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优秀20篇】

浏览

4879

文章

149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必备知识点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2.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3.三国经济:魏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农业发达,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余人,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即台湾)。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西晋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得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

2.“五胡”内迁: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2.西晋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4.东晋建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

5.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6.南朝的更迭: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7.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开发时间:从东汉末年开始

(2)开发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自然条件)

②江南地区战乱较少,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社会原因)

③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本原因)

(3)表现: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田开垦为良田;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4)意义: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编辑推荐:必备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唐朝民族政策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与周边各族友好交往:典型:唐与吐蕃的交往: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其首领被称为赞普。

1、7世纪中期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

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增进了汉藏两族

的友好关系。

2、8世纪初,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尺

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与唐"和同为一家"。(注:此时,吐蕃与唐朝是政权与政权的关系,西藏地区在此时并未纳入中国版图,到了元朝时期,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才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措施)

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大一统。

思想文化:继续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荷兰侵占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达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统一台湾

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4、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所学的史实证明郑成功的话"台湾一向属于中国"P93)

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琉球。元朝设澎湖巡检司,专门管理澎湖列岛和琉球;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称号

"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帝:1727年始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四、巩固西北边疆

回部:在我国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由于他们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清代把这个地区称为"回部"。

1、康熙帝时:

噶(gā)尔丹发动叛乱,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

2、乾隆帝时

乾隆帝经过两年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五、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亦儒亦商的出版人熊大木

全文共 4308 字

+ 加入清单

当朱翊钧从耽乐身亡的明穆宗手中,突然接过大明皇帝宝座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孩子。

十岁左右的他,虽然已经学着肃穆威严的样子,将自己幼小的身子高高地端摆在金銮宝殿之上。

但在寝宫后殿里,象征着君主至尊身份的龙袍之下依旧难以掩盖一个孩子的童心,他与同龄的孩子一般,心怀憨稚。

白天,他让宫女和小太监们在御花园陪他玩耍嬉闹。到了晚上,按照太后及张居正等辅政大臣们的主意,他应该看奏折、读些圣贤典籍、学学安邦治国的策略。

但往往这个时侯,年幼的万历皇帝却偷偷地捧着一些"闲书"津津有味地读着,比如《水浒传》一类的通俗小说。在偌大的紫禁城中,或许只有这个孩子生动的眼睛,才能看到这类"闲书"的趣味。

殊不知,当小皇帝躺在龙榻上、有滋有味地阅读几近入迷的时候,在广阔的民间,在杭州、在南京、在苏州、在福建,《水浒》、《三国》等一本本通俗小说正在各地的书坊中刊刻而成,然后涌入市场。

这一年是万历元年,即西历1573年。

《水浒》、《三国》成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流行并没有特殊的新意,反倒是近岁福建籍书坊主熊大木几本新撰历史演义小说的畅销,颇含有革故鼎新的契机,可以看作是某些事情的界标。

艰难的举业

熊大木是明嘉靖、万历年间福建建阳的一位书坊主,也是通俗历史演义小说的开拓者。据考,在嘉靖年间七种左右的新出作品中,熊大木一人竟编写了其中的四种。

他的《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即后来岳家将故事所出)、《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南北宋志传》、《全汉志传》、《杨家将演义》等,都是通俗文学中流传颇广的作品。

而若以正史、方志的记载来衡定某位古人的声名,那么熊大木则几乎是"籍籍无名"的人物。

在有关的小说史论著中,提及他时往往也只有十余字的介绍:"熊大木,字钟谷,又字鳌峰,嘉靖时建阳书林。"

而即便这样简短的介绍中,熊大木的名与字是否确切,在某些学者看来,也是满眼疑窦。

在他的家乡福建建阳,至今犹存的《潭阳熊氏宗谱》中,更是找不到"熊大木"的名字。

而据陈大庚考证,这位被称为"熊大木"的人物,其实真名熊福镇,字大木,号钟谷。

与熊大木一样,当时其他的通俗小说作家,如余象斗、熊龙峰、余邵鱼等,也基本都是这样一些平生不察、身份难详的人物。

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这种情况也容易理解,因为在千百年来读书人立身扬名的科举场上,他们都没有取得赫赫的功名。

而他们弃儒从商后,显赫的书坊主生涯,也与举业的艰难不无关系。

跟据人口史研究学者的大略估算,明初中国人口约为6500万,而到了明朝中晚期,这一数字激增到15000万左右,人口增长一倍还多。

人口基数增大,相应的读书人的数量也在迅猛地扩充,但与此同时,科举考试所吸纳的人数却增长缓慢。

历史学者余英时在《商人精神》一书中指出,"明代科举名额——包括贡生、举人和进士——并未与人口相应而增加,士人获得功名的机会于是越来越小。"

