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是悬空的(通用20篇)

浏览

1118

文章

1000

什么叫地球生物圈?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生物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从地球诞生到今天的46亿年,大自然一直在缓慢地变化,抚平地面上的一切。地球板块的碰撞将巨大的岩石层推向空气深处,将温暖的洼地变成寒冷的高原。在地球表面,已经创造了无数相互关联、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正是这些多样的生态系统构成了生命的家园。

动物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同的生态系统造就了不同的动物。东非的草原为食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有大量的斑马和野牛。浅海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的源泉。在西沙群岛的底部,珊瑚礁为大大小小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许多生态系统中都有一些关键物种。当海底的珊瑚礁被吹灭时,多彩的浅海生物将会消失。热带雨林是地球圈地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因为它是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方。仅厄瓜多尔的热带雨林就有1300种鸟类。世界上有许多种动物。

生命的存在首先取决于能量。地球上生命所需的几乎所有能量都来自太阳。然而,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来说,太阳的能量实际上是通过物种间的传递来喂养所有的生命。日复一日,阳光透过茂密的森林,植物的叶子有独特的能力吸收阳光并将其固定在植物中。这就是光合。光合作用是由叶片细胞中的叶绿素完成的。这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化反应。一旦光合作用停止,地球将成为死星。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然后在固定太阳能的过程中释放氧气。地球上30%的氧气来自陆地上的绿色植物,70%来自海洋中最大的藻类。对于动物来说,除了用植物作为食物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获得太阳能。

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遵循同样的规则。植物吸收并利用阳光为所有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其他动物(人类也是动物)主要是直接或间接的植物。微生物分解所有失去生存能力的动物和植物,它们合成的物质成为植物的营养。因此,维持地球生命的过程是由多样的生命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地球高清无水印素颜照大图,快来看!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点击图片查看原件。原图约5KB,请耐心等待。

气象卫星向日葵8号于10月7日发射。最近,照片拍摄于离地球35790公里的地方。超高分辨率显示了云、海洋、沙漠等的细节。这也是第一张未经任何颜色修改的地球原貌照片。

过去,人们的印象是,水蓝色的地球实际上是美国宇航局拍摄的一张经过颜色校正的照片,与向日葵8号拍摄的灰色地球非常不同。然而,这张所谓的“真彩色”照片并不是指肉眼看到的图像,而是显示了地球在太空中的真实面貌。

如果你有兴趣,你也可以直接去日本气象厅的官方网站查看原始图纸和更多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距地球40公里处就有外星生命?

全文共 2137 字

+ 加入清单

自2013年以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科学家米尔顿·温赖特教授一直试图说服科学界,他已经在地球同温层发现了外星生命。现在,这位有争议的科学家声称已经发现了新的证据,证明外星生命漂浮在距离地球25英里(40公里)的地方。他指出,这些生物在DNA测试中呈“阳性”,它们的体积是从地面上升到这个高度的粒子大小的六倍。

韦恩·赖特所说的“怪异粒子”

或者找一个生命播种机

韦恩·赖特说,在近地空间发现的生物被包裹在由外星人设计的微小金属球里,以便在地球上“播种”外星生命的“种子”。韦恩·赖特在给学生的邮件中透露了这一发现。他的学生随后在Reddit上发布了邮件。韦恩·赖特在接受在线杂志《主板》的詹森-科伯勒采访时指出:“我们释放了携带取样器的热气球,但没有发现花粉或树叶。在这个高度没有污染,环境非常纯净。因此,我们认为这些生物来自太空。只要你走出去,你就会接触到来自太空的各种生物。”据这位科学家称,描述这一最新发现的论文已被收入《天体生物学》和《扩展》杂志。

韦恩·赖特的研究因缺乏可信的证据而受到科学界的批评。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他指出:“批评者认为,我们收集的样本必须来自地球,而且必须有一种机制将它们从地面送入平流层。然而,我们发现的证据表明,从取样器中分离出的这些含DNA的生物体和其他奇怪的生物体与花粉、叶子和真菌孢子没有联系。如果这些生物来自地球,它们一定是被普通的地球生物污染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宇航局做出同样的发现之前,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我怀疑美国宇航局会试图宣称他们的方法更纯粹或更准确,并最终为此邀功。”

