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京杭大运河是怎么修建的(20篇)

浏览

3161

文章

69

篇1:大雁塔是谁修建的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大雁塔是玄奘为了供奉从天竺带过来的舍利、梵文经典和佛像,在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的一座五层砖塔。大雁塔是因寺建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的地方,且主要由他主持寺务,在永徽三年时,玄奘法师因为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希望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希望在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

由于玄奘所规划的佛塔总高三十丈,唐高宗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又不愿法师辛苦为由,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大雁塔大体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通高约64.7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雁塔修建于哪个朝代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大雁修建于唐朝。

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了保存从天竺带回长安的经卷还有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的大雁塔是五层的,后来加盖到九层,之后的层数跟高度又有多次的变更,但最终固定七层塔身,高度为64.517米,底层的边长为25.5米。

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古印度的摩揭陀国曾经有众僧掩埋坠雁并建灵塔的事,雁塔的名称或者就是源于此。大雁塔是现存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唐朝四方阁楼式的砖塔。1961年3月4日,经国务院公布,大雁塔入选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郑国为何会修建郑国渠?韩国也为秦国统一出过力

全文共 1485 字

+ 加入清单

是不是被这个题目搅昏了?乍一看,今天要讲的似乎是三个国家之间的恩怨,但是如果翻一下秦国历史应该能猜到,其实就只有一个,韩国。这个韩国当然不是今天的韩国,而是我国古代周朝时期的韩国,历史上韩国的出镜率并不高,但是国家各种人才倒是不少,有闻名后世的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这两个算是最有名的,而今天要说的却是一个不那么出名的,韩国派往秦国的“间谍”。

韩国也和魏国一样,分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西周时期外加春秋初期,历史资料同样也是少得可怜,甚至比魏国还要可怜,作为一个诸侯国,就连第一任国君的名字都没有。在东周时代开始,也就是周平王东迁之后十几年,就被晋国灭掉了。不得不说,这个晋国在当时确实是很强大的,灭魏国,还灭了韩国,还没有算上其他一些国家。晋国的强大到了什么地步呢?春秋五霸我们知道,指的是春秋时期五位霸主,注意,和战国七雄不一样,五霸是五位君主。虽然很多人评价五霸是不一样的结果,然而在清代一位学者全祖望的评价里,晋国独占四霸,不得不说,这样的强大确实让人望而生畏。

再回来说韩国。西周时期的韩国被晋国灭,但是不要紧,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人,与魏、赵两家一起瓜分了晋国,虽然不再是从前的韩国,但是这两个字至少又重新回来了。

战国时期的韩国,地盘是七国之中最小的,可是却有让其他国家都心生畏惧的“大宝剑”。没错,是真的大宝剑,韩国铸造的剑异常锋利,有“陆断牛马,水截鹄雁”之称。此外,还有更加闻名于世的弩,在当时的情况下,韩国出产的弩射程在八百米之外,或许正是因为国土狭小,这也是韩国人想出来的没有法子的法子吧,升级装备,才能提高武力值和战斗力。

可是这个韩国,在战国后期国君韩桓惠王时,却做过一件让自己恨不能以死谢罪的事情。

我们已经知道,韩国地盘最小,还有一点,它离秦国特别近,就算有装备加持,战斗力要和一步步强大起来的秦国比起来,还是不够。桓惠王闻到了空气中飘散的硝烟的气息,整日忧虑,又没有办法。于是在某一日,召集自己的智囊团,有一个大臣想了一个办法。因为秦王时常在国内修建各种工程,因此韩国建议秦王再多建造一个,反正都已经那么多了,再多一个也没差,这样可以借机消耗掉秦国的人力物力,如此一来不就没有力量出兵吗?

不得不说,这条计策实在是高明,高明到让人觉得够傻够天真。想想看,韩国从国君到大臣都是这样没有长远之见,韩国又还能有多少时日?

韩王一派欣喜的样子,马上就找到了一个叫做郑国的人,派去秦国。郑国抱着公文包,拿出一张张规划蓝图,向秦庄襄王极力推荐自己公司的保险,哦不,工程项目,仔细思索之下,秦庄襄王觉得自己确实需要韩国公司的产品,于是双方愉快地达成协议,郑国前往关中之地修建水渠。

可是秦王毕竟不是傻子,当他发现这项工程耗时耗力耗钱的时候,马上把推销员郑国抓了起来,刀都架在脖子上了,郑国倒是从容自若。这项工程确实会消耗秦国国力,我一个韩国人,大老板指派我来做事,我总不能撂挑子,但是秦王细想,如果工程完成,到时候给秦国来带的是什么,这些被消耗掉的,难道还怕补不回来吗?如果我真的只是为了消耗国力,那在工程开工之后,您哪里还能再见到我?

