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客家擂茶用什么菜做的实用20篇

春节过后不久,就会迎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你知道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吗?下面问学吧小编精心整理了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浏览

6200

文章

105

篇1:​客家黄酒多少钱一斤 客家黄酒的好处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黄酒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款酒,是粮食通过发酵而成的一种酒,适合各类人群饮用,度数比较低。那么,客家黄酒多少钱一斤?喝客家黄酒有什么好处

客家黄酒多少钱一斤

198元,足足3斤的酒,的确分量很足,非常实惠。

不论是包装还是黄酒所散发的气息都让人心里陶醉。跟现在常见的精装白酒包装对比,典雅大方。到货时不仅仅是包裹了厚厚的防震泡涨的饱满,就是拿出来也相当的震撼。

客家黄酒怎么样

酒的包装贴纸说明非常详细,黄酒的简单介绍,以及饮用方法和使用方法,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

商标的文化气息,古朴典雅,和古朴的酒瓶形成呼应。

打开瓶盖,一股酒香气迎面扑来。然后就是一股浓烈的类似药材的香味。这种味道如同药酒的感觉。

酒的颜色是暗红色,本来以为是透明的,或者是微黄色的,没想到所谓的黄酒原来是暗红色的。

斟一杯黄酒,细细品尝,醇香浓郁,甘甜持久,风味独特。

客家黄酒的好处

酒的包装典雅大方,不论是送人还是请客会友,都非常上档次。酒的口味儿厚重淳朴甘甜,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黄酒还可以用来做饭,这一点没有尝试,未来有机会的话,可以用黄酒炖鸡,熬汤。相信对于人的身体健康应该非常好。据说在南方是用来坐月子的人喝的。这种酒肯定是属于大补类饮料。几千年的酒文化可以证明该种酒类对人的身体是有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客家黄酒什么味道 客家黄酒适合什么人喝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黄酒是一种常见的发酵酒,没有白酒那么刺鼻的味道,更多的是发酵后的香气。那么,客家黄酒什么味道?客家黄酒适合什么人喝?

客家黄酒什么味道

喝酒前清理口腔,微品一口,有一股淡淡的酒香。然后是一种类似药酒的味道。然后就能感受到一种微微的甜味。刚开始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这种不适的感觉可能主要来自,那是药酒的味道。但是如果长期喝的话。这个味道肯定会对身体有益健康。不像白酒,味道那么浓烈。喝完一杯之后,还会想喝一杯。留在口中的味道,会让人回味悠远。

客家黄酒的喝法

倾倒过程就能闻到散发出来的浓郁黄酒香味,醇厚甜香。

温过之后倒入杯中,酒香扑鼻而来。浅尝一口,酒香浓郁,顿时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浑身暖洋洋的,好舒服。

好酒要大家一起喝才有意义。改天聚会让所有人都来品一品,一起过来感受一下黄酒的甘甜。让所有人知道中国酒类,黄酒文化源远流长。

客家黄酒适合什么人喝

酒的包装朴实大方,送人自用都适宜。酒味厚重甜美芬芳,比较适合女性饮用。整个品饮过程令人愉悦,酒体香气干净,纯厚挂杯,杯底留余香。不会喝酒的人也可以饮用,对于喜欢烈酒的我,建议女士们品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东方美人茶属于什么茶 认识客家茶文化

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人独有的擂茶文化和东方美人茶,自古以来即影响着客家人的生活,擂茶不但是客家人逃难存活的救命茶饮,近来亦成为国人体验客家文化的休闲活动之一;而早前客家人小规模栽种茶树、制茶,饮茶成为客家人的日常习惯之一。

认识客家茶文化

东方美人茶介绍:

客家独有的「东方美人茶」跃上国际茶饮舞台成为高级茶叶。

东方美人茶又名膨风茶,属于乌龙茶,一般以桃、竹、苗等中低海拔丘陵的客家聚落为主要产地,林玉萍说,传说早年客家人种茶,茶叶被小虫子叮咬市场上却以风味特殊高价卖出,茶农回乡后提及此事,却被指为「膨风」(吹牛之意),而又传说英国茶商将此茶呈给女王后,茶叶如绝色美人在水晶杯中漫舞,因而赐名东方美人,从此两种茶名不胫而走,也成为客家庄独有的特色茶叶。

茶树上的一心二叶叶缘长出微细毫毛。一心二叶的东方美人茶叶片部分十分细致,与乌龙茶大叶片差异极大。

东方美人茶需有「小绿叶蝉」叮咬茶芽后,产生酵素影响光合作用而产生特殊风味,加上制茶时有道特殊的「静置回润」工序,所以风味特别温润,最好的茶还带着蜂蜜香或熟果香。

经制茶程序后亦会出现白色毫毛,因而东方美人茶又称「白毫乌龙」。

每年端午节前后是最佳采制时间,以往每逢采茶期间,客家妇女忙着采茶,男丁们则负责制茶,累了渴了就喝粗制的东方美人茶,整个村子仿佛「泡」在茶香中,除了饭后闲暇喝茶,客人或亲友来访,也以茶招待,山城中的客家村,几乎全村皆赖「东方美人茶」为生。

东方美人茶适合以瓷壶和玻璃壶冲泡,可看到茶叶在杯中伸展「舞动」的舞姿和金黄色泽茶汤。

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特有茶饮文化,既可充饥又可解渴。

擂茶其实是客家人的逃难餐!也曾是早年客家人婴儿时期的主食。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地区客家人历经五次大迁徒,逃难途中,先将五谷杂粮炒熟放在背包中,饿了渴了,就放在粗碗公中以坚硬的树棍磨粉泡水食用,既可充饥又能解渴。起源虽是古早历史,但直到早年民生经济尚未好转前,客家人的婴幼儿时期都还吃着以生米磨粉泡热水做成的擂茶取代奶水。

