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午时三刻午门斩首【推荐19篇】

浏览

2348

文章

42

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午时三刻问斩是最狠的刑罚

全文共 1904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剧里面经常会有“午时三刻问斩”的说法,可能小的时候并不在意,也并不了解,看到这句话也没想到,为什么不管是什么朝代背景的电视剧,都是这样说的?其实,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在古代是有特殊意义的,所以才会选择这个时间斩首。那么午时三刻对应的是现代的几点钟?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杀犯人?

首先,要知道这种说法多见于“小说”或“电视剧”中,与真实的情况未必相符,但仍可考究其说法的缘由。“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几点呢?按照现在的时间观,午时,肯定就是中午十二点呗,午时三刻就是十二点半,所谓的“天气最阳”的时候。不少人的看法都是这样的,但是,到底是不是呢?古代一天之中是分为十二个时辰的,每个时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午时”是11:00~12:59这个时间段,那么“午时三刻”又是多少呢?

关于“刻”有两种说法。首先,“刻”也是古人的一种计时单位,但是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刻,所以,一刻约15分钟,午时三刻就是11:45”,这种说法我觉得挺“现代化”,好像是拿着现代的钟表来划分时间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用漏壶计时,壶内有立箭,箭上有一百刻度,箭随着壶内的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所以,按照这种计时方法,一天就被分为一百刻,一刻大概就是14.4分钟,午时三刻大概就是现在的中午11时43.2分(即11:43:12)”。小编偏向于赞同第二种说法。

那么,开刀问斩为何要选择在“午时三刻”呢?因为,古人信奉阴阳学说,认为人死后是要变成鬼魂的,如果选择在其它的时间开斩,那么,犯人死后变成鬼魂可能要来纠缠活着的人,比如说刽子手、监斩官等人。而“午时三刻”是被认为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间,阳气最盛则阴气即时消散,若此时将犯人斩首,那犯人死后就变不成鬼了,也就无法骚扰活着的人了。其实,古代的“斩刑”并不都是“午时三刻”的,也有其它的时间,因为“午时三刻斩首”很残忍,选择这个时间斩首的犯人不光人做不成,连鬼都做不成。所以,只有针对重大恶极的犯人才会选择在“午时三刻”斩首作为重大的惩罚,一般的犯人,通常还是让其“有鬼可做”的。值得一提的是皇城的“午门”被认为也是阳气最盛的地方,而且不限时间,所以,那些被“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可做。

最后,补充个小常识。你知道中国人为何将60分钟成为一个“小时”吗?因为,在西方的钟表计时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用一天十二个时辰来计时。当西方的钟表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就将一个时辰称为“大时”,而西方的一个钟点称为“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随着“时辰”被弃用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

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

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作怪。

砍头前为何朝刀喷酒

在古代,刽子手在砍头之前,都会朝着刀上喷酒,这是为什么呢?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祭刀,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可以辟邪。在古代是非常多的,像盐、净水、银、艾草、香灰等等,都曾被人们当作驱邪物使用过。

酒之所以会衍生到这种莫名其妙的地方,主要是因为过去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病菌感染,只知道见过血的刀碰伤人之后,会使人得病甚至死亡(刀不干净引起的破伤风),但人们不明白,只以为是鬼怪作祟。

后来发现用酒可以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可人们同样不懂这是什么原理,于是就认为酒可以驱邪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唯一一个被斩首的皇帝是谁?他是南明第一位皇帝?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皇帝中,唯一一个被斩首的皇帝是谁?

这就是南明的第1个皇帝,也同样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弘光帝朱由崧,作为一个皇帝,可没有想到居然会被斩首,也真是让人觉得有一些匪夷所思。

朱由崧是福王朱常洵的儿子,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后,明朝辉煌了将近300年也开始逐渐的进入到落幕的阶段。明朝进入到晚期,依然还是这一个人控制政治,可是他却没有做出任何的皇帝风范,也没有做出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因为如此才导致后来的悲剧。

一天到晚只知道沉醉于纸醉金迷中,每天都只喜欢美酒和美女,当时的明朝本身就是一直不停的征战,他把这件事情全部都托付给军中的大臣,自己完全不会过问,也并不担心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后宫。

