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客家擂茶用什么菜做的(汇编20篇)

春节过后不久,就会迎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你知道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吗?下面问学吧小编精心整理了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浏览

6204

文章

105

篇1:龙南客家酿豆腐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豆腐起源于北方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客家先人从中原南迁后,仍保留中原汉人吃饺子的习俗。但是,由于南方少麦缺面,客家人就把做饺子的馅料填进豆腐块中,代替饺子。这独特的风味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已经成为客家菜的典型代表,更是逢年过节的一道主菜。传统的酿豆腐馅料,主要选用猪肉、马鲛咸鱼、香菇、陈皮等,其吃法,除了与饺子的煎、煮、蒸相同外,还有焖、煲、炸等。

关于酿豆腐来历,客家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一个来自五华和另一个来自兴宁的结拜兄弟,在吃饭点菜时候出现了矛盾,一个说要吃猪肉,另一个说要吃豆腐,两个人争持不下。聪明的饭店老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于是制作出了客家酿豆腐。

酿豆腐深受客家人的欢迎,其制作工艺广为流传,简单易学。首先是选馅料,主要是半肥半瘦的猪肉,配以香菇、葱头剁成馅;其次是酿豆腐,酿豆腐时把豆腐切成四方小块,中间用筷子挖个小洞,将馅置入;第三步是煎酿豆腐,先锅里撒上鲜油,生起灶火,再将豆腐放进锅里,用温火慢慢煎制,待朝锅底的一面呈金黄色时,再将豆腐翻过来煎制,数分钟后方可放上盐、酱油、味精等调料,或盛于瓦煲之内温火焖熟,数分钟后香味扑鼻,即可食用。所以,虽然酿豆腐好吃,但客家人有俗语:“性急吃不了热豆腐”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客家白切鸡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美食原料

净肥嫩雏母鸡1只(重约0.8~1.2公斤为好),葱120克,姜40克,植物油120克,胡椒粉少许,盐15克,味精8克。

美食做法

1、将鸡在滚开汤锅内浸烫熟(不宜过熟,一般15分钟左右即可),取出后切成块(保持原鸡形状),装上头翅;

2、葱,姜切成细丝;

3、炒勺内倒入油,在旺火上烧开,鸡身上撒上姜丝,然后以热油浇淋,而后再放葱丝;

4、炒勺内下汤200克,在文火上烧开,再加入胡椒粉,盐,味精等熬成汁,浇淋于鸡上即成。

美食特色

色洁白带油黄,具有葱油香味,葱段打花镶边,食时带芥末酱、酱油,食之别有风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客家酿鸡蛋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人擅长做各式各样的酿菜。旧时,物质匮乏,酿鸡蛋是客家地区款待亲戚朋友的最佳菜肴。小时候都盼望着能多走走亲戚,好美美地吃上一顿香喷喷的酿鸡蛋。味道鲜美,营养素含量全面,尤含蛋白质及矿物质。

说起客家人喜欢做酿菜的情结,传说是一种对饺子的情结所造就的。酿就是把类似饺子馅料的酿酱酿进豆腐等主料里,就像是酿豆腐、酿苦瓜、酿豆芽等。由于客家对“酿”情有独钟,把其他包进去的菜式也叫酿了,如“酿粄、酿春”等。酿菜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也颇为花心思,最注重的是厨娘的手巧与耐心。还有人说,嫁到客家的媳妇,只有把酿菜做好了,才能算是称职的客家新娘哦。

用料:

鸡蛋4个,猪瘦肉50克,香菜2棵,姜、葱、油、味精、食盐、干淀粉各少许。

客家酿鸡蛋制作

①将瘦肉剁成肉末,葱和姜切成碎末。

②炒锅上火,加入油20克,放入肉末炒开,加入葱、姜末和少量的食盐等调料,将肉馅烧熟。

③将3个鸡蛋放入清水中煮熟,取出去皮切成两瓣,去掉蛋黄,在原蛋黄处放入肉末。

④将另外1个鸡蛋打入盘中,用筷子调打成泡沫,加入少量干淀粉,搅拌均匀,将调好的浆汁盖在鸡蛋上,将肉馅盖住即可,放入香菜,置入锅中蒸熟,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长汀客家兜汤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长汀客家人爱吃“汆”的菜食,所谓“汆”,即用地瓜粉或其他生粉,和清水、盐巴拌匀在肉片里,水滚后入锅,放入其他调料等,锅开即熟。

由于人们喜爱汆汤类美食,小生意人便挑着担子,一头是带有炭炉的食品锅,另一头是碗、汤匙及洗刷用的清水,街头巷尾叫卖。他们走到适当的地方,歇下担子,拿起一个碗,碗里搁上一把汤匙,敲打起来,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冒着热气的锅里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猪肉、酱油和墨鱼干混合的香味。人们端着肉汤,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地“品”。吃完还会咂咂嘴,一副余味无穷、兴犹未尽的模样。长汀人将端叫兜,兜汤从此得名。

