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1122

文章

1000

新发现:地球外层空间有巨大的无形等离子管

全文共 986 字

+ 加入清单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这一发现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质疑,但23岁的悉尼大学本科生克利奥·洛伊证明了这一现象的存在。

在西澳大利亚的内部,通过使用射电望远镜观察三维空间,洛伊已经证明了地球的大气中嵌入了这些奇异的管状等离子体结构,而这些复杂的多层管道是由大气被阳光电离而产生的。“60多年来,科学家们相信这些结构存在,但这是第一次成像,我们提供了视觉证据证明它们确实存在。”

“我们测量了它们在离地面约600公里的电离层中的位置,似乎继续向上进入等离子层。它在气体层附近结束,随后等离子体转移到外层空间。我们看到天空中有一个惊人的模型,高密度等离子体条和低密度等离子体条有规律地交替分布。该模型移动缓慢,与地球磁场线完美对齐,就像极光一样。”

"我们意识到我们可能有了重大发现。"

这项突破是由卢伊发现的,当时他使用了一个远程望远镜——默奇森广角阵列,以一种新的方式绘制天空。通过将信号从东瓦片分离到西瓦片,天文学家们允许MWA(分布在9平方公里沙漠中的128个天线瓦片)看到三维图像。

洛伊说:“这就像把望远镜变成一双眼睛。我们可以观察这些结构的三维特征并观察它们的运动。我们可以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离地面的高度和倾斜度。这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项非常激动人心的新技术。”

她说她的研究最初是基于不完美的望远镜图像。“其他人从未见过这种类型的东西,也没有人研究过这种数据。许多人认为这是成像的问题,没什么好激动的。不过,我想我可能是个学生,有点固执和好奇,所以很困惑。我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发现电离层中的电离模式非常结构化。它们在这些管状结构中适应地球磁场,并能自行移动。”

Loi说,目前的等离子漂移管可能会扭曲天文数据,特别是卫星导航系统。这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考虑我们对星系、恒星和气体的运动以及这些天体是什么样子的思考。

洛伊的导师塔拉·墨菲说她的研究非常令人兴奋。他是悉尼大学物理学院的医生,也是澳大利亚天体物理学中心研究委员会的成员:“克利奥是值得称赞的。她不仅发现了这一点,还说服了科学界的其他人。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此之前没有相关背景,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当她的许多合作者第一次看到这些数据时,他们认为结果“非常好”。不知何故,观察中出现了一个错误。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克利奥设法让他们相信等离子管是真的,科学也很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外星人关心地球人类

全文共 3902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的形成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五、六千年前外星人将河图、洛书的图案分别画在雪茄形和碟形的飞行器上,在人口较为集中的黄河和洛河出现。居住在沿河两岸的人们看到这种绘有图案能活动的飞行器必然当作“龙马”和“神龟”,由此导出了“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从此奠定了东方文明的基石。

同样,外星人留下的金字塔,以其宽阔坚实的底座和直耸云天的锥角构成一个巨大的锥体,雄踞在古埃及的大地上,给对外界事物了解甚少的古埃及人带来了一种启示。我们知道,最先和经常进入眼帘的外界事物,最易印在人的脑海中,并产生联想。所以古埃及人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上最早掌握几何概念的民族。

公元前七世纪,由于希腊和埃及之间频繁的商业往来,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学到了初等几何。几何学传入希腊,给这块原子论发祥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当时“学到了什么,就把它改进,并且完善”的希腊人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构造了几何学,从而形成了今天西方文明的雏型。

人类大预言

16  世纪中叶,法国大预言家诺查丹玛斯用诗句构筑了《诸世纪》,在这本奇异的预言诗集里,预言了此后地球世界发生的事。其中最受人们重视的是他冷静而又冷酷地留下了有关人类毁灭的大预言:1999 年 7 月,恐怖大王将降临。有人认为那时,太阳系行星群会形成大“十字架”排列,于是世界变成一片废墟,一切走向灭绝。由于诺查丹玛斯的预言应验率达 99%,人类历史上一些重大异常的足迹,都在预言中留有,例如二次大战、全球性污染、温室效应等。因此,这一大预言的确使世界上不少人(尤其是正在逼近这一时刻的今天)深感恐惧和不安,但《诸世纪》第一卷第 48 篇写道:

如果 7000 年(犹太教历 20 世纪末)“另一种物体”将把王国组建  那时我的大预言也到此结束(变得无效了)。

这“另一种物体”,是在全部预言诗中唯一给人类以希望的。围绕着充满神秘色彩的“另一种物体”,以往各种解释莫衷一是。日本广濑谦次郎先生作为预言研究者之一,提出了这样一种大胆的设想:

“所谓‘另一种物体’,也许是一种生物突变体’。”

这句话写在广濑所著《走向 2037 年的未来史》一书中,广濑本人也是有些预见的人。他指出,所谓突变体就是“因为突然变异而改变了遗传因子的人——新的人类。”同时,广濑这样认为,它也许“不是突变体,也不是地球人类,而是地球人之外的‘另一种’宇宙生物。它可能为挽救地球的危机而来。”“因此,只有那些乘坐 UFO 的‘人’,才是诺查丹玛斯说的‘另一种物体’。后来,在他们的指导与援助下,新的‘另一种物体”诞生了,永久的和平与繁荣出现了。诺查丹玛斯所写的另一种建立起王国的诗句,意思就在于此。”

有人认为,诺查丹玛斯是继承和发展约翰的预言。如再往前追溯,在 3500 年至 2500 年前,曾出现过摩西、以西结和但以理等《旧约圣经》中的预言家,他们预言了文明堕落的结局和人类的变化。

耶稣基督继承下来,加以发展,敏锐地预见到“世界临终之前,将发生大地震、大战、星球坠落、饥荒、人间之爱淡化、天体和海洋发生异变、耶路撒冷被军队包围。”

耶稣在《圣经》中还反复预言:最后战争和大异变时,“人们将看到人之子乘天上的云而来。”(见《马太福音》第 13 章,《马太福音》第 24 章),即世界毁灭的紧要时刻,“人之子”乘坐祥云从天而降来拯救人类。

而所谓“约翰启示录”,是写在《新约圣经》最后面的奇怪的预言书。

是由耶稣基督的弟子约翰在距今 1900 多年前写成的。

根据它的叙述,约翰在耶稣死后,就留在爱琴海的小岛上,希望“能看到人类的未来”。于是,有一天,他听到从天上传来“上升到这里来”的声音,并显示“主耶稣的圣灵”,约翰被拖到宇宙里去了。

在那里,约翰从像现在的录像机和全息图式的显像中,看到了人类和世界的未来。那鲜明而又可怕的情景,几乎把约翰吓昏了。

“打起精神,把这个情景记录下来,留给后世。”“主之灵”发出了这样的命令。他回到地面后,拚命地写了下来。这就是《约翰启示录》。

为什么叫“启示录”,这是因为“主之灵”只说了三句话,其余全是看到的关于未来的图像。

它的内容很可怕,比如世界临近未日时,裂开“深不可测的地洞”,喷出大量的烟雾,飞出一大群“金属蝗虫”,还有“喷着火和毒的铁马”。

另外,“三头兽”从海里,“十角兽”从陆地出来。它和“坠落下来的带有毒和火的星”一起,毁灭世界,还把“人类的三分之一、地球的三分之一、各国国民的城市”全都毁灭殆尽。

这些是否描写坠落的人造卫星,从地面和海上发射多弹头核导弹、飞速奔驰的坦克集团,大气污染,从地下基地飞出战斗机  等等呢?

