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午时三刻午门斩首【汇总20篇】

浏览

2341

文章

42

午门在故宫什么位置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午门故宫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扩展内容: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子时和午时分别是什么时间 子时和午时是几点到几点

全文共 884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子时:23时至01时;午时:11时至13时。其中,古人认为,子时为阴极阳生之时,午时是阴阳转换之时最适合休息。

子时和午时各指什么时候?

子时:23:00--01:00之前。就是从前一天的23:00起至当天的凌晨01:00之前。01:00起算作丑时。

午时:11:00--13:00之前。就是从中午11:00起至13:00之前。13:00起算作未时。

一天24小时,划分为12个时辰。时辰与24小时对应关系如下:

子时:23:00--01:00之前;

丑时:01:00--03:00之前;

半夜11点-1点为子时白天11点-13点为午时

古代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国古代最憋屈的一个王朝 只存在了16年 开国皇帝被斩首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拥有悠久的五千年历史,历经无数朝代的更替。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仅存在了16年的王朝备受遗忘,这就是新朝。这个短暂的统治期间,开国皇帝王莽被认为可能是历史上的“穿越者”,他的改革试图为农民阶级谋取利益,却最终导致新朝的覆灭。

新朝的兴起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在那个时候,王莽成为了一个异端,与当时腐化的朝廷形成鲜明对比。西汉皇帝年幼,王太后摄政,朝廷腐败不堪。王莽因清正廉洁,获得了人们的支持,被推举为大司马,进而登上了皇位。

在位后,王莽不仅为农民阶级谋利益,也试图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他另立“新”为国号,正式建立新朝,意在彻底改变西汉的统治格局。这些改革引起了旧汉地主阶级的不满,王莽的政策并未获得普遍认同。

不久后,新朝面临各地起义军的反抗。王莽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压制,但他的改革政策并未能赢得足够的支持,而是激化了社会矛盾。尽管王莽试图通过改革稳定政权,却在实际操作中遭遇了重重困难。

新朝最终的覆灭发生在一次对昆城的镇压中。王莽本以43万大军优势胜过2万绿林军,然而绿林军的领袖刘秀却以出人意料的智谋颠覆了局势。王莽最终战败,刘秀成功夺取了政权,将王莽斩首,新朝宣告终结。

新朝的存在虽短暂,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王莽被认为可能是历史上的“穿越者”,他试图进行改革,为农民阶级争取权益。然而,他的改革却引发了社会动荡,使新朝陷入危机。最终,新朝的失败归因于旧汉地主阶级的反抗,以及王莽的政策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在历史长河中,新朝的兴起和覆灭或许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段,但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变革的难度。新朝的故事提醒我们,政治改革需要谨慎思考和深入洞察,否则可能带来更大的混乱和矛盾。

新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仅16年的王朝,其开国皇帝王莽被认为可能是历史上的“穿越者”,试图通过改革为农民阶级谋取利益。新朝的政策引发了旧汉地主阶级的反抗,使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在刘秀领导的绿林军的颠覆下短命终结。新朝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改革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否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政权的覆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午时三刻指的是什么时候?一刻是多长时间?

全文共 92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台词说“午时三刻”这一时间点,那“午时三刻”到底是指什么时候呢?其实古代的一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时间是差不多的,古代一刻差不多是14分钟,到了清朝弄了一个整数15分钟,所以一刻钟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午时当然也比较好理解,就是中午的时候,具体时间一起来看看吧。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计时工具。漏,指漏壶;刻,指箭刻,即由漏壶水面的高低,通过箭刻的标度米标来标示时间。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

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为什么古代斩首要在午时三刻?是不是说明,古代法律规定在“午时三刻”行刑?其实并不是这样。午时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惯例,或者是民间百姓、说书人、写书人的普遍看法。

那么“午时三刻”到底是什么时候?

