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吴国周瑜死后(经典20篇)

浏览

2020

文章

84

诸葛亮气死周瑜是真的么?周瑜的气量可比诸葛亮大多了

全文共 98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的形象几乎快成神了,要不是后期北伐接连失败回归凡人路线,可能诸葛亮要成最后的统一者了。很多人都喜欢把诸葛亮还有周瑜放在一起做比较,而且在演义当中周瑜还是被诸葛亮气死的,难道这段历史是真的么?其实周瑜的气量要比诸葛亮大多了,而且诸葛亮并不是口才很好的人,可能还不如周瑜能说会道呢。

《三国演义》塑造了无数个鲜活的人物,但是里面也有一些硬伤,就是跟真实的历史有点偏差,小编个人感觉就是罗贯中老爷子有点过于偏爱蜀国了,相对的,对于魏国,吴国态度恶劣。导致蜀国的一些人物形象高大秒杀魏国,吴国的精英,小编如果挨个说起来,一篇文章是远远说不清楚的,因此只捡两个人物对比来谈谈,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一起讨论下。

诸葛亮

咱们知道《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简直不是人,而是神,早在南阳当农民的时候,就已经制定好天下的方略,就等着刘备来请,结果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次访问才请出来,出来后就像开了外挂,个人感觉诸葛亮是火神下凡,因为他的好多谋略都跟火相关,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军,火山上方谷。另外呢,他曾经骂死王朗,三气周瑜,这就引出了咱们另一个人物周瑜。那么真实的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咱们看看历史上是如何评价周瑜的吧。

疑似诸葛亮

周瑜在历史上是相当的牛,早年与孙策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史料记载:攻横江、当利,皆拔之。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从攻皖,拔之。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赤壁之战其实也是周瑜指挥,而诸葛亮呢,平时只是主内,打仗的事一般都是刘备带着法正,他当然也打过仗,5次北伐都没有取胜,最后挂了。从这上看,军事方面跟人家周瑜差一大截,诸葛亮能气着周瑜吗?

周瑜

另外从气度上看,三国志中赵普好多次凌辱怠慢周瑜,可人家始终宽容,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怎么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而诸葛亮呢,托孤大臣李严为何被贬黜,这不是明摆着吗?还有诸葛亮那么牛,为什么不告诫关羽,让他小心防范,不行的话,自己亲自去帮助关羽。

诸葛亮周瑜

从上面两点来看,周瑜无论从军事能力还是容人气量上都超过了诸葛亮,当然诸葛亮搞内政还是有一套的,但是像三气周瑜的桥段在正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能归结为罗贯中老先生的爱蜀情节。不过《三国演义》确实是一部难得的作品,但是不能全部当做事实依据,应该结合这正史一起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周瑜和鲁肃政见不同为何死前推荐他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临终前举荐鲁肃,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

虽然两个人的政见不同,但在初衷上也都是为了辅佐孙权,在这个观点上两个人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并且周瑜能在临死之前推荐鲁肃也是因为他相信对方。

其次,就是周瑜也考虑到了孙权在他死之后的利益所需,虽然孙权在吴国有着很大的势力,但这并不代表东吴能够稳坐王位,相反,在三国里东吴的水是最深的,相比刘备经营的蜀地更加错综复杂,对于孙权来说,不但需要安抚本地的士族,还要维护孙氏宗亲的势力,所以周瑜认为在他死后,鲁肃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并且从当时的情况看,鲁肃除了出众的才能之外,还有着优质的社交关系,而这两点正是孙权稳定政权所需要的,因为无论是东吴的哪方势力都跟鲁肃有着不错的关系,很多事情都能拿够由他出面调谐,在周瑜眼里,鲁肃是非常适合孙权的战略伙伴,事实上就算周瑜临终前不这样交代,孙权也会重用鲁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周瑜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后世对他的评价是什么?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是什么人?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合肥人,是东汉末年名将。周瑜不仅长得壮有姿貌,还精通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

周瑜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周瑜年少时与孙策关系很好,21岁就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协助他平定了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东吴军政大事。建安十三年(208),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五年(210),周瑜病逝于巴丘(湖南岳阳),年仅36岁。

后世对周瑜的评价是怎样的?

正史上评价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后世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唐朝时,位列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时,宋徽宗追尊周瑜为平虏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周瑜的文学形象是怎么样的?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对历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较大的改动,并虚构了较多的情节,比如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对是战是和,踌躇不定,是诸葛亮假借曹操修筑铜雀台欲夺小乔,智激周瑜,才坚定了他抗曹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在正史中几乎完美的周瑜,为何后世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全文共 2940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来说,我们看待古人,看他的事迹、人品,自然应当在正史中去寻找,虽然也不一定记录的一丝不差,但是相对来说还算是公正。然而三国历史却是一个例外,很多人拿演义的内容当正史,却把真正的正史放在一边,因此对于很多人事物都会产生偏见。就比如,在正史中接近完美周瑜,到了民间,却为何会被贬得一文不值呢?

