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1117

文章

1000

惊!地球上已知的唯一不会呼吸动物长这样!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美国生命科学网站,科学家首次发现地球上不需要呼吸和没有线粒体基因组的动物

这种寄生虫被称为“亨内吉亚鲑鱼”。它的孢子可以植入美味的鲑鱼体内。令人惊讶的是,它是地球上唯一已知不呼吸的动物。如果一种动物感染了鱼类和水生蠕虫(如鲑鱼)的密集肌肉组织,它可能无法将氧气转化为能量。然而,DNA科学家可以对地球上所有其他多细胞动物的基因进行测序,因为它们体内有呼吸基因,而伴孢沙门氏菌没有呼吸基因。最新的研究报告发表在2月24日的《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显微镜和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与所有其他已知的动物不同,它没有线粒体基因组——这是储存在动物线粒体中的一个非常小的基因组,但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负责呼吸的基因。

虽然这是第一次在生物领域发现不需要呼吸的动物,但这是这种奇怪寄生虫的一个独特特征。像许多粘虫寄生虫一样,伴孢沙门氏菌看起来更像水母,但逐渐进化,几乎没有多细胞特征。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进化生物学家Doroth & eacute休恩说,他们已经失去了组织、神经细胞、肌肉和一切,现在他们已经失去了呼吸能力。然而,这种基因组的减少可能对通过快速繁殖而茁壮成长的寄生虫如鲑科鱼和伴胞藻有一定的优势。

粘虫拥有动物世界中最小的基因,这使得它们的繁殖非常高效。虽然伴孢沙门氏菌是相对良性的,但其他粘虫寄生虫会感染渔业人口,并严重影响渔民的经济收入。

当你看到鱼肉中出现白色气泡时,鲑鱼粘液虫看起来就像一串单细胞气泡。据说被寄生虫感染的鱼会患上“木薯病”。在显微镜下,这些孢子看起来像蓝色的精子细胞,有两条尾巴和一双椭圆形的像外星人一样的眼睛。

事实上,这些“眼睛”是带刺的细胞。它们不含毒液,但必要时会帮助寄生虫抓住宿主。这些倒刺细胞是进化过程中唯一没有消失的特征。

Huchon指出,动物通常被认为是具有许多基因的多细胞生物,它们的进化变得越来越复杂。然而,我们发现伴胞藻是一种“完全相反”的生物,它是反向进化的,并在几个站进化成单细胞生物。

那么,如果没有呼吸,鲑鱼粘液虫如何获得能量?研究者对此并不确定。研究人员指出,其他类似的寄生虫也可以直接从感染宿主体内输入三磷酸腺苷(基本上是分子能量),并且伴孢沙门氏菌也可能有这样的行为。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这种动物奇怪的基因组之谜。

原标题:近距离观察地球上唯一已知的无呼吸动物:有着像外星人一样的眼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有几个色号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的主要成分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的化妆品还是很好用的,红地球的粉底液、高光等,都是比较受欢迎的,那么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有几个色号呢,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有几个色号

红地球的流星雨高光焕醒光感彩液是液体的,价格比较亲民15ml/¥80,共有三个色号,红地球液体高光不是很稀,所以比较好掌握,用在脸上还是蛮顺滑的,和固态的高光液比会更加的细腻服帖,虽然他是液体的,但是涂在脸上不会破坏原有的底妆,而且他还可以叠加,如果你是刚开始尝试或者画淡妆的话,建议你少量多次的涂抹,这样出来的效果更自然。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的主要成分

红丢球高光保湿的提亮液富含植物萃取的角鲨烯和抗氧化成分,打造健康光泽肌肤。它比一般高光的闪粉更细致,抹开后肉眼看不到明显闪片,避免满脸掉亮片的尴尬,只看到细腻微光流转于脸庞,它可同任何粉底产品混合自然地提亮了肤色,能够改善面部瑕疵、细纹,用起来遮盖毛孔。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使用后的效果

红地球的焕醒光感彩液珍珠色真的好像一颗发光的珍珠,粉白偏光非常适合白皮,涂上之后整个人都是布灵布灵的发光体,虽然它是液体高光,但其实比粉状滴要更融合皮肤一些,把它挤在手臂上晕开之后再拍上脸,也不会破坏底妆。不仅仅是高光用,不但可以打亮修饰脸部轮廓还可以调和粉底加强粉底功效。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适合什么肤色

它还可以涂在锁骨上,或者肩膀外侧的地方,拍照很加分哒,拍出来的照片很有质感,用它第一个感受就是,液体高光上脸自然通透,真的是适合所有肤色!像我这样的黄皮也相当的友好、乳白色质地的液体,几乎和粉底液的颜色贴近,通透感十足。不仅如此高光让脸部显得更加立体,苹果肌也是饱满有光泽呀!红地球的液体高光不会显毛孔!,它的珠光很细小,上脸细腻自然又轻薄,不像粉状高光会卡粉,瓶口又是按压设计,完全不用担心掌握不好力度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第一个氧气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早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你希望通过时间机器回到40亿年前,你会发现自己在一个炎热、贫瘠的星球上,连一个氧气分子都不能呼吸。地球曾经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地方,但是很久以前,微小的绿色细菌充满了空气中的氧气。最近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存在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在即将发表在《地球和行星科学快报》上的一项研究中,一组地球化学家报告说,他们在大约32亿年前沉积在浅海的富含铁的岩层中发现了铁锈,这表明有氧气的迹象。通过化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古老铁锈的形成来自生物效应。这表明第一批产氧细菌比我们想象的要早2亿年出现