根据以上记述,可以这样推测:那时,约翰是被外星人请到飞碟里去的。在飞碟里约翰看到了外星人摄制的激光全息影片。约翰看到那种前所未见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自然要被吓昏。在外星人的授意下,他把这些见闻写成“启示录”。但由于所处的时代条件所限,他只能用动物之类的东西来比拟他见的景象中的东西,正如中国古人只能用“龙马”“神龟”来描绘飞碟一样。另外,由于外星人经历过类似地球人的文明时代,而且还可以根据地球上的种种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可预知地球上的人类社会发展概况。并将此信息授予约翰。这些就成为“约翰启示录”了。这也许是《圣经》能够预知未来的真正原因,以致里根在 1984 年的总统竞选演说中说道:“各位先生,未来的一切都写在《圣经》里。”(每日新闻)1984.11.8)

同样,虽然诺查丹玛斯有可能受到“约翰启示录”的启发,加上他自己的想象力写成了《诸世纪》,但他的预言比“约翰启示录”具体得多,而且涉及面之广,应验率之高是很难用偶然、巧合来解释的。

无独有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有位寡妇将更为具体、更令人难以置信的预言,通过文字呈现在早已不信上帝的人们面前。这个美国亚利桑那州埃尔本特镇名叫苏珊娜·摩根的寡妇裁缝,在 1887 年预言道,人们将会有两次很多国家参与的大战;20 世纪有人乘坐超音速机器漫游天空并涉足月球;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城市将在 20 世纪第一个 10 年中被地震摧毁;一位年轻的爱尔兰天主教徒被选为美国总统,而他会被一个莫名其妙的狂热者枪杀,杀人者不会被诉之法庭受审;人类与外星人遭遇后,全球会呈现大和平。苏珊娜将预言用墨水写在羊皮纸上装订成册,放在一个 2 英尺大的铜盒里,并将其画像和预言连在一起,埋在地下,盒盖上附有很简单的题词:“这个未来的礼物是埃尔本特人在 1887 年 8 月 8 日留下的。”这个盒子近期被一个叫卡麦隆·亨特的旅游者发现,当时他正用金属探测器寻觅古币和文物,无意中得到了它。

在苏珊娜的预言中,除了前面谈到的以外,还包括经济大萧条、原子弹的诞生、海上巨轮沉没等。令人惊奇的是这些预言除了“人类与外星人遭遇后,全球会呈现大和平”外,都一一应验。如:第一、二次世界大战、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1963 年的肯尼迪当选总统和被刺等等。

与诺查丹玛斯不同的是苏珊娜的预言更为具体明了,直接点明了外星人这个具体对象与我们星球文明的关系。这里,不由得使我们在惊叹之余产生这样一个疑问:这些预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对诺查丹玛斯的大预言,人们早已有众多的评述,这里不复赘言。而对寡妇苏珊娜的预言,我们认为是外星人仍在关心我们地球人的又一个佐证。因为就预言的内容而言,涉及到天体物理等诸方面,所指事物之具体,(如地震、涉足月球)、范围之广、意蕴之深非当时一个寡妇裁缝的知识结构所能,预言的应验,有悖常理。如果说它是后人为了猎奇、图利而杜撰捏造,那么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他是不会推出或想到“地球人与外星人相遇后,将呈现大平和”的。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个预言可能是外星人通过意念向那位寡妇传递的,向地球人说明他们仍被关心着。外星人用他们所经过的历程和积累的经验来观照人类发展并进行指点和暗示,他们考虑到要能够直接无误将预言传递,需要选择一个既能接收到这此东西,又能如实传递的人,而这个孤陋寡闻、对外界所知甚少的寡妇,无疑是一个很合适的人选。

由此,我们也可作出这样的推测:外星人给我们留下的大预言可能不止这些,只不过有的尚未发现罢了。在我们人类历史上这种端倪早已显露。《易经》乾卦中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大。云形雨施品流行。大明始终,六位时戍,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段话大体意思是:茫茫宇宙,天下万物的产生、生长都源于一样的物质。由这种物质组成宇宙,形成了天。云雾飘行,雨落泉降,有形无形地将天的生气流布到世界的每一角落,赋于万物生命和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天时、地利、人和、智力、体力、物力都具备时,人们就可以乘大量的神龙、腾云驾雾,飞驰于宇宙间,替天行道。宇宙间变化无常,要维持秩序,使之各不受侵害,各保安全,只有保持这一自然的大和谐,才能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得其宜,才能使人类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利益,天下万国才能得到安宁。这具乾卦中的六龙究竟是指作者臆想中的吉祥物,还是指飞碟,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总之,这些预言虽然所指的对象、预言的具体内容不同,但都超越了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的认识能力,而且它们之间还有某种默契之处:指出人类要摆脱困境的希望所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外星人通过大预言的传递,不仅要证明外星人始终关心着地球上的人类,更重要的是在提醒我们人类,对他们留下的警世之言和种种启示要认真对待。同时,也说明外星人至今不与我们公开接触是因为地球人还不具备“六位时成”的条件。

至于这些预言是否能全部应验,外星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进行预测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太阳耀斑在加热地球大气层同时也起到降温作用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耀斑是在太阳的色球-日冕过渡层中发生的一种局部辐射突然增加的太阳活动,是最剧烈的太阳活动,它爆发时可造成地球上部分高频无线通信短暂中断。近日,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太阳耀斑在加热地球大气层同时也起到降温作用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天然恒温器”,在猛烈太阳耀斑之后,“天然恒温器”能够对地球高空大气进行降温。包括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s)的太阳活动性,释放太阳带电等离子体,这将损害人造卫星,导致地面电力中断,甚至破坏GPS导航系统。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德洛丽丝-克尼普教授称,日冕物质抛射非常强大,足以释放数十亿吨太阳粒子,以时速1.6公里的速度朝向地球。

研究人员发现当强大的日冕物质抛射朝向地球时,将形成类似超音速飞机形成音爆的冲击波,虽然冲击波能量膨胀并加热地球高空大气,同时也将形成一氧化氮,该化学物质能够快速冷却和收缩大气层。

克尼普教授说:“我们现已确定的是地球大气在显著加热之后,会进入一个冷却模式的过程。虽然日冕物质抛射(CMEs)进入地球大气层可导致温度骤升至399摄氏度,但是该过程形成的一氧化氮能够使地球高空大气温度下降499摄氏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是球体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 日心说认为地球是球体吗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提出了地球球体这一观点,“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是不动的,周围的一切天体都绕着地球转;“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运动的,行星及周围天体都绕着太阳转。

“地心说”的观点

1、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并且是静止不动的。

2、每个行星都在一个称为“本轮”的小圆形轨道上匀速转动,本轮中心在称为“均轮”的大圆轨道上绕地球匀速转动,但地球不是在均轮圆心,而是同圆心有一段距离。

3、水星和金星的本轮中心位于地球与太阳的连线上,本轮中心在均轮上一年转一周,火星、木星、土星到它们各自的本轮中心的直线总是与地球-太阳连线平行,这三颗行星每年绕其本轮中心转一周。

4、恒星都位于被称为“恒星天”的固体壳层上。日、月、行星除上述运动外,还与“恒星天”一起,每天绕地球转一周,于是各种天体每天都要东升西落一次。

“日心说”的观点

1、地球是球形的。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2、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地球能发光吗?

全文共 1090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月亮是一个本身不发光的天体,而是靠反射太阳光来使自己发光。那么,地球本身是不是也不能发光,也是靠反射太阳光来使自己发光呢?做出这个假设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人们对这种想法还是持怀疑态度,还仍然固守着旧的传统观念,认为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天空中的一切事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认为像地球这样的一个很沉重的天体怎么可能发光呢?

当然,要想弄清楚地球是否像月亮一样发光,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地球到宇宙空间中去,有遥远的天际里回过头来看看身后的地球。但这种做法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是行不通的。在此之前,只能在地球上解决这个问题。说来也奇怪,有些时候,当月亮在天空中呈现出一个弯弯的月牙状时,你能看到月亮上其余的黑暗部分有一些暗红色的组织,并充满了这部分黑暗区域。它们是月亮其余的部分,而不是其他的天体。因此月亮上有些可以看得见的斑迹,而这暗红色的组织就属于这样的可见斑迹。人们管它们叫作“在新月臂弯里的旧月”。很久以来,没有再好的说法用来解释这一现象。在大约公元前 100 年时,古希腊哲学家波塞杜尼斯认为月亮一部分是透明的,它使一小部分阳光透了过来。在大约 1550 年时,德国数学家伊拉萨姆斯·瑞恩霍德提出,月亮并不完全是黑暗的,即便是太阳光没有照到它,它也还是可以微微发亮的。

我们现在设想一下地球也同月亮一样反射太阳光。

当月亮处于月牙状态时,它此时正好处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位置上,因此,我们也就只能看到它被照亮的边缘一小部分。如果这时,你是站在月亮上,那么你就会看到太阳光越过月亮的两侧,也就是说,地球有一面全部被太阳照亮了,而这一面正好是指向月亮的一面。简单地说,当你从地球上看到的是一轮新月时,你同时从月亮上也会看到一个完整的地球(实际上,如果地球真的像月亮那样靠反射太阳光使自己发光,那么当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形态的变化过程的同时,正好与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形态变化的过程是相反的)。

如果月亮是处于新月时期,月亮上正对着地球的一面越来越照不到阳光,可是在月亮上方的天空中所看到的地球却是完整的。地球比月亮要大,并且由于它具有浓厚的大气层,因此,它能比月亮反射更多的太阳光。总的来讲,从月亮上看到的一个完整地球所发出光的明亮程度大约是从地球上看到的一个完整月亮的明亮程度的 70 倍。

月亮上没有被照亮的一面也因此接收来自整个地球的光亮,当然来自地球的光亮比起太阳来说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但它却足可以照亮月亮上的黑暗面,并且可以使我们在“新月”阶段时,也能隐约地看见月亮黑暗的一面。伽利略是第一个将“新月臂弯里的旧月”这种说法做了进一步解释的人。从那时起,很少有人对此表示怀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地球进入“人类世”?!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是什么?