在史书《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很高,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多谋善断,胸襟广阔。后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卧龙凤雏幼麟冢虎。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己方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周瑜去世,孙权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可见周瑜在东吴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替代的。

《三国志》记载,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雅量高致,气度恢弘。孙策初亡,孙权“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和,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叹服。史载,“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与周瑜交往的感受。而陈寿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则成为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的典故。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周瑜称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后世,周瑜的形象却开始不断地变异,甚至最后在民间变得面目全非了。

到了东晋,周瑜的厄运就来了。这个偏安江左、只拥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在正统论上大做文章。他们巧妙地选择了同样割据一方的蜀汉作为正统,开始认定,周瑜为“小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

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到了唐朝,正统之争开始出现在唐诗中。首先是杜甫,对蜀汉的诸葛亮极为推崇,对于这位忧国忧民的名相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再就是杜牧,这位诗人在诗中不加掩饰地调侃周瑜,历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风颇盛,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目,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宋文坛多位大家被卷入。最终朱熹的理学占据了历史的上风,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渐成定局。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论。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最尴尬的当属身处其中的东吴。为了尊刘,自然就得贬曹贬孙,作为孙权集团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难逃打压。

然而,在民间的话语权里,周瑜的身后命运更惨。

三国故事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不久便在民间有所流传。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经彻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资料,就是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在这部为适应市民娱乐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却又似乎人皆可败;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史传文学中那个雅量高致、出众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贤嫉能的平庸之辈。

市井间“尊刘贬曹”的观念早已有之。在苏轼的小品《东坡志林》中,就曾对民间三国有过这样的描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感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民间对人物的褒贬品评是有着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尊刘”,拥“帝蜀”,而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周瑜,自然不会有好感。

之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的出现,彻底把周瑜的形象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结交孙策,开拓江东,定建霸业;举荐鲁肃,纳降甘宁,举贤任能;最后火攻破敌,建立不朽功勋。而另一面,当遇到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

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中仿佛达到了极点。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正史记载,连刘备都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关于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巧计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计谋根本没关系。

关于智激周瑜:纯粹子虚乌有。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孙权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关于借东风: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乃周瑜等东吴将领之功。

关于荆州问题:实乃周瑜死后,鲁肃为了“联刘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刘备。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东吴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周瑜死后,在鲁肃的主张下把南郡地区借了刘备,此后东吴派出孙瑜伐蜀被刘备挡道,演义中可能故意把孙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永远的畅销书、拥有亿万读者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明朝之后,人们对周瑜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回荡在几百年来的民间话语中。刘继兴认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计他会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三国演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赤壁之战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功绩谁更高呢?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周瑜诸葛亮谁的功劳更大

其实在赤壁之战中,并不是诸葛亮的功劳最大,而是周瑜,诸葛亮的作用早就已经被过分的夸张,其实当时周瑜就是主要的核心,诸葛亮只是负责去游说。

当时的赤壁一战,其中一方就是曹操,另外一方就是周瑜,在历史上周瑜本身就是一个主战派。诸葛亮在这中间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绝对性的作用,最多也只是起到一个游说的权利。真正能够坚定孙权决心的,应该就是周瑜的分析,还有周瑜对于自己的一种相信。大家都会听到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无非就是虚构。

三国演义中把这次的赤壁之战所有功劳全部都只给了诸葛亮,其实在这一次里面我们也会知道周瑜也是非常不错的,而且也是一个典型的主战派,就是因为如此才能够有效解决一切的问题。

赤壁之战之所以能够胜利,其实就是用火攻,这次火攻的胜利早就已经超过诸葛亮的预料,甚至也早就已经超过周瑜的预料。但是这一个计谋确实是周瑜想出来的,和诸葛亮真的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并且周瑜因为东风马上就选择设定一个计划,这才能够直接烧掉曹操的军营。

所以在赤壁之战中总指挥肯定就是周瑜,诸葛亮只不过是分析了形势,至于草船借箭,又或者是设计火攻,这所有的一切只不过就是美化诸葛亮,这就是一种艺术加工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当我们在真正的分析之后会发现赤壁之战中最为主要的那么肯定也就是周瑜,周瑜才是一个主要的力量,如果不是周瑜的存在,相信也不可能会有后期的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周瑜才能出众,为什么在孙策死后却得不到孙权的重用?

全文共 1416 字

+ 加入清单

孙策还在世的时候,他与周瑜不仅是非常好的朋友,孙策对他也是非常信任。孙策遭受袭击英年早逝,周瑜赶回来奔丧,他的心里一定也是十分痛苦的。然而后来,周瑜却总是得不到孙权重用,这不得不让人疑惑,周瑜的才能出众,少时的孙权也是虚心纳谏,但是为什么不肯重用周瑜呢?

周瑜有几个细节,或许他自己没有留意,但在孙权心中,却能够能引起其他想法。

当孙策身后,孙权受命继任。此刻,周瑜率军回吴奔丧。自古以来,带兵入城都是君主大忌,周瑜到底是想护卫孙权,还是要根除孙权呢?估量从孙权见到周瑜带兵的那刻起,两人的联系就有了裂缝。何况周瑜入吴之后,并没有赶快脱离,而是驻扎在吴地,和长史张昭一同办理各项业务。

的确,刚接位的孙权需求有周瑜的帮助,但若是放眼望去,整个吴郡都是周瑜的人马,放眼军队都是周瑜的心腹,作为主公的孙权会做何感想?所以,在几年之后,周瑜受命出吴,在柴桑练兵,一方面是应对荆州刘表,但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孙权刻意为之吧。毕竟练兵之事,未必要大都督亲自出马。

当曹操大兵压境之时,孙权和臣下协商多日,难以决断。鲁肃劝说孙权召回周瑜协商,为何史书上说是“劝”?估量鲁肃也理解,孙权是有意把周瑜发配到鄱阳湖吧。当孙权迫于形势,不得不把周瑜召回来的时分,又发生了孙权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周瑜一到,文臣武将纷繁前去访问周瑜,问询周瑜的意思,周瑜却都没说。为什么不说?并非周瑜那架子,抖包袱,是因为不能说。群臣都去访问周瑜,简直就是把周瑜看成是江东命运的最终决议计划人,这对于没有他心的周瑜来说,是个非常风险的信号。