植物的作用是维持我们可以呼吸的大气,但是蓝细菌在几十亿年前就开始了同样的作用。这些微小的绿色细菌发展了光合作用1.0。他们利用光能分解水和生产糖。动物真的很便宜,因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这些绿色细菌没有用处。

大约23亿年前,氰基像疯子一样开始向空气中注入氧气。富氧空气有利于复杂的多细胞生物的生存,而厌氧菌很难生存。地质学家认为这次“氧气革命”事件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蓝藻图片来源文件。/wikimedia

然而,第一个氰基是如何以及何时产生的仍然是一个谜,并且很难研究很久以前的微小生物。因为许多信息已经被板块构造抹去了。

然而,地质学家是固执的人,他们一直在系统地收集古代岩石地层的信息,以拼凑地球模糊的过去。

这种带状铁的形成是32亿年前氧气存在的证据。

资料来源:萨科斯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在最新的研究中,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地球化学家亚伦·萨科斯基和他的同事们将目光转向南非约翰内斯堡以东一块有32亿年历史的粉色和红色条纹的岩石。埋藏在古老的海洋中,这些沉积岩的颜色来自铁在氧气中的逐渐氧化。通过岩石中铁锈的两种铁同位素铁56和铁54的比率,研究小组确定浅海岩石是在氧含量低于0.1%的环境中形成的。这听起来可能不太好,但请注意,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岩石并没有显示出氧的存在,这进一步证明了氧存在于少量的铀原子中,当它们与氧反应时,它们的晶体结构将被破坏。

当然,这项研究只是确认了氧气存在的时间点,但是“当时世界各地是否都有蓝藻”的问题仍然没有定论。如果这是肯定的,那么“氧气革命”为什么会在十亿年后发生仍然是个疑问。

另一方面,地球在早期并不适合生存-遭受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小行星袭击等。也许蓝藻的早期生长是非常有限的,只能在几个有足够阳光和保护条件的浅海中生长。如果这是一个意外,它表明第一个地球塑造者比我们预期的更有能力,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个星球。

(蝌蚪君编译自gizmodo,译者:叫我-HCL,转载时必须注明来自蝌蚪的工作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将赖以生存的地球称为母亲,那么地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地球属于太阳系的一员,地质学家认为地球大致形成于46亿年前。最开始地球只是一块岩石,它以微弱的引力不断地吸引了一些尘埃和碎石,质量渐渐变大。随着地球的质量越来越大,在星体的引力均衡作用下,它就成了一个球体。

地球在吸引尘埃碎石的过程中,慢慢清理了其轨道上的其他天体,经受的小行星撞击次数也越来越少。于是地球的温度开始下降,表面的岩层开始形成,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也开始冷凝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原始的海洋开始形成,我们的地球也随之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气候趋暖地球越来越危险:人类担忧..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你想去北极度假吗?当然,除非你喜欢零度以下的温度和北欧极地滑雪旅行,但是如果你生活在5600万年前,你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那时,你会享受北极温和的温度和绿色的风景,因为世界正处于“古始新世最热时期”,全球温度非常高,甚至两极的温度都接近热带地区。

地球每个月刷新一个又一个记录时,古代的地球和今天一样热吗?

事实证明,地球不止一次经历过极端变暖。两极被冻结,然后融化,再冻结。现在地球又开始变暖了。地球的气候确实会经历自然振荡的周期性变化。几万年后,地球围绕太阳的自转会逐渐改变,导致从季节到阳光的各种变化。部分由于气候振荡变化,地球经历了冰河时代和温暖的间冰期。

然而,为了创造一个大规模的气候变暖事件,如古始新世最大热期,不仅需要改变地轴的倾角或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形状,但极端的气候变暖事件将始终涉及一个无形的罪魁祸首——大气二氧化碳指数超标。

专家认为,二氧化碳基本上是古始新世最大热期形成的原因,但是如果没有人类的存在,二氧化碳指数怎么会超过标准呢?科学家对此并不完全确定。

他们怀疑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火山向大气中注入二氧化碳,吸收热量,并可能融化冰冻的甲烷,这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对大气的变暖作用比长期储存在海底的二氧化碳更强,原因很简单,因为由温室气体引发的极端变暖事件以前就发生过。

以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为例。这一时期比恐龙出现早了数百万年。事实上,“灭绝事件”不足以反映当时的情况。对地球上的任何东西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大约2.52亿年前,地球的温度非常高。这一时期被称为“失控的温室效应的典型代表”。这一变暖事件是由火山活动(称为西伯利亚陷阱的火山区的爆发)引起的,它导致了气候混乱和地球上大量生物的死亡和灭绝。

那时,地球温度上升了10摄氏度(相比之下,自从人类开始燃烧化石燃料以来,全球温度上升了1.2摄氏度)。结果,大约95%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消失了。

目前,尚不清楚二叠纪-三叠纪灭绝时期温室气体的浓度有多高,但可能比现在高得多。一些气候模型显示,它们的增长率高达3500ppm(百万分之3500),而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略高于400ppm。

然而,正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率使得目前的温度状况前所未有。在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花了几千年才达到目前的全球温度条件。根据一些研究,它需要长达15万年。古始新世的最大热值被认为是极其快速变暖的一个例子,它用了10,000-20,000年才达到高温状态,而现在的气候变暖只用了150年。

这是当前气候变化和古代峰值温度之间的最大差异。这也是当前气候变化难以预测的原因。人们不仅担心“地球正在变暖”。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不知道温度变化有多快。这种节奏很可能超出了人类的适应能力。根据过去的气候变暖事件,当前的全球变暖必然会产生不好的结果。温度变化是一个戏剧性的过程,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

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太阳打嗝:喷出神秘高温“团块”大小超地球500倍!

