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nba历史失误榜单(汇集20篇)

所谓论文就是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历史论文则是针对某个历史问题,结合历史资料开展讨论的文章,是一种围绕历史问题进行思辨性思考的论文。需要结合历史渊源和实际,从中挖掘出研究价值。

浏览

6694

文章

1000

篇1:学习历史的方法

全文共 3365 字

+ 加入清单

有很多人说历史难学,其实不难学的。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学习历史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历史的方法1

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学习历史的方法2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8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学习历史的小贴士:

首先,你可以多看时政,关注每天的新闻。并可以和他人讨论自己的感受。

其次,你可以做题目是放松心情,安静的在心里默读一遍。

还有呢,就是要对书足够熟悉。不要用太多资料。

看了学习历史的方法的人还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文科历史学习方法

全文共 5207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是高中文综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好比是理科中的物理,有的文科同学为怎样学好历史而头疼。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文科历史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科历史学习方法1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一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最后,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

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 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文科历史学习方法2

上课好好听讲。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历史这门课,多么不喜欢这个老师,多么想睡觉,都请认真听讲,不发呆不神游。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有PPT课件,可以把特别重要的课件拷回家,打印进行复习。

认真完成历史作业,这也是非常基本的。一旦有错题,要及时订正,不懂要问,在书上把相关内容勾画出来考前复习。不建议一边做作业一边看书,考试你又看不了。不会的忘记的,先跳过去,做完后去历史书上找,划出来。

有适当的课外练习,不用很多,忙的时候几道也可以。但要保证每天都要做一定时间的历史题(不管是不是放假),保持感觉。历史的错题要及时解决,不要积累起来。

重视历史课本。老师可能出错,作业可能出错,网络可能出错。但课本绝对是对的(起码对于考试来说是这样),一切依据都要去课本上寻找。考前一定要看书。看书要仔细,不要放过任何细节,但又要着眼于宏观。

关于历史错题本有没有必要,我是这样认为的:不同人适合不同的方法,没必要千篇一律。有些错题和年代和人物有关(也就是标准答案可以在书上找到,毫无争议的)值得记下来反复复习,但一些理解题,存在争议的就没必要了。最重要的是有了错题本一定要去看去复习。

学会利用历史大事年表。时间对于历史这门课非常重要,虽然大事年表书店里可能有,但建议自己制作,即摘录上书本上每一个时间和对应的事件人物,再按顺序排列。着有助于理清思路。

文科历史学习方法3

学习升华,培养能力。

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它们是点、线、面的关系。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以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决非简单的背背就能顺利过关。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比如说,中国近代史有三条线索: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人民探索史。像这样的线索和时代特征,就需要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及时予以总结。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因此,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一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注意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面貌、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繁杂的知识条理清晰,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

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主要因素。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主要环节,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具体说,它指的就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 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 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综上所述,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学习,然后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解决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最后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看了文科历史学习方法的人还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

全文共 2704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学才能学好高中历史呢?这里有一些好的建议,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1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6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

7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看了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的人还看:

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2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阿尔山历史遗迹旅游攻略

全文共 1609 字

+ 加入清单

阿尔山市前身是兴安盟科右前旗的一个建制镇,其后的历史遗迹美不胜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阿尔山历史遗迹旅游美食攻略

美食

大兴安岭上的处女地阿尔山漫山遍野生长着120多种山野菜,能够规模开采的就有60多种,仅蕨菜年采集量可达5000吨。每年春天,当地人纷纷进山采集山野菜、苋菜、越桔、猴腿、排香草等,或鲜食,或加工储存。

炖哲罗鱼

阿尔山的山哲罗鱼肉质鲜美,是上好的餐桌佳肴,在阿尔山过去民间有原水炖原鱼的嗜好,即在哈拉哈河河边支一口小锅,把刚打上来的山哲罗鱼用清清的河水清炖在放点盐,开锅放少许的香菜,小酌美酒好似神仙一样的生活。

阿尔山哲罗鱼产于哈拉哈河和努木尔根河,过去曾是皇室的贡品。哲罗鱼肉质白嫩,唯美绝伦,是难的的美食珍馐。可用于煎、炸、焖、炖、滑炒、剁椒、水煮等做法。尤以清炖最佳保持其原有的风味。食后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炸柳根儿

柳根儿属冷水细鳞鱼,产于哈拉哈河及堰塞湖中,因喜在水中柳根树下觅食、活动,故称柳根儿。炸柳根儿是该地特色菜肴。

住宿

阿尔山市其实只有7000人口的旅游城市。住宿地宾馆都比较多,旺季人多最好提前预定,乡游网上还比较可靠,如果是去森林公园旅游,因为森林公园在离阿尔山30公里的伊尔施市,所以建议直接去伊尔施。那里的小旅馆很多也较便宜。

阿尔山历史遗迹旅游景点攻略

要塞

阿尔山要塞主要沿中蒙边境各主要山岭制高点上修筑,纵深10-40公里。在山岭主峰上建有钢筋混凝土的掩蔽部、碉堡、观测所、地下通道、交通壕、野战工事、营房等。可驻步兵5个大队,炮兵2个大队。

白阿铁路

日军为了掠夺南兴安地区的资源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向诺门罕地区输送军用物资,修建了由白城经乌兰浩特、索伦、阿尔山至伊尔施的铁路。阿尔山――伊尔施间不通客车,故称白阿线。白阿铁路从1929年8月15日动工修筑,至1939年11月30日完成,1941年11月1日正式运营。

火车站

修建于1937年,是一幢东洋风格的日本式建筑,主楼构造是用砖、木材、花岗岩、钢筋、水泥混合建造的两层建筑物。一层外壁周围是用花岗岩砌的乱插石墙,楼顶用赭色水泥覆盖。如今整个火车站保存完好,仍在继续使用。

南兴安隧道

南兴安隧道位于白狼西北10公里处,在白阿线铁路南兴安――阿尔山段内,全长3218.5米,是内蒙古最长的铁路隧道。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为掠夺阿尔山林区木材及扩张势力需要,1934年3月开始修建南兴安隧道,1935年1月开始使用。

南兴安堡垒

南兴安隧道竣工后,日军在东西两个出口各修建了一个用来守护隧道的堡垒。堡垒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里面有发电室、弹药库、宿舍、卫生间、仓库、浴池等。堡垒四面设有100余个射击孔,在隧道出口和公路旁,建有碉堡,山上山下火力交叉配置,形成了完备的防护体系。

五岔沟要塞

五岔沟要塞是日本关东军西、南部的主要阵地,可驻步兵9个大队,炮兵4个大队。同时在各山岭主峰上建有大量碉堡、仓库、掩蔽部、指挥所、野战工事、交通壕、兵营等军事设施,并在五岔沟建有飞机场。

机场机库

五岔沟东南2公里山脚下,日军在 1940年一1945年修建两个飞机场,九个飞机包(飞机库),每个飞机包旁都建有一个小型弹药库。飞机场长近800米,宽1200米。

大和旅社旧址

大和旅社旧址位于阿尔山温泉疗养院内,距阿尔山火车站约200米,紧临34号温泉,背靠青山。为石头砌筑的三层欧式楼房。1934年建成,由日本人经营,称大和旅社,为当时阿尔山最大建筑,将34号泉水用管道引入旅社的5个砌池内,是当时一高级旅社。

