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公主以下的称呼(汇集20篇)

浏览

2861

文章

1000

巴塞尔古代艺术博物馆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巴塞尔古代艺术博物馆位于巴塞尔市中心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中,临近巴塞尔艺术博物馆,是瑞士城市巴塞尔众多博物馆之一,但却是唯一的专门用于中东地区文化艺术展览的博物馆。

巴塞尔古代艺术博物馆是巴塞尔城市州最大的五家公共博物馆之一,致力于收藏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7世纪的的古代文明和艺术。博物馆的永久性收藏品可追溯到埃及、希腊、意大利、伊特鲁里亚及罗马文化,即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6世纪。雕塑、陶器(希腊花瓶)在博物馆中占据重要位置,而金首饰、青铜雕像、泥塑同样值得细细品鉴。馆内展出有地中海地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300年的艺术作品,大量的希腊和埃及花瓶位于展览之列。

巴塞尔古代艺术博物馆将古今艺术完美承接,不仅是文化的守护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博物馆还经常举办主题展览,引起海内外人士高度关注,深受艺术爱好者的亲睐。

Antikenmuseum Basel und Sammlung Ludwig

必去理由:瑞士唯一专门用于中东地区文化艺术展览的博物馆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瑞士[Switzerland]

景点所在省、州:巴塞尔城市州 [Canton of Basel-Stadt]

景点所在城市:巴塞尔 [Basel]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无比震撼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世界七大奇迹,与世界七大奇观不同的是它并非自然景观,而是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人造景观。在漫漫历史长河里,这些奇迹或毁于天灾,或毁于人祸,所留甚少。那么本期的城市文化,为你深入解析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世界七大奇迹即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是指古代西方人眼中的已知世界上的七处宏伟的人造景观。最早提出世界七大奇迹的说法的是公元前3世纪的旅行家安提帕特,还有一种说法是由公元前2世纪的拜占庭科学家斐罗提出的。

埃及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公里的吉萨高地。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又称吉萨大金字塔,位于埃及吉萨,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主要作为其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埃及式金字塔。约建于前2580年,完工于前2560年。当年埃菲尔铁塔还未建成时,胡夫金字塔还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巴比伦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又称悬苑,传说是在公元前6世纪由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的,现已不存。据说空中花园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并且有灌溉系统,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手。园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花园悬在半空中,由此得名空中花园。

阿尔忒弥斯神庙

阿尔忒弥斯神庙是希腊神话阿尔忒弥斯女神的神庙,位列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长425尺,宽230尺,有126根高60尺大理石柱。据称建筑时间前后长达120年。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神庙被黑若斯达特斯焚毁。该神庙至今只剩下一根柱子。这座神殿遗址位于今天土耳其的爱奥尼亚海滨,《圣经》里把这个地方称为以弗所,而现在它被称为或者翻译为艾菲索斯。

奥林匹亚宙斯巨像

宙斯神殿建于公元前470年,公元前五世纪由当地建筑师伊利斯人李班监建一座宏伟的庙宇,作为宙斯神殿,并于公元前456年完成,庙前庙后的石像都是用派洛斯岛的大理石雕成,宙斯神像则由雕刻家菲迪亚斯负责。至于神殿主角“宙斯”,采用了所谓“克里斯里凡亭”技术,是在木质支架外加象牙雕成的肌肉和金制的衣饰。宝座也是木底包金,嵌着乌木、宝石和玻璃,历时八年之久才完成。

摩索拉斯陵墓

摩索拉斯陵墓位于哈利卡纳素斯,在土耳其的西南方,底部建筑为长方形,其中墩座墙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顶部的马车雕像高6米建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石像作装饰。顶部的雕像是四匹马拉着一架古代战车。此陵墓著名之处除了它的建筑外,还有那些雕塑。摩索拉斯陵墓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布赖亚斯,莱奥哈雷斯,帕士和提摩太制造,每人负责陵墓的其中一边。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

罗德岛阳神巨像建在罗得市港口的入口处,公元前282年完工。整座巨像高33米,一个脚趾头就需要两个成人合抱,它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铜包裹。这座巨像建在罗德港通往地中海的港口,形象为一个手举火炬,脚踩两岸的青铜巨人。而他手举的火炬则作为灯塔,昼夜不熄,为过往的船只导航。巨像铸造完工后过了56年,毁于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

亚历山大灯塔

亚历山大灯塔的遗址在埃及亚历山大城边的法罗斯岛上。灯塔约在公元前280~278年建成,巍然屹立在亚历山大港外1500年,一直在暗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当亚历山大灯塔建成后,它以400英尺的高度当之无愧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它的设计者是希腊的建筑师索斯查图斯。但因在两次地震中极度受损,最终于1480年完全沉入海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勒班陀之战是怎样的?古代规模最大的海战之

全文共 4683 字

+ 加入清单

1571年10月7日,一场海上大战彻底的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从战争结束的那一刻,西班牙就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强国,而他的对手奥斯曼帝国再也无力发起针对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进攻,整个世界的局势发生了陡然改变。这场国模浩大的战争便是勒班陀之战,同时勒班陀之战也是一场宗教战争,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这世界两大宗教信徒在800年间的相互征伐与对峙的最终一战。

时间来到16世纪中期,西班牙帝国与远在东方的奥斯曼帝国都达到其国力的巅峰状态。土耳其人向西方凶猛的扩张使东南欧诸国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之前在与土耳其人的对抗中一直呈现一盘散沙状的基督教诸国猛然醒悟过来,他们意识到唯有联手才能遏制这个来自东方帝国咄咄逼人的势态。而当时在地中海能与奥斯曼帝国相抗衡的海上强国只有威尼斯和西班牙。

时值1570年,奥斯曼帝国舰队围攻塞浦路斯,威尼斯总督向各基督教国家发出呼吁救援塞浦路斯。在教皇的极力推动下,以西班牙和威尼斯为首的基督教国家(包括西班牙王国、威尼斯共和国、教皇国、萨伏依公国、热那亚共和国和马耳他骑士团)终于走到了一起。1571年5月25日,神圣同盟正式成立。各国代表推举西班牙年轻将领唐·胡安为总司令统领以西班牙和威尼斯舰队为核心的神圣同盟舰队。这支舰队于1571年8月底抵达意大利墨西拿集结完毕。

不过他们的动作还是太迟了。在坚守了数月之后,塞浦路斯岛上的最后一座要塞法马古斯塔在8月初陷落,背信弃义的土耳其人将投降后的威尼斯守军杀得一干二净,守军司令马可·安东尼奥·布拉加迪诺更是遭到被活活剥皮的悲惨命运。噩耗传到墨西拿后激起了神圣同盟军的极大愤慨。9月16日,怀着对土耳其人复仇的必胜决心,同盟舰队出发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双方的战力对比,神圣同盟方面的舰队全部由划桨战舰组成,总共有212艘船。包括206艘加莱式战舰和6艘加利亚斯式战舰,共计搭载1815门火炮。其中6艘加利亚斯式战舰全部由威尼斯提供,其余的加莱莱式战舰分类如下:威尼斯舰队109艘,西班牙舰队55艘(含那不勒斯、西西里),热那亚舰队27艘,教皇舰队12艘,马耳他骑士团有3艘,舰队总司令为来自西班牙的唐·胡安。而整个舰队的划分也较为规整,全部212艘战舰共被分为5支舰队,其中中央舰队由唐·胡安费尼尔和科罗纳坐镇指挥,拥有62艘加莱式战舰和2艘加利亚斯式战舰;左翼舰队拥有53艘加莱式战舰和2艘加利亚斯式战舰;右翼舰队同样拥有53艘加莱式战舰和2艘加利亚斯式战舰;后备舰队拥有30艘加莱式战舰;另有侦察舰队的8艘加莱式战舰。

此外,神圣同盟的舰队还搭载了为数众多的士兵。其中西班牙陆军8000人,威尼斯陆军5000人,教皇军1500人,日耳曼雇佣军5000人,意大利雇佣军5000人以及4000名其他以个人名义自愿加入神圣同盟的战士,总计28500人。这样规模的军队对于那时的欧洲来说已经是相当庞大的。

再来看看奥斯曼帝国方面的力量。为了应对来自神圣同盟的挑战,苏丹塞利姆二世集结了一支规模比敌手还要庞大的舰队——总计206艘加莱式战舰、45艘快速排桨船(Galliot)和若干小型平底快船。舰队共载有741门火炮和31490名士兵。总司令为慕斯纳德·阿里·帕夏。与神圣同盟舰队相比,尽管在舰队规模人员上均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在火炮数量上却处于明显劣势。据史料记载,当时奥斯曼帝国舰队仍以弓弩作为主要武器一这说明在武器现代化程度上土耳其人已经显得明显落伍。