全文共 1819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表面的磁感应线缠绕、扭曲并最终破裂时,大量带电粒子将被释放出来形成太阳风

在5.5小时的时间跨度内观察到太阳风中“小块”结构(黄色,箭头所示)的运动和变化过程。

太阳的日冕层总是散发出薄薄的带电粒子流。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太阳风”。它就像太阳呼吸一样,但有时,太阳会“打嗝”。

根据今年2月出版的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空间物理学》(JGR:空间物理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日冕每2小时就会在太阳风内部结构中出现一些温度和密度较高的部分。它们从太阳表面高速喷出,大到足以将整个地球包裹在里面,就好像太阳在“打嗝”。在正式研究中,科学家称太阳的这种“打嗝”为“周期性密度结构”,但天文学家更喜欢称之为“斑点”。只要看看它的图片,你就会知道它为什么被称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研究合作科学家尼科尔林·维亚尔说:“它们看起来像熔岩灯里的小团块。唯一的区别是这些团块比地球大。”

科学界已经知道这些“小块”已经存在了20多年,但是它们的起源是什么呢?它会有什么影响?科学家目前还不清楚。到目前为止,对这些内部精细结构的观察基本上是通过运行在地球周围的探测器获得的,这些探测器可以探测到这些从太阳开始的“小块”何时撞击地球磁场;然而,我们不知道在4天内从太阳到地球1.5亿公里的过程中,这些“小块”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第一次改变了。瓦尔和她的同事一路观察这些“小团块”,从太阳一出来就追踪它们的踪迹。怎么做?答案就在于40多年来尘封的数据!

这些早期观察证实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小团块”刚离开太阳表面时非常热,通常大约是太阳风平均温度的两倍,并以大约90分钟的间隔出现在日冕中。瓦尔说:“即使在太空天气相当平静的一天,这种‘小肿块’仍然稳定地出现,这是太阳的基本活动。它也会影响地球。”

吞噬地球的“小肿块”

早在21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已经知道这些“小块”的结构非常大,并对它们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初步测量显示,这些“团块”的直径可能达到地球直径的50-500倍。然而,随着它们离太阳表面越来越远,它们的体积会迅速变得更大。此外,科学家还知道,这些“团块”密度更大,每单位体积包含的带电粒子是正常太阳风区域的两倍。

磁场数据显示,当这些巨大的“团块”经过地球时,地球磁场将被压缩,相关的通信信号将被干扰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然而,这些测量也带来了一些遗留的问题,因为这些“小块”一定在从太阳到地球的四天内发生了变化,而且温度一定下降了。因此,瓦尔和他的同事想知道他们第一次离开太阳表面时是什么样子。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重新检查了分别于1974年和1976年由美国航天局和德国航天局合作发射的太阳神1号和太阳神2号的历史数据。这两个探测器已经围绕太阳运行了近10年,最晚距离太阳表面只有4300万公里,比水星围绕太阳的轨道还要近。他们对如此远距离的太阳风温度和磁场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然后,假设任何宇宙飞船都曾被这样一个“小肿块”撞击过,那么在它们的历史数据中应该会留下痕迹。特别是,研究小组知道他们只需要掌握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温度和密度的突然上升,被温度和密度较低的等离子体物质分开。结果,他们在这些40多年前的历史数据中发现了五个这样的案例!

这些数据显示,这些“小团块”大约每90分钟从太阳表面产生一次,这与几十年后从地球上观察到的情况一致。这项成就还首次提供了第一手空间观测数据,证明这些神秘的结构确实比普通的太阳风更热、密度更大。

剩余问题

至于这些“团块”从一开始是如何形成的?辩论仍在继续。然而,根据地球轨道附近记录的磁场数据,人们认为产生这些“小块”的机制应该与产生太阳风的机制相同,即当太阳表面的磁感应线缠绕、扭曲并最终突然破裂时,释放大量高温等离子体材料的过程。

“我们相信,在小得多的范围内,有一种类似的机制产生了这些神秘的块状结构,”瓦尔说。如果太阳风是一次大爆炸,那么这些小块就是小爆炸。"

美国宇航局2018年8月发射的“帕克”太阳能探测器目前距离太阳约2400万公里。很快,它发回的数据将帮助科学家确认这些理论的准确性。与40年前的“阿波罗”号探测器相比,今天的“帕克”号探测器的优势不仅在于人类社会的工程技术在过去40年左右取得了飞速的进步,而且在于它比前者离太阳更近,在最近的时间里它离太阳只有640万公里。在这样的距离,“帕克”探测器将能够直接看到鼻子下的几乎所有东西!(晨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一生要去一次的神奇悬空寺 甘露寺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甘露寺被人广为人知,得益于前几年的热门宫斗剧《甄嬛传》的热播,这座名寺坐落于长江之滨的北固山,曾留下了无数的故事,最为知名的当属孙刘联姻的故事了。那么本期的江苏文化,带你看看悬空寺。

