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俗

民俗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民俗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民俗问题。

分享

浏览

4893

文章

576

春分时节各地有哪些民俗活动

全文共 1851 字

+ 加入清单

春分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自古这一天就有立蛋、吃春菜、送春牛等民俗活动。除此之外,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春分老习俗,你见过多少?还记得多少?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各地民俗活动,希望能帮到你。

地方特色

吃春菜、吃太阳糕

昔日四邑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是潮汕地区特产的品种。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慢慢地这也成了一个习俗。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北方也有吃春菜的习俗。在京津一带,吃春菜多是在“打春”(立春)时候,成了“告示人们春天真的来了”的一种仪式。

太阳糕是昔年北京人祭祀太阳神所用的主要供品,现已消失约百年。近来,糕点铺也恢复传统,推出特色太阳糕。太阳糕上面印着红色的“太阳”,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食俗专家称,春分节气气候温和,阳光明媚,应适当进食糯米、红枣等来调节身体机能的平衡。“太阳糕”以糯米制皮,内包枣泥馅,馅中还加入了白瓜仁及秘制桂花,既有五谷丰登的寓意,又满足了人们食疗的要求。

民俗活动

春分立蛋

“春分到,蛋儿俏”。传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立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人们以此庆祝春天的来临。我国很多地方举行立蛋比赛,春分成了立蛋游戏的最佳时光。

春分这一天为什么鸡蛋容易竖起来? 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易于竖蛋成功。更重要的是,鸡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点。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和决定一个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个点和由这三个点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这个三角形,那么这个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此外,最好要选择生下后4—5天的鸡蛋,这是因为此时鸡蛋的蛋黄素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的竖立。

放风筝、踏青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孩子们在春分期间放风筝是很古老的春季娱乐活动。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蛰伏了一个冬天,每逢春分时节走出家门,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趁着和暖的东风,奔跑着放飞风筝。一颗颗满怀期待的心随着各式各样的风筝纸鸢,在万里晴空中自由飞翔!与生机勃勃的早春时节相得益彰。

农事活动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

群众经验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要根据天气情况,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

春分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

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着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朋友要加强蓄水保墒。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七夕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全文共 3455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那么古代七夕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古代七夕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乞巧节

纵观七夕民俗活动,多与七夕民俗的两大主题:“乞巧”、“婚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七夕民俗都是从这两大主题发展出的习俗。同时又因为这两大主题与女人关系密切,所以七夕民俗纪念活动的主体是年轻的女性,七夕也就因此被称作“女儿节”,或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清代《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是大家闺秀一年12个月的贵族生活。其中一幅名为《桐荫乞巧》的,正是对京中“七夕”风俗的描绘。全画细致地展示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场面:七夕之夜,女人们以碗装水置于庭院,然后将一束针散放其中,人们争相观看在水中呈列的图案,据说图案的形状越好看,放针者的手就越灵巧。这就是清代七夕节盛行的“投针乞巧”,也叫“丢巧针”。与针线有关的“乞巧”活动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主要有“蛛丝乞巧”、“穿针乞巧”、“投针乞巧”、“兰夜斗巧”等。

蜘蛛乞巧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即指一种小蜘蛛。唐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也写过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宋代《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穿针乞巧

周处《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牵牛也)织女。”唐诗人祖咏《七夕乞巧》诗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穿针乞巧者,或穿七孔针,或穿九孔针,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为巧。《醉翁谈录》:“其实此针不可用也,针褊而孔大。”

“穿针乞巧”,是较早的出现的乞巧方式之一,即首先制作不同类型的多孔针,有双眼、五孔、七孔、九孔等不同的乞巧针,然后由年轻女性在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谁先穿过就是“得巧”。关于乞巧穿针的民俗最早始于汉,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最早记载了穿针乞巧的民俗:“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荆楚岁时记》中也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的记载。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则记载得更为详细,不仅记有七夕彩楼,还有祭祀摆设,更包括了穿针乞巧的竞赛规则:“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作为后续发展,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中则有:“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后世的穿针乞巧民俗基本以此为准绳。

古代七夕送的礼物

同心结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宋代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词。言为心声,所谓“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结这个汉字就象是一张“不舍心怀、情用牢结”的网,却网不尽天下痴儿女故事的万一,目睹神伤。

团扇

越国大夫范蠡到诸暨城南苎萝山寻觅贤良,却与赤足浣纱的西施一见钟情,而且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约。心灵手巧的西施便用麦草编成扇,将自己的容貌用彩丝绣于扇芯,送予范郎。

古人在以诗词表达自己心声时,也不忘用团扇作指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西汉时期的团扇,因为它洁如明月,蕴涵着团圆、欢聚之意,很容易就被女性细腻、温婉、浪漫的性情发现和选择,将它视为纯洁爱情的象征。

如意

古代宫廷里的不少地方都会摆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赏。除此之外,如意还作为一种信物,在皇帝选后妃时,皇帝执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宫中还是一种高贵的礼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庆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献如意。

七夕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七夕节的由来,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尤其是鹊桥相会的传说密切相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千古流传,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小说之一,故事有不同的版本,流传最广的版本如下:

牛郎是一个命运凄苦的放牛娃,因爹娘早逝而随兄嫂生活。心狠的哥嫂不但对其百般虐待,最后还为了独霸家产把他赶出家门,只分给他一头老牛。然而,哥嫂没有想到的是,这头老牛竟然是被贬下凡间的灰牛大仙,它不仅能说人话,还知道天上仙女下凡沐浴的时间和地点。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趁仙女沐浴时抱走了一位仙女的衣裳——这位仙女乃是天上专司织锦的织女。失去衣裳的织女无法按时回到天庭,又被牛郎的真情打动,于是留在凡间,与忠厚老实的牛郎结为佳偶。婚后,织女教会了乡亲们养蚕抽丝织绸缎,还为牛郎育下了一儿一女,小日子过得很幸福。那头老牛在死前,叮嘱牛郎剥下它的牛皮,悉心保存,以备日后之用。

