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知县

知县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知县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知县问题。

分享

浏览

5338

文章

8

知县和县令有什么区别?看完你就明白了!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知县县令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出现时期、职责范围和职位本质三个方面。

出现时期不同

知县比县令出现的时期晚。县在政区建制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边地设县,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后来又推行到内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历时两千多年不变,直到今天;宋朝时将县令这个职务虚化,改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到各县进行治理,这种由朝廷派遣下来的一县行政长官,被称之为知县。

职责范围不同

知县:自命僚属;选拔推荐人才;发布政令;赏罚、司法与监察;专之权;将兵之权;掌地方财政。

县令:坐堂审案;征收钱粮;劝课农桑。

职位本质不同

“知县”是朝廷委派到地方的官员。

“县令”是地方官员。

展开阅读全文

嘉庆问知县 你父亲叫什么 知县答后 嘉庆当即说道 朕要重用你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嘉庆年间,一位知县向嘉庆皇帝表明了他的父亲姓名。没想到,嘉庆听到后当即表态道:“朕要重用你。”这位知县便是谢振定。此后,谢振定便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清官,连同他的儿子谢兴峣一同被誉为“翰林父子”。

谢振定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在担任官职的时候,始终秉持不阿不私、权力不谋私利的清廉作风,为民出政策、解民忧、排除官员贪污等亲民的行为赢得了百姓的爱戴。相反,他反对的官员权势滋蔓、贪赃枉法的行为却引起了不少人士的反感,还有人试图收买他,但他毫不动摇,以清廉不容于良心的态度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为官清官,最终获得了人民和皇帝的信任和支持。

谢振定的儿子谢兴峣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同样以清官示人,并且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色,得到了晋升的机会。父子二人的清廉,并没有使他们停滞不前,他们还发挥了文人的才华,编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留下了文学遗产,为后人研究及参考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谢家父子之所以被誉为“翰林父子”,不仅因为他们在王朝历史上留下的名声,更是因为他们的品德和行为,为官清廉,不受贪腐之累,深得百姓爱戴,证明了官场中依旧有一些清流的存在,被后人所铭记和敬仰。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七品知县年薪有多少?七品芝麻官一年能拿多少工资呢?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的一些事情,其实还是挺有趣味的,话说大家也都知道的,在古代有七品芝麻官这个官职,当然了既然叫七品芝麻官了,那一定是最小的一位官职了,那么就有人好奇的问了,这七品芝麻官一年能拿多少钱呢?也就是一年的工资有多少呢?下面我们不防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一定别错过了!

七品芝麻官就是七品知县,知县大家都知道,相当于现在的一县之长。古代是县级政府的一把手,掌管县里的一切行政事务,也就是县衙门里面的县官。

七品知县算是古代官职品级最低的一个国家公务员,那么这样一个地位并不高的县令,他的年薪是多少呢?

古代随着朝代的不同,官府对于知县的俸禄发放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就以清朝七品县令为例,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他们一年拿多少薪水。当然了在清代的工资并不叫薪水,那会叫俸禄。

清朝给官员发放的俸禄包括俸银和禄米两种,按照官职的等级划分为八级,清朝的俸禄不是每月发放的,而是分为两季发放,也就是说春天一次,秋天一次。清朝官员的基本俸禄算起来算是比较低的,一个七品知县一年的俸银也就45两。说实话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养活一家人都很困难,更何况那时候每个县衙里还要自己花钱请一个师爷。这不就是更亏大了吗?

其实不然,清朝除了按季发放俸禄以外,还格外颁发一种“养廉银”给官员们。什么叫“养廉银”呢?顾名思义,清政府为了避免官员贪污腐败的事情发生,就把从地方财政收缴上来的苛捐杂税,说白了就是搜刮的民脂民膏发放给这些官员。清政府是这样考虑的,拿钱养活你们这帮地方官员,有钱了你们就会好好的过日子,为朝廷效命。也就不会再去贪污受贿啦!

