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谋略战10-4(实用九篇)

浏览

5111

文章

9

篇1:地下城谋略战哥布林技能咋点?有什么技巧?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地下城谋略战哥布林技能应该依次进行点击,第一个技能选择“生命力/攻击力强化”,第二个技能选择“恢复”,第三个技能选择“枪兵支援”,第四个技能选择“哥布林直升机”,第五个技能选择“哥布林王高格”,这样就可以把谋略战打好。

地下城谋略战哥布林技能中,第一个技能是“攻击力/生命力强化”,它是一种被动技能,一般攻击力/生命力获得1.2倍强化。第二个技能是“恢复”,它是一种主动技能,CD为25秒,并且哥布林军团在12.5秒内恢复15%的生命值。第三个技能是“枪兵支援”,它是一种被动技能,哥布林军团追加2只可发动投枪攻击的哥布林枪兵和1只守护者沃利。第四个技能食“哥布林直升机”,它是一种被动技能,可以用直升机攻击敌人。第五个技能是“哥布林王高格”,它是一种被动技能,哥布林王高格加入军团,为友军赋予BUFF,使范围内的友军提升20%的攻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法国队擅长谋略和打整体,梅西冲击大力神杯有难度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法国队擅长谋略和打整体

随着一场又一场的比赛决出胜负,本届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也将在北京时间12月18日23点迎来最终的总决赛。

最终进入总决赛的两支球队分别是法国队和阿根廷。在本届世界杯中,法国队的状态相当好从小组赛到1/8决赛,再到1/4决赛以及半决赛,法国队展现给大家的感觉都是那么的游刃有余,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成功晋级到总决赛当中来。

反观阿根廷,阿根廷队在本届世界杯他们参与的第一场小组赛中输给了沙特阿拉伯,这个比赛结果实在是让很多球迷们都没有想到。不过好在阿根廷在首轮比赛失利之后及时调整状态,梅西表现一直十分在线,恩佐、马丁内斯等球员也表现不凡,在之后的几场比赛中,阿根廷队的状态越来越好,潘帕斯雄鹰精诚团结,越战越勇,最终成功挺进总决赛。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本届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应该是梅西最后一次参与世界杯,很多支持梅西和阿根廷的球迷朋友们也都希望梅西可以不留遗憾,成功在卡塔尔的赛场上捧起大力神杯,圆梦世界杯,为自己的世界杯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点。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梅西要在今年的世界杯比赛中捧起大力神杯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法国队作为本次的卫冕冠军,实力自然不凡。

法国队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向来都比较擅长谋略和总体布局,他们十分擅长整体作战,这一点从之前的比赛中相信球迷朋友们也都可以看出来。

法国队现有的战术体系中,锋线是十分关键的,前面四个球员作为战术的核心,主要负责组织进攻,而后面的球员主要精力放在防守上。法国队的格列兹曼、姆巴佩、吉鲁、登贝莱四人实力都不容小觑,格列兹曼更是被球迷朋友们戏称为法国队的"大脑",姆巴佩的带球过人能力和跑动速度在当今足球球坛之上可以说是难逢对手,而中锋吉鲁的存在,作为世界杯赛场上难得一见的支点中锋,更是为法国队撕破对手防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可想而知,阿根廷对战法国队的这场决赛将会是十分精彩和惊险的。那么梅西到底能否如愿捧起大力神杯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北齐高洋为何如此残暴?到底是性格还是谋略?

全文共 2967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不乏有很多行为处事非常残暴的皇帝,他们大多数都是有些杀人不眨眼的,但是相比起那些杀人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的皇帝,像北齐家族这种杀人为乐的皇帝,就更是令人厌恶了。尤其是北齐高洋,历史上提起他,总是会说他是非常残暴的,但是究竟他这样做是因为什么?究竟是他本身的性格使然,还是他有什么谋略呢?1.高洋简介

齐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字子进,鲜卑名侯尼于(一作侯尼干),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北齐开国皇帝。齐神武帝高欢次子,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齐孝昭帝高演、齐武成帝高湛同母兄,母亲为娄昭君。

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拜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等职,之后历任左仆射、尚书令等一系列要职,受到其兄高澄的重用。武定七年(549年),长兄高澄遇刺身亡,高洋遂趁机继续执掌朝政,被魏帝封为丞相、齐王。武定八年(550年),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遂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文宣帝高洋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齐律。其时,重用杨愔等相才,删削律令,并省州郡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前后筑北齐长城四千里,置边镇二十五所,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萧梁,拓地至淮南。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怀有圣主气范,被称为“英雄天子”,为北齐一代英主。

