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宗祠

宗祠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宗祠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宗祠问题。

分享

浏览

1675

文章

644

在中国的南方几乎每个村都有宗祠,而北方为什么却没有呢?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道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在中国的南方其实机会每个村子都是有宗祠的,但是我们再看北方好像就不多见了,甚至有很多地方都是没有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大家猜测也可能是习俗,那么到底是不是习俗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宗祠”是“宗法制”的象征。

“宗法”即祖宗之法,是一种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以血缘和家庭作为基础而建立起来。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以及区分嫡庶亲疏以世袭的方式维护、巩固中国的封建社会。

在古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关的九族。宗法制中的九族是指: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九族是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在宗法系统中的基本关系。

九族之内的亲属是最亲近的,表现在丧服制上就是“有服”,然后再按照五种丧服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来确定亲疏。比较子为父服斩衰三年。如果是舅父、外甥等亲属去世了,就只要服缌麻三个月。

在古代宗法制里,一个人会对自己的亲属关系认识得很全面,一来是关系拉得远,二来是划分非常详细。所以一个生活在古代的人绝不会像现代人一样“六亲不认”,甚至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宗法制”既是封建时代社会的坚固基础,也是社会的主要结构方式。在宗法制存在的年代,宗族非常有权力,民事纠纷、经济纠纷,甚至小的刑事案件都可以由族中长老判定解决,甚至连祠堂也不用开。开祠堂的都算是大事了。

至于为什么北方几乎没有宗祠而南方宗祠保留得比较多,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宗法制是西汉开始建立的,首先能立庙的是贵族,平民没有资格立庙。汉代以后晋室衣冠南渡,文化中心南移。南北时期北方胡风盛行,南方保留的汉文化更原汁原味。宋代北方有契丹、金朝,南方偏安。明朝都城原来在南京,后来也一直是南北两都,北方受瓦剌、鞑靼的危胁、影响,不如南方更稳定,利于传统的保留。清代也是异族王朝,定都北方的全国统一政权。基于这种历史发展,北方的宗法比南方更早毁掉。

展开阅读全文

羊棚头王氏宗祠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羊棚头王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羊棚头王氏宗祠位于仙居县下各镇羊棚头村,年代为清。

章安王氏羊棚头王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由十四、十五世先祖发起建造,正殿三间,两横厢各三间,前门面五间,小鸡笼顶戏台一个,中间天井一百多增方米,距宗祠东墙三十米处有螺丝井一口。

宗祠五间前门面屋桁椽下龙骨装饰结构,柱桁雕梁画栋,衬托人物鸟兽、花草树木、油漆装璜、精工细作。中门上方悬挂“王氏匾额,两边大门上方悬挂”源远流长“、百代朝宗:匾额。明代文武百官经此需逢轿下轿,逢马下马,步行而过。前两灿百页马头,四周檐口滴水瓦勾,檐下墨水画连接。戏台前两角跳檐,青龙腾空,台顶两角鲤鱼成龙,中间双龙戏珠,顶下多道多层雕刻装饰,彩画油漆,整个建筑富丽堂皇,解放前是仙居县最好的两个半戏台之一。

宗祠正殿川栅上悬挂:父子兄弟总督中丞”、“文章经国”、“进士”、“文魁”、“武魁”五块匾额,中间柱上刻有万历十八年厦代巡蔡系周秦词:督理国储棠阴芾,江面而作颂佐平“、万历十九年春巡抚传孟春为宗沐请功秦词:”阐理学以作人功高鼓铸,建漕规以社会国勋勒旗常“,万历十九年秋代巡黄钟为宗沐请功秦词:”胸襟包罗宇宙,气概吞吐山河,筹国计功著两淮,佐帮宪名垂九棘“等对联,前大门柱上刻有万历十二年萧公为宗沐请功秦词:”博古通今之学,济时应变之才“。王氏宗祠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羊棚头村:羊棚头村位于仙居县下各镇东部、括苍山主峰米筛浪北麓脚下,总人口2358多人,耕地1060亩,山林7870亩。羊棚头村已有2000多年历史,至今保存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建于清道光七年的古祠堂——成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祠堂——王氏宗祠,均被列入仙居县文物保护点。村庄古迹颇多,有古桥一座、葛洪炼丹井1口,螺丝井1口,黄帝赐造节女亭1座,华光大帝庙1座,古。