与神圣同盟舰队类似,奥斯曼帝国舰队也被分为中央、左翼、右翼、后备4支分队。中央舰队由舰队总司令慕斯纳德·阿里·帕夏亲自坐镇,右翼舰队指挥为梅米特·苏力克·帕夏,左翼舰队指挥为大名鼎鼎的柏柏尔海盗头子乌尔奇·阿里·帕夏,后备舰队指挥则为阿穆拉特·德拉古特·莱斯。这些指挥官都是为奥斯曼帝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在面对屡屡成为手下败将的欧洲军队时,心理优势自然不必多说。

10月7日上午10时,经过了3个星期的航行后,神圣同盟舰队终于与奥斯曼帝国舰队在希腊勒班陀附近海域相遇,战役正式拉开序幕。战斗首先在神圣同盟的左翼舰队和奥斯曼帝国的右翼舰队间展开。10时30分,巴尔巴里戈手下的两艘加利亚斯式战舰首先鸣炮向敌人发起攻击,一发炮弹竟然直接贯穿了敌方一艘较大加莱式战舰的水线下部船体,导致其迅速沉没,这被认为是对神圣同盟有利的征兆。

参加勒班陀之战的6艘加利亚斯式战舰可以被认为是划桨战舰中的“一级战舰”。这6艘船各自装备了30-40门火炮,船体轻载排水量也是普通加莱式战舰的2倍之多。在舰与舰格斗时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也难怪神圣同盟对于这6艘船寄予厚望。不过,庞大的加利亚斯式战舰在机动性上却是一块短板——尽管配备了3根桅杆和更多的划桨手,但由于船体本身太重,机动性仍远逊于灵活的加莱式战舰。这也导致了在勒班陀之战进行中这些巨舰因不能及时补位而给予敌人更多的伤害。

10时40分,神圣同盟(左翼舰队)与奥斯曼帝国(右翼舰队)的舰队终于猛烈碰撞在一起血腥的接舷战开始了。这是自古以来最传统的海战模式——双方士兵在甲板上厮打在一起——枪炮声,金属撞击声与惨叫声连绵不断,漫天的飞箭和炮弹使得天空变得模糊不清,烟雾遮天蔽日,海面燃起了熊熊烈火。

当战斗开始时,神圣同盟左翼舰队司令威尼斯将领阿格斯迪诺·巴尔巴里戈站在旗舰主桅下指挥战斗,将近中午时分,这位两鬓花白的老将试图下达道命令,但周围的嘈杂声使部下根本听不清他在说什么。于是他顺手掀开头盔的面甲,打算重复遍刚才的命令,就在此时,一支土耳其人射来的利箭正中巴尔巴里戈的右眼,他当即倒在甲板上,这是一处致命伤。巧合的是这位英勇的老将一直撑到海战胜利之后才去世——就像200多年后的纳尔逊一样,他在临终时嘴里喃喃自语着:“感谢主所赐予的胜利”,令身边的同僚感动不已……”

战至下午1时,奥斯曼帝国的右翼舰队终于被歼灭了,舰队司令梅米特·苏力克·帕夏被生擒。这位身负重伤的土耳其人害怕遭到与先前在法马古斯塔要塞的威尼斯统帅布拉加迪诺样的命运——被活生生剥皮,于是恳求速死。“仁慈”的威尼斯人满足了他的请求,在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天干净利落地处死了他。

就在神圣同盟的左翼舰队与奥斯曼帝国的右翼舰队开战后不久,双方的中央舰队也相遇了。在相互鸣炮表明旗舰身份后,一场规模宏大的混战开始了。为了避开唐·胡安手中的两艘威力强大的加利亚斯式战舰,土耳其人本来排列整齐的舰队分成3个分队——在队列中空出两个缺口,好让两艘“喷火的魔鬼”通过。但即便如此,在通过奥斯曼舰队时,两艘加利亚斯式战舰仍然给予两边敌船以致命打击。上午11时40分,就像先前北面的战斗一样,双方的中央舰队也撞在了一起一一接舷战一触即发。

正如战前所预料的那样,中央舰队的战斗以双方旗舰为核心展开。前文已经提到过,神圣同盟的旗舰是“皇家”号,而奥斯曼帝国的旗舰则是“皇妃”号。当这两艘船撞在一起时,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状态。西班牙火绳枪手和奥斯曼弓箭手朝着挤满士兵的对方甲板全力发射,双方的步兵则手持各种冷兵器互相砍杀。此时的战斗再也不是什么需要精妙部署和机动的海战,而完全变成了一场凭借士兵勇气、意志、体力和格斗技巧取胜的惨烈陆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身为奧斯曼帝国舰队总司令的慕斯纳德·阿里·帕夏亲临一线参加战斗——他可能是欧洲或者地中海地区各国陆海军中最后一位在战斗中还使用弓箭的司令官,并且箭术超高,几乎箭无虚发,不仅给对手造成伤亡,也极大地鼓舞了己方士气,在他的带动下,奥斯曼士兵占领了“皇家”号的艏楼火炮平台,并试图向唐·胡安所在的艉楼进攻,但在船上西班牙步兵的拼死抵抗下,他们却没能再向前一步。

见久攻不下,慕斯纳德·阿里·帕夏身旁的其余土耳其战舰也靠近“皇家”号试图提供帮助。唐·胡安的两名副手——费尼尔和科罗纳自然不会放纵敌人如此肆意妄为,纷纷前来支援旗舰。与此同时,后备舰队司令巴赞也带着他的船只加入了战斗。其中由吉奥瓦尼·巴蒂斯塔·康塔里尼(Giovanni BattistaContarini)所指挥的“信仰”号在增援旗舰时对敌舰实施了冲撞,导致这艘敌舰船体断裂而沉没。接着,“信仰”号又与另一艘威尼斯战舰“希望”号一起穿插到奥斯曼后备舰队与旗舰之间,成功阻止了土耳其人将增援部队送上“皇妃”号的行动。与此同时,由于源源不断地获得己方后备船只上步兵的支援,唐·胡安的部下们逐渐把冲上“皇家”号的土耳其人赶了回去。

到中午12时20分,战斗的重心从“皇家”号转移至“皇妃”号上,在接下来30分钟,基督教士兵向奥斯曼旗舰发起了三次冲击,但都被击退。可是,缺乏援助的土耳其人却在逐渐陷入劣势。大约在1点左右,科罗纳的旗舰也撞上了“皇妃”号基督教士兵如潮水般涌向这艘已奄俺一息的战舰,扫荡着船上的残敌,悬挂着奥斯曼帝国旗帜的旗杆被砍倒,奥斯曼的主将慕斯纳德·阿里·帕夏也被杀死了,全体基督教士兵发出如雷般的欢呼。

自慕斯纳德·阿里·帕夏被杀死后,勒班陀之战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多悬念了。在发现主将阵亡后,奥斯曼帝国的官兵们发生大面积溃散,相当部分船只开始掉头逃跑,甚至有几艘就地悬起白旗投降。也许是心怀着对法马古斯塔要塞失陷时奥斯曼帝国军暴行的愤恨,神圣同盟军在面对无心恋战的敌人时仍痛下杀手,甚至连些已经投降的土耳其人也没能幸免。此时此刻,中部的战斗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毫无意义的屠杀。然而,南部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与北部和中部战斗不同,南部的战斗充满了变数。由于热那亚威尼斯之间的宿怨,多里亚要想把舰队整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开战之前,神圣同盟的右翼舰队就发生了“内讧”——以16艘船只(大部分都是威尼斯船)悍然脱离主队,擅自向敌方左翼舰队驶去。这一举动被土耳其人看得一清二楚。土耳其人认为这是个分割包围敌人的好机会,于是下令全体向右稍作转向全速前进这意味着“内讧”小舰队将面对数倍于己的奥斯曼帝国战舰。由于奥斯曼的舰队比多里亚的舰队离那支“内讧”小舰队更近,这使得热那亚人即使想要去援助也鞭长莫及。唯一能对“内讧”小舰队提供援助的便是先前因航速过慢而掉队的2艘加利亚斯式战舰中的一艘。然而这也只是杯水车薪罢了——奥斯曼的舰队如同蝗虫一般很快便将这支可怜的小舰队一扫而空一而这也是勒班陀之战中土耳其人为数不多的胜利场面之一。很快,巴赞将后备舰队的全部实力投入到南部反击奥斯曼左翼舰队的战斗中去;中央舰队在获胜之后也掉头向南追来一早已目睹己方中央舰队覆灭的奥斯曼左翼舰队司令乌尔奇·阿里·帕夏自知不是对手,便抢在神圣同盟大军赶到前撤出了战场。

唐·胡安本来还想对逃跑的土耳其人追击到底,无奈己方士兵都已十分疲惫,并且乌云密布的天气也显示傍晚时极有可能有场暴雨,在科罗纳等人的劝说下终于收兵返航。至此,勒班陀之战以神圣同盟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据史料记载,这次战役神圣同盟舰船损失较小——共有10-15艘被击沉,被俘的船只除艘被乌尔奇·阿里·帕夏带走之外,其余全部在战斗中被夺回。而人员损失则较为惨重一共有8000人在战斗中死亡,另有21000人负伤。并且这些伤者有很多在转运到医院时死在了路上。至于奥斯曼帝国方面的损失则高得令人吃惊。除了乌尔奇·阿里·帕夏的分舰队得以逃脱外,舰队几乎全军覆灭一共有113艘被击沉,117艘被俘获,人员伤亡高达30000另有3000人被俘获。

