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朝闭关锁国是谁提出来的(汇编20篇)

浏览

4041

文章

722

大爆炸宇宙模型是美国物理学家谁提出的 大爆炸宇宙模型是谁提出的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是伽莫夫提出的,这个大爆炸宇宙模型就是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基础上,又在场方程的求解上作出了一定的简化。大爆炸宇宙模型在1932年被勒梅特首次提出,在1946年的时候被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

伽莫夫全名乔治·伽莫夫,是美国核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在1946年的时候正式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以倡导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理论闻名。此外他还提出了放射性量子论和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对物理学理论做出了贡献。

伽莫夫的主要著作有《宇宙间原子能与人类生活》、《宇宙的产生》、《物理学基础与新领域》、《物理学发展过程》等。其中《物理世界奇遇记》更是他的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五位一体的内容都有什么?是何时提出的?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并积极推进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着力深化改革开放,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开启了治国理政新时代,那么五位一体的内容是什么?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位一体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清朝皇帝那么多 为什么只有雍正算是清朝的明君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有人说清朝只有雍正一个明君?

从一般的皇帝标准来看,雍正皇帝确实是一个明君,非常的稳健,非常的成熟,非常的勤奋。这也并不是唯一因为清朝入关之后,康熙,雍正还有顺治全部都是非常优秀的皇帝。

从皇帝的一般标准来看,雍正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皇帝,如果雍正皇帝算一个明君,中国历史上,如果一般意义上对皇帝分类,那么也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开国皇帝。

皇帝在清朝前期实际上一直都在不停的开疆拓土。所以雍正一朝皇帝也同样会把所有的心思全部都放在制度建设上,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守城思路,而且也非常的明显。

根据目前的档案统计来看,累计字数也会达到400万字,由于全部都是毛笔书写,实际上雍正皇帝要比大部分的专业作家都更加的辛苦。一般情况下,皇帝并不过问具体的政务,关心一些特别重要的事项,大家各有边界,在一定的制衡下互不干扰,但是如果是这种情况,清朝的皇帝肯定是不能忍受的。所以从顺治皇帝开始,大学士制度也就进入到有名无实的阶段,就是因为如此在朝堂上,也同样会维持微妙的平衡。

其实这种制度也会拥有着很多的弊端,除了侵犯皇权以外,大部分都会耗费一生的光阴,所以大学士的年纪都会比较老,而且根本就无法经得起劳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清朝时期的侧福晋,庶福晋和侍妾有什么不同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的侧福晋、庶福晋和侍妾有什么区别?

侧福晋,庶福晋都是称之为老婆,但是这中间会有着一定的区别,一个是正妻,一个是非正妻。侍妾只不过是一些小妾地位,这一方面来看也并不是让人觉得特别的质疑。

满人在入关之后会发现在对待老婆时的管理往往都会有着一个严格的制度,会拥有着截然不同的尊卑地位,而且皇帝的妃嫔制度也同样会非常的复杂。在入关之后,在后宫的制度上也会有着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存在,虽然会变成一夫一妻制度,可是还是会有一些满人平妻的传统。

清朝官方认可正室和侧室,这其实就能够让大家明白,有就是侧福记,还有庶福晋。简单来说,一个是得到认可的,一个是不得到认可的,如果是正妻,这必然就可以拥有来自于朝廷定制的冠服,而且还可以享受朝廷俸禄,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待遇。

其实一个皇子在没有转正之前受到朝廷认可的侧福记,这就属于一级,其余的全部都不会被历史记录,但是一旦在转正之后,每一个帝王的规格就会出现区别。就比如说雍正在雍正的后宫中就会有两个皇后,有两个皇贵妃,有三个妃子,还会有一些贵人常在答应以及格格等等,所以说当我们在经过分析之后,会发现每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区别,一般如果仅仅只是婢女之类,那么就无法获得来自于朝廷的待遇。

在分析之后也会发现每一个朝代都会有着一定的区别,首先就应该结合分析,这点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注重于细节,这必然也会让大家觉得非常的满意,当然在大清朝也会有着不一样的年月,每一个不同的年月,最终的区别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一点也不要过于的忽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的时间是?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时间是1953年12月31日,在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也是这项原则首次完整被提出,其内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来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并延续至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来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提出后得到印方赞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摒弃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遗留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刘邦面对项羽提出的单挑时说了哪八个字?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刘邦是死对头这件事情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的清楚的,最近也有不少的网友们也说了,面对这样的事情也还是很有说法的,因为他们两个之间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就比如说项羽想找刘邦提出单挑这件事情,但是刘邦只说了八个字差点没把项羽给气死,那么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吧!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成为了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两大势力,当然在楚汉之前的前期,项羽无论是在武力还是在兵力方面都是比刘邦强大的,因此每次大战项羽总能打的刘邦大败而归,可是刘邦想向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虽然每次都输都是就是不死,而且更是越战越强。

