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甲午

甲午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甲午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甲午问题。

分享

浏览

7933

文章

15

甲午是现在的几点到几点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甲午是午时,是一天当中的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午时又名日正,中午等,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如宋苏舜钦《紫阁寺联句诗》:“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展开阅读全文

水下考古发现甲午海战沉舰 甲午海战致远舰经远舰历史身份揭秘

全文共 156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致远舰”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但是这个舰在历史上非常的出名,而且它的身份也非常的不简单的,话说最近我们在做水下考古的时候,竟然发现甲午海战致远舰了,这对于我国的考古历史来说真的不简单的,是非常重大的发现了,所以我们今天先来看看甲午海战致远舰的考古情况,再来看看甲午海战致远舰历史身份吧!感兴趣的网友一定不要错过了!

黄海沉船“丹东一号”确定为甲午海战致远舰整整3年之后,其僚舰经远舰沉船遗迹被我国文物考古部门证实。

来自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

国家文物局方面表示:这是继 “致远舰”之后,我国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9月21日中午,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督促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落实致远舰、经远舰保护措施,加大日常巡护力度,并继续组织开展黄渤海海域水下考古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最新成果。

国家文物局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经远舰的沉船其实在2014年就已经被发现,此次是确认其具体身份。目前对经远舰的考古工作主要以保护为主,暂未确定是否如致远舰一样整体打捞。

官方记载,经远舰由德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1887年底作为致远舰的僚舰,入编北洋水师。著名将领邓世昌、林永升分别出任两舰的管带(舰长)。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爆发,北洋水师战败,共损失战舰四艘。其中经远舰受到四艘日舰围攻,全舰官兵不畏强敌,英勇接战,直至最终沉没。全舰仅有十六人幸存,管带林永升及二百余名官兵捐躯殉国。

根据国家文物局方面介绍,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經遠”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遗址中还发现一块木牌,清晰书有“經遠”二字。

事实上,此前致远舰的身份确认工作与此次经远舰身份判定方式类似。

2014年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中心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甲午海战沉没战舰,并命名为“丹东一号”之后,能否进而确定其真实身份,成为了关注的焦点。2015年8月开始,国家文物局对“丹东一号”进行了重点调查和打捞,一大批文物陆续出水,这些文物对解开这艘沉舰的身份谜团起了重要作用。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2015年在“丹东一号”的文物储藏室,考古队员们对最新打捞上来的瓷盘碎片进行初步拼接。盘子的正中间,一个并不明显的图案字样出现在眼前。经过考古队员仔细辨认,正是繁体的“致远”字样,这成为了锁定致远舰的铁证。

扩展阅读:

致远号巡洋舰简介

致远号巡洋舰(英文:Chinese cruiser Chih Yuen)是中国清朝北洋水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英文:ArmstrongShipbuilding Co )订购建造的穹甲防护巡洋舰,为致远级巡洋舰的首舰。

致远号排水量2,300吨,航速达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高的。致远号和姊妹舰靖远号及同时在德国订购的经远、来远号在1887年底完工加入北洋水师后,清政府便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停止北洋水师采购新武器。结果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海战中,致远及靖远号是北洋水师最为“新式”的舰只。

1894年9月17日的甲午海战中,致远号在弹药将尽且遭受重创后,由管带(舰长)邓世昌 下令冲向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后经查证并非“第一游击队”的吉野号),欲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敌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管内鱼雷爆炸沉没,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清末书画家高邕(亦有资料认为为光绪帝亲书)为其撰写了著名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展开阅读全文

甲午中日战争后被俘虏的清朝将士的结局是怎样的?

全文共 1605 字

+ 加入清单

纵观近代历史,日本人虐待战俘在世界上都是出名了的。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吧,无论是中国战场还是太平洋战场,只要是战俘都受到了日军惨无人道的虐待和折磨。在中国东北地区甚至还出现了比屠杀更可怕的人体实验。那么在更早的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日本俘虏的清军将士,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呢?清军被俘情况及遭遇

甲午中日战争,是由日本挑起的,1894年到1895年间清朝与日本进行的一次关乎国运的大战。战争中,清军将士总计阵亡约24600余人,另外还有不少的将士成为了俘虏。大概情况如下:

一、1894年7月25日,朝鲜南阳湾丰岛海战,清朝北洋海军被日本偷袭,“济远”号逃跑、“广乙”号重伤退出战场后,运兵的商船“高升”号被击沉,运输舰“操江”无力抵抗,成了日军的战利品。自“操江”舰舰长王永发以下72名海军官兵被俘,是那场战争中最早一批成建制被俘虏的中国军人。

这72名海军官兵,直接被日军当成了在日本国民面前炫耀战功的“宣传品”,他们被运回日本。“船近码头即放汽钟、摇铃、吹号筒,使该处居民尽来观看”,然后战俘又被日本强迫游街示众,以示凌辱。

二、1894年9月15日,在朝鲜北部重镇平壤爆发的平壤大会战,当天晚上驻守平壤的清军连夜冒雨北撤,中途遭日军伏击包围,大批清军将士被俘,47人因为试图逃跑被日军斩杀,25人因为伤势过重死去,3名在羁押期间因病死去,其余608人经由海运送去日本。

一名被俘的中国军官曾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真实再现了这批战俘的悲惨境遇:“两手背缚,发用绳联。十八日申刻,始发给饭团一握,舌为匕箸,膝作杯盘,俯首就餐。忽尘埃上坠,泥沙兼半,口难下咽。渴极频呼,仅给臭水一滴。如是者二十余日,忽称送往伊国。足无整履,身少完衣,由中和至黄州,奔波百余里之遥,不容喘息。九月初八日在江口上船,如入陷阱。坐卧不出寸步,便溺均在一舱,秽气熏蒸,时欲呕吐。十六日至日本广岛下船,狂奔十余里,立毙数人,始登火车。十七日到大阪府,住南御堂厂舍。鸟正飞而入笼,蛙欲怒而在井。一日三餐,入口者无非霉烂萝卜。数月间遍身尽是腌脏衣服。似僧而有发,如道而无冠。月暗风凄,频洒思家之泪。”

三、平壤大会战失败后,日本打进中国国境,辽东战场诸战役以及威海卫保卫战中,又有多达千余人的清军将士被俘后押送至日本。这批人到达日本后,日本的监狱已经不够用,日军照例将这些战俘游街示众凌辱后,向一些寺庙和民间机构租赁场地当作“俘虏厂舍”用来统一关押。

此外,1895年初,又发生了海城、牛庄等战役,也有很多中国官兵被俘。但此时日方已经失去了最初得到战俘时急于炫耀战功的心情,反而视战俘为累赘,这些后期的清军战俘则被就地关押在辽宁海城,各项生活条件比之在日本的难友更为恶劣。战俘归国

1895年春,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经过多次谈判,中日两国在夏季完成战俘交接。

8月18日,日本将关押在日本的976名清军战俘送回天津。8月26日,关押在辽宁海城的568名清军战俘被日军交还,同时被中国俘虏的11名日军士兵也交还给了日方。

我们从上节可以算出,被带到日本的至少有2000余名清军战俘,然而只有979人被送回,折损近一半的人口,被俘至日本的清军将所受待遇之差、所遭虐待之深,可见一斑。

战俘归国后,祖国迎接他们的是责罚。归国后,被俘清军,军官一律革职遣散,士兵全部就地解散。“操江”舰舰长王永发曾经上书为病死在日本的部下请求抚恤,结果招致清廷严辞责骂。在平壤因伤被俘的军官谭清远等,不仅被革职,还被追究被俘的罪责。这些曾为国家付出了鲜血的“不祥之人”很快便从档案中消失。读史有感

如今,在日本大阪真田山,还能找到6座被俘清军的坟墓,其中5座根据遗愿,墓碑都面朝着西方,朝着他们永远回不去的家的方向。

事实上,除了这6人,还有数以千计的长眠在异国他乡清军将士,他们生前命运没能由自己把握,死后还只能化作孤魂飘荡在异国他乡。这场战争的成败,他们无法决定,他们只是历史的牺牲品。

展开阅读全文

如果清朝赢得了甲午中日战争,结局会怎样?看看日本人是如何评价的

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只要一说到日本这个国家,大部分人都不会有什么好感,因为第一反应就会把他们跟侵略战争联系带一起。这个国家在二战时期对很多国家,不仅仅只是我国,都犯下了无法原谅的罪行。不过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人并不是首次对我国进行侵略。在更早以前,清末年间,中日也发生过战争,这场战争就是甲午战争,最终是以清朝的惨败而结束。事实上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巨大,于是在日本就有很多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清朝赢了甲午战争,会怎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吧。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那时候的日本经历的明治维新的洗礼,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对别国发起侵略战争,离他们最近的中国和朝鲜自然是首要目标。

