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葬在河南的古人有(合集20篇)

浏览

5908

文章

999

河南弘济桥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弘济桥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城北,跨汝河,明代称宏济桥、博爱桥,清代称迎恩桥,因靠近天中山又称天中桥。原为木桥,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改建成石桥。该桥全部用石块砌成,与赵州桥结构相似。在大券两边附两个小券,美丽大方,雄伟壮观。桥面全长44.6米,宽6.5米,大券跨度为24.8米。

两边两个小券跨度约2.73米,高4米,尽端两个小券跨度1.75米,高1.02米,全桥由18道单券组成,券与券之间用0.37-0.43米宽的铁束腰相连,桥面两边各有18根方形望柱,17块栏板,刻有狮子,桃,猴,石榴,鹿,麒麟和武松打虎等图案。大券和小券两面中间刻有龙头,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凤,飞龙及两边尽端小券刻的缠枝花,精工细雕,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河南弘济桥建于何时无可考,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修。

宏济桥为五孔联拱式石桥,南北长55米,东西宽7.3米,高11米,其中河身桥面长55米,两端雁翊桥面各长10.5米,东西宽7.3米,高10米,桥面为青石砌成。两侧各有25根望柱,大多为明代遗物,有8根是清代制作。望柱高1.2米,横断面为正方形,每个宽为0.3米至0.31米。柱顶部均雕有石狮,狮下雕刻行夏莲座,座下镌有荷叶墩。石狮姿态各异、有的挺胸昂头,仰望云天;有的双目眈眈,凝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顾盼嬉戏……狮子柱下雕刻须弥座,座下坎凹处饰勾联纹与两饰如意纹。望柱间距1.92米至2米,中间竖立有青石栏板,栏板与望柱构榫衔接。栏板长1.89米,宽0.85米,底厚0.2米,顶厚0.16米,有明显的收分。栏板内侧刻有木枋、录纹等。桥身多为素面青色条石垒砌,桥墩粗厚坚固,中孔径最大,两边桥孔较小,桥墩坚固。

整个大桥显得高大古朴,巍峨壮观。历经500余年,安然挺立。“文革”中,望柱上的石狮,多被当作“四旧”而毁。后人常以方位称其为北关大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宋朝时期是没有棉花的 古人是怎么度过难耐的隆冬的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之前没有棉被!那古人是怎样熬过寒冬的?

是用棉花度过难熬的冬季。进入到宋朝末年,古代的人就会选择广泛的种植棉花,将棉花放在被褥还有衣服中,能够有效抵抗严寒。

纸衣纸被纸裘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抗严寒的方法,当然也并不是只有这一种保暖的方法,还会有很多可以在天寒地冻的冬天也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丝温暖,比如说皮毛。在旧石器的时代,人们就会把动物皮毛穿在身上,能够有效达到御寒可以展现出个人的身份。不过在普通老百姓家中一般是没有办法看到狐狸皮毛,基本上都只是用一些家养的动物,虽然保暖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是也能够度过严寒的季节。

还有一些贫穷的老百姓就会选择去捡一些鸡鸭鹅的羽毛,然后放入到被子中,能够有效达到更好的保暖效果。在那个时代能够想到这种保暖方法还是让人觉得非常钦佩的,他们也可以直接从穿衣服这上面考虑,当然也可以改造自己居住的地方。

其实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了温调房,这就是可以调节温度的房间,当时一般的贵族家庭全部都会有这样的房间,可以用来居住,又或者是讨论事情。房间为什么会有保暖功能?主要是涂抹花椒,花椒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也同样能够达到保暖御寒的效果,将花椒打磨成粉末之后,然后堆砌在墙壁上,就会拥有着比较好的保温效果。

还有一些富贵人家也同样会选择在家里烧炭火,如此也可以享受着有酒有肉的生活,而且也可以夜夜笙歌,但是贫穷的人家很有可能在寒冷冬季到来时,进入到被冻死的命运。

古代其实会有很多的取暖方法,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烧木炭,木炭也会拥有着各种不一样的种类,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也同样会出现一些革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人在元宵节吃什么 古人在元宵节做些什么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为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古人在元宵节吃汤圆。元宵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周朝,自古以来备受重视,古人在元宵节挂灯笼、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等。

古人用元宵节怀念离别的亲人,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期许。在古代,生离死别是常态,人们往往要分别数年甚至更久才能相见。因此,元宵节成为了一个思念亲人的日子,人们会点亮灯笼,将心中的温暖和祝福送给远方的亲人。同时,元宵节被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人们希望借着这个节日的美好氛围,将过去的不顺和不如意抛却,迎接未来的幸福和美满。

除了怀念亲人和寄托美好愿望外,元宵节还有诸多有趣的庆祝方式。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挂灯笼、赏花灯、猜灯谜和舞龙舞狮。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各式各样的灯笼,将大街小巷装点得五彩斑斓。赏花灯也成为了这个节日的一大特色,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形状和颜色的花灯,如龙、凤、花鸟等。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在灯笼上挂上谜语,在路灯下聚集起来猜谜语,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而舞龙舞狮是古人在元宵节中举行的一项重要活动。龙和狮子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人们会用龙灯和狮灯进行表演,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元宵节是古代中国人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节日,意义和庆祝方式都值得继续思考和挖掘。元宵节是一个让人们心怀感慨和期待的日子,也是一个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纽带。通过在元宵节中思考和讨论这些微妙之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人都是怎么过鬼节的?古人与鬼打交道有哪些讲究?

全文共 312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算是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不过小伙伴们应该也已经发现了,为什么中国的鬼节大家都是在家里不敢出去,而西方的鬼节大家不光要出去,还要打扮成鬼的样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因为中西方同鬼打交道的方式不同了,西方这样做是想跟鬼好好相处,大家快快乐乐一起过个节。其实我们现代人已经不怎么过鬼节了,但是在古代关于鬼节的传说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古人跟鬼打交道的方式也要有趣多了。

志怪小说既然承认世间有鬼,自然就少不了人与鬼的接触。鬼与人谈情说爱,世间就有了人鬼夫妻;鬼与人交友论道,世间就有了人鬼朋友。但人与鬼阴阳两隔,不会总是这样和谐,大多数的鬼闯入人的世界,是来戏弄人、伤害人的,于是也就有了人与鬼的敌对。驱鬼、捉鬼便产生了。

道教有专门收捉邪鬼的法门。如果有人家频频出现怪事、怪病,道士通常以符、咒收捉邪鬼。如果一个地区发生灾疫,便被认为鬼闹得太厉害,符咒难以驱捉,道士就要结坛行法。方法也很多,如雷部捉鬼打鬼法、咒枣捉鬼法、十二将远捉法、九天云路追捉将法、天关地轴四直捉法等不一而足。有的道派还能将鬼装入琉璃瓶中,上贴符印镇压,类似阿拉伯的阿拉丁神灯。

历史上道教有很多捉鬼的好手,张天师、钟馗、茅山术士都在其列。但魏晋时期,道教刚刚处在形成阶段,没有系统的驱邪捉鬼体系,也没有专业的捉鬼师。鬼几乎还是谁碰到谁捉。《幽明录》中有两则故事,一个讲的是驱鬼,一个讲的是捉鬼,都很滑稽。

徐悲鸿 《钟馗》, 1938年作

阮德如曾在蹲茅厕的时候看见过一个鬼。这个鬼身长丈余,身黑如炭,眼大如铃,着白色单衣,头戴帻巾,离阮德如只有一尺多远,手舞足蹈,作吓人状。鬼满以为阮德如会被吓得魂飞魄散。不想,阮却心安气定,稍带讥讽地说道:“人言鬼面目丑陋不堪,令人作呕,今日看君尊容,果然如此,方知人言不虚啊。”说完,一阵冷笑。那鬼一听,羞愧地逃掉了。

几句挖苦相貌的戏言居然达到了驱鬼的目的,这在后世简直无法想象。通过鬼的自尊,也折射出人的自尊。当时的人们注重姿容、喜好论辩,他们想象中的鬼也是这样的。另一则故事就更离奇了。有一伧小儿(“伧”是古代讥人粗俗、鄙贱之辞。伧小儿,也就是农夫家中不谙事理的小顽童),但他却做了件大事情。他和几个同伴在野外放牛,看见了一个鬼。此鬼在草丛间,处处设网,欲以捕人。伧小儿见状,偷偷跟在鬼后面,拔出鬼先前设下的网,突然罩在鬼身上,把这个鬼捉住了。