这件工作肯定会传到孙权耳中,孙权会怎么想?所以,周瑜是在第二天朝堂上揭露陈诉自己的观念,并恳求孙权做出最终的决议计划。周瑜以为自己现已很留意尺度了,可是,在孙权心中还是留下了很深的暗影。

赤壁之战后,周瑜从前主张孙权及时根除刘备,以为能够在京口把刘备供起来,给他美人美食,让关羽和张飞为自己所用。这个主张正本极好,可是孙权却以刘备一时难以控制,尤其是曹操在北方实力强壮,不能搞窝里斗为由,拒绝了周瑜的恳求。不但如此,孙权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想以此来巴结刘备。

刘备一直是周瑜心中的大敌,为何孙权还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增进两人的联系呢?当然,孙权是为了加强孙刘两家联盟的联系,可是,我们要知道,在其时,周瑜是孙刘盟军的盟主,具有军事指挥权,在实力上更处于肯定的优势。刘备尽管说夺取了荆州南部一些郡县,可是荆州的北部重镇却在周瑜的手中,在赤壁之战时,曹操大北,此刻端掉刘备并非没有可能。

就算是孙权顾及曹操的要挟,也彻底没有必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刘备在其时是要借势孙权的。最好的解释就是孙权想凭借刘备来控制周瑜,目的得到平衡,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周瑜说刘备有野心,刘备也说周瑜想自立。刘备勇于当面挑拨孙权和周瑜的联系,若说孙权周瑜之间没有问题谁也不会信。刘备是个多会察言观色,见缝插针的人!

还有一个证据。当周瑜临死时,从前给孙权上了一封奏折,在这封遗书中,周瑜着重自己终身最大的际遇就是受到孙策的特别恩遇,自己时间铭记在心,因此兢兢业业,不敢松懈。现在快要死了,主张让鲁肃接任,鲁肃怎么怎么不错等等。然后说了一句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永存矣!”

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分,我越读越觉得周瑜很冤枉,堂堂大都督,为何在遗书中着重自己“我快要死了,总会说一两句好心的话”?若非周瑜和孙权关系越到晚年越不好,周瑜也不会说这么惨痛、不幸的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郭嘉庞统周瑜哪个更厉害?谁的死带来的损失最大?

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曹魏谋士,庞统,刘备谋士,周瑜,东吴大都督,这三个人看起来各为其主,但是却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英年早逝。郭嘉死的时候三十八岁,庞统三十六岁,周瑜也是三十六岁,原本正是帮助主公建功立业的好年纪,谁也没想到世事如此无常。这三个人在世的时候,可以说对各自的主公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也就左右着局势,那么,这三个人,谁的死对于当时的影响更大一些呢?他们谁更厉害?

曹操的谋士郭嘉,刘备的谋士庞统,孙权的大都督周瑜,这三个人都是东汉末年的奇才,然而都由于英年早逝,让历史车轮的方向发生了偏转。

常听人说,郭嘉不是孔明不出,郭嘉不死就没有三国,这样的话其实大都是从《三国演义》中衡量郭嘉的重要性的,因为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曾经大哭说“若奉孝在,当不使吾有此惨败矣!”也就是说如果郭嘉不死的话,那么曹操赤壁就不会惨败而归,而如果赤壁之战没有发生或者曹操打胜的话,很显然曹操将一统天下,那么三国也就不会出现了。

即使诸葛亮跟了刘备,也将回天无力,但是如果从正史中来看的话,郭嘉的作用其实没那么大,上面曹操讲的那句话也没有记载,但不排除曹操真说过那样的话,因为曹操的确是非常喜欢郭嘉这个人的,两个人的关系也非同一般,郭嘉跟随曹操之后经常伴随曹操左右,而郭嘉也的确是一个奇计百出的人,如果赤壁之战之前郭嘉没有去世的话,不排除他帮助曹操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那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曹操失去郭嘉,真的可谓是损失巨大了。

我们再说庞统,有道是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等人将孔明与庞统并称,也足见庞统的才能非同一般,而庞统死于刘备伐蜀之时,如果庞统不死的话,那么刘备和庞统就足以平定西蜀,不需要再调诸葛亮和张飞赵云进入蜀中。

而如果不掉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的话,那么有诸葛亮,张飞和赵云在,就不至于导致后来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如果而如果刘备方面拥有富饶的荆州的话,再加上西蜀和汉中的资源,同时做到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兵向宛城和洛阳进攻,刘备率军出汉中攻长安平定三秦,那么刘备方面也就可以一统天下了。但是只是由于庞统的死,导致这一切发生了变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最终都成了泡影。

再说周瑜,周瑜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赤壁之战了,他成功的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趋势,也帮助孙权得以偏安一隅,虽然周瑜在帮助东吴方面也有开疆拓土之功,但江东的地盘和势力始终不算很大,虽然孙权也有一统天下之心,但是东吴一直缺乏战败魏国和蜀国一统天下的能力,所以即使周瑜在的话,东吴也并没有一统天下的可能,而且周瑜之后的鲁肃、吕蒙、陆逊,能力都不低,周瑜如果活着的话,其作为也基本上就相当于这几个人后来的作为了。

但是周瑜在赤壁等地所建立的大功却不是郭嘉和庞统所能比的,虽然郭嘉有参与平定乌桓之功,但是曹操后来并不认为那样做是对的,而且得胜太过侥幸,曹操甚至每次想起来都后怕。

