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午时三刻午门斩首【汇编20篇】

浏览

2358

文章

42

午时七刻是现在的几点,你分得清楚吗?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看影视剧的网友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情节,那就是古代犯人在经过审讯后,县官会当堂宣布囚犯的处理结果,接着就是在退堂前高喊“某某犯人罪大恶极,应于午时三刻问斩”。这里的“午时”指的是中午11点整到下午1点整,所以这也表明,处斩犯人的时间应该是中午的11点以后下午1点以前。既然如此,午时七刻是现在的几点呢?

刚刚已经提到,午时指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个时间段,这里面的“刻”则是指精确的时间划分。古人将一个时辰划分为八刻,每一“刻”的时间为15分钟,和现代人所说的“一刻钟”同理。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午时七刻所指的时间是11点之后的第7个15分钟,众所周知,每小时是4刻钟,那么就表明,12点的第3刻钟就是古时候的午时七刻,也就是现代的12点45分。

一般通常情况下,午时七刻指的是现代人熟悉的中午12点45分,12点的第3刻钟就是古时候的午时七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故宫正门为什么叫午门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古代把经线叫做子午线,南边为午,北边为子。午门是紫禁城南面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故宫是北京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去北京游玩的游客如果没去故宫心中都会留有一大遗憾。那今天就来跟大家说说故宫正门为什么叫午门。

详细内容

1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2

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 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 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3

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 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4

午门也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5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当然,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 在明代,皇帝在午门外广场杖打犯有过失的大臣。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罚的为数颇多,当场被杖打死亡的这种说法是没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囚犯为何都在午时三刻问斩 午时三刻问斩原因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看关于古装的电视剧,只要是和囚犯相关的,一般情况下都是让他们秋后问斩,或者就是直接午时三刻问斩。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斩犯人一定要等到午时三刻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囚犯为何都在午时三刻问斩

第一,古人都比较信奉鬼神之说,古代死囚被砍头时,无论是否罪有应得都会产生巨大的怨气,这样犯人被处死之后魂魄就有可能会化成厉鬼,去纠缠行刑的刽子手和在场的官吏。午时三刻按照我们现在的时间来算就是正午十二点,这个时间太阳升到最高,地上的阴影最短,古人认为这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问斩才能压制住犯人的鬼魂。

第二,午时三刻正是人们吃饱午饭,睡意正浓的时候,大多数人在这个时间里都慵懒松散,精神萎靡。犯人在这样的状态下被问斩多多少少能减轻一些心理压力,再加上正午的阳光最盛,暖洋洋的阳光洒在犯人的身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犯人的状态得到放松,从而减轻被砍的痛苦。不然选择在清晨或者夜晚行刑,严肃的气氛和冷冽的环境,可能会给本就害怕紧张的犯人带去更大的心理负担。

第三,古人认为正午的阳光浓烈而耀眼,正象征着统治者的正直和公平,代表着王权的刚正不阿。选择在这个时间问斩犯人,也是要向百姓展示邪恶终究战胜不了正直,统治者代表着公平与正义。

总之,古代杀死囚犯时选择在午时三刻是出于很多考虑的,这样的规定不仅能看出古人的迷信,也能够体现出古代刑法人性化的一面。古代还有很多具体的措施都能体现其人性化,比如死囚在行刑之前会有一顿很丰富的断头饭,还会在饭菜里放上一块生肉,这也都是为了囚犯考虑。

2、并非全都是午时三刻问斩

时杀人也分为午时问斩和午时三刻问斩两种,午时虽然阳气重,但罪犯被杀后依然可以再入轮回,午时三刻杀人,就是魂飞魄散,再无半点残留,所以只有罪大恶极的人才会被午时三刻问斩。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死刑犯从大早被提出来押赴刑场跪等行刑,期间不吃不喝,等到了午时已经虚脱了,再被中午太阳一晒,整个人昏昏沉沉,这时候砍头省去很多麻烦。至于午门斩首,则不受时间限制,因为午门有一个“午”字,阳气最重,即便不是中午也保管一切顺利。