或许郑国是为了保命完成任务,或许是真的想要造福百姓,又或许是鄙视韩国国君这种作为,总之,水渠是建起来了,前后耗时十多年,可是建成之后,这十多年的消耗还算什么大事,不仅如此,关中之地再也没有出现过灾年。为纪念郑国,人们将水渠命名郑国渠。两千多年之后,郑国渠依旧在运转,而且成为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至于韩国,恐怕无论如何都再也笑不起来了,公元前230年,秦国铁骑踏平韩国,韩国也成了六国中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修建水库的作用有哪些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修建水库的主要作用

1、防洪的作用:水库是我国防洪的一项重要措施,利用水库可以拦蓄洪水,削减进入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从而达到减免洪水灾害的目的。

2、滞洪的作用:当水库的溢洪道上无闸门控制的时候,水库可以起到暂时滞留洪水的作用。

3、蓄洪作用:在汛期的时候,在水库中保留一些水,然后等到干旱期的时候,放入一些水,这样就可以很好的缓解干旱时期对水的需求。

4、灌溉作用:由于大部分水库可以存放大量的水资源,因次这些水资源可以很好的对庄稼进行灌溉。

5、发电作用:利用水库可以进行很好的发电,因此其具有很大的作用,并且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6、航运:利用水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相应的成本,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水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7、旅游:水库的修建规模是十分宏大的,因此水库的修建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参观以及游览,因此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水库是指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有时天然湖泊也称为水库(天然水库)。水库规模通常按库容大小划分,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等。

水库是我国防洪广泛采用的工程措施之一。在防洪区上游河道适当位置兴建能调蓄洪水的综合利用水库,利用水库库容拦蓄洪水,削减进入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达到减免洪水灾害的目的。水库对洪水的调节作用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起滞洪作用,另一种起蓄洪作用。

滞洪就是使洪水在水库中暂时停留。当水库的溢洪道上无闸门控制,水库蓄水位与溢洪道堰顶高程平齐时,则水库只能起到暂时滞留洪水的作用。在溢洪道未设闸门情况下,在水库管理运用阶段,如果能在汛期前用水,将水库水位降到水库限制水位,且水库限制水位低于溢洪道堰顶高程,则限制水位至溢洪道堰顶高程之间的库容,就能起到蓄洪作用。蓄在水库的一部分洪水可在枯水期有计划地用于兴利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河狸为什么喜欢修建堤坝?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河狸通常在森林地区的河边筑穴居住,为了不使巢穴被河水冲走,它便养成了在巢穴外筑堤坝的习性。

河狸又叫海狸,是一种半米多长、20千克重的中小型动物。它的最大特点是善于修建堤坝,因此被人称为“动物工程师”。

河狸通常在森林地区的河边筑穴居住,为了不使巢穴被河水冲走,它便养成了在巢穴外筑堤坝的习性。

对个头不大的河狸来说,在河中建造一条堤坝是件大工程,就像人类从事建筑工程一样,河狸首先要准备好足够的建筑材料。筑坝的第一步是伐木,河狸利用它那锋利的门牙,将森林中靠近河边的树木齐根啃断。然后选择好方向,让树木倒向河中,并利用水流把它运到围堤的地点,再将树干垂直地插进水下的泥土中当做木桩。接着,河狸再运来较细的树干、石子、淤泥等材料,堆积在一起成为堤坝。动物学家在考察河狸筑坝时发现,“动物工程师”建造出的最大堤坝足有180米长、6米宽、3米高。

当堤坝建成之后,坝内的这部分水域就变成一个平静的小湖,这时候再在此处的洞岸浅滩处筑巢,就用不着担心受到河流的冲击了。

河狸建造的堤坝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并不断地得到维护修缮。由于水位会不断发生变化,坝的高度也会相适应地跟着升降。如果坝内的水位升高,有可能把巢穴淹没时,河狸就会将坝降低一些,让水溢出去。如果堤坝受到了严重损坏,河狸就会召集同伙对堤坝进行抢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秦始皇修建兵马俑坑到底有什么目的?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修建兵马俑,其真正目的是什么

