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太阳系

太阳系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太阳系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太阳系问题。

分享

浏览

728

文章

169

太阳系八大行星大小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包括八大行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包括四个柯伊伯带天体,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和彗星。那么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的大小该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直径

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小行星,行星直径是4,880 千米。火星为距太阳第四远,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行星直径是6,794 千米。金星是离太阳第二近,太阳系中第六大行星。行星直径:12,103.6 千米 。地球是太阳系中第五大行星,地球平均直径是12742.02千米。海王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第四大天体,行星直径:49,532 千米。天王星是太阳系第七颗行星,直径是 51120 千米。土星是离太阳第六远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直径:120,536 千米。木星是离太阳第五颗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颗,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质量大2倍 行星直径是142,984 千米。

所以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从大到小依次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展开阅读全文

地球是太阳系第几大行星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系,是质量很大的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周边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绕其运转的天体系统。那地球在太阳系中排第几呢?

地球是太阳系第几大行星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展开阅读全文

太阳系八大行星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行星的定义:一是必须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第二,质量足够大,可以依靠自己的引力使天体呈球形;第三,轨道附近应该没有其他物体。按照这个划分,太阳系的行星只有水、金、地、火、木、土,加上天王星和海王星。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颗行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远的天体的发现,关于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争论越来越激烈。

与2006年前提到的九颗行星的概念不同,冥王星在2006年8月24日在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被列为矮行星,并被从太阳系九颗行星中删除。

质量足够大,可以依靠自己的引力使天体呈球形。天体也有足够的质量,形成一个球,但不能清除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被称为矮行星。冥王星正好符合这一定义,并被国际天文联合会确认为矮行星。

因此,冥王星被归类为矮行星。从此,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一些天文学家私下将冥王星归类为矮行星,但很难自圆其说。

一是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错误的理论;第二,由于质量估计错误,误将其纳入大行星行列。因此,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议上,冥王星是否应该被纠正成为会议的焦点。为此,天文学家提出了各种计划。

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联合会第26届大会通过了2000多名天文学家的表决——

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不再被视为行星,而是被列为矮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

快来看看!太阳系的母星是什么?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系的母星指的是太阳,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包括八大行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和哈雷彗星。

广义上,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四颗像地球的内行星,由许多小行星组成的小行星带,四颗由气体组成的巨大外行星和充满冰冻小岩石被称为柯伊伯带的小天体区。其中目前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于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运行,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彗星的绕日公转方向大都相同,多数为椭圆形轨道,一般公转周期比较长。

展开阅读全文

太阳系有哪些天体

全文共 145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白天部分阳光被大气中的气体和尘埃散射,把天空照得十分明亮,再加上太阳辐射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另外,太阳系里还有许多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已正式编号的小行星有2958颗。最的彗星是哈雷彗星的光线非常强烈,使我们看不出星星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诞生太阳系的原因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诞生太阳系原因

大约100亿年前,大量尘埃微粒和气团涡流在宇宙空间。后来,这些尘埃和气体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而炽热的不断旋转的圆盘。随后这个圆盘甩出许多圆环,这些圆环的微粒又聚集起来,构成一个个巨大的火球,然后开始冷却。圆盘变成了太阳,火球冷却后就变成了现在的地球、火星等九大行星,太阳系于是形成了。

太阳概况

太阳直径1392000千米,是地球质量的333000倍。绕自转轴一周需要25天9小时,表面平均温度为5500℃。

太阳系 百科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8颗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 。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太阳系八大未解之谜

全文共 1492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系是指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天体构成的体系及其所占有的空间区域。面是小编提供的太阳系八大未解之谜:

未解之谜之1

真的有火星人吗?1996年8月美国航空太空总署研究小组发表研究成果说火星曾有生命存在,证据是掉落在南极大陆的火星陨石。

研究小组在陨石中的碳酸盐部分检测出有机物,推断远古时代的火星,应该像30多亿年前的地球。那时地球已有生命,因此不能否定火星曾有生命的可能性。

未解之谜之2

金星为什么灼热?金星的大小和地球最接近,两颗行星的内部构造可能也很相似。但根据探测船和雷达观测,金星是一个灼热的世界,如同炼狱,表面笼罩着二氧化碳的浓厚大气。地表温度高达450摄氏度左右,是地球地表温度的30倍。

由于金星靠近太阳,当太阳能量上升之后,金星上的水化为气体释出到大气中。这时,原本溶于海中的二氧化碳也积存大气中,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导致地表温度暴增。

未解之谜之3

太阳系尽头在哪里?科学家说,太阳会喷出高能量带电粒子,称为“太阳风”。太阳风吹刮的范围一直达到冥王星轨道外面,形成一个巨大的磁气圈,叫做“日圈”。日圈外面有星际风在吹刮,但是太阳风会保护太阳系不受星际风侵袭、并在交界处形成震波面。

日圈的终极境界叫做“日圈顶层”,这就是太阳所支配的最远端,可以把这里视为太阳系的尽头。

至于日圈层顶距离太阳有多乐?它的形状如何?航海家1号和2号已分别飞到距离太阳66AU和51AU的地方,希望日后能够揭开太阳系最远的面貌。

未解之谜之4

气体卫星为什么有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全部有环,各不相同。土星的环又薄又暗,由岩石粒子构成。土星的环又大又亮,有水冰构成。环的成因,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是:过去存在的卫星或彗星被行星的潮汐力破坏,分裂成小碎片,有的碎片进入环绕行星公转的轨道,因而形成了环。

