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悬浮在空中【汇集20篇】

北冰洋,洋名Arctic源于希腊语,意即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德国地理学家B.瓦伦纽斯首先把它划成独立的海洋,称大北洋;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命名为北冰洋。改为北冰洋一则是因为它在四大洋中位置最北,再则是因为该地区气候严寒,洋面上常年覆有冰层,所以人们称它为北冰洋。

浏览

2385

文章

1000

地球物理阵列电磁法“火眼金睛”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科研人员历经十余载,研究成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同步、阵列天然场与人工场相结合的大探测深度电磁法找矿新技术。运用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已在内蒙古一矿区地下300多米处,探明了40米厚最高品位25克/吨(工业级高品位)金矿体;在陕西一缺水地区,探明并打出日出水量5000吨的深部优质地下水,解决了当地饮水难题。2004年7月4日,该所发布了这一研究成果。

这种被称为地球物理阵列电磁法的新技术,以天然及人工电磁场为场源,采用阵列覆盖、多点同步数据采集方式,以及先进的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方法,获取地下电性结构和物像信息。自上世纪90年代起,科研人员从单通道、有线遥测、阵列天然场方法技术起步,如今已发展为多通道、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同步、阵列天然场与阵列人工场相结合、多参量大探测深度电磁法新技术。整个系统由阵列接收机和轻便多频发射机组成。

阵列模式排列犹如几十名学生做广播体操队形,每个人前后左右都有一定距离,每个人位置相当于阵列的一个点,在同一时间各点同步测量,计算机同步录入各点测量数据,整个过程均由计算机控制。这种排列既可对较大范围空间实现密集覆盖,又易于确立参照系,进行拟连续追索对比和精密发现突变现象和探测目标;保障在阵列所及的观测点上同一时刻高质量地采集各测点数据。

据介绍,这种用于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危机矿山勘查研究的新技术,经在沙漠戈壁滩、西藏高原、林区、黄土沟壑等地貌使用,均取得良好找矿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迄今为止最像地球的5个地外行星

全文共 2081 字

+ 加入清单

"在某处发现了另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我们已经听腻了。数据显示,我们已经发现了近2000颗所谓的类地行星,其中大部分看起来确实有点像地球。然而,有多少行星足够相似,足以让人类在其上生活?

许多地外行星的可居住性被大大夸大了。行星M刚刚宣布发现行星GJ1132b,声称它是有史以来发现的最适合居住的行星。然而,事实上,尽管它是人类发现的离地球最近的几颗系外行星之一,但它的环境与地球的环境大不相同:因为它靠近恒星,所以它的表面温度高达几百摄氏度。

GJ1132b艺术想象地图

类似地,Tau Ceti和Kepler 186f也被吹捧为地球的双胞胎,但事实上有许多外星行星比它们更像地球。

我们通常使用地球相似性指数来衡量行星的可居住性。该指数由行星的半径、密度、表面温度和逃逸速度(飞出行星所需的最小速度)计算得出。然而,对于许多行星来说,我们的观测数据并不全面,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利用已知的信息来进行评估。地球相似指数的值介于0和1之间。如果这个值达到0.8以上,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它类似于地球环境。在我们的太阳系中,火星的环境影响指数为0.64(与开普勒186f相同),而金星的环境影响指数最大值为0.78(与Tau Ceti e PS相同:金星的表面温度为465摄氏度,因此即使该指数高达0.78,也不会比地球环境差多少)

事实上,如果你真的想寻找外星生命,你不应该只看“类地行星”。一些黄色行星更有可能孕育生命。然而,让我们先来看看具有最高相似性指数的五颗行星,它们可能是“第二个地球”的候选行星。

开普勒438b

开普勒438b及其恒星

据我们所知,开普勒438b(ESI=0.88)是与地球相似指数最高的地外行星。2015年,我们发现了一颗比太阳更小更冷的红矮星。此外,它仅比地球大12%,距离地球470光年,公转周期为35天,位于其可居住区(所谓的可居住区是恒星周围的温度适宜且液态水可以存在于其表面的范围)。

地球上的日出(左)和开普勒438b上的日出(右)

通过开普勒围绕暗星的一系列探索,我们目前无法判断这颗行星的质量,但如果发现它是由岩石组成的,那么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是地球的1.4倍,即0-60摄氏度。当然,环境影响指数不能随便用地球环境来确定,还必须考虑许多其他因素。最近,一些研究发现,这颗行星的主要恒星经常爆发出强大的耀斑。也许正因为如此,这颗行星将被归类为“一颗不适合居住的行星”。

2.Gliese 667Cc

Gliese 667C星系

Gliese 667Cc(电喷雾指数=0.85)于2011年被发现。它围绕着格利泽667三体系统中的一颗红矮星旋转,距离地球只有24光年。我们是怎么找到它的?我们使用径向速度法,其原理是观察恒星运动时万有引力对行星的影响。科学家估计这颗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8倍,但其体积尚未计算出来。这是因为这颗行星还没有直接出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它的半径无法测量。它的公转周期持续28天,位于这颗冷恒星的可居住区。表面温度可能是5摄氏度。(温度太合适了,真的有三体文明吗?)

开普勒442b

开普勒442b(左)和地球(右)

开普勒442b(电能量指数=0.84)于2015年被发现。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倍,它的主星是一颗比太阳更冷的星,距离地球1100光年。在可居住区,它的旋转周期是112天,但它的表面温度可能低至零下40摄氏度。当然,与火星接近极点的冬季零下125度的气温相比,这并不算太糟糕。像前一颗行星一样,这颗行星的质量是不确定的,但是如果它是由岩石构成的,它的质量可能达到地球的2.3倍。

4.开普勒62e和62f

开普勒62星系(上)和太阳系(下)

开普勒62e & 62f(ESI=0.83 & 0.67)这两颗行星是开普勒望远镜在2013年穿过恒星前方时发现的。他们的恒星距离我们1200光年,比太阳稍冷。它们的半径分别是地球半径的1.6倍和1.4倍,它们的公转周期分别是122天和267天,这意味着它们都在适宜居住的范围内。像许多用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的行星一样,它们的质量是不确定的,但有可能两者都是地球质量的30倍。如果大气条件允许,两颗行星也满足“液态水”的条件。