历史上会有两个原因,据说是为了统治阴阳两界,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身份的象征。

历史上大家对于秦始皇有着不一样的说法,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也真的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他选择消灭六国,最终就能够实现,中国统一同样也会废除分制,统一经济制度,同样也会统一文字,这些也同样是大家一直以来都会赞扬的。但是秦始皇也同样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地方,比如说为人特别的暴虐,也曾经做出过许多为非作歹的事情,其中会包括焚书坑儒,还有修建兵马俑等等。

自从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也希望子子孙孙能够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皇,但是每一个人的寿命都是比较有限的。秦始皇知道自己不会长生不老,所以也希望自己能够一直成为君王。中国自古以来都会比较讲究,视死如生,而且也会深刻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如果把死人生前的所有一切都带到地下,那么再进入到阴间,也同样会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第2种说法就是,这些兵马俑就等同于秦始皇的身份象征。就好像是驻扎在金城外面的军队,一般也同样是维护一统江山的一个反应。

当然也有一部分的人,会觉得这其实就是显示出自己生前曾经吞并六国,而且也曾经一统天下的功绩。究竟为什么要选择修建?目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是很清楚,主要也是为了有效统治阴阳两界还是为了展现出自己的身份,这些本身就需要考究,所以也一定要引起注意,每一个细节都不应该忽视。如今早就已经时过境迁,到底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做,我们可能根本就不清楚,但是在这背后肯定也会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原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怎么修剪CAD图纸中多余图形或线条?CAD图纸中多余图形或线条修建方法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在绘制图纸的时候,特别是绘制比较复杂的组合图形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多余线条、需要去除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修剪”命令实现上述要求。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图示,了解一下操作方式。

修剪

CAD中执行修剪命令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1)命令行输入“TRIM”;

2)菜单栏选择“修改——修剪”;

3)单击工具栏中的“修剪”图标按钮。

以上方式,可根据自身习惯任选其一就好。

图例一:需要将矩形以外的部分线段去除

1)点击修剪之后,选择矩形,并回车确定;

2)命令行输入“F"——栏选,然后选择多余线段上下各两点,并回车确定即可。

图例二:需要将最长的竖线,高出中间横线的部分去除(两线未相交)

1)选择修剪后,将竖线和横线做为对象,都选择上;

2)命令行输入E,选择延伸回车,再点击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了。

图例三:有一个同心圆环,需要改为“C”形状,将多余部分去除

1)选择修剪之后,将同心圆全部选上作为对象;

2)命令行输入“C"——窗交:实际操作中我觉得利用矩形搭配更简便。

图例四:简单的操作有更简单的快捷方法,例如仅是处理多出来的线头:

1)点击如图所示横线右侧的端点,往左托至交叉点位置

2)点击交叉点,回车确定,就会发现多余的线段没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隋炀帝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

全文共 2210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到隋炀帝我们想到的就是他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总之就是一个昏君的形象。可是历史中的隋炀帝确不是这样的,他也做过许多丰功伟绩,并且留下了许多治理国家的良策。以下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原因。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原因:

1、加强帝国南北联系,增进帝国对于南北的控制

众所周知,隋文帝在位期间,虽然在疆域上实现了天下一统,但是北方与南方事实上仍然是貌合神离。毕竟南北两地已经分裂隔绝了三百多年,历史刻下的伤口虽然已经停止了流血,但是横亘在它们之间的那道无形而巨大的裂痕却难以在短时间内被表面上的统一所缝合。这种裂痕不可避免地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等各个方面,严重削弱了一个统一国家所应具有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而京师长安则地处帝国的西北一隅,“关河悬远,兵不赴急”,一旦山东(崤山以东)或江南地区发生叛乱,等到中央得到消息作出反应时,不但已经贻误了战机,而且地方上很可能已经遭到破坏。所以,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四方疆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控制,为了南北两地能够消除历史隔阂,完成从形式到精神的真正统一,在地处南北结合部的洛阳营建一座新都,把帝国的权力中枢从西北一隅迁移到中原地区,就是势在必行之举,是隋帝国的长治久安之计。一旦迁都洛阳,则“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不但在政治上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融也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所以杨广才会在营建东京的诏书中称:“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隋书?炀帝纪》)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隋一朝自肇始之日起,便欲以河、洛地区为创业之地,日复一日,直至于今。由于长久思虑挂念此事,所以一讲起来就令人激动哽咽!朕敬承大宝、君临万邦,一意遵行而不忘却,一心奉行先帝之志!”