大金湖不仅地貌景观独特,而且拥有举世罕见的“岩穴文化”奇观。历史上大金湖曾拥有大小寺庙多达130多座,每一座都盖在千奇百怪的岩穴里,迄今尚余70多座,其中,最负盛名的甘露寺乃是日本世界文化遗产——奈良东大佛殿的“模版”。

丹山和碧水是金湖风景构成的两大要素。甘露寺建于金湖之畔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之中,由于甘露寺幽藏绝壁之中,故古人称其为“探幽者不易到此而为恨”。

甘露岩寺始建于宋绍兴十六年,距今已有850多年。岩穴高80多米,深和上部宽约有30多米,但下部宽只有10多米,呈倒三角形。古人把这地理上劣势变为建筑上的优势,采取“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独特结构建筑,即一根粗大的柱子落地,撑托起了四幢重楼叠阁。泰宁甘露寺,屋顶无需用片瓦,全部建筑木质的,分上殿、蜃楼阁、观音阁、南安阁四部分组成,没有用铁钉,工艺精湛,巧夺天工,雕梁画栋,另具一格,是我国建筑史上一大杰作,闻名中外。

甘露寺的建筑虽然不及平地上建起的佛殿宏伟壮观,但是它的施工难度更大,构思更巧,可与山西浑源悬空寺相媲美。

水漈瀑布:又称白水漈瀑布。瀑布分为两层,间距百余米,上为斜漈瀑布,下为水漈瀑布,远眺似白练悬空,是金湖最大的瀑布。

大金湖一共三个陆上景点,甘露岩寺,斜线天比较值得一去,都算是挺有特色的。丹山和碧水是金湖风景构成的两大要素。

金湖危岩峭壁之间,有一两山夹峙而形成的奇特“胡同”,宽不过2米,人称“水上一线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不用去外太空也能研究彗星:地球首次发现彗星尘埃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他们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地球和行星科学快报》上,描述了发现尘埃粒子的过程和分析结果。

保存在南极冰雪中的彗星尘埃粒子

收集彗星材料并不容易。发射探测器在彗星上着陆并最终成功返回的概率极低。目前,科学家大多使用飞机来收集平流层中的彗星尘埃颗粒。这种方法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在收集中使用涂有硅油的板,并且灰尘颗粒经常被硅油和用于随后清洁它们的有机溶剂污染。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在南极洲的一个叫做TottukiPoint的地方收集了大约17.7米深的冰雪样本。冰在实验室融化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极其微小(10到60微米)的尘埃颗粒,他们最初认为这是陨石尘埃。下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粒子(被称为“球粒陨石多孔星际尘埃粒子”)几乎完全符合美国宇航局的“星尘”探测器项目和在大气中收集的样本。

2010年,一个法国研究小组研究了南极冰和雪,并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密度大且富含碳的彗星粒子。然而,这项最新研究是关于在地球表面发现彗星尘埃的第一份报告。在此之前,科学家认为微小的尘埃颗粒无法在大气中存活,更不用说在复杂的条件下落到地面。

这项研究的结果令人鼓舞,因为这意味着科学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彗星物质样本,而不是仅仅依靠艰苦的大气收集工作——几个小时的飞行通常只能找到一个尘埃粒子。研究小组收集的第一个冰块已经显示了40多个尘埃粒子。太空科学家认为彗星含有宇宙中一些最古老的物质。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越多,就越能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其他科学家认为彗星可能是给地球带来生命的“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哪些物种可能会在人类消失后占领地球?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科幻电影《重返地球》描述了在地球被摧毁并发生巨大变化的1000年后,人类被迫逃离并移居到其他星球。由于一次飞机失事,赛义夫·里基将军和他的儿子契丹·里基被迫降落在一片荒芜和无法辨认的土地上。

当这位将军受重伤时,契丹·里基(Khitan Ricky)踏上了一条完全陌生的危险之路,发出了营救信号,并面临着地球上进化而来的各种可怕生物的严重威胁。

电影中的情节不是胡说八道。事实上,一些科学家认为,在500万年后,地球将再次进入冰河时代。此时,物质条件将使人类生命不可能继续存在。人类会在银河系中寻找其他更合适的地方居住。

500万年后的斯堪的纳维亚风光

那时,整个斯堪的纳维亚被冰丘覆盖,而北欧的大部分地区变成了巨大的苔原。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冬天,那时天气非常糟糕,夏天转瞬即逝。向北漂移的非洲大陆与欧洲合并,关闭了直布罗陀海峡,并由于冰河时期降雨量少而使地中海干涸。

苔原

五百万年后,曾经是鱼米之乡的北美变成了干燥的沙漠。我只能看到2400公里的黄沙和岩石。寒冷而强劲的北风常年吹在这里,不时造成可怕的沙尘暴。全球气温下降和干旱气候对亚马逊盆地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多数地区已经成为干旱的大草原。这里的生活环境如此恶劣,以至于这里的生物已经进化出了抵御森林大火侵袭的独特能力。

五百万年后的北美风光

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所有人类突然从地球上消失,哪个物种将取代人类占据地球?会是蟑螂吗?还是老鼠。这种问题实际上很难回答,因为目前它只能基于假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科学家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

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这种非常罕见的皱褶鲨鱼被认为是“活化石”,因为它存在的证据至少可以追溯到8000万年前。今年夏天,研究人员在葡萄牙海岸发现了一条活的皱褶鲨鱼,为研究这种古老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多线索。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这条鲨鱼是由阿尔加维海岸的研究人员意外发现的。当时,他们正在该地区实施另一个与此无关的欧盟项目。结果,地球上最稀有和最古老的动物之一,皱褶鲨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发现了。