开普勒452b

开普勒452b (ESI=0.83)于2015年被发现,可能是在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的可居住区发现的第一颗疑似类地行星。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的1.8倍,它的公转时间是385天,离我们1400光年。然而,因为恒星太小,无法测量它的运动,所以行星的质量是未知的。据估计,这颗行星的质量至少是地球的五倍,表面温度应该在零下20度到10度之间。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即使是与地球相似的行星,由于其主要恒星的活动,也可能无法为生命的繁殖提供条件。其他行星要么体积过大,要么温度过高。然而,从地外行星的发现率来看,仍然有可能在未来20年内找到一颗质量和大小与地球相似的行星,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和一条相似的轨道。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将会给欧洲航天局预计在2024年发射的柏拉图式宇宙飞船。

蝌蚪君编译自Gizmodo,风之刃的翻译,转载必须注明来自蝌蚪的工作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地球的质量有多大?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在搞清楚“质量”的概念以后,有关地球质量的研究就自然而然地摆到了科学家们的面前。人们意识到地球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根本不可能用任何方法得到一个能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力,而且,人们也绝对无法称出地球的重力质量。但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我们可以不去直接称地球的重量。如果我们在距地心一定远的地方测出某个常见物体所受的重力,就可以将其与该物体在地球表面距地心这样大的距离内所受到的重力引力相比较,在该物体质量已知的条件下,就可求出地球的质量。

尽管如此,我们仍有一个麻烦,即地球引力其实非常小,以至于只有在它作用于巨大的物体时才显露出来。我们认为,与其他有巨大破坏力的作用力一样,地球引力是十分强大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将它与硕大的地球联系起来了。而当它仍用于诸如一个铁块这样的物体时,它产生的重力引力是那么小,以至于人们几乎无法测到它。

英国科学家亨瑞·卡文迪许于 1798 年开始解决这一问题。他将一条细线系于一个轻质木棒的中端,并在木棒的两端各系上一个小铅球,从而制成了一个简单的装置,木棒可绕悬线自由扭动。这样,只需轻轻一碰,木棒两端的小球就可改变装置的运动状态。利用这一方法,卡文迪许测出了不同作用力产生的“扭矩”。

而后,卡文迪许将两个较大的金属球分别装于这两个小球的附近,这两个金属球与两个小球之间的引力使悬线发生轻微的扭动。根据扭臂的长度,卡文迪许计算出了两对球体之间的相互的吸引力,进而他根据两对球体的中心距和各球的质量,以及位于地表的相同球体所受的重力(该重力大于两球间的相互作用力),与两对球体间吸力的差值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

卡文迪许认为地球的质量约为 6×1024 千克。这一数据直至今天仍一直被科学界所认可。因而,卡文迪许的研究可以说是在该领域的首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保护地球知识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保护地球,人人有责。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保护地球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保护地球知识——把工作地点绿化

1、 有毒的文具(例如麦克笔、修正液)尽量少用

2、 节省用纸,必要时才影印或计算机打印

3、 安排把废纸回收再生,交给回收商

4、 自动贩卖机浪费又污染,尽量自己冲制饮料

5、 自备简便茶杯餐具,减少免洗餐具等的使用

看过“保护地球知识“

保护地球知识——衣着顺应自然

1、 多选自然纤维(棉、羊毛、麻等)衣物,少买人造纤维

2、 适量地添置衣物,买得太多会浪费资源

3、 建立个人衣着风格,不必为了流行多买时装

4、 多穿不用烫仍然得体的衣服,例如T恤,可以省电

5、 可把旧衣服改装翻新,既省钱又省资源

6、 多穿二手衣服,例如哥哥姊姊传给弟妹

7、 干洗衣服耗用化学物质污染环境,可免则免

8、 不买皮草以免危害野生生物,养动物做皮草会浪费资源

保护地球知识——行得其法减少污染

1、 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必要时才乘计程车

2、 尽量不买不用私家车,如要使用的话应妥为保养

3、 汽车采用不含铅汽油,用省油的方法开车

4、 可能的话多走楼梯,少乘电梯

保护地球知识——适当饮食多福多寿

1、 尽可能喂母乳,必要时才用婴儿奶粉及婴儿食品

2、 多在家里进餐,少上馆子,可减少浪费及污染多自制饮料食品,有益健康又省钱,更保护环境

3、 食物添加物往往对人及环境都有害,避之则吉

4、 多吃蔬果少吃肉,个人健康有助利,地球更减少破坏

5、 快速及空运来的食品都耗用大量能源,污染环境

6、 高度加工的食品对人无益,更浪费资源兼污染

7、 即溶饮料及即食食品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8、 吃燕窝、鱼翅、鲍鱼、穿山甲等野味,残害生灵又破坏自然生态

9、 尽量用散装茶叶,少泡茶包,节省资源,减少污染

10、 尽可能买有机蔬果,减少化肥及农药,害人害地球

11、 试自己种植蔬果,既有益身心又有满足收获

12、 多选购本地及邻近地区产品,减少运输能源及污染

13、 多光顾传统市场,可以减少过份包装及加工食品

14、 郊游及远足自备水壶,少买包装饮料

15、 高度浪费资源(例如用发泡胶盒)的餐饮店少光顾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地球进入“人类世”?!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是什么?

全文共 195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人类世界工作组”提出,地球在20世纪中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人类世界,其基础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留在地球上的放射性物质。什么?地质教科书又要翻新了?

(截屏来源:科技日报)

在会议上,科学家们激烈地争辩说,仍然有四个AWG成员反对这种地质年代划分。他们认为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是渐进的,不应该仅仅根据放射性核素来命名新一代。那么,科学家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是什么?人类世界的建立将如何影响人类发展?