当时的一些资料很是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给吏部尚书陆完的信中写道:开国一百五十年来,"人才日多,生徒日盛",但成为贡生或举人的比例却小得可怜。

他说,以苏州一郡八州县而言,生员有1500人之众,而三年之间,成为贡生或举人的却只有50人。

也就是说,一个生员在三年之中只有三十分之一的成功率。那时社会上颇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便说明了这种现象。

这虽不是精确的统计数据,"但他在社会心理上所产生的冲击力则甚大,足以激动不少士人放弃举业,献身商业"(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在文教兴盛的江南尚且如此,可见科举如何沉滞。

而在古代中国,科举从来都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它是一个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关系到整个帝国的心脉脏腑。

它的沉滞在一个侧面也是传统制度活力衰竭、力不从心的一个信号。

余象斗在《南北两宋志传》的序言中曾称颂熊大木"博览群书、涉猎诸史","建邑之博洽士也",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博洽士"在当日成功率极低的科举中,连个秀才也没考上。

于是他只好放弃功名,转而继承家族刻书出版的行业。而科场失意后继承祖业刻书,其实也是许多书坊主共同的经历。

万历年间,另一位著名的通俗小说作者余象斗就说:"辛卯之秋,不佞斗始辍儒家业,家世书坊,锓笈为事"。

曾刊刻过《三国演义》的乔山堂主刘龙田也有过"初业儒,弗售"的经历。

商业的繁荣

像熊大木、余象斗这样"弃儒从商"的,在有明一代也算普遍的风气。

当科举仕途的道路越来越拥挤,多数读书人又屡试不中而走投无路的时候,另一个不断开拓中的世界却向他们敞开了怀抱。

因为一个繁华的、世俗的、生机萌动的、在孕育中的商业社会正吸纳着越来越多的地域与人口的参与。

手工业与商品贸易的繁荣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画卷上最为浓重的背景颜色。当时,商业的兴盛几乎是帝国范围内每个区域都在发生的事情。

明代天下号称有"四聚",北为北京,南为佛山,东为苏州,西为汉口,这四地便是当时最为主要的物品集散地。

在汉口,水占长江之利,陆扼湖广咽喉,交通发达,商业繁华;在苏州,城中富商大贾荟萃,百工技艺遍及,商铺林立,其中纱罗绫缎、金银珠玉及各类海陆珍宝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其实在富庶的江南,苏州之外,芜湖、扬州、南京、杭州亦无一不是繁华锦绣之地,城中"接屋成廊,联袂成帷,市积金银,人拥锦绣,蛮樯海舶,栉立街衢,酒帘歌楼,咫尺相望"。

水路贸易的发达,也使得在长江、大运河、沿海地方形成一些天下闻名的码头,如荆州、樟树、芜湖、湖州、瓜州、临清、正阳等处,动辄烟火十万人家,南北客商往来,百货汇聚,"最为商货辏集之处"。

这些码头,楼台之密、市肆之盛、货财之富,"虽不及苏杭",亦甲于一方,名于天下。

在那里,苏杭的银票、淮阴的粮食、维扬的盐,临清济宁的百货、徐州的车骡、京师的古董、无锡的米、建阳的书、浮梁的瓷器、温州的漆器,乃至南洋香山岛的番舶、扬州一地的妖姬妙妓,也都往来聚散,"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自是繁华。

又福建沿海,嘉靖万历时期,"凡福之绸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蒲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犹不可计。"(王世懋《闽部疏》)

在这种社会风潮的氤氲濡染之下,自然使得从事经商贸易的人数日益增多,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杭州居民半多商贾",就连偏远的福建清县居民也都"半逐工商为主"。

不仅如此,明代儒学在对"治生"、"人欲"、"私"等概念逐渐有了不同于前贤的理解之后,他们对商人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如王阳明就曾说,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属意、从事商贾之事不再为士人所鄙弃不齿,反而"弃儒就贾"蔚成风气。嘉靖时散文家唐顺之就写道:"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归有光则说:"虽士大夫之家,皆以商贾游于四方。"

写小说的书坊主

在浓重的商业气息笼罩下,商业化向书籍出版领域的渗透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以刻书为业的书坊主们出版书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牟利。嘉靖年间,福建建阳书坊清白堂主杨涌泉便是最早依据市场需要来刊刻书籍的一位。