而菜市口杀人,一来可以震慑吃瓜群众,二来菜市口车水马龙,阳气很盛,适合杀人。至于秋后问斩,倒是学问较大,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四季做了区分: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董仲舒认为帝王的法令要与四季变化匹配,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西汉的秋后定位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午时已到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已到”这个梗出自暴雪游戏《守望先锋》,是《守望先锋》中的角色麦克雷的终结技语音,英文原版是“Its High noon”,国服的中文配音则是“午时已到”。超强的近战能力使麦克雷在国服获得“麦爹”的荣誉称号,当玩家们听到“午时已到”就说明麦克雷要放大招了。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是两小时,午时即日中,指的是上午11点至下午1点这个时间段。“Its High noon”是美国西部片里很有名的一句台词,西部牛仔通常选择在正午时分决斗,因为这个时候阳光不会直射任何一方的眼睛,确保决斗双方处于完全公平的条件下,只有枪法的优劣能决定彼此的生死。

正午是最公平的决斗时刻,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现在是一决生死的时候了”,符合麦克雷西部枪手的身份装扮和该技能的设定。另外中国古代有午时三刻处决犯人的传统,结合汉语的文化内涵来看,中文配音“午时已到”有该送你上路了的挑衅意味,是比较恰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在古代,斩首为何要选择“秋后”呢?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斩首为何要选择秋后”呢?

这中间其实也会包括鬼神之说,古代的科技比较落后,有很多的自然现象都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比如月食还有地震,全部都是怪力乱神。当时人们也会觉得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盛的必然就是秋后,但在斩首时都会选择秋后。

阳气就如同是太阳,一旦失去就容易会影响到寿命,也会导致自己的生命失去一定的光彩。一旦身体没有阳气,这就好像是断了树的老根一样,可能就会影响到健康。所以说只要不是一些什么大罪,全部都是在午时三刻斩首如此就能够有一个小鬼做,可如果是穷凶极恶的犯人,一般都是在正午斩首如此,一般在被斩杀之后,魂魄马上就会灰飞烟灭,想要做一个小鬼都不可能。

除了上面的这些迷信说法之外,还会有一些比较现实的说法,不但有很多的刑法也全部都会借助钱财来避免。比如秋天正好也是大家比较富有的时刻,这就能够有助于大家去拿钱赎人,也可以有效减轻刑罚同时也可以给财政获得较大的收入,在秋天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账目全部的整理好,然后可以给过冬做好一些准备。

冬天的财政支出在古代也并不是一般的多,因此在冬天之前也同样需要处理好所有的事情,然后留下足够的钱,这才能够从容不迫地过好冬天,还有一点就需要留好更多的时间,这就能够有效获得比较宽裕的时间,会有效避免冤案,又或者是假案的产生,能够有效避免被人污蔑。这其实对于犯人也是一种保护机制,算得上是一种仁义之举,但是如果放到现代的生活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的可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死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执行?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原因有二,其一,午时三刻是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候,此时的阳气能够让阴气立刻散去,犯人不会成为恶鬼而回来找刽子手报仇。其二,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吃过午饭后,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会让人产生困意,有疲倦之感。在此时执行死刑,使囚犯有所放松,减轻囚犯的心理压力。

古代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差十五分钟十二点时开刀问斩。因为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古人认为这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杀人为“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古人选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避免犯人死后再来纠缠。

另外,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伏枕”,就是要睡觉的时候,此时犯人懵懂欲睡,行刑时痛苦会减少很多。若犯人被押送至法场后,时间还不到“午时三刻”,行刑官还需等待片刻,直至时间到了才能开刀问斩。如果错过了这一行刑时间,通常要推迟至第二天行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午门的用途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午门的历史用途很为显要、遇有皇家典礼及皇帝出行等重大活动皆在午门外广场设仪仗队,以此彰显皇家威严,在春节、冬至、万寿节等重大节日,皇帝亲临午门赏赐臣子花糕、凉糕等食物以示庆贺,若有皇帝登极、亲政、出巡、亲征及受献俘礼等重大典礼活动午门均是重要的仪式场所。

午门,是紫禁城进出的正大门,从明朝永乐十八年的时候开始修建,一直到现在依然孤独的矗立着,而许多人觉得午门神秘,并不是它的意义隽永,年代久远。

午门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实行刑罚,这种刑罚就是廷杖,大臣犯了过错有时会被拉出午门外御道东侧进行杖打,起初只是惩罚性的轻打,后来竟然发展为杖打而致死,此法在明朝多有实行,其中仅正德和嘉靖年间的两次廷杖所致死人数就达二三十人,我们所熟知的心学大师王阳明也受过廷杖,此法在清朝少用,另外常在荧屏上看到的推出午门斩首或许是廷杖的演变,因为明清斩首一般都要示众,正所谓斩首示众,若有常在菜市口执刑。