其实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也许还不知道自己将大难临头了,毕竟北洋水师也是曾经的东亚第一舰队,所有人都认为日本不过是以卵击石,然而他们却给了清朝当头一棒,北洋水师被全灭,清朝也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那么回到那个问题,如果当时赢的是清朝,历史将会如何发展呢?先看看日本人的评论吧:

1.也就是说直接假设结果是清朝胜利,对吧?对于日本来说应该不会到太坏的程度,毕竟同样的事情我们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做过了。白江口之战,日本战败,然后呢?我们向唐朝学习他们的文化,直到清朝我们超越了他们,如果甲午战争输了,那就让这样的历史再重演一次就好了。

2.清朝胜利之后,他们再次认为自己是东亚霸主,甚至是世界霸主,沾沾自喜,然后几年之后,八国联军到来之后结局也会是一样的,如果一个日本不能解决,那就来七个更强的吧。

3.你是想说清朝会反攻日本吗?我觉得不太现实,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尝试过几次,都失败了,虽然清朝的航海技术更成熟,但是另外一个原因也会阻止清朝人征服日本,那就是他们确实太自大了,也许战败的日本主动向中国朝贡就能平息这一切。

4. 战胜日本并不能改变什么,当时清朝是因为内部腐败,输给日本只是个表象而已,他们就像一栋没有钢筋的摩天大楼而已。

5. 对,战胜日本什么也改变不了,清朝像是同时得了癌症和感冒,赢了日本就像是治好了感冒,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吗?清朝人太自大了!

6.你先告诉我怎么输的,我才能假设啊!我实在想不出怎么输给清朝啊!

虽然非常不想承认,但是日本网友的评论有点自大,但的确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值得中国人反思!清朝弱小吗?其实并不弱小,西方国家甚至在当时把清朝视为“列强”,也就是说咱们单独拿出来看也是个大国,可是清廷却过度的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至于后来为什么摔得那么惨,不也是这个原因吗?

所以即便赢下甲午战争,也的确是治标不治本,反而还有可能让清廷更加膨胀,然后继续闭关锁国,带来的一系列蝴蝶效应是无法估量的,真是细思恐极!中国要想更强大的话,一定要戒骄戒躁,丢掉自大的坏毛病!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中国到底赔了多少钱?

全文共 127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国的近代史,其实是一部非常屈辱的故事,因为中国的近代总是在打仗,当时的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了自己的强大所以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当时的日本仰仗中国落后,所以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同时,蓄意的发起一系列的战争来破坏中国,其实,小编印象最深的还是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役因为是在甲午年发生的所以被叫做甲午中日战争,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中国到底赔了多少钱?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也就是说,在这次反侵略的战争中,清政府的反抗力量被进一步消弱,而作为侵略国的日本,他们称霸亚洲的野心及侵略势焰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助长。至于甲午战争赔了多少钱这一问题,在甲午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的《马关条约》里有明确的体现。

作为中国人的一大耻辱,《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清政府又赔偿了巨额给日本。同时,清政府还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以及胶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在《马关条约》中,原本是规定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但是因为清政府已经到了国库空虚的地步,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白银来,所以便约定好在第一笔五千万得到支付之后,再加上百分之五的利息。后来又增加了一笔3000万两的“赎辽费”,所以总的加起来大概有3亿两白银。

从条约中的2亿两白银,到真实赔款中的3亿两白银,《马关条约》中签订的赔款金额,并不等于甲午战争赔了多少钱。狡诈的日本自然有的是办法,从清政府那里压榨更多,取得最大的利益。即使再地大物博,再富有也经不起如此折腾,交出赔款后的清政府就像一个庞大的虚壳,无力再经营军事装备力量。而拿到这些巨额赔款的日本则建立了强大的海陆军,并开始了飞速的工业化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之一。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战争的影响(1)对中国来说: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2)对远东来说: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展开阅读全文