毋庸置疑,勒班陀之战是基督教神圣同盟获的一场伟大的胜利。后世的许多文人学者都对这场战斗大加赞赏,称其捍卫了基督教文明,遏制了奥斯曼帝国扩张的势头,并摧毁了这个帝国的基础,保证了欧洲文艺复兴的继续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失传的古代黑科技有哪些 揭秘五大失传古代黑科技

全文共 1879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文明已经持续了数千年之久,在这各种充满着各种神秘和位置。古代很多人的智慧一直都是个谜,曾经在历史上有着很多让人难以理解的黑科技,如今很多都已经失传了,无法再实现。那么接下来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跟大家一起盘点5个连现代人都做不到的古代黑科技。

1、大马士革钢。

大马士革钢在古代最初称为乌兹钢,是用两种不同类型的铁基材料,通过炼制合成的钢材,这种钢材在铸造时,表面会有一种特殊的花纹——“穆罕默德纹”,属于自然铸造成型的花纹钢,而现代的复制品则是通过不断的折叠锻打来形成花纹,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乌兹钢起源于古印度和中东,在公元3世纪通过与大马士革的贸易流入欧洲,被欧洲人称为大马士革钢,这种炼钢方法比传统的钢铁更坚固、更灵活,主要用作刀剑铸造。

在战场上,那些挥舞着大马士革刀剑的战士,令人闻风丧胆,因为这是一种非常强劲的兵器,它可以达到削铁如泥,吹毛断发。尽管在今天,有现代铸造工艺使钢铁的材质远强于大马士革钢,但它的铸造方法至今仍然是个谜。

科学家分析,它是通过在钢铁中加入精确数量的其他化合物来制造,这些化合物成为了该物质分子结构的一部分,这是一项非常高深的技术。

2、罗马混凝土。

罗马混凝土是大量运用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建筑上的重要材料,不管是道路、雕像还是宏伟的建筑,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它的特点是坚硬无比、结实耐损,不但不易分裂,而且还可以屹立不倒几千年。

现代的混凝土,学名:波特兰水泥。一般在超过50年后,结构强度就会逐渐下降,需要长期不断地维护。

有研究分析称,这种混凝土是采用石灰岩、火山砂、海水混合物制成原浆,再混合一定比例的沙浆,自然硬化6个月后,火山砂与石灰岩混合会形成一种特殊晶体,可以通过加强界面区域有效防止裂缝的形成。

虽然这种制作过程大致能在实验中实现,但是无法运用在工业之中。因为这种古老的化学反应所形成的成分,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获得,而且成品率极低,在现代社会中根本无法投入使用。

3、柔性玻璃。

公元37世纪,有一位玻璃工匠发明了一种具有柔性的玻璃,它看起来就像普通的玻璃,但有一个关键的区别——它不会破裂,玻璃工匠向凯撒大帝献上了一个用柔性玻璃制作的工艺品。当时凯撒大帝将它扔了下去,试图把它弄碎,但是砸出去的力度也只是留下了一道浅浅的凹痕。

工匠甚至能用锤子把这个凹痕很快就修复好,凯撒不但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开始担心这项发明可能会对白银和黄金的价格产生影响。

于是,他就将这名工匠杀死,这是一段记载在当时非常著名的故事,在欧洲广为流传。同时,这段故事也一直被考古学家列为重要的议题。

不过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商已经研发出类似的玻璃材料,2016年,一家名为Schott的公司,已经为大量设备生产玻璃,展示了一种具有弹性能够弯曲的玻璃,厚度比头发还要薄。然而,这还没有达到柔性玻璃的水平,因为连续的弯曲和扭动它还是会破掉。

4、希腊之火。

看过美剧权游的朋友,对这个场景一定记忆深刻。

一场海战,这里面有一种恐怖的武器——野火。

它的威力巨大,令数万军队中,有超过大半葬身于火海中,而这件神秘武器的原型就是希腊之火,在公元前7世纪,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长期遭受阿拉伯帝国海军的攻击,一位叙利亚人卡利尼库斯利用他发明的一种希腊火的神秘武器,轻松击退了阿拉伯人。

希腊之火是一种液体燃料,无需点火,触水即燃,装灌在虹吸喷射器中,喷射出超过10米的火舌击中目标。

类似于现代的火焰喷射器,在海战中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根据现代科学分析,希腊之火的成分主要是由石脑油提炼,混合树脂、硫磺等易燃物质,最后添加一定量的磷化钙,磷化钙遇到水和潮湿的空气,可以分解出磷化氢气体产生燃烧。

直到14世纪,随着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正式灭亡,“希腊之火”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当时没有火药的时代,希腊之火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热兵器。

5、阿基米德射线。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根据古希腊的文献记载,在公元前212年,古罗马军队入侵锡拉库萨时,阿基米德组织军队利用多面青铜镜,折射出一道强光到木船上,战舰瞬间燃起熊熊烈火,罗马军队被击败,溃不成军。

这种杀伤力武器后来被称为阿基米德射线,又名为死亡射线,在后来,罗马人再次入侵锡拉库萨时,阿基米德被罗马人杀害,这种“死亡射线”也随之消失。

在二战期间,纳粹也曾秘密研制这种死亡射线来扭转战局。

他们试图将一个面积为上百公顷的凹面镜运送到太空,这样一个巨大的凹面镜,可以让温度瞬间上升至几千度,足以让钢铁融化,使沙子烧成玻璃,轻而易举地毁灭一座城市。

这项疯狂研究也随着纳粹战败而告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唇妆怎么画 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唇妆介绍及教程

全文共 1413 字

+ 加入清单

化妆的风格有很多种,很多人都很喜欢尝试新的妆容画法,唇妆是我们平时化妆经常会化的一个步骤,早在远古女性朋友就流行化唇妆了,那么古代唇妆怎么画?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唇妆介绍教程

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唇妆介绍

清花瓣唇妆1

朝代:清代

试色图:

先用粉底液打底,然后上唇按m型画,中间略厚,向两边渐浅,下唇在唇中先画一道,再向两侧略微晕开一点,最好呈椭圆状,显的有圆润感。

清花瓣唇妆2

朝代:清代

试色图:

先用粉色的润唇打底,中间厚涂两边薄涂,这时候用红色口红在上嘴唇画一个爱心状,下嘴唇先画一个比上嘴唇大一点的爱心状,画好后将下嘴唇的爱心中间延长出去,这样看起来就会像一朵小花瓣啦~

小巧唇妆

朝代:魏朝

试色图:

有点类似扇形。下唇内深外浅,这种渐变的画风和如今的咬唇妆异曲同工。不过特点是要多涂唇蜜,营造晶莹剔透感。

梯形唇妆

朝代:汉代

试色图:

就跟画梯形是一样一样的,在上嘴唇画个小梯形,下嘴唇画个大梯形,然后嘴巴一合,就是梯形唇妆了。

蝴蝶唇妆1

朝代:唐朝

试色图:

宛若蝴蝶翩翩起舞。大蝴蝶or小蝴蝶?这个看情况自己办,先用粉色的润唇膏涂满嘴唇,在上嘴唇处画个爱心状,用口红填充满,爱心状要超出原本的唇形,大约是嘴唇的一半,下嘴唇要画两个半椭圆,就香蝴蝶翅膀一样,给人以生动灵活的感觉。

蝴蝶唇妆2

朝代:唐朝

试色图:

蝴蝶唇形也有大小之分,既像蝴蝶又像花朵,这款和现代仿妆有点类似,先用粉底液打底,再在上嘴唇画小m,下嘴唇按唇形画一个弧度出来,嘴唇两侧细小,就会显得最中更加饱和了,反正就是说不出来的好看~

蝴蝶唇妆3

朝代:唐朝

试色图:

第三种也是最接近现在的唇妆,依旧是上嘴唇m型,这一次m的尖角处要更加分明,整体要扁平一点,唇珠处加以突出,下唇画弧形,再加以填充就好了,不过两侧延伸的适合要稍微涂厚一点点,才不会使嘴唇显得不协调。

内阔唇妆

朝代:明朝

试色图:

明朝时十分流行“桃花妆”和“酒晕妆”,以细眉为美的标准唇妆的话,和魏晋时期的小巧唇妆非常像,只能说和“咬唇妆”也特别相似,可能是“咬唇妆”的爸爸。

什么是咬唇妆

咬唇妆是一种“似有若无的唇妆效果”的唇妆,不止于一种单色上的唇妆效果,“像牙齿咬过嘴唇的暗红色”的妆容就似在寒风中的楚楚可怜,所以口红的颜色也要越自然越好,“咬”的部分又要足够鲜艳,以此来突出唇妆的层次感。