因此,如果从这三个人的平生作为上来看,周瑜的成就最高,郭嘉次之,庞统最末,之所以把庞统排在最后,是因为庞统跟随刘备之后并没有做出多大的事情,立下多大的功劳,但是郭嘉跟随曹操却是做出过很多事情的;而如果从三个人去世对各自方面的损失来看,郭嘉和庞统造成的损失较大,而周瑜相对较小一些。

不过这种说法是认可了曹操认为郭嘉在的话可以避免赤壁之败,而庞统跟随刘备可以平定西川的前提条件,但是如果郭嘉活着就真能帮助曹操避免赤壁惨败吗,庞统也能帮助刘备取得西川吗?未必真就如此,只是有可能罢了!所以历史不容假设,不然可能性就太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吴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吴国是今天的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为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吴国不仅有陆军,而且建立了一支编组的强大水军,其主要战舰长达十丈,每舰战车达百人之多。在公元前486吴国联合鲁国对齐国讨伐,吴鲁联军兵分两路,一路从泗水进攻,另一路从淮河入海向北进攻齐国。吴国从海上进攻齐国,这次吴国水军从海上对齐国进攻,是中国发生最早的海战,后世把这件海战看作是中国海军的起源。

吴国的王室来源于周室,吴地的人民为古越族,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最初被中原民族视为蛮族。吴国至春秋已经与周的诸侯国广泛交流,经过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已经成为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地的语言是今天的汉语方言吴语的源头。 吴国地区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后世的吴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周瑜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周瑜真正死因

全文共 1134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你,关于三国时期的周瑜,还是一个比较熟悉的人。他在赤壁之战获胜之后就有了很多名气。后来当周瑜走到巴丘的时候,却生病去世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事情确实是非常的蹊跷,所以在历史上,周瑜的真正死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周瑜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关于周瑜的死并没有完整的记录,从史书和野史上来看,关于周瑜的死一共有四种说法。

一说,自然病死。这是最符合历史的说法,历史上,周瑜是在建安十五年的时候病逝于巴丘的,当时的他年仅36岁。

二说,被诸葛亮三气而死。关于这一段在《三国演义》中有记载。

三说,因战争受伤而死。

四说,在去蜀途中进退两难气急而死,这一段在《三国志平话》中有记载。

据了解,从正史上的记载来看,周瑜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胸怀天下的帅才,孙权曾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网友们之所以会对他产生误会,大都是因为《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太过于深入人心。

2、历史上的周瑜真正死因

一是周瑜受过重伤

赤壁之战后,周瑜准备夺取江陵城,渡江到北岸屯驻,约定日期与曹仁大战。很不幸,在交战过程中,周瑜被乱箭射中右肋,伤势很重。曹仁听说周瑜卧床不起,便率兵上阵。东吴士气受损,周瑜只能强打精神到军营巡行视察,激励提高官兵的士气,终于把曹仁逼退。周瑜受伤这件事情,应该是很严重,否则,周瑜不会强挨着起来巡营。这应该就是周瑜早逝的重要原因。古人寿命本来就不如现如今长,周瑜死时三十六岁,受这么重的伤,应该也能说得通。差不多的情况还有郭嘉,去世时三十八岁,还没有记载他受过很重的伤。同样的情况还有孙策,因为伤势过重(创甚),去世时二十六岁

二是这事如果存在,一定是瞒不住

三国时期的大将以及郡守刺史,都有自己的属官和亲兵,要想用阴谋弄死一个人,这事情肯定瞒不住。原因是,这不是在东吴宫中,周瑜是死于在外任内。周瑜作为将军,有自己的亲兵;作为南郡太守,还有自己的僚属,尤其是,这个南郡衙门,是从荆州刘表这儿继承过来的,如庞统就是原来的郡功曹。周瑜死后,庞统送丧到了东吴,等到丧事结束回到南郡,他又成了刘备的属下,如果东吴人因为压力不敢说出事情,庞统作为另一个阵营的人,是没有必要隐瞒真相的。再说了,南郡旧有班底,绝不是只有庞统一人。如果这事有那么一点风声,刘备是一定会问的,当年周瑜建议孙权扣留刘备于京,刘备就问过庞统。

三是会留下蛛丝马迹

如果真是阴谋,周瑜如果觉得事情不对头,他也会给家里人或者是身边的人暗示些什么,这样就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而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样。根据现有的资料,周瑜不是暴死,而是病情逐渐加重而死,因为他有时间上书给孙权交代后事,这就证明他知道自己是因病而死。《三国志•周瑜传》写的是“病卒”;《鲁肃传》写的也是周瑜“病困”期间给孙权推荐鲁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赤壁之战谁的功劳最大?周瑜和诸葛亮谁才是最大功臣?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到底谁才是赤壁之战最大的功臣呢?相信大家内心的候选人肯定会有周瑜诸葛亮,周瑜作为东吴大都督也是吴蜀联军的总指挥,自然功不可没。但是诸葛亮借东风才是最后能重创曹操大军。所以两人的功劳也是旗鼓相当,不过这个评判场景只能放在演义里面,因为正史当中诸葛亮根本就没参加过赤壁之战,所以这就非常尴尬了,那功劳肯定就是周瑜一人的事情了。但是按照演义里的说法,诸葛亮的贡献也是不能小瞧的。

其实周瑜应该算是诸葛亮的前辈,毕竟周瑜很早就和孙策一起建立了东吴政权,也算是东吴奠基者之一。而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才是诸葛亮出仕的第二年,自然各方面肯定都排不上位,就跟别说能和周瑜平起平坐了。所以从两人的资历来看,周瑜是完胜诸葛亮的。不过诸葛亮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管你是谁我都敢和你比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信诸葛亮才敢一人前往东吴舌战群儒,最后说服了孙权和刘备结盟,不然双方各自为战的话胜率肯定会小很多。