在如今,紫禁城已成为游客旅游的景点,午门则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以彰显中华历史渊源流长,流传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犯人斩首为什么要午时三刻?午时三刻是几点钟?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剧情,一个人犯了死罪,将要被杀头,而在临行刑的时候总是会等一等,一定要等到“午时三刻”才能下最后的斩首的命令。而一个剧情出现的多了,就总是会惹人好奇,为什么杀犯人一定要等到午时三刻?这个时间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含义,为什么一定要这个时候才能斩杀呢?午时三刻又是现在的什么时候呢?1.古人的时间观念

古人其实是比较重视时间的,这里所说的重视时间,指的并不是他们很守时或者很注意时间的那种重视,而是说,他们很在意每一个时间所代表的意思,在古人看来,每个时刻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能量是不相同的,不同的时间去做不同的事情,这样带给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毕竟还有老黄历,可以翻看宜忌事项。

在这样的情况下,“午时三刻”只能说是古人重视时间的众多表现当中的一种表现,犯人犯了死罪,即将赴死,不管怎样都是生命走到了尽头了,但也不能有所松懈而死与生,阴与阳,涉及到了古人很看重的阴阳观念,所以斩杀犯人选择的时间自然也是要慎重,死者为阴,所以当然要选择一个阴气最弱,阳气最盛的时间进行才可以。2.为什么要午时三刻

而这个时间,就是午时三刻。但是也会有所不同,阳气最盛的时候是午时三刻,而不是正午,选择在午时三刻开刀问斩,是为了让那些十恶不赦的罪犯做不成鬼,这样就没办法投胎转世,但是一般的犯人问斩就不需要在午时三刻,在正午就可以,让他们死后可以做鬼,所以说并非所有的死刑都是在午时三刻进行的,只有罪大恶极的人才是如此。

另外,杀人总是一件“阴”事,为了避免死者的鬼魂纠缠那些监斩官、刽子手等人,所以选择一个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些压制。而且这个时候是人最没有精神的时候,犯人也不例外,这个时候处决犯人,还可以减轻一些他们的痛苦。不得不说,古人的确是非常重视时间的,哪怕是面对罪恶之人,也还是会为他们着想,不让他们死前受太多苦。3.午时三刻是什么时候

那这个“午时三刻”,到底是现在的几点钟呢?我们知道古代的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从夜间十一点开始,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午时就是现在的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钟这个时间段。而“三刻”,古人又把一天分为一百刻,算下来一刻就是14.4分钟,那么午时三刻,也就是接近中午十二点的时候,但并不是刚好十二点,还差大概十几分钟。

这个时候太阳是一天当中离地面最近的时候,影子也最短,古人们就认为这是阳气最盛的时候,那么此时来进行“阴”事,阻力就会小很多,所以将这个时刻定为将罪犯问斩的时候,也是很符合古人的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萨达姆当年是如何铲除身边的内奸的?美军针对萨达姆的第二次斩首行动为何失败?

全文共 1217 字

+ 加入清单

2003年4月8日,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中央司令部摆出了一个超级乌龙,根据当时伊拉克战争的前线指挥官发言人巴特利特表示:美军在7日使用了4枚2000磅的炸弹轰炸了伊拉克重要领导人的开会会场。紧接着美军就有消息向西方媒体透露说:“萨达姆与他的儿子应该都死在了那个会场。”顿时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死亡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然而事实上,在清理废墟的时候发现,美军仅仅只是炸死了伊拉克的18名无辜平民。那么为何美军如此确信却又闹出个这么大的乌龙事件呢?而这就要从两个星期前的第一次“斩首行动”说起了。

3月19日,也就是美军地面大举进攻伊拉克的前一天,美军得到了一个情报,萨达姆与他儿子库塞隐藏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方郊区的一个避难所。于是美军就立即策划了一次斩首行动。第二天20日,美军就开始对巴格达郊区的一片别墅群展开大规模轰炸,但是事后证明萨达姆当时并不在那里,所以第一次斩首行动以失败告终。