火车头自动转盘

在阿尔山市火车站北侧1000米处,有一座日伪时期修建的火车头自动转盘,至今保存完好。性能是火车头停在转盘上,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短时间内可掉转车头,用于蒸气机车。

地下兵营

地下兵营在白狼西北18公里处,是当年日军修筑的地下隐蔽兵营。这座兵营是在一座山体中挖通后修筑的,内部是钢筋混凝土浇铸,中间是过道,两边是住人的一个挨一个的小房间,房间依次排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书法历史知识书法的历史介绍

全文共 8282 字

+ 加入清单

书法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独特贡献。那么你对书法历史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书法历史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第七章书法基础

1、五指执笔法:擫、押、钩、格、抵

2、书法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3、临帖方法:正临、背临、意临

4、书法样式(形式):中堂对联条幅条屏横幅长卷斗方册页扇面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毛笔四德:尖圆齐健

7、清代制墨名家:曹素功胡开文汪近圣汪节

8、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的端砚江西歙砚甘肃洮砚山西绛州澄泥砚

9、墨的种类:油烟墨松烟墨造烟墨

10、墨分五色:浓、淡、润、渴、白

看过“书法历史知识“

第一章先秦书法秦代书法

一、知识点:

1、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或祭祀活动内容的文字。1899年由王懿荣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又称为“殷墟文字”

2、金文:先秦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边的文字叫做金文,又称为“钟鼎文”

3、盟书:又称“载书” 古代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多为玉石薄片制成,

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里,以取信于神鬼。

4、侯马盟书:1965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 共5000余件。

5、《石鼓文》:又称“猎碣文”发现于唐代,西周时期刻在十个像鼓形柱子上边的文字,主要记录王公贵族们出去游猎、行乐四言的诗。

6、小篆:《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字和者。(李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获取省改,所谓“小篆”也。

7、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8、裘锡圭著作:《文字学概要》

9、我国石器文字系统中最早的代表作《安阳殷墟妇好墓》

10、金文的代表作:《利簋》《大盂鼎》《毛公鼎》《小盂鼎》《散氏盘》《虢(yu)季子白盘》《墙盘》

11、许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慎著《说文解字》,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传为宋代徐铉校订本。

12、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3、秦汉时期,汉字完成了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化。

14、秦代通行文字的主要书体是:小篆(标准官体文字)大篆(战国遗存文字)隶书(民间通行文字)三体

15、秦小篆代表作:《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泰山刻石》

16、秦代隶书墨迹为标本,当首推1975年出土于湖北的1100余枚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17、永字八法:侧:(点)勒:(横)啄:(挑)磔:(捺)努:(竖)趯:(钩)策:(提)掠:(撇)

18、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第六章明、清书法

1、三宋二沈:宋克、宋广、宋璲;沈度、沈粲

宋克: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急就章》、《七姬志》、《杜子美诗》、《定武兰亭跋》宋广:代表作:《风入松洞》、《太白酒歌》

宋璲:善篆、草。代表作:草书:《敬覆帖》

沈度:代表作:《教斋箴》、《四箴铭》

沈粲:代表作:《千字文卷》、《重建华亭县治记碑》

2、 台阁体(馆阁体):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是明、清科举取士书体僵化的产物。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馆阁,指掌管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的官署,始于宋代;明、清两代翰林院亦称馆阁。

3台阁体(馆阁体)代表书家:沈度、沈粲、宋燧、朱芾

4、解缙:代表作:《自书诗卷》、《书唐人诗》、《蝶恋花诗轴》

5、明代中期吴门四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善草书,代表作:草:《曹植诗册》、《琴赋卷》、《草书卷》、《杜甫诗轴》小楷:《关公庙碑》《赤壁赋》

文徵明:原名壁,字征明。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代表作:《醉翁事记》、《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西苑诗卷》

王宠: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善小楷,行草。代表作:行草:《送陈子龄会试诗》、《白雀寺诗》、《草书册页》、《千字文》;小楷:《游包山集》

陈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代表作:《七绝诗轴》《白阳山诗》《山居杂赋卷》

6、晚明四大家(“邢张米董”):董其昌张瑞图邢侗米万钟

7、徐渭: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代表作:《夜雨剪春韭师图》、《春天歌卷》

8、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翁,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代表作:《五言诗轴》、《唐柳宗元诗》《东方朔答客难卷》

9、张瑞图: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代表作:《圣寿无疆词卷》《承天寺十奇诗》

10、黄道周:字幼玄(或幼平),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代表作:《孝经卷》、《张溥墓志铭》、《五言古诗轴》

11、倪元璐: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代表作:《杜牧诗轴》

12、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

13、碑学:以金石碑刻书法为学习典范,崇尚朴拙雄厚,清代以来,碑学逐渐兴起,帖学逐渐衰弱。

14、帖学:以前人的书札墨迹为学习的典范,尤以晋人书法王派一条为楷模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

15、帖学重要书家代表:刘墉梁同书王文志翁方纲成亲王

16、碑学重要代表书家:包世臣何绍基康有为吴昌硕杨守敬

17、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代表作:《五言古诗轴》、《思台州诗轴》、《杜甫律诗卷》《石湖诗轴》

18、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山西阳曲人。明末清初书法家、遗民书家代表。代表作《草书轴》《仙游诗十二屏》

9、傅山四宁四毋: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20、遗民书家代表:(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书法家,思想上定位自己为明朝书家)傅山陈洪绶归庄石涛朱耷

21、朱耷(八大山人):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代表作:《手扎十三通册》

22、帖学四大家:刘墉梁同书王文志翁方纲

23、金石学:金石学是考据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以考证金石文字为主,起初服务于考证经史。

24、金农:浙江仁和或钱塘(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代表作:《度量如海帖》、《盛仲交赞》。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

25、扬州八怪:李鱓(复堂)、汪士慎(巢林)、高翔(西唐)、金农(冬心)、黄慎(瘿瓢)、郑燮(板桥)、李方膺(虬仲)、罗聘(两峰)。

26、郑板桥(郑燮):代表作:《剑南诗轴》《判词册》善“六分半书”

27、邓石如:代表作:《七言诗轴》《白氏草堂记》《文轴》

28、西泠八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29、杨沂孙:清代书法家。字子舆。代表作:《夏小正》

30、吴熙载:原名廷扬,字熙载,号让之。代表作:《临完白山人书轴》

31、徐三庚:代表作:《儿宽传及张汤传》

32、赵之谦:代表作:《急就章轴》、《符瑞志四条屏》

33、吴昌硕:代表作:《吴昌硕临石鼓文》、《五言诗轴》

34、阮元书论:《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35、包世臣书论:《艺舟双辑》

36、康有为书论:《广艺舟双辑》

第二章两汉书法

一、知识点:

1、章草:这种与隶书同步发展,带有隶书式的波挑用笔的草书,被后人称为“章草”

2、隶变: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3、秦书八体: 1、大篆:是周宣王时太史籀写的十五篇文字。

2、小篆:即秦朝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而省改,分别写成《仓颉》、《爰历》、《博学》篇,字体有别于大篆,所以称小篆。