早期较为穷困的客家人,也以擂茶为主食,在客家人的生活文化中是不可磨灭的记忆,一个擂钵、一根擂棍,还有香味四溢的五谷杂粮,小孩子们轮流擂茶,既是玩乐,也是增进感情的方式,做好后全家一起享用,更添温馨气氛;后虽经济起飞擂茶没落,但十多年前又重燃擂茶文化,透过游客亲自体验、招待客人等推广,让外人认识这独特的客家茶饮文化。

擂茶过程中,先放入茶叶磨粉,再加入芝麻、花生、松子和五谷粉等擂成粉状,放些开水再擂成泥状,最后加入适量开水,就成了可以饮用的「擂茶」。

擂茶需手握擂棍,左手在上固定,右手绕圆研磨,直到所有材料磨成细粉才完成。

柚子茶:

以前客家人生下女儿后,会特别制作两、三个柚子茶,挂在烟悤上熏干,保存至女儿出嫁时做为陪嫁珍品,所以也称「成年茶」,当女儿生产时,再煮成茶饮给产妇喝,即可净身又不易感冒;柚子茶制作方式是将柚子肉挖空,将柚肉与茶叶混合再塞进柚子内,几乎是所有客家庄都会制作的十分独特茶品。

酸柑茶:

客家人利用过年时采下的酸柑挖空,再将柑肉与茶叶拌匀后塞回酸柑内,以大锅焙火焖蒸,以前是九蒸九晒才能完成,现代使用机器干燥也要制作半年左右,再放置三至五年风味才够,是客家人的健康茶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客家艾粄怎么做呢?艾粄怎么做才好吃?

全文共 1555 字

+ 加入清单

我也是在舌尖上中国看到这种客家的清明小吃艾粄,小编这要考考你了,你知道这个字怎么念吗?艾粄是一种传统小吃,就像我们端午节要吃粽子一样,课时这种在南方更加流行的小吃,她们身上也是流传了许久,很多游客很是喜欢,那么小编为你讲解,艾粄怎么做好吃?

艾粄(bǎn)是什么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艾粄的传统来历

流传地区

艾草制糕点是广泛流行于我国江浙地区、客家地区、闽南地区及潮汕、广府地区的传统糕点,江浙地区称“青团”,粤东及台湾客家地区称“艾粄”,粤北及江西地区一般称“艾米果”或“艾糍”,闽南和潮汕地区称“艾粿”,广府地区称“艾饼”。各地的制作方法及相关习俗都大同小异,甜馅或咸馅、清蒸或煎炸的食用方法各有千秋。江浙一带通常包入豆沙馅或其他甜馅制成团状;而客家人一般将艾粄压成扁圆状,甜味为主;江西地区喜欢裹肉馅并且捏成饺子形。

“粄”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艾粄因一般在清明期间制作使用,故属于清明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清明粄。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曲草)粄”、“苎叶粄”等。每年清明节,清明时节,人们在外出祭祀、踏青时便会采摘些鲜嫩的艾叶、鼠曲草、竺叶、鸡矢藤和使君子等用于制作各类清明粄。寒食节食品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一书中记载了寒食节食品“青隋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

明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十三提到寒食节吃“青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多为豆沙或枣泥。放入蒸笼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熟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芦叶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

“艾粄是清明时节南方地区的传统糕点,属于客家美食。在客家语中,“粄”是泛指以大米为原料制成的糕点。因为加入了艾草,所以称为艾粄。艾草不能少

在阳春三月、清明时节吃艾草有温阳养肝的功效,是春季养生的佳品。《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入脾、肝、肾经。所以客家艾粄可是顺应时节,具有保健养生功效的美食呀。

天然的墨绿色,自然的艾草清香,又黏又糯的面皮里面裹着香喷喷的花生仁、芝麻粒……艾粄甜甜的味道、淡淡的草香、清新的色泽与春日融为一体,这就是春天的美食。”

客家艾粄怎么做呢?

首先准备好生粉、糯米粉、新鲜的艾草嫩芽和白砂糖、水。

把生粉和糯米粉按1:1的比例混合到一个干净的大盘子里混匀备用。

2.煮一锅水,待水沸腾时将新鲜的艾叶倒入锅内,不要盖盖,继续煮至水开,即可捞出,沥干水分。

待艾叶冷却后,拧干多余的水分,放置在砧板上,用刀背将艾叶剁碎后装盘备用。(不要用刀刃剁,剁出来口感不好)

3.将处理好的艾草、糯米粉、生粉、糖(糖加适量,按个人口味增减)混合到一个大盘子里,

往米粉里慢慢加水,少量多次,边揉面团边加水,将米粉与艾叶充分混匀,直至面团成型。(面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以不粘手为宜)

4.将炒制的花生仁、芝麻研磨成粗粉。

5.将研磨好的花生仁、芝麻与适量白砂糖混匀作为备用馅料。

6.将香蕉叶洗净,裁成小块,平摊在蒸笼上。蕉叶是用来盛放艾粄,以至于不相互粘黏的。

7.取一小团如乒乓球大小面团,揉捏成饼状(不要太薄,否则会漏馅),倒入两茶匙的馅料,像包包子一样,把馅料包起来。

8.把裹好馅料的艾粄贴着香蕉叶放与蒸笼里蒸25至30分钟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客家菜的传统美食文化 精美客家菜的特色

全文共 1698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菜的传统美食文化精美客家菜的特色

广东菜一直是海外中国菜的代表,有很大的影响。而在广东菜中,客家菜也有这不错的重要地位。所以继续还是带您探索中国美食文化,看看客家菜的重要地位体现在哪里?