堂堂一个鬼,居然让一个“伧小儿”抓住,真是鬼界一大耻辱。不过,鬼毕竟是鬼,不是随便哪个凡人想抓就抓的。《广古今五行记》中记载了晋孝武帝时期一个叫杨羡的人捉鬼失败的故事,而且败得很惨。

太元末年时,吴县人杨羡家中来了个长着人脸、形如猕猴的鬼。这个鬼倒也不做别的大坏事,只是杨羡每次吃饭时鬼都要和他争抢着吃。

一次杨羡忍无可忍,就拿刀追赶这个鬼。鬼跑向杨羡正在织布的妻子。妻子不见了,只见这只鬼在织布。杨羡挥刀一阵猛砍,将鬼剁成了十几段。

突然鬼出现在旁边,拊掌大笑。杨羡定睛一看,原来被砍成十几段的是自己的妻子。妻子当时已怀孕六个月,惨死的胎儿毛发可见。鬼大笑着消失了,杨羡悔恨悲痛而死。

杨羡的悲剧令人们对鬼心生畏惧。人们不禁要问,连“伧小儿”都能捉鬼,怎么杨羡这样的七尺男儿就偏偏捉鬼失败了呢?结论在于杨羡捉鬼,不讲究谋略技巧,只凭一时的冲动和蛮力。纵观魏晋志怪小说,几乎没有和鬼正面硬拼取胜的例子。人要想在与鬼的斗争中取胜,就要斗智斗勇,而不能斗法斗力。

《述异记》中记载,南朝宋大明三年(459),王瑶在京城病故。此后,家中就来了一个不速之鬼。此鬼腰身细长,浑身漆黑,赤裸上身,下身穿一条犊鼻形裤子,在王瑶家,时而唱歌,时而大叫,时而又学人言,搅闹得王家鸡犬不宁。最过分的是,有时王家人要吃饭了,掀开锅一看,锅里煮着的居然是污秽不堪的粪便,这又是那个鬼偷偷干的。

不过,这个鬼只是做些这样的恶作剧,倒也没有害谁性命之心。过了几日,它在王家闹够了,又移驾到王家的东邻庾家去捉弄人。所作所为和在王家一模一样。

有一次,庾家的男主人庾某正坐在院中歇息,恶作剧鬼突然现身,拿着小石块掷打庾某,忽而在左,忽而在右。

庾某应接不暇,忽地灵机一动,对鬼说:“你拿石块泥土打我,我才不怕呢。你要是拿钱打我,那我可真受不了。”

鬼忽地不见,过了一会儿,不知从哪里盗来许多铜钱,哗哗地掷向庾某。庾某高兴地大笑。

鬼说:“咦,你不说你害怕用钱掷你吗?你怎么不怕?”

庾某随便编了个理由:“你用的都是新钱,打不痛我,我只怕旧钱。”在古代,改换年号,都要重新开炉铸币,因之有新钱、旧钱之说。

鬼忽地又不见,不一会儿,拿来许多旧钱,又哗哗地打庾某。庾某装作害怕,那个鬼心满意足地走了。庾某一数,一共得钱一百余枚。

这便是斗智斗勇。遇到问题顺势而为、借力打力,不但能化解危机,兴许还有意外的收获。这不,庾某就靠欺鬼发了一笔小财。当然,人外有人,还有更绝的,南阳人宋定伯居然把鬼给卖了,发了一笔大财。

宋定伯年轻时走夜路,到宛城去赶早市。走了许久,远远望去,再翻过前面一座小山,便是宛城。宋定伯不禁加快了脚步。此时山中晨曦未明,岚遮雾障。偶有松子或坠地或落涧中,啪的一声,更显寂静。宋定伯打了一个寒战,心想,莫要出什么事吧。正在寻思间,前路中央,隐约显出一个鬼来。鬼的模样,原文中没有交代,想来也是不讨人喜欢吧。

宋定伯颤巍巍地问道:“你,你是谁呀?”

“我是鬼。你是谁?”

“我,我也是鬼。”宋定伯顺势答道。

鬼问:“既然你也是鬼,意欲何往啊?”

“我要去宛城,赶早市。”宋定伯编不出来了,只好实话实说。

“哈哈”,那鬼一阵狂笑,震落了几片树叶。“巧了,我也要去宛城赶早市。既是同道中人,咱们结个伴吧。”

宋定伯还有何言!只好硬着头皮在后跟随。

一人一鬼同走了好几里。鬼有些不耐烦:“你走得也太慢了。咱俩互相交换着背着走吧。”说着,背起宋定伯就走。

宋定伯只觉得耳边生风,他紧闭着双眼不敢多看。眨眼间,行出好几里,鬼居然有些喘了,扭回头说:“你怎么这么重,你不是鬼吧?”

宋定伯一看要露馅,灵机一动,赶忙解释:“我,我是新死鬼,所以很重。辛苦你了。不然我背你吧。”宋定伯背鬼时,感觉背上什么东西都没有。

如此两人交换着背了几次,已经翻过山丘,眼看就要到宛城了。宋定伯想如何才能制服这个鬼呢?于是问道:“老鬼,我是新死鬼。对于咱们鬼界的禁忌还不甚了解,你给我讲一讲吧。”

“我们鬼呀,最害怕别人用唾沫吐了,你要记得,一定别让人类唾到。”宋定伯牢记在心。

说着来到一条小河边。鬼想也没想,下河蹚水过去。宋定伯竖起耳朵一听,悄然没有半点声息。宋定伯也学着鬼的姿态蹚过河去,河水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鬼有些迟疑,问道:“你不是鬼吗?过河怎么还有声音呀?”“刚不是跟你说了嘛。我刚死不久,以前还没渡过河,所以有声,你是老鬼了,勿见怪啊。”鬼遂不疑。

眼看来到宛城城门前。此时换作宋定伯背鬼了。他猛然把鬼死死抓住。疾走几步,来到宛城早市。那鬼感觉不对,哇哇大喊起来,让宋定伯把他放下。宋定伯倒也听话,一把将鬼摔在地上。那鬼当即化作一只羊。怕它变化,宋定伯唾了几口唾沫,然后将这只羊卖了一千五百钱,得钱回家去了。宛城人们得知此事,都说:“定伯卖鬼,得钱千五。”

宋定伯捉鬼是魏晋最著名的捉鬼类志怪小说。其之所以著名,除了宋定伯的机智、鬼的昏聩、情节的曲折、结尾的离奇外,更多的是围绕故事解读所产生的争议。有人说宋定伯捉鬼反映的是鬼并不可怕,人一定能战胜鬼;有的人则提醒世人说,要小心宋定伯那样的假朋友,不要等到自己被出卖了再后悔。在笔者看来,解读如同万花筒,角度不同,色彩各异,但有一点是不变的。恐怕就是:人,从中看到的,一定是“鬼”的失败;而鬼,从中看到的,一定是“人”的胜利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河南最有名的十大古镇之滑县道口镇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以风景名胜而闻名的古镇或许不少,但却鲜少有一个古镇因各色美食小吃而夺得古镇之名。滑县道口镇也就是这样的特殊古镇,去道口镇可少不了各种美食。

那么,本期河南文化一起来了解滑县道口镇。

滑县道口镇

道口镇是一座具有1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镇,历来商贾云集,日进斗金,素有“小天津”之称。道口烧鸡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传统名吃。千年美酒-道口大曲,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始酿,风味独特,值得品尝。明福寺塔、欧阳修书院、卫王城遗址,隋唐大运河滑县段、就在道口镇,运河畔顺河街是有名的清代商贸街巷。顺河南街多为明清建筑。古有吃道口烧鸡、喝道口大曲、逛道口古镇之美誉。

攻略:

地址:河南省滑县道口镇

自驾路线:延107过黄河大桥 → 到新乡原阳市 → 经新乡市 → 过卫辉 → 之后下107高速 → 顺东北方向到滑县。

当地美食:道口烧鸡、老庙牛肉、牛屯火烧、八里营甜瓜、腊味白卤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闻官军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为什么古代妃子下葬的时候,要堵上肛门古人的智慧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古代妃子下葬时候,要堵上肛门呢?

