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袁术兵力和地盘(精选20篇)

浏览

6106

文章

50

篇1:为什么三国三大战役兵力要比战国时期少这么多?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写曹操赤壁之战有80万水军,实际上是夸大的手法,如果曹操真的有80万大军那怎么样都不可能输了。其实三国时期三大战役远比战国时期的战役兵力要少,而且是少很多。在长平之战当中,秦国和赵国的兵力总和超过了100万,三国里几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规模的战争,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口反而少了这么多呢?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时期,实力最弱,兵力最少的韩国都有二三十万,长平之战中的秦赵总兵力达到百万,王翦征楚时出动六十万。可是,同为割据的三国时期,战争规模却相差很大,最为著名的三大战役,兵力都不超过二十万,大多在十万以下。

那么,战国和三国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有三个原因。

(一)、双方的动员方式不同

战国时期采用的是兵民一体,许多士兵其实就是农民。所谓的数据,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非战斗人员,真正上第一线的人员并没那么多。《战国策》记载,田单问赵奢,动员兵力多了,民不能耕作,粮食难以供给。另外,长平之战后,燕国企图攻击赵国,理由是“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

三国时期与战国不同,东汉时就罢了郡国都尉等地方军队,军阀大多靠部曲,而私兵部曲大多是兵农分离的。蜀汉灭亡时,给邓艾报户口时是这样记载的: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其中,士兵和农民是分开算的。

(二)、双方的组织方式不同

虽然田单意识到兵力过多,会影响粮食的产量,但当时战国还没注意到这点。三国时期却对此有了警觉,以蜀汉为例,诸葛亮北伐中原,数次都因为粮尽退军;费祎在时,姜维每次带兵北伐不过万人,而且大多五十多岁。由此可见,三国时许多战役是有意识的为了经济,控制军队数量。

(三)、双方吹牛的程度不同

《三国志·国渊传》: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友河间......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冠......渊窃耻之。

由此可见,破贼文书都是以一当十地吹,国渊这样,已经算务实了。令人奇怪的是官渡之战,都说袁绍精兵十万,曹操不到两万,要知道曹操起兵时就有数千人,此后收了青州兵数十万,再说,就这点人,如何能坑杀袁绍七万人?

至于战国时期,各国动辄“带甲百万,车千乘,粟支十年”,大多是苏秦等纵横家的说辞,不能当真。王翦征楚领兵六十万时曾说“空国以委我”,这样才符合现实,秦国壮劳力估计也就六十万。

战国动辄几十万的数据里,大部分都是民夫,而三国至少有一部分是兵农分离。两方虽然都有吹牛,可战国更显得夸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夷陵之战刘备到底有多少兵力?刘备夷陵之战真有70万人吗?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之战是后三国的转折点,也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不过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算是彻底的战败了,几乎到了全军覆没的地步,而且刘备此后还羞于惨败,一病不起最后在白帝城过世。那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中输这么惨呢?因为刘备正好犯了几个兵家大忌。而且刘备并没有带诸葛亮、赵云等人一起参战,当然这也有其中的考虑。不过大家最好奇的还是当时刘备手上到底是有多少兵力呢?难道真有传闻中70万人那么多么?

如果刘备真有70万人的部队那就可以直接统一三国了,当时刘备连10万的兵力都没有。其实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一共只带了5万兵力,其中五奚蛮夷还占了一万左右;而孙权这边大概也是5万左右的兵马,所以这场战役双方的人数是旗鼓相当的,谁的战术能更胜一筹谁就能掌握最后的主动权。但后来的结果是刘备差不多到了全军覆没的地步惨败于东吴大军手下,要说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刘备这次太心急了,急于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但最终也没能如愿。

其实这一切的导火索就是因为,孙权派吕蒙偷袭关羽还抢夺了荆州。这下子算是彻底激怒了刘备,刘备称帝以后首先就要拿东吴开刀。一方面是为关羽报仇,更重要的是夺回荆州这块土地。刚开始刘备在行军路上打的陆逊部队节节败退,还以为自己是掌握了主动权,实际上这是陆逊的计谋就是想诱敌深入,然后把刘备大军困在高山峻岭的山地,然后双方开始打相持战。这里有点像后来诸葛亮北伐碰到了司马懿,任诸葛亮怎么激将司马懿,司马懿就是不出兵。刘备也是想办法激怒陆逊,但是陆逊根本不搭理刘备,也不主动进攻,目的就是为了消耗蜀军的斗志等待反攻的机会。

后来陆逊察觉到蜀军士气开始低迷,还接连放弃了水路这条作战线路,就立马开始制定反攻的计划。其实这里刘备又犯了一个错,就是没能察觉士兵没的心里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刘备选择撤退等整备好后再次出发,就正好破了陆逊的计谋。但是刘备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想直接正面和陆逊交战。结果陆逊利用火攻让蜀军大乱,导致了全线崩溃的局面,刘备这时已经明白自己战败了,自己逃到了白帝城。其实刘备运气也是非常不好,当时张飞的部队准备和刘备会和,但在路上张飞却被自己的手下给杀死了,刘备失去张飞后必然会把这份怨念也加到东吴身上,就更加不会撤退了。

所以说刘备并没有70万兵力来打夷陵之战,如果真有那就是曹魏联手东吴一起抗蜀了。其实三国时期各种大小战争还是挺多的,所以哪里的百姓都不是太好过,这样战乱的年代大家就不太想生孩子了,士兵的数量只会降不会升。据说三国时期的人口只有2000万左右,仅为汉朝的40%,所以战乱年代造成人口急剧下降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刘备也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代价,等诸葛亮掌权后又和东吴恢复了同盟关系,也宣告正式进入到后三国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赤壁之战刘备有没有故意隐藏兵力?鲁肃给刘备指了个方向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吴蜀获胜,但是在这之前还是非常惊心动魄的。因为刘备根本不太相信吴国和蜀国联手就能击败曹操,毕竟当时的蜀军还太弱,而吴国兵力也不及魏军。所以刘备非常的惶恐,但是又没办法,按照刘备的性格肯定会给自己留一个后手,如果眼看他们要失败还能马上逃走,以免被全歼。所以刘备在赤壁之战上还是隐藏了部分兵力的,赢了还好说输了可能也就没三分天下了。

刘备在长坂坡地区被曹纯的虎豹骑追上,一场混战过后,不仅两个女儿被俘,部属也被冲散。幸得猛将张飞紧随身旁,虽然暂时摆脱了曹军的追击,但原定的难逃江陵的计划无法实现,只得向汉水方向撤退。在撤退途中,刘备突然遇上了东吴的使者鲁肃,这让刘备的后半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按照《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鲁肃此次来到荆州,目的是“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这也就是说在临行前,鲁肃已经与孙权达成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大政方针,而这也是刘备的唯一出路。

不过,刘备的枭雄之姿在鲁肃面前尽显无遗。《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载,鲁肃在当阳地区遇到刘备后,问及其以后的打算,刘备的回答竟然是“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此语虽然言不由衷,却也反映出一个事实:刘备对于孙权集团的用意是缺乏了解的,故此以此言搪塞。

好在鲁肃是个实在人,立刻将当前的局势向刘备做了一个介绍,并提出孙刘联盟抗曹的建议。一旁的诸葛亮也是急不可耐,催促刘备立刻派人前往江东与孙权协商,孙刘联盟因此诞生,刘备也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对于曹操的强大军力,刘备是早有领教,心有余悸。对于东吴能否战胜曹操,刘备心里没底。虽说经过诸葛亮、鲁肃等人的努力,孙刘联盟已经形成,但刘备还是心中忐忑。不久后,这种心态在周瑜面前展现无遗。

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江东后,自己也听从了鲁肃的意见,驻军樊口。此时从荆州传来消息,曹操大军已顺江而下。刘备心中恐惧,派出舰船天天在江面上巡逻,唯恐曹军杀到。

一日,江面上出现众多战船,刘备以为是曹操水军,惊恐万状。部下提醒刘备是东吴的战船,刘备还非常疑虑,询问部下是如何区分。部下告诉刘备,从战船的样式上便可看出。这时刘备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派人前去迎接。