客家菜属于广东菜中的一种,也是汉族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与古代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常见的传统客家招牌菜有梅菜扣肉、盐焗鸡、三杯鸭等等。

客家菜与另一菜系潮州菜相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于“肥、咸、熟”,在广东菜系中独树一帜,因此客家菜以其独有的风味在中华美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客家菜的菜品特色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

客家菜属于广东菜中的一种,也是汉族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与古代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常见的传统客家招牌菜有梅菜扣肉、盐焗鸡、三杯鸭等等。

客家菜与另一菜系潮州菜相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于“肥、咸、熟”,在广东菜系中独树一帜,因此客家菜以其独有的风味在中华美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客家菜的菜品特色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

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

②另外,现今客家烹饪技艺中,有许多做法,溯本追源,极其古老,在现代菜谱中独具特色,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

而《礼记注流》中记载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

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

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客家菜的饮食特色

它可以用四个字来说:就是素、野、粗、杂的传统吃法。

吃粗吃杂——客家人的文化传统。

以粮食而言,稻米是主食,其它包括番薯和芋都归为杂粮之属。

以菜肴而言,总的特色是:

1、重山珍,轻海味。

这既不算粗,也不算杂。这是由客家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客家居域多为山区,只有山珍,没有海味(少数例外)。

2、重内容,轻形式。

这与客家人大多喜欢实实在在、不甚追求花里花哨的性格有关。

3、重原味,轻浑浊。

这可以说是客家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例如袁枚即提倡菜肴的本味、独味,反对鱼翅、海参同烧,鸡与猪肉为伍,以至各不得其味。

李渔也主张在烹调时保持主料的本色、本味,认为最好吃的荣料,大多宜于单独烹制。

4、重蒸煮,轻炸煎。

这是因为客家人大多比较适应温性和清淡的饮食,较不适应热性的饮食。

所以吃粗吃杂,不挑食,不偏食,有益于平衡营养,有益身体健康。而且《黄帝内经》中有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原理,这是很有道理的。

吃野

饮食中的“野”,一般指野菜、野果、野味,而吃野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而客家人也承继了这一传统。

“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鲜、无污染,这正是营养学家所提倡的。由于客家地处山林区,野味资源丰富,所以野味更是客家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吃素

客家对吃素有两种理解,一是不吃荤,二是没油吃。

不吃荤的“荤”指肉类或动物油,没油吃的“油”兼指植物油和动物油。在无荤可吃的情况下,客家人最偏爱的素食大概莫过于豆腐了,它只需少许植物油即可,这也许是豆腐风靡客家地区的一条重要原因。

所以综合客家菜的饮食文化看来:如今在返朴归真之风日浓的饮食界,发扬光大客家饮食文化的精华,并继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饪技艺,这无疑不存在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独特风味客家菜闽西干货 其菜品制作工艺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独特风味客家闽西干货其菜品制作工艺

神奇独特风味的客家菜一直很受广大朋友们的喜欢,而在更常见的客家招牌菜中,闽西干货更是有名的福建传统名菜。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关于闽西八大干中几大有名菜干的菜品制作工艺。

1、连城地瓜干

连城地瓜干是福建连城传统的汉族小吃,属于闽西八大干之一。

菜品特色:

连城地瓜干保留着自然的色泽和品质,颜色黄中透红,味道清香甜美,质地松软耐嚼,而且还有很高的葡萄糖和维生素A、B含量。

制作方法:

1)一般是将整块地瓜蒸熟去皮,然后压制、烘烤。

制成之后可保存几年不坏,既可当零食,也可切成小块,拌上面料、鸡蛋、香料,经油炸再沾上冰糖粉作为酒席名菜。这是早期的制作方法,主要产地是连城隔田。

2)将整块地瓜去皮,然后制片或切条、蒸熟、速冻、油炸。

2、永定菜干

永定菜干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闽系名菜,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不仅省内外闻名,在南洋华侨中也颇有影响;同时深受很多人的喜爱。

做法①

制作时先将鲜芥菜洗净,晒1-2天,至菜叶晒软;

然后用蒸笼熏蒸,蒸后再晒,晒后又蒸,如此反复三次以上,即所谓的“三蒸三晒”。

有的加工精细的要七蒸七晒。酸菜干颜色黄褐,味道酸中带甜。

做法②

制作时先将鲜芥菜洗净,然后晒软切碎,加盐揉搓入瓮内,使之发酸,待一周左右取出焖煮晒干;

再用蒸笼熏蒸,蒸后晒干,晒后再蒸,蒸晒两次以上后收藏。

菜品特色:

永定菜干配肉炒、炖、蒸、煮皆味美可口。

3、明溪肉脯干

福建明溪肉脯干是客家风味食品,历史悠久,载誉五百余年,更是居“闽西八大干”之首,驰名海内外。

独特风味:

明溪肉脯干风味独特、工艺古老,讲究色、香、味、形一体。

色,具有特有的红褐色、油润均匀有光泽;

香,它散发出的是猪肉烘烤的自然香气;

味,具有特有的红曲醇味、咸中微甜带植物香辛,耐咀嚼有韧性感,回甘留香;形,厚薄均匀,纤维完整。

制作材料:猪腿肉5000克,黄酒10克,大蒜15克,五香粉6克,盐8克。

制作工艺:

1)加工时间:当地加工肉脯多在农历十一月至翌年的四月。

2)剥肉:加工时取新鲜猪后腿瘦肉,用锋利的剥刀逐层切剥。所剥之肉,其薄如纸。

3)拌料:再用陈酒糟、大蒜、五香粉、精盐、酱油、味精等调料拌匀。

4)烘烤:用大炭火慢慢烘烤而成。

【小贴士】:陈酒是指当年生产,至少贮存3年以上的老黄酒。

菜品特色:

具有咸鲜口味;色泽鲜艳如鲜肉,味道香美胜腊味,别具风味,营养丰富,多食不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客家腊肉的腌制方法

全文共 1216 字

+ 加入清单

腊肉腌制方法

在我国,南方人有吃腊肉的习惯,他们到冬天就会自制腊肉,作为冬季的食物。腊肉主要是指肉通过腌制、烘烤加工而成的。腊肉保持的时间长,而且风味独特,很受人们的欢迎。那腊肉怎么做?

