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青少年对体形不满可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汇总19篇】

浏览

4953

文章

59

懒惰心理产生的原因

全文共 1895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健康方面来说,人出生之后,并不会有懒惰的性格,而懒惰性格都是后天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懒惰心理产生的原因吧!

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6、厌恶疗法.做一个小丑娃放在写字台上,每当发觉自己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在小丑娃的脸上画一笔,或涂些颜料,久而久之.再看或丑娃丑陋的样子,就会提醒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总之,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战胜懒惰,战胜自我,才能不断地前进.

懒惰心理产生的原因

l、依赖性强.如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懒惰心里的克服方法

一、方法

要学会微笑。当你不再用冷漠、生气的面孔与亲人交谈时,你会发现:他们其实都很喜欢你,重视你。

做一些难度很小的事或是你最爱干的事,也可以做些你想了很久的事。不要只看结果如何,只要这段时间过得充实就该愉快。

要保持乐观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生气。遇到挫折时,生气是无能的表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冷静地查找问题出在哪里,或是自我解脱,或是与别人商量,哪怕争论一番对扫除障碍都有益处。这个过程带来的喜悦能使你更加好学。

学会肯定自己,勇敢地把不足变为勤奋的动力。学习、劳动时都要全身心投入争取最满意的结果。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看到自己努力的一面。如果改变方法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说明或是技术不熟,或是还需完善其中某方面的学习。你的扎实的学习最终会让你成功的。

克服懒惰,正如克服任何一种坏毛病一样,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你决心与懒惰分手,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持之以恒,那么。灿烂的未来就是属于你的!

二、行动

要认识惰性的危害。如果一个人不了解一件事物的危害,怎么可以去自觉地拒绝呢?

检查自己的惰性有什么表现,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根据实际能力,科学合理地制订计划并安排 时间。如果好高骛远,或者过分苛求自己,就会往往因不能实现计划而使自己的信心受到打击,消磨意志,养成惰性。

今日事,今日毕。言必行,行必果。切莫待明朝,万事成蹉跎。

把一件复杂的工作分拆成几个部分。给自己定一个很快可以达到的小小目标,让自己体会到目标达成的成就感。

锻炼意志。一个人如果没有与困难作斗争的顽强精神没有坚强的意志,就必然会为惰性找到借口。要经常检查自己,督促自己,克服自身的惰性、动摇性,养成不畏艰险,不向困难低头的坚韧性格。要以彻底的自觉性严格要求自己。只有那些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把生活看做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创造的人,才能真正自觉地鞭挞自我,克服惰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全文共 5672 字

+ 加入清单

从法理上说,青少年犯罪的主体是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行为人,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吧!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总体概述

一般认为,预防犯罪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这是一种广义的犯罪预防的概念。当代犯罪学的概念更侧重于“预防”,即把先于犯罪的实施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视为预防活动,即更注重“防患于未然”。这也是基于“预防”的本意,“预防”在汉语中的基本词义就是“事先防备”;在英语中“prevent”也是指“防止”、“妨碍”(24)。这就是从狭义的角度所理解的“预防”的概念:“是指以消除或限制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为唯一的或主要目的的各种措施和行为的总称。”其实笔者以为,我国一向贯彻执行的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正确的,我们既要重视罪前预防,但也不能忽视罪后治理,以防再犯。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正像《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第2条)所提出的:要成功地预防少年违法犯罪就需要整个社会进行努力;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条)也明确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针对前文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试总结以下预防对策:

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当然,这需要和后面要谈的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1980年联合国第三届预防犯罪及罪犯处理大会的有关材料指出:“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罪恶。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时,这也是社会有关部门需要做的一项工作,要提高婚姻质量,加强对父母(家长)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这些家长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要教会他们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武汉一酷爱玩网络游戏的16岁少年徐某,拿起菜刀向熟睡的母亲砍去,其目的是索要8000元钱。母亲的脸、腰上被砍了6刀(后经抢救脱离危险)。当他逃离现场时,母亲还追着喊:“伢,你把毛线衣穿上,莫冻着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都是娇惯、纵容种下的苦果。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他们如何做人,经常观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事,结交什么人,要平等地与他们沟通,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专横。对于失足、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给以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弃而不管,放任自流。

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我国《婚姻法》第23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都规定父母应当履行对未成年子女所承担的教育义务和预防未成年犯罪的职责,但并未规定父母教育不力所应承担的严厉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我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第49条只是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放任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责令其严加管教”,但不管教怎么办?尤其是对父母已经离异(且已另外组合新的家庭)的孩子。法律应增加规定教子不力的“拘留”、“罚款”等行政责任,严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在英国就有“孩子逃学、父母坐牢”的做法。一位母亲因为女儿经常逃学,而被判监禁60天,她上诉后,尽管刑期减半,但仍要执行30天的监禁。在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上,有委员就曾提出建议:针对青少年犯罪,建议在法律责任中加入对父母的处罚条文,以督促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看来,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很有必要。

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1、家庭结构残缺,缺乏父爱或母爱导致的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理

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单亲家庭少年成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概率增大。如钱某故意杀人(未遂)案,在对其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访谈时,他对自己作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有效交流能力、处理情绪能力、和谐关系能力等9项能力的自我评价时,所打的分数偏低,可以看出他的自卑心理。

2、心理脆弱、偏执、逆反心理重

家庭结构健全而教育方法不当,导致青少年存在不良心理。

(1)父母的纵容溺爱使子女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等心理。而对子女不加管教自由放任,包庇纵容,容易使他们产生孤僻、冷漠、放荡不羁、狂傲自负等不良心理,常常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满,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冲突,一旦被坏人教唆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父母的教育观念偏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对,采取高压,专制和棍棒的管教方式,造成青少年的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样的青少年一旦犯罪,暴力性犯罪就是其主要犯罪类型。

(3)父母素质低,亲子沟通不足。由于父母文化素质偏低,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是以喂养为主,无法与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导致青少年远离家庭,向外界寻求认同和支持,而导致受到不良影响。如个案访谈中的被告人童某某在学校里受到被害人殴打、威胁后,回家后也不愿意求助于父母,获取父母的帮助,导致其愤怒情绪升级,进而选择以暴制暴的方式处理矛盾,最终造成犯罪。

