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罗马

古罗马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古罗马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古罗马问题。

分享

浏览

4257

文章

25

爱,友谊与尊敬已成过去,古罗马前三巨头的爱恨情仇

全文共 1375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的西方,人们都知道古罗马是最为强大的。说起古罗马最赫赫有名的人物那一定就是尤里乌斯·凯撒大帝,罗马的基垫者。但是庞大罗马帝国并不是有他一人所缔造出来的,在罗马帝国成立前,罗马有着三位巨头凯撒、庞贝与克拉苏。在他们三位巨头的极力配合下缔造了强大的罗马帝国,征服土地,消除内乱与起义,本应该是关系非常紧密,互相尊敬有爱的三个人,却互相开始排斥。为何会这样,小编就带您去了解下三巨头的爱恨情仇吧!

恺撒的功成名就,他的贵族出身是基础(他的外祖父做过罗马执政官),政治联姻及联盟是手段,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是保证。毫无疑问,恺撒绝对是个魅力男,在年轻的时候是个浪子,俘获美女无数。最为著名的便是埃及艳后克丽奥特佩拉了。其实不仅是女人,连男人都喜欢他,比提尼亚(小亚细亚北部的一个古老地区)国王对恺撒欣赏不已,连西塞罗都嘲讽恺撒“把童贞都献给了那位国王”。

恺撒在年轻时,支持马略和秦纳(元老院民众派领袖),还娶了秦纳的女儿,另外,马略的老婆是恺撒的姑妈。这个政治背景对他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后来,他的老婆也就是秦纳的女儿去世之后,他又娶了苏拉的孙女。苏拉在上文提到过,就是击败马略,放过恺撒,并成为罗马独裁官的那位。当然,他的私生活极其混乱,三巨头里面的庞培和克拉苏都被他戴了绿帽。他在征战高卢的时候,他的部下警告有太太的丈夫,在恺撒离开高卢之前,必须把太太锁在房里,以防恺撒勾引。这个可能有点过了,但真是可见一斑。

再来看看庞贝,17岁随父参加同盟者战争。前83年投靠贵族派首领苏拉,先后在西西里、北非作战,征讨G·马略余部。前71年参与镇压马略部将领导的塞多留起义,并协助克拉苏镇压斯巴达克起义。翌年当选执政官。前67年受命清剿地中海海盗,采取分区进剿、剿抚并重方针,速见成效。前66~前65年征服本都,结束米特拉达梯战争,继而吞并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于前61年凯旋罗马。翌年与克拉苏和凯撒结为“前三头同盟”,左右罗马政局。前53年克拉苏死,同盟趋于解体。前50年与元老院联合反对凯撒。前49年1月凯撒进军罗马,他率军退守希腊。翌年在法萨罗之战中被凯撒击败后逃到埃及,为法老近臣诱杀。

庞培在私生活上和恺撒相比应该好不少,但在政治婚姻上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年轻的时候,投靠苏拉而崭露头角,23岁便被苏拉戏称“大帝”。为了拉近与苏拉的关系,抛弃糟糠之妻,与苏拉的女儿结婚(这样一来,恺撒其实是庞培的外甥女婿?真够乱的!)

克拉苏好像没什么绯闻,也不靠政治婚姻,他靠的是财富,据说他的财富历史排名全球第8。但他的财富靠的也是苏拉,因为他的父亲是苏拉的助手,曾经在战役中拒绝投降而亡,苏拉感念其功,便让克拉苏低价买下了很多死刑犯的资产,从此发迹。他用他的财富资助恺撒以赢得政治资源,即使知道恺撒和他老婆有染,也毫不动摇。三巨头之间的爱恨情仇庞培和克拉苏本来就属于苏拉阵营,后来在阿普里亚战役中携手平定斯巴达克斯奴隶起义,一起被选为执政官。

恺撒以贯彻庞培在元老院通不过的议案为承诺,与克拉苏、庞培结成联盟,登上执政官之位,后来也兑现承诺,这段时期是三巨头的蜜月期。在庞培的老婆难产去世之后,恺撒想把侄孙女嫁给庞培,同时他想娶庞培的女儿为妻,均遭拒绝。从此友谊产生裂隙。克拉苏在与安息帝国的卡雷(卡莱)战役中,几乎全军覆灭,儿子战死,自己也被安息俘虏,遭受熔金灌喉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最强角斗士是谁?古罗马最强角斗士排名

全文共 175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角斗士,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在古罗马的文化当中,角斗士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64年。这些成为了角斗士的人多半都是奴隶、战俘或是死囚,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紧握手中的武器,为自己博得一线生机以及象征自由的木质匕首。那么古罗马历史上有哪些非常出名的强悍角斗士呢?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做个排名,看看谁是最厉害的角斗士。

7.斯皮库鲁斯

斯皮库鲁斯因犯罪被捕而成为角斗士,是公元一世纪最著名的角斗士之一。

斯皮库鲁斯在角斗场上胜绩无数,即便技艺精湛的角斗士也对其十分畏惧,他在场上的出色表现不仅广受观众追捧,更是倍受罗马帝王尼禄的亲睐。

公元68年,罗马元老院以高卢地区的反尼禄叛乱为借口,宣判尼禄为“国家公敌”,并下令将其诛杀(古罗马元老院有权利判帝王死刑)。尼禄闻讯后仓皇逃离,并派人寻找斯皮库鲁斯,希望能死在他的手上。但尼禄并未能如愿以偿,最终含恨自尽,斯皮库鲁斯也不知去向。

6. 马尔库斯·阿蒂利乌斯

马尔库斯·阿蒂利乌斯并不是奴隶,也不是那位曾被囚禁在迦太基城的罗马将军(马尔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鲁斯),而是一名自由的罗马公民。为了偿还赌债,他迫不得已踏上了角斗士之路。

马尔库斯的重要战绩被记录在一处古罗马涂鸦上,我们虽然不知他经历了多少场决斗,但涂鸦上的两条记录已足以展现他的强大。他曾战胜过13连胜的希拉鲁斯(主人为尼禄),也曾击败过12连胜的费利克斯,这两场胜利的巨额奖励已完全足矣还清他的债务,过回平常人生活…

5.赫尔墨斯

赫尔墨斯是一名天赋异禀的斗士,并且接受过十分严格的角斗士训练。他不仅能够将数十种武器装备运用自如,还精通多种角斗战术(大多数角斗士只会一种),以至于他总是能以压倒性优势战胜对手。

虽然关于赫尔墨斯的文献记载十分稀少,但却可以从古罗马诗人马提亚尔的一首诗中了解到他的强大。这首诗的每一句均以“赫尔墨斯”为开头,极力称赞他精湛的角斗技术——“赫尔墨斯,时光飞逝。赫尔墨斯,角斗士与魔术师…”

4.卡波霍斯

卡波霍斯是一名天生的兽斗士(如今一般也把“兽斗士”归为角斗士的一种),相比和人类交战,他更擅长对付凶恶的野兽,他的赫赫战绩在当时绝无仅有。

卡波霍斯曾在仅装备一支长矛的情况下,单杀一头异常凶猛的犀牛。也曾在弗拉维剧场的开幕式上,同时应对一头狮子、熊和豹子的攻击,因而人们常常把他与“战神赫拉克勒斯”(罗马神)作比较。

兽斗士的职业生涯极其短暂,即使强大的卡波霍斯也不例外,他最终还是倒在了斗兽场上,但他单场斩杀20头猛兽的记录再也无人能破…

3.克雷克斯

克雷克斯是一名来自高卢的角斗士,也是罗马第三次奴隶战争的一名起义领袖(一种说法他是斯巴达克斯的得力手下;另一种说法他和斯巴达克斯平级,各自带领一支起义军)。

克雷克斯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多次在角斗场上战胜比他更为强大的对手,但是他却十分厌恶角斗士训练营的生活,以及他的主人巴蒂塔斯。

公元前73年,他逃离了训练营,并成为了奴隶起义军领袖。次年,克雷克斯率领部分起义军企图偷袭意大利南部,但不幸遭到罗马军队的围堵而战死沙场。

2.弗拉马

弗拉马并非他的本名,而是他的称号,意为“火焰”。他本是一名叙利亚士兵,因在战场上被俘虏而成为角斗士,之后便在竞技场上叱咤风云13年。

弗拉马有着神一般的战绩,在其角斗生涯的34场比赛中仅4次战败,并且先后4次被授予“鲁迪斯”(一把意味着重获自由的木质匕首),但他却拒绝成为自由之身,选择继续战斗。

再耀眼的星也有暗淡的那一刻,弗拉马在刚过完30岁生日后便战死在竞技场内…

1.斯巴达克斯

斯巴达克斯的强大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角斗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一呼百应的号召力。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斯说服近70名角斗士们一同逃离角斗士训练营,并沿途召集奴隶们加入起义军,人数达7万之多。并在次年春天击溃两支来犯的罗马军团,在维苏威山附近站稳了脚跟。

公元前71年,马库斯·利奇纽斯·克拉苏率4万罗马精锐征讨斯巴达克斯,斯巴达克斯率众顽强抵抗,但因罗马军团过于强大而一路败退至卡拉布尼亚,陷入重重包围之中。

斯巴达克斯试图与通过谈判保全起义军士兵的性命,但却遭到了克拉苏的无情拒绝。大难临头之下,起义军终成一盘散沙,斯巴达克斯虽领少数士兵拼死抵抗,可奈究寡不敌众,光荣战死。他们的尸体被钉在了十字架上,插满了卡普亚到罗马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的女性奴隶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全文共 1480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在古罗马的社会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古代的罗马,人民是分着三六九等的,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这一制度还是世袭制的。如果你是一位罗马贵族那么你的后代也将成为贵族,一直世袭下去。那么同理如果你是奴隶主或是奴隶,那么你的后辈也将是和你同样的人。奴隶在古罗马的社会当中,可以说并不被称作人,而更像是一件工具。强壮的男性奴隶一般都会被沦为角斗士或是劳动者,但是对于女性奴隶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过罗马时期的女性奴隶是过着怎样的生活的吧。

奴隶在古代的罗马时期,只能算是一种工具,在奴隶市场上都是有着明码标价的。而女性奴隶却比男性努力的价格要贵上3-5倍,这种价格的判断还要看品相,而且在奴隶市场上是非常火热的抢手货。古罗马的奴隶有一部分来自于战争,罗马人当时受到了古代希腊人的影响,战斗力是相当的强大,曾一度统一了整个欧洲。而在统一欧洲的这个阶段都是用战争来解决的。有战争就会有俘虏,那么这些俘虏最终就会被沦落成奴隶的下场,而奴隶要做的就是高傲的罗马人所不愿意做的一些事情,什么脏活累活娱乐活动都是由奴隶来完成的。如果奴隶有着想逃跑的思想或举动,一旦被抓住了,那么迎接他们的就是死亡。

不过干活这种事一般都是由男性奴隶来完成的,毕竟在力量和体力上更占优势。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有疑问了,那不是女奴隶很轻松吗?然而并不是,相比之下,女性奴隶会比男性奴隶过的更惨。真实的女性奴隶不会是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蓬头垢面,脏兮兮的,反而会梳洗的非常干净,然而在这些背后确暗藏着很多危险。

古代罗马的女性奴隶代表的就是一个贵族的脸面,贵族的出行常常都会带着女性奴隶在一旁侍奉。看起来会非常的容易,但是如果你只要是犯了什么小小的错误,那么迎来的可能就是一顿毒打或是死亡。更可怕的是那些长得比较漂亮的女性奴隶,常常会被沦为奴隶主的泄欲工具,如果是在贵族的聚会当中,很有可能会变成轮奸的情况。而这对于一位女性来说,是巨大的伤害,很有可能当场就这么痛苦的死掉了。而且如果这种事情如果被哪位心思恶毒的贵族夫人知道了,很有可能会以各种手段将女奴折磨致死。

到了罗马繁盛的时期,战争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少,相对来说,奴隶也会来的更加的困难了。对于贵族或奴隶主来说,这将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种现象,为了有充足的奴隶使用,贵族们和奴隶主们就会开始自行培育奴隶。前面也提到了,如果你是奴隶,那么你的后代也将会是奴隶。有了这种制度后,贵族的男性或奴隶主就会让这些女性奴隶成为制造新生奴隶的工具,他们会让自己或是让某些表现良好的男奴去让女性奴隶怀孕。这样既解决了自己的泄欲,也给了男性奴隶一些甜头,让男性奴隶更加听话。而新生下来的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到了干活的时候,也将会成为奴隶。

那么大家就会想了,既然有些新生儿是贵族自己的孩子,那么这些孩子会不会以后也成为贵族呢?当然也是不会的,罗马人是非常傲慢的,何况是一个贵族。为了脸面,贵族不会承认这个孩子是自己的,而贵族与女奴的孩子可能多的数不清,到了这种情况,贵族绝对是不会爱护自己的孩子的,死个几个对贵族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毕竟他们还是有正统的继承者的,那就是贵族与贵族夫人的后代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古代罗马很多儿子要杀父亲的情况了。

女奴的生活可以说比男奴更加的悲惨,不光要受到外表上的摧残,还要受到生理上与心理上的摧残,毕竟女性是脆弱的,经不起这样的折腾,而这种现象在古代的罗马确是非常常见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天生就心底很善良的一些罗马贵族,对待自己的奴隶并没有那么的苛刻,不过这种情况还是极少数的。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最高潮是怎样的?三支主力舰队团灭