这个时候太阳挂在天空中央,照下来地面上的阴影最短的时候。别说是中国古代,就是现代很多农村地区,还有人认为死人是“阴事”,若处理不当,死者的鬼魂就会留在阳间纠缠活人。

而正午时刻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可以压制和祛散阴气。为了不让死刑犯的鬼魂出来作祟,所以要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

其实,斩刑也是分轻重的。如果主审官宣布一个犯人将在午时三刻斩首,那说明他认为,这个人实在是十恶不赦,连做鬼的权利都没有。

因为民间传说午时三刻开斩,被斩人阴气即时消散,做鬼都没机会。

还有另一层用意,就是午时三刻的时候,人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这个时候砍头,犯人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

如此看来,似乎体现了古代严酷法治下,尚存一丝人道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故宫午门为什么是凹形的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北魏洛阳阊阖门和唐朝洛阳应天门的形制基础,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便于军事防御,有瓮中捉鳖之意。

故宫是 我国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建筑精美,设计恢宏大气。下面咱们就来说说故宫午门为什么是凹形的。

详细内容

1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北魏洛阳阊阖门和唐朝洛阳应天门的形制基础,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便于军事防御,有瓮中捉鳖之意。

2

午门城台上正中建筑为九五开间的重檐庑殿顶城楼,通高35米。两观城台上各建13间连檐通脊明廊,且明廊南北各有一座鎏金宝顶的四角攒尖崇楼,它们与正中的城楼连在一起,俗称“五凤楼”。

3

午门城楼坐北朝南,东西两边对峙,形成三面环卫的格局。不但显示皇权的威严, 还具有护城功能,成为古代防守城池的最佳构造。

4

午门城楼正殿东西侧分别是陈钟和暮鼓,是皇帝亲祀祭享、文武百官上大朝所用。每当皇帝亲祀坛庙出午门时,午门便鸣钟;而皇帝祭享太庙时,午门便击鼓。每当举行大朝礼时,午门便鸣钟击鼓,百官以钟鼓声为进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故宫正门为什么叫午门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古代把经线叫做子午线,南边为午,北边为子。午门是紫禁城南面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故宫是北京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去北京游玩的游客如果没去故宫心中都会留有一大遗憾。那今天就来跟大家说说故宫正门为什么叫午门。

详细内容

1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2

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 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 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3

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 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4

午门也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5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当然,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 在明代,皇帝在午门外广场杖打犯有过失的大臣。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罚的为数颇多,当场被杖打死亡的这种说法是没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为什么要推出午门斩首?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因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后发展到打死人。正是如此,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实际上并不存在此种情况,只是讹传而已。

因为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在明朝,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曰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

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正是由于这样的事件,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

但实际上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而且自先秦起,中国古代执行死刑就有较严格的规定,除了“立斩”的犯人外,并不是说斩推出去就斩的,一般须到秋季,经过秋审后再交由刑部执行。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午门其实有它自己的历史使命。

首先,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其次,彰显皇威,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历史上,康熙、雍正皇帝都曾登临午门举行受俘礼,乾隆皇帝四次登上午门受俘,并写下受俘诗保存在午门楼上。

午门是皇宫正门,又担负着这么重要的历史使命,怎么可能在此进行斩首,让皇宫成为不祥之地呢。

由此可见,“推出午门斩首”只是历史的戏说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所说的“午门斩首”这个午门具体是指哪个门?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1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2

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3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4

午门广场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午门斩首指的是哪个午门 历史上真的有午门斩首吗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午门斩首中里面所说的午门其实也就是故宫的大门,但是这里根本就不可能会有午门斩首,这完全就是大家特意杜撰出来的。毕竟王家的威远是不可能会被侵犯的,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斩首,怎么可能就会选择在大门口呢,因此这完全就是虚构的。

午门是什么地方

这也就是紫禁城的大门,在南北轴线上是在明朝永乐18年期间创建。之所以被称之为午门,是因为正好朝着太阳,当时在明代的时候会被称之为5凤楼。

午门斩首真的存在吗

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估计就是历史中所看到的斩首,在这里其实并不是斩杀犯人的地方。古代如果需要去斩首,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会选择一些比较热闹的地方,比如会选择菜市场,比如会选择柴市,就是希望能够有效达到一个震慑的作用。午门本身就属于紫禁城的内部,而且边上还会有天安门,有大清门,有端门,根本就不可能会选择在这里斩首。这简直就是影响到整个居住的环境,因此在当时的历史上,这些都是不可能会存在。