3、逞强好胜心理

青少年期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而刑法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来源于他们的情绪表现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情绪表现出两极性,时而强烈、狂暴,时而温和、细腻,而且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容易偏执,心境的变化也体现出烦恼突然增多、孤独、压抑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未成年人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由于逞强好胜使其分辨是非能力差,往往稍被唆使便容易上当,偏离正道,被坏人利用,其犯罪动机盲目、模糊,只为显示自己,证明自己,不考后果如何。

4、盲目好奇心理和消极模仿心理

青少年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对新鲜事物具有神秘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如引导不当也会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如一些青少年由于对异性,毒品等充满神秘感,好奇心驱使去寻求刺激,再加之自控力差,进而模仿;因好奇而模仿武侠小说、碟片中的暴力情节、色情行为而违法犯罪。而吸毒低龄化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和青少年盲目好奇,消极模仿心理是分不开。

5、从众心理

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聚群性,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纠合性犯罪的特点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看,青少年具有一定组织的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大多数。

6、报仇心理和反社会心理

青少年期是人格产生和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易表面化、直观化。在当今多元化思维并存,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青少年更加难以正确地看待社会腐败等问题,对社会不满,甚至出现仇视心理,对法律、对社会信任度降低。而书本教育、老师的教导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也会使青少年无所适从。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独立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反抗心理,容易激化矛盾,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就会走上歧途。

7、嫉妒心理

“嫉妒是人之天敌”,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嫉妒心理,但关键在于人们怎样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不加控制的嫉妒心,如脱僵的野马,势必带来严重危害。未成年人中由于嫉妒而杀人和故意伤人的犯罪,也为数不少。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提高家庭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的氛围。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家庭环境,作为家庭环境的营造者的父母,要认真对待,引起重视,时刻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做好孩子生活的榜样,让孩子从小就产生良好的习惯。对一个家庭来说,从小就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他的家庭教育就算是成功的。否则,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等他长大了才发现,就晚了,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理。当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学会尊重人,对人有礼貌,而这点却恰恰让我们许多父母给忽视的。试想,一个从来不懂得礼貌,又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在生活中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吗?其次就是我们的父母也要不断地学习,不要盲目营造“家庭民主”,要注意如何去爱孩子,要理解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特别是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多给孩子鼓励。不放任,也不死板,既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父母的温爱,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威严。这才是真正和谐、文明的家庭。

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善育人方法,多赞颂美德,而教师惩戒学生的手段也不可少(不是指体罚),但要合理而适度。教师善于以身作则,通过个人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教学上,可以模拟生活中的逆境、挫折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自己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任何时候不要超越人的“伦理底线”,要有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以此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格。

学校要开设法制课程,加强对中小学生和教师的法制培训教育。通过走出去(旁听审判、听取少年犯的反思)请进来(开法制讲座、模拟法庭)等法制学习方式,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教育学生当自己遭遇不法侵害时,要及时向家长、教师汇报,要放宽心胸,有事不要深藏在心理,要说出来,要学会去跟别人沟通,不逞一时之能。增强自我防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完善法制体系,构筑社会防线。应该说,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些专门的法律法规,在一定层面上不仅填补了因国外的《少年法》、《少年法庭法》所带来的法制空白,也为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履行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义务提供了法律依据,为青少年的成长应该有一个健康的氛围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比如,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家中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因此,许多未成年人家长和有识之士,呼吁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采用多种措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有关部门严格管理全市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取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推广一批内容健康的网站,净化青少年网上空间。公安机关可在学校附近设治安值勤室或报警点,加强校园周边的巡逻;司法机关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时充分利用庭审教育,引导青少年深挖犯罪根源,震憾他们的道德良心,促使认罪伏法。少年法庭应开展定期回访,多方配合,寻求帮教办法,巩固审判成果。

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同时做好已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加强和做好已犯罪的青少年的改造以及服刑期满后回归社会后的工作。政法部门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把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心理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等同时进行引导、教育,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上课、开讲座。政法部门特别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各种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秽,营造一个青少年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团组织充分发挥青年阵地先进性作用,不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级团组织应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问题,要不断的开展各种健康、向上、活力的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经常组织团干、团员青年到有关学校、居委会、乡镇、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讲座、适时的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公德观,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留学生心理压力大的原因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华裔学生的心理压力特别大。他们离乡背井,来到异域追求知识学习的时候,难以适应异文化的大学里“自助餐”式的文化氛围,因此就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也包括很多鲜为人知的凶杀案;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留学生心理压力大的原因

第一、告别父母。

学生们羽翼丰满了,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后要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住进学校的宿舍。首先要完全切割与父母家庭的情感脱离,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渐渐变得独立,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认识更多的人。他们要自力更生了。

第二、职业选择。

很多大学为学生提供众多的职业可能,如何选择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第一是自己的兴趣。你是不是喜欢这个行业;第二是自己的才干。你的才干是否适合这个工作,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细胞,第三是不可忽视的个人现状与现实生活,千万不要心比天高,却眼高手低,到最后什么都没有。结合这三个因素的职业选择,才是最成功的门径。

第三、情感的需求。

大学阶段身心灵已经发育成熟,到了可以求偶恋爱的季节。很多人都会与同年龄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寻找自己的人生伴侣。如何处理两性的情感关系,是大学的重要部分。这不但是常春藤的华裔学生的需要,也是很多大学生的需要。

对于那些已经活在罪中的人,我们讲的好像有点时机过晚。让他们从中切割出来,会有加倍的伤害和痛苦。但是我们希望那些还没有陷入这种情感的人,千万要在神面前保持自己圣洁的身份与生活方式。只有到结婚的那一天,才能产生肉体的关系。一旦过早的进入两性的生活里头,因为有了孩子,还有其他的关系的建立纠缠,越陷越深,到最后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最后会骑虎难下。我们也听到许多年青人,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与仔细的思想,就与男女同学建立肉体的关系,到最后有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第四、自我认知。

学生们经过不断的社交、探索与人生的经历,为自己来定位,来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的人格特质、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属于什么样的社交圈,将来能对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从而找到人生的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自我的认知帮助人能够得到自我的尊重。自我认知不够,到最后很可能会自怨自艾,甚至作茧自缚,陷在沉沦的泥淖里面,这是让我们很为担心的。

上面这四点都是导致留学生心理压力大出现的原因,希望广大留学生通过小编的详细介绍后,可以更好的找到原因,然后可以及时的进行缓解这种心理压力,对于留学生如何克服不适应性也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在国外也应该时刻关注,关注这些校园安全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学生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及对策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都会发现小学生心理变化会非常的多,而且上课不能够集中注意力,经常的开小差。感觉到书越来越难教,而且小学生也越来越浮躁。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多,那么小学生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又是什么呢?为大家详细的去解决学生健康知识方面的问题,下面随小编一同的详细了解一下。