织女私自下凡与牛郎结合一事,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派遣天兵天将下凡,将织女强行带走。情急之中,牛郎记起老牛临终的嘱咐,急忙披上牛皮,挑上一对儿女乘风追随。牛皮发挥着神力,眼见就要追上织女一行,王母娘娘却拔下了头上的玉簪当空一划,顷刻之间,在牛郎的眼前就出现了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银河,将他和织女分开。但痴情的牛郎不忍离去,他带着儿女苦苦守候在河边,而隔河相望的织女也终日哭泣,再也织不出美丽的云锦。

时间长了,王母娘娘也被织女和牛郎的真情所动,许可他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每到这天晚上,人间的喜鹊都会飞往天上,在银河之上架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就靠这座鹊桥共赴佳期。相传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在人间是看不到一只喜鹊的。而在黎明之前,喜鹊们必须飞走,牛郎织女也得赶在鹊桥消失之前匆匆话别,回到银河的两边。

七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小小蛛网,历代验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穿针乞巧

可以说,穿针乞巧本是来源于七夕的爱情婚育文化,而后发展成为最主要的七夕节俗游艺活动。乞巧风俗日渐兴盛,还发展出了许多“流派”。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

“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展开阅读全文

小满节气的民俗一览

全文共 4703 字

+ 加入清单

小满节气后,苦菜已经枝叶繁茂;之后,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在小满的最后一个时段,麦子开始成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满节气的民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小满如何养生

1、切记夏不坐木

小满之后,尽量少坐户外木椅。由于气温升高,雨水增多,久置露天的木质椅凳会因露打雨淋含较多水分,虽然表面干燥,但经太阳一晒,便会散发潮气。长久坐在上面,容易诱发皮肤病、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如果想晒晒太阳或稍作休息,坐时别忘加层垫子。

2、不要过量进食生冷食物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人们往往喜爱用冷饮消暑降温,但冷饮过量会导致腹痛、腹泻等病症。此时进食生冷饮食易引起胃肠不适而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健全,老人脏腑机能逐渐衰退,故小孩及老人更易出现此种情况。因此,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过量进食生冷食物。

3、慎洗冷水澡

小满之后,也是因为天气渐热的原因,许多人喜欢用洗冷水澡。对此,专家特别提醒说,冷水澡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如体质弱者或患有高血压、关节炎者就不宜洗冷水澡,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4、穿衣有讲究

小满过后,气温逐渐升高,此时的着装宜宽松舒适,不仅活动方便,而且通风透凉,有利于散热。一般来说,服装覆盖身体面积越小,体温散失越快,但在炎热的夏季,不要误以为穿的越露就会越凉快,因为只有当外界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暴露才会有凉快感。当外界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暴露面积不宜超过人体总表面积的25%,否则热辐射就会侵入皮肤,反而更热。

5、不宜赤膊贪凉

闷热的夏天,有些人总喜欢光着脊梁,以为这样凉快,其实未必如此。从生理角度分析,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而且还靠皮肤辐射等。据测定,在气温18-28摄氏度的环境里,人体体温的70%靠皮肤辐射、对流和传导散热;气温达到35摄氏度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所以,如果这时赤膊,就容易吸收热量,非但不凉快,反而会感到更加闷热。

6、多吃素食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饮食调养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可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鲫鱼、草鱼、鸭肉等,忌吃肥腻油煎等容易生湿助湿的食物。

7、多吃点“苦”

天热吃“苦”,胜似进补。一到夏天,因为炎热,很多人会食欲不振。而苦味菜胜在“入心经而降心火,去心火而神自安”,人的味蕾对苦味比较敏感,而且吃了苦食可以泻火解暑,健脾开胃,增加食欲,促进消化,正是一举多得。

8、阴雨天切忌光脚穿鞋

阴雨天的温度和湿度都适合真菌的繁殖,如果不注意的话,人就容易患上皮肤病或使原有的皮肤病发作。尽管阴雨天是容易患上皮肤病的天气,但如果做好准备工作,还是可以将患病几率降低的。

例如,在阴雨天时如果皮肤沾到了雨水,不论雨水是否干净,都要及时将雨水擦拭掉,有条件时要尽快用干净的清水冲洗皮肤。阴雨天最好不要光脚穿鞋子,也最好不要穿露脚趾的鞋子,尽量穿着透气性好的鞋子和袜子。尤其是脚部有皮肤病的人,要远离雨水的侵袭,晚上回家要用温热的水洗脚。

9、少吃辛辣肥腻、生湿助湿的食物

小满过后,雨水渐多,空气滋潮湿热,皮肤蕴湿生热,容易引起风疹、风湿疹、汗斑、湿疹、湿性皮肤病、足癣等,《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所以在饮食方面要少吃辛辣肥腻、生湿助湿的食物。

因此,诸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性属温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各种海鲜发物、牛、羊、狗、鹅肉此类的美味,要在小满节后适当节制摄取,避免诱发各种皮肤病,从源头做到“防热防湿”,“未病先防”。

10、多吃利尿的食物

其实,有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有保健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甚至还可起到美容的效用。

11、多做运动要早起

此节气积极进行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也是很有心要的。我们应当顺应阳消阴长的则律,锻炼者应当早起晚睡,早晨锻炼最好在清晨。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为宜。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应当以刚出汗为度。锻炼时间不宜过长,在间歇时,可饮淡盐水或清凉退暑饮料(绿豆汤、果汁、金银花水等)。锻炼后,应用温水洗澡。浴后,进行5~6分钟自我按摩,并躺下歇息片刻,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

12、多进稀食有利补养

专家指出,多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13、给自己制造一个出汗的机会

我们白天几乎都在有空调的环境中待着,身体出的汗肯定不会太多,而出汗又是最好的排毒方式,而且还能加强新陈代谢。因此,现代人,尤其是办公室白领最需要的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出汗的机会。夏天睡觉时,能不开空调就尽量不开空调,甚至连电风扇都不开。

小满节气民俗

小满是反应农业物候的节气,在这期间的民风习俗也多与农业生产有关。

1、祭车神

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在相关的传说里,“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最有趣的地方是,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有祝福水源涌旺的意思。