未解之谜之5

水星如何诞生。太阳系由九大行星组成。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及冥王星,是以岩石为主要成份的“地球型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是大量气体包围的“木星型行星”。

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是水星,它是如何诞生的呢?有两种说法:一、由于水星最靠近太阳,科学家认为水星是在原始太阳系星云中的高温区域,由凝固的金属铁及其它富含物质的材料物质堆积而成。二、水星是在巨大的原始行星互相碰撞的时候,由彼此的金属铁融合而成。

未解之谜之6

木星为什么有大红斑?地球人观测位于木星南半球的大红斑,已经有300多年了。大红斑差不多有两个地球那么大。

大红斑是反时针旋转的高度压云形成的巨大旋涡。它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云下层的磷化氢被搬运到上空,受到太阳紫外线照射而转化为磷的缘故。大红斑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科学家还不清楚。

未解之谜之7

月球离地球越来越远?月球目前距离地球大约60倍地球半径。但是,由于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潮汐力的影响,月球正以每年约3厘米的速度慢慢离地球远去。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速度也逐渐变慢

也就是说,以前月球比现在更靠近地球,而地球的自转速度比现在更快。证据就在科学家发现的“二枚贝”化石上。二枚贝的成长速度会随着潮汐的涨落而变化,一边成长一边形成树木年轮一样的条纹,条纹数量和宽度依潮湿的大小而异。根据这些条文数量和宽度,科学家发现,大约5亿年前,地球一天之有21小时,1年有410天。

未解之谜之8

冥王星以外有什么?以前有人主张,冥王星以外可能有第十颗行星星。

1992年夏天,科学发现冥王星轨道外面有一颗直径250公里左右新天体接着41颗轨道长半径大于海王星的天体陆续现身。

此外,1950年,天文学家欧特统计了当时已经观测到的周期彗星的轨道,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周期彗星都是从距离太阳几万AU(天文单位)的地方全方位飞来,可能有一个呈球壳状包住太阳系的彗星巢。整个彗星巢,叫做“欧特云”。

展开阅读全文

科学家在南极发现外星尘埃,有助于了解太阳系形成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微小的“外星”尘埃粒子,它是在一颗死星“死亡”时形成的。

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外星尘埃或帮助理解太阳系的形成

根据英国报纸《独立报》网站4的报道,这个微小的尘埃粒子是在南极洲的一个球粒陨石中发现的。它最初是被一颗爆炸的恒星抛入太空的,这颗恒星甚至在太阳存在之前就已经死亡了。

根据这份报告,新发现的微小尘埃颗粒有助于形成早期的物质混合,这有助于形成太阳和我们的星球,最终形成生命。但是它们很少被看到,因为它们很难在早期太阳系的混乱中生存。

皮埃尔·喜力是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新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说:“作为来自恒星的物理尘埃,这种前太阳时代的尘埃粒子将使我们对构成太阳系的基本成分有更深刻的理解。它们还将为我们提供尘埃粒子形成时恒星的直接图像。”

喜力还说:“迄今为止,在太阳系的任何行星或天体上采集的样本中,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异系数通常约为50倍,而在LAP-149粒子中发现的13C丰度则超过50,000倍。这些结果进一步提供了实验室证据,证明来自新恒星的富含碳和氧的尘埃粒子促成了我们太阳系基本组成部分的形成。”

喜力补充道:“我们的发现将让我们看到一个我们在地球上从未见过的过程。它告诉我们尘埃粒子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在被新恒星喷射时是如何在内部移动的。我们现在知道,碳质和硅酸盐尘埃粒子可以在同一个新星喷流中形成,并在喷流中不同化学性质的尘埃团之间传输。这种情况已经被新恒星的科学模型所预测,但从未在标本中发现过。”

该报告称,尘埃粒子被命名为LAP-149,这是科学家能追踪到的唯一已知的石墨和硅酸盐尘埃粒子,它是在特定类型的恒星爆炸中形成的。在被爆炸抛出后,它飞到了太空,到达了我们太阳系的当前区域,并被吸进了一颗原始的陨石。

展开阅读全文

生命在地球形成之前可能就已经“来到了”太阳系

全文共 1498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系中的第一批生物出现在地球形成之前。

太阳系形成的想象。年轻的太阳被形成行星的原行星盘所包围。美国航天局/JPL-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派尔

地球上什么时候出现了生命?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确定。根据一般观点,地球形成后,生命在地球环境中缓慢进化。虽然有些人认为彗星给地球带来了生命的原材料,例如水和有机物,但生命的进化和发源地仍然是地球。

然而,一些科学家最近推测,生命有机会在一些特殊的天体上进化,这些天体可能在地球形成之前就出现在太阳系中。

这是一个真实的原始行星盘,由阿塔卡马的大型毫米/亚毫米望远镜拍摄。欧洲证券组织,阿尔玛(欧洲证券组织/北美行政法院/NRAO);a .Isellab .萨克斯顿(NRAO/AUI/国家科学基金会)