一、自制腊肉

材料:猪肉5公斤。调料盐150克,花椒25克,松柏锯末1.5公斤。

做法:1、腌渍。先把猪肉切成5厘米宽的长条,用竹扦扎上许多小眼,再用

炒熟的花椒、盐揉搓进味后,皮向下肉向上逐层摆放于陶瓷或搪瓷容器内(忌用金属器具),在最上层的应皮向上肉朝下,并压以重视。春、冬放在不结冻处,夏、秋季节放于凉爽处,鸡腌5天,每天倒翻一次。腌好后把肉的一端用绳穿好挂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晾晒至半干。

2、熏烟。把晾好的肉置于铁篦子上放在一口铁锅中,锅内底部放上锯末,盖好锅盖。用火烧锅,用据末早的烟把肉熏上色。熏好后挂于通风处,待水分全干。

3、食用。将熏好的肉皮在火上烧黄,然后用温水泡软,用刮子去沾污的泥士,将皮的黄面用刀刮净,再用温水洗一次,上屉蒸50~60分钟取出,切片盛盘即成。

二、迷你腊肉

材料:五花肉2000克,白糖120克,玫瑰露50克,生抽100克,老抽100克,盐60克。

做法:1、腊味飘香时,今年用了正宗的玫瑰露来腌,成品非常非常滴诱人,可惜老天只冷了几天,只够弄这么几根。

2、买回来的五花用热水清洗,然后放当风出吹干表面。

3、五花肉2000克,白糖120克(这次我用了砸碎的冰糖),玫瑰露50克,生抽100克,老抽100克,盐60克(我用的是海盐),腌上一个晚上,然后放通风处风干。

腊肉具有开胃袪寒、消食等功效,但是也不宜过多的食用,像老年人或者是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禁食。腊肉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容易产生致癌物质,所以不可每顿都吃。

客家腊肉的腌制方法

客家膜肉一般是在秋冬季节熏制,此时的气温比较低,而且阳光也比较充足,此时做出的膜肉容易干,也容易保存,而且品质是最佳的。那客家膜肉的腌制方法是怎样的?

客家腊肉的食材和调料:五花肉20000克,盐适量,八角茴香25克,桂皮15克,高梁酒500克。

客家腊肉的的家常做法:

1、取农家五花肉,切成条状。

2、将八角茴香、桂皮捣碎备用。

3、取一搪瓷盆,将五花肉平铺一层后,均匀洒入食盐、茴香桂皮末。

4、依此步骤,将五花肉铺满搪瓷盆,并倒入适量高梁酒驱蚊杀菌。

5、将五花肉浸泡24小时左右即可。

6、将五花肉挂于通风的屋檐处风干,切忌打到雨水。

7、约14日后,瘦肉较干、肥肉呈半透明状时即可准备薰制。

8、在铁锅中先后洒入少许糯米和白糖(糯米需覆盖锅底),并生柴火,准备薰烤。

9、取两片木棍架于糯米白糖之上,并放入风干的五花肉,合上锅盖。

10、中火烧至锅中冒烟,即改小火薰烤5分钟,停火即可。

11、利用柴火的余温薰至锅中无烟为止。

12、打开锅盖,色泽金黄的客家腊肉就薰制而成了。

在做客家腊肉时,要注意在铁锅上一定要先放一层糯米,然后才能撒白糖,如果顺序颠倒的话,就容易产生大量的浓烟而将铁锅烧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朱砂客家围屋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朱砂客家围屋位于玉州区南江镇岭塘村,是一种聚族而居,具有防御性质的城堡式组群客家民居建筑,围屋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居住在围屋的黄氏客家居民是清代乾隆年间从广东梅县搬迁至此的。

朱砂客家围屋座东向西,背靠山坡,依势而建,大门前有一块禾坪和半月形的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贼、防火、防旱等作用。整个围屋占地15000多平方米,布局以祠堂为中心两侧对称的纵向四排建筑,围屋的围墙高6米,厚0.7米,呈马蹄状环绕整个村落,墙体上遍布-眼,围墙上设有可作了望、射击用的炮楼,其防御功能不言自明。走进围屋,从高墙残壁凝固的历史伤痕中可以读懂聚族而居的客家人近千年的历史轨迹。在一个大围屋里居住着几百甚至上千同宗同祖同姓的血缘后代,繁衍生息,围屋是客家人的象征,是保护族人生命和财产不受外来侵袭的堡垒。朱砂客家围屋整体设计布局合理,讲究人文山水的和谐相融,张扬着中原文化的气韵,它是玉林乃至广西现存最大最完整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对研究客家文化和发展玉林旅游业有很大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君子垌客家围城群

全文共 3248 字

+ 加入清单

在闻名全国的白玉蔗、草席原产地、集散地--广西贵港市木格镇,有一个十分出名的小村落,但她的出名,却不是因为白玉蔗和草席,她的出名是因为有近二十座客家围城云集于这个开阔的田垌,是广西最大的客家围屋群,这是十分奇特罕见的客家人文景观。这个纯客家村垌距市区约四十多公里,叫君子垌。

垌,方言是指田地,在这里特指地名。这里的客家人十分崇文重教,开设了不少的私塾学堂,学风浓厚,很有儒家之风范,所以他们居住的田垌因此得名:君子垌,意思就是出人才的地方。清朝未年,浔州政府赐以君子垌“文化乡”称号,以此褒奖。客家人吃苦耐用,能文能商,较早便初具开放式新经济思想萌芽,鼎盛时期,曾引领木格、木梓等乡镇的商号与手工业制作业发展,民坊誉为“小香港”。

君子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三面环山,山上村边绿树环绕,渠边、田边翠竹青青,垌田平整开阔、土地肥沃,两条水渠自西向东、向北分别从垌边常年潺潺绕淌,这里乡村田园风光无限,盛产瓜果、草席、水稻、塘鱼,年年收成无忧,是一个特别有灵气、十分适合休养生息的地方。

一、君子垌客家人与围城

君子垌客家的迁徙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的一个民系,晋末之乱,中原汉人举族迁徙,之后每次朝代更迭,战火烽烟,更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南迁。这些南迁的中原人先是进入鄱阳湖一带,尔后溯赣江而上,往大山屏蔽的赣粤闽桂迁徙。这些中原人有两个称呼,一是官称:因为客家人中有不少人相对于本地人见识广些、比较有学识和富足,被当地土著人尊为客人,后来,当地官吏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定为“客籍”、“客户”,于是客户的人就成为“客家人”。二是民称:由于他们是从外地迁移过来的人,本地民坊中称他们为“来人”,显得直接、简短、上口。后来这些称呼就在各地沿用开来。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客家人纷纷从广东迁入广西,到贵县的则主要散居于木格、木子、桥圩、湛江、东津、大圩等地。木格镇君子垌村更是云集了黎、邓、叶、黄、李、陈、许、祝、钟、杜、曾、何、陆、范、烟、魏、刘、邱等十八个姓氏的客家人。据有关民间族谱记载,居住在君子垌的客家人已经兴旺发展到了二十六世。