公元204年,刘邦出兵攻打成皋,项羽的守城大将曹咎一开始坚守城门,不迈出城门一步,刘邦看此情况便叫军队在成皋城下叫骂,脾气暴躁的曹咎听到汉军如此辱骂,哪里还受得了于是出门迎战,结果中了刘邦的圈套大败而归。

后来在项羽赶来成皋支援的时候,刘邦早就已经占领了成皋,于是就造成了双方各占领了广武山的一个山头,因为两个山头的距离不到两百步,中间又只隔山涧,两边喊话都可以听到,所以就成了后来在历史上有名的“楚汉鸿沟”。

两方在这个地方打了大大小小的战役不小几十场,各有胜负,而在另一边的战场上韩信已经占领了齐国,而且还打败了前来支援齐国的龙且大军,龙且的兵败让项羽感到非常的不安,想尽快结束战斗,于是项羽想到了一个主意,第二天早上项羽在城墙上对着刘邦大喊道:如今天下战乱持续了这么久,让百姓颠沛流离这么久,都是因为我们的缘故,为此我希望能和你单挑,以此来一决胜负,不再让百姓受苦。

项羽说的会话不仅仅是刘邦听到了,双方的士兵和城里的百姓也都听到了,如果刘邦拒绝的话,不仅汉军的士气会受损,就连城里的民心也会不稳,可是如果答应和项羽单挑,那就连打都不用打了更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这可怎么办呢。后来刘邦思考了就有了应对之策,他笑着对项羽喊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这就话的意思是,君子动口不动手。项羽听后大怒,便一箭射在了刘邦的手上,可刘邦不仅不怒更笑着捂着脚趾说:虏中吾指。直到后来,刘邦的汉军占据全面的主动,项羽则越来越弱,直至乌江自刎。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分损益法是谁提出的?古代乐律发展史介绍

全文共 333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昌氏春秋》的记载,我国古代对于乐律的制定可以追溯至黄帝时期,虽然这个说法不能保证准确,但乐律肯定已经存在上千年的历史。早在秦以前就发明了乐器和乐曲,曾侯乙编钟就是最好的证明。三分损益法是古人在制定音律时使用的生律法,它为管长或弦长的长度比例提供了准则。汉唐盛行歌舞音乐,到了宋元则是以戏曲为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代乐律的发展史,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三分损益法”的诞生

唐朝杜佑的《通典》说:“自殷以前,但有五声。”可见在殷商以前,早就有五声的称谓了。是哪五声呢?相传周朝吕望的《太公六韬》说:“律管十二,其声有五:宫、商、角、徵、羽。”这五声的由来,源远流长,已经不太清楚了。但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地员篇》讲得很生动有趣。它说:“凡听徴,如负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马鸣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

它还介绍了取宫、商、角、徵、羽中的任一音为主音,把它对应的长度接连乘以4/3及2/3,依次得到五个音,就可构成一个五声音阶;而且作为主音的那个音,就是这个五声音阶音调的标志。例如令黄钟宫音的弦长为9×9=81,则徵音弦长为81×4/3=108;商音弦长为108×2/3=72;羽音弦长为72×4/3=96;角音弦长为96×2/3=64。将上述五个音依其弦长大小排列如下:徵、羽、官、商、角,即成五声徴调的音阶。

这个定律法就是蜚声中外的“三分损益法”。因为弦长与顺率成反比,所以它们之间的频率比均为三比二(即相差五度)或其倍数。因此,由三分损益法得出的五声音阶实际上是由许多相差五度的音组成的。所以三分损益法又名“五度相生法”。五度相生律既简单易算,又和谐悦耳,在我国律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春秋时期的音乐大体上就是根据这种乐制,演奏出来是十分动人的。难怪孔子听了《诗经》名篇《关睢》的演奏,兴奋地说:“洋洋乎,盈耳哉!”其精彩程度可知。数千年间不知出现过多少种律制,而五度相生律的余风遗韵,一直留存不衰,足见它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二、“十二律”登上我国律学史的舞台

由于乐器的发展和音乐实践的要求,加之国内南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音愈增加,生律愈繁,律制当然要随之发展。先是在原来五个音之外,再加上变徵和变宫两个半音,组成七声音阶。更为了变调的需要,又加上了一些半音,使在一均(一个八度)之间,包含十二个音,成为所谓十二律。

到公元前第三世纪时,十二律已从三分损益法脱颖而出,登上我国律学史的舞台。十二律的名称,依次为“黄钟、大昌、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和应钟。”

上述十二律,又称为六律六吕。顾名思义,黄钟、夹钟、林钟、应钟,当指钟声无疑;至于大昌、中吕、南吕的吕字,根据《周礼》与《国语》的提法,吕即同,同即筒,就是竹管的意思。可以推测大吕、中吕、南吕来源于某些竹管乐器。剩下几个隐晦难解、古义不明的律名:如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等,依照专家的意见,可能是音译当时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地带的“南蛮鴃舌之音”而成。

律学的进步,无疑也反过来促进了音乐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乐师,如师涓、师挚、师旷、师襄等等。一代名手俞伯牙竞能弹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格调。律学的勃发展,必然把制订乐律标准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孟子说过:“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由此可见一斑。