赣南盛产大米、豆子、茶油;广东出产海盐、海味;闽西出产香菇、木耳等山货。以前,货物运输大部分是靠肩挑马驮。闽粤赣之间的古驿道是客家人的“盐米之路”。在漫长的岁月里,脚夫、马夫们为生活而艰难跋涉,上百里的古驿道要翻越崇山峻岭、溪流沟壑。

当时,在客家古村落——长汀县童坊镇彭坊村,每天有几百担的大米、豆子、茶油经过这里南运广东平远下坝,又有几百担的海盐、海味从下坝经彭坊村北运赣南。所以很多挑担的、牵马的人都在彭坊村的客栈吃饭或住宿。据说,清朝末期,村中的酒坊有20多家,豆腐坊达30多家,每天要宰杀两三头猪。

挑夫、马夫和小商贩,随身携带的干粮是箪子饭(用圆竹筒盛的米饭)或草袋饭,以一小把酱豆子或几根酸辣萝卜干下饭,生意好的时候,也会来一碗兜汤。他们将热热的碗捧在手上,细细体会着肉滑汤美,谈天说地,高兴时还来上一首客家山歌。

根据用料的不同,兜汤有牛肉兜汤、猪肉兜汤、鸡肉兜汤、鱼肉兜汤等。吃兜汤的人不分身份,虽然是在街头巷尾,人们也是站在路边吃,吃完一抹嘴,付钱就走,成了汀州古城特有的一道风景。

以猪肉兜汤为例,其制作工艺如下:把瘦肉切成薄片,用盆盛好,加入地瓜粉、精盐,放少量清水搓至不粘手待用。烧热锅,放入清水,沸腾后将拌好的肉下锅煮熟,加入香菇丝、鱿鱼丝同煮,然后舀入碗中,加入适量的胡椒粉、味精、麻油、葱花之类。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猪肉兜就做好了,汤热肉嫩,爽滑可口。(李玉林)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独特风味客家菜闽西干货 其菜品制作工艺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独特风味客家闽西干货其菜品制作工艺

神奇独特风味的客家菜一直很受广大朋友们的喜欢,而在更常见的客家招牌菜中,闽西干货更是有名的福建传统名菜。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关于闽西八大干中几大有名菜干的菜品制作工艺。

1、连城地瓜干

连城地瓜干是福建连城传统的汉族小吃,属于闽西八大干之一。

菜品特色:

连城地瓜干保留着自然的色泽和品质,颜色黄中透红,味道清香甜美,质地松软耐嚼,而且还有很高的葡萄糖和维生素A、B含量。

制作方法:

1)一般是将整块地瓜蒸熟去皮,然后压制、烘烤。

制成之后可保存几年不坏,既可当零食,也可切成小块,拌上面料、鸡蛋、香料,经油炸再沾上冰糖粉作为酒席名菜。这是早期的制作方法,主要产地是连城隔田。

2)将整块地瓜去皮,然后制片或切条、蒸熟、速冻、油炸。

2、永定菜干

永定菜干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闽系名菜,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不仅省内外闻名,在南洋华侨中也颇有影响;同时深受很多人的喜爱。

做法①

制作时先将鲜芥菜洗净,晒1-2天,至菜叶晒软;

然后用蒸笼熏蒸,蒸后再晒,晒后又蒸,如此反复三次以上,即所谓的“三蒸三晒”。

有的加工精细的要七蒸七晒。酸菜干颜色黄褐,味道酸中带甜。

做法②

制作时先将鲜芥菜洗净,然后晒软切碎,加盐揉搓入瓮内,使之发酸,待一周左右取出焖煮晒干;

再用蒸笼熏蒸,蒸后晒干,晒后再蒸,蒸晒两次以上后收藏。

菜品特色:

永定菜干配肉炒、炖、蒸、煮皆味美可口。

3、明溪肉脯干

福建明溪肉脯干是客家风味食品,历史悠久,载誉五百余年,更是居“闽西八大干”之首,驰名海内外。

独特风味:

明溪肉脯干风味独特、工艺古老,讲究色、香、味、形一体。

色,具有特有的红褐色、油润均匀有光泽;

香,它散发出的是猪肉烘烤的自然香气;

味,具有特有的红曲醇味、咸中微甜带植物香辛,耐咀嚼有韧性感,回甘留香;形,厚薄均匀,纤维完整。

制作材料:猪腿肉5000克,黄酒10克,大蒜15克,五香粉6克,盐8克。

制作工艺:

1)加工时间:当地加工肉脯多在农历十一月至翌年的四月。

2)剥肉:加工时取新鲜猪后腿瘦肉,用锋利的剥刀逐层切剥。所剥之肉,其薄如纸。

3)拌料:再用陈酒糟、大蒜、五香粉、精盐、酱油、味精等调料拌匀。

4)烘烤:用大炭火慢慢烘烤而成。

【小贴士】:陈酒是指当年生产,至少贮存3年以上的老黄酒。

菜品特色:

具有咸鲜口味;色泽鲜艳如鲜肉,味道香美胜腊味,别具风味,营养丰富,多食不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客家美食艾糍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每到春季,田头水边就会长出一丛丛艾草,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像宝塔似的非常可爱。这时,女人们会把它们采下来,回家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艾糍味道浓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如果吃不惯,可以在做艾糍时少放些艾叶,这样吃起来就会满口清香,还带着一种特有的甘味,让人顿时胃口大开。