3、刻符:是刻在符节上的字体。

4、虫书: 是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的字体。因这些字体有的像鸟,有的像虫,而鸟也称羽虫,所以称为虫书。

5、摹印:是写刻在印材上的字体。

6、署书:是题在匾额上的文字。

7、殳书是铸在兵器上的文字。殳是一种兵器。

8、隶书

4、此时期书论列举:赵壹《非草书》蔡邕《九势》《笔论》

5、卫恒《四体书势》为那四体:古文、篆书、隶书、草书。

6、东汉碑兴,东汉以篆书为载体的碑刻不多,有:《袁安碑》、《袁敞碑》

7、东汉隶书碑刻代表作:《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曹全碑》、《熹平石经》、《石门颂》、《西狭颂》、《张迁碑》等

《礼器碑》笔画以瘦硬见长,但雄健有力,结体劲拔谨严,整体风格清刚峻迈、端庄秀洁。

《乙瑛碑》点划秀润而不失端劲,结体扁方整肃,规矩森严,整体风格密丽典雅。

《史晨碑》点划含蓄圆润,结构修饬整密,风格相对朴厚。

《曹全碑》以横为主笔,点划严谨而飘逸,藏露相济,方圆并用,结构注重疏密对比,虽严整而外势极绵长,如长袖舞筵、仙鹤远举,是汉隶的典范之作。

《张迁碑》笔画方整厚重、刀味森森、斩钉截铁,显得极为古朴刚强;结构时出别体,而或横或方,敦穆方严,饱满厚重,与《曹全》的秀洁恰成阳刚与阴柔两种风格的对照。

8、摩崖刻石的隶书代表作:《石门颂》《西狭颂》《杨淮表记》

9、此时期书家:1、崔瑗:崔瑗是汉代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著有书论《草书势》

2、张芝: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人称之为“草圣”。代表作《八月贴》

3、蔡邕:字伯喈(jiē)代表作:《熹平石经》书论《九势》《笔论》首创飞白书。飞白书: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蔡邕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即“飞白书”。

4、梁鹄:东汉书法家。字孟皇,安定乌氏人(甘肃)。代表作《孔羡碑》、《修孔子庙碑》、《受禅表》善“八分书”。八分书:东汉王次仲创造“八分书”,据记载说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后又演变成为今天的楷书,也称为“真书”。

5、杜渡:原名操,善章草

6、王次仲:名王仲,字次仲,东汉书法家。传为”楷书鼻祖”。

7、刘德升: 字君嗣,颍川(今禹州市)人因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又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

10、鸿都门学:主要是教授、从事辞赋创作与文字书写等内容,而不是儒家文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文学艺术大学。 下一页更多有关“书法历史知识”的内容

#p#副标题#e#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书法

一、知识点:

1、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代表作:钟繇四表:《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力命表》。

2、钟繇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

3、西晋最著名的两个以草书为名的书家:卫瓘和索靖。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北)。作品:《州民贴》。索靖: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省敦煌市)人。书论:《索子》、《草书势》作品:《七月贴》《出师表》《月仪帖》《急就章》

4、陆机:代表作:《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是存世最早的书法名家真迹。

5、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6、 王羲之代表作: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得示帖》《兰亭集序》《初月帖》。草书《十七帖》《寒切帖》。其中行书《兰亭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7、天下三大行书:1、王羲之《兰亭序》2、颜真卿《祭侄稿》3、苏轼《黄州寒食帖》

8、三希堂法帖指的是那“三希”:1、王珣《伯远帖》2、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3、王献之《中秋帖》

9、王羲之书法成就:1、王羲之简介(同5、 6)王羲之树立了行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王体”书法,行草最为强项。在完成汉字书体演变,真、行、草三体俱备的魏晋时代,王羲之的主要成就和贡献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书开宗立派,在行书的定型、美化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揭开了新的一页。

10、王羲之《兰亭序》行书书法特点:一是具中和之美,他的行書方圓并用,濃纤折中,修短合度,寓其于正,有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之妙,二是具自然之美,王羲之的行书天资自然,风神盖代,如绝色佳人,虽粉黛无施,而国色天资,光辉动人,三是具变化之美,王羲之的行书,如绛云在天,因风变化,于千变万化中妙合自然,不失主调,处处流露出一种飘逸洒脱,平和简静之风度。

11、王献之: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12、王献之代表作:草书有《鸭头丸帖》、《中秋帖》楷书:《洛神赋十三行》行书:《二十九日贴》

13、魏晋时期的碑刻代表:“二爨”《爨龙颜碑》《爨宝子碑》。

14、魏碑:北朝书法成就主要在于石刻,史称“北碑”,又称“魏碑”北碑以类分,有碑碣、摩崖、造像记、墓志。以字体分,则多为未成熟的楷书,以风格分,则大约有奇崛、端庄、俊丽三类。奇崛者如《石门铭》,端庄者如《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而介乎两者之间如《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等,俊丽者如《张黑女墓志》。

15吴,皇象作品:章草《急就章》,《天发神谶碑》。

第四章隋唐五代书法

1、隋代的石刻:《龙藏寺碑》《启法寺碑》《曹植庙碑》《董美人墓志》

2、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代表作:《真草千字文》

3、李世民:历代帝王中对书法史影响最大,倡导了唐一代书风。独尊王羲之书法。本人工行草,善飞白。代表作:《晋祠铭》《温泉铭》

4、初唐四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欧阳询:字信本,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代表作: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梦奠帖》、《张翰帖》

褚遂良:唐朝著名书法家,字登善。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又称“褚登善”代表作:《倪宽赞》《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

虞世南:字伯施。代表作:《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

薛稷:代表作:《信行禅师碑》

5、欧阳通:唐代著名书法家。字通师,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子。代表作:《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铭》

6、孙过庭: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名虔礼,字过庭。代表作:草书:《书谱》《草书千字文》

7、李北海(李邕):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代表作:《麓山寺碑》《法华寺碑》《岳麓寺碑》《李思训碑》

8、颠张醉素:张旭、怀素

张旭:字伯高,吴郡(江苏苏州)人,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代表作:《肚痛帖》《古诗四帖》《冠军帖》

怀素:字藏真,僧名怀素,代表作:《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小草千字文》

9、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代表作:《孝经》

10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元:赵孟頫

11、颜真卿:字清臣,又称“颜鲁公”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代表作品:楷书:《东方朔画像赞》《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大唐中兴颂》《自书告身帖》行书:《祭侄文稿》《争座位帖》

12、颜真卿楷书特点: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13、颜真卿艺术特色:颜真卿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14、柳公权: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代表作:《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15、柳公权书法特点: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初学王羲之,后师颜真卿,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16、唐代篆书复兴,李阳冰:代表作:《三坟记》

17、晚唐杜牧作品:《张好好诗》

18、五代书法:杨凝式: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

19、书论方面:①智永确立了“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归纳总结了书法用笔结构的规律,初唐传为欧阳询的《八决》《三十六法》更进一步充分表现。

②孙过庭《书谱序》开启初唐书论、文字并举的论述杰作。李嗣真《书后品》

③张怀瓘《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论书。张彦远《法书要录》

20、张怀瓘的《书断》《书估》《书议》等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完备的书学文献。 下一页更多有关“书法历史知识”的内容