2、祭蚕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丝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蚕是娇养的“宠物”,很难养活。气温、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恕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祈蚕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各家在哪一天“放蚕”便在哪一天举行,但前后差不了两三天。南方许多地方建有“蚕娘庙”、“蚕神庙”,养蚕人家在祈蚕节均到“蚕娘”、“蚕神”前跪拜,供上酒、水果、丰盛的菜肴。特别要用面粉制成茧状,用稻草扎一把稻草山,将面粉制成的“面茧”放在其上,象征蚕茧丰收。

族长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到小满黎明燃起火把吃麦糕、麦饼、麦团,等族长以鼓锣为号,众人以击器相和,踏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干为止。

3、小满动三车

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江南地区,自小满之日起,蚕妇煮蚕茧开动缫丝车缫丝,取菜籽至油车房磨油,天旱则用水车戽水入田,民间谓之“小满动三车”。

4、看麦梢黄

在关中地区,每年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出嫁的女儿都要到娘家去探望,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这一风俗叫做“看麦梢黄”,极富诗意。女婿、女儿如同过节一样,携带礼品如油旋馍、黄杏、黄瓜等,去慰问娘家人。农谚云:“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杠枷,娘看冤家。”意为夏忙前,女儿去询问娘家的麦收准备情况,而忙罢后,母亲再探望女儿,关心女儿的操劳情况。而小满叫起来,也像极了一个乡村女孩的名字。

5、夏忙会

有些地方还会举办夏忙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和购买生产工具、买卖牧畜、粜籴粮食等,会期一般3-5天,届时还会唱大戏以助兴。

小满养生要注意什么

1、少熬夜

由于小满节气后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疲劳。如果长期熬夜,造成人的生理机体和新陈代谢系统的紊乱,导致内热上火,很容易引起便秘、口腔溃疡、咽痛等上火症状。所以,在炎炎夏日预防内热的有效方式,就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2、穿衣讲究

小满过后,气温逐渐升高,此时的着装宜宽松舒适,不仅活动方便,而且通风透凉,有利于散热。一般来说,服装覆盖身体面积越小,体温散失越快,但在炎热的夏季,不要误以为穿的越露就会越凉快,因为只有当外界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暴露才会有凉快感。当外界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暴露面积不宜超过人体总表面积的25%,否则热辐射就会侵入皮肤,反而更热。

3、避免受寒

小满后气温明显升高,雨量增多,但早晚仍会较凉,气温日差仍较大,尤其是降雨后气温下降更明显,所以要避免贪图凉快而着凉受风,尤其是晚上睡觉时。否则寒湿邪气停留肌肤,郁而化热,易引起风疹、湿疹等皮肤疾病;驻留关节,容易引发各类风湿性疾病等。虽然现在一般不会在石头或冷地上睡觉了,但空调、凉席、冷水澡、短裙等所带来的寒湿未必就小。若不慎受湿寒,可通过运动或热水澡将湿邪祛除。

4、慎洗冷水澡

小满之后,也是因为天气渐热的原因,许多人喜欢用洗冷水澡。对此,专家特别提醒说,冷水澡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如体质弱者或患有高血压、关节炎者就不宜洗冷水澡,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5、少吃冷食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人们往往喜爱用冷饮消暑降温,但冷饮过量会导致腹痛、腹泻等病症。此时进食生冷饮食易引起胃肠不适而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健全,老人脏腑机能逐渐衰退,故小孩及老人更易出现此种情况。因此,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过量进食生冷食物。

6、不要乱发脾气

天热人易出汗,而中医向来视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自然易消耗心脏阴液,导致心阳更加虚亢,人也会觉得疲累,这叫“壮火食气”,也就是火太壮会消耗掉我们身体里的气。因此,在夏季这种暑气当道的气候条件下,需要时时关注心火对人体的伤害。首先,就是不要乱发脾气,火上浇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也提到“使志无怒”,就是要人注意不要因为心情烦躁而滥发脾气。“使气得泄,若所受在外”,要气之宣泄平和、畅达,如其所受在外―样舒畅。

小满养生的注意事项还没有介绍完,请您接着往下看。

7、预防皮肤病

由于夏季天气湿热,易滋生蚊虫,引起皮肤瘙痒或感染等症状,所以,预防很重要。这就要求注意居家和个人的卫生。勤换洗曝晒被褥和贴身衣物,铲除病菌在湿热天气里滋生蔓延的“温床”。

8、注意饮食卫生

进入小满时节,由于天气变热,食物很容易变质腐败。“病从口入”,所以,要尤其注意饮食卫生。尽量避免吃生冷食物,不吃隔夜食物,对于消暑降温的饮品,也要适可而止,从而有效预防腹痛、腹泻等疾病。

9、适宜户外运动

小满节后早、晚天气较凉快,更适合户外运动,而以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最为适宜。另外下棋、书法、钓鱼等,也是值得推荐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而在小满开始后的夏季,运动不宜剧烈,以防止大汗淋漓,伤阴也伤阳。

10、多吃素食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饮食调养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可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鲫鱼、草鱼、鸭肉等,忌吃肥腻油煎等容易生湿助湿的食物。

11、少食辛辣肥腻、生湿助湿的食物

小满过后,雨水渐多,空气滋潮湿热,容易引起风疹、湿疹、湿性皮肤病等疾病,所以在饮食方面要少吃辛辣肥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海鱼、虾、蟹、牛、羊、狗、鹅肉食物,要在小满节后适当节制摄取。

12、多吃点“苦”

天热吃“苦”,胜似进补。一到夏天,因为炎热,很多人会食欲不振。而苦味菜胜在“入心经而降心火,去心火而神自安”,人的味蕾对苦味比较敏感,而且吃了苦食可以泻火解暑,健脾开胃,增加食欲,促进消化,正是一举多得。

展开阅读全文

小雪的民俗活动介绍

全文共 3207 字

+ 加入清单

小雪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它有哪些民风民俗呢?在华夏大地,人们在那段期间会举行哪些活动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小雪的民俗活动介绍大全,欢迎阅读!