时间久了之后就会导致宫中还有军营中的这一些人都会觉得有一些不满,那么多的人都拼了命的保护整个国家,可是做一个皇帝根本就不管甚至不担心,只顾着自己逍遥法外。

军营中的士兵士气逐渐的下降,以至后来出现惨重的损失,清军在破了国门之后马上就闯了进来,这个时候作为皇帝居然选择逃脱。可是就算选择逃脱也没有任何的作用,根本就没有逃过对方的眼睛,马上就被捕,而且又被押送到京城,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直接就被斩首。

后人对于朱由崧的死,一点也没有觉得惋惜,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本身就是罪有应得,更是死有余辜,如果不是选择这么做,相信也不至于会过着这样的一个生活吧,那么不知道大家对于这样的一件事情又有着什么样的一些说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端门和午门怎么区别,主要有哪些区别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端门和午门的主要区别是意思不同,端门就是正门,第一道门的意思;而午门就是南门的意思,“子”是正北,“午”就是正南,所以故宫的南门就叫午门。

端门有五个门洞,其中,中洞最大,其余四个门依次往外缩小,而中间门洞只有皇帝能走,端门是午门的屏障。皇帝出宫时,一定要先登上端门,一为祈求此行有一个吉祥美好的开端,二是等待其他随行百官整肃以待以及所有的仪式完毕,皇帝才从端门出来;皇帝回来的时候,也必须先登上端门,等待宫内所有人迎驾后,才敲响大钟进入午门,这次出行才算圆满结束。

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也是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地方,但午门更多的还是作为举行国家典礼重要的场所,在每年的腊月初一,皇帝都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来年历书的“颁朔”典礼,也是非常隆重的一个典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为什么要推出午门斩首?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因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后发展到打死人。正是如此,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实际上并不存在此种情况,只是讹传而已。

因为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在明朝,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曰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

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正是由于这样的事件,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

但实际上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而且自先秦起,中国古代执行死刑就有较严格的规定,除了“立斩”的犯人外,并不是说斩推出去就斩的,一般须到秋季,经过秋审后再交由刑部执行。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午门其实有它自己的历史使命。

首先,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其次,彰显皇威,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历史上,康熙、雍正皇帝都曾登临午门举行受俘礼,乾隆皇帝四次登上午门受俘,并写下受俘诗保存在午门楼上。

午门是皇宫正门,又担负着这么重要的历史使命,怎么可能在此进行斩首,让皇宫成为不祥之地呢。

由此可见,“推出午门斩首”只是历史的戏说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死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执行?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原因有二,其一,午时三刻是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候,此时的阳气能够让阴气立刻散去,犯人不会成为恶鬼而回来找刽子手报仇。其二,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吃过午饭后,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会让人产生困意,有疲倦之感。在此时执行死刑,使囚犯有所放松,减轻囚犯的心理压力。

古代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差十五分钟十二点时开刀问斩。因为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古人认为这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杀人为“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古人选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避免犯人死后再来纠缠。

另外,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伏枕”,就是要睡觉的时候,此时犯人懵懂欲睡,行刑时痛苦会减少很多。若犯人被押送至法场后,时间还不到“午时三刻”,行刑官还需等待片刻,直至时间到了才能开刀问斩。如果错过了这一行刑时间,通常要推迟至第二天行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午时已到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已到”这个梗出自暴雪游戏《守望先锋》,是《守望先锋》中的角色麦克雷的终结技语音,英文原版是“Its High noon”,国服的中文配音则是“午时已到”。超强的近战能力使麦克雷在国服获得“麦爹”的荣誉称号,当玩家们听到“午时已到”就说明麦克雷要放大招了。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是两小时,午时即日中,指的是上午11点至下午1点这个时间段。“Its High noon”是美国西部片里很有名的一句台词,西部牛仔通常选择在正午时分决斗,因为这个时候阳光不会直射任何一方的眼睛,确保决斗双方处于完全公平的条件下,只有枪法的优劣能决定彼此的生死。

正午是最公平的决斗时刻,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现在是一决生死的时候了”,符合麦克雷西部枪手的身份装扮和该技能的设定。另外中国古代有午时三刻处决犯人的传统,结合汉语的文化内涵来看,中文配音“午时已到”有该送你上路了的挑衅意味,是比较恰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