午门的作用

明朝时期,午门虽然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斩首,但是同样也是皇帝,用来惩罚人的地方,主要就是杖罚。比如经常性都会听到打20大板或者打30大板,主要惩罚的地方就是在这里。

明武宗朱厚照当时正好借此机会出游,可没有想到居然被很多的大臣阻止,这也会让明武宗觉得特别生气,直接就把这些大臣进行杖责。主要是因为站着比较杖责,其中有11个人被直接的打死。

朱厚熜准备让自己的亲生父亲成为皇帝,可没有想到又让大臣阻止,有无数的大臣一直都在跪着,始终都不愿意起来。当时就直接下令,把这些人全部的抓起来,然后关进监狱中。五品以下的直接就进行杖责,有16个人被打死。

午门在历史上这还是存在的,但一直到明代的时候,才出现主要是皇帝教训大臣的地方,并不是用来斩首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唯一一个被斩首的皇帝是谁?他是南明第一位皇帝?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皇帝中,唯一一个被斩首的皇帝是谁?

这就是南明的第1个皇帝,也同样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弘光帝朱由崧,作为一个皇帝,可没有想到居然会被斩首,也真是让人觉得有一些匪夷所思。

朱由崧是福王朱常洵的儿子,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后,明朝辉煌了将近300年也开始逐渐的进入到落幕的阶段。明朝进入到晚期,依然还是这一个人控制政治,可是他却没有做出任何的皇帝风范,也没有做出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因为如此才导致后来的悲剧。

一天到晚只知道沉醉于纸醉金迷中,每天都只喜欢美酒和美女,当时的明朝本身就是一直不停的征战,他把这件事情全部都托付给军中的大臣,自己完全不会过问,也并不担心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后宫。

时间久了之后就会导致宫中还有军营中的这一些人都会觉得有一些不满,那么多的人都拼了命的保护整个国家,可是做一个皇帝根本就不管甚至不担心,只顾着自己逍遥法外。

军营中的士兵士气逐渐的下降,以至后来出现惨重的损失,清军在破了国门之后马上就闯了进来,这个时候作为皇帝居然选择逃脱。可是就算选择逃脱也没有任何的作用,根本就没有逃过对方的眼睛,马上就被捕,而且又被押送到京城,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直接就被斩首。

后人对于朱由崧的死,一点也没有觉得惋惜,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本身就是罪有应得,更是死有余辜,如果不是选择这么做,相信也不至于会过着这样的一个生活吧,那么不知道大家对于这样的一件事情又有着什么样的一些说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男怕子夜,女怕午时”,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所谓的“男怕子夜,女怕午时”就是“男怕子夜临,女怕午夜生”,在古代时候,古人把一天氛围十二个时辰,其中子时位于夜间的十一点到次日的一点,也就被称之为子夜,是十二个时辰当中的第一个时辰,当时的男子被定性为阳性之人,女子为阴性之人,而在子时古人认为是阴气最终的时候,所以他们就认为这个时候出生的人不是件好事。在整个的阴阳循环中,正午就是午时,古代人总说“午时问斩”,所以说再此时出生的女子也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在阳气最重的时候将死刑犯惩处,这样死刑犯在阳气之下魂飞魄散,很难再出来作乱。另一种说法;男怕子时段,女怕午时刻; 相传农村年代比较久远的时候,迷信的风气非常浓厚,无论干什么事情,人们都是要看是不是符合天时,也就是俗话说的时辰不对,尤其是涉及到婚嫁、丧葬的时候特别注重选择的时间对不对,要是时间选的不对,就会被认为说不吉利。

言归正传,之所以说女怕午时生,主要是在古代,女子出生便被认为阴属性,阴属性之人出生在阳气最盛的时候,难免会两相抵抗,最终会导致女性出生不顺,或者是之后的命运坎坷。

而‘‘男怕子夜临’’,其实和‘‘女怕午时生”的说法大致相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古人极其在意和敬畏鬼神之说。在阴气最重的子时,他们一般会认为这是鬼怪活跃的时期,而这个时辰出生的孩童,特别是男性,因为对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故而容易遭受侵袭。

所以说,一般情况下,他们都认为子时出生的男童命运不如常人,他们要么容易夭折,要么也是容易命运不顺。而如今随着医疗技术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个流传下来的民间俗语,也早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对于这些没有科学依据的俗语,我们之要当成了解古人生活的依据就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午时三刻问斩是最狠的刑罚

全文共 1904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剧里面经常会有“午时三刻问斩”的说法,可能小的时候并不在意,也并不了解,看到这句话也没想到,为什么不管是什么朝代背景的电视剧,都是这样说的?其实,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在古代是有特殊意义的,所以才会选择这个时间斩首。那么午时三刻对应的是现代的几点钟?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杀犯人?