展开阅读全文

父子进士祠堂昂氏宗祠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父子进士祠堂(昂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父子进士祠堂肥东县西山驿镇东昂集行政村

祠堂于清代乾隆辛丑四十六年(1781年)落成。共三进五开间,原有屏门隔扇108扇。前院两棵天竹分为两边,至今完好无损。祠堂大门有1对石狮看守,门外两边是八字门。据史书记载:解放前从桥头集到柘皋,昂集是必经之道,南来北往的官人经过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尊敬。

昂绍善:字元长;安徽昂集人。清朝著名大臣。在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考中进士,官居内阁中书,位列台辅高位。其子昂天曾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亦中进士,官居山东德州平原县知县。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皇帝连下二道诰封,赠昂氏父子皆为文林郎;封昂绍善妻梁淑慎、昂天曾羽妻阎终温为孺人。同时,准入祀乡贤祠,人称"父子进士祠"。不仅如此,皇帝还赠御书匾额四块:"父子进士"、"昂氏宗祠"、"承先启后"等,分别高悬于祠堂大门及堂屋门楣上。可惜的是,除"父子进士"匾额仍清晰可见外,其余三块均在文革中被毁。

保护范围:祠堂整体及四周各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南35米,东、北、西各15米。

展开阅读全文

轮水谢氏宗祠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轮水谢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轮水村,属于广东阳春市岗美镇管辖;其古民居由当地谢氏祖先建于明清年间,不但以其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引起当地文物部门的关注,更因谢氏家族数百年来殷殷重教之举而名声在外。由于历代重教,这条古村落在当地一直被称为“秀才村”。

据相关史料及《谢氏族谱》记载,谢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四年(1587年),原为一座三进五开间加四廊悬山顶式古建筑,建筑总面积1100平方米,于光绪二年(1877年)重修,缩小前一进。现为一座二进五开间加两廊悬山顶式古建筑,建筑面积达七百平方米。

走进谢氏宗祠,各式浮雕精工夺目,花鸟虫鱼、历史人物、山水画像,无不栩栩如生,源自明清的岭南建筑风格一览无遗。

轮水村:轮水村。

展开阅读全文

锡场林氏宗祠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锡场林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锡场林氏宗祠位于揭东县锡场镇锡东村。

林氏宗祠(原世德学校)始建于明朝初期,为五开间三进二天井一拜亭格局,至今已有711年的历史,是具有潮汕地区特色的代表性祠堂建筑。林氏宗祠于2011年被评为揭东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锡东村:锡东村东毗邻东山区,西与锡西村接壤,北倚藤吊岭,南临榕江,206国道横穿辖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338人,3375户。锡东村坚持工业兴村,实业富村,工农业蓬勃发展。辖区形成食品产业,五金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形成以麻竹笋为主的特色种植业。村重视教育事业,改善村容村貌。辖区环境优美,文明安定。。

展开阅读全文

当路王氏宗祠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当路王氏宗祠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当路王氏宗祠(明)

当路王氏宗祠位于连云港市高新区花果山街道办事处当路村,与村部相邻,坐北朝南。王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其间,当路王氏59世祖王鸣鹤,曾任一品两广总兵、骠骑将军。万历皇帝颁诏赐封“天下将才第一”,“赐葬故里,立祠享祀”,族人即在海州州府的协助下按规制修建王鸣鹤墓,按一品大员安葬,建立祠堂,享受祭祀。明末清初,当路王氏祠堂毁于清兵战火,后复建。民国年间第二次修复,当时的王氏宗祠占地数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左右,是传统的四合院结构,三间大殿,东西厢房各三间,前有山门。1994年,王氏族人经与乡政府商谈,收回了祠堂。从1997年开始着手复原祠堂,2009年重阳,当路王氏宗祠历经第三次复建,正殿竣工。后又陆续修建了东西厢房、碑廊、山门。东西厢房破坏严重,但在修复中,最大程度保留了明代地基、墙框和建筑材料。在山门、庭院修复中,也全部按照明代古建筑建设。近几年,王氏宗亲收集了与宗祠相关文物200多件。其中有贵州海龙囤王鸣鹤平播战役军队使用的马鞍、王鸣鹤及家人陵墓的石碑石刻等。当路王氏宗祠具有文物价值、民俗研究价值。