船上的东吴将领便是都督周瑜。来到樊口水面,周瑜派人通知刘备,说是自己有军务在身,不便下船,希望刘备能否驾船去往江面会晤。这个合理要求却又让刘备心中不安,对关羽及张飞嘟囔了几句,才不得不驾船前往。

见到周瑜后,刘备也顾不上客套,直截了当问周瑜东吴对抗曹操的军队规模。周瑜回答道:“三万人。”刘备不禁脱口而出:“恨少。”周瑜随即说了一番话,让刘备无地自容:“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一个是豪气万状,一个是心惊胆战,足见两人对即将爆发的赤壁之战的态度和信心。

这次见面也导致了一个结果:以周瑜、程普为首的东吴军队在前线浴血奋战,而刘备则是作壁上观,不愿意消耗自己的军力。故此《江表传》中说“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虽然这个记载被一些研究者认为不实,但从刘备之前的表现来看,倒是非常符合其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罗马军团编制是怎样的?一个罗马军团有多少兵力?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罗马军队队列其基本单位为支队,每一个小队会构成一个组,将他们与故希腊的方阵混淆在一起是一种极其普片的误解。古罗马步兵支队战术的出现使得战斗力更加合理化:1、防止挥舞武器时遭到阻碍。2、为能迅速移动,各支队之间留出容纳一支部队通过的空间。3、可以换下伤亡惨重的部队。4、可以应对敌人的移动。

每横列40人,纵3人。两人之间间隔1.8-2米。横列的各支队之间留出容纳一支部队通过的空间,各支队交错排列。

整个队列通常由三线列组成。共和国时代的三线列组成为:

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

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

成年兵组成的第三横列。

由两个百人队(Centuria)组成一个基本战术单位--支队(Maniple),一个百人队实际为60-80人。一个支队通常有120-160人,若为成年兵队,则只包含一个百人队。

三个支队组成一个大队(Cohort),一个大队大约有450-570人。包含大约120-160名轻步兵,120-160名青年兵,120-160名壮年兵,60-80名成年兵,同时含有一队30人的骑兵。马略改革后,每个军团还有一个第一百人队,比普通百人队的建制大一倍,其百人队长的地位也较高。

十个大队组成一个罗马军团(Legion),一般由4500--6000人组成。同时,一个罗马军团配有一个附属军团,也称联合军团。两者的建制类似,但是附属军团的骑兵为600人,且辅助军团随着征召地区的不同也有不同。

两个罗马军团与两个附属军团共同构成了执政官统帅的集团军,由一名执政官指挥。

副执政官则可以指挥一个罗马军团和一个辅助军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白江口之战,拥有四倍兵力于唐军的日军是怎么败的?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白江口之战其实作为中国人还是看得挺热血沸腾的,当时的情况其实非常的危急的,话说日军竟然有比唐军多四倍的兵力,但是最后结果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日军惨败了,败到什么地步呢?差不多连裤子都没有穿的了,哈哈,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什么原因吧!

题主所说日军在白江口之战中连裤子都输掉,还是有点言过其实,战后活下来的鬼子还是穿着裤衩逃回了日本。白江口战役,日军方面兵力达到了4.2万,拥有战船1000艘。反观唐朝军队,只有1.3万人(另一数据显示唐朝军队只有7000人),而且拥有的战船数量也远远少于日本。理论上,这场战役唐军肯定必输无疑,但白江口之战的战胜方却是唐军。

众所周知,日本是大唐的粉丝,多次大规模派遣使团前往中土学习各方面先进的知识,后来还想挑战老师。很大程度上,正是白江口之战,唐朝以劣势兵力将日军精锐部队打得怀疑人生。在这之后,日本对中国心服口服,一千多年都不敢轻易招惹中国。在白江口之战前夕,半岛上面分成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这三个国家经常打来打去,也就是互相抢地盘。后来新罗国抱上了唐朝的大腿,一直都愿意当唐朝的藩属国。高句丽和百济不爽了,于公元655年联手准备灭了新罗国,而后者赶紧向唐朝求援。这,就是白江口之战的大背景。

看这架势,新罗国单独抗衡肯定不是两国联军的对手,于是向唐朝求援。唐朝当然不会坐视小弟被欺负不管,于是派遣大将军苏定方率军前往救援。苏定方没有直接攻击高句丽,而是选择攻打百济。百济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很快就被打得亡国了。百济余党就跑到日本搬救兵,很快日本就以援助百济为借口出兵半岛。这时候,唐军主力部队在北线与高句丽作战,南线留下的兵力并不多。

公元663年,唐军南线主力部队与日军决战于白江口地区。在这场战役中,唐军水师虽然战船数量少,但战船的技术水平远高于日军战船。唐军的战船高大坚固,日本的战船则是体积小,经受不起打击。在白江口地区,唐军与日军分别对立展开。日军耐不住性子,率先发动了进攻。日军的船只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并且没有发挥出数量优势。日军当时可以使用多艘小船围攻大船,但日军却一股脑往前直冲。唐军抓住战机分出战船两翼包抄,将日军死死围困在中间。这时候日军水师的兵力优势根本无法发挥,唐军却充分发挥出船高又坚固的特点,一举歼灭日军水师主力部队。

参考文献:

1.柯胜雨:《大唐帝国东亚战记》

2.佚名《那一年,我们打残了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蜀汉鼎盛时期的兵力和曹魏比差多少?揭秘刘备和曹操的真实兵力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曹操占领的北方还是最强大的,人口最多而且曹操拥有最多的士兵。虽然没有曹操自己说的80万大军这么夸张,但是十几万应该还是有的。那鼎盛时期的蜀汉和曹魏相比兵力到底差距多少呢?根据记载,蜀汉兵力最多的时候有9万人,接近10万,而曹魏那变可能有18、9万左右的兵力。如果这个时候大家对阵可能曹魏就不能靠兵力来碾压了,因为9万人能运用的战术很多,只是多一倍可能还不够。

蜀汉后期仅有9万军队了, 诸葛亮为何还主动进攻曹魏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蜀汉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在政治上把自己标榜成大汉正统,把曹魏定位为叛逆。如果蜀汉对曹魏坐视不理,那就是自打嘴巴。因此,诸葛亮只能不断的北伐,不断的对曹魏进行讨伐,以此彰显自己才是正统,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在政治上不用处于劣势,不至于沦为真正意义上的割据政权。

坐等魏国来伐,还不如主动出击。曹魏伐蜀,迟早的事,这一点诸葛亮知道,所以才和东吴联盟,彼此相互支援。曹魏在曹丕、曹叡两代,因为自身有问题,都不敢轻易举兵伐蜀或者伐吴。诸葛亮明白闭关自守,自己匡扶大汉的抱负一定不会实现,主动出击,虽希望渺茫,不过还有一丝希望。

消耗魏国经济,避免两国国力差距过大;诸葛亮六处祁山,虽然没有攻下长安,但是却消耗了魏国的经济。由于蜀汉的人口、经济、文化都跟不上魏国,而起不如魏国发展迅速,诸葛亮进攻曹魏的时候,干了一件事:屯田!而且是在曹魏的地盘上进行屯田,就是当兵的平时种地,该打仗的时候打仗,两不耽搁,这样一来,蜀汉不用提供军粮,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而曹魏却要苦苦的千里运送粮草,调集全国力量防范诸葛亮,这样此消彼长,蜀汉只需要少量的军粮,就能大量消耗魏国的粮草。当然,这是相当的危险,这也是为何诸葛亮死前,告诫姜维费祎不可轻易伐魏。伐魏不仅仅是克复中原,就算不能克服,也要消耗曹魏的国力。

蜀汉一直以正统自居,把自己看成是大汉的延续,而当时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自己当了皇帝,对于蜀汉来说这是大逆不道的。所以诸葛亮明明知道蜀国实力在三国中最为弱小,仍然不得不发兵攻打魏国。

你要问啥?你自命为正统,不讨伐所谓的乱臣贼子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吧,一旦放任曹魏不管,不就是等于承认曹魏的地位吗?这对于蜀汉来说是绝对不能承认的,一旦承认,蜀汉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所以说诸葛亮明知事情不可为而为之,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小国要图强。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国实力最小。弱小的国家要生存,只有奋发图强,你不能坐着等着别人来打你吧。这一点在后出师表中就提到。“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待亡,孰与伐之。”简单的来说就是要以攻为守,只有这样,蜀国才能够有更多的机遇。

蜀汉自建立以后就存在着荆州派和益州派的矛盾。刘备当年就为了平衡两派的矛盾,娶了代表益州派的吴氏。刘备等人逝世后,荆州派的势力逐渐下降,两派矛盾凸显。对魏国用兵是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可以寻求新的平衡点,比如后来的姜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袁术地盘那么小,为何如此兵多将广?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早期,也就是东汉末年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个事情也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就好比当时的袁术其实他们的地盘真的很小很小了,但是大家不妨仔细的分析分析看看他们的兵力竟然如此之多了所以那么小的地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兵力我武将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

袁术在三国内之所以能够立足,本人认为有三个原因很是关键,一是位置,二是钱财,三是家世!