小学生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和家长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社会不断的变化当中,不少的家长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危害,所以总是会出现患得患失,表现为心神不安,自身就会出现浮躁的心态,这种心理也会直接的影响自己的子女,有些父母在给孩子灌输知识的同时,却让子女失去了意志力,缺乏一定的恒心。

为了消除小学生这些浮躁的心理,教育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树立良好的志向,让孩子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父母首先就应该重视起孩子的行为习惯,要多去磨练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最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一个目标,然后积极的去进行完成,志向不用太多,只要一个就可以了。

孩子做事最好是脚踏实地,父母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最好吃多带孩子到户外进行运动,能够多带孩子到不同的环境去进行锻炼,让孩子能够磨练一定的意志,做事情也不能够太过于急躁,父母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孩子能够戒掉这些浮躁的毛病。

以上是为大家详细介绍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内容,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根据子女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要因为自己孩子出现的急躁的心理而过多的去责骂,最好父母以身作则,能够心去消除自己心里的变化,如果自己不会出现浮躁,那么子女也就不会受到影响。要让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孕妇心理压力的造成原因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心智成熟,对母亲与女性角色的认同有正确态度的,怀孕时较为愉快自然。一般妇女怀头胎时,情绪失衡较为明显,以后怀孕由于对母亲的角色已较有体验与自信,失衡的情况会大为减少。孕妇心理压力造成原因呢?就让的小编和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孕妇怀孕的心理压力来源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学认为,女性在怀孕时,会在与胎儿的共存体验中追溯当年自己与母亲的感情联系,即潜意识地激起女性对母亲的爱与恨的矛盾冲突。假如她自己从小与母亲关系不良,受到母亲的嫌弃或虐待,就无法形成适当的母性认同,甚至产生对腹中胎儿的不满或怀疑自己是否足以胜任母亲的重任。从而对怀孕怀着恐惧与排斥的心理。

2、不美满的婚姻结合,或出于非情愿的受孕。在这种情况下,孕妇对其配偶或使其受孕者的愤懑、不满受转移到腹中胎儿的身上,产生缺拒怀孕的心理。

3、担心体形的改变。一般以美貌为条件的婚姻,女性对自身体形、容貌极为重视。而怀孕会使自我形象发生变化,故怀孕常令某些注重仪表的妇女深受心理打击,从而担心丈夫会因自己体形的笨拙而变心。在恋爱中嫉妒心理越强的女性,这种心理变化也越严重。

4、其他的心理压力。如迫于外界或自己对未来婴儿的性别期待,就会加重心理负担,整日为可能出现的不幸结局而战战兢兢。也可能担心胎儿是否正常、经济的负担、职业的困难、社交生活的剥夺、夫妇性生活的紧张等等。这皆可能产生身心压力。

孕妇面临上述的一种与多种心理危机,都会在情绪上反映出来,情绪的变化影响着孕妇内分泌的失调,产生一系列的身心变化。孕妇在心理失去平衡时,常会感到全身不适、疲倦、焦虑、紧张、依赖、期求关注等等。情况较严重时,可能呈现心动过速、食欲不振、嫉妒、忧郁、悲观以及妄想,有的甚至妄想腹中的胎儿已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全文共 2126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你知道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原因是什么吗?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

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与常人大不一样,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但消极的自我实现方式。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满、不思进取、破罐子摔碎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

二是平时的高压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

三是缺少爱。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四是自身缺陷。有个别学生长相不好看或身体残疾,别人讽刺、挖苦,使他们心理受到伤害,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五是缺乏生存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认识不清,产生错位。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关心爱护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对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因此,要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对孩子充满爱心,对学生抱以保护、爱抚、友善、关心、热情的态度,用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心理不平衡、心理被扭曲受伤害的学生,通过心理的安慰、心理引导和心理咨询给以安抚和解脱。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那么,老师如何有效地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

1、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教师和家长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帮教和矫正其心理失衡时,应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心理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捕捉教育时机,为他们选择和提供一些可读性强,又适合其年龄特征,内容健康的课外书籍,结合重大节日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平时组织学生观看健康的影像,组织参观烈士纪念馆,革命先烈纪念地,举行歌咏会、朗诵会等等,以此来分散和转移社会不良影响对他们心理的刺激。教师和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同学生交朋友谈思想,摸清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才会见成效。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采用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同时,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其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

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渐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

2、关注差异,用爱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对象,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疏导。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原因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受伤害事件越来越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年轻的父母都到外面打工了。留下年幼的孩子给家里的老人照顾。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座椅所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下面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下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原因吧?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情绪失控

“留守的花朵”缺乏父母关爱的阳光,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自己却被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在情绪上没有正确的引导,心理上的缺失,让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平衡产生抵触甚至攻击。有些意志薄弱的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内心的敏感脆弱,就这样长期的影响着这些孩子。

2、自我封闭

孤僻、冷漠、散漫……当这些带着灰暗色调的词汇集中在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时,其凸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就变得不容漠视。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没有最亲的人在身边沟通,收到其他朋友的排挤,柔弱无助的孩子只能将自己完全与这个陌生世界隔离,保护自己。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

3、认知偏差

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相应的家庭教育,纪律涣散,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迷茫。少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离去偏激怨恨。即使父母回家后,也疏远他们,情感隔膜。在他们人格定性的年代,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难以树立。也是现今社会留守儿童逃学、辍学比率不断增加的原因。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学生学习依赖心理产生原因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的小学生依赖心理,其实形成依赖心理的原因有很多,下面为大家介绍小学生学习依赖心理产生原因是什么。

小学时期是学生意志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家庭产生和形成的依赖心理,本应在学校的集体教育中得到扼制,学生在社会上受到的消极影响,本应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得以净化。相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校也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产生的“沃土”。在家庭劳动被全包的情况下,学校也没有劳动学生的惰性得到助长。再看一看现在的课堂:教师满堂灌,题目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讲,作业两遍三遍重复地抄,其结果是,题目不管难易,学生等待老师讲,不讲便不会做。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学生不会做的作业,不问老师也不问同学,拿起同学的就抄,甚至发展到强迫同学帮自己抄作业;又看一看学生的书包:除了课本外,参考书一套又一套。