说迁都洛阳是杨坚的遗志显然是不足为凭的,但是我们最起码可以从杨广的自我表白中看出一点,那就是——营建东京、迁都洛阳是他长久以来深思熟虑的一个政治构想和战略决策,绝非听信术士胡言乱语的结果,也断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开凿大运河”与“迁都洛阳”一样,也是杨广包罗宏富的战略构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有机部分。

2、削弱北方世家的影响,制约世家的发展及影响

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世家主导的帝国。一个王朝不过几十数百年,一个名门世家可延续千年。这些家族早就形成一个 上至朝堂、下至乡绅的庞大阶层(隋炀自己都是汉太尉之后,弘农杨氏家族出身),牢牢握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特别陈群创九品中正制,世家的力量正值巅峰, 可以说完全掌握住一个王朝的兴灭。

杨广修运河,原因之一就是北方世家的力量过于强盛,希望引入南方的经济力量制约北方集团,文帝虽然开创了科举,但是阻力非常大,需要一步一步的渗透到整个帝国,等到科举的力量成长起来,才能成为制约世家的一股新兴势力。而开科举则彻底让杨广成为孤家寡人,成了整个帝国精英阶层的敌人。

世家颠覆一个王朝的手段,润物无声,你大张旗鼓的东征,好,我只要在底层稍稍推那么一把,在当时的低效的通信、运输手段和脆弱的经济体系下,轻而易举就可以让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你自然成为穷兵黩武的暴君。四处烽烟四起,一个帝国轰然倒塌。

世家,并不在乎谁登位代言,反正上位后都会在世家利益和皇室利益之间走钢丝,只要不触碰世家的根本地位就相安无事。直到武周,这位铁血女皇帝则完全相反, 虽然在对外战争中没什么大作为,但是在对世家的战争中却给世家出现以来最重的打击。顶级世家被赶出朝堂,拉起新贵对抗千年世家,发展科举重用寒门。至此, 世家集团的力量再也没能重现魏晋时期的辉煌。

开通大运河以后,使南北的联系紧密,无论是运兵还是补给都会事倍功半。

3、南粮北运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是从北向南迁移的,随着北方的开发和人口的增多,加上地球变冷,导致北方不在那么气候宜人,而南方却慢慢变得适合居住,随着一朝一朝的开发,中国的经济开始难移,到了宋朝南方的经济第一次超过了北方,而隋朝正处于这个国度阶段,隋炀帝需要南方的粮食来供给北方以及军队,虽然没有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但是小编还是认为隋炀帝不会觉得自己的帝国那么快崩溃,还想着以后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没想到仅仅才二十几年,隋朝帝国就灰飞烟灭了。

隋炀帝是个聪明的皇帝,南方的陈朝就是其带兵灭掉,但是他的步子太大,扯着淡啦,加上东征高丽、修建运河、迁都、对付世家、开科举同时进行,隋炀帝一个人是应付不过来的,才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是隋炀帝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

隋炀帝的介绍: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时谥炀皇帝,其孙皇泰帝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夏主窦建德谥闵皇帝。即位之后,他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推动大建设,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颇有建树。但是,他却是历史上妇孺皆知的荒淫之君,甚至,其荒淫之君的名声完全盖过了他伟大的建树。

隋炀帝初继位,便决定迁都洛阳。他下令大规模营建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以及整齐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都城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修建长城的真实目的是什么?长城并没能抵御游牧民族入侵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长城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说明修建长城并不是用来看的,而是出于军事考量。秦始皇完成全国统一后,便开始计划修建长城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秦始皇只是统一了中原,所以在草原上生存的民族时不时回来到中原边境搞破坏。但长城似乎也没能有效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那就修建长城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呢?长城是一项浩瀚的工程,后来很多朝代一直都有修建长城的计划,直到明朝算是最后一次对长城进行大规模的修建,我们现在看到了大部分长城也都是明朝的。

可能很多小伙伴会比较失望,以为看到的长城都是秦朝便修建好。秦始皇一共都没当过几年皇帝,而且秦朝的时间非常短,汉朝时期才使得长城有了初步的防御能力。古代修建长城可不是为了当做景点,一般人想爬上长城也挺吃力的,很远而且不好爬。在战国时期,当时很多诸侯国都在防范北方的夷族入侵,所以都有自己的防御工程计划,只是大家没有统一起来。等到秦始皇完成统一后,才把这项防御工程做了统一规划,征集了数十万平民修建长城。当时人们的条件很艰苦、也很差,为了这项工程死了很多人。