围屋的称谓、区别由于地域差别,各地对客家建筑的称谓各有差异,江西称“土围子”、福建称“土楼”、粤北称“四角楼”、“六角楼”、“围”、粤东称“围龙屋”或“四角楼”、“围楼”、深港一带大都称“围”或“世居”。

围屋,是泛称,顾名意义即围起来了的房屋。严格来说围屋含两种,一种是外墙既是屋承重墙的,另一种是外城墙统一包围,内有窄长的通道将外城墙与屋墙隔离的。有学者认为称后者为城座或城池或许可能更为帖切些。顺便介绍一下,历史上把后者那条中间通道叫甬道、巷就叫甬巷。一般来说围城的规模大,一座围城里就容纳了许多屋和场地。准确地说一座围城就是一座大城堡。君子垌的客家建筑就是以城来称的。

围屋为中国民居六大建筑类型之一赣粤闽桂的“土楼”式与北京的“四合院”式、江南的“四水归堂”式、黄土高原的“窑洞”式、西南的“干阑式”、云南的“一颗印”式、东北的“木构架庭园”式、青藏高原的“碉房”,合称为中国民居六大传统住宅建筑类型。围屋是土楼的延变,不仅是客家先祖留下的宝贵文化遣产,丰富而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集建筑与美学于一体,是客家人在移居地定居生活与活动的“化石”,围屋成为客家人的一个标签,建筑文化的一个烙印,深深刻入到每一代客家人的灵魂之中。。

客家围城的几种形式客家围城因赣粤闽桂等地域的不同及主人的爱好不同,设计上各有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外乎几种主要形式。

一是圆形围楼。象天外来客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以福建龙崖的永定土楼最具恢弘气势。土楼是有中央大院的楼。二是方形围楼。这里也有长方形、正方形之分。如闽西的方土楼和粤北的主碉楼。三是城堡式围楼。这又以深圳的大方世居最为闻名.四是围龙式围屋。广东一带客家民居最为常见。五是四角楼。主要是长方形,它的特点是外部及内部结构变化多端。君子垌客家建筑就是属长方形的围城。五是碉楼式。开平碉楼最为经典,约四、五层高。六是其它:如半圆形围楼、椭圆形围楼、八角楼、围村式、堂横式围屋、杠式围楼等。碉楼一般是海外客家华桥所建,其它围屋或围楼一般是国内迁徙客家人建。

围城的最主要的两个特征同理,客家围城因赣粤闽桂等地域的不同及主人的爱好不同,设计上各有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外部看围城是封闭的,严然一个封闭的客家小社会,体现一个“围”字;从内部看围城是开放的,四通八达,象个迷宫,体现一个“通”字。

二、君子垌的围城群

据民国二十年>记载,君子垌的围城建筑始于咸丰年间,最早是里人黎诗文等人建筑的“云龙围”以及里人邓逢元建筑的“段心围”,之后黎氏、邓氏、叶氏等客家人的十七座围屋城相继在君子垌建成。

黎氏主要有:黎诗文故居云龙围、黎杰材故居同记城、黎太康故居畅记城(在长城、也叫桅杆城内)、双城、显记城、双城、显记城等;邓氏主要有邓启端故居隆记围城、邓建勋故居新城、邓逢元故居同心围、昌城、犁头城、紫金城、茂隆城、老屋城等;叶氏主要有谷坡城等。历史上黎氏相对而言尚文的多一些,围城建筑最早、独具特色,数量极多;而邓氏历史上比较富足,因此他们的围城也相当讲究、数量彼多。相传,近代有个已定居香港的君子垌籍人邓某某,就曾富甲一方,他的传奇故事远近闻名,流传至今;叶氏人口最多,城座也很不错,但数量最少。

贵县的围屋不多,一般是分布在木格、木梓、中里等乡镇,其中又以木格君子垌最为集中,与其它地方的客家围屋相比,君子垌的建筑更具特色,其一座方楼就是一座城,每座城占地四至三十亩左右。目前,君子垌以其城座多、规模大、文化底蕴厚、保存好的特点,在本次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很有希望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君子垌围屋曾经几多辉煌,继清朝未年被赐为“文化乡”后,民国二十三年的>记载,当年君子垌考取大专生及留学有数达25人,居然占全县236的10%强,同样,君子垌水利建设的成就该志也进行了记载。君子垌先后出了以留学美国并与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同为同学,最终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并颇有建树的黎杰材、在湖南大学任教授的黎颂初、早年赴日留学企望知识救国的黎大康、以及黎庚扬等七位县长、六十年代进京受到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接见的全国优秀教师黎佩英、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启金、居港商人邓建勋等为代表的一批君子垌籍客家杰出人才。目前他们的故居保管尚好。