在古代,关于下葬也是有很多的习俗的,比如说是很多的人在死后嘴里都会含有一些东西,来代表一些特别的寓意,其中会根据死者身份的不同,所含的东西也是不同的。然而对于古代妃子的下葬,还有一种习俗,就是会用玉石堵住肛门,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那时候不仅会堵住肛门,只要是人身上有洞的地方,比如说是耳口鼻等,都会被玉石堵起来,这样做的原因,主要就是为了防止尸体在腐烂之后尸液从这些地方流出来,因为在人死之后,并不会直接的下葬,而是会停放几天,才会下葬,这时候尸体经常会腐烂,有尸液流出来就会有臭味,所以古人们堵住这些地方就是为了防止臭味的发散。

除了堵住身上的洞之外,还有一些办法,比如古人们会用特殊的方法对尸体进行简单的防腐处理,目的就是为了让尸体能够在下葬之后不散发出臭味,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古人的智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河南农业大学是几本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农业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分别共建,为河南省省属重点大学。根据河南农业大学招生办最新公布的信息可知:河南农业大学在河南既有第一批次招生也有第二批次招生,但我们通常说河南农业大学是一本大学。如果你不是河南考生,河南农业大学在你所在的省份是本科二批招生的话,你也可以说河南农业大学是二本大学。

学校源自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先后经历了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河南大学农学院等办学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重新独立建制,更名为河南农学院。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9月成为农业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你爱吃的开心果 8000年前古人就会种了

全文共 1149 字

+ 加入清单

开心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坚果作物之一,起源于伊朗。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伊朗科尔曼大学教授阿里·埃斯梅拉达合作,最近在阿月浑子沙漠极端环境适应和人工选择的合作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许多人不知道阿月浑子,以前在中国被称为阿月浑子,是阿月浑子科的落叶小树。它的果实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元素。它具有低脂肪、低热量、高纤维的显著特点。对心脑血管疾病、老年视网膜病、抗衰老等有医疗保健作用。它是世界坚果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健康休闲食品,近年来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坚果作物。

沙漠干旱地区的“西域不朽果实”家园

开心果也是干旱荒漠区盐碱地水土保持和高效经济产出的理想树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科研机构如云南省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以及山东省泰安市、甘肃省甘谷市和陇南地区都开展了阿月浑子引种试验。黄连木作为嫁接砧木。然而,由于暴雨和高空气湿度,水果和树枝的疾病是严重的。同时,由于光热条件不足,坚果开裂率低,品质差,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大陆不具备开发开心果的自然条件。因此,深入了解这种具有重要经济、营养和药用价值的作物及其对非生物胁迫的超适应性和对干旱和盐胁迫的耐受性,有助于理解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和人工选择机制。

根据阿月浑子对环境条件、灌溉条件和土壤条件的要求,新疆喀什地区是阿月浑子的适宜栽培区之一。也正是由于种植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水、土壤和气候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喀什阿月浑子才有了自己独特的品质特征,被誉为“西域仙果”。

揭示了适应和驯化极端环境的机制

作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访问学者,埃斯梅拉达教授对阿月浑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关于不同品种种子和表型的数据。结合昆明动物学院基因组学和进化生物学的优势,双方开始合作。他们利用第二代和第三代测序技术绘制了开心果基因组草图。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阿月浑子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可能与细胞色素P450和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扩增有关。根据耐盐实验前后样品的转录组学比较研究,他们还发现茉莉酸生物合成途径在阿月浑子的耐盐性中起重要作用。

“我们还对93个栽培种、14个野生种和35个与野生阿月浑子有关的种进行了重新排序,揭示了阿月浑子的种群结构特征、遗传多样性和驯化情况。”参与这项研究的吴东东博士说,他们发现不同野生阿月浑子物种之间频繁的遗传物质交流。比较种群基因组分析显示开心果大约在8000年前被驯化,经历了两个阶段的驯化过程。一些古老的栽培品种表现出与野生物种更密切的亲缘关系,而广泛栽培的品种经历了后来的育种和改良。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还确定了在驯化过程中人工选择的关键基因,这些基因与树木和种子的重量以及植物的大小有关。这些基因与阿月浑子驯化过程中的人工选择和农业经济性状密切相关。相关结果在线发表在权威杂志《基因组生物学》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人是如何克服方言障碍的?普通话是哪里的方言?

全文共 227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汉族,不过每个地区的方言有很多,一个省可能都会有好几种方言,交流起来会非常不方便。古代并没有统一普通话,那他们是如何克服方言障碍的呢?其实多数还是靠文字,因为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如果不好用语言交流的话,那写字就可以了。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普通话会是哪里的方言呢?其实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但音调听上去会平顺很多,现在全国某些地区还是会出现沟通障碍,大家一般都是怎么解决的呢?

我们普通人对古代历史的了解不外乎两种途径,一则通过阅读文献,一则通过观看影视剧。尽管时隔千年,有着地域的不同,但我们还是能够了解古人的思想及其生活方式,这无疑是文字的功劳。

说起这文字,就不得不提秦始皇。因为正是秦始皇统一了战国古文字,以秦篆为官方文字,才使得我们不同地域之间的人们虽然会有方言的差异,但是面对同一种文字时还是能够彼此理解的。《中庸》讲“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这本来是儒家统一天下的主张,却被推崇法家思想的秦始皇实现了。就单从这一件事情来说,秦始皇功莫大焉。

统一文字固然是好事,但这是于思想文化的传播而言的。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口头交流。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由于山川河流的阻隔,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聚落,使得人们在说话时会有口音的差别,此即所谓的方言。

由于我们今天的大多数国人都会说普通话,加之影视剧中的古人也是操着一口普通话,这就使得我们形成了一种假象:古人也说着和我们一样的话。其实仔细想来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古代人说话和今天是很不相同的。既然如此,那他们是如何交流的呢?比如苏东坡是四川人,而当时北宋的皇帝是河南人,难道苏轼说着四川话和说着河南话的皇帝交流吗?再比如说,康有为是广东人,当时的光绪皇帝是北京人。那么,光绪皇帝是否能够听懂操着一口粤语方言的康有为呢?

这个问题在我们今天是不会存在的,因为人们都会通过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来交流,尽管有些人可能会有一些口音,但无伤大雅,彼此之间还是能够听得懂的。

普通话这个概念是现代汉语中才有的,在古代尚无此一说,那么古人有没有一种统一的交流语言,它又是以那个地方的方言为标准的呢?

查阅资料,我们知道古代的普通话叫作“雅言”,一般是以国都所在区域为标准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即夏商周,除过西周,其他时期都是在河南建立都城的,因此当时的雅言就是河南话(以洛阳为中心)。汉族之名因汉朝而得名,之前是叫作华夏族的。所谓华者,衣冠之美;所谓夏者,礼仪之盛。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号为东周。因此洛邑地区的语言便成为了当时的雅言。《论语》里讲“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孔子虽然是鲁国人,但他不用山东话讲学,而是用河南话讲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同时也统一了文字,即小篆。当时秦朝的国都是咸阳,咸阳位于关中,因此当时的雅言便是关中话。到了汉朝,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这时的雅言也基本上是陕西话和河南话。汉朝的汉语标准语也有“正音”、“雅言”和“通语”等不同的称谓。

东汉灭亡后虽然有过一段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很快就被西晋统一了。统一的西晋王朝建都于洛阳,因此其自然是以洛阳方言为雅言。但是不久后就发生了所谓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事件。面对此种局面,西晋王朝只能迁都,史称“永嘉南渡”。东晋王朝建都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由于南迁的士大夫普遍操一口洛阳方言,而当地的土著却是说着吴语,两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种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后来同样建都于此的宋齐梁陈所继承,此即所谓的南朝。因此,整个南朝的雅言便是吴音。

到了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七年后,也就是589年,灭陈朝。此时的隋朝建都长安,朝廷编《切韵》一书。该书以洛阳雅音和金陵雅音为基础正音,唐承隋制,因此隋唐国语为“汉音”。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又作《广韵》,此一时期的国语又称“正音”、“雅音”。