花果山街道:2013区划调整:撤销花果山乡,设立花果山街道办事处。花果山街道办事处驻大村居民委员会花果山北路26号,行政区域面积为39.7平方公里,人口2.08万人,辖新滩、当路、飞泉、前进、新村、小村、前云7个村民委员会和大村居民委员会。花花果山街道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东部城郊,由花果山而得名,为江苏省百家名镇。境内花果山素有“东海第一胜境”的美誉,现属新浦区管。

展开阅读全文

华塸方氏宗祠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华塸方氏宗祠,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宗祠建筑,前后二进对合天井式。门厅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檩,彻上露明造,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对前两双步梁后船篷轩,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式,中柱落地,前三双步梁对后双步接船篷轩,老檐柱明间内额与后金柱三间内额上各置一斗六升平身科两攒,室内设有半活动式戏台一座。天井两边各开侧门,有内置门楼做法。正厅又叫敦睦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二檩,彻上露明造,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对前船篷轩后两双步梁再接穿枋,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式,中柱落地,前船篷轩双步梁对后两双步再接穿枋,前金柱三间内额上各置一斗六升平身科两攒,梁柱节点处用丁头栱,柱子用梭柱。两进建筑通用做法有连体礩形柱础、三合土甃地、清代后加牛腿、檩柱节点处有上昂、柱头卷杀明显等。该建筑大木结构虽有少量后期增建、更换痕迹,但大部分保留了明代构架,用材粗犷,时代特征明显。

塔石镇:龙游县辖镇。1949年称塔石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91年改置镇。位于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2.8万。有公路通至塔石,设塔石站及下章、钱家等停靠站。辖塔石、水阁钱、杜山徐、西圮、罗山、钱睦扬、童岗坞、上高叶、西山边、后舒、大陈家、大路顶、钱村、舒村、下张坞、里余、下王、大塘、何村、西何、小溪、豆腐王、钱家、唐家、光。

展开阅读全文

张氏宗祠及长生桥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张氏宗祠及长生桥为歙县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宗祠及长生桥位于森村乡绍村,时代为清。

张氏宗祠及长生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绍村村:绍村村:地处天目山脉白际山系石耳山北麓,2010年11月由原绍村村与逢村村两村合并,村部设在原绍村村部所在地。绍村村现辖有20个村民组,621户、2331人。绍村村位于森村乡西北部,东南方与森村、渔岸村接壤,西南与王村镇为邻,西部与雄村镇交界,北与坑口乡毗连,敬绍公路穿村而过。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207亩,耕地面积1283亩,茶园面积10。

展开阅读全文

坎下廖氏宗祠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坎下廖氏宗祠为邵武文物保护单位。

坎下廖氏宗祠位于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时代为清代。

坎下廖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坎下村:坎下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位于东经117°16′48″,北纬27°12′27″。该村位于邵武市南部,距和平镇所在地6千米,距城区46公里。座落在和平镇最高峰武阳仙峰(观星山)脚下。东与坎头村、朱源村相邻,西与金坑乡交界,南与罗前村相邻,北与沿山镇交界。坎下村系邵武市和平镇第二大行政村,因村后有较高的田埂,方言“埂”即“坎”,故名坎下村。

展开阅读全文

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为邵武文物保护单位。

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位于邵武市肖家坊镇将上村,时代为清代。

将上杨氏宗祠暨屋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将上村:将上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将上村位于邵武市西南部,距市区56公里,距福银高速公路互通口15公里。东与将石村接壤,南与省级将石自然保护区交界,西与新厝村相邻,北与孙家村相邻,地处4A级生态旅游景区――天成奇峡。【历史文化】将上村旧属邵武县三十五都管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隶属邵武县肖家坊公社坪上村。后分为将上村、孙家村和中际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城简氏宗祠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相城简氏宗祠为高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城简氏宗祠位于高安市相城镇,年代为明。

2012年12月24日,高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城镇:相城镇位于市域西南部,距高安市区45公里,总面积115.51平方公里,辖10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共171个村民小组。全镇总户数8579户,总人口20305人,其中城镇人口5172人,乡村人口20133人。共有党支部22个,811名党员。近年来,党委政府强化工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服务群众构和谐。2018年全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8.36亿元;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红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金氏宗祠

全文共 2610 字

+ 加入清单

红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金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金氏宗祠