取样器被从坑里敲了出来。

2015年初,天体物理学家发布了一张图片,声称图片中的一个微小金属球传播了地球平流层中热气球收集的样本中的粘性物质。他指出,金属球的直径相当于一根头发的直径,这可能是一个定向胚胎。韦恩·赖特的言论显然支持生命是由未知的外星文明故意带到地球的观点。他指出,微小钛球中的奇怪物质是生物物质,可能是微生物群落。但是他也指出,没有证据表明这个微小的金属球是由外星人从外太空送到地球平流层的。

韦恩·赖特说,这个小金属球撞进了采样器上的一个小撞击坑。取样器安装在热气球上,用来收集大气中的灰尘和颗粒。他说:“球击中了采样器上的一个弹坑。这一发现证明了球来自太空,并以高速飞行。当分析在离地面约16英里的高度由采样器收集的灰尘和微粒样本时,韦恩·赖特和他的团队发现了这个微小的金属球。他们用x光来测试这些小球,并证实这些小球是由钛和少量钒制成的。从球侧流出的物质是生物性的。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一种由类似真菌的物质形成的垫状覆盖物。

韦恩·赖特和他的同事在《宇宙学》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然而,他们的结论还没有被其他科学家认可。《宇宙学》杂志经常发表关于天体生物学的论文,但是科学家之间有很大的争议,指责他们没有通过同行评审,并且经常发表一些不可靠的论文。两年前,发表在《宇宙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声称在陨石中发现了一种微生物化石。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争议。当媒体匆忙报道这一发现时,许多科学家也表达了强烈的怀疑。

“生命可以在地球高层大气中生存”并不是一个新的想法。最近,与美国宇航局合作的科学家在离地面5英里(8公里)的高度发现了活细菌。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些细菌来自地面,而不是外层空间。气流和风可以将灰尘和细菌带到数百公里外的高层大气中。研究表明,来自外层空间的微生物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能够承受高温和高压,这一发现提高了生命可能来自外层空间这一观点的可信度。

需要更多的研究。

一些天体生物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撞击地球的彗星或小行星。这些天体给地球带来了生命。其他科学家认为彗星或小行星带给地球的成分更可能是生命所必需的成分,而不是生命本身。一些“重量级”科学家也相信所谓的“定向胚胎学”。诺贝尔奖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进行了一项研究,以证明是否存在生命被另一个星球上的智能文明故意送到地球的可能性。他指出,还没有发现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证明这一理论。克里克的团队发现了DNA的结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韦恩·赖特坚持认为他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他说:“除非我们发现外星文明的细节,否则他们会以这种方式把生物带到地球上。否则,这将是一个无法验证的理论。”白金汉大学的天体生物学家、《宇宙学杂志》的编辑钱德拉·维克拉马辛赫教授指出:“我认为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个理论,比如研究他们的DNA。许多研究发现了清晰的证据,证明我们继续被携带活微生物的彗星碎片“轰炸”

《不明飞行物调查手册》的作者奈杰尔·沃森说,外星人把这种物质送到外层空间并试图在其他星球上播种的想法很有想象力。他说:“要证明这个理论,我们需要找到证据,证明除了地球表面以外,在外层空间也存在生命。我怀疑这项研究的结果。我们需要收集更多相似的样本进行分析,以进一步确定样本中生物体的具体来源。认为这些生物来自外星人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想法,也就是说,他们试图用自己的生物材料在我们的星球上播种。也许,我们的天空中有发光或看不见的水母状生物,也许地球上的微生物已经像洪水一样泛滥。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这些生物来自搭载外星人的星际飞船的想法非常有趣,也很容易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行星撞地球灭绝了恐龙,还让地球黑暗两年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导致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灭绝了曾经统治陆地的恐龙。美国科学家的最新模拟研究表明,撞击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火灾,大量的烟尘进入大气层,最终在地球上方形成一道屏障,使地球陷入黑暗中近两年。

这项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领导的研究发现,估计有150亿吨烟尘进入大气层,阻挡了超过99%的阳光到达地球表面。起初,天空漆黑一片,仿佛是一个月夜。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空逐渐变亮,但植物至少有18个月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研究人员说,由于地球上的大多数植物都被撞击引起的火灾所破坏,处于海洋食物链底部的海洋浮游植物受黑暗的影响最大。由于缺乏光合作用,浮游植物死亡后,连锁效应最终导致许多海洋生物灭绝。