甲午海战致远舰和经远舰有什么联系?揭秘致远舰和经远舰谁更加厉害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大连发生了一件让人觉得非常惊喜的消息,那就是甲午海战的又一沉舰"经远舰",而且就是当时清末时期的北洋水师的舰队了,但是细心的网友或许发现了,那就是其实在“经远舰”之前,还有一艘舰队被发现了,那就是“致远舰”那么有对历史不是太了解的网友或许要问了,这两个舰到底有什么关系啊?他们谁比较的厉害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先说说“经远舰”吧,“经远舰”其实更加准确的叫法是“经远号 ”,它是清朝晚清时期北洋水师的一艘装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又叫铁甲巡洋舰它比普通的巡洋舰的防护能力要强,而且火力接近铁甲舰,也就是说它是拥有铁甲舰防护能力和火力的巡洋舰,就是比一般的要厉害就是了),经远号其实并不是中国造的,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这个实力,所以是找得德国的伏尔铿造船厂建造的,经远号巡洋舰也不止是一个,当时一起购买的嗨有“来远号”,就这两个巡洋舰一共花费了1739761两银。

经远号是1887年1月3日下水,来远号是1887年3月25下水,1887年年底和“致远号”、“靖远号”、“左一号”一起回国,加入了当时的北洋水师舰队。

那么大家也看到了在1887年年底也提到了“致远号”,其实致远号也是巡洋舰了,但是致远号其实算得上是巡洋舰的老大了,所以他被誉为是致远巡洋舰的首舰了。

致远号又和其他的巡洋舰不一样的,它的速度再北洋水师里面速度是最快的,所以它能做为首舰了。致远号其实要比经远舰被人更加熟悉,那是在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战中,致远号的弹药已经打完了,舰长邓世昌没有办法,在遭受重创之后,就下令冲向了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后经查证并非“第一游击队”的吉野号),想和敌人同归于尽吧,但是被敌人的鱼雷击中,引发了自己这边的鱼雷也爆炸最后沉没了,全舰246日全部牺牲,为国捐躯,清末书画家高邕(也有人说是光绪帝亲书的)就为邓世昌等人撰写了著名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所以看到最后想必大家也清楚了“经远号”和“致远号”都有一些什么关系吧,其实都是属于北洋水师的巡洋舰了,但是“致远号”速度最快,所以属于首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甲午末战遗址公园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甲午末战遗址公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甲午末战战场遗址是我市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03年被辽宁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等待批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3月,这里爆发了悲壮惨烈的甲午陆战的最后一役——田庄台战役,史称“甲午末战”。这场战争异常激烈,爱国将领马玉昆率领2300多名清军将士,面对万名日寇的入侵,浴血奋战、顽强斗争,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阵亡。清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大辽河,古镇田庄台遭遇了一场浩劫,熊熊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繁华古镇变成一片火海。甲午末战清军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场战争虽然失败了,但爱国将士的精神国人不会忘记。为纪念这场战争,让国人勿忘国耻,特在战场遗址修建了甲午末战遗址公园。

公园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300米,建有古城墙、文化广场和带状护栏。公园有“三个1万”:花园1万平方米,文化广场1万平方米,草坪1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65%。古城墙原有32座炮位,现已修复2座,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炮台上,存放有一尊铁炮。此炮是2003年出土于原田庄台粮食管理所路边地下1.3米深处,-物部门专家鉴定,系清代所造,为田庄台炮台防务用炮,是国家二级保护文物。2002年7月,在主战场遗址内,挖掘出土战后被日军焚烧的粮油残渣,距地面1.2米,粮层深1.5米,囤穴的苇花痕迹清晰可见。

公园的西北角立有一座纪念碑石,两侧分别题写甲午广场和辽河广场。甲午广场碑文为黑色,有勿忘国耻的寓意;辽河广场碑文为红色,有祝愿在党的红色政权领导下,祖国繁荣强大、人民安康幸福之意。

文化广场上设有2个篮球场、80件健身器材,带状甬路安装有40盏太阳能路灯,为古镇居民提供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休闲娱乐场所,深受古镇居民的欢迎和喜爱。每到傍晚,文化广场汇聚千余人开展健身娱乐活动,和大洼云萍广场一样的热闹。

田庄台镇: 田庄台镇位于盘锦市大洼县东南部,东依大辽河,西临渤海湾,毗邻辽滨沿海经济区。据史料记载,这里最早有田、庄两姓人家居住,镇西存有明代烽火台一座,故名“田庄台”,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全镇原有面积1.24平方公里,2002年与原高家乡合并后,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3.5万,下辖庞家、中央卜、吉家、高家、李阳、白家、马莲、碾房、北大、南大、码头、胜利、久远等1。