科学家认为这条皱褶鲨鱼从内到外与白垩纪时期的皱褶鲨鱼完全一样,当时霸王龙和三角龙还在地球上游荡。皱褶鲨鱼,也被称为鳗鲨,是深海鲨鱼的一种史前物种,也是最原始的鲨鱼,没有任何亚种分化。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皱褶鲨鱼已经在营养缺乏的深海环境中生活了很多年。根据日本的一项研究,皱褶鲨鱼吃的食物中有61%是头足类,如鱿鱼和章鱼。

七鳃鲨很少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但是它们在人类出现之前就生活在地球上。照片来源:awashima海洋公园/gettymages

这种深海居民通常在海平面以下390到4200英尺(120到1300米)之间活动,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它在人类之前就存在,但它很少出现,甚至在19世纪之前也没有被人类发现。

据《IFL科学》杂志报道,今年夏天捕获的这条皱褶鲨鱼长约1.5米,但它们最多能长到2米。另一项研究称皱褶鲨鱼的怀孕期可能是已知最长的,大约42个月。

它的名字听起来不太像生活在深海中的野兽,但是这条皱褶鲨鱼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的头部有褶皱的鳃裂。几乎所有的其他鲨鱼都有自己的鳃,但是第一对褶边鲨鱼的鳃从嘴延伸到身体两侧的脖子,总共有六个鳃缝、细长的鳃间隙、褶皱和互相覆盖。

这块活化石在8000万年里没有改变。图像源OPENCAGE &维基媒体共享空间

皱褶鲨鱼的嘴形也很独特。阿尔加维大学的玛格丽塔·卡斯特罗教授称,这条皱褶鲨鱼的下颌有300多颗牙齿,排列成25排,可以用它满嘴的三角形牙齿在瞬间张开和合上吃掉整个猎物。它的嘴里有一种叫真皮牙齿的脊椎。它和牙齿结合在一起,让一张嘴看起来很吓人。

当然,你不太可能面对皱褶鲨鱼。但是万一一条皱褶鲨鱼出现在你面前,马上离它可怕的下巴越远越好。

蝌蚪工作人员从新闻周刊编译,翻译狗格格,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月亮在沿着奇怪的轨道绕地球转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的说法,这个持续了几十年的问题可能最终会有答案。

关于月球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观点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45亿年前,一个像火星那么大的巨大天体撞上了地球,产生了一个盘状的热碎片,并逐渐汇聚到月球上。但是这个30多年前提出的假设提出了一个问题。

太阳系中的大多数卫星都围绕着地球赤道上方重力最强的行星旋转,但月球是个例外。它的轨道相对于地球赤道倾斜大约10度。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西南研究所认为,答案在于大碰撞后碎片聚集的方式。

研究人员推测当时有两大块物质——一个是新形成的月球,另一个是碰撞留下的气体和碎片盘。根据研究人员提出的模型,两个大质量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导致月球脱离地球赤道上方的轨道平面,进入一个倾角为10度的新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的自然灾害小故事

全文共 127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遇到过很多自然灾害,在这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你有听说过什么小故事吗?小编给大家整理出几个,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自然灾害小故事1

“我很惊讶,因为大象从未如此哭泣。”

12月26日黎明时分,一群在泰国拷叻海滩供游客骑耍的大象突然狂躁不安地发出吼声,如悲似泣。不久,印尼就发生了大地震。一个小时后,大象又开始哀号,它们不肯听取驭象人的指挥,拼命要往山上跑。没多久,海啸就发生了。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一些游客登上了象背,让大象载着他们,安全地逃到一座山上避难。

来自《路透社》的这则报道说,因为动物先天对环境的敏感,泰国大象救了数十名外国游客的性命。

地球的自然灾害小故事2

“上个学期,卡尼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地震和地震如何引发海啸的知识。因此,当我在海滩上,看见海水开始出现异状,海水起泡沫,海潮突然退走时,我感觉到海啸就要来了,于是我及时告诉了妈妈。”

这是一个远在英国的10岁小女孩的故事。她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凭着课堂上得到的海啸知识,她不仅救了她自己和父母,也挽救了泰国普吉岛麦考海滩和附近一所旅舍数百人的生命。英国《太阳报》报道了这个故事,并把这名小女孩蒂莉称为“海滩小天使”。

地球的自然灾害小故事3

“如果海水迅速消失,同量的海水将卷土重来。”

这是泰国南素林岛上一个少数民族,俗称“海民”的摩根族人民间流传已久的古训。就因为想起这个古老的教诲,当海啸的预兆出现时,65岁的村长萨马奥当机立断,马上带领181名岛民,逃到内陆一座山上,躲过了一场世纪大灾难。

泰国的《民族报》报导了这则消息。报道说,对萨马奥和他的族人而言,大海是仁慈的,它不会故意伤害任何人,但人类应该摸准大海的脾气,知道何时可在海上生活,何时敬而远之。

地球的自然灾害小故事4

“令人奇怪的是,我们没有找到一具动物的尸体。没有一头大象死亡,我们甚至找不到一只野兔的尸体。”

这也是《路透社》发出的一则消息:至今(12月30日)已有2万2千人遇难的斯里兰卡,当地野生动物学家大感惊异地表示,在其东南部一个被海啸袭击的野生动物园区,他们居然没有发现一具动物的尸体。