三、我国古代“以管定律”说

究竟我国古代是以管定律,还是以弦定律,一直存有疑问。人们多么盼望地下遗物的出土,让事实作出判断。

1972年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第一次发掘出公元前150年以前的一组律管。这是能发出高低不同的标准声音的十二支竹管,其中最短的10.2厘米,最长的17.65厘米,孔径约0.65厘米,管的下端皆书有“黄钟、大吕、应钟”等音律名称。为我国古代以管定律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同一时期的欧洲,则根据弦长不同发声频率就不同的道理,一直是以弦定律的。他们的成就,以公元前第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兼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前582-493)为代表。其研究的五度相生律,称作“毕氏律制”,长时期称霸欧洲乐坛,余波及于后世。

说也怪,两种不同的古代文明,虽然各自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最后却不约而同地都得到了五度相生律。中国以管定律和西方以弦定律正好东西辉映,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一提的是管上定律比起弦上定律来,不止困难多少倍。弦上算音,只需要考虑弦的实际长度,而管上算音,因为是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还要顾及空气柱在管口边上的逸出部分,进行校正。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所以我国古代以管定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精确的逐步改进过程。在晋朝荀勖发现管口校正数以后,用管作定律器就比较标准了。

四、三分损益十二律的不足之处

三分损益十二律比起以前来虽然是一种进步,但是细看一下,仍嫌美中不足。古代大半音的音程为114音分,小半音的音程为90音分,两者之差为24音分,俗称古代音差。当以三分损益法生律到第12次(即第13律)时,第13律理应还原为清黄钟(音程值为1200音分)。但是从中吕再上升ー个五度的实际结果,却是522(中吕)+702(五度)=1224,比清黄钟要高出一个古代音差。由此可见,这样的十三个音不能真正组成一个完整的八度。

为了适应旋官(又称旋相为宫,即以任一律为宫,依次选择七律来组成一个七声音阶)和转调的需要,满足对于音乐艺术的更高要求,需要尽可能方便、合理地消除这个古代音差。

后世的音乐家和乐工、琴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经过近两千年的努力,才大功告成。在这历史的长河里,律制改革的尝试名目繁多,举不胜举,这里不一一介绍。

五、“十二平均律”彻底解决旋宫转调问题

此后,音乐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在唐宋时期,文化鼎盛,乐府、唐诗、宋词,都要配上音乐,文人墨客大都要懂一点律学,再加上各民族之间的同化,造成了音乐文化的大融合。发展到十六世纪,我国历代众说纷纭的旋宫转调问题,已初步具备了彻底解决的客观基础。

十二平均律犹如骚动于母腹中的婴儿,即将呱呱坠地。另一方面,欧洲在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推动下,音乐界群起研究古代希腊音乐。自十六世纪中叶起,器乐已渐抬头,转调日趋繁复,键盘乐器(如钢琴、风琴等)虽用全音平均律,也渐感不便,十二平均律遂成了音乐理论家们追求的目标。东西两种文明分别沿着各自独特的发展路线前进,究竟谁能首先到达胜利的目的地,历史在拭目以待。

十六世纪我国明万历时期,大乐律家朱载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律吕精义》一书,在世界上第一次阐明了“十二平均律”。这是律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早从汉代起,我国的琵琶一类乐器,一直在实践上使用某种平均律。朱载堉既博又精,数理兼通。他考虑到律学理论既要满足旋宫转调的需要,又不能律数过多,便于乐器制造和演奏(唱),只有彻底摆脱因循守旧的路子,走平均律的道路才能成功。

他的“左旋右旋相生”理论,使“十二律黄钟为始,应钟为终,终而复始、循环无端”成功地解决了音阶在音律上的转调问题,甚至连现代键盘乐器的创制,也都有赖于他所提供的声学理论基础。

朱载堉发现十二平均律后,过了52年,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生也搞出了十二平均律,跟中国的十二平均律遥相呼应。西方究竟是独立创造,还是受了我国的启发和影响,至今尚无确切证据。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朱载堉将他的毕生努力所得,毕恭毕敬地呈献给皇上后,这些无价之宝却被当作一团废纸,打入冷宫,束之高阁,并不实行。

清代乾隆皇帝还把它骂得狗血喷头。一直到它传入欧洲以后,才轰动了整个世界,获得了洋伯乐们的高度评价,使欧洲科学界不得不对中国人刮目相看。

时至今日,十二平均律已经风行于世界。欧洲音乐基本上采用十二平均律,然而大、小提琴演奏时往往容易倾向于五度相生律,还保存着古代大音阶的遗风。我国现代音乐,由于移调和转调的需要,加上向多声部发展,因此采用十二平均律作为标准,只是时间问题。

十二平均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用十二平均律作为标准,在实践上并不拒绝五度相生律及其推演的一种“纯律”的“加味”。采用十二平均律后,不仅无损于我国的民族风格,而且有利于国际的音乐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是由谁提出的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经常关注国家政策的朋友们会发现,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大力的推荐丝绸之路的发展,那么,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的呢?