地址:沅陵县七甲坪镇年代:清

金姓是七甲坪的大姓,其祖先原本是汉室宗亲,王莽篡位后大肆诛杀刘氏,刘钦就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刘演、刘仲和刘秀,隐姓埋名,把刘字上面的卯刀去掉,更姓为金。新莽五年,刘演、刘秀两兄弟分别以金演、金秀之名起义。后来刘秀当了皇帝,要给刘演的儿子金亨封官并要他恢复刘姓,但是金亨不愿跻身政治恶斗,谢绝刘秀的恩赏,仍然坚持以金为姓。明朝永乐十八年,金亨后裔金子通与人结仇,为躲避仇家追杀,带着弟弟子方和妹妹子珠一家,将金字下面两点去掉,改为全姓,逃离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来到湖南辰州府沅陵县七甲坪伍家湾落地生根,创业繁衍。清朝光绪八年二月,在外为官的全兰彬,认为不能恢复金姓,是家族的耻辱,于是召集散落各地的金氏后裔,在伍家湾商议恢复金姓。有一部分人认为,金改全已有很长时间,再改为金不是很容易了,全兰彬力排众议,慷慨陈词,终于达成共识,于是一部分全姓,也就是金子通一脉恢复了本来面貌,更为金姓,并于当年在伍家湾修建了金氏宗祠,雕塑祖先神像。从此七甲坪就有了金姓和金氏祠堂。

金氏祠堂坐落的地方叫长铺,是伍家湾的一个盆地,三面高山耸立,祠堂背后的这座山叫云头山,前面的这座山叫阳明山,侧面的这座山叫狮子尖。过去,这三座高山顶上,每个山头都修建有一座古庙,每年钟鼓声声,到了秋季,各庙就要打醮做法还傩愿,吸引大庸、桃源、慈利等不少香客前来朝拜。解放前的长铺,沿金国基房屋一线,都是开的南杂货铺,一屋接一屋,紧紧相连,有米行、油行,有扯挂面的,有打油的作坊,还有傍溪而建的水碾坊,每月逢一、六两日开场赶集,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在长铺的三元桥边的四棵大古柳树边,还扎有戏台,每逢赶场之日,就有常德的汉戏班子和大庸赶来的阳戏班子唱戏,一唱就是几天几夜。坐落长铺的金氏祠堂,经常成为当地乡绅和各地商贾老板谈生意,结友情的场所,因此在沅陵周边各县声名显著。

金氏祠堂的大门是牌坊式结构,白墙青瓦,装饰着土红色的边框,门额上是红底鎏金的“金氏宗祠”四个楷书大字,在大门之上双重瓦檐上,塑有双龙抢宝、八仙过海及罗汉群像,给人一种稳重端庄的视角美感。我们现在进入祠堂,参观里面的结构布局。整座金氏祠堂,为砖木结构,占地437平方米,内分前殿和后殿,前殿也叫享堂,是商议宗族大事,制定乡规民约和还傩愿、祭祖宗的重要场所,后殿也称为寝堂,主要用来供奉宗族列祖列宗的牌位。虽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金氏后人自发集资对祠堂进行过几次维修,但都极力保护了原貌,没有造成破坏遗憾。请大家注意观看享堂墙壁上的这些绘画,一共有12幅,画的是竹林七贤、金钱戏蟾、昭君出塞、鲤鱼跳龙门,每幅画都细腻逼真,栩栩如生。这些画的年代和金氏祠堂一样久远,都是祠堂落成时作为墙体装饰描绘上去的,从中可以展示出金氏先人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