动物学家的推测是:动物也许能预知这场灾难,它们有第六感,预先了解要发生的灾难,所以都及早躲开了一场大浩劫。

和其他的逃生故事比较起来,以上这4则故事也许无法赚人热泪,但它们却包含了非凡的特殊意义。故事1告诉我们:读书有用,读书可以获取知识,只要活学活用,知识甚至可以保命;故事2告诉我们:古训也非常有用,古训也是知识,古老的常识一样可以发挥救人的惊人力量。在危难的时候,知识是活命的源泉。12月26日各地相继发生大海啸时,很多人看见海啸来袭的景观时,就是因为缺乏对大自然现象应有的常识,不但不知大难临头,反而好奇地驻足观赏,因此错过了逃生的第一时间,白白断送了宝贵的生命。

故事3及故事4则更值得人类反思:许多天灾的背后,其实也隐含了人祸的因素在内。人类恣意破坏大自然,不过一旦大自然反噬,人类竟然如此脆弱,逃生的本能不仅不如动物,更完全丧失了对大自然变化的本能感应,以致丧失了可能高达数十万条生命。

是时候了,人类应该借这次的灾难教训自我反省,学习如何做一个更加谦卑的“万物之灵”,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大自然相处,做大自然真正的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地球的形状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故乡,是太阳家族中一颗蔚蓝色的行星。你可能了解了一些地球的知识,但我们这里要介绍的内容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普通的行星,放在行星队伍中进行比较,看看它作为天体的特征。

首先,地球是我们观察天体和认识宇宙的基地,地球的所有物理量都是我们衡量其他行星的尺子。比如,我们说水星公转周期是 88 天,这里所指的“天”就是以地球自转定的天。冥王星绕太阳的公转周期是 248 年,这里的年也是以地球公转作为计量单位的。地球的运动被当作天文计时器。

说到地球的形状,你一定很熟悉。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地球形体。要知道,我们人类能看到自己所在星球的全貌,这还是近 30 多年的事。在此之前,人类还处于“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状况。现在不仅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还精确地测出地球形体的基本数据。地球赤道半径平均为 6378.139 公里,极半径平均为 6356.755 公里。两者相差 21 公里,地球的扁率为 1/298.257。也就是说,地球的赤道周长比两极方向的周长要长。同时,两极方向的半径也不是等长的。北极方向比正球体高出 18.9 米,南极方向比正球体凹进 25.8 米。地球的赤道也不是一个正圆,长半径比短半径长 215 米。长轴方向在西经 35 度左右。由此可见,地球的形状不是一个正圆球体,精确地说,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夸大点说,地球的形状类似鸭梨。当然,恐怕凭我们眼睛是看不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科院提出未来20年地球科学发展六大研究方向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主任赵忠贤二十七日称,该院地学部已完成《关于地球科学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咨询报告》初稿,初步提出未来十五到二十年地球科学发展的六个重大战略研究方向

这六大研究方向分别是:行星地球的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及其协同演化;海洋的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陆面过程、资源环境灾害、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气候系统和空间天气的变化与趋势预测;全球变化与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的演变;石油、天然气与其他重要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及新技术勘查与可利用性。

中科院二十七日举行该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高层论坛,赵忠贤院士介绍学部开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情况时透露了上述信息。他说,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究工作总体部署,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和各学部重点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开展咨询研究,目前已有二十个专题组进行规划方面的战略研究。

赵忠贤同时披露,中科院还为地球科学发展六个重大战略方向确定了相应的两个研究平台建设和两项重大工程研究,两个平台包括建立地球科学的观测和测试系统、地球科学的信息和模拟系统,两项重大工程研究包括地球空间信息系统科学技术、中国深空(月球与火星)探测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昨晚与地球擦肩而过的小行星什么来头?

全文共 120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出了一身冷汗——一颗小行星在27日晚经过地球。离地球最近的轨道距离只有0.014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地球和天之间的平均距离)。这颗小行星的位置是什么?逃过一劫的地球,下次会这么幸运吗?

《科技日报》记者从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简称梓台)了解到,27日晚18时18分(北京时间),一颗新发现的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在距地球9.18个月的距离内横扫地球。

2月22日,齐泰的研究人员用近地天体望远镜观察到一个亮度为20等的运动物体,其运动速度为每天0.15度。齐泰立即向国际小行星中心报告了目标信息,并启动了亚太小行星监测网络对其进行跟踪和观察。通过对该目标的全球联合跟踪和观测,它于2月25日被确定为一颗新的近地小行星,国际临时编号为2018 DH1。在目标被确认后,它被美国戈德斯通雷达列为观察目标。

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半径为210天文单位(约3.15亿公里),偏心率为0.60,轨道周期为3.04年,绝对星等为21.1等。(幅度越小,幅度越大)。它距离地球最近的轨道0.014天文单位(约210万公里),视星等为15.8等。当它在27日从最近的位置飞到地球时。据报道,这颗小行星的大小仍不确定,需要进一步观察。

这颗近地小行星是阿波罗类型的。这种类型的小行星有很大的倾角和偏心率,这可能与短周期彗星有关。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已经发现了大约30个。它们的体积都很小,直径约为400-8000米。阿波罗小行星具有大倾角和非常平坦的轨道。其中一些行星的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

根据分类标准,如果一个天体的轨道和地球轨道之间的最近距离小于1.3天文单位,它就被视为近地物体。如果近地物体接近地球,宽度超过140米,它们就被归类为潜在威胁物体。绝大多数近地天体和潜在威胁物体是小行星。