在赤壁之战中间,诸葛亮上演了一次神奇的草船借箭,同样证明了自己的智慧非凡,而且这种操作只有高手才做的出来,如果换做心理素质稍微差点的人估计就只能弃船逃跑了。所以诸葛亮这次算是扳回一城,而周瑜也对诸葛亮刮目相看,心想“这刚初出茅庐的小子原来还有两把刷子,看来以后也会是一位非常棘手的对手。”这回周瑜算是猜对了,只是好像他没算到自己最后还死在了诸葛亮手上,也是相当的讽刺了。

不过最关键的计谋还是周瑜和黄盖上演的苦肉计,直接成功骗过了曹操的眼睛,黄盖诈降成功还让曹操付出了有史以来最惨痛代价。这才是蜀吴能够以少胜多的关键因素,但这件事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当然你可能会说诸葛亮算准了东风,不然黄盖的船业撞不到曹操的船,但是这件事是周瑜和黄盖秘密进行的,所以周瑜肯定也会算天气,这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

总结看下来呢,赤壁之战最大功劳的人还是周瑜。毕竟周瑜作战经验更加老道,诸葛亮还需要经历几年实战的磨练,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对于周瑜来说这也只是常规操作而已,不过最可惜的是周瑜死的太早,不然说不定和诸葛亮之间还能擦出不少火花,后人也能有跟多有意思的故事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周瑜打黄盖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时,曹操率八十万雄师与孙刘联军对江而持。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后,决定让人诈降取得曹操信任,并乘机火攻曹军。正当周瑜对诈降人选一筹莫展时,老将黄盖来到帐中主动请缨,愿意受些皮肉之苦以报效东吴。于是,黄盖便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故意大唱反调。

认为如果一个月不能击溃曹军,倒不如束手就擒。 周瑜听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要将黄盖斩首示众,在诸将的苦苦哀求下才改为杖责50军棍。一阵痛打把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消息传到曹营后,曹操对黄盖“投降”一事深信不疑。就这样,黄盖乘着东风,成功火烧曹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周瑜的性格特点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性格特点

1.周瑜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军事形势的预测、临阵指挥、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博采众议、果断决策的胸怀,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2.周瑜是一个宽宏大度之人。程普与他不睦,程普认为自己年长,经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终于抛弃偏见,对周瑜非常敬服,并与他融洽相处。

3.周瑜是一个忠义之人,他协助孙策渡江,打败扬州刺史刘繇,吴郡、会稽就不可能为孙策所得,又在孙策死后全力辅助孙权顽固东吴江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周瑜怎么死的?周瑜是谁?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字公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周瑜出身士族,从小与孙策一同长大,孙策英年早逝,于是周瑜辅佐孙权,孙权视之如兄。

据说周瑜风采斐然,而且精通音律。曾经有一次周瑜边喝酒边听音乐,其他人在敲击乐器的时候,有一个乐器声准不对,而周瑜在喝醉酒的情况下,依然能精确地分辨出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说明周瑜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常之高。

周瑜的军事才能也十分了得,在三国时期,周瑜率领着孙刘联军与曹操相抗,最终火烧赤壁,打败了曹操,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三国演义当中塑造了周瑜小心眼的形象,说周瑜是被诸葛亮三气而死,实际上周瑜为人十分大度。曾经东吴政权有一位将领叫做程普,他十分看不惯周瑜,觉得周瑜年纪很轻,但是经过一番交流之后,发现周瑜其实为人宽和,于是程普感慨道与周郎相交,就像喝美酒一样,酒不自人人自醉,十分惬意。

周瑜年仅36岁就已亡故,事实上是周瑜在征讨荆州的时候,在路途当中水土不服,又偶感风寒最终病故。周瑜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一生对东吴政权三分天下的格局创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就是周瑜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趣味象棋之三气周瑜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象棋不仅博大精深,非常考验玩家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非常的有趣。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趣的棋局-三气周瑜吧。

操作方法

1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三气周瑜棋局。从整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谁都有可能取胜,就看谁走的更有技巧了。

2

红方先走炮一进五将军,从侧面发起攻势。

3

红方将军,黑方可以用炮或者象阻挡,黑方炮7退2阻挡。

4

红方兵六进一将军,对黑方穷追猛打。

5

由于红方车的作用,黑方只能士5退4吃掉红方的兵。

6

红方车六进四吃掉黑方的士将军。

7

黑方将5平4吃掉红方的车(如果黑方将5进1躲避,则红方车三进二将军便可绝杀黑方)。

8

红方车三平六将军,从正面发动进攻。

9

黑方挡无可挡,只能将4平5躲避。

10

红方炮二平五将军,黑方无路可走,红方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周瑜与诸葛亮相差多少岁?为什么总觉得周瑜比诸葛亮年纪小?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是在影视剧,还是戏曲表演当中,三国时期周瑜的扮相,总给人一种他的实际年龄要比诸葛亮小很多的感觉,甚至是在一些版本的影视剧中,明明知道他们的实际年龄大小,却还是选择了一个年龄大一些的演员来扮演诸葛亮,而且在民间似乎也有一种默认的共识,那就是周瑜要比诸葛亮小。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周瑜与诸葛亮究竟相差多少岁?