首先,要知道这种说法多见于“小说”或“电视剧”中,与真实的情况未必相符,但仍可考究其说法的缘由。“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几点呢?按照现在的时间观,午时,肯定就是中午十二点呗,午时三刻就是十二点半,所谓的“天气最阳”的时候。不少人的看法都是这样的,但是,到底是不是呢?古代一天之中是分为十二个时辰的,每个时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午时”是11:00~12:59这个时间段,那么“午时三刻”又是多少呢?

关于“刻”有两种说法。首先,“刻”也是古人的一种计时单位,但是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刻,所以,一刻约15分钟,午时三刻就是11:45”,这种说法我觉得挺“现代化”,好像是拿着现代的钟表来划分时间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用漏壶计时,壶内有立箭,箭上有一百刻度,箭随着壶内的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所以,按照这种计时方法,一天就被分为一百刻,一刻大概就是14.4分钟,午时三刻大概就是现在的中午11时43.2分(即11:43:12)”。小编偏向于赞同第二种说法。

那么,开刀问斩为何要选择在“午时三刻”呢?因为,古人信奉阴阳学说,认为人死后是要变成鬼魂的,如果选择在其它的时间开斩,那么,犯人死后变成鬼魂可能要来纠缠活着的人,比如说刽子手、监斩官等人。而“午时三刻”是被认为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间,阳气最盛则阴气即时消散,若此时将犯人斩首,那犯人死后就变不成鬼了,也就无法骚扰活着的人了。其实,古代的“斩刑”并不都是“午时三刻”的,也有其它的时间,因为“午时三刻斩首”很残忍,选择这个时间斩首的犯人不光人做不成,连鬼都做不成。所以,只有针对重大恶极的犯人才会选择在“午时三刻”斩首作为重大的惩罚,一般的犯人,通常还是让其“有鬼可做”的。值得一提的是皇城的“午门”被认为也是阳气最盛的地方,而且不限时间,所以,那些被“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可做。

最后,补充个小常识。你知道中国人为何将60分钟成为一个“小时”吗?因为,在西方的钟表计时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用一天十二个时辰来计时。当西方的钟表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就将一个时辰称为“大时”,而西方的一个钟点称为“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随着“时辰”被弃用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

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

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作怪。

砍头前为何朝刀喷酒

在古代,刽子手在砍头之前,都会朝着刀上喷酒,这是为什么呢?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祭刀,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可以辟邪。在古代是非常多的,像盐、净水、银、艾草、香灰等等,都曾被人们当作驱邪物使用过。

酒之所以会衍生到这种莫名其妙的地方,主要是因为过去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病菌感染,只知道见过血的刀碰伤人之后,会使人得病甚至死亡(刀不干净引起的破伤风),但人们不明白,只以为是鬼怪作祟。

后来发现用酒可以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可人们同样不懂这是什么原理,于是就认为酒可以驱邪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午时七刻是现在的几点,你分得清楚吗?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看影视剧的网友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情节,那就是古代犯人在经过审讯后,县官会当堂宣布囚犯的处理结果,接着就是在退堂前高喊“某某犯人罪大恶极,应于午时三刻问斩”。这里的“午时”指的是中午11点整到下午1点整,所以这也表明,处斩犯人的时间应该是中午的11点以后下午1点以前。既然如此,午时七刻是现在的几点呢?

刚刚已经提到,午时指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个时间段,这里面的“刻”则是指精确的时间划分。古人将一个时辰划分为八刻,每一“刻”的时间为15分钟,和现代人所说的“一刻钟”同理。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午时七刻所指的时间是11点之后的第7个15分钟,众所周知,每小时是4刻钟,那么就表明,12点的第3刻钟就是古时候的午时七刻,也就是现代的12点45分。

一般通常情况下,午时七刻指的是现代人熟悉的中午12点45分,12点的第3刻钟就是古时候的午时七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午时三刻斩首!这个午时三刻是指现在的几点?

