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对嫂子的称呼最新20篇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这是中国的情人节,大家知道关于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传统七夕节习俗,欢迎大家来参阅。

浏览

2739

文章

1000

篇1:我国古代的田径纪录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田径运动作为一项军事技能,在中国古代随着战争的需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与西欧发展起来的田径运动完全不同。军事训练虽然重视跑、跳、扔能力的训练,但不重视成绩记录,所以没有运动成绩的记录。然而,一些相关数据可以从史料中进行交叉核对,从侧面大致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田径运动的水平。

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网络图)

陶的《元末明初南村弃耕记》记载了元代有一个名为“归田池”的长跑比赛。“贵由红。是的。尝试每一步。这叫做放手。在大都,它从河西开始。如果商都,从泥河开始。三个多小时,走180英里,登上王位,鞠躬,欢呼万岁”。在古代,一天被计算为12小时,而现在3小时是6小时。6小时跑180英里,1小时跑15000米。

“南村弃耕”(网络地图)

《北石羊大眼睛传》记载,大眼睛“三人一条长绳,扎成一个发髻,直直地走,好像绳子丢了似的,但马驰不如它”。虽然这里没有具体的结果,但可以想象,一根3丈长的绳子可以跑成一条直线,如果没有100米11秒的速度是不可能的。

古代田径(网络地图)

根据《黄发传》中的另一个记载,在南方历史上,“新建的巴山人也是如此。他有勇气每天走200英里,还能跳30英尺。”距离是跳远。根据中国历代度量衡变化表,梁朝的一英尺相当于今天的0.2505米,所以三英尺等于7.05米。黄发的跳远纪录是7.05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女子为何会有姓无名 给女子起名有哪些讲究

全文共 141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读古籍的时候,会发现不少古代女子只有姓没有名,哪怕已经到了皇后这种级别,也只记载了她们的姓氏。实际上这跟古时候男女地位的差异有关,女性起名时往往会简化,名都很简单,或者没有。有的出嫁后,会直接跟丈夫姓,然后根据家里的排名来起名。我们可以根据各种不同时期的民俗发展轨迹,找寻一些古人给女子起名的规律,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姓氏加行第

古代绝大多数女子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应明确表示自己的姓氏,以适应“同姓不婚”的人伦规约。周代贵族妇女在人名称谓中往往是行第序号加上姓氏,以示与其他同胞姊妹的区别。

如:伯姬(姬家长女)、孟姜(姜家长女)、仲隗(隗家二姑娘)、叔詹(詹家三丫头)、季姒(姒家四闺女)、少嬴(嬴家老姑娘)等。

发展到后世,就是王二姐、尤三姐、刘四姐、杨八姐、苏小妹之类姓名格式。(二)姓氏加“姬”“娥”“娘”等

这里的“姬”、“娥”、“娘”等只是对女子的一般性的称呼,并非其人真正的个性化名字,例如历代文艺作品中的虞姬、温姬、赵姬、曹娥、秦娥、窦娥、吴娘、萧娘、徐娘等。

在姓氏和“娘”之间加上行第序数,是上述两种女子姓名格式的融合,如:公孙大娘、孙二娘、扈三娘、黄四娘、赵五娘、辛十四娘等。(三) 已婚妇女以夫家姓氏称

这又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其一,称为“某人妻”。

如《后汉书·烈女传》中的“渤海鲍宣妻”、“太原王霸妻”、“广汉姜诗妻”等。汉末《胡笳十八拍》的作者、著名的女诗人蔡琰,字文姬,可以说是有名有字的一位特殊的女性了,但在《汉书·烈女传》的卷首仍称之为“陈留董祀妻”。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有名有姓——刘兰芝,但诗的正题仍为《焦仲卿妻》。

其二,称为“某人妻某氏”。

在丈夫姓名后加上女子娘家的姓氏,例如《焦仲卿妻》的序言写道:“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晋书·烈女传》也是这样:“羊耽妻辛氏”“杜有妻严氏”“王浑妻钟氏”等等。

其三,用夫姓加父姓并称为“某某氏”。

如王二妞嫁给姓孙的,就叫“孙王氏”;刘三姐嫁给姓李的,就叫“李刘氏”。万一碰上相声里说的那种两个姓氏组合为词语谐音不雅或语义滑稽者,如“孙侯(孙猴)氏”“祁马(骑马)氏”“陶王(逃亡)氏”之类,就可省去夫姓而直接称为“侯氏”“马氏”“王氏”了。

其四,儿子成名后,以儿子姓名加上“母某氏”为称谓。例如“陶侃母湛氏”“虞潭母孙氏”“周颀母李氏”等。在封建时代,这叫“母因子贵”。这种对已婚妇女的称谓习俗在当代农村中仍留有痕迹,以夫名称之,如:“满仓媳妇”“保田家里的”等;或以子女名称之,如:“栓柱他娘”、“小翠儿她妈”等。

其五,已婚妇女以丈夫名加“嫂”字称之。

旧时一般女子并没有自己真正的名字,只是依其排行,称为“大女”、“二丫”“三妞”“四姐”“五妹”“老丫”等;

出嫁后,依其丈夫排行,称为“大嫂”“二嫂”“三嫂”等;

年长后,称为“大娘”“二娘”“三婶”“老婶”等。

这是妇女在家族内的称谓,在社交场合就多以“夫名+嫂”来称呼了。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孙犁《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刘知侠《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等,都是颇有名气的文学人物;至于这三位女性人物姓字名谁,读者就无从知晓了。另一种称谓就是“夫名+丈夫排行+嫂”,如鲁迅《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吕剧《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二嫂”等。

【作者简介】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语言学会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旅馆古代叫什么 旅馆在古代叫什么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旅馆古代叫客栈,古代人们在出远门的时会找个地方住宿,而提供人住宿的地方就叫作客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就提到客栈一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船已到了 上海 ,泊了码头,一班挑夫、车夫,与及客栈里的接客伙友,都一哄上船,招揽生意。”

旅馆古代叫什么

古代称酒店为客栈,客栈为古代酒店的称号,人们在出外远行时便会找地方投宿,而提供这些地方供人暂住的就称为客栈。是为了满足人们外出郊游或远行的需要而出现的。设备较简陋的旅馆,有的兼供客商堆货并代办转运。

在不少文章中都有提到客栈一词。除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提到客栈一词外,在鲁迅的《伪自由书·异议》和曹禺《北京人》也提到了。鲁迅《伪自由书·异议》:“ 北京 城里,连饭店客栈中,都满布了侦探。”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曾思懿:(惨凄凄地)有人说在济南街上碰见他,又有人说在 天津 一个小客栈看见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国古代七品知县有权利判处死刑吗?

全文共 1647 字

+ 加入清单

古装剧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了,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场景就是,知县判处死刑,然后衙门就立即去执行。然而事实上知县这种官职是没有判处死刑的权利的,别说是知府,就连巡抚都没这个权利。因为当年执行死刑的话是必须要经过刑部批准,还要经过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察之后才可以由各个地区的官员执行死刑。除此之外,地方官是没有权利判处谁谁谁死刑的。那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聊聊各级官员的结构。从明朝开始,形成了省、州府和县三级模式。每个省有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学政等几个高级官员组成。其中,巡抚大人的地位最高,因为巡抚负责一个省的全面工作,被称为“中丞大人。”布政使则是常务副省级干部,负责全省的经济建设、赋税征收、人事任免等方面的工作。

按察使也属于副省级,负责全省的治安和司法工作。至于提督,则是一省军队的最高长官,负责管理全省的驻军。学政大人负责各种科举考试和管理全省的读书人,这是一个地位非常高的官职。上述官职相互制约,或者各管一面。我再看一下一个府的情况,与省里相比,府里的情况非常简单,知府大人拥有绝对的权威,而且没有人制约。其次,还有同知、通判和推官,但这些官员都是知府大人的助手。

到了县里,情况和府里差不多。一个县拥有七品知县、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知县掌握了全县各方面的权力。至于县丞和主簿,则被称为摇头老爷,根本没有什么权力。由于知府和知县的权力几乎不受制约,出现了“破家知县,灭门府尹”的说法。即使是地方豪强,对知县、知府也是毕恭毕敬。除非自己家里的关系通天,能够直接认识内阁的阁老或者六部九卿的老大人们。