全文共 174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三刻是现在的12点45分左右。按照古代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的算法,子时是夜晚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就是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接近十三点又不到十三点,也就是十二点多。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应该是正午十二点,但是古代阴阳家的说法跟现在科学不一样,那个时候他们认为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就是午时三刻。所以古代一般斩首时间会定在午时三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故宫正门为什么叫午门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古代把经线叫做子午线,南边为午,北边为子。午门是紫禁城南面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故宫是北京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去北京游玩的游客如果没去故宫心中都会留有一大遗憾。那今天就来跟大家说说故宫正门为什么叫午门。

详细内容

1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2

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 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 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3

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 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4

午门也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5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当然,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 在明代,皇帝在午门外广场杖打犯有过失的大臣。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罚的为数颇多,当场被杖打死亡的这种说法是没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午时三刻是几点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三刻是12点45分。“五时三刻”中的“五”为误用,正确应为“午”,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即午正三刻,最接近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是午初三刻,即现在的十一时四十五分。

古时的时辰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方便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午门斩首来历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午门斩首是民间杜撰出来的,因为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在明朝,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日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

午门

午门是北京故宫紫禁城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其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清朝顺治四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北京九门

北京九门是指明、清北京内城的9座城门,北京内城又称“京城”、“大城”。东段和西段的大部分为元大都城墙,北段和南段修筑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内城有城门九座故又名“内九城”,由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组成,古代官职“九门提督”中的“九门”正是指这九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男怕子夜,女怕午时”,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所谓的“男怕子夜,女怕午时”就是“男怕子夜临,女怕午夜生”,在古代时候,古人把一天氛围十二个时辰,其中子时位于夜间的十一点到次日的一点,也就被称之为子夜,是十二个时辰当中的第一个时辰,当时的男子被定性为阳性之人,女子为阴性之人,而在子时古人认为是阴气最终的时候,所以他们就认为这个时候出生的人不是件好事。在整个的阴阳循环中,正午就是午时,古代人总说“午时问斩”,所以说再此时出生的女子也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在阳气最重的时候将死刑犯惩处,这样死刑犯在阳气之下魂飞魄散,很难再出来作乱。另一种说法;男怕子时段,女怕午时刻; 相传农村年代比较久远的时候,迷信的风气非常浓厚,无论干什么事情,人们都是要看是不是符合天时,也就是俗话说的时辰不对,尤其是涉及到婚嫁、丧葬的时候特别注重选择的时间对不对,要是时间选的不对,就会被认为说不吉利。

言归正传,之所以说女怕午时生,主要是在古代,女子出生便被认为阴属性,阴属性之人出生在阳气最盛的时候,难免会两相抵抗,最终会导致女性出生不顺,或者是之后的命运坎坷。

而‘‘男怕子夜临’’,其实和‘‘女怕午时生”的说法大致相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古人极其在意和敬畏鬼神之说。在阴气最重的子时,他们一般会认为这是鬼怪活跃的时期,而这个时辰出生的孩童,特别是男性,因为对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故而容易遭受侵袭。

所以说,一般情况下,他们都认为子时出生的男童命运不如常人,他们要么容易夭折,要么也是容易命运不顺。而如今随着医疗技术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个流传下来的民间俗语,也早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对于这些没有科学依据的俗语,我们之要当成了解古人生活的依据就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子午时是几点到几点钟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子时指的是23点到1点,午时指的是11点到13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经使用,汉代将其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时、日中、日出、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同时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时:23点到1点;

丑时:1点到3点;

寅时:3点到5点;

卯时:5点到7点;

辰时:7点到9点;

巳时:9点到11点;

午时:11点到13点;

未时:13点到15点;

申时:15点到17点;

酉时:17点到19点;

戌时:19点到21点;

亥时:21点到23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在古代,斩首为何要选择“秋后”呢?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斩首为何要选择秋后”呢?