全文共 3343 字

+ 加入清单

在公元前255年,古罗马迦太基之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已经过去了需求,然而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共和国之间的争斗却没有任何停歇的迹象。虽然迦太基赢得了发生在突尼斯本土的陆上决战,却未能将罗马远征军的残部彻底消灭。而罗马人也为了救援这支落难部队,迅速组建了规模巨大的陆海军力量。双方便接着以西西里岛为中心,继续着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得第一次布匿战争达到了最高潮

随着罗马人的一系列胜利,战场逐渐压向了岛上的迦太基最后据点--利利卑。两个动员能力超强的共和国军队,就为这一隅之地而陷入了让人感到疯狂的消耗。

在雷古鲁斯兵败被俘的消息传回罗马后,元老院立刻展开弥补局势的工作。罗马人在夏季来临之际将350艘战舰整装完毕,全部派向北非本土,想要将滞留当地遭迦太基围攻的残军接回来。迦太基人在得知罗马舰队靠近后,也武装了200艘船到海岸巡逻,打算阻止罗马人的登陆救援。

结果,双方舰队在北非的荷密翁遭遇。罗马舰队在发现迦太基巡逻船后,就立刻发动进攻。这个措手不及的决定,让迦太基舰队又一次被轻松击败。罗马人因此缴获了114艘船,并接走了困守海边的远征军残兵。

由于胜利来的过于容易,罗马方面在之后开始表现的掉以轻心。他们不顾富有经验的舵手警告,执意要在天气不好的时节出海,沿着布满礁石的西西里岛南岸航行。显然,罗马人需要在突尼斯的大败后,向西西里岛沿岸城市展示自身实力。规模浩大的舰队游行,便成为了首选。

然而,当舰队航行到西西里东南部的卡马里纳时,突然遭遇了大风暴。无情的海浪将船只纷纷吹向岸边的礁石,物资与人员也都被无情抛入水中。当风暴最终散去时,罗马舰队仅剩下80艘战舰,其他284艘船只都损失殆尽。

罗马舰队的覆灭让迦太基人再次信心爆棚,认为这是诸神给他们的恩赐,可以在战争中反败为胜。因此组织了140头战象和雇佣军部队运往西西里,又集中了200艘战舰组织远征舰队。当一切准备就绪,西西里的迦太基军队在大将哈斯德鲁巴指挥下,开始从西部向罗马控制区的乡间挺进。

但罗马也没有因为这个悲剧而丧失信心。他们拿出先前的干劲,在3个月内又建造了220艘战舰。到公元前254年夏,罗马舰队的数量又暴增到整整300艘船。执政官毫不犹豫,以泰山压顶之势杀向了西西岛上最大的迦太基城市帕诺慕斯。大军刚一抵达,就利用攻城锤反复撞击城墙。由于海岸旁的哨塔相对薄弱,便首先被撞出了缺口。罗马士兵迅速突入,占据了这个重要城市。

干净利落的胜利,再次让罗马方面有些忘乎所以起来。第二年的夏天,舰队再次不顾对水文环境的模式,沿着北非海岸挺进。结果,不仅什么收获都没拿到,反而还差点撞上暗礁。不少船在海水退潮后遭遇搁浅。罗马人只能通过抛弃辎重的办法,把舰队拉回了海面,并成功抵达前不久占据的帕诺慕斯。但这也意味着舰队人员的补给品将很快耗尽。这就迫使他们不久后又选择冒险横渡墨西拿海峡返回。最终,恐怖的风暴再次降临,导致整整150艘战舰沉没。

经历了这两次风暴的摧残,罗马人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在海上和迦太基较劲。于是,他们暂时选择了放弃重建海军,转而在西西里岛使用陆军进攻。但有了前一次的北非失败,罗马陆军也开始对战象非常忌惮。他们甚至不敢在平原上和迦太基军队较量,只愿在多山和复杂的地形主动出击。因此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罗马军队都收获甚微,仅仅通过围攻降服了伏马特和利帕拉。

迦太基指挥官哈斯德鲁巴也注意到了对手的畏缩,并发现罗马抽走了半数西西里驻军。于是集合部队从岛屿西部的基地利利卑出发,在帕诺慕斯边界扎下营来,准备找准时机阻挠罗马的盟友收割粮食。

时任罗马指挥官的凯奇利亚斯,发现了对方意图。于是将计就计的将部队留在城内不出,营造出罗马士兵因害怕而不敢出战的假象。哈斯德鲁巴果然上当,大胆的派遣部队通过碍口向城市挺进。凯奇利亚斯则一直维持着假象,仅派遣轻装步兵不断骚扰迦太基前锋。迦太基方面因不堪其扰而拉出全军列阵备战。凯奇利亚斯就安排轻装步兵们依托城墙外的壕沟行动,不断用标枪射击迦太基战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轻步兵战斗也愈发激烈。战象部队轻率的向罗马人冲去,却被壕沟给挡住去路。接着又遭到城头的弓箭手和标枪齐射。遍体鳞伤的战象再也无法保持冷静,转身将友军的队伍践踏混乱。城里的罗马士兵便立刻从位于迦太基左翼的城门冲出,袭击迦太基军薄弱的侧翼。结果大获全胜,俘获了至少10头战象。

此后,罗马军团展开了大胆攻势,一路尾随到西部的利利卑城下。那里也是迦太基人在岛上的最后一个主要据点。守军在城市周围构筑了高耸城墙和深邃护城河,足以顶住敌人的普通进攻。罗马军队则在城市的两侧各建立了一个营地,准备着各式各样的攻城机械。但只要外援没有被截断,城市就很难陷落。

公元前250年,罗马人派了整整200艘战舰进行封锁。他们再次从建造相对薄弱的滨海区域突破,摧毁了靠近大海的6座塔楼。此时城内还有超过万名雇佣军和市民。他们拼命阻挡罗马人的推进速度。不仅在缺口后面修筑了新的城墙,还用地道挖松地面,破坏罗马人的攻城土丘和塔楼。只要时机允许就发动出城突袭,尝试烧毁其他攻城武器。

迦太基本土在得知利利卑被围后也非常焦急。他们再次装配了50艘战船,由汉尼拔(不是后来那位)率领着1万名士兵,起航支援西西里。由于罗马舰队封锁着港口,汉尼拔就在附近的岛屿上下锚。等到风向转变再扬帆出击,直接冲破了封锁线。

增援部队的精彩表现,利利卑全城都士气大增。于是守军司令希米尔科趁机向全军发表演讲,要求士兵们出城袭击罗马人,一举烧毁攻城机械。

天亮以后,迦太基人按照计划从几个地点同时进攻。但罗马人也早就有所警戒,所以战斗由突袭变成了激烈攻防战。双方在漫长的城墙脚下搏斗,场面变得非常混乱,任何一方都没有列成完整而严密的阵线可言。最后,在战斗力更受一筹的罗马反击下,迦太基人因无法承受惨重伤亡而标撤回城内。

此次失利让援军统帅汉尼拔非常失望。他趁着夜色突出重围,赶到了利利卑不远的德雷帕纳去和其他海军汇合。但是随后出现的飓风却又给迦太基人以好运。大风向着罗马人的攻城武器吹去,甚至掀翻起了保护机械的木屋。

城里的一些希腊雇佣兵趁机发难,从三个不同的地方将火把扔向攻城武器。火势接着风力蔓延开来,将木质器械都付之一炬。罗马人只好放弃强攻想法,转而加固围城工事和港口封锁。

大火不仅让军团损失惨重,罗马舰队的水手付出了不小代价。于是罗马人在意大利本土又征召了1万名新水手支援西西里前线。执政官凯尔普尔决定集中手里的123艘战舰,彻底将徘徊在周围的迦太基舰队消灭。

同一时刻,躲在利利卑港口内的迦太基人也准备主动出击。对此,罗马指挥官感到非常惊讶,下令整个舰队都掉转方向。但许多新水手还没有掌握海上航行的熟练功,让罗马海军在混乱中进行着缓慢的重整。迦太基主帅阿德巴尔则带着5艘战舰,绕过了罗马舰队侧翼,一齐冲向对手的薄弱部位。

相比过去的纯海战配置,这个时期的迦太基战舰上也有了精锐陆军士兵。所以双方的跳帮战不再呈现一边倒态势。而迦太基海员又可以凭借娴熟的技术,不断灵活机动。罗马战舰不但留不出让其他船移动的通道,还会被挤压到岸上搁浅。最后只有30艘船逃出生天,其余93艘悉数被俘。这场被称为德莱帕那的海战,也开启了迦太基舰队的回光返照。

但迦太基人的海战胜利,还是没能让罗马放弃作战意愿。元老院下令将更多的物资和战舰运往利利卑。当运输舰队抵达叙拉古时,仅负责护卫的战舰就已多达120艘。于是罗马统帅决定分出一半的舰队给财务官运送物资,自己则带着另一半在原地等待后续物资和战舰的抵达。

迦太基人也袭击了停泊的罗马舰队。在拖走一些船后,他们立刻掉头前往拦截财务官率领的运输舰。罗马人只能立刻将舰队安置在一个设防的海边小镇上,利用当地的工事和各式弩炮来维持防御。眼看占不到便宜的迦太基舰队,就航行到附近的河流下锚守候。双方形成对峙之时,坐镇叙拉古的剩余罗马战舰出发了。但因为害怕大量的物资被敌人缴获,罗马统帅还是下令舰队进入暗礁密布的区域躲避,从而躲过一劫。

但地中海的风暴再次来临。熟悉海况的迦太基人,及时进入了适合的避风港。罗马人则害怕出去以后再次遇到迦太基人,因此不敢及时离开原先的位置。这导致两支舰队同时遭到风暴的袭击,双双被毁。罗马人被迫从海面战场撤退,继续将主战场搬回了陆地......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为何能够崛起?古罗马崛起的秘诀是什么?

全文共 2317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古罗马帝国,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在欧洲古代,古罗马帝国曾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其国土面积一度涉及到整个欧洲范围,算的上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期初罗马仅仅只是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小小的部落,那么古罗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昌盛的呢?古罗马崛起秘诀是什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没有人在其性情上会如此狭隘或冷漠,乃至不想去探究罗马人究竟是利用何种方法,以及在何种政府体制之下,在不到53年的时间,将几乎整个人类所居住的地方都纳入他们的统治,这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成就。”—波里比阿

这是一个战败者对胜利者心悦诚服的赞美。波里比阿不是罗马人,他的故乡在希腊,他是罗马人的俘虏。波里比阿写过一部名著,叫《历史》,此书的英译本和中译本均改名为《罗马帝国的崛起》,这是为了突出书里的主题。这本书记录了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之间的历史。在这段时期,罗马与迦太基名将汉尼拔苦战多年,最终摧毁了迦太基。罗马军队东征西伐,在西边征服了西班牙,在东边灭了马其顿、科林斯,控制了整个希腊。地中海上,已经无人能够与罗马抗衡。罗马帝国的基业,正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罗马的崛起

如果我们把时光倒回到公元前4世纪末到3世纪初,我们能够看到,地中海世界呈现出一派“大众创新”的盛况。在这个“创业板”上有很多明星,“罗马公司”绝对排不上号。

当时地中海世界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斯巴达是希腊世界里最骁勇善战的国家,它的风格是坚持主业,不断做减法。雅典算是后来居上,雅典的海军很厉害,但陆军不行,但雅典工商业发达,而且善于和其它城邦国家结盟。雅典的优势是审时度势,整合资源。当时也有“黑马”。亚历山大大帝只用了13年的时间,就把一个原本偏僻无名的小国马其顿,打造成一个“市值第一”的帝国。但亚历山大的帝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公元前323年,年仅33岁的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发高烧身亡,庞大的帝国随之分崩离析。他的两个部将,托勒密和塞琉西,分别占据了埃及和叙利亚,成功地“借壳上市”。马其顿王国的本部经历了60多年的动荡之后,通过安提柯二世的重组,也逐渐稳定下来,业绩还算可以。如果我们再往地中海南边来看,还有一个强国叫迦太基。迦太基凭借海上优势,雄踞西地中海,规模不断扩张。

当时,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在意大利半岛上一群逃亡者建立的罗马,才是这一地区最终的王者。罗马人自称是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代,事实上,这不过是一群打家劫舍的土匪,因为光棍太多,没有姑娘,他们就去抢夺、强暴附近撒宾族的妇女。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罗马先后战胜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成为意大利半岛上的霸主。之后,罗马不断扩张。按照波里比阿的说法,从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167年,是罗马扩张的关键时期。罗马的成功秘诀

我们讲一个公司为什么会成功的时候,往往会关注这个公司推出了什么“爆品”,这是在技术层面来看公司的成败。从战术上看,波里比阿也讲到了罗马的创新。比如说,迦太基的海军力量更为强大,罗马军队则擅长陆战。于是,罗马军队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装置,绰号“乌鸦”,其实就是装在船头的一套活动舷梯。当罗马的战船和迦太基战船相撞之后,罗马战船就会放下“乌鸦”,一个巨大的梯子从天而降,落在迦太基战船的甲板上,而且能牢牢地把两船固定在一起,罗马士兵乘机登上迦太基战船,短兵相接,如履平地。这一“秘密武器”一下子扭转了罗马和迦太基在海战中的优劣对比。

但是,我们看一个公司,如果再往深层次看,是要看公司治理。如果我们看一个国家,也要看其体制。在波里比阿看来,罗马在政治体制上的优势是其迅速崛起的最重要原因。波里比阿描述了一种政治周期:最早是贤明的国王,建立的是王权政治。人们之所以推选国王的后代当权,乃是因为相信他们会和先王有着一样的胸襟和气度,但“王二代”往往令人失望,可能是昏君,甚至会出现暴君统治。于是,就会进入政治周期的第二个阶段,即贵族政治。一个社会中最有地位的贵族们会起来驱逐暴君,建立贵族统治。好景不长,贵族统治逐渐腐败,又会蜕化为寡头统治。