其实艾草做的菜并不只限于艾糍,只是艾糍太过出名让人忽略了用这种食材烹制的其他菜式而已。客家菜里面的梅州狗肉是出了名的美味,却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有咸、甜之分。而甜狗肉就是用糯米酒糟和艾叶来煮的,个中滋味十分美妙,却又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只有亲自尝过才能体会。这种做法可能只有客家才有,即使在把甜味用得出神入化的淮扬也没能找到这样烹制的狗肉,可算一绝。

艾草本身还有祛风的作用,所以客家女性坐月子时会用艾干来炖鸡,一来滋补身体、二来驱除风邪,只要放量适当,味道会非常好。对于南方潮湿的春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东方美人茶属于什么茶 认识客家茶文化

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人独有的擂茶文化和东方美人茶,自古以来即影响着客家人的生活,擂茶不但是客家人逃难存活的救命茶饮,近来亦成为国人体验客家文化的休闲活动之一;而早前客家人小规模栽种茶树、制茶,饮茶成为客家人的日常习惯之一。

认识客家茶文化

东方美人茶介绍:

客家独有的「东方美人茶」跃上国际茶饮舞台成为高级茶叶。

东方美人茶又名膨风茶,属于乌龙茶,一般以桃、竹、苗等中低海拔丘陵的客家聚落为主要产地,林玉萍说,传说早年客家人种茶,茶叶被小虫子叮咬市场上却以风味特殊高价卖出,茶农回乡后提及此事,却被指为「膨风」(吹牛之意),而又传说英国茶商将此茶呈给女王后,茶叶如绝色美人在水晶杯中漫舞,因而赐名东方美人,从此两种茶名不胫而走,也成为客家庄独有的特色茶叶。

茶树上的一心二叶叶缘长出微细毫毛。一心二叶的东方美人茶叶片部分十分细致,与乌龙茶大叶片差异极大。

东方美人茶需有「小绿叶蝉」叮咬茶芽后,产生酵素影响光合作用而产生特殊风味,加上制茶时有道特殊的「静置回润」工序,所以风味特别温润,最好的茶还带着蜂蜜香或熟果香。

经制茶程序后亦会出现白色毫毛,因而东方美人茶又称「白毫乌龙」。

每年端午节前后是最佳采制时间,以往每逢采茶期间,客家妇女忙着采茶,男丁们则负责制茶,累了渴了就喝粗制的东方美人茶,整个村子仿佛「泡」在茶香中,除了饭后闲暇喝茶,客人或亲友来访,也以茶招待,山城中的客家村,几乎全村皆赖「东方美人茶」为生。

东方美人茶适合以瓷壶和玻璃壶冲泡,可看到茶叶在杯中伸展「舞动」的舞姿和金黄色泽茶汤。

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特有茶饮文化,既可充饥又可解渴。

擂茶其实是客家人的逃难餐!也曾是早年客家人婴儿时期的主食。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地区客家人历经五次大迁徒,逃难途中,先将五谷杂粮炒熟放在背包中,饿了渴了,就放在粗碗公中以坚硬的树棍磨粉泡水食用,既可充饥又能解渴。起源虽是古早历史,但直到早年民生经济尚未好转前,客家人的婴幼儿时期都还吃着以生米磨粉泡热水做成的擂茶取代奶水。

早期较为穷困的客家人,也以擂茶为主食,在客家人的生活文化中是不可磨灭的记忆,一个擂钵、一根擂棍,还有香味四溢的五谷杂粮,小孩子们轮流擂茶,既是玩乐,也是增进感情的方式,做好后全家一起享用,更添温馨气氛;后虽经济起飞擂茶没落,但十多年前又重燃擂茶文化,透过游客亲自体验、招待客人等推广,让外人认识这独特的客家茶饮文化。

擂茶过程中,先放入茶叶磨粉,再加入芝麻、花生、松子和五谷粉等擂成粉状,放些开水再擂成泥状,最后加入适量开水,就成了可以饮用的「擂茶」。

擂茶需手握擂棍,左手在上固定,右手绕圆研磨,直到所有材料磨成细粉才完成。

柚子茶:

以前客家人生下女儿后,会特别制作两、三个柚子茶,挂在烟悤上熏干,保存至女儿出嫁时做为陪嫁珍品,所以也称「成年茶」,当女儿生产时,再煮成茶饮给产妇喝,即可净身又不易感冒;柚子茶制作方式是将柚子肉挖空,将柚肉与茶叶混合再塞进柚子内,几乎是所有客家庄都会制作的十分独特茶品。

酸柑茶:

客家人利用过年时采下的酸柑挖空,再将柑肉与茶叶拌匀后塞回酸柑内,以大锅焙火焖蒸,以前是九蒸九晒才能完成,现代使用机器干燥也要制作半年左右,再放置三至五年风味才够,是客家人的健康茶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永定土楼在哪个省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永定土楼,又称筒子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最古老的是馥馨楼,位于湖雷镇下寨村,是福建现存最早的土楼。

