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是悬空的(汇集20篇)

浏览

1121

文章

1000

如果找到一个新“地球” 人类能实现星际旅行吗

全文共 3884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们相信,人类终能在地球邻近的星系中找到一个新的“地球”。如果有一天,这个目标实现了,人类又怎么能在有限的生命里,飞到距地球光年距离的目的地呢?《发现》杂志撰文介绍了科学家在星际旅行方面的最新进展。

美国宇航局计划10年后发射一个天文望远镜,名为“地球行星探测器”,在太阳系寻找一个新大陆。预测认为,观察大约150个邻近星系可能会找到一个类似地球的小型行星。

如果找到了新的“地球”,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然而,要到新“地球”探险的难度可比到火星的难度多得多了。人们在黑夜中能看到的最亮的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其中可能存在类似地球的行星,但它离地球却有4.4光年之遥,比目前任何太空探测器所飞行的最长距离还要多3000倍。巨蟹55恒星中有3颗行星,它们组成了一个与太阳系类似的系统,但离地球却达到41光年远,比前者的距离还要多10倍。因此,要飞到一个能给人类居住的新“地球”,需要超快的航天器,它要比今年所有的航天器都要先进得多。

但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罗伯特·弗里斯比认为,这样的航天器从理论上说是可以制造的。目前,弗里斯正在研究5种可能使宇航员飞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只需要花费不到50年时间的推进技术。

原子火箭

俄罗斯物理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现,星际旅行最大障碍是:火箭的最大速率一般只有其发动机的喷气速率的两倍左右,发动机的喷气速率只能达到4.4公里/秒,因此单级火箭能达到的最大速率不到9公里/秒。以此速率,到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将需要12万年。如果让一个宇航员花40年抵达目的地,火箭速率需要提高3000倍。如何才能达到这么快的速率,弗里斯比建议,使用核裂变、核聚变和反物质作为推进剂。

核裂变火箭

科学家制造了原子弹和核反应堆。当原子裂变时,所产生的“分裂碎片”速率达到光速的3%,即约每秒9000公里。美国人设计了一种概念型的“分裂碎片”反应堆,可以控制这些高速粒子,使火箭的速率能提高到约每秒1.8万公里,约光速的6%。

弗里斯比提议,把两个核裂变火箭叠加组成二级核裂变火箭,使其飞行速率达到光速的12%。再加上两极减速火箭,人类只需要大约50年的时间就能进入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为了使重量减少至最小,核裂变火箭应该使用能快速衰变的镅这样的燃料。镅并非自然界中存在的放射性元素,而是用人工核反应制造。据估算,飞到最近的恒星需要大约200吨镅,此外还要相当重量的辐射防护材料,使用核裂变火箭进行星际旅行变得不切实际。

核聚变火箭

与核裂变相反,核聚变是把原子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能量。聚变反应堆能减少不必要的一些辐射,也容易获得燃料氘和氚,因为氘和氚在月球的表面和木星的大气中大量存在。在到另一个恒星的星际旅行之前,核聚变火箭完全可在太阳系内找一个地方补充燃料。

然而,科学家至今仍没有建造出一个可工作的核聚变反应堆。人们已经知道利用核聚变反应制造了氢弹,但却没有掌握该反应产生的能量控制技术。不过,一旦科学家掌握了核聚变技术,他们将能控制聚变反应产生的带电粒子,并让它们从一个磁场喷口喷出。这一过程能被应用于二级火箭,使其速率达到光速的12%。

反物质火箭

有一种方法可以以近100%的效率将物质转化为能量,也就是把物质与其镜像反物质相结合。物理学家已经制造了少量的反物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近就制造出了1百万个反氢原子。对星系旅行火箭来说,反物质将是重要的燃料。然而,想要获得星际旅行火箭所需要的大量反物质,是极其困难的事。

在反物质火箭中,等量的反氢原子和氢原子在燃烧室中混合,如果重量都是半磅(1磅约为453.592克),两者结合湮灭时所产生能量将比10兆吨氢弹释放的能量还要大。采用与核裂变火箭类似的方法,用磁场把这些粒子束缚起来,能使其喷射速率达到光速的三分之一,使火箭的最高速率达到光速的66%。“这是迄今人类所能制造的最强功能的火箭。”

二级反物质火箭飞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花费大概41年,需要大约90万吨燃料。在更远距离的星际旅行中,四级(两级加速,两级减速)反物质火箭将更能显示出自己的优势。据弗里斯比计算,飞到巨蟹55恒星需要3800万吨反物质燃料,耗时130年。而采用聚变火箭,同样的航程则需400年。专家说,星际旅行需要更轻、更灵活和更快捷(接近光速)的推进系统。目前,这样的概念型系统有两种,一种不久将接受测试,而另一种则如同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那样遥远。

原子火箭以外新的技术

激光帆船

弗里斯比说,激光帆技术是人类星际旅行最可行的技术。这一技术的理论是,正如帆船依靠风力漂洋过海,大功率激光束也能推动巨大“帆”的航天器在太空遨游。

工程师已经制造了一种简单的太空帆船,但它利用太阳光而非激光束。在几个月后,太空爱好者私人组织“行星协会”就计划从巴伦支海,利用俄罗斯潜艇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太阳帆船“宇宙1号”。它重50磅,镀铝“帆”宽达100英尺,依靠太阳光升入更高的轨道。太阳帆船的好处是不用燃料,然而远离太阳后将无法继续前进。

而聚焦的激光束则不像太阳光那样随着距离增加而散射、减弱,它能将“帆船”推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甚至更远。弗里斯比设计了飞往巨蟹55恒星的方案,他采用600英里(1英里合1609米)宽的铝箔帆船,中间是宇航员舱。从地球轨道或月球表面上发射的高能激光将通过一面600英里宽的镜子聚焦,再推动帆船。但由于铝的熔点为660摄氏度,因此帆船还需要使用更轻、更有弹性的材料,比如铌(熔点为2477摄氏度)或钻石(在1799摄氏度时转化为石墨)。

可是,根据弗里斯比的估算,要到达巨蟹55恒星,激光器应该稳定地输出1.7亿亿瓦特,是地球上任何单位时刻所消耗能量总和的1200倍。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弗里斯比建议使用太阳能,靠特殊装置把它转变为聚焦、连续的高能光束。目前,美国物理学家已研制了一种能将光密度提高8.4万的系统。

弗里斯比计算说,激光帆船能在10年内飞行速率达到光速的一半。而如果采用直径为200英里的激光帆,人类可以在12年半的时间内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采用600英里宽的激光帆,飞到巨蟹55恒星也只需86年。

聚变冲压式喷气发动机航天器

理想的航天器应该同时具有激光帆和原子火箭的优点,这样,宇航员能操纵它随意飞行,同时它还不需要燃料。物理学家提出聚变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它利用巨大磁铁形成了直径数万公里的磁漏斗,磁漏斗可以在星际旅行过程中收集氢,作为反应堆的燃料。没有燃料重量的拖累,航天器在聚变冲压式喷气发动机的推动下,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星系中穿梭。但弗里斯比表示这一技术远未成熟。利用该技术的航天器在飞行速率不到光速的4%时,运行情况与聚变火箭相似。超过这个速率,航天器的磁漏斗才能收集足够的氢提供给反应堆,这种航天器飞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需要25年,飞到巨蟹55恒星需要90年。