被统治者的失望最终变成了绝望,他们会赶走贵族,建立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一样会滋生蠹虫,人们会习惯慷他人之慨,觊觎邻居的财富,民主政治又沦为暴民政治。总结一下,王权政治会变成暴君统治、贵族统治会变成寡头统治、民主政治会变成暴民统治,每一种体制都可能会变成自己最糟糕的样子。但在波里比阿看来,罗马的政治体制却融合了王权政治、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优点,是最优秀的宪政典范。执政官手握大权,但却要向元老院汇报。元老院决定财政收支、诉讼外交,但也会受到平民大会的节制。

波里比阿的描述有一定的道理,但历史的真相更为复杂。不过,我们要注意到罗马体制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即“分享管理”。这种制度的关键是罗马的公民权。迦太基财大气粗、大量依靠雇佣军,罗马军团则主要由公民和意大利联盟的友军组成,军心更加稳定,士气更加高涨。

如果再仔细去看,罗马的公民权也分不同的等级。与罗马结盟的意大利其它邦国,或因战败而臣服罗马的人民,能够享受到的权利是有差异的。罗马城外的公民因居住偏远,实际上无法行使其公民权;罗马在外建立的拉丁殖民地的居民,只享受部分的公民权,只有移居罗马之后,才能享受充分的公民权;拉丁殖民地的当地精英,可以被赐予罗马公民权,以此吸纳地方精英;与罗马结盟的意大利和希腊的部落或城邦,与罗马分别订立不同的条约,打仗的时候要出兵,有了战利品也可以分一杯羹。正是借助这样的“分层管理”体制,罗马才能对其盟友“分而治之”。在对外扩张的战争中,罗马俨然是最大的股东,享受到最多的好处,其他意大利联盟的成员则好似小股东,也能利益均沾。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为何要修建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是为了防御谁?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长城,可能很多小伙伴们第一反应就是咱们中国的万里长城了,但是长城可不仅仅只有中国才有,在地球另一边的英国也同样拥有着长城,这个长城就是修建古罗马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的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修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御来自不列颠北方的凯尔特蛮族。不过在那个时候不仅仅只是不列颠岛上有长城,同时在欧洲大陆上也有长达数千公里的长城,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至黑海、红海,经北非至大西洋的广阔边界上。

古罗马长城和中国长城的区别就是时断时续,但是在长城的构造上、军事功能上都是可媲美的。其中最著名的、今天还能看到遗址的就是位于苏格兰与英格兰交界的“哈德良长城”。

随着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势力,以罗马步兵方阵军团为作战核心的罗马军队越来越难以应付层出不穷的蛮族入侵,毕竟蛮族入侵的时间、路线都不固定,罗马军队机动力不足难以防御,因此开始修筑大规模防御工事。在罗马人看来,长城以内是受罗马帝国教化的“文明人”,长城以外是血腥残暴的“野蛮人”。

公元122年,罗马帝国一代雄主、五贤帝之一的普布利乌斯·埃利乌斯·哈德良巡视不列颠岛,为了保卫罗马帝国控制下的英格兰领土,防御北方皮克特人的攻击,决定修筑一条横断大不列颠岛的防御工事,以皇帝哈德良的名字命名。

“哈德良长城”修筑时间耗时6年,全长117公里,西起爱尔兰海,东到北海,把英格兰和苏格兰分隔开来;“哈德良长城”的城墙高约4.5米,底部宽约2.5-3米,顶部宽约2.1米,在城墙上还设有木栅;在城墙南北两侧还有壕沟,北侧壕沟宽8米,深4米,南侧壕沟宽2米,深3米。另外罗马帝国还围绕“哈德良长城”建造了庞大的防御体系。

在“哈德良长城”北面每隔约1500米修建有一座能容纳60人的里堡,在两座里堡之间修筑两座塔楼作为哨所使用,一旦发现敌情就以火光为信号,军队就会集结待命准备作战。在“哈德良长城”城墙南面每隔8000米就建有一座要塞或堡垒,一共16座,里面有指挥部、营房、粮仓、医院、甚至庙宇等功能性建筑,是“哈德良长城”防御的核心节点。

在“哈德良长城”上长期驻扎着一万多军队,这些人征召于帝国各地,独立编制属于常备野战部队,战斗力强悍;在“哈德良长城”南部还有3个罗马军团几万兵力存在,可以说是完美的保护了罗马帝国的领土。

但是再宏伟的防御工事、再强大的军队也抵挡不住罗马帝国内部的崩溃。随着罗马帝国内部的腐败、内斗不休,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无力支撑不列颠岛的防御,于383年主动弃守“哈德良长城”,放弃英格兰的领土。曾经雄伟的“哈德良长城”只能在风雨中慢慢损毁,就如步入死亡的罗马帝国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条顿堡森林之战是怎样的?古罗马为何会输掉了条顿堡森林之战?

全文共 1388 字

+ 加入清单

条顿堡森林战役是古罗马帝国最强盛时期所遭遇的一场惨败,参与这场战役的罗马军团全部都是精锐部队,战争经验以及天赋都是相当高的。然而这一战下来,三个战斗力极强的罗马军团全军覆没,而且还弄丢了罗马鹰旗,导致罗马一度停止了对外扩张。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这场战役吧。

贪婪的罗马人,总督瓦卢斯是一个残暴贪婪的家伙,早在叙利亚就已经名身在外,他下令对日耳曼人收重税,所有日耳曼人都燃起了怒火。瓦卢斯强抢民女,四处强征税收,士兵纷纷效仿他们的统帅,罗马军纪败坏,日耳曼尼亚行省民怨沸腾。

副将阿米尼乌斯(日耳曼人)从小在罗马军队服役,他暗中联系日耳曼部落,决定带领大家反抗罗马。年轻的阿米尼乌斯(日耳曼人)认真地钻研了罗马的战术,年仅25岁的他将成为蛮族首领。

愚蠢的总督瓦卢斯决定武装游行,出动三个罗马军团炫耀帝国的军威,全军总人数超过三万,罗马帝国总兵力的十分之一。行军至条顿堡(德国下萨克森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交界处),这里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地势崎岖,沿途不断砍伐树木,对于罗马军团而言相当不利,天空突然下起了大暴雨,躲在森林的日耳曼人正在暗中注视着他们,一场恶战即将到来.......

罗马副将阿米尼乌斯(日耳曼领袖),吹响了战歌号角。日耳曼士兵开始从各处的森林中冒出,数量众多的包围了罗马士兵,日耳曼士兵更加熟悉地形,恶劣的天气让伏击战更加凶猛。站在高处的日耳曼弓箭手倾泻火力,无数罗马人倒下,罗马军团遭到两面夹击,形成众多局部包围,为了摆脱不利局面,罗马士兵迅速整顿。向北突围行进到维恩山顶,罗马士兵在高地修筑了营地,短暂的击退了日耳曼士兵,获得了休整的机会。

第二天,罗马人秩序行军成功抵达了北德平原,罗马军团正面列阵再次打退日耳曼士兵,向西突围前往莱茵河岸,罗马军团需要再次踏入不利的森林,在狭小的环境下难以列阵,罗马军队且战且退。到了第四天,天空再次下起了大暴雨,罗马重装步兵在泥地沼泽里行动困难,战况变得对日耳曼军队有利,越战越勇的蛮族冲锋,同时还获得大量的援军加入。

总督瓦卢斯眼见没有逃生的希望,和大多数军官选择自杀,士兵们普遍感到绝望,不少士兵选择的自杀,试图突出重围的骑兵,最终突围失败。

四日凌晨,剩余的士兵继续向西撤退,发现道路已经被砍倒的大树挡住,潮水般多的蛮族从森林冲锋,将罗马士兵团团围困全部杀死。而剩余驻扎在营地的罗马士兵躲过了大屠杀,日耳曼士兵发动了对营地的进攻,只剩一座营地没有被攻陷,罗马弓箭手大量射杀日耳曼步兵,打退了蛮族的进攻。

少部分幸存者趁着夜黑逃离营地,罗马士兵吹响双倍行军的信号,成功逃离了森林。其余没有来得及离开森林的罗马人被当场杀死,俘虏被抓到活人祭祀中处死,三个罗马军团覆没,巅峰时期的罗马帝国遭到最大的一次惨败。

屋大维皇帝得知这不幸的消息后,几个月不理发、不刮胡、不洗脸。整个人都消沉了,他反反复复自语:“瓦卢斯,你把我的军团还给我!”

罗马帝国很快又动用了6个军团前往莱茵战区,再加上当地的2个军团,皇储提比略总共统领8个军团,帝国四分之一的军队在此集结,在公元16年5月26日于安格里瓦尔瓦战役中,全歼了日耳曼军队,遗失的三面罗马鹰旗,找回了两面鹰旗,提比略得到了凯旋式和胜利勋章的荣誉。但是日耳曼尼亚行省大部分地区独立,罗马帝国放弃了继续北上征服。

欧美学家评价“在公元9年9月9日的这一场大雨,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特雷比亚河之战是怎样的?揭秘迦太基与古罗马之间的宿命之战

全文共 1351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至今,古罗马帝国这一词就已经成为了欧洲强国的代名词,其强大的国力与广袤的疆土,这让其他很多国家和部落都是嗤之以鼻的。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军翻过了阿尔卑斯山,突然间兵临罗马城下,将毫无防备的罗马人是打的措手不及。然而等罗马人回过神来之后,还是组织了强大的攻势进行反击,双方在特雷比亚河摆开阵势,大战一触即发。

01

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北部地区。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难险阻之后,汉尼拔的军队仅仅剩下了三万人。这样少的兵力显然不可能撼动强大的罗马。

与之相对应的是,罗马人已经从最初的惊慌中恢复了过来。并且迅速做出了反应。罗马皇帝老西庇阿集结了国内所有可以调集的力量,准备一举将汉尼拔击败。

由于实力不足,汉尼拔不得不向于凯尔特人求助。最终,在利益的诱惑下凯尔特人答应了汉尼拔的请求,担当起了他的先锋部队。在做好准备之后,汉尼拔再次带领他的大军上路了。双方隔河对峙,准备随时进行渡河作战,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02

受到古罗马早期战法的影响,他十分重视步兵而轻视骑兵。在他的手下,除了一些意大利同盟骑兵之外,剩下的就只是一些战斗力底下的凯尔特骑兵了。这些部队军纪涣散,时期低落,难以担当大任。

针对自己的这一情况,老西庇阿迅速采取了相应的手段,它先是将实力低下的数千凯尔特骑士部署在军队最前沿,让他们充当炮灰。随后又将最精锐的罗马军团士兵放在队伍中间,担当主力。意大利同盟军则分列左右,保护中心的主力部队。

与罗马军队不同,汉尼拔拥有实力强劲的骑兵,因此在战争伊始占据着主动权。在步兵实力明显不如罗马人的情况下,汉尼拔选择了将希望寄托在骑兵部队身上。

03

战斗伊始,部队最前沿的精锐西班牙骑兵就取得胜利,在他们的冲击之下,罗马军中的凯尔特人部队根本就不堪一击,一触即溃。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老西庇果断下达了撤退命令,保存了大多数的军队。

初战告捷,汉尼拔借乘着胜势继续向前进攻,并一路打到了特雷比亚河边,正好罗马军队也再次扎营,双方再次选择隔河相望,仿佛相似的场景即将再次上演。

起初,双方都选择隐忍,等待最佳时机。但越来越多的凯尔特人部落选择加入了汉尼拔一方。为了维持战场的主动权,老西庇阿不得不下达了进攻命令,在并没有完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向汉尼拔发起了进攻。

而这正是汉尼拔想要看到的。他早已在就在河岸附近埋伏了大量士兵,还派了大批轻骑兵为诱饵,将罗马人引诱至已经布置好的包围圈内。

04

这场战斗使得罗马人损失惨重,大量轻装步兵被消耗殆尽。但追击想要扩大战战果的迦太基士兵在面对罗马重装步兵时也很难取得进展。最终,耗尽了全部轻步兵的罗马人不得不将最为核心的罗马重装步兵投入一线站场。

此时,迦太基的主力则为20000重装步兵以及大量努米底亚轻装骑兵以及数十头战象,相比之下,迦太基占据优势。

战斗之中,汉尼拔再次沿用提契诺河之战的战法,着重加强了两翼的进攻,在象兵与努米底亚骑兵的轮番冲击之下,罗马军团的两翼渐渐不支。虽然中路的重装罗马军团步兵进行了拼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败下阵来。

结语

就在罗马人即将败退之际,汉尼拔预留的3000骑兵冲了出来,彻底浇灭了罗马人的希望,此后,罗马人不断后退,而汉尼拔则一路前进,大量罗马精锐士兵阵亡,极大的削减了罗马的军事实力,此后汉尼拔成为了罗马人的噩梦。

展开阅读全文

罗马军队是怎样一步一步沦落的?古罗马为何为衰败?