小雪物候特征有什么

小雪物候特征有什么: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成冬

一候虹藏不见。这里的“虹”指的就是雨后的彩虹,一般在夏季的时候,雨后在阳光的作用下偶尔会有彩虹出现,而彩虹的出现需要雨水,需要阳光,也需要温度。小雪节气到来之后,气温非常低,雨水在低温下便会形成了冰雪,所以彩虹也就不会在这个时节出现了。“虹藏不见”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时节后彩虹就不见了,就像藏起来了一样。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在我国传统的概念里,“天气”为阳气,“地气”为阴气,所以小雪节气的时候,阳气会上升,阴气会下降,因为阴阳一升一降两者没法相通难以达到平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阳失调不通,从而导致万物没有生机。这便是小雪节气的一大气候特点。

三候闭塞成冬。这个要联系到上一候的阴阳不通,因为该时节阴阳不通了,所以万物闭塞无生气,这样的景象便是冬季的景象了,就像一切事物都进入了冬眠一样。

综上所述,小雪三候反映的物候现象是,彩虹不再出现了,阳气和阴气一个上升一个下降,两者难通,导致万物看起了像是闭塞了一样没有生机,这便是冬季到来了。

小雪的民俗活动

腌制腊肉

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腊肉的习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对腊味情有独钟。

广州人最喜欢用腊味来做腊味萝卜糕、腊味煮香芋,还有腊肠炒蜜豆。在秋冬寒冷的天气里,打开盛满腊肉、腊肠的煲仔饭,饭香与肉香扑面而来,两者融合得天衣无缝,温暖香糯的煲仔饭就是最适合冬天的美味了。食用腊肉等腌制食品时可适当配些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如青椒、苦瓜、橙子等,既降低了亚硝酸盐的危害,又增加了菜的营养。

刨汤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很适合冬季养生食用。

酿酒

我国人民懂得酿酒,早在夏朝就开始了。(战国策·魏策)中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世本》(战国时赵国史书)中则记载“少康作林酒”。到了商代,农业逐渐发达,酿酒的原料更加丰富,饮酒的风气也愈加盛行、商朝的器皿中,爵、“尊”、解、辈、基、壶、等等,都是酒器。《尚书·微子篇》记载:“殷邦方兴,沉酗于酒”,“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及至周朝,周公将卫地封给殷朝的遗民康叔,特地作《酒浩》一文作为劝勉。可见殷人嗜酒之深。周朝的杜康以善于酿酒而闻名。他改良酿酒的方法,使其获得极大进步。政府之中也有酒正的官职,专门掌管与酒有关的政令。

品尝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有纯糯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与小米拌和做的,还有玉米与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还用粘米与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种用木雕模做的,模内刻有图案花纹,俗称“脱粑”。糍粑的制作非常费人力必须要几个人一起才能制作完成。

农谚所说的“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里“碌碌烧”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语言,“碌”,是像车辘那样滚动,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像车辘那样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滚动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烧”,即是热气腾腾。吃糍粑一要热,二要玩,三要斗(比较),才过瘾,才能体味“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的农家乐趣。

晒鱼干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小雪艾灸哪些穴位

男人常灸肾俞穴——固本补肾防冬风

在对于男性而言的话,冬季正是艾灸的好时节,也正是进补的好时节,男性朋友可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了,冬季气候寒冷,多种影响男性功能障碍的疾病开始慢慢重现,有不少患有男性功能障碍、前列腺增生、急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的男士会出现症状反复或加重的情况。

男性在进行艾灸的部位是肾俞穴,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肾,肾脏也。俞,输也。肾俞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女人常灸关元穴——暖冬补气驱体寒

女性本身就是属于寒冷的体质,所以在冬季的时候是更应该进行艾灸的,冬季不同于春夏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气温寒冷,天气变幻莫测,且早中晚温差大,女性生物钟紊乱、经常性引发宫寒。东季人体抵抗力相对下降,对于原本就有妇科疾病的患者而言,冬季更是妇科病高复发时节。

关元穴位于肚脐下三寸,是女人暖腹暖宫的大穴,常灸关元穴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老人常灸足三里——延年祛病身心暖

冬季是老人的最难熬的一个季节,天气骤冷,早晚温差大,随着老人的体质慢慢变差、各项机能的严重退化,冬天祛病抗寒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任务。“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古人用灸法来治疗疾病的记载很多,灸的作用不但能治病,而且对人体有突出的保健作用。

《千金方》记载“灸五百壮,少亦灸一二百壮”。灸之可使身体阴阳平衡,收到祛病延年之效,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谓。中老年朋友身体阳气越来越弱,冬季风寒入体,更应坚持艾灸,虽不一定能活到孙思邈的年纪,但绝对可以延年益寿。

小雪节气适合艾灸养生,尤其是体质虚寒人群,下边介绍8个穴位治疗,希望能帮助你养出好身体。

①小雪节气艾灸养生:补中益气艾灸养生穴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②小雪节气艾灸养生: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③小雪节气艾灸养生:独灸关元养生方

【施灸方穴】关元。

【方穴功用】补元益气、温肾健脾、补肾固脱、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补肾纳气、温阳利水、补血调经、温暖下元、补虚泻实、延年保健。

【方穴主治】可用于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关元还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阴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④小雪节气艾灸养生: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

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⑤小雪节气艾灸养生: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高血压: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冠心病: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⑥小雪节气艾灸养生:消化系统艾灸养生方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⑦小雪节气艾灸养生:神经系统艾灸养生方

大椎、身柱、肾俞、足三里。

⑧小雪节气艾灸养生:泌尿生殖系统艾灸养生方

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体质虚弱的人在季节变化或寒冷空气来袭的时候很容易患上疾病,这些疾病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在预防疾病发生时我们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自己身体的情况,让自己尽快的适应环境。中医中的艾灸方法就能调动身体的各项机能,是身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春节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全文共 189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也叫新春、年禧、大年、新岁、新年、新禧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这足以见识到春节的多样性。春节由来悠久,承载的历史文化多种多样。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春节的民俗活动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年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年”、“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号,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1、扫尘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