在江南地区,确实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因此,在江南地区担任地方官必须慎重小心,万一得罪了某位部堂老大人,自己的仕途就基本上完了。我们聊聊一个知县的权力,全县的财政、人事、经济、治安、赋税、建筑、农业等各方面的工作,知县都必须负责。知县不能调动当地驻军,各地驻军直接隶属于省里的提督和按察使,连知府都无权调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如果触犯了杀人、造反、侮辱妇女等重大罪行,可以被判处死刑。但是,即使知县判处了死刑,也不会立即执行。因为,地方行政官员没有立刻执行死刑的权力。不要说知县,即使是知府,甚至巡抚大人,都没有这个权力直接杀人。按照朝廷的规定,如果出现了判处死刑的罪犯,各级需要把公文呈报给刑部。在都察院的监察之下,刑部进行审核和批准。

请注意,事情还没有结束。刑部批准以后,大理寺还需要复审,并且拥有驳回的权力。这被称为“三司会审,”大理寺通过复核以后,地方官可以执行死刑。但需要等到秋后问斩,如果时间已经过去,那就只能等第二年再处决。如果犯人对知县大人的判处不满,可以向知府大人、按察使大人上告。不过,如果几轮复审以后,都没有任何问题,犯人免不了皮肉之苦。

当天,也有例外情况。例如一个罪犯,犯下了罪大恶极的罪行。但就是不认罪,只要人证、物证俱全,知县可以命令大刑伺候。如果杖击、夹棍等等,由于刑具具有不可控制性,如果在大刑伺候的过程中,罪犯意外死亡。知县顶多被上级申斥几句,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前提是人证物证俱全,而且意外死亡。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从判处死刑到斩首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影视剧中,知县就敢直接执行死刑,这样的情况根本不会发生。如果说,能够直接处决人犯的官员,最低也是总督和巡抚。巡抚和总督都拥有王命旗牌,如果必须杀人,可以请出王命旗牌。但王命旗牌不能经常使用,不到迫不得已,巡抚大人和总督大人不会请出王命旗牌。王命旗牌主要用来震慑那些桀骜不驯的总兵、参将们,对付普通罪犯太大材小用了。

按照朝廷的规定,人犯可以在当地执行死刑,并不是必须押赴京城。例如每个城市里都会有专门执行死刑的广场,在古代历史上,基本上都是公开执行死刑,从而起到震慑犯罪的作用。如果是女性罪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在监牢中执行死刑。关于死刑的方式也有很多,例如绞刑、斩首、腰斩、大辟、凌迟等等。其实,绞刑和斩首最多。至于凌迟,则主要针对那些罪大恶极的罪犯们或者公开造反的反贼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加九锡的人都篡位了,究竟是不是巧合?

全文共 2118 字

+ 加入清单

“加九锡”是什么?简单点说可以理解为古代的一种封号、爵位,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而别的人的封号没那么高但加九锡特别高而已。然而这里还有一个事情,那就是历史上但凡是“加九锡”的人,最后基本上都成了“逆贼”,都篡权篡位了,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必然呢?加九锡在古代究竟意味着多高的地位,是因为在加九锡之后,他们都觉得自己基本上已经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可以不听号令了吗?究竟是加九锡之后都有了谋逆之心,还是本来就有,只不过加九锡让他们更进一步呢?1.加九锡是什么意思

加九锡,是九种礼器,是古时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锡,在古代通“赐”字。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记载见于《礼记》。

一曰车马,指金车大辂(lù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和兵车戎辂;

玄牡二驷,即黑色的公马八匹。

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

二曰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xì 鞋)一双。 能安民者赐之。

三曰乐则。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乐者赐之。

四曰朱户。指红漆大门。 民众多者赐之。

五曰纳陛。有两种说法。

一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

二是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这两种说法都不甚具体。

能进善者赐以纳陛。

六曰虎贲(bēn)。守门之军虎贲卫士若干人,或谓三百人;

也指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戟、铩之类。

能退恶者赐虎贲。

七曰宫矢。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能征不义者赐之。

八曰斧钺。 能诛有罪者赐之。

九曰秬鬯(chàng)。指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孝道备者赐之。2.加九锡谋逆是不是必然

这应该是一种必然了,因为“加九锡”本身就是权力的象征,意味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这种人长期以往一定会对皇位有所窥觊,这也是为什么“加九锡”的人最后都篡位了。九锡的锡在古代通“赐”字,意思为皇上专门赐给诸侯和大臣的九种礼器,它们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在当时这可皇帝对大臣们的最高赏赐了。

九锡最早是西汉末年的王莽,汉平元年(公元四年)四年,朝廷应九百大臣之请,赐王莽九锡,象征最高礼节。四年后,王莽篡夺汉朝,建立了新王朝。继王莽之后,“加九锡”的曹操和司马昭虽然没有篡夺王位,但篡夺王位的意图是众所周知的。东晋时期,权力大臣权臣桓温也计划篡夺九锡王位,但直到他去世,他也没成功。

获九锡具有象征意义,是皇帝用来表彰其高尚品格、卓越能力和杰出功绩的大臣。获得九锡的大臣不仅有类似皇帝的,而且有与皇帝接近的权力,他的地位相当于“副皇帝”。古春秋时期的霸主,如齐桓公,在魁克遇到了诸侯,周帝给他鞠躬和骑马。晋文公打败楚国,周帝给了他弓、马。这些都代表着周帝对其霸权地位的承认。

接受九锡的人不一定篡夺王位而成为皇帝,篡夺皇位的人不一定接受九锡。然而,如果九锡被授予了,篡夺王位就更容易了。从新王朝的王莽到唐代的李渊,许多有权势的官员都接受了九锡篡位。3.历史上加九锡的名人

什么是“九锡”。皇权最盛的汉武帝朝,就首先议论过“九锡”之礼。后来曹操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本来都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荣誉物品。东晋朝廷就曾屡赐给过桓温羽葆鼓吹,班剑,甲仗等,大多拒而不受罢了。问题在于所谓“九锡”,王莽,曹操,司马昭都接受过;后来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汉书·武帝纪》中说:元朔元年[公元128年]颜师古注引应劭语,以车马、衣服、衣器、朱户、纳陛、虎贲百人、鈇钺、弓矢、秬鬯[chang,音同厂,乃春秋时盛谷物之用,后专为祭祀用品]为九锡。

说出纬书《礼·含文嘉》,见《春秋公羊传》庄公元年何休注。王不劳而获谋代汉室,先受九锡,使公卿大夫奏请,据“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

《周礼·春官·典命》与《礼记·王制》,意为官爵的九个等级,“上公九命”,为最高的等级。王莽将其与上述车马等牵合,受衣服(包括佩刀、玉饰、色履)、车马、弓矢、斧钺、秬鬯、玉珪瓒、朱户、纳陛、虎贲三百人,仅略异汉献帝建安末,曹操为魏王受九锡,顺序全依《礼·含文嘉》,惟虎贲三百,又以珪瓒为秬鬯之副,合为一种。后两晋、南北朝大臣谋夺帝位者,都照此例,先加九锡。乃以承天命之意。

历史上有不少功臣拒受九锡以避嫌,譬如李严曾向诸葛亮试探劝进受九锡,诸葛亮回答要灭魏之后再接受。《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王莽被汉朝授九锡,后建新朝

曹操被汉朝授九锡,其子曹丕建立曹魏

司马昭被曹魏授九锡,其子司马炎建立晋朝

孙权被曹魏授九锡 ,后建东吴

桓玄被东晋授九锡,后建桓楚国

南朝四朝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曾从前朝受九锡,然后创立新朝

李渊从隋朝接受九锡,后建立唐朝

王世充要求隋朝皇泰主杨侗给予九锡成功 ,后自立国号郑。

北齐献武皇帝高欢,死后魏帝元善见也给他加九锡。后他的儿子高洋,创立北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医美容 古代美女的天然养颜方

全文共 4254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是爱美的,古代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古代人没有我们现在的各种各样的护肤品,但是我们从一些书籍中知道,古代有很多的美女,他们的皮肤比我们现代人的皮肤要细腻嫩白很多,那么,他们是怎么样进行美容养颜的呢?她们保养皮肤的秘诀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介绍古代美女纯天然的美容养颜方吧。

古代美女的天然养颜方

虽然在古代没有现代的一些护肤品和化妆品,但是古代人有她们自己独特的一套养颜秘方。古代有四大美女,更是有很多的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她们的美容养颜方法要比我们现在的护肤品安全有效的多。我们也来学习学习她们纯天然的保养皮肤的方法吧,希望也可以改善你的肌肤问题,做一个现代美人。