当然,学生看一些参考书是必要的,问题是太多太滥,造成学生的学习过多地机械重复,其结果,导致学生的学习在机械地记忆解题方法,而不是积极地思考,遇到新题型就无从人手,学生思维上的依赖心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得到了不断强化。中小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后,学习上就难以突破、难以提高,生活上就难以独立。参加工作后,便不思进取、没有创新,依赖单位、依赖政策、依赖国家。我国的企业改革、人事改革,相当一部分职工不能适应,甚至闹事,就是依赖心理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了解了小学生形成依赖心理的原因,我们还要了解如何面对学生的过分依赖,想要了解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老人消极心理产生原因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生理机能衰退,抵御体内外致病因子能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常见的疾病有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糖尿病以及癌症等。由于老年人患病的多,健康情况不佳,甚至受到死神的威胁,因而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悲观厌世,以致破坏身心协调能力,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下降,进而使病情恶化或加重,那消极心理会影响老人健康吗?当然了,老年人中绝大多数都是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夫妻,共同的生活习惯、生活经历,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老年丧偶,会对未亡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当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时,死亡就会迅速逼近。因此,对过去的追忆和怀恋绝对不应成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碍,,下面来看看老人消极心理产生原因有哪些吧?

1、机体老化

机体老化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觉得很简单的生活小事都料理不好,从而引起自卑心理。

2、疾病

有些疾病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如脑动脉硬化会使脑组织供血不足,造成脑功能减退,晚期甚至会发生老年性痴呆等。再如脑梗塞等慢性疾病,常可使老年人长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产生悲观、孤独等心理状态。

3、退休

在离退休后,出现角色转换障碍,多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身上最常见。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4、家庭

因为家庭矛盾或者是家庭经济窘迫,觉得在街坊邻居面前没有颜面,生活没有愉悦感,因此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

5、产生不安全感

有些老年人因对外界反感、偏见而封闭自己,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

6、接受新鲜事物较少

大脑缺少应有的刺激,因而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敏感力和反应力明显减退,脑细胞缺乏活力,大脑退化速度加快,思维能力下降,逐渐形成记忆力锐减及老年痴呆等一系列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学生压力大产生的原因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报道学生压力大的新闻也不少,那么,学生压力大产生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学生压力大产生的原因吧!

学生对待学习压力的态度

有调查结果显示30%同学希望有压力,通过这可以知道做些什么,25%希望有,但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28%表示没感觉,对这不在乎,17%不希望存在压力。压力可以说是把双刃剑看我们如何利用,调查显示有些同学较好的利用它来促使自己进步,但也有些感到很痛苦,表示不满和埋怨。不过我们还是希望各位同学能好好利用它。

当大学生觉得学习压力太大时候,不妨和朋友出去痛玩一遍,释放自己心理的压力。也可以找你的闺蜜倾诉,如果学习上遇到很多的麻烦,到班上找几个学霸问问就好。其实不管遇到什么压力,停下你现在所有脚步,解决当下所有疑惑,心里就会舒服多了。

学生压力大产生的原因

学生压力大产生的原因1.社会竞争压力大: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也在持续加大。在学校就表现为同学们之间的竞争。大学生是处于青年晚期的特殊知识群体,一方面在智商方面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在情商方面的发展仍需加强。有着较为稳重的心里但也有着一定争强好胜的秉性,同时同学们的高智力也是追求比较远大,这些都会一定程度上使同学们之间产生一定的竞争。

学生压力大产生的原因2.就业压力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艰难决策。社会迅速发展带来的机会仍然很多,一些大学生只愿意选择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愿意深入基层寻求发展,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局面。

学生压力大产生的原因3.人际交往压力: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社会交往活动极其活跃的时期。大学时期的交往与以前朋友之间的交往有很大的差别,随着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带有自主的特点。 社会交互作用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及交往的技巧,与人交往时难免会出现种种的误解与尴尬。

学生压力大产生的原因4.情绪压力:很多大学生为了苦恼学习心情变的烦躁,一旦心情烦躁做什么事情都顺利,慢慢的学生觉得学习也没劲,玩也没劲。所以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整,适当的解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青少年心理辅导 这样教育孩子没压力

全文共 4348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有很多的家长都会抱怨管教孩子越来越难了,而且越是管的严的,效果越不明显,小孩做什么事都是不急不慢,可把一旁的父母急死了,也让父母产生了压力,究竟怎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呢?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青少年心理辅导需要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相关的内容。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在书桌旁心不在焉的写作业,父母在旁边不停地催促,然后父母越来越着急,催促声也越来越急,然而孩子依旧不急不慢的在那写写停停。

在咨询室中接到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这类孩子智商正常,甚至优秀,但是缺乏学习的动力、作业拖拉、注意力分散,亲子关系总是容易紧张,很多时候和父母对着干。我们很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但是这期间的原因也恰恰是因为父母过于管教造成的。

已有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类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工作与学习;反之,不良的情绪状态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目标达成。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老板不停的催促你去做一件事情,你也会感到厌烦,或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做事情也会变得拖拖拉拉,效率下降,这同样适用于孩子。

其实孩子在这学习方面会有很明显的情绪化,情绪好就会喜欢做,而且做的很快很好,反之就会觉得作业好多、好难,写作业的速度也会慢很多。

如果母亲一心想让孩子做得快,但却恰恰起了反作用:不断激起孩子的消极情绪,让孩子越发累积了对学习、对作业的消极感受。长此以往,孩子对作业、对学习自然就建立起了一种消极条件反射,只要一想到或者一看到作业、学习就要反感了,这其实并非作业本身可恶,而是做作业的过程连结着太多的消极体验;或者说,孩子根本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还没有机会领略学习,就已经厌学了。

既然越管孩子越懒,那为什么还要管呢?因为在大人看来,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的能力。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当然是要管的,可如果每天在孩子做功课的时候,都不断催促或者提醒这里错了,那里要改,这样的管则只能管出赖孩子,让孩子在每日的管中越发对学习没有信心,越发在思维与情感上依赖大人了其一,思维上的依赖。知道有大人会陪他做功课,有不懂就会有答案,孩子自己动脑的主动性就降低了。而且往往大人在旁边,根本也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大人们总是认为:这么简单的题目孩子还迟疑,那一定就是不会,于是他们总是忍不住会将答案告诉孩子。即使会给孩子思考时间,但一般都很短暂,而且孩子也已形成了思维依赖,懒得自寻烦恼,反正等一等就会有答案的。于是原本做功课是为了孩子进行知识巩固,现在反倒成了家长的重操旧业,孩子到成了动手不动脑的学习傀儡。有的孩子在陪读下竟连考试时题目都不知读,乱做一气。其二,情感上的依赖。现在城市里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本来孩子就缺乏玩伴,情感上不乏孤寂感。一旦做功课时,被陪惯了,他们就很难适应独自一人做作业的过程,非要有大人在旁边才能动起来。

那怎样管才能有效呢?