这中间其实也会包括鬼神之说,古代的科技比较落后,有很多的自然现象都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比如月食还有地震,全部都是怪力乱神。当时人们也会觉得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盛的必然就是秋后,但在斩首时都会选择秋后。

阳气就如同是太阳,一旦失去就容易会影响到寿命,也会导致自己的生命失去一定的光彩。一旦身体没有阳气,这就好像是断了树的老根一样,可能就会影响到健康。所以说只要不是一些什么大罪,全部都是在午时三刻斩首如此就能够有一个小鬼做,可如果是穷凶极恶的犯人,一般都是在正午斩首如此,一般在被斩杀之后,魂魄马上就会灰飞烟灭,想要做一个小鬼都不可能。

除了上面的这些迷信说法之外,还会有一些比较现实的说法,不但有很多的刑法也全部都会借助钱财来避免。比如秋天正好也是大家比较富有的时刻,这就能够有助于大家去拿钱赎人,也可以有效减轻刑罚同时也可以给财政获得较大的收入,在秋天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账目全部的整理好,然后可以给过冬做好一些准备。

冬天的财政支出在古代也并不是一般的多,因此在冬天之前也同样需要处理好所有的事情,然后留下足够的钱,这才能够从容不迫地过好冬天,还有一点就需要留好更多的时间,这就能够有效获得比较宽裕的时间,会有效避免冤案,又或者是假案的产生,能够有效避免被人污蔑。这其实对于犯人也是一种保护机制,算得上是一种仁义之举,但是如果放到现代的生活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的可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斩首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斩首始于春秋时期。当时有孙武斩吴王宠姬的故事。另一种观点是斩首始于西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斩首始于秦。

有人说斩首始于春秋时期。当时有孙武斩吴王宠姬的故事。据《史记》记载,·根据孙武武的传记,孙武向吴王和庐献上了《兵法》。为了考验孙武的用兵能力,吴王立即命令他训练宫女。孙武被命令后,将180名宫女组成两队,并以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

讲解要领,宣布纪律,等宫女们明白了再开始练习。先发令向右转,但宫女们却大笑不听命令。孙武又把要领讲了一遍,又宣布纪律,又发令左转,宫女们还在笑。孙武宣布:约束不明,命令不熟悉,犯罪;约束明确但不知道法律,官员犯罪,立即按照军事法律从事,然后切断名队长,第二名为队长,所以鼓,妇女跪在规则绳墨水上,不敢说话。

事实上,成文法已经在春秋时期公布,刑事书已经铸在顶部,从以前的未公布状态到公布状态。法律以处理逃亡和镇压小偷为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军队的规模扩大了,新兵种也增加了。为了巩固军队,军事法已经初步建立。不仅对逃犯使用酷刑,而且对训练中的违纪者也使用重刑。

另一种观点是,斩首始于西周。西周有五种惩罚:墨、勺、宫、大辟,称为五刑。大辟是当时死刑的通称。据《尚书》报道·吕刑记载,西周有3000条五刑。根据犯罪分子的等级和犯罪规模,各种处罚有不同的执行形式,规定了不同的规定。比如死刑有杀、斩、磐、臂、焚等。

据《周礼·秋官·掌杀解释死刑,杀戮,杀死刀刃;切割,切割斧头。当时,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为了惩罚军队中的犯罪分子,习惯法和不成文法都有杀戮和斩首的刑罚。国王的军令、训词和权臣的命令是法律形式之一·秋官·誓言,用于军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斩首始于秦。秦的死刑种类繁多,执行手段极其残酷。仅秦律规定的死刑就有弃市、斩首、枭首、残杀、五刑、杀尸、车裂、定杀、纹和族等12种。其中,斩首和枭首都属于斩首类。说枭首就是处死后向公众展示,不包括斩首。

当时,车队的法律相对完整。根据秦简出土的《军爵法》和《商子》,违反军令的人应当依法严惩,对战斗中怕死、临时逃跑的人处以死刑。军队规定的死刑还有:降敌罪、降敌人杀死他们的身体,没有他们的家,杀死自己,全家不是官奴;不罪,下级军官带兵作战,不能得到敌人第一级,处死;敌人罪,赞扬敌人,瓦解士气,处杀人刑。当时,由于条件限制,军队执行死刑时,往往是斩首。

据说军队斩首始于秦,这不仅是其法律明确规定的斩首刑罚,也是因为秦建立前所未有的统一强大的封建帝国后,奉行先秦法家关于法、术、势的法治理论。司法机关健全,立法完整严谨,刑罚严厉,主张依靠法律的强制力贯彻统治者的意志,强调重刑厚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俗话“女怕午时生,儿怕子夜临” 孩子出生时的讲究 有无道理