1、国色天香法

此法可以让你红颜如奇葩仙卉,身体又有奇香缕缕不散。用甘松、山奈、香薷、白芨、白芷、防风、蒿本、白僵虫、白附子、天花粉、零陵香、绿豆粉一起捣成细末,每天洗脸或洗澡用来擦身,很快会产生上述效果。

2、肌肤细腻法

每天洗脸后,用鸡蛋清涂面部或其他部位的肌肤,再用手巾揩净,坚持一个月,效果显着。或者,每天将黄酒1升放入洗澡水中,连洗两个星期,肌肤自然变得细腻无比,若能用美玉摩擦更妙。

3、返老还童法

这个药方是将黄柏皮、木瓜根一起研磨成为粉状,再在其中加入枣仁搅拌均匀,做成糊状,在每天洗脸的时候涂在脸上,能够让我们的皮肤更加细腻光滑,白里透红。这个方法是纯天然的中医药方,不会伤害我们的皮肤细胞组织,完全没有副作用。

4、消除汗斑术

用硼砂5两,老姜两片研成末,水调匀,连擦患处,数天便可见效。

5、拔毛不痛法

将糖放在陶器中,再将炭灰混合研成细末涂到需要拔毛的部位,毛发自然脱落,没有痛感。

6、鸡蛋美容法

将脸洗净,取鸡蛋1/4的蛋清和蛋黄均匀涂在脸上,动作要快,15分钟内不说笑,让皮肤收敛,然后用温水洗净并擦上润肤液。20至30岁每周2次,30岁以上每周3次,蛋清适用于皮肤中性、油性;蛋黄适用于皮肤干涩无光泽,有细小皱纹者。

7、去除面部黑斑法

在一斤米汤水加入一块苦枥子树皮,再加入一个鸡蛋清搅拌均匀,然后煮开晾凉。每天早上用它来洗脸,能够去除脸上的黑斑,几天就可以清理干净了。

8、除脸上黑痣法

用鲜石灰、纯碱各10克加少许酒精调匀,每天涂1次,7天后黑痣消失。

9、西施沐浴秘术

用猪苓香、威录仙、茅霍香、香草、干荷叶各2两,再用甘草、白芷各半斤,研碎,拿3~5两装入疏布袋中,会同前面的药品一起煎水,在无风的地方每日洗1次,经过1个月以后,肌肤就会变得芳香润泽,妍丽多娇。这不但对闺中人有益,而且还可以治疗恶疾。

10、黑牙返白秘方

用沉香、麝香各5分,细辛、升麻、蒿本、藿香叶、甘松、白芷各1钱2分,石膏、寒水石各1两,混在一起捣成粉末,早晚用来擦牙,半月之后,各种病牙自然变好,黑牙、黄牙变得洁白无比。经常使用以上药方,到90岁,牙齿还可以保持完好无损。

11、黄牙变白秘方

用等分的食盐和苏打,加水少许混合成牙膏状,用此膏刷牙,每周1至2次。长期使用可使黄牙变白。

12、内外治粉刺法

外用法:用密陀僧三成粉未,混合人乳,每天晚上睡前擦脸部,次日清晨洗去。坚持一个月左右,粉刺即能根治。

内治法:(1)石膏10克,熟地、杭白菊各9克,知母、牛膝各4、5克,水煎服。(2)桃仁12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水煎服。

古代美女常用的8个美容秘方

1、嫩肤去皱橘皮水

橘皮内含多种维他命及有机酸,可用以营养滋润皮肤,有明显的抗皱作用。常用橘子皮浸水洗脸,美容效果非常好。

2、去皱膏

用蜂蜜、白糖和牛奶各适量调为膏,每日早上或晚上涂于面部,保留10~2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去。常常使用可以减少或消除面部皱纹,并有润肤增白的作用。

3、悦泽面容方

取冬瓜仁250克,桃花2O0克,白杨树皮(去外面粗皮)100克,阴干研为细末,每日饭后服1克,日服3次。要想使脸面白一些可增加冬瓜仁剂量;要红一些则增加桃花剂量。据东晋着名医药学家葛洪介绍,服用3O天后颜面变白,50天

4、菟丝子治面疮痘痘方

茧丝子苗绞汁涂于患处,每日3~5次,连续涂抹至痘痘消失止。

5、苦瓜除青春痘方

苦瓜洗净挤汁加冰糖适量饮用。外用苦瓜汁擦患处。连用数日后,即可去除青春痘。

6、添容丸

清初名医陈士锋应用古验方治疗痘痘效果非常好。此方为轻粉、黄芩、防风各、白芷和白附子等量,共研为细末,用蜂蜜调好,做成丸子。每日洗脸后,用以擦面。本方也能治疗各种皮肤病,使容颜美好。

7、天门冬美容方

天门冬是常用中药,《本草纲目》云:“煮食之,令人肌体滑泽白皙,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还记载了诸多服食方法,其中有一方云:“用天门冬十斤,杏仁一斤,捣末,蜜渍。每服方寸匕。”用天门冬外敷,可起到“面黑令白”的作用。用天门冬晒干捣为未,同蜜捣作丸,每日用之洗面,使用不到1月后。皮肤就可变得洁白、细嫩。

8、鸡蛋清面膜

用3牧鸡蛋放白酒中浸泡28天后,每晚取蛋清敷面,可以使颜面变白如雪。此方简便易行,美容效果显着。

古代女人的护肤养颜美白秘方

美容的容颜总是容颜获得瞩目的目光,现代人们都通过保养品,化妆品来保养皮肤,那么在古代没有这些保养品的时候,她们是如何来滋养肌肤的呢?那今天就让我们来揭秘古代那些美女的养眼护肤方法吧。以下六大美容秘方,让你拥有能白,红润肌肤。

永和公主澡豆方

取白芨、白蔹、白术、白茯苓、白附子、鹿角胶各90克,白芷60克,桃仁、杏仁各50克,沉香30克,皂荚5个。先将米泔水2000毫升煎沸片刻,投入鹿角胶使之融化,再加入糯米200克,煮成粥,将此粥摊薄晒干后,同诸药共研为细末,与大豆粉500克合匀;另用蜂蜜、白酒各60毫升,加热后拌入药末中,晒干后再加入麝香1.5克拌匀,密封贮存,用时取少量敷面片刻,然后共洗颈、手等需要呵护的部位。

此方出自北宋官方所编撰的《太平圣惠方》一书,为宋太宗时永和公主保养皮肤的澡豆(类似于今天的润肤霜类),常用能使皮肤白嫩光润细腻。

张贵妃面膏

取新生鸡蛋一只,壳上开一小孔,去黄留清,装入朱砂细末20克;用蜡封孔后与其它鸡蛋一起让母鸡孵化,待其它蛋孵化出来后即可取用,每次洗脸后取少许涂面。

张贵妃即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这是她使用的面膏秘方。古医籍《肘后方》称其可以“令面白如玉,光润照人…”

天后泽面方

于端午节曰采益母草全草,去土晒干,研细过筛,加适量面粉与水调和,捏丸如鸡蛋大,再晒干;然后置药于黄泥炉灶(四壁各开一小孔)中间,炉顶灶底铺炭,先以猛之烧15分钟,后改微火,煨至药丸呈乳白色(约2小时),取出凉透,放瓷钵内研筛多次,越细越好;再以此药末300克,加滑石粉30克、胭脂3克调匀,收贮在干燥器皿中。每曰早晚取少许药粉,加水湿透敷面后洗净。

此方是武则天曰常所用的美容方,具有皴皱、泽面驻颜之功效。

太平公主面药

农历三月三采桃花,阴干研细末;七月初取乌骨鸡血,与桃花末调和成糊状即可,用时取适量敷面及其他部位。

太平公主是女皇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此方是她用来美容的面药,不仅可以滋养皮肤,促进其新陈代谢而令“面白脱如雪,身光白如素”,而且还能防治某些皮肤病(如白癜风等)。

杨太真红玉膏

用去皮杏仁、滑石、轻粉各等份,研为细末;放甑内蒸过后,加入少许冰片、麝香,与鸡蛋清调合即成。于每曰早晚洗面后,取少许涂擦颜面。

杨太真即是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红玉膏是为她增色的秘方。《鲁府禁方》称其有洁净润泽皮肤,通利血络毛窍,“令面红润悦泽,旬曰后色如红玉”之功效。

金国宫女八白散

白丁香、白蒺藜、白僵蚕、白芨、白丑各90克,白附子、白茯苓各15克,皂角(去皮、弦)三个,绿豆少许,共研为极细粉末备用。于每次洗脸时取适量敷面后以水洗之,即可。

这是金国章宗时宫女的洗面美容方。《必用全书》上说它有使皮肤洁净润泽之功效,并可防止粉刺、雀斑、色素沉着及皮肤搔痒等症。

抗衰老养颜食谱结合吃出美人无需化妆

现代的MM们通过各种美白、淡斑、祛痘的护肤品,在加上出神入化的化妆技术,才能打造出无暇亮白的容颜。可是,在古代,没有这些瓶瓶罐罐的护肤品,没有高超的化妆技术,可依然有四大美人、国色天香。那她们到底是靠什么来保养?靠什么来维持这美丽容颜呢?

