得都会产生巨大的怨气,这样犯人被处死之后魂魄就有可能会化成厉鬼,去纠缠行刑的刽子手和在场的官吏。午时三刻按照我们现在的时间来算就是正午十二点,这个时间太阳升到最高,地上的阴影最短,古人认为这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问斩才能压制住犯人的鬼魂。

第二,午时三刻正是人们吃饱午饭,睡意正浓的时候,大多数人在这个时间里都慵懒松散,精神萎靡。犯人在这样的状态下被问斩多多少少能减轻一些心理压力,再加上正午的阳光最盛,暖洋洋的阳光洒在犯人的身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犯人的状态得到放松,从而减轻被砍的痛苦。不然选择在清晨或者夜晚行刑,严肃的气氛和冷冽的环境,可能会给本就害怕紧张的犯人带去更大的心理负担。

第三,古人认为正午的阳光浓烈而耀眼,正象征着统治者的正直和公平,代表着王权的刚正不阿。选择在这个时间问斩犯人,也是要向百姓展示邪恶终究战胜不了正直,统治者代表着公平与正义。

总之,古代杀死囚犯时选择在午时三刻是出于很多考虑的,这样的规定不仅能看出古人的迷信,也能够体现出古代刑法人性化的一面。古代还有很多具体的措施都能体现其人性化,比如死囚在行刑之前会有一顿很丰富的断头饭,还会在饭菜里放上一块生肉,这也都是为了囚犯考虑。

2、并非全都是午时三刻问斩

时杀人也分为午时问斩和午时三刻问斩两种,午时虽然阳气重,但罪犯被杀后依然可以再入轮回,午时三刻杀人,就是魂飞魄散,再无半点残留,所以只有罪大恶极的人才会被午时三刻问斩。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死刑犯从大早被提出来押赴刑场跪等行刑,期间不吃不喝,等到了午时已经虚脱了,再被中午太阳一晒,整个人昏昏沉沉,这时候砍头省去很多麻烦。至于午门斩首,则不受时间限制,因为午门有一个“午”字,阳气最重,即便不是中午也保管一切顺利。

而菜市口杀人,一来可以震慑吃瓜群众,二来菜市口车水马龙,阳气很盛,适合杀人。至于秋后问斩,倒是学问较大,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四季做了区分: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董仲舒认为帝王的法令要与四季变化匹配,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西汉的秋后定位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在古代,斩首为何要选择“秋后”呢?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斩首为何要选择秋后”呢?

这中间其实也会包括鬼神之说,古代的科技比较落后,有很多的自然现象都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比如月食还有地震,全部都是怪力乱神。当时人们也会觉得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盛的必然就是秋后,但在斩首时都会选择秋后。

阳气就如同是太阳,一旦失去就容易会影响到寿命,也会导致自己的生命失去一定的光彩。一旦身体没有阳气,这就好像是断了树的老根一样,可能就会影响到健康。所以说只要不是一些什么大罪,全部都是在午时三刻斩首如此就能够有一个小鬼做,可如果是穷凶极恶的犯人,一般都是在正午斩首如此,一般在被斩杀之后,魂魄马上就会灰飞烟灭,想要做一个小鬼都不可能。

除了上面的这些迷信说法之外,还会有一些比较现实的说法,不但有很多的刑法也全部都会借助钱财来避免。比如秋天正好也是大家比较富有的时刻,这就能够有助于大家去拿钱赎人,也可以有效减轻刑罚同时也可以给财政获得较大的收入,在秋天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账目全部的整理好,然后可以给过冬做好一些准备。

冬天的财政支出在古代也并不是一般的多,因此在冬天之前也同样需要处理好所有的事情,然后留下足够的钱,这才能够从容不迫地过好冬天,还有一点就需要留好更多的时间,这就能够有效获得比较宽裕的时间,会有效避免冤案,又或者是假案的产生,能够有效避免被人污蔑。这其实对于犯人也是一种保护机制,算得上是一种仁义之举,但是如果放到现代的生活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的可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故宫午门为什么是凹形的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北魏洛阳阊阖门和唐朝洛阳应天门的形制基础,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便于军事防御,有瓮中捉鳖之意。

故宫是 我国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建筑精美,设计恢宏大气。下面咱们就来说说故宫午门为什么是凹形的。

详细内容

1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北魏洛阳阊阖门和唐朝洛阳应天门的形制基础,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便于军事防御,有瓮中捉鳖之意。

2

午门城台上正中建筑为九五开间的重檐庑殿顶城楼,通高35米。两观城台上各建13间连檐通脊明廊,且明廊南北各有一座鎏金宝顶的四角攒尖崇楼,它们与正中的城楼连在一起,俗称“五凤楼”。

3

午门城楼坐北朝南,东西两边对峙,形成三面环卫的格局。不但显示皇权的威严, 还具有护城功能,成为古代防守城池的最佳构造。

4

午门城楼正殿东西侧分别是陈钟和暮鼓,是皇帝亲祀祭享、文武百官上大朝所用。每当皇帝亲祀坛庙出午门时,午门便鸣钟;而皇帝祭享太庙时,午门便击鼓。每当举行大朝礼时,午门便鸣钟击鼓,百官以钟鼓声为进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子午时是几点到几点钟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子时指的是23点到1点,午时指的是11点到13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经使用,汉代将其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时、日中、日出、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同时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时:23点到1点;

丑时:1点到3点;