七甲坪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辰州傩戏的主要发源地,金氏祠堂在保护和传承辰州傩戏方面功不可没。过去每到丰收时节,金氏族人,不分男女老幼,都会聚集在祠堂里开展傩事活动,他们唱戏酬祖,人神共乐,保留和传承着“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的古老风俗。1998年9月,沅湘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金氏宗祠举行,中外专家学者120余人,就是在这里观看了伍家湾土老师们的傩戏演出,盛赞七甲坪的傩戏“原汁原味,不虚此行”。2005年夏季,电视台在这里组织拍摄了“辰州傩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专题片”,2006年6月,辰州傩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怀化学院、吉首大学联合挂牌,将金氏祠堂定为辰州傩文化研究基地,金氏祠堂也因此被誉为最有传统文化品味的宗族祠堂。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些马鞍、马鞭、马刀等,都是红军时期留下的革命文物。1935年11月,完成策应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任务的红2军团和红6军团,根据党中央指示,在贺龙等人率领下,从慈利进入沅陵,抢渡沅水,实施战略转移,开始北上抗日。22日,红军队伍进入七甲坪,突然接到贺龙亲自下达的命令,全体将士在伍家湾集结休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贺龙对伍家湾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当年在张家界欧家洞给当地乡贤欧开先养马时,经常跟着欧开先到伍家湾来,陪欧开先和伍家湾乡贤金国基吟诗作对,下棋打牌,对伍家湾的山川地理、民俗物产早就非常熟悉。所以部队到了这里,就下令宿营休整,并将军部选在了金氏祠堂。当地乡绅百姓听说是贺龙领着队伍来了,都奔走相告。他们自发为红军送来打地铺的稻草,自发为红军碾米准备行军干粮,主动腾出房子让给红军的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使用。入夜,贺龙的一些老相识如金国基、金正令、金法基及部分群众,纷纷涌到金氏祠堂来和贺龙拉家常、叙友谊,听贺龙给他们讲述红军为穷苦群众打天下的革命道理。部队在伍家湾驻扎两天,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给穷苦群众讲述闹翻身的故事,教群众唱红军革命歌曲,鼓励群众参加红军闹革命。24日上午8点,军团司令部和直属机关在金氏宗祠外的大田集合,宣布行军纪律和路线,贺龙检阅了部队。队伍出发前,贺龙将自己的一件皮袍子送给了金国基,红军一个姓肖的指导员送给梅秀翠一匹马,通讯连左三公送给金建章一个斗篷一盏马灯。当地青年金继位、金凤章、金正清、金玉堂等24人参加了红军。转眼80多年过去了,但是说起贺龙当年率部驻扎伍家湾,与当地群众夜话金氏祠堂的往事,伍家湾的老百姓口碑相传,代代难忘。当大家听说要在金氏祠堂里面开设“红军长征纪念馆”,收集陈列红军历史文物,都毫不吝惜地把祖孙几代人珍惜收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红军遗物捐赠出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47件陈列文物,全部是红军当年路过伍家湾时赠送给当地群众留下来的。除了实物,我们还看到这里有些图片,图片上所反映的,是当年红二、六军团在伍家湾驻扎过的房屋,当年伍家湾跟着贺龙当红军的人员名单和离休后的老红军,以及当年和红军有过接触的老人为后人讲述红军故事的场景。金氏祠堂有了这段红色历史,更加令人崇拜神往。因为金氏祠堂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是有物可看、有事可述的历史遗存,而且还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代表性,能见证红二六军团策应中央主力红军北上抗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能反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辰州傩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因此在201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张大强

展开阅读全文

椰子陈氏宗祠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椰子陈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位于茂名市袂花镇大路村委会椰子村,始建于明代天顺四年(1460年),即公元一千四百六十年,属古代宫廷式建筑,砖木石结构,高雅大方,富丽堂皇,曾于清代嘉庆九年及民国甲申年(1944年)两次重修,从民国至一九九四年均作学校使用,该宗祠虽历沧桑五百四十多年,但仍保明代宫廷建筑风貌,其精美的雕塑艺术,精巧的石柱架梁,奇怪的地下排水,仅存的石碑铭记,革命的历史功绩,都极具历史文物价值。

陈氏宗祠始建时面积较小,重修时在原基础上扩大,现存面积1200平方米,座东向西,呈长方形,为一座三进结构,上中下三厅均有木屏风相间,平时各自为体。上厅陈列先贤和祖宗牌位。中厅为挂匾亭,赦赐的“奉天诰命”匾及多块举人匾曾挂列其间,可惜多遭文革浩劫,现仅剩下“奉天诰命”一匾,下厅为接客读书用。逢祭祀时,屏门大开,上中下三厅浑然一体,中空如盒,可纳千人拜祭,其功全赖二十四根石柱支木构架,承托屋面,建筑设计艺术之精巧,今人莫及。据说,建造时有100人做工,吃饭只得99人,其中一人非神即仙,可谓怪也。