3、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扫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这都是怀念故人。

5、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6、守岁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守岁含有两层意思: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7、压岁钱

压岁钱也叫“压岁钱”“压祟钱”“压胜钱”“压腰钱”。除夕吃完年夜饭,由尊长或一家之主向晚辈分赠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儿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因为“岁”与“祟”谐音,“压岁”即“压祟”,所以称为“压岁钱”。因为是守岁夜给钱,所以又称“守岁钱”。

8、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开门爆竹”一说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9、拜年

大年初一清早,大人小孩穿着节日的盛装,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家中拜完年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相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四季平安”等吉言

古代人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

教坊自乐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拜年送名片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到明代仍然如此。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宫中赐银幡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南宋沿习了北宋风之风,《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初七饰梅花妆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馈春盘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五辛盘又称春盘,就是在立春日,用蔬菜、果饼、糖果等汇集在一个大陶盘里,亲友间相互馈赠、共同享用,取生机蓬勃、迎春纳福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芒种时节的民俗活动

全文共 1609 字

+ 加入清单

芒种期间,如果计划饮食,从效果上看,百合具有清心除烦、宁心安神的作用;山药可以助消化,治疗倦怠无力、食欲不振、腹泻等效果较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芒种时节民俗活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有关芒种的谚语

1、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

2、芒种夏至,水浸禾田。

3、芒种落雨,端午涨水。

4、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

5、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

6、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

7、芒种打雷是旱年。

8、芒种打雷年成好。

9、芒种闻雷美自然。

10、芒种刮北风,旱情会发生。

芒种气候特点

芒种可以说是盛夏的前奏。芒种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可能会出现在芒种期间。

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

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

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江南地区将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插秧播种的画面。

芒种时节的民俗活动

挂艾草

天气越来越热,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故5月有“百毒之月”之称。古时门楣悬艾草,为的是驱赶蚊虫。又因为此节气正逢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前后,家家户户在门楣悬挂菖蒲,藉以避邪驱毒。所以,古时又称五月为“蒲月”。

而此节气中的习俗,便大多与端午节庆混为一体。俗谚说:“未呷端五粽,破裘不敢送。”意思是说端午节后,才真正人夏天。

开犁节

浙江省云和县有“开犁节”,在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芒种节那天举办。在云和梅源一带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牛是天庭的司草官,因为同情人间饥荒,偷偷播下草籽,但结果导致野草疯长拯救了牲畜,而农田被野草淹没使农人无法耕种,上天为了惩罚牛,指令其下凡犁田,直至今日。开犁是云和梅源一带山区农民启动春耕的时令体现,过去把“开犁节”叫做“牛大王节”。

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芒种时节有煮梅的食俗,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经有了。正月开花的梅树在此时已经结出梅子。由于梅子味道酸涩,很难直接入口,所以需要加工后才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人紫苏。

我国北方产的乌梅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如果在里面加入桂花卤然后冰镇后再饮,则味道更佳。现在有很多加工的梅干蜜饯,如话梅、奶梅及甘草梅等,都很受人们的欢迎。四千多年来,梅子一直是人们夏季里重要的一种果品。

芒种三候的含义

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呜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就会停止鸣叫。

芒种三候分别是什么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展开阅读全文

北海观海玩海民俗探秘一日游攻略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北海观海玩海民俗探秘一日游攻略,欢迎大家阅读!

上午:

早上专车接待,开始快乐旅程:

看海、玩海:乘坐快艇去渔家观海,亲身体验海上快艇的刺激惊险,海上下地笼抓螃蟹、拉网捕鱼,大敦海沙滩下船后,沙滩上拾贝壳、漫步观海,所有战利品全归自己所有。在这里你能亲近大海,饱览无敌海景,彻底放松心情,享受渔民生活乐趣!

民风、文化:北海大江埠,主要观赏飞猎表演、画脸、抹黑脸、大耳洞、黑牙美、食土、嚼树皮、弹山弦、钗鱼、祈福舞、吃生肉、喝生血、舔火碳、踩竹钉、木鼓舞、甩发舞、镖牛舞以及火把焚身舞,这些神秘而又奇特的稀有民族生存和生活方式,将带给你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憾。

下午:

观海、探秘:参观国家AAAA级景点北海海洋之窗,探索海洋神奇奥秘。“北海海洋之窗”景区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18,100平方米,由十六大海洋主题组成。是一座引领海洋科技时尚、传播海洋文化品位、领略海洋无限风光的大型综合性海洋博览馆!

看海、玩海:畅游有“天下第一滩”美称的北海银滩。沙滩均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积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洁白、细腻的沙滩会泛出银光;北海银滩以其“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滩”。广西以“北有桂林山水,南有北海银滩”而自豪。

结束愉快旅程。

展开阅读全文

地方民俗讲解:台前结婚习俗有哪些

全文共 1557 字

+ 加入清单

结婚习俗,是每个地区都存在的。不同的结婚习俗都代表了该地区的风情特色,因此其它地区不能对此有其它说法,这是我们理当具备的一种礼貌。台前,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该地区的结婚习俗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他们结婚习俗的风格特色吧。

说媒

旧时男二十而冠,女十五而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今皆然。男女结全,中有介绍人。曰“媒人”,亦曰“媒妁”。媒人据男女双方门第、经济条件及属相从中介绍。属相不合,即使门户相对,亦不得成婚。如男女属龙虎,曰“龙虎相对”;属狗兔,曰“狗兔想克”;属鸡猴,曰“鸡侯不到头”等。在这一封建迷信恶俗下,不知耽误了多少好姻缘,今日应彻底批判。

换贴

换贴亦曰“换启”,有小启、大启,盖有媒人将男女名字、生辰年月帷贴告诉对方。男方要馈送钗环首饰或银币、布料等物作为聘礼,女方收下,方算定婚。

定婚期

由男女生辰八字择定吉日,备好礼物柬帖由媒人通知女方,以女方许可为定。所谓吉日,即黄道吉日。迷信星宿者认为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值日之日,为黄道吉日,这天是诸事皆宜,大吉大利的日子。此迷信愚论,不可取信。