全文共 195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人类世界工作组”提出,地球在20世纪中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人类世界,其基础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留在地球上的放射性物质。什么?地质教科书又要翻新了?

(截屏来源:科技日报)

在会议上,科学家们激烈地争辩说,仍然有四个AWG成员反对这种地质年代划分。他们认为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是渐进的,不应该仅仅根据放射性核素来命名新一代。那么,科学家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是什么?人类世界的建立将如何影响人类发展?

顾名思义,“人类世界”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全球性影响并留下地质记录的时期。一旦人类世界建立起来,它将成为自全新世以来最年轻的地质时代,人类也将为地球历史书写新的一页。回顾地球46亿年的历史,无数作家登上了这个舞台。当我们阅读这本地球史书时,年代地层单位(空间)空间、边界、系统、系统和等级是史书的书页。地质年代单位(时间)周,戴,纪,史和齐是我们阅读的时间,他们都一一对应。全球年代地层单位边界剖面和点位置(GSSP)是区分两个时代的页码。

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地层弯曲产生褶皱(见地图来源水印)

地球,这本巨大的历史书可以大致分为两册:隐生动物和显生宙。神秘时代混沌的开始是一部神秘的生命诞生史。除了26亿年前的大规模氧化作用和6亿年前的埃迪卡拉动物群(震旦纪),其他时间几乎找不到生命。

显生宙丰富多彩,由三个部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和十一个章节(时期)组成。每一章都可以分成几个小节(时期)。显生宙的三个部分中,中生代最为著名。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在这一时期空前繁荣,裸子植物占据了植物王国,燕山和印支运动不断地塑造着地球表面,大气中的氧含量比新生代高几倍,一直持续到白垩纪末期。突然,一个非现场事件结束了这篇丰富的文章,中生代霸王恐龙都灭绝了。当地质学家翻阅晚白垩世的地层史书时,他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标志——铱(陨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层中的含量比任何其他时期都高几至30倍。就这样,陨石与地球相撞,爬行动物章节被翻过,哺乳动物登上舞台。

恐龙是中生代的霸主(图源:51MIZ.COM)

看到这一点,我们可能想知道地质学家是如何划分地质年代的。事实上,在我们星球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影响全球变化的地球化学事件。地质学家通常通过在地层中寻找那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地质记录来划分地质年代。

为了找到有代表性的地质记录,有必要提及英国地质学家威廉·史密斯,他在19世纪初提出了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化石序列法。一般来说,它是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它们处于同一时代,不同时代的地层包含不同的化石。“利用这条规则,我们可以确定地球的相对年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化石都可以用来确定地层的年龄。只有进化速度最快、水平分布最广的标准化石才能用来划分地质时代。此外,地层的绝对年龄也可以通过放射性元素衰变,即同位素年龄测定来确定。然而,影响同位素定年的因素复杂多样,因此化石仍然是地质定年的主要证据。

三叶虫化石经常被用作地层划分的标准化石(地图来源:米脂网)

中生代结束后,哺乳动物很快进入了繁盛期,但人类的出现逐渐改变了这种自然进化趋势。从一英亩农田到南极冰川,人类活动正在影响全球环境变化。人类世界的开始,可能是这样的:

嘭——一声巨响,天空中绽放出巨大的蘑菇云,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地爆发了!在这个盛大的仪式中,放射性核素潜入地层,成为地质记录的一部分。

(见水印的来源)

当然,也有可能海水继续升温,美丽的珊瑚逐渐变白,新的化学物质继续沉积。

(资料来源:51.MIZ.COM)

也有可能冰川正在融化,工业废气正在进入天空,从而进一步侵入南极冰盖。冰芯记录了整个入侵过程,我们的地球已经成为一个“热”的星球。

(见水印的来源)

目前,人类世界工作组一直在寻找能够将人类世界与全新世分开的“金指甲”。然而,由于地质历史上人类活动的时间太短,化石不太可能成为划分人类世界的金钉,科学家只能观察年轻的地层。关于人类何时开始主宰地球环境的变化,科学家们也有许多分歧。或许这场里程碑式的辩论将会继续。然而,人类世界的提议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正在改变整个地球。

(资料来源:www . human cone . info)

人类出现至今,但数百万年的历史给环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从渡渡鸟到北美鸽子,从滴滴涕杀虫剂到白色塑料,从臭氧层空洞到全球变暖,我们的地球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用智慧塑造了自然,让自然为我们服务。但是我们不会摧毁这个星球,但是我们会用智慧和力量保护它。也许,明天是可以期待的,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和科技创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在人类的世界里过上更好的生活!

[参考]

宋。邱伟力。张振春。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杜·。童晋南。古生物学和地理历史导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地球每年有多少土地沙漠化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据权威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沙化土壤正以每年平均大约60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有10亿以上的人靠砍伐森林、过度开垦等来维系生存。土地沙漠化大都是人类最贫困的地区,40%以上的陆地表面受到荒漠化的影响,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23亿美元。

荒漠化正影响着世界上36亿公顷的土地,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5%。每年消失的土地可生产2000万吨的粮食,威胁着大约100个国家的10亿多人的生活,为争夺不断减少的旱地资源还会引发地区冲突和更广泛的紧张局势,上百万人被迫迁徙会造成被遗弃地区的社会崩溃,并给日益拥挤的城镇带来不稳定的危险。

今天小编对地球每年有多少土地沙漠化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土地沙漠化如何防治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谷歌地球怎么用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有的人喜欢用谷歌地球,它看到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可以看各种地形地貌,确实不错。那么谷歌地球怎么用?很多人都不太会使用,接下来详细介绍如何使用谷歌地球?

谷歌地球怎么用?

1、打开谷歌搜索,点击左上角“地图”,切换到地图界面。

2、比如在地图搜索栏里输入河南正阳县,回车。

3、看一下我们得到了河南正阳县的地图,图像中“A”的指示就是正阳县行政区。还可以拖动左边滑块调节地图比例。

4、接着我们看一下正阳县的卫星地图,点击右上角的卫星图标,可得到正阳县的卫星像。

5、这时的卫星图标变成“地图”图标,再点击“地图”就可返回地图界面。

6、用此方法可以看到世界任何一下地方,有的城市分辨率高,可以看到房屋的屋顶,比如看一下矣菲尔铁塔,可以看到铁塔上的游客,很好玩。

谷歌地球怎么用?以上就是使用谷歌地球方法,注意的是在使用谷歌地球的时候网速不能太慢哦,要不然不好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NASA希望得到公众帮助,以便将小行星样本带回地球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去年底到达小行星贝努鸟以来,美国宇航局的奥西里斯-雷克斯任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探测器成功进入小行星的轨道,并用激光高度计扫描其表面,以获得大量数据。然而,它的使命远未结束。最终,探测器将需要进行“大胆”的采样操作,以便将小行星样本带回地球

任务小组惊讶地发现,贝努鸟的地表地形崎岖不平,大量的碎石和巨砾将使本已困难的样本采集任务变得更加复杂。现在,美国宇航局正在寻求公众帮助,并已经确定探测器应该在哪里着陆。

OSRIS-REx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寻找没有被巨石或陡峭陨石坑覆盖的小行星区域。理想情况下,航天器将从潜在危险特征尽可能少的区域收集样本。为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建立了一个方便的工具,可以扫描小行星的表面,并通过标记环形山、巨石和较小的岩石来帮助奥西里斯-雷克斯团队。

“为了飞船的安全,任务小组需要一份潜在样本收集地点附近所有巨石的完整清单,我邀请公众成员协助奥西里斯-雷克斯任务小组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奥西里斯-雷克斯小组首席研究员丹特·劳埃塔(Dante Lauretta)在一份声明中说。

公众可通过贝努鸟网站访问该工具。美国宇航局还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标记每张图片的简单教程。在进入下一幅图像之前,公众需要标记表面特征,如巨石和环形山。通过将公共标记与分析同一图像的其他标记相互参照,科学家将能够绘制出地表最安全和最危险区域的精确地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全球暖化 V.S. 全球寒化 – 地球到底变暖还变冷?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全球变暖?全球变冷?新闻中经常出现的两个名词经常让人怀疑地球是变暖了还是变冷了。

这个问题也困扰着威斯康星大学的气候分析和模拟专家刘正宇教授。

在过去的10,000年里,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20 ppm,在最后一次冰川最大期凝固的许多冰层已经逐渐融化。基于这些事实,物理模型合理地得出结论,自全新世(约11700年前)以来,地球一直在持续变暖。然而,去年的科学研究分析了全球温度数据,但是发现在人类影响出现之前,地球有一段寒冷时期。

上述两个看似矛盾的说法被科学家称为“全新世温度问题”。哪个陈述是正确的?“从之前观察到的数据来看,全球气温正在变冷。然而,根据物理模型,考虑到温室气体和冰的溶解现象,它表明整个世界应该处于变暖的总趋势上。”这可能是一个数据问题,因为去年的观测数据中有许多矛盾。然而,在模型中,当然,它可能不是完美的,因为模型可能忽略一些影响温度的物理机制。"

为了应对全新世的温度问题,刘正宇和他的其他科学家团队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模型进行重新检验,结果发表在最近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在模型中,他们考虑了阳光强度、温室气体、冰层覆盖和融化对气候的影响。结果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它都表明在过去的一万年里气温一直在持续上升!