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的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提出的,在中国的旅行之后,还专门写了一部《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作品,宣传了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被人们简单的称为丝路,最初是由西汉时的张骞以及东汉时的班超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逐渐开辟出来的商业经济发展纽带,是从长安(今天的西安)、洛阳作为起点,中间经过甘肃、新疆、中亚等地,形成了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通道,也就是陆路丝绸之路,主要是运输丝绸制品而得名。主要包括南道、中道以及北道三条路线。在当今世时代,人们也通过丝绸之路,加强了彼此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由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为沿路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人们历史上的伟大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清朝时期选秀有什么潜规则吗 妃子为什么会越选越丑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秀女为什么这么丑?揭秘选秀背后的潜规则

清朝时期选秀并没有什么潜规则,一般都是按照身份地位来选择,对于样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一次在选秀的时候,什么样的女子都会有。

因为回归到清朝时期选秀女的上面参选女子一般只有两个条件,年龄在13~16岁之间,另外品德需要良好,这方面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衡量方式。只要能够符合条件,无论是美丑全部都可以参加,可如果不是奇人,就算是美若天仙,也没有任何的机会选择。之前所说参选的这些女子,在进入到皇城之后也同样需要排序排序的准则,第1个就是年龄越年轻必然就会越靠前,接着必然就是家世家世背景乐好,那么排序也会靠前。

这其实有一些政治联姻的意思,但是当大家在分析之后会发现这就是在选秀,参选女子所比拼的本身就是家世,样貌也并不能够决定是否可以留牌子。再者在第1次选择之后,也同样会进行初步的挑选,而这些挑选出来的有两种,一种就是特别漂亮的,一种就是特别丑陋的。

特别丑的皇上肯定看不上,这也能够合乎情理,可是为什么漂亮的也同样需要挑选出去呢?是因为担心皇帝很有可能一直都会沉迷于美色。历史上清朝皇帝可以说一直都不为美色所动摇,在历代的皇后中一般都是仁慈,一般都是温顺,注重的并不是美色而是品德。

就比如说乾隆在进入后期时一直都不宠爱皇后,但是乾隆皇帝一直都在坚持,虽然冷落他是不合适的,但是并不是因为年老色衰。无论如何都不承认自己是一个特别注重于美貌的人,由此可以看到皇上还是会比较避讳对于美丽女人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清朝的官员们为何每天要饿着肚子上朝?这其中有何原因?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皇室的主体民族是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很多文化习惯上跟汉人是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的。这其中清朝的官员每天都要饿着肚子上朝这个习惯就跟我们汉人要吃早饭再做事的习惯就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在非常注重养生的古代,为什么上朝的官员要饿着肚子呢?吃饱了上朝不行吗?

首先来看看上朝的时间吧,在清朝不是每天都要上朝的,一般大朝会如元旦,万寿节,冬至等节日,在京官员全部要参加,而常朝就是五天或者十天一次,一般的上朝就是指的常朝,参加的有三位一品大学士,二品的六部尚书,三品的六部侍郎,作为督察的御史和六部给事中,加起来在京城的也就有三四十人够资格上朝。

而其余的每天都会召见一些比较重要的大臣叫做御门听政,康熙时期以大学士为主,到了雍正后,主要的大臣是军机大臣,具体的上朝时间是每天五更上朝,也就是我们现在的5点到七点之间。

有时候家住的比较远或者皇帝跑到京城外的颐和园居住了,许多官员为了能在上朝时间之前到达,必须要半夜起床,皇帝到达之后,朝会开始。

当时在大殿里的只有地位比较高的亲王和重臣,其余的都在殿外。而且上朝的时候,从穿衣到站立的位置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果有不合规矩的行为,也就是交头接耳,咳嗽,吐痰等都会被言官给记下来,受到一番弹劾。

按照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人体的消化系统,在上朝的这段时间,刚好是人有三急的时间。在清朝宫女身上有异味尚且是大不敬之罪,更别提在上朝的时候想要去上厕所了。因此再急也要憋着,这其中的难受滋味可想而知。

实在憋不住不是尿裤子就是拉肚子,皇帝不治你大不敬之罪,在读书人看来也是有辱斯文,难免被人鄙视,不但会受到言官的弹劾影响升迁,传出去也会成为很多人的笑柄。再说了,皇宫内也没有公共厕所。因此,清朝的大臣宁可饿着肚子上朝。

在《清史稿》就曾经记载过,清朝的大臣上朝之前不但不能吃东西喝水,还要排空屎尿。而为了可以有体力坚持过上朝时间,不会突然因为饿肚子晕倒,一般都会口含人参。其余的像是口渴,肚子饿等都可以在上朝之后再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1912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1912年是清朝还是民国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1912年灭亡,中华民国从1912年开始,1912年是民国。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值得注意,清朝的灭亡并非一蹴而就。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的动荡局势不断加剧,外国列强的侵略、内忧外患的局面使清朝难以维持统治。尽管辛亥革命爆发时,清朝已经虚弱不堪,但要彻底结束清朝统治依然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整个1912年,各地出现了不少割据势力,形成了一片动荡和混乱的局面。