客家文化代表性建筑永定土楼在哪个省

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永定土楼位于福建省,具体位置在龙岩市永定区。福建省,简称“闽”,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

福建省省会是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福建省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福建省下辖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宁德9个地级市,共有12个县级市,44个县,29个市辖区。

福建地势呈“依山傍海”态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地跨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四大水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带你了解龙岩客家文化

全文共 2035 字

+ 加入清单

龙岩,是福建的闽西地区,龙岩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还有珍贵的自然生态。龙岩历史悠久,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中“客家首府”长汀以及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永定土楼,都在龙岩。本期龙岩文化中,小编带大家了解龙岩的客家文化。

龙岩,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辖新罗区、永定区和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四县,代管漳平市。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和着名侨区,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点和重要聚集地,也是中国着名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所拥有的客家文化主要体现在客家风俗习惯与客家话。

客家风俗习惯

娶亲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情。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后,新娘要站在门口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这是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接着新娘被背出家门,上车时她的兄弟要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此时,新娘便要放声恸哭。到达男家后,新娘还要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之后才开始婚礼的各个程序。

客家凉帽

客家凉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凉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麦杆编成,斗笠的顶部缝着布,帽沿四周除正面外,垂挂着五寸来长的彩布,未婚的姑娘还要在垂布的两端挂五颜六色的彩带。彩带是客家姑娘婚否的标志。凉帽除了有遮阳、防雨、防尘的功能外,亦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

姑田游大龙

元宵佳节游大龙是连城县姑田镇的传统文娱活动,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姑田纸扎龙直径70厘米,长600余米,由一百五十节组成,由600余名青壮年参舞,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闽西木偶戏

木偶多至36个,每个木偶由10多条线操吊,木偶身长77厘米,眼珠会转,嘴会张合,四肢能活动。分为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丑、老旦,文、武净和文丑等角色。木偶戏剧目达到几百种之多。

龙岩语言文化

龙岩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五县通行客家话,均属闽西客家语方言,占本地语言的70%以上;龙岩市新罗区(闽南方言龙岩话片区)、漳平市(闽南语系漳州腔漳平话;部分地区如溪南新桥等接近泉州地区为泉腔)通行闽南语。另外普通话在该地区使用的非常广泛。

龙岩客家文化之旅

龙岩是客家文化的始源地,所历史存留下来的遗迹有很多,其中主要以培田村古民居、连城四堡、土楼民俗文化村、上杭李氏大宗祠、福建土楼等为主。

培田村古民居

培田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位于连城县境内、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以“九厅十八井”为基本特征,组成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落,它厅高堂阔,雕梁画栋,纵主横次,厅厢配套,卫生设施科学而完善,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善结合。

连城四堡

连城另一古镇四堡,是中国唯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四堡雕版印刷始于宋末,鼎盛于明清,当时此地印坊栉比,书楼林立,当地书商达数百之多,有定点经销,有流动贩卖,外地书商也络绎不绝前来批售,使四堡刊印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成为当时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在雕版展览馆内,一块块乌黑斑驳的木刻印板上,“藏板所有,翻刻必究”,“本斋藏板,翻刻必究”等字标,清晰可见,足见“版权”这个现代的时髦词汇,在当时早已有它的原始萌芽。由于此地地处偏僻山区,有山高皇帝远之感,当时全国不少禁书如《金瓶梅》等得以在此印刷,使四堡雕版印刷更为兴盛。连城四堡已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幸存的古书坊群也成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土楼民俗文化村

土楼民俗文化村是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位于福建省龙岩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内。景区内建筑独特,其中有富丽堂皇的“圆楼王子”振成楼等其他特征土楼40多座。

上杭李氏大宗祠

位于上杭县境内李氏大宗祠,建筑结构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气势磅礴,熔宫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炉,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孙李梦兰)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历时四年建成,每年的春清明、春节等节日,均有无数海内外李氏宗亲来此谒祖,被誉为“客家第一宗祠”,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土楼

世界文化遗产客家文化以规模宏伟、凝内御外的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这里的土楼历史之悠久,种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结构之奇巧,功能之齐全堪称世界之最。据统计,这里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30多种,着名的方楼4000多座,最古老是土楼馥馨楼位于永定县湖雷镇下寨村,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其中圆楼360多座,它似从天而降的飞碟,地上冒出的巨大蘑菇,最为震撼人心,它同古罗马斗兽场和现代体育馆有相似造型的庞大单体建筑,联合国专家则称它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模式”,作为唯一性的世界文化奇观,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福建旅游品牌。

你可能会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包头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令人留连忘返的奇景——仙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洛阳村客家彭宅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彭辉斗宗祠与大屋,位于吉安市遂川县大汾镇洛阳村,俗称乌鸦落梁。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彭辉斗开基兴建,嘉庆年间建成。