文宣帝高洋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费无度,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终年三十四岁。庙号显祖,谥号文宣皇帝。后主天统初年(565年),改谥景烈皇帝,庙号威宗。武平初年(570年),改回原谥。2.为什么说高洋的残暴是一种权谋

相信很多人会很好奇,为什么高洋要在统治后期,要特意运用这样一种权谋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洋的皇位,受到太多人的威胁,所以他只能把疯狂的一面发挥到极致。正如有句话所说:有时候疯狂本身,就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本来,高氏家族的第二代接班人应当是高澄(高洋的大哥),但因为高澄突然遇刺身亡,他的儿子们又还小,最年长的儿子高孝瑜也不过13岁,其它几个儿子,年龄就更小。至于他亲弟弟们,只有二弟高洋已经成年,在这种背景下,高洋才抓住机会为高氏家族的接班人,随后又在此基础上登上了皇位。

问题是,虽然高洋因为年龄优势抢占了先机,但高澄的儿子们,却依然继承了不少他们父亲的政治遗产,还有高洋的几个亲弟弟,也在帝国占据着强大的军政资源。所以等到五年后,这些人都先后长大成人,他们就开始有意无意对高洋的皇位构成了威胁。

这些人的实力有多强,我可以给大家列举几个:高澄几个儿子中,后世名气最大的是兰陵王高长恭,他是高澄的四儿子;另外高澄的五儿子高延宗,也是北齐非常厉害的名将,他曾在周武帝灭齐的战争中,差点率军把周武帝活捉,后来高延宗还再部下的拥护下造反称帝。

当然,这两个儿子还不是最厉害的,在高澄的儿子中,真正厉害的是他的嫡长子高孝琬。因为从法礼上来说,他才是高氏家族最有身份的人,因为高澄是高欢的嫡长子,而他又是高澄的嫡长子。换而言之,他是高氏家族的嫡长孙,正儿八经的继承人。

不仅如此,高洋的两个亲弟弟高演(高洋的四弟)、高湛(高洋的九弟),也都拥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最简单而言,高洋之后的两个北齐皇帝,就是他们两位,而且后来高洋的长子高殷,就是被高演杀掉的,高洋的次子则是被高湛杀掉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欢后来的疯狂,大约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因为面对几个强势的弟弟、侄子的成长,高洋开始进退失据。对于高洋来说,如果再按照正常的牌理出牌,他已看不到任何出路。所以他只能玩邪招,用这种看似疯狂的权谋来巩固自己的皇权。3.高洋母亲娄太后的威胁

对于高洋来说,他无法按照正常套路来削弱自己亲弟弟和侄子的权力,绝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他无法做到。因为高氏家族中,有一个非常可怕的对手,始终威胁着高洋,她就是高洋的生母娄太后。

娄太后在北齐的地位,是非常显赫的。因为,最初高欢就是依靠娄氏起家的;等到高欢死后,帝国的实际权力一直就掌握在娄太后手中。因为,高澄、高洋、高演、高湛都是娄太后的亲生儿子。大家知道,高澄是东魏的执政官,高洋、高演、高湛则是北齐的前三位皇帝。

事实上,在高澄被刺杀后,娄太后原本是有机会成为吕后一样的人物。但是,他的二儿子高洋突然跳了出来,而且表现得又太过精明强悍,所以娄太后只能退居于幕后。试想,在高澄被刺杀后,如果没有高洋这匹横空出世的黑马,高氏家族恐怕就得由娄太后领衔主导。

当然,娄太后虽然退居幕后,但她在北齐依然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正是因为她的庇护,高洋才无法趁着他的亲弟弟、侄子年幼之机,把他们全都清理出局。因为,高洋如果对他们下手,他的亲弟弟、侄子随时可以向娄太后寻求帮助,这样他们很容易溶为一个强大的整体。

要知道,高洋的亲弟弟和侄子虽然年幼,但他们都拥有庞大的军政资源,加上有娄太后这个政治经验丰富的铁腕女人监护,他们随时可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在这种背景下,高洋自然没有机会打击他们。而等到他的亲弟弟、侄子都长大成人后,高洋就更没有机会打击他们。4.高洋的太子太文弱

高洋对自己母亲、亲弟弟,都充满了深深的恐惧,因为这股强大的力量存在,自己虽然当了皇帝,但是这个皇位一直都充满着危机。更可怕的是,高洋的太子又实在太文弱。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高殷,自幼温尔雅,通达事理,礼尊文士,喜好学问,留心时政,有很好的声誉。”

从冠冕堂皇的角度看,高洋的太子,自然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因为他具备仁君的一切品质。问题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像高殷这样的人,坐到皇位上,等待他的,恐怕只会是任人宰割的命运。