中华民国的成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孙中山和他的同仁们积极宣传民主共和、平等自由的理念,并设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但事实上,这个政府并未真正拥有全国范围的统治权力。各地的军阀割据、土地问题、民生困境等诸多问题给中华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尽管中华民国在名义上取代了清朝,但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并未完全被改变。社会各界对于现代化的理念和制度鲜有了解,对于这种新型的政权感到陌生甚至抵触,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摩擦。

尽管这些细节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但中华民国的成立为中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中华民国推动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旨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华民国的存在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应该注意到其中一些细节,包括清朝灭亡的复杂过程、中华民国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等。只有充分理解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领会这一时期的背景和意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带你了解下清朝最强的虎衣藤牌兵 他们都有何作为

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类似于现代特种部队的存在也不乏其人,他们由当时最为优秀的士兵组成,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其中,清朝时期的虎衣藤牌兵被认为是最强的兵种之一,他们曾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威震一时。随着时局的变迁,虎衣藤牌兵也逐渐式微,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虎衣藤牌兵的兴起:

虎衣藤牌兵是康熙皇帝下令组建的,作为应对火器威胁的一种创新战术。在明朝火枪普及的基础上,康熙希望找到一种对付火器的方法。根据记载,林兴珠提出使用树藤制作的盾牌来抵御火枪,同时利用在地面上打滚的方式来躲避火枪攻击。为了验证这一方法的可行性,林兴珠派出随从进行演示,成功地展示了这种策略的有效性。

受到这一策略的启发,康熙下令组建了虎衣藤牌兵。这支部队身穿虎皮衣,一手持刀,一手持藤盾。初创之初,虎衣藤牌兵就表现出色,以其坚固的藤盾抵挡弓箭和火器的攻击,成为清朝战场上的强大力量。

二、虎衣藤牌兵的辉煌战绩:

虎衣藤牌兵在康熙的支持下迅速崭露头角,他们的表现赢得了战功。在与沙俄的雅克萨之战中,虎衣藤牌兵以勇猛的战斗力将俄军士兵击退,成为敌人的噩梦。而在平定张格尔的战役中,虎衣藤牌兵更是凭借虎皮衣的威慑力成为对抗敌骑兵的利器。随着时局的变化,虎衣藤牌兵的辉煌也逐渐减弱。

三、虎衣藤牌兵的衰落:

虽然虎衣藤牌兵曾经战无不胜,但他们没有及时跟随时代的步伐,没有适应新式洋枪洋炮的军事进步。在西方列强的军事威胁下,清军开始组织反击,但虎衣藤牌兵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与英军的战斗中,虎衣藤牌兵发现自己的藤盾无法抵挡新式洋枪的攻击,他们的虎皮衣也无法防御洋炮的威力。在英军的猛烈火力下,虎衣藤牌兵遭受了巨大的伤亡。这一战役彻底揭示了虎衣藤牌兵的脆弱性,他们未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成为了新武器的活靶子。

虎衣藤牌兵的兴起和衰落是一个缩影,展现了一个部队如何因为不适应时代发展而走向没落。虽然曾经英勇无比,但他们的落后最终使他们失去了昔日的荣光。这也是一个警示,不论过去多么辉煌,都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否则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

清朝虎衣藤牌兵的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军事技术和战术的不断更新是保持军事优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教导我们珍惜并学习历史教训,避免陷入类似的误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科学家提出太阳内部可能存在暗物质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提出太阳内部可能存在物质

英国科学家最近提出,在地球人身边最明亮的物体——太阳的表层之下,可能存在大量暗物质。

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宇宙中约有 90%的物质以暗物质的形态存在。它们在电磁波谱的各个波段都不可见。理论物理学家曾经预言过一种粒子,称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被视为暗物质的重要候选者。据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牛津大学的两位天体物理学家提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在经过太阳这样的大质量天体时会被俘获。假设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质量为 1000 亿电子伏,则太阳诞生 50 亿年以来应该有 10 的 44 次方个这种粒子。

按照理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一般不与普通物质反应。但少数粒子可能撞击太阳内部参加核反应的原子,加快能量从太阳内部传送到外层,可能使太阳核心温度下降约 0.1%,从而使核反应速率下降 1% 左右。

由于核反应的速率影响到太阳产生的中微子数量,通过分析一些地面中微子接收实验装置获得的太阳中微子数据,将有可能验证上述说法可靠与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叶赫那拉氏曾经发下毒咒,为什么清朝皇帝还会娶叶赫那拉氏?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清朝皇帝一般要娶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女人为妻?