乌鸦落梁整体建筑座西朝东,占地7830平方米,分为住宅和围子两大部分。住宅平面呈横排长方形,面阔94米,纵深51米,占地4606平方米。整座建筑一排五栋,歇山顶,重檐建筑样式。中间为祠堂,两侧为民居,屋前有坪地、聚星池、围墙、屋与屋之间有门廊连接,既是一座整体建筑,又可相互独立。住房前,依次由坪场、屏墙、水井、聚星池、-墙构成,-呈半圆形土围子,住房两侧及后面,亦相应建有-墙。聚星池紧靠弧形围墙,被纵向分隔成若干个小水池,占地3224平方米。屏墙偏西部位竖有“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岁次”款旗杆石一对,功名及姓名字迹漫涣,已无法辨识。

整座建筑以彭氏辉斗公祠为中心,左右各对称排列二直住宅,外墙为青砖墙,内墙为木构件、土砖隔栈,五直房都有通道互为相通,四通八达,祠堂、住宅、厨房、仓库、学堂、水井、厕所等房内设施十分齐全。

彭辉斗公祠两井三进,列廊柱12根,享堂、拜厅、祭器库、大厅、前廊一应齐全,占地752平方米。据说,祠内曾一次性摆过120桌酒席。藻井、卷棚上均绘有漆画,第一进藻井上绘九星河洛图,第二进藻井绘有世受皇恩图,第三进藻井中间绘一福字,四角绘四只蝙蝠,意为五福临门;卷棚绘张良献靴,姜太公钓鱼,管子求寿等传说、戏文故事或瑞禽奇葩,共30幅画,画工讲究,亮而不俗,风格独特,极具客家装饰风格。

住宅分列在祠堂两侧,左右各两直,每直住房三井四进,天井两侧对称排列房间。靠近祠堂的一直设房28间,外侧一直设房26间,四直共有108间房间。在每直进深中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通道横贯整座建筑。整座建筑均以三合土夯筑墙裙,祠堂墙裙高1.75米,住房墙裙高0.8,墙裙以上墙体或为砖墙,或为板扉隔栈,或为花格窗,近年多改变为土砖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快来看看!客家文化代表建筑永定土楼的位置是在哪个省?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永定土楼,又称筒子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最古老的是馥馨楼,位于湖雷镇下寨村,是福建现存最早的土楼。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是福建土楼群中最古老的一座。

永定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永定被称为一座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在众多的土楼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凤楼、大的方楼和圆楼。

永定土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龙岩地区共有著名的圆楼360座,著名的方楼4000多座。 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落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龙花洞客家文化村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龙花洞客家文化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湖镇响水下洞村。项目占地总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分三期开发.文化村地属珠三角边缘地带罗浮山脉。东南与惠州、惠阳连接; 东北与河源、紫金相接;西北与增城、龙门相邻;西南与东莞相依。毗邻广州、深圳、港澳,车程均在两小时之内; 广汕公路贯穿而过,与205、324国道连接;广惠、惠河、广河高速境内交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龙花洞客家文化村集热情漂流、瀑布酒巴、温泉水疗、户外拓展、生态别墅、商务会所、会议中心、度假酒店、民俗文化、特色购物、科教种养等项目为一体的综合型多功能生态旅游度假景区。景区分期实现食、住、娱、游、购一条龙服务;并规划构建成为粤东文化度假旅游的一颗璀灿明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客家牛肉丸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熟知的牛肉丸,很多人误以为是潮州菜。其实是正宗客家菜。早期汕头卖牛肉丸的小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们挑着小担挨街串巷叫卖。尤其晚上,在韩堤路八角亭至公园后面的韩江一带,常有穿梭小舟,船头挂着一盏小灯,专为停驳在那里的客家货船供卖夜宵,专卖牛肉丸汤。20世纪40年代的新兴街一带饮食摊档甚多,以罗锦章制作的牛肉丸具有特色而闻名。

福建永定下洋牛肉丸,也相传由广东兴宁人传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客家牛肉丸,用客家话讲是“牛肉搏丸”,其制作过程喊“捣肉丸”。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客家盐焗鸡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盐焗鸡是久负盛名的客家菜,自古至今广受公众喜爱。选取本地嫩鸡,宰杀后不切块,除去内脏洗净晾干,然后用竹制草纸将整只鸣严实包好,埋入炒过的热盐堆中通过文火焗熟。取出后将其拆骨撕成丝肉片,放进盘内上席,再配以姜油或麻油食用,皮软肉嫩,香气四溢,并有良好的温补功能。

“盐焗鸡”是广东的一款名菜。它首创于广东东江一带。300多年前的东江地区沿海的一些盐场,有人把熟鸡用纱纸包好放入盐堆腌储,这种鸡肉鲜香可口,别有风味。后来东江首府盐业发达,当地的菜馆争用最好的菜肴款待客人,于是创制了鲜鸡烫盐焗制的方法现焗现食,因此菜始于东江一带,而东江是客家所在地,故称这种鸡为“客家盐焗鸡”。