#p#副标题#e#

第五章宋金元书法

1、徐铉: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

2、王著:宋初主事编辑《淳化阁帖》

2、王著:宋初主事编辑《淳化阁帖》

3、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丰月亭记》《获见贴》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珊瑚帖》等。书论:《海岳名言》《书史》

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代表作:《脚气帖》《淘生帖》

4、宋徽宗(赵佶):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擅长草书,代表作:《草书千字文》

5、朱熹:宋代理学大师,所创学派称“闽学”或“程朱理学”

6、元代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代表作:《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归去来兮辞》《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书论:《兰亭十三跋》

7、鲜于枢: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卷上》、《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等。

8、赵孟頫书法特点:赵孟頫的书法,因熟而俗。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

9、康里巎巎(nao):字子山,号正斋,如叟,康里人。元朝书法家。代表作:《草书张旭笔法卷》

10、宋代刻帖:《潭帖》《绛帖》《临江帖》《大观帖》

《绛帖》:绛绛帖为北宋潘师旦摹刻,因刻于绛州,故名。是以《淳化阁帖》为基础,所收佳帖极多,有李斯、诸葛亮、王羲之、王献之、卫夫人、张旭、怀素、李白、颜真卿等人的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三历史状元学习方法

全文共 261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科目的内容多、头绪多、线索多、细节多,因此学好历史的关键在于记忆的牢靠和全面。但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盲目而机械地记忆,必须有效率地进行记忆。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高三历史状元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三历史学习技巧: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看了高三历史状元学习方法的人还看:

高三历史状元学习方法:

广西文科状元董春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需要背的东西多。史实是基础,连史实都不清楚就更谈不上分析、归纳和总结了。

背记史实时,知识网络起的作用相当明显。历史是由几条主线构成的,如世界史就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史、无产阶级发展史和民族解放史组成的。这三条线就是树的主干,每一课就是树的枝叶。

对史实的把握,就像是看一块楼盘,先了解大致的布局,就是对主干的把握,再看房屋的内部结构,就是要了解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由于历史是环环相扣的,还可以把历史书想象成一部历史剧,放电影似地对史实进行回放,这样可以加深记忆。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训练可以采取问答题的形式,把每节设置成一道问答题,不要看书自己作答,再翻书对答案。

问答可以包括事件的背景、经过、意义、影响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还可以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本课内容。

宁夏文科状元乔良

历史是最需要背诵的科目。

高一、高二时我会花大量时间做历史题,到高三就会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背课本上,没着重讲的知识点也要记住,因为也许考试时考的就是某个小小的知识点。背书的技巧很重要,一般我会先背大标题,这样能形成一个主线。第一次背诵是个比较艰苦的过程,以后的复习会相对轻松点。

一定要坚持,你可能看了99%的内容,但高考可能就只考那1%的内容,所以必须进行地毯式“搜索”,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多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也很重要。

可以将每个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等作纵向比较,也可以将整个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块”,作横向比较,还可以整理出一些小专题,进行专题比较。这样在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中,每个知识点都能很好地掌握。

很多人认为历史十分枯燥,那是因为他们觉得历史只是死记硬背,其实不然。

课本上的历史是浓缩的历史,也不会写得很有趣味,所以高一、高二时扩大知识面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大事件中了解一些书上没有的有趣的小故事,这样会增加我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我们还可以选取一些喜欢的专题进行深入了解,也可以通过阅读通史建立基本的历史框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学历史学习方法

全文共 97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学习,可能在很多同学的认识里面,就是记记背背,考试时候把背的东西拿出来组织组织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想把历史学好学精,记忆是基础,可光靠记忆是绝对不行的。下面和小编具体了解下中学历史学习方法

中学历史学习方法:补充史实和教材观点

大纲列好之后,我们可以在大纲之内补充基本史实。根据每个章节内容,添加重点历史史实的各种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

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

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

中学历史学习方法:牢固掌握学习公式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中学历史学习方法: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

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

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荣(指具体表现)

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历史为什么学不好

全文共 4200 字

+ 加入清单

自己的儿子上初中了,历史总是拉后腿,家长都头疼,也想知道为什么孩子初中历史会学不好。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初中历史学不好的原因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初中历史学不好的解决方法

一、高精度巩固知识点

1.精读课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间、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如世界现代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目就要弄清四个知识点:一是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二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三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四是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这四个知识点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完整知识体系。

2.把握内涵。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如上述第一个知识点就包含以下三个要点:①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③人们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二、高准度理解历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如1997年高考试题第7题“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理论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此题如果能正确理解“施政纲领”的内涵,即变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便可轻易选a。又如第8题“‘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该题主要考查门户开放的外延,即影响,为“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

2.完整归纳概念内容。例如1997年高考第14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概念所含内容的归纳过程。经过归纳比较,显然②不是共同点,应选没有②的选项。

3.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如1996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6题“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点是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

三、高密度串连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①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②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势力发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④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这样,对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都是“点”,由这些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四、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

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是一个平面系统。但高考命题则往往抽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系统。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相对完整的叙述 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如1996年高考第48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此题要求对法国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历史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其中又含有对革命原因、革命任务、革命对象和革命主体等方面的深层次分析。再如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此题同样要求学生从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从表面上看史实明确易见,但对分析能力的要求却比较高。

2.宏观分析 微观考查。例如1997年高考第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宏观分析能力,要求学生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协约国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求对协约国列强进行具体分析,也含有微观分析的成份。

3.显性联系 隐性联系。“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之间。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46题“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各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的?各国土地问题的解决对其资本主义发展有何作用?”在这个问题中,命题者就抓住了它们的隐性联系,即革命和改革中的土地问题,经过发掘,能力考查的层次就明显提高了。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万丈高楼从地起”,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的铺垫,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是一样。初中阶段是学生较为系统地接触和学习中外历史的初始阶段,打好历史基础,对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进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历史教学的感悟谈几点体会。

一、带着情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切忌照本宣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如此的灿烂和厚重,既有汉唐盛世的辉煌也有近代百年的屈辱。教师在讲授不同历史阶段或者不同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政史不分家,引导学生用“结合”的方法学习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要把历史和政治的这一关系给学生讲透,引导他们用政治学的知识分析历史,用历史学的知识检验政治,相互印证,相互促进。

在这一过程中,初学历史者可能感觉很难,但不必急于求成,只要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学习,随着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就会逐步显现出来,而且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积累得越多效果越明显。

三、正确认识记忆与理解的关系。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也非常多,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因为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却不知道怎么用而厌恶历史学习。事实上,历史学习中,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催化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不可死记硬背,更不可脱离记忆空谈理解。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历史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历史知识的积累,并在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范围内通过课题设置等方法帮助其理解和消化。

四、注重历史框架和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历史知识虽浩如烟海,却是个整体,每个知识点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天然的网络。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整个人类历史是一个大系统,那么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就是子系统,要让学生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从而在其头脑中搭建起整体上的历史框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某个时间段知识点的学习,也要注重引导他们对不同时间段的相同或相近知识点的比较归纳学习。比如,世界历史上册,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充分利用比较归纳异同,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背景与历史意义之间的联系,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普遍性和各国革命的特殊性。历史地图是我们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现象、历史过程,提高辨认、说明、解释历史地图的能力。如《新航路的开辟》路线图,采用图文结合,以图带文等方法抓住重点归纳,便可掌握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内容。再比如,以农业生产为主线,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特点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这条线上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看了初中历史为什么学不好还看:

初中历史学不好的原因分析

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

2、能力方面,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属于“记忆式历史。

3、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模糊。

4、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相对薄弱。

再说说你们现在的状况

(1)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既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用说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

(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校、学生乃至社会都不够重视。

(4)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这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一定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高中学习历史方法

全文共 2592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学才能学好高中历史课程呢?这里有一些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参考参考。

高中学习历史的小贴士:

一、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

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

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荣(指具体表现)

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

二、补充史实和教材观点

大纲列好之后,我们可以在大纲之内补充基本史实。根据每个章节内容,添加重点历史史实的各种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

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

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

三、牢固掌握学习公式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高考历史学习方法

全文共 1695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高考,怎样才能把历史学科学好呢?下面和小编具体了解下高考历史学习方法

高考历史学习方法:

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高二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全文共 2256 字

+ 加入清单

高二年级是高中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时期。抓好这个阶段的学习,对高三的学习乃至应对高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和小编具体了解下高二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指导1

真正理解历史学科知识特征,掌握历史学科学习规律

宏观上而言,历史学科知识是把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纂而成,从而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微观上讲,就是要了解一个个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和大致过程。具有时空概念,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较好的思想准备。

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高二历史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结构是中外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混编而成。再加上囿于篇幅的限制,一些知识环节是跳跃性的,缺少必然的关联,尤其是高二第二学期的两本选修教材的学习。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任务,带着疑问和思考走进老师的课堂,将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个学习任务可以是一课的,也可以是单元的。单元导读建议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开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它是对本单元内容的高度概述,并搭建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而且阐述了本单元的课与课之间的知识联系。比如必修Ⅲ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导言首先概述了本单元的内容,展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演进历程,其次,导言概述了本单元的三个学习要点:希腊先哲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对人文主义的倡导和弘扬;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第三,导言还指出了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掌握好基本史实,建立起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建立起史实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通常首先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因此,确保45分钟课堂质量是学好历史学科的中心环节和关键环节。保证课堂质量要做到:一听,认真听讲,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思维互动;二记,记录每课的知识框架,对重点知识进行标注;三内化,老师当堂讲述的知识最好能够在上课时间内进行消化和吸收,不要给自己留下债务。否则,积累的问题越多,时间越长,学生就会成为“负翁”。四忆;是指对重要史实进行强化记忆。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建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识记重要史实是必要的,否则,一切都是“无米之炊”。其次,课后的复习和整理,建立起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比如必修Ⅲ第一单元的知识,核心知识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 )汉代(出现新儒学,确立主流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末清初(儒学的批判发展)。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历史学科的学习切忌把历史知识孤立开来,形成碎片化的记忆。

历史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够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

记住基本史实是基础,会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王道。在新形势下的各种考试,题目相对更为灵活,基本上很少考查某种历史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考查“为什么”或者“你怎么看待”这种历史现象的问题。比如说高二年级即将面临的北京市全市会考,主观题部分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的考查。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指导2

一、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注意比较学习法的运用

世界近代史不仅阶段划分明显,而且几条线索也非常清楚。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的开展,资产阶级思想运动,殖民扩张及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等知识在各个阶段基本上都有涉及,学习时要注意比较、归纳、概括,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如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有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1848年欧洲革命和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不同阶段发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但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不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务,革命的进程,革命的结局和影响有很大的差异。

又如思想领域出现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等进步思潮,其产生的原因,思想观点,性质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处于不同阶段的这些思潮其具体主张,历史作用和影响又有很大的不同、学习时对一些相关历史事件进行纵向联系、比较、归纳,就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关注小字,插图和阅读课的内容

作为文科班的学生,从高二年就要立足高考,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小字和插图是正文的补充,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对教材规定的阅读课也要全面了解,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章节和重要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是不可忽略的。如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关于英国的宗教改革,第二章的第二节——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第三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章的第二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等,把这些内容也加以掌握,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历史“死记硬背”也有技巧

注意中外史结合

中国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把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如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或“亚洲革命风暴”,就可以联系“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战争产生的影响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地位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习“欧洲的启蒙运动”,可以联系“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认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可以联系中国的“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对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工业化的历程及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中外历史的联系,比较,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又可以加速对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的掌握,使中外历史形成有机的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高二历史学习方法

全文共 1280 字

+ 加入清单

高二年级是高中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时期。抓好这个阶段的学习,对高三的学习乃至应对高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何抓高二年级历史学科的学习呢?有以下方法可供借鉴。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

真正理解历史学科知识特征,掌握历史学科学习规律

宏观上而言,历史学科知识是把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纂而成,从而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微观上讲,就是要了解一个个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和大致过程。具有时空概念,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较好的思想准备。

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高二历史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结构是中外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混编而成。再加上囿于篇幅的限制,一些知识环节是跳跃性的,缺少必然的关联,尤其是高二第二学期的两本选修教材的学习。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任务,带着疑问和思考走进老师的课堂,将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个学习任务可以是一课的,也可以是单元的。单元导读建议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开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它是对本单元内容的高度概述,并搭建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而且阐述了本单元的课与课之间的知识联系。比如必修Ⅲ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导言首先概述了本单元的内容,展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演进历程,其次,导言概述了本单元的三个学习要点:希腊先哲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对人文主义的倡导和弘扬;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第三,导言还指出了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掌握好基本史实,建立起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建立起史实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通常首先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因此,确保45分钟课堂质量是学好历史学科的中心环节和关键环节。保证课堂质量要做到:一听,认真听讲,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思维互动;二记,记录每课的知识框架,对重点知识进行标注;三内化,老师当堂讲述的知识最好能够在上课时间内进行消化和吸收,不要给自己留下债务。否则,积累的问题越多,时间越长,学生就会成为“负翁”。四忆;是指对重要史实进行强化记忆。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建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识记重要史实是必要的,否则,一切都是“无米之炊”。其次,课后的复习和整理,建立起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比如必修Ⅲ第一单元的知识,核心知识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 )汉代(出现新儒学,确立主流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末清初(儒学的批判发展)。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历史学科的学习切忌把历史知识孤立开来,形成碎片化的记忆。

历史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够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

记住基本史实是基础,会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王道。在新形势下的各种考试,题目相对更为灵活,基本上很少考查某种历史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考查“为什么”或者“你怎么看待”这种历史现象的问题。比如说高二年级即将面临的北京市全市会考,主观题部分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的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卢沟桥事变历史背景

全文共 1952 字

+ 加入清单

卢沟桥事变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卢沟桥事变历史意义及价值

“卢沟桥事变”,以及由此开始的八年抗战,是传统中国转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必经之道。但在更宽泛的空间里观察,它的价值并不仅止于此。

改变曾经的忍让与退缩,顽强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如此担当所影响的并非中国自身。1938年初,斯大林对到访的孙科坦言:“我深知中国不仅是为自己作战,也是为苏联作战;日本人的最终目的,是占领整个西伯利亚直到贝加尔湖。”稍后,日本关东军擅自出动数万大军在中蒙边境的诺门坎与苏军作战,接连两次发动攻势,均遭失败。这意味着,当日本陆军兵力深陷中国战场时,无法配合德国东西夹击苏联,导致东西方法西斯国家各行其是,毫无战略配合。1938年5月,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在电文中提出:“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既是为他们自己也是为我们而战,因为只有日本人的失败才能把我们从危及我们在远东地位的灾难中解救出来。”与此同时,英国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备忘录中说:“中国正在为所有的守法国家而战斗。”