人的问题

与技术问题一样麻烦。尽管人们已经知道如何让宇航员在太空站中保持健康,然而宇航员每次执行任务的时间一般只有几个月,并且有宇宙飞船从地球定期给他们送生活用品。而星际旅行常常花费数十年的时间,中间根本没有地方补充食物等生活必需品。

地球以有限的大气、水和耕地养活了60亿人。然而,人实际上只使用了大气、水和耕地这个系统的一个很小部分。在航天器里,就可以模拟制造这样的系统,也就是说,用适量的水、氧气和食物供人生存。但是,这些水、氧气和食物都必须以近100%的回收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科学家把它称为封闭的循环。如此,人在太空中生存的条件就具备了。

食物

要保持食物持续供应,就需要有相应的粮食种植和收获。美国宇航局的专家认为,这不是特别难,问题在于它能多有效。目前,他们正在进行小麦和西红柿的相关实验。而研究表明,多数植物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情况下长势喜人,二氧化碳可由宇航员呼出的气体提供。这些专家说,只需要合适的质量和电力,就可以不断地生产粮食了。

氧气

宇航员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通过仪器从宇航员生活环境气体中分离出去;接着再用化学方法把它分离成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从而获得二氧化碳中的氧。科学家打算不久之后在国际空间站中采用这样的氧气循环法。

一个封闭的水循环意味着把洗澡用的水、种粮食用的水、尿甚至汗都要回收。美国宇航局在地面隔离舱的实验,已经通过冷凝空气中的水蒸气、回收废水和尿成功地让水循环利用了90天。

引力

在失重状态下呆几个月后,宇航员就会患上骨质疏松症。在航天器上,可以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模拟地球引力:让宇航员舱旋转,产生的向心力就相当于地球引力。

辐射屏蔽

每一艘航天器都将受到太阳风的影响,太阳风是从太阳表面高速喷射出来的离子粒子流。而在更深邃的太空中,航天器肯定还要受到宇宙射线等的辐射。这些都有可能杀死宇航员。裂变、聚变和反物质也同样产生辐射。诸如石墨之类的辐射屏蔽将是必需的。

垃圾保护层

星际中特别空旷,但太空垃圾却防不胜防。即使是一个以一半光速速率飞行的用显微镜才能瞧清楚的太空垃圾,也能给航天器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垃圾防护层是必须配备的。

心理

对星际旅行来说,宇航员需花费毕生的时间达到目的地,而且没有归程。有谁愿意充当这样的敢死队员呢?即使有,派孩子、派成年人,甚至派多少人执行任务,都会是问题。

更难的是,如果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怎么办?从目前经验来说,星际旅行的宇航员心理极容易出现问题。星际旅行的艰险和困难可想而知。但正如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样的奇迹总会实现。弗里斯比说:“只要想到,人类就能做出让人惊奇的事。”星际旅行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昂贵的计划,也会是最不平凡的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地球为什么会自己转动?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让我给你一个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太空中有两个物体。他们被万有引力吸引,开始相互靠近。然后他们有了运动的速度。然而,这个速度可以转换成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条件,mv 2/r = f方向。一旦这个F方向等于万有引力的大小,它就是圆周运动,所以两个物体开始围绕彼此的重心做圆周运动。对于多个对象也是如此。这里的物体非常小,所以我们有星云的概念。因为地球和太阳同时都在一个星云中,所以星云中有大量的旋转物质,太阳在聚集过程中会将这些物质清除掉,还有少量没有清除掉的星云聚集成球体。在聚集过程中,物质是旋转聚集,所以我们有旋转的概念。来自银河系的物质正在旋转聚集,并成为所谓的旋臂。从一个小的角度来看,地球也在旋转聚合。因此,地球有自己的自转。从更小的角度来看,原子核中的每个质子和中子都有自己的旋转轴。结论是,一旦物质旋转,它就是一种聚合物。换句话说,质子和中子不是最小的物质。它们是一些小东西的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行星是否会再撞地球

全文共 1851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自然灾害莫过于小行星冲撞地球了。如今,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进展。1980 年,有两位科学家研究了白垩纪和第三纪地层中间的一薄层粘土,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铱。而在地球上,铱很罕见;小行星中却十分丰富。因此他们提出:在白垩纪末,大约距今 6500 万年前,地球曾遭到一个巨大小行星的碰撞,从而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这也是恐龙灭绝的假说之一。

几年前,地质学家在中美洲墨西哥的尤克坦海岸发现了一个水下陨石坑,他们判断说,这里很可能就是地球遭小行星碰撞的地点。1993 年 9 月,美国和墨西哥的科学家测得这个陨石坑的直径约 300 公里,碰撞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亿颗氢弹。据此估计,当时这颗小行星的直径有 16 公里。

与此同时,法国的一个研究小组也发现,在远离日本 1900 公里的太平洋底的一个 130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遍布有微米级的磁铁矿和铱晶体。他们认为这不可能是尤克坦碰撞时通过空气越过来的粒子,因为这样飞过来的粒子经过空气的摩擦,必然会被烧成圆形。因此他们推测当时撞入地球大气层的小行星可能一分为二,其中一块撞在尤克坦,另一块则落到了太平洋的中部。

1993 年,两位科学家根据电子计算机模拟认为,以前假定的大量小粒子碰撞的积累而导致地球自转是不可能的。他们提出了在 40 亿年前,曾发生过一次像火星一样大的天体碰撞了地球,从而使地球开始了自转,并由此产生了月球。这也是月球形成的假说之一。

科学们还根据空气动力学的复杂计算认为,彗星或含碳丰富的小行星会在更高的空中爆炸,还不致于危及地面,只有那些含铁丰富的小行星才会在地面形成陨石坑,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更普遍的石质小行星,才会发生通古斯类型的事件。这是一颗像足球场大的小行星,其典型的速度为 45 马赫,当它以此速度进入大气层时,空气被集聚在其前方,后方就形成了一个真空,这一巨大的压力差形成的压力梯度正好会使它破碎。这一爆炸若发生在 8 公里的高空,可使周围的空气热到 50000℃,其威力相当于一个核弹头,并产生出一个以超声速扩散的热气团,其冲击波足以使一个像纽约那么大的区域内的树木全部燃烧起来。据称 6500 万年前就曾有过一场遍及全世界的大火,该大火就是由小行星碰撞地球引起的,大火烧掉了全世界 1/4 的植物,致使幸存的恐龙也因缺乏足够的食物而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1993 年 6 月,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小行星带,其中有许多直径小于

50  米的小行星正沿着离地球很近的轨道在绕日运行。有人担心它们会对地球构成威胁,但科学家们的计算后表明,这些直径小于 50 米的任何小行星在进入大气层后,都会被炸得粉碎,因此不会给地球带来任何灾难。