全文共 2530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古罗马,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起源于意大利中部的台伯河入海处。古罗马先是经历了上古的城邦时代,再进入王政时代,在进入共和国,最后进入帝王时代。在进入共和国时代之前,前451年罗马颁布的12铜表法,废除了平明阶级与贵族之间不能通婚的限制,许平民参与瓜分战利品等条款极大的刺激了古罗马的对外扩张欲望。公民兵制推动罗马扩张进程

从公元前5世纪起,罗马先后战胜了拉丁同盟、意大利半岛南部土著和希腊人城邦成为地中海西侧大国。随后又发动了三次布匿战争和四次马其顿战争,将迦太基和整个爱琴海地区囊括在自己的版图之内。随后又通过对叙利亚和埃及托勒密王朝展开一系列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北非部分地区,建成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称霸地中海的强大国家。

军事上的持续扩张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然而这也激化了社会矛盾。许多贵族在罗马扩张期间大肆兼并土地和产业,使得许多常年在外打仗的公民回家之后遭遇破产的命运。奴隶和贵族之间、破产农民与大地主之间、无权者与当权者之间、骑士派与元老派之间的斗争全面爆发。从公元前2世纪30年代直至前1世纪30年代,被称为罗马内战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和叙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的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对罗马军制进行革新,推行募兵制度,吸引了大批无地或少地的公民涌入军队。社会矛盾导致募兵制出现

马略改制促使罗马兵制从依托于城邦的公民兵制转为依托于军队将领的募兵制,原本效忠于元老院的士兵,如今纷纷转而效忠于军队的领袖了,这促使军队统帅在罗马政治结构中的权重大幅度增加。进入共和时代后期,罗马先后经历了“前三巨头”和“后三巨头”政治角斗,凯撒和屋大维均曾集罗马军政大权于一身。屋大维在独揽大权之后,于公元前27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尊号,建立元首政治。元首制的实质即位共和外衣下的帝制,古罗马由此进入帝制时代。

在罗马帝国前期,即公元前27年至192年时期所经历的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空前繁荣,罗马帝国疆域一度达到鼎盛时期。然而随着气候变化(气候变冷引发大量日耳曼族群向南侵袭)、丝绸之路贸易不畅(东汉末年、帕提亚崩溃、贵霜分离)和帝国内部公民制度等问题,罗马陷入了三世纪危机的动荡之中。公元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被军队拥立成为皇帝,取得了帝国政权,该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开始效仿东方君主统治形式,并实行了许多革新政策,史称戴克里先改革。军队拥立长官称帝

戴克里先并非首位被军队拥立称帝的人。早在公元192年,罗马皇帝康茂德因昏庸残暴而被近卫军诛杀,随后由元老院提名的佩蒂纳克斯一上任就削减开支,减少给近卫军的薪水和穷人的福利以力求改善中央财政,于是很快他就被愤怒的近卫军杀害了。元老院慑于禁卫军的淫威,不敢再作表态,反而将选举皇帝的大权拱手让出。近卫军因此作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即出价高者登基称帝。最终56岁的元老兼大商人尤利安努斯来到军营下,经过竞争后被拥立为皇帝。

尤利安努斯因出价更高而获得帝位,佩蒂纳克斯却因改革弊政遭到禁卫军诛杀。因此罗马许多地方都不服从禁卫军拥立的这位罗马新皇帝,而驻扎在潘诺尼亚的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更率军以替佩蒂纳克斯复仇为名挺进意大利。塞维鲁同样采取了许诺钱财的办法以激励军队的士气,最终也因此而被麾下部众拥立称帝。塞维鲁的成功在罗马帝国内部昭示着一个新规则的成型,即如今的罗马帝国俨然成为了一个拍卖品,谁向军队支付的钱财最多、谁赢得了军队的支持,谁就会成为罗马皇帝。至此,军阀把控罗马权力中枢,掣肘朝政和皇帝废立的局面彻底形成了。君权?军权?财权!

进入罗马城之后,塞维鲁大肆屠戮反对派,并从自己的多瑙河军团中选拔出1.5万精锐重新组建禁卫军。许多元老都表达了对塞维鲁独断专行的不满,这招致其派出军队对元老院展开大肆清洗。塞维鲁的君权彻底凌驾于元老院之上,罗马再没有什么贵族利益、平民利益,只有皇帝和他的军队利益了。然而为了确保自身的权势,塞维鲁必须通过不断的赏赐以迎合军队,最终掏空了国库。

塞维鲁死后,罗马帝位由其子卡拉卡拉和盖塔共同继承,两人为共治皇帝。后来卡拉卡拉杀死了盖塔,继续独揽大权。塞维鲁曾教导卡拉卡拉说军队是维护皇帝君权的唯一倚重,然而早就被掏空的国库促使卡拉卡拉再难为军队筹钱了。为了开辟新的财源以稳固军队对自身的拥护,卡拉卡拉颁布安扥尼努斯敕令,授予全体罗马人民以公民权,并且将遗产税提高到10%。由于只能向公民征税,卡拉卡拉的这项法令实质上就是为了筹钱,但却严重损毁了罗马公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罗马社会结构由此出现塌崩式动荡。而另一方面,军队的胃口越来越多,不足五年,卡拉卡拉就难以支付军队薪水而遭斩杀。军人乱政毁灭罗马经济

三世纪危机期间,罗马军阀遍地。只要谁能提供充足的钱财,他们就会拥戴谁称帝。如若无人给钱,则他们就会私设关卡以收取过往商队的高额过路费。往昔凭借军功才能获得公民身份的荣誉感早已不复存在,罗马社会早期的尚武情结已经消弭殆尽。军队如今只是为了钱财而战的生意人,而在普通罗马百姓的眼里,这些军人实际上早已干起了强盗的勾当。

为了筹措军费,许多军阀都会刀城市里征收税赋,如若城市不堪重负而拒绝缴纳的话,则军阀们就会纵兵抢掠。三世纪危机下的罗马处于蛮族南侵和军阀抢掠的双重压迫之下,罗马的很多城市甚至就是毁灭在号称要保护自己的军队手中。阻断商路和劫掠城市严重的打击了罗马经济,税源因此而日将枯竭,从而更加没有能力供养军队了。实在没钱的罗马皇帝们只能在货币中掺假,以满足军队的需求。然而罗马货币随即出现贬值,通货膨胀爆发,这又使得军队要求实物税,并直接抢走了百姓们的粮食和牲畜。长此以往,罗马不论是军队、财政、经济,还是整个社会结构都出现了严重的腐朽和溃烂,最终在北方蛮族的冲击性走向崩溃。

综上所述,罗马帝国的崩溃固然有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罗马公民制度缺陷、蛮族南侵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然而最直接的因素还是军人乱政。作为文明秩序的守护者,军队如若没有完整的规则体系和力量制约,不仅不会成为帝国披荆斩棘的利剑,反倒会成为颠覆文明的祸根。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皇帝为何喜欢自称自己是凯撒?那么奥古斯都这个称号算什么?

全文共 2008 字

+ 加入清单

俄国历史上的“沙皇”一词是凯撒在俄语当中的转音;第二帝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也会自称自己是Kaiser,凯撒的谐音。然而在古罗马中最高统治者、第一元老的称号其实是“奥古斯都”,即便是在四帝共治时期,凯撒也仅仅只是奥古斯都的副手。那么在罗马的历史上为何奥古斯都这个称号用的反而会更少呢?

其实,罗马的第四任皇帝克劳狄乌斯,是第一位非凯撒亲族而继位为“凯撒”封号的皇帝,不过他仍是同属于“尤里亚.克劳狄氏族”的成员。而第一位毫无氏族血缘的皇帝,则是在68年皇帝尼禄自杀后即位的加尔巴,但加尔巴也同样地使用凯撒的头衔,称为“塞尔维乌斯·加尔巴·大将军·凯撒”。

加尔巴不久被奥图谋杀,而奥图也很快地被维特里乌斯击败而亡。维特里乌斯所用的称号为“奥鲁斯·维特里乌斯·日耳曼尼库斯·大将军·奥古斯都”,他是第一个未使用凯撒做为他名字的一部分的皇帝(虽然,后来他在情势危殆之时,仍旧接受了凯撒的头衔)。然而,69年击败维特里乌斯的维斯帕西安,结束帝国的混乱局势,并建立了弗拉维王朝。他重新起用了凯撒做为名字的一部分。后来,“大将军”与“凯撒”都成了习惯上的定制,是为皇帝名字的一部分,形如“大将军·凯撒·XXX·奥古斯都”。

293年3月1日,皇帝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Diocletianus)建立了四帝共治的制度。四帝共治是一种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区,每区各由一位正皇帝与副皇帝共同治理,副皇帝也同时为正皇帝指定的当然继承人。这时候只有两位正皇帝可以使用“奥古斯都”的名衔(虽然正皇帝的全名仍为“大将军·凯撒·XXX·奥古斯都”的形式),而副皇帝在尚未继任前,只能使用“凯撒”的称号。

英语皇帝叫Emperor法语叫empereur俄语叫император来自拉丁语Imperator(大将军)。imperator直译应该是是统帅、司令,查理曼在最正式文件中,同时使用奥古斯都和imperator作为自称,在用简称时候才只用imperator。

罗马皇帝不用rex是因为这个称号当时已经臭名昭著,他们不愿让自己的统治和王国末期的(传说中的)暴君联系起来,这个称号罗马人自己也再没人用过,西罗马帝国直到灭亡,法律上都是一个共和国。说rex比皇帝低一个级别,主要还是因为这个称号经常被授予附庸于帝国的日耳曼部落的领袖。

emperor泛化并翻译成“皇帝”,在近现代尚可,但在emperor指代罗马帝国(帝国时代-拜占庭时代)最高元首时与皇帝等同确实不合适,Imperiator-Autokrator强调皇帝掌握“军权”(因而“共治皇帝”必然不加此号,加此号时需要在近卫军军营举行那个盾牌托举仪式),而奥古斯都强调的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像拜占庭时代的Basileus一样。

所以成为一个奥古斯都或Basileus的人,必然要穿紫袍(象征获得最高礼仪)和接受元老的亲吻(象征获得行政权),但称为Imperiator或Autokrator的人,则需要经历盾牌托举的仪式(象征获得军权),而且他必然也拥有奥古斯都或Basileus的头衔。

至于三个能够自称奥古斯都的势力为何称凯撒,学界一般认为:

1.罗斯:很可能是默认自己的“大公”在礼仪上低拜占庭皇帝一等(主要是迫于地缘压力,慑于马其顿王朝的武力并欣羡君士坦丁堡的财富。同时代的北欧诸国同理)。也可能是在最初接触拜占庭时误以为凯撒掌权(拜占庭时代的“凯撒”不常设,通常由比皇帝年长的男亲戚担任,类似摄政)是一种常态,因而自称凯撒。

2.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保加利亚确有奥古斯都之号,但是随着第一帝国先后沦为罗斯和拜占庭的附庸国(970s),保加利亚皇帝也自然要去帝号了。而到第二帝国时代,保加利亚的统治者也仅仅自称沙皇而非奥古斯都了。

3.神圣罗马帝国:一些资料认为亨利六世称凯撒而非原本的奥古斯都主要是为了体现自己在俗世的影响力,从名衔上淡化教皇的控制,并希望这个名号能为他带来军事胜利。

其实说到底,神圣罗马帝国诸皇帝对尊号看的是很重的,不可能忽略奥古斯都这样重要的部分。亨利六世的行为更多的是他自己的选择,远不能视为帝国的通例。

比如最后一个由教皇加冕的皇帝查理5五世,他的铸币铭文如下:

IMP CAES CAROLVS V AVG,即imperator caeser carolus v augustus

即使是之后没有能够得到加冕的皇帝,也没有放弃奥古斯都。比如Rudolph II的皇冠铭文如下:

RVDOLPHVS II ROM(ANORVM) IMP(ERATOR) AVGVSTUS HVNG(ARIAE) ET BOH(EMIAE) REXCONSTRVXIT MDCII (Rudolf II, August Emperor of the Romans, King of Hungary andBohemia, Constructed in 1602)。

展开阅读全文

什么是罗马精神?古罗马为何会成为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强大帝国?