这些特殊的天体被称为“小行星”,只存在于太阳系的早期。小行星是行星的前身,也是行星的集合元素。这些小天体拥有生命进化的所有必要元素。一些小行星不会参与行星的形成,但在行星形成期结束后,它们有机会落到“温和”的行星上,如地球表面。如果那时生命已经在这些小行星上萌芽,那么这些生命将有机会在行星上生根发芽。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微型行星有可能进化生命吗?这里有太多的未知因素,毕竟我们现在无法重现生命的诞生过程。但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球与空间探索学院的行星科学家兼美国宇航局普赛克探索项目的首席研究员呼唤·埃尔金斯-坦顿认为小行星有这个机会。这些小行星在太阳系中存在了150万年,拥有生命所需的所有基本元素——液态水、有机分子和能量。

1969年在澳大利亚南部坠毁的默奇森陨石中发现了至少35种氨基酸。这块古老的太空石头“闻起来像一口油井”呼唤·埃尔金斯-坦顿说,“还有哪里有一块温暖潮湿的默奇森陨石更适合繁殖生命?”

像所有早期的小行星一样,默奇森陨石的基质能够产生自己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具体来说,默奇森陨石的母热来自“铝26”的衰变。热量可以从里到外加热小行星。热量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些小行星会完全融化,而另一些小行星可能只会部分融化。

部分熔化的小行星最终会形成金属核心、熔岩帘幕和原始岩石外壳,变成内部有热外部有冷的小天体。在热量的驱动下,内部流体可以通过通道流向地表。这些流体可能包括液态水。

这不禁让人遐想。在这些小行星的岩石外壳下,会有一个适合生活的环境吗?呼唤·埃尔金斯-坦顿认为有,环境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计算机模拟显示,一颗直径50公里的小行星可以将液态水保存在地下约1500万年。先前的研究还表明,更大的小行星甚至可以保持潮湿5000万年。

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了,那么最关键的不确定性只剩下几千万年了。它足以从头创造生命吗?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充其量,我们只知道地球诞生于45亿年前。在地球上,人们普遍认为生命诞生于38亿年前。然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生命痕迹实际上是41亿年前。近年来,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实际上出现在43.6亿年前。

应该注意的是,埃尔金斯-坦顿并没有声称生命起源于小行星,而是指出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应该允许我们重新检查已经研究了多年的陨石,看看其中是否有我们忽略的生命痕迹?看看生命是否可能,以及它是如何在太阳系传播的。

生命在天体间的传播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火星,它们是利用小行星或彗星撞击产生的碎片来到地球的。有些人甚至认为地球的生命来自其他太阳系,是像“omomo”一样在太空漫游的星际彗星把我们带到了这里。

但这些都是推测。考虑到人类的好奇心和局限性,也许我们总是会问自己这三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NASA宣布在40光年外发现了太阳系的“亲兄弟”

全文共 1803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2月23日凌晨2点,美国宇航局在其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发现7颗外行星围绕一颗距离地球仅40光年的恒星运行。这些行星彼此非常接近,基本上位于恒星周围的可居住区,所以理论上可能有大气和海洋。天文学家认为,这个类似太阳系的行星系统是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地点。

在英语中,系外行星是指围绕其他恒星(不是太阳)运行的行星。使用各种方法,人类迄今已确认了3449颗系外行星,另有4696个可疑目标正在等待确认。在所有已被证实的系外行星中,348颗可能属于表面岩石的类地行星。

参与这一发现的恒星是TRAPPIST-1,一颗距离地球约40光年的小恒星。2016年5月,比利时列日大学的科学家迈克尔·吉伦(Michal Gillon)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了他们的发现:这颗恒星周围有三颗间隔很近且可能是多岩石的行星,分别编号为TRAPPIST-1b、c和d。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系统无疑将被列为搜寻外星生命的最高优先目的地之一,但是发现这个系统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每颗行星都是在它经过恒星前面时被发现的,因为它挡住了恒星的光线,导致恒星的亮度短暂下降。随着研究小组对这颗恒星的密切观察,他们逐渐意识到这三颗行星无法解释他们观察到的恒星亮度变化模式。格林说:“在某个阶段,我们发现我们无法解释这些光效应。”

新发现的行星

现在,在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观察这颗恒星3周后,格林的团队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特拉普斯特-1号恒星并非只被3颗行星围绕,而是7颗!

离恒星最近的两颗系外行星,即TRAPPIST-1b和c,并没有改变,但是它们的外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量从d到h,其中行星TRAPPIST-1h的轨道位于相对外侧,因此公转周期相对较长,所以只观察到一次。所有这些行星都比火星大,是地球直径的40%~1.4倍。总的来说,这些行星的密度可能低于地球的密度,可能相当于木星冻结的卫星的密度。

此外,所有这些行星的轨道都比水星更靠近太阳,因此它们的公转周期非常短,从一天到一周半不等。因为TRAPPIST-1的质量比太阳小得多,暗度也弱得多,所以这些行星在如此近的距离内可以接收到相对适量的光和热,从而允许液态水在其表面存在。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建立的TRAPPIST-1周围行星的气候模型显示,由于太阳耀斑的蒸发和轰击,这些行星表面的水体在过去可能已经完全消失,从而使它们不再适合生活。