袁术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很大的军阀,他虽只有区区淮南等地,但却兵多将广,兵力比当时地盘多自己数倍的曹操还要多。

一、袁术虽然占的地少,但他占的位置很好。他占的是当时最繁荣的中原地区,人口密度很大,人口并不少。袁术的地盘以南阳、汝南和江淮三郡为主,而南阳和汝南恰恰是当时人口最多的两个郡,他这两个郡的实力不差于两个州啊!兵力是很充足的。

《后汉书》中也有记载,南阳有三十七城,人口有二百四十万,汝南有人口二百一十万,是当时的第一和第二。

二、袁术基本是不差钱的,人家有钱财。因为位置好,淮南地区经济发达,土壤肥沃,农业发展的很好,他的粮食储备是相当充足的。当时讨伐董卓的时候,袁术就是总督十八路诸侯的所有粮草的,所以说袁术粮多呢!

在乱世人们为了存活,都是跟着有饭吃的主走,更何况袁术不仅有粮还有钱呢!自然能得到众多他地名士来投奔,所以他的部队不单单是只有本地人马,还有各地来投奔他的人,所以袁术能够兵多将广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家世好,名气大、影响力大。袁术家四世三公,他是大司空袁逢之子,起点是很高的,他在当在讨伐董卓时就已经是后将军了,在诸侯里官职是最高的,当时的曹操还是杂牌将军,刘备还是平民,孙坚在层面上更是他的直系下属,算是袁术的打手了,当时孙坚进攻刘表也是有袁术的授意的。若当时不是下属孙策开始搞独立,我想袁术还是有机会占领江东的!

袁术有名气,袁绍在袁家毕竟不如他的地位高,所以袁术基本继承了袁家的大部分势力和影响力,名气大、地位高、起点高,势力还会不大么?

正是因为袁术位置好,加上钱多、影响力大 ,袁术才能如此嚣张,他敢称帝,当然不是只靠个玉玺了!不过一手好牌被袁术打的稀烂,确实让人唏嘘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奥德河战役是怎样的?德军损失多少兵力?

全文共 2361 字

+ 加入清单

奥德河,这是一条沿途有着无数美丽风景的一条河,流经波兰,一直到波罗的海,如今已经成为了波兰境内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事实上在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奥德河的名号就已经非常的响亮了,当年德军就在这里苦苦的支撑着盟军与苏联的进攻。而1945年1月在奥德河进行的一场战役成为了压垮德国的最后一根稻草。苏军决定向奥德河发起进攻,如果得手的话,德军就不会再有反击的机会了,于是在1945年1月苏军开始筹备此次作战。

1月12日开始苏军就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为之后纵深的进攻打下了基础,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派出了八个集团军和五个坦克军向拉多姆斯科实行进攻,配合进攻的还有一万多门火炮和一千四百辆坦克,这是都是令人吃惊的数字,很难想象德军在这样的战力下能够坚持多久,不出所料的突破了第一防御带。

到了13日德军派出了阻击部队但是被具有碾压优势的苏军迅速击退,苏军还乘势突破口扩大了60公里,15日解放了凯尔采,17日解放了琴斯托瓦市,可以说一系列的作战令德军损失惨重,失去了多处此前攻占的领地。而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派出了四个集团军和两个坦克军发起了进攻,进攻方向集中在罗兹和华沙,同样有一万多门火炮和七百多辆坦克参与配合进攻,结果同样是第一道防御带被迅速突破,16日和17日解放了拉多姆和华沙。

从1月18日开始苏军马不停蹄士气高涨向柏林方向挺进,1月19日罗兹被苏军解放,25日渡过了瓦尔塔河,将波兹南地区的六万德军包围,26日到达了奥德河地区,几个登陆场迅速被攻占,一套犀利的作战打得德军是措手不及,有些德军根本来不及还击就被歼灭,而有的德军是没有继续作战的信心便向苏军投降了。

乌克兰第一军解放了整个西里西亚工业区之后也到达了奥德河地区,同样攻占了几个登陆场,值得一提的是解放西里西亚的战斗堪称风驰电击,因为包围德军的话,德军很有可能鱼死网破,将工业区的设施尽数破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苏军直接进行突击进攻,迫使德军撤离了工业区再行歼灭。在解放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之后,苏军又巩固了在此前在奥德河地区攻占的登陆场,德军退回了奥德河东岸驻守,苏军此战大获全胜,解放了波兰大部分地区,德军损失了大部分兵员损失了此前占领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战略地位,把主动权彻底的交了出去。

就此次发生在奥德河附近的战役来看,苏联方面出动了乌克兰第一军和白俄罗斯第一军,这都是参加过数次大型战役的苏联精英部队,兵力达到了二百二十万人,火炮三万门、坦克七千辆、战机五千架,这样的兵力配置放眼整个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小觑,带领这支部队的司令是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和彼得罗夫大将。奥德河附近驻扎的德军是A集团军,兵力只有五十六万,火炮五千门、坦克一千二百辆、战机六百架,苏军发起战役之后德军统帅部深知奥德河战役如果苏军取胜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派来了大批的增援部队,在奥德河地区构筑了纵深可达五百公里的防御线,第一道防御线是德军最重视的也是德军眼中最坚固的,但是在苏军的强大碾压下可谓是螳臂当车。

白俄罗斯第一军和乌克兰第一军实行突破后就将进攻正面加宽到了一千公里,每天的进攻速度基本恒定在四十五公里,机械化军团的进攻速度达到了惊人的每天七十公里,放眼整个二战也很少有部队能做到这样快的前进速度。而且不仅坦克军团,苏军各个兵种合成集团军以广泛机动的方式前进,这也是此次战役苏军的一大鲜明特点。

不仅坦克兵团,而且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实施广泛机动,也是此次战役的一个鲜明特点大军团机动不断地迂回包围德军,将德军分割之后逐个击破,各个部分的军团可以放心的去向目标进攻,不用担心有从其他方向前来的德军援兵,为什么在整个奥德河战役中苏军一步步攻占了各个城市却没有收到德军支援部队的进攻,这就是主要原因。

解放波兰对于整个欧洲战场来说具有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不论苏联还是德国都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对于奥德河的作战目的就在于将波兰的领土从德国的魔爪中解救出来,而且要彻底击败德军A集团并且到达了奥德河沿岸,这对于日后进攻柏林是非常有利的。

苏军考虑到了进驻波兰可能出现的问题,阻止了苏联波兰友好协会,向波兰的居民宣传苏联进入波兰的好处,对于波兰居民来说苏联军队进入波兰是非常好的,因为这样就可以把德军从波兰的土地上赶出去。为了应对此次作战,苏联方面除了集中了大量精英部队之外,对前线的补给也是十分优秀的,兵员、弹药、车辆、食品、燃料等都及时的被送到了前线,整场战役下来,苏军基本没有出现过补给不足的情况。

放眼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奥德河战役可以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而且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也是巨大的,此一战之后苏军距离柏林的距离仅仅剩下了六十公里,德军有十五万人被歼灭,还有四万多人被俘虏,大量的坦克、战机和火炮直接被苏军获得,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话用到此时的德军是再合适不过的。苏联军队的猛烈作战足以被人称赞,苏军就如同一只猛虎一样突击着德军的防线,装甲部队的快速挺进是胜利的关键之一,坦克集团军之间交错挺进,尽最大的速度突破着德军防线,用中国古语来说就是兵贵神速。

这场战役给予了苏军很宝贵的经验,首先来说是机动性方面,装甲部队之间相互配合挺进,随后是大批的步兵,空中还有大量的战机进行掩护侦查和进攻。河流没有结冰而且气候比较温暖的情况下,苏军掌握了基本的战役要求,在占据德军阵地之前强渡这些河流,当时的德国将军梅伦廷在之后的回忆录中提到了此次战役,他说苏联的进攻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和速度,令当时的德军士兵非常吃惊。

而且苏军掌握了机械化作战的战术,奥德河战役的几个月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无法描述,白俄罗斯第一军和乌克兰第一军因为此次战役的作战成功被授予了勋章。现在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此战的评价就是,苏军在奥德河的胜利,就如同一块敲门砖,敲开了柏林的大门,也如同一根稻草,压垮了德国这头大骆驼。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莫斯科战役之前苏联已经损失了240万兵力,为何还有能力反攻?