据记载,高洋为了锻炼太子高殷的胆量,曾特意让他亲自杀一个囚犯,但高殷却不敢杀,最后在高洋的逼迫下,他只好战战兢兢的拿着刀连砍两三次,接过却没有砍死囚犯。看到太子这样软弱,高洋恨得直拿鞭子抽他。而太子对此,更是又惊又吓,于是病了很久。

看到自己的太子这样子,高洋内心恐怕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在众多实力派虎视眈眈的背景下,一个人如果连亲手杀人的勇气都没有,还靠什么坐稳皇位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洋的统治后期,他就已经很清楚,只要自己一死,他的孤儿寡母,必将遭到自己母亲、亲弟弟们的打击。问题是,高洋想打击自己的母亲和亲弟弟,却又缺乏足够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高洋只能以一种非常疯狂、不可理喻的表现,来巩固自己的权力,来给自己儿子扩张出足够的权力空间。

一方面,高洋假装疯狂,可以让自己拥有比较多的回旋余地。比如,他在适当打击自己母亲和亲弟弟的过程中,一旦双方的矛盾激化,他就可以用自己的疯狂当借口。总而言之,这不是我的本意,只是当时我太疯狂,大家也知道我就是这种人,所以我不是针对你的。而如果矛盾没有激化,他就可以继续用这种装疯卖傻的方式打击对方。

另一方面,高洋以一个疯狂的形象示人,他的母亲与弟弟们,谁也会尽量避免与他正面对抗的。因为,这种好像疯子一样的人,随时可能干出不可理喻、不计代价的事。你没事去惹他,是绝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但是,高洋的这些努力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他到死都没能构建起一个稳定的权力格局,所以他临死前就对自己弟弟说,你想当皇帝,就当吧,只希望你不要杀我儿子。但是很不幸,高洋的儿子最后既丢了皇位,也丢了性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杨修有没有谋略?他的死其实不能全怪曹操

全文共 1658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来,说到杨修的死很多人都会想到曹操,因为最终是曹操杀了他。然而尽管如此,却不能说杨修是被曹操害死的,因为纵观杨修的一生,他这个人虽然很聪明,能看得懂曹操心里在想什么,可是他却将这些表露了出来,让别人都知道,大家都会认为杨修很理解曹操,可他只是小聪明,对于曹操的理解也不能算很透彻,否则就不会将这些事情都说出来了。

杨修之死为什么怪不得曹操,懂的收放自如才是大军师。在谋略上,杨修确实是一位大军师。从他辅佐曹植与司马懿辅佐曹丕中可以看出来,曹丕曹植两人来回过招而不败,能和司马懿打个平手也是很厉害了。只是为什么曹操要让杨修死?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想要释放更多,要懂得收敛。杨修就是一味的释放自己的才能,让曹操厌烦才惹来杀身之祸。

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针见血的指出,杨修之死与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关。《三国志》中也写到“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虽然提到杨修那“袁氏之甥”的身份也是导致其被杀的原因之一,但也承认杨修之死和他的才华有关。

于是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说起才华的话,曹操手下,有才华的人真是不可胜数。像郭嘉、程昱、荀彧、贾诩之流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因为才华招来曹操的忌妒?那么是因为杨修的才华犯了曹操的忌讳吗?众所周知,曹操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就拿张绣来说,当年发动兵变杀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典韦,后来又投降曹操,还是受到了曹操的礼遇。大度的曹操连杀子之仇都可以谅解,为什么就不可以原谅杨修对自己的冒犯呢?

那么是不是杨修有什么特殊的“才”,这才会让大度的曹操无法容忍,而一定要将他除之而后快呢?《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才华主要是通过以下事件来体现的:

阔门事件

曹操让人造一座花园,造好后,曹操去看了一下,然后在门上写上了个“活”字就走了,结果是“人皆不晓其意”,杨修却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并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诉了别人。曹操知道后,心中便对杨修有“忌”了。

梦中杀人事件

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害自己,便对别人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让大家不要在自己睡着时接近自己,并装模作样的杀死了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近待。结果是“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而又只有杨修了解曹操的意图,并对别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知道后更是“恶之”。

曹操暗试曹丕、曹植事件

曹操想考查一下曹丕、曹植的临机处事能力。故意让两人出城,却在暗中吩咐门吏不让两人出城。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退回来了,而曹植却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杨修又一次的料到了曹操的意图。而曹操知道后已经不是简单的“恶之”,此时的他已是怒火冲天。