盐焗鸡的制法是:选用1.25公斤左右的嫩雌鸡,除去内脏,吊干,肚内放入一至二条大葱和少许姜片,然后用抹上少许油的纱纸喷湿,放进炒热的生盐内,用慢火焗30-40分钟即熟。熟后取出拆骨、撕肉,放进盘内造型,配上熟花生油或芝麻油拌的姜油上席。盐焗鸡有特殊的骨香味,进口嫩滑,并有温补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圳石岩客家山歌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的一种,歌曲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深圳石岩的客家山歌比较平实婉转,在当地广为传唱。客家山歌不仅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深圳文化里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深圳石岩客家山歌是广东省省级文化遗产,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的汉族民歌。在客家人居住的各个社区,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个人自唱也可以两人一唱一和,其中擂台斗歌是客家山歌最精彩、最激烈、最吸引人的一种演唱形式。

民歌起源

石岩客家山歌和所有客家地区的山歌一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方风格特点。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细嗓三种。山歌歌体结构形式比较整齐划一,山歌中的格式和闽、粤、赣、桂、湘、川、台等地区大体相同,韵律也是平平仄仄的声韵为基调,歌词多以当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往往以物抒怀,真情实景,寓情于景。

民歌体裁

在种类和体裁上,石岩客家山歌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驳尾、戏谑性、虚玄歌、逞歌、猜调、哀歌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赋体山歌、比喻山歌、起兴山歌、叠字山歌、双关山歌等。除了劳动山歌以外最精彩也是最精华的一部分应该说就是客家情歌了,占客家山歌很大一部分比重。

石岩客家山歌对研究客家先民一千多年前的先后五次大迁徙过程中,长期以来与当地人相处、互相取长补短、与南方各地的土语山歌互相混化与影响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研究古代汉族音乐发展及客家山歌音律艺术及语言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你可能也喜欢:

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

沈阳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萧山的冬至习俗都有哪些

宁波冬至的习俗与过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彰显客家精神的客家文化艺术节介绍

全文共 1435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文化艺术节是客家人为了弘扬客家文化,彰显客家精神所创办的一个节日。对于看过了中国南北大川的客家人来说,客家文化艺术节也是客家文化的体现。本期的客家文化带你深刻了解彰显客家精神的客家文化艺术节。

客家文化艺术节基本释义

为弘扬客家文化、彰显客家精神,推动客属地区的文化大交流、经济大发展,打造一个联结世界客家乡亲、传承客家文化的平台,助力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经批准,客家文化艺术节将由广东省政府和国家相关部委联合主办,梅州市政府承办,每年秋季在梅州举行。

活动背景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民系。在一千多年的迁徙中,客家人秉承厚重的中华文明,博采百家文化之长,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璀璨的明珠。广东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同时也是第五个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保留着非常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传承创新客家文化的重要基地。为了构筑新的平台,促进客家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全球有1亿多客家人分布在81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客都”“的梅州,是世界客家人的心灵家园。梅州有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360多万人。历来人才辈出,清中叶以来,造就了开国元勋叶**、保台志士丘逢甲、爱国诗人黄遵宪、民族工业先驱张弼士等一大批名人贤士;辛亥革命以来,孕育了25名两院院士、250多名大学校长、470多名将军,在凝聚世界客家乡亲中有重要的影响力。在梅州举办文化艺术节,有利于推动客属地区的共赢发展。

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

活动介绍

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将于2012年11月22日至28日在广东梅州举行。本次活动有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梅州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央广东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世界客属总会、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协办。

首届”世界客家文化艺术节“以”融汇世界的客家、展示客家的世界“为主题,将充分挖掘客家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包罗万象的艺术元素;将节会办成”三会一季“,客家文化艺术作品展示会、客商产品展销会、幸福导向型产业招商引资盛会和世界客都旅游欢乐周,逐步形成国际节会品牌。

标徽(LOGO)和吉祥物

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标徽主体造型图案结合《说文解字》中的”客“字和具有特色的客家灯笼造型,体现客家文化传统。标徽中客家灯笼造型厚实、饱满,体现了”客家精神“。标徽外围增加的同心双环以及标徽字体围绕中心排列,体现了世界客家人团结、包容和积极发展的内涵。标徽以典型的客家围龙屋造型和客家灯笼为基本构图,蕴含着世界客都梅州为中心的含义,同时寓意笑口常开和喜悦心情,反映了世界客都梅州人民良好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

吉祥物确定为两个客家男女孩童的形象。嘉嘉,男孩,8岁,留着平头发型,虎头虎脑,却有着比同龄人更加稳重的性格,表现了此次活动正式而活泼的氛围;美美,爱笑的小女孩,7岁,性格活泼开朗,扎着两条俏皮的小辫子,头上总是戴着一顶几乎比她人还要大的客家斗笠,更显其娇小可爱,给人以一种亲切感。而他们的着装,在客家传统服饰的基础上,添加了休闲且现代的元素。

嘉嘉的蓝色马甲下穿着简洁明亮的白色衣服。美美的着装以红色裙子替代了传统的长裤,显示了新时代客家女性更加轻松自由的心态。作为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的吉祥物,嘉嘉和美美展现了客家人积极乐观的精神和新时代客家人的新形象。

你可能也喜欢:

传统文化: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包罗万象的客家文化习俗有哪些

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图片

酒文化:各种酒的饮用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客家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全文共 2770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在客家过清明节的时候,有哪些传统习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客家清明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1、清明节起源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2、客家清明节习俗

客家人是汉民族南迁的一个民系,从中原迁徙到岭南岭北,甚至迁移到世界各地,一直都祈求祖先的荫庇保护,所以厚葬和祭扫是客家人每个家庭里的一项重要活动。

厚葬表现为“背祖骨”和“二次葬”。“背祖骨”就是客家人在辗转逃亡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以免抛离祖上遗骨一任异族他人蹂躏,一旦找到了新的安居处,寻觅得风水宝地,将骸骨擦拭干净,置于“金斗罂”,重新安葬。

客家人的这种习俗沿袭下来,即使不再迁徙了,也会在下葬先人三至十年间,重启坟墓,打开棺材,擦拭干净骸骨,贮于“金斗罂”,再择风水宝地及良辰吉时,再来“二次葬”。葬礼也是重要而神圣的祭拜活动。

客家人过清明必门插柳,头戴柳,以示不忘祖先,南方柳树稀少,即使改用插草也不能无此内容。客家人都会在扫墓时将黄色纸压在坟头上,因此扫墓又叫挂纸,表示子孙已回来祭拜过祖先。

客家人对中国传统的清明扫墓这一习俗进行了改革,改为“春秋”祭扫。“春祭”就是春天的正月,较为富裕的家庭在正月初九开始祭扫,有时间且有财物,在正月里去扫墓,该添土的添土,该拔草的拔草,总之,该维修的维修。另外在祭辞中亦可以向祖先禀报新一年有哪些计划,如何实施,祈求祖先灵佑!“秋祭”是在夏收夏种大忙过后的农闲季节,一来有时间,二来有今年上半年的劳动成果可奉献于祖宗的灵前,并祈请祖宗灵赐下半年同样有好的收成。客家人的这一改革是非常明智的,更是从实际出发的。

清明节一大早,客家人边带着祭祀用品,锄头、镰刀等工具出发了。按照当地习俗,亲人去世后都喜欢依山而葬。到达后,大家便动手清除亲人墓地上的杂草,墓地周围的杂草也要清除干净。客家人认为,杂草清除得比较干净,不仅是为了更好看,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杂草清除干净后,将贡品摆上,便可以进行烧香祭拜了。每个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后将香火插在亲人的墓前。如果是比较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辈,晚辈除了鞠躬之外,还需要行跪拜礼。

客家人过清明节的另外一个重要风俗就是制作艾粄。各家各户将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用碎青艾叶与之混合,做成青色的米粄,或蒸或炸,味道十分清香可口。原本清苦的艾叶,在这时味道也变得十分温婉,只剩下淡淡的清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艾粄,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享受一家人团聚的欢乐。不少在外地的客家人走的时候,都要带一些艾粄。

3、清明节传统习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秋长客家围屋群

全文共 1997 字

+ 加入清单

千年客家文化,百年红色经典。秋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突出的地方特色,“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位智者运用《滕王阁序》对秋长的精妙解读。拥有着绚烂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遗存的秋长先后入选了省和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是惠州市首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其中客家围屋群是秋长最具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代表。

客家围屋融合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等文化精髓,充分展现了建筑艺术的高深造诣。秋长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落建筑,尤其是各式客家围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置身于客家围屋中,你能无处不感受到来自客家文化的魅力。秋长是粤东地区客家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据统计,被誉为我国民间四大特色建筑之一的客家围屋在秋长就有200多幢,占地面积最大的有两万多平方米。

秋长客家围屋形式多样,既有围龙屋架构,也有四角楼形态,既有岭南风格的,也有西洋情调的,样式之多几乎涵盖了客家围屋各个时期的形制和风格,被外界冠以“粤东客家围屋的博览园”之称。秋长客家围屋还吸收了广府建筑和潮汕建筑的艺术精华,增添了建筑的安全元素,大大提高了围屋自身的防御能力;同时在空间布局上也大有讲究,使空间结构功能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些围屋大多规模宏大,前有月池,后有封围树,依山就势而建,历数百年而不倒。客家围屋中以叶亚来故居碧滟楼、叶挺故居会水楼和会龙楼最具代表,突出展现了客家围屋筑造的最高水平。

现存的秋长历史建筑主要以清朝的为主,尤以乾隆年间和清末居多,是客家民居受广府建筑影响最直接的地区。南阳世居、会龙楼、碧滟楼、挺秀书院都颇具有代表性,学术上统称为归善式客家围楼。外墙材料多为三合土,少量以生土夯筑,厚重朴实,墙上分布着瞭望窗口及枪眼,配以前面开阔的水塘和高筑的塘坝,战略地位上易守难攻,防御功能堪称一流。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些客家围屋屡屡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同时也为勇士们提供了最温暖的安牺地。客家围屋规模恢弘,造型气派,在楼顶还筑上角楼,那里既是防御的制高点和观察哨,又是住户人各自管理的塔楼。内部主体建筑则为砖木结构,梁栋、廊墙等均有工匠巧夺天工的赋形,内墙壁画色彩分明、栩栩如生、寓意深刻、引人入胜,处处散发着客家人崇尚文化、追求艺术的气息;建筑内部生活系统完备,天井、水井和排水系统样样齐全,天井既能通风,又能采光,设计精巧、功能完善。