去年发生了什么,据说有关于冷冻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分析了从全球73个地方收集的冰芯和浮游植物沉积的数据,并认为从7000年前到人类开始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此后人类影响加剧,气候开始变暖)之前,有一段时间全球都在变冷。然而,本研究中的数据之间存在许多矛盾。这可能是因为采样不够严格(例如,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采集的样本分析结果不同),导致最终结果不足以反映长期环境的趋势。

刘正宇和他的团队基于他们的模拟结果,结合温室气体的影响和冰融化的事实,认为在过去的一万年里,不应该有任何物理因素能够改变关于全球变暖的讨论。尽管目前他们的模型中没有考虑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的寒冷效应,但考虑到自全新世以来,地球上还没有足够的火山喷发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素可能对模拟结果没有太大影响。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数据研究和气候模拟都在讨论大时间尺度的温度变化(自全新世以来);20世纪后,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是绝对不容置疑的!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认真对待这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地球无氧时代是什么时候?地球无氧情况下出现的生物是怎么生存的?

全文共 211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生命,这也许是宇宙当中的一个奇迹。如今940亿光年的宇宙当中,科学家仍然是没有发现地外任何星球上存在着生命的迹象。根据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一颗星球想要孕育生命,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具有能够屏蔽宇宙辐射的大气层、能够支持新陈代谢的水和氧气、以及长时间保持这些条件的稳定环境。即便如此,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也不等于生命的出现,只有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一些复杂的分子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生命。

另一方面,一旦生命形成,它们似乎又能够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调整能力。随着气候的变化,它们也会发展出不同的形式以延续自己的种族,这令人非常惊讶。

虽然地球已经提供了相对十分宜居和稳定的环境,但它还是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气候剧变,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差不多40亿年的历史上,生物从来没有因为这些剧变而彻底灭亡,它们始终能够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复兴,这也是它们适应能力的一个铁证。

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现在的差不多5.4亿年的时间里,地球经历过至少5次恐怖的环境剧变,带来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足够恐怖,但是和早期的地球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在最早期的地球,甚至连我们呼吸所必需的氧气都没有。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最远古祖先正是在这个时期中一路走来,才繁衍出了今天这样繁华的地球生态圈。

对于这个现象,科学家们一直非常好奇:如今我们在寻找地外生命的时候,都会把氧气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那么早期地球的生物们又是如何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很长的时间,直到最近,他们似乎终于找到了答案。在太平洋的东海岸,有一处世界闻名的沙漠,那就是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这里不仅有惊人的美景,还有着许多科研的机会。科学家不仅在这里建立了大量的天文望远镜,探寻宇宙最深处的秘密,也在这里找到了解答地球生命之谜的钥匙。

在这片沙漠中,有一个名叫Laguna LaBrava的地方,这里有一个永远都没有氧气的低盐湖泊,我们所说的“钥匙”,就隐藏在这个湖泊里。尽管完全没有氧气,但这里依然有生命存在。这是一种微生物,呈紫色,它不仅不需要氧气就能生存,甚至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多年以来,有一群科学家一直在这里对它进行研究,试图解开困扰人类多年的秘密。

来自康涅狄格大学的地球科学家PieterVisscher说:“我从事微生物垫的研究已经有差不多35年的时间了,这个系统是我目前所知地球上唯一能完全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正常运行的微生物垫。”

微生物垫这个结构,在地球上已经存在至少35亿年的时间了。它们是细菌和很多古生菌的一种膜结构,用于将细胞内的物质和外界环境隔离开来,对于这些微生物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在它存在的前10亿年时间里,地球上都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它们运行。那么,当初那些远古微生物到底是怎样来这样极端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呢?

长期以来,科学家都认为:在没有氧气的时代,早期生物可能会把铁或者是氢、硫当作替代品来完成必需的生理过程。但是,近些年来,在加利福尼亚的瑟尔斯湖和莫诺湖这两种含盐度超高的湖泊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极端的生物,它们竟然可以靠砷来进行新陈代谢。

这个发现非常惊人,因为砷对于现在很多生物来说都是剧毒的。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含砷化合物就是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砒霜。因此,在刚刚取得这个发现的时候,科学家们表示出了极大的震惊。

但随后,又有其他的发现也成为了这次研究成果的证据。

在西澳大利亚的TumbianaFormation,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叠层石。所谓的叠层石,指的是来自于25-28亿年前的化石,来自于当时海洋中的一些矿物甚至是微生物的沉淀。通过对这些叠层石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了当时可能存在的一种非常神奇的过程:远古微生物捕获光和砷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不适用于铁或者硫的。

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就在去年,科学家在太平洋发现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即使是在今天的地球环境下,它们依然保持着通过砷来完成体内能量转化的机制。

而这一次在Laguna LaBrava发现的紫色微生物,同样是通过砷来进行能量转化。它们可以将亚砷酸盐进行氧化,合成砷酸盐。而且,对这种生物基因组的研究表明,它们似乎不仅可以在体内进行砷的转化,也可以转换硫的形式。兼具这两种转化形式的生物,对于早期地球的环境来说,将会具备相当强的生命力。

目前来说,虽然相关研究已经足够乐观,但科学家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证明砷的形式转换是来自于生物体内的机制。

如果这些猜想最终都被证实,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次发现的生物的确是在“呼吸”砷,它也将成为人类所发现的第一个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能够持续生存下去的生物,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寒武纪之前地球的模样。

这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答案,因为这将会扩大我们已知的生命形式,并且意味着虽然很多地球以外的天体并没有那么多氧气,却仍然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我们或许会首先在火星上验证这个猜想,因为火星上确实几乎没有氧气。虽然火星表面的铁数不胜数,那里如果有生命的话更有可能是通过铁来进行能量转化,但砷也是另外的一个选择和可能。

就像谚语中所说的那样:“彼之蜜糖,吾之毒药”,那些看似恶劣的星球,没准正是其他生命形式生存的天堂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将赖以生存的地球称为母亲,那么地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地球属于太阳系的一员,地质学家认为地球大致形成于46亿年前。最开始地球只是一块岩石,它以微弱的引力不断地吸引了一些尘埃和碎石,质量渐渐变大。随着地球的质量越来越大,在星体的引力均衡作用下,它就成了一个球体。

地球在吸引尘埃碎石的过程中,慢慢清理了其轨道上的其他天体,经受的小行星撞击次数也越来越少。于是地球的温度开始下降,表面的岩层开始形成,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也开始冷凝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原始的海洋开始形成,我们的地球也随之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全文共 2657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们拥有了较为完整和清晰的太阳系模型后,我们就有可能进一步对地球形成进行探讨。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我们自然不会再认为地球的形成是完全孤立和自发的,因为太阳作为太阳系大家庭的一员已经相当明确了。但是,我们有理由对 46 亿年前地球及太阳系中其他星体的成因提出质疑。

法国自然科学家乔治·路易斯·布丰没有依据《圣经》的故事解答这个问题(《圣经》当然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这位自然科学家早就认为地球已存在了 7.5 万年了。1749 年,布丰解释说,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和巨大的太阳间存在着“亲缘”关系,正如小鸡同母鸡的关系一样。也许,他曾想到地球是太阳生出来的。

布丰曾认为太阳与其他巨型的天体产生过碰撞,在碰撞过程中散落下来的碎块,冷却下来以后,形成了地球。这种假设很有意思,只是没有说明其他行星及太阳形成的原因。或许太阳原本就是存在的。

我们需要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在开普勒描绘了太阳系的宏图后,这个系统的概貌就非常明确了。所有的行星几乎是在同一平面上运行的(这一套完整的太阳系模型类似于一个巨大的比萨盒),而且是沿着一个方向绕着太阳转,就像月亮绕着地球旋转或土星的卫星绕着土星旋转一样。另外,这些星球也绕着自己的轴做定向的自转,太阳亦是如此。天文学家们由此得到启迪,他们相信,如果太阳系不是来自于同一物体,就不可能呈现出这么多的相似之处。