中国的选择,一个弱国的抗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历史命运,改变的是全球性格局。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最后关头的应战”,其作用,中国方面当然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抗战)不独求民族之解放,不独求领土主权之完整,实亦为全世界各国之共同安全而战也。”对中国的抗战意志,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主张:“联合苏联,组成中、苏、美、英对日联合阵线。”而此际由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亚内尔上将向国内发回的报告认为:“只是由于……中国抗战挡住了日本军团。”

中国全面抗战开启后三年,英国进行英伦保卫战;四年后,苏联开始卫国战争;四年半,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日本、德国与意大利轴心国的侵略野心,由日本进占东三省与华北开始,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迄今的世界格局,仍是二战“遗产”。同时,中国亦被此次大战深刻改变。徐中约评论:“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创始国。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中国的现代化及其全球性格局互动关系里的崭新面貌,开始于1937年——“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没有忘记,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

卢沟桥事变相关

卢沟桥事变历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卢沟桥事变起因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当晚8点钟,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自卫,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卢沟桥事变简介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

全文共 1603 字

+ 加入清单

卢沟桥事变”,以及由此开始的八年抗战,是传统中国转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必经之道。但在更宽泛的空间里观察,它的价值并不仅止于此。卢沟桥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卢沟桥事变的影响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卢沟桥事变相关

卢沟桥事变简介

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先侵占我国东北地带后,继续向南前进,企图占领华北。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实际上那名士兵是去上厕所了并在随后不久归队),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掀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

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力反击。团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剩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及价值

“卢沟桥事变”,以及由此开始的八年抗战,是传统中国转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必经之道。但在更宽泛的空间里观察,它的价值并不仅止于此。

改变曾经的忍让与退缩,顽强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如此担当所影响的并非中国自身。1938年初,斯大林对到访的孙科坦言:“我深知中国不仅是为自己作战,也是为苏联作战;日本人的最终目的,是占领整个西伯利亚直到贝加尔湖。”稍后,日本关东军擅自出动数万大军在中蒙边境的诺门坎与苏军作战,接连两次发动攻势,均遭失败。这意味着,当日本陆军兵力深陷中国战场时,无法配合德国东西夹击苏联,导致东西方法西斯国家各行其是,毫无战略配合。1938年5月,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在电文中提出:“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既是为他们自己也是为我们而战,因为只有日本人的失败才能把我们从危及我们在远东地位的灾难中解救出来。”与此同时,英国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备忘录中说:“中国正在为所有的守法国家而战斗。”

中国的选择,一个弱国的抗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历史命运,改变的是全球性格局。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最后关头的应战”,其作用,中国方面当然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抗战)不独求民族之解放,不独求领土主权之完整,实亦为全世界各国之共同安全而战也。”对中国的抗战意志,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主张:“联合苏联,组成中、苏、美、英对日联合阵线。”而此际由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亚内尔上将向国内发回的报告认为:“只是由于……中国抗战挡住了日本军团。”

中国全面抗战开启后三年,英国进行英伦保卫战;四年后,苏联开始卫国战争;四年半,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日本、德国与意大利轴心国的侵略野心,由日本进占东三省与华北开始,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迄今的世界格局,仍是二战“遗产”。同时,中国亦被此次大战深刻改变。徐中约评论:“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创始国。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中国的现代化及其全球性格局互动关系里的崭新面貌,开始于1937年——“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没有忘记,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红军长征历史知识

全文共 2416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是一部雄伟的历史画卷,也是一座永不枯竭的精神富矿。那么你对红军长征历史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红军长征历史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长征历史事件之七:直罗镇大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蒋介石企图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阵。

1935年11月20日,国民党东北军先头部队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镇。同时,第106师、111师也进入了直罗镇西北地区。

21日拂晓,战斗打响。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至24日上午,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109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长征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

3万∶40万。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长征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等4项决定。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长征历史事件之八:血战独树镇

1934年11月26日,孤军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

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

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长征历史事件之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

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

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

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p#副标题#e#

长征历史事件之九:激战嘉陵江

1935年初,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3月28日晚,担任渡江主攻部队的30军在四川苍溪县塔山湾主渡口强渡,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与此同时,31军、9军也分别在鸳溪口和阆中以北渡口直插嘉陵江西岸。

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达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长征历史事件之十:转战乌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近1.7万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2月下旬,红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

3月2日至29日,红2、6军团在威宁、镇雄、昭通、彝良一带的乌蒙山区进行了千里大迂回,与10倍于己的敌人展开回旋战,并在以则河、得章坝等战斗中,给围追堵截之敌以沉重打击。

之后,红2、6军团迅速移师云南,于4月下旬顺利渡过金沙江北上。

看过“红军长征历史知识“

长征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长征历史事件之六:突破腊子口

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

1935年9月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

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长征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二历史学习方法

全文共 1935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教学常规,结合我校历史教学现状,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下初二历史学习方法

抓住课堂四十五分钟,学会听课

听课也有不少学问。学会听课,对初中的学习进步至关重要。

课堂学习是学习的最主要环节,四十五分钟课堂学习效益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成绩的好坏。

也许有的学生会想,每个人都有一双耳朵,听课谁不会呀。其实不然,听课也有不少学问呢。学会听课,对初中的学习进步至关重要。

首先,要集中注意听。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能够帮助我们从周围环境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对当前活动最有意义的信息;同时,使心理活动维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还能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活动的需要作适当的分配和调整。所以,注意对于学习尤为重要。集中注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往往一无所获。

其次,要带着问题、开动脑子听。有些同学听课不善于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看似目不转睛,但一堂课下来心中却不留痕迹。俗话说:疑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带着问题听课,就能使听课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带着问题听课,还能促使自己积极动脑,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及时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 再次,要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做好笔记。教与学应是双向交流、互相促进的。学生在课堂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举手发言就是一种参与,它既能较好的促使自己专心听课、动脑思维,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都是说边学习边动笔的好处。笔记不仅是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也是复习旧知识的依据,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笔记中发现新的问题。

2、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进行学习

时间是个常量,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是艰苦的劳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玩与学的关系,主与次的关系,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玩和学的关系。学习是初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应该花在学习上。但是,学习又不是初中学生生活的全部,初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适当和有益的活动(包括“玩”)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把孩子的闲暇时间安排得严严实实,不让孩子有娱乐和活动的时间;有些家长却对孩子的课余活动放任自流,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要指导学生学会劳逸结合,学习时专心致志、静得下心来;活动时生龙活虎、放得开来。学习和玩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其次是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初中阶段学习知识的密度大大增加、学习知识的广度也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处理好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学科之间有差异,基础学科、工具学科是初中学习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一定要学得扎实。学科内容本身也有主次,概念、原理及其形成是主,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主,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是主,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再次是处理好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兴趣是学习动力产生的直接原因,孩子对哪一门功课感兴趣,这门学科也就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初中学生思想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兴趣也往往不够稳定,有些孩子对兴趣的理解也比较片面。表现在学习方面主要有以下情况:一会儿喜欢这,一会儿喜欢那,见异思迁,结果什么也没学好;光凭兴趣学习,自己认为不感兴趣的就敬而远之,结果就成了“跛脚”。其实,初中的学习是整个人生学习的基础,首先要学好每一门功课,初中学习过了关,高中阶段就可能比较顺利。