全文共 1090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三刻!相信小伙伴们对这个词已经是非常耳熟了,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古装电影当中听到这个词语。多半是用在对死刑犯的斩首过程中,只要这个时间一道,那么判官就会大喊一声“午时三刻已到,行刑”。然后挺着大肚子的刽子手就提着大刀,然后喝上一口酒往刀子上吐,准备行刑。那么这个所谓的午时三刻到底是几点呢?有着什么意义呢?

首先,在古代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而刻是有一百刻,每一刻就相当于14.4分钟,而午时基本上是十一点到一点之间,那就差不多是十二点左右了,而这个时间段也是阳光直射地面光线最强的一段时间,在古时候通常会认为死人阴气重,选择午时三刻阳光最鼎盛的时候问斩,是为了犯人死后灵魂会被日光驱逐出人间,这一般都是放在那些罪大恶极之犯的身上,意思就是让他连鬼都不得做,但是如果不是重罪如弑君谋反等罪的话,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

其次,除了“午时三刻”处决犯人的做法外,你肯定也听过“秋后问斩”的说法。其实,这是由于到了秋天,花木枯萎,百虫蛰伏,天地萧瑟,生产也进入了尾声,要过冬了,这时候,那些需要处决的犯人就可以行刑了,而且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有提到,这是符合应天时的一种做法,遵循了一个自然的规律,秋天是万物开始凋谢的时候,犯人们集中在秋后处决也是一种符合上天安排的说法,也可以节约过冬的粮食,因此除非是一些个别的罪名罪犯可以不按季节行刑,其他的死刑犯都得在秋冬执行,而且一般是选在闹市之中,所以有弃市一说。所以,为什么在电视剧中总会看到将犯人拉到菜市口的地方进行行刑,这是由于菜市口就属于当时的闹市,人最多的地方。

再者就是,还有一种说法选择“午时三刻”是由于午时三刻是人困乏,精神恍惚的时刻,这时候行刑能减轻犯人的痛苦,因此古人一般选择在午时三刻行刑。其实午时三刻也有很多忌讳,在这里我也告诉下大家。比如午时不能杀牲口、不宜行房事、不能进阴晦之地、不拜神求佛、不迁墓,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这都属于封建迷信,但是这些禁忌足以看出过去的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的是在古代,“午时三刻”的具体时间,是随着规制的改变在不停变化的,只有午时是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是可以确定的。而对于现代“午时三刻”是指中午的11点45分。

总而言之,不管午时三刻,还是秋后问斩都是掌握了一个时间段,罪大恶极之人不得不惩罚,但午时三刻和秋后问斩都体现了古人对上天,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而且,世界所有的古代国家,在执行死刑时,都要求在白天进行。比如二十世纪以前欧洲国家普遍都是在“日出之时”处刑。以上便是古代处决犯人选在午时三刻的原因,当然在我们现在看来都是一些封建迷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午时已到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已到”这个梗出自暴雪游戏《守望先锋》,是《守望先锋》中的角色麦克雷的终结技语音,英文原版是“Its High noon”,国服的中文配音则是“午时已到”。超强的近战能力使麦克雷在国服获得“麦爹”的荣誉称号,当玩家们听到“午时已到”就说明麦克雷要放大招了。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是两小时,午时即日中,指的是上午11点至下午1点这个时间段。“Its High noon”是美国西部片里很有名的一句台词,西部牛仔通常选择在正午时分决斗,因为这个时候阳光不会直射任何一方的眼睛,确保决斗双方处于完全公平的条件下,只有枪法的优劣能决定彼此的生死。

正午是最公平的决斗时刻,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现在是一决生死的时候了”,符合麦克雷西部枪手的身份装扮和该技能的设定。另外中国古代有午时三刻处决犯人的传统,结合汉语的文化内涵来看,中文配音“午时已到”有该送你上路了的挑衅意味,是比较恰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什么是午时花呢 午时花有什么作用呢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在生活中应该都听说过非常多的植物吧,到是你了解午时花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究竟什么是午时花呢,以及午时花有什么作用呢,跟着小编我们一起来学习啦。