全文共 1794 字

+ 加入清单

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纳粹德国的攻势来势汹汹,打的苏联是措手不及。1941年6月22日凌晨4:00,刚完成工作准备休息的斯大林,突然接到了一个令他目瞪口呆的消息,边境线的德国军队对苏联发动了全线进攻。在这之后,铺天盖地的坏消息接踵而来,苏联领土与军队不断的被德军包围和歼灭。

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后,德国的闪击战用势如破竹来形容并不夸张。只用了短短不到6个月的时间,从德苏边境出发,苏联被德国占领了首都莫斯科以西的50多万平方英里的土地,超过7500万居民生活在德国占领区。可以说,苏联此时经济最发达、工业最完善的欧洲地区,大部都已被德军占据。

作为抵抗的主力,苏联的军队损失更沉重无比,到1941年12月,莫斯科战役刚刚爆发之时,苏联主力红军被消灭了高达240余万。而开战之前,苏联军队的总兵力,满打满算也只有500万。损失如此惨重,苏联为什么还有余力发动反攻呢?

第一,得益于现代化国家完善的动员体系。完成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化国家和封建王朝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代化国家有能力、也有实力做到全民动员。一旦面临国战,他们可以迅速动员大量预备役补充军队,因此,即使前线军队损失惨重,也可以及时得到大量经过训练的新兵。紧急时刻,甚至可以将全国适龄的青壮年全部征召进入战场。

苏联正是得益于这样完善的动员体系和预备役体系,才使得苏联军队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之时,可以迅速征召大量青壮年加入部队,并迅速的投入送到战场上。

可以说,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能够一直坚持败而不亡,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动员体系成为苏联的最大倚仗。整个苏德战争期间,无论苏联处于守势还是攻势,苏联军队的伤亡都远大于德国军队,但苏联依然坚持住了,靠的就是源源不断的“人海战术”。

因为,拥有1.8亿多人口的苏联,人力资源远比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更为充沛。战争爆发之后,苏联每个月都可以征召超过50万人,这些人虽然训练不足,装备也十分缺乏,但它依然成为苏联得以撑过最艰苦的前半年的关键因素。

第二,德国低估了苏联恶劣的环境。深入苏联境内之后,德国面临的困难远比想象的更多:漫长始终被游击队袭击的补给线;规格与德国完全不一致的糟糕交通网络;远比想象的更强的抵抗;尤其是苏联漫长的冬天和冻着零下几十度的低温,更使得德国军队遭遇了大面积的非战伤亡。

由于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德国对于苏德战争过于乐观,因此,他们对于从秋季就开始了严酷气候,毫无思想准备。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环境中,大量的德军士兵被冻伤冻死,德军的各类武器装备,包括坦克、卡车、火炮等,也由于低温无法使用。冬天的严酷气候,成为苏联最好的帮手。

第三,德国大大低估了苏联的工业实力。德国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之后,苏联很快批准了总动员国民经济计划,并将国内经济转入了战时轨道。可以说,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刻起,苏联就将全国的所有工业实力用于支援战争。而早在30年代,苏联就已经成为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大国。不考虑高精尖方面,德国的工业规模其实是不如苏联的。

而后,虽然苏联大面积欧洲领土被德国占领,但是,在此之前,苏联人民委员会已经发布了把工业向东转移的命令。到1942年1月份时,仅用了半年的时间,超过1523个大型工业企业向东迁移了数千公里。这其中,用于国防的工厂高达1360个。这些被迁移并迅速恢复生产的工业和企业,成为支撑苏联战争的最有力保障。

第四,德国的损失也比远比他想象的更严重。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更何况,德国面对的,还是工业强国苏联。因此,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劲,但是在战争发动的前半年的时间内,德国军队依然损失了超过70万的军队。

而这个数字,占到了德国在苏联总兵力的23%之多。如此惨重的伤亡,德军其实已经达到了极限,虽然称不上强弩之末,但莫斯科战役之前的德国军队,已远不如战争发动之时的那般强大。

第五,德国极大的低估了苏联的抵抗意志和抵抗决心。战争初期,在苏联损失数百万军队之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从未想过放弃抵抗。尤其是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无论对斯大林有多少诟病,无论他做了多少人神共愤之事,有一点是公认的:斯大林的钢铁意志从来不容置疑。

因此,虽然战争初期苏联损失惨重,但是,斯大林快速调整政策,在坚决抵抗的同时,也提拔了一大批如朱可夫等优秀的将领,正是在斯大林、朱可夫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苏联挺过了最艰苦的战争初期,并最终在盟国的帮助之下反败为胜,覆灭了纳粹德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官渡之战双方兵力对比 袁绍总兵力比曹操多多少?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中非常经典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那袁绍曹操双方兵力到底是各有多少呢?根据史书记载,当时袁绍一共有11万人,而曹操只有2万人,袁绍的总兵力是曹操5倍还有多的,其实在古代双方战斗力这么悬殊的背景下,弱势的一方还能胜利的战役还真不多,但是曹操奇迹般的做到了。可能有人会说袁绍的指挥能力实在太差了,可以五个打一个结果还打输了,当时又没有导弹大炮这种大范围杀伤性武器,袁绍是怎么把自己给弄输了呢?其实还真就是因为袁绍的指挥出现了巨大失误。

其实兵力多的一方一般都会选择主动出击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袁绍却一直不肯大举进攻,还等到了曹操把兵力完成集结,最后袁绍大将颜良、文丑还被击杀,也是让袁绍吃下了第一场战败的苦果。当时袁绍的每支部队最少都有1万人,而曹操一共才两万人。所以曹操肯定不会傻到飞散自己兵力还和你打,所以把自己的部队全部聚集在一起,但是袁绍那边却没有这样做,还是拿原来的阵型去和曹操打自然就落了下风。

不过袁绍虽然初战失利,但兵力依然还是绝对的优势。所以曹操也没轻举妄动,双方开始僵持起来。期间袁绍这次也变聪明了,把自己的大部队都集结到了官渡一带准备和曹操殊死一搏。而当时荀彧也对曹操说,“只要能防守住袁绍这一波的攻势那胜利的天平就会发生逆转,所以主公千万不能退守一步,先退的人士气就会衰弱。只要能让袁绍的部队不再向前推进就能出奇制胜,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请主公务必坚持住。”也正是因为荀彧的这番话,曹操信息倍增。除了防守以外还想方设法攻击袁绍的粮道,使袁军出现补给困难。

后来局势真的出现了转机,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突然叛变,而且还向曹操献计夜袭乌巢,最终曹操带兵突袭成功把袁绍大军的粮草全部烧毁。最后袁绍只能撤退,但军队士气已经全无,而且内部将领还发生了争论和矛盾。这下子袁绍虽然兵力多,但是精神上的防线已经被击溃,曹操这边却士气大增直接一举击败袁绍获得了这关键一役的胜利。

其实袁绍的确不是一位合格的指挥官,竟然在这么大的优势下被逆转翻盘。当然曹操这边完全是靠着坚韧的意志力和大胆的战略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从这点上来看还是非常佩服曹操的。看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对官渡之战时双方的兵力比较了解了,你觉得袁绍会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夷陵之战孙权算以少胜多么?孙权和刘备分别有多少兵力?