科学家每年都会发现大量小行星,并研究它们对地球的影响。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00多颗近地彗星、17,000多颗近地小行星和大量近地流星体。

目前,美国航天局已经启动了“空间卫士”方案,与欧盟和其他国家密切合作观测近地天体。科学家开始监测直径超过1公里的近地天体。如果他们撞上地球,这样一个“大人物”会毁灭人类文明。今年2月,中国作为正式成员加入了联合国批准的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作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主要设备,紫台近地天体望远镜也一直致力于近地天体的观测和研究。

齐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近地天体望远镜的跟踪观测,他们发现这颗小行星正以大约5个小时的周期旋转,这对进一步研究这颗小行星的形状具有重要意义。

每年,地球都会偶遇一些小行星,其中大部分都是侥幸逃脱。然而,有必要警惕一些小行星最终会落到地球上,对人类造成伤害。例如,2013年,一颗55英尺宽的小行星闯入俄罗斯上空的大气层,造成了所谓的“车里雅宾斯克事件”。冲击波损坏了大约7,200所房屋,爆炸造成的玻璃碎片导致1,500多人受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真的很大吗?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17  世纪以前,如果有人提出这一问题,将被认为是非常愚蠢的。因为答案是明摆着的,地球的的确确很大。实际上对于古人来说,地球已经是宇宙中最大的星体了,因为人们肉眼所能看到的其他星体在天空中都显得小得可怜。尤其是人们计算出月球的体积小于地球之后,更使地球体积大于天空中其他一切的星体这一观点成为当时的主流观点。

当卡西尼在历史上首次计算出太阳系的范围时,人们对地球的迷信和顶礼膜拜也随之土崩瓦解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地球与太阳相比简直是微乎其微的,和太阳系中其他星体相比,只有太阳才是真正的主宰,所有行星都在围绕它旋转。而问题在于,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呢?

在各星体之间距离及它们在天空中各自表面的直径已知的条件下,可计算出它们的真正直径。在离太阳较近的行星中,地球倒是最大的,金星比地球小一点儿,而火星、水星及地球的卫星月亮则相比更小一些,其他行星的卫星以及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和彗星也都比地球小。

如果我们真想知道比地球更大的行星,那么我们应该把目光转向木星和土星。在地球与其距离已知的条件下,可计算出木星的直径为 14.32 万公里,约为地球的 11.2 倍,而土星的直径与木星差不多,也有 12 万公里。这些数值与地球直径相比,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天文数字了。

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说,这一结论实在让人丧气,地球不但不是什么宇宙的中心,甚至连太阳系行星里的“老大”也说不上。当然,我们不能单凭一个词来衡量宇宙中的一个星体的大小,但是翻译成极其微小的并不是很容易办得到的。此外,我们也不能强词夺理地认为木星和土星只是一大团虚无飘渺的东西,因为它们都拥有按固定的半径和周期绕其旋转的卫星。在轨道半径已知的情况下,卫星绕行星旋转越快,所受行星的引力也就越大。自然,也就具有更大的质量。将木星的卫星绕其旋转时的运动状态与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运动状态相比较,可求出木星的质量为地球质量的 317.9 倍,同理,可求出土星质量为地球的 95.2 倍。

即使如此,木星和土星的质量与其庞大的体积相比,仍显得不成比例。如果我们用其质量除以其体积,可求出木星密度为 1.33 克/立方厘米,比地球密度的 1/4 还要小,土星的密度更小,只有 0.71 克/立方厘米,只有地球密度的 1/8,甚至还不及水的密度大。这就意味着木星和土星的成分及构造与地球大不相同。这一点将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加以详细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球上有几大地震带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带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和火山活动带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下列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2.欧亚地震带:又名“横贯亚欧大陆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从印度尼西亚开始,经中南半岛西部和我国的云、贵、川、青、藏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还伸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发生在这里的地震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

3.海岭地震带:是从西伯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穿过北极经斯匹次卑根群岛和冰岛,再经过大西洋中部海岭到印度洋的一些狭长的海岭地带或海底隆起地带,并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著名的东非裂谷区。

今天小编对地球上有几大地震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哪些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地带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科学家绘制出土卫六表面地图,结果发现和地球特别像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未来主义,经过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土星探测器多年的观察,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终于绘制出了土星最大的卫星土星表面的完整地图。研究人员利用新的地形图在土卫六发现了许多东西,他们认为土卫六比我们想象的更像地球。例如,它还有一个全球海洋。

自从卡西尼号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土卫六以来,科学家们就利用卡西尼号传回的图像来探索它与地球的相似之处。此前,研究人员已经证实土卫六表面有碳氢化合物海洋,但根据新的分析,这些海洋有一个共同的等电位面(或海平面),就像地球上的海洋一样。这两项研究都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杂志上。

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亚历克斯·海斯(Alex Hayes)在接受《康奈尔纪事报》采访时表示,土卫六上的碳氢化合物湖可能会在地下水位以上流动并相遇,这意味着土卫六上的液态碳氢化合物可能比之前想象的要多。

泰坦并不是太阳系中唯一具有地球性质的卫星。对木卫二的观察使许多人相信它可能有外星生命。美国宇航局甚至计划向欧罗巴发射一个着陆器,以进一步探索卫星支持有机生命的潜力。这项努力也得到了欧洲航天局的支持。这两个航空机构将合作实现在2020年年中发射任务的目标。