元朝灭宋后,由于其为蒙古人,便以蒙古语为国语。由于建都北京,后来便以北京(燕山以东,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地区)地区的方言为“天下通语”。我们知道,元朝灭宋,很多士人衣冠南渡,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便定都于南京。由于这一地区的汉人相对完整的保持了“中原正音”,因此明朝初期便以南京官话为标准语。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即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但经过元末战乱,北京地区的人口已经所剩无几,因此朱棣不得不将四十万南京居民迁入北京,以弥补人口的不足。由于这批人相对较多,因此自然而然的将南京官话带到了北京。因此终明一朝,其实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相反,北京官话通行范围较小,影响自然也就不高。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惯性。但是到了雍正年间,这一局面逐渐得到了扭转。雍正八年,朝廷设立正音馆,该机构专门推广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北方官话。而所谓的“北京音”正是在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渗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综合而成。因此到了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了南京官话,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今天所说的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话便是在清朝中后期逐渐奠定基础的。

古代虽然没有所谓的“普通话”,但一直推行朝廷官话。这是一种官方通用语言,以确保彼此之间能够听得懂。否则满口粤语的康有为如何能在朝堂上对着光绪皇帝侃侃而谈呢?即便其一开始时操着一口浓重的粤语,但当他步入官场以后就不得不学习朝廷官话。正是这种规则使得朝廷之间的对话才成为可能。

至于其他人呢,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讯手段也较为落后,各个地区的人口流动较小,只是面对着处于同一地区的人们,因此只要操一口方言也就交流无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在《大傩图》中窥探古人的防疫之法

全文共 1336 字

+ 加入清单

大傩图”(见图)是一幅描绘消除严重流行疾病的民间习俗的流行画。它是在宋代为不知名的名字创造的,现在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来自精选快递的图片)

这张照片里有12个人。他们穿着带有细纹的奇怪衣服。头也是丰富多彩的,一些是面具,帽子,竹帽和牛头,一些是水桶,柳条篮或簸箕,一些是用头包裹,一些是用乌贼,松树,柏树和李子装饰,一些是用蝴蝶,蛾子或羽毛装饰,等等。他们持有的物品也各不相同。一些人拿着乐器,比如铜铃和檀香木盘子。一些人带着贻贝壳和背包。一些人拿着大鼓。有些人带着生活用具,如木盘子、水勺和烹饪刷。一些携带水生动物,如蟾蜍和海龟。人物年龄各异,身材矮小,头大面广,身材不平衡,表情各异,形象夸张。或者击鼓,或者唱歌,跳舞,来对抗怪物,瘟疫和疾病。人物姿态活泼,动作幽默,表情细腻,变化多端。画面构图新颖,线条流畅,场景气氛欢快热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人们驱邪避邪的决心和美好愿望。

傩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祀仪式,大傩仪式是一种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仪式。它存在于西周时期,与秦汉是一脉相承的。”写道:“方的手掌是熊皮,眼睛是金的,衣服是黑的,衣服是红的,盾牌是葛阳。他指挥着数百名官员,但他很难在自己的房间里抗击疫情。”《鲁春秋》说:“人生充满驱魔。”注:“大傩之驱魔,必引杨尽。”。今天,在拉时代的前一天,鼓乐被用来驱赶流行病,这意味着消灭它是正确的。”东汉见证了一场空前的流行病。当时,缺乏有效的治疗。人们害怕流行病带来的死亡威胁,并通过驱魔仪式祈求保佑和摆脱灾难。这直接促成了驱魔仪式的繁荣。《后汉书·礼记》说:“先打蜡一天,然后驱邪,即与瘟疫作斗争。”在宋代,驱魔有两种类型:大驱魔和小驱魔。孟渊的《东京梦·鲁花》记载:“禁令是一个大傩仪式,被皇城官员使用。这些学生戴着面具,绣着彩色衣服,手持金枪和龙旗...他们可以开车出南浔门,绕过龙湾,这就叫埋葬他们。”

驱魔仪式只是古人驱魔除魔的一种方式。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在防疫方面很聪明,方法也很多。流行病的早期预防是方法之一。古代医学专著中有许多防疫处方。古人春节喝的屠苏酒是一种防疫药酒。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说:“喝了屠苏,你就摆脱了流行病,就不会染上瘟疫和伤寒。”在疫情发生时,掩埋感染者的遗体是预防感染的一种方法。据《年谱》卷六、梁记载,郢城一旦关闭,军民将达十余万人,传染病将会使死亡人数增加十七、十八人。皇帝下令埋葬死者的棺材,这不仅是为了埋葬死者,也是为了预防传染病。药物防疫是古人使用的另一种方法。《宋史》记载,北宋景德三年五月,图凡都铎部落患病。法院“给了76种药物,如冰片、犀牛角、硫磺、安息香和白紫应时”。隔离、观察和治疗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在秦朝,有一个麻风病人安置中心,专门为麻风病人服务。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隔离治疗场所。据《韩曙》记载,元初二年四月,各县各乡都发生了大旱灾和蝗灾。饥饿的人民流离失所,瘟疫肆虐。王莽捐了钱在长安城建了一个村庄和200个住宅区。法院将病人安置在村里的受害者中,进行隔离和治疗。北宋元佑五年,苏轼认识杭州。当他领导控制流行病时,他建造了“病人广场”,也被称为“安方了”。后来,法院接管并改名为“安季芳”。从那以后,安吉广场就到处都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人都吃啥蔬菜水果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吃的蔬菜:葵、萝卜、薤、葱、韭等,水果有荔枝、桃、梅子、葡萄、石榴、桔子、梨、杏、苹果、枣、桂圆、樱桃、芭蕉、李子、柚子等。

葵:葵是菊科向日葵属下的一种植物,其种子含油量较高,味香可口,可炒食,也可榨油,是重要的油料作物;

萝卜:萝卜是一种二年或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根可作为蔬菜使用;种子、枯根、鲜根可入药使用;种子榨油工业用和食用;

薤:薤原产于中国,在长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区广泛种植,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可供食用,其制成的罐头味道酸甜可口,也可供药用;

葱:葱是百合科葱属下的一种植物,分布较为广泛,在中国各地均有种植。葱可作蔬菜食用,种子和鳞茎可入药使用;

韭:该植物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其花葶、叶以及花可作为蔬菜食用,种子可入药使用;

苹果:苹果是一种异花授粉植物,大多数品种自花是不能结成果实的,该水果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人们较为常用的水果之一;

荔枝:荔枝和菠萝、香蕉以及龙眼一同号称为“南国四大果品”。其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

石榴:中国种植石榴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时期,据巩记载是张骞从西域引入。该水果种子多数,呈乳白色或是红色,外种皮肉质,可食用;

樱桃:樱桃在中国久经栽培,品种较多,可供食用,也可酿制樱桃酒;其枝、根、叶以及花可入药使用;

李子:李树枝广展,红褐色而光滑,叶自春至秋呈红色,花小,是良好的观叶园林植物;作为水果,李是温带重要果树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人养生讲究玩好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养生讲究玩好,把玩作为“喜养”。喜是“七情”中最积极、最良好的情绪,是精神上的营养滋补剂,对健康非常有益。

“喜”要靠“养”,“养”的方法就是“玩”。一个人如果把对生活的认识,提升到欣赏和享受的层次,提升到玩的高度,那么他的心情永远是愉快的。有了愉快的心情,生活自然充满欢乐,益于身心健康。

玩的方法很多,正像于光远先生所说:“玩就在你的脚下,在你的生活中。”可以把玩和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兴趣,则可以培养兴趣。

譬如和老年朋友一起画画、练字、写诗、作文;或是邀几位老友游览美景,垂钓水边,品茶弈棋;或是种花养草,看鸟落鸟飞;或是唱歌、跳舞,打太极拳等等。

只有这样,老年人才能从中寻找到精神寄托,获得无穷乐趣。至于麻将、扑克之类的竞技类游戏,并非绝对不能玩,只是不可成瘾,偶尔玩玩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人打完井后,为什么要扔两只乌龟下去?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打完井后,为何要扔两只乌龟下水井?