从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修特殊的才华其实就是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用夏侯敦的话来说,就是“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心理专家,在“众人皆醉”之时,他却可以“独醒”。他总是可以准确的掌握曹操的心理动态。在杨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都一览无遗。

曹操本来就生性多疑,他当然不会愿意自己的部下将自己完全看透。在部下面前,曹操更愿意保持一种神秘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部下。而曹操的大部分部下对曹操的意图的确是常常摸不着头脑。可曹操的种种小把戏却无法瞒过杨修,本来杨修把握住曹操的意图也就罢了,可他却不肯将之藏在心里,反而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解释给别人听。

这样一来,曹操所追求的神秘感便荡然无存,他对部下的控制力无疑也会随之减弱。于是,当杨修再一次从一根“鸡胁”中看出曹操退兵意图,并毫不顾忌的将之告诉夏侯敦时,曹操终于对杨修忍无可忍,他以“乱我军心”为名,将之杀死。

可怜杨修看穿了曹操这么多次,却始终没有看出曹操早已经对自己死了杀心,还是一如既往地将四处传播曹操的各种意图想法,最终导致自己被杀。从这点来看,杨修也并没有完全看透曹操,他的才能只是小才小聪明,并没有什么大的谋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陈平谋略不输张良,为何后世多赞扬张良贬低陈平?

全文共 3180 字

+ 加入清单

陈平张良,都是刘邦的谋士,但是很显然张良的名气和名声,都比陈平要高出很多,张良被誉为是谋圣,但陈平却很少有人了解了。但其实在当时,陈平的谋略其实是不输给张良的,可以说两人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但是为什么不光是后世,包括刘邦也是如此,都是经常赞扬张良,却对陈平没有什么表扬的话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刘邦为何夸张良不夸陈平

因为惧怕树大招风,陈平不热衷于被人夸赞。

陈平既有自知之明,又审时度势,采取低调做人、低调做事的姿态,不希望成为关注焦点,不希望成为众矢之的。常言道,既生瑜,何生亮?作为谋士,陈平何尝不是生活在张良的阴影中。

虽然楚汉战争中“鸿沟背盟”和“韩信为王”两大战略决策,都是陈平与张良共同谋划后献给刘邦的。但是,在人们心目中,功劳都是张良的,仿佛陈平就是用来陪衬张良的。难怪人们有这种看法,我们来比较一下人们对二人的观感:张良出身韩国贵族家庭,却始终伴随沛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不居功自傲,恬然引退,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个无欲则刚的道德完人;陈平则曾是衣食无着的贫寒子弟,据说在家时就品德不佳,起义后换了几个东家,都不被重用,到了汉王刘邦这里突然飞黄腾达,众人都有突兀之感。

实际上,张良对刘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后者登基之前,而陈平则是贯穿前后,尤其是在诛除诸吕、匡扶汉室之事上,居功至伟,比起张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常说,树大招风,陈平这种出身的人出将入相,肯定会招来许多人的不服和忌恨,就连他那副美男子的皮囊,也成了他的罪过。

陈平是个务实主义者,有君王信任,手握朝政大权,享用着实实在在的巅峰体验,又何必在乎有多少赞誉声呢?陈平才不愿意为名声这种身外之物所累呢!对于陈平的贡献,汉高祖刘邦和汉文帝刘恒是心知肚明的。

陈平善用诈术,不适宜大肆张扬,否则,适得其反,有损君臣形象。

楚汉战争最要紧的关头,汉王一方有点持不住劲了,此时,陈平为刘邦出一奇策,离间项羽与谋士范增关系,并使范增在被迫离开楚营后疽发背上而亡。用计除掉心头之患,在两军交锋中实属正常,无可厚非。可是,战后人们议论此事,多少会觉得汉方对长者心狠手辣,于是会把矛头对准陈平——实际上,他只是个定计人,受益者是刘邦。

还有一事,陈平立功,但刘邦不愿意提起。刘邦被匈奴30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水泄不通,危在旦夕。关键时刻还是陈平的招数救了刘邦:他不知她用了什么手段,打通了匈奴阏氏也就是单于老婆的关节,结果是单于居然将铁桶阵打开一角,放走了刘邦君臣。这故事太蹊跷了,细节绝对保密,除了刘邦陈平,无人知晓,两千年后也不解密,否则,就会变成汉朝的“水门”“伊朗门”。