在研究地球的成因之前,首先要探讨太阳是怎样形成的。这一研究的结论不仅仅用于其他行星上,而且对宇宙间其他星空的形成有参考价值。1611 年是早期望远镜试用时期,德国天文学家赛芝·马吕斯在观察中发现仙女星座上有一团发亮的朦胧物,我们称它为仙女座的星云(星云是拉丁语,意思是“云彩”)。1694 年,海更斯(钟摆的发明人)观察猎户星座时也发现了相似的星云,这就是猎户座星云。此后,其他的星云也被发现了。

人们曾推测,这些发光的星云是多种灰尘和气体的组合物,而这些组合物尚未聚合成真正的星体。1755 年德国哲学家埃马谬洛·康特在他的著作中设想过,所有星体的雏型就是这些星云,他认为星云可以靠自身的力量慢慢地聚在一起,并慢慢地开始转动。当星云聚集时,中心部分就形成了恒星,外围的部分就形成了行星。这种设想基本上解释了行星运行在同一平面上,且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致的道理。

1798 年,法国天文学家帕瑞·赛芝·德·拉普拉斯很可能不了解卡特以前所做的工作,他在一本著作中描述了同样的观点,只是他写的内容更详细。他认为星云在慢慢地收缩,在星云收缩的过程中,星云旋转的速度迅速地加快。其实这个设想并非是拉普拉斯的创举,收缩只是引力作用的结果而已,在太阳系里这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即作功现象。每个滑冰者都曾有这种尝试。当你在冰面上旋转时,把胳膊收得越紧,自身旋转的速度越快。

星云在收缩中,它的旋转速度越来越快,其中心部位向外凸起并且脱离了原位置。该过程并非虚构,它是离心力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地球上随处可见。拉普拉斯设想的那些“脱落”的部分聚集在一起,最后形成了一个行星。此时,稍靠中心的星云仍在聚集,从而诞生了另一颗行星。这样继续下去,一颗颗行星渐渐形成了,它们沿着同一个方向转了起来。最后在中心区剩下的部分形成了太阳。由于卡特和拉普拉斯是以星云的收缩理论为依据解释太阳系形成过程的,所以称这一假说为“星云假说”(这一理论未能以充足的理由证明)。

一个世纪以来,天文学家们对“星云假说”这一理论还是满意的。遗憾的是,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也相继显露出来。其原因来自“角动量”这一概念。角动量是度量物体旋转能力的一个物理量,该物体既有绕自转轴的转动,还有绕公转轴的转动。木星在绕自己的轴自转时,也在绕太阳进行公转。它的角动量是巨型太阳角动量的 30 倍,而所有行星角动量的总和是太阳角动量的 50 倍。如果太阳系形成初期只是单一的带有角动量的星云的话,怎么会在那么小的质量上集中了那么多的角动量,并在释放之后形成这些行星呢?天文学家没能在“星云假说”中找到答案,于是开始寻求其他的理论了。1900 年,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卓乌德·章伯伦和弗瑞斯特·雷·摩尔顿在研究中重新拾起布丰的理论。他们认为,在很久很久以前,当另一颗星体经过太阳附近时,在引力的作用下,彼此间各有一部分脱离了它们的母体而形成了新的个体,这些新个体在引力作用下急剧地旋转,从而获得大量的角动量。这些个体分离后渐渐冷却下来,体积也随之减小,成为固体或是微星,微星在进一步碰撞时形成行星。来自两颗星体的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行星家族,这一假设称为“微星学说”。

上述两种观点存在着重要的不同点。如果“星云说”是正确的,则每个星体都可以形成行星;如果“微星说”是正确的,只有恒星经历过碰撞后才能有条件形成行星,而恒星间的距离是很远的,且移动又相当缓慢,与其距离相比,它们之间的碰撞是极为罕见的。于是,两种观点的区别在于:“星云学说”认为许许多多的星系可以形成,而“微星学说”认为只有在极少数的恒星中才能形成星系。

正如事实表明的那样,“微星说”也是不合理的。1920 年,英国天文学家阿瑟·斯坦莱·爱丁顿指出:太阳内部的温度比人们想象的要高得多,从太阳上分离下来的物质(或从其他恒星上掉下来的物质)都很热,以至于它们尚未来得及冷却形成行星时,就扩散到宇宙空间去了。美国天文学家莱曼·斯皮特泽在 1939 年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展示。

1944 年,德国科学家卡尔·夫兰垂·克·冯·韦茨萨克重拾“星云假说”,并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提高。他认为旋转的星云是逐级收缩而形成行星的,首先是第一颗,然后是其他颗依次而成。天文学家们可以把星云中的电磁作用考虑进去(在拉普拉斯时代,电磁现象还未被发现),以此解释角动量是以什么形式由太阳转移到行星上去的。

顺便提一下,由微星形成行星的过程中,地球内部的热呈何种状态?微星移动速度非常快,它蕴藏着巨大的动能,在碰撞过程中,运动暂时停止了,于是部分动能变成了热能,而后又开始运转形成行星。动能转换成的热能相当大,这就是地心温度达到 5000℃的原因。很明显,星体越大,能量转化的程度越高,形成行星后的核心温度越高;同理,星体体积越小,所蕴藏的动能越少,形成行星时核心的温度就低。可以肯定,月球中心的温度要低于 5000℃,其原因就是它比地球小得多。而木星呢,它比地球大得多,它是这几颗行星中最大的一颗行星,肯定地讲,它核心的温度要更高一些,有些预测认为木星核心温度可达 5 万℃。到目前为止,“星云假说”理论还是令人满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世界地球日要干什么

全文共 2198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地球日的真正意义,无非是在于希望能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地球日要干什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世界地球日设立的意义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活动。作为人类现代环保活动的开端,它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

如美国就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等法规;1970年的地球日还促成了美国国家环保局的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成立,国际性环境组织——绿色和平组织,地球日网络的创建,以及保护环境的政府机构和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增加,“地球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就成为了全球性的活动。

人们普遍认为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发生的第一届地球日活动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这次运动催化了人类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已开发国家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并且直接催生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而1970年活动的组织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们称为地球日之父。

世界地球日的来历

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发起并组织的环境保护活动,犹如星火燎原。全美国共有2000多万人参加,约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国的各大团体参加了这次活动,这一天就成了第一个地球日。 1972年全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此后保护环境的政府机构和组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地球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成为了全球性的活动,我国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举行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

世界地球日公益宣传标语

1、不要让绿色从身边消失。

2、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3、让绿色的希望从校园萌芽!

4、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5、同在蓝天下,共爱一个家。

6、垃圾也有用,请别乱扔它。

7、小花多可爱,请你别伤害。

8、少些尘土,再现碧蓝天空。

9、当环保卫士,做时代公民。

10、护绿色雅韵,享幸福生活。

11、爱护花草树木,人人有责。

12、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13、世界地球日,让空气更清新。

14、同在蓝天下,共享美好家园。

15、回收的不是废品,而是资源。

16、幸福就是天蓝、山青、水绿。

17、让绿色的旋律环绕每一个生命!

18、追求美好生活,应先拥抱绿色!

19、人人保护生态,生态保你健康。

20、使用清洁能源,还我碧水蓝天。

世界地球日要干什么

关闭计算机,一起去郊游

有时候,我们的电脑可能一直开启着,但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是又不想关掉,重新启动太麻烦,但是这样会耗费更多的电力,因此我们上网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在关闭计算机后,请记住:拔掉电源插头。待机同样是耗费电力的,点滴汇聚成的能量是巨大的,请从细节做起。

绿色出行,首选自行车

自行车无疑是当下最流行,最环保的交通工具了,如果你准备出行且路程不远的话,就请不要乘坐私家车了和公汽了,我们来一个环保一些的,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城市中,还可以锻炼身体。如果路程很远的话,我们乘坐公共汽车就可以了。私家车污染环境,浪费空间,还需要不小的开支。

限制塑料制品和纸质制品的使用

检查一下家中的餐具,购物袋等生活用品是不是塑料或纸质材料制成的,塑料材质不易分解,纸质产品则是一次性的,同样带来了环境污染,现在比较流行陶瓷杯,我们买几个放在家中使用,肯定是非常别致的。

购买和更换节能电器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同一瓦数之下,一盏节能灯比白炽灯节能80%,平均寿命延长8倍,热辐射仅20%。而这仅仅是电灯泡,如果我们我们将家中的耗能高的电器换成节能电器,不仅可以节约电费的开支,还减少了电力的耗费。

放飞心情,贴近自然

让我们在这个春光无限好的日子里去亲近自然吧!可以制定一个郊游计划,例如我们可以去郊区,乡村,田野等地方游玩,带着食物和水,亲近绿色,将会使我们放松疲惫的身体,减轻学习和工作的压力。

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参加

别忘了自己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亲朋好友、同学同事等身边的人们也一起行动,传递环保力量,共同撑起这份蔚蓝的天空,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可以用更改自己的各种社交网站头像和签名,发表日志的形式来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并积极参与到保护地球环境的活动中来。