1、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惊喜

做父母的,要尽可能为孩子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量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少发脾气,相反还要多给孩子一些惊喜。比如,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问作业做好了吗,而是先拥抱一下孩子;在孩子的作业本里,夹上一张鼓励的纸条;无条件地给孩子一点小礼物等等。

2、鼓励孩子笑对学习

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睹是为了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所以重要的是要让父母激发孩子内心的力量,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有研究表明:笑的时候,更多血液输入大脑,同时带来更多的氧。笑还能导致大脑向血液中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减轻学习的痛苦感,并使人感到舒服。而如果有幽默感,那更会极大促进学习,据说幽默能够使记忆保持率从15%提高到50%,因为幽默能够创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并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当然,作为家长还要增强孩子们的免疫力,让他们有精神去完成学习。而金奥力牌鱼油软胶囊就有这个功效,金奥力牌鱼油软胶囊能有效的帮助我们提高免疫力,适用于除婴幼儿之外的所有免疫力低下患者,效果非常好,赶紧来试试吧。>>>点击进入养生商城购买金奥力牌鱼油软胶囊,原价159.90元现在只要59.90元,赶快来抢购吧!

3、大声鼓励法

大声鼓励法其实非常常见,就是大声地将鼓励的话念出来,以起到鼓舞士气、激励人进取的作用。比如,在看排球比赛的时候,你一定常常看到队员们相互握手,并大声高呼类似加油,加油的口号;在勇者总动员之类的探险节目中,你也会不时看到参赛者大声为自己鼓劲我一定行。而那种古战场上的号角,是不是也是一种大声鼓励的方法呢?大声鼓励法是一种积极语言的自我反馈,一般我们在听到好话的时候都会更高兴吧?当然,如果孩子比较内向,父母可以先做表率,或者先大声对孩子表示鼓励!

4、维护孩子的社会面子

所谓的社会面子,就是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所需要的面子,包括在同学、在亲戚、在老师等他人面前的尊严。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这不单对成人而言,对于孩子同样适用。否则孩子会暗暗记在心中,以后用他的方式慢慢折磨你如果你当着同学的面,说:看人家XXX,作业多自觉,你呢?怎么看,怎么难受,你能不能长进点?那么,你会发现,孩子以后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不听话,脾气也大了,好像越错越有理。其实这都是被你逼的,谁让你不给孩子留点面子,让孩子的同伴笑话他!因此,父母切记:不要在他人面前说孩子太多坏话,尤其是那些实际上根本无法帮你的人面前,即使宣泄一下情感,也要嘱咐不要告诉孩子啊!建议父母最好到心理医生处一吐为快,然后学习合理的办法。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要记得帮助孩子找回面子。

5、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

每次6岁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的妈妈都会告诉她,如果她们两个有一个人哭闹耍赖,或者两人发生争执,就不能再一起玩了。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她的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娱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她的妈妈认为这是因为依依知道妈妈肯定会说到做到。

理论上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特别注意

然而,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结果,然后马上执行,决不能缓行。比如说,你带儿子去超市买东西,他总是在货架的过道跑来跑去。此时错误的做法是,对他说:“下一次买东西你必须坐在购物车里了!”,正确的做法是,马上就把他抱进购物车里,告诉他这一次就必须坐在里面了,当然也要看他买什么了,如果是类似金奥力牌鱼油软胶囊这样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你也是可以考虑。

6、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3岁的乐乐非常喜欢看书,他的妈妈说,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觉前把故事书拿走,这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了。他妈妈的经验是:每天晚上睡觉时间一到,她就把乐乐喜欢看和想让妈妈讲的那几本书堆放在一起,告诉乐乐:“如果你按时刷完牙,洗漱完毕,按时上床,那你就可以看这些书。”如果乐乐一次不合作,他的妈妈就拿走一本书。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不是8点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也可以剥夺这个特权。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

特别注意

对于那些9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7、事不过三

如果想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必须承担的后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失去他的最爱,那么“事不过三”处罚方式的效果就会更好。每次孩子调皮捣蛋了,不必说教,只要告诉他:“我们都不该打人。这是第一次!”,然后明确警告孩子重大的后果是什么。当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时候,就告诉他:“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时候,告诉他:“这是第三次!”,然后马上实施预先警告的那个处罚。

特别注意

也有人尝试过对于3到6岁的孩子有效方式是:在一张纸上画3个笑脸,然后把它贴在墙上显眼的地方或者其他孩子能够经常看见的地方。当孩子有了一次不好的行为,就在一个笑脸上画个‘X’,并且在下面写明他的不良行为是什么。如果所有的笑脸上都画了叉,那么孩子就会失去他的一个最爱。一些父母尝试这种做法后,惊奇地发现在笑脸上画叉,对孩子来说效果太强大了。

8、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

宁宁的妈妈一直对3岁的宁宁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且每次都有成效。每天早上,宁宁的妈妈都会提醒宁宁,在家里玩最重要的规矩就是:一不能打小猫,二不能在沙发上乱蹦乱跳。如果宁宁一天都没有违反这个规矩,那么他就得到一个奖励:多看一个动画片,或者今天多讲一个故事。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如果父母使他有一种不能得到奖励的压力,他就能够约束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特别注意

另外,也有的父母把奖励方法和画3个笑脸的方法结合起来了:他们先把一些奖励品放在盒子里,如果一天下来三个笑脸全都被画了叉,就拿走一个奖励品。目的是让孩子有一种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为使所有奖励品都完整无缺。总而言之,无论父母选择哪种奖励方法,都必须确保奖励的物品适宜孩子的年龄,而且能够足够吸引孩子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给孩子奖品的时候,不要忘记表扬他的好的行为。

9、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为会有奖励的含义,那么他也就会懂得自己要为不好的行为支付罚金。通常5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钱的奖惩方法了。孩子们非常渴望能够用自己的钱去买玩具,所以这种方法也很有效果。