陈平私德有亏,无伤大雅,若是大加宣扬,也有损其形象。

陈平投奔刘邦后,地位迅速蹿升,先拜了都尉,做了参乘,后又升作了亚将。于是就有人红了眼,连周勃灌婴这样的老将都来发难。其实也难怪,苍蝇不叮无缝蛋,陈平自身也真是有些毛病。比如,到处传说他有盗嫂之事,他自己又解释不清。他在军中收受将领贿赂一事却是坐实了的:送钱多的人所得好处多,反之就少,甚至遭受排挤打击。刘邦若是大事肯定和赞扬陈平,又会立刻有人端出这些事情来砢碜陈平,其实,也是砢碜刘邦……2、后世人为何赞扬张良贬低陈平

首先张良讲的是道,而陈平出的是术。陈平的谋略因为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所以他的谋略还停留在术的阶段,带有欺骗的性质。因为只有通过欺骗,才能实现谋略的价值。比如说陈平让刘邦封韩信为真王,又让刘邦以巡游为名捉拿韩信,这些谋略虽然好,但是明显都带有欺骗的性质。

而张良的计策则不一样,张良给出的计策一般都是大方向上的,是从道理的层面对事物进行分析,主要讲的是战场的规律,分析的也是人性的规律,所以这种计谋欺骗的性质不大,所以张良才会被后世如此推崇,甚至会直接称他为谋圣。

其次,陈平和领导的关系走的太近。我们知道,陈平的一生追随过三任领导,但是陈平竟然和这三个人的关系都处的十分不错。自从陈平选择追随刘邦开始,刘邦就一直将他带在身边,后来为了打击吕后的势力,刘邦派人去暗杀樊哙,而这个机密任务就是由陈平来完成的。

后来吕后上位之后,陈平和她的关系处的也很不错。再后来刘恒上位之后,陈平依然是当朝宰相,而另一个宰相因为不适应刘恒,很快就被罢免了,而陈平不仅能继续当宰相,而且还是独相。

而张良就不同了,他与领导的关系就没有陈平那么密切。张良原本的目标就是复兴韩国,只可惜后来这个目标实在是实现不了,这才选择跟随了刘邦,不过就算是他追随刘邦之后,依然与刘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甚至刘邦让他当宰相他都没有当,而且选择去寻仙问道。

对吕后也是同样,当年因为张良,这才成功的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而吕后掌权之后,对张良心存感激,于是一定要用他当官,但是让张良放弃修仙可以,但是却始终不做吕后的官,一直到去世都是这样。

正是因为张良和权贵们保持了足够的距离,他才得到了后世的尊重,而陈平就是因为和权贵接触的太近,所以后世对其的评价却十分一般。3、如何评价陈平

其实关于陈平的评价并不是那么好,至少他的能力大家是认可的,但是大家不认可的是陈平的品性,从他身上发生的几件事就会明白了。

陈平身上发生过盗嫂受金的事件。世人皆认为陈平盗嫂,就是陈平和自己的嫂子有奸情。陈平的哥哥对陈平很好,知道陈平喜欢四处游学,就挣钱给陈平,将家里的事情全部包揽了,让陈平能够出去游学。对陈平来说,哥哥是自己的亲人,也是恩人。他真的会和自己哥哥的妻子有一腿吗?陈平的第一个嫂子被他大哥修弃了,原因就是对自己的宝贝弟弟不好,后来他又找了一个妻子,好在这个妻子对陈平还挺周到的。张负嫁女,如果陈平有盗嫂的恶名,比陈平家境要好些的张负为何会同意嫁女儿呢?何况陈平当时还是村里有名的公正分肉的人,绝对不会因为你跟他亲近就给你多分。这样的人似乎不会和自己的嫂嫂勾搭成奸。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这件事情采用的说法是灌婴和周勃向刘邦进谗言,“进谗言”三个字说明了司马迁心里是不相信陈平是不会做出盗嫂的行为的。你想司马迁连刘邦逃命时将自己亲生儿女踢下车这种事都能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他还有什么不敢说的,比这更难以启齿的人心险恶他都写了。所以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司马迁自己相信陈平不会和嫂子偷情,另一种可能是司马迁不知道这件事的真实性。陈平本人并没有对此盗嫂事件做任何解释。

还有一件事就是陈平收了别人的金子,而陈平本人也对为何受金作了解释。有人对刘邦进言说丞相陈平收了手下的金银,给的多的就会得到好处,给得少的就会落得一个不好的下场。刘邦就找来陈平当面对质,陈平对刘邦解释了自己为何要收手下的钱,他认为这样能够分辨手下的人哪些事能够重用的哪些是不能委以重任的,是一种分辨人才的好办法。刘邦被陈平说服,最终并没有追究陈平的罪责。