但是这次行动的失败并不是因为美军的情报出现了问题,而是萨达姆突然决定要离开。然而美军如此精确的进行打击引起了萨达姆的怀疑。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每天都在更换住所,而且知情人只有他的小儿子库塞以及他最信任的私人秘书阿比德。自己儿子肯定不会陷害自己,但是萨达姆却又不怎么相信跟随自己多年的阿比德会背叛自己。

这种威胁到自己小命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大意的,于是萨达姆决定测试一下阿比德。在3月26日,萨达姆亲自对阿比德下了一跳密令,要求第二天袭击多哈联军指挥部,并且要求阿比德要对任何人保密,包括萨达姆的儿子。次日,伊拉克就对多哈发射了一枚萨默德导弹,不过就在到达目标前的几秒钟就被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所拦截,并且成功的摧毁。

虽说袭击最终失败可,但是萨达姆成功的排除了阿比德的嫌疑。虽说这件事情根阿比德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萨达姆还是怀疑跟阿比德有过接触人有关。于是萨达姆就命自己的儿子乌代开始暗中调查,仅仅过去了几天之后,乌代就传来了消息,说是共和国卫队的穆罕穆德上校与阿比德走的很近,私交不浅,而且在工作上也经常有交集。

有意萨达姆掌握不了确凿证据,所以并没有下令处决穆罕穆德。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萨达姆仁慈,只是他必须拔掉这个隐藏在身边的定时炸弹。于是萨达姆决定拿自己当“诱饵”将那个内奸给“钓”出来。4月6日,萨达姆告诉阿比德第二天在巴格达的某民宅中举行领导人会议,并且让他统治穆罕穆德负责周围的警戒工作。

次日,萨达姆一行领导人按时到了会场,不过在会议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萨达姆就提亚马上更换场地,紧接着一行领导人就秘密的从后门离开了。在萨达姆一行领导人仅仅离开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之后,那栋民居就被美军的4个炸弹夷为废墟。内建被锁定了,埋伏在外面的乌代迅速就将试图逃跑的穆罕穆德给抓住了,萨达姆终于是拔掉了这颗钉子。

但是不久后随着巴格达的沦陷,萨达姆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逃亡之路,而美军也开始制定了第三次斩首行动。不过这一次萨达姆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的保镖出卖了他,最终被美军生擒。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

全文共 174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三刻是现在的12点45分左右。按照古代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的算法,子时是夜晚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就是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接近十三点又不到十三点,也就是十二点多。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应该是正午十二点,但是古代阴阳家的说法跟现在科学不一样,那个时候他们认为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就是午时三刻。所以古代一般斩首时间会定在午时三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子时和午时分别是什么时间 子时和午时是几点到几点

全文共 884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子时:23时至01时;午时:11时至13时。其中,古人认为,子时为阴极阳生之时,午时是阴阳转换之时最适合休息。

子时和午时各指什么时候?

子时:23:00--01:00之前。就是从前一天的23:00起至当天的凌晨01:00之前。01:00起算作丑时。

午时:11:00--13:00之前。就是从中午11:00起至13:00之前。13:00起算作未时。

一天24小时,划分为12个时辰。时辰与24小时对应关系如下:

子时:23:00--01:00之前;

丑时:01:00--03:00之前;

半夜11点-1点为子时白天11点-13点为午时

古代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午门的历史用途,它真的是斩首的地方吗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在电视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午门似乎就只是一个斩首地方。那么在那个时期,午门真的只是斩首的地方吗?其实午门就是紫禁城的正门。那么在那个时候,午门的用途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往下北京文化看看吧!

立诏

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刑罚

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

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

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着名心学大家王阳明因弹劾当朝大太监刘瑾被着以廷杖也在此地。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

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彰显皇威

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你可能也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京城文化:北京着名的王府井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午时花花语及其传说

全文共 1470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花,也称半枝莲、太阳花,我们平时接触的可能比较少。它的特点只要是茎叶肉质肥厚,带赤色,卧地簇生,节上具白色柔毛;叶线形,长五、六分,有绿色斑纹,具短柄。下面小编带大家去了解更多午时花的相关信息,比如午时花花语及其传说