全文共 1481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当中最经典的三场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可以算是以少胜多,那夷陵之战也算是以少胜多么?当时孙权刘备兵力各是多少呢?关羽被杀的那段时间,正是蜀国兵力最强的时候,但最后的结果几乎是全军覆没,孙权方面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如果孙权也是少胜多的话那刘备这仗大的也太失败了,不过当时刘备急着为关羽报仇可能也没想这么多。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将军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张南为前部,赵融、廖化、傅肜为都督,亲率大军数万开始东征孙权,史称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同年八月,战役正式打响。刘备的先头部队进展顺利,八月间打败李异和刘阿占据秭归,其主力也陆续向秭归集结,同时荆州武陵地区的蛮夷各部也纷纷派出使者请求协助刘备夺回荆州。面对刘备的攻势,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孙桓出兵抵抗。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 刘备派出将军吴班、陈式沿三峡东进,占领荆州长江上游重镇夷陵,陆逊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从巫县、秭归等地后退了近六百多里,一直退到了猇亭地区。直到在夷陵道攻破刘备军队的五个营寨并斩杀其将领之后,陆逊才停止了撤退转入防御。同年闰五月,陆逊火烧夷陵,刘备大败,夷陵之战以陆逊的胜利而告终。大致上这便是夷陵之战的全过程。

这场战争有两个话题引发了后人的热烈讨论,一是刘备东征的总兵力究竟是多少,这是不是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刘备为何会兵败夷陵?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分成两篇文章来进行阐述,今天要讲的是第一个问题。

关于夷陵之战中东吴军队的数量,在史料中的记载非常明确。《三国志·陆逊传》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这也就意味着东吴前线的总兵力当在五万多人。

刘备的总兵力是多少呢?史料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记载,这里先列举一下:。首先是《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中的记载:

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帝报曰:“昔隗嚣之弊,祸发栒邑,子阳之禽,变起扞关,将军其亢厉威武,勉蹈奇功,以称吾意。”

其次是《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中的记载: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这两个数字对比,刘备兵力的数字相差足足有一倍。那么,哪一条才是真的呢?一时难辨真伪。不过,有一条蜀汉总体人口及兵力的记载可以解答这个疑问。这个记载出自《三国志·后主传》注引《蜀记》当中:

(刘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这个统计数字是蜀汉灭亡时刘禅派尚书郎李虎交给邓艾的士民簿。这个时期的蜀汉与刘备时期相比,有两个巨大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刘备时期的蜀汉,南中未附,无法从该地招募兵力;其次是这个数字中有蜀汉全国总兵力的人数:十万二千人。经过数十年发展的蜀汉总兵力尚且如此,刚刚建国的蜀汉总兵力即便超过这个数字,也不可能呈倍数。故此,《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中的记载并不可靠。

《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中的记载是否准确呢?从记载来看,这个数字是孙权上奏时的原文,而且孙权的这道上奏是为了向曹丕求援,即便数字不尽准确,但也只有扩大而没有故意减少的道理,。

由此可见,当时刘备从益州带来的总兵力应当就是四万多人,即便加上马良在荆州五溪各少数民族中招募的军队,其总和也就是五万多人,与陆逊的兵力相当。故此,夷陵之战并不能称之为以少胜多的战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吴起的魏武卒方阵是怎么做到以五万兵力能碾压秦国二十万兵力的?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吴起这个人其实也还是挺厉害的一个人,他厉害到什么地步呢?话说他能以五万兵力直接的碾压秦国的二十万兵力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倒是为什么呢?其实玄机就是吴起他自己发明了一个叫“魏武卒方阵”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做到碾压地方二十万大军的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旧不胜新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八国联军才几万人,但是击溃了百万清军,大多数清军是不战而逃。同样的道理,吴起的五万魏武卒是战国时代的第一支精兵,使用铁质武器,军纪严明,战术先进;秦军号称五十万伐魏,实际只有三十万人,这三十万人大部分是农民,少部分是武士,说白了是一群乌合之众。吴起以五万精兵击败了秦军中军大阵后,其余秦军不战而逃,于是演变成了一场追击战,大部分秦军在逃亡途中被魏军斩杀,少部分则逃回了秦国。

吴起是天纵英才,兵家之学无师自通,他本人不仅兵法出神入化,自身武功也十分高强,曾经一人击杀同乡三十余人。吴起在河西担任太守时,奉命组建魏国河西守军,他挑选士兵的原则就是身强体壮,尊守军纪。身强体壮的标准是:身穿三层铠甲,头戴铁盔,腰佩阔身短剑,身背二十石强弩并带箭五十支,肩扛长戈一支,背三天干粮,日行一百里后尚能保持战力!遵守军纪有一个趣闻,大致跟商鞅变法时徒木立信一样:吴起让军士射辕门之孔,射过者重奖!因此魏军的军纪十分严明,因为士兵们知道有功必有重赏,有过则必有重罚,谁也做不了弊,谁也例不了外。

吴起训练魏武卒以重步兵为主,以骑兵为辅,组成攻击力与防守力皆强的步骑混编武卒方阵。当时魏国正在扩张阶段,因此魏武卒与列国有无数次交锋,无一败绩,战斗素养与战斗意志都十分的强。当时的秦国则是车战老兵,简单的说就是以车兵为主,步卒为辅,一辆战车配武士两名,步卒七十二人。面对魏国的崛起和吴起灭秦的威胁,秦国举国成兵三十万,出击魏军意图一战击败吴起,收复河西。

以老战车、青铜骑兵和未经严格训练的新步兵相互混杂的三十万秦国大军,被吴起的五万精锐武卒击溃,伤亡过半。幸好秦国还有五万老秦骑兵,也就是所谓的绝死轻兵,他们奋力抗住吴起的攻势,才避免了秦军的全军覆没。如果吴起手中有十万魏武卒,则秦军亡矣;如果吴起没有离开魏国,则秦国休矣。吴起作为一代名将,对秦国的伤害是巨大的,也告诉秦国落后就要挨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吴三桂兵力是清朝的二倍,为什么会失败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吴三桂最后为什么还是失败

吴三桂失败的原因只要有几点。

首先他集结的这此反清同盟其实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一个是铁了心要反清的,从始至终只有吴三桂在跟清朝死嗑到底。虽然前期吴三桂在对清作战中是很占优势的,但随着自己孤军作战,渐渐的感到兵力上的不足。但却没有同盟出手相助,大家都在观望,不相信吴三桂有对抗清朝的能力。所以吴三桂最后跟清朝划江而治。

反清同盟不信任他的原因,主要是吴三桂曾为表效清之心,对反清同盟进行过大屠杀,这时候又开始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难免大家不信任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吴三桂已经年过花甲,在1678年,已经66岁的吴三桂称帝,建立了周朝政权,同年他下令大将马宝进攻清军,经过两战两胜,大败清军,之后再大举进攻广东、广西,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不久便病逝,此后帝位无能君,也很快被大清剿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城市已经是淘宝的地盘,阿里巴巴终于进村了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淘宝网已经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网上购物。该网站的前端布局类似天猫和淘宝。它分为几类,然后是流行的建议。不同的是,在农村淘宝,第一类是“农业用品/农具”,其次是“每个人的电/家用电器”。显然,这些是根据农村网上购物人群的需求专门定制的。

当然,与专门定制的在线二级渠道网站相比,线下农村淘宝店是亮点。平西获悉,阿里巴巴的第一家农村淘宝店于10月29日正式开业,其地址是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镇杜集村。考虑到当地完备的物流设施,桐庐被选为品尝新鲜食物的首选地。目前,神通、童渊、中通、大云快递已签署《快递公司与桐庐县政府支持桐庐电子商务发展合作协议》,为淘宝村一级服务站提供物流支持。“三通一平”是桐庐的本土企业。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提供了农村地区淘宝店所需的所有启动资金和技术指导。目前,阿里巴巴有一个村淘宝项目团队在对接。项目团队成员是阿里巴巴B2B交易平台的中国供应商,人员仍在扩充。有了阿里巴巴的资金支持,农村淘宝店可以配备网络、电脑等设备。此外,阿里巴巴的技术人员还将培训农村淘宝店主。受过训练的店主可以帮助其他不知道如何使用电脑、没有淘宝或支付宝账户的村民通过农村淘宝商店进行网上购物。店主将帮助他们选择商品和填写送货地址。

此外,每个农村淘宝店支付宝都有2万到3万的担保金额,这意味着村民可以在商品到达试销地后下单付款,阿里巴巴将帮助他们提前向卖家付款。如果你不喜欢,农村淘宝店会帮你退款。