养廉银比俸银要多得多,一般是俸银的几十倍到几百倍不等。按照地方的财政收入多少而定。养廉银也是清朝特有的官员俸禄制度,这个制度创建与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目的就是为了借高薪制度,来鼓励官员为官清廉,杜绝贪污腐败发生。所以这种为了鼓励官员特别发放的俸银就叫做“养廉银”。

上面这张图是清朝八个官员等级的俸禄和养廉银发放列表。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七品知县的俸银是45两,禄米是45斛,养廉银是1200两。这样我们来计算一下,禄米不算的话,只算俸银和养廉银我们来看一下是多少,俸银45两加上养廉银1200两,合计就是1245两。折合成现在人民币的话,清朝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300元左右人民币。这样1245两银子就是373500元人民币。这就是一个七品知县一年的收入。

当然了这个数目对于一个清正廉洁的县官来说是足够用啦,可是对于那些大手大脚,胡作非为的贪官污吏来说根本就不够花的!所以历史上的贪官层出不穷,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啦!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的知县与县令哪个官职大?知县与县令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1102 字

+ 加入清单

知县县令都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官职,不过受到历史剧和一些古代小说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知县与县令是同一种官职,都是一县之长。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从历史的进程来看,知县与县令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那么具体又有什么不同呢?两者之间哪个官职更大一些呢?

一听“县”,许多人会想起郡县制,认为这个官职起始于秦朝。其实并非如此,战国末期就有许多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才在全国推行。在郡县制的体系中,朝廷只管到郡、县一级,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但是,县以下还有“乡、亭、里”三级,其长官都由本地人推荐,朝廷并不干涉。

秦汉时期,一县长官称为“县令”或者“县长”,但两者也有微小区别。一般情况下,人口达到万户以上的县,长官被称为“县令”,俸禄从六百石到千石不等;人口万户以下的县,长官被称为“县长”,俸禄从三百石到五百石不等。

魏晋时期,因为战乱的关系,导致人口大减,所以县令和县长的衡量标准又有不同。《晋令》有记载,“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

南北朝时期,因为中原处于割据时代,每个国家的疆域并不稳固,总有大量人口的流失。这时,每朝每国取消了“县长”的说法,一县之长统称为“县令”,这在《宋书·州郡志》和《隋书·百官志》中都有记载。

到了唐朝,偶尔会出现县令空置,由县里其他官员临时代理县令的情况,这时,这个官员就被称为“知县事”,这也是“知县”一词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从秦汉到隋唐,一县之长的称呼为“县令”。

值得说的是,因为中国自汉以来的强大,千百年一直是东亚诸国的宗主国,因此县令一词也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县令也是这些国家一县之长的称呼。直到宋朝,“县令”一词才发生改变,从唐朝中后期到宋朝初期,两百年的藩镇割据,引发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吸取前朝的经验,一方面重文抑武,一方面改变地方官员的权力。赵匡胤从唐朝的“知县事”受到启发,索性不再任命地方官员,而是由朝廷派遣官员代理地方事务,称为“知事”。因此,以前的刺史、太守和县令的称呼都变了,成为后人熟悉的知州、知府和知县。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知县”比“县令”的职权还要大,不仅管理一县政务,还监管地方军事。

元朝不是汉人王朝,没采用汉制,一县之长既不是县令,也不是知县,而被称为“县尹”。明朝初期,为了掌控地方,朱元璋沿袭了宋朝的“知县”制。清朝虽然不是汉人王朝,但是大部分制度都是沿袭明朝的,“知县”便是如此。

那么,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呢?两者虽然都是一县之长,但“县令”是地方性官员,而“知县”却是朝廷选派的。从官职的高低来说,县令大多是“正五品”官员,而知县则是“正七品”官员。

展开阅读全文

我国古代七品知县有权利判处死刑吗?

全文共 1647 字

+ 加入清单

古装剧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了,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场景就是,知县判处死刑,然后衙门就立即去执行。然而事实上知县这种官职是没有判处死刑的权利的,别说是知府,就连巡抚都没这个权利。因为当年执行死刑的话是必须要经过刑部批准,还要经过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察之后才可以由各个地区的官员执行死刑。除此之外,地方官是没有权利判处谁谁谁死刑的。那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聊聊各级官员的结构。从明朝开始,形成了省、州府和县三级模式。每个省有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学政等几个高级官员组成。其中,巡抚大人的地位最高,因为巡抚负责一个省的全面工作,被称为“中丞大人。”布政使则是常务副省级干部,负责全省的经济建设、赋税征收、人事任免等方面的工作。

按察使也属于副省级,负责全省的治安和司法工作。至于提督,则是一省军队的最高长官,负责管理全省的驻军。学政大人负责各种科举考试和管理全省的读书人,这是一个地位非常高的官职。上述官职相互制约,或者各管一面。我再看一下一个府的情况,与省里相比,府里的情况非常简单,知府大人拥有绝对的权威,而且没有人制约。其次,还有同知、通判和推官,但这些官员都是知府大人的助手。