顾名思义,“人类世界”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全球性影响并留下地质记录的时期。一旦人类世界建立起来,它将成为自全新世以来最年轻的地质时代,人类也将为地球历史书写新的一页。回顾地球46亿年的历史,无数作家登上了这个舞台。当我们阅读这本地球史书时,年代地层单位(空间)空间、边界、系统、系统和等级是史书的书页。地质年代单位(时间)周,戴,纪,史和齐是我们阅读的时间,他们都一一对应。全球年代地层单位边界剖面和点位置(GSSP)是区分两个时代的页码。

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地层弯曲产生褶皱(见地图来源水印)

地球,这本巨大的历史书可以大致分为两册:隐生动物和显生宙。神秘时代混沌的开始是一部神秘的生命诞生史。除了26亿年前的大规模氧化作用和6亿年前的埃迪卡拉动物群(震旦纪),其他时间几乎找不到生命。

显生宙丰富多彩,由三个部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和十一个章节(时期)组成。每一章都可以分成几个小节(时期)。显生宙的三个部分中,中生代最为著名。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在这一时期空前繁荣,裸子植物占据了植物王国,燕山和印支运动不断地塑造着地球表面,大气中的氧含量比新生代高几倍,一直持续到白垩纪末期。突然,一个非现场事件结束了这篇丰富的文章,中生代霸王恐龙都灭绝了。当地质学家翻阅晚白垩世的地层史书时,他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标志——铱(陨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层中的含量比任何其他时期都高几至30倍。就这样,陨石与地球相撞,爬行动物章节被翻过,哺乳动物登上舞台。

恐龙是中生代的霸主(图源:51MIZ.COM)

看到这一点,我们可能想知道地质学家是如何划分地质年代的。事实上,在我们星球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影响全球变化的地球化学事件。地质学家通常通过在地层中寻找那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地质记录来划分地质年代。

为了找到有代表性的地质记录,有必要提及英国地质学家威廉·史密斯,他在19世纪初提出了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化石序列法。一般来说,它是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它们处于同一时代,不同时代的地层包含不同的化石。“利用这条规则,我们可以确定地球的相对年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化石都可以用来确定地层的年龄。只有进化速度最快、水平分布最广的标准化石才能用来划分地质时代。此外,地层的绝对年龄也可以通过放射性元素衰变,即同位素年龄测定来确定。然而,影响同位素定年的因素复杂多样,因此化石仍然是地质定年的主要证据。

三叶虫化石经常被用作地层划分的标准化石(地图来源:米脂网)

中生代结束后,哺乳动物很快进入了繁盛期,但人类的出现逐渐改变了这种自然进化趋势。从一英亩农田到南极冰川,人类活动正在影响全球环境变化。人类世界的开始,可能是这样的:

嘭——一声巨响,天空中绽放出巨大的蘑菇云,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地爆发了!在这个盛大的仪式中,放射性核素潜入地层,成为地质记录的一部分。

(见水印的来源)

当然,也有可能海水继续升温,美丽的珊瑚逐渐变白,新的化学物质继续沉积。

(资料来源:51.MIZ.COM)

也有可能冰川正在融化,工业废气正在进入天空,从而进一步侵入南极冰盖。冰芯记录了整个入侵过程,我们的地球已经成为一个“热”的星球。

(见水印的来源)

目前,人类世界工作组一直在寻找能够将人类世界与全新世分开的“金指甲”。然而,由于地质历史上人类活动的时间太短,化石不太可能成为划分人类世界的金钉,科学家只能观察年轻的地层。关于人类何时开始主宰地球环境的变化,科学家们也有许多分歧。或许这场里程碑式的辩论将会继续。然而,人类世界的提议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正在改变整个地球。

(资料来源:www . human cone . info)

人类出现至今,但数百万年的历史给环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从渡渡鸟到北美鸽子,从滴滴涕杀虫剂到白色塑料,从臭氧层空洞到全球变暖,我们的地球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用智慧塑造了自然,让自然为我们服务。但是我们不会摧毁这个星球,但是我们会用智慧和力量保护它。也许,明天是可以期待的,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和科技创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在人类的世界里过上更好的生活!

[参考]

宋。邱伟力。张振春。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杜·。童晋南。古生物学和地理历史导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科学家叕发现一颗新“超级地球”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据报道,这一新发现背后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安装在世界各地望远镜上的七个精密仪器收集的大量数据来确定这颗系外行星的位置。这是迄今为止使用最广泛的数据集之一,涵盖了20年的观测数据。

巴纳德是夜空中移动最快的恒星。为了找出这颗恒星的轨道上是否有系外行星,科学家们梳理了大量的数据,以找出这颗恒星发出的光谱或光线的细微变化。

据了解,波长的变化可能证明恒星轨道的摆动源于一颗巨大岩石行星的重力。这些小扰动可以被非常精确地测量,这要归功于欧洲航天局的HARPS光谱仪,这是用来观测巴纳德星的仪器之一,它收集的数据可以跟踪速度变化,最低可达每小时3.5公里。

除了HARPS分光计,另外六个仪器也在观测巴纳德星,这使得研究小组能够进行比较和验证。

加泰罗尼亚空间研究所和西班牙空间科学研究所研究小组的首席科学家伊格纳西·里巴斯(Ignasi Ribas)表示,经过非常仔细的分析,我们有99%的信心认为地球就在那里,但他们将继续观察这颗快速移动的恒星。

根据分析,这些天文学家得出结论,巴纳德星有一个巨大的岩石系外行星,质量大约是地球的3.2倍。这将使巴纳德星B成为离地球第二近的系外行星。

据了解,巴纳德星b每233天绕其母星一周,它与母星的距离仅为地球与太阳距离的0.4%。尽管这颗巨大的系外行星离母星非常近,但它从母星吸收的能量仅为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的2%,因为巴纳德是一颗红矮星。与太阳等恒星相比,红矮星相对较小,温度也相对较低。此外,新发现的系外行星也被认为在巴纳德的雪线附近运行。

尽管发现这颗邻近的系外行星符合许多关于太阳系形成的理论。超级地球被认为是红矮星周围最常见的世界,而雪线被认为是行星的预期轨道。然而,可悲的是,即使证据成立,而且这样的行星确实存在,缺乏能量和不适宜居住的温度意味着暗淡的巴纳德星B不太可能是一颗已知有生命的行星。