午时花的价格约为暂时未知。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长10-15cm,直径0.1-0.3cm,有分枝,表面淡棕绿色或浅棕红色,有细密微隆起的纵皱纹,叶腋处常有白色长柔毛。叶多皱缩,线状,暗绿色,长1-2.5cm,直径约1mm;鲜叶扁圆柱形,肉质。枝端常有花着生,萼片2,宽卵形,长约6mm,浅红色,卷成帽状,花瓣多干瘪皱缩成帽尖状,深紫红色。蒴果帽状圆锥形,浅棕黄色,外被白色长柔毛,盖裂,内含多数深灰黑色细小种子。种子扁圆形或类三角形,直径不及lmm,具金属样光泽,顶端有歪向一侧的小尖,于解剖镜下表面可见密布细小疣状突起。气微香,味酸。

午时花可搁置在阴凉通风处,置干燥处。

午时花传说:

克丽泰是一位水泽仙女。一天,她在树林里遇见了正在狩猎的太阳神阿波罗,疯狂地爱上了他。可是,阿波罗连正眼也不瞧她一下就走了。克丽泰热切地盼望有一天阿波罗能对她说说话,但她却再也没有遇见过他。她只能每天仰望天空,看着阿波罗驾着金碧辉煌的日车划过天空,直到他下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每天都呆坐着,一到日出,她便望向太阳。后来,众神怜悯她,把她变成一大朵金黄色的午时花。她的脸儿变成了花盘,永远向着太阳,每日面向阿波罗,向他诉说她永远不变的爱慕。因此,午时花象征着沉默的爱。

功效和作用

午时花(拉丁学名:Pentapetes phoenicea L.),又名夜落金钱,梧桐科午时花属一年生草本,本种的花午间开放而明晨闭合,故有“午时花”之称,而且常整朵花脱落,故又称“夜落金钱”。鲜红的花,碧绿的叶,呈现热烈的气氛。加之其吉祥的名称,大有“天女月夜抛金钱”的意韵,给人以希望、快乐和联想,名佳花好,故深受人们青睐。它多以盆栽观赏,或植于庭院、路边和花境中,均有诱人的美景。

1、富含物质 全草含马齿苋醛(portulal),马齿苋醇(portu-lol),马齿苋酸(portulic acid),马齿苋内酯(portulic lacton),3-羟基马齿苋醚(3-hydroxyportulolether),5-羟基马齿苋醛(5-hydro-xyportulal),5-羟基马齿苋酸(5-hydroxyportulic acid),大花马齿苋酮(portulenone),大花马齿苋醇(poriulenol),大花马齿苋烯(portulene),苋菜红甙(amaranthin),梨果仙人掌黄质(lindi-caxanthin),红果瑞威那黄质(humilixanihin),甜菜醛氨酸(betalamic acid),甜菜素(betanidin),异甜菜素(isobetanidin),甜菜甙(beianin),异甜菜甙(isobeianin)等。

2、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散瘀止血。主咽喉肿痛;疮疖;湿疹;跌打肿痛;烫火伤;外伤出血。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汁含漱;或捣敷。

如何使用正午花

1.疼痛和臃肿中毒,你可以在中午使用一定量的花,然后加入少许红糖,外用粉碎。

2.下午的花可以用来治疗水和火烧伤,下午用花将花朵涂在患处。

下午的花可以用来治疗儿童湿疹,花被打成鲜面条,受影响的区域每天涂两次。

下午的花可以用来治疗下午60克的有毒,肿胀和有毒的蛇咬,水煎服。或者在中午在患处涂抹80克压碎的皮肤,每天更换一次绷带。

午时花花语:

热情、激情、活力、隐藏的爱、沉默的爱、一直守望爱情的女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子午时是几点到几点钟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子时指的是23点到1点,午时指的是11点到13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经使用,汉代将其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时、日中、日出、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同时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时:23点到1点;

丑时:1点到3点;

寅时:3点到5点;

卯时:5点到7点;

辰时:7点到9点;

巳时:9点到11点;

午时:11点到13点;

未时:13点到15点;

申时:15点到17点;

酉时:17点到19点;

戌时:19点到21点;

亥时:21点到23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午时三刻是几点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三刻是12点45分。“五时三刻”中的“五”为误用,正确应为“午”,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即午正三刻,最接近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是午初三刻,即现在的十一时四十五分。