全文共 4335 字

+ 加入清单

从最早的古罗马王政时期,一个蕞尔小城不断开始对外征战,最后发展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个大陆,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超级帝国,那么古罗马是靠的什么发展成为了如此强大的帝国呢?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从凯撒所写的《高卢战记》中的罗马精神说起了。

马基雅维利说:“一切国家,不论是新的国家、旧的国家活着混合国,其主要的基础乃是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军队。”

那么 ,支撑罗马的然而支法律和军队的是什么?是罗马人民追求和谐的法律自觉意识和以战神后代为荣的尚武精神。

这些,从《高卢战记》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凯撒所写的《高卢战记》主要记述了高卢的自然地理、风俗习惯以及他在高卢作战的经过,实质上是记述对高卢进行军事征服把那些统称高卢人的各个骁勇部族个个打败建立行省统治的过程;同时也是凯撒建立忠于自己的军队、赢得声誉、积聚财富的过程。当时罗马公民大会臃肿不灵,元老院被世代掌权的豪门贵族垄断,国家机器的加强迫在眉睫,时代在召唤伟人的出现。凯撒是“罗马务实主义的典范”。

《高卢战记》由凯撒在戎马倥侗的征战生涯中写成,对于自身有很重要的政治宣传作用,但是其语言平易近人而又清雅有力,叙事翔实,风格朴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法律:人性高于等级

在记述与阿里奥维司都斯的战役中,凯撒曾提及阿里奥维司都斯的残暴统治,阿里奥维司都斯粗野、任性、残暴,把最尊贵的贵族们的孩子索去作人质,这些人质稍微做了一些未经他点头同意的事情,就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惨刑。在记述高卢的叛乱时凯撒也描写了维钦及托列克斯实行的严刑峻罚:对犯有严重罪行的人,用烈火和一切酷刑把他处死,如犯得罪较轻,他便把犯者双耳割去或挖掉一只眼睛之后送回家去。

对于受希腊哲学影响的罗马人来说这些做法是邪恶无知的,这些刑罚与罗马法律规则形成鲜明对比。希腊化的学说中有这样一种思想:“人类一统,以及作为拯救者(Saaviour)和造福者(Benefactor)的国王应关心并服务于其臣民的利益,并使万民皆能在这样一个政府之下安居乐业”。古罗马法律正是遵循斯多葛主义原则,将人性而不是社会等级作为立法的基础。

早在公元前450年,在平民斗争的压力下,便有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这部法典的内容虽然以保护贵族权益为主,但是它按照平民的要求写定成文,使司法审判、量刑定罪以条文为准,限制了贵族因垄断司法曲解法律而滥用权力。古罗马人将它刻在十二块铜板上,反映了古罗马人有法必依的精神。然而,平民的反抗和斗争并未结束,直到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法案规定平民大会有最高立法权,取消了平民在法律上的一切不平等地位,实现了公民内部在法律上的平等。

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罗马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裁判官和世俗法学家。法官告示与法学诠释常见合二为一的发展,成为有别于具体法案的立法的法学补充,具有了法律效力。可见,裁判官宣示司法方针和审案原则的告示和法学家解答人们法律问题时对法律的诠释都有利于罗马法的建设和发展。正如朱龙华所言:“法官告示和法学诠释都有求真务实的特点,能够从实际出发补救法规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使罗马法律的发展显得灵活有效、丰富实用,逐渐跃居其他古代民族之上”。

凯撒征伐高卢所处的时期正是罗马法学家涌现新法律形成的时期,而高卢竟然还任由首领实行严酷的刑罚。直到凯撒征服高卢之后,罗马也没有将高卢人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而且还让他们的部分首领进入元老院。从法律上来看,野蛮被文明彻底征服了。尚武:坚韧且不轻敌

首先,罗马士兵懂得坚忍求实的价值。在与比尔及人之役中,罗马军队在建立了高十二罗尺、周一万五千罗尺、密布碉堡的长垒以后又开始不辞劳苦的建造木塔。比尔及人在一开始议论“老远造起这么笨重的器械来干什么?特别是像你们这样矮小得可怜的人,要费什么样的手脚、什么样的精力,才能把这么笨重的木塔搬到城下来呀”。

然而,不久能干的罗马人将木塔移向比尔及人的城墙,比尔及人惊慌失措,以为罗马有神灵相助,匆匆赶来投降。在征服不列颠时,罗马的舰只无法适应当地的浪潮海流和装载足够的辎重。凯撒便嘱咐士兵们多多益善的建造舰只。

当凯撒从意大利归来,发现军士们干劲冲天,尽管各种材料都异常缺乏,但是他们本着不懈的劳作造成了六百只左右舰只和二十八艘战舰。为第二次征服不列颠奠定了基础。罗马军士还非常迅速的在莱茵河上建桥两次,为凯撒顺利而有尊严的到达对岸提供了保障,对敌人起到了威慑的作用,同时赢得许多部族的和平与友谊。

罗马人在战斗中从未轻视高卢人,凯撒也常常用“勇敢”来形容他们,然而,高卢人在战斗中却不能做到知己知彼。阿里奥维司都斯对凯撒向他提出的建议和要求很少回应甚至盲目的拒绝,只是对自己的勇敢大加吹嘘。他自负的说“如果他们愿意重新再试一下,他也准备再做一次决战;要是他们愿意和平,按道理说,就得缴纳贡赋,他们不是到今天还自愿缴纳吗?

对他来说,罗马人民的友谊应该是一种装饰、一种保障,而不是一种障碍,他原来就是按照这种想法谋求友谊的”,但是凯撒仍谦逊而不失尊严的的表示“无论是他本人还是高卢人民,从来都没忍心抛弃过真诚不渝的朋友不管,他也不承认阿里奥维司都斯比罗马人更有权占据高卢”。塞邓尼人和维拉格里人更是轻视罗马军团兵力少和地形不利而贸然发起攻击,其最终结果无异于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骄傲自大的高卢人一次又一次被坚忍求实的罗马人战败。

其次,罗马人具有勇敢和奉献的精神。罗马征服高卢首先对付的是号称勇武超过一切人的厄尔维几人。当凯撒决定解决粮食问题直奔毕不拉克德赶去时却遭到厄尔维几人的强烈攻击。凯撒命令赶走了所有的马,破釜沉舟,视死如归的同敌人展开一场鏖战。罗马人的朝厄尔维几人投掷轻矛并勇敢的拔剑冲杀,几天后,由于罗马军队的勇猛和自身给养问题厄尔维几人终于投降。

曾经,罗马军猛烈进攻,日耳曼人迅速推进,步步紧逼,双方激烈对峙。罗马人临危不惧抛掉轻矛,手接手的用剑迎战。日耳曼人也不甘示弱,结成方阵抵抗,罗马军人便跳到方阵上去,从上向下刺杀敌人。毋庸置疑,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拼的就是坚忍和勇敢的精神。

没有人是常胜将军,也没有那个军队能永远有舍我其谁的霸气和无坚不摧的杀气。但是,罗马人有着坚定开阔的精神。当凯撒提出大胆的计划要与日耳曼人交锋之前,军营里却是一片恐惧哀怨,还有人不承认胆怯而借口担心军粮供应问题。于是凯撒召集了一次会议。他先是对百夫长进行训斥,然后对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贯穿这个演说词全篇的正是要军士们发扬罗马民族的坚定精神。

凯撒的演说慷慨激昂,头头是道,战士们可能忘记了其中提到的“信心”、“自尊心”、“责任感”……但是他们一定会记得“凯撒最宠爱这个军队,也最信任这个军团,因为他们很勇敢”。这种勇敢,足以让每个罗马人引以为荣,这种勇敢,应该让每个人牢记。在与比尔及人之役中,凯撒又吁请军士们牢记自己原有的英勇,终于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关键在于,古罗马人认识到“国家即人民之事业”,他们具有爱国奉献的共性。罗马军队曾被日耳曼人的突袭搞得手足无措,这时候,五天没有进食的伤病员布勃留斯·塞克司久斯·巴古勒斯却从就近的人手中抢过武器视死如归挺身而出,首当其冲的把住大门。百夫长们在他的鼓舞下一同挡住了敌人的攻击。在围攻及尔哥维亚时,敌人依仗着地势和人数,而罗马人则凭仗着勇气。

在陷于绝境时,百夫长马古斯·彼得隆纽斯舍己为人,大义凛然的说:“既然我和你们不能一起脱身出去,我无论如何要保全你们这些因为热心博取光荣、却被我带进绝境来的人。一有机会,你们就各自设法保全自己吧”!于是,他冲入敌丛中,杀死两个敌人,逼敌人从城门口后退了一段距离,使部下出城趁机回到军团。正是他的这种牺牲奉献的精神使部下们全部顺利脱险。

作为征服高卢的领导者——凯撒,也是既坚忍求实又勇敢奉献。在多次战争中,他都能清醒的分析战局,制定大胆的作战计划,甚至不惜向敌示弱麻痹敌人,从而获得胜利。在多次危机时,他临危不惧,发表演说以振奋军心。他还经常投入到前线,为了鼓舞士气,冒着被敌人认出和刺杀的危险,大胆的穿着他鲜艳耀眼的战袍。

凯撒孜孜不倦的追求胜利与荣耀,当然,追求功业的欲望可能导致罪恶,但是消除这种欲望而停滞不前将会导致更大的罪恶——泯灭卓越。罗马人坚信自己是战神马尔斯和西尔维娅的后代,自然不会抛弃这追求卓越的尚武精神。罗马人的治国之道:精神渗透

罗马的法律精神和尚武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是广泛、深远、恒久的。与其说罗马征服了他族人民,不如说罗马文明、罗马精神征服了其他王国和民族。“一旦由于罗马帝国的权力和统治的长久性使他们的记忆烟消云散的时候,罗马人就成为这些地区牢固的占有者”,马基雅维里的这句话强有力的说明了文化侵蚀、精神渗透的意义。精神文明,足以使一个民族丧失本性,使另一个一个民族雄霸世界。

随着罗马的扩张,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发展,罗马法也在民法、商法、私法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使其他古代民族难以望其项背。虽然后来罗马帝国灭亡,但是民主、法律的观念和精神却延续下来,罗马法的大量概念、规则和确切、严格、简明的措辞被后来许多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所接受,在财产、继承以及契约等方面所遵循的原则也被继续采用。

文艺复兴时期,洛克把分权和制衡的原则看作是实行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孟德斯鸠法治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三权分立的理论,主张法律至上,以法为断;卢梭强调社会契约论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伏尔泰重视人的权利和价值。他们的法治理论都没有脱离古罗马法的法治脉络。欧洲冲破中世纪神学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罗马法影响的范围也随之扩展,遍及曾经是法、德、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殖民地的亚、非、拉各国,从而形成了“大陆法系”。即使构成“英美法系”的各国,也深受罗马法的影响。

以尚武为主的民族精神促使整个罗马社会形成一个更加有认同感、更加紧密的整体。同样的道德取向、价值观念增强了罗马的民族凝聚力。“罗马人预选看到麻烦就立即加以补救,而且从来不曾为了避免战争而让他发展下去,因为他们知道不应该逃避战争,宕延时日只是有利于他人”,从而使罗马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他们由争得做独立人和自由人,到城邦和意大利的主人,直至成为称霸地中海世界的主人。

试想,郑和下西洋若不是只为宣扬国威使四方朝贡,而是像古罗马一样求真务实征服四夷,中华将是何等威严;不必有罗马的尚武,倘若近代人人都能做到“威武不能屈”,中华也不会如刀俎上之鱼肉,任人瓜分宰割;倘若足够强硬,撕毁由地方官员被迫签订而不是政府承认的《瑷珲条约》,收回东北被沙俄侵占的土地,中国东北就会有优良的港湾,经济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与兵,法制与军队,都是两把利剑……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为什么不打中国?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全文共 3658 字

+ 加入清单

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的时间是476年,不过早在410年罗马城就已经遭到了哥特人的细节,而且还在罗马城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西罗马帝国所存在的时间非常断站,以至于仅仅只有中国汉王朝差不多的时间。为什么会如此,为什么罗马帝国不能像中国帝国那样长久存在,无疑是个很有意思甚至值得专门研究的问题。本文只不过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汤因比已经区分了任何一个特定社会都可能存在的两类关系,一类是社会内部的各个集团之间的关系,一类是社会外部即不同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可以先从罗马帝国的外部关系说起。

罗马帝国是在征服地中海世界之后建立起来的,罗马帝国的重心也一直在地中海。从理论上讲,正如最初的罗马的安全是靠征服四周的民族来保证那样,罗马帝国的和平和安全也不是靠消极的防守,而是靠积极的和顽强的军事行动来巩固的。但是征服地中海世界之后,罗马人似乎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继续征服地中海以外的未知世界。或者如孟德斯鸠所说的,为了控制人类的野心,大自然给各个国家定出了不可超越的某种界限,超过这样的界限就一定会遭遇失败。

因此按照阿庇安的看法,由于罗马人已经占有陆地上和海洋上最好的部分,就整体来说,他们的目的是以谨慎的办法来保全他们的帝国,而不是想无限地扩充势力来统治贫穷而又无利可图的野蛮部落。据吉本的研究,保全帝国而非征服全球的政策是由奥古斯都定下来的。这位建立罗马帝国的罗马皇帝留给他的继承人的建议是,永远只求保守住似乎是大自然为罗马划定的战线和疆界之内的那片土地:西至大西洋边;北至莱茵河和多瑙河;东至幼发拉底河;南边则直到阿拉伯和非洲的沙漠地带。

保全已经占有的一片最好的土地,也许不能说是一种最好的政策,因为这意味着需要建立一条既安全又坚固的帝国边境防线,而且从此不再继续扩张。如果与中国帝国相比较,甚至还可以说这是一种相当保守的政策。

中国帝国兴起时的重心在黄河流域或中原地区,以后也不曾发生过重大变化。但是中国帝国的疆界和版图,却从北向南一直扩展到了沿海地区,北部边界在清代以前则大多保持在长城一带。换句话说,中国帝国并没有停留在兴起时所占有的那片土地上,而是在北部建立长城那样的一条防线,在南部则采取逐渐扩张的态势,一直到占有了整个中国本部为止。由此形成的中国或中国文化圈,几乎从未被北部边界侵入的游牧民族动摇过。

在保全已经建立的帝国方面,中国帝国无疑比罗马帝国做得更成功。当然,中国帝国的成功,不仅仅是采取了对北取守势对南取攻势的政策,应该还与中国本部的特定地理环境有关。除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可能从北边侵入中国以外,中国的其他三个方向都有难以超越的天然界限,它们虽然把中国帝国的疆界和范围限定在这些界限之内,但也成了中国的天然屏障。而且,直到19世纪以前,在这些界限内的中国并未真正遭遇其他方向的外敌,尤其没有来自沿海方向的真正的外部压力。

罗马帝国的情况显然不同。不像中国本部那样,地中海世界看来不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可以独占的相对封闭的世界,而是若干民族或国家都能互相竞争的开放世界。更重要的是,除了地中海世界内部已经存在各种不同的民族之外,地中海外部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包括欧、亚、非三洲的已知或未知的庞大世界。如果说,以中原地区为重心的中国帝国,几乎只有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外部压力,那么,以地中海为重心的罗马帝国,则可能同时遭遇到来自北面欧洲、东面亚洲和南面非洲的野蛮或并不野蛮的各种民族的进攻。