相关的研究报告已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

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假如把地球挖穿人跳下去能到达地球的另一端吗

全文共 170 字

假如把地球挖穿

人跳下去到达地球的另一端吗

假如地球能被挖穿

而你又能耐得了高温高压

当你跳下时

会因地心引力作用下落的越来越快

约40分钟到达地球的另一端

如果洞口没人拉一把的话

会因反向引力使你重新掉入洞中

回到地心方向

由此反复

像弹簧一样在地球两端做简斜运动

最后漂浮在地心

所以跳下去的人

是不会到达地球的另一端的

关注我下期科普

兔子一喝水就断肠而亡是真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大气对人类的不利因素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周围的大气确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它也有不好的一面,它给天文学家的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大家知道,大气能吸收天体发来的紫外线、X 射线等射线,使它们不能达到地面。只有可见光和一部分无线电波能到达地球表面。天体发来的绝大部分射线都给挡住了。

这样就给天文学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因为天文学家的工作,就是研究天体的各种性质,而研究天体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天体发来的射线。分析这些射线带来的情报,就能知道天体的各种性质。现在绝大多数射线都被大气挡在外面,成了天文研究工作中的一个大障碍。

面对这种情况,科学家们做了顽强的努力。开始时,他们把各种天文仪器用气球、火箭送到高空去,后来,又发展到利用人造卫星来进行观察测量。现在,人类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宇宙飞船也能飞到太阳系的各个行星近旁去考察。大气这个障碍终于被人类的智慧所突破,天体发来的全部射线几乎都能接收到,为天文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谷歌地球怎么用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有的人喜欢用谷歌地球,它看到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可以看各种地形地貌,确实不错。那么谷歌地球怎么用?很多人都不太会使用,接下来详细介绍如何使用谷歌地球?

谷歌地球怎么用?

1、打开谷歌搜索,点击左上角“地图”,切换到地图界面。

2、比如在地图搜索栏里输入河南正阳县,回车。

3、看一下我们得到了河南正阳县的地图,图像中“A”的指示就是正阳县行政区。还可以拖动左边滑块调节地图比例。

4、接着我们看一下正阳县的卫星地图,点击右上角的卫星图标,可得到正阳县的卫星像。

5、这时的卫星图标变成“地图”图标,再点击“地图”就可返回地图界面。

6、用此方法可以看到世界任何一下地方,有的城市分辨率高,可以看到房屋的屋顶,比如看一下矣菲尔铁塔,可以看到铁塔上的游客,很好玩。

谷歌地球怎么用?以上就是使用谷歌地球方法,注意的是在使用谷歌地球的时候网速不能太慢哦,要不然不好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一小行星或2880年撞地球 几率1/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源地图

直径约一公里的小行星将撞击地球,可能导致人类灭绝!这是田纳西大学研究人员发出的警告。然而,这场灾难预计在2880年发生,概率为三分之一。美国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准备应对计划。

英国杂志《自然》最新一期发表的一篇文章称,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1950年。美国研究人员计算出,如果可能的话,1950年撞击地球的时间将是2880年3月16日。

1950年直径约1公里,以每秒9英里(约14.5公里)的速度接近地球。

转一圈需要2小时6分钟。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如果旋转速度达到这个水平,小行星就会自己“分裂”,但是一种叫做“范德瓦尔斯力”的力允许它的组成部分“聚集在一起”科学家以前从未发现小行星上存在这种力。

科学家估计,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地球将爆炸并引发海啸,全球气候将发生变化,人类将灭绝。

1950年,1950年2月23日,DA首次进入人眼。2000年12月31日,科学家再次发现了它。三个月后,它在地球上空飞行了780万公里。

美国研究人员认为,仍然有足够的时间来避免这场灾难,但引爆1950年DA不是办法,弊大于利,这将造成各种巨大的影响。

田纳西大学的研究人员建议,应该对小行星的表面进行微小的改变,以改变“范德瓦尔斯力”,并诱导小行星自行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种类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有人认为需要漫长岁月才能形成的基岩上的土壤也属于不可更新资源。

矿产资源由于人类不断地、越来越大量地开采,储量逐渐减少,有的已近枯竭。矿产形成的速度根本无法同人类开发的速度相比,因而矿产资源被认为是不能再生的。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除了造成矿产资源短缺外,还污染环境,改变地球环境的基本结构和改变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人们对土壤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土壤资源的损失;尤其是土壤被污染,会造成土壤成分、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变化,如失去肥力和净化能力,或发生沙漠化。这些都是在短期内不能恢复的。

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富矿和优质矿产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解决矿产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途径是开展综合利用。矿石中伴生的矿物和杂质元素,弃之成害,用之成宝。在勘探和评价某些矿产时,应进行综合评价;在采矿、选矿和冶炼时,应力求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此外,如果把开采矿产的边界品位放宽,某些矿产储量将成倍增加,例如把开采铜矿的边界品位由现今的0.4%降低到0.2%,全世界的铜矿储量将增加25倍。随着采矿、选矿和冶炼技术的发展,某些在现今看来是没有开采和利用价值的废石、废渣,将来可能会变成有用原料。

今天小编对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种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为什么要发展可再生资源以及其他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只是关押流放者的牢笼!

全文共 2501 字

+ 加入清单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位美国生态学家声称,人类不是来自地球,而是在数万年前被外星人流放到地球。在他的新书中,埃利斯·西尔弗博士指出了一系列的生理特征来证明为什么人类没有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一起进化。

这些特征包括人类脆弱的背部,他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一个低重力的星球上进化,以及人类容易晒伤和难产。

斯韦尔博士说,尽管地球满足了许多人类的需求,但它并不像被流放的外星人所期望的那样适合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斯威尔博士说,人类的背部经常不舒服,因为它们是在低重力的星球上进化的。他还指出,婴儿的头很大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这使得妇女很难生育,并很容易导致母亲和婴儿死亡,而其他土著物种没有这些问题。斯威尔博士认为人类不应该暴露在如此多的阳光下。他们不能进行超过两周的日光浴,而蜥蜴每天都可以毫无问题地暴露在阳光下。此外,人类也容易生病,这可能是因为人类的生物钟应该是25小时,这已经被睡眠研究人员证明了。