两边为厢房,共计大小八间及两仓,用以读书及回乡者寄宿。祠堂内通风透光良好,因有大小天井八个,其地下排水更称一奇,不管雨下多大,雨停天井水即干,但总找不到出水口,有人多次用谷壳试探,下雨时放谷壳于天井中,谷壳随水流尽,但查看四周江河塘泊均不见其踪。此谜至今未解,可谓奇也。

祠堂内外,雕梁画栋,美观大方,门外两石将军柱,上有木雕狮子,造型美观,栩栩如生。祠内屏风门窗,尽雕花草鸟鱼,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四壁粉墙,皆有名师画作,门外廊壁清晰可见涂彩壁画,有双龙戏珠图、三顾茅庐图、子仪祝寿图。

展开阅读全文

上村李氏宗祠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上村李氏宗祠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均安镇上村李氏宗祠始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八年建成。1988年定为顺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家古老建筑三进两廊,砖石结构,镬耳山墙,屋脊灰雕禽鸟吉祥花饰,门前台阶,石狮昂着两旁。悬挂于正门的“李氏宗祠”匾额为李文田嫡孙、现代知名书画家李曲斋集李文田遗墨而成。

大殿堂上,高悬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太后御笔赐南书房翰林李文田“福寿”、“龙虎”二匾,笔墨沉雄,刚柔相济,仿佛这位垂帘听政的性情流露。老佛爷墨宝稀有浮世,游人当一饱眼福。神龛两侧,在石刻两块,此乃光绪皇帝两道圣旨,第一道圣旨称赞李经济教育子孙有方,赐赠他为资政大夫,鼓励他的家族珍惜这荣耀,并保持下去。称赞欧阳氏贤良淑德,深明妇道,是妇女的楷模,封赠她为夫人。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是李文田的学生。第二道圣旨表彰李文田诗礼青湘扬奕叶之辉,恩赐资政大夫。圣旨文意,体现出光绪帝亲民情感。难得这位皇帝在变法维新中扮演了不寻常的角色。李文田的宫廷画像挂于大殿之壁。“文革”期间,画像失窃,偷者没有卖掉,也许因为失窃,才不至于在“破四旧”中毁灭。画像为工笔丹青,可以从中领略宫廷画之风采。

李文田为咸丰六年(1856年)钦点探花,历同治、光绪三帝。官至翰林院学士、内阁学士、乡试主考、会试副总裁、礼部及工部右侍郎,入值南书房。李文田精研经典词章,西北地理。主持修筑北并石角围、三水大路围。效禹治水,造福庶民。大路围修“李文田庙”志念。

鹤峰社区:鹤峰社区是均安镇十三个居(村)之一,位于镇的旅游中心地带,辖区面积3.98平方公里。目前社区住户1200多户,常住人口近4500人,流动人口约1600人。鹤峰社区是由原豸浦村、上村村两村合并而得,鹤峰其名则是取自本社区以前文人雅士会萃地点——鹤峰书院。鹤峰社区背山面海,地处顺德区均安镇西面,东与淋刀沙遥遥相望,西与沙浦为邻,南与三华接壤,北与福岸相连。本。

展开阅读全文

崔氏大宗祠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崔氏宗祠又称山南祠、崔氏始祖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位于佛山市南海区沙头镇城区内。宗祠坐北向南,面阔五间、纵深五进,有108个门口,现存有牌楼式的头进、牌坊及厢房。宗祠代表着家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清光绪年间重修,1985年南海县政府拨款维修。现仅存前进、牌坊及厢房。前殿为牌楼式,抬梁木构架,莲花托斗拱建筑,每层檐脊有灰塑彩凤,梁架上下雕花鸟和故事人物的立体图案,生动精巧;石牌坊为四柱三间楼式建筑,正面刻“山南世家”,前面刻“缵服扬休”,顶饰莲花托灰塑,抱鼓石是西樵山粗面岩石制作,雕花鸟、竹木图案,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茶山镇:茶山镇位于东莞市中北部,座落在东江支流寒溪河畔,距市区10公里,下辖16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全镇面积5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5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4.5万人。 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据《茶山乡志》载,梁武帝时(502—519年)乡人创建雁塔寺,僧人沿山种茶,茶山之名由此而起,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自古茶山,人杰。