迎亲

男方按择定吉日,备彩轿两顶,吉酒两坛,喜盒二架,彩旗十面(多少不等),路分两道,前有三筒枪(或鞭炮)、大锣开道,后有唢呐伴奏,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谓之“小登科”。贫家则以牛车相迎,车张席棚,附两绣球,前后用红花被遮掩,一切礼仪从简。

新郎到女家,由陪客人迎至中堂,略备烟茶稍待,俟新娘梳妆打扮完毕,泣别父母,方上桥回程。女上轿时用椅抬架,或人轿内将鞋换掉,谓“不沾娘家土”。旧时有赛轿、赛车之风。轿抄小路,车走大道,出村扬鞭摧马,快奔如飞,故迎亲车与送客车多用彪肥骏马和好车把,以免掉队丢丑。

燎轿与过鞍

彩轿到家不许落地,待用谷秆裹鞭炮燎轿一周,方可著地,名曰驱除狐妖鬼邪。新娘下轿,头门置一马鞍,过鞍者,谓不在经期,不过鞍者,谓在经期,寓有“好马不把双鞍备,好女不嫁二夫男”之意。

拜堂与坐帐

新娘下轿,红毡铺地,由两十全妇女搀扶,旁有丽妇将麦麸伴铜钱撒向新娘头上,谓之“撒喜钱”。时正堂前置一彩桌,桌上放一斗,盛有高粱,内插一秤,秤上挂一磬。新郎、新娘走至桌前,有司礼者主持婚礼,高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同坐红帐下一条凳上,谓之“坐帐”。坐时男压女衣裙,同饮一杯酒,名曰“交杯酒”(此项亦有在晚上进行),嗣后拥入洞房。

绞脸与填枕

绞脸亦曰开脸,在当天下午(有在第二天上午),由一巧妇用红线给新妇绞脸。绞时以粉拂面,歌曰:“开新脸,使新线,今年吃火烧,明年吃喜面”。又歌曰:“婆家脸,娘家脖,也喂马,也喂骡”。填枕,用麦秸填入枕头内,一般由新婚夫妇,亦有两十全妇女代填,并放有籽棉和红枣,寓意“早生子”。填时歌曰:“今年铺干草,明年生个小(男孩)”,又歌曰:“你一把,我一把,又喂骡子,又喂马”。晚上邻人散去,新娘拿出蜜蜜果(用糖烤制的火烧)给丈夫吃,表示夫妻团圆,生活美满。

闹房与听房

闹房多在晚上,洞房拥满妇孺,调笑戏谑,以博新娘一笑为快,有甚者将新郎、新娘拥在一起,碰头接吻,众皆大笑为止。听房,则待新郎、新娘入睡后。潜在窗下,细听房内动静及谈话,如有所获,翌日争相告闻,以羞新娘。

出拜与认门

结婚第二天,新妇要出拜公婆及族长,族长则以钱物相馈,有亲戚长者在亦如此。此乃一笔很可观的收入,可作新娘体己。结婚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去岳家认门,亦曰“走三天”。新妇婿是向岳父母及族长叩头,与妻同呼尊称。上午岳家盛宴招待,下午同回,女不得留住,待在婆家住九天,方得回门。回门后先住七天,以后再住八天,故有“先住七,后住八,发了婆家发娘家”之谚语。

你可能也喜欢:

广东结婚习俗、礼金、彩礼介绍

上海结婚习俗,你都知道哪些?

东北结婚习俗,你听说过吗

江苏盐城结婚习俗有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芒种有什么习俗 芒种时节的民俗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芒种时节最常见的习俗有送花神、煮梅和安苗。送花神:民间有些地方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其意表达人民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煮梅:在芒种时节,南方某些地区梅子熟了,于是就有了煮梅的饮食习俗;安苗:一种祭祀活动,其意在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

芒种有什么习俗

习俗1:送花神

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残、零落,在民间的某些地方,人民会在芒种这一天举行隆重的送花神活动,其意在饯送花神归位,也表达了人们对花神的感激之情,希望来年再会。不过,现在似乎没有这个习俗了。

习俗2:煮梅

芒种时节,长江一带的南方地区梅雨季到来,此时也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在古代三国时期,“青梅煮酒论英雄”和“望梅止渴”的典故流传至今。所以,煮梅是芒种常见的饮食习俗。

习俗3:安苗

安苗主要是皖南一带的祭祀活动,据说最早始于明初时期。芒种时节种完了水稻之后,人们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在各地会举行安苗祭祀活动,以此来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韭园民俗旅游村 韭园农庄

全文共 754 字

+ 加入清单

王平镇韭园民俗村位于九龙山北麓,总面积3.18平方公里,距北京阜成门45公里,居住人口37户、99人。村中有农家乐13家,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2家,其中韭园农庄、九龙泉、缘德居、太和山庄更具特色,接待条件良好。民俗村建筑面积2600余平方米,可接待游客150余人。主要休闲及旅游项目包括:观光采摘、京西古道、庙宇文化旅游等。京西古道,逾千余年,保存完整,是京西地区著名的文化遗产。村内建有2个百亩京白梨园、100亩核桃园、30亩杏园,采摘期从4月份开始一直延续到秋季。民俗村在保持生态农业园区的前提下,巧妙、完美地将其与人文、古迹相互交融,极大丰富了园区的内涵和品质。

韭园村为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辖区,韭园村南依九龙山,北临永定河,处在一个南高北低,四面环山的一个山凹里,九龙山海拔898米,九龙山原本和妙峰山是一体的,在一亿年前永定河山峡开裂把妙峰山的一半推向了南边,就有了民间传说九龙山和妙峰山是姐妹,也就有了证明,九龙山绵延数十里,被拦龙山拦在了永定河水闸的大山里,整个韭园村由东落坡,西落坡,桥耳涧,韭园四个小山村组成,合称为“翠泉村趣园”,据传说这里的百姓以种植蔬菜为生,主要以种植韭菜为主,并且以种韭菜而闻名,故而取名韭园,村子位于王平镇政府东部,东南距区政府驻地7公里,西北距王平镇驻地3.5公里,村域面积合计1平方公里,聚落沿河谷呈带状分布,海拔180米。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