“这不是现代的问题。同样的因素可以追溯到地球上人类发展的历史。”斯威尔博士说。他认为尼安德特人,如直立人,已经与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其他物种杂交,这个星球可能来自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离太阳系最近的行星系统,距离太阳系4.37光年。泔水说,许多人觉得他们不属于地球,至少他们不认为这是家。“这意味着(至少对我来说)人类可能在不同的星球上进化,我们被另一个高度发达的物种放逐到这里。

3230003f8cfe191a6a8

其中一个原因是,地球可能是一个监狱星球,我们似乎是一个天生暴力的物种,在那里我们会逐渐进化为行为。"

泔水说,这本书旨在引发辩论,而不是作为科学研究,他希望它将导致人们向他提供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虽然其他科学家说一些细菌已经从外太空到达地球,但是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天体生物学家克里斯·麦凯认为这一切都是由外星人引起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韦恩·赖特教授计划进一步研究这一理论。他认为生命继续从外层空间到达地球。它们不可能起源于地球。斯威尔说,虽然韦恩·赖特教授的观点是一种更极端的进化观点,但它发人深省,并吸引了科学家们的大量积极回应。

美国最著名的生态学家和博士级专业科学家最近发表了一份非常令人震惊的声明:经过与许多科学家的联合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的起源并不在地球上,而是20-6万年前由外星人送到地球上的!

她说,“人类一直被认为是地球上进化最完全的生物,但令人困惑的是我们仍然无法适应地球的环境。这不仅反映在人类对强光的极度敏感上,也反映在地球奇怪的重力环境中。更不要说不受地球束缚地飞向太空,即使乘坐简单的电梯,人体功能也会受到严重干扰。绝大多数人在离开地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会自然患上恐高症,甚至头晕和昏迷。

太阳的直径约为138万公里,月亮的直径约为3400公里。太阳的直径是月亮的395倍。395次,多么巧合的数字,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让我们想想,太阳的直径是月亮的395倍,但是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月亮的395倍。然后,因为距离抵消了大小,两个天体在地球上看起来会一样大。

这种现象是自然造成的还是人为的?宇宙中哪个天体如此巧合?

从地面上看,没有第二个例子说明太阳系中有两个大小大致相同的天体,一个控制白天,一个控制夜晚。著名科学家阿西莫夫曾经说过:“从各种数据和定律来看,月球不应该在那里。”他补充道:“月亮足够大,足以引起日食,也足够小,仍然可以让人们看到日冕。天文学上没有理由解释这一现象。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

为什么美国和苏联没有登上月球?这是问题的本质。虽然很难理解,但有一件事是可能的,那就是美国人已经被警告不要再登陆月球,否则他们将承担后果。那么,在地球上,谁能在37年前给美国下命令,让美国人服从这个命令,不敢再去月球呢?唯一的答案可能是外星智能,它的技术水平肯定比当时的美国发达得多。

就这一点而言,美国人从月球返回地球后,他们从未停止过。许多人怀疑美国人没有向世界报告他们实际看到和得到了什么。月球上更聪明的外星人警告了美国人。据估计,美国人害怕外星人,这使他们不敢在37年后再次登陆月球。

据说阿波罗曾被外星人跟踪。据宇航员说,他看到了一张未知的光盘。因为受到警告,他们不敢说实话。有人统计过,大多数从月球返回地球的美国宇航员都有以下三个结果:成为传教士,遭受抑郁或死亡。这是为什么?

最近,在一篇关于地外生命和人类起源的论文中,“外星人在月球背面”,引用了大量的证据来推断“外星人在月球背面”的事实。不像美国人善于从近几十年来发生的真实事件中获取证据,这篇自然科学研究论文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化和传说开始,并不断结合其中最新的科学论证来追踪长期生活在地球上的外星生命留下的痕迹。在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书《山海经》中,作者发现在人类早期历史中没有“月亮”这个东西。“月亮”的出现只有几千年的历史。那么,月亮是什么?考虑到这个问题,作者开始了一系列毫发无损的科学推测。经过一系列无懈可击的科学推测,当我们再次阅读熟悉的“古代神话”时,我们清楚地看到的是一群生活在地球上的外星人的真实历史记录,而月球实际上是这些外星人的宇宙飞船!许多科学研究表明,月球是一个中空的物体,很可能是一个人造的中空物体。作者说,事实上,人类的传说往往是真的,但我们和当事人不能再见面了,我们认为一切都是传说——诺亚方舟的传说后来被证明是真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说,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你永远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因为月球的背面是外星人的基地,外星人不会让我们看到。人类总是自欺欺人地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但月球的大小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而且从来没有一颗卫星比它的母星小。月亮每天都围绕着地球静静地旋转,外星人一直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我们。此外,在《外星人在月球背面》一书中,作者分析人类肯定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月球上的外星人通过基因重组创造的。伟大的人类只是外星人的“作品”。在阅读了这篇文章并考虑了阿姆斯特朗最近所说的话之后,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人们不禁会相信外星人在月球背面。据说月球在6000年前访问过地球,在现在的地球上发现了许多来自月球的陨石。地球的年龄是44亿年,而月球的年龄是200亿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在太阳系中,地球的含水量算多吗?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信用:形象昆虫创意

从山顶到海底,地球似乎充满了液态水。在我们的印象中,地球是一个非常潮湿的星球。然而,在太阳系中,地球的液态水体积和水百分比(液态水体积/天体体积)并不突出——与一些天体相比,它就像一个沙漠。

最近,科学家们从20年前“航海家1号”的数据中发现证据,证明欧罗巴的液态水含量是地球的两倍。你知道,木卫二比月亮小。此外,小冥王星可能有一个巨大的海洋,其液态水含量与地球相似。

史蒂夫·万斯是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行星科学家。多年来,他一直密切关注着对天体水的研究。他通过估计冰层厚度和海洋深度来计算每个天体可能的含水量。我们把他的数据和其他数据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下面的图表。它显示了太阳系九个天体可能的液态水含量(不包括冰)。

(郑珍妮/商业内幕)

在图中,液态水和各种天体的体积单位是ZL,相当于1,000,000,000,000升,或10亿立方千米。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地球的液态水体积约为1.335兹尔