然而,对于农村淘宝店来说,帮助村民购买商品只是其功能的一半,而另一半是帮助村民销售商品。

现在,浙江桐庐富春江镇的金佳村店已经开始预售本地脐橙。在卖家的信息中,销售信息不仅仅是脐橙,还有有机土鸡蛋、野生紫芝、土蜂蜜等商品。然而,这些商品信息是由农村淘宝店的技术人员收集和输入的,包括拍照和清点商品数量,从而大大降低了村民成为卖家的门槛。村民可以通过淘宝店的现金结算或直接银行卡转账来收款。

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千县十村”计划,未来三到五年,将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农村淘宝店)。

正如马云11日所说,国际市场和农村市场是阿里巴巴下一步要突破的市场。阿里巴巴董事会执行副主席蔡崇信也表示,在中国,整个电子商务的渗透率只有9%,仍有91%的扩张空间。他认为,在城镇,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使用电子商务,而在农村地区只有9%,这不仅是阿里巴巴提高消费能力的一个机会,也是他们提高制造能力的一个机会。

为此,阿里巴巴今年的战略是,首先,开始通过互联网向城市销售农民产品。据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陆兆禧称,这是因为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大。第二,通过网络,城市可以向农村消费产品。

接下来,阿里巴巴和它的物流合作伙伴将一起进入这个村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项羽三万兵力如何打赢彭城之战?差点改写楚汉之争结局

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彭城之战对于项羽和刘邦来说都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尤其是项羽。最后项羽依靠三万兵力战胜了刘邦五十万大军,让刘邦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实际上从双方兵力的数字来看,项羽此役能获胜堪称奇迹,冷兵器时代想要以少胜多基本上是很难做到的。那项羽究竟是如何打败刘邦的呢?只可惜此后项羽没有乘胜追击,让刘邦有了喘息的机会,不然楚汉之争结局或许就要改写了。

春秋时期,夫差率精兵北上,与诸侯会于黄池,国中仅有老弱病残留守。勾践趁机发难,与吴兵交战,俘虏吴太子友。吴国元气大伤,终败于越国,夫差也在兵败后自尽。

东汉末年,关羽率荆州精兵北伐襄樊,大败于禁七军,威震华夏。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偷袭荆州。荆州兵听闻后方有变,军心顿时大乱,一夜之间全部逃散。关羽仅率百余士兵退守麦城,兵败被杀。

吴王夫差和关羽的兵败是典型的大军在外、后方被盟友袭击的战例,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哪怕是强如夫差、关羽也难以抵挡。在历史上,有一个人在友军背盟、两面夹击的情况下,不但全身而退,还达成一次完美的反杀。

此战就是著名的彭城之战。关于彭城之战,大多数人只知道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项羽率三万骑兵发起突袭,击败五十六万汉军,很少有人站在项羽的立场上考虑,他当时面临的形势有多么险峻。

战争的背景是在汉军东进伐楚时期。刘邦平定三秦后挥师东进,趁项羽伐齐之际收降河南王申阳、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韩王信、常山王张耳、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汉军与各诸侯联军达到五十六万,攻克了守备空虚的楚都彭城,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衡山王吴芮虽未叛楚,却也没有出兵救援。

项羽此时的形势就如同当年的夫差一般,甚至还要险恶:十八路诸侯反了十一路,老巢彭城失守;齐地叛乱不断,楚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中;大军出征在外,家眷俱在彭城,军心不稳,随时可能哗变。仗打到这个份上,换了夫差或关羽,基本上可以凉凉了,项羽覆灭在即,楚汉战争将提前结束。

刘邦和其他七路诸侯王也是这么想的,每日在彭城中置酒高会。而楚军在项羽激励下,当此绝境,既没有哗变也没有逃散,反而同仇敌忾,上下一心,欲与诸侯军决一死战。项羽见军心可用,决定用骑兵突袭的方式打一场奇袭战。

彭城即今天的徐州,四面都是平原,适合骑兵作战。项羽集结了三万骑兵,向彭城发起突袭,一举突破彭城外围的樊哙部防线,冲向汉军腹地。项羽对战役形势看的很清楚,只要击溃汉军中军主力,诸侯联军自会不战自溃。因此毫不恋战,如长矛一般冲破汉军防线,一直杀到联军主阵地。

汉军没有想到项羽会突然袭击,外围阵地上的樊哙部也没起到迟滞敌人的作用。楚军骑兵如狼入羊群,仅半日便击溃了五十六万联军。联军兵败如山倒,基层建制被打散,指挥中枢被摧毁,满山遍野都是溃散的联军步卒,被楚军骑兵赶入谷水、泗水、潍水中,溺水而死者数以十万计。刘邦残部被楚军重重包围,突围无望。恰逢狂风大起,尘沙眯眼冲乱楚军阵势,刘邦趁机突围,扔下老父和妻子,三次把儿子女儿踹下牛车得以逃命。

此战,项羽以敏锐的战场嗅觉、高超的指挥造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仅用三万骑兵击溃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创下军事史上不可能的战争奇迹。虽然因天气原因未竟全功,但也扭转了战前的不利局面,殷王司马卬战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魏王豹归楚,河南王申阳下落不明,代王陈馀、齐王田横与楚停战结盟,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重新归楚。刘邦遭遇起兵以来的最大失败,老父妻儿被俘,几乎全军覆没,仅剩常山王张耳和韩王信两个附庸侯。关键时刻,韩信打赢了京索之战,又得到了萧何从关中发来的人力物资,才慢慢扭转不利局势,在成皋——荥阳一线展开长达数年的对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夷陵之战,蜀军总兵力其实不过5万

全文共 121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夷陵之战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话说那就是蜀国倾尽了全国上下所用兵力去攻打东吴,话说蜀汉动用了70万人马的,最后等于说是全军覆没,至此蜀国实力损失惨重,也导致了最后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没有太大的效果,最后灭亡,那么我们有的人要问了,这个三国时期连年征战,当时的蜀国面积那么小,就真的有大家说的70万人口吗?那么历史上的真实的夷陵之战到底是怎么样的?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真实的夷陵之战其实和网上传言的都差不多,但是就总兵力而言的话,出入是最大的,网传有70万,其实只不过有个四万左右,具体是什么情况,接着往下看。

话说当时是公元219年孙权擒杀了关羽,夺取了荆州,所以吴国和蜀国就变成了仇家了。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称帝。同时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亲自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孙权想求和,但是刘备不答应,吴国诸葛瑾也劝说刘备不要轻举妄动发动战争,但是刘备依旧不听,当时张飞率领万人准备于刘备会师,但是出发前被部下杀害。

当时吴国和蜀国的战线已经移到了巫山附近,所以长江三峡就成了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先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为先头部队,先夺取了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

孙权这边奋起抗战,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带领其余将领和五万大军开赴前线抵挡蜀军,同时还向曹魏称臣。这里又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孙权向曹丕写求救信的时候说的蜀国是有4万人的,所以这和上面说的5万差距不大。

陆逊上任之后觉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的话,需要暂时的躲避蜀军锋芒,所以选择后退,一直撤退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寻求时机决一死战。

至此两军相持了接近6个月,但是陆逊坚决不出,最后大家也知道了,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加上当时正值六月,所以太热了,刘备就把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但是后勤什么的太远了啊,东吴的反击也从这个时候开始。

之后就是历史上经典的火烧连营的历史事件了,吴军前后夹击,蜀军跑都没地方跑,吴军十分顺速的攻破了四十余座营,刘备眼见溃不成军,最后危机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至此,刘备全军覆没,阵亡数万,在《傅子》中记载,刘备这边死亡人数接近了8万,这和上面的又有出入啊。后来由于赵云等人季节,夷陵之战就此结束了。次年4月刘备病逝。

夷陵之战虽然吴国守住了,但是吴国损失也不小,蜀国就不谈了,元气大伤,后来只能结盟共同对抗曹魏了。话说后来接近四十年三国间疆域再无变化。

所以最好蜀军的兵力真的不是七十万,而是约有五万而已,吴军也不是二十万,也只有五万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猫咪地盘占有欲分析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埃及猫(详情介绍)