古代美人的鲜花养颜食谱

茉莉花食谱

茉莉花可以舒胆明目,清凉解毒。明《饮馔服食笺》记载:“茉莉花嫩叶采摘洗净,同豆腐熬食,绝品”。茉莉花的香气可上透头顶,下去小腹,解除胸中一切陈腐之气,对精神也有轻度镇定作用,做菜时放上一小撮,便清香宜人。

紫藤花食谱

紫藤花的鲜花瓣用糖浸渍制饼,就成了北京着名的糕点“藤萝饼”。齐云山上住着道士和他们的家人,把花采下晒干,食用时再用清水发开洗净,把腊肉切成薄片覆盖花上,上锅蒸熟,春天的味道就这样整整保留一年。

玉兰花食谱

早春,白玉兰满树白玉似的香花,仿佛阳春白雪;白玉兰的花瓣肥厚且大,若用湿面粉裹着它和豆沙放在油锅中炸,香甜可口,这就是驰名中外的“玉兰片”。“玉兰片”香甜又脆,十分可口,据说还有解毒镇痛之功能。

玫瑰食谱

玫瑰花瓣单吃起来微微的甜又带少许苦味。玫瑰花用糖渍了就是着名的玫瑰糖糕,用它可做各种甜食馅的配料,其味香甜可口。红玫瑰花可与鸡腿菌、鲜笋、喇叭菌等一起炖汤,是冬季的滋补佳品。

杜鹃花食谱

花色洁白、花冠大而肉质的大白花杜鹃,煮汤或与蚕豆、咸肉、火腿等煮食或炒食,是白族用以待客、婚嫁娶丧筵席的材料。杜鹃花含有氨基酸和维生素,有润肺清喉、益气宁神、调和经血、强健大脑神经的功效。

桃花食谱

桃花是一种天然的润肤品。《太清方》中写道:“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颜色。”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此时采摘下桃花瓣阴干,放入粥内,常服可添娇色。

桂花食谱

《本草纲目》中记载,桂花“能养精神,和颜色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桂花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香料,桂花糖渍香甜可口,有让人愉悦的气味。可以用桂花做桂花汤圆、桂花月饼、桂花全鸭、桂花干贝等。

荷花食谱

在中式点心中常被用作香料或者馅料,在荷花盛开的时节,采其花瓣阴干煮成荷花粥,能使面色红润,容光焕发,皮肤光滑细腻,最补女人。北京旧鼓楼大街有一家云南菜叫做“凤凰竹”,这个馆子就是做“有机菜”的,其中有一道菜是“炸荷花”,做法与名菜炸玉兰类似。

结语:看完这篇文章,相信我们对于古代为什么会有那么的美女,古代美女的皮肤为什么那么好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了吧。她们没有使用我们现在的化妆品,化妆品里的成分非常复杂,对我们肌肤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而古代美人她们的养颜秘方都是纯天然的中草药和鲜花食物,这样在美容养颜的同时还能够吃出一个健康的身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技术进步——农业劳动中提高体质能力

全文共 1684 字

+ 加入清单

从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农业和农业社会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逐渐传播了大约4000年。慢慢地,整个世界都进入了农业社会。在古代社会,种植庄稼和驯养动物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可以说,此时的农业是一种自给农业。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出现了,人类逐渐学会使用石器或骨头来制造各种农业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制造石器和骨器的工艺越来越好,制造的工具也越来越实用。然而,可以再次使用的工具仍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缺点——石制工具的笨重和脆弱难以克服,有时偶然的碰撞可能会破坏工人的长期劳动成果。人类很难通过使用石器来扩展他们的体能。当时,青铜器的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活力。

在考古学中,我们通常称青铜被人类广泛使用的时代为青铜时代。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相当于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欧洲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非洲和美洲出现得较晚,但不迟于公元前11世纪。在此之前,人们主要使用的金属是铜,主要是从一种绿色孔雀石矿石中提取出来的,其他金属也是慢慢被发现的。后来,铜匠学会将锡和铜混合制成青铜合金。虽然锡和铜的质地都很软,但它们可以结合成更硬的合金。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青铜合金逐渐取代了石器。

人们开始用铁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时代被称为铁器时代,这是继青铜时代之后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人们在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时代到来了。像青铜时代一样,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时期进入铁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生活在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是第一批人工炼铁的人。铁比青铜硬,不易损坏。此外,铁矿石的含量比青铜高得多,这使得铁比青铜便宜。对铁的需求很快超过了青铜,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取代了青铜。

根据考古发现,出土的早期青铜时代的金属工具几乎没有农业工具,主要是仪式和乐器。这可能是因为当时金属非常珍贵,农业工具主要是由石头和木头制成的,但也有可能农业工具是生产活动中的实用工具,损坏后很难修复,只能在返回熔炉后才能重建,或者古代人一般不会选择农业工具作为埋藏物。后来,由金属制成的农具逐渐变得丰富起来。现有的铜工具主要有铁锹、镥、铧、锄、镰刀、锯子、凿子、锥子、切割机等。可以看出,在古代农业中,金属工具已被用于农业劳动,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正是铁的使用将生产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铁器比青铜器便宜且坚硬,这为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已经有许多工具,主要是农具和手工工具。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也扩大了人类在农业劳动中的体力。

青铜器不仅被用作乐器、祭祀工具和农具,还被用作武器。在古代,武器被广泛使用和制造。斧头被认为是最早的武器工具。在商朝,青铜斧出现在中国。它们不仅用于军事,而且雕刻精美,用于礼仪。斧头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它们可以用来砍树和战斗,让人类变得更强大,提高他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除了斧头,最著名的武器是剑,在古代中国被誉为“矮个子士兵的祖先”。真正被称为剑的武器也出现在青铜时代。1650年古梅森尼制造的剑已经非常精致,主要是一把3英尺长的用于暗杀的剑。中国古代制造的剑甚至更有名。刀剑出现在黄帝时代。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剑都是青铜制成的。例如,著名的剑如“蒋干”、“莫邪”、“巨爵”和“春军”都是青铜剑。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剑也是用青铜制成,质量上乘。它们被深埋地下超过2500年了,仍然像新的一样明亮。我不得不说,当时我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非常熟练了。

铁器的出现不仅引发了农业革命,而且对武器制造也有深远的意义。铁坚硬且相对便宜,这大大降低了武器的制造成本。铁在战争中逐渐发挥出它的优势,军队装备了更先进的武器。武器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加。我国的武器种类是世界上最多的,形成了一个对短武器、长武器、火器、隐藏武器等进行详细分类的特殊体系。

随着武器的出现,将会有战斗甚至战争。在古代,一个国家武器的质量或多或少象征着这个国家的力量。虽然武器的出现造成了无数的痛苦,但它也增强了人们的体能。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禅让制是什么意思?古代皇帝想禅让并没那么简单

全文共 255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有出现过皇帝禅让的情况,不过大部分都不是出自真心,一般是受到威胁或者另有目的才会选择禅位。在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尧在临死前主动禅位给舜,是看重舜的能力,但这样一种继承的方式并没有被后世朝代给采纳,后来皇帝更加青睐世袭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禅让的本质没有我们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有时候不是皇帝想让就能让的。下面就来了解下禅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史记》之《伯夷列传》首段,藏有一段极有意义的记载: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是:远古时代传承帝位、天下重任,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啊,以至于像舜、禹被九州部落头领们推选为帝位候选人后,苦苦干了数十年,功业建立,诸侯朝服,才得以代行帝事,后来践帝位。这才是远古时代“禅让制”真正的意思,没那么简单说让帝位就让帝位的。

而且如太史公所说,这段描述是有史料可查的,“《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不是虚构。这就值得后人认真思考了。至于详细记载“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舜乃豫荐禹于天”等等内容,可见于《史记》首篇《五帝本纪》。(一)功兴授政