这其实只不过是政治联姻,希望能够达到一个强强联合的效果,所以才会选择走到一起。

叶赫那拉氏是一个比较强大的部族,同样也是满清的大贵族。清朝一直以来都会选择和叶赫那拉氏有联姻的传统,除了慈禧太后之外,乾隆皇帝的舒妃,光绪皇帝的皇后,还有康熙皇后的惠妃,全部都是来自于这一个家族。

据说在原木明初的时候,在东北的一个小河边上,这一个家族就一直在这里生活着,但是有一天草原上就出现了烟雾。叶赫那拉家族与马上就和爱新觉罗家族展开了对战,爱新觉罗为了让对方臣服,马上就说我们在这一个大地上就是非常珍贵的金子,爱心觉罗其实就是金子的意思。

但是对方在听到之后,马上就发出一阵大笑,指着天上的太阳就表示金子算什幺,我们姓它!,爱新觉罗在言语上没有任何的便宜,恼羞成怒之下,马上就选择发动战争,但是对方的子女也不甘示弱,所以就开始展开对战。

叶赫那拉氏轻松的就打败了对方,并且在东北也成为了比较大的一支部落,从此之后就成为了一个大姓。在满足中还是非常有知名度的,基本上所有人都会知道这样的一个家族,也知道这个家族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实力。

到了明末,两个家族又再一次的发生大战,而在那个时候叶赫那拉氏就输给了爱新觉罗。在输掉了这一次比赛之后,必然就会导致整个形势出现变化,甚至连入主中原的天子也全部都会变成爱新觉罗氏了。但是为了不影响到整个政局的变化,所以就开始有了联姻的做法,就是希望能够稳定对方,不要让对方选择继续的战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清朝时期 李鸿章警诫后人 国家想要安枕无忧 得先消灭日本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对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有着深远的战略眼光和高瞻远瞩的思维,但其忠告和警示却被清朝群臣忽视,最终导致我国错失了机会,为时已晚。

李鸿章出身平凡,家族没有人担任官职,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官场的梦想。凭借机遇和努力,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逐渐崭露头角。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为他提供了立功的机会,也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和勇气。

在职业生涯中,李鸿章逐渐超越了自己的恩师曾国藩,成为了放眼世界的人。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负责清朝的外交事务,并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尽管努力维护国家的利益,但深知列强对我国的贪婪和日本的野心。

李鸿章认识到日本不同于其他列强,其目标是全面占领我国。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对我国的侵略更加明显。面对巨额赔款的要求,李鸿章坚决抵抗,直到受到“激进派”的压力和刺杀威胁。最终,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但李鸿章明白这只是暂时的妥协,对国家的安全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保障。

在与日本的斗争中,李鸿章的外交策略发生了转变。开始意识到必须与其他列强结盟,特别是与沙俄保持联系。李鸿章希望沙俄能够援助自己的国家,以抵御日本的进攻。他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试图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国家的安全问题。

尽管李鸿章努力尝试不同的外交政策,但努力并没有带来最终的成功。其目光或许有所短浅,未能充分预见到日本的狼子野心和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我国在列强的压力下屈服,失去了自主权,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的限制。

这个故事提醒人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能依赖于个别英雄,是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和集体智慧。只有坚守国家的尊严和信仰,发展实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实现安全和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区块链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全文共 1727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比特币火了,一夜之间仿佛网民们都在迫不及待的想了解区块链是什么?区块链能做什么?区块链有什么用?网络上把区块链和比特币混为一谈的文章一抓一把,今天我们抛开概念不谈,先了解一下区块链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它的发展史又是怎样的?

区块链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

如果说区块链这个名词什么时候被提出的,可不是这一两年的事儿,这个要追溯的十年前也就是2008年,是一个神秘人在一篇关于比特币的论文中提出来的,前些年我们刚刚听说了比特币,还处于一个一头雾水的状态,现在就已经被新名词区块链刷新认知,如果我们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那么将来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的。

这个化名为中本聪的人提出的区块链的概念还是很有意义的,如今它已经爆发了,随着电子货币的盛行,如果我们将区块链比喻成为一个账本的话,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分布的,按区划块而在这个区块中一定要找安歇有能力的人记账,如果没有能力就不能继续做区块的领头人。要知道区块链是比特币种的一个非常关键性的概念,虽然是比特币最底层的技术,但是要使用密码的方法关联才能够产生一个个的数据块,每次进行比特币交易的时候确认信息有效后,都会自动生成下一个区块。

区块链的发展史是怎么样的?

区块链是由一系列技术实现的全新去中心化经济组织模式,2009年诞生于比特币系统的构建,最近两年几乎成为全球经济热点,但区块链的成功应用寥寥,这个新兴产业还远未成熟。区块链的发展史,可将其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 技术实验阶段(2007—2009)

化名中本聪的比特币创始人从2007年开始探索用一系列技术创造一种新的货币——比特币,2008年10月31日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系统开始运行。支撑比特币体系的主要技术包括哈希函数、分布式账本、区块链、非对称加密、工作量证明,这些技术构成了区块链的最初版本。从2007年到2009年底,比特币都处在一个极少数人参与的技术实验阶段,相关商业活动还未真正开始。

2、 极客小众阶段(2010-2012)