古人在打完井之后之所以扔两只乌龟下去,是因为乌龟能够有效检测水质。

古代的科技水平本身就会处于落后的状态,而且在挖水井的时候相对也会比较粗犷,也没有办法保证挖出来的水源始终都能够符合应用的标准,所以一般在挖井之前先在水里面扔几只乌龟,因为乌龟一般对于水质会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水质不干净根本就没有办法生存。

如果放乌龟下去好多天,乌龟照样还是可以悠然自得的生活,这也就说明水源是足够清洁的,在这里大家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喝水。古代很多的村庄全部都是从同一个井里面取水,有一些人可能会心怀不轨,就可能会放一些药物,村民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很难防范的。也有一些山贼土匪,很有可能就会选择入侵村庄,这些土匪可能就会使用一些下三滥的方式,然后在井里面放一些药物。

在这种情况下,乌龟就能够有效发挥警示的作用,如果乌龟的状态并不是很正常,又或者是出现死亡的情况,那么在此时也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必然就应该尽快的停止。

总而言之之所以选择放乌龟,主要也是为了有效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毕竟在古代的时候,也并不会有着如此齐全的水源措施,为了自己的生活安全,所以就选择了这一个比较简单的技巧,这其实也同样是体验出古人智慧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也会觉得古代的人在水里面放乌龟,除了想要达到检测的效果之外,也同样会拥有着美好的祝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知识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人舍生取义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并非简单的看轻生命

全文共 3984 字

+ 加入清单

好像“舍生取义”这个词到了现代已经很少会被提及了,因为会有种悲壮感,现在还有什么事是值得去舍生取义的呢?但是在古代,不少古人确确实实能做到舍生取义,为了自己的风骨气节,甘愿牺牲性命。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做是不是有些太看轻生命了呢?其实不然,我们应该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理解这种精神,不然我们可能永远都没办法知晓,这种无畏的力量到底从何而来。

尚古者继而曰:看看今天的人,要么贪生怕死,要么为失恋失业失恋加失业甚或父母争吵不休这类些末小事就寻短见,再要么就是因为一己贪欲而走上不归路,实在没的交代,便就一死了之……不管怎样以及什么,都真真是大大愧对舍生取义的先祖,越活越抽抽!

跟这样尚古的慷慨悲歌之士,实在很没勇气去掰扯稍细,例如:今天那些没出息的贪生怕死和为些末小事的轻生,古时难道就没有?是否不过是没载入史册罢了?又例如:今时于危难艰险中奋勇牺牲者,难道就不似古人的舍生取义?亦或更悲壮伟岸?再比如:诸如女子被“玷污身体”这样的事,“以死铭贞”、坚强活下去并将施暴者绳之以法,哪一种更高贵?自杀、舍生取义,窃以为,不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事情。1、生命认识

尽管,今天的我们,也对死者祭奠;祭奠时,也会说些诸如“一路走好”的话;似乎是寄托了死者之死是另一旅途开始这样的意思;但绝大多数的我们,都明确地知道,那不过就是说给包括自己在内的生者听的,形同“客气话”。

但古人正好相反——真诚相信有“来生”者的比例,或许跟今天骨子里持唯物论者的比例是相当的。这种普遍意识,即所谓“往生理念”。

古代,特别是“中古”及更早的古代,亦即“舍生取义”之说孕育、生发及在社会现实中逐渐大行其道的那些时候,人们对于生命的认识,深受更加古老亦即“上古”甚至“史前”生命认知(生命观)的影响,或者也可以说,基本上就是对古老生命观的继承。而古老的生命观中,“往生”,则绝对主导地占据着“思想阵地”。

这种主导、绝对主导,有着深厚的基础土壤,大致可以概括成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人们对生命,特别是同类及自身生命的神秘感。这是知识发展的问题,似无需多说。简言之,可以说就是人们普遍认为自身的生命,不完全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第二层面,由对生命的神秘感派生的生命的“非人为支配”意识——如此神秘的生命,断然不会是可以由自身甚或自身所处的同类群体所支配的,而那种支配的源头、力量,应出自尚不可见乃至永远都不可见的什么,即“神”、“主宰”。而“神”、“主宰”,也应该如我们自己一样,珍视这神秘而奇妙的生命,甚至更加珍惜,因为,那是ta精致的“作品”。

第三层面,对客观现实和主观认定之间明显的矛盾的解释——生命既如此珍贵、神秘、奇妙,而又那样脆弱、多难、短暂,不会真就是这样的!至少,不应该是!应该是有“解决方案”的。但并不在我们手上,而在“神”、“主宰”那儿!会是什么呢?会不会是这个生命,在现实的众所周知的消亡过后,会被“神”、“主宰”牵引去另外一种存在形式?疑问加希望,很容易就成为不切实的认定。而一旦有了认定,从不切实到切实,如今天很多事情一样,也就是一步之遥。

大概,“轮回”、“往生”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

在东西方几乎所有古老传说中,牛X的人,寿数都长得很,甚至超越了今天的常识——中国“三皇五帝”,个个动辄寿数过百年,连后来的周文王(姬昌),也被相传百岁之寿。甚至,这种生命的奇迹,还波及到了姜子牙这样的“贤达”。《圣经》里的古老“圣人”们,就更是六七八百年长到不像话的高寿——这些牛X的人,就因为牛X,所以现世的生命即便长得可观!如果我们人人都像他们似的那么牛X,这生命,便也就会长久到“值得”。

可惜,我们没那么牛X。但我们也是万物之灵。

所以,我们的生命,在短暂过程之后,必定会是由“神”、“主宰”,给整成别的形式或变成另外的模样了。

所以,这短暂的生命,其实并不短暂。

所以,这短暂的生命,也并不用太担心更加短暂,反正是可以重头再来的。

于是,但有所需,或但无所倚,不妨就结束掉ta,以迎来新的开始。2、技术因素

现代有关学科、领域,将千方百计的自杀,从“实现技术”的维度,划定为“可逆”、“可中止”和“不可逆”、“不可中止”两大类。

所谓“可逆”、“可中止”,指的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死不成”的可能。

相对应地,“不可逆”、“不可中止”,说的就是“死定了”、“后悔都来不及”的那些方式。

前者,最典型的就是“割腕”。据说有这样的局部数据——割脉自杀的“成功率”仅不到30%,其余70%多,都由于外界干预、濒死时本能的求生欲等多方面原因,会同发达的挽救条件,而成为教训或闹剧。这其中较著名一例,可以举末代皇帝溥仪——怹老人家在抗战后沦为战犯,曾实施割腕自杀,结果被发现,及时制止。

此外,服食缓释毒药、自溺、自缢(俗称“上吊”),甚至卧轨,都存在外界干预和临前“悔改”的可能,也都被归在“可逆”、“可中止”的自杀方式。

相对应地,高坠、高坠自缢(死亡机理更是胫骨折断而非机械性窒息)、刎颈(俗称“抹脖子”,割断颈动脉,现代最发达的医疗条件最及时干预的挽回几率也近乎为零)、服食剧毒(尤其神经毒素,一旦中毒,外界极难及时干预挽回,自身更因麻痹而丧失自救能力甚至丧失自救意识)、枪机(吞枪,不包括东条英机那种其实不敢死打错位置的)这些,只要开始实施,便无可逆转,想“悔改”也没机会的,就是“不可逆”、“不可中止”之类。

上述区分,是基于现代医学和现代社会环境的。

在古代,这样的区分,不能说不存在,但至少也会很模糊。

模糊中,“可逆”、“可中止”的类别,会变得很少,少到几乎没有。

还说“割腕”——只要“动作到位”,除非发现非常及时,外界干预特别有力,在没有救护车、输血措施甚至没有缝合技术的古代,想要中止,恐怕也会很难。

古代也没有心电图、脑电波测试,一般概念里,“断气”,即丧失自主呼吸,即判定死亡;稍讲究点儿的,摸不着脉搏,找不到心跳,便也就判定死亡了。按现代医学的界定,古代不知有多少人是被“活埋”、“活葬”的。

可见,从技术方面论,无论自杀还是他杀,在古代,被判定死亡,比现代要容易得多。自杀致“死”的“成功率”,也自然就比现代高了很多。3、环境驱使

一说“环境”,大概马上就会想到“环保”——空气质量、水污染、食品安全、温室效应什么的。那是咱现代人的特别关注。而其实,“环境”,涉及自身之外的几乎所有方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包括可感知、去关注的,也包括几乎无感以至于不去关注的。

衣、食、住、行、普通医疗、生产工具、健康保养……等等这些,之所以被现代的我们摒除掉了“环境”、“生存环境”之外,是因为这些对大多数的我们的大多数时候而言,根本就不是问题。可对古人来讲,则不然。

比如吃饭——除非很懒,或处于国家正致力于彻底解决的为数极少的严重、极端贫困,一天2~3餐,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垃圾食品,填饱肚子,大抵不是什么大问题。而在古人,恐怕就未必。

比如穿衣,再扩展点儿,到保暖——绝大多数今天的我们,都不会有“衣不遮体”的困窘,合不合体、应不应季、好不好看、新不新潮、名牌杂牌还是山寨版……区别主要是这些;钢筋混凝土或砖木住房,哪怕是地下室、管道间,绝大多数现代人都可以有遮风挡雨的住处,就是睡桥洞,那桥也是钢筋混凝土的,结实厚重得无以复加;好点儿的,还能整个加热器、电褥子、空调啥的,北方冬天还有供暖,虽不免费,但要换到古代,别说给钱,就是帝王将相,ta也享受不着!