如今,对于君子垌的人来说,客家围城群的建筑及其传说,是给外人看、外人听的,一代又一代,从小就生活在这环境中,已习以为常,这里平静恬淡的生活方式已经令他们的心情平静如水,不再有所触动。年轻人们纷纷外出,换一种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每座空旷的青砖古城一般都只有几个热心的老伯还在呵护着这座与他们同样年迈的古城。每当在夜色降临、度步在空旷的城池,怀旧总荣绕在他们的心头;每当访客到来,他们也都会不厌其烦地述说古城曾经的鼎盛、曾经的喧嚣与热闹。他们忠厚老实,个人也没有能力系统有效地宣传这一气势恢宏、别具特色的客家围城群落,而之前因远离城区,信息传播不远,也使得瑰宝在外界无人知,且不说以前,就说到2007初年,贵港至木格的公里还是坑洼不平的,外来人员进来十分不便,加之有关部门财力所限、正主抓经济,一时顾得上对此客家古城进行宣传、保护和挖掘,没能使得君子垌围城群这一难得的人文瑰宝走得更远更远。文革期间,垌子垌客家人受冲击较大,如此经典的、颇具有代表性、庞大的客家建筑群却无缘录入1993年出版的>,不知是否也受此影响?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君子垌围城群却以独富传奇的魅力,在民间通过口口相传,每天吸引不少探寻者,怀着深深的热望,幕名而来穿梭在各座围城中,一睹客家围城群落的风彩,目睹二百多年客家文化凝聚的结晶,感受其无声无息中释放出来的沉郁民俗、绵长的历史沧桑,体会客家人淳朴无华的天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他们都禁不住啧啧称奇,赞叹不已,他们回去后都不由自主花费几多笔墨去记录,花费大量的口舌赞扬这里独特围城的神秘风彩。

信息来源:贵港市旅发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贺州客家围屋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贺州客家围屋建于清乾隆末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围屋占地面积三十多亩,分南、北两座,相距三百米,呈崎角之势。南座三横六纵,有厅堂八个,天井十八处,厢房九十四间;北座四横六纵,有厅堂九个,天井十八处,厢房一百三十二间。整座围屋建筑为方形对称结构,四周有三米高墙与外界相隔,屋宇、厅堂、房井布局合理,形成一体,厅与廊通,廊于房接,迂回折转,错落有致,上下相通,屋檐、回廊、屏风、梁、柱雕龙画凤,富丽堂皇,是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艺术结晶,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美称。

客家围屋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的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古老独特的客家建筑、精雕细刻的百兽图案、古朴典雅的明清家具、历经百年沧桑的农家作坊、热情奔放的客家歌舞、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感人的客家历史传奇,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它全面地展示了客家人的人文历史。

面对这一幅幅神奇而古朴的画卷,贺州客家围屋将给您留下无限的遐思、美好的记忆!围屋奇异而神秘的建筑,纯朴而好客的客家人,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不失为贺州的旅游胜地。

广西贺州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贺州江氏客家围屋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贺州江氏客家围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氏客家围屋位于贺州八步莲塘镇,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之一。该围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整个围屋占地三十多亩,分北、南两座,相距300米,围屋四周有3米高的围墙与外界相隔,屋宇、厅堂、房井布局错落有致,井井有条,上下相通,屋檐、挡风板、回廊、梁柱雕龙画凤,富丽堂皇,是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艺术结晶。

2019年10月7日,江氏客家围屋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莲塘镇:莲塘镇位于贺州市东郊,镇政府距离市区8公里,总面积253平方公里,总人口7.6万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207、323国道和正在兴建的洛湛铁路穿镇而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三化两业”及八步区实施“三牌五圈”的工作思路,实施“项目立镇、农业兴镇、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4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

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在八步区莲塘镇白花村,是广西10个生态博物馆加一个民族博物馆“10+1”工程中的一项民族文化保护工程,也是中国首座客家文化生态博物馆。投资180万元,它由工作站、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和保护区四个部门组成,其中工作站、信息中心和展示中心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保护区由白花村和仁冲村组成。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独有的建筑形式,馆区内有大大小小的客家围屋近600间,主要是府第式、锁头屋和围龙屋三种形式。在展示区摆放有客家人-或生产用具以及客家人的-习俗展览,具有特殊的科研价值,是一个全方位了解客家文化的生态博物馆。

白花村:白花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曲木客家土围城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曲木客家围城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合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广西合浦县曲樟乡曲木村,有一座始建于1883年的土围城,因其保存较为完好,现已成为客家文化和建筑的“活化石”,是一个蕴含丰厚客家围城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

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曲樟曲木客家土围城,是广西第二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围城,是合浦县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具备很大的参观、开发价值。

曲木客家土围城位于合浦县曲樟乡政府的所在地曲木村内,背山面水,距六湖水库约500米。土围城占地约6050平方米,由“老城”、新城”两部分构成,城内的住民均为陈氏。现围屋的整体保存基本完整,大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

土围城是一方既独立又开放的客家风情园,内有滋养生命的老井,有朗朗吟诵的书声,其间还有鸟叫、虫鸣、犬吠、牛哞,是一曲乡村的天籁之音。走在土围城中,客家人的风柜、石牛(碌碡)、水烟筒、石碓,还有牛车、犁头、耥耙、挂在屋檐下的竹篓和飘在灰青瓦脊上的袅袅炊烟,令人胸际间充满乡愁的感怀。土围城外,淡淡的清风中,田间地头,客家汉子、客家女人正在辛勤劳作,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唱着“厌艾艾,担塘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馆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馆即是“鹤湖新居”,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占地面积24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4530平方米,南北宽166米,东西长109米。

这里是客家人开发深圳地区的历史见证,馆内收藏各类客家家具、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及族谱等文物400余件。基本陈列《客家生活起居室陈列》、《客家劳动工具展示》、《客家民俗风情展》等,较为生动地展示了客家先民劳动、饮食、婚嫁等诸多生产、生活场景。

票价:10元

地址:龙岗区龙岗街道罗瑞合村北街鹤湖新居

电话:0755-84297960

时间:9:00—17:00

地铁:3号线南联站C1出口

乘车指南:B751/M278/M307/M308到龙园路口

龙岗街道:2003年11月26日,龙岗区撤销龙岗镇改设龙岗、龙城两个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将在2004年1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龙岗街道:辖 新生、龙岗、南约、同乐、龙东、南联、盛平、龙岗墟、平南9个社区。龙岗街道的重要性是深圳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深惠、深汕一级公路和惠盐、深汕高速公路的交汇点,是深圳通往淡水、惠州、梅州、汕头、福建等地的必经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满堂客家大围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满堂客家大围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满堂围位于广东省始兴县隘子镇西南3公里处,是客家围楼民居建筑,中国五大民间传统建筑形式之一。

满堂围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咸丰十年(1860年)建成,历时28年,为当地富豪乾荣所建,是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特色客家民居建筑一一抵御性营垒式围屋。