全文共 136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在传统观念中,有一句俗语:“女怕午时生,儿怕子夜临”。这句话意味着女孩不宜在正午出生,而男孩则不宜在深夜出生。

1

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俗话

我们的祖先深信阴阳的观念。他们认为白天是“阳”,晚上是“阴”。正午是太阳最强烈、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而半夜则代表最阴暗的时刻。

如果女孩出生在正午时分,可能会有凶悍的性格,对丈夫或家庭不利。在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下,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相反,我们认为男孩应该阳刚、正气十足。如果他们在半夜出生,可能会缺乏阳刚之气,性格柔弱,并且容易患病。因此,为了平衡和塑造男孩的阳刚气概,古人忌讳女孩正午生、男孩子子夜降生。

然而,在现代相信科学的时代,我们已经抛弃了这种观念。孩子不论何时出生,只要健康和平安就好。男孩或女孩的性格和命运,更多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孩子的未来命运主要取决于个人发展,而不是出生时刻的选择。

2

二、不同的出生时间会带来哪些影响

1. 精神状态的差异

如果要说孩子在哪个时间出生比较好,个人认为上午最方便。因为上午,不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处于精神饱满的状态。宝妈在分娩过程中,能感受到积极的氛围,这对于顺利分娩是有利的,此外,上午生孩子后,宝妈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以恢复精力。

而下午或晚上分娩,宝妈将经历长时间的阵痛,本就已经很疲惫。再加上白天周围人多嘈杂,宝妈的精神状态可能更差。如果拖到很晚才分娩,难免会感到疲劳和力不从心。因此,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能在上午或白天出生,这对于宝妈来说是一种小小的幸运。

2. 照顾新生儿的方便性

宝宝出生后,家人难免会手忙脚乱。该如何喂奶?孩子哭了该怎么办?如何给宝宝换尿布?宝妈不舒服应该如何处理?对于新手爸妈来说,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得到专业的指导。如果宝宝白天出生,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他们可以咨询医生、护士,甚至向身边有经验的父母请教。然而,如果宝宝在晚上出生,医护人员可能已经下班或者值班人员较少,并且非常忙碌。此外,晚上大家都希望休息,不好意思去打扰身边的人。当遇到困难时,新手爸妈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因此,宝宝白天出生更方便家人照顾。他们可以寻求关于喂奶、哺乳、育儿等一系列问题的专业指导。这样,父母可以轻松应对,宝宝也能得到更好的照顾。

3. 宝妈检查的便利性

产后妈妈并不意味着一切安然无恙。在这段时间,宝妈的身体非常虚弱,需要时刻关注和观察。如果出现任何小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检查。如果宝宝在白天出生,一旦宝妈发现身体不舒服,可以立即咨询医生并进行检查。各个检查岗位的人员都值班,并且结果出来得更快。然而,如果宝宝在晚上出生,遇到问题会更加麻烦,有时还需要等到第二天工作人员上班。

4. 家人照顾的便利性

如果宝宝白天出生,家人准备所需物品更方便。即使缺少什么,可以出门购买。但如果在晚上出生,很可能商店都已经关门,无法及时购买所需物品。此外,宝宝白天出生,家人精神状态良好,可以轮流照顾宝妈和宝宝,让宝妈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而晚上出生,特别是在深夜,大家都很疲倦,难免想睡觉。此时,家人需要顾及医生的嘱咐,忙于照顾宝妈和新生儿,很容易感到疲劳。为了哺乳,宝妈不得不竭力保持精神,无法获得充分休息。

3

女怕午时生,儿怕子夜临这句话并不适用于男孩女孩的所谓“命运”。然而,如果真要说孩子哪个时间出生更好,个人认为白天出生,尤其是上午出生更为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午时花花语及其传说

全文共 1470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花,也称半枝莲、太阳花,我们平时接触的可能比较少。它的特点只要是茎叶肉质肥厚,带赤色,卧地簇生,节上具白色柔毛;叶线形,长五、六分,有绿色斑纹,具短柄。下面小编带大家去了解更多午时花的相关信息,比如午时花花语及其传说