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只有50亿吨烟尘进入大气层,地球也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来恢复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地球陆地温度可能下降28摄氏度,而海洋表面温度可能下降11摄氏度。

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这项研究还发现,由于煤烟吸收阳光,大气中平流层的温度变得非常高,导致大量臭氧消耗,并储存了大量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化合物,导致臭氧进一步消耗。煤烟被清除后,臭氧消耗将导致破坏性剂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这可能进一步对生物体造成伤害。

令人惊讶的是,分析显示,一旦蒸汽开始清除大气中的烟尘,这个过程就非常快。当煤烟带着水蒸气回到地球时,高层大气的温度开始下降,导致水蒸气凝结成冰粒,从而进一步清除更多的煤烟。在由温度下降和降雨引起的温度下降引起的降雨循环下,薄薄的烟尘层在几个月内被清除。

研究人员希望这项研究的结果能够比过去更清楚地描述白垩纪-第三纪大规模灭绝的过程,但同时他们也指出,他们的模拟研究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以今天的地球为基础的模拟,以及地球目前的大陆位置与6600万年前略有不同,而且大气成分也不同。此外,他们也没有考虑火山爆发和其他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科学家模拟行星撞击地球:纽约最危险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许多顶尖科学家来说,他们都在关注可能的小行星以及它们对地球构成的威胁。如果发生碰撞,后果将不堪设想。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最近完成了一项大型模拟实验,即当一颗大行星直接撞击地球时会发生什么。

由于这个模拟实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更重要的是,新的信息会实时出现,所以科学家们正在密切关注它。从目前的模拟趋势来看,较大天体的一小部分将开始新的路线前往纽约市。

科学家们担心的是,由于政治分歧,不可能用核弹攻击目标小行星来改变其轨道。在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影响发生之前,只能尝试组织疏散以防止生命损失。

在桌面演习中,科学家们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没有得到回答,比如当数百万人的家园即将被摧毁时,如何安置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地球上的两大森林带在哪里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森林树种和林相因气候特别是温度而引起的变化,其变化在地理上呈现带状,故命名为森林带。那么,您知道地球上的两大森林带在哪里吗?

小编了解到,地球上两大森林带位于: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森林是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欧大陆的北部(主要是俄罗斯境内)。

2、位于南美北部亚马逊河及其支流流域的热带雨林。

其由纬度产生的温度变化的森林带,称为水平森林带(德Waldzone),由于海拔高度而引起的温度变化的森林带,称为垂直森林带(德Waldregi-on)。由于着眼于日本以至北半球的木材利用标准,所以与植物带或气候带相比,而森林带的划分方法是以温带为中心的,并且带的划分区域很大。自高纬度顺次分为亚寒林带(subarcticforestzone),寒温林带(cooltemperateforestzone),暖温林带(warmtemperateforestzone),热带林带(tropicalforestzone)。

(1)亚寒林带在东亚及北美东岸为北纬45—55°,在欧洲及北美西岸为北纬60—70°。在日本年平均气温在6℃以下的地区,以大白叶冷杉带和白叶冷杉带为主。

(2)寒温林带从全世界来看是自37°至45°(东亚、北美东岸)或到60°(欧洲、北美西海岸)。在日本年平均气温6—13℃的地区,山毛榉带是其代表。

(3)暧林带从全世界来看,是在北纬37°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在日本年平均气温13—21℃的地区,叫做柯树-桢楠带或橡树带。

(4)热带林带从全世界来看,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在日本此带包括冲绳本岛中央部以南及小笠原群岛,年平均气温21℃以上,也称榕树带,以椰子、雀榕(Ficuswi-ghtiana)为其代表树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和最远 太阳与地球最近最远分别是什么时候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地球太阳最近的时间是在一月初,这时候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为147100000公里,而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点叫做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时间是在七月,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为152100000公里,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点叫做近日点。

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和最远

地球绕太阳公转是一个椭圆的轨道(有点接近正圆),而太阳是在轨道的焦点,所以地球离太阳忽远忽近。科学上说的是近日点和远日点,近日点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远日点是地球一年中离太阳最远的时候。每年的1月3日前后地球运行到太阳的近日点,距离是14710万公里;而7月4日前后地球运行到太阳的远日点,距离为15210万公里。