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之间往往会存在差异,三国人物尤其如此,以至于出现“历史诸葛亮”和“演义诸葛亮”的区别。比如历史上的诸葛亮比周瑜要小六岁,但在包括经典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在内的很多艺术作品中,诸葛亮的年龄看起来都要比周瑜大。

其实经典版《三国演义》的剧组知道诸葛亮的年龄比周瑜小,但一方面由于演员的原因(唐国强比洪宇宙年龄大),更重要的是鉴于当时民间的传统观念不接受周瑜比诸葛亮大,所以才在电视剧中让周瑜的年龄显得比诸葛亮小。那么民间为什么会觉得周瑜比诸葛亮年龄小呢?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一定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面把周瑜的年龄写小了,所以民间才会觉得周瑜比诸葛亮年龄小。但在《三国演义》的原著里面从来没写过周瑜的年龄比诸葛亮小,而且在周瑜去世的时候按照真实的历史写到了周瑜的年龄,这“锅”确实不是罗贯中的。

不过为了突出主角诸葛亮,小说《三国演义》确实给读者一种诸葛亮的人生经验胜过周瑜的感觉。这导致在传统戏曲中,诸葛亮是带着长胡子的老生,周瑜是没胡子的小生。而在传统相声《八扇屏》中,周瑜更是被放到了“小孩子”里面。

国人了解历史更喜欢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往往忽略了史书的记载。像“三国历史”,大部分都是读《三国演义》,又有几人去读《三国志》呢?

这虽然没有什么不好,但一些历史细节却存在巨大误差。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在潜意识中认为,诸葛亮的岁数要比周瑜大的多,然而史料记载正好相反,实际上周瑜的岁数要比诸葛亮大很多。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管拜蜀汉丞相,数次北伐曹魏失败,公元234年,在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周瑜,生于公元175年,21岁辅佐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辅佐孙权继位。公元208年,率军联合蜀军,于赤壁大败曹魏,奠定“三国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以此来看,周瑜要比诸葛亮大6岁。这与大部分人心中的,白须老者诸葛亮,青葱少年周瑜实在在不相符。归根到底也是因为周瑜死的太早了,人们只记得年轻的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周瑜的特点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的周瑜性格特点是足智多谋,口才出众,他所阐述的内容,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侃侃而谈,意气风发,给人以清晰爽朗之感。更重要的是,周瑜还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大公无私。对于身边的一些有才能的人,他都极力向上推荐,他觉得这些人都比自己优秀。他还是一个忠义之人,不管是对友情还是爱情都十分专注。

周瑜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周瑜出身大族,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汉朝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周瑜说“既生瑜,何生亮”后面一句是什么?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非常有名,其实也算是周瑜对诸葛亮有着很高的评价。只不过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可能有些朋友就不知道了。其实周瑜并不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而且可惜诸葛亮不能让吴国所用,所以才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这句话是罗贯中加上去的,目的也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当然周瑜的意思可能真的是被误解了。

说到周瑜,有的人会想到那个“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豪杰,却也会有人想到一个小肚鸡肠的小人。之所以有人会认为周瑜是一个小人,都怪现在的《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过分的吹捧,以及对周瑜的贬低。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周瑜是一个聪明睿智,有着很强能力的人。在孙策统领江东的时候,周瑜就与孙策交好,后来加入吴国阵营。孙策死后,周瑜辅佐孙权统领江东。在孙权的帮助下,周瑜的才能也得以展现,其中赤壁之战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当时,周瑜与诸葛亮都是有大智慧的人物,两人更是被彼此的才华所吸引。周瑜还对诸葛亮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既生瑜,何生亮。”

在如今,人们普遍认为周瑜的这句话是对诸葛亮才能的羡慕以及嫉妒,其实不然,周瑜对诸葛亮并没有嫉妒,而是对他的充分肯定。这句话的后边还有着另一句话:“君未归,孤何安。”这充分的表露出周瑜对诸葛亮才华的渴慕之情。

君还未归顺江东,我怎么能够安心。这句话充分的表达了希望诸葛亮可以“弃暗投明”,来到江东辅佐孙权的情感。但是,诸葛亮始终没有答应周瑜,否则历史必将是另外一个局面。毕竟,“一时瑜亮,并世双雄”可不是简单的吹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三气周瑜是那三气啊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一气是《三国演义》的第五十一回,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后,周瑜和诸葛亮有约定,但是被诸葛亮将计就计,既没有违背约定,也提前夺取了荆州。二气是周瑜设计,想在孙尚香嫁给刘备的时候杀掉刘备,但是又被诸葛亮识破,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是周瑜主动向刘备邀请,想要讨还荆州,但是,被诸葛亮识破,周瑜一怒,再加上原来的旧伤,最后气急身亡。

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周瑜是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由于他长相英俊、精通音律,因此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三国演义》中将周瑜丑化了,实际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三气周瑜”是明代罗贯中所作《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周瑜三次用计都被诸葛亮识破。这个故事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虚构的,正史上并无此事。此外周瑜心胸也十分宽广,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完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周瑜怎么死的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员大将,曾经在赤壁大败曹军,火烧连营300里。真的是一战成名。可惜他年纪轻轻,仅36岁就死去了。历史上究竟周瑜怎么死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操作方法

1

小说《三国演义》中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在临死之前还喊出了一句流传千年的话:既生瑜、何生亮。但实际上查阅历史资料知道,周瑜出道的时候诸葛亮还是个小学生。双方资历,年龄、身份都不对等。说周瑜被诸葛亮气死,有点不靠谱。

2

有一种说法是建安十五年的时候,周瑜提出征伐益州,孙权批准后,没想到周瑜率军在征伐的途中竟然得了重病,自此一病不起,最终在湖南岳阳病死。这个也有可能,毕竟当时的医疗技术并不发达。