出门有路,远道有车,还有高铁、飞机,还有电话、手机、互联网,好多事儿划划手指头就OK了,根本不用“动”。在古代,送个口信,距离超过百里,就可能送不到——谁知道半路上会出什么状况。路是什么质量甚至有没有,就不说了,差不多去哪儿都得“腿儿着”,对绝大多数平民百姓而言,别说马丁靴厚底袜,连双“军胶”都混不上。

吃不饱的,逮啥吃啥,不到20岁就胆结石肾结石了;吃得饱的,谁知道有没有糖尿病高血压;不管能不能吃饱,都没有牙膏牙刷,四五十岁(如果能活得到的话)牙齿脱落以至全部脱落者大有人在。跑肚拉稀、感冒发烧这些今天基本连医院都不用去、随便买点儿药吃吃就差不多熬过去的小病,在古代可能就要命!怀胎十月能挨到分娩一刻就算大幸;只要不是“头位”就可能大小双亡,分娩本身就是半数人都过不去的“鬼门关”!大小外伤,只要感染了,就等于没命!伤病严重,只要是觉得救不过来,就转成超度模式……

相比于今天的我们,几乎可以认为,绝大多数的古人,都活在饥寒交迫、疾病缠身的状态中;即便身体健康、天下太平、殷实富足,连电灯都没有的那时候,生活质量也比今天绝大多数的我们要差很多。

总之,相比今天,古人的生命很脆弱,生活质量很低下。

亦即:在古代,人们的“生命体验”,痛苦的成分,普遍高于舒适的成分。从基本的自然或说“物质”的生存环境上讲,古人的生命,是比较痛苦的。

如此痛苦的生命,显然,不如今天我们舒适、发达了不知多少的生命,值得留恋。

还有社会环境或说“精神”的生存环境——从“文死谏、武死战”的“上层”,到“不吃嗟来之食”的精神高端,再到一层不规则薄膜即代表整个生命价值的“以死铭贞”的“细节”,死、自死,处处张扬着所谓道德的狰狞,纵便有不少人其实并不想就死,也恐怕不得不从善如流——本来活着就很困难很痛苦了,遇上点儿事儿,再舍不得死或畏惧自死的过程,勉强活下去,后面该会是愈发的困难和痛苦,于是也就索性长痛不如短痛了吧……

所以说,古人动不动就自杀的这种现象,或许并不能简单用“舍生取义”来概括,而的确可能存在着诸多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因由。

舍生取义,不否认是个伟大的概念。但如果“义”可由众大共识共筑而成、而固、而普享,岂不更美、更伟大!

倘使真有“往生”、“轮回”,那些早早自死了的古人,来到今天,是会惋惜曾经那么轻易就放弃了的生命,还是会赞叹、静享今天的昌明与美好?可能都会有吧。

作者:刘宏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河南最有名的十大古镇之淅川荆紫关镇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淅川荆紫关镇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更是在河南省中都极具历史气息的一个城镇,还曾获得许多的赞誉,更有着“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

那么,本期河南文化一起来了解淅川荆紫关镇。

淅川荆紫关镇

荆紫关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北部,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清代一条街”上的建筑保持着清代风貌,是我国北方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群之一。荆紫关古街道,地面均是青石铺砌,平净整齐,两侧700余间板门店铺,均具清代民间商业建筑风格,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门都是木板嵌成,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两边厢房对称,均有一堵两米长的封火硬山,高低错落,相互重叠,使街道更加古朴灵秀,曲型多姿。

攻略:

地址:南阳淅川县荆紫关镇

自驾路线:走二广高速 → 在南阳出口下 → 经过淅川县即到

当地美食:淅川酸菜、荆紫关神仙凉粉、神仙凉粉、菊花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人过春节玩什么?古人没有手机他们有什么娱乐活动?

全文共 5472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的人们过春节回家之后,大部分时候其实都是在玩手机了,在手机上收发红包,或者群发祝福,与朋友聊天,相比起来,很多人都觉得曾经的年味已经很淡了,越来越不像是过年,但其实过年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就是有不同的意义,每个时代都在变化。那么,在古代,你知道人们过年的时候都会玩些什么呢?古人过年有什么样的一些娱乐项目,他们是如何过年的呢?1.春节简介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增深感情的重要节日,是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传统佳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春节传统习俗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

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为“游神赛会”、“营老爷”,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在粤西地区又称为“游老爷”、“游菩萨”,或称“年例”;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带亦是称为“年例”。在珠三角地区又称为“菩萨行乡”,众人抬神像巡游,绕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称为“迎神”,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拜岁

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利市”一词古已有之,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烧炮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3.古人过年玩什么

古代过年,好像是一场马拉松狂欢,从小年(腊月二十三)一直嗨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小年是为大年做准备的,主题是祭灶神、大扫除、买年货。每个朝代的灶神口味不同,羊肉、鱼肉、猪肉、酒糟、麦芽糖、豆子、糕点都曾被灶神享受过。

祭灶神是男人的活儿,大扫除是女人主管的事儿。《红楼梦》里,就是王夫人和王熙凤率领仆人进行年前大扫除。古代没有84消毒液,杀菌消毒全靠盐。尤其是宗祠,必须打扫得干干净净。

大扫除之后,就是女人们最嗨皮的活动—买买买,年货市场简直比双十一还火爆!

衣服、头花、春联、桃符、门神、年画、年酒、彩绸、糖果、炭火盆、扫帚、日历……只要跟过年沾边儿的全热销,快递小哥儿集体累到虚脱。

除夕前三五天,大家开始在同事、亲戚、朋友、邻居之间送年礼。普通人家就送点儿吃的,官宦之家的年礼五花八门。《红楼梦》里,乌庄头给贾家送的年礼价值2500两银子,相当于50万元人民币。

年礼往往也是职场的风向标:我看好你,年礼加三成;我认定你会衰,年礼减两成。

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有一首诗是写过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挂桃符、贴门神,是为了驱邪避鬼;贴春联,是为了迎春纳福。屠苏酒据说能够预防瘟疫,酒里居然有花椒,味道让人刻骨铭心。

南宋之前的古代人民过年放的不是鞭炮,而是爆竹。先在院子里燃起一个火堆,然后把竹子扔进火堆里,竹子被火烧后会发出“噼里啪啦”的脆响。

大家不仅往火堆里扔竹子,还会扔用坏的扫帚、闲置的小物件之类,这不就是断舍离吗?

古代没有春节晚会,但更加精彩。比如唐朝时,除夕夜有驱傩活动,男女老少戴着面具组团上街跳大神,是不是很燃?

当然,吃年夜饭、守岁、吃饺子、拜年,这些常规项目必须有。另外,唐宋时,除夕夜还要打灰堆,用木棍竹杖敲打灰堆,祈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古代的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事是祭祖。早上3点,家里男女老少换上新衣服,排好队祭拜祖先。祭拜完祖先,再向长辈磕头。天亮之后,组团给亲朋好友拜年,请客吃年酒。

初二,出嫁女回门,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

初三,把祭祖供品撤掉。初四,接灶神。

初五,破五,送五穷。把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穷”送走,迎来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进门……

继续请客、拜年、吃年酒,人脉圈广的人家,年酒能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听起来累死了是不是?

其实,古代人的娱乐节目也不少呢。比如,电影《妖猫传》里令人震撼炫目的幻术,在汉朝大年初一的杂技演出中就可以看到哦!