猫咪是非常有占有欲的动物,地盘意识较强,好比很多狗狗会到处撒尿一样,都是在圈地盘,很多猫咪可能会因为地盘被强占,而大打出手,一般在野外或是流浪猫较为多见,当然也不排除家里饲养第二只猫咪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尽管猫咪被喻为非群居的动物,家猫咪还是会在户外集群,也可以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但不像狮子会群体攻击。虽然每只猫咪都拥有明显的领域(在性别上雄猫咪拥有最大的地盘,而遭阉割的则最小),而在所谓中立地带,猫咪就较少有地盘,或是互相侵越等问题。除了中立地区外,持有地盘的猫咪通常会积极地抵抗陌生猫咪,通过凝视、发出嘶哄声,然后会咆哮,如果该猫咪尚未离开,地盘猫咪则会展开激烈地攻击。欲攻击的猫咪会壮大自己的身躯,竖起自己的毛发,或将身子竖成弓形。攻击时通常使用其前掌对脸强而有力的掌击,但很少有严重的伤害,失败者只会带着小抓痕匆匆离去。

2、在性别上,雄猫咪时常会因地盘问题相互攻击,而在脸上留下些伤痕。当然不是只有雄猫咪才会攻击,雌猫咪也会为了地盘或保卫子女而攻击,阉割的猫咪也会为它们的小地盘积极防卫。通常它们会在自己的地盘留下气味,下巴、耳朵及尾部都具备的皮脂腺磨蹭物体(耳朵可以分泌一种猫咪才能闻得到的气味)。

3、猫咪与狗一般是互相讨厌,猎狗是会咬猫咪的,许多猫咪也是本能的害怕狗;常见野猫咪站在墙上、屋檐不知所措,狗则在地上咆吠叫不停。猫咪与狗不合是正常的,但人类饲养的家犬很可能是例外,会对猫咪示好;而一些猫咪也会发觉部分犬只无威胁性,会与对猫咪友善的家犬成为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清朝超级军团挑战:拥有团级兵力和无限子弹的你能否横扫世界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末期,由于清王朝的腐朽政治和无能决策,我国陷入了被外国列强侵略、摧残和割据的屈辱局面。这段历史让每一个有志青年深受痛感。如果有机会,假设给你一个团的兵力无限子弹,你是否能够扭转历史、改变悲惨命运?

看似简单的武装力量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改变历史的机会的。一个团大概只有1500人左右,即便是装备了当时世界最高精尖的武器,子弹无限,但面对数百万兵力的列强,2000人的兵团仍然无法横扫世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曾出动12万的兵力,即便是拥有7000人的清军,也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被打败。这一点足以表明,即使你的兵力制备充足,换大一些的战场上,你的2000人部队可能面临打击和消耗。而且,枪不可靠是另一个不处于完美状态的难题。

此外,地域辽阔和交通不便更是影响军队运动战斗的一个因素。世界上的大地形成了很多困难的战斗环境,而当时清朝的交通技术也不发达。长时间的航海让清军的部队无法做出及时响应,军队控制范围受到限制。战场不是你想怎么打就能怎么打的, 此外,兵员的训练和指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光是有兵力和武器还不够,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将领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才能组成一个战斗力强大的部队。在清朝末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内部纷争,士兵们的训练和装备都非常落后,这使得他们难以与列强的现代化军队抗衡。因此,即使你拥有无限子弹和先进武器,如果你的士兵没有经过足够的训练和你的将领没有足够的指挥经验,你的部队也很难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政治和外交。在列强入侵我国的时候,清政府的内部分裂和腐败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你想改变历史,你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一个稳定、强大的政府,并且与外国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需要有深厚的政治经验和智慧。

想要扭转历史、改变悲惨命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除了武装力量之外,还需要考虑许多其他因素,包括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等。如果我们想要真正改变历史,我们需要以更全面、更综合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依靠武装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洪都之战陈友谅实际有多少人?洪都之战的真实兵力

全文共 321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洪都之战,要说起这场战争的历史地位的话,可能算不上是历史脉络走向的一战,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洪都战争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南方主要大势力的代表性人物,朱元璋与陈友谅必定是有一战的,在他们之间决定出最终胜者,与元朝争夺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在二人还未开战之前,朱元璋势力弱于陈友谅,他也对陈很是忌惮,但正如墨菲定律所言,越怕越容易遭遇。朱元璋势力处于弱势,自然不想过早的遇到陈友谅,但陈的想法却是尽早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

元末明初的形势大致如下,随着一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引起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开始,天下可谓是大乱,与隋末唐初形势差不多,起义军各自为王,互相还经常抢夺地盘,到了陈友谅造反杀了徐寿辉掌握大汉(陈友谅的国号)政权后,北方基本还在元朝手中,南方则有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排名按照势力)等。为何元朝军队不南下消灭这些"叛军"呢?因为此时元朝在北方还有一个棘手的对手韩林儿与刘福通,换句话说,南方这些政权都是在韩林儿的"保护"下生存下来的。

天下义士共挑起反元的大旗,但随着有了一定的地盘,从起初的元朝作为首要目标变成了各自为战,重点发展自己地盘为主,甚至有些起义军,还与元朝眉来眼去,反过来抗击起义军。反元斗争的后期,形势演变成各个势力疯狂抢夺领地,有地盘就代表有人、有物资,能够给部队提供的保障也就多一份保障。既然元朝军队无暇顾及南方形势,那么南方这些起义军也开始自我吞并。

细数一下南方的起义军,有实力,也有野心的当属陈友谅与朱元璋,他们在这场反元斗争中注定一方要消灭另一方,正如前文所说,陈友谅想趁着朱元璋还未成长起来之期消灭朱元璋,但双方第一次在龙湾较量中,陈友谅失误被算计而吃了亏。反观朱元璋,龙湾之战中虽然胜利,但还是处于被动局面,因为他要同时面对陈友谅与张士诚两个敌人。朱元璋定都应天,北方是打的火热的韩林儿与元军,韩林儿与其是盟军,北方带来的压力相对较小一些。朱元璋西边是虎视眈眈的陈友谅,南边是不安分的张士诚,这样的掎角之势对于朱元璋来说很不利,三家势力中朱元璋又不占优势,朱元璋要想消灭其他两家,必须拿出全部家当才行,可是,在对付其中一家之时,难免另外一家跳出来坐收渔翁之利。

不仅如此,陈友谅与张士诚地盘不相连,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冲突,而朱元璋呢?他是把另外两家都得罪了个遍。由于龙湾之战的失利,陈友谅在暗中观察,他不主动去招惹朱元璋,一旦朱元璋与张士诚有任何军事行动,那么这就是陈友谅出击的时候,当然张士诚也不愿意做这个出头鸟,但是一个事件导致了朱元璋与张士诚的摩擦。

张士诚作为反元斗士中的一员,却有时首鼠两端,和元朝眉眼不断,受到元朝的"蛊惑",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盟友韩林儿发动了攻击,要命的是,张士诚攻打的地方,正好韩林儿与刘福通同在里面。无助的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不听刘伯温劝阻,一意孤行出兵救援韩林儿。韩林儿是救出来了,但朱元璋却被张士诚的无端骚扰惹怒了,不顾西边有虎视眈眈的陈友谅,硬要灭灭张士诚的威风。

张士诚的势力虽然弱于朱元璋,但朱元璋对张士诚的打击短时间内不可能有任何效果,不过朱元璋却把真正的"狼"引来了,西边一直在注视着他的陈友谅来了。陈友谅开着他的无敌舰队,带领手下60万大军,向着朱元璋杀过来了,然而陈友谅选择的第一站不是朱元璋应天的首都,而是紧挨着自己首都的洪都。

为何陈友谅要先攻打洪都?此时朱元璋应天的防守应该是最弱时期,为何不直套黄龙呢?江西洪都,原本是陈友谅的地盘,由于陈友谅的不仁义,导致镇守洪都将领投降了朱元璋。洪都是现如今的南昌,而陈友谅的首都是江州(现如今江西九江),从地图上不难发现,两地距离非常近。洪都落入朱元璋手里,这让陈友谅感觉到一丝丝的不安,但他并没有当机立断出兵夺回,而是选择了静待时机。