当时,《三国》、《水浒》刻本刊行而引起轰动之后,书坊主们惊喜地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纷纷加入刊刻通俗小说的行列,正如书商余象斗所言,"坊间所梓《三国》,何止数十家矣","《水浒》一书坊间梓者纷纷"。

然而当时可供刊刻的仅有这明初的几部作品,不久市场便渐趋饱和,于是,寻找新的稿源就成了书坊主们最为焦虑的事情。

这一日,杨涌泉带着一本弘治年间浙江刊刻的《精忠录》,前来拜访他的姻亲、书坊忠正堂主熊大木。

杨出于职业的敏感,意识到若把讲述岳飞故事的《精忠录》改写为通俗小说,定会畅销于世。于是,他再三恳求熊大木,代为"演出辞话"。

熊大木在一番"才不及班、马万一,故奚能用广发挥"的推辞之后,始终拗不过,于是开始了撰写通俗小说的创作活动。

嘉靖31年,一本叫做《大宋中兴演义英烈传》的小说在熊大木笔下杀青而成。

尽管这只是一本连缀辑补式的作品,或将历史资料直接抄录,或将文言译成白话,在文学性上其与《水浒》、《三国》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但杨涌泉与熊大木的策划却获得了成功。

这部小说一问世便风行一时,仅以至今尚存的刊本为据,它在明后期就至少曾被七家书坊翻刻,更有精美的抄本传进了皇宫。

受此鼓舞,熊大木在翌年又完成《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一书,又后来,《南北宋志传》与《全汉志传》两部小说也相继刊出。

同时,熊大木的首创也为其他的书坊主们作出了极具诱惑力的示范,他们纷纷效仿,自己或是请人作起了通俗小说。如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编撰而成的《列国志传》。

又万历年间,余象斗编刻《四游记》时,《南游记》、《北游记》为本人创作,而另两种也经他编辑删润而成。他自己编写过的还有《廉明公案》、《诸司公案》等公案小说。

另外,一些科场失意的下层文人,因生活所需或因个人兴趣等原因受雇于书坊主,也在书坊主的组织下编撰小说等作品。

如江西饶安府安仁县人邓志谟,万历中期入闽,在担任建阳余氏塾师之余,就曾为萃庆堂编写过小说。

这种由书坊主们亲自撰自刊通俗小说,或是直接干预雇工创作的现象,在嘉靖、万历年间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创作模式,文学史上便称之为"熊大木现象"。

"熊大木现象"是明朝中晚期商业化向出版领域渗透时的产物,而其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书籍泛滥。

生涯几乎贯穿整个16世纪的书坊主何良俊说:"今小说杂家,无处不刻。"吕坤也由衷感慨:"古今载藉,莫滥于今。"

书籍种类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商业性的甚或迎合人们消闲生活的书籍。吕坤将晚明书籍分为九类,其中"无用之书"与"败俗之书"(小说、戏文等)占了很大部分。

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说,"那些读书乃至写书的人,对于写书或者读书,已不再抱有一种经济天下的职责,而仅仅是持一种玩的态度"。

从明末清初起,人们就将《金瓶梅》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称为"四大奇书"。上世纪30年代,郑振铎曾说:"它是一部很伟大的写实小说,赤裸裸的毫无忌惮的表现中国社会的病态","表现真实的中国社会的形形色色者,舍《金瓶梅》恐怕找不到更重要的一部小说了。"

色情小说的泛滥则是"熊大木现象"的必然。杜濬在《十二楼序》中说:"盖自说部逢世,而侏儒牟利苟以求售,其言狠裹鄙靡无所不至。"

在晚明,商业活动的高涨,催生出珍馐美馔、楼台笙歌,是纵乐、是狂欢、是肉欲,是无处不在的金钱崇拜。

而色情小说则将社会风俗中的这种商品性特征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一方面,为赚钱的书坊主根本不在乎世风道德;另一方面,这也是当时纵乐世风的真实写照。

这些迥别与过往的变化与面目,无不显示出晚明特有的气质。而这些正是,万历朝开始时,发生在出版业及部分读书人身上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君权的加强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君权加强

1.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负责对臣民的监查、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明政府还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3.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成功并称帝。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的知识点是对秦始皇历史作用的总结学习。

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相信同学们对于秦始皇的历史作用知识点的总结学习之后,对此知识点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开元盛世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1、原因:

(1)主观原因: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开元之治"。

(1)唐玄宗善用贤臣,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

(2)注意节俭,销毁宫内的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品。

(3)重视地方吏治,将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2)客观原因:

①前几位皇帝如唐太宗和武则天都重视发展社会经济,为其打下基础。

②唐朝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为经济繁荣创造了政治前提条件。

③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

(1)农业进步:

①兴修许多水利工程,有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②生产工具和技术改进,农产品品种增加、产量提高:出现曲辕犁、筒车等;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从西域传入许多蔬菜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③人们抗天灾能力增强,如治理蝗灾。

(2)手工业发达:

①陶瓷业:瓷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陶器唐三彩最为出名,其中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②丝织业:丝织品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

(3)商业繁荣:

出现了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商业都市,长安城布局严谨,坊、市分开,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繁华的商业区,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3、"开元盛世"的含义:七下P15

"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这一时期,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隋唐科举制度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兴起元朝建立

1.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从此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3.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记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5.元朝时的民族融合:(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统一)

表现:许多汉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边疆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已经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形成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回族。

作用: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贞观之治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一)"贞观之治"

1、出现的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

民力量的伟大,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重视发展

生产。

2、政策和措施:

(1)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同时注意"戒奢从简",

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2)善于用人,虚怀纳谏。任用人称"房谋杜断"的房

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

(3)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效能。合并州县,减轻人

民负担,要求大臣廉洁奉公。

(4)文化上,大兴学校,完善科举。

(5)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

3、治世局面的形成(含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二)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教训,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虚怀纳谏,知人善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人民生活改善,民族关系融洽。历史上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资本主义的产生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资本主义产生是这样的,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讲解。

明朝资本主义的产生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是怎样产生的?

答:明朝中期以后,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成为商品。

全国出现30多座工商业繁荣的城市,还涌现了从多的小市镇和集市。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州、杭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出现了“机户”。

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人进行生产。

为机户做工的人叫“机工”,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劳动成果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拥工人。

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拥与被雇拥的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文字形成及青铜文明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1.青铜器的出现时间:原始社会后期,繁荣时期:商朝以后。具体表现: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时期:商周时期,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已准确掌握了铜、铅、锡的比例。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代表作: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3.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发现者: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4.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5.甲骨文的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6.甲骨文的影响: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明确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7.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文明也被称为青铜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汉时期

全文共 1244 字

+ 加入清单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书P44秦始皇像)。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15、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和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6、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代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17、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1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19、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历史,《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统一中国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1.秦灭六国的背景:①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③秦王嬴政为灭六国做了充分准备。

2.秦朝:时间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秦朝建立的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秦朝建立后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①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②统一文字,③统一货币,④统一度量衡,⑤统一车辆和道路,⑥巩固边疆,北修长城,南开灵渠。

作用:巩固了统治和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中央集权制度:内容:①皇帝至高无上,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③地方建立郡县制(这是秦朝影响最为深远的制度)。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巩固统一的措施:目的: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⑴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作用: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⑵统一货币,将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作用: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⑶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作用:便利了经济的发展。⑷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⑸巩固边疆:开凿灵渠,便利南北水运;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文字的发展历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1、印刷术:唐代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中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意义:大大提升了字体印刷的速度,促进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和社会的进步。

2、指南针:(1)战国时我国用天然磁石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发明了用人工磁化方法,用磁针制成多种形式的指南针,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针用于航海,南宋以后,不论阴晴,都使用指南针来导航。约12世纪末(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意义: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3、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代的文献已明确记载了火药的性能及其制作方法;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世纪,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14世纪,再传到欧洲。

4、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意义:四大发明对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1)唐玄宗统治后期(年号"天宝"),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贤,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763年(共8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概况:安史叛军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黄巢起义

(1)背景

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结果:朱温投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4)影响: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二)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粱政权,唐朝灭亡。从此历史进入了分裂的五代十国时代。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dié)与分立

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而南方地区则出现的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表现: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3、评价: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点1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_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知识点2张仲景和华佗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_治未病_"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医学体操出"五禽戏_",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知识点3历史巨著《史记》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知识点4道教和佛教

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_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_时,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淝水之战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2018中考历史知识重点:淝水之战

关于淝水之战的复习提纲知识,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

淝水之战

背景:南方: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4世纪后期,氐族人人建立了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时间:公元383年结果:晋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过上面对淝水之战复习提纲的学习,希望上面的复习提纲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轻松的复习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科技发明与唐诗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1.雕版印刷:隋唐时发明。唐《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咸通九年868年)的雕刻印刷品。

2、火药: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的炼丹术有密切关系。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3、唐诗

李白:"诗仙",诗特点: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诗圣",诗被称为"诗史"。诗特点: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三吏""三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灿烂的宋元文化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二)

1.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3.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4.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至五代的历史。

5.北宋文学家苏轼,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宋之交的李清照作品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南宋的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6.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是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繁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