嘴唇怎么卸妆才干净

1.先用化妆棉蘸取适量清水湿润唇部肌肤,帮助软化口红,吸收掉所含的油分。

2.用两片化妆棉沾满专用的唇部卸妆油,轻轻盖在嘴唇上,抿住嘴唇,让化妆棉贴住嘴唇,并保持微笑表情,使唇纹舒展开来。

3.数秒后,口红被卸妆油溶化,再取下化妆棉,换用干净的化妆棉擦拭唇部残余的口红成分。

4.接下来再用干净的化妆棉蘸取唇部专用的卸妆油,横向从嘴唇中间向两边轻轻擦拭嘴唇,先擦下嘴唇,再擦上嘴唇,注意不要来回擦拭,以免嘴唇被残余的口红污染。

5.嘴角部位最后擦拭,擦拭的时候注意化妆棉的方向是向内转动的,清洁完嘴角后,将化妆棉对折后清理嘴唇褶皱中的残留口红,这样唇部妆容就卸干净了。

卸唇妆要避开的误区

1.有的女性认为,涂过口红之后,吃饭或喝水的时候,口红会被“吃掉”或是被纸巾擦掉,因此就不用卸妆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在的口红为了保证色泽持久度,很多都添加了防水成分,所以即使碰过水或是用纸巾擦过,都难以彻底清除干净,如果不认真进行卸妆,就会导致唇部色素沉积,使唇色看上去暗淡无光。

2.很多女生为了彻底卸妆,会用化妆棉过度揉搓肌肤,而唇部肌肤跟眼部肌肤一样十分娇嫩,过度擦拭容易造成卸妆不当,甚至伤害唇部皮肤。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人是怎么吃花的?古代有哪些用花制作的美食?

全文共 2552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到美食,很多人恐怕都能想出不少好吃的东西,而我国的各种美食,也都是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发展,从古至今逐渐形成的,不管是火锅、串串还是烧烤、汤品,都有很多人喜欢。不过在食材上面,却有一种食材比较特殊,那就是花。用花做成的美食,可能人们接触到的并不多,而在这不多的美食中,出现次数比较多的也就只有桂花了。但其实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很多用花制作而成的美食,花不仅可以用来观赏,还能制作出很多好吃的,那么古代究竟有哪些用花制作的美食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曾在《楚辞》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思就是说,白天喝木兰花上的露水果腹,夜晚以掉落的菊花瓣为食,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以花为食。那么从先秦到明清,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把花朵融入到中华复杂而庞大的美食体系中的呢?1、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人们饮食花卉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吃法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以花入酒,这或许有两点原因。

一方面,当时食材不够丰富,除了日常的食物之外,人们找寻不到过多的其他小吃,最终便把目光投在了最常见的花卉上,但与此同时,由于当时烹饪水平不高,百姓们便想到了“花酒”这种最为简单的食用方式。

另一方面,人们之所以会把目光投在花卉上,是因为在先秦时代,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并产生了鬼神崇拜。那么在祭拜的过程中,除了三牲祭品之外,带有美好寓意的花便成了祭祀神灵的首选。在随后的秦汉时代,花卉便逐渐从“祭祀品”转换成了日常的“食用品”。

那么在秦汉时代,人们是怎么“以花入酒”的呢?《搜神记》里有这么一则故事,说汉朝初年,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嫁给了一个叫做段儒的人。两人成家之后,佩兰就总和段儒说以前在宫中里发生的事,有一次,佩兰对段儒说,“每年九月,宫里的人都要佩戴茱萸,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据说这样能够使人长寿。在这几样食材里,菊花酒的做法最复杂,在菊花盛开的时候,取下的花和叶,和黍米拌在一起,酿起来,等到第二年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就可以取出来饮用了”。

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趋良时……九月,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命。菊花舒时,幷采茎叶,杂黍米饟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二

虽然干宝的《搜神记》是一部成书于东晋的民间怪异故事集,但另一篇历史著作《西京杂记》中同样记载了“菊花酒”的做法,因此菊花酒这一饮品在秦汉时代已经出现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2、唐宋时期

如果说在秦汉时代,由于烹饪条件的限制,人们尚且没有口福品尝到美味的花卉食品,那么到了唐宋时期,鲜花制品俨然已经成为百姓最常食用的小食之一。

在唐朝,二月十五日被定为“花朝节”,在这一天,人们会游春扑蝶、制作花糕。相传武则天执政时期,就曾在花朝节这一天突发奇想,命人制作“百花糕”分给群臣享用。但这不过是一民间传说,无从考证。

相比于“百花糕”的神秘,南宋林洪笔下的花卉食品则显得更加美味、真实。作为极有格调的大美食家,林洪在其著作《山家清供》中留下了上百种美食的食谱,其中有几道菜品很有意思。

其中有一道,叫做“梅花汤饼”,所谓的“汤饼”有些像我们今天的面片汤。林洪说,泉州有一个叫做紫帽山的地方,山中有一位高人,曾经做过这道菜。

做这道菜时,先把刚开花的小梅花和檀香粉一起泡在水里,然后用泡好的水来和面,做成馄饨皮。再用模具把面皮做成梅花的样子,煮熟,放入鸡汤中,入味。一段时间后,便可连汤带面,一起食用。林洪还说,当时高人宴请众人的时候,每人只能分到二百片左右的小面片,吃完后,大家都忘不了梅花的余香,以至于还有人写诗说,“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

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尝作此供。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而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分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侯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后留玉堂元刚有和诗:“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山家清供·梅花汤饼》

再比如,还有一道菜,叫做槐叶淘。在介绍这道菜之前,林洪先是引了杜甫的两句诗,“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并称从这几句诗中,就能看出这道菜的做法——先从槐树上取下嫩槐叶,用水焯好,取出碾碎,过滤出汁水,再用汁水和面,做成面条,辅之以醋和酱,格外美味。

杜甫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即此见其法,于夏采槐叶之高秀者,汤少沦,研细滤清,和面作淘,乃以醯酱为熟齑,簇细茵,以盘行之,取其碧鲜可爱也。——《山家清供·槐叶淘》

其实“槐叶淘”还有一个升级版本,叫做“槐叶冷淘”,面煮好后,放在冷水里浸泡,然后再用熟油搅拌,吃的时候再辅之以佐料,做法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吃的过水面条。3、明清时期

无论是秦汉还是唐宋,关于花卉的做法都显得有些清淡,相比之下,明清时期的代表花卉食品则显得口味略重,它就是菊花火锅。

本世纪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曾出版了一本《御香缥缈录》,其作者是在慈禧太后身边做过几年宫女的德龄,通过她的转述,我们得以一览菊花火锅的真容。

按照德龄的说法,菊花要专门用一种叫做雪球的白菊,因为这种菊花花瓣短小,而且干净,容易煮食。把菊花采下后,洗净,沥干。然后为慈禧端上一个小暖锅,里面事先盛着大半锅鸡汤,旁边放着切薄的鱼片或鸡肉片,外加酱醋佐料。

一切准备妥当后,太监把暖炉的盖子掀开,擎在手里候着,慈禧先把鱼片、鸡肉片放到锅里,太监紧忙将盖子盖好。五六分钟后,掀开盖子,放入菊花,再盖上盖子。若干分钟后,便可食用。

我们可以想象,菊花的清香加上鱼、鸡的鲜嫩,味道一定是极其鲜美的。据传,慈禧的菊花火锅做法后来还传到了民间,并流传至今。

总结

从秦汉时代的菊花酒到慈禧筷下的菊花火锅,花卉食品的做法不断丰富,而每一种食品的出现都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秦汉菊花酒的出现,离不开那时人们的鬼神崇拜与信仰;南宋时梅花汤饼的出现,或许与当时士人精神的崛起,以及士人对梅花的喜爱密切相关;清代菊花火锅的出现,是烹饪条件不断改善与饮食追求不断发展的结果。

直至今日,花卉食品依然被众人所喜爱,而我们应该知晓的是,这类食品已经经过了上千年的积累与演进,一直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喝完壮行酒为什么要摔碗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在古代,很多时候在电视剧中,都会出现一些比如说是出门打仗或者是要完成什么任务,都会喝一点壮行酒,可是喝完之后都是直接将碗给摔碎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能好好放好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许多 电视片段中,大家常常会见到那样一个情景:一支部队或是一群人为达到一个目地,动身前一起喝了碗中的酒,随后齐刷刷地将碗摔在地面上。古时候的部队中,为了更好地维持部队的警觉性,一般是控酒的。假如部队准许喝酒无非几类状况,一庆功酒,二壮行酒,三犒赏酒。

部队出战前喝酒能够称作壮行酒,但喝完酒为何要摔碗呢?要搞清这个问题,先看来一看喝酒摔碗这类个人行为的最开始出处。在东汉后期,秦朝于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赵国整体实力大减,我国其欲亡国。处于赵国北部的燕国为了防止赵国亡国后,秦兵进攻燕国,就寻找一个将士荆轲去暗杀秦王嬴政。