类型:古镇古村

电话:010-61859464

韭园村:韭园村位于镇域东部,东南距区政府驻地7公里(直线),西北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西距东马各庄0.4公里,西北距东石古岩1.3公里,东南距桥耳涧0.5公里,南距落坡村不足1公里。本村设村委会,与东、西落坡,桥耳涧联合党支部设在韭园村。联系电话:61859464。

展开阅读全文

霜降有哪些民俗活动 霜降时节的传统活动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霜降时节主要有登高远眺、赏菊等民俗活动。登高远眺:霜降时节天高云淡,枫叶尽染,气候舒爽,最是适合登高远眺,古人最爱此活动;赏菊: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此时赏菊正是好时候。

霜降有哪些民俗活动

1、登高远眺

在古时,霜降时节历来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可以说是古人养生的一种活动方式,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

霜降时节的天气不会太冷,也不会热,天高云淡,枫叶尽染,十分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

2、霜降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除了登高外,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可见菊早就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以及生命力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长白朝鲜族民俗村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长白朝鲜族民俗村位于马鹿沟镇原果园村,长白朝鲜族民俗村距县城以东3.5公里。长白朝鲜族民俗村地处长白山南麓,鸭绿江源头,长白朝鲜族民俗村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惠山市隔江相望,长白朝鲜族民俗村是沿江旅游公路通往长白山天池的必经之地。

长白朝鲜族民俗村其建筑主体充分体现了朝鲜族的传统习俗和风格,使朝鲜族文化、长白山文化、鸭绿江文化与乡村环境、田园风光和城镇生活有机结合;在产业发展上,长白朝鲜族民俗村以旅游开发为主、生态特色农业为辅。长白朝鲜族民俗村建筑工程包括民居工程、农村社会福利中心、民俗陈列馆、高丽馆等;园艺工程包括牌楼、景壁、奇石园、水系、广场、文化墙、雕塑小品等。长白朝鲜族民俗村共设六个分区,即:民俗展览区、康体娱乐区、人文景观区、餐饮购物区、民居服务区、绿色生态区,是集休闲、观展、娱乐、餐饮、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民俗旅游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馆,位于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纪广场南侧,毗邻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和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3000平方米,民族民俗类藏品40000余件。是目前我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展示东北古代及近现代民族最多、古今民俗事象最丰富的综合馆,是广大公众学习和了解东北民族民俗的课堂,也是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

本馆设有东北古代民族民俗、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东北代表性行业作坊三个基本陈列展区和若干专题展区。各展区采用实物、图表、文字、沙盘、场景复原等传统展出方式及电子模拟、影像合成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了东北民族民俗事象及其最新研究成果。

景区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大街99号

乘车线路:在市内可乘167、170、102、334、335、336、337、338、339、341、342、343、345、346、347、348、349、350、160等路公交在世纪广场站下车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

原野民俗风情园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原野民俗风情

原野民俗风情园位于大罗密镇红光村,距方正镇46公里,是2004年由高楞林业局职工袁野投资兴建的,大罗密红光村是一处朝鲜族民族村,园野民族风情园将汉族和朝鲜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游人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又感受到朝鲜族的特色文化。

园区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拥有400平方米宾馆、风情别墅11栋。这里的风情别墅结构简洁、特色突出,有三人间、四人间不等,内设朝鲜族小地炕,让游人倍感温暖。别墅的名字别具一格,如“村长家、书记家、会计家”等,增添了几分新鲜感。

该风情园不但环境优美,景色怡人,而且设施齐备,乒乓球、台球、麻将等一应俱全。在这里游人还可以开展农田耕作、湖边垂钓等活动,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丰富、自由的农村生活。这里是休闲度假最佳场所、是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园野民族风情园真诚的欢迎您的到来。

地址:哈尔滨市方正县大罗密镇红光村

展开阅读全文

婺源民俗风情街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婺源民俗风情街地处婺源县城南文博路,婺源唯一的旅游商业街,长600米,集游玩、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是婺源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

民俗风情街全部为徽派建筑:黛瓦粉墙、马头山墙、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地方特色浓郁。国内最大的傩面雕塑是婺源的一张名片,高耸在街的东广场;牌楼、大型水车挺立在街的西头。街内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大型民俗表演,十多支民俗表演队,上百演员活跃于街区,几十个节目轮番上演。婺源古代民俗博物馆有江西民间第一馆之称,馆藏宝物5000余件,全面展示了婺源历史、文化。画廊长52米,集书画展览、创作、销售、培训为一体,是婺源书画艺术展示、交流的一个最佳平台。景德镇艺术瓷器精品展销厅、茶楼、珠宝厅等一批既有艺术品位,又有文化内涵的展馆次第落户。街内商家林立:中华美食街区、土特产品街区、工艺品街区、特色民俗服饰街区、娱乐休闲街区、古玩街区等。

展开阅读全文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

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创建于1988年,是江西省唯一专业性民俗博物馆。博物馆立足南昌,面向江西,努力开拓区域性文化资源,致力于收集具有赣文化特色的民俗文物研究本地区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进行乡土教育为宗旨,所收藏及展示以江西剪纸,民间绣品,南昌地区民间习俗最具特色。先后举办了江西儿童绣品展,江西傩文化展,南昌婚俗展等一系列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专题展览。开设了南昌民俗风情展,江西绣品工艺展,江西民间剪纸展,以其丰富多彩的图画、实物,详尽地介绍了南昌的民俗风情和旧城风貌,能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品尝到淳厚的乡情,十足的赣味。

基本陈列

《南昌民俗风情展》南昌民俗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该陈列通过“南昌古城风貌”、“南昌风俗”、“南昌婚俗”、“南昌人生礼仪”等八大专题进行展示,比较鲜明地体现了“饭稻羹鱼”的江南渔耕文化特色。