2010年2月6日诞生了第一个比特币交易所,5月22日有人用10000个比特币购买了2个披萨。2010年7月17日著名比特币交易所Mt.gox成立,这标志着比特币真正进入了市场。尽管如此,能够了解到比特币,从而进入市场中参与比特币买卖主要是狂热于互联网技术的极客们。他们在Bitcointalk.org论坛上讨论比特币技术,在自己的电脑上挖矿获得比特币,在Mt.gox上买卖比特币。仅仅4年后,这些技术宅中的一些人成了亿万富翁和区块链传奇。

3、 市场酝酿阶段(2013-2015)

2013年初比特币价格13美元,3月18日金融危机中的塞浦路斯政府关闭银行和股市,推动比特币价格飙升,4月最高至266美元。8月20日德国政府确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10月14日中国百度宣布开通比特币支付。11月美国参议院听证会明确了比特币的合法性。11月19日比特币达到1242美元新高!然而,此时区块链进入主流社会经济的基础仍不具备,价格飙升包含了过于乐观的预期。中国银行体系遏制、Mt.Gox的倒闭等事件触发大熊市,比特币价格持续下跌,2015年初一度至200美元以下,许多企业倒闭,不过经历严冬活下来的企业的确更加强壮了。无论如何在这个阶段,大众开始了解比特币和区块链,尽管还不能普遍认同。

4、 进入主流阶段(2016-2018)

以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2016年9月朝鲜第五次核试验,2016年11月9日特朗普当选等事件为标志,世界主流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具有避险功能从而与主流经济呈现替代关系的比特币开始复苏,市场需求增大,交易规模快速扩张,开启了2016-2017牛市。尽管中国市场受到政策的严厉遏制,但韩国、日本、拉美等市场快速升温,比特币价格从2016年初的400美元最高飙升至2017年底的20000美元,翻了50倍。比特币的造富效应,以及比特币网络拥堵造成的交易溢出带动了其他虚拟货币以及各种区块链应用的大爆发,出现众多百倍、千倍甚至万倍增殖的区块链资产,引发全球疯狂追捧。使比特币和区块链彻底进入了全球视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线比特币期货交易标志着比特币正式进入主流投资品行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如果清朝赢得了甲午中日战争,结局会怎样?看看日本人是如何评价的

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只要一说到日本这个国家,大部分人都不会有什么好感,因为第一反应就会把他们跟侵略战争联系带一起。这个国家在二战时期对很多国家,不仅仅只是我国,都犯下了无法原谅的罪行。不过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人并不是首次对我国进行侵略。在更早以前,清末年间,中日也发生过战争,这场战争就是甲午战争,最终是以清朝的惨败而结束。事实上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巨大,于是在日本就有很多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清朝赢了甲午战争,会怎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吧。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那时候的日本经历的明治维新的洗礼,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对别国发起侵略战争,离他们最近的中国和朝鲜自然是首要目标。

其实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也许还不知道自己将大难临头了,毕竟北洋水师也是曾经的东亚第一舰队,所有人都认为日本不过是以卵击石,然而他们却给了清朝当头一棒,北洋水师被全灭,清朝也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那么回到那个问题,如果当时赢的是清朝,历史将会如何发展呢?先看看日本人的评论吧:

1.也就是说直接假设结果是清朝胜利,对吧?对于日本来说应该不会到太坏的程度,毕竟同样的事情我们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做过了。白江口之战,日本战败,然后呢?我们向唐朝学习他们的文化,直到清朝我们超越了他们,如果甲午战争输了,那就让这样的历史再重演一次就好了。

2.清朝胜利之后,他们再次认为自己是东亚霸主,甚至是世界霸主,沾沾自喜,然后几年之后,八国联军到来之后结局也会是一样的,如果一个日本不能解决,那就来七个更强的吧。

3.你是想说清朝会反攻日本吗?我觉得不太现实,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尝试过几次,都失败了,虽然清朝的航海技术更成熟,但是另外一个原因也会阻止清朝人征服日本,那就是他们确实太自大了,也许战败的日本主动向中国朝贡就能平息这一切。

4. 战胜日本并不能改变什么,当时清朝是因为内部腐败,输给日本只是个表象而已,他们就像一栋没有钢筋的摩天大楼而已。

5. 对,战胜日本什么也改变不了,清朝像是同时得了癌症和感冒,赢了日本就像是治好了感冒,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吗?清朝人太自大了!

6.你先告诉我怎么输的,我才能假设啊!我实在想不出怎么输给清朝啊!

虽然非常不想承认,但是日本网友的评论有点自大,但的确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值得中国人反思!清朝弱小吗?其实并不弱小,西方国家甚至在当时把清朝视为“列强”,也就是说咱们单独拿出来看也是个大国,可是清廷却过度的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至于后来为什么摔得那么惨,不也是这个原因吗?