按照液态水的体积,九个天体的排名如下:(从小到大):土卫二、火卫一、土卫二、冥王星、地球、木卫二、木卫二、土卫六和木卫三。木卫二是木星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中最潮湿的天体,原因显而易见——液态水占总体积的69%。

此外,土卫二和谷神星(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可能也有海洋,但是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定它们的海洋体积,如果有的话。在做出任何推断之前,我们需要更多的太空任务。

目前,美国宇航局正在计划详细的木卫二探测任务,“木卫二快艇”预计将于2022年至2025年发射。到那时,它将仔细探索欧罗巴表面的水,科学家也许能够更好地估计它的海洋体积。此外,欧洲航天局正在计划一项类似的任务来探索木星的卫星——它预计在2022年发射,并在2030年到达木星的世界。他们会在遥远的外星世界找到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的原始标题是“在太阳系中,地球的含水量并不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球是第几大行星 地球属于第几大行星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八大行星中的第三大行星。地球按照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大行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

所谓八大行星指的就是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排名是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来排的,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自转的方向多数跟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例外,金星自转方向跟公转方向相反,而天王星则是跟公转轨道呈97°角的“躺着”旋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如果没有了温室气体,地球会变成怎样?

全文共 86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不管有多少政客列出他们的借口,融化的冰山和移动的雪线表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地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如果地球上没有温室气体,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温室气体。

地球接收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根据波长可分为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当阳光到达地球时,它穿过一层厚厚的大气层,紫外线被臭氧层吸收,一些红外线被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甲烷分子吸收,其余的跟随可见光到达地面,三分之一的可见光被地面反射回宇宙,其余的被地球吸收,当当地表面冷却时,这些吸收的光将以红外线的形式发射。一部分红外线再次被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甲烷分子吸收,其余的进入太空。从那以后,地球完成了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本应返回太空的红外线被大气中的各种分子吸收,热量留在大气中。大气像温室一样被加热。能引起这种效应的气体叫做温室气体。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基本相同,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和环境的破坏,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和含氯氟烃不断排放到大气中,加剧了温室效应,成为过街老鼠的普遍存在。

所以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我们的环境会更好吗?不一定。

如前所述,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它可以拦截应该返回太空并像被子一样包裹地球的热量。没有这张被子,地球就像一个暴露在空气中的人——它会被冻结。

计算表明,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大气的平均温度应该保持在零下18度左右,远低于纯水的冰点,甚至一些海水也会结冰。在地球的历史上,有过几次大冰期,从北极、南极到赤道都被冰雪覆盖,大部分生命被冻死。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火山爆发给大气增加了大量温室气体,地球才有机会变暖,生命才会繁荣。

中国有一个好词——“太多总比太少好”。任何事物都有其最合适的数量,太少,地球太冷,太多,地球太热,无法生存。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不是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而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数量,利用物质的自然循环,使每一种温室气体都能回到最佳浓度,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好。

查看图片来源的水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生命源于外来微生物

全文共 1497 字

+ 加入清单

据报道,在《微生物学前沿》杂志上,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团队表示,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后,认为生命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如此,该研究项目的主导人山岸昭彦教授,更是表示地球上的生命,也是起源于一场宇宙微生物入侵。

地球生命的起源之谜

其实如果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地球,地球渺小得不如一粒尘埃,太阳系也没有任何的特别之处,不过就是这个看起来无比平凡的恒星系统,却造就了宇宙中目前为止,独一无二的生命,不得不说,这绝对是宇宙中的奇迹。

那么,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来自于哪里呢?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而且科学界也是争议不断。从大的方面来说,地球生命的起源主要有2个观点:

第一,地球上的生命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形式,地球上的生命也是来自于地球本身;第二,宇宙中生命是普遍存在的,地球只不过是其中很普通的一个生命星球,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也是来自于太空之中。

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认为,早期的地球上,是并不具备生命要素的,这些要素都是后来通过天体撞击等方式,来到地球之上的。

比方说在陨石之上,科学家们都曾经检测到了和生命有关的元素,甚至在此前一块落在南极的火星陨石之上,还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这些证据似乎都可以表明,地球上的生命是来自于宇宙之中的,但是,这些证据却都存在着不足。

那么,该如何证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找到最可靠的答案呢?有一句话叫“实践出真知”,科学家们也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实验发现地球生命来自于微生物入侵

来自日本的山岸昭彦教授,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一直都在进行地球生命起源的相关研究。在2018年,山岸昭彦教授层级通过科研气球来探测地球大气层中的微生物含量,结果非常惊人,在距离地面1.2万米的高空中,竟然发现了Deinococcal(一种细菌)。

要知道,在高空大气层之中,来自太空的辐射、太阳风、紫外线等等,这些都很难让人相信,如此恶劣的地方竟然还会有生命存在,但是实验证明,微生物的生命力要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厉害。

于是,山岸昭彦教授提出了一项名为“蒲公英”的猜想,认为在宇宙中,微生物或许是无处不在的,它就好像是蒲公英的种子一般,播撒到各个星球之上,等待时机成熟后,就会“开花结果”。

此外,来自国际太空站的微生物实验,也为科学家们带来了新的惊喜。我们都知道,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之中,是非常恶劣的,如果人类不穿宇航服进入太空,可能活不过几秒。

但是微生物却再一次颠覆了科学家们的认知,在国际空间站外部裸露在太空中的面板上,科学家们在上面放置了含有微生物的样本片,如今3年过去了,当科学家们将它们取回检测的时候,发现它们竟然还有很多幸存者。

通过模拟演算,科学家们表示,微生物在宇宙中可以存活的时间,至少是45年,这就表示,如果微生物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它们就完全有机会抵达一颗宜居星球,并且在上面开始新一轮的生命进化。

地球上的生命来源或许也是如此。不过,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最初出现在宇宙中的微生物又来自哪里呢?唯一可以解释的或许是,宇宙中的生命数量,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特别是文明的数量,通过太空活动,将微生物释放到宇宙之中。

就好像如今人类一样,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自从人类开始了太空探索的新时代,如今在太空中,人类已经留下来不少“生命”了,比方说在太空中遇难的宇航员,再比方说被遗留在月球上的水熊虫,未来或许它们也会成为某一个星球生命的起源。