吉本在评述罗马帝国的衰亡时说,罗马人完全不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危险程度和自己究竟有多少敌人。在莱茵河和多瑙河对岸的北部欧罗巴和亚细亚地区,充满了数不清的狩猎和游牧的部落,随时急切渴望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野蛮人本身也经常处于战争冲动的冲击之中,那些向匈奴人投降的逃跑的部落,又转而试图攻城夺地。一批又一批无数的野蛮人队伍以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压向罗马帝国,如果排在最前列的被消灭了,空出的地方立即会有一批新的进攻者补充上来。何况新的敌人和意想不到的危险,仍有可能从几乎在世界地图上找不到的民族中忽然涌现出来。

罗马帝国外部的蛮族和蛮族的大规模入侵,无疑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之一。汤因比不但把蛮族看作是希腊罗马社会的“外部无产者”,同时认为蛮族和蛮族的混乱入侵,是从古代的旧社会转变到新社会的一个因素。这里所谓蛮族,主要是指日耳曼人,其中包括日耳曼人的各个分支或各个部落,例如哥特人、伦巴第人以及更为著名的法兰克人。

这些蛮族居住的欧洲地区,当时还是罗马帝国的后院。罗马帝国的北部边界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从莱茵河一直到不列颠,则被划入帝国的版图。早在共和时期,罗马人就与日耳曼人有过接触。恺撒是第一个渡过莱茵河去进攻日耳曼人的罗马将军,也是第一个渡海到不列颠的罗马将军。罗马人之所以占领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大陆西端以及不列颠南部,据说是在建立莱茵河的军事防线之后,打算保护这道防线的左翼。这同时意味着,这道防线以北的欧洲地区,成了不属罗马帝国的蛮族世界或外部社会。

但是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一带建立一条巩固并且长久的军事防线,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图拉真皇帝远征多瑙河,成功巩固了北部防线,不过这种巩固只是一种暂时胜利,或者只是暂时维持了罗马人与野蛮人之间的均势。均势的破坏以及对蛮族有利的变化,开始于公元2世纪下半叶,日耳曼人的一些部落例如伦巴第人已经定居在多瑙河。随后的大规模入侵延续了三个多世纪,最终出现了吉本所描述的那种可怕的移民潮。

假如罗马帝国如同中国帝国那样,只有来自北部边界的外部压力,帝国的军事防御问题可能不算严重。而且就像进入中国本部的游牧民族可以被中国化一样,罗马帝国北部边境上的日耳曼人也有一些部落相当的罗马化,他们甚至加入罗马军队担当防御任务。这也是后来的罗马军队日益“蛮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幸的是,罗马帝国甚至建立以前,就注定了不得不至少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同时应付外敌的入侵。并且罗马的东方对手不是野蛮人,而是建立了另一个帝国的文明人,即后来的萨珊波斯。罗马人与波斯人的冲突,其实是希腊人与波斯人之间冲突的继续。亚历山大征服大流士的波斯帝国之后,有过把希腊人和波斯人联合起来的设想,尽管这一设想后来被哲学家们发展成了人类联合的思想,但是希腊人与波斯人的联合并未成功。相反,后来的中东出现了罗马与波斯两大帝国的对立。

与亚历山大至少曾经远征印度不同,罗马人在东方的扩张甚至没有达到两河流域或美索不达米亚。大约在公元前247年,原为波斯辖地后属塞琉古王国的帕提亚,脱离希腊人的统治并建立了帕提亚王国。这个王国对希腊文化仍持开放态度,但却打败了克拉苏的罗马军队,阻止了罗马人向两河流域的扩张。图拉真皇帝在远征多瑙河的同时,也曾向帕提亚人发动过进攻,但罗马人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罗马帝国的东部边界,也暂时保持在幼发拉底河一带。

以后直到公元226年,萨珊波斯的建立者消灭了帕提亚王国,随即展开对罗马的攻势。此时的罗马帝国,差不多已经陷入了内部的混乱时期。罗马皇帝瓦勒良和他的儿子统治时期(253-260年),罗马帝国同时受到日耳曼人和波斯人更为严重的攻击。为了保卫幼发拉底河的防线,年事已高的瓦勒良亲临前线,却败给了波斯国王并作了后者的俘虏。据吉本说,这惟一的一个落入敌人之手的罗马皇帝是在被关押的绝望中度过他惨淡的余生的。

内部陷于混乱的罗马帝国,又在外部同时受到日耳曼人和波斯人持续不断的攻击,似乎在3世纪就会很快走向崩溃。在这一背景下,重建罗马帝国的戴克里先皇帝决定将帝国划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部的首都改在米兰,东部的首都打算设在欧亚交界处的一座城市,防御的重心也在东部。君士坦丁皇帝继续这一做法,他选择拜占廷兴建新都城君士坦丁堡,既意味着罗马帝国将演变为拜占廷帝国,也意味着东部的防御显得比西部更为重要。

后来的历史进程已经表明,罗马帝国无法同时对付东西两个方向的外部压力,更不用说还有非洲方向的外敌入侵,保全奥古斯都建立的那样一个帝国变得完全不切实际。吉本认为,君士坦丁堡的兴建和帝国中心的东移,应该说主要是有功于东部的保存,而非推动了西部的灭亡。这个看法也许不无道理。不过直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从意大利到不列颠的整个西部,实际成了蛮族的战利品。当然,西部既留给了蛮族,也留给了基督教:它在变成日耳曼诸王国的过程中,也逐渐变成了后来的基督教欧洲。从这个意义上讲,帝国中心的东移最终并不是保存了东部,而是保存了西方。

以地中海为重心的罗马帝国,无法对付来自不同方向的外部压力,这几乎注定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某种意义上,罗马帝国与希腊城邦面临大致相同的困境,后者同样需要对付从东面、北面和西面包围希腊世界的巨大力量。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从不同方向包围罗马帝国的外部力量,范围更为广阔,压力也更巨大。

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和保全一个两面受敌甚至多面受敌的帝国,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君士坦丁堡兴建和帝国中心东移之后,西部帝国尽管越来越削弱,还是存在了一个多世纪。这确实有点像吉本所说的,它怎么竟会存在得如此长久?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时期的科学——地心说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古罗马天文学最杰出的成就是托勒密地心说的建立(大约90-168年)。阿利斯塔克(约公元前310-230年)根据他自己对太阳、月亮和地球的观察和研究,得出了太阳比地球大的事实。所以他大胆地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地球中心的观点,提出了太阳中心的假设。他认为太阳和星星是固定的。人们看到它们似乎在旋转的原因是地球旋转的结果。他的书《太阳和月亮的大小和距离》流传至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当时没有提出更多的论据来证明他的猜想,特别是因为这一观点与人们的常识不一致,他的观点没有得到重视。

此后,天文学家阿波罗·纽斯(约公元前262-190年)和希帕克(约公元前160-120年)等人仍然继承和发展了欧多克索斯的地心传统,提出了“本轮”和“偶轮”的概念以及偏心圆假说,用来解释地球上观测者所看到的行星亮度的变化和逆行现象以及太阳运动速度的变化。后来,托勒密总结了古希腊关于天体运动的大部分思想。他继承了“圆”和“平圆”的思想。他在《天文学大成》中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球体,位于宇宙的中心,所有已知的天体都围绕地球运动,它们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复杂的偏心圆和圆形模型。他的想法曾统治欧洲1000多年。直到哥白尼重新引入日心说,它才被打破。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的日常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揭秘古罗马人的奇葩生活方式

全文共 1390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古罗马,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一个欧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国家,为欧洲的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欧洲文化中很多都是来自于古罗马文化的传承。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古罗马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古罗马人的那些奇葩生活方式。

1.记忆诅咒

古罗马对国家罪犯实行了特殊的死后处罚——“记忆诅咒”。为了消除对死者的记忆,任何有关罪犯存在的重大证据,比如雕像、壁画、法律参考文献和纪事都必须摧毁。不仅如此,家族成员也可能会被处死。

2.表演死亡

古罗马人不仅喜欢在格斗中看血腥的场面,连在剧院里的戏剧中也爱看。如果在剧中有角色需要死亡,那么在他死前的最后一刻,通常会被替换成一个死刑犯,然后在舞台上活生生被杀死。

3.奴隶翻身日

在古罗马,奴隶是社会的底层。而一个最宏伟的节日——纪念农业之神Saturn的节日。根据古罗马历法,这个节日从每年的12月7号开始。而在12月7日当天,奴隶将体验自由。有些奴隶和主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有些奴隶先吃然后把剩饭留给主人。甚至有的主人会主动准备餐食,摆放桌椅。在这个节日里,奴隶甚至可以批评主人。

4.汗水化妆品

在古罗马的角斗士竞技场附近,人们可以在特殊的售货亭里购买动物脂肪和角斗士的汗水。 妇女将这些物质用作化妆品。

5.交通堵塞

古罗马的街道经常以那里的工匠或商人来命名。 例如,城市中有一条“凉鞋专家街”。

古罗马的街道上没有任何植物——花和树木都是不可能出现的。交通拥堵早在古罗马社会就出现了,那是几千年前的事。那个时候,如果一整支马术军队在街上走,必定会加剧交通瘫痪,在一个泛滥的民主政体下,行人甚至会殴打他们。

6.自杀是犯法的

古罗马公民是不允许自杀的。 如果非要自杀,他必须克制住马上去死的焦急,向参议院提交请愿书,并描述促使他采取自杀这一行动的原因。如果参议员认为这些理由令人满意,则向申诉人免费提供毒药。

7.“诱惑活埋”法

在古老的罗马维斯塔神庙中,圣火被视为最珍贵的宝物, 在那个时候,圣火通常由是由女祭司守卫。

在整个期间,女祭司必须保持极简的生活方式。一旦发现有不合适的行为,女祭司会被法庭裁决。当时的古罗马人认为,女祭司是神圣的存在,不能和常人一样进行死刑。因此,女祭司会和少量的食物一起,被活埋在土里,直到死去。这不是正式的死刑,而是“诱惑活埋”死刑。

8.女权节日

在古罗马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节日——优秀女神的圣礼。这一天,贵族妇女聚集在一个豪华的屋子里,赶走屋子里的所有男性,以及和男性有关的绘画、雄性动物。因为古希腊的雕像难以分出性别,雕像又通常穿着衣服,所以总是忘记被“赶走”。此外,任何一个企图进这个屋子里的男士,都可能会被杀死。

9.用奴隶的头发擦手

古罗马的盛宴听上去奢华,实际上不堪入目。上至贵族都是用手吃饭的。富余的公民有着特殊的奴隶,这种奴隶的头发可以供主人吃完饭后用来擦手。

此外,不管饭厅有多大,不管用餐的人有多少,桌子之间都是靠的紧紧的。大的炊具用枕头和丝织物隔开。拥挤的就餐者,喝了酒吃了饭后浑身大汗。尽管如此,为了预防感冒,他们还是用大斗篷盖住自己。

10.角斗士光环

一般来说,古罗马从战场上嬴来的战俘会成为角斗士,供公民观赏。但角斗士的地位不算低,任何想挣钱的自由公民也可以成为角斗士。要成为角斗士,必须宣誓并宣布自己“合法死亡”。 有趣的是,即使是在已婚妇女中,与角斗士一起睡觉却也不是件可耻的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时期的科学——医学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除了托勒密地心说,医学古罗马的著名成就之一。盖伦(129-199)是罗马医学的领军人物。盖伦是古罗马著名的医生和内科医生。他一生致力于医学实践、解剖学研究、写作和各种学术活动,并写了许多作品。他是古希腊以来的医学大师,也是继希波克拉底之后的第二个医学权威。

盖伦继承了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的医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他系统化了希腊时代的医学知识和解剖学知识,并证明了动脉通过活体动物的解剖输送血液,而不是空气。此外,他首次研究了神经的功能以及大脑和心脏的功能。他还认为思考是大脑的功能,而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心脏。他还检查了心脏和脊髓的功能。他一生写了131部医学著作(其中83部至今仍在流传)。他还将早期解剖学家的三灵理论与有限的解剖学知识相结合,提出了人体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器官、液体和灵气组成的理论,即人体的小宇宙。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盖伦的许多观点都是错误的。例如,他没有意识到血液循环、静脉系统和动脉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他的大部分解剖学知识来自于解剖猪、狗和猴子,所以动物,不管它们和人类有多相似,最终都是不同的。他错误地认为人类也有迷走神经网络(食草动物常见的血管结)。他还反对使用止血法止血,并坚持放血疗法。即便如此,他也无法掩盖自己在医学上的巨大成就。他为后来的医学发展和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和盖仑医学都是对希腊科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被称为古希腊科学的“余辉”。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和古中国哪个强?详解秦朝与古罗马军事实力对比

全文共 5228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的西安兵马俑可以说就是一个古代秦朝军队的缩影。而兵马俑的发现也解开了历史学界和军事界的冰山一角。不过正当秦国大军崛起的于黄土高原统一天下之际,在西方世界古罗马也逐渐成为一个强国。两大帝国东西呼应。究竟是秦军更强,还是罗马兵团更有威力,很多年前,网友们就曾经为这个问题争执不休。现在,让我们架空历史,想象一下两大帝国正面交锋的情景,听听专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1 .进攻兵器

秦军铜兵,罗马铁兵

●与青铜兵器相比,铁制兵器显然更为强大。不过,当时铁制兵器的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兵马俑至今已经出土了4万件兵器,其中包括戈、矛、戟、铍、弓弩等,都是青铜制品。