荆轲行到易水时,燕国皇太子前去壮行,荆轲接到燕太子手上的酒,一饮而尽,接着将碗摔在地面上,表明此番一去不回,失败便成仁。荆轲越过易水后,高声吟诵: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没了还。这类沧桑而悲痛的场景确实撼人心魄。

接着喝酒摔碗被普遍的广为流传出来,一般要用在部队实行艰难险阻难度很大每日任务前或是一些机构集众农民起义前。古代历史,喝酒摔碗还多用以一个独特的情景,那便是罪犯被斩头前,侩子手会喝下小半碗喝醉酒将碗摔碎,随后处决,这碗就也叫断掉酒,表明一路走好,一去不复返之意。

除此之外,又因为碗不仅能喝酒,还可以吃饭,所以在部队临行之前,将碗摔碎,意识就是说以后再也不用它吃饭,也就是背水一战的意思。这种将生命置之度外的壮烈行为,可以大大增强士气,也代表着必胜的决心。而且一大帮人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自然能发挥出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可以激发人的求生欲,从而更容易获得战争的胜利。通俗的说,壮行酒只有一个目的“必胜”。

摔碗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因为将碗摔碎了,而“碎”又同“岁”谐音。这样求谐音。来保证自己的年岁又长,也就意味着战争的胜利。还有就是因为“岁”,又可以谐音一个成语:“碎碎平安”。这样来看,将碗摔碎,也就希望着此次行军必然可以顺利的完成,安全的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星期”一词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古代的星期制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全文共 210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星期制,这个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文化中了,这个制度随着事件以及文化的进展,后来又传到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等地区。在古罗马则是用自己信仰的神灵为7天一周而命名。星期制最早是有君士但丁大帝左制定的,在公元321年正式实施,此后星期制就开始慢慢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以至于到现在全世界都开始通用星期制。中国古代并没有七天一周的说法,基本就是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那星期制度是怎么传到中国的呢?下面就为大家做一番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星期制是个舶来品。在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就有“七日一周”的历法。到了公元321年3月7日,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宣布七天为一个星期。

据说,它起源于公元前约2000年的古代两河流域。巴比伦人认为日、月、火、水、木、金、土这七个星神是轮流值日,各管一天。“星期”即为星的日期的意思。另一传说则与《圣经》有关。说连续工作六天创造世界的上帝,在第七天“歇了他的工,安息了”;于是,这天就成了星期天。称作“礼拜”,是这天与基督徒的“礼拜日”同日。如当时上帝早吃力了或是提前完成创造万物,恐怕就做五休二,那一周双休就始于那时了。

在中国,也有如同星期制的作息制度。在西汉,“吏五日得一休沐”;但这个休息日不固定不统一,轮到哪就休到哪。而且只对公务员,不对社会全体成员。到了唐朝,官员的休息间隔被拉长成“旬假”(一说是与“休沐”并存),也就是十天一休。至明清,“旬假”就没了。而对平民百姓来说,共同的休息日则是在节庆里,主要有新年的春节、大如年的冬至以及皇上的生日。星期制来到了上海

开埠后,上海人看到了身边外国人享受星期制的快乐和惬意。

在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5月8日出版的《申报》上,有《论西国七日各人休息事》一文。其中写道:“每届七日,则礼拜休息之期,一月则四行之。是日也,工停艺事,商不贸易,或携眷属以出游,或聚亲朋以寻乐,或驾轻车以冲突,或策骏马以驱驰,或集球场以博输赢,或赴戏馆以广闻见,或长田猎以逐取鸟兽为能,或设酒筵以聚会宾客为事。”

这好处是明摆着的:“六日中之劳苦辛勤而此日则百般以遣兴,六日中之牢骚郁闷而此日惟一切消愁。游目骋怀,神怡心旷,闲莫闲于此日,逸莫逸于此日,乐莫乐于此日。”反观自己,“中国日日不息,而不息者不过行为无功之举动,卒之心劳日拙,身劳日疲,万事蹉跎,一生废弃,可不惜哉!何若振作精神,日进无疆。”

由此,上海人得出的结论也是鲜明的:“西洋诸国礼拜休息之日,亦人生不可少而世事之所宜行者也。”提出“亦仿西人七日之期而少息,其余日月愿奋勉以图功,无使日日不礼拜休息,反同日日皆礼拜休息,悠悠忽忽,一事无成以了结此生也。”

葛元煦在1876年(清光绪二年)写成《沪游杂记》,其《第一卷·礼拜》也有如此感受:“七日一礼拜,为西人休息之期。即中历虚、房、星、昂四宿值日。是日也,工歇艺事,商停贸易,西人驾轻车、骑骏马,或携眷出游,或赴堂礼拜。华人之居停西商者,于先一日礼拜六夜,征歌命酒,问柳寻花。戏馆、倡寮愈觉宾朋满座云。”不知《申报》那文,是否是葛先生投的稿。

《论西国七日各人休息事》发表之日,上海开埠仅二十九年。星期制影响的扩大和增强,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由于租界里的外国人日益增多。在1865年,居住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外国人已过2000人。据统计,到1870年,住公共租界的英国人有894人,美国人为255人,德国人在200人左右;居两租界的法国人达297人。在这一时期,以英国人最多,占在沪外国人的一半。二是由于在外国人开办的银行、洋行、企业和学校等处工作的中国人日益增多。与洋人有工作关系和业务联系的华人,作息制度只能与其同步。三是与华洋共处有关。尤其是在1853年小刀会爆发,不少华人逃入租界,使在租界居住的华人从原来的500猛增至20000以上,大大超过了洋人,由此奠定了租界内华人多于洋人的格局,自1865年起,租界所居华人通常是洋人的40到50倍。华洋生活共处,耳闻目睹,潜移默化;所受影响更为直接,所起作用自然是更大了。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心动化作了行动。星期制(礼拜制)开始进入上海人的生活,由租界延至华界。时间就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世纪80年代。

首次见到中央政府关于实行星期制的规定,还是在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史称“壬寅学制”的文件里。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8月15日,朝廷颁布的《钦定中等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里,其中规定全国的中等、高等学堂,一律实行星期制,逢星期天休息。

不出四年,星期制就走出校门。在京城的中央机关,先采取的是与学堂有关联的学部,之后是分管经济和外交的商部和外务部;到后来,被视为最保守的礼部和吏部也过上星期制了。与此同时,在步伐更快的民间,特别在城市里,作息制度已经易帜,融入生活。

不曾想到,1926年的星期制,并未占领上海的每一个角落。1月23日,名列“四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开业。因为人多,从上午11时起,每隔十分钟开门放人一次,后来挂起免战牌:“停止参观,各界见谅。”开业的第二天是星期日,面对如此好的客流和生意却关门休息。在当时,上海滩只有新新一家华人公司实行星期日停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南京在古代叫什么 古时南京称为什么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古代叫冶城、越城、石头城、白下、江宁、丹阳、金陵、秣陵、建业、扬州、建邺、建康、秦淮、升州、蒋州、上元、集庆、应天、京师、南都、天京、首都。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历史上的“六朝古都”。

南京在古代叫什么

南京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水域面积达11%以上,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称。

东吴黄龙元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南京从此崛起,使中国的政治中心走出黄河文化板块的格局,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32] ,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南京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建康城与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古代人写的诗词是很美,但是现代人写的反而感觉很水?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国古代诗词很多网友都知道的,那叫一个有意思啊,那叫一个厉害啊,但是你慢慢的会发现其实好像我们现代人写的诗词怎么感觉好水,完全就是不在一个水平上面,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中国人丢失了写现代诗词的方法还是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应该说,现代人写的诗很水只是个别现象,但今不如古却是普遍现象。

有人认为,古人的诗句之所以优美,是因为多用辞藻,而现代人词汇量不深,所以写不出好诗。这个观点看似有理,实则不尽然。

以白居易为例,在如今看来,白居易的诗作也有些晦涩,但在古代只能当作[通俗]一类。

白居易追求语言浅近的程度,必须是妇孺皆识,就是没读过书的人也能看懂他写的内容。如此一来,白诗有了广泛的群中基础,在唐朝受欢迎的程度不是李白和杜甫能比较的。我举个例子:

《晚桃花》白居易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这首诗按古人的观点来说,就是[俗]。但用字俗不代表意境俗。从内容看似是自嘲之作,实际上是讽刺诗。

这首诗从桃花切入主题,第二联尤其值得玩味——[如果不是因为斜阳,就衬托不出这么艳丽的红桃;如果不是因为我闲人一个,就看不到这么美妙的景色]。

前面还是自嘲,后面就开始讽刺了——[寒门出身的人才经常被人忽视,穷人家的女子也常常要晚嫁。这晚春的桃花跟他们遭遇是一样的,不过幸好还有我白居易欣赏。]