父母可以张贴一张表格,说明各种不良行为的罚金各有多少。比如,不收拾玩具罚金为一枚一角硬币,和同伴打架罚金为两枚一角硬币。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说脏话了,就让他上缴罚金,放在一个预先准备的罚金储存罐里。

10、追加一些家务活

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6岁的小青就属于这一类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为,他的妈妈就会要求他:“过来,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让他负责拿簸箕,一起扫地。

结语:以上就是本网为大家介绍的关于青少年心理辅导的相关内容,在这个社会中,有很多的父母对于怎样教育孩子而头疼,其实只要父母了解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孩子还是很好管教的,当然还有人问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不妨让她来看看文中的介绍,相信她会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违法犯罪的心理产生原因

全文共 4265 字

+ 加入清单

违法犯罪心理是受到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的。但是多数违法犯罪的心理产生原因与家庭有关。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违法犯罪的心理产生原因吧!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总体概述

一般认为,预防犯罪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这是一种广义的犯罪预防的概念。当代犯罪学的概念更侧重于“预防”,即把先于犯罪的实施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视为预防活动,即更注重“防患于未然”。这也是基于“预防”的本意,“预防”在汉语中的基本词义就是“事先防备”;在英语中“prevent”也是指“防止”、“妨碍”(24)。这就是从狭义的角度所理解的“预防”的概念:“是指以消除或限制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为唯一的或主要目的的各种措施和行为的总称。”其实笔者以为,我国一向贯彻执行的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正确的,我们既要重视罪前预防,但也不能忽视罪后治理,以防再犯。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正像《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第2条)所提出的:要成功地预防少年违法犯罪就需要整个社会进行努力;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条)也明确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针对前文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试总结以下预防对策:

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当然,这需要和后面要谈的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1980年联合国第三届预防犯罪及罪犯处理大会的有关材料指出:“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罪恶。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时,这也是社会有关部门需要做的一项工作,要提高婚姻质量,加强对父母(家长)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这些家长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要教会他们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武汉一酷爱玩网络游戏的16岁少年徐某,拿起菜刀向熟睡的母亲砍去,其目的是索要8000元钱。母亲的脸、腰上被砍了6刀(后经抢救脱离危险)。当他逃离现场时,母亲还追着喊:“伢,你把毛线衣穿上,莫冻着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都是娇惯、纵容种下的苦果。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他们如何做人,经常观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事,结交什么人,要平等地与他们沟通,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专横。对于失足、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给以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弃而不管,放任自流。

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我国《婚姻法》第23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都规定父母应当履行对未成年子女所承担的教育义务和预防未成年犯罪的职责,但并未规定父母教育不力所应承担的严厉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我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第49条只是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放任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责令其严加管教”,但不管教怎么办?尤其是对父母已经离异(且已另外组合新的家庭)的孩子。法律应增加规定教子不力的“拘留”、“罚款”等行政责任,严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在英国就有“孩子逃学、父母坐牢”的做法。一位母亲因为女儿经常逃学,而被判监禁60天,她上诉后,尽管刑期减半,但仍要执行30天的监禁。在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上,有委员就曾提出建议:针对青少年犯罪,建议在法律责任中加入对父母的处罚条文,以督促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看来,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很有必要。

违法犯罪的心理产生原因

1、物质利益已经不再被人们视为是“拜金主义”和“思想腐化”的反映,这块昔日烫手的“山芋”反而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头戏”,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有些人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

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据调查,女大学生盗窃,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再如当前社会上日益增多的大学生“陪聊”、傍款和卖淫等现象,都说明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

2、享乐欲望强烈。

现在不少高校周围的餐馆、游戏厅、网吧几乎被学生占满,而教室里往往空空荡荡,不少大学生更愿把精力投入玩乐而不是学习上;另外,有的学生高消费心理突出,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商品(如手机等)看成一种时髦。诚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物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人们的满足和幸福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钱和物质。然而由于大学生几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能靠父母给予有限的生活费,在金钱的极其有限和现实强烈的物质诱惑之间便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加之同学之间各自家庭经济条件不同,他们之间物质条件差距极大,这更在有的同学心理上造成了极大刺激。于是,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进行攀比,以满足虚荣便成为不少大学生的行为模式。而没有太多获取收入能力的现实,则使通过违法犯罪这种无需投入而又极快收益的方式成为少数人的必然选择。有关调查反映的大学生犯罪中70%都是盗窃案,正是大学生为了追求享乐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印证。

3、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

据报道在我国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而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而这些都是不良情绪情感体验,是消极的,当这种消极情绪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行为人就会出现情绪发作,产生犯罪动机,进而实施犯罪行为。那么,造成大学生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已初现端倪,强者和弱者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知识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而大学生成为社会的、家庭的关注载体,使他们往往被赋予过高的期望值,从一开始,他们就面临较大的压力。

然而在大学中,往往是强者与强者的对话,中学中的那种倍受老师关爱、备受同学羡慕的心理优势已不复存在,这会造成一些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大学生心理失衡,使其压力进一步增大,如再缺少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找不到释放这种压力的正常渠道,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加上一定诱因,就有可能通过犯罪释放出来。如《北京晚报》报道,大学生马晓明,因功课不好,被学校退学,自感没法向家里交代而杀死了爸爸和奶奶,结果走上了犯罪道路。究其根源,还是因为长期倍受压力,使其产生了要想让家人不因此事责备自己,只有将他们杀死的想法。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预防

事物的发展遵循着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青少年失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青少年时期过于追求实惠性,结群性,撒谎性,懒惰性,好斗性,冲动性,这些往往是不良的习惯和行为。有人把习惯叫做“第二天性”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长此发展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在130名青少年犯中,竟有96%的人说他们在犯罪之前,就已经养成了种种坏习惯。可见,矫正青少年的不良习惯行为,这对于避免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时重要的心理预防。

培养青少年健康发展是全社会应高度重视的,家庭,学校,社会各部门都应协同配合,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从心理上预防他们违法犯罪。