剑是大家最熟悉的兵器。和刀不同,剑是通过刺这个动作杀伤敌人的,因此它比只能砍的刀更为致命。兵马俑坑出土的一些秦剑比战国时代其他诸国的剑更长一些,在1米左右。剑长了刺杀范围当然就更大。与此同时,1号俑坑还出土金钩两件。金钩,后世又名吴钩,据说是春秋时吴王阖闾首先制造的。这两件金钩形如弯月,齐头、两刃,可用来勾杀或推杀,是仪卫性短兵。

秦军的武器还包括铜铍。1号俑坑就出土带长木柄的铍16件。铍头的形状与短剑相似,装在长3米多的木柄的前端,是与矛相似的刺兵。铍是春秋时流行的长兵器。当然,秦军兵器中还有长矛,且是7米长的长矛。为此有专家推断秦步兵中有长矛方阵。不过,作家黄章晋认为,长矛阵这个说法可疑,因为在中国人知道欧洲长矛方阵之前,从来没有人说起过这种长矛阵。何况,就出土文物比例和数量看,戈比矛更普遍。戈适合战车作战。步兵作战时,它就派不上大用场了。

在秦军众多兵器中较为特殊的是带铜廓的弩机,也是这支王者之师的一件杀伤利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陕西考古学会副会长的袁仲一被称为“秦俑之父”。他指出,秦俑坑出土的弩基本上都是木廓,与战国弩的形制结构相同。但1996年对1号坑做进一步清理的过程中,发现两件带铜廓的弩机。铜廓提高了木廓弩机的性能,增强了灵敏度和稳定性,也增强了弩的杀伤力和使用寿命。

相比之下,罗马军团的进攻兵器看起来更强大一些。他们的兵器以铁制品为主。罗马兵装备长方外凸的盾,使用短剑作战。与长矛的简单戳刺相比,短剑的有效杀伤距离较近,要求战士们“短兵相见”。这对个人技艺要求更高,因此罗马军队非常重视平时的训练。

重标枪也是罗马军团的重要兵器。它是标枪的一种,跟短剑一样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罗马军团所使用的重标枪,一半是金属杆,一半是木头杆,容易投掷,穿透力强。最大投射距离约18米。

由于欧洲铁矿资源较丰富,而且与最早发明铁器的西亚人交流便利,所以欧洲很早就进入了铁器时代。黄章晋认为,双方兵器的优劣是比较明显的。因为一般而言,铁兵器的杀伤力更强。如果秦军还没有摆脱对战车的依赖,秦军与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差距会更大。

不过,对于罗马军团铁兵器和秦代青铜兵器的优劣问题,在军博编辑研究处博士李斌看来,很难做出比较,“两者技术路线不同,从历史长河来看,铁兵器是占了上风,但是在冷兵器时代,铁兵器的优势还不是很明显。”2 .个人防护

秦军皮甲,罗马铁甲

●秦军的皮甲较前代的更合理,罗马军团的铠甲头盔则形成了更为完备的防护装备。

兵马俑很好地呈现了秦军甲胄的情况。坑内大批武士俑身上雕造的铠甲,陵园内的石铠甲坑也出土有大批石甲、石盔与石马甲。与战国早期的盔甲相比,它们的甲片较前代趋于小型化,甲片编缀的方法更趋科学合理,使人穿上后弯腰、挺腹、抬臂等均感方便。不过,甲的质地与前代基本相同,仍以皮甲为主,铁甲很少。

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头盔。但在秦陵石铠甲坑又出土了大批头盔。袁仲一指出,这表明秦军的装备是有头盔的,不过秦军作战时常脱去头盔英勇杀敌。

而罗马军团的铠甲头盔则形成了更为完备的防护装备。黄章晋认为,在此方面,秦军不敌罗马军团。

由于罗马短剑的攻击距离较近,势必需要有其他兵器辅助保护士兵。为此,罗马人重点对盾牌做了较大的改进。罗马军队把盾改成结实的长方形凸面体,高约1.2米,宽约0.61米。这些大盾用木头制成,外层表面先以帆布蒙上,再蒙以小牛皮,上下部边缘都包上了铁边,增加它的坚固,也能保护它受到从上而下的劈刺和放在地上时受到的伤害。此外,盾上面还镶钉着一块铁的浮雕花饰,一旦有石块、投枪、以及各式沉重的投掷武器的打击,都能被挡到一边。

而罗马铠甲算得上是西方步兵铠甲制作技艺的集大成者。罗马铠甲是铁铠与皮甲的混合体。它最大限度保留古典铠甲的防护能力,机动性却并不受影响。同时,罗马军的头盔也经过改良,基本保留了科林斯式头盔的防护性能,士兵的视野和舒适性也得到很大改善。事实上,罗马军团,就是以甲盾著称。3 攻城器械

秦有冲车,罗马盾车

●战国后期,冲车、抛石机等设备成了主要攻城装备。罗马人则常用盾车和木塔。

战国时代,诸侯鏖战不断,攻城技术因此得到长足发展。春秋时期临车、冲车、修橹和抛石机登场,成为冷兵器时代最早的“重型装备”。军博编辑研究处博士李斌指出,在战国的秦国以及后来的秦王朝基本都会使用到这些攻城装备。

战国时代的各种攻城方法,包括临、钩、冲、梯、水、穴、突、空洞、蚁傅、轩车等等,也基本都为秦军所熟知。

在进攻城镇时,罗马军团同样非常重视使用攻城器械。除了用撞城机击破敌人的城墙或城门外,盾车也时常出现在战场上。盾车是攻城用的木制器械,像一间小房子,不过只两面或三面有木板墙,屋顶也用厚木板制成,上面还覆有铁皮或兽革,起防火的作用。盾车下面装有轮子,可以推动。人甚至可以躲在里面,从墙上的洞里向外射箭,也可以利用它做掩护挖掘地道。

攻城时,罗马军队还经常使用木塔。根据实际需要,木塔可一层一层加高。外蒙铁皮,用轮子推动。士兵站在木塔上可向城墙上的敌人发射矢石,驱走守卫士兵。木塔另设有吊起和放下的槛桥,可以放下来架在敌人的城墙或碉堡上,方便战士爬过去。

公元前57年,恺撒在与苏威西翁内斯人交战中,就曾使用过盾车和木塔。而抛石器和弹射器的使用,能掩护攻城、渡河,或在野外战斗发生前远距离杀伤敌人。

不过,在黄章晋看来,尽管中国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用以抛射石弹的大型抛掷远射冷兵器“飞石”,但罗马军团更熟悉如何精巧地借助杠杆原理打击敌人。直到阿拉伯人将“回回炮”(Trebuchet)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抛石机全部采用的是通过最简单的杠杆原理用人力将石头投掷到远处。它需要很多的人来一起拉,且无法瞄准,也不能保证每一次的射程相同。而欧洲同时代的抛石机(Onager),使用的是以天然纤维束扭在一起的“弹簧”作为蓄能机构,加上齿轮可以起到停止和传动作用,使抛石机不需要很多人同时拉动,就可以使抛石机或重弩被绞紧,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击发。齿轮和螺丝被认为机械学无可化约的最基本构件,这两样东西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出现。4 .防御工程

秦筑石垒,罗马壕沟

●西方的数学、军事工程学的发达,这令罗马军团在攻城技术上略胜秦军。这一点同样使他们有较好的防御工事。

一般来说,秦军和罗马军团最多的是在平旷地区作战。野外作战,防御装备也颇为重要。

秦军重要防御手段是野战筑垒。这是自春秋战国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野战方法。

公元前224年,秦军于平舆之战时“坚壁而守之”。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均筑有大规模垒壁,至今在长平遗址(今山西高平一带)还留下大量的石垒痕迹。垒壁的构筑是以军阵作战为单位进行的,建在各军阵位置的周围。秦军曾攻赵军长平垒壁,“夺西垒壁”。据此可知,还应有“东垒壁”及“中垒壁”。

野战筑垒增强了野战防守能力,提高了军队野战生存能力。春秋时期,军队主要用战车在四周扣搭环围的方法,进行防守。战国后期,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多,进攻能力的加强和作战突然性增加,士兵们就地取材,以土、石等为原料构筑垒壁工事,而且可以筑得又厚又高、十分坚固,还能防火攻。

罗马军团同样重视防御技术。罗马军队无论驻扎在什么地方,都会修筑防御工程。在冬天休战时,他们常常将冬令营筑在形势险要,易于防御的地方。

公元前52年春,全高卢爆发了一场反对罗马的大起义。恺撒将起义军的主力包围在阿来西亚城进行决战。交战前,罗马人使出他们善于营建野战工事的长处,挖了三道宽阔的壕沟,中间一道灌满河水。同时,罗马军还在壕沟后面建防堤和壁垒,上面加上胸墙和雉堞。在胸墙和防堤衔接的地方,向外斜列着削尖的木桩,防止敌人向上爬;然后环绕整个工事,每隔一定距离筑一座木塔;最后在这些工事外建各种陷阱。最终,罗马军赢得了防御战的胜利。

黄章晋指出,西方的数学、军事工程学的发达,令罗马军团在攻城技术上略胜秦军。同样,罗马人对于如何架桥、铺路、扎营,都从希腊数学、军事工程学中学到了很多,秦军也相对落后了。5 .作战阵型

秦有三军,罗马兵团

●秦兵马俑的列阵并非行军队形,也非作战队形,而是整装待发的队列。罗马人则以兵团作战著称。

兵马俑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象征着秦始皇生前守卫京城的宿卫军。俑坑步兵俑的数量众多,有数千件。从其编制看有“独立步兵俑”和隶属于战车的“隶属步兵俑”两大类。从其装备来看,则可分为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和身穿铠甲的“重装步兵俑”两种。轻装步兵俑是军阵的前锋部队,重装步兵俑为军阵的主体部队。

袁仲一指出,一号俑坑军阵的整体形象是“前后整齐,四方如绳”,与兵书上所说的方阵的阵形相同,可名曰“方阵”。但这个方阵不是行军队形,亦非战时的队形,而是戒备森严、整装待发的队列。军阵布局的特征则要求,在军阵主体的前边有前锋,后边有后卫,左右两翼有翼卫。整体上组织严密,坚若磐石。

2号俑坑由4个小方阵组成一个曲尺形的军阵。弩兵方阵突出于大型军阵的左前角,车徒结合的第三个小方阵末端有8骑骑兵突出于大型军阵的后边为后犄,从而成为具有前角后犄的曲形阵。这种组合方式是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所谓阵中有阵、营中有营,可分可合。分开各自可独立作战,合起来浑然成为一体,发挥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所以,二号坑军阵亦是处于整装待发状态,为不动不用的“居阵”。

相比之下,罗马军队分军团和辅助军。类似恺撒通常把军队列为三线:第一军团的四个大队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各三个大队,第三线是对敌人正面和侧翼进行决定性机动以及击退敌人决定性突击的总预备队。

此外,罗马人除军团之外,还有辅助大队。辅助大队的规模,训练和装备低于正规野战军团,主要由轻骑兵、轻步兵和弓箭手组成。6 .军事制度

秦人征兵,罗马职业

●秦军士兵大都是短期服役,战斗力逊色于古罗马的职业军人。但罗马将领流动性高,秦军则占有优势。

从公元前2世纪末开始,罗马军团的主力就是职业军人。罗马公民从入伍开始到成为士兵,要经过大约3年的严格训练。奥古斯都在公元前31年成为内战的最后胜利者,便着手改革,完成了征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化。罗马军队走上常备职业化的道路。到公元前25年,奥古斯都仍保留了28个军团。在随后200多年内,整个帝国的军团总数一直浮动在这个数字左右。

每个军团分为10个营,5500人左右。普通士兵在其服役的20余年中一般只能呆在一个军团内。这保证士兵充分掌握武器的使用,并成长为熟练的老兵。

秦国则不是这样。袁仲一指出,秦军除了有一支固定的中央军外,还实行征兵制。有战事时,从郡县中调兵。所以,秦时的兵制是以全民皆兵为基础,军队的主力为服兵役的农民,少量的职业军队,其职业化程度跟罗马军团也不能相比。黄章晋指出,由于中国奉行战时为兵,闲时务农,中国的士兵都是短期服役,这种非职业化,使得秦军对新战术、新技术的掌握相对迟钝。不过就将帅来说,秦军或许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罗马军队指挥官流动性很高,军官两年一换,一般刚打完一仗就换指挥。相比之下,中国的将官则是长期职业。7.秦并六国,罗马远征

●罗马军队和各种文明的军队都曾经打过。而秦军则只与“山东六国”和匈奴打过,经验相对单薄。

罗马军团采取大规模方阵、兵团式作战。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这支军队在其几百年成长和完善过程中,同各种文明的军队频繁交锋。比如在东征马其顿时,罗马人面对的是马其顿方阵。马略迎击条顿人和森布里人,凯撒北上进攻高卢,罗马军团以没有数量上的优势,而夺取了战争胜利。这些都为罗马军队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相比之下,秦军所遭遇的敌手则相对简单。秦军最大的作战经验是灭六国、与匈奴之战。袁仲一指出秦军所遭遇的敌人并没有罗马军团那样多样。不过,秦军作战并非仅使用单一兵种、阵法,而是常用多兵种、多单元、多手段、多样战术的合成阵法击敌。

从出土的秦兵马俑来看,1号俑坑为“右军”,是一个以步兵为主、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2号俑坑为“左军”,是一个战车、骑兵、步兵混合编组的曲形阵;3号坑的陶俑做仪卫式的夹道排列,是统帅1、2号坑军队的指挥部。作战时,则使用左、中、右这三军阵作战方式,这是古代中国军队自商周以来就形成的一个基本的传统战法。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是虚构的吗?古罗马真的存在吗?