古时的时辰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方便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午门在故宫什么位置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午门故宫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扩展内容: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英国史上最牛的军事统帅,打遍欧洲无敌手死后尸体却被挖出斩首

全文共 2765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人认为他很伟大,是英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无敌牛人之一(另一位乃文坛巨擘莎翁也);

也有许多人认为他很可恶,是世界上最虚伪、卑鄙、冷酷的独裁暴君之一;

他就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克伦威尔。

话说公元1642年,一直势同水火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和英国国会彻底翻脸,双方狠掐,震惊欧洲的英国内战爆发!国会军的表现无能透顶,占尽优势的是他们,老打败仗的也是他们,查理一世连战连捷,春风得意,很快就攻下牛津,直逼伦敦,席卷了英国五分之三的地盘。

英国画家来利为克伦威尔创作的人物肖像

关键时刻,一个来自乡镇的虔诚的清教徒(“清教”乃英国一新教,反对王权控制的国教会,主张“纯洁”国教,清除旧习)横空出世,力挽狂澜!此人便是奥利弗·克伦威尔。他自己掏钱搞了一支骑兵队伍,加入国会军与国王作战。此时克伦威尔已经43岁了,这是他第一次走上战场。40多岁才开始军事生涯的名将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何况他在此之前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不过骑术倒是挺厉害)。当我们看到克伦威尔日后在沙场上N次打得敌军哭爹喊娘的时候,不得不感叹此人真乃军事天才也!不过,他自己并不那么认为,他把他的胜利全部归功于“上帝”,因为他一辈子都很相信“天意”。

据说克伦威尔四岁的时候就见过查理一世,当时查理一世两岁,四岁的克伦威尔一拳把两岁的查理一世打得鼻血哗哗,哇哇哭号。这个传说也不知是谁最早披露的,其寓意就是查理一世早晚有一天得被克伦威尔搞死。这真应了咱中国那句俗语--三岁看老。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就算这事是真的,也不显得克伦威尔有多厉害,一个四岁的小屁孩欺负个两岁的小屁婴也不是啥露脸的事儿。

那么查理一世为啥能被克伦威尔给打败并搞死呢?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克伦威尔的军队很强大,很疯狂,很无敌!

克伦威尔的骑兵配备最先进的武器,骑最彪悍的战马,军费充足,纪律严明,在克伦威尔“清教”思想的鼓惑下,骑兵们勇猛异常、不惧死亡,时刻准备对敌人的任何变化作出快速反应,一旦发现敌军弱点,立即发起猛攻,远距离用火枪猛射,近距离用战刀狂砍!颇为饭桶的国会军能有这支强大骑兵的支持,真是有福了。

1644年7月2日下午7时,在英格兰的北部的马斯顿草原上,议会军和王家军相遇了。王家军统帅鲁伯特和纽斯卡尔率领1万步兵和7000骑兵在草原深处摆下阵势。鲁伯特站在高地上向远处望去,只见议会军黑压压一片站在那里。鲁伯特回头问侍从:“克伦威尔在不在那里?”侍从回答说:“在那里。”鲁伯特心情立即沉重起来,他早知道克伦威尔能征善战,现在又见对方阵容整齐,士气高昂,怎能不担忧。他沉默了一阵,转身进了帐篷,准备用晚餐。

议会军的大炮开始轰击。紧接着,2万名步兵和7000名骑兵分三路发起了冲锋,迅速向王家军杀了过来。

鲁伯特没想到克伦威尔会这样快就发起进攻,急忙下令迎战。他们虽然打退了左翼的议会军,但中路已被克伦威尔亲自率领的铁骑军突破。王家军骑兵抵挡不住,掉头逃出了战场。议会军越战越勇,一鼓作气地追杀起来。王家军步兵失去了骑兵掩护,立即全部溃散。鲁伯特见大势已去,急忙带领少量残兵败将仓惶逃跑。这时候,太阳刚刚落山,短短的时间内,议会军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议会军虽然在马斯顿草原大胜王家军,但查理一世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议会内部矛盾重重,有人竟私下和国王谈判。查理一世利用议会军内部的不团结,两次大败议会军。

克伦威尔感到必须改革议会军,他在议会开会时,向保守派严正指出:“如果不改组军队,如果不更加有力地进行战斗,人民就不会再忍耐下去了。”