《南昌生育文化习俗展》生育文化是人们在生育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范制度。该展览分为“生殖崇拜”、“传统婚姻”、“求子习俗”、“婚育新风”四个部分,通过参观,观众可以了解到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

珍贵藏品

绣品服装男子四季的长袍、马褂、对襟小袄、大腰裤子、各式帽子、鞋子、各种佩饰;女子的绣花裙子、带大襟的上衣、裤子、旗袍、各式帽子、鞋子、各种头饰、佩饰;儿童的各式衣、饰、鞋、帽等;围延、荷包、香包等。

饮具、炊具、食具、酒具、烟具、制作食品的模具等。

农业工具水车、独轮车、斗、鼓风机等。

生活用具果盒、茶具、糕点模、门神印版、礼篮、换茶包。

特色活动

动态演示民俗礼仪,定期举行民间艺术展演,设立民间说唱等服务项目,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有一个回味、松弛的过程,视觉、听觉都得到有益的调整。

地址:南昌市子固路165号

类型:博物馆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791-6793024

开放时间:

9:00-16:30(周一闭馆)

门票信息:

门市价:8.0元

展开阅读全文

六段民俗村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金秀县金秀镇,距县城20公里,在金秀至修仁公路旁,该民俗村是以茶山瑶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全村60户248人。村屯地理条件优越,风景秀丽,村北山峦叠嶂,风光旖旎。村巷全长300米,民居修建于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房屋结构保存完好,为典型的茶山瑶民居结构,有32家吊楼,青砖碧瓦,农家内还保存有许多古时的家具,古色古香,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是体验瑶族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地方。

一行行葱绿的茶树在座座山坡上划出一条条整齐的等高线,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横穿村中,穿着民族盛装、背着背篓的瑶族姑娘十指翻飞正在采茶,这是哪儿?这就是六段村。

在六段瑶寨你可以观赏到绚丽多彩的瑶族服饰和古朴典雅的原生态瑶族歌舞,深圳海联会馆,以及精美典雅的成年瑶妹的-绣房,品尝到独具瑶家风味的菜肴,参与风趣无穷的“爬楼相会”等瑶族风情活动,深圳中南海悦酒店;在领略大瑶山浓郁瑶族风情的同时,还可以到无公害茶叶基地观赏茶山风光、茶艺表演以及参与采茶、制茶、品茶等,城市客栈创意园店,感受茶文化的艺术魅力,此外第四季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会令您大开眼界。

展开阅读全文

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位于西峰区城南9公里的董志镇境内。现为国家AA级景区。原名小崆峒,因山势如凤凰卧巢状,故名凤凰山;又因山上建有无量大殿,是西峰区最大的道教宫观,故又有无量山之称。其山势形若游龙、蜿蜒险峻、钟灵毓秀,山间窑洞错落有致,塬上广阔平坦,梁坡林草茂密,沟底树木葱笼,季相变化明显,景色各不相同,风光引人入胜。山间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杏树、刺槐、小叶杨、旱柳、侧柏、油松等200多种人工栽植和野生植物,有獾、狐、野兔、黄鼬、松鼠、山鸡等多种野生动物。是陇东黄土高原的“天然标本园”和黄土沟壑区少见的风景旅游胜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农历三月三日庙会,周边群众前来朝山赶会,香火颇盛,已成为陇东高原的胜景。

董志镇:董志乡位于董志原腹地,总面积140.40平方公里,耕地10.34万亩。辖14个行政村,35605人。近年来逐步形成了“ 西烟、东果、沿路兴企、畜牧并重”的新格局。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果品、烤烟、黄花菜等。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百门程控电话全面开通,城郊型经济逐步形成。沿吴凤公路的乡镇企业开发区日臻完善。生产的复合肥、砖瓦、建材、针。

展开阅读全文

桃花源民俗文化园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桃花源民俗文化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园,位于临渭区南8公里处,三张镇紫阳村的零河河谷。景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5000亩。

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园,依托零河自然水系打造的河道自然景观游憩区,园中有亭台楼阁、古塔、寺庙群、城楼、四合院、陕商大会馆、美食街、传统手艺作坊、书画院、特色民宿、游乐场、研学拓展基地等,使得文化园更加美丽特色。

主要景点

独木亭:上层斗拱独木亭,以其特色的造型和巧妙的结构以及精密的力量运用。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背后还包含着景区建设者赋予的重要意义。独木亭4面的琅琊每一面都有49根,代表1949年新中国成立,四根柱子有八条龙代表四面八方,简字福,古字福代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福气不断。

虎头墙:这是关中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之所以叫虎头墙,是因为在墙的正面有一个砖雕虎头,这种墙从房檐向上越来越高、越来越宽,其主要功能是防火,后来人们在防火的基础上又为这种墙赋予了美观的作用,是渭南建筑工艺的精华。

渭南驿站:渭南驿站也是一座四合院,由于渭南过去不归同州管,也不归华洲府管,归长安管,渭南是长安的东大门,过去的皇上外出40里一歇脚,而渭南刚好就处在皇上歇脚的这个距离上,所以渭南过去只是一个驿站,因此我们在桃花源景区修建了一座官府驿站。

朝天阙名人广场:大型文化广场,配有20米*14米的升降舞台,灯光、音响、led大屏配套齐全,可以举办大型演艺文艺活动及团建活动,能容纳2000人左右,景区内有两个大型观赏莲景观区,一个位于桃花源牌楼东西两侧,占地约18亩。另一个位于芙蓉园里烟雨楼的莲池是枝叶高大的菜莲,占地约30亩。荷花的开放时间长达半年之久,5月份到10月底持续盛开,每每有游客团队到来,游客们都会在这两大荷花池拍照留影。

蒙古风情园,有9个蒙古大包,占地3300平米,蒙古牛羊肉有专业的烤肉师现场制作,并有草原风情的文艺演出和篝火晚会!篝火晚会免费策划,设计及场地布置!蒙古包、壁画、灯饰和马头琴,体现了丰富的草原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春节民俗正月初二拜财神

全文共 1157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民俗正月初二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春节民俗财神的传说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祷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里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财?天下有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悉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侧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