围楼平面近似长方形,有十二院、九厅、六天井,建有平房、楼房、炮楼等居室数百间,包括大小祠堂、议事厅、民居、粮仓等。

占地1.3万平方米,正面还有门坪长180米,宽7米,鼎盛时居民800多人,由“中心围”“上新圈”“下新围”三组相对独立的围楼组成,各组围楼均环以外廊。

中心围平面呈“回”字形,四角楼最高四层,高17米,两翼卫城最高三层,高12米。四周墙厚近3米,外砌砖石。正中大理石条石券顶大门,高2.24米、宽1.27米,上砌一水池,水池下泻可制火攻。

回廊通道四通八达,楼墙角都有枪眼。地面用河卵石铺砌拼成图案,天花板图案与屋角彩色木雕相映成趣。整座建筑以“大、牢、讲究”而闻名。

满堂围是广东最大的一处客家围楼,其建筑既有古代雄浑朴实的气势中,又有近代精致高雅的韵味,集古代、近代客家民俗风情以及近现代建筑的源流和发展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

1996年满堂围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满堂村:满堂村位于隘子镇西南部,全村人口约1575人。满堂村坚持生态发展思路,形成了以香菇、宰相粉、林芝等为主的生态绿色产业,先已发展香菇种植100多亩,宰相粉加工厂20多家,林芝种植300多亩,2017年农民人均收入14482多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生态农业,实施开发路、桥、水综合配套设施建设,硬化村道2.1公里,新秀桥梁1座,生态河堤2300多米,修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客家民俗博物馆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民俗博物馆位于东源县仙塘镇,距市区12公里,依托一座古老的“府第式”民居--锁头独角楼而设立。仙塘镇附近有古民居建筑30多座,选作客家民俗博物馆的这座民居建于明末清初。客家民俗博物馆内陈列有100多件客家人在不同年代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都配有文字照片资料,陈列品中,有石磨、碓、八卦床、八仙桌、棕笼等实物。这座客家民俗语博物馆是迎香港百年回归、电视连续剧>前十集的主要拍摄地,开镜仪式就在此举行。

门票

5元

景点位置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距市区12公里

仙塘镇:仙塘镇位于河源市东北部,是县城所在地,距县城5公里。全镇总面积1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74亩;下辖1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2万人。仙塘镇水陆交通方便,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205国道、河义公路、东环路、河龙、粤赣高速公路、东江河等自南向北贯穿全境,设有仙塘火车货运站,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仙塘镇林业、矿产和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矿种有稀土、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万绿湖客家风情馆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万绿湖客家风情馆于2006年10月建成开馆,客家风情馆--由我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题写馆名的“万绿湖客家风情馆”以客家特有的骑楼建筑风格进行设计施工,展厅共分2层,建设面积近2000平方米,建筑风格完全按照传统客家建筑设计。抢救一批正在流失的民间珍品,唤醒人们对客家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高河源文化品位,不断促进河源文化、旅游的发展。客家风情馆的主要内容是:以客家喜庆文化为灵魂,通过不同时期的历史图文和珍贵实物利用多种展示手法,生动演绎客家“八喜”,翔实展示河源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的历史渊源、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民间工艺、生产生活习俗等。馆内收集的藏品多达3万多件,其中展出的有5千多件,都是一些珍稀的民间藏品,该馆广东省目前首个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展出客家文化的博物馆。

信息来源:河源万绿湖风景区官方网站万绿湖镜花缘旅游区水月湾龙凤岛镜花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龙花洞客家文化村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龙花洞客家文化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湖镇响水下洞村。项目占地总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分三期开发.文化村地属珠三角边缘地带罗浮山脉。东南与惠州、惠阳连接; 东北与河源、紫金相接;西北与增城、龙门相邻;西南与东莞相依。毗邻广州、深圳、港澳,车程均在两小时之内; 广汕公路贯穿而过,与205、324国道连接;广惠、惠河、广河高速境内交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龙花洞客家文化村集热情漂流、瀑布酒巴、温泉水疗、户外拓展、生态别墅、商务会所、会议中心、度假酒店、民俗文化、特色购物、科教种养等项目为一体的综合型多功能生态旅游度假景区。景区分期实现食、住、娱、游、购一条龙服务;并规划构建成为粤东文化度假旅游的一颗璀灿明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秋长客家围屋群

全文共 1997 字

+ 加入清单

千年客家文化,百年红色经典。秋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突出的地方特色,“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位智者运用《滕王阁序》对秋长的精妙解读。拥有着绚烂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遗存的秋长先后入选了省和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是惠州市首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其中客家围屋群是秋长最具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代表。

客家围屋融合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等文化精髓,充分展现了建筑艺术的高深造诣。秋长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落建筑,尤其是各式客家围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置身于客家围屋中,你能无处不感受到来自客家文化的魅力。秋长是粤东地区客家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据统计,被誉为我国民间四大特色建筑之一的客家围屋在秋长就有200多幢,占地面积最大的有两万多平方米。

秋长客家围屋形式多样,既有围龙屋架构,也有四角楼形态,既有岭南风格的,也有西洋情调的,样式之多几乎涵盖了客家围屋各个时期的形制和风格,被外界冠以“粤东客家围屋的博览园”之称。秋长客家围屋还吸收了广府建筑和潮汕建筑的艺术精华,增添了建筑的安全元素,大大提高了围屋自身的防御能力;同时在空间布局上也大有讲究,使空间结构功能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些围屋大多规模宏大,前有月池,后有封围树,依山就势而建,历数百年而不倒。客家围屋中以叶亚来故居碧滟楼、叶挺故居会水楼和会龙楼最具代表,突出展现了客家围屋筑造的最高水平。