展开阅读全文

中日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中日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日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位于大洼县田庄台镇境内,占地面积大约10000平方米,是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殉国将士所修建的一处纪念性景区。中日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景区分为纪念牌坊、将士雕像、纪念浮雕和陈列室四个部分。纪念牌坊为汉白玉仿古式牌坊,上面朱红的大字书写着:“中日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

”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左右一副纪念长联,上联为:甲午沉沉望中烽烟神州远;下联为:旌旗猎猎梦里铁马辽水寒。游人到此,无不仰头长叹,感慨万千,既为阵亡将士的英灵祈祷,又为不堪回头的历史叹息。将士雕像是鲁迅美术学院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将士雕像高3.99米,形象逼真,才分体现了清军将士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同仇敌忾、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将士雕像的脚下是1894年的中华帝国的版图,它明确的昭示了帝国主义在那段历史时期对我国主权和领土的破坏。每到此,那青色的花岗岩都会沉沉地压在每个游客的心头。将士雕像后是殉国将士墓。墓前的青色石碑上正面书写着:清军之骨墓。背面书写着:光绪乙末,帅自南来。抖抖旗舞,血战世界。纪念浮雕也是鲁迅美术学院设计、制造和安装的。浮雕全长34.5米,高2.85米,共分为三大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日军入侵中国烧、杀、抢、掠,引起清军和百姓的强烈愤慨,清军奋勇-,与百姓一起联合抗倭的真实场面。纪念浮雕前两尊铁炮,仰-吼,仿佛不甘百年前的失败,欲与入侵之敌拼死一战。纪念浮雕后是市委副书记郭兴文亲笔提写的《重修甲午末战殉国将士骨墓记》,墓记写道:“百岁已逝,千年更迭;硝烟渐远,犹然神气。......”

中日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作为中日甲午末战遗址群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2002年8月峻工,对外开放,现已是我市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田庄台镇: 田庄台镇位于盘锦市大洼县东南部,东依大辽河,西临渤海湾,毗邻辽滨沿海经济区。据史料记载,这里最早有田、庄两姓人家居住,镇西存有明代烽火台一座,故名“田庄台”,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全镇原有面积1.24平方公里,2002年与原高家乡合并后,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3.5万,下辖庞家、中央卜、吉家、高家、李阳、白家、马莲、碾房、北大、南大、码头、胜利、久远等1。

展开阅读全文

甲午海战纪念馆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导 游该馆由序厅、北洋水师成军、颐和园水师学堂、半岛海战、平壤之战、黄海大海战、旅顺基地陷落、血战威海、尾声厅九大部分组成,再现了北洋水师从成军到覆没的全过程。 馆内以电、光、声等现代科技营造的氛围,生动逼真,游人置身其中,耳闻目瞩甲午战争的惨烈与悲壮。 整个海战馆气势宏大,外型有如几艘互相撞击穿插的船体,坐落在当年旗舰定远号搁浅的地方,悬浮于海上。18米高的主体建筑上塑造了一尊15米高的北洋海军将领像,为国内人物雕塑之最。 介 绍坐落于刘公岛码头东200米,是一处以建筑、雕塑、绘画、影视等综合艺术手段展示甲午海战悲壮历史的大型纪念馆。 门 票/开 放 时 间25元

山东威海市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甲午中日战争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

2.重要战役:①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895年

②地点:日本马关

③签订者: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④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等。

⑤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光绪帝时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目的: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甲午年:1894)

2、战役:黄海大战,致远舰(邓世昌)--日本吉野号(2)辽东战役(旅顺大连)(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4月李鸿章、伊藤博文)

4、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标志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产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侵略程度更深一层,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5、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台湾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台湾已经割让给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是说颐和园里还在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说明清王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⑴、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1865年阿古柏伪政权建立,阿古柏伪政权实际上成为英、俄两过阴谋分裂和肢解中国领土的罪恶工具;

②.1876年4月左宗棠率220营大军出关西征,讨伐阿古柏,1884年清政府采纳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俄、英侵略者肢解中国的阴谋,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⑵、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①.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双方战平。

②.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③.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④.清朝战败原因:A主观上:清朝腐败。B客观上:日本强大。

⑤.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A.清政府割辽台澎给日本;B.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C.增开沙重苏杭为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⑥.《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A(直接危害)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B(社会性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甲午中日战争是难以避免的。那么,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吧!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影响