到了县里,情况和府里差不多。一个县拥有七品知县、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知县掌握了全县各方面的权力。至于县丞和主簿,则被称为摇头老爷,根本没有什么权力。由于知府和知县的权力几乎不受制约,出现了“破家知县,灭门府尹”的说法。即使是地方豪强,对知县、知府也是毕恭毕敬。除非自己家里的关系通天,能够直接认识内阁的阁老或者六部九卿的老大人们。

在江南地区,确实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因此,在江南地区担任地方官必须慎重小心,万一得罪了某位部堂老大人,自己的仕途就基本上完了。我们聊聊一个知县的权力,全县的财政、人事、经济、治安、赋税、建筑、农业等各方面的工作,知县都必须负责。知县不能调动当地驻军,各地驻军直接隶属于省里的提督和按察使,连知府都无权调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如果触犯了杀人、造反、侮辱妇女等重大罪行,可以被判处死刑。但是,即使知县判处了死刑,也不会立即执行。因为,地方行政官员没有立刻执行死刑的权力。不要说知县,即使是知府,甚至巡抚大人,都没有这个权力直接杀人。按照朝廷的规定,如果出现了判处死刑的罪犯,各级需要把公文呈报给刑部。在都察院的监察之下,刑部进行审核和批准。

请注意,事情还没有结束。刑部批准以后,大理寺还需要复审,并且拥有驳回的权力。这被称为“三司会审,”大理寺通过复核以后,地方官可以执行死刑。但需要等到秋后问斩,如果时间已经过去,那就只能等第二年再处决。如果犯人对知县大人的判处不满,可以向知府大人、按察使大人上告。不过,如果几轮复审以后,都没有任何问题,犯人免不了皮肉之苦。

当天,也有例外情况。例如一个罪犯,犯下了罪大恶极的罪行。但就是不认罪,只要人证、物证俱全,知县可以命令大刑伺候。如果杖击、夹棍等等,由于刑具具有不可控制性,如果在大刑伺候的过程中,罪犯意外死亡。知县顶多被上级申斥几句,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前提是人证物证俱全,而且意外死亡。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从判处死刑到斩首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影视剧中,知县就敢直接执行死刑,这样的情况根本不会发生。如果说,能够直接处决人犯的官员,最低也是总督和巡抚。巡抚和总督都拥有王命旗牌,如果必须杀人,可以请出王命旗牌。但王命旗牌不能经常使用,不到迫不得已,巡抚大人和总督大人不会请出王命旗牌。王命旗牌主要用来震慑那些桀骜不驯的总兵、参将们,对付普通罪犯太大材小用了。

按照朝廷的规定,人犯可以在当地执行死刑,并不是必须押赴京城。例如每个城市里都会有专门执行死刑的广场,在古代历史上,基本上都是公开执行死刑,从而起到震慑犯罪的作用。如果是女性罪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在监牢中执行死刑。关于死刑的方式也有很多,例如绞刑、斩首、腰斩、大辟、凌迟等等。其实,绞刑和斩首最多。至于凌迟,则主要针对那些罪大恶极的罪犯们或者公开造反的反贼们。

展开阅读全文

武松打虎知县赏1000贯,为什么武松不接受?

全文共 2517 字

+ 加入清单

武松打虎的故事很多人可以说都是非常了解的了,对于这段故事,尤其是在《水浒传》当中有很精彩的描写,武松也因此被称为是打虎英雄。而书中,因为武松打虎有功,因此知县赏给他1000贯,这也不算是一笔小数目了,但为何武松却并没有接受这些赏赐呢?武松拒绝这些钱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武松打虎不要钱但是要了“赏”

武松去找他哥哥武大郎的时候,路过一地方,名字叫阳谷县,这里有一个景阳冈,关于武松景阳冈打死大虫的故事是耳熟能详的,这里我就不再做赘述。但是大家可能对这只大虫不太了解。

据我所知,这只大虫在景阳冈经常吃人,为祸相邻。你不要以为古代没有手机这消息就传不出去。虽然慢点,但是这里有大虫吃人的事情也逐渐传到了上级领导那里,这让阳谷县的官府很为难,因为这只大虫太过凶猛,一时除不掉,上头逼的又紧,于是这当地官府就悬赏加施压,让当地的猎户必须在期限内完成猎杀,但是时间过去了很久,猎户也被吃了七八个,大虫活的更好了。