值得注意的是,1983 年,又一颗小行星被发现,命名为“1983tv”。英国天文学家在计算了这颗小行星的轨道之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1983tv”不改变其运行轨道,将于 2155 年与地球相撞,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虽然这将是 150 年以后的事,但人类也该早想对策,而不能坐以待毙。其实,根据人类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以及 150 年的高速发展,办法还是有的。比如我们可以迫使这颗小行星改变运行轨道,从而避免它与地球相撞。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地对空远射程导弹一类的武器,在太空中将它摧毁掉,这将不会是很困难的吧!而目前最重要的是,首先精确地计算出这颗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对于 2155 年碰撞地球一说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在没有全世界天文学家共同的结论之前,它始终只是一个“相撞之谜”。

十多年前,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一个顾问委员会,在讨论恐龙灭绝理论时认为,将来类似的撞击也会使人类灭绝。为此,他们正在研究对策,一旦有一个直径为一英里左右的行星将要撞击地球,可以用发射核弹头导弹在其旁边爆炸的方法,来改变它的行进方向。但据地质学家休梅克说,假如赫尔斯与地球相撞,将会释放相当于 10 万个百万吨级炸弹的能量,假如比它大 10 倍的行星与地球相撞,才会带来更大的灾难,而爆炸力大如赫尔斯的行星与地球相撞的概率,在 10 万年内只有一次,因此比前面所说的大十字架更难一遇了。

出人意料的是,也有人欢迎小行星光临地球。因为未来学家们认为,一个仅一英里宽,含有上等镍与铁的小行星,能给我们带来高达 4 万亿美元的资产。除了大量的镍与铁之外,有些游离的小行星还可能含有丰富的金和铂,以及一些稀有元素如铱等,其价值无法估计。所以,目前西方各国的科学家们正在想方设法地积极准备迎接这些地球的不速之客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这是一个人类带着地球寻找新太阳的故事——第三个太阳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基本信息:

1.标题:第三个孙

2.作者:银河行星

3.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4.价格:35元

5.对开:32页

6.同类畅销书:《三体》、《时间迁移》和《病毒时代》

作者信息:

代表作有《第三个太阳》、《病毒时代》和《清洁人类》。

《第三个孙》在首届和惠杯科幻大赛中获得“最佳科幻经典奖”。

《病毒时代》获得了第六届全球中国最佳小说流行明星云奖。

基本内容:

一颗速度惊人的黑矮星闯入太阳系,直指太阳。它沿途遇到的所有行星都被它的沉默吞噬了。90天后,两个同等质量的行星将在一次令人震惊的相遇中化为灰烬,人类也将难逃一死!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惊恐万状的人类陷入混乱。结果,一场关于地球命运的辩论在“地球救援委员会”紧张地进行着:是用热核武器轰炸黑矮星吗?还是你带着整个地球逃离了太阳系?故事的高潮围绕着平行交织在一起的“拦截”和“迁移”展开。最后,在“上帝”的“基因字母”的指引下,人类启动了行星推进器,开始了寻找新太阳的黑暗旅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如何处理绕地球飞行的几十万块太空垃圾?

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非常擅长于无论走到哪里都留下自己的印记。由于人类的好奇心和野心,这个特殊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我们居住的星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航天局)表示,人类在太空中留下的50多万件垃圾正在地球上四处飞扬。这些物体被称为轨道碎片,以区别于流星体和人造粒子(通常称为空间碎片)。太空垃圾包括废弃的卫星、废弃的火箭部件和从环绕地球的天体上切割下来的碎片。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空间碎片对卫星、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本身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它的速度可以达到28163公里/小时,所以即使是小碎片也会对运行的设备构成严重威胁。关于轨道碎片,美国宇航局首席科学家尼古拉斯·约翰逊说:“太空任务的最大风险来自无法追踪的碎片。”

几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公司正在研究处理空间碎片的方法。人们希望这些公司能够在问题恶化到无法解决的程度之前找到解决办法,并且不会重蹈地球上海洋问题的覆辙。

资料来源:欧空局

这是由欧洲航天局(欧空局)下属的清洁空间公司提出的空间清洁计划。这个想法最早出现在2014年,目前仍在开发中。欧空局正在研究捕捉空间碎片的各种方法,并将其研究范围缩小到两种可行的捕捉机制,即网或机械臂。不管欧空局最终选择哪一个,只有一个目的:让碎片脱离轨道,降低其高度,进入地球大气层并燃烧。

资料来源:EPFL

另一个概念是一片一片地拾起太空碎片。正在开发清洁空间1号,以将瑞士超小型卫星瑞士立方体带出轨道。卫星清理设备将从无人驾驶的小型航天飞机SOAR上发射。清洁空间1号还将把目标卫星抛入大气层并将其烧毁。该项目预计于2018年启动。

资料来源:JAXA

去年年底,日本航天局(JAXA)向天空发射了一条电力电缆。700米长的电缆将有助于危险的太空碎片脱离轨道。这种方法的原理是让带电的电缆和20公斤重的配重撞击空间碎片,使其减速转向飞向大气层,并在重返大气层的过程中安全燃烧。

目前提出的其他方法在过去几年中没有取得任何新的进展。这些方法包括捕获碎片并将其扔进大气层;使用太阳帆捕获碎片并将其烧掉。其他科学家提议向天空发射一个3000米宽的网,将太空碎片撞出轨道。最后一种方法可能是最有趣的:把气球送入太空,然后一阵风把碎片吹向大气层。

蝌蚪工作人员从未来主义编译,翻译夏季夜和夜,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地球上的水是怎么来的

全文共 1372 字

+ 加入清单

水可以说无所不在,雨雪天气寒霜,江河湖泊……大家身旁四处由此可见水的影子,但非常少有些人会问“水到底究竟是从哪里而来的呢?”。而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十分复杂,也许要一直上溯宇宙起源阶段。

在宇宙膨胀不久产生时,质子、中子和电子器件都会达到100亿度的高溫下挤成一团。利用这种基础预制构件,只是已过几分钟,氢原子和氦原子这二种轻元素便刚开始成型,这一全过程全名是“核生成”。偏重的原素则出現得比较晚一些,由轻元素在行星內部和超新星爆炸期内的核反应生成。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行星中问世的重元素愈来愈多,包含氧以内的各种各样原素被源源不绝地送进外太空当中,与更加轻的原素互相混和。

自然,氡气分子结构和氧气分子的产生与事后水的产生彻底是两回事。由于即使氡气分子结构和氧气分子混和在了一起,也必须动能的激起才可以变为水。这是一个十分激烈的反映全过程,现阶段生物学家仍找不到在地球上安全性生成水的方式。

那麼,地球上遮盖的江河湖泊也是究竟是从哪里而来的呢?的呢?生物学家还不清楚回答,但是早已明确提出了一些构想。在其中一种基础理论觉得,大概40亿光年前,地球表层曾遭受过不计其数万颗小行星和彗星的负电子。看一下月球表面一颗颗的环形山,你也就能大约想像出地球那时候是什么情况了。而该基础理论称,打中地球的这种小行星和彗星并并不是一般的岩层,只是一种相近“海棉”的物品,里边存储的水份在碰撞土层以后便释放出来来到地球上。