因为长城是修建在山脉之中,所以可能看的很远,每隔一段就有一个烽火台。如果哨兵及时发现,游牧民族有入侵的迹象就能放狼烟及时禀报,让自己的部队做好准备。其实秦朝对于匈奴的战争还不是最惨烈的,到了汉朝,刘邦决定要痛击匈奴,于是一边修长城一边派兵主动进攻匈奴。不过中原的士兵到了草原作战的确没什么太大优势,唯一的优势只有兵力占优,等到了汉武帝上位,匈奴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汉武帝最大的成就就是完成了对匈奴的全面压制,一共歼灭匈奴15万人之多。

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恐怖,但也没能彻底灭绝掉匈奴一族,而且还给汉朝带来了不小的国力损耗。这样来看的话,修建长城似乎也没能有效阻挡游牧民族南下,为什么后面的隋、唐、宋、明都还要大力修建长城呢?因为建长城已经成为了一种功绩的证明,对于帝王的虚荣心来说,长城这项伟大的功臣自己也参与其中会有莫大的荣誉感。而且长城不光抵挡外族人,也能防止内族人外逃,而且给边境的人名提供了一个能做交易的场所。

等清朝入关后,形成了中原和草原的统一,所以这个长城几乎也就没什么用了,外族从此也成了中国的一部分。所以长城的民族、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超越了最初的军事意义,长城是中国拥有悠久历史的证明,也是中华民族统一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郑国修建的是什么渠 郑国为什么帮秦国修渠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郑国修建的水渠叫做郑国渠。郑国是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为了“疲秦”被韩王派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设计修建了郑国渠,治理了当地水患,首开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国的介绍

郑国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卓越的水利专家,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郑国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官名),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

后来被韩王派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从而“疲秦”,而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虽然郑国作为间谍不成功,但是作为一名卓越的水利专家,治理水患,改变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秦始皇认为自己可以长生不老,为什么还要修建陵墓?

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一生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为什么最后还要大费周章修建皇陵和兵马俑呢?实际上秦始皇也是一位读书人,虽然内心十分渴望能够长生不老,但内心还是比价实际的,到了晚年知道自己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所以干脆直接一点对后世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对于秦始皇来说真正的心病是没办法去除的,就算尝遍天下所有的仙丹都没用。而且秦始皇的野心还非常巨大,想要称霸整个阴间,所以才修建了如此壮观的兵马俑。

生死有命,大概是世间最难违抗的法则,很多人穷尽一生去寻求长生不老之道,却最终蹉跎光阴,并因为误服丹药而过早离世。一般而言,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权势越大的人便越想要活得久一点,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便是秦始皇了。秦始皇在一统中原并发展了一段时间的国力之后,便将生命的重心放在了追求长生不老之道上了。不过可惜的是,他最终还是没办法打破自然的法则。

人们也知道,秦始皇虽然致力于寻求长生不老,但是对自己修建陵墓之事却从未荒废,这才有了如此的壮观陵墓——秦始皇陵和兵马俑。

秦始皇的一生是辉煌无比的,他在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期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也就是说,在他39岁时便完成了统一天下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奠定我国的基本疆域。这样的一个人注定是不平凡的,也是后人敬仰的。秦始皇也认为自己十分伟大,功劳胜过了三皇五帝,因此便用皇帝来称呼自己。

不过到了统治后期,秦始皇开始迷恋起了长生不老之术,并笃信命数。当秦始皇听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这些海岛都是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上面有着很多的“不死之药”,普通人服用之后便可“长生不老”,他便先后重用卢生、韩终、徐福、侯生等人,命他们为自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然而,秦始皇终究还是没有和命运反抗成功,带着自己的遗憾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并被埋葬在了秦始皇陵。

古代的皇帝,大多在自己登基之后,便开始着手准备陵墓的建造工作,秦始皇也不例外。虽然秦始皇晚年之时,将自己的目标主要放在了寻找长生不老之道上,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不过是碰运气罢了,毕竟自古以来,世间并不存在长生不老之人。为了防止出现最终没有找到长生之道,并且自己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却没有一个像样的陵墓。秦始皇便准备做两手工作,令人抓紧修建秦始皇陵。