另外,有钱人家还会请戏班子到家里唱戏,这可比看3D巨幕电影还爽,绝对私人定制。大家还可以一起说说笑笑打纸牌。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张灯结彩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一直是未婚男女浪漫幽会的情人节。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与薛绍就是在元宵灯节邂逅哦!在元宵节,男女老少一起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放烟火、看舞狮、观猴戏……简直嗨翻天。

据说,宋朝还有元宵联欢晚会,节目单非常丰富,包括戏曲、杂技、脱口秀、评书、相扑、魔术、舞蹈、足球赛、影戏……好像比现代的元宵晚会还有趣呢!

吃饱喝足玩够之后,还可以约健身。

在元宵节的晚上,女人们结伴散步“走百病”,逢桥必走,好把百病都散掉,祈求身体健康,百病全消。嗯,这样能消耗不少卡路里,绝对健康!

看看,古代人过年是不是更有意思?我们这些现代人只能羡慕嫉妒恨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在攻城作战的时候 古人为何都是爬云梯不直接攻打城门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攻城战,为何宁愿冒险搭云梯,也不直接攻打城门

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在这背后到底会有什么样的陷阱,要知道古代的城池非常的重要,会选择修建厚厚的城池,而且在上面也会有重兵把守,如果敌军一旦攻破,那么这就代表着整座城市早就已经被控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这里其实也会设置瓮城。

瓮中捉鳖这一个现象早就已经逐渐的扩大,在这里也就会逐渐的放大,也会把所有的现象慢慢的扩大化。而如果古代的士兵们真的打算攻城略地,自然就会选择集中火力。一般在城池的内部全部都会选择修建一个城市,当敌军进入到其中时,这些将领们全部都会万箭齐发,那么这些敌军马上就会变成待宰羔羊。

古代的将士们在打仗的时候一般都会占领一个制高点,而这一个城池的制高点本身也就是在城墙之上。为了能够占据至高点,为了不让自己陷入到悲惨的境地,所以就会选择搭建云梯,另外还会有着一小股的力量,主要是针对城门,于是选择双管齐下,这才是一个比较保险的。

城墙中要说最弱的必然就是城门,所有修建城池的人全部都会发现,如果要保证这一个城池的安全,那么必然也就需要上安全锁,一旦有士兵进入,在此时也会启动第2个安全防线。第2道安全防线在此时也会把整个战争就这么推向高潮,所以成败全部都会在这一点。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如果获胜,这必然就可以直接决定这些失败者的生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会有效关系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利益,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全部都会做好一些万全的准备。在攻城略地之时,自然就会选择攻破城门,而城墙上也会有着各种不一样的将领。这些将领如果没有产出的话,也自然就会导致战争的结果会受到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人养生长寿十诀大公开

全文共 5459 字

+ 加入清单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人体之重要十二经脉和四十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汇聚于头部。

头顶中央(即前发际后5寸与后发际前7寸处)有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穴,项后枕骨一带有风池、哑门、医明、玉枕、翳风穴,两鬃有太阳、率谷穴,额前还有印堂穴。如以梳子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针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将会起到疏通十二经脉,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调节大脑神经功能,增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增强记忆力,醒脑提神,还能消除各种劳累疲倦、失眠烦躁、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以及聪耳明目等多种作用,甚至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为此,有人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后梳一回,中午休息后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两分钟梳60-100次为宜。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梳头,就会感到头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发变黑,食欲增加。由此可见,勤梳头的确是一种保养人体精、气、神的最简单经济的长寿保健方法。

二、脚称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

脚部乃“三阴交之始,三阳交之终”,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有26块骨,19块肌肉,33个关节,50多条韧带,50多万条血管,4万多个汗腺。

祖国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布满了相关全身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主要薄弱环节,容易遭受寒湿邪气的侵袭,可见人体健康与否,和脚部健康关系极大,所以脚部的保健就比其它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历代医学家认为,脚部保健并对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涌泉穴(即脚心中央凹陷处)。针炙经典文献《灵枢·本输》说:“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肾出于涌泉”。

意思是说,肾经之经气犹如水井中泉水一样,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长期不断,经常以热水浸泡后搓此穴,既可以温补肾经,益精填髓,舒筋活络,平衡阴阳,又可以舒通心肾,滋生肾水,抑制肾脏虚火,排泄体内毒素杂物;既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御寒暖体,缓解肌肉紧张,消除各种疲劳,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气,祛风湿,助消化,通大便,止泻痢;同时,还能治疗头顶痛、疝气、肾炎、性功能衰退、小儿惊风、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心悸、咽喉肿痛、脚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几十种疾病。

正因为如此,涌泉穴才被中外医学权威誉为“健身之穴”。

三、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

唾液,即口水,呈半透明液体状。《辞海》解释说:“唾液腺分泌的液体和口腔壁上的许多小腺所分泌的粘液,在口腔里混合在一起成为唾液。”正常成人每天分泌唾液达1-1。5升。

据化验分析:唾液中含有水分、酵素、尿素、维生素B、蛋白质(粘蛋白、球蛋白)、有机物、氨基酸、硫氰酸盐、碱性离子和钠、钾、镁、钙以及淀粉酶、麦芽糖酶、磷酸脂酶、溶菌酶、过氧化物酶等物质。中医理论认为: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养生秘诀。

现代医学认为: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软化收缩血管,溶解细菌,灭杀微生物,健齿强肾,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近年来,美国学者发现唾液含有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皮肤表皮细胞生长的“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日本食品研究所发现“唾液可以消除从氧气和食物中产生的对人体十分有害的自由基”,最为可贵的是,唾液还有很强的防癌效果。

美国乔治亚大学医学院专家的研究表明,致癌作用很强的黄曲毒素和3.4--苯并比及亚硝酸盐与唾液接触30秒后就会消失,并建议“每口饭最好咀嚼30次”。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学者把它誉为:“华池神水”、“金浆”、“金津”、“玉液”、“玉泉”、“甘露”、“清洁剂”、“天然抗癌剂”等。

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并非侈谈。

四、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法,俗称“叩天钟”。清朝尤乘的《寿世青编》说:“齿为筋骨之余,宜常叩击,使筋骨活动,心神清爽……”

中医经典《类经》说:“肾主骨,齿者骨之余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生骨髓,肾气实,齿更发长。”也就是说:人体骨骼体质有赖于骨髓的营养,而骨髓则为先天之本肾精所化生。肾精衰少,则不能充养骨髓,代表“肾之标,骨之本”的齿就会生长迟缓,新陈代谢功能低下,或松动,或质蚀,或病变,或脱落……

现代医学也认为,经常叩齿,不仅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局部气血运行和经络畅通,保持并增强咬肌和牙齿根基部的整体机能,还能延缓老年性机体萎缩带来的凹脸瘪嘴状。最为可贵的是,经常叩齿还能十分有效地增强牙周粘膜组织纤维结构的坚韧性,提高牙齿抗龋能力和咀嚼功能,促进口腔、牙床、牙龈和整个牙齿的血液循环,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并及时充盈其中组织营养,增强牙齿的抗病抗菌能力,从而使牙齿变得更加坚固,整齐洁白,丰润光泽。

民谚“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就是这个意思。具体做法是: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先叩臼牙,再叩门牙;轻重交替,节奏有致。终结时,再辅以“赤龙(舌头)搅海,漱津匀吞”法则会使效果更佳。

五、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认为:人体的先天之本在于肾。而肾元的强健却与双耳息息相关,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医经典《灵枢·口问》、《灵枢·脉度》、《寿世青编》、《外台必要》等书也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气通于耳”、“肾开窍于耳”、“一身之气贯于耳”的说法。

显然,古人无非是在强调肾耳合一,互为作用;肾主内,耳主外;耳为肾惟一之上外窍,耳健则肾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绣针坠地能闻其声。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从头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右耳)。

此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辅以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则更能强身健体,敷养肾元。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上的49个穴位和各部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把它形容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

临床实践证明:采用扯、拉、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实际上就等于对双耳进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针灸性治疗。如果长期不间断,除了具有良性震荡体位、反馈激发活气、疏通十二经脉、加快血液循环、调理五脏六腑、健脾胃、补肾元和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强新陈代谢等功能外,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胆道的通畅,防止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免疫力,调节肝脏抗病毒的能力,对肝炎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

六、夫妻之间互捶背,解疲强身又防癌

捶背是古老而又立竿见影的健身方法,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记载:“既而握指细擂,如似团絮相触状,体畅而不可言;擂至腰,口目皆慵;至股,则沉沉睡去矣。”