这次若不是细心阅读,我又是一翻即过,还真不知道原来舜、禹当个部落总首领的过程,是如此漫长。数十年,在古人就是大半生啊,若掐幼头去老尾的,几乎就是要用一生的大好时光去苦干,才能争取到从“代理首领”过渡到“正式总首领”的。

这期间,长寿的帝尧、舜可一直是在老“总首领”的位置上瞧着呢,更有诸小部落首领们的年年拭目以待,暗中考察,能干到数十年满了,大家还能拥戴他们,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做人的弊病,舜、禹是真的不容易啊!舜、禹老来接受帝位,名至实归。资料上可没记载他们那时接受天子位可以靠武力恫吓,也没有私人团队宣传喉舌的欺蒙,他们完全是靠实干苦持赢得了部落人心。

自夏禹以后,我还真想不起有哪一个朝代真正实行过这样纯粹的“禅让制”制度,最高统治者只有在很长的试用期内干合格了,才会被授予正式帝王之位。

太子储君算吗?太子储君可不是来自民间,需民选民决,也不能独立担当国事。尧、舜可没徇私看上他们那些不肖的儿子。

说明白点,这个试用帝王最终能不能成为真正的帝王,不全是由禅让的老帝王说了算,也要由各地方部落首领推荐说了算,“岳牧咸荐”;要用试用期的政绩说了算,“功用既兴”。试用期若不合格,各地就不愿衷心归附,都用脚去投票,那最后还是不能授予正式帝位。

等到禅让的老帝王要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的时候,中国就开始进入了“家天下”的封建制国家,夏朝。

回过头来一想,原来这样“一手交房,一手交钱”的硬核政权交接方式,不搞政权“预售制度”,在朴素的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只是后来才失去几千年的。后来的封建政权,都是先把政权搞到手再说,然后边享受富贵边干干政事,干得好不好百姓基本上没法管了——除非直接发起冲突把帝王家族推翻,经过一番生死博斗。

尧、舜那样的禅让授权,似乎就可以防止那些沽名钓誉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登上大位,干不好可以随时换人考察,尧就换过很多人;也可以堵绝深藏恶劣之心的人,在一旦掌控政权之后,就滥用权力为所欲为,祸害百姓,百姓悔之已晚。(二)人心惟危

但禅让后的实际情况是怎样呢?

实际上再看看,舜,在“代理首领”的位置上苦干了数十年获得了帝尧的认可禅让帝位后,他就将尧——也是他的“双妃岳父”,囚禁放逐。他还放逐尧的儿子,使他们父子从此两隔,这难道不是公报私怨?等舜死了,二妃都不愿与他同葬,“舜葬苍梧,二妃不从”。

而大禹呢?

他登上大位后也逞露内心阴暗,干了坏事。舜曾进言尧“殛鲧(流放禹的父亲鲧)于羽山”,“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天下人都认为是舜杀了禹的父亲)”。禹于是又流放舜于苍梧,“崩于苍梧之野”,死前情状很惨。他们登位后表现出的德行都不仁道,变了面目。这就是一个人一旦手中掌握了至高权力,失去监摄,就大概率会为所欲为干出坏事,权力有多大坏事就可能干多大。

如果这些传说都是真的,人心真是不可测啊!所以后人由“禅让制”的历史讲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性本恶”这样拔动心弦的话。连那么慎密的“禅让制”都不能保证那些远古帝王的笃诚始终,后来人心的复杂诡谲更是想起来就可怕啊!

这种“功兴授政”的制度,在夏朝之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是很少可能发生的。世上没有人不内心垂涎帝王之权位,只要有机会都会倾轧相争,这是人性在历代社会竞争中愈趋于更恶的结果,文化的不断积累一点也没有让人优先选择从善,而是把恶藏得更深更隐蔽更智慧。

比如汉昌邑王刘贺就象是个代理帝王,刚试用期就不合格,一进宫就大行淫乱,马上被霍光等人共废之,死了也不得谥称为帝。

又比如王莾、曹丕、司马昭、拿破仑等很多中外帝王,在上台之前为收获人心,极尽谦虚惺惺惺作态,一旦加冕就急不可耐丑态毕露了。

还有袁术、袁世凯这二袁急欲称帝丑态百出,而沦为历史的笑料。(三)以古为鉴

代理职位制度,在现代社会倒比较常见,且有很完善的法律备用,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在政治领域,一般用于短期应急,或者直接依法由副领导人暂代了。但像禅让制那样,让某人先把政事干好了,最后才获得正式领导人称号的,还没见到,那样“名不正,则事不成”,不利于放开手脚干事。而正式领导人也不能长期空缺或不干政事吧。

这种“禅让”制度,仍然值得现代人重新审视其意义,至少可以激励代理职位人在获得正式职位之前勤勉于政事,可以减少有些人一旦领导权力到手,就私心膨胀得意忘形。他必须得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干出成绩,方可等到真正上位的日子。否则,他就只是个试用领导,暂代权力而已,随时准备好走路的,旁边拍马溜须的也没有那么多人吧。

远古的时候客观条件实在太差,房无片瓦,蓬茅为覆,当帝王其实也是个苦力活,所以许由、务光等人才会逃避当帝,伯夷、叔齐才会听说西周赡养老人就往姬昌那儿跑吧,而不一定是他们的道德真的有多么高尚——当然,以高尚作为灯塔照引后人行进的方向是应该的。

太史公说的“伯夷叔齐虽贤”我实在是感受不深,他们“得夫子(与太史公)而名益彰”倒是真的。凡有坎坷人与不平事,太史公总是会给予特殊关切,他每次想倾吐的其实是他自己的坎坷不平。

【作者简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黄冈人,工学本科。现自由职业,业余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九尾狐真的存在吗?九尾狐的真相揭秘

全文共 1145 字

+ 加入清单

九尾狐古代神话中十分常见的传说动物,最早出自《山海经》,当中写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这样看来,九尾狐还挺可怕的,竟然靠吃人为生。不过在古代,九尾狐经常拿来当做是祥瑞的象征,九尾寓意世平则出为瑞也,直到北宋时期才被彻底妖化,形象变的越来越差。那在古代真的有出现过九尾狐吗?看看后人是如何解释的。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科技落后、思想封闭,我国古人通过神话传说来寄托自己的愿望,这些神话传说衍生了很多鬼神精怪,在不断的发展中,这些传说都成为了电影、电视剧的素材!神话影视剧中普遍会有九尾狐的存在,众所周知:九条命的九尾狐是摄人魂魄的存在,由于传说过于真实,很多人好奇:九尾狐真的有九条尾巴吗?九尾狐真的有九条命吗?

九尾狐有九条命的谎言在一个女士的残忍实验下真相大白,一女子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把猫代替狐狸做实验,猫和狐狸传言都有九条命,她将猫从26层楼抛下,小猫被摔身亡!这种毫无头脑的实验在令人发指时,也在警告大家:万事万物只有一条生命,所谓的多条生命只是古人的一种美好寄托罢了!

九尾狐也不例外,它只有一条命!那它真的有九条尾巴吗?真实九尾狐的尾巴真的如电视剧那般吗?山西出土的一个文物破解了九尾狐之谜,这个文物究竟是什么?它有怎样的魔力能够让九尾狐的千年传说不攻自破?

说到这件文物,就要从1952年说起,在陕西省玉县大川村,一个姓张的十二岁小男孩在地里拾麦穗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个塌方深沟,满怀好奇心的他靠近深沟发现里面有一些青铜器具。

这个姓张的小男孩将这几个铜罐子抱回家中带给父母看,不懂文物的父母觉得这应该可以卖钱,便将其收藏。小男孩捡得文物的事一时间传的沸沸扬扬,很多村民闻之前去查看这个大深沟,文物很快被一抢而空!村支书担心文物遭损,立马上报了文物局,文物局专家接到村支书汇报后紧急赶往张家。

文物学家经过询问得知了文物所在地,当他们去到现场勘测时,发现文物所在地并不是一座墓室,而是一个窖藏地,里面的文物早已被村民拿走!文物学家对这个小男孩捡到的青铜器具做了仔细勘测,考古学家发现:这些青铜器具大多是汉朝酒具,其中一只酒樽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九尾狐,九尾狐和影视剧中塑造的形象截然不同,它的尾巴是一条,一条中有分叉有九条小尾巴,并不是独立的九条尾巴。这些小尾巴看起来像是流苏,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如果真的存在这种九尾狐,那应该就是狐狸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变异!