而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与四季的变化并没有多大影响,让地球四季交替的真正原因是地球轴的倾斜角度。地球轴倾斜角度大约23.26度,由于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地球的地区在23.26度之间反复转化,这样便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球公转是如何产生四季的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四季的形成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地球一直不断自西向东自转,与此同时又绕太阳公转。而地球公转的轨道又是一个椭圆的形状,太阳始终位于一个焦点上。地球在不断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始终会保持66°34′的交角,即地球始终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因为地球公转的原因,致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发生变化。

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后,地球就是位于远日点。太阳会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与此同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高,白昼最长,而且气候也炎热,属于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处于寒冷的冬季。

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停运行,太阳的直射点便会南移。到了9月23日左右,太阳就会直射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现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阳热量都相等,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地球继续不断运转,到12月22日左右,地球开始位于近日点,太阳便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而此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为最少,且白昼时间最短,气候也相当寒冷,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刚好是夏季。太阳直射点北返以后,在3月21日左右,太阳再次直接射向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这个时候,是北半球的春季,而南半球却是秋季。地球就这样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不停运转,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今天小编对地球公转是如何产生四季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地球的外表层有一层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本来是有利于地球生物生存的一件事情,但是随着人类的活动地球温室效应却慢慢变了味道,正朝着灾害性方向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温室效应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沿海居民的生活,那么地球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

其次,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降低20℃。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

总之,温室效应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和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更多温室效应对地球有哪些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种类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有人认为需要漫长岁月才能形成的基岩上的土壤也属于不可更新资源。

矿产资源由于人类不断地、越来越大量地开采,储量逐渐减少,有的已近枯竭。矿产形成的速度根本无法同人类开发的速度相比,因而矿产资源被认为是不能再生的。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除了造成矿产资源短缺外,还污染环境,改变地球环境的基本结构和改变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人们对土壤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土壤资源的损失;尤其是土壤被污染,会造成土壤成分、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变化,如失去肥力和净化能力,或发生沙漠化。这些都是在短期内不能恢复的。

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富矿和优质矿产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解决矿产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途径是开展综合利用。矿石中伴生的矿物和杂质元素,弃之成害,用之成宝。在勘探和评价某些矿产时,应进行综合评价;在采矿、选矿和冶炼时,应力求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此外,如果把开采矿产的边界品位放宽,某些矿产储量将成倍增加,例如把开采铜矿的边界品位由现今的0.4%降低到0.2%,全世界的铜矿储量将增加25倍。随着采矿、选矿和冶炼技术的发展,某些在现今看来是没有开采和利用价值的废石、废渣,将来可能会变成有用原料。

今天小编对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种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为什么要发展可再生资源以及其他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地球比20年前绿了一些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航天局)12日介绍了一项新的研究,称卫星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世界比20年前更加绿色,中国和印度对全球绿色做出了最大贡献。自2000年以来,全球绿叶面积增加了5%,相当于亚马逊雨林,中国和印度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增长。

波士顿大学的兰加·马涅尼教授和他的同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注意到美国宇航局卫星数据中的地球绿化现象。他们开始追踪地球植被覆盖的总面积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根据这项研究,最近的卫星数据(2000-2017年)显示,中国和印度的绿化带非常引人注目。

“当我们第一次观察到地球变绿时,我们认为这是由气候变暖、湿度增加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造成的,但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卫星数据,我们发现人类也做出了贡献。例如,主导全球绿色增长的中国,通过其雄心勃勃的植树计划和集约农业,为地球绿色区域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植树项目占中国绿化贡献的42%。这些项目旨在减少土壤侵蚀、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梅内尼说。

他说:“这项研究意义重大。中国和印度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可以直接影响地球的植被面积,人类活动应该包括在气候模型的研究中。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预测地球的活动,从而指导人类在解决气候变化和污染问题时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美国宇航局的Terra和Aqua卫星已经记录了20年的数据,为这项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该研究题为“中国和印度通过土地使用管理为绿化地球做出贡献”,并于11日发表在《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当心太阳耀斑爆发--太阳活动峰年可能带给地球突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当心太阳耀斑爆发--太阳活动峰年可能带给地球突发性影响