背部有数十个重要穴位,捶背刺激穴位可反射性地刺激神经系统,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其功能一是舒经活络,使血液通利,肌肉放松,有利于防治腰酸背痛及腰肌劳损;

二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机能。白日捶背使人头清目明,精神振奋;睡前捶背可安心宁神,催人入睡,对防治失眠有较好效果;

三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日本学者早就发现,经常捶背可以促进脑腺肽的分泌,而脑腺肽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抗毒素和抑制细胞变异的作用,因此可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力和防癌抗癌。

捶背通常有拍法和击法两种。

拍法,即用虚掌拍打;击法,即用虚拳拍打。虚,意即轻。手法要协调均匀,着力富有弹性,每天一次即可,每次捶背50-60下。为方便起见,捶背最好在夫妻间进行,每晚睡前,互相捶拍,双方收益。

七、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来回搓擦“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内脏”的一种养生保健法。祖国医学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官城,阴阳源”。

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说:由于劳役过度致脾胃失之健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短其滋养,形成内伤。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也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认为脾胃居中,喷灌四方,为心、肺、肝、肾四脏的给养源,负责主运化水谷精微和统摄精血神液来充养敷布全身,令五脏六腑常壮无恙。通过揉腹,既可以调理脾胃。通和气血,培补神元,又可以“通和上下,分珲阴阳;去旧生新,清脾化痰;敷养肾精,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伤之百症。”

现代医学证实:揉腹既有强健脾胃、胃肠和腹壁肌,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包括淋巴液循环和胃肠蠕动加快的功能,还有治疗中老年性便秘、胃肠溃疡、周期性失眠、前列腺炎、肾炎、疝气、遗精、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的疗效。尤其难得的是,揉腹还能促进腹壁脂肪的自行收缩和消减,是行之有效的“减肥法宝”。

揉腹之法,以《延年九转法》介绍为宜:先用右手大鱼际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揉摸130次,然后下移至肚脐周围揉摸120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摸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复一遍。

或者沿腹部四周,从右下开始向上,继之向左,再从左上向下,顺向揉摸。揉摸次数可因人而异,不必拘泥。由于腹藏五脏,经络甚多,除饱食或空腹不宜施行外,凡腹部患有炎症、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腹痛、内脏恶性肿瘤等最好不揉腹。

八、消瘦健美助血运,勤伸懒腰效最高

有句带有贬意的民谚叫“懒人伸懒腰”,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偏见。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散脊柱的自我锻炼。唐朝孙思邈说得好:“血不运则百病生。”意思是说:如果人体的血液循环状态不好,甚至不能为各部位正常提供所需营养物质,就会出现“精衰、气竭、神乱”病象。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血液循环是靠心脏和肌肉的收缩来完成的,尤其是离心脏较远的静脉血管,就更要靠肌肉的收缩来加速血液流回心脏。由于伸懒腰时,人体会自然形成双手上举、肋骨上拉、胸腔扩大,使膈肌活动加强,形成深呼吸姿态,以此牵动全身,并引发大部分肌肉收缩,并将淤积血液赶回心脏,从而达到加速周身血液循环的目的。

“懒人伸懒腰”的好处是:能使颈部血管舒畅地把血液输送到大脑。大脑得到充分的营养,疲劳消除,从而精神振奋;能使全身神经肌肉得以舒展,促进机体平衡;能增加吸氧量,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能消除腰肌过度紧张,并防止腰肌劳损,而且能及时纠正脊柱过度向前弯曲,保持健美体型。

九、合谷内关足三里日按一遍健全身

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为“足阳明胃经”主穴,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能从X线钡餐透视中清楚地观察到胃肠蠕动变得有力而规律;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并可增强大脑工作能力,改善心功能;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内分泌激素含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对胃痛、呕吐、便秘、腹泻、肝炎、胆囊炎及高血压、下腹疼痛、瘫痪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主治头痛、面瘫、五官疾病及高热抽搐等。内关为“足厥阴心包经”要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悸、高血压、癫痫、哮喘、胃痛、恶心、呕吐等。

足三里、合谷、内关为历代医家强身治病之三大要穴。

近年来,我国学者发现,对此三穴进行按摩,对全身的神经、肌肉、组织、器官可起到显着的兴奋作用,有病则治病,无病则强身,其效果为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无法比拟。具体方法是每天定时用大拇指或中指分别按压足三里、合谷、内关穴一次,每穴每次按压5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

十、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

谷道,俗称肛门。撮,即收(提)缩也。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极为推崇此法,他在《枕中方》一书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要间歇性地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

现代医学也认为:包括大肠在内的肛门及周围的提肛肌和肛门括约肌至少每天要间歇收(提)缩一百次,每次约1—2分钟。如大便后,要及时做提肛运动,并将提肛时间延长到2—3分钟。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排便的肛门外括约肌功能的快速恢复,又能相以预防外括约肌破损而引起大便失禁等疾症。

据研究,日撮谷道一百遍,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防治静脉淤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痔、外痔、肛裂、脱肛、肛门湿疹、便秘、慢性肠炎等,同时对治疗和预防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肛周炎症、肛周皮肤损伤等慢性疾病有显着效果。撮谷道的具体做法古人概括为“吸、舔、撮、阉”四字诀。

即“放松全身,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收气,舌舔上腭,向上收提肛门,稍闭气,然后慢呼,全身放松。”

综上所述,各种健身方法都不受时间、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您能否付诸实施,并持之以恒。愿此十诀能助您青春常驻、身轻体健、延年益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河南河北中间是什么河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河北中间的河是黄河。早在唐朝的时候,当时的古人将黄河以南称之为河南道,黄河以北称之为河北道,到了民国的时候,然后便用河南和河北来命两省。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黄河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旗帜,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旗帜。在国人的心目中,黄河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黄河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黄河文化,就如同维系所有中华文明脉络的主干,成为中华民族心理认知的最基本的参照坐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人睡觉为什么用木枕 用木枕有什么好处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在看古装剧的时候,基本上他们睡觉用的枕头都是方方正正的木枕。可是现代人基本上看不到这样的枕头,小编也是怀疑,木枕难道不硌得慌?为什么古人睡觉都用的是木枕呢?用木枕睡觉有什么好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人睡觉为什么用木枕

其实我们都想错了,因为古人用木枕,但人家不是用来枕脑袋的,是用来枕脖子的。

没错将木枕放在脖子下面,而不是头下面,这样对身体不错,还能有警醒的效果,你看这枕头这么短,睡觉稍微不老实的,翻个身,Duang!你就醒了,然后你就可以起床读书了,是不是很……勤奋,颇有头悬梁,锥刺股之意。

用木枕、玉枕、陶瓷枕最重要的一点是:凉快,古人无论男女皆为长发,夏天睡觉枕着脖子睡觉有利于头部散热呀。

不过从明朝开始陶瓷枕逐步走向衰落,硬枕逐步被软枕头所代替。

自古以来,头发始终是最难打理的一处,但是想要拥有完美的秀发就必须保护好,这对女人来说就是一种考验了!不过现如今这些陶瓷枕也仅仅成为一种欣赏品,却不适用于现代人!

2、用木枕有什么好处

高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清凉

就现代人而言,在炎热的夏季可以使用空调或者风扇进行消暑,然而对于古代人而言,高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清凉。要知道,古人是十分重视自己的身体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不会剪掉自己的头发的。长长的头发也就使得人们夜晚睡觉的时候会感到特别闷热。在这种情况之下,清凉的高枕就能够给古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消暑,这样就能好好入睡了。

高枕能够保护古人的发型不会乱

对于古人的头发,不仅特别的长,而且发型也是特别的复杂。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干脆在睡觉之前不解下自己的发型,选择直接头上携带着发型在硬枕上进行睡觉。古人睡硬枕的正确姿势为将脖子枕在枕头上,发型就可以完美地悬挂着,只要睡觉的人不会乱动,第二天发型必定不会乱。与其说古人喜欢睡硬枕,还不如说是一系列的传统和思想使得他们习惯了睡硬枕。

高枕无忧”的思想

对于古人所提出的“高枕无忧”思想,并不是毫无道理的,经过相关科学证明,人们最适合的枕头高度为9cm-10cm。当然也不是说枕头的高度越高越好,同样也不是越低越好,应该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