这让考古学家非常吃惊:九尾狐其实是真的存在的,它的九尾是基因突变后导致尾巴毛毛增多,看起来才像是九条尾巴,九尾狐并不是什么鬼怪传说,也不是什么灵异事件,即使它真的存在,也是一种科学的存在!有人说酒樽上的狐狸可能只是一种升级的艺术,并不存在!你觉得九尾狐是真实存在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驸马这个称呼什么时候出现的 驸马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全文共 1509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驸马这个词就是从古代传到现在的,但是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并不知道,反正在电视剧中,和公主结亲的都是叫驸马爷。那么驸马这个称呼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在现在来看,驸马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呢?毕竟驸马娶的可是当朝的公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驸马这个称呼什么时候出现的

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现代人可能会觉得当皇帝的上门女婿,这等攀龙附凤的好差事,挤破头也要得到这个机会啊,但是你可知道,驸马可不是那么好当的,老婆毕竟是皇帝的女儿,夫妻之间闹个小矛盾,万一被皇帝知道,那怪罪下来你可受不了。而且碰到的是性情温和、知书达理的公主还好,就怕碰到那种性格嚣张、飞扬跋扈的,那可真是有苦日子过了。

驸马这一词也是有着一定的渊源和典故的,相传秦始皇时期,他经常喜欢在大江南北的巡游,有次遇到了意外事故,一个大铁锤袭来差点砸中他,当时虽然所幸无碍却受到了很大的惊吓,从此以后出门也是很加小心,为了掩人耳目会换乘不同的车辆,而所属他的马车上坐的人正是驸马。

后来这种行为就没沿袭下来,其实说的露骨点就是个替死鬼,但之所以选驸马是为了不失皇家的颜面和体统,故而不会随随便便找人来顶替的原因。

其实从名声上听起来驸马的位置看似很高,不仅官爵加身,还有享不完的荣华宝贵,可只要皇帝需要随时要待命做替死鬼,说不定哪时候就会丧命黄泉。而且历代皇帝几乎明令禁止驸马身居要职地位,他最主要的分内的工作是把公主伺候的妥妥的,仅此而已吧。

2、驸马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驸马是几品官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因为历朝历代勋爵、官员的品级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典型如唐王朝,大部分“宰相”也不过才正三品而已,而清王朝地方上的布政使却都达到了从二品!很显然,唐王朝的驸马和清王朝的额驸品级是不可能一样的。

至少从明王朝开始,驸马都尉的品级便已经超出了正一品的范畴。明王朝明确规定,驸马都尉地位在伯爵之上,可以戴八梁冠,而明王朝规定一品官员只能戴七梁冠。由此可见,明王朝驸马都尉的品级已经超过正一品了,属于典型的超品。从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二姐夫李贞封恩亲侯来看,驸马都尉的地位应该要低于侯爵,否则朱元璋岂不是在给自己这位曾经颇为照顾自己的姐夫降级?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明王朝驸马都尉的地位介于侯爵与伯爵之间,高于伯爵却低于侯爵。

关于驸马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

相传,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在与楚霸王项羽转战疆场的岁月里,专门坐在一辆由两人驾驶的马车里,冲锋陷阵,指挥战斗。马车上共有三个座位,前面设两个座位,为车夫所坐,后面为刘邦所坐,驾驶马车的车夫分为“正马”与“副马”,一正一副,轮流驾驶马车。

有一日,刘邦与项羽在徐州丰县与沛县搭界处鏖战,激战三天三夜,最后,刘邦大败,落荒而逃。项羽乘胜追击,穷追不放。此时,刘邦左右只剩下了一个车夫和十几名将士,眼看项羽的兵马就要追赶上,这时,正马不幸被乱箭射中,当场阵亡,副马随即顶替了正马的位子,驾驶马车继续向前奔跑,在这危急关头,副马顿生一计,他把自己的红袍脱下,与刘邦的黄袍对换了一下,马车行至一条拐弯处时,刘邦从马车上跳了下来,副马继续挥舞马鞭,向前方奔去。

项羽的将士,一直把穿黄袍的当作刘邦,拼命追赶,当赶上马车时,车上已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件黄袍。副马在另一处拐弯的地方也跳车逃跑了。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为了报答副马的救命之恩,到处张贴皇榜寻找副马。副马找到后,官封都尉,刘邦将小女许配于他,人称“副马都尉”,因“副马”不雅,人们便唤成“驸马都尉”。后来,人们把“都尉”二字也去掉了,简称“驸马”,自此,驸马便成了历代皇婿的代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压岁钱的寓意是什么 古代压岁钱的来历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一到过年,想必大家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压岁钱吧?在大家还是小时候的时候,只要到了过年,家里的长辈一般都会多多少少给一些压岁钱,那么这个压岁钱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在古代,这个压岁钱的来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到过年,大家都会给晚辈一些压岁钱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压岁钱的寓意是什么

压祟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字叫“祟”,黑身白手,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疯疯癫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和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正要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祟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压惊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避邪

至于“压岁钱”的作用,就连《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也给“证明”。书的第二十六卷中说到杨贵妃生子时,就谓“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赐给儿子一道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从史料看,从汉代到清末,长辈在过年期间给晚辈包压岁钱的主要目的跟唐玄宗“喜赐洗儿钱”一样,就是避邪去魔。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秦始皇,他铸造的铜钱“孔方兄”独领风骚两千年。之所以铜钱“孔方兄”广受欢迎,跟其“天圆地方”的造型很有关系,而天圆地方则是从《易经》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的。这说明“钱”从开始到衍变都被赋予了“神魅”色彩和“神奇”力量。如此看来,老百姓用此物“避邪去病驱魔”等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2、古代压岁钱的来历

来历一: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字叫“祟”,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到了年三十夜晚,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放到枕头边。半夜里,祟正要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来历二: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来历三:

则是出自唐代宫廷。唐代的春节是“立春日”,当时正月初一叫“元旦”。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这种春日散钱的风气只在宫廷中流行,民间并没有这样的习俗。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说,杨贵妃收养安禄山为养子后,唐玄宗亲自去道贺,并且还赐给杨贵妃“洗儿金银钱”。当时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是长辈给新生儿的辟邪驱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许多原先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逐渐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的攻城武器与守城武器有哪些?是什么样子的?

全文共 247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历史战争当中,城池的攻防战一直以来都是历代兵家战争的焦点,因为城市是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人口最密集的位置,资源丰富,而且城市往往又是建立在交通要道之上。因此只要有战争,就绝对离不开城市的攻防战。因此,围绕着如何攻城和守城,各种攻城器械和守城器械便在实战中频繁地出现,那么,这些攻守城器械都有些什么东西呢?攻城器械

在古代,攻城器械有很多种,一般包括攀登工具、挖掘工具以及破坏城墙和城门的工具。汉代以来主要的攻城器械还有飞桥、云梯、巢车、瞭望车、临冲吕公车等。

飞桥:是保障攻城部队通过城外护城河的一种器材,又称为“壕桥”。这种飞桥的制作方法很简单,用两根长木头,在上面钉上木板,为了搬运方便,在下面安上两个木轮就可以随军行动了。

如果护城河较宽,还可以将两个飞桥用转接轴连接起来,成折叠式飞桥。搬运时将一节放在另一节的上面,当准备攻城时,就把上面的一节放下,搭在护城河的两岸,就是一座简易的木桥,很适合后面的攻城部队冲锋。

云梯:一种我们最熟悉的攻城工具,一般由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组成。梯顶带有的钩可以钩在城墙上,梯身底下一般装有车轮,可以移动。

唐代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进,云梯底架用木作床,下面设有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在底盘之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了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自由移动,不再需要人抬肩扛。

宋代时,为了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云梯又吸取了唐代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在棚内推车接近敌城墙时,可以有效抵御城墙上面守军的弓箭、飞石。

巢车:是一种专门用来观察守军情况的瞭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时用木头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

板屋高约3米,四面开有12个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守军飞石破坏。屋内可容纳两人,通过辘轳车升高数丈,攻城时可以随时观察城内守军的情况。

攻城作业车:车下有四轮,车上设一层顶形木架,蒙有生牛皮,外涂泥浆,防止守军放火烧焚烧,在其掩蔽之下可以运输兵员、挖沟填土等。

临冲吕公车:古代一种巨型攻城战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战车。车身高数丈,长数十丈,车内分上下五层,每层均有梯子可供上下,车内可载有几百名士兵,并配有弓箭、刀枪剑戟等兵器和相应的攻城器械。