不论陈平是否真的有过盗嫂受金,他能够没有因此而遭受惩罚就是一种谋智的体现。西汉建立之后,当初分封的诸侯王都受到了刘邦的打击,韩信被杀、彭越被煮、英布被斩,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刘邦除掉了,张良为了避祸,早早的抽身事外才能将自己保护得好,萧何和刘邦情同兄弟,甚至是刘邦心目中最为忠心之人也会害怕刘邦而假装受贿而入狱逃过一死。陈平作为刘邦手下的谋士,后来官至丞相,他怎么明哲保身的呢?或许是因为汉初三杰当初在开国大业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刘邦忌惮他们的实力,又要留一部分在身边辅佐,所以陈平才得以活下来。

但是陈平的风评真的不好,项羽就曾经评价陈平“有才无德”,就是瞧不起陈平的品德,所以项羽才没有重用陈平。当年陈平为刘邦献出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也是陈平建议刘邦在项羽交出了刘邦的父亲妻子签订了和约后撕毁和约,从背后偷袭兵少粮少的楚军。能想出背叛盟约的人,我觉得就是一种不守信用。当然在那个时代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计谋,与人品无关,但是正是从一些细节中我们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不是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历史上谋略最强的四位军师,诸葛亮只能垫底!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出现过许多有名的文臣武将。武将在前线征战沙场,军师在后方运筹帷幄,可以说缺一不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往往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靠的更多的是出众的谋略。今天我们便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谋略最强的四位军师,其中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只能排在末位,快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第四,诸葛亮

诸葛孔明,号称卧龙先生。三国时期的著名军师,在大家眼里,诸葛亮可以说无所不能啊,完全被神话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除此之外还会排列士兵,布下齐阵,曾布八阵图差点将陆逊和他的部下一起消灭。可以说本事相当的大了。诸葛亮已经成为古代军师的代言人,,被后人尊为智慧忠诚的化身,永得敬仰。

第三,刘伯温

刘伯温这个人当时人们评价只有他才是唯一一个能和诸葛亮所匹配的人。刘伯温被尊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谋略家。当然据说他也精通阴阳之术,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最后也是被后人神化了。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第二,张良

要知道刘备手下有三大功臣,其中张良是最出众的,被大家普通认为是汉代良相。在刘邦手下出谋划策,多次献出奇谋,为刘邦打下了许多战役的胜利,后人也是尊称他为“谋圣”!作为一名开国功臣,在功成名就之时便退出朝政。要知道在古代,皇帝们都是在统一江山后便对身边的谋士起疑心的,刘邦就处死过很多忠臣,张良是为数不多的善终功臣之一。

第一,姜子牙

姜子牙一生足智多谋,会用兵之道,还善于出奇谋,所以被各大兵法家,谋略家封为始祖。作为军师之首,这是当之无愧的,大家都没话说。辅佐周文王的时候,姜子牙就制定了一套内外政策,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对外结盟邻国,孤立殷商王朝。于是乎周国十分强大。姜子牙算的上是中国谋略的第一高度,无人能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上法正和庞统谁更厉害?法正与庞统谁更有谋略?

全文共 1529 字

+ 加入清单

法正与庞统,都是东汉末年刘备麾下的谋士,既然作为谋士,又同处于一个阵营,难免会被拉出来进行一番比较。庞统号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被认为是“得一可安天下”的奇才,然而在刘备夷陵之战战败时,诸葛亮认为,如果法正还在,定然能够阻止刘备,可见法正也是很强的人物。那么,法正与庞统,到底谁更厉害呢?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一个生于战乱之中的旷世奇才,崛起于人才辈出的英雄时代。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与惊人的判断能力成为了世人皆知的“凤雏”。世人称:“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庞统其貌不扬,却胸怀韬略,素有大志,可谓是群星中的一个不折不扣的怪才。虽然他的生命十分短暂,从出山到落凤坡的遭袭被杀,也不过是一个瞬间。无可否认,他在有限而短暂的生命中,为刘玄德的兴复汉室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演义中,诸葛亮也好,庞统也好,都是张良一流的谋士,可在正史中,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在陈寿看来,诸葛亮是管仲和萧何一流的宰相之才——比起尊王攘夷的管仲、兴汉四百年的萧何还是要差一些。而庞统呢,“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

在陈寿看来,庞统颇有才学,也比较会谋划,如果和魏国重臣相比,庞统当是荀彧(法正则是程昱、郭嘉)。荀彧对于曹魏的功劳很大,可以说是兴魏第一人。蜀汉地域狭小,仅有一州之地(蜀汉建国不久,荆州即失去),而夺取益州的第一功臣,当属庞统,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庞统确实可以看成魏国的荀彧。不过,在陈寿看来,庞统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谋士,蜀汉人才缺少,相对而言,法正更像是刘备帐下军师,出谋划策,和程昱郭嘉相同。

庞统用兵喜奇,庞统出名的第一计就是献连环计火烧了赤壁.其实也是险招,欺的就是曹操帐下没有得力谋主.所以才有了曹操的哀叹:若奉孝在不使孤有如此大失也!哀哉奉孝,痛哉奉孝.其后庞统士于刘备应对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成功拥有荆州领地为根本.提出入川帮刘璋防张鲁,此为虚招.实则伺机夺下西川以为帝业.