从上面这首诗我们可以得知,即便用俗字,也是能够写出有意味之诗的,关键不在于用词俗雅,而在于写诗之人有没有情怀。

综上所述,我认为如今有些人写的作品沦为打油诗,主要是情怀不济,或是文笔没办法驾驭情怀。前者我也无能为力,不过后者还是可以通过积累弥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古代列方程的方法被称为 中国古代列方程的方法叫什么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方程方法称为“天元术”,解方程称为“开方术”。天元术是利用未知数列方程的一般方法,它首先要“立天元一为某某”,相当于“设x 为某某”,然后根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列出两个相等的代数式,最后通过类似合并同类项的过程,得出一个一端为零的方程。

天元术简介

天元术是利用未知数列方程的一般方法,与现代代数学中列方程的方法基本一致。

1248年,金代数学家李冶在其著作《测圆海镜》、《益古演段》,以及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下卷》《四元玉鉴》,都系统地介绍了用天元术建立二次方程。李冶将天元术改进成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他讨论了在各种条件下用天元术求圆径的问题,写成《测圆海镜》十二卷,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大成就。

继天元术之后,数学家又很快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多元高次方程组,如李德载《两仪群英集臻》有天、地二元,刘大鉴《乾坤括囊》有天、地、人三元等,最后又由朱世杰创立了四元术。

李冶简介

李冶原名李治,字仁卿,自号敬斋,真定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人。金亡北渡后,流落忻崞间,常与元好问唱和,世称“元李”。李冶医生著作虽多,但他最得意的还是《测圆海镜》,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讲述天元术的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小小励志的故事 古代励志小故事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是家中贫穷没有蜡烛,于是他就在墙上凿了个洞,将邻居家的光引过来照在书本上。主人知道后,请他到家里做雇工,受到了主人的帮助,终于成为了一代大学文家。

《负薪挂角》

汉朝时,有个人名叫朱买臣。家境困难,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以荻画地》

欧阳修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长大之后,由于家里没有书读,他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勤奋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囊萤夜读》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他知识广博,学问精通。由于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每到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丈夫的父母书面称呼 丈夫的父母书面称呼是什么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使用书面的说法称呼丈夫父母时,应把丈夫的父亲称作“公公”,将丈夫的母亲称作“婆婆”,平时是随着丈夫称呼,如果丈夫称呼爸爸妈妈,就随丈夫叫爸爸妈妈。

丈夫的父母书面称呼

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嫁人的女性可能会直接把丈夫的父母称作“爸爸”、“妈妈”,但是这样的称呼在一些情况是不适用的。比如说在遇到一些表格需要填写家庭成员及联系方式时,“爸爸”、“妈妈”或者是“父亲”、“母亲”这样的名称是不适用的。其实这时候只需要直接填写“公公”、“婆婆”就可以了。

可能有些人认为“公婆”这样的称呼比较口语化,不够正式,但实际上它也可以用作书面语。不过通常在私底下嫁人的女性一般都是随丈夫的称呼来的,若丈夫称呼公公为爸爸,那就跟着喊爸爸,称呼婆婆为妈妈,那就跟着喊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代寒食节比清明节更重要 曹操为什么要废除寒食节

全文共 1860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清明节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可见清明节在传统节日当中的地位。但其实清明节一开始并不具备扫墓和祭祀的功能,相反,这些都是寒食节的功能,而清明节则是踏青游玩,但相比之下,寒食节要比清明节更重要,但是为什么曹操却要求废除寒食节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672年,晋国国君晋献公击败骊戎,并迎娶骊戎族中的女子骊姬。骊姬凭借美色,获得晋献公的宠爱,并挑拨离间,迫使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逃亡国外。公子重耳,也就是日后的春秋霸主晋文公,在流亡中度过了整整十九年。而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始终跟随其左右忠心辅佐。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当重耳归国后,跟随他的一众大臣都得到了赏赐,却唯独忘了介子推。谁知,介子推却根本不想,他说,重耳即位是上天注定的,大臣们以功臣自居,是欺世盗名。介子推带上母亲,隐居绵山而死。晋文公找不到介子推,只好把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定为介子推的封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中介子推的故事不过寥寥数笔,很难与“不火食”的特殊习俗发生关联。但从战国至两汉,介子推的故事被不断完善。“火”也登场了。

楚国大夫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有这样一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东汉王逸做注时,将“立枯”解释为“子推抱树烧而死”。《庄子》中也提到了火,介子推“抱木而燔死”。“燔”即为焚烧,可见至迟在战国时期,介子推已从“隐居而死”,变成了悲剧色彩浓厚的抱树焚死。2、为何介子推会有如此惨烈的死法

西汉刘向在《新序》中言:(晋文公)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晋文公想用烧山的办法逼介子推出仕,可介子推至死不改其志,遂酿成悲剧。

汉代独尊儒术,强调忠孝思想,介子推或许正是因此,成为了“箭垛式的人物”。逃难途中的忠诚不受封赏的高洁,奉母隐居的孝顺宁死不出的坚定。其形象和思想境界,随着故事的丰富与完善,得到了一步步升华。

并州及其下属的太原郡在春秋时期属于晋国范围,介子推的故事为当地百姓所熟知。个集忠孝节义等众多高尚品德于身,结局却如此悲慘的人物形象自然容易获得人们的普遍同情。对介子推加以祭祀,视之为本地神明,并将“不火食”的风俗与之相连。

建安十一年(206年)三月,汉丞相曹操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境内)。前一年,袁绍的外甥,在官渡之战中归降的并州刺史高幹反叛意气风发的曹操不能允许北方的统之势再生任何波澜,于是亲率大军征讨。高幹奔逃荆州,并州再度回到曹操手中,一道《明罚令》随即发布。令人意外的是,这道令文不关乎军政大事,而是一个节日:

“听说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四郡,在冬至后有寒食节,一百零五天内都不生火,只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从前伍子胥沉尸江中,吴地百姓也没有为此不喝水啊。介子推在晋国才德不过平平,为了他而吃冷食,太过偏激。有人说若废此俗便有冰雹雨雪之灾。可其他地方未尝没有这些灾害,当年汉武帝时京城也曾出现马头一般大小的冰雹难道也是因为寒食节没吃冷食?况且北方乃苦寒之地,老幼体弱,如何禁得起长期冷食!凡令文所到之处,百姓一律不得于寒食吃冷食。如有违犯者,家长服刑半年,主管官吏服刑百天,县令长官罚俸一月。”

不过曹操的禁令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寒食节历经魏晋隋唐直到宋,仍然是民间和官方的主要节日,直至让位于清明节才算是寿终正寝了。3、寒食节的消亡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老板在古代叫什么 老板有哪些古称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老板古代叫店家、东家、掌柜、头家、朝奉。其中,店家旧时指旅店、酒馆、饭铺的主人或管事人,现也泛指网店的卖家;东家指居所的主人、宴会主人,以及佣工对雇主的称呼;而掌柜是古代店主的俗称,也称“掌柜的”。

老板在古代叫什么

老板,这个称谓由来于南方,是先哲对工商中那些主导者的敬称。上土下匕是为老,门中有品乃为板。老板一词其实自古就有,南方人称“老板”,指的是商号的主人,也就是北方说的“掌柜、东家”等的意思。老字取意“老道”,而板字取意为商者应有品,所谓信则立,门中有品才可以称为板。所以,称“老板”,本源在于这个词是对商家的敬语。

老板与董事长、总裁、CEO最大的区别在于即使是没有股份的公司或者买卖中,只要是最高权力者、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掌柜的都可称为老板。董事长、总裁、CEO、老板这四个公司领导者的称谓不仅仅是文字游戏,它包涵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与其说是权力的基础,还不如说是义务的基础。

老板的含义:1、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木材厂老板;2、零售店的业主,亦称“老办”;3、旅馆或公寓的主人; 4.、大同方言,特指老婆;5、旧时对著名戏曲演员或组织戏班的戏曲演员的尊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黄金饰品价格是多少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黄金伴随女人自古至今。女人演绎了黄金的美,黄金装点了女人的梦。穿透绵长的岁月,黄金在漫漫历史中留下了一道永恒的金黄,它既是无法形容的温暖,亦是无与伦比的美丽,在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中,复仇阶段的甄嬛,发饰完全是黄金为主角,彰显出她特殊的地位,下面团贷网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古代黄金饰品价格是多少。

古代黄金饰品价格是多少:

白银换算成人民币在唐代大概是2000-4000,北宋大约600-1300,明代600-800,清代只有150-220左右;黄金则则好相反,西汉时,一两黄金的价值只是一两白银的三倍,到了唐朝就变成十五倍。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

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以上是关于“古代黄金饰品价格是多少”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的黄金知识敬请关注团贷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选妃的流程 古代选妃怎么验身

全文共 1847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能够得到皇帝的宠爱可以说是非常的难得,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妃子了。不过话说回来,在古代给皇帝选妃的这个流程是怎么样的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上妃子呢?毕竟可是要给皇上找的。还有就是古代选妃的话,怎么去验身呢?这些想必大家应该都非常好奇把?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选妃的流程

第一步,全国范围删选

身为一国之君,要放眼全国,天下漂亮的女子都要在朕的怀中。选妃时要昭告天下,皇帝要选妃子了,然后下面各地开始物色美女,逐一上报。各地美女们来到皇宫们,先有太监审查,大致看看长相、身材,如果连太监的眼都入不了,不要意思,从哪来的回哪去。