中国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远东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

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

①从日本方面来讲,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②从其他列强情况来看,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这些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③从清政府的态度来看,清政府对外国的侵略,一直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面对一触即发的中日战争,清政府不认真备战,寄希望于各国“调停”,足见清政府已十分腐朽。

展开阅读全文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全文共 2707 字

+ 加入清单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究竟是什么使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如此不堪一击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战前冲突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但根据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第一个侵略的矛头就是中国台湾。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日本天皇下诏,单方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 涂,竟称琉球是日本属邦,并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后来,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随后,日本又按照其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该条约第一条即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公然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并吞朝鲜的野心。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中国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朝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这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结果

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后党)人物西太后和李鸿章,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訢主持总理衙门。奕訢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奕訢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11月初,日军侵入辽东,将战火烧入中国。清政府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又转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这时,美国政府认为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的时机已到,表示愿意居间 “调停”。由于急于求和,李鸿章在恭亲王同意下派遣了一个德国人,即担任天津税务司的德璀琳作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议和的条件。但日本拒绝和他谈判,同时又通过美国人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当时旅顺已失守,慈禧太后害怕日军进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先指使奕訢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 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当时日本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它的侵略胃口非常大,气焰极为嚣张,它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国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但日方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 “议和”条件,否则就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这时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于是1895年3月,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带着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但是辽东战场争战方酣。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袭占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美国顾问科士达则想方设法怂恿李鸿章赶快接受条件,以便从中渔利。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4月10日,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条件非常苛刻,并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4月14日,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定约。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原因一,军制

日本人师从普鲁士,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兵役制度和部队架构。各师团的士兵受过良好训练,各师团兵种齐全,火力搭配适合

清军主力是淮军,各营人数不统一,训练不统一,号令方式不统一,怎么和别人比

原因二,军官团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效仿德国组建了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所有军官都受过正规化训练,而且多年教育之下,训练更有素

清军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裙带,而且军官缺乏训练,不理解现代战争

海军更是明显,日本人全盘学习英国,而我们这边还是自搞一套,知识不成体系,军官素质不行

原因三,武器

凭心而论,清军的武器装备并不落伍,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混杂,枪械种类过多,后勤复杂,打起来以后难以补给

原因四,士兵训练

清军缺乏训练,往往一看到对方就开枪,结果是早早把子弹打光。而日军步炮协同更好

原因五,情报

日军布设的有效的情报网,对清军分布、地形地貌了解深刻,而清军是两眼一抹黑

原因六,将领素质

日本人远远领先,普遍具有国家观念,愿意为国献身,而清军将领一旦见识不好,马上就跑

日军参谋副长,川上操六还曾几次自费到中国侦察淮军状况,这边有几个了解日本人?

原因七,最高指挥机关

日本大战之初就组建了大本营,有完善的参谋体系,清朝这边还是几百年前的老套路,皇帝席指挥

综上所示,甲午战争是近代军队对封建军队的对抗,是一种不对称的对抗,清朝的失败理所当然。

展开阅读全文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怎样

全文共 3431 字

+ 加入清单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吧!

历史上的中日战争

第一战 唐日白江口战争

7世纪中叶,中国进入唐代(高宗时期),国力日盛;日本经进入了大和政权时期;而朝鲜半岛上则是“三国鼎立”的局面,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分别向唐朝和日本结盟,形成了当时的大和日本、百济、高句丽三国为一方,唐朝和新罗两国为另一方的战争对抗阵营。

这年8月, 唐朝出兵援助盟国新罗对抗日本、百济和高句丽, 在白江口进行海战,战争结果是大唐与新罗联军大胜,百济被灭,日本惨败。这次对唐战争的惨败,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于是此后的几百年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政治、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日本进入了全面吸收唐文化的时期。

第二战 元忽必烈渡海东征

13世纪,中国第二次向朝鲜方向派兵,并和朝鲜一道共同向日本进攻,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元代;而此时的朝鲜已经被蒙古军队征服,接受元朝统治;海外的日本进入了镰仓幕府统治时期。