照片:卡西尼号在土卫六上发现了甲烷海

即使在土卫六上有了最新的发现,许多人仍然支持在木卫二上寻找外星生命。木卫二的海洋的化学成分与地球的海洋相似,而土卫六是太阳系中除地球外唯一一颗大气稠密的行星,其表面有稳定的液体。现在发现它有全球海平面。

这些发现也可能影响新边疆项目,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的一系列空间探索任务。美国宇航局已经选择“蜻蜓”号探测器作为这些探索任务的候选。它的目标是向土卫六表面发送半自动无人探测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任务委员会副主任托马斯·祖布钦在一次电话会议上宣布了最终入围名单,并表示他们是“基于杰出和有远见的科学”做出选择的

这些发现无疑将使泰坦的探索任务更具吸引力,尽管全球海平面的发现令人难以置信,但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我们到达那里之前,我们不能确定在土星最大的卫星上有什么主要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地球的年龄到底有多大?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有多老?

地球有多老?根据科学计算,地球的年龄大约是50亿岁。那么,人们如何计算地球的年龄呢?目前,科学使用测量岩石中放射性元素及其分解产生的同位素含量的方法作为确定地球年龄的“计时器”。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一个特点是衰变速度非常稳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有多少成分被分裂,有多少新的物质被产生,都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并且衰变的速度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冷热变化、化学变化等。例如,一年内,74亿克铀中有1/10被分解成铅和氦。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现在岩石中铀和铅的含量来计算岩石的年龄,或者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含铀且能完美保存氦的岩石来计算岩石的年龄。

地壳由不同的岩层组成,岩层中含有多种放射性元素和同位素。目前,除了铀,用来确定岩石年龄的放射性元素包括钍、铷、钾等。因此,有许多方法可以确定岩石的年龄。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测量了地球上许多古老岩石的年龄,并且在每个大陆和大陆上都发现了超过30亿年的岩石。在格陵兰岛西部,测得的片麻岩年龄为37-38亿年,南极洲的山岩和结晶片岩年龄接近40亿年,北美洲拉布拉多北部大西洋沿岸的片麻岩年龄为36.5亿年,刚果的泥晶岩年龄为35.2亿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花岗岩年龄为31-31-33亿年,中国河北省迁西县大坪寨的变质岩年龄为36.7亿年。

古代岩石是地球早期形成的产物。地球的实际年龄应该比古代岩石的年龄稍大一些。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地球年龄是45.5亿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与原始地球环境相似的土卫

全文共 1082 字

+ 加入清单

原始地球环境相似的土卫六

土卫中最大的一颗是土卫六。过去一直认为它是太阳系最大

的卫星。通过“旅行者 1 号”发回的数据, 发现土卫六的直径是

5150 公里, 比木卫三( 直径 5276 公里) 小, 从此才改变了过去的看

法。土卫六退居第二位, 但仍然比冥王星( 直径 3600 公里) 大, 也

比水星( 直径 4880 公里) 大。自从 1665 年, 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发现土卫六以来, 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天体之一, 西方人叫它“泰

坦”。泰坦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大气, 比地球大气厚十倍, 是太阳系所有卫星中惟一有浓厚大气的卫星。大气中 99 % 是氮气, 在太阳

系天体中含氮最多, 其余 1 % 是甲烷、乙烷和丙烷等碳氢化合物。

· 87 ·

泰坦表面的条件与 45 亿年前的原始地球极为相似。浓密的大气在高能粒子和紫外线的作用下, 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而生成其他复杂的有机分子。大气中的这些有机分子聚集多了以后会

逐渐落到泰坦表面。这一过程将与早期地球生命形成的情形相

似。因此, 科学家们希望那里有生命存在。不过, 泰坦表面温度太

低 , 似乎不利于生命存活, 大气高层温度在零下 100℃, 中层比上层还要冷, 下降到零下 210℃, 到低层大气则上升到零下 18℃, 表面温度还没有准确地测出来。如果能考察泰坦上甲烷和氮的化学变化过程, 特别是能不能合成大分子有机物, 无疑会对了解地球早期生命的诞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谁来完成这个重要任务呢 ?

“卡西尼”号土星探测计划把研究泰坦列入主要内容, 是美航空航

天局和欧洲空间航空局的合作项目。虽然, 土卫六上没发现任何

生命痕迹, 但土卫六能向外发射电波, 使人感到迷惑不解。

奇异的土星光环位于土星赤道平面内, 与地球公转情况一样,土星赤道面与它绕太阳运转轨道平面之间有个夹角, 这个 27°的倾

角, 造成了土星光环模样的变化。我们会一段时间“仰视”土星环,一段时间又“俯视”土星环, 这种时候的土星光环像顶漂亮的宽边

草帽。另外一些时候, 它又像一个平平的圆盘, 或者突然隐身不

见 , 这是因为我们在“平视”光环, 即使是最好的望远镜也难觅其“芳踪”。在 1950 - 1951 年、1995 - 1996 年, 都是土星环的失踪年。这也难怪伽利略纳闷了, 却也证实了惠更斯设想的正确。

土星光环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 也留下了很多谜团。目前还不知道组成光环的这些物质, 是来自土星诞生时的遗物呢 ? 还是来自土星卫星与小天体相撞后的碎片 ? 土星环为什么有那么奇异的结构呢 ? 这些都是有待科学家们研究探讨的难题。

· 88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