从古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庞统对整个“隆中对”计划的重要性,同时,他又是巴蜀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人才缺失了一个还可以再招致,但像庞士元这样独一无二的奇才,却再也找不到了。36岁便为自己的失误而送葬,上天也太不给年轻人机会了,孔明有失误,但他有机会改正,从头再来,并且成为了妇孺皆知的神算军师。而庞统,却没有第二次机会了,只能成为历史的遗憾。

法正是当时顶尖的谋士,他才能出众,在军事上更是遍数天下也是顶尖的人,虽然法正在性格上有点小小的缺点,对于仇怨过于看重,因为私怨杀了几个人,但是这种缺陷,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严重的过失,所以法正依旧算得上是一个功勋卓著的贤臣,后来随着法正的病逝,刘备也少了一个能够劝阻他的军事,导致了好多次战役的失败。

现在一些观点认为法正的人品不行,因为法正在执掌大权之后,擅自杀了好几个曾经和自己有着私怨的人。但是其实这在那个年代根本算不得什么大事,在那种人命不如狗的时候,一个能臣只是恩仇必报算不得什么大的过失,就连诸葛亮都对法正的这些行为都默许了,可见法正的这点小缺点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法正这样暴露出来的缺点反而正好,要是法正太过出色,一点缺陷都没有,反而可能会受到君主的猜忌。

法正深受刘备的信任和倚重。三国志载:“亮又知先主雅信正,故言如此。”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老板对法正非常的信任倚重感激,诸葛亮不过是给刘备打工的而已,老板不发话,诸葛亮自然也不愿意与法正为敌,自讨没趣。

法正是跟郭嘉齐平的人物,庞统只能跟诸葛亮齐平,所以庞统和法正对比起来,法正更加厉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植物知识:植物也会使用“谋略”

全文共 1128 字

+ 加入清单

在大家印象中,植物只是一种不会走不会跳,没有情感。只需要阳光就能存活的“佛系”生物。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有些科学家却认为,植物的可能被我们过于低估了,它们不仅拥有“情感”,更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而且还会使用谋略”。

主动拉拢“盟友”

植物把根伸入地下,吸收养分和水分。为了能够更加茁壮地成长,有些植物还会从事一些“社交活动”表如地下有许多细菌,都想来占它们的便宜,但并不会给它们带来什么好处,对于这种没有什么用的朋友,植物就会大门紧闭,拒之于千里之外;但对于对自己发展有益的细菌朋友,它们不但会四门大开、热情拥抱,还会主动前去“巴结”!

如豆科植物就会主动巴结对自己生长有益的根瘤菌。科学家发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它能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此给植物提供肥料,同时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自身的营养。但周围的细菌千千万,豆科植物又如何区别它们呢?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根瘤菌含有一种名为“Nod因子”的信号分子,让豆科植物非常着迷,它们的根部只要遇到这种分子,马上会主动上前“巴结”,与其结为“盟友”,从而为其所用。

与“外人”争夺资源

在植物界,普遍存在“非亲不认”的观象。科学家发现,植物与其他不同种的植物遭遇时,相互间的竞争往往很激烈。当植物发现周围的“邻居”与它们没有共同遗传体系时,便会投入更多精力,发展壮大自己一一加快促进根部生长,与“外人”暗中争夺地下资源。这个现象让科学家感到好奇:这些植物是靠什么来辨认“同类”的呢?

有科学家认为,每个植物家族特有的蛋白质或化学信号,可能被分泌在周围土壤中,并会被其他植物的根系发现。也就是说,植物可能有一套感知同种类植物蛋白质或化学信号的体系:如果它的根与其他植物的根系紧密地靠在一起,它就会分辨出对方是否与自己是同一种类。当然,植物的这种认亲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培训”蚂蚁当保镖

蚂蚁为植物赶走害虫,植物用蜜汁作为酬谢,这是自然界常见的情景。科学家发现,这种互惠关系的实质可能并不是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他们发现,蚂蚁喝下蜜汁后,会对动物蛋白产生渴望,从而变成贪婪的昆虫猎食者。也就是说:植物“培训”蚂蚁充当自己的保镖,而不仅仅是用报酬来“雇佣”他们。