如由马来西亚著名侨领“吉隆坡王”叶亚来出资建设位于周田村的碧滟楼,始建于1884年,面积约2000平方米,平面呈中轴对称,是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四0围屋。正门接开阔的禾坪,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水塘两端对称矗立多对旗杆夹(功名碑)。

一进门楼则紧接横向相连三内门的庭院,围屋内纵向分三路,正内门通深三进的传统式祠堂建筑,其余两边内门通向二路的居室,居室中以宽阔的庭院相隔,居室区又细分各设置“天井”的单元,形成“九天十八井”之佳构。门楼、祠堂、居室、碉楼皆以廊房、廊道和回廊连接和相通,庭院错落有致,其空间布局十分合理和实用,整座建筑浑然一体,气势恢宏。

围屋艺术装饰侧重于外围及祠堂内部的建筑上,居室建筑则以实用性为主。外墙和四角雕楼上设飞檐,除保护墙体外更增层次感。如碧滟楼正门上方镶嵌清代惠州名士江逢辰书“碧滟楼”石刻门额,其上置一牌楼,墙体上端塑正脊两卷纹翘角,碉楼正脊两端饰博古纹灰塑,垂脊亦为卷纹翘角,颇为生色灵动。中心祠堂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格调高雅、装饰细致巧究。前厅和中堂各置门屏,前院左右厢廓、中堂及前檐两侧置雕花屏风,梁柱、檐板、柁橔、雀替等构件均饰以花鸟走兽为主题的浮雕、通雕,上加以金漆彩绘,显得富丽堂皇,内墙则配以传统题材而作的书画,其富于观赏的同时,更添几分清雅。

秋长客家围屋不但是客家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同时还蕴含着深厚历史人文底蕴。如“北伐名将”叶挺故居和祖居就是客家围屋的典型;如碧滟楼,除由“吉隆坡王”叶亚来捐建外,还是我国著名古玺印学专家、故宫博物馆原副主任叶其峰的旧居;如会龙楼门楼后浮塑着“为善最乐”四个大字,在解放初期曾作为东江革命学校旧址,抗日战争时期,惠阳县委、特委曾在此办公。

客家围屋是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蕴含了客家人千百年的人文精神。正因有屹立千年不倒的客家围屋,客家文化才源远流长,传承千古。

信息来源:惠州市惠阳区地方志办公室

秋长街道:秋长街道位于惠阳中南部,东南与淡水街道连接,西南与深圳市坪山、坑梓、龙田街道接壤,北部与新圩东北部毗邻三和街道,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S358、X225、惠南大道、惠阳环城路纵横交错。辖区总面积为109.9平方公里,设10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下设184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街道户籍人口32542人,流动人口约17万人。共有党支部182个、1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长汀客家宗祠建筑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长汀客家宗祠建筑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长汀客家宗祠建筑位于龙岩市长汀县汀州镇。由新新巷家祠群、林氏家庙、赖氏坦园公祠、刘氏家庙等组成。其中新新巷家祠群横跨新新巷及中心巷,由曾宅、郑氏家庙、罗氏家庙、傅氏家庙、赖氏宗祠等五座家祠家庙组成,均为清代砖木结构府第式建筑,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林氏家庙建于清代,整体建筑由前空坪、门楼、门厅、天井、正厅、横屋、后花台、后排房等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赖氏坦园公祠建于明代,多次修葺,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刘氏家庙基本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500平方米。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汀州镇:长汀县汀州镇位于福建省西部,汀江上游,武夷山脉南端,是县人民政府驻地。辖区划10.6平方公理,设九个居委会,6.26万人.自唐以来就是州、君、路、府的所在地,是客家人祖地。是历史悠久的著名手工业城市,为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赞美汀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市之一",1931年中央苏区设"汀州市",有红色小上海之称,一九九二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北埔客家擂茶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明清时期移民台湾的客家人将擂茶引入,擂茶在北埔乡被作为一种产业推广,于是在多人多年的努力下,近年到北埔老街喝擂茶不仅已成为一种风潮,更俨然是一股新饮茶文化。

喝擂茶必备的两样工具是擂钵和擂棍,前者外观和一般的钵一样,但钵内有一条条的沟纹,后者是用坚硬的番石榴木制成的短木棒。喝擂茶时,只要将茶叶、花生、黑白芝麻、番瓜子、松子等材料倒入钵内,再用擂棍研磨成出油的粉末状,然后冲入热开水,再用小碗分装,并加入爆香的米,就是一碗香甜可口的擂茶。

为了让顾客不用远赴北埔,同样也能享受擂茶的好滋味,当地擂茶店还将爆香的米及研磨成粉末的擂茶材料装袋销售,虽然少了研磨时的乐趣,但是用热水冲开便能立即享用的便利性,仍吸引不少消费者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