1645年,国会又搞了一支“新模范军”,主力就是克伦威尔亲自挑选培训的“草根”无敌铁骑。在决定性的纳西比一战中,克伦威尔亲自挥刀指挥骑兵迅速击溃了查理一世和鲁伯特王子率领的国王军主力,接着乘胜追击,端掉了查理一世的老窝牛津,查理一世落网!不过刚胜利没多久,国会各派就搞起了窝里斗,查理一世趁机逃跑,纠集残部,联合苏格兰人又挑起了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再次出击,在普列斯顿大战中大败国王与苏格兰联军,查理一世再次落网。怎么处理这个祸国殃民的国王呢?克伦威尔说得相当坚决——我们应该把他的脑袋和脑袋上的王冠一起剁下来!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这是欧洲历史上国王第一次作为罪犯被他的臣民审判并处斩!

查理一世被砍了,英国也成立了共和国,但克伦威尔并未卸甲收刀,安享太平,几个月后,他再次披挂上阵,率军跨海远征爱尔兰,镇压那里的反英势力。克伦威尔绝不能容忍任何人反对他,他攻陷了数座号称固若金汤的爱尔兰堡垒后大开杀戒,把爱尔兰杀了个鸡犬不留,荒无人烟,有的地方甚至几十英里内连个鸟的影子见不到!

爱尔兰还没完全搞定,克伦威尔又率军奔向苏格兰,去讨伐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以及支持查理二世的苏格兰军队。苏格兰人深知克伦威尔是个惹不起的狠角色,便不和他正面交手,而是打游击“玩”他,这下还真“玩”死了克伦威尔手里的不少兵马,就连退路和补给线也被苏格兰人给“玩”断了。不过克伦威尔毕竟是沙场老手,他发现苏格兰军右翼特别薄弱,而且缩在山地和海峡之间,一旦被打,肯定完蛋。克伦威尔对苏格兰军发动了突袭(即1650年邓巴尔战役),苏格兰军大败,被杀三千,被俘一万。1651年克伦威尔发动了决战,摧毁了苏格兰最后一支残余抵抗力量,查理二世潜逃。经此一战,苏格兰人被杀得闻风丧胆,某苏格兰传教士说:“和克伦威尔比起来,魔鬼都不算恐怖!《圣经》告诉俺们,说只要抗拒魔鬼,魔鬼就会离开;但是如果抗拒克伦威尔的话,那克伦威尔则会更凶猛地向你扑来!”

经一番苦战,克伦威尔已成为英国头号军事强人,其威望达到巅峰,野心也急剧膨胀。1653年,克伦威尔带着二三十个火枪手来到国会,把国会成员挨个臭骂了一遍,然后把他们统统赶走。年底,克伦威尔“当选”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护国主”,成了不戴王冠的国王。“护国主”在英国成功地统治了五年(其治国手段不亚于他的军事才能),他的国家傲视全欧,就连欧陆两大强国西班牙和法国也争相向他献媚。克伦威尔的短暂统治为英国日后成为世界军事强国奠定了基础,法国思想界大牛人伏尔泰曾赞誉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国说“它的城市繁荣昌盛,它的军队所向无敌,它的名字光耀四方。”

克伦威尔本人1658年9月3日死于热病。然而故事并没有完,两年半后,在复辟王朝政府大肆报复“杀死国王的凶手”期间,这位护国公经过防腐处理的尸体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陵墓里被挖了出来,放在囚笼里拖着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

随后被吊在泰伯恩刑场的绞刑架上,并被斩首。几天后,他的首级被钉在一根20英尺长的旗杆上,竖在威斯敏斯特宫的屋顶,好让全伦敦人都能看到。那颗金属长钉在敲进他的脑袋时由于用力过猛,以至穿透了颅骨的顶部,钉子和颅骨从此再也不会分开了:克伦威尔在他去世两年之后回到了公共舞台,变成了国王的傀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为什么要推出午门斩首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因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后发展到打死人。正是如此,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实际上并不存在此种情况,只是讹传而已。

在电视连续剧里,经常会听到“推出午门斩了”等话语,午门似乎成了传言中处决死刑犯的场所,那么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要推出午门斩首呢?下面就来说一说。

详细内容

1

因为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在明朝,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曰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

2

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正是由于这样的事件,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