尽管科学家早已确认,小行星和彗星中确实存有水份,但该基础理论還是遭受了一部分生物学家的提出质疑:地球深海中的水流量这般巨大,光凭小行星和彗星碰撞或许没法出示充足多的水。除此之外科学研究工作人员还发觉,美的·劳申伯彗星中常含的重水(即由一个氢原子、一个氘分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水分)远比地球深海中多很多,这表明要不碰撞地球的彗星与小行星和美的·劳申伯彗星截然不同,要不地球上的一般水(即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水分)另有来源于。

而就在前不久,前一种猜测也许获得了科学家的确认。利用同温层红外感应天文台认证(SOFIA),科学家发觉,当希尔塔宁彗星上年11月抵达近日点时,向太空中排污的水蒸汽“与海水成分十分相近”。

希尔塔宁彗星是一颗“超活跃性彗星”,该种类彗星会向太空中排污大量水蒸汽。科学研究工作人员根据较为蒸气中一般水和重水的占比得到了这一结果。地球深海中的重水和一般水拥有 一定的占比,而希尔塔宁彗星上二种水的占比好像与地球同样。因为地球空气会导致阻拦,我们无法从地球上观查红外线光波长,只有利用太空望远镜和坐落于空气顶层的同温层红外感应天文台认证对彗星进行靠谱观察。

也有一种基础理论觉得,地球曾在青年人阶段遭受过太阳内部产生的氧等重元素的“空袭”,而这种氧元素依靠一种全名是“除气”的全过程、与地球释放出来的氡气等汽体紧密结合,慢慢产生了地球上的深海和空气。

而一组日本国生物学家又明确提出了另一种基础理论,称土层或许以前被一层很厚氡气所遮盖,并慢慢与地球内部中的金属氧化物产生相互影响,最后产生了深海。

17年的一次电子计算机仿真模拟则为一部分地下水的来源于明确提出了另一种表述,觉得水将会是在地核最深处产生的,最后伴随着地震灾害赶到了土层。

总的来说,虽然大家还没法彻底明确地球上的水到底究竟是从哪里而来的呢?,但最少该为这一結果觉得幸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张衡一号”:跳出地球测地震

全文共 1569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掌握地震动力学,我们的祖先张衡曾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现在,另一个研究地震科学的“人工制品”即将诞生。1月17日,《经济日报》记者从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了解到,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电磁监测测试卫星张衡一号将于今年发射并投入使用。届时,中国将首次具备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动态监测三维地球物理场的能力。它也是唯一一个在轨道上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震监测测试卫星的国家。

科学界一直在争论地震是否可以预测。我国地球物理学家陈云泰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对地震预测保持谨慎和乐观。许多科学家认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加速科学探索的旅程,地震预测有可能在未来实现。

地震预测有什么困难?为什么如此先进的现代科学不能解开这个谜?

电磁监测测试卫星项目副总设计师沈旭辉告诉记者,科学家面前有三座大山:第一,地震案例太少,无法帮助科学家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和方法体系。“例如,在中国,每三年只能遭遇两次7级地震。这些数据不足以进行统计分析。”沈旭辉说道。其次,地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受到许多限制。地震发生在地下,科学家很难看到地面上发生了什么。地面上分散的探测站使我们很难了解全球地球物理场。此外,地震研究的基本理论起源于早期的牛顿物理学。现在物理学发展迅速。地震研究迫切需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

如何穿过这三座山?"只有天堂和地球。"沈旭辉说:“地震是切割磁力线并使其扭曲的地壳运动。我们可以通过卫星捕捉这些信号,并追踪地震前兆。”

通过发射卫星和跳出地球观察地震,地震研究的许多局限性将被突破。“在地面上,地震网络无法完全覆盖所有地区,我们也无法观察浩瀚的海洋。然而,在卫星发射几天后,它可以不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实时观察整个领土。此外,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作用力有助于板块运动和地震研究。跳出地球看地震可以借鉴现代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成果,促进地震科学的发展。”沈旭辉说道。

据报道,即将发射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中国第一个立体地震观测系统的天基平台。它将充分发挥空间地球观测的大动态、宽视角和全天候特点,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和高能粒子观测数据,研究地球系统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可以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进一步推动中国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建设,为探索地震监测和预报开辟新的途径。同时,卫星还可以为航空航天、导航和通信领域提供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服务。

地震研究者能够观察和统计研究全球地震的前兆变化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这样,在十年内,可以获得数百个7级地震的数据,可以总结许多经验和教训,卫星观测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有价值的地震实例沈旭辉说道。

在电磁监控卫星家族中,张衡-1并不孤单。俄罗斯、法国、美国和其他国家以前也发射过类似的卫星。"对于地震研究来说,期望一两颗星是远远不够的."沈旭辉说道。张衡一号有望在设计指标和载荷配置上超过国外同类卫星。它使用一个普通的小型卫星平台,承载8种负载,如感应磁力仪和高精度磁力仪。这颗卫星是由中国地震局和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几十个单位参与开发的。项目实施三年来,参与研究的单位克服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了维持其寿命,类似卫星的轨道高度通常为600-700公里。然而,考虑到这颗卫星将接收地震电磁波,并且电磁波的传播过程被衰减,为了更好地接收信号,我们已经将轨道降低到500公里。此外,我们希望时间将得到优先考虑,卫星周期将定为5天。这些都是为张衡1号量身定做的特殊待遇。”沈旭辉说。

地震预测非常困难,但是地震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工作。为了更好地利用卫星效益,中国地震局和国防科技局坚持公开共享的原则,成立了国际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科学家委员会,广泛吸收世界一流专家的参与,为卫星的开发、建设和应用服务提供科学和工程咨询,确保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达到国际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球也许没那么独特:宇宙中类地行星可能很常见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写道,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新方法来详细分析太阳系外行星地球化学特征。用这种方法,他们分析了围绕六个白矮星运行的岩石行星碎片中的元素,发现这些岩石与地球上的相似。这些新证据表明,地球可能并不那么独特,类地行星可能在宇宙中很常见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小组研究的白矮星距离地球200-665光年。白矮星是普通恒星的密集燃烧碎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化学和天体化学研究生、最新研究负责人亚历山德拉·多伊尔(Alexandra Doyle)表示:“通过观察这些白矮星及其大气中的元素,我们已经观察到了围绕白矮星运行的天体中的元素。因为白矮星巨大的引力将围绕它运行的行星撕成碎片,这些碎片会落到白矮星上。”

道尔小组分析的数据主要是由夏威夷凯克天文台的望远镜收集的。利用数学方法和公式,他们研究了白矮星周围岩石中六种最常见的元素:铁、氧、硅、镁、钙和铝。道尔说:“我们可以用数学方法来确定这些岩石的地球化学性质,并将结果与地球和火星的岩石进行比较。”