午时花的价格约为暂时未知。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长10-15cm,直径0.1-0.3cm,有分枝,表面淡棕绿色或浅棕红色,有细密微隆起的纵皱纹,叶腋处常有白色长柔毛。叶多皱缩,线状,暗绿色,长1-2.5cm,直径约1mm;鲜叶扁圆柱形,肉质。枝端常有花着生,萼片2,宽卵形,长约6mm,浅红色,卷成帽状,花瓣多干瘪皱缩成帽尖状,深紫红色。蒴果帽状圆锥形,浅棕黄色,外被白色长柔毛,盖裂,内含多数深灰黑色细小种子。种子扁圆形或类三角形,直径不及lmm,具金属样光泽,顶端有歪向一侧的小尖,于解剖镜下表面可见密布细小疣状突起。气微香,味酸。

午时花可搁置在阴凉通风处,置干燥处。

午时花传说:

克丽泰是一位水泽仙女。一天,她在树林里遇见了正在狩猎的太阳神阿波罗,疯狂地爱上了他。可是,阿波罗连正眼也不瞧她一下就走了。克丽泰热切地盼望有一天阿波罗能对她说说话,但她却再也没有遇见过他。她只能每天仰望天空,看着阿波罗驾着金碧辉煌的日车划过天空,直到他下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每天都呆坐着,一到日出,她便望向太阳。后来,众神怜悯她,把她变成一大朵金黄色的午时花。她的脸儿变成了花盘,永远向着太阳,每日面向阿波罗,向他诉说她永远不变的爱慕。因此,午时花象征着沉默的爱。

功效和作用

午时花(拉丁学名:Pentapetes phoenicea L.),又名夜落金钱,梧桐科午时花属一年生草本,本种的花午间开放而明晨闭合,故有“午时花”之称,而且常整朵花脱落,故又称“夜落金钱”。鲜红的花,碧绿的叶,呈现热烈的气氛。加之其吉祥的名称,大有“天女月夜抛金钱”的意韵,给人以希望、快乐和联想,名佳花好,故深受人们青睐。它多以盆栽观赏,或植于庭院、路边和花境中,均有诱人的美景。

1、富含物质 全草含马齿苋醛(portulal),马齿苋醇(portu-lol),马齿苋酸(portulic acid),马齿苋内酯(portulic lacton),3-羟基马齿苋醚(3-hydroxyportulolether),5-羟基马齿苋醛(5-hydro-xyportulal),5-羟基马齿苋酸(5-hydroxyportulic acid),大花马齿苋酮(portulenone),大花马齿苋醇(poriulenol),大花马齿苋烯(portulene),苋菜红甙(amaranthin),梨果仙人掌黄质(lindi-caxanthin),红果瑞威那黄质(humilixanihin),甜菜醛氨酸(betalamic acid),甜菜素(betanidin),异甜菜素(isobetanidin),甜菜甙(beianin),异甜菜甙(isobeianin)等。

2、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散瘀止血。主咽喉肿痛;疮疖;湿疹;跌打肿痛;烫火伤;外伤出血。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汁含漱;或捣敷。

如何使用正午花

1.疼痛和臃肿中毒,你可以在中午使用一定量的花,然后加入少许红糖,外用粉碎。

2.下午的花可以用来治疗水和火烧伤,下午用花将花朵涂在患处。

下午的花可以用来治疗儿童湿疹,花被打成鲜面条,受影响的区域每天涂两次。

下午的花可以用来治疗下午60克的有毒,肿胀和有毒的蛇咬,水煎服。或者在中午在患处涂抹80克压碎的皮肤,每天更换一次绷带。

午时花花语:

热情、激情、活力、隐藏的爱、沉默的爱、一直守望爱情的女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午门斩首指的是哪个午门 历史上真的有午门斩首吗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午门斩首中里面所说的午门其实也就是故宫的大门,但是这里根本就不可能会有午门斩首,这完全就是大家特意杜撰出来的。毕竟王家的威远是不可能会被侵犯的,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斩首,怎么可能就会选择在大门口呢,因此这完全就是虚构的。