3

但实际上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而且自先秦起,中国古代执行死刑就有较严格的规定,除了“立斩”的犯人外,并不是说斩推出去就斩的,一般须到秋季,经过秋审后再交由刑部执行。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4

午门其实有它自己的历史使命。首先,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其次,彰显皇威,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历史上,康熙、雍正皇帝都曾登临午门举行受俘礼,乾隆皇帝四次登上午门受俘,并写下受俘诗保存在午门楼上。午门是皇宫正门,又担负着这么重要的历史使命,怎么可能在此进行斩首,让皇宫成为不祥之地呢。由此可见,“推出午门斩首”只是历史的戏说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为什么要推出午门斩首?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因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后发展到打死人。正是如此,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实际上并不存在此种情况,只是讹传而已。

因为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在明朝,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曰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

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正是由于这样的事件,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

但实际上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而且自先秦起,中国古代执行死刑就有较严格的规定,除了“立斩”的犯人外,并不是说斩推出去就斩的,一般须到秋季,经过秋审后再交由刑部执行。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午门其实有它自己的历史使命。

首先,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其次,彰显皇威,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历史上,康熙、雍正皇帝都曾登临午门举行受俘礼,乾隆皇帝四次登上午门受俘,并写下受俘诗保存在午门楼上。

午门是皇宫正门,又担负着这么重要的历史使命,怎么可能在此进行斩首,让皇宫成为不祥之地呢。

由此可见,“推出午门斩首”只是历史的戏说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为什么古时斩头都要在午时三刻?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有很多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当然了,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说一个朝代最为典型的就是皇帝了。一个皇帝是一个朝代最大的官员,那么,皇帝想要谁死谁就要死。看过古代片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一般犯人犯了错如果皇帝想要这个人死的话,一般就会决定在午时三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午时三刻”这个词语,许多人并不陌生,在古装影视剧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朝廷命官处决犯人时,总会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了”。如果时辰没有到,朝廷命官和刽子手都不敢开刀问斩。

何为“午时三刻”?就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那么,具体是指几点钟呢?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指中午12点,一是指12点45分。秦汉时期,长安为都城,就是如今的西安;明清时期,都城则为北京。按时区来算,西安要比北京晚45分钟,当北京是12点45分时,西安才12点。

那么,为什么古代斩头时要选在午时三刻呢?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古人信奉神佛,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朝廷命官,都认为杀人是“阴事”,不论这个人是否罪有应得,死后的鬼魂总会来纠缠当时的监斩官和刽子手。如果在“午时三刻”行刑,这时阳气最盛,鬼魂就不敢出现。

第二种,古代的斩刑有轻有重,是分不同时间处决的。如果斩刑较轻,则会选择正午之时开刀;如果是十恶不赦的重犯,必定会选在“午时三刻”,因为此时的阳气最盛,犯人死后连鬼也做不成。第三种,斩刑犯人在赴刑场之前都会饱吃一顿,到刑场时恰好“午时”前后,这时候人的精神最疲惫,这时候砍头,犯人的痛苦会稍少一些。

以上三种猜测,第一种是为朝廷命官和刽子手考虑,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是为了犯人,只是目的刚好相反。相比较而言,第二种猜测最靠谱,你觉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12点45分左右

午时三刻是现在的12点45分左右。按照古代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的说法,午时三刻就在11点到13点之间,这其中最接近的时间就是12点45分。古代的人们虽然没有钟表,但是他们发明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那就是天干地支计时法。

午时三刻是现在的12点45分左右。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清以后改为1日96刻),《说文》:“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时三刻(正午三刻)约当日12点45分。

古人认为人死阴气太盛,故选在一日阳气最盛时行刑,方能压制。当为正午12点,此时间是根据西安时间所定。中国古代早期常定都西安(东经108度54分),后改为北京(东经116度43分),两地时差约45分钟,但仍以西安阳气最盛时行刑。即北京地区午时三刻正为西安地区午正。

古代的人们虽然没有钟表,但是他们发明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那就是天干地支计时法,他们那个时候一天就只有十二个时辰,过完之后就是另一天了,而且古代的十五分钟是一刻钟。也正是这个推算误导了好多人,他们认为午时三刻是11点45分,看着的确没错,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午时”并非“午初”,11点45分指的是午初三刻,过了十二点才叫“午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