家庭式青少年生活最多的场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极大,大量资料表明,父母死亡,离婚,对子女心理创伤以致走向犯罪的比例甚高;另外独生子女,长子,么子中犯罪率也特别高,外国研究指出,违法犯罪行为者的出身家庭往往具备以下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以上:1,家族中有犯罪,品行不端的人;2,父母死亡,离婚和缺陷的家庭。3,父母无知,残废,疾病,游手好闲,4,父母专制,偏爱,过分干涉,严厉,放任,妒忌;家庭居住过密,气氛不和睦;5,宗教和习惯不同的影响;6,失业,贫困,经济压力。可见一个家庭的心理氛围,结构情况,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家族史等,对于下一代的成长关系甚大。父母要严慈得体,既养护又教育,这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长大成才是最基本的环节。

学校不仅是青少年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而且是青少年树立理想,建立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都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各团体:司法部门,党政机关,群众团体都应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开展适合他们发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寓教于活动之中,占领业余时间的活动阵地。使他们生活充实,丰富,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对于个别已经失足的青少年,则应满腔热情,“解剖麻雀”深层分析导致他们失足的具体原因,耐心督导,让他们的生活重新补上正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学生嫉妒心理产生原因

全文共 1146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曾在大学中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中的嫉妒就有七大类:一是嫉妒别人政治上的进步;二是嫉妒别人学习上的冒尖;三是嫉妒别人某一方面的专长;四是嫉妒别人生活上的优裕;五是嫉妒别人社交上的活跃;六是嫉妒别人仪表上的出众;七是嫉妒别人恋爱上的成功。那么大学生嫉妒心理产生原因是什么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更加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自私自利:嫉妒是以自私为核心、以对别人超过自己而心怀不满为特征的消极心理现象。嫉妒者尽管表达嫉妒的方式和程度不尽相同,但是性质基本相仿,要么凡事“惟我独尊”,希望自己占有一切荣誉或优先地位,要么以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看待现实,容不得别人有任何优越之处。因此,一旦发现周围的人有超过自己的变化,心理上就失去平衡:轻者醋意萌生,对他人的优越之处装得不屑一顾、不值一提;本来与他人过从甚密,现在有意回避疏远。稍重者贬损苛求,不考虑他人的十个优点,偏举其一个缺点;不看他人的现在,只追究其过去;甚至在背后散步流言蜚语,让不知情者去议论、猜测、“加工”、传播,以混淆视听、蛊惑人心,搞得沸沸扬扬。严重者嫉恨如仇,完全为妒火所控制,必以摧毁他人而后快,从而做出各种毁物、毁人,或毁容、毁身的事情。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危害最大的就是嫉妒。

消极攀比:嫉妒者最容易对那些过去主、客观条件与自己差不多,或者不如自己的人产生嫉妒。在嫉妒者眼中,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或过去不如自己的人取得的新成就、新优势,往往被看作对比出了自己的无能或构成了对自己的威胁,于是忧虑、愤怒、怨恨。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竭力去搜寻和张扬人家的“阴暗面”,以求得心理上的病态快慰。在生活中,人们总是相互联系的,总是有许多“差不多”的地方,如年龄差不多、学历差不多、能力差不多、地位差不多、资历差不多、工资差不多等等,而这些都可以拿来比。因此,如果那个原来与别人差不多的人在某一方面打破了这样均衡状态,就很容易成为别人嫉妒的对象。

心胸狭窄:嫉妒也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相抵触的守旧、逆反心理。嫉妒者心胸狭窄,为个人想得太多,为事业想得太少;为自己想得太多,为他人想得太少。为了满足自己的病态心理,宁肯守旧,也不让别人出头;明知自己已经落伍,仍要坚持孤家寡人;不愿以奋斗和竞争去赶超他人,而是试图用某种不道德的方式将他人强行拉回原来的位置,以求得自己原来的均衡状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嫉妒和相互嫉妒而造成的内耗现象是相当严重的。同行相轻,枪打出头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在各个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使得人们把大量的精力消耗于瞻前顾后、左右照应之中,心情不能舒畅,才能无法施展,怕冒尖,怕当先进。

面对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我们要知道办法来消除,要知道如何消灭学生的嫉妒心理,让大学生顺利的进入社会。更多知识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原因,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成为眼下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我们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报道,学生是社会的未来,现在重要的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先带你来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只有知道“病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难题。

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如下;

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就会停留在原始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父母不和或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3学校竞争带来的无形压力,由于学校和家长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高低,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上的包袱,学生会不自觉的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发展的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了解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我们在来看看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厌学,焦虑,逆反等,希望家长可以根据这些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碍问题。

友情提示,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学习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校园安全知识,竭力为你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学生产生攀比心理的父母原因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这个时候就会造成孩子的攀比心理,那么小学生产生攀比心理的父母原因是什么呢?

1.望子成龙心切

总想帮助自己的孩子加快成长速度,生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并不是一个科学的、确定的标准,而是有着共同心愿的家长们互为参照物,设置在孩子们面前的一个个人为目标。如有的小学生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要达到85分、90分,甚至更高。这些标准已经远高于教育部门规定的及格标准,实现起来难度很大。可是即便达到了这些要求,当家长听到班里还有人分数更高时,就会不高兴,认为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发挥出更好的水平。类似这种过高的期望值,使得家长们形成了一种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的习惯,以为这样才能找到差距,激发动力。

2.过分看重面子

总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显得尽善尽美,在对孩子的要求中不仅包括了孩子应该做到和可能做到的,甚至还包括了家长喜欢但没有做到的。如一些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喜欢用简单的方法去获取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喜欢安排孩子去学习一些他们不一定喜欢的课外项目,喜欢过分宣扬和奖励孩子取得的一些成绩和进步,喜欢掩饰孩子正常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虚荣心。家长对面子的过分看重,导致了他们总是在与别人孩子的比较中争强好胜,寻求心理平衡。

3.从众导致盲目

总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但又确实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有些家长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如别人的孩子提早上学,自己也不甘落后,想方设法赶快给自己的孩子报名。别人的孩子参加英语学习班,也给自己的孩子报英语班;别人的孩子上奥数班学习,也让自己的孩子上奥数班。以为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了和别人的孩子一样的条件,自己的孩子就不会比别人的孩子差。在这种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家长就会比较多地去关注别人的孩子在做什么、做得怎样,比较多地去顾及自己的孩子还有哪些没有赶上,需要继续跟进,从而导致盲目跟风。

学生的攀比心理比较严重,我们要知道如何引导学生的攀比心理,让小学生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留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留学成了发展趋势,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去国外学习,小留学生心理问题也备受大家关注,那么小留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有哪些,都是来自哪些方面的因素呢,今天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小留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如下;