第二步,看身材

能进二审,说明长相不差,这时候就要看身材了。太监们会拿着尺子量身材,腰围、胸围、手、腿,符合标准的,才能进入下一轮。

第三步,看贞洁

第三步是最重要,古代最看重的就是贞操,想要成为皇帝的妃子,必须是处女。会有老宫女把备选的美女带到密闭的房子,脱光衣服,检查全身,看看是不是处子,身上是不是有斑或者痔。

第四步,练礼仪

能走到这一步的,基本上算是入选了,个个都是大美女,宫里会派专门的老师对她们进行培训宫廷礼仪,同时考核人品素质。

最后,皇后会亲自作为主考官,考察下身世、学问,如果能通过,那么恭喜你,正式成为了皇帝的女人,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房中之术,取悦皇帝,然后就在后宫里慢慢的玩心计吧。

2、古代选妃怎么验身

明代的话,一般皇帝要选妃了,就下诏天下停止婚娶,然后从各地选取美女举起京城,她们千里迢迢而来,许多人没有看到紫禁城到底儿是个啥样子,在初选中就被淘汰出局。剩下的,每百人一批,按照年龄大小排队,顺序入宫,参加“精选”。肩负着重任的太监,远看看,近瞧瞧,把那些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都扒拉出来,送回原籍。留下来的,再按年龄大小编组,进入“一审”。

太监以极为挑剔的目光,审视着每一位姑娘,观察她们的容貌,辨听她们的嗓音,发、耳、额、眉、目、鼻、口、颔、肩、背、腿、脚、音,只要有一处看着不顺眼,听着不顺耳,当场“退货”。

“二审”时,太监拿着尺子,量姑娘的手、臂、腰、腿、脚,再令姑娘“活动活动”。凡是一处尺寸不符合要求、各部分“零件”不搭配,以及风度、仪态不佳者,一律打发回老家。

“三审”由女官和年老宫女把关。姑娘单独进入一间秘室,脱得一丝不挂,女官和宫女摸其乳,探其秘,闻其味,察其肤……合格者在宫中接受一个月左右的培训。在她们熟悉宫中规矩,学习礼仪规范的过程中,负责培训的女官,考察她们的智力、性格作风之优劣;当然,睡觉时咬牙放屁吧嗒嘴的,说梦话撒癔症的,绝对不能容留,将来惊了驾,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终审”一般由皇太后负责,有时皇上亲自出马。他们按摆在面前的桌子上的名单,逐一将精英传进。姑娘立而不跪,回答一些有关姓名、家庭状况、学问方面的问题。“考官”们审形辨音,从中筛选出一后一妃或数妃。其余的,赐给亲王、郡王、皇子、皇孙,或留在宫中当“女官”、宫女。明代内廷有“六个局”,由女官掌管,每局下设“四个司”,女官在百人以上;她们都是皇上后妃的“后备军”。

3、古代选妃的标准

自古以来,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有男人不爱美女,这些身份尊贵的皇帝选的妃子,自然是要有着美丽的容貌才可以。虽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后代,但是也要有一定的颜值,这才可以有资格成为妃子。皇帝也是普通的男人,与丑女相比自然会更加喜欢美人一些,这也代表着整个皇室的形象。长得漂不漂亮,这也会直接影响后代的颜值,因此对于颜值方面要求非常严。

其次就是要求女子都必须有非常高的才情才可以,顾名思义就是要智力超人,生下来的孩子才会比较聪明,会更有能力胜任管理国家的重任。与颜值相比,皇帝似乎更加在乎这一点,毕竟再好的脸蛋看惯了也会有一些视觉疲劳,但如果有着超强的智力,这就会直接影响自己之后的孩子会是哪方面的人才,古代的女子普遍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即使这样也不一定有资格可以进去,因为往往有很多比你更优秀的女子,光是这一点现在女子就很难达到,但凡掌握一样,都已经非常了不起。

最后一个条件就是女子的家庭背景也有严格的要求,古代婚姻也非常讲究门当户对。尤其是对于皇帝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去真正迎娶农民的子女,虽然没有家族能比皇家高贵,但同样也不能太差,古代的这些妃子几乎都是各个王公贵族的子女,因为皇帝也需要平衡各个政治势力,这样才可以达到更好地巩固自己的皇权,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政治联姻。古代想要进入到皇宫是非常难的,就好比现在的女性想嫁入豪门,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中国为何没有一直发现澳大利亚?背后有什么原因揭秘

全文共 1969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从地图上面来看,澳大利亚距离我国其实并不是很远,就在东南亚的旁边,而且中间基本上都是大海,但是古代海上航运也是有一些发展的,也到过东南亚,既然如此,为何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面,却没有发现澳大利亚的存在呢?澳大利亚的存在是什么时候才被中国人所得知和了解的呢?为何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就始终没有发现澳大利亚的存在,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是真的没有发现,还是发现了没有记载呢,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通常来说,世界上的大陆可以分为两块:旧大陆与新大陆,其中旧大陆指的就是亚欧非大陆,这三块是连在一起的;而新大陆则是南北美洲。600年来,人类最伟大的历史发现就是将新旧大陆联系在一起了。

注意,这里我并没有使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实际上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美洲也是有自己的文明的,当然,相对于旧大陆,美洲文明相当落后,但谁也不知道这个文明体系继续发展会如何?不过哥伦布以及之后的欧洲殖民者的到来,使得美洲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不可能事件,旧大陆的文明占据了新大陆。所以,公道的说:美洲是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

除了这两块外,世界上还有两块大陆,一块是“南极洲”,这里确实太远了,而且一直到现代都没有什么经济意义,暂时不谈;还有一块则是“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境遇和美洲类似,后来也成为了欧裔移民主导的国家,但这不得不令人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亚洲人没有发现澳大利亚呢?毕竟澳大利亚和南极可不一样,这块大陆北边就是南洋群岛了,中国人和古代东南亚人为何就是没发现这么一块地方呢?2、澳大利亚是被谁给发现的

其实,一直有一个传说就是中国人发现了澳大利亚,这是英国业余学者加文·孟席斯提出来的,但这一说法没有足够的证据,也不太合情理,所以没有被主流学术界认同,此外,也有葡萄牙人发现澳大利亚的相关理论,但是这个仍缺少相关证据。

第一次有书面记载的欧洲人登陆澳大利亚发生在1606年,由荷兰导航员WillemJanszoon的Duyfken号船第一次在卡奔塔利亚湾航行,并约克角半岛在西岸第一次登陆。同年,西班牙航海家Pedro Fernández deQuiros在新赫布里底登陆,他们认为此地即为寓言故事中的南方大洲。所以就有传说中南方大陆的名字“Austrialia”命名。3、为何中国人没有发现澳大利亚

再来说说为何亚洲人没有发现澳大利亚吧,先说距离澳大利亚最近的南洋群岛,这个地方古代实在也是一块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到处都是热带雨林,气候潮湿,蛇虫鼠蚁奇多,这些地方的土著居民连联络邻岛都困难,说没事儿南下澳大利亚啊。

退一步说,即使少数人天赋异禀,真的乘坐独木舟发现了澳大利亚,也没有意义,澳大利亚北部是不毛之地,这些人去了估计只能困死在这里,不可能再有进一步动作,也不会留下什么记载。澳大利亚最富庶的地方是东南沿海,现在澳大利亚全国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分布在这里,特别是墨累河谷。这些地方和亚洲还是隔得挺远的。

那再说说中国人没发现澳大利亚的原因吧,中国在宋元明三朝的航海业也是很发达的,中国人屡次进出马六甲海峡,甚至到达过爪哇岛,为何也没能发现澳大利亚呢?

古代中国人的航海技术当然不是马来土著能比的,不过古代中国舰队的目的性很明确:不是探险,而是沟通已知的国家。所以中国古代航海家出了马六甲之外就是一直往西走,这都是之前丝绸之路沟通过的地方,航线很成熟,基本都是沿着海岸线。

中国船队即没有兴趣,也没有资源支持往南走,去探寻什么世界秘境。

那有没有“偶然”呢?这个可能性也不大,工业革命前,船只的动力主要靠的就是风力和洋流,而这正好是和澳大利亚方向相反。中国的船只漂流到澳洲,这实在是个不太可能的事情。

不过,这也不是说澳大利亚土著和亚洲就没有关系,如今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祖先当时是从非洲飘过来的,通常认为,澳大利亚土著人是一次单一迁徙中到达澳大利亚大陆的群体的后代,之后就较少受到此后来自亚洲大陆的移民影响,不过,根据最新的研究,就基因来说,澳大利亚原住民为美拉尼西亚及巴布亚人的近亲,但有一部分的基因成分可能来自于和南亚人群的混血。这种情况,可以推测大概是这期间发生了某些事情,或者是自然环境和现代不同,所以部分东南亚人也飘到了澳大利亚。至于南岛人为何没有大规模占据澳大利亚,就是因为这里太过于贫瘠。

但是后来,随着世界格局变化,亚洲人再发现澳洲,就越来越困难了。但也有有迹象表明,在欧洲人到达此地区前北澳大利亚的土著群落与印度尼西亚望加锡的海参渔民有定期的贸易往来。

这实际上和美洲的情况类似,单纯从地图上看,美洲与亚欧大陆也很近,白令海峡一水之隔,但考虑到现实因素,冰河时代结束后,一直到工业时代之前,古代亚欧大陆居民基本不可能通过这条道路到美洲大陆,毕竟这里实在是太冷了,人都没多少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古代为什么都有“文帝”、“武帝”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有文王和武王,汉朝有文帝和武,三国有魏文帝和魏武帝。为什么历代都有“文帝”和“武帝”?