就在这一筹莫展的时候,武松来了,武松喝酒,宰了大虫,当武松成为打虎英雄之后,当地的百姓是真心高兴,因为他们不用有生命危险了;猎户们也高兴,他们不不用拼命去完成任务了;官府更高兴,这不仅解决了衙门的大难题,而且还是一大政绩。

武松打死老虎后,猎户和百姓高兴,自发的宰了一只羊款待武松,吃饱喝足后,大伙抬着武松,给武松挂上了大红花,高喊着“打虎英雄”,一路热热闹闹的来到了衙门前,在衙门前,县令早就等在了那里,看着这位打虎英雄,县令心里欢喜,当下就要奖赏给武松一千贯钱,这一千贯钱哪来的呢?肯定不是县令自己掏腰包出的,那这钱就应该是打虎的悬赏钱。应该是当地的猎户和当地有钱人凑的,因为他们是直接受益人,再加上衙门出的,一共就凑出了这一千贯钱。

武松自然也知道这钱是哪来的,他拿了这钱,虽然是开心的事儿,但是这三方肯定会肉痛啊。武松为人豪爽,更会做人,他当下做了一个决定,这一千贯赏钱啊,不要了。大家一听,都愣住了,只有县令明白了武松。

武松说道:“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偶尔幸运,打死了这个大虫。并非小人之能,若何敢受犒赏?小人闻知这众猎户由于这个大虫受了相公的惩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世人去用?”

这一番话下来,大家都很受用,县令很高兴,他喜欢武松这样有本事又识时务的人,其实这样的人谁都会喜欢。下面是本段我要说的重点了,就在武松辞赏的时候,县令又说了一句话,邀请武松到衙门里做都头,这时候的细节要注意,武松听了县令让他做都头的话,刚才还大义凛然辞赏的武松,即可跪地谢恩,“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

所以说,这武松打虎后虽然没要赏钱,但是确实是要了“赏”的,这“赏”正是县令给的都头。2、武松心底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梦想,武松也有梦想。他是什么梦想呢?据我了解,武松的梦想当然不会是落草。武松和宋江很像他是希望自己能当个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命,光宗耀祖。似乎这样的梦想在当时的人们都根深蒂固了,只不过有时候被生活所迫,但是在内心深处却还是如此的想法,这从宋江后来被招安不选择造反就能看得出来。同样的,武松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有迹可循的。

武松醉打孔亮之后巧遇宋江,当时宋江就问武松今后如何打算的,武松当时挺无奈,对宋江说:“我犯下了大罪,就算遇到大赦天下都饶不了我,只能去二龙山落草了,要是有一天没死,能被朝廷招安,我到时候再来找哥哥。”在这里就能看出来,他和宋江想法一样,被逼无奈落草,等着朝廷招安,心里还是想做一个官,不想做一个“贼”。

武松当了都头之后,去找武大郎,结果发现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奸情,直到自己的哥哥被他们毒害,武松忍不住了,动手宰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来武松被发配到了恩州,在这里武松没少受施恩的恩惠,当然了武松也帮他赚了钱,摆平了生意上的竞争对手。

对于钱,武松还是不太感冒,但是面对施恩的爹时,武松的态度不一样了。面对施恩的爹,这位牢城官营的宴请,武松心虚了,又一次谦虚恭敬起来,说道:“我是阶下囚,哪敢跟您对坐呢?”面对官的时候,武松与平时判若两人,这正是他内心对当官的向往,哪怕在他身为阶下囚的时候,这样的愿望还是保留着。

后来面对蒋门神后台张督监的时候,武松开始是无所谓的样子,仅仅一拜而已,并不曾有其他举动,但是听到张督监说让武松跟他混的时候,武松觉得他又有机会“重新做人”,有机会光宗耀祖了,于是武松赶紧跪下,说道:“小人是个牢城营内的阶下囚,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坠镫,奉侍恩相!”

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到,武松对当官光耀门楣的向往,但是一次次武松的美梦都破碎了,甚至走上一条不归路,他的愿望直到被招安征方腊的时候,断了臂膀,这才幡然醒悟,那宋江却直到死都不曾醒悟,这也是武松幸运的地方。

武松之所以不要钱,第一,因为他想交好县令;第二,他不太看重钱,毕竟是江湖人。第三,相比钱来说,他更看重都头。如果没有武大郎的事情,或许武松会在官场有所作为吧。不过那样的官场,武松能走多远呢?3、一千贯相当于人民币多少?