同时我们也知道,秦始皇是一个相当自负之人,此人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便认为自己是最伟大之人,应当享受最好的待遇,因此秦始皇陵之中好东西十分之多。

为了防止自己死后陵墓之中的东西被人觊觎,秦始皇还令能工巧匠做了很多的机关,可见其对陵墓建造工作还是十分用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雁塔的修建和历史上哪位名人有关系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大雁塔的修建和玄奘有关系。

大雁塔是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叫做慈恩寺塔。在唐永徽三年,玄奘为了保存从天竺经过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从最初的五层,后来加盖到了九层,再后来层数以及高度经过数次的变更,最后固定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为64.517米,底层边长为25.5米。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有塔身、塔刹以及塔基三部分组成。全塔通高为64.7米,塔基高为4.5米,南北长大约为48.7米,塔刹高为4.87米,塔身底层边长为25.5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京杭大运河修建于什么时期?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大运河全程可分为七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修建水库为什么会诱发地震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水库蓄水是引起岩体中应力集中和能量释放而产生地震的直接原因。水库地震一般是在水库蓄水达一定时间后发生,多分布在水库下游或水库区,有时在大坝附近。

水库诱发地震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原本没有地震断裂带的地区,由于水坝的建设以后形成水库,水库蓄水改变了原来的地应力分布,从而产生了局部的地震。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但是,由于水库增加的水体重量,通常是均匀的分布在一块较大的面积之上。而且,由于水库周围原有山体的比重肯定是高于水体,所以,水库蓄水后对地壳造成的压力变化,一定是属于消除应力集中改善地球表面受力的情况。因此,水库蓄水引发的微震,不仅不可能造成较大的地震,而且总体上应该是属于有利于地壳均匀受力的调整。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水库蓄水地区域原来就是地震区,有明显的地震断裂带存在。原有的地应力积累就已经孕育着地震的发生,由于水库蓄水打破了原有的受力平衡,导致了原有地震的延迟或者提前发生。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地震,其危害和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原有的地震能量。水库蓄水只是引发或者说诱发了地震,而不是造成地震。

今天小编对修建水库为什么会诱发地震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震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都江堰和秦始皇陵哪个修建年代更早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都江堰修建年代更早。

都江堰位于岷江的上游,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儿子带领众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建成,而秦始皇陵则建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所以都江堰的修建时间要早于秦始皇陵的修建时间。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负责人是当时的蜀郡太守李冰极其儿子,一开始都江堰并不叫都江堰,而是叫做“湔堋”,后来人们对都江堰的称呼几经变化,直到宋朝时期才真正出现“都江堰”这个名字。都江堰是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进行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主要由分水鱼嘴、飞沙堰以及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具有防洪灌溉的双重作用。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特殊的地形、山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建堰2250多年以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寝,始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历时三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极为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其中就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国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长城的修建时间是什么时候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长城建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自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秦始皇统一中国,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在此之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而且不同时期对它的称呼也不同,直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末年,前后一共修筑了两千多年。

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长城,又叫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军事工程,它不是一道单纯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和大量的亭、障、城、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万里长城的称号是从秦始皇连接长城开始的,明朝则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长城资源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等15个省区市,它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玉树冬天可以修剪吗?修建要注意什么?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玉树冬天可以修剪,一般玉树在冬季会进入休眠期,人们可以借此机会,可以将玉树的枝芽稍微截断一点,等到了次年春季,枝条会生长的更好。不过每根枝条要留有10-25厘米的长度,不要剪的太短了。

修剪对于玉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境,修剪能让玉树造型更好,植株健壮,枝叶旺盛,大大增加观赏价值。

玉树喜爱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属于不耐寒,又比较怕强光,稍耐阴。土壤要做到以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好。一般在这个时候尽量少浇一点水,让盆土稍微干燥一点,并经常用一些细喷雾往它的叶子上喷一喷,这样就可以很好的给它补水,到了冬天以后,大家都知道,室外温度就会慢慢开始越来越低,所以这时候人们一定要将玉树及时的移到室内,并且还要把温度维持在7到10度,这样才不会把玉树冻伤了,从而让玉树有效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国历代都在修建长城,为何偏偏李世民不修建长城?