世界地球日的活动心得体会

现在我们的地球母亲已经生病了。而造成地球母亲生病的罪魁祸首却是我们———人类。但我们人类竟然还在危害我们的地球。加重了地球母亲的病情。

当我们把那永不化的汽水瓶丢进了清清的河流。当时那河水清的可以看的到底。而现在已经被河里的脏东西污染了。而现在那条河里面的鱼因为不小心喝了被污染的水都生了病。人吃了也生了病。

当人们把那费旧的电池丢进了土地的时候,那已经污染了非常非常多的地下水。被污染的这些地下水的量之多,起码是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而在那些灾区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连一口水都没得喝。这边竟在破坏水源。

当人们为了看着电视,忘记关闭水笼头的时候,不知道已经浪费了多少吨的水源。当那些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时,不知道已经浪费了多少的空气。

地球母亲已经病得重了。可是由谁来为我们的地球治病呢?没办法,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你拾起一个塑料袋。也是在保护我们地球的表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类似于地球的岩质行星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岩质行星又称“岩石行星”,其主要组成成分与类地行星、地球型行星相似,都是以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成分。近日,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类似于地球的岩质行星,该行星还环绕着比邻星运行。目前关于这颗行星的更多细节还未公布,但在此之前,从未有科学家发现距离地球如此之近的岩质行星。

据外媒报道,天文学家在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旁发现了一颗行星,这颗行星有可能和地球很相似。8月2日,欧洲南方天文台(ESO)下属的智利拉西拉天文台已经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这是一颗可能适宜宜居的岩质行星,并且它还环绕着比邻星运行。

消息来源于团队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他表示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会在本月的晚些时候正式宣布这一发现。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官员对这一消息不置可否。欧洲南方天文台发言人理查德-胡克表示,我们对其来源毫不知情,欧洲南方天文台目前为止对此没有进一步的评论。

比邻星是一颗红矮星,距太阳只有4.25光年。红矮星是一种比太阳更小,温度也更低的恒星。它们占银河系中全部恒星的约四分之三。它离半人马座α星的另外两颗星只有0.24光年远,许多天文学家将比邻星视为后者系统的一部分。在2012年,天文学家宣布,拉西拉的高精度径向速度恒星搜索器在半人马座α星B旁发现了一个大致和地球等大的岩质行星。当时发现团队表示,这颗被命名为半人马座α星Bb的行星每3.2天绕其炽热的母星运行一周,因此对于生命而言其表面太过炎热了。

然而在2015年,一项研究指出,当年被认为是发现半人马座α星Bb的信号纯粹只是一个噪声信号,因此这个行星几乎肯定是不存在。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发现并确认了超过3200个系外行星,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美国航空航天总署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功劳。开普勒的成果暗示银河系里的每一个恒星平均拥有至少一颗行星。

天文学家表示:“发现绕比邻星运行的这颗行星让人非常激动。这使人类到访附近恒星系统显得更加有吸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如果找到一个新“地球” 人类能实现星际旅行吗

全文共 3884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们相信,人类终能在地球邻近的星系中找到一个新的“地球”。如果有一天,这个目标实现了,人类又怎么能在有限的生命里,飞到距地球光年距离的目的地呢?《发现》杂志撰文介绍了科学家在星际旅行方面的最新进展。

美国宇航局计划10年后发射一个天文望远镜,名为“地球行星探测器”,在太阳系寻找一个新大陆。预测认为,观察大约150个邻近星系可能会找到一个类似地球的小型行星。

如果找到了新的“地球”,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然而,要到新“地球”探险的难度可比到火星的难度多得多了。人们在黑夜中能看到的最亮的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其中可能存在类似地球的行星,但它离地球却有4.4光年之遥,比目前任何太空探测器所飞行的最长距离还要多3000倍。巨蟹55恒星中有3颗行星,它们组成了一个与太阳系类似的系统,但离地球却达到41光年远,比前者的距离还要多10倍。因此,要飞到一个能给人类居住的新“地球”,需要超快的航天器,它要比今年所有的航天器都要先进得多。

但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罗伯特·弗里斯比认为,这样的航天器从理论上说是可以制造的。目前,弗里斯正在研究5种可能使宇航员飞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只需要花费不到50年时间的推进技术。

原子火箭

俄罗斯物理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现,星际旅行最大障碍是:火箭的最大速率一般只有其发动机的喷气速率的两倍左右,发动机的喷气速率只能达到4.4公里/秒,因此单级火箭能达到的最大速率不到9公里/秒。以此速率,到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将需要12万年。如果让一个宇航员花40年抵达目的地,火箭速率需要提高3000倍。如何才能达到这么快的速率,弗里斯比建议,使用核裂变、核聚变和反物质作为推进剂。

核裂变火箭

科学家制造了原子弹和核反应堆。当原子裂变时,所产生的“分裂碎片”速率达到光速的3%,即约每秒9000公里。美国人设计了一种概念型的“分裂碎片”反应堆,可以控制这些高速粒子,使火箭的速率能提高到约每秒1.8万公里,约光速的6%。

弗里斯比提议,把两个核裂变火箭叠加组成二级核裂变火箭,使其飞行速率达到光速的12%。再加上两极减速火箭,人类只需要大约50年的时间就能进入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为了使重量减少至最小,核裂变火箭应该使用能快速衰变的镅这样的燃料。镅并非自然界中存在的放射性元素,而是用人工核反应制造。据估算,飞到最近的恒星需要大约200吨镅,此外还要相当重量的辐射防护材料,使用核裂变火箭进行星际旅行变得不切实际。

核聚变火箭

与核裂变相反,核聚变是把原子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能量。聚变反应堆能减少不必要的一些辐射,也容易获得燃料氘和氚,因为氘和氚在月球的表面和木星的大气中大量存在。在到另一个恒星的星际旅行之前,核聚变火箭完全可在太阳系内找一个地方补充燃料。

然而,科学家至今仍没有建造出一个可工作的核聚变反应堆。人们已经知道利用核聚变反应制造了氢弹,但却没有掌握该反应产生的能量控制技术。不过,一旦科学家掌握了核聚变技术,他们将能控制聚变反应产生的带电粒子,并让它们从一个磁场喷口喷出。这一过程能被应用于二级火箭,使其速率达到光速的12%。

反物质火箭

有一种方法可以以近100%的效率将物质转化为能量,也就是把物质与其镜像反物质相结合。物理学家已经制造了少量的反物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近就制造出了1百万个反氢原子。对星系旅行火箭来说,反物质将是重要的燃料。然而,想要获得星际旅行火箭所需要的大量反物质,是极其困难的事。

在反物质火箭中,等量的反氢原子和氢原子在燃烧室中混合,如果重量都是半磅(1磅约为453.592克),两者结合湮灭时所产生能量将比10兆吨氢弹释放的能量还要大。采用与核裂变火箭类似的方法,用磁场把这些粒子束缚起来,能使其喷射速率达到光速的三分之一,使火箭的最高速率达到光速的66%。“这是迄今人类所能制造的最强功能的火箭。”

二级反物质火箭飞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花费大概41年,需要大约90万吨燃料。在更远距离的星际旅行中,四级(两级加速,两级减速)反物质火箭将更能显示出自己的优势。据弗里斯比计算,飞到巨蟹55恒星需要3800万吨反物质燃料,耗时130年。而采用聚变火箭,同样的航程则需400年。专家说,星际旅行需要更轻、更灵活和更快捷(接近光速)的推进系统。目前,这样的概念型系统有两种,一种不久将接受测试,而另一种则如同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那样遥远。

原子火箭以外新的技术

激光帆船

弗里斯比说,激光帆技术是人类星际旅行最可行的技术。这一技术的理论是,正如帆船依靠风力漂洋过海,大功率激光束也能推动巨大“帆”的航天器在太空遨游。

工程师已经制造了一种简单的太空帆船,但它利用太阳光而非激光束。在几个月后,太空爱好者私人组织“行星协会”就计划从巴伦支海,利用俄罗斯潜艇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太阳帆船“宇宙1号”。它重50磅,镀铝“帆”宽达100英尺,依靠太阳光升入更高的轨道。太阳帆船的好处是不用燃料,然而远离太阳后将无法继续前进。

而聚焦的激光束则不像太阳光那样随着距离增加而散射、减弱,它能将“帆船”推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甚至更远。弗里斯比设计了飞往巨蟹55恒星的方案,他采用600英里(1英里合1609米)宽的铝箔帆船,中间是宇航员舱。从地球轨道或月球表面上发射的高能激光将通过一面600英里宽的镜子聚焦,再推动帆船。但由于铝的熔点为660摄氏度,因此帆船还需要使用更轻、更有弹性的材料,比如铌(熔点为2477摄氏度)或钻石(在1799摄氏度时转化为石墨)。