当时的一千贯,到底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究竟当时打死猛虎,悬赏给的一千贯,购买力如何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暂且先用当时的米价来给大家算一下吧。

宋代的时候,一斤实际是640克。为了方便,咱们下边就称为宋斤吧。根据梦溪笔谈卷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可以算出当时的一石米大概是92.5宋斤,合59200克,即今天的59.2公斤。现在的大米最普通的也得3元一公斤了吧。一石米换算成今天也就是177.6元。

北宋的时候大米大概300-700文浮动,但是到了南宋的时候一石米就得2贯左右。这个价格浮动还是比较大的。咱们就取一个中间值吧,就算一石米1贯来算。1000贯就是1000石米,也就是1000*177.6=177600元。

还有算法是按照银价来算,但是那样算的话我觉得不是很准确,当时的银子价值和现在银子的价值相差还是比较大的。其实大米也是有差距的,比较产量和人口不一样,所以说精准的数据是无法算出来的,而且《水浒传》里的价格体系比较乱,因为林冲当年买刀也是花了1000贯,也就是说他177600元买了一把刀,不知道回家后会不会和媳妇吵架呢?要知道他的工资一年才200贯哦。

展开阅读全文

小知县示弱擒大盗

全文共 1980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中期,张佳胤在滑县任县令,有两个名叫任敬和高章的大盗。假称是锦衣卫派来的使者,前来见张佳胤。

两个“使者”径直走上公堂的台阶,面向北面站立,张佳胤心里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但仍然照常判案。任敬厉声说:“这是什么时候,你这个县官就这么傲慢地对待朝廷派来的使臣吗?”张佳胤的脸色这才略有改变,离开了座位来迎接他们。任敬说:“我们奉皇帝御旨,恕我们不能施礼了。”张佳胤说:“圣旨涉及到我吗?”于是派人备下香案准备听“使臣”宣旨。这时任敬附耳对他说:“这圣旨不涉及到你,是关于没收耿主事家产的事。”当时滑县是有个耿随朝,在任职的地方因草场失火案件而受牵连入了狱。

张佳胤心里十分怀疑,便把他俩请入后堂。这时任敬牵持张的左手。高章推着张的后背,一同进入内室,坐到炕上。任敬掀开胡子笑道:“您不知道我们是什么人吧?我们从霸上来,听说您的府库里有一万两银子,希望您借给我们一些。”说罢,同高章一起拔出了匕首,放在张佳胤的脖子上。

张佳胤毫无惧色,从容地对他们说:“你们图的是钱,而不是找我报仇,我即使愚蠢,也怎么会因为吝惜钱财而看轻生命呢?即便你们不拔出匕首,我这个贪生怕死的懦夫又能把你们怎么办呢?再说,你们既然自称是朝廷派来的使者,为什么又自己轻易地暴露了自己本来的面目呢?如果让别人偷看到了,可不是对你们有利的事啊!”两个大盗认为他讲得有理,便把匕首收进了衣袖中。

张佳胤说:“滑县没有多少油水,哪能有这么多银子?”任敬拿出了他们的记事本,如数地说了一遍,由于知道他们掌握了内情,张佳胤就不再辩白,只是请求他们不要拿得太多,以免连累了自己的职位。张佳胤反复给这两人讲明利害关系,讲了好半天,这两人说:“我们有同伙,一共五人,您应该给我们5000两银子。”张向他们致谢,说:“这太好了,可你们两人的钱袋中能装得下这么多银子吗?再说,你们又有什么办法能走出我这衙门呢?”两个大盗说:“你考虑得确实有理,应当给我们准备一辆大车,把银子装在车上,我们按照奉圣旨逮捕犯人的老规矩,给您戴上刑具,不准许有一个人跟从你,如果有人跟上来,我们就先刺死你,等我们平安地带着银子骑上马逃走时,便把您释放了。”张佳胤说,“你们要是白天押着我在大街上走,县城里的人必定要阻拦你们,即便杀死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好处?不如夜间行走方便。”两个大盗互相商量后,认为这个办法好。张佳胤又说:“府库里公家的银子上有印记,容易辨认,一旦有人辨认出你们手里拿的是府库里的银子,这对你们也没好处。这样吧,县城里有许多富户,我想如数从他们那里借出这5000两银子,交给你们,这样,由于不是从府库里取来的,既不会连累我这个县官丢了官职,你们也可以高枕无忧,岂不两全其美?”两个大盗更是觉得他的主意高明。