然而,同一个计算机模型显示,新发现的三颗行星,e、f和g,很可能处于更好的状态,因此仍然有可能拥有原始的海洋。此外,科学家们还认为,在最内侧温度最高的三颗行星的表面上可能仍有小块的水,而在最外侧的行星上,冰和雪完全有可能融化产生液态水。

旧金山州立大学的斯蒂芬·凯恩说,这一发现对外星生命搜索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围绕TRAPPIST-1星的大量行星在许多方面让人想起木星的冰封卫星:它们非常接近地挤在一起,并且它们之间存在重力扰动效应。例如,最里面的行星每转8圈,第二颗行星转5圈,第三颗行星转3圈,第四颗行星转2圈。这是8: 5: 3: 2的轨道共振关系。

这种紧密的重力摆效应可能更有利于生命在这些不同行星上的扩散。凯恩说:“我认为这种关系将大大增加这些行星之间物质交换的可能性。只要有生命物质出现在一颗行星上,它就会很快扩散到其他几颗邻近的行星上。”

需要进一步观察

格林的团队现在正计划尝试确定这些行星的质量。这将有助于他们判断该系统的成因,并评估该系统最内部行星表面火山爆发的可能性,就像木星最内部的冰卫星木卫一一样。他们还试图找出恒星TRAPPIST-1的情况是特殊情况还是普通情况。如果是后者,这意味着这种情况在小质量恒星中相当普遍。格林说:“那会非常有趣。”

目前,另一个项目正试图在该系统中寻找生命迹象,并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研究小组已经在特拉普斯特-1b、C、D、E、F和G行星周围发现了模糊的大气痕迹。将于2018年发射的新一代“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能够对这些行星的大气化学成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但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对这些行星的许多推测只是推测。科学家认为,这些行星如此接近,以至于一旦一颗行星被陨石撞击,物质很容易在不同的行星之间交换。但是除此之外,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开玩笑说,如果有人在上面,参观不同的星球会非常方便。然而,请记住,在获得更多的观察数据之前,许多事情将会被说。

展开阅读全文

太阳系第9大行星1万年绕一圈?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由四名法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表示,他们已经进一步缩小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的范围。天文学家康斯坦丁·巴特金和迈克尔·布朗预测了太阳系中的新恒星,并计算出它们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0倍。这一结论是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得到的。

根据布朗等人的观点,假设这颗行星的存在将完美地解释柯伊伯带中一系列小天体的轨道行为。柯伊伯带是一个环形区域,散布着大量小天体和海王星轨道外的矮行星。

上个月,美国天文学家曾声称他们可能发现了一些东西,但承认目前还不清楚这颗“理论上存在的”隐藏的巨大行星位于其10,000-20,000年的轨道上。

160多年前,35岁的法国天文教师奥本·李维(Auburn Levie)独自计算了几年,最终推断出太阳系中影响天王星运动的第八大行星确实存在,并确定了它的位置。

在以前的观察中,甚至伽利略也把它误解为一颗恒星。经过数学预测后,海王星的正式发现几乎与李维计算的位置相同。历史会重演,现在我们已经被力和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所证明。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在某个地方有一颗大行星,沿着一条看不见的轨道庄严地在恒星间移动,但我们并不知道它。

这一次,我们是对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如果月亮只有1像素,太阳系变成什么样?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尽管我们有很多方法来理解宇宙中空间和时间的大小(照片、视频等)。),许多人仍然对模糊的概念耿耿于怀。今天小蝌蚪君向你推荐了一个有趣的互动图表。你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当月亮只有1个像素时,我们的太阳系到底是什么样子”。

你可以点击查看详情。

设计师乔希·沃斯用这种方法建立了一个相对精确的太阳系模型。这个模型从太阳开始,到冥王星结束。我们可以用鼠标拖动下面的进度条来查看它。如果你不耐烦,你也可以通过页面顶部的小图标快速找到一颗行星。

这是我们心爱的冥王星

不要认为我们拍了一张高清晰度的冥王星无代码照片,这意味着它离我们更近了一步,因为太阳系中最大的矮行星曾经是离我们最远的行星。首先,建议一个参考值。当冥王星位于离太阳最远的轨道点时,它离地球有4670万英里。

这是木星

当你看到离地球最远的月球轨道时,你可以想象木星的引力。

这是我们一起生活的月亮。

这是我们的地球。它太小了。

现在你可以重新考虑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了。

如果你认为页面有点卡住,或者运行缓慢,或者有一些小错误,那是正确的。设计师乔希·沃斯告诉你,你能看到的所有这些产品都需要用一些有形的费用来维护。为了节省成本,这个网站被托管在一个相对便宜的共享服务器上,这不可避免地有流量限制。所以他想现在就想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想看到更多的行星或更好的像素,或者只是想支持他这样做,你可以点击这里捐赠一点点心脏。

蝌蚪先生编译自flowingdata&mentalfloss,转载请注明来源蝌蚪员工。

-

如果你不同意,你也可以看看这组图片来确认你的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欧罗巴星是太阳系最适合生命存在的地方吗?