现存的秋长历史建筑主要以清朝的为主,尤以乾隆年间和清末居多,是客家民居受广府建筑影响最直接的地区。南阳世居、会龙楼、碧滟楼、挺秀书院都颇具有代表性,学术上统称为归善式客家围楼。外墙材料多为三合土,少量以生土夯筑,厚重朴实,墙上分布着瞭望窗口及枪眼,配以前面开阔的水塘和高筑的塘坝,战略地位上易守难攻,防御功能堪称一流。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些客家围屋屡屡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同时也为勇士们提供了最温暖的安牺地。客家围屋规模恢弘,造型气派,在楼顶还筑上角楼,那里既是防御的制高点和观察哨,又是住户人各自管理的塔楼。内部主体建筑则为砖木结构,梁栋、廊墙等均有工匠巧夺天工的赋形,内墙壁画色彩分明、栩栩如生、寓意深刻、引人入胜,处处散发着客家人崇尚文化、追求艺术的气息;建筑内部生活系统完备,天井、水井和排水系统样样齐全,天井既能通风,又能采光,设计精巧、功能完善。

如由马来西亚著名侨领“吉隆坡王”叶亚来出资建设位于周田村的碧滟楼,始建于1884年,面积约2000平方米,平面呈中轴对称,是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四0围屋。正门接开阔的禾坪,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水塘两端对称矗立多对旗杆夹(功名碑)。

一进门楼则紧接横向相连三内门的庭院,围屋内纵向分三路,正内门通深三进的传统式祠堂建筑,其余两边内门通向二路的居室,居室中以宽阔的庭院相隔,居室区又细分各设置“天井”的单元,形成“九天十八井”之佳构。门楼、祠堂、居室、碉楼皆以廊房、廊道和回廊连接和相通,庭院错落有致,其空间布局十分合理和实用,整座建筑浑然一体,气势恢宏。

围屋艺术装饰侧重于外围及祠堂内部的建筑上,居室建筑则以实用性为主。外墙和四角雕楼上设飞檐,除保护墙体外更增层次感。如碧滟楼正门上方镶嵌清代惠州名士江逢辰书“碧滟楼”石刻门额,其上置一牌楼,墙体上端塑正脊两卷纹翘角,碉楼正脊两端饰博古纹灰塑,垂脊亦为卷纹翘角,颇为生色灵动。中心祠堂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格调高雅、装饰细致巧究。前厅和中堂各置门屏,前院左右厢廓、中堂及前檐两侧置雕花屏风,梁柱、檐板、柁橔、雀替等构件均饰以花鸟走兽为主题的浮雕、通雕,上加以金漆彩绘,显得富丽堂皇,内墙则配以传统题材而作的书画,其富于观赏的同时,更添几分清雅。

秋长客家围屋不但是客家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同时还蕴含着深厚历史人文底蕴。如“北伐名将”叶挺故居和祖居就是客家围屋的典型;如碧滟楼,除由“吉隆坡王”叶亚来捐建外,还是我国著名古玺印学专家、故宫博物馆原副主任叶其峰的旧居;如会龙楼门楼后浮塑着“为善最乐”四个大字,在解放初期曾作为东江革命学校旧址,抗日战争时期,惠阳县委、特委曾在此办公。

客家围屋是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蕴含了客家人千百年的人文精神。正因有屹立千年不倒的客家围屋,客家文化才源远流长,传承千古。

信息来源:惠州市惠阳区地方志办公室

秋长街道:秋长街道位于惠阳中南部,东南与淡水街道连接,西南与深圳市坪山、坑梓、龙田街道接壤,北部与新圩东北部毗邻三和街道,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S358、X225、惠南大道、惠阳环城路纵横交错。辖区总面积为109.9平方公里,设10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下设184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街道户籍人口32542人,流动人口约17万人。共有党支部182个、15。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客家围屋——碧滟楼叶亚来故居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围屋——碧滟楼(叶亚来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碧滟楼位于秋长街道周田村,是清代著名华侨领袖“吉隆坡之父”叶亚来的故居,与叶氏宗祠相距大约1公里。建于1889年,是叶亚来发达后回乡捐建,也是他成功的标志。

客家围屋——碧滟楼

碧滟楼是集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传统四0围屋,正门接开阔的禾坪。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水塘两端对称矗立多对旗杆夹(功名碑)。平面呈长方形,长60多米,宽近37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

从远处看依山而立,非常壮观。昔日的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0建筑上看得出来。与其他众多古民居相比,碧滟楼气势恢宏,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

故居正门上方镶嵌“碧滟楼”三字石刻门额是清代著名才子江逢辰所书,其上置一牌楼,墙体上端塑正脊两卷纹翘角,碉楼正脊两端饰博古纹灰塑,垂脊亦为卷纹翘角,颇为生色灵动。一进门楼则紧接横向相连三内门的庭院,围屋内纵向分三路,正内门通深三进的传统式祠堂建筑,其余两边内门通向二路的居室,居室中以宽阔的庭院间隔,居室区又细分各设置“天井”的单元,形成“九天十八井”之佳构。门楼、祠堂、居室、碉楼皆以廊房、廊道和回廊连接和相通,庭院错落有致,其空间布局十分合理和实用,整座建筑浑然一体。气势恢宏。

围屋艺术装饰侧生于外围及祠堂内部的建筑上.居室建筑则于实用性为主。外墙和四角碉楼上设飞檐。除保护墙体外更增层次感。中心祠堂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格调高雅、装饰细致巧究。前厅和中堂各置门屏。前院左右厢廓、中堂及前檐两侧置雕花屏风,梁柱、檐板、柁椁、雀替等构件均饰以花乌走兽为主题的浮雕、通雕,加以金漆彩绘,更显得富丽堂皇,内则配以传统题材而作的书画,其富于观赏的同时,更添几分清雅。

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

信息来源:惠州市惠阳区地方志办公室

叶亚来(1837~1885)叶亚来,原名茂兰,字德来,广东惠阳县秋长镇周田村人。出生于贫苦农家。读过两年私塾,14岁开始替人放牛或打短工为生。清咸丰四年(1854),叶亚来随乡亲出国到盛产锡矿的马来亚谋生。先在马六甲北10英里处榴■木连冬加的小镇替人筑塘养鱼。4个月后经族叔介绍到吉山一间油米杂货商店作伙计。咸丰六年(1856)初,靠同乡引导,在一锡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