于是他写了一道公文,并传下话去,召县吏刘相来见。

刘相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刘相到了后,张佳胤就对刘相编瞎话说:“我不幸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灾祸,如果被他们抓走,用不了几天就得死。如今锦衣卫来的官员很有能耐,能解脱我,我心里十分感激他们,我准备拿出5000两银子作为谢礼。”刘相吓得一吐舌头,说:“哪儿去筹集到这么多银子?”张佳胤暗中踩了一下刘相的脚,说:“我常见本城中的有钱人富而好义,我派你去替我借贷。”于是,拿过纸笔,写上某大户应当出银子多少两,某大户又应当出多少,等等,一共开列了九个人,正好凑足5000两的数目,而实际上这九个人都是捕盗能手。

张佳胤嘱咐刘相说:“朝廷派来的使者在这里,这九位应当衣冠整齐地前来拜见,不要因为我向他们借了银两,就故意装出一副穷相。”刘相领会了他的意思,出了衙门。张佳胤取来酒食,招待这两名大盗,而且自己还先动手吃喝,以消除这两人的怀疑,并且告诫这两名大盗不要贪杯,以免喝醉了坏事,这两个大盗对他更加相信了。酒喝到一半,刚才张佳胤招呼的九个人各自穿着鲜亮的衣服,打扮成富翁的样子,用纸裹着铁的兵器,亲手捧着,陆续来到了门外。

这九个人谎称:“您所借的银两已经送来了,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么多钱,实在拿不出您要求的那么多银子。”一边说,一边还作出苦苦哀求的样子。两名大盗听说银子送到了,而且看到来人都像富豪的样子,不再怀疑。

这时张佳胤呼唤拿秤来,他又嫌桌子小,要来了府库中的长桌子,横放在后堂。在抬进桌子时,又随之进来了两个县吏。张佳胤与任敬隔着长桌,一个处于主位,一个处于宾位,高章则始终不离张佳胤的身边。这时,张佳胤就拿起砝码对高章说:“你不肯代我来看看够不够分量吗?”高章稍稍靠近长桌,那九个人捧着手中裹着的兵器,竞相来到长桌前,张佳胤乘机脱身,大声高喊:“捉贼!”任敬起身去扑他,没扑到,便在厨房中自刎。人们活捉了高章,经严刑拷问,又获知王保等其他三名强盗,于是就立即通缉追捕,但这些强盗已逃亡到了京师。张佳胤给主管京师治安的陆炳呈上公文,陈述此事,陆炳把这些强盗全部捉拿归案,并处以极刑。

展开阅读全文

赵士扬罚知县

全文共 1962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时,堂邑县城西北十里,有个赵家花园。庄主赵员外的前几个儿子,都在外做了官,一个个仪表堂堂,可唯独小儿赵士扬,自幼跛脚,又因生天花落了个麻子脸,相貌甚是丑陋。因此赵员外常常为其前程叹息不已。可是赵士扬并没有因自己脚残貌丑而自暴自弃,却人小志大,发奋读书,决心要与父母和乡里争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年童试,他果然中了秀才。开榜那天,新秀才都在县衙聚会。知县很瞧不起赵士扬,鄙视地说道:“如此丑陋之人,竟中了秀才,真算他走了运。”

三年之后,府试考举,赵士扬又到县考院报名,准备参加生员初试。因为在当时,生员只有在初试合格之后,方能参加秋闱考举。这天赵士扬看罢自己初选得中的榜示之后,正在暗暗自喜,踌躇满志的当儿,恰巧知县正和生员考官在榜前闲聊。知县看到洋洋得意的赵士扬,冷嘲热讽地说道:“你瞧这麻脸的赵小瘸子,考个秀才就满不错了,他竟还要考举人、中状元,真是野心不小。”赵士扬听他如此小看自己,心中十分气恼,随即说道:“考举人全凭才学,你怎么能以貌取人,如若我能考上举人,你又怎样?”知县见赵士扬如此顶撞自己,更加卑睨地冷笑了一声说道:“你若能中举人,我搭天桥立牌坊,红毡铺地,头顶香盘,跪接你到北门以外。”赵士扬听了,强压怒火,大声说道:“红口白牙,堂堂父母,咱要一言为定,”说罢扬长而去。