全文共 1942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局拍摄木星卫星的新照片

这张照片是美国宇航局的伽利略号宇宙飞船在20世纪90年代末拍摄的,显示了木星的卫星木卫二。这张照片以最大的分辨率显示了木卫二表面的最大部分。

这可能是美国宇航局拍摄的木卫二的最佳照片,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制作了这张照片的新版本。这幅彩色图像的马赛克是由美国宇航局的伽利略飞船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获得的。这是美国宇航局第一次发布用现代图像处理技术处理的图像版本。这张图片的低分辨率版本是在2001年发布的,它的颜色已经被增强了。这幅图片的新版本更接近人眼所能看到的图像。许多热衷于拍摄太空照片的人也利用公开的数据制作了他们自己的木卫二照片,但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前从未发布过如此自然色彩的木卫二照片。

这张照片显示了欧罗巴卫星表面许多长的、弯曲的、明亮的冰盖曲线。科学家想知道这些红棕色碎片和其他在卫星表面行走的斑点是否记录了木卫二卫星的地质历史,以及它们是否能帮助我们了解冰盖下海洋的化学成分。这张我们以前见过的照片是马赛克,分辨率低,颜色增强。为了让它出现在这个版本中,科学家调整了颜色,使它更接近人眼看到的自然颜色。照片显示木卫二卫星的表面地质结构极其多样。长长的裂缝纵横交错,冰帽的尖牙互相露出。卫星表面颜色的变化是由不同的地理特征和位置引起的。例如,如果某个区域被由纯水凝结而成的冰覆盖,它将显示蓝色或白色。然而,如果大量除冰以外的化合物集中在某一区域,它将呈现红色和棕色。在极地地区,即图片的最左边和最右边,它明显比赤道地区更蓝,而后者更白。科学家认为颜色的差异是由两个地区不同大小的冰粒造成的。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在欧罗巴的冰盖下,它可能是除地球之外太阳系中最适合生命存在地方。伽利略号宇宙飞船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在冰盖下有一片海水,在冰层下有一层岩石。海洋和冰盖之间的物质圈可能提供化学能来支持简单生命形式的生存。

几个世纪以来,欧罗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难题。2012年12月,一团水蒸气在欧罗巴南极上空20英里处升起,成为一个谜。从宇宙的参照物来看,这次喷发的规模很小,但对天体生物学意义重大。

除了地球,木卫二卫星可能是太阳系中最适合生命存在的地方。四十亿年的潮热和液态海洋可能会产生某种生命。只要人造卫星发射到木星系统中,很有可能从木卫二卫星表面喷出的水蒸气中捕捉到生命的痕迹。然而,在目前的科学条件下,不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完成一次木星探测任务。

尽管木卫二卫星早在400年前就被发现了,但直到深空卫星出现,我们才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从1973年到1993年,八颗人造卫星穿过了欧罗巴,每一颗都将解开这颗距离地球6.283亿公里的卫星的一些谜团。

欧罗巴和木星(艺术想象图片)来源:美国宇航局

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3年穿越了欧罗巴。先锋10号发回了这颗明亮卫星的第一张照片。木卫二将会反射64%撞击其表面的光回到太空。相反,地球的反照率只有33%。水星的反照率是74%。换句话说,木卫二的亮度介于地球的液态海洋和水星的云层之间。

是什么让它如此明亮?木卫二离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的2000倍,它的表面不能像地球一样被液态水覆盖。至于云,木卫二比月亮稍小。它没有足够的重力来维持丰富的大气层。我们可以把先锋10号的观测结果解释为一颗被固体冰盖覆盖的行星,但这仍然不能解释另一件事,即木星的潮汐力。木卫二卫星非常靠近木星,这意味着它从内到外被充分加热,这至少会融化卫星核心附近的冰。

在下一颗人造卫星到达木星系统之前不久,另一个假说被提出:木卫二可能有三层。在这个模型中,最里面的核心是由二氧化硅制成的。最外层是冰。木卫二每3.5天绕木星一周。这种压力可能产生足够强的潮热,在硅石和冰帽之间形成液体海洋。如果这个模型是正确的,即使第三层是固体,当木卫二围绕巨大的气态行星木星旋转时,木星的潮汐力可能足以打破木卫二上的冰盖。

多亏了先锋号、航海家号和伽利略号,我们在这30年里对木卫二的了解超过了过去的五个世纪。我们知道木卫二上的冰如此明亮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表面不断更新。由于木星在木卫二上的引力,固体冰原将继续弯曲和伸展,导致冰原破裂。

通过三层模型,伽利略的测量还指出,在冰盖下可能有一个巨大的咸水海。尽管这些发现是在5亿英里之外发现的,但在我们自己的后院发现的一些东西进一步说明了欧罗巴上存在海洋的可能性。

1977年,在地球海洋深处的热液喷口发现了大量生命。这是我们获得的第一个证据,表明生命可以存在于没有光的地方。他们可以利用热能作为化学能的来源。这使我们意识到,只要有热和水,就可能有繁荣的生命。木卫二卫星上可能有海洋,而且肯定有热源,所以它很可能有生命。

(原文来自dailygalaxy.com,由小蝌蚪君编辑)。请注明转载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杨军: “开垦”太阳系外宜居星球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本报记者 唐 芳

为人类寻找宜居星球,这是杨军的工作。仰望天空,这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研究员把目光聚焦在冰行星,但这次又落空了。

不久前,他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发文指出,冰行星不宜居。寻找宜居星球的工作继续,这事希望与失望一样多。

杨军认为,虽然并不清楚还要多久宇宙中那些由“冰”构成的星球会融化掉,但可以肯定的是,就算冰行星融化了,也不会变成一个宜居的“新地球”。这颠覆了人们对冰行星可能宜居的猜想。

“如果宇宙是360度,我们人类才观测到1度。”杨军以指尖模拟这1度,认定“宇宙中存在宜居星球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大了!”