所以即便赢下甲午战争,也的确是治标不治本,反而还有可能让清廷更加膨胀,然后继续闭关锁国,带来的一系列蝴蝶效应是无法估量的,真是细思恐极!中国要想更强大的话,一定要戒骄戒躁,丢掉自大的坏毛病!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1927年是清朝还是民国1927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1912年清朝皇帝溥仪逊位,清朝从此结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1927年属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社会动荡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在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

这次起义的背景是国共两党合作和平统一的努力遭到破坏。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与共产党合作一度达成的北伐战争胜利之后,突然改变态度,背叛革命承诺,对共产党进行了残酷迫害,并试图削弱共产党的力量。共产党面临被迫解散和分解的危险,因此决定以武装斗争的形式继续推进革命事业。

起义发生在南昌,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许多共产党员、革命者和军队指挥官参与了这次起义,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心领导人。尽管数量相对较少,但起义者的行动表明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为自由和民主而斗争的决心。

南昌起义的战斗并不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但具有象征意义。起义者首次向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发起了挑战,显示了共产党能够组织自己的军队,并在战斗中取得一定成果。尽管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南昌起义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反国民党浪潮,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激励他们为革命事业付出更多努力。这次起义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武装斗争和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合法政治手段的失败后,转向武装斗争的重要转折点。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许多艰辛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思想。这种思想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帮助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的转变。这次起义对中国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乾隆驾崩后清朝发生了什么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乾隆驾崩后清朝发生了什么

关于晚清时期清政府的落后,很多人认为导致这一切的都是因为慈禧的专政。大家都知道,在慈禧专政期间,行为糜烂奢侈,一顿饭就能吃掉平常百姓家几个月的口粮。但是那时候清政府的落后并不单单是慈禧一个人导致的。

大清王朝原来在康熙和雍正的统领之下,还算得上是一个强盛的国家,在世界上也不处于落后的位置,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处于安稳的年代。但也就是在乾隆皇帝继位之后,国家开始发生改变,因为乾隆相比于前面的皇帝,他就比较喜欢奢侈的生活,并且对于手下官员提出的意见,他并不是听取对的,而是听取自己喜欢的。这就导致了很多腐败的人,为了能够讨好皇帝,就由着皇帝的性格来。那时候的乾隆皇帝对于很多忠臣的话都不听,反而是一些奸臣小人的话,他听着很是符合他的心意。

并且乾隆在位时期也是有着很多的贪官,和珅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候凭借着乾隆跟臣子这样的行为,国家又怎么会不落后?和珅在乾隆在位的时候,可以说是特别的嚣张,混的风生水起。因为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那时候贪得了很多的财富。到了后来,乾隆皇帝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意识到了,那时候宫中的行事多是比较奢靡的,他明白,一旦百姓的痛苦到达了一个程度,就会发动起义,并且民间也是有了一些的起义军。但是那时候的国家并不能够一一打压,于是就只能慢慢的拖。嘉庆皇帝是一个好皇帝,他在当上皇帝之后,便是开始大力整治贪官,和珅就是他第一个处理掉的人。并且在那之后,和珅皇帝也下令让宫中不允许有奢靡形式,但是即便是嘉庆皇帝做出政策上的调整,也是没能救得下这样的清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清朝统治多少年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包括50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清朝女子陈氏,效仿花木兰从军结局是什么?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有位女子效仿木兰从军

清朝有一个女子选择效仿花木兰,但是没过多久就已经怀孕,最终结局非常的凄惨,流落他乡,惨遭丈夫抛弃。陈氏的父母在孩子还没有出生之前,一心一意希望能够有一个男孩,可是最终生出来一个女孩,自然就会觉得非常的失望。

不过这个女子会拥有着无穷的力量,而且长得也非常的健壮,从面容来看和男孩子也比较相似,所以说就能够帮助家里分担很多的活。一个女孩子也不能够长时间留在家中,所以也想着一定要找一个婆家,但是因为长相和男子非常的相似,后来就决定选择去参军。可能是因为实力比较出色,所以一路就能够得到上司的认可,他也比较喜欢这种没有勾心斗角的日子。

可是有一天就发现自己的军营中出现一个男子,这个男子长相秀气是来到了京城赶考,无奈考了好几回之后,全部都是面临失败,所以才选择参军。女子看着对方长相秀气,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也同样产生了感情,所以就选择向对方表白自己的心意。虽然男子知道对方的身份,但是也马上选择拒绝,毕竟自己怎么也是读书人,喜欢的就是大家闺秀,根本就不喜欢如此粗鲁的人。

可是在一次喝酒之后,两人稀里糊涂之下就有了关系,第2天女子就说我如今早就已经是你的人,你必然就需要承担责任。最终两个人就选择成亲,好景不长,女子发现自己越是没来而且还经常性的呕吐,这才知道原来怀有身孕,毕竟自己是欺骗将军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如果被别人发现的话,根本就没有办法,所以就决定告诉左宗棠。

左宗棠在知道之后也没有生气,直接就让他衣锦还乡,然后回家养胎,暂时位置就由丈夫来接替,但是自己回家就是一个悲剧。一开始丈夫还会经常性的写信回来,但是后期却不了了之,等到有了职位,有了地位之后,根本就看不上他在外面早就已经有了小妾。就这样只能够带着孩子流落他乡,从此之后也没有任何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