什么是午时花呢

午时花(拉丁学名:PentapetesphoeniceaL.),又名夜落金钱,梧桐科午时花属一年生草本,本种的花午间开放而明晨闭合,故有“午时花”之称,而且常整朵花脱落,故又称“夜落金钱”。鲜红的花,碧绿的叶,呈现热烈的气氛。加之其吉祥的名称,大有“天女月夜抛金钱”的意韵,给人以希望、快乐和联想,名佳花好,故深受人们青睐。它多以盆栽观赏,或植于庭院、路边和花境中,均有诱人的美景。

午时花有什么作用呢

1、药用价值

含多种成分及微量元素,取根茎入药,煎汤内服,主治功能:清热解毒,对咽喉肿痛很有效果。外用:取适量药材捣汁,敷在外伤处,有止血功能。

2、装饰功能

午时花,同株可生长不同颜色的花朵,五彩缤纷,争奇斗妍。午时花喜阳光,摆在阳台上,其装饰功能很不错。

3、其他功能

午时花的奥秘:待花朵枯萎晒干后,捻去干枯的花瓣,会落下小黑色的种子,将它们栽培在泥土中,等春风拂过,阳光来袭,来年将继续发芽,生命力顽强。

午时花的生长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午时花是不耐寒,适宜在较高温、向阳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生长,在土壤过湿或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容易染病。并且它开花的时间比较特殊,从它的名字中,我们就应该知道它的开花时间了,通常都是在中午阳光最强烈的的时候盛开,这也是它本身最大的特点。然后等到光照减弱的时候,它的花朵就会马上闭合起来,而且常常整朵花都会脱落下来。

午时花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午时花十分的矮小,但是根茎和叶子十分的翠绿,花朵也鲜艳多色,花期长。午时花一般会用作园林用花,种植在花坛的周围和里面,颜色争相斗艳十分的好看。原产印度。中国广东、广西、云南南部等地多有栽培,以供观赏。亚洲热带地区和日本也有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为什么古代斩首都是在午时三刻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砍头,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

午时三刻也就是现代时间的中午十一点至两点之间,而古代斩首都是在这个时间进行,是因为古代的人们认为太阳最猛烈的时候,就是阳气最足的时间,过了这个时间段,阴气就会逐渐滋生。

准确的来说,古人斩首的时间其实就剩十二点四十五分左右,这个时候基本算是午时的末端时间,按照古人的说法,如果错过这个时间的话,一天当中太阳最为猛烈的阳光就会消散,阴气就会在各个背影里逐渐滋生,所以在这个时间里斩首也是为了辟邪。

在古代的人们非常讲究阴阳论,在那时的他们看来,阳就是生,阴就是死,从生到死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进行,不然的话阴阳结合难免会发生出不好的事情,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发展,所以选择一个阳气最足的时间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午门的历史用途,它真的是斩首的地方吗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在电视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午门似乎就只是一个斩首地方。那么在那个时期,午门真的只是斩首的地方吗?其实午门就是紫禁城的正门。那么在那个时候,午门的用途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往下北京文化看看吧!

立诏

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刑罚

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

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

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着名心学大家王阳明因弹劾当朝大太监刘瑾被着以廷杖也在此地。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

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彰显皇威

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你可能也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京城文化:北京着名的王府井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萨达姆当年是如何铲除身边的内奸的?美军针对萨达姆的第二次斩首行动为何失败?

全文共 1217 字

+ 加入清单

2003年4月8日,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中央司令部摆出了一个超级乌龙,根据当时伊拉克战争的前线指挥官发言人巴特利特表示:美军在7日使用了4枚2000磅的炸弹轰炸了伊拉克重要领导人的开会会场。紧接着美军就有消息向西方媒体透露说:“萨达姆与他的儿子应该都死在了那个会场。”顿时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死亡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然而事实上,在清理废墟的时候发现,美军仅仅只是炸死了伊拉克的18名无辜平民。那么为何美军如此确信却又闹出个这么大的乌龙事件呢?而这就要从两个星期前的第一次“斩首行动”说起了。