太阳系外行星的确太远了,最近的距离地球至少3光年。想知道遥居于太阳系外的冰行星是否宜居?别等了,一般的冰行星至少要十几亿年后,才会开始融化。

杨军用“数值模拟”撬动了这个难题。

已发现的3000多颗行星中,究竟哪类行星是宜居的呢?杨军说,不能仅靠望远镜一颗一颗去观测,要靠理论、数值模型去计算。

“小时候堆沙丘,堆到一定高度再放一颗沙子,沙堆就塌下去了。”杨军聚拢双手作堆沙状,解释道,“数值模拟是用数学、物理来描述沙堆,再解出沙堆何时崩掉。”

冰行星不宜居的结论,就是杨军坐在位于北京大学的办公室内,远程操控着“超级计算机群”进行数值模拟算出来的。

他模拟了冰行星的演化过程,发现冰行星融化后并未进入液态水稳定存在的宜居状态,而是进入“温室逃逸状态”。也就是说,随着恒星辐射的增强,冰行星将跳过液态水存在阶段,直接进入极端炎热状态。

极端炎热下,液态水无法存在。人们都知道,没有液态水的星球不宜居。

看了杨军的论文,美国行星科学家安德鲁·英格索尔感叹道:“这个点子怎么不是我想出来的?”安德鲁刊文写道:“冰行星变为宜居星球并不是冰融化为水那么简单。”

“我把大气学科和海洋学科运用到太阳系外行星研究领域,发现很多东西都是未被‘开垦’的知识荒野。”杨军认为,科研要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东西。“如果大家都做国际热点,跟随别人的步骤和方法,很难超越别人。”他说。

杨军说,他想开垦“别人没开垦的土地”。他的开垦良方是“学科交叉”。大气、海洋、系外行星……各种相关、不相关的国内外讲座、报告,杨军都会去听,每周至少有一天是在广泛涉猎中度过的。“眼界要宽,听过就不陌生,做科研的时候说不定就用得上。”杨军说。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是哪颗 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叫什么名字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木星,同时它也是自转最快的行星。

木星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也是太阳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由于木星的质量巨大,因此太阳系的质心落在了太阳表面之外,距离太阳中心1.068太阳半径。

木星与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皆属气体行星,因此四者又合称类木行星。木星主要由氢组成占其总质量的75%,其次为氦,占总质量的25%,岩核则含有其他较重的元素。气态行星没有实体表面,它们的气态物质密度随深度的变大而不断加大。人类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气中云层的顶端,压强比1个大气压略高。

展开阅读全文

太阳系有可能更多颗的行星存在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第九行星”,不少人都为冥王星感到惋惜。自从冥王星被踢出九大行星之列起,科学家们就一直致力于寻找新的第九行星。此前,有科学家发现,第九行星或潜伏在太阳系边缘,可能属于太阳系内的唯一系外行星。但日前,研究人员却发现,太阳系有可能更多颗的行星存在

据外媒报道,今年初,研究人员发布研究报告称太阳系可能存在着第九行星,之后一系列研究报告对这颗神秘行星的存在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近日,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第九行星并非唯一,很可能在太阳系边缘隐藏着多颗未知行星。

早在今年1月份,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教授康斯坦丁-巴特金和迈克-布朗预测颇具争议的第九行星的存在可能性。他们使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发现了这颗隐藏的行星,同时解释了柯伊伯带矮行星群独特的簇状特征。

研究人员将这颗未知行星命名为“PlanetX”,认为它的质量是地球的10倍,是距离太阳最遥远的一颗行星,位它的具体位置并不清楚。它运行在一个椭圆状轨道,每间隔10000-20000年环绕太阳一周。

但目前,西班牙和英国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证实,基于最新计算结果,太阳系可能存在6颗海王星外天体环绕太阳运行。这6颗海王星外天体分别是:2012VP113,2004VN112,2007TG422,2013RF98和2010GB174。

马科斯认为,这6颗海王星外天体在一个漫长的不稳定轨道上运行,它们从太阳系脱离不足15亿年时间,2004VN112,2007TG422和2013RF98离开太阳系不足3亿年,更为重要的是,在1000万年时间里它们的轨道变得非常不稳定。

据悉,此研究暗示着第九行星很可能并非一颗,而是多颗。研究报告合著作者、西班牙天文学家卡洛斯-德拉-弗恩特-马科斯表示,我们认为除了第九行星,还可能存在着第十行星,以及更多的潜在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

太阳系边缘发现新天体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系边缘发现天体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布朗及其同事特鲁希略在美天文学会行星科学部的一次会议上宣布,他们在太阳系的最外缘发现一个球形天体。