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太阳活动现象是耀斑的爆发。 1859 年 9 月 1 日,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在观测太阳时看到,在一个大黑子群附近,有一大片新月形的明亮闪光以每秒 100 多千米的速度掠过黑子群,然后很快消失。不久以后,电讯中断,地磁台记录到强烈的地磁暴。在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晚上,地球上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看到了非常明亮绚丽的极光现象。这是人类第一次观测到太阳耀斑现象。然而,当时的科学家还不知道,这就是太阳耀斑爆发,只是随后的一连串意外事件使他们感到十分震惊,并且从此开始了对太阳表面这种突发事件的探索和研究。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人们再也没有看到过太阳表面的这种突发事件,这一事实使科学家们想到,或许是由于太阳光太强,把其他现象淹没了。于是,他们制造了一种特殊的太阳望远镜,把其他波长的光都滤掉,只让某一波长的光通过。这种办法果然灵验,1892年 7 月,美国天文学家海耳用他自己研制的太阳单色光照相仪首次观测到了太阳耀斑。

耀斑为什么会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在太阳耀斑爆发时,会发出强烈的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还有红外线、射电波、冲击波和高能粒子流等等。当太阳高能粒子流到达地球附近时,会与地球大气分子发生剧烈碰撞,从而产生美丽的极光;同时,太阳高能粒子流也会扰乱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使之失去反射无线电波的功能。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信号传播,都会受到干扰甚至中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司令部有一位名叫布鲁克的无线电报务员,他在执行任务时,通讯突然中断,信息不通,贻误了战机,导致战斗的失败。布鲁克因此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然而后来的调查结果表明,那次事故是由太阳耀斑爆发造成的,布鲁克死得实在冤枉。

太阳高能粒子流也会对航天飞行器以及航天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人类在发射各种卫星或空间探测器时,都要考虑是否会受到太阳耀斑爆发的影响。另外,太阳耀斑爆发与地面宏观气象变化、降雨量的多少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正因为太阳耀斑的爆发会对人类的生活和各种活动产生诸多影响,太阳耀斑受到了天文学家的特殊重视,成为当代太阳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如何利用地震了解地球深处的秘密?

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既不是《西游记》中所写的恐怖的阎罗地狱,也不是美国市民所说的空心球。它可以通过南极和北极的入口进入。中学地理教科书告诉我们,地球就像一个大鸡蛋。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清,核心相当于蛋黄。地球的半径是6300公里,地壳只是一个非常薄的层,地幔约占2900公里。那么,人类如何知道地球深处的秘密呢?

地球的内部组成。(来自互联网)

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地球深处秘密的“英雄”之一是一场地震,一提起它就变得苍白无力!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中心发出地震波。地震波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弹性波。因为地下岩石和矿体是不同的,有些地方是粘性液体,地震波遇到这些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该仪器记录了它的“行程”,科学家可以根据这些记录探测到地球内部大约10%的岩石密度变化。

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达到5-7公里/秒,可以通过固体和液体。横波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一般为4千米/秒,只能穿过固体。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科学家分析了地震波传播图,发现纵波和横波沿着各种曲折的路径传播,并且在一些地方也有突变。由此,科学家不仅断定地球内部的物质是异质的,而且还推测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

地震波在地球上的传播路径图。(来自互联网)

当地震发生在地球的一端时,剪切波信号不能在地球的另一端被探测到,因为它们在地幔的边缘遇到液体物质。通过对横波传播路径图的分析,发现岩石在地下2900公里处变成了液体,这是地幔和地核之间的界面(即古腾堡间断)。

然而,当地震发生在地球的一端时,可以在地球另一端的相应偏移位置监测纵波信号。根据对地震仪数据的分析,纵波顺利穿过地下2900公里处的熔化堆芯,并在地下5000公里处偏转。由此可以推断,大约5000公里地下是内核(也称为内核)和外核(也称为外核)之间的边界层。内核是固体,而内核是液体。

地震波传播示意图。(来自互联网)

尽管地震能告诉我们地球深处的秘密,但由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科学家们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时用了其他方法来代替地震。如人工地震、核试验等。所谓人工地震是指在局部地区进行人工爆破。爆炸形成的波,像地震波一样,可以向人们报告地下情况。在此基础上,科学界诞生了一门学科——地震学,它研究自然地震和一些人为振动(如地下爆炸、岩浆冲击、洞穴坍塌等)。)。