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生活着一种仙人掌,它的蜜汁能吸引4种蚂蚁。科学家在仙人掌下面放上肉和糖为诱饵,观察蚂蚁的活动,同时在附近不产生蜜汁的植物下面也放上诱饵。结果发现,仙人掌附近的蚂蚁更喜欢吃肉,不管是哪一种蚂蚁。

研究人员将实验室里培养的毛虫放在仙人掌上,发现攻击毛虫最凶的正是那些对肉表现出最强烈兴趣的蚂蚁。随后,研究人员结合蚂蚁的数目和攻击毛虫的凶猛程度,来衡量一棵植物上的蚂蚁对昆虫的威胁性。结果发现,这棵植物上的“蚂蚁军团”威力越强,植食性昆虫就越少,表明植物的蜜汁使蚂蚁变成了能力更强的“保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三国第一谋士司马徽,为何并不以谋略著称?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给三国时期的谋士们进行一个排位,第一名你会选择谁?也许无外乎在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陆逊等人物中间寻找了。但事实上,却有一位把所有事情往外推,自己什么都不沾的“谋士”,近来被人认为是最厉害的谋士,他就是司马徽。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将他排在第一位?他既然什么都没做,也没有效忠于任何人,又如何能得到第一谋士的称呼呢?

司马徽,三国时期隐士,字德操。起初知道此人,还是因为三国演义里,他推荐诸葛亮给刘备。近段时间,网上很多文章讨论三国谋士排名,有网友提到司马徽才是三国排名第一的隐藏大谋士。我就翻阅古籍,特别了解了一下。发现司马徽谋略厉害与否,还真没什么记载,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司马徽总是把别人往外推,自己却独善其身。我们就来看看司马徽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司马徽精通经学、奇门、兵法、道学,东汉末年名士,荆州名士庞德公称他为“水镜”。《世说新语·言语》记载,凤雏庞统初闻司马徽在颍川,便长途跋涉两千多里前去拜访。到了颍川,路经一桑叶园,见司马徽正在采桑。庞统在车上对司马徽说:“我听闻大丈夫处世,应当穿金带玉地位显赫,哪有屈才压抑洪流般的力量,而去做执丝养蚕妇女的事?”

司马徽说:“您暂且下得车来,您只知走捷径比较快,却不考虑失去方向而迷路。往日伯成子高宁可从事农务耕作,却不羡慕诸侯的荣耀;孔子弟子原宪宁愿居住在贫寒之家,也不愿住官宅。哪里非有居住在豪华的房屋里,外出骑坐肥壮的马,数十侍女伺候,才是与众不同的道理呢?这正是尧舜贤人许由、传说高士巢父感慨之因,淡泊名利的叔齐、伯夷感叹之由。就算有吕不韦那样的高官爵位,齐景公那样的财富,也是不值得人去尊敬的。”

庞统说:“我出生在偏远边陲之地,很少听闻大义大理。只知若不叩击一下洪钟,敲打一下擂鼓,那就不知道它们的声音响亮。”司马徽说出这一番话,表明他早就看透了政治官场,即使有吕不韦一样的爵位,齐景公一样的财富,他也无动于衷。

《司马徽别传》中记载,刘表曾经也拜访过司马徽,司马徽知道刘表性格阴暗,必定害善人,所以缄口不言,不论时势,刘表回去后,认为司马徽名过其实,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而刘备也曾拜访司马徽,希望他能出山相助,司马徽立马推荐诸葛亮和庞统给刘备,自己却独善其身,诸葛亮出山时,司马徽曾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证明他早就看透了时势,却不给孔明点出,无非就是让自己得以安生。后来,刘琮投降曹操,司马徽被曹操所得,但不久后就病死了,如果他不死,还真有可能被曹操所用,因为这次他推无可推了。

司马徽在乡间隐居时,从不在背后说别人坏话,不论别人的好恶,别人问他什么,都说“好”。有一次,邻居的一头猪丢失了,非说司马徽家的猪就是他的,司马徽二话没说,就将猪给了邻居。不久,邻居找到了自己的猪,便把司马徽的猪还给他,还磕头道歉,司马徽不但没怪罪,反而感谢来人送猪归来。所以明代时,司马徽被称为“好好先生”。

从此,可以看出,司马徽为人处世之道,就是明哲保身。这一“技能”堪比其谋略才华,身处乱世,不得罪任何人,看透政治官场,推出诸葛亮和庞统,以塞刘备之口,得以安生于乱世,不可谓是明哲保身的妙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