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如今虽然快速发展着,但事实上想要彻底揭开宇宙的生命之谜还远远不够,人类能做的,就是不断强大自己、强大科学技术,这样才有机会早期揭开其中的谜团,找到地球生命的奥秘,也有机会和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它生命相遇。一起期待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球上的液态水主要存在于哪里 为何只有地球上有液态水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的液态水主要存在于岩石。在地球形成时温度很高,水或在高压下存在于地壳、地幔中,或以气态存在于地球大气中。后来随着温度的降低,地球大气中的水冷凝落到了地面。岩浆中的水也随着火山爆发和地质活动不断释放到大气、降落到地表。汇集到地表低洼处的水就形成了河流、湖泊、海洋。

那么多星球为何只有地球上有液态水呢?其实液态水能否存在的关键在于星球表面的温度。在地球上,由于温度通常在0到100摄氏度之间,因此水才可能以液态形式存在。有的星球如金星表面温度达到400多摄氏度,远远超过了水的沸点,所以没有液态水;有的星球如火星,表面温度达到了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低于水的冰点,即使有水也都冰冻了,所以也不会有很多液态水。

有水才能生存,而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液态水的星球,而且海洋等水域的面积占到了地表的71%,从太平洋上方的位置看,地球完全就是一个水球。是不是好奇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想都不想到,地球上的液态水主要存在于岩石中,地下深处的岩浆中含有丰富的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球上有多少登陆过月球

全文共 964 字

+ 加入清单

初次登月的三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柯林斯

大家都了解,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登录月球的人们,殊不知他并并不是唯一一个。从1969年到1974年的三年時间里,英国依次开展了7次登月方案,在其中取得成功登录上月球6次,一次不成功(但取得成功回到),一共有12人依次踏入月球。

这一系列的登月行動,全是归属于美苏冷战英国的阿波罗载客登月方案。该方案从1961年刚开始,到1974年完毕,经历十一,消耗了令人震惊的资金和物力资源。另外,其科研成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让人们迄今获益。

阿姆斯特朗踏入月球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有的第一个足印

初次登月的为阿波罗11号,1969年7月21日,在历经了四天的航行后,取得成功着陆在月球。阿姆斯特朗变成第一个在月球上留有足印的人,他留有了那句至理名言:我的一一歩,是人们的一大步。另一位宇航员奥尔德林在以后也登录月球。第三位宇航员柯林斯承担安全驾驶飞船绕月航行,并沒有登录。她们在月球表面主题活动了2个多钟头。

1969年11月19日,阿波罗12号飞船登月取得成功,皮特·康拉德、和莱纳·宾在月球表面开展了七个多钟头的主题活动,另一位宇航员戈尔登承担安全驾驶命令仓绕月航行;

1972年4月9日,阿波罗13号飞船开展了发送,在开展月球着陆时发生了液氧箱发生爆炸,造成每日任务撤销,三名宇航员取得成功返回地球

1985年2月8日,阿波罗14号飞船登月取得成功,莱纳·谢泼德、艾德加·拉塞尔在月球表面主题活动了9个多钟头,布兰切特·弗伦承担绕月航行;

宇航员安全驾驶月球车主题活动

1985年7月30日,阿波罗15号飞船登月取得成功,彼得·斯金斯、勒布朗詹姆斯·艾尔文在月球表面主题活动了18个钟头,阿尔弗莱德·沃尔登承担绕月航行,在此次登月中,初次安全驾驶月球车。

1974年4月21日,阿波罗16号飞船登月取得成功,罗伯特·杨、查尔斯·斯普利在月球表面主题活动了20个钟头,肯·乔治利承担绕月航行;

1974年12月11日,阿波罗17号飞船登月取得成功,尤金·鲁普南、哈里森·哈里斯在月球表面主题活动了22个钟头,罗纳德·埃万斯承担绕月航行。这也是人们开展的最后一次登月行動。

2014年11月,我国发送了嫦娥三号探测仪,完成了没有人探测仪在月球表面的着陆,坚信在专家的行动下,我们中国人登录月球也终究会变成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宇宙间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会有什么危害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小行星地球之后所产生的破坏力能导致整个地球发生巨大的灾难,例如科学研究发现,恐龙灭绝就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地球生物毁灭的。

当直径大于100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能量相当于几百倍全地球核武库的核弹爆炸的能量。它撞击地球,会诱发地球气候、生态与环境的剧烈灾变,导致地球上许多物种的灭绝。恐龙灭绝就被广泛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的大规模物种灭绝所带来的后果。另外,地球在历史上遭受过频繁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残存的100多个大型撞击坑就是证据。

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危害并不是吓唬人的,而是真实的存在,应当予以重视。当小行星有足够大的质量的时候,撞击地球时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1.由于小行星与地球有很大的相对速度,其动能转化为热能就会在撞击点附近产生剧烈的爆炸,相当于上亿吨TNT的当量;

2.爆炸后很可能会带来上百米高的海啸横扫世界;

3.爆炸扬起的尘埃会在大气中飘浮几十年,遮挡太阳光,使得地面获得的太阳光能减少,温度大幅下降,形成持续几十年的-30°C的“核冬天”,各种植物特别是农作物绝收,大量人类死于饥饿。

今天小编对宇宙间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会有什么危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地球诞生新说:或是大量鹅卵石碰撞融合而成

全文共 2592 字

+ 加入清单

想象一下卵石流冲过直径100公里的原始行星表面。当鹅卵石穿过圆盘中的气体时,摩擦力会减缓它们的速度,足以被原行星的引力场捕获。

在我们太阳系的早期,行星形成陨石坑的最快方式是通过大量小天体(而不是大天体)的碰撞融合

一幅艺术作品展示了一颗被原始行星盘环绕的恒星。

大约45亿年前,太阳系是一个充满星球儿童的托儿所。围绕着年轻的太阳旋转的是一个由太阳系诞生时留下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圆盘。围绕在轨道圆盘周围的是直径约1至100公里的小行星或岩石天体,以及直径约1000公里的较大原行星。这就像一群不同大小的孩子被锁在同一个房间里。