新发现的这一天体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 288 年,直径约为 1290 公里,相当于冥王星的一半,位于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这是自 72 年前发现冥王星以来,太阳系中的一次最重要的发现。

“柯伊伯带”是比冥王星绕太阳轨道更远的一个带状区域。专家们认为彗星等就是从这里起源的。早先的天文观测表明,“柯伊伯带”中存在着大量由冰和岩石组成的天体,但体积普遍较小。天文学家们一直推测,这一区域中可能存在着体积接近行星的更大的天体。这次的新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他们的推测。

新天体距地球 64 亿公里远,处于库伯小行星带以外。新天体的代号暂为“2002LM60”,最后的定名还有待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批准。科学家认为,该发现也带来另一希望---在库伯带中将可能发现另外一颗大天体,某些天体甚至可能大于冥王星。而冥王星就是在库伯带中发现的一颗大行星。

布朗他们最初是在 6 月 4 日,利用加州帕洛玛天文台望远镜发现“2002LM60”的,布朗说:“它的大小是所有小行星的总和。”随后,他俩又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对这一天体进行了详细观测。

天文学家还为“2002LM60”起了个暂用名字--- “夸欧尔”。对曾经居住在美洛杉矶的汤瓦原住民来说,“夸欧尔”代表将世界所有东西聚集在一起的自然力量。这个暂用名也要由国际天文学会最后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科学家首次捕获太阳系外行星光线

全文共 1309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首次捕获太阳系外行星光线

第一次,天文学家成功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系外星系中一颗行星的光线。这种蓝绿色的光线标志着人类尝试分析太阳系以外行星结构的开始,同时天文学家也在期待着对一个全新的领域展开探索。

自从 1995 年,第一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被发现以来,包括上个月发现的 6 颗行星,天文家家一共观测到了 28 颗系外行星,大多数行星的发现是由于其运行在母星的周围所产生的短暂摆动所引起的。但是,天文学家曾试图直接对这些系外行星进行观测,却一直未获成功。例如在今年早些时候,天文学家就承认他们所观测到的一颗行星被其所在星系所排斥的现象实际上是后景的一颗天体造成的。

现在,一个由安德鲁。卡梅伦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苏格兰的对安德鲁大学正在利用光谱分析将来自一颗行星的光线从其母昨星势不可挡的耀眼光芒中分离出来。他们观测的目标是一颗环绕 TAU BOOTIS(一颗距离地球 51 光年的太阳大小的恒星)运行的大行星,这颗行星围绕恒星公转周期仅为 3.3 天,其亮度仅为恒星亮度的 1/10000。他们的新结果将为研究太阳系外行星提供新的可能,特别是对利用光谱分析手段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结构将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知道这颗大行星由于太昏暗同时过于靠近 Tau Bootis 而难以辨别、成像。但是他们通过使用安装在加那利群岛的直径 4.2 米的威谦。赫歇耳天文望远镜对 Tau Bootis 进行观测,发现在这颗恒星的秘有光谱上都会产生一些模糊的暗影,这是由于行星的轨道速度为每秒 75000 米,因而导致的多普勒频移所产生的结果。所谓多普勒频移是指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有所不同的现象。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天文学家认为是由于行星表面的光的反射所造成的。

研究小组进行了 48 小时的不间断观测。他们细微调整了所做出的恒星光谱,并且将几乎所有的光线去除掉。当天文学家做完最后的筛选工作后,他们发现了一组暗淡的痕迹,“我们发现有一引起东西的恒星的表面摆动,忽明忽暗”卡梅伦说道。

这颗行星一个非官方的名字,叫做“千年星”。天文学家通过计算认为,其直径和体积分别是木星的 2 倍和 8 倍,它以非常近的距离环绕 Tau Bootis 运行,致使其表面的大气十分炎热,高达 1500℃。按照这一结论,它的云层必定包含熔化了的细铁滴以及钠和钾。但是这就意味着这颗行星必将吸引大量的光线到达其大气层,而仅仅反射一小部分白光而已。然而事实却是其具有蓝绿色的光泽,并且比天文学家所得出的结论还要亮。

另一个令人不争的地方是,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力克天文台的史蒂文。沃吉特,试图利用位于夏威夷的直径 10 米的凯克天文望远镜观测类似行星上的光线,但是失败了。卡梅伦承认他所观测到的这种模式在 20 次中也许只有 1 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他希望用天文望远镜进行更长时间的观测,以调整 Tau Bootis 的相关数据。同时他还希望对其它大行星进行研究,例如飞马座 51。

现在,卡梅伦的研究小组已经做出了结果,其他的天文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会搭上这辆便车,这就意味着罗杰。安吉所预言的革命即将到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赛德娜”——太阳系第十大行星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赛德娜”——太阳系第十大行星

美国宇航局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提出有关在太阳系遥远边缘科伊珀带发现第十大行星—“赛德娜”的详细信息,正如所报道的,美国天文学家借助于“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和设在西班牙、智利和美国一系列地面天文台发现了在冥王星(1930 年发现的第九大行星)之后最大的天体,该天体现被命名为“赛德娜”,以纪念爱斯基摩人的海神。