"文"和"武"都是皇帝的谥号。死后头衔是新继位的皇帝根据死者生前的道德和行为以及死者的著作授予大臣的头衔。死后的头衔最初是用来赞美善良和贬低邪恶的。根据文章,遗名可以分为三类:表扬、批评和同情。例如,“精卫天地日语”属于赞美。这意味着那些善于治理世界的人可以被称为“文”。例如,汉朝的刘恒皇帝和隋炀帝都以治理天下而闻名,所以他们都有“文”和“温蒂”的绰号。另一个例子是“魏强瑞德日武”。意思是那些自称有权有势的聪明人叫做“武”。例如,周武王的、汉朝的、魏国的曹操和晋国的都以其强大的主张而闻名,所以他们的谥号就叫做“吴”和“吴地”。死后的头衔并不能真正显示一个人的才能和美德。它有极大的虚伪性。宋朝以后,每一个君主死后的头衔只有赞美,没有邪恶。

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为什么有“文帝”和“武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夏天靠什么解暑 遇到热灾会怎么样

全文共 1578 字

+ 加入清单

感觉现在夏天是一年比一年热,如果没有空调还真不知道如何度过这炎炎夏日。不过在古代,当时的人们就没有空调,那他们是靠什么解暑呢?其实并没有特殊的办法,主要就是靠扇子、水果还有洗澡,和古人相比现代人就要幸福多了。而且要是遇上热灾,会给百姓造成非常严重的灾难,这在古籍中都有对应的记载。其实气温的变化和全球变暖有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得到重视。古人如何解暑

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我国古代人民消暑的办法是有很多的。

首先比较常见的一种,就是下河洗澡。这种方法在普通炎热的天气中非常流行。但一旦遇到极端天气,连河水都被晒得滚烫时就不太奏效了。

第二种消暑的办法,是搭凉棚并使用扇子扇热。这种办法是中国民间最为流行,也是最为有效的办法。在避开太阳直射后,人们的耐热能力会相应地增强。此时再使用蒲扇等工具扇风,可以极大降低炎热感。有条件的家庭甚至还会吃上两口西瓜,从而达到一个最佳的避暑效果。

至于第三种办法,则是通过冰来消暑。只不过这种办法相对奢侈,一般来说是皇家专用。乾隆皇帝曾做过一首诗:“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展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在紫禁城皇宫一共有十多个冰窖。皇室成员们往往可以随心所欲地取用大量的冰块,制造一些冰镇饮料来达到避暑的效果。一些实在怕热的嫔妃,甚至还会恳求皇帝为她打造“冰床”。

当然了,上述的消暑方式,都是在正常的夏天使用。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古代的百姓往往就会无可奈何。

比如乾隆八年(1743年),就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炎热的夏天”。当时中国南北各地的温度在很长时间里都为此在40度。民间的老百姓死伤无数,受灾相当严重。热灾的严重性

《续天津县志》记载:“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高邑县志》载:“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这两部县志中,除了记录很多人因为炎热死亡之外,还记录了一个非常重要情况,那就是炎热的气候导致了金属熔化。我们现代常常以“打个鸡蛋到地上,过两分钟就熟了”来形容天气的炎热,而金属熔化显然是代表了更加极端的炎热。

当然了,关于金属熔化的记载,其实是有一定夸张成分的。一般来说,用作建筑材料的铅、锡等金属,其熔点通常是200度以上。想要让这些金属都出现融化,恐怕当时的地球上已经没有活人了。

而除了这两部县志之外,其他地区的县志则显得比较真实。

《续东华录》记载:“六月丙辰京师威暑。”在各地历年的县志中,从来没有使用过“威暑”这样一个词。这就说明了当时的炎热已经达到了一种非常恐怖的境地,只有用“威暑”才能够表现出来。

《浮山县志》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这段话是说,在那一年的夏天,有行人走在道路上,常常会出现被太阳烤晕,热死在路上的情况。而北京的情况则比山西还要严重一些。

而根据现代的《北京志·气象志》记载,1743年7月下旬有连续6天最高温度都超过了40度。在7月25日当天,温度甚至还高达44.4度。

这里之所以使用的是摄氏温度,并且还能记载到小数点后一位,其实是一个法国传教士记载后,经过现代换算的结果。

根据这位传教士的记载,在那年5月到8月这段期间,光是在京畿地区,就有11400人因为炎热而死亡。

如果单从死亡人数上来看,乾隆八年的确称得上是中国历史最炎热的夏天。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像这样因炎热而造成死亡人数众多的记载。

而之所以会出现的情况,其实是遇上了“极端天气现象”。

所谓“极端天气现象”,其实是一种概率非常小的气候现象,往往是50年到100年才有可能遇上一回。明朝时期曾经出现过一段“小冰河时期”,当时连南方地区都长期大雪纷飞,粮食产量受到了极大影响,这就是一次典型的极端天气现象。而乾隆八年的夏天,也同样是这种情况。

如果人类再不提升保护环境的意识,恐怕极端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还会不断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英国古代牧羊犬的养护知识

全文共 1041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古代牧羊犬(详情介绍)

英国古代牧羊犬的外观给人感觉是非常的大方美丽,对人非常友善,但是此犬的运动量较一般狗大,且容易产生体味,毛发也比较长,因此在饲养的时候需要计划性的为狗狗做美容护理。古牧的养护美容每天要给它梳理被毛。用梳子或硬毛刷,从毛根梳至毛端,反复地梳几次,以使被毛松散柔软,不打结,不使粘物结成团。每次活动以后,要及时清除粘在被毛上的污渍和灰尘,并定期为它修剪脚爪。春、秋季节,每隔2~3星期要为它洗一次澡,夏天要增加次数,不能做到天天洗,也应隔天洗一次。每次洗澡后,要及时把毛上的水分擦干,以防感冒。平时,每隔3~5天,要为犬清除一次耳垢和脚趾缝间的污物,并要用温开水为犬洗眼,防止患眼病。幼犬一带回家,就要对它进行调教和训练,使它懂得不用牙和爪撕扯衣服、床单等物品。特别要养成它讲究清洁卫生与定点排便的习惯。古牧洗澡的注意事项洗澡每个月,狗狗都要洗一次澡,如果在冬天,一定要把狗狗的毛吹干。我们可以在浴缸里给古牧洗澡,也可以使用喷头,水管(还有若干国外 才有的东西,我就不写了:))给古牧喷洗。我们应该使用香波,然后完全的冲洗干净,也可以给古牧刷牙(我自己加的,给狗狗刷牙是好习惯) 。在把狗狗抱出浴缸之前,用浴巾擦干净毛上多余的水。我们要用吹干机,吹干古牧的毛,热风机不要离狗狗太紧,以免狗毛燃烧起来。一般洗澡和美容可能要需要3个小时左右间。脸部可以把嘴上的垂下的胡子剪短一点,这样你就可以不怕狗狗把湿漉漉的胡须放在你的膝盖上了:)可以使用长直剪刀剪短胡须,然后使用下 面这种稀疏齿的大剪刀进行修理。眼镜周围的毛,可以剪短一点,然后自然垂下来,也可以留长,使用猴皮筋,梳成小辫。脚部把脚垫周围的毛,剪短到1/4英寸长。这样冬天脚毛不会应为太长而是古牧滑到,或者产生冰球。夏天也不会让泥水留在脚垫中。脚趾甲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下面是推荐的脚趾甲剪除方式。屁股肛门周围的毛,从卫生学方面讲,1英寸是最科学的。注意:肛门附近,不是整个屁股耳朵可以使用止血钳拔掉耳朵里的毛。如果毛不洗干净,可能会有异味,可以拔掉耳毛后使用耳朵清洁药品,清理耳朵。犬香波的选购,可以买市场上卖的犬专用香波,尽量不要用人用的洗发膏,建议您:既可以给犬湿洗也可以给它干洗,干洗适合的犬是不太脏的犬。干洗剂是粉末状的,这种粉末能够去除犬毛皮上太多的油脂,使毛皮的颜色看起来更加鲜明,使用的时候把干洗粉撒到犬的毛里面,然后再用梳子一梳就可以了。如果不是特殊原因还是建议水洗,毕竟水洗的彻底且干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