攻城时,众人将车推到城下,车顶可与城墙平齐,士兵们可以通过天桥直接冲到城墙上与守军拼杀,而车下面有撞木等工具破坏城墙、城门。

这种巨型战车在战斗中并不常见,因它体型笨重,受地形限制,有时很难发挥其威力,但是,只要它突然出现,往往对守城士兵形成一种巨大的震慑力,从而不战自乱。

除了上述的攻城器械外,还有其他一些用来破坏城墙、城门的工具,比如搭车、钩撞车等,在古代的攻城战役中,往往是各种攻城器械都上,哪个有效果就用哪个。守城器械

古代的守城器械,包括防御敌人爬城、防御敌人破坏城墙、城门,以及防御敌人挖掘地道等工具。主要守城器械有撞车、叉竿、飞钩、夜叉擂、地听、礌石、滚木等。

撞车:一种专门用来撞击云梯的工具,在车架上系一根撞杆,杆的前端固定有铁器,当敌人的云梯靠近城墙时,推动撞杆将其撞毁或撞到。

叉竿:是一种既可抵御敌人利用飞梯爬城,又可用来击杀爬城之敌的工具。当敌人飞梯靠近城墙时,利用叉竿前端的横刃抵住飞梯并将其推倒,或等敌人爬至半墙腰时,用叉竿向下顺梯用力推剁,竿前的横刃亦可击杀不少敌人。

飞钩:有四个尖锐的爪钩,用铁链系之,再续接绳索,待敌人冲到城墙下,准备登梯攀城之时,出其不意,猛投敌群,一次可以击杀击伤数人。

夜叉擂:又名“留客住”,这种武器是用直径一尺、长一丈多的木头为滚柱,周围密密地钉满了“逆须钉”,钉头露出木面5寸,滚木两端安设有直接两尺的轮子,再系以铁索,连接到绞车上。

当敌人聚集在城下时,即投入敌群之中,然后绞动绞车,可以起到连续碾压敌人的作用。

地听:一种可以听察敌人是否挖掘地道的侦察工具。最早应用于战国时期的攻防战中。

《墨子·备玄篇》记载,当守军发现敌军开掘地道,准备从地下进攻时,立即在城内墙角下深井中放置一口特制的薄缸,缸口蒙上一层薄牛皮,然后让听力敏锐的人伏在缸上,监听敌方动静。

这种探测方法是有一定科学原理的,因为敌军开凿地道的声响从地下传播的速度快,声波衰减小,容易与缸体产生共振,可据此侦察前敌所在方位及距离远近。据说这种方式可以在离城五百步内听到敌人挖掘地道的声音。

礌石和滚木:都是守城用的石块和圆木,也是古代守城方准备的最简易守城工具,我们在电视上也能经常看到,城墙上的守军常常用一些普通的大石块、圆木,在敌军攀登城墙时,抛掷下去,以期击中敌军,减少攻城力度。

在冷兵器时代,这些攻城器械和守城器械虽然也在不停的升级着,但主要的就是这些。等到明代,由于火器、火炮的出现,并应用到了攻城守城战中,那些许多笨重的攻城守城器械就逐渐地在在战场中消失了。明代火器

虽然在宋代已经出现了火箭、火球、火蒺藜这三种武器,但仍属于火器制造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广泛的应用在战争中。

到了明代,才出现了火器的高峰,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也不断地提高。在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的战争中,就已经高频率地使用了火铳作战。

根据在各地出土的洪武年间制造的铜火铳来看,明代火器大致是前有细长的直体铳管,管口沿外加一道口箍,后接椭圆球状火药室。药室后面为铳尾,它的后面又安柄的铳孔。

火铳的大量使用,标志着明代的火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火铳也还存在着装填费时、发射速度慢、射击不准确等明显缺陷,因此,火铳只能代替部分冷兵器,在明代军队的装备上,冷兵器仍占重要的地位。

明代后期,又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火器制造技术,制造出“将军炮”,又称“红夷大炮”,其带有炮耳和瞄准工具,可以调节射程,炮身寿命长,大型火炮重达1600千克,射程可达1.9千米,这大概是这类武器的极限了。

1626年,在关外的宁远之战中,守将袁崇焕就是用这种“红夷大炮”打败的后金,努尔哈赤就在这次战役中被大炮击伤,并于几个月之后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代有些妃子走路,为什么还需要有宫女搀扶?

全文共 1412 字

+ 加入清单

古装剧虽然不能完全正确和准确地反应古代人生活的真相,但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还原的。而我们经常在一些清宫剧里面看到,有些妃子们明明自己可以走路,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却都要有一个宫女在身边扶着自己,就像是走路有些不方便的样子。那她们到底为何需要这样,为什么不能自己走了呢?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并没有这个特别的规定。可是不光是这些妃子和皇后,就连皇帝他们也是一样的。对于溥仪来说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他对于这一个事情来说,他就曾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溥仪在最开始的时候,他是一个皇帝,所以在他生下来之后,就是在皇宫里面长大的,所以对于皇室家族的一些规矩来说,就特别的清楚。

溥仪曾经就说过,这些嫔妃们在走路的时候,之所以要有一些宫女来搀扶着,是因为这样更能显示于她们的身份,非常的高贵。在加上皇宫里面的规矩本来就是非常的多,然而这些宫女能搀扶着自己,就更加地展示出自己的成就感。再加上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的女人,从小的时候就会进行缠足,所以这也让很多的女人从小就非常的痛苦。

所以在古代的时候,大家都是穿的一种厚的木鞋,再加上她们的脚从小就被弄成了畸形的小脚,所以在走路的时候,也就自然非常的不方便,所以在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有一个人来搀扶的走更方便。

当然不排除另外一个原因,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嫔妃和皇后在她们的头上一般都会带很多烦重的装饰,由于头上戴着非常重的头饰,那么早起路来自然就感觉到不协调,她们在走路的时候就会歪歪扭扭的,如果说不小心让头上的饰品掉下来的话,或者是自己不小心摔倒了的话,这样就会有所损坏她们的尊严和高贵的身份,所以在这个时候,她们就需要有一个宫女来搀扶着她们走,在古代的时候,那些嫔妃和皇后穿的衣服都是一种长裙,所以在走路的时候竟然也就特别的不方便,她们也会非常害怕不小心摔倒,所以在这个时候,宫女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并且在大清的时候,我们很多电视剧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的嫔妃,她们穿的鞋子都是非常难走路的,她们穿的那一种鞋就要做花盆鞋,并且这一种鞋的重心就在于脚的中间,所以说如果不小心的话就会跌倒,在走路的时候,自然也就需要宫女来搀扶着走。还有就是很多的妃子在刚进入皇宫的时候,其实是可以自己走路的,可是为什么在受到皇帝的宠幸之后,她的旁边就会多了一个宫女在搀扶着她呢?

其实对于一个经常忙于国家大事的皇帝来说,对于生理上的需求并不是那么的高,再加上太监一般都会在门外提醒着皇帝时间,可是又不能表示皇帝不行,所以受宠的妃子在第二天,她的身份自然就有所提高,然而旁边也有人搀扶着。

所以说并不是这些妃子在被皇帝宠幸之后,就显得身体特别的虚弱,其实在之前满族的女子,她们跟找男子的身体素质是一样的,并且她们都会骑马狩猎。其实这些嫔妃们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想展露出她们自己的一种温柔一面。

有人就会问道,那为什么皇帝战友的时候依然会要人搀扶着呢?其实关于皇帝大多都是到了中年或者是晚年的时候,才会有太监来搀扶着他们走,因为到了那个时候,皇帝的年龄就自然的大了,再加上他在年轻的时候参加过战役,他们一般有经常出去打猎,自然身上就会带有伤。

所以作为古代的妃子来说,她们虽然身份非常的高贵,可是却活得也是非常的累。在皇宫里面有很多严厉的规矩,再加上她们身份的高贵,也同样象征着她们的容貌和端庄,时时刻刻都要有端正的姿势,根本就不像我们现代人生活的那么随意。所以大家现在应该理解在古代的时候,为什么皇宫里面有身份的人,一般都会有人搀扶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爷孙关系的书面称呼 爷孙关系的书面语是什么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爷孙关系的书面称呼为祖孙。爷孙是一种亲属关系,一般间隔一辈。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因此,爷孙关系的书面语称为“祖孙”。