[参考]

1.《地球内部的构成》,洪平编,大象出版社。

2.论文《地球内部结构与物质性质研究》,魏、周等著。,地震学杂志2003。

3.论文“地球的结构”和“家庭教育世界创新阅读”201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月亮围着太阳转还是地球转 月亮围着什么行星旋转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也在自西向东的自转,而月球是绕着地球转动的。这是因为月球在形成之初,就处在地球引力场范围内,其距离太阳比较远。因此,月亮受地球的引力大于它所受的太阳引力,月亮自然就围着地球转。

月亮围着太阳转还是地球转

月球是一个天体名称,中国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其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周期27.32日。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但是已知月球平均每年以3.8cm的速度逐渐与地球离去。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称为“同步自转”,或“潮汐锁定”,几乎是太阳系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卫星对行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人类得以看到59%的月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球上的第一批动物或许引发了气候变化

全文共 943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可能是生命如何对地球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最令人震惊的例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生命正在将地球的气候变化推向一个新的方向。最新研究表明,地球上第一批动物的进化实际上有助于跟踪过去10亿年的气候变化。

科学家已经注意到大约5亿至5.4亿年前寒武纪时期第一批穴居海洋动物的进化,随后地球海洋中的氧气显著减少。一种理论认为,挖洞破坏了海底的有机物,将二氧化碳释放到水中,最终释放到大气中,在古生代的1亿年里引发了全球变暖。

但是利兹大学的研究员、该研究的共同作者本杰明·米尔斯说:“这个理论不太实际。毕竟,早期动物挖的洞很浅,可能只有1厘米深,所以与后来进化的物种相比,这并不太实际。”

米尔斯和他的团队认为是时候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了。由于计算机建模的出现,试图了解地球在古生代的情况并不像以前那样困难。米尔斯说,在输入已知数据并进行多次模拟后,研究小组发现,与地球地质和气候记录最一致的情况是,早期海洋洞穴动物确实在此时导致了地球海洋沉积物的显著变化,“这导致了气候的巨大变化”。

该团队认为这些发现只是一种可能性,但他们不认为有机氧化对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有多强。该小组发现,地球上第一批动物的进化足以向空气中释放约百万分之一的二氧化碳,使地球升温5摄氏度。

显然,主要问题是这些研究结果是否能告诉我们世界是如何应对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的。米尔斯说:“在今天燃烧化石燃料的同时,本质上,我们和早期动物一样,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氧化有机物来做同样的事情。然而,寒武纪事件持续了数百万年,似乎仍然给当时的生物圈造成了困难。人类正在重复这一事件,但时间要短得多,这缩短了稳定气候反馈系统的时间。”

换句话说,地球有足够的弹性来适应大气中的化学变化,但前提是这些变化要缓慢。人类用太多的二氧化碳过快地破坏大气,结果当然是一个接一个破坏性的环境灾难。

但至少,新的研究成果向前迈出了一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为他们提供证据,让决策者可以利用这些证据来促进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更多监管。米尔斯说:“我们对地球的历史仍然知之甚少,尤其是几十亿年来保持地球温度稳定的过程。”。“我们的地球系统模型允许我们重建过去的气候事件,同时输出许多独立的地质数据,使我们能够探测假说并消除那些不恰当的假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位于地球上什么位置 中国在地球上什么地方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位于地球上东半球的北半部。中国的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南端在立地暗沙,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中国山区广阔,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河流有黄河、珠江、黑龙江、淮河等,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

中国的地形比较复杂,地形是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西南部是世界屋脊,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地势最高是第一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为界,向东北下降一系列的高原和盆地被称为第二阶梯。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多为平原,是第三阶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的累累伤痕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尽管地球上大多数的冲击坑都被自然之手抹平了,或者被海水吞没了,但科学家们还是发现了120多个地球上幸存下来的冲击坑,而且在每年还在辨认若干新的冲击坑。

亚里桑那陨石坑。这是1905年美国工程师、企业家巴林格首先确认是陨石坑的,所以,该坑又名巴森格陨石坑。它不仅外形大,而且奇特,是当地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坑的直径约1200米,深约180米,边级高30~40米,接近为四方形,如此巨型陨石坑,就是你绕周边走一圈,至少也得花好几个小时。形成巴林格陨石坑的是“大铁块”,估计直径达60米,质量约100万吨,在2万年以前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冲击地球,发生特大爆炸,从而给地球留下至今难愈的“创伤”。