小留学生年龄比较小,孤身在外,各方面都还很不成熟。由于不善于与其他国家的孩子交流,交不到好朋友,有的甚至被当地孩子排斥在外。明显的难以融入本地学生“圈子”的问题,并由此加重了其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也有的孩子将自己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具有同样背景的孩子圈里,排斥其他人,觉得自己根本不属于这里。虽然学校的相关资源配备齐全,但由于很多中国小留学生缺乏主动性,并没有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遇到学习、生活、社交和心理的问题时,也不会主动去找导师或舍监寻求辅导和帮助,所以他们仍然游离在这些资源之外,依然未能从导师和舍监处获得足够的引导。这些都是小留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上是总结的小留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小编要提醒给位家长多多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如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请及时帮助孩子疏导。感谢大家对我们校园安全知识的关注,我们下期将会为大家介绍留学生如何克服不适应性,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原因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怀抱着许许多多的幻想、为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作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性地不能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挫折也可称为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那么你知道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原因是什么吗?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1.主客观矛盾是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

主观指青少年的自我需求,客观是指满足其需求的现实条件。一旦主观与客观发生矛盾,客观不能满足主观的要求,就会产生挫折感。主客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青少年物质生活需要与社会、学校、家庭的有限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学业成功、工作出色的愿望与同学、同等竞争的矛盾;自我表现的需要与机遇不平等的矛盾;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与纪律约束的矛盾;社交的需要与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之间的矛盾等。

2.个性不完善也是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虽然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性,但从社会成熟性来看,个性还不够完善。如情绪不稳定,认识片面,自尊心与好胜心强,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青少年这种不完善的个性成了挫折心理的一张温床。既然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逆境无时不有,那么对挫折心理进行调适就极为必要了。在挫折面前,我们需要的是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同时也更需要理智。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2.要善于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青少年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并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则须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

3.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够有效地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挫折逆境中做出的。

4.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挫折和教训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我们要悦纳自己和他人他事,要能容忍挫折,学会自我宽慰,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发图强,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大中城市、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外出打工的人数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关于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那么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原因有哪些?下面会给您答案。

1、学习的自信心丧失。

根据调查,约25.9%外出民工因长年在外地工作(三年及以上),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辅导和学习心理辅导,这些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相对要差一些,而学习和生活条件会直接对学习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就容易丧失自信心。一旦自卑心理在他们心中扎下根,他们就无法重拾自信,就会陷入上述恶性循环中,导致厌学。

2、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性格、心理状况的影响极其重要。经调查统计发现,在厌学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环境造成厌学心理的占76%以上。

(1)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太少。有些父母受生活压力和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对孩子缺乏耐心,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或者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不能给他们及时的心理上的疏导。在回答“我能感到父母对我的喜爱”一题时,有44.3%的孩子持否定态度。对“我觉得父母很愿意跟我在一起”一题的回答,有36.7%的孩子是从不或偶尔。在调查中,40.9%的孩子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的观点,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课外生活的孩子有56.1%。当问及“当我感到伤心的时候有没有从父母那儿得到安慰”时,47.5%的孩子说没有。同意“我觉得和父母之间存在一种温暖、体贴和亲热的感觉”的仅占22.3%。

(2)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对孩子厌学心理的产生有相当大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会使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又反过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此也是形成恶性循环。如B学生的家长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交流时,谈到孩子学习后进时,他竟然说:“唉,我没办法,让他读到初中毕业就就出去打工。

一些人问:留守儿童为什么会辍学?

农村教育缺失,导致农村学生辍学。农村学校教育还远没有离开应试教育。由于升学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使得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重心,忽视对留守学生人格、精神、情感、思想、道德的培养;再者,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受客观因素制约,家长与学校之间在沟通和配合上难以取得默契。

以上是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在平时最好多学习一些留守儿童安全小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学生心理浮躁产生原因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浮躁心理是当下青少年比较常见的一种通病,往往会表现为行动过于盲目,缺乏一定的思考能力,做事没有一定的长远打算,经常会见异思迁,而且急于求成,不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学习和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中学生心里浮躁产生原因最大的因素包括哪些呢?为了更好地去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调查之后,总结了以下方面的经验。

浮躁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长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结构在进行着大调整,在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面前,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既对改革的成果表示赞成和满意,又担心和忧虑在新体制带来的震动和冲击面前无法适应,因而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长急于脱贫或改变生活的现状,表现出急功近利,出现急躁的心态,恨不得一眨眼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子女。

2、与遗传有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3、意志品质薄弱

有的父母只知给孩子灌输知识,却不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因而造成有的孩子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为了能够改变孩子出现的浮躁心理,父母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尽可能地去指导孩子,能够让孩子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了这个志向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提高自己的崇高理想,具有一定的追求,让孩子有一个自身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够消除孩子出现的浮躁心理,能够去避免浮躁心理的蔓延。提示父母,父母一定要扬长避短,让孩子能够考虑到自身的条件,不要给孩子强压一些压力,应该让孩子能够自由的发挥,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大学生受挫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都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感,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也会产生一定的受挫心理,大学生在学习阶段以及步入社会的过程当中,都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能够引导大学生进入正轨。那么大学生受挫心理产生的原因对策方法又包括哪些呢?今天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大学生在生活当中一定要自己学会自我评价,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错误,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环境的变化,从中学小圈子到大学大环境的变化,从依赖父母到独立生活,从填鸭式的课堂模式到自学,从成绩的佼佼者到同学中的普通一员,这需要较长时间的慢慢改变和适应。如果自我调节不好,适应不了便会产生学业受挫、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的挫折心理体验。再加上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流传“毕业即失业”的口号,而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就读时忧心重重,倍感前迷惘,不知所措,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方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读大学的费用是一份沉重的负担。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不得不放弃应有的娱乐活动,不得不为筹措学费而四处奔波,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些学生就容易产生压抑、无奈、自卑、痛苦的心理挫折。

如何调整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呢!当学生面临各种竞争压力和挫折磨炼时,能够悦纳自我,设计自我,调适自我,开发和发展自我,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挫折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和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学校可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以心理咨询门诊、心理信箱等形式对学生提供帮助,教给学生遇挫后自我调节和宣泄的方式,提高他们转化挫折的能力。

经过实践证明:心理咨询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工作当中,一种新型的手法和手段,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能够实现人生面对挫折,更加具有承受的能力和战术挫折的能力,在促进教育工作事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能够起到科学化的教育意义。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挫折,面对现实生活,从做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