爷孙关系的书面称呼

亲属称谓,是对血亲、姻亲的称呼,或具有血亲关系、姻亲关系者的互称。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姓外族都称作亲属,通常指五代以内的任何血亲或姻亲。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与祖父相对的就是祖母,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爷”是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除此之外,祖父指的是爸爸的爸爸,也就是爷爷;而妈妈的爸爸就被称为“外祖父”,也就是外公。与外祖父相对的,就是外祖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女子十八岁的称呼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女子十八岁在古代称为“二九年华”。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二八年华”之说,是说女孩子到了16岁就完全成人,到了风华正茂,最漂亮最完美的时候。所以,以此类推“二九年华”的意思就是说,女孩子到了18岁。

在古代,有些年龄称谓是根据生理特征来命名的,比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或“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女子十二岁为金钗之年,十三四岁称作豆蔻。因为豆蔻为一种初夏时节才会开花的植物,因此比喻还未成年的少年,故称此时的少年为“豆蔻年华”。女子在十五岁称及笄,因为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要将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而笄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二十四岁为花信年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齐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古代齐国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是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疆土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齐国自姜子牙封邦建国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齐国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到了齐康公时期,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给了一座城当食邑。后来,田和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正式成为齐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湣王时期,齐国屡屡对外扩张,因侵吞宋国招至五国伐齐,国势大减。公元前221年,王翦率燕地的秦军南下,直扑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就此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夫妻之间的称呼 夫妻二人古代怎么称呼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对丈夫的称呼:郎君、官人、官家、外人、相公、老爷等。对妻子的称呼:娘子、内人、贱内、家内、夫人、拙荆、执帚、荆室、荆妇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地位称呼也会有所不一样。

古代夫妻之间的称谓有很多种,通常有“面称”和”背称“两种。“面称”是夫妻当面称呼对方的,”背称“就是背后称呼的。

丈夫对妻子的称呼

面称:娘子、婆娘、老婆、妻、媳妇等。

背称:贱内、糟糠、内子、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内助、屋里人、执帚、媳妇,太太等。

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面称:相公、郎君、丈人、官人、老爷、老公等。

背称:外子、夫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的六书是什么 我国古代六书有哪些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六书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书同时也是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古代的六书是什么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指《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同时六书也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的形体构造分为内部结构和外形结构两部分。内部结构指汉字的构造方法,或称造字方法,传统叫做六书。其中象形、指事是“造字法”,会意、形声是“组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各朝为何都撑不过300年?封建王朝的必然结果

全文共 1816 字

+ 加入清单

从周朝算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纵观古代各朝,为什么他们的政权都无法撑过300年呢?西周和东周加起来有800多年历史,但从西周末期开始,天下早已不是周皇室能继续控制的局面了。汉朝中间也有过断档,此后唐、宋、元、明、清也都没有超过300年,这些都只是巧合吗?实际上,可以说这是封建王朝必然结果。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其中缘由,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曾历经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兴亡史,在历代王朝周而复始的兴亡更替中,出现了一个魔咒,中国王朝的兴亡周期率,都不过三百年。从秦统一六国,到清王朝覆灭,数十个正式王朝如同走马灯一般此兴彼亡。

但是整个大王朝的循环周期,基本上都是两三百年为一轮,而且整个封建社会从来没有哪一个王朝,打破了这个300年的魔咒,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一些封建王朝都逃不开“兴亡周期律”呢?其实,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就要明白王朝内部普遍存在的的“兴亡”三部曲。

第一步:在农民起义的废墟上建立王朝,让社会步入稳定。纵观那些能够长治久安的王朝,必然都经历了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这个过程。西汉和东汉都建立在农民起义之上,唐朝同样建立在隋朝农民起义之上,明朝也是如此。

这些能够依靠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王朝,存在的时间久远,要远胜于那些谋权篡位所得来的王朝。因为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阶级矛盾才会经历一次新的调整,如果在前朝的弊端下继续苟延残喘,那么这个王朝必然不会长久。

这也是古人常说的“以马上得天下”重要性所在。根据历史学家统计可知,将这一些强盛的新王朝建立以后,步入盛世需要50~100年的时间。这是因为这一阶段主要以农民增加人口和扩大耕地为主,这是人类生存的必然规律。

王朝末期,农民之所以会大规模爆发起义,其实就是统治者将百姓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整个国家国库空虚,各种饥荒、灾荒还有战争所带来的伤害,让人数最多的农民已经无法生存。而由“大乱”到大治,在那个农业为主的时代里,就需要花费将近100年的时间。

第二步:王朝统治进入中期,会出现持续几十年的盛世时期。凡是能够存在将近两三百年的王朝,必然都会出现著名的盛世,比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开元盛世,还有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等。

这一阶段,王朝的地位逐步稳固,百姓的耕地逐步增加,国家的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文化也逐步兴盛起来,正式步入繁华的盛世期。虽然每个王朝盛世的持续时间长久不一,比如唐朝盛世仅存在了30年的光景,而清朝的盛世却持续了110多年,但是这几十年的岁月,又一步加深并满足了“兴亡周期律”的特点。

第三步:统治者的惰性出现,国家政权频繁改革。在自然规律中有这样一种说法:“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接下来所有王朝将要面临的就是一个倦怠期和衰亡期。

随着开国皇帝的去世,又经过了几任皇帝的励精图治,很多皇帝都是在荣华富贵中出生,他们没有遭受过苦难,不知道苛捐杂税带给百姓的负担痛苦,再加上这一时期,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方法治理国家,提出各种新的改革制度,这样一来,王朝就有新的危机出现。

以前强盛的国力,顶多只能支撑一个国家100~15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没有新的改革出现,王朝灭亡是必然的事。这三个阶段,基本上是大多数封建王朝走过的必然之路,这也是为何一个王朝不能存在300年的必然原因。

除了王朝发展的客观因素,中国所在的地理所及农耕文明的特点,也决定了300年魔咒的存在。中国位于东亚地区,虽然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堪称得天独厚,但是也并非完美无缺。

中原北方,是荒凉的戈壁大漠和更为严酷的西伯利亚,西方,是地广人稀、同样荒凉的西域,青藏高原则挡住了西南方向,再往南,则面临着瘴疠遍布的东南亚雨林,往东则是一望无际、令人望而生畏的大海。

可以说,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在交通及科技极为落后的封建王朝时代,中原王朝很难突破疆域的限制,这也直接决定了中国的耕地数量的上限。虽然封建王朝时期,中国农民已经将农耕文明推至极致,但是,中国有限的耕地数量决定了,在封建王朝时期,中国能够养活的人口只有那么多。

但是,每当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并发展起来之后,人口必然迅速膨胀。当有限的耕地数量无法养活迅速增长的人口时,大面积的社会动荡就不可避免的发生,而当这一时期,如果还伴随着官府的贪污腐败和天灾的频发,那么也就意味着,曾经兴盛和强盛无比的王朝迎来了死亡的倒计时。中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魔咒轮回。而在这样的轮回中,最苦的,永远是普通百姓,也因此,才有了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中国的餐桌礼仪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上下五千年,当然没事也是相当丰富,那么你了解古代中国餐桌礼仪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古代中国的餐桌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1、餐桌摆设礼仪

每个人座位面前都摆有筷子、汤匙、取菜盘子、调味盘、汤碗、茶杯、酒杯等。

筷子:多使用柱形长筷。以往会以象牙、珊瑚制作的筷子作为地位的象征,不过,今日仿镶牙的塑胶筷子已相当普遍了。使用长筷子的原因是便于夹菜。

汤匙:多为陶瓷制。有时会备置搁置汤匙的汤匙架。

取菜盘:是盘缘稍高的中型盘子。有时准备两只。

深碗:开口较深的汤碗。 筷子文化十五忌

疑筷:忌举筷不定,不知夹什么好;

脏筷: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

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

抢筷:就是两个人同时夹菜,结果筷子撞在一起;

刺筷:就是夹不起来就用筷子当叉子,扎着夹;

横筷:这表示用餐完毕,客人和晚辈不能先横筷子;

吸筷:即使菜上有汤汁也不能嘬筷子;

泪筷:夹菜时不干净,菜上挂汤淋了一桌;

别筷:不能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

供筷: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

拉筷:正嚼着的东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撕,或者当牙签;

粘筷:筷子上还粘着东西时不能夹别的菜;

连筷:同一道菜不能连夹3次以上;

斜筷:吃菜要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吃得太远,不要斜着伸筷够菜。

分筷:摆筷子,不要分放在餐具左右,只有在吃绝交饭时才这样摆。

(二)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 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 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4、中餐的出菜顺序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

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

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

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交配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