南非阿扎尼亚的维列德福盆地。在南纬27°附近,直径达70千米,调查结果表明它大约形成于3亿年以前。

澳大利亚中部的亨伯里陨石坑群。澳大利亚中部气候干旱,亨伯里地区人迹稀少,这里保存着13个坑穴,其中最大1个是卵圆形,最长直径220米,深12米。亨伯里陨石坑的出现,是1930年11月25日一场流星雨引出来的。

爱沙尼亚萨莱马岛的卡利湖。在20世纪20年代末,确定该湖是一个陨石坑,直径为200米,深22米。在湖周围0.75千米范围内,还发现有至少6个坑。萨莱马岛位于波罗的海东侧,面积2600多平方千米。在不大的小岛上有陨石坑群,也是很难得的。造成该岛陨石坑群的流星雨爆发在大约3500年前。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环形湖。最初是一架美国飞机在魁北克省的昂加瓦地区发现的一个特别圆的小湖,后来,查明是一个陨石坑。直径比亚里桑那陨石坑大3倍,最大深度超过500米,据估计,陨石坑的年龄不到2亿年。

我国学者徐道一、严刚等在80年代认为太湖也是一个陨石撞击坑。

我国也陆续发现一些陨石坑。内蒙河北交界处,多伦陨击坑,直径170千米;吉林九台县的上河湾陨击坑,直径30千米;广州始兴县的陨击坑,直径3千米;在广东新兴县还发现内洞陨击坑,直径达6千米。

科学家还宣称在海底探明有陨石坑。并大胆提出,地球上的许多海洋盆地,甚至是太平洋、墨西哥湾等,也是陨石撞击出来的。不过这种推想毕竟太不符合观测事实。

无论如何,天体冲撞地球,在地球演化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是多数科学家公认并认真思考的事实。

几亿年、几万年前的灾难性碰撞,虽然离我们太遥远,但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的碰撞,却不能不引起警惕和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redearth唇膏色号 红地球唇膏试色图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redearth地球唇膏抹到嘴上不干燥,非常滋润,而且颜色保持的很持久。那么redearth唇膏色号有哪些?下面小编为你提供红地球唇膏试色图。

红地球唇膏色号

redearth唇膏色号:H05、H09、H11、H04、H13、H10、H06、H07、H12、H02

红地球唇膏试色

红地球唇膏评价

我都不知道这个13号属于神马色系,不过好看,在大家崇拜韩妆日装的的时候我选择了红地球,以前专柜买过一个10号,旗舰店竟然没有,不过现在感觉专柜变少了,有的撤柜了,有了10号一定要通知我。完全没上妆没P图,忽略我的痘痘,哈哈哈,发出来参考一下,喜欢这个颜色,日常可以用。

口红h9很好看的颜色哈,很衬肤色,发货也快哈,指甲油也很漂亮,发货快,全5分哈。

购买的是浅粉色,粉色中偏淡一些,在使用之前可以先在唇部打底,喜欢颜色鲜艳一些可以最后搭配一款唇蜜,这样可以更好的凸显出口红的颜色哦,彰显好气色,从口红开始。

H13是酒红色偏紫哦,唇色深先以质地水润的遮瑕膏打底,遮盖原本过深的唇色。使用唇刷取适量唇膏,均匀涂抹于嘴唇每个部位,轻轻勾勒出嘴角和唇中的线条。唇部的水润光泽感立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地球到月亮多少公里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月球距离平均约为38.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月球运行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距离平均约为36.3万千米,远地点距离平均约为40.5万千米。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地球是行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地球表面面积有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黑洞撕裂恒星震撼瞬间,距地球2.9亿光年

全文共 1454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观察到了令人震惊的时刻,2.9亿光年外的一个黑洞撕裂了一颗恒星。当恒星离黑洞太近时,这种“悲剧”就会发生——由于黑洞的强大引力,潮汐力撕裂恒星。这种现象被称为“潮汐力的瓦解”。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恒星碎片被高速抛出,其余的落入黑洞,形成独特的X射线耀斑,可以持续数年。这项发现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艺术概念图展示了一颗恒星因为离黑洞太近而被撕裂的时刻。这种现象被称为“潮汐力的瓦解”。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恒星碎片被高速抛出,其余的落入黑洞,形成独特的X射线耀斑,可以持续数年。