展开阅读全文

官埭纪氏大宗祠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官埭纪氏大宗祠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官埭纪氏大宗祠位于龙湖区龙祥街道洋滨社区北门街口,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4年10月10日,官埭纪氏大宗祠被公布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洋滨社区:洋滨社区居委会位于汕樟路南侧,嵩山路东侧,金新北路北侧,泰山路西侧,总人口3723人,其中农业人口565人,总户数1008户,土地面积约550亩。居委“两委”干部7人,设党支部1个,现有0党员92人,居民代表50人。居委组建治安联防队伍1支,队员5人。居委会为经济联合社集体独立核算单位、居委会、经联社实行二个机构一套班子领导机构。经联社主要经济收入来。

展开阅读全文

清新朱氏大宗祠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清新朱氏大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清新县三坑镇白米埔村,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门向东,迎紫气东来之瑞气。门檐高达5米,门上镶嵌石匾,上刻“朱氏大宗祠”五字,宗祠高达9米,青砖墙,琉璃瓦剪边,屋顶两侧为镬耳,虽经二百多年风雨,至今仍巍峨挺秀,是粤北地区现存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之一。宗祠大门两侧沿巷的建筑物均为附祠。门口的照璧是一件历史悠久的木雕屏风,祠堂是五进结构,前座是仪门,中座为大堂,大堂中间为大厅,高悬牌匾,两侧大柱有楹联,后座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据介绍,从前祠堂两旁设有读书室,每进均设一间,前为天井,后通青云巷,十分宽敞,厅旁设有登0梯。宗祠坐西朝东,明亮通爽,静穆的祠堂,清秀的庭园,是朱家子弟读书的地方。

朱汝珍旗杆夹在祠堂门口,有一百多年历史,旗杆夹上两面刻有“光绪甲辰恩科联捷进士殿试一甲第二名钦点榜眼及第授职编修臣朱汝珍立”的字样,顶端是两只威武的石狮子。

展开阅读全文

宝安曾氏大宗祠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宝安曾氏大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曾氏大宗祠位于深圳市新桥街道新桥社区。始建于元代,后历经重修。目前的建筑规模成于清乾隆、嘉庆间,为五开间四进三天井的建筑群。总面宽21米、总进深50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包括大门、石牌坊、中厅、后厅、亭、廊等,是新桥、新二、上星、上寮、黄埔等地曾姓的总祠。大门额刻“曾氏大宗祠”,对联为“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内有“诗礼传家”及叶名琛所题“保障一方”木匾。中厅上挂“大学堂”。前厅与中厅间是三间三楼式的石牌坊,雕琢精细的花岗岩石砌筑而成,正面额书:“大学家风”,北面额书:“片石流辉”。前额表彰其远祖曾子的功绩。将曾子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学论视为传家之宝。后额记载番禺小龙始祖曾仕行、新桥始祖曾仕贵兄弟两人为躲避搜查皇妃之乱,自南雄珠矶巷逃难到广州,兄弟二人分手时剖石为符的故事。祠堂内的清代壁画及书法,已近200春秋,神韵尤在,栩栩如生。曾氏大宗祠是深圳目前保留的最大的宗祠建筑之一。

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桥社区:新桥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邓村邓氏宗祠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邓村邓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邓村邓氏宗祠位于从化区太平镇邓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

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从建筑物外墙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西南至池塘东北岸线,其余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20米。

太平镇:太平镇位于广州市北郊,是从化市的南大门,总面积210.329平方公里,总人口86519人,辖33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105国道和省道118线贯穿南北西东,西距京珠高速公路出入口3公里、白云国际机场15公里,南距北二环高速公路22公里,即将兴建的北三环高速公路、街北高速公路横穿太平镇境内,交通宽畅便利。北回归线从镇腹划过,标志着这里四季如春的亚热带雨林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老口村覃氏民居和宗祠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老口村覃氏民居宗祠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口村覃氏民居和宗祠位于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那告坡,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

2010年,老口村覃氏民居和宗祠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口村:老口村简介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办公地点设在老口旧街,距离石埠街道办事处8.5公里。东起永安村,南抵江西镇,西至兴贤儒礼坡,北接石西村,区域面积约22平方公里。管辖11个自然坡,分别是那告、新村、那律、三民大平、三民细平、卢村、罗屋、登悦、六冬、覃屋、浪竹、建宁,49个生产队。现有农户2500户,人口11500人。老口村设立党委,党委班子7名,下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