研究人员解释说,理解岩石至关重要。岩石行星上的氧化对它们的大气、内核和表面形成的岩石类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地球表面的所有化学反应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地球的氧化状态。我们拥有海洋和生命所必需的所有成分,这一事实也可以追溯到行星的氧化,而岩石控制着这一氧化反应。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教授爱德华·杨解释说,当铁被氧化时,它与氧共享电子,形成氧化铁,氧化铁与地球、火星和太阳系其他地方的岩石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并含有高浓度的氧化铁。为什么太阳系中的岩石被如此氧化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地球可能不那么独特:宇宙中类似地球的行星可能很常见。

其他恒星也是如此吗?他们测量了围绕白矮星旋转的岩石中氧化铁的含量,得到了肯定的答案。研究人员称这预示着在宇宙中发现类地行星的好兆头。

他们说,如果系外行星的氧化作用与地球相似,那么可以得出结论,该行星具有与地球相似的板块结构和磁场势,并且这些被广泛认为是生命存在的关键元素,因此,很可能有一个系外行星确实与地球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内部为什么是岩浆

全文共 848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内部的岩浆是原生岩浆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深处,把直接来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生岩浆。

岩浆岩种类虽然繁多,但原生岩浆的种类却极为有限,一般认为仅三、四种而已。公认的有:超基性(橄榄)岩浆,基性(玄武岩浆),中性(安山岩浆)和酸性(花岗或流纹)岩浆。

1851年,Bonson曾提出有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两种原生岩浆的主张,但关于花岗岩浆的认识一直未受重视。戴里和鲍文等学者坚持认为只有一种玄武岩岩浆,而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派生出来的。这一理论无法解释地壳中大量存在花岗岩的事实。

1933年,列文生-列信格和肯尼迪根据花岗岩和玄武岩同为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这一事实,重新倡导花岗岩浆和玄武岩浆两种原生岩浆的论点。

二十世纪中期,环太平洋安山岩及阿尔卑斯超基性侵入岩的研究,使人们确信种类繁多的岩浆岩是由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和花岗岩浆通过复杂的演化而形成的。这几种原生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底部的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局部熔融(重熔)产生的。

原生岩浆的成因有不同的机制:

1.玄武岩浆:上地幔物质(地幔岩)局部熔融的产物。在上地幔的不同深度上通过局部熔融产生三种主要岩浆:拉斑玄武岩浆——约

2.花岗岩岩浆:大陆地壳深部物质重熔的产物。不同深度上可以形成性质稍有差异的花岗岩岩浆。在约10公里处形成活动性很弱的岩浆,许多巨型花岗岩岩基就是这种岩浆形成的;约在20公里深度上可形成活动性很强的岩浆,能够上侵至浅部甚至喷出地表。

花岗岩岩浆通过同化作用可形成中性岩和碱性岩;也有一些花岗岩是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

3.安山岩浆:玄武质洋壳到达海沟并向下俯冲深度达95公里时,玄武岩及其上覆的洋底沉积物发生局部熔融即可形成安山岩浆,安山岩在环太平洋地区分布广泛。

大陆内部的安山岩,是地壳深部局部熔融产生的,其深度约为60公里。

4.橄榄岩岩浆:上地幔物质大约在80~160公里的深度上局部熔融的产物。

其实关于原生岩浆及其起源的问题极其复杂,以上只是支持者较多的几种看法,其真正的形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空间站实验:能在火星生存的地球生物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南极低温霉菌生长在琼脂平板培养皿中

在国际空间站上,来自南极洲的微小真菌已经在类似火星的环境中存活了18个多月。这项实验增加了在火星上发现原始生命或其存在证据的可能性。

这种真菌是由研究人员在南极洲维多利亚高地的麦克默多干燥山谷中收集的,这里是地球上与火星环境最相似的地区之一。南极低温菌和明氏低温菌。这两种真菌对压力有极强的抵抗力,并且藏在岩石的裂缝中。

真菌被放置在安装在国际空间站哥伦布舱外壳上的研究平台上。它有一个气候控制单元来测试生物样本如何在太空或类似的系外行星上生存

在那里,这些真菌暴露在类似火星的大气中,95%的二氧化碳和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而大气压力只有地球的1%。

箭头指的是安装在国际空间站哥伦布舱壳上的研究平台。

经过18个月的实验,超过60%的真菌细胞完整存活。尽管只有不超过10%的真菌能够分裂和繁殖,“它们的DNA稳定性仍然很高。”该研究的合著者、西班牙国际航空技术研究所的罗莎·德·拉·托雷·诺泽尔说。

这些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天体生物学》上。它们将帮助科学家理解火星环境中生命或其迹象是如何存在的。随后,国际空间站正在进行火星土壤如何保证微生物存活的测试。

蝌蚪先生编译自宇宙杂志,译者Mis...,转载时必须注明来自蝌蚪的工作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磁暴对地球的影响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高速等离子体云从太阳日冕抛射出来,相对背景太阳风速度更高,携带着日冕磁场冲击地球磁层,使磁层压缩变形。并且它通常携带南北方向转动的磁场,当磁场转为南向和地磁场相互作用时,太阳风会将巨大的能量倾泄到磁尾的大尺度空间中,使磁尾等离子体片中大量的带电粒子注入到环电流中,使环电流强度发生变化,而变化的电流会产生变化的磁场,从而引起全球范围剧烈的地磁扰动--地磁暴

地磁暴发生时,地磁场的快速变化使得那些依靠磁场致稳的卫星发生定向错误,影响卫星操作。地磁暴还会影响地面电力系统和石油、电缆等长距离管线系统。地磁暴引发的其他地球空间环境扰动,威胁卫星的安全运行,对无线电通信导航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

地磁暴的强度可以表征太阳风暴中高速等离子体云的影响大小。地磁暴的强度等级一般用Kp指数和Dst指数这两类地磁指数来划分。在研究中通常采用Dst指数分级,而在预警应用中采用Kp指数。地磁Kp=9为强地磁暴,发红色警报;地磁Kp>7为中等地磁暴,发橙色警报;地磁Kp>5为弱地磁暴,发黄色警报。在一个太阳活动周中,弱地磁暴发生次数约2000次,中等地磁暴约300次,而强地磁暴仅为几次。

今天小编就磁暴对地球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行星TOI 700d真的地球2.0?

全文共 180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航天局)宣布发现了一颗系外行星TOI 700d,并声称该行星可能含有液态水。消息一出来,话题“第一颗可能适合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被发现”就迅速进入了微博搜索列表。

当时,TOI 700d星球主宰了这场表演。奇怪的是,它有什么“资本”可以与地球相比?

