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从军

从军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从军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从军问题。

分享

浏览

5813

文章

34

从军行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从军行》的写作背景是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将士们都渴望在这个时代可以立下战功,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于是王昌龄便作了《从军行》来表达边塞将士的宏伟壮志。

《从军行》的写作背景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来表达边塞将士的宏伟壮志。

《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白话译文: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人,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后人称他为“七绝圣手”。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等。

展开阅读全文

从军行古诗的释文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虽磨穿但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全诗

从军

唐 ·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展开阅读全文

孩子不爱学习总想弃学从军怎么办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不喜欢学习怎么办

孩子不想上学想去从军,其实孩子有这种想法也不是完全坏事,不过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因为在该学习的年纪就要上学,完成学业以后可以去参军或者到了能参军的年纪去参军,如果没有知识基础,即使去参军前途也是无法预知的。

孩子有不想上学的想法,就说明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不大,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想让孩子继续学业的话就要及时的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疏导,想要去参军的孩子应该也比较懂事了,帮助孩子分析出利害关系,让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

孩子有从军的想法,其实是可以鼓励孩子的,但是要让孩子知道现在年龄还很小,还没有到参军的年龄,这个年纪的孩子最主要的事情是学习,所以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高中毕业上了大学以后,到了参军的年龄可以在学校里面去参军,高学历水平的人去参军,在部队也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从军行中遥望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遥望:遥遥相望这里指自己的故乡遥远,很思念家乡但是身不由己不能回乡。

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诗人: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展开阅读全文

从军行主要内容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原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作者简介:

杨炯(650-约695),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出为婺州盈川县令,死于任所,故亦称“杨盈川”。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明人辑有《盈川集》。

展开阅读全文

从军行七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1

从军行七首 其二》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朝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翻译

军中起舞,伴奏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忧伤之情。纷杂乐舞与思乡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2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

⑸新声:新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3

【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一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感情。

4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有《王昌龄集》。

展开阅读全文

清朝有位女子效仿花木兰 女扮男装去从军 入军营没多久便怀孕了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木兰的故事众所周知,她以女扮男装的身份代父从军,英勇战斗十二年,保家卫国,最终成功归来。然而,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子进入军队并建功立业的例子不多见,花木兰成为了传奇。清朝同治年间,也出现了一位女子效仿花木兰的壮举。她姓陈,她以女扮男装的方式成功进入军营,一度取得了不小的官职。然而,她的故事却与历史上的花木兰截然不同,充满了曲折和悲剧。

1、陈姓女子的军旅生涯

陈姓女子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同治年间。她借着自己长相粗糙的优势,成功进入军营,并开始了她的军旅生涯。由于她的能力和表现,她逐渐被提拔,最终担任了一个小统领的职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感情的纠葛

然而,命运却安排了不同的走向。在军中,陈姓女子遇到了一个秀才出身的男子姓朱。由于他的文雅和外表,他在军中显得与众不同。两人在相处中产生了感情,而陈姓女子动了真情,深深爱上了朱姓男子。

3、不幸的转机

然而,陈姓女子的命运在这个转折点发生了改变。朱姓男子是连续落榜的秀才,他为了改善家庭状况而参军。两人的感情在军营中却经受不住诱惑,最终发生了关系。陈姓女子意识到自己怀孕了,而且由于自己的肤色和情况,再也无法继续伪装。

4、女扮男装的悲剧

陈姓女子最终被迫坦白实情,她被调职,朱姓男子取代了她的职务。虽然朱姓男子娶了她为妻,但婚后却对她不好,甚至纳了两名小妾。她的英勇和牺牲似乎变得毫无意义。

陈姓女子最终被淡忘在历史长河中。她以女子之身进军,一度有所成就,但最终却因感情纠葛而陷入困境。她的经历不同于花木兰,充满了悲剧色彩,也让人深感遗憾。

这位清朝女子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下女性的局限和无奈。她的经历让人深思,女性在那个时代的选择和权力的局限性。尽管她没有成为另一个花木兰,但她的勇气和坚持同样值得尊敬。历史不只是英雄的传奇,还有许多平凡人的故事,都在构成着那个时代的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从军行内容多写什么和什么 从军行主要写的是什么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从军行》内容多写边塞生活和战士生活。《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许多诗人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简介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从军行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表达的情感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从军行》表现了战士们对祖国的忠贞和保卫祖国的决心,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诗的前两句将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描绘了出来,突出西防突厥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诗的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最后一句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从军行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从军行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从军行》的后两句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虽然身为书生,但却想要投笔从戎、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为国征战,也好过做一个白面书生。