3

《三国志》记载: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意思是说周瑜亲自上阵,中了敌人的流矢,后来因伤势过重,行军打仗又无法养伤而死在行军途中,年仅36岁。

4

孙权听闻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资,然而寿命短促,我还能依赖什么呢?”又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感动左右。皇帝亲自为大将穿丧服,这在古时候是绝无仅有的。

5

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朝廷支付。孙权称帝后,对各位大臣说:“如果没有公瑾,我是当不上皇帝的”。说明孙权非常之器重周瑜。

特别提示

三国演义小说里面把周瑜形容成嫉妒小人,以此来烘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这是不尊重历史事实的,实际上周瑜的军事才能并不比诸葛亮低,周瑜的名气和官职都比诸葛亮要大,周瑜犯不着和诸葛亮斗气,所以说气死的说法不切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诸葛亮在野史中竟是一位小人?周瑜司马懿纷纷中计

全文共 2228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在演义中可以说是完美的化身了,基本上任何方面都是顶尖水准,而且死后也特别悲情令人惋惜。其实诸葛亮在野史中就成了一位小人,因为能够一以贯之的人只会出现在小说里,生活当中大家为了生存多多少少都需要左右逢源,见风使舵。所以诸葛亮的出现给了人们很多不真实的错觉,一起来看看阴暗起来的诸葛亮是什么样子的吧。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关于诸葛孔明的故事,民间传说也极为广泛,被老百姓看做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说说野史里的小故事,看看诸葛亮“阴险”的一面。

1、诸葛亮给周瑜哭丧,用针扎死周瑜

赤壁之战之后,天下大势,注定三分天下。东吴偏居江南,又有蜀汉“借居”荆州,迟迟不归。大都督周瑜,于公于私,对诸葛亮怀恨在心。于公:有诸葛在,必将有害于东吴的长治久安;于私,最显著的莫过于那句“既生瑜,何生亮”诠释的透彻。周瑜记恨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更担心东吴哪天被蜀汉吞并。鉴于之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惨痛教训。周瑜绞尽脑汁想出最后一条“妙计”。“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最后一条妙计,是赔上了自己的身价姓名。

周瑜佯装去世,派使者前去蜀国报丧。务必要求诸葛先生亲自前来吊唁。使者报文:只因诸葛为周瑜平生仅有的佩服之能人智者,相见恨晚,相处恨短,故督导临终前再三叮嘱,务必诸葛先生亲自吊唁。打发走使者之后,诸葛亮陷入沉思,不一会哈哈大笑,奴仆异之,问其故。诸葛答曰:方日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今日定是心怀叵测,定是趁我前去屌吊丧,攻我城池,夺我荆州。我索性将计就计。

于是乎,诸葛亮带着奴仆僧侣,番纬孝衣,星夜兼程,赶往东吴。一到建业,就立刻奔向都督府,连哭带喊,“督导啊,你怎么这么狠心,抛下这大好江山,撒手不管了。真是天妒英才啊!我与都督情同手足,说什么也要见最后一面。”于是吩咐左右,开棺。周瑜何许人也,早就料定诸葛亮会开棺验明真假。做戏做全套,他索性在诸葛亮来的前一天,安排好进军事宜,就躺在了棺材里,就是想第二天叫诸葛亮看到他躺在棺材里,信以为真,放松戒备,争取进攻时间。

可惜诸葛亮更聪明。看到棺材里的周瑜,哭的更厉害了,一边哭一边往棺材那边挪动,最后直接趴在棺材上哭。趴在棺材上后,表面上哭的很厉害,暗地里,从怀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银针,银针长一尺有余,其上沾有剧毒,顺着棺材缝,就是往里边扎。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人体穴位,虽然隔着棺材,照样不偏不义的正好扎到周瑜的生死穴上。就这样,周瑜的活出丧,变成了真出丧。诸葛亮哭的更凶了,“我的都督啊,你死的好惨啊,我一定为你报仇。”心里笑开了花。

这个故事,虽然是民间的传说,但传说存在也是有缘由的。

1、周瑜英年早逝,并且与诸葛亮及其背后的蜀汉势力一直不对眼。

2、百姓民间流传这样的故事,反映了“笑面虎”、“口蜜腹剑”、“人心叵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等等的社会现实。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

2、诸葛亮毒死司马懿

诸葛亮的另一个死对头,就是司马懿了。诸葛亮总共五次北伐,好几次都是被司马懿固守不战,而又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兵的。这两个冤家,相互斗争了几十年,最后司马懿凭借长寿,熬死了诸葛亮。

诸葛亮死前,吩咐手下,他死之后,不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一日正好路过一方水土,诸葛亮下车观看,只见此地背山靠水,左右各有一个小山丘,正好是“双卫护主之地”,便吩咐自己的学生和子孙,他死之后,就埋藏于此,不许陪葬任何贵重器物,只可陪葬一本自己亲手写的“特制的”兵书即可。不久之后,诸葛亮与世长辞。他的学生和子孙,按照他的遗愿,安排了他的后事。

曹魏这边的司马懿,听探子回报,诸葛亮已死,开始还心存怀疑,以致错过了追击蜀军的最好时机。而后,司马懿心想:诸葛亮一生,妙计无数,定会留下兵书之类的。况且,他徐徐退兵,掩人耳目,定是葬在五丈原不远之处。于是,待战场平静,蜀兵远去之后,司马懿带着亲卫兵,在周边寻找,不出几日,走到那个“双卫护主之地”,司马懿也是奇门遁甲的行家,看到此地地形,对手下说,“那诸葛小儿,定是葬身于此,以保佑蜀汉再出一位如他一般的卫士,守护少主刘婵”。