全文共 1980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万里长城,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古建筑,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被外国人称之为“伟大的墙”。但是长城可并不是一道简简单单的城墙,而是有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长城最早是在周朝修建的,当时,周幽王上演的烽火戏诸侯,是长城最早的典故。在公元前七世纪,楚国为了防御他国开始建筑“楚方城”;战国时期,各国也接连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而从秦国统一中华之后,掀开了长城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筑,动用了百万劳动力,占当时国家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规模之大,世界惊叹。

到了汉朝,又对长城进行了系统化的修建,用来抗击北方匈奴的侵扰。期间,汉武帝对长城的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随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没有停止对于长城的修筑,隋帝杨坚父子在位的近40年间,对长城进行了大大小小五次修缮。宋朝时期,宋太祖和太宗两兄弟,对于长城的修筑也是非常赞同的。

而到了明朝,修筑长城的工程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目前留存于世的明长城,就是在那个时间修建而成的。直到清朝,康熙皇帝颁布了“永不筑长城”的指令,才使得这场规模浩大,历时悠久的修建工程告一段落。但即便如此,大修没有,小修也是不间断的,康乾年间,对于长城的多个关口、城墙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和维护。

到了同治年间,还专门修建了清代长城,用来对付捻军,在山东、安徽、河南等多地均有分布,工程十分浩大。甚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仍然发起过“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活动,可以说,长城的修筑几乎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见证了中国的成长轨迹。但即便如此,中国的朝代中,仍然有两个朝代对于长城没有进行修缮,分别是唐朝和元朝。

当前位于牡丹江边墙的唐长城,实际上,是靺鞨族所建,跟唐朝没有关系,而元朝因为当时的国力强盛,无人能敌,更没有修筑长城的必要。

那么,为什么唐朝不修建长城呢?这个主要是因为李世民的缘故。

唐太宗不修长城其实是有原因的,当时,李渊仰仗着儿子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得以推翻隋朝,夺取政权,建立了大唐王朝。在百废待兴的初建时期,李渊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完成国家统一大业之上,同时,还要兼顾皇权的稳固,所以,无暇去修建长城。九年以后,李世民以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篡权称王,以兄弟之血圆了自己的治国之梦。

唐太宗登上皇位之后,施仁政,铸廉洁,轻赋税,免徭役,团结各个少数民族力量,制定出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优惠政策,促使国家能够在一个非常稳定的环境下,得到良好的发展,更呈现出了“贞观盛世”。但在李唐成立不久的时候,国家还处于被边外蛮夷民族不断侵扰的时期,如何处理好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平衡好各方政权,是摆在唐朝统治者面前的大问题。

这个问题,对唐太宗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在唐太宗上位的第三年,东突厥侵扰边塞,但是,唐太宗认为:修筑长城劳民伤财,且对突厥人起不到震慑作用,所以,一口回绝了修筑长城的建议。李世民认为:隋炀帝杨广之前也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建筑了千余里城墙,但是,依旧没能抵抗住胡人的进犯,所以,他认为,抗击外敌不能靠城墙,这种大肆营造,消耗民力,弊端颇多。

所以说,如果真的想抗击外敌,还是要依靠武力的震慑作用,以及合理的边境处理原则,而非单纯的防御。李世民对那些一再建议修筑长城的官员们说:“我为了大家,将边塞地区肃清,让突厥等外敌因为大唐的威望而产生惧怕,促使他们不敢再来侵扰我们的疆土,这不比修长城更有用吗?”

更是因为李世民的祖母孤氏,以及其母亲窦氏都是胡人,所以说,李世民身上本来就流淌这一半胡人的血,所以,他在高祖的“天下一家”、“胡越一家”的理论基础上,缔造出了新的处理边境问题的理念,那就是“华夷一体”,将各民族大融合的思想继续升华、放大,让少数民族人民更加亲密无间。

此外,太宗还摒弃了之前的“贵中华,贱夷狄”的偏见思想,将团结和友爱的思想在各民族之间传播开来,让各民族平等、和平共处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同时,他也给了更多少数民族官员以机会,提拔少数民族人才,主张联姻、通婚、结盟等一系列活动,让更多的汉民与少数民族人民相互接触,相互融合。

唐太宗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包容与大度,让周边各少数民族国家更加亲唐,并心甘情愿成为大唐的附属国和朝奉国,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倡导民族融合,也让少数民族国家都尊称其为“天可汗”。并且,之后的大唐,除了唐太宗外,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也曾被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在边境安全问题上的处理,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思想,他没有把可以防御外地的长城作为自己处理安边问题的砝码,而是利用自己先进的思想和包容的政策,使得周边问题可以得到更为彻底的解决。可以说,在解决安边问题上,修筑长城是治标,而实行合理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才是治本。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太宗没有对长城进行修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赵州桥是什么时期修建的?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隋代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2015年荣获石家庄十大城市名片之一。