全文共 237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古罗马,相信很多人都比较熟悉,毕竟欧洲文化就起源于罗马,罗马的文明站着很大的比重。不过近期小编看到一些评论以及一本名为《“罗马帝国”子虚乌有,古罗马史纯属伪造》文章内容,似的很多人怀疑古罗马帝国存在的真实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谈谈早期罗马历史的可靠性问题

伟大古代罗马的全部历史都是出于近代西方史学的杜撰和虚拟——这个耸人听闻的惊悚论点不是何新老家伙说的,而是主流外国权威、前苏联罗马史专家科瓦略夫的说法。

此说法发表在科瓦略夫的名著《古代罗马史》一书中,目录标题为“早期罗马历史的可靠性问题”。兹摘要如下:

“上述罗马史学的发展及其现在的情况的概述,使人们对于早期罗马历史的可靠程度有了极其悲观的想法。

实际上,文字在罗马的出现无论如何是晚于它的历史的开始的(可能在6世纪)。

大祭司的年代记的产生不早于5世纪中叶。因此,在此之前存在的只有口传,而口传照例是很不可信的。

公元前390年高卢的大蹂躏毁坏了文献材料的大部分。

现存的传统(主要是李维、狄奥尼修斯和普鲁塔克等)之传到我们手里,在最好的情形下也已经是经过了三道手的:

1.档案材料,2.老年代传记作家,3.小年代传记作家。

此外还要加上罗马历法和年代计算法方面的不完备。起初罗马的年是十个月,而月则是太阴月,每月28到29日。稍后(根据传统,在努玛·彭庇里乌斯时期),人们采用了十二个月的年,但是月和从前一样仍然是太阴月。大祭司们面临着调和太阴年和太阳年的复杂任务,这一任务从未比较满意地解决过。

直到公元前45年,优里乌斯·恺撒所进行的历法改革才结束了这种混乱状态。在旧的、优里乌斯以前的历法情况下,要正确计算时间是不可能的。

这里又要加上纪元的混乱。年的计算是“从罗马的建城”开始的。但罗马到底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呢?

陶洛美尼鸟姆的提迈欧斯(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历史家),根据狄奥尼修斯的话,认为罗马和迦太基是在同年建立的。“在第一次奥林匹克祭典之前38年,即公元前814年;法比优斯·皮克托尔认为是第八次奥林匹克祭典的第一年(748年);琴启乌斯·阿里门图斯认为是第十二次奥林匹克祭典的第四年(729-728年),加图认为罗马的建城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432年”,即第七次奥林匹克祭典的第一年(752年)。波利比乌斯认为是第七次奥林匹克祭典的第二年(751年至750年)。

在狄奥多洛斯和西塞罗的著作中,我们看到的年代也是一样。最后,瓦罗则认为是第六次奧林匹克祭典的第三年(754-753年),而这个年代在罗马是受到正式的承认的。

“瓦罗纪元”之进人现代的史学,当然不是作为罗马建城的年代(要确定这个年代是不可能的)而是作为一个假定的起算点。

上述的一切使我们极难确定早期罗马历史上的真正事实。

传统在这里所提供的显然是神话的和传说的大量材料。

罗马的建立者和第一个国王,被活着带到天上去的罗慕路斯(玛尔斯的儿子)就是这样。

第二位国王罗马祭典的创造者、妖女埃吉里亚的丈夫努玛·彭庇里乌斯也是如此。

所谓“塞维乌斯·图里乌斯改革”的那些不可信的细节,例如用阿斯来计算财产资格等等也都是如此。

神话和传统在这里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并且遮住了可能存在的历史真实状况的核心。许多文献传统继承了没有文字时代的人民创作,许多则是稍后捏造出来的。

在这些捏造中间,起有重大作用的是所谓“推源论”(THOJIOTHS一词来自希腊语的ara即原因) 的原则。

当古代人的天真思维试图解释个别制度、风俗、礼节等等的产生时,它便使用捏造“推源论的古谭”(aetiologicalsaga)的办法;在这种古谭中,这些制度的创造或产生是归之于一定的(多半是捏造的)人物或是和某一传说的事件有关的。

例如,罗马(Roma)的建立便归之于它的名祖(3oHM)罗慕路斯(Romulus);罗马的婚俗(在这里还残留着“拐夺”新娘的某些痕迹)为了本身的解释而产生了诱拐萨宾妇女的传说等等。

历史科学中对恢复早期罗马历史事件的可能性的问题抱怀疑态度,这是当然的事情。

对罗马传统采取批判态度的最初代表者是17世纪后半的荷兰学者雅各·培利索尼。

而现在看到的则勿宁说是相反的倾向:对传统的过分相信。例如《剑桥古代史》(这是近时资产阶级科学中古代史材料的最大结集)第七卷中有关各章便有着这样的缺点。”

【作者简介】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科瓦略夫夫(С。И。Ковалев,1886-1960)是前苏联著名权威古典史历史学家,代表作品有《古罗马史纲要》、《古代社会史》、《罗马史》。

历任列宁格勒大学教授(1924—1956)、宗教和无神论史博物馆馆长(1956—1960)。主要研究古代世界社会经济史以及基督教的起源,精于古希腊罗马史。著有《世界通史教程》(1—2卷,1923—1925)、《古罗马史纲要》、《古代社会史》、《罗马史》等。

《古代罗马史》, [俄]科瓦略夫著,中国罗马史专家王以铸译。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

【附注】科瓦略夫是世界著名的罗马历史学家,写了许多关于古希腊罗马历史的著作。但他也是一位诚实的学者,他知道并且承认所有的西方古典历史都是在不可靠史料以及神话传说的基础上虚拟、重建、构造以及想象出来的。

如果可以用后人编造的传说故事为史料——明明知道那些都是不可靠的神话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却都被类如剑桥历史学家用来作为构造罗马历史的素材——那么是否同理也可以把中国自古流传的无数神话传说编写为历史——例如中国人为什么不可以把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炎帝黄帝神农女娲蚩尤等等以及搜神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等,都作为素材加以考据,然后重构一部中国的古代历史呢?

但是在西方,不仅罗马以及包括希腊、埃及、巴比伦等等的古代历史,原来都是这样地从荷马和圣经等等的神话传说中考据而炼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广场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介 绍威尼斯广场到圆形竞技场之间巨大的罗马广场,曾经是罗马时代市民生活的中心。如果事前做足了功课,罗马广场最少够你盘桓两个小时。如果再加上帕拉提诺丘就需要半天时间。

从这里穿过弗奥罗中央的道路就是“神圣大道”。它的右边是现在已经完全变成了废墟的凯撒的大会堂。

顺着神圣大道走,右边是一座圆形的小神殿,这是火神维斯塔的神殿,据说这座神殿中燃烧的火是象征罗马生命不断的圣火。它的后面是守护这座神殿的6个圣处女的家,还能看出厨房、餐室、会客室的遗迹。前方是提特乌斯大帝的凯旋门,它是罗马现存最古老的凯旋门。从这个凯旋门的右边登上缓坡就是帕拉提诺丘。

从皇家法院大街过去,右侧排列着的圆柱就是艾米乌斯的长方形大会堂。公元前179年建成,人们曾经把这里作为金融中心进行过商业交易。公元410年西哥特人占领罗马时发生了火灾,当时烧熔化的货币的遗迹现在仍然残留着。

西面砖砌的四层建筑物是元老院,是共和制时代政治的最高机关。凯撒大帝曾在此院前发誓:“布鲁塔斯,我誓死要杀掉你!”元老院前带有屋顶的遗迹是罗马的创始者罗慕洛的陵墓。

陵墓前面是塞维路斯大帝的凯旋门。这座高21米、宽25米的凯旋门,是塞维路斯大帝在东方边境取得胜利后于公元203年修建的。

凯旋门正面左侧的细长的台座是演讲台,曾经有奇克罗等雄辩家在这里舌战群雄。深处的8根圆柱,是罗马的农神撤托路努斯的神殿,当时被人们视为最重要的神殿。在12月祭祀农神的日子,奴隶被允许跟主人同样开怀畅饮。人们互相赠送礼品,据说这就是圣诞节传统的由来。原来的神殿建造于公元前5世纪,现存的圆柱是4世纪重建的。 交 通地址:Via dei Fori Imperiali(面向艾曼纽尔二世纪念堂,左手一条大道直通圆形竞技场,大道的右边是古罗马广场,左边是图拉真广场)。门 票/开 放 时 间门票:与圆形竞技场、帕拉提诺丘一起使用通票。 开放时间:9:00~18:00(冬季9:00~15:00) 电话:(06)6990110

意大利罗马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的历史可分为几个时期 古代罗马分为哪几个时期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古罗马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罗马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前27~476年/1453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古罗马的历史历程

在公元前753年到公元前509年,罗马开始从原始社会的公社制度向国家过渡,此时的古罗马是一个传统的君主制国家。

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罗马为争夺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同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罗马共和时代基本完成疆域扩张,到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

到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在城内奴隶的配合下打开城门,此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打得过秦朝吗 更客观公正的来评判

全文共 1568 字

+ 加入清单

在谈到罗马跟秦朝打一架谁会赢的问题上,很多人都认为秦朝会赢。但若是仔细细品一下,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去考虑的化,实际上谁赢谁输,还真不好说。要知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罗马从发展到壮大,再到全胜历经几百年。如果算上拜占庭帝国,那么罗马的实力要比秦国强太多,因为阿拉伯帝国在全胜时期尚未打败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分裂后的大食可是曾打败唐帝国的。如果拿秦汉时期的罗马对战秦朝,我认为罗马的优势依旧明显。

1、罗马武器先进

罗马武器已经普及了铁器,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虽然技术上不是很成熟,但是相比较秦国的青铜兵器是有代差的,就像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冷兵器对阵英国的燧发枪,燧发枪性能也不是十分可靠,射程和精度甚至不如清军的弩,但是燧发枪相对于冷兵器的代差,让英军在战争中占尽优势。所以类比罗马武器和秦朝兵器,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有网友反驳说秦朝的弓弩先进,但是他们忘了罗马的弓弩也不差,而且他们还有成建制的标枪长矛队伍,近战相对于秦军优势非常明显。

2、罗马军队人数少于秦朝,但是都是职业化军人

罗马军队人数规模不比秦朝,但是罗马军队基本都是职业化军人,素质较之秦朝的征兵制和寓兵于农强的不是一丁半点。职业化军人最大的优势就是训练充足,素质过硬。秦朝的军队职业军人数量是远少于罗马,一般都是战时临时征召的,典型就是大泽乡起义的九百农民,原本是要去戍边的。临时征召的农民,虽然在军功爵的诱惑下能爆发战斗力,但是毕竟是业余,相比较职业军人,劣势较大。

3、罗马的军事理念很先进

罗马在壮大前最大的敌人就是迦太基,迦太基中有一位天才名将,就是汉尼拔,长途跋涉近千公里,孤军深入罗马腹地,横扫罗马十几年。汉尼拔完全是脱离了本国的补给,在罗马境内自给自足,以战养战,十几年的征战,逢战必胜。这一点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尤其是其脱离本国补给,仍能在敌国腹地百战百胜,其经典之作坎尼会战是历来军事家研究的重点。汉尼拔在世界享有盛誉,名气极大,远超中国古代名将,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中国古代名将只有孙武,事实上孙武名气是不及汉尼拔的。汉尼拔被称之为“世界战略家之父”。就是如此天才名将,最终还是被罗马在扎马之战败给了罗马版的围魏救赵之计。可见,罗马将领的战略理念和军事理论是非常扎实的,毕竟能击败世界战略家之父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此后罗马渡海远征不列颠,这些远程作战的功绩秦朝是没有的。

4、罗马的综合国力不比秦朝弱

罗马的势力范围是秦朝难以匹敌的,而且罗马的人口远超秦朝2000万,高达6500万,这一水平是汉唐不曾达到的高度,据说西汉末期中国人口达到8000万。同时罗马的商业手工业也非常发达,农业也不比秦朝差,罗马的农业灌溉技术,当时世界一流。有别于秦朝的重农抑商,罗马人注重商业贸易的发展,为社会积累重大财富,这一点秦朝难以匹敌。罗马还有强大的海军,这一点秦朝更加无法与之抗衡。

5、罗马处于上升期,统一后仍繁荣发展了几百年,而秦朝已过商鞅变法的红利期,已然走了下坡路

罗马将地中海变成自家内湖后,国家稳定发展了一两百年,帝国内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外贸频繁,一片欣欣向荣。反观秦朝,经历商鞅变法强盛已经一百多年,在统一天下后仍施行商鞅变法那一套战时政策,没有针对和平时期做出相应的改变。战争时期,国内一致对外,矛盾被压制转移,天下一统后各种矛盾丛生,风起云涌,距离大爆发也是时间的问题,加之始皇帝和二世皇帝好大喜功,农民负担不减反增,社会矛盾加剧。实际秦朝相比较秦国走了下坡路,商鞅变法的红利期早过了,继续实行那一套老的政策,就像埋了一颗定时炸弹。

所以说秦朝相对于罗马优势并不是很明显,两国也并不接壤,如果是一方长途跋涉去攻打另一方,守方胜利几率极大。如果两国接壤,我认为秦朝赢的可能性也不大,罗马的胜率可能相对高一些。毕竟战争打得是国力,罗马帝国的综合国力是强于秦朝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