乘坐高铁至少需要3亿年。

TOI 700d围绕TOI 700旋转,旋转周期为37天。“革命时期会影响地球的环境。试想,如果地球一年的365天变成37天,生物进化一定与现在不同,因为地球的生物生长节奏与季节变化有关,”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立勇告诉《科学日报》。

根据美国宇航局发布的数据,TOI 700的质量和大小约为太阳的40%,表面温度约为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由于主星TOI 700的辐射能比太阳少,如果要保持与地球相当的温度,它周围的行星必须更靠近主星。”周立勇说。

此外,TOI 700是一颗红矮星。“红矮星具有非常强的紫外线辐射,这将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发生光解作用,还可能侵蚀和剥离地球大气层。红矮星的寿命也很长,可以长时间保持旺盛的活动,因此不利于生命的长期进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陈果告诉《科学日报》。

被潮汐锁定所注意到是TOI 700d的另一个特点,这似乎不利于地球的可居住性。首先,在潮汐锁定之后,行星只有一个面向主星,就像月亮永远只有一个面向地球一样。"这意味着如果你住在TOI 700d上,白天和黑夜就没有区别了。"周立勇说。

“其次,潮汐锁定的行星可能没有大气环流。如果他们这样做,大气活动将比地球弱得多。”周立勇强调,被潮汐锁定后的行星很难产生剧烈的内部活动,这将阻碍行星形成整体磁场。

这是因为,根据学术界公认的“磁流体发电机”理论,行星的磁场与行星的内部活动有关。“对于行星环境来说,磁场的作用非常重要。磁场可以防止太阳风直接撞击地球表面,还可以“锁住”大气和水。”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宗秋刚教授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报道,TOI 700d行星的体积比地球大20%,距离地球约100光年。有人说100光年离天文规模不远。

但这是人类无法实现的目标。“100光年是光传播100年的距离,大约是9500亿公里。如果你使用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它将需要大约3亿年才能到达。”陈果告诉《每日科学》。

它不是“第一颗适合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

这一次,著名的“行星猎人”——运输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将TOI 700d号行星带进了公众视野。

“应该注意的是,TOI-700d并不是‘第一颗可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而是TESS在可居住区内发现的第一颗地球大小的外行星。许多媒体在报道时忽略了重要的关键限定词。”陈果直言不讳。

数据显示,开普勒已经发现了4000多颗候选行星,其中200多颗位于宜居带,包括去年9月伦敦大学学院宣布的外行星开普勒-452b和K2-18b。

“广义地说,可能有十几个类似地球的可居住带系外行星。但严格来说,没有一个真正与地球相似。”周立勇告诉记者,有些人甚至怀疑开普勒-452b的存在。“因为恒星自身的活动会引起亮度变化,这种现象有时类似于行星凌日时的现象。如果数据处理不好,两者可能会混淆。”

陈果告诉《科学日报》,最近的一项研究质疑了关于开普勒-452b发现的文章,称不排除相关信号来自仪器效应。换句话说,开普勒-452b可能不存在。

总的来说,在发现了可能适合居住的行星后,科学家下一步会做什么?

陈果说,进行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将根据可居住行星的物理参数对它们进行建模,分析它们的气候,给出更具体的可居住性指标,预测可能观察到的光谱特征,并研究它们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进行观测研究的科学家将试图通过凌星、视速度、直接成像等手段获取行星的光谱。,并通过分析特定的光谱特征来判断是否有相应的原子和分子,测量这些成分的丰度,并综合给出宜居性的观测依据。“然而,现有的观测设备仍然难以对可居住区的行星大气进行观测研究。”陈果说。

如果真的发现了可居住的系外行星,人类会迁移到过去吗?

"人类现有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陈果解释说,最近的比邻星距离我们有4.22光年。以人造飞船“帕克”为例,如果它能在近日点保持最高速度(约每小时70万公里),它将需要6500年才能到达最近的比邻星。

原标题:另一个地球发现2.0?并非所有可居住带都是可居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运行仪与地球三球仪的区别 地球运行仪与地球三球仪的不同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运行仪和地球三球仪的区别如下:

地球三球仪也称月地运行仪,是天文教学和天文普及仪器。可以演示太阳、地球以及月亮的变化规律。它由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三个小球组成,并有机械联动装置,用以演示三球关系和由此产生的一些天文现象。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月球的盈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和四季的交替等现象。

而地球运行仪主要是演示地球的变化规律。是可以使地轴始终成自然倾斜的66.5°角。能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规律。以及极昼极夜的产生及其变化规律。除此之外,还可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晨昏线的特点等。

地球运行仪和三球仪是天文地理学上非常重要的测量实验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仪器更加直观具体的了解到地球运转的规律。以上就是对地球运行仪和三球仪区别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虽然没有翅膀,但蜘蛛能靠地球电场“飞航”

全文共 1373 字

+ 加入清单

蜘蛛依靠微小的气流漂浮在空中,而这背后可能有一个电场推动这项技能发挥作用。照片:那个大块头/梭特斯托克

有一只像宇航员一样的八条腿的蜘蛛漂浮在空中,寻找着陆点。

我们知道的是,蜘蛛会站在一个升高的地理位置上,用蜘蛛丝做一个小降落伞,然后在微风中飞走。这种技能叫做气球。

蜘蛛飞得更远以躲避捕食者。

空中导航似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长距离迁移方式,但问题是,根据空气动力学定律,蜘蛛不应该仅仅通过蛛丝和微风就能完成如此大范围的长距离穿越,但令人惊讶的是,甚至在海拔16000英尺的地方也发现了一些蜘蛛。

准备起飞:一只小蜘蛛踮着脚尖伸出一块丝绸。照片:迈克尔·哈钦森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蜘蛛也可能受益于电场。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和变化磁场周围空间的一种特殊物质。只要有电荷,就会有电场。本质上,地球的大气层是一个巨大的回路。蜘蛛能飞可能是因为它们体内有某种能探测电场的装置。

最后,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埃里卡·莫利和丹尼尔·罗伯特发现,即使蜘蛛被关在一个没有微风但有可控电场的盒子里,它们仍然可以飞翔。

物理学家彼得·戈勒姆说:“这一发现令人惊讶。虽然我最初知道电场在蜘蛛的飞行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我只能通过生物学推测来证明这一点。莫利和罗伯特的研究结果清楚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仰望5公里的高度,蜘蛛正在飞翔。照片:阿德莫图斯/梭特斯托克

当这项研究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时,它表明电场不仅能触发蜘蛛的飞行技能,还能给它们提供升力和速度,它们甚至可以在没有微风的情况下滑行。所以,为了理解蜘蛛是如何靠电飞行的,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关于地球电场的基本知识。地球有自己的负电荷,称为“接地”;另一方面,在普通天气的户外,从平坦的地面垂直向上,电势每米增加100伏。

大气势梯度(APG)是地球和电离层(地球大气的电离区)之间的电磁回路,它存在于世界各地,但其强度变化很大。在平静的日子里它是100伏特,在暴风雨天气里它增加两个数量级。虽然我们知道大黄蜂可以探测周围的电场并利用它来寻找花朵,但是研究人员直到现在才发现蜘蛛也有同样的设备。

当蜘蛛抛出蜘蛛网时,蜘蛛网带负电。相同的电荷互相排斥,所以蜘蛛丝取代了周围物体的负电荷。但是蜘蛛丝周围的空气带正电,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回路。