天文学家已查明,“赛德娜”围绕太阳沿一条很扁的椭圆轨道运转,现在它位于离开太阳系中心约

130   亿千米的地方,而轨道最远点离开太阳的距离达到 1300 亿千米,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 10500 地球年。根据计算,“赛德娜”处于冥王星与原先发现的巨大小行星“克瓦瓦尔”之间的区域,研究人员计算后认为,“赛德娜”直径约为 1700 千米。

“赛德娜”轨道的几何形状使研究人员不得不想起奥尔特带--具有很扁椭圆轨道的小行星群,很可能,许多彗星诞生于奥尔特带。天文学家认为,奥尔特带在围绕太阳运转,并在太阳与半人马座(离开太阳最近的恒星系)比邻星之间延伸到一半的距离。但是“赛德娜”位于比奥尔特带更接近地球 10 倍的地方。

“赛德娜”另一个不寻常特点是拥有红色,而且只有火星在这一特点上超过它。还存在间接的证据说明“赛德娜”周围存在卫星,但是现有的观察手段还无法做到这一点。在最近 72 年里“赛德娜”将接近地球,使天文学家能更好地研究这颗不寻常的天体,有些天文学家已经称它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其实“赛德娜”这样的特性非常有争议:并非所有小行星即使是冥王星之外的小行星会被认定有行星资格。

展开阅读全文

太阳系3万度火墙是怎么回事 人类被困在太阳系了吗

全文共 1558 字

+ 加入清单

在38亿年的地球生命史当中,人类是新星,掀不起一丝涟漪,因为人类的进化史实在是太短了,撑死三五百年。若是从智人开始计算的化,顶多20万年,但是在这么段的时间里,人类却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智慧文明,这是任何已知物种都无法比拟的。

400多年前伽利略把望远镜指向星空,那是人类的第一次,更加详细的观测了太阳系内的几颗天体。伽利略发现了木星周围的四颗小亮点,也就是现在的“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哥白尼的日心论还没有多少人敢摆在台面上来说,而伽利略发现的木星卫星,也间接地证明了“日心论”的观点。

我们不再局限于地球之上,已经开始心向太空,人类太空探索半个多世纪,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实现了载人登月,共有12名宇航员在此次登上月球表面。而就在最后一次载人登月(1972年阿波罗17号)完成后的5年,旅行者号姐妹发射升空,它们一前一后开始对四颗远日行星进行探索,并且最终要飞出太阳系外。

时间来到1977年,这是比较特别的一年,科学家提前就已经知晓了,因为这一年四颗远日行星会连成近似的直线,因此NASA在这一年发射了旅行者号姐妹探测器,一共有两颗,用它们来一次性完成对“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测。

1、旅行者2号

目前人类的5颗星际探测器,都是NASA发射的,包括先驱者10号11号、旅行者1号2号、新视野号探测器,其中最具名气的可能就是旅行者一号了。但今天要说的主角并不是它,而是旅行者2号,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2号先于旅行者1号发射升空,开始了它的太空探测之旅。

旅行者2号依次完成了对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它们卫星的探测工作,之后直奔太阳系外而去。

太阳系结构常规印象是包括八大行星在内的范围,其实在向外还有柯伊伯带以及奥尔特云结构,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奥尔特云就是太阳系的边界,太阳引力作用范围。奥尔特云直径在2-3光年左右,这就是太阳系的大小。目前飞行最远的探测器是旅行者一号,44年之久距离地球225亿公里,旅行者二号要稍微近一些。

2、旅行者2号穿越“火墙

2018年旅行者二号来到太阳风封顶,这里是太阳风和星际空间交界处距离地球178亿公里。在那里旅行者2号经历了一道“火墙”,之所以称之为“火墙”就是因为温度太高了,根据数据显示在这道太阳风和星际物质相互作用的区域,温度可以达到30000-50000摄氏度。

这个温度是非常夸张的,它就像是一道“火墙”一样保护着内太阳系同时也像是太阳系的牢笼一样。但结果我们都很清楚,旅行者2号轻松的穿越过了这道“火墙”。其实虽然温度高,但是粒子的密度非常低,热量就不高,因此在这里大家要明白一个原理那就是温度并不等于热量。

道理很简单,科学上对于温度的定义是:微观粒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那么一个粒子的剧烈运动和1000个粒子的剧烈运动程度一样,但是热量必然是不同的。就像是蒸桑拿,室内气体温度可以达到60摄氏度以上,但是如果换成60摄氏度的水就完全不同了。

3、太阳系是人类牢笼吗?

一道“火墙”是完全拦不住人类的太空探索之旅,但是相对于太阳系的大小,人类目前科技水平的确是让我们困在了太阳系。

人类寿命很短不足百年,目前距离地球最远的人造物体是旅行者一号,飞行44年距离地球225亿公里,按照它目前的平均飞行速度,要想飞出太阳系,至少需要17647年。设想一下我们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往太阳系外飞行,百年寿命完全是不可行的。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动力系统的升级革新,比较有前景并且接近现实的就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目前很多国家都在进行相关技术研究。

只能是人类的梦想就是星辰大海,至于哪一天才能飞出太阳系没有人知道。或许地球既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同样也是人类文明的终点。毕竟物种的灭绝在地球上从来都不是什么大事情,38亿年的生命史,物种灭绝太常见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