既然陈友谅出兵攻打朱元璋的第一站就是洪都,为何不在洪都投降后直接攻打呢?那时候洪都城内人心不稳,朱元璋即便是派兵支援也不如陈友谅的动作快,当时陈友谅的想法已不得而知,当陈友谅等到机会之时,洪都已经成为了"天谴"。回到原来的话题,陈友谅之所以先打洪都,他考虑了很多方面,比如洪都守卫才1万多人,而且守军统领朱文正是一个只知道花天酒地的家伙(陈友谅对于朱文正的看法,彻底让朱文正平日的表现蒙蔽了双眼),在陈友谅眼里,拿下洪都只不过是顺手而已。

还有就是,陈友谅是靠谋权篡位获得现在的地位,这种人往往最害怕别人背叛他,洪都的背叛就成了往陈友谅痛处撒盐的行为,他是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不仅如此,洪都地理位置距离陈友谅"老巢"太近,不拿下洪都的话,还要防止朱元璋出奇兵夺取他老巢的风险,因此陈友谅选择了最为保守的方式:拿下洪都。

最保守的方式,往往是最不容易胜利的方式,陈友谅的选择也让我们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洪都城池的坚固度暂且不论,在北宋年间,是全国五大造船基地之一,城区面积达14~16平方千米,设16个城门,是历史上南昌古城最大时期,也就是说元末明初的洪都还不到14平方千米,而且当时洪都至少10个城门。朱文正的1万多守军要同时防守中很多城门,确实平添许多困难,没办法,一旦哪个城门没有防守,陈友谅的军队就会大摇大摆的直接进入城内。

1万多人面对60万人,一听这对比就知道,实力相差过于悬殊,面对乌压压、一片片攻城的军人,守军能够拿起手中的武器反抗已经是一个奇迹。不管是攻城之人,还是守城之人,心里都明白,洪都城是守不住,反抗只不过是拖延时间而已,但直接举手投降就彻底辱没了军人的气节。按照陈友谅与朱元璋的仇恨,即便是投降,也不一定能够保住性命,拼死一搏还有盼到援军到来之时,投降与抵抗,最明智的选择还是抵抗。

在洪都之战前,朱文正只是朱元璋的侄子,整天只知花天酒地的纨绔子弟,但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朱元璋能够让朱文正镇守洪都这么关键的位置,可不是只为了给侄子安排一个位置而已。面对陈友谅的大军,朱文正收起往日纨绔子弟的那一套,他开始认真了。

陈友谅60万大军开始攻打洪都,在这之前,他肯定也做了不少功课,当两军硬碰硬之时,他发现以前所做功课一点用也没有。从攻打洪都的第一天,到攻打洪都的一个月,陈友谅感觉焦头烂额,洪都还是朱元璋的洪都,他未能拿下首战的胜利。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当时战斗的场景的激烈性,1万人站在城墙上阻挡60万人的进入,战斗惨烈程度不言而喻。

朱文正确实是一个牛人,在被陈友谅60万大军包围一个月内,居然没有向朱元璋求援,当他发现洪都抵抗不了多久之时,才向总部发去求救信号。洪都一个月的奇迹不只是守住了陈友谅的大军,还有就是城内囤积的粮食,1万来人吃一个月的粮食,确实也是一个惊天数字,如果城内没有这么粮食,那么洪都应该像历史上很多城池一样,不是被敌人打败,而是被饥饿打败。朱文正是向朱元璋发去了求救信号,但朱元璋要先从与张士诚战争的泥潭中把军队调回,然后再出发救援洪都,据记载从朱文正发出求救信号到朱元璋赶到,这段时间就有一个月,也就是说朱文正又坚守了一个月,内城的所有人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完成这样的壮举我们不可而知,但他们等到了朱元璋的到来,等到了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决战。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我们觉得陈友谅的选择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误,如果他直接攻打朱元璋的应天,可能历史就要改写。话虽如此,对于当时的陈友谅来说,真的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吗?相比于朱元璋,陈友谅的优势是水军,如果他无敌战舰顺长江进攻应天,能够与张士诚前后夹击朱元璋,胜率大一些,但难保张士诚乘机吞并他们。而且应天附近没有适合他战舰的水域,必须还是要上岸与朱元璋决战,那么他的优势也就显示不出来了,陆地战的话,陈友谅手下的谋士绝对不是朱元璋的对手,万一中计,又会像龙湾之战一样,成为"丧家之犬"。

因此,陈友谅稳扎稳打的战略还是比较切合当时实际,与其与朱元璋在陆地上"偷偷摸摸",不如直接在鄱阳湖水面上来的痛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论怎么选都是"老天爷"说了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官渡之战曹操袁绍真实兵力介绍 曹操兵力比袁绍少多少?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最为关键的一战,输了很可能就不会出现后面的三国鼎立局势了。不过也正是依靠这场战役,曹操统一了北方,成为了三国中最强大的一国,只是最令人唏嘘的是等到三国统一已经没他们曹家人什么事了,估计曹操下下面也是气的不行。那在官渡之战上袁绍和曹操双方到底有多少兵力呢?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袁绍军

统帅:袁绍;

谋士:许攸、辛毗、苏由;

前军:前锋将军 颜良、越骑前锋将军 文丑、步兵校尉 马延、越骑别部司马 韩定、豫州牧 刘备、越骑校尉 王摩;

留守:冀州 袁尚、审配,幽州 袁熙,并州 高干、郭援,青州 少量部队(领军不详);

中军:主将 袁绍;其他—幕府长史袁谭、主簿陈琳、中垒监军都督代行军司马 郭图、步兵校尉 高览、越骑校尉韩荀、屯骑校尉张郃、越骑司马韩猛、屯骑司马何茂、射声校尉吕旷、射声司马吕祥;

左武卫营:监军将军淳于琼、步兵校尉睦元进、骑督吕威璜 屯骑校尉 韩莒子、越骑别部司马赵睿;

右武卫营:监军都督 沮授、步兵校尉 蒋奇、长水校尉 荀諶;

后军:总管将军 蒋义渠、步兵校尉 张凯、运输总管 司马兼护军 逢纪、督运校尉 孟岱。

前锋军25000人:其中颜良:一步兵校尉营11000人;文丑:一骑兵校尉营11000人。一骑兵别部(刘备在该部)3000-4000人。

左军25000人:其中一校尉营11000人;二骑兵别部3000-4000人。

右军18000人:其中一校尉营原各11000人,但战役开始时,因故被郭图、审配分去不少。

中军主力43000人:共四个校尉营。

后军与运输部队:未参战。从将领配备,分析兵力约15000人,其中后军步兵一校尉营11000人,督运一校尉营因非作战部队,人数约数千。

袁绍投入官渡之战总兵力:计16万多人,用于进攻官渡的为11-12万人。

对此,《三国志》、《资治通鉴》明确记载,官渡之战袁绍“精兵10万,战马万匹”。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孙盛评:“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张璠《汉记》有:战后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从反面证明袁绍在10万人以上。

曹操军

统帅:曹操;

谋士:郭嘉、荀攸、贾诩、董昭、毛玠;

中军精锐:主将曹操、偏将军徐晃、裨将军 张辽、许褚、关羽 10000余人;

一线其他军队:

白马—东郡太守刘延 1000人、平虏校尉于禁 4000人;

陈留—吾己扬武将军 张绣5000人;

孟津敖仓—建武将军夏侯惇 5000人;

鄄城—振威将军程昱 700人;

后军兼战役预备队:颖川—越骑将军曹仁 5000人;

二线兵团:

厉锋将军曹洪4000人(屯宛,以防荆州刘表);

威武将军蔡阳 5000人(屯叶,以御豫西黄巾刘辟、龚都等);

汝南太守满宠、裨将军李通8000人(防备江东孙策,保证东南安全);

琅琊将相臧霸以徐州精兵8000人进图青州以掩护右侧;

后方勤务:

使讨虏校尉乐进、中郎将李典及步骑10000屯许都。

侍中兼尚书令荀彧留守许都,知后方诸事。

司隶校尉兼督关中监运使司钟繇督运关中粮草。

督运校尉行颍川太守夏侯渊4000人,督运徐、豫、兖州粮草。

典农中郎将领长水校尉事任俊,典造军器及运输。

曹操总兵力为7万人。直接参加官渡战役的军队3万余人。首期白马延津之战前后约为1.9万人,相持阶段陆续投入预备队,计3万余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