初二历史学习方法:

一、知识回顾 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范围,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之后学生根据课文进行知识回顾,从整体上感知本课的复习内容。

二、构建网络 形成体系

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可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讲准重点:抓住关键,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

2、讲透难点:采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混知识相对照等方法。

3、讲明疑点: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4、讲出知识的规律:重在讲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依线巩固 内化知识

学生根据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巩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达到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之目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再认识。

四、题例剖析 培养能力

典型题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的重、难点。这一环节重在教师通过对题例的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科学习基本功和解答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五、拓展训练 提高能力

练习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性,题型应多样化,题量应控制在十分钟以内。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回答问题的技巧。

六、课堂小结 升华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七七事变历史资料

全文共 1677 字

+ 加入清单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七事变的相关历史资料,欢迎阅读。

1事变的主要经过

7月7日夜10时,日军驻丰台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军事演习。11时许,日军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在遭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的严词拒绝后,日军迅即包围宛平县城。

翌晨2时,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经与日方商定,双方派员前往调查。但日军趁交涉之际,于8日晨4时50分,向宛平县城猛烈攻击。并强占宛平东北沙岗,中国守军隧奋起还击。日军在同一天内,连续进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国守军的英勇抵抗。

7月8日,宋哲元致电蒋介石,报告卢沟桥事变真相。同日,国民政府外交部为卢沟桥事变向日本大使提出口头抗议。日本内阁会议提出所谓“事件不扩大,就地解决”的方针,欺骗世界舆论,麻痹国民党当局,争取时间调集部队。

11日起,日军时以大炮轰击宛平城及其附近一带,战事由此扩大到八宝山、长辛店、廊坊、杨村等处。日军出动飞机在各处侦察扫射,第二十九军各部分散于应敌,战事时断时续。全国抗战序幕由此拉开。

2事变的简介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3事变的历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

4事变的影响

日军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抵抗。并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蒋介石也于7月17日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谈话,提出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全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因此重新焕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坚持14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5事变的历年纪念

198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50周年之际,坐落于全民族抗战爆发地——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

1997年7月7日,纪念馆二期工程竣工,江泽民亲笔题词:“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史育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振兴祖国。”

2005年7月7日,在纪念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纪念活动——《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开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李长春、时任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岐山主持开幕式,开幕式有2000人参加。现场伴随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乐曲声,60发红色信号弹射向天空,3000羽和平鸽飞上蓝天。

2007年,抗战馆在当年的7月7日举行了千人大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0周年,同时举办《难忘七七珍爱和平》史料展。与之相配合,抗战馆推出了一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0周年的纪念封。由抗战馆参与的纪念抗战历史书籍——《北京抗战遗存》和《抗战家书》在京首发。

2012年,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7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中国音乐家协会爱乐乐团共同举办了主题音乐会。

七七事变的相关历史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全文共 2797 字

+ 加入清单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

1982年1月,邓小平在谈到国家统一模式时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他表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要破坏他们的那个制度”。“一国两制”的概念正式出台。这也成为后来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国策。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没有今天的香港。

纵观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整个过程,邓公不管是在台前还是幕后,都是运筹帷幄的灵魂人物。每当谈判陷于僵局,正是邓公的坚定、果敢、务实、灵活,特别是掷地有声的表态,使英方彻底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谈判之初,对于英方提出的“主权换治权”,邓公以“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谈判的”、“我们不是清政府”的义正辞严的表态,迫使英国人全面退却。主权问题的解决,也为以后的谈判定下了基调。二是关于中国在港驻军的问题。双方曾一度在此问题上陷于胶着,邓公一句“驻军是主权的表现”的表态,将此争论一锤定音。

邓公晚年一直关注着香港的发展和变化,并期待着其回到祖国的怀抱。邓公多次表达过这样的心愿,希望香港回归后,能“到祖国自己的土地上看一看”。然而,天不从人愿,1997年2月19日,一代伟人与世长辞。此时距香港回归不足200天。

伟人虽然离去,但遗孀卓琳最终替他完成了心愿,亲眼见到了香港的回归,就像特首董建华在回归庆典里讲到的那样。“在香港举步迈向这个新纪元的时候,我们怀着无限的敬意,追念邓小平先生......我特别高兴卓琳女士能够来香港参加回归的盛世......”

董建华

1996年12月11日,香港第一任特首选举。在四百人组成的特首推选委员会中,董建华成功击败了三名对手:杨铁梁、吴光正及李福善,胜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届行政长官竞选,12月18日接受国务院的委任。在首任五年任期完结后,在没有其他候选人竞逐下,于2002年7月1日成功连任,原于2007年7月1日任满,但在2005年3月10日以健康理由向中央人民政府请辞,3月12日获接纳,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在任内曾爆发多场大规模示威、他的多项政策受到争议、要求普选的声音亦转趋强烈。

香港回归对国内的意义

有利于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利于促进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与发展。香港回归十余年,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下,香港发展走向日益繁荣;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通过香港回归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这一政策是英明正确的,同时为澳门问题的解决以及澳门的回归提供了实践的范本,最终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香港回归对国外的意义

香港的顺利回归不仅是给西方大国以有力的回击,而且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实例,对世界政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鲁平

时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及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秘书长,现已退休。八十年代初的中英谈判,鲁平作为中方重要的谈判人和智库要员,经常出谋划策,是中英谈判的关键人物之一。1992年,时任香港总督彭定康推出“新九组”的政改方案,惹来中国政府的不满。鲁平叱责彭定康为“香港历史上的千古罪人”。这一句说话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被视为香港是否平稳过渡回归的重要标志。

6、香港回归的历史

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p#副标题#e#

彭定康

1992年出任第28任香港总督,一直至1997年6月30日中国恢复对香港使主权前一日为止。彭定康上任后不久便与中国陷入恶劣的关系。1992年10月,彭定康发表了任内第一份施政报告(3万字“政改方案”),报告涉及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但中国政府随即大表不满,指出改革未曾咨询中央意见。时任港澳办主任的鲁平更斥责彭定康是“千古罪人”。而彭定康自宣布政改方案以后,再没有被邀请与中国领导人会面。

香港回归的意义相关

周南

1984年1月,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的周南,接替姚广出任中英第2阶段第8轮谈判中方代表团团长。当时,英方虽然表示不再坚持对香港的管治权,也“不谋求任何形式的共管”,但却含糊地表示,要谋求与香港的“某种密切联系”,甚至还要求九七后香港要保持“完全自治”。谈判一度陷于僵局。

为了加快谈判进度,周南担任代表团团长后,在中央的部署下开始“变法”,在正式谈判之外增加了私下接触和非正式磋商。这对加快谈判进程起到了一定作用。最终,1984年9月,周南代表中国政府完成了与英方就香港问题的谈判,并于9月26日与英方代表团团长伊文思草签了《中英联合声明》。至此,历时两年22轮的中英关于香港九七后前途的谈判宣告结束。