静电排斥的传播能力可能是由于一种特殊的蜘蛛感觉:研究人员注意到蜘蛛脚上的细小毛发在电场的作用下会颤抖。

莫利说:“蜘蛛有许多种类的刺和毛,但在飞行中是蜘蛛的毛孢菌感应出电场。只有这种头发可以移动,而其他的头发似乎不动。”

蜘蛛腿上的毛发可以探测声音、气流甚至电场。照片:普罗塔索夫安/梭特斯托克

蜘蛛并不局限于感应电场,它还可以编织微型降落伞,飞到空中,甚至从实验箱里出来。

在这项研究中,莫利和罗伯特使用了一个密封的水箱,该水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电场,以消除空气流动等其他因素的干扰。然后他们介绍了一只小蜘蛛。他们注意到,如果电场打开,蜘蛛飞行的次数会显著增加。此外,如果蜘蛛在空中时电场是开-关-开的,蜘蛛会在一段时间内上下移动。

换句话说,它们不仅能探测电场,还能利用电场和静电排斥的原理来实现飞行。

想象一下蜘蛛能到达多高的地方,想象一下在雷暴中大气是如何发出几千伏的爆裂声的。如果你碰巧是蜘蛛恐惧症患者,你可能会有点绝望,因为蜘蛛可能会突然从天上掉下来。

蝌蚪工作人员汇编,翻译狗空间司,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超未来月球远去,地球自转一周将慢到约47天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一天会一点点变长,月球则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现在地球的一天(自转周期)约24小时,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万公里。可是,例如在10亿年后,地球的一天变成31小时,那月球就会变得远在41万公里之外。反之,若追溯过去,我们可以推测地球过去的一天比现在的一天要短,月球也比今天更靠近地球——10亿年前的一天约为19小时,与月球的距离约为35万公里。如果再推至45亿年前月球诞生时,那么地球的一天只有约5小时,月球在距地球约2万公里处。

大概在4.6亿年后,我们无法看到日全食了。当月球进入太阳和地球之间并遮住太阳时,从现在的地球上所见到的月球和太阳外观的大小几乎相同,因此月球完全遮住太阳时便能看到日全食,部分遮住时便能看到日偏食。将来,月球远离地球,看起来会比太阳小,所以月球变得不能完全遮住太阳,我们自然就无法再欣赏到日全食而只能观测到日环食或日偏食。

那么,为什么地球自转会变慢,月球会远离地球呢?在地球上,受月球的潮汐力作用会引起潮涨潮落。面向月球及其相反方向的海面会因潮汐力而发生涨潮现象,这是由月球的引力和离心力作用而造成的,面向月球一侧的涨潮是因引力大干离心力之故,而相反一侧则是因为离心力大于引力的缘故。可实际上,海面要发生变化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涨潮侧会较偏向地球的自转方向而不是月球方向。月球的潮汐力作用于涨潮海面之际,方向是与地球自转相反的,因而对地球的自转有牵制作用。这种牵制力会使地球自转减慢,它的反作用则使月球从地球获得能量,进而远离地球。

那么,地球自转究竟会慢到什么地步,月球又会变得有多遥远呢?目前,月球约以27天绕地球1周,伴随月球的远离,月球公转周期变长,地球的自转周期也会变慢,其减速的比例要比月球的公转速度来得快,因此,最终地球自转周期与月球公转周期应该是一致的。

若以地球上继续存在海洋为前提来计算的话,约140亿年后,地球的自转周期和月球的公转周期都会变成大约47天,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是现在的1.4倍,即大约55万公里。这时的月球从地球上看应该是经常处在同一位置,海面在向着月球的方向涨潮,方向的偏离也不存在了。最后,造成地球减速的原因消失,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不再减慢,月球也不再远离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月离地球渐行渐远的原因

全文共 1007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一些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经过深入观测研究,发现月球正逐渐离我们远去,并且将越来越暗。

月离地球渐行渐远的原因

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利用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时放置在月球上的镜子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28年来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增加了一米多,美法两国科学家是利用精确的时间测量法来测量月地之间距离变化的,这种方法将激光脉冲投射到镜面上然后又反射回地面上的探测器,一个来回约为2。5秒钟,不断测量来回所用时间的变化,就可得知月地距离的变化。多次测量表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由于地球表面上潮汐的磨擦作用每年增加将近4厘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科学家认为,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产生潮汐,这种潮汐运动中的一部分能量就分散到地球的海洋里,由于这种能量的失去,月球系统的运动就受到影响,这就是月球逐渐远离地球的原因。

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印证。美国两位地理学家通过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也发现月球确实正在远离地球。这两个科学家观察了现存的几种鹦鹉螺化石的研究,发现其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年轮一样的功能,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农历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观察发现,鹦鹉螺的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这种特殊生长现象使两位科学家得到极大启发,他们又观察了古鹦鹉螺化石,惊奇地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数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螺壳生长线却是固定不变的。研究显示,现代鹦鹉螺的贝壳上,生长线是30条;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9天。两位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学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结果是,在4亿多年前,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仅为现在的43%。

科学家们还对近3000年来有记录的月蚀现象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也与上述推理完全吻合,证明月亮正在逐渐远去。

【相关链接】

月球起源猜想

分裂说:月球是地球的“亲生女儿”,即月球是从地球中分裂出来的。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呈熔融态,自转得飞快,赤道面上的一部分熔体被甩了出去,在行星际空间凝聚后形成月球,太平洋就是分裂出月球后留下的“疤痕”。

同源说:月球与地球是“兄弟”,它们在太阳星云凝聚过程中同时“出生”,月球是地球形成后剩下的残余物质所组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资源卫星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们为了研究和更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于是就研制了地球资源卫星。1972 年 7 月 25 日,美国发射了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后来改名为陆地卫星Ⅰ号,由雨云气象卫星改进而来。它能够重复观测海洋与陆地各种资源,每隔 18 天送回一套全球图象数据。1975 年、1978 年,美国相继发射了陆地卫星Ⅱ号、Ⅲ号地球资源卫星。这种卫星广泛应用于地质、海洋、渔业、环保等部门中,并取得很大的收获。

目前,地球资源卫星能迅速、全面、经济地提供地球资源的情况,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现在,美国有“陆地卫星”;俄罗斯有“地球资源卫星”;法国有“斯波特”;印度有遥感卫星“IRS—A”;日本有“日本地球资源卫星”;加拿大有“雷达卫星”;欧洲也有“遥感卫星”。中国和巴西 1988 年合作研制了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该卫星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和无线电传送信息。该卫星能每天飞经我国三次,一侧装有三块太阳电池组成的太阳帆板。我国用它能够遥测国土资源的变化、测量全国耕地面积、进行农作物估产并监测自然、人为灾害等。它为我国的资源普查和勘测提供了新的现代化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球沦陷的反叛之路——《半条命》

全文共 1264 字

+ 加入清单

游戏介绍:

半条命》是一部科幻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系列,由谢乐山公司于1998年发行。一旦发行,它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是整个游戏历史上罕见的经典。

《半条命》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表明,它具备优秀游戏的所有特征。它为FPS游戏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并引发了对MOD模块游戏的狂热。除了游戏中人工智能复杂的敌人,游戏在发布前由于其迷人的故事吸引了很多注意力,甚至被认为将改变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模式。

在第一部电影成功之后,《半条命》推出了几个后续版本:《半条命:反抗的力量》和《半条命:蓝移》。然后出现了著名的游戏《国防部:反击战》。

关键人物:

戈登·弗里曼,27岁,黑山研究所研究员,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论物理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叫做“用来自锁定模式源队列的超长波脉冲通过非线性超铀晶体现象观察超量子结构中的爱因斯坦博德莱克斯·罗森纠缠”。

这篇论文清楚地表明弗里曼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弗里曼戴着一副黑色眼镜,留着一撮山羊胡。他非常擅长运动。与其他游戏中的英雄不同,他是一名科学家。第一件武器只是一个红色油漆撬棍。

这根撬棍是戈登·弗里曼在他位于黑山的基地获得的。你看不到这个撬棍有多小,它实际上在半衰期系列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与怪物战斗,打开箱子,拆除路障,非法闯入房屋...绝对无所不能。因此,这根撬棍成了主角的象征。正因为有了这根撬棍,弗里曼的生活才有了传奇色彩。

因此,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撬棍曾经在游戏网站上被命名为FPS游戏中最好的冷兵器,也被称为“物理剑杆”

此外,弗里曼博士也是电子游戏中典型的“沉默的英雄”。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弗里曼博士一句话也没说,这让我们佩服游戏脚本的技巧。在著名的美国游戏网站gamespot评选的“游戏史上最伟大的50个角色”中,拯救世界的科技人弗里曼博士名列榜首。

半衰期角色设置

故事简介:

《半条命》的整个故事情节非常紧凑精彩,背景结构也非常精彩。故事的开头是黑山实验室的研究员戈登·弗里曼触发了一次实验爆炸,打开了外层空间和地球之间的通道,导致大量的外星生物占据了实验室。

与此同时,政府还派出特种部队摧毁黑山基地的尸体。在其他医生的帮助下,戈登最终击败了XEN的领导者妮妮·赫伦斯,并最终被GMAN选中冷藏。

经过多年的睡眠,戈登醒了,但现在世界已经被外星人占领了。戈登开始帮助叛军对抗外星联军,因为戈登袭击了监狱,城里所有的人都开始反抗...

此外,《半条命》游戏背景的引入非常强烈。例如,弗里曼在《半条命2》的开头出现在一列火车上。市民们穿着单调的衣服,他们的声音充满了绝望、恐惧和无助。人们莫名其妙地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城市。他们的配偶被无故带走,人类甚至被禁止生育。进入火车站和广场后,你可以听到人们的声音,并通过他们的面部表情看到人们的绝望。

与其他游戏不同的是,在其他游戏中,世界观是通过主角之间的对话来理解的,npc的对话充满了整个游戏,玩家从任何npc那里听到的对话都在完善故事情节的细节。《半条命2》中巧妙的故事情节需要玩家仔细聆听,你最终会发现这个故事非常精彩。

被占领的火车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44亿年前的地球完全就是一个“水球”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一项新的研究表明,44亿年前,地球是平坦的,光秃秃的,几乎完全淹没在水中,只有几个小岛在水面上。研究人员称,当时地球的环境“安静而乏味”。

“地球的历史就像一本撕下了第一章的书。自从地球形成以来,没有岩石被保存下来。但我们通过追踪锆石中的元素,对当时的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的伯纳姆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地球诞生后的7亿年里,没有山脉或大陆板块碰撞。这个世界平静而乏味。”

研究小组分析了储存在澳大利亚西部杰克山砂岩中的锆石颗粒,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矿物。“结果还显示,这些锆石与未来15亿年主要岩石的锆石成分非常相似,这表明地球花了很长时间才演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伯纳姆博士说,从这些古老岩石中磨出的锆石颗粒和犯罪现场发现的皮肤细胞一样重要。“我们正试图通过澳大利亚西南部的矿物找到锆石成分和岩浆岩之间的联系,并推测失踪岩石的下落。”

已知最早的生命形式出现在大约38亿年前。伯纳姆博士说,锆石是由熔化的火成岩形成的,而不是沉积物。“沉积物熔化是大规模板块碰撞的一个重要特征,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形成的。可以看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没有这样的地质活动。伯纳姆博士说,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可以利用彼此的研究成果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早期环境。杰克山的锆石样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并且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收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20年前进行的化学分析很有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地球的自转速度真的放慢了吗?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指南:人们已经研究了月食周期,并从月球绕地球的旋转速度逐渐加快的事实中了解到,地球的旋转速度确实在减慢。月球快速旋转的原因在于地球的缓慢旋转。

人们已经研究了月食周期,并从月球绕地球旋转的逐渐加速中了解到,地球的旋转确实在减慢。月球快速旋转的原因在于地球的缓慢旋转。

地球自转缓慢有许多原因。其中最明显的是潮流。潮汐主要是由于月亮的吸引,这导致海水有规律地波动。海水的最高高度应该在月亮和地球中心的连线上。然而,海水膨胀需要一些时间,所以它偏离了这条线。也就是说,当月球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时,海水上升,从而迫使地球自转变慢。

由于潮汐导致地球自转变慢,每100年,一天的时间延长1/ld00秒。

此外,一般认为地球内部是一种类似液体的状态。因此,旋转的平衡被破坏,旋转的速度改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地球磁场正在出现裂缝或破洞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丹麦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场正在出现裂缝或者说出现破洞,证明地球磁极将在近期内不可避免地发生位移。这些裂缝处在南北极上空。这一结论是丹麦科学家通过对在轨的丹麦卫星所传送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的。他们在做出结论时也参考了其它国家卫星的数据。丹麦行星研究中心科学家认为,导致地球磁场出现裂缝的罪魁祸首是地核周围巨大的液态铁流体(熔融体),有时铁流体会形成巨大的旋涡,这样的旋涡迫使铁流体改变自己的流动方向,铁流体流动方向的改变致使地球磁力线状态发生变化,磁场出现裂缝。该研究中心专家说,在地球南北极下面就有这样的旋涡形成。英国利兹大学专家声称,地球磁极每50万年发生一次位移变化,但最后一次位移发生在75万年前,因此地球磁极已经到了该发生变化的时候了,它们的变化将在近期发生。地球磁极发生变化将导致人类及动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巨大变化。首先,在地球磁极发生位移变化时太阳辐射强度将会大大升高,磁场强度将在一段时间内减弱,人和动物都会出现不适感;其次,地球磁极发生变化将使磁力线方向发生变化,这可能使鸟类及其它动物的迁徙活动发生混乱;第三,地球磁场的变化将给科学研究带来很大问题,地球磁力线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科学仪器的工作状态,因为几乎所有的科学仪器都与磁场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