可是,根据弗里斯比的估算,要到达巨蟹55恒星,激光器应该稳定地输出1.7亿亿瓦特,是地球上任何单位时刻所消耗能量总和的1200倍。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弗里斯比建议使用太阳能,靠特殊装置把它转变为聚焦、连续的高能光束。目前,美国物理学家已研制了一种能将光密度提高8.4万的系统。

弗里斯比计算说,激光帆船能在10年内飞行速率达到光速的一半。而如果采用直径为200英里的激光帆,人类可以在12年半的时间内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采用600英里宽的激光帆,飞到巨蟹55恒星也只需86年。

聚变冲压式喷气发动机航天器

理想的航天器应该同时具有激光帆和原子火箭的优点,这样,宇航员能操纵它随意飞行,同时它还不需要燃料。物理学家提出聚变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它利用巨大磁铁形成了直径数万公里的磁漏斗,磁漏斗可以在星际旅行过程中收集氢,作为反应堆的燃料。没有燃料重量的拖累,航天器在聚变冲压式喷气发动机的推动下,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星系中穿梭。但弗里斯比表示这一技术远未成熟。利用该技术的航天器在飞行速率不到光速的4%时,运行情况与聚变火箭相似。超过这个速率,航天器的磁漏斗才能收集足够的氢提供给反应堆,这种航天器飞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需要25年,飞到巨蟹55恒星需要90年。

人的问题

与技术问题一样麻烦。尽管人们已经知道如何让宇航员在太空站中保持健康,然而宇航员每次执行任务的时间一般只有几个月,并且有宇宙飞船从地球定期给他们送生活用品。而星际旅行常常花费数十年的时间,中间根本没有地方补充食物等生活必需品。

地球以有限的大气、水和耕地养活了60亿人。然而,人实际上只使用了大气、水和耕地这个系统的一个很小部分。在航天器里,就可以模拟制造这样的系统,也就是说,用适量的水、氧气和食物供人生存。但是,这些水、氧气和食物都必须以近100%的回收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科学家把它称为封闭的循环。如此,人在太空中生存的条件就具备了。

食物

要保持食物持续供应,就需要有相应的粮食种植和收获。美国宇航局的专家认为,这不是特别难,问题在于它能多有效。目前,他们正在进行小麦和西红柿的相关实验。而研究表明,多数植物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情况下长势喜人,二氧化碳可由宇航员呼出的气体提供。这些专家说,只需要合适的质量和电力,就可以不断地生产粮食了。

氧气

宇航员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通过仪器从宇航员生活环境气体中分离出去;接着再用化学方法把它分离成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从而获得二氧化碳中的氧。科学家打算不久之后在国际空间站中采用这样的氧气循环法。

一个封闭的水循环意味着把洗澡用的水、种粮食用的水、尿甚至汗都要回收。美国宇航局在地面隔离舱的实验,已经通过冷凝空气中的水蒸气、回收废水和尿成功地让水循环利用了90天。

引力

在失重状态下呆几个月后,宇航员就会患上骨质疏松症。在航天器上,可以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模拟地球引力:让宇航员舱旋转,产生的向心力就相当于地球引力。

辐射屏蔽

每一艘航天器都将受到太阳风的影响,太阳风是从太阳表面高速喷射出来的离子粒子流。而在更深邃的太空中,航天器肯定还要受到宇宙射线等的辐射。这些都有可能杀死宇航员。裂变、聚变和反物质也同样产生辐射。诸如石墨之类的辐射屏蔽将是必需的。

垃圾保护层

星际中特别空旷,但太空垃圾却防不胜防。即使是一个以一半光速速率飞行的用显微镜才能瞧清楚的太空垃圾,也能给航天器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垃圾防护层是必须配备的。

心理

对星际旅行来说,宇航员需花费毕生的时间达到目的地,而且没有归程。有谁愿意充当这样的敢死队员呢?即使有,派孩子、派成年人,甚至派多少人执行任务,都会是问题。

更难的是,如果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怎么办?从目前经验来说,星际旅行的宇航员心理极容易出现问题。星际旅行的艰险和困难可想而知。但正如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样的奇迹总会实现。弗里斯比说:“只要想到,人类就能做出让人惊奇的事。”星际旅行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昂贵的计划,也会是最不平凡的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保护地球的基础知识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受到破坏,我们为了自己和其它人的将来幸福,可以做什么?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保护地球的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保护地球的知识——适当饮食多福多寿

1、 多在家里进餐,少上馆子,可减少浪费及污染

2、 多自制饮料食品,有益健康又省钱,更保护环境

3、 食物添加物往往对人及环境都有害,避之则吉

4、 多吃蔬果少吃肉,个人健康有助利,地球更减少破坏

5、 快速及空运来的食品都耗用大量能源,污染环境

6、 高度加工的食品对人无益,更浪费资源兼污染

7、 速溶饮料及即食食品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8、 吃燕窝、鱼翅、鲍鱼、穿山甲等野味,残害生灵又破坏自然生态

9、 尽量用散装茶叶,少泡茶包,节省资源,减少污染

10、 尽可能买有机蔬果,减少化肥及农药,害人害地球

11、 试试自己种植蔬果,既有益身心又有满足收获

12、 多选购本地及邻近地区产品,减少运输能源及污染

13、 多光顾传统市场,可以减少过分包装及加工食品

14、 郊游及远足自备水壶,少买包装饮料

15、 高度浪费资源(例如用发泡胶盒)的餐饮店少光顾

16、 尽可能母乳,必要时才用婴儿奶粉及婴儿食品

看过“保护地球的知识“

保护地球的知识——善行由家里开始

1、 打扫清洁家居,减少使用化学清洁剂或杀虫剂

2、 用柠檬及炭等消除异味,代替化学空气清新剂

3、 餐具不大油腻时用暖水清洗,减少使用洗洁精

4、 室内外多种植物可使周围阴凉,减少开风扇、冷气

5、 时常留意保养电器(特别是冷气机),减少耗电

6、 选用效能好的电器用品(参考消委会的介绍)

7、 非必需的电器(电动牙刷等)可以少买

8、 若不是太热时,用电风扇代替冷气较省电

9、 冰箱放在阴凉角落可省电,开门取物后尽快关上

10、 冰箱不贮存太多食物,这样省电又减少中毒危险

11、 使用日光灯及省电灯炮较省电,更可多利用天然光

12、 离开房间时关掉电灯和冷气机

13、 冷天多穿衣服,必要时才开暖炉

14、 储积整机的衣物才开洗衣机,既省水、省电又省工夫

15、 多用淋浴少用浴缸,可省下许多水

16、 多用快锅或闷烧锅煮食,既省燃料又省时间,更保存营养

17、 多用蒸、煮、炒的方法煮食,可节省燃料

18、 厨房里用餐布一样卫生,不必用大量的纸巾

19、 煮食时份量不必过多,以免浪费

20、 尽量用密封盒或瓶装食物,减少消耗保洁膜

21、 采买用可回收材质包装的商品,少买其它包装

22、 不买象牙筷子或其它稀有动物的产品

23、 药物及残余食物不要冲入厕所,应包好放垃圾箱

24、 选购白色卫生纸,可以减少颜料污染,用草纸更好

25、 用电胡刀,不用刀片剃,减少浪费金属资源

26、 多用自然物料家具,少用塑胶及人造纤维

27、 必要时才换家具,选购耐用又款式不会过时的一类

28、 采用「二手」家具,减少不必要的购买

29、 采用乳胶漆少用磁漆,因为水溶性油漆污染较少

30、 不要取电话簿,减少消耗纸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科学家绘制出土卫六表面地图,结果发现和地球特别像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未来主义,经过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土星探测器多年的观察,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终于绘制出了土星最大的卫星土星表面的完整地图。研究人员利用新的地形图在土卫六发现了许多东西,他们认为土卫六比我们想象的更像地球。例如,它还有一个全球海洋。

自从卡西尼号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土卫六以来,科学家们就利用卡西尼号传回的图像来探索它与地球的相似之处。此前,研究人员已经证实土卫六表面有碳氢化合物海洋,但根据新的分析,这些海洋有一个共同的等电位面(或海平面),就像地球上的海洋一样。这两项研究都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杂志上。

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亚历克斯·海斯(Alex Hayes)在接受《康奈尔纪事报》采访时表示,土卫六上的碳氢化合物湖可能会在地下水位以上流动并相遇,这意味着土卫六上的液态碳氢化合物可能比之前想象的要多。

泰坦并不是太阳系中唯一具有地球性质的卫星。对木卫二的观察使许多人相信它可能有外星生命。美国宇航局甚至计划向欧罗巴发射一个着陆器,以进一步探索卫星支持有机生命的潜力。这项努力也得到了欧洲航天局的支持。这两个航空机构将合作实现在2020年年中发射任务的目标。

照片:卡西尼号在土卫六上发现了甲烷海

即使在土卫六上有了最新的发现,许多人仍然支持在木卫二上寻找外星生命。木卫二的海洋的化学成分与地球的海洋相似,而土卫六是太阳系中除地球外唯一一颗大气稠密的行星,其表面有稳定的液体。现在发现它有全球海平面。

这些发现也可能影响新边疆项目,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的一系列空间探索任务。美国宇航局已经选择“蜻蜓”号探测器作为这些探索任务的候选。它的目标是向土卫六表面发送半自动无人探测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任务委员会副主任托马斯·祖布钦在一次电话会议上宣布了最终入围名单,并表示他们是“基于杰出和有远见的科学”做出选择的

这些发现无疑将使泰坦的探索任务更具吸引力,尽管全球海平面的发现令人难以置信,但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我们到达那里之前,我们不能确定在土星最大的卫星上有什么主要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

全文共 2289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太阳与我们的世界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将永远没有生命。同时,太阳不仅给我们提供光和热,太阳上的活动也深深的影响着地球,毫不夸张的说,太阳打个喷嚏,地球都要抖上一抖,大家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吗?