科学家称这是过去10年中观察到的离地球最近的黑洞,它将恒星撕裂开来。该研究论文的合著者、马里兰大学天文学教授兼联合空间科学研究所所长库雷曼·米勒指出:“这些观察结果支持了关于潮汐力解体事件的结构和演变的一些新观点。将来,潮汐力的分解将作为实验室,帮助我们研究极端重力的影响。”

2014年11月,可见光观测装置ASASSN号首次观测到潮汐力的解体,并将其命名为ASASSSN-14LI。这一事件发生在PGC 043234星系中心的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附近。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斯威夫特伽马射线爆发探测器和欧洲航天局的XMM- Newton卫星的帮助下,科学家们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分析潮汐力分解过程中的X射线辐射来得出更清晰的图像。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乔·米勒教授说:“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研究的继续,我们掌握了一些潮汐力瓦解的证据,并提出了许多想法。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拥有的最理想的机会,它可以帮助我们真正理解黑洞撕裂恒星的过程。”

最近观察到的潮汐力解体的照片。在图片的左上角,一个恒星碎片圆盘围绕着黑洞。其他碎片形成一条远离黑洞的长尾巴,向右延伸。

在潮汐力解体期间恒星被摧毁后,黑洞的强大引力吸走了大部分恒星碎片。在这个过程中,摩擦加热恒星碎片并产生大量的X射线辐射。在X射线风暴之后,随着恒星物质落在黑洞视界之外,光线逐渐减弱。如果超出事件视界,没有光或其他信息可以逃脱。在落入黑洞的过程中,气体倾向于向内螺旋形成一个圆盘,也称为“吸积盘”。然而,吸积盘的形成仍然是一个谜。

通过观测ASASSSN-14li,天文学家可以通过观测不同波长的x射线并跟踪它们的辐射如何随时间变化来获得吸积盘形成期间的相关信息。研究人员发现,绝大多数x光是由非常接近黑洞的物质产生的。最亮的物质可能占据最小的稳定轨道。天文学家感兴趣的是没有穿过视界的物质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被黑洞抛出的物质。该研究论文的合著者、荷兰空间研究所的天文学家杰拉德·卡斯特拉指出:“黑洞撕裂恒星并迅速吞噬它们的物质,但故事还没有结束。黑洞不能保持相当的物质吞噬率,所以一些物质会被向外喷射。

在落入黑洞的过程中,气体倾向于向内螺旋形成一个圆盘,也称为“吸积盘”。然而,吸积盘的形成仍然是一个谜。

x光数据显示,黑洞外有一股风,带走了恒星气体。风不需要足够快就能逃脱黑洞的引力。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风移动的速度很慢,因为它们来自于被撕裂的恒星,这些恒星沿着椭圆轨道绕着黑洞移动。在椭圆轨道的远端,离黑洞最远的地方,风以最慢的速度移动。“这一发现突出了多波长观测的重要性,”研究论文的合著者和助理教授苏维·杰扎里说。虽然这一事件是通过光学望远镜观察到的,但x光观察是确定辐射温度和半径以及获得流出信号的关键。"

天文学家希望观察和研究更多类似ASASSAN-14li的事件,然后测试黑洞如何影响周围环境的理论模型,并进一步了解黑洞如何撕裂恒星或其他离它们太近的天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指南针与地球磁场的关系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指南针又称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的发明有三类部件,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指南针与地球磁场的关系

地球本身是个大磁体,是有磁性的,在地球周围的空间分布着磁场。地球磁场近似于一个位于地球中心的磁偶极子的磁场。它的磁南极(S)大致指向地理北极附近,磁北极(N)大致指向地理南极附近。磁铁除了会吸铁外,还具有指极的特性,也就是它会固定指向地球的南北极两个大磁场,指南针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制成的。由于指南针在地球的磁场中受磁场力的作用,指南针的N级就会指向地球的南极,也就是南方。地表各处地磁场的方向和强度都因地而异。地磁强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由低到高的态势,即低纬度地区磁场低,高纬度地区磁场高。

今天小编就指南针与地球磁场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