唐贞元八年(792年)七月,赵州桥第一次修缮。据刘超然《新修石桥记》载:建桥200年,因大水冲坏桥北面西侧的金刚墙,桥台下沉,使排(小拱)有欹斜崩裂现象,用补石重砌方法,恢复了原状,并复制栏板望柱,以还原貌,桥工坚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秋,赵州桥第六次修缮。多年车辆滚轧,致使桥面破损,秋天动工,冬天完成。

1958年,赵州桥修缮工程全部竣工,为赵州桥第八次修缮。此次修缮对赵州桥进行了全面测量和修整,整个工程采用原来的护拱石、钩石、腰铁、铁拉杆和收分五种做法,还在桥面上下加设了二粘三油防水层,防止漏水腐蚀现象发生。桥面的所有栏板、望术按早期式样新制。

赵州桥的合理选址是它成为千年古桥的一个重要原因。李春将赵州桥的基址选在洨河的粗砂之地,是因为以粗砂为根基可提升桥梁的承重力度,以确保桥梁的稳定性。赵州桥的桥台为低拱脚、浅基础、短桥台。直接建在天然砂石上,并在此基础上用5层石条砌成桥台,每层较上一层都稍出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罗马为何要修建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是为了防御谁?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长城,可能很多小伙伴们第一反应就是咱们中国的万里长城了,但是长城可不仅仅只有中国才有,在地球另一边的英国也同样拥有着长城,这个长城就是修建古罗马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的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修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御来自不列颠北方的凯尔特蛮族。不过在那个时候不仅仅只是不列颠岛上有长城,同时在欧洲大陆上也有长达数千公里的长城,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至黑海、红海,经北非至大西洋的广阔边界上。

古罗马长城和中国长城的区别就是时断时续,但是在长城的构造上、军事功能上都是可媲美的。其中最著名的、今天还能看到遗址的就是位于苏格兰与英格兰交界的“哈德良长城”。

随着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势力,以罗马步兵方阵军团为作战核心的罗马军队越来越难以应付层出不穷的蛮族入侵,毕竟蛮族入侵的时间、路线都不固定,罗马军队机动力不足难以防御,因此开始修筑大规模防御工事。在罗马人看来,长城以内是受罗马帝国教化的“文明人”,长城以外是血腥残暴的“野蛮人”。

公元122年,罗马帝国一代雄主、五贤帝之一的普布利乌斯·埃利乌斯·哈德良巡视不列颠岛,为了保卫罗马帝国控制下的英格兰领土,防御北方皮克特人的攻击,决定修筑一条横断大不列颠岛的防御工事,以皇帝哈德良的名字命名。

“哈德良长城”修筑时间耗时6年,全长117公里,西起爱尔兰海,东到北海,把英格兰和苏格兰分隔开来;“哈德良长城”的城墙高约4.5米,底部宽约2.5-3米,顶部宽约2.1米,在城墙上还设有木栅;在城墙南北两侧还有壕沟,北侧壕沟宽8米,深4米,南侧壕沟宽2米,深3米。另外罗马帝国还围绕“哈德良长城”建造了庞大的防御体系。

在“哈德良长城”北面每隔约1500米修建有一座能容纳60人的里堡,在两座里堡之间修筑两座塔楼作为哨所使用,一旦发现敌情就以火光为信号,军队就会集结待命准备作战。在“哈德良长城”城墙南面每隔8000米就建有一座要塞或堡垒,一共16座,里面有指挥部、营房、粮仓、医院、甚至庙宇等功能性建筑,是“哈德良长城”防御的核心节点。

在“哈德良长城”上长期驻扎着一万多军队,这些人征召于帝国各地,独立编制属于常备野战部队,战斗力强悍;在“哈德良长城”南部还有3个罗马军团几万兵力存在,可以说是完美的保护了罗马帝国的领土。

但是再宏伟的防御工事、再强大的军队也抵挡不住罗马帝国内部的崩溃。随着罗马帝国内部的腐败、内斗不休,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无力支撑不列颠岛的防御,于383年主动弃守“哈德良长城”,放弃英格兰的领土。曾经雄伟的“哈德良长城”只能在风雨中慢慢损毁,就如步入死亡的罗马帝国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