1、电离层的影响

地球大气层在太阳辐射的紫外线、X射线等作用下形成电离层,无线电通讯的无线电波就是靠电离层的反射向远距离传播的。当太阳活动剧烈,特别是耀斑爆发时,在向阳的半球,太阳射来的强X射线、紫外线等,使电离层D层变厚,造成靠D层反射的长波增强,而靠E层、F层反射的短波却在穿过时被D层强烈吸收受到衰减甚至中断,如l970年11月5日长途台曾因此中断2小时;这被称为“电离层突然骚扰”。这些反应几乎与大耀斑的爆发同时出现,因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光速,大约8分多钟即可由太阳到达地球表面,所以反应非常快。经过一段肘间以后耀斑产生的带电的高能粒子逐渐到达地球,它们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向地磁极两极运动,因而影响极区的电离层,造成高纬度地区的雷达和无线电通讯的骚扰,甚至中断。这被称为“极盖吸收”和“极光带吸收”,它的影响时间较长。

整个地球是一个大磁场。地球的北极是地磁场的磁南极,地球的南极是地磁场的磁北极。地极和磁极之间有大约11度的夹角,因此地球的周围充满了磁力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地磁强度。平时地磁受多方面的影响,会有不同程度的扰动,而影响最大的就是磁暴现象。磁暴一般发生在太阳耀斑爆发后20-40小时,它是地磁场的强烈扰动,磁场强度可以变化很大。这时太阳风速往往增加,并且向太阳一面的磁层顶面可由距地心8-11个地球半径被压缩到5-7个地球半径,磁暴的发生对人类活动,特别对与地磁有关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

2、气候的影响

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的关系也是比较明显的,地球上气候变化与黑子数目变化周期密切相关,可是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远远没有搞清楚。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我们只是发现,亚寒带的许多树龄很高的树木,它们的年轮恰恰有着与黑子活动11年周期相对应的、有规律的疏密变化。同时从统计资料中,我们发现凡是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特异性的反常气候出现的机率就明显地增多;相反,在黑子活动的低峰年,地球上的气候相对就比较平稳。另外地球高层大气的变化也与太阳活动相关。地震、水文、气象等多方面的研究都说明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关于这方面的物理机制还在研究中。

3、磁场的影响

整个地球是一个大磁场。地球的北极是地磁场的磁南极,地球的南极是地磁场的磁北极。地极和磁极之间有大约11度的夹角,因此地球的周围充满了磁力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地磁强度。平时地磁受多方面的影响,会有不同程度的扰动,而影响最大的就是磁暴现象。

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太阳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磁暴一般发生在太阳耀斑爆发后20-40小时,它是地磁场的强烈扰动,磁场强度可以变化很大。这时太阳风速往往增加,并且向太阳一面的磁层顶面可由距地心8-11个地球半径被压缩到5-7个地球半径,磁暴的发生对人类活动,特别对与地磁有关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它会使罗盘磁针摇摆,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到海上航行之船、空中飞行之机、甚至信鸽的飞翔。

在磁暴发生时,高纬度地区常常伴有极光出现。极光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25度-30度的上空,离地面100-300千米,它是大气中的彩色发光现象,形状不一。常出现极光的区域称为极光区。由于来自太阳活动区的带电高能粒子流到达地球,并在磁场作用下奔向极区,使极区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光。当太阳活动剧烈时,极光出现的次数也增大。

地球两极地区的夜空,常会看到淡绿色、红色。粉红色的光带或光弧,这叫做极光。极光是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那里的高空大气层,被地球磁场捕获,同稀薄大气相碰撞而产生的。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有时比较平静,有时比较剧烈;太阳有自转,太阳上的活动区有时对向地球,有时又背向地球;地球本身有自转又有公转,因此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很复杂的,周期也是各种各样的,如日周期、27天周期、年周期、11年周期等等。这里主要谈耀斑和快速变化的黑子群对地球的影响,小活动造成的影响及平静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就不涉及了。

耀斑及黑子对地球的电离层、磁场和极区有显著的地球物理效应。

4、航天的影响

大耀斑出现时射出的高能量质子,对航天活动有极大的破坏性。高能质子达到地球附近肘,特别是容易到达无辐射带保护的极区,会影响极区飞行;如遇卫星则对卫星上的仪器设备有破坏作用;太阳能电地在高能质子的轰击下,性能会严重衰退以至不能工作;如遇在飞船外工作的宇航员将危及生命。

太阳活动达到高峰时,地球上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气温升高、海水加速蒸发、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的降雨增多,而与此同时,东太平洋热带海域气温降低,这一现象类似于拉尼娜现象。在接下来的一两年中,这一现象又在太阳活动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一种类似于厄尔尼诺的现象,缓慢移动的洋流带来温暖的海水,取代了东太平洋热带海域温度较低的海水。

总的说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

4.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以上是小编介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的内容,本网自然灾害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天文灾害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才能更好的保证我们生活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地球人电脑怎么样 地球人电脑评测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游戏玩家来说,配置强悍、做工考究高端游戏本是他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目前,真正的高端游戏本品牌并不多,而Terrans Force地球人(也译为“特伦斯未来武士”)就是较为知名的一个。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几款地球人笔记本的评测详情。

1.Terrans Force T5S 965M 47H1

在外观上,这款笔记本拥有十分霸气时尚的设计,搭载了15.6英寸的高清屏幕,与其强悍的性能十分匹配。在性能方面,该笔记本搭载了英特尔酷睿i7 4720HQ处理器,搭配4GB的运行内存与1TB的大容量硬盘,另外,它还采用了主流的NVIDIA GeForce GTX 965M独显,足以应付各类高清影音与大型游戏,是发烧级别的影音游戏本。

2.Terrans Force X599 970M XE3T

该笔记本是地球人在2015年新上市的笔记本,上市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热切关注。在外观上,它采用了独特的黑绿配色,并搭配了15.6英寸屏幕,耀眼的荧光绿清新、酷炫而又耀眼。在配置方面,它所搭载的是Intel 至强E3系列处理器,拥有16GB的运行内存(DDR3通道)与1TB+512GB的存储容量,而在显卡方面,它所用的则是NVIDIA GeForce GTX 970M独显,显示效果出色。总得来说,该机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十分出色,是中高端笔记本的经典作品之一。

3.Terrans Force T5 SKYLAKE 970M 67SH1

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这款笔记本几乎能够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在配置方面,它使用了Intel Corei7 6700HQ处理器,拥有8GB内存+1TB硬盘的组合,搭载了超强的双显卡,属于发烧友级别的笔记本。使用方面,它拥有灵敏的触摸屏幕与舒适的键盘反馈,能够为用户带来畅快的体验。

今天的介绍到这里就先结束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我们,小编将为大家带来更多“地球人电脑评测”的相关资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科学家模拟行星撞击地球:纽约最危险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许多顶尖科学家来说,他们都在关注可能的小行星以及它们对地球构成的威胁。如果发生碰撞,后果将不堪设想。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最近完成了一项大型模拟实验,即当一颗大行星直接撞击地球时会发生什么。

由于这个模拟实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更重要的是,新的信息会实时出现,所以科学家们正在密切关注它。从目前的模拟趋势来看,较大天体的一小部分将开始新的路线前往纽约市。

科学家们担心的是,由于政治分歧,不可能用核弹攻击目标小行星来改变其轨道。在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影响发生之前,只能尝试组织疏散以防止生命损失。

在桌面演习中,科学家们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没有得到回答,比如当数百万人的家园即将被摧毁时,如何安置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