3月19日,也就是美军地面大举进攻伊拉克的前一天,美军得到了一个情报,萨达姆与他儿子库塞隐藏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方郊区的一个避难所。于是美军就立即策划了一次斩首行动。第二天20日,美军就开始对巴格达郊区的一片别墅群展开大规模轰炸,但是事后证明萨达姆当时并不在那里,所以第一次斩首行动以失败告终。

但是这次行动的失败并不是因为美军的情报出现了问题,而是萨达姆突然决定要离开。然而美军如此精确的进行打击引起了萨达姆的怀疑。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每天都在更换住所,而且知情人只有他的小儿子库塞以及他最信任的私人秘书阿比德。自己儿子肯定不会陷害自己,但是萨达姆却又不怎么相信跟随自己多年的阿比德会背叛自己。

这种威胁到自己小命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大意的,于是萨达姆决定测试一下阿比德。在3月26日,萨达姆亲自对阿比德下了一跳密令,要求第二天袭击多哈联军指挥部,并且要求阿比德要对任何人保密,包括萨达姆的儿子。次日,伊拉克就对多哈发射了一枚萨默德导弹,不过就在到达目标前的几秒钟就被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所拦截,并且成功的摧毁。

虽说袭击最终失败可,但是萨达姆成功的排除了阿比德的嫌疑。虽说这件事情根阿比德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萨达姆还是怀疑跟阿比德有过接触人有关。于是萨达姆就命自己的儿子乌代开始暗中调查,仅仅过去了几天之后,乌代就传来了消息,说是共和国卫队的穆罕穆德上校与阿比德走的很近,私交不浅,而且在工作上也经常有交集。

有意萨达姆掌握不了确凿证据,所以并没有下令处决穆罕穆德。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萨达姆仁慈,只是他必须拔掉这个隐藏在身边的定时炸弹。于是萨达姆决定拿自己当“诱饵”将那个内奸给“钓”出来。4月6日,萨达姆告诉阿比德第二天在巴格达的某民宅中举行领导人会议,并且让他统治穆罕穆德负责周围的警戒工作。

次日,萨达姆一行领导人按时到了会场,不过在会议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萨达姆就提亚马上更换场地,紧接着一行领导人就秘密的从后门离开了。在萨达姆一行领导人仅仅离开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之后,那栋民居就被美军的4个炸弹夷为废墟。内建被锁定了,埋伏在外面的乌代迅速就将试图逃跑的穆罕穆德给抓住了,萨达姆终于是拔掉了这颗钉子。

但是不久后随着巴格达的沦陷,萨达姆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逃亡之路,而美军也开始制定了第三次斩首行动。不过这一次萨达姆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的保镖出卖了他,最终被美军生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午门斩首来历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午门斩首是民间杜撰出来的,因为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在明朝,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日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

午门

午门是北京故宫紫禁城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其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清朝顺治四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北京九门

北京九门是指明、清北京内城的9座城门,北京内城又称“京城”、“大城”。东段和西段的大部分为元大都城墙,北段和南段修筑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内城有城门九座故又名“内九城”,由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组成,古代官职“九门提督”中的“九门”正是指这九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午时粑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

午时粑工艺:制作时将糯米、大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一天,沥干后,再加清水用磨磨成水浆,装入布袋内,控水制成吊浆粉。把虾米略泡后切成小粒。火腿切成小粒;芽菜洗净切成细末。芝麻炒香碾细。将当地一种野生植物的叶叫船叶切成5寸长、3寸宽的包叶。将猪肉洗净,剁成颗粒放入盘内,加胡椒粉、花椒粉、酱油、芽菜、火腿、虾米、熟猪油、味精、绍酒、川盐和匀成咸馅心。把白糖、熟面粉、桔饼、冰糖、熟猪油、芝麻粉和匀成甜馅心。

将锅里放上水烧开后,用吊浆粉揉成圆饼,放入锅内煮熟。取出后放入盆内,加余下的吊浆粉揉匀。将揉匀的吊浆粉分成剂子,分别包入甜咸馅心,搓成圆形后抹上一层熟菜籽油,用船船叶裹起上笼旺火蒸一刻钟,美味可口的午时粑就做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