1990年,周南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委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等职。香港回归后,周南功成身退,卸下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职务,过起了退休生活。回归前夕,周南在香港出版了《周南诗词选》,学界耆宿赵朴初、饶宗颐、钱钟书等为之或序或跋,影响可见一斑。

撒切尔夫人

如果说,中方解决香港问题的灵魂人物是邓小平,那么英方则是首相撒切尔夫人。

平心而论,铁娘子(iron lady)在谈判桌上不敌邓公,也不能全归咎于她的个人能力与谈判技巧。毕竟,中方公理在手,国力在后。其实,从香港问题最终的解决方式来看,作为“日不落帝国”的后代,铁娘子还是显示了灵活务实的政治智能和策略,最终顺应了历史大潮,为中英两国共同完成香港平稳回归中华的伟业,作出了贡献。香港的和平回归,也为国际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建党节的历史由来_关于建党节的由来

全文共 2321 字

+ 加入清单

“七一建党节”作为党的生日,最早见于中央文件是在1941年6月。2016年我们即将迎来党的第95诞辰。那么关于建党节的历史由来你了解吗?七一建党节的由来是什么?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建党节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后,在反动贾沛霖的残暴统治之下,只能处于秘密状态,没有公开进行活动的环境。在大**时期,党忙于国共合作、开展工农运动和支援北伐战争,没有条件对党的诞生进行纪念。在土地**战争时期,党处在更加艰苦的农村战争环境或者在白色恐怖下进行斗争,仍没有条件组织统一的活动来纪念党的生日。直至1936年当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五周年的时候,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同志在莫斯科出版的《共产国际》杂志第七卷上,发表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一文,以表示对党的诞生的纪念。这是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最早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一大是1921年7月底开幕的,但没有具体的日期。这篇纪念文章是以一大开会的月份为依据的,而不是以一大开幕的具体日期为依据的。当时,还没有举行过群众性的纪念党的生日的活动。

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资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而党的诞辰纪念日是7月1日。

关于建党节的其他记载

“七一”作为党的生日,最早见于**文件是在1941年6月。当时,中共**发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指示说:“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这是以中共**名义作出的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文件。

此后,全党开始大规模地举行纪念党的生日的活动。当年7月1日,中共**机关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出版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特辑》,发表了题为《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的社论,还发表了朱德写的《中国共产党与**战争》、林伯渠写的《中国共产党与政权》、吴玉章写的《我和共产党》等纪念文章。在此前后,该报还大量报道了延安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举行纪念党诞生20周年活动的情况。同年7月1日,重庆《新华日报》也发表纪念党的诞生的社论。

从此,“七一”就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下来。每年的7月1日,全党都要热烈庆祝党的诞生纪念日。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这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民、中国民族最重要的纪念日。”

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的成果,人们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在一大的召开日期考证清楚以后,有的同志提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否也要做相应的改变?当时**领导同志认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没有必要改变,因为这同党的一大召开、闭幕日期不是一回事。

虽然党的诞生纪念日并不是党的一大召开的具体日期,但是,从延安时期举行纪念党的诞辰20周年的群众性纪念活动开始,“七一”这个光辉的节日已经深深地铭刻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为人们每年进行纪念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部分。它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往开来,去创造和迎接新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建党节纪念活动

中国共产党建党日确立后,全党开始大规模地举行建党日的活动。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出版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特辑》,发表了题为《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的社论,还发表了朱德写的《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战争》、林伯渠写的《中国共产党与政权》、吴玉章写的《我和共产党》等纪念文章。在此前后,该报还大量报道了延安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举行纪念党诞生20周年活动的情况。同年7月1日,重庆《新华日报》也发表纪念党的诞生的社论。

从此,“七一”就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下来。每年的7月1日,全党都要热烈庆祝党的诞生纪念日。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这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民、中国民族最重要的纪念日。”

建党节的历史由来相关

建党节的历史由来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后,在反动军阀政府的残暴统治之下,只能处于秘密状态,没有公开进行活动的环境。在大革命时期,党忙于国共合作、开展工农运动和支援北伐战争,没有条件对党的诞生进行纪念。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处在更加艰苦的农村战争环境或者在白色恐怖下进行斗争,仍没有条件组织统一的活动来纪念党的生日。直至1936年当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五周年的时候,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同志在莫斯科出版的《共产国际》杂志第七卷上,发表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一文,以表示对党的诞生的纪念。这是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最早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一大是1921年7月底开幕的,但没有具体的日期。这篇纪念文章是以一大开会的月份为依据的,而不是以一大开幕的具体日期为依据的。当时,还没有举行过群众性的纪念党的生日的活动。

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资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七一”作为党的生日,最早见于中央文件是在1941年6月。当时,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指示说:“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这是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的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文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

全文共 2261 字

+ 加入清单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题中,经常会遇见一些考察历史的题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历史知识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阅读:世界历史知识重要考点

一、两次世界大战

提到世界历史,两次世界大战是人们磨灭不掉的记忆。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以1914萨拉热窝事件作为导火线,参战方同盟国(德意奥)、协约国(英法俄)。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战役有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一战以德国投降而结束,欧洲列强势力下降,美日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参战方同盟国、轴心国,凡尔赛和约为导火线,1939年以德国突袭波兰为标志,二战在欧洲爆发。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改变了苏德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1945年8月15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

二、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运动

13世纪末,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佛罗伦萨兴起,蔓延至整个欧洲,提倡人文主义精神,其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代表人物有“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其中但丁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另外,“美术三杰”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拉斐尔的圣母画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都是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

2.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启蒙运动首先发生在英国,十八世纪法国成为运动的中心,因其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其中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卢梭《社会契约论》,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

三、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在棉纺织业中开战,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蒸汽机是其主要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后,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主要的发现有: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拉瓦锡发现质量守恒定律;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为标志,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主要的发明有西门子制成电动机、爱迪生的白炽灯、马可尼无线电报等。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主要成绩有1957苏联发射了第一课人造卫星、1945年美国爆炸了第一课原子弹,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等。

四、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1640年议会的重新召开为标志到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1689年《权力法案》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史的开端。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了推翻波旁王朝的统治,反对特权等级,1789年7月14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革命由此开始,并于1789年制宪会议颁布了《人权宣言》,开始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历史上有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分别为独立战争和南北内战,这里主要说的是第一次革命,由于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的殖民压迫等原因,1773年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作为导火线,1775年莱克星敦枪声打响了第一枪,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等重要文件。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看过“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

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十大名医】秦越人〖战国〗、华佗〖汉末〗、张仲景〖汉末〗、孙思邈〖唐代〗、刘河间〖金代〗、李东恒〖金代〗、张子和〖金代〗、朱丹溪〖元代〗、李时珍〖明代〗、王肯堂〖明代〗

【中国历史十大猛将】项羽〖秦〗、霍去病〖西汉〗、英布〖西汉〗吕布〖三国〗、马超〖三国〗、冉闵〖南北朝〗、斛律光〖南北朝·北齐〗、史万岁〖隋〗、杨再兴〖南宋〗、李文忠〖明〗

【建国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建国十大将】粟裕、黄克诚、徐海东、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