于是很快就找到了诸葛亮的棺椁,不出所料,果然有一本兵书。司马懿如获至宝,小心的收入囊中,以便日后细心观看。出征在外,白日行军练兵,夜晚安营扎寨。深夜,司马懿拿出诸葛亮的兵书,在油灯下仔细观看,看到精彩之处,不由内心感叹。唯一的不适应,就是这本兵书似乎是特制的纸张,特别轻薄,为了翻看下一页,司马懿不得不以手沾唾液,搓开纸张。看的兴起,以司马懿的聪明,也没注意这个细节。

一个时辰之后,司马懿略感不适,但因兵书讲的兵法太过精彩,还在坚持研读兵书。两个时辰之后,浑身五脏六腑,越来越绞痛。突然,司马懿猛然抬头,瞪大双眼,大喊一声“诸葛小儿,死也不放过我,这兵书有毒......”说完,司马懿七孔流血,倒地身亡。

原来,诸葛亮明知自己时日不多,司马懿定会是蜀汉的大敌。故而以秘法,制作纸张,并将纸张炮制在剧毒的大缸中九九八十一天,而后干燥处理,制成兵书。司马懿每次用手沾唾液翻页,就吸进了诸葛亮的毒。诸葛亮选择“双卫护主之地”,也是为了叫司马懿找到他的墓地,拿到兵书。

这个故事是我 小时候听的野史,也能从中悟出不少道理:

1、我们平时要讲究卫生,病从口入。

2、当我们自以为聪明的时候,也许就是正好刚刚落入更加聪明的人的全套。现在很多的骗局就是自以为聪明,比如 “象棋残局骗局” “电信诈骗”“传销”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正史中周瑜死后小乔去哪了

全文共 135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小乔和大乔这两位想必大家都知道的只有用美丽两个字来形容了,才貌双全就是给两个量身打造的吧,而且这个两个人也嫁得很好,但是就是周郎的命有点短啊,而且大乔也好不到那去,那么在正史中,周瑜死后,小乔去哪了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1

看过一个现代人写的,不可描述的小说,说孙权趁孙策在前方打仗的时候设计得到了大乔,后来孙策被刺杀身亡,孙权成了吴主,经过了紧张的赤壁之战,后来一次孙权看到了小乔,心有所动,于是通过大乔,又得到了妹妹小乔。

后来周瑜年纪轻轻的去世了,吴大帝孙权则坐拥两大美人大乔和小乔,很是逍遥。

这个脑洞大开的故事,有两个前提,那就是大桥和小乔都是年轻守寡,而且,大乔小乔真的很美。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激周瑜时的说辞,就是要东吴用一叶小舟把两位美女送到曹营,曹操就会退兵。以曹操的尿性其实他是很喜欢人妻或者寡妇的,当年为了得到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杜夫人,他是不惜开罪关羽的。

三国志上说大乔小乔“皆国色也”,真的很美,而且她们嫁给的夫君都是短寿的人,孙策26岁就死了,周瑜不过比他多活了十年,36岁时就英年早逝。

大乔小乔应该很早就守寡了,所以才给编故事的现代人很多想像的空间。

2

周瑜死时只有36岁,和小乔共同生活了9年,育有2子一女。

从古人娶妻都娶比自己略小的规律来看,当时周瑜去世,小乔不过30岁左右,正是一个女人最黄金的年纪,其生活肯定不成问题,被东吴照顾的妥妥的。

但是她后来的生活史书上是不写的,所以编故事的就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

但是周瑜和小乔的三个孩子,史书上却有提到,长子周循娶了孙权的长公主孙鲁班,但是周循和他爹一样,是个短命的,“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周循的作风很像他爹,可惜天不假年,早早的去世了,后来长公主孙鲁班很快又再嫁大将全琮,所以历史上孙鲁班又被称为全公主。

周瑜女儿又被许配给了孙权的太子孙登,历史上对这位姑娘的记述也只有五个字“女配太子登”具体后来她在皇宫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历史是没有记载的,因为孙权太能活了,活活熬死了太子,孙登33岁就去世了。

周小妹是孙登正式的太子妃,举行婚礼时孙权亲自去参加了各个环节,可见对这门婚姻的重视程度。

周瑜的小儿子周胤,孙权也很重视,从老孙家找了个姑娘嫁他,还封周胤为都乡侯。但是这哥们比交放飞自我,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正事儿一概不理,孙权一怒把他变为庶人,让他回家玩去。

后来诸葛瑾,步骘,全琮(就是周胤大嫂的现老公)纷纷为周胤求情,说这小子虽然混蛋,但是他爹可是周瑜啊,求您放过他吧。

孙权一想:“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没有人周瑜自己别说当皇帝了,恐怕现在在都不知道给老曹家欺负成啥样了呢。不看僧面看佛面,冲着周瑜就饶过周胤吧,于是孙权下令,恢复周胤的爵位,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这边孙权刚下旨,另一边周胤就死了,时年四十岁。

3

虽然周胤吃喝嫖赌,但是因为活的够长,后世很多自认周瑜后人的人,在家谱上都能追溯到周胤的名下,说:“胤公享年四十,夫人享年三十有八,生子有三,即豫、泰、纂也。”

周瑜家族和现代的肯尼迪家族有点像,都有早逝这个特点,这里面其实就有很多好玩的想象了,比方说阴谋论什么的。

小乔大乔在他们的丈夫死后就从历史上消失了,虽然她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也许精彩,但是失去了和那个传奇男人的绑定后,变得也就无足轻重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