忽必烈企图使日本与其它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1274年和1281年,元与朝鲜联军,分两路从中国南方和朝鲜对日本本土发动进攻。但蒙古军不习海战,难以登陆日本,更不巧的是元朝海军遇到了台风的猛烈袭击,风雨过后,元军几乎全军覆没。蒙古入侵失败后,很快发生了日本对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入侵,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对蒙古元帝国秩序的威胁。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试图建立大陆主导的东亚统一帝国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华帝国秩序外的日本,被最终证明了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第三战 中(明)日战争

明朝出兵援助朝鲜对丰臣秀吉之战(公元1592年、1597年,明万历十九年,万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禄元年,庆长三年),所以日本方面称为“庆长·文禄之役”,朝鲜称“壬辰卫国战争”。

在日本的对外扩张历程中,为日本的大陆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调,以至于影响了日本以后的历史,直至今天仍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实质上是日本历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莫过于丰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疯狂和其基本理念,只要研究丰臣秀吉的行径就已经一目了然。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战国时代大名纷争的日本后,自感实力强大,迫不及待地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早在战国纷争阶段,他奉命征伐时,就说过“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时说:“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唯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意渡海”。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1590年他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拒绝后,他于1591年把关白职位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在松浦郡建造名护屋城,作为作战大本营。1592年4月,出兵朝鲜,丰臣秀吉宣称官次战争不是对朝鲜而是对明朝,朝鲜只是路过,这从5月18日发布的迁都北京准备令里也有体现,该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国和日本的官职,对朝鲜未做安排。丰臣秀吉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鲜后,丰臣秀吉坐镇名护屋为统帅,宇喜多秀家担任前线总指挥,黑田长政、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进击,并迅速攻占朝鲜京城和大片国土,但由于其海战能力弱,被朝鲜将领李舜臣通过两次海战,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致使日本陆军的北进受到牵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军李如松部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相继收复失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

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明日和谈最终失败。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另一位日本封建领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丰臣秀吉的势力,建立统一的日本户幕府。这次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又意识到与中国作战的时机不成熟,于是江户幕府马上又采取对中国表面上睦邻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维新后,中日间又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第五次中日战争。

第四战 甲午中日战争

第四次中国出兵援助朝鲜是在完全不同的亚洲现代史背景下展开的,19世纪末,中国的大清王朝逐渐衰落,而东方的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升,而且始终未放弃自丰臣秀吉时期就已经建立的自朝鲜半岛向东亚大陆扩张的国策,因此在19世纪后期不断加大向朝鲜扩张的势头,而最终导致与在朝鲜半岛有直接战略利益的清王朝的冲突。

这次中日之间的交战就是我们熟悉的1894甲午中日战争,而这一次中国向朝鲜半岛出兵遭遇了军事失败,签订了《马关条约》,随后的朝鲜亡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失去台湾,直接导致中国长时期的衰败几近亡国。

第五战 抗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对华的侵略脚步仍未停止。1931年“9-18”事变之后日本紧进入东北,然后进入华北,于1937年发动第二次侵华战争,意图全面占领中国。鉴于我们对近现代史的熟悉,此处就无需再提,中国人民在甲午战争后浴血奋战半个世纪之久,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新恢复了自己因甲午战争失败而一落千丈的国运。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十九世纪末期,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渐次完成,他们加紧争夺殖民地。中国与朝鲜成为他们在东亚争夺的焦点。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列强之间矛盾重重。英国、美国为了钳制俄国势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它带有封建性和军事性的特点,对外具有强烈的掠夺性和扩张性,侵略朝、中的野心特别强烈。在大陆政策的指导下,日本加紧对朝鲜的渗透。它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了《江华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取得了与清政府同等的对朝派兵权。与此同时,日本加紧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其表现有:

1、在政策方针方面,制定了以中国为侵略对象的“大陆政策”和五年准备的“征讨清国策”;

2、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与训练了一支比较强大的新式陆军、海军;

3、在经济方面,优先发展军火工业;

4、在思想方面,大力地宣扬“武士道”精神;

5、在情报方面,派遣间谍、特务,搜集中国的情报;

6、在外交方面,大力开展外交,取得英、美支持。到九十年代初,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而清政府妥协外交,更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890年,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统治阶级为了转移国内视线,摆脱困境,决计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设下圈套,怂恿清政府出兵入朝,并保证“必无他意”。担当清军入朝的第二天,日本即派大量军队入朝,占领军事要地,并于7月25日不宣而战,悍然挑起侵华战争。

战争经过了平壤、黄海、辽东、威海等四个主要战役,最后以清朝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