午门是什么地方

这也就是紫禁城的大门,在南北轴线上是在明朝永乐18年期间创建。之所以被称之为午门,是因为正好朝着太阳,当时在明代的时候会被称之为5凤楼。

午门斩首真的存在吗

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估计就是历史中所看到的斩首,在这里其实并不是斩杀犯人的地方。古代如果需要去斩首,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会选择一些比较热闹的地方,比如会选择菜市场,比如会选择柴市,就是希望能够有效达到一个震慑的作用。午门本身就属于紫禁城的内部,而且边上还会有天安门,有大清门,有端门,根本就不可能会选择在这里斩首。这简直就是影响到整个居住的环境,因此在当时的历史上,这些都是不可能会存在。

午门的作用

明朝时期,午门虽然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斩首,但是同样也是皇帝,用来惩罚人的地方,主要就是杖罚。比如经常性都会听到打20大板或者打30大板,主要惩罚的地方就是在这里。

明武宗朱厚照当时正好借此机会出游,可没有想到居然被很多的大臣阻止,这也会让明武宗觉得特别生气,直接就把这些大臣进行杖责。主要是因为站着比较杖责,其中有11个人被直接的打死。

朱厚熜准备让自己的亲生父亲成为皇帝,可没有想到又让大臣阻止,有无数的大臣一直都在跪着,始终都不愿意起来。当时就直接下令,把这些人全部的抓起来,然后关进监狱中。五品以下的直接就进行杖责,有16个人被打死。

午门在历史上这还是存在的,但一直到明代的时候,才出现主要是皇帝教训大臣的地方,并不是用来斩首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12点45分左右

午时三刻是现在的12点45分左右。按照古代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的说法,午时三刻就在11点到13点之间,这其中最接近的时间就是12点45分。古代的人们虽然没有钟表,但是他们发明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那就是天干地支计时法。

午时三刻是现在的12点45分左右。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清以后改为1日96刻),《说文》:“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时三刻(正午三刻)约当日12点45分。

古人认为人死阴气太盛,故选在一日阳气最盛时行刑,方能压制。当为正午12点,此时间是根据西安时间所定。中国古代早期常定都西安(东经108度54分),后改为北京(东经116度43分),两地时差约45分钟,但仍以西安阳气最盛时行刑。即北京地区午时三刻正为西安地区午正。

古代的人们虽然没有钟表,但是他们发明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那就是天干地支计时法,他们那个时候一天就只有十二个时辰,过完之后就是另一天了,而且古代的十五分钟是一刻钟。也正是这个推算误导了好多人,他们认为午时三刻是11点45分,看着的确没错,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午时”并非“午初”,11点45分指的是午初三刻,过了十二点才叫“午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午时是几点到几点

全文共 173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古人们以每隔两小时为一时辰,以此类推,午时就是11:00----13:00;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午时三刻指的是什么时候?一刻是多长时间?

全文共 92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台词说“午时三刻”这一时间点,那“午时三刻”到底是指什么时候呢?其实古代的一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时间是差不多的,古代一刻差不多是14分钟,到了清朝弄了一个整数15分钟,所以一刻钟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午时当然也比较好理解,就是中午的时候,具体时间一起来看看吧。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计时工具。漏,指漏壶;刻,指箭刻,即由漏壶水面的高低,通过箭刻的标度米标来标示时间。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

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为什么古代斩首要在午时三刻?是不是说明,古代法律规定在“午时三刻”行刑?其实并不是这样。午时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惯例,或者是民间百姓、说书人、写书人的普遍看法。

那么“午时三刻”到底是什么时候?

这个时候太阳挂在天空中央,照下来地面上的阴影最短的时候。别说是中国古代,就是现代很多农村地区,还有人认为死人是“阴事”,若处理不当,死者的鬼魂就会留在阳间纠缠活人。

而正午时刻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可以压制和祛散阴气。为了不让死刑犯的鬼魂出来作祟,所以要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

其实,斩刑也是分轻重的。如果主审官宣布一个犯人将在午时三刻斩首,那说明他认为,这个人实在是十恶不赦,连做鬼的权利都没有。

因为民间传说午时三刻开斩,被斩人阴气即时消散,做鬼都没机会。

还有另一层用意,就是午时三刻的时候,人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这个时候砍头,犯人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

如此看来,似乎体现了古代严酷法治下,尚存一丝人道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