《从军行》的赏析

全诗描绘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的过程。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写出了战事紧急,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颔联和颈联写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从军行》的原文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展开阅读全文

从军行创作背景 从军行创作背景是什么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在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经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朝的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将士们都希望可以打败边疆的敌族,使天下太平,并且在这个时代立下战功,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于是王昌龄就写出了《从军行》来表达边塞将士的宏伟壮志。

《从军行》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的上空的乌云遮住了雪山,站在孤城中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的士兵们磨穿了盔和甲,他们发誓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从军行》的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三四两句之间有非常明显的转折,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尽管身上的铠甲已经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展开阅读全文

从军行的主题思想 从军行其四的主题思想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从军行·其四》反映了将士们在戍边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人将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作者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被人们尊称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等。

展开阅读全文

从军行的写作背景 古从军行写作背景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将士们都渴望在这个时代可以立下战功,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于是王昌龄便作了《从军行》来表达边塞将士的宏伟壮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人,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后人称他为“七绝圣手”。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等。

1、《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从军行·其二》

唐·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展开阅读全文

从军行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从军行》的思想感情:全文描绘了读书士子投笔从戎、从军边塞的全过程,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了战场上两军对峙时的激烈场面,从心理角度表现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表达出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唐军将士们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从军行》的原文

《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的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展开阅读全文

十五从军征标准朗诵 十五从军征标准朗诵怎么读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从军行中的穿是什么意思 从军行中的穿的意思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从军行》中的“穿”是磨穿的意思,指的是由于战事频繁、战争激烈,身经百战的将士们把身上的铠甲都磨破了。原诗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出战斗的艰苦以及将士们心中的壮志豪情。

《从军行》的赏析

全诗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从侧面表现出将领戍边生活的艰苦以及戍守边疆将士们内心的孤寂。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描绘出战斗之艰苦激烈,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的原文

《从军行》

唐代: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的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从军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表达了作者和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守边战士们不畏艰苦,以及他们勇于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诗的前两句将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描绘了出来,突出西防突厥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诗的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最后一句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花木兰替父从军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中。

展开阅读全文

怕挨打不愿从军的武举们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180年,南宋最富热情、最有抱负的皇帝宋孝宗赵昚为了提高军事力量,颁布了《补官差注格法》。新的补官办法大大提高了武举们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也为他们许下了一个光明的发展前途。如果这项办法得以全面推行,武举们便能够进入军中长期服务,以便把他们在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日后国家用兵之时,就不愁选不到文武双全的将帅之才。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武举们进入军界,军官的素质也会逐步提高,人才也就会源源不断地到来。这位皇帝对号召武举从军给予了很大的期望。

然而,三年之后,再一次举行武举考试时,冷落的考场依然毫不见起色。宋孝宗困惑不已,他找来主考官王蔺,劈头盖脸对他臭骂一通。王蔺同样困惑不已,从军五年就可以升迁,而担任巡检等官的升迁年限是六年,从军还可以让自己有大好的前途,为什么参加武举考试的人就这么少呢?为什么中了武举的人竟然没有几个选择从军的呢?

1183年的武状元林飙等人拜望王蔺的时候,王蔺问他们是否愿意从军。林飙等人回答说:“实在是不堪忍受军中的笞捶之辱。”

王蔺恍然大悟。难怪呀,武功上没有什么建树的南宋朝廷,在军中却存在着极为严格的上下等级制度,而体罚则是体现官大官小的直接方法。事实上,作为一个军人,挨几下竹板木棒,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是,对于取得了功名的武举们来说,当众受刑这种从军的家常便饭还是不吃为好。因为军法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皮肉之苦,那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了!

王蔺当即上书,奏请宋孝帝下诏,命令军士们对武举以礼相待。七年之后,王蔺成了副宰相,他请求光宗皇帝最终废除了对武举的体罚。从此,武举从军一事稍见起色。然而,为时已晚,病入骨髓的南宋王朝并未因此而中兴,终被异族所灭,个中原因实在复杂,按下不表。

展开阅读全文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翻译五年级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翻译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从军行》的译文:青海湖的上空布满层层浓云,将连绵雪山遮得一片黯淡。在边塞古城遥望玉门雄关,戍守边疆的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磨穿了,发誓不打败进犯的敌人,就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的赏析

全诗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在一幅迷茫昏暗、苍凉辽阔的边塞风景里抒发了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三四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表现出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表达了将士的报国壮志。

《从军行》的作者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