寅时:3点到5点;

卯时:5点到7点;

辰时:7点到9点;

巳时:9点到11点;

午时:11点到13点;

未时:13点到15点;

申时:15点到17点;

酉时:17点到19点;

戌时:19点到21点;

亥时:21点到23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午时花怎么繁殖的方法

全文共 1129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繁殖主要以播种的方式进行,每年3至4月播于露地苗床或花盆内,播种前最好将蒴果种子浸入温水中一会儿。土壤也可略混以厩肥或堆肥。播后7-10 天出苗,温水浸种者可提前。下面为大家分享午时花繁殖的方法、开花时间。

午时花开花养护方法

1、水分要适当

它是非常耐受干旱的,一般情况下是不用怎么给它淋水的,但如果遇到雨水比较少和温度较高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适当的给它来一点水,如果是平时的话,20天左右的时间补水一次就可以了,最好把它浇透了。一般情况下,一年的时间内,只要春天给它浇上一次返青水,初冬的时候浇上一次防冻水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让它顺利开花。

2、施肥要适量

我们都知道它是很耐贫瘠的,平时需要的肥料并不是特别大,而且对肥料的要求也不严格,只要在种之前给它施加一点有机肥就可以了,然后到了生长期的时候主要以氮肥为主,外加一点磷肥,之后到了开花之前,我们可以给它喷施1到2次的氮肥等其他肥料,这样就可以让它开出来的花更加美观。

3、适当修剪

其实,一般情况下,它是不用怎么修剪的,但是为了能够让它出更多的花,在生长期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它适当的修剪一下,这样它生长起来会更快,基本上半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形成景观了,而且还可以促进它花的绽放。

午时花繁殖方法

播种法

(1)时间控制:如果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繁殖的话,那么三月份到四月份是比较适合的。因为这时候正处于春天,也就是万物复苏的时期,温度比较适合,这是我们首要考虑的因素。

(2)选择容器:这一步是针对播种在花盆等容器内来说的,如果是露地播种的话,那么就是选择播种地了。

(3)选择基质(土壤):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多种因素,比如土壤的排水性等是不是足够好、透气性是不是好等等。并且,为了给种子提供足够的养分,我们可以在土壤之中混入一些厩肥或者是堆肥,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播种的成功几率。

(4)种子处理:将采收的种子放入温水之中浸泡一会儿,这个不是必须经过的步骤。不过,如果进行这个步骤的话,可以让种子发芽的时期提前一些。

(5)正式播种:将种子撒在容器中或者播种地点的土壤上,尽量撒匀一些,再用一层薄土将之覆盖。使温、湿度处于最佳的条件。如果种子没有经过处理的话,那么一星期到十天就可以长芽儿;如果经过了处理,那么种子就会提前发芽儿。

(6)移植处理:大概到了六月份中期,幼苗就能够长到足够的高度供移栽了。

午时花开花时间

当你听到它的名字时,就一定会大致想到时间了。一般就是在大中午的时候,而且阳光越是强烈,它开出来的花就会越鲜艳。等到没有阳光的时候,它的花朵就会开始闭合起来,所以也正是因为这样,还被叫做太阳花。另外,它的花一般都是以单生或者是数朵的形式生长在茎顶端的,花期是在6到7月份,花落之后它的蒴果就会开始裂开,里面有很多细小的种子,形状呈肾状圆锥形,看起来很特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午门的用途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午门的历史用途很为显要、遇有皇家典礼及皇帝出行等重大活动皆在午门外广场设仪仗队,以此彰显皇家威严,在春节、冬至、万寿节等重大节日,皇帝亲临午门赏赐臣子花糕、凉糕等食物以示庆贺,若有皇帝登极、亲政、出巡、亲征及受献俘礼等重大典礼活动午门均是重要的仪式场所。

午门,是紫禁城进出的正大门,从明朝永乐十八年的时候开始修建,一直到现在依然孤独的矗立着,而许多人觉得午门神秘,并不是它的意义隽永,年代久远。

午门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实行刑罚,这种刑罚就是廷杖,大臣犯了过错有时会被拉出午门外御道东侧进行杖打,起初只是惩罚性的轻打,后来竟然发展为杖打而致死,此法在明朝多有实行,其中仅正德和嘉靖年间的两次廷杖所致死人数就达二三十人,我们所熟知的心学大师王阳明也受过廷杖,此法在清朝少用,另外常在荧屏上看到的推出午门斩首或许是廷杖的演变,因为明清斩首一般都要示众,正所谓斩首示众,若有常在菜市口执刑。

在如今,紫禁城已成为游客旅游的景点,午门则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以彰显中华历史渊源流长,流传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死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执行?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原因有二,其一,午时三刻是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候,此时的阳气能够让阴气立刻散去,犯人不会成为恶鬼而回来找刽子手报仇。其二,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吃过午饭后,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会让人产生困意,有疲倦之感。在此时执行死刑,使囚犯有所放松,减轻囚犯的心理压力。

古代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差十五分钟十二点时开刀问斩。因为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古人认为这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杀人为“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古人选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避免犯人死后再来纠缠。

另外,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伏枕”,就是要睡觉的时候,此时犯人懵懂欲睡,行刑时痛苦会减少很多。若犯人被押送至法场后,时间还不到“午时三刻”,行刑官还需等待片刻,直至时间到了才能开刀问斩。如果错过了这一行刑时间,通常要推迟至第二天行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