像所有的托儿所一样,这是一个嘈杂的地方。星子呼啸而过,偶尔会撞上对方。灰尘和岩石碎片迅速穿过灾区。这种学前混乱花了数百万年才稳定下来,并形成了今天的大多数行星。科学家过去认为行星是由小行星的碰撞和融合形成的,就像珍珠陶土玩具一样。然而,事实证明,这一过程耗时太长。所以天文学家最近提出了一个新理论来解释小行星的形成。

计算机模拟显示,在布满灰尘的圆盘中,许多鹅卵石形状的小天体会附着在不断增长的原行星上。这些小天体很快结合在一起,使原来的星球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星球,就像一个孩子突然变得足够重,成为一个成年人。这一理论被称为“鹅卵石重铺”假说,正在重塑科学家们对早期太阳系形成的看法。此外,它还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如探索行星如何围绕恒星而非太阳形成。

该理论的合著者、瑞典隆德大学的天文学家米希尔·兰布雷斯说:“这些天体的形成更快、更容易。鹅卵石堆积假说为许多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在这些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在尘埃盘耗尽所需物质之前,行星是如何形成的?该模型显示,当尘埃盘中的气体蒸发,其尘埃螺旋进入新生太阳的引力时,它将在100万到1000万年后消失。

在尘埃盘消失之前,最大的行星(如木星和土星)将以某种方式聚集大约10个地球质量的核心。通过小行星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一颗行星需要太长的时间,因为小行星通常在小行星上快速飞行而不会被重力捕获。另一方面,小卵石物体很容易被原始行星的重力捕获,它们的积累可以帮助在大约一百万年内形成一个行星。

天文学家知道这样的小卵石物体存在是因为他们看到它们在小恒星周围移动。射电望远镜(例如新墨西哥州索科罗附近的一个大阵列)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光来测量原行星尘埃盘中的粒子大小。这些圆盘通常包含大量鹅卵石天体。在某些情况下,相当于数百个地球质量的物体慢慢向恒星漂移。

当更小的尘埃粒子碰撞并融合时,鹅卵石就形成了。兰德大学的天文学家、鹅卵石吸积理论的另一位合著者安德斯·约翰森说:“圆盘上的大部分灰尘已经变成了鹅卵石。”他称最初的行星圆盘为“鹅卵石工厂”

大约在2010年,约翰逊和兰布雷特很想知道这些鹅卵石和地球诞生之间的关系。他们开始了一系列的计算,包括卵石如何与漂浮在原始行星盘上的其他大碎片相互作用。令约翰逊和兰布雷特惊讶的是,他们发现鹅卵石能很快覆盖原始星球。

关键在于摩擦。想象一下卵石流冲过直径100公里的原始行星表面。当鹅卵石穿过圆盘中的气体时,摩擦力会减缓它们的速度,足以被原行星的引力场捕获。

鹅卵石开始围绕更大的岩石物体旋转,很快就会与它们的表面碰撞。每次碰撞都会增加少量质量。在这样的碰撞中,原始行星将会迅速成长,直径达到1000多公里。兰布雷特斯说:“从许多方面来说,鹅卵石堆积是增加原始行星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如果原行星盘包含相等的岩石质量,即一半小行星和一半卵石,卵石的效率是小行星的1000倍。从2012年开始,约翰逊和兰·布雷克在一系列论文中报告了他们的初步想法,并在去年的《地球和行星科学年鉴》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

鹅卵石增生假说有助于解释许多关于太阳系特征的问题。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朱诺”探测器,现在正围绕木星运行,发现这颗气态巨行星的核心比科学家们预期的要大得多,也更分散。约翰森认为,这可能意味着鹅卵石吸积假说正在起作用,这也是在尘埃盘消散之前的可用时间内形成行星核心的唯一方法。

鹅卵石增生假说也阐明了天王星和海王星形成的长期秘密。令人困惑的是,这些巨大的冰行星开始形成巨大的核心,不像木星和土星,它们存在大量的气体。木星和土星在童年早期最终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可以称之为“卵石隔离质量”。在此期间,它们足够大,足以在周围气体中产生压力碰撞,将任何接近的鹅卵石推开。一旦停止吞咽鹅卵石,木星和土星开始吸入气体。相反,天王星和海王星从未达到“卵石隔离质量”,反而增加了轨道距离。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变成了“冰巨人”而不是“气体巨人”。

在太阳系之外,鹅卵石吸积也解释了许多秘密,例如远离恒星的行星的形成。例如,位于飞马座(距地球约129光年)的年轻恒星HR 8799有四颗比木星大的行星,它们离恒星的轨道距离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68倍。相比之下,木星的轨道距离大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五倍。

约翰森和兰布雷特的计算机模拟显示,这些行星可能形成于更远的地方,并含有鹅卵石。随着它们向当前轨道旋转,它们变得越来越大。整个过程可能发生在原始行星盘的生命周期中。在旧理论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那个距离没有足够多的星子来有效地繁殖。

一个更大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最初的行星来自哪里?一种可能性是所谓的“雪线”,即能够冻结液态水的恒星之间的距离。在那里,灰尘和鹅卵石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因为它们经历了从湿到干的过程。它们开始聚集在一起,不像被其他恒星包围的圆盘,它们可以形成更大的体积,并作为其他鹅卵石聚集的行星的种子。

苏黎世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乔安娜博士??Kowska)最近说,这使得“雪线”成为第一颗原行星诞生的最佳地点。当这些最初的原行星形成时,它们可以开始吞噬圆盘上的其他鹅卵石。这可能发生在最著名的行星系统之一,即TRAPPIST-1,一颗有7颗类地行星的恒星,距离地球39光年。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天文学家克里斯·奥姆尔和他的同事们最近计算出,原始行星开始在恒星周围的“雪线”上形成,然后通过增加鹅卵石而迅速增长。由于重力对周围圆盘的影响,当这些新诞生的行星和地球一样大时,它们就停止了生长。荷马说:“这个特殊的系统很难用经典理论来解释,但它符合鹅卵石吸积假说。”

Lambrechts说,随着天文学家发现越来越多的行星和恒星,鹅卵石吸积假说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行星是如何进化的,从而使所有的行星都更有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