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赵士扬为了回敬县官的蔑视,更激发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没黑没白地苦读不懈。所以对赵士扬来说,受嘲讽的坏事,反而变成了好事。

不久,考期到了。在应考这天,众多的举子,一早就等在考院门口,可考院的大门却迟迟不开。一些放荡不羁的官宦、豪富子弟,等得实在不耐烦了,纷纷要荐举大胆之人叫门;可此事非同一般,结果你推我让,谁也不敢妄此一举。这时,一个叫孙尚清的富家子弟,忽然瞥见在一旁静候的赵士扬,便顿时起了戏弄之心。他大声喊道:“听说这赵瘸子很有胆量,我们何不让他来打头阵!”经他这一煽动,马上得到一些举子的响应,把赵士扬一下拥搡到考院门口。赵士扬深知此事之后果,所以他竭尽全力挣脱,而拥推者势众,加上他们又喊着号子,一齐往前拥搡,结果使赵士扬的脑袋嘭嘭地碰撞在考院的大门上。

考院大人,这时带着监考官们正欲开门,忽听门外喧闹不止,撞门有声,心里十分恼怒。他们把大门猛一打开,推搡赵士扬的人,全部惊散了。赵士扬由于难以留步,却“哎哟”一声,一下扑倒在门里。考院大人怒气冲冲的斥责赵士扬道:“考院系肃穆之地,你们身为赶考的举子,带头砸撞考院大门是何道理?”赵士扬从地上挣扎起来,正欲答辩,忽然入场的铜铃摇响了。赵士扬见考院大人拂袖而去,也只好强压冤屈,随大家鱼贯入场。一到考场,赵士扬方才受辱之事全忘,便集中全力投入了应考。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他才学满腹,笔下生风,一气呵成,竟交了个头卷。考院大人见交了头卷的真是方才扰闹考院的举子,心中仍余怒未消,心想,如此狂荡之徒,焉能写出好的文章,不过来凑数罢了。正欲把他的卷子扔掷一旁,又拿起一看,文墨竟如此遒劲,秀丽;惊异之下,他又细观其文,不禁拍案叫绝,真乃少见的文才。

这考院大人,顿时忘却了赵士扬扰闹考院的不悦之事,一等考场事毕,回到住所,便立即召见了赵士扬。

再说赵士扬出了考场,回到旅店,正在心神不定的想着今天的不悦之事,忽听考院大人传见,不禁暗吃一惊,心想,这下完了,考院大人一定是要追究我扰闹考院之罪了。他忧心忡忡地来到考院大人住处,施礼待立一旁,就只等考院大人发落了。考院大人见赵士扬不但文才出众,且举止稳重,说道:“我看你不像轻浮子弟,为何在考院门外肆意搅闹?”赵士扬忙跪地分辩道:“晚生冤枉呀!”接着便把被人戏弄之事讲述了一遍。考院大人听后,疑窦顿解,含笑说道:“原来如此,这些纨绔子弟,实在可恶,竟专意来嘲弄和戏耍你这有缺陷之人,真是忧伤风化。”

赵士扬接着说:“卑视我缺陷之人者何止他们,连我县知县大人,也无不在以貌取人呢?”

考院大人道:“何以见得?”赵士扬便把与知县打赌一节,又详述了一遍。

考院大人沉思了一霎,说道:“你那知县原是我亲点的举人,想不到他也如此轻视于你;古人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且回去等候,本官会秉公而判。”

考院大人一一阅过考卷,确认赵士扬的文章为众举之首,遂提笔批曰:“其貌虽不扬,可文为奇苑。”被点为头名举人。

喜报送至客栈,赵士扬这天换了官服,前来辞别考院大人。考院大人随即修书一封,让其带交堂邑县令,大意是:“人岂可貌相,海水焉能斗量。包拯其貌虽不扬,可文能治国。为官当谦;轻狂寒贤,以貌取人,堪受打赌输牌坊之罪。”

堂邑县令见赵士扬果然中了举人,又接到恩师亲笔书信,后悔莫及,不得不照此办理,兑现其诺言。遂倾其积蓄,选精石良匠,时经年余,于堂邑北门里,修成了一座甚为气派的石碑牌坊,并在牌坊正中镌刻了“王子科举人赵士扬”八个大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