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科院

中科院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中科院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中科院问题。

分享

浏览

2856

文章

33

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区别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中科院工程院的区别在于工作性质上的不同。中科院院士为代表的高级科学人才,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系统的、创造性成就的者。而以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高级技术人才,是在工程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的专家。

机构性质不同:

中国科学院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

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或在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科学成就不同: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先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等战略研究报告。

中国工程院先后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实施了教育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举办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等论坛会议。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

展开阅读全文

中科院和中科大的区别

全文共 12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区别在于,中国科学院是国务院下属的部级机构,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副部级大学。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的初衷是为中国科学技术学院和其他国家科技研究界培养最好的科研人才,并优先考虑中国科学技术学院每年的学生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中科院最长寿的

全文共 1370 字

+ 加入清单

中科院长寿的人是贝时璋,以下由小编为您带来关于这位最长寿院士的简要介绍。

杰出事迹与贡献

贝时璋主要研究包括动物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再生、中间生、性转变、染色体结构、细胞重建、昆虫内分泌腺、甲壳类动物眼柄激素等方面,其中尤以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最为突出。[1] 鉴于他长期从事实验细胞学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德国土滨根大学又于1978年、1988年和2003年三次授予博士学位。他以“学科交叉”理念创建了浙江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他组织开展了“核试验放射性本底自然监测”、“核爆试验对动物本身及其远后期辐射效应监测”、“生物探空火箭”等研究工作,为中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健康的生活习惯

1903年出生的贝时璋院士是1948年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也是最年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过了百岁之后,贝时璋的味觉、嗅觉和触觉功能还很好,只是从1999年96岁开始,他的听觉和视觉功能逐渐萎缩。与人对话时,就由家人用水彩笔写大字给他看,或者用手指写在老人的手心里。贝时璋用放大镜细细看每一个字,偶尔碰到字数多的问题也会提抗议:写得简单一点嘛!贝时璋一生没有生过大病,98岁之前没有住过医院,除了正常的体格检查,他是不去医院的,平常几乎不打针吃药。总结自己的长寿经验时,贝时璋认为主要得益于4个方面:淡泊名利,宽厚待人,适当运动,注意营养。从中关村北一条的住所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来回3000步,这条路贝时璋走了整整40年。今天,这位年逾百岁的资深院士虽说已不再往返于这两地之间,但前几年,他仍坚持每天在自家室内、走廊和阳台上走3000步,以模拟从家里到实验室的路程所走的步数。自己还编了一套操,按摩手脚、头部,活动身体各个关节,每天操练两次。从小就热爱劳动的贝时璋始终把自力更生挂在嘴边,以尽量减少别人的负担。

在饮食上,他的原则是早上吃得饱,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不挑食,荤素搭配,讲究营养和热量,吃饭要讲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的搭配。除一日三餐,他基本上不吃零食;除水果外,不吃生冷食物,饭菜全吃热的,所以从来不闹什么肠胃病。

贝时璋在德国留学时,学生中盛行吸烟,他也学会了吸烟。烟一直吸了60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说戒烟,便从此再不抽烟。他也从不吃其他补药和营养品,只是每天坚持吃4片复合维生素B、6片维生素C。之所以每天坚持吃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贝时璋认为根据自己的细胞重建理论,维持好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平衡,是对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维持和提高脑功能的重要环节;而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平衡,是靠机体氧化、还原系统作用的平衡来维持。吃一定量的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就可以维持氧化、还原系统作用的平衡,从而可以对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维持和提高脑功能,保持健康。

人物简介

贝时璋(1903.10.10-2009.10.29)浙江镇海人,生物学家,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1921年(民国十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1928年(民国十七年)获德国土滨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3年国际永久编号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展开阅读全文

怕长胖?中科院科学家抓到导致肥胖“唯一元凶”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老鼠身上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同类实验,以找出导致老鼠体内脂肪堆积的罪魁祸首是哪种饮食成分。结果表明,导致小鼠肥胖唯一因素是它们饮食中的脂肪含量。研究结果于7月12日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的网络版上。

这项研究设计了30种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含量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和蛋白质。这些食物喂给5种不同品系的小鼠3个月(相当于人类寿命的9年)。

在这个实验中,总共收集了超过100,000个体重变化和身体脂肪数据。这项大规模实验的结果非常清楚——导致老鼠肥胖的唯一因素是它们饮食中的脂肪含量。

含糖量高达30%的食物不会导致体重增加,糖和脂肪的综合作用不会仅仅因为脂肪而增加。同时,低蛋白质(最低5%)不会导致过量的能量摄入,这表明不存在所谓的“蛋白质含量目标值”。在这项研究中,膳食脂肪通过其独特的激活大脑奖励机制导致能量摄入的增加。

领导这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遗传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千人计划”候选人约翰·斯皮克曼说:“这项研究的缺点是研究模型是老鼠,而不是人类。然而,鉴于小鼠和人类在生理和代谢方面有很多共同点,我们永远无法以同样的方式对人类进行长期饮食控制研究,这项研究提供的证据为我们了解人类饮食结构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线索。”

吃什么对人类调节体重的能力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关于饮食中哪种成分是增加体重的关键因素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膳食脂肪含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本世纪初,有另一种观点认为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特别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糖,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因素。这一时期出版的几本流行书籍说,吃脂肪可以防止人们发胖。

最近,学术研究的焦点转向了蛋白质。人们认为人类摄入食物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蛋白质而不是能量。因此,当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时,为了满足一定的蛋白质摄入量,我们不得不摄入更多的食物,导致摄入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加体重。

展开阅读全文

“墨子、悟空”后,中科院启动爱因斯坦探针等项目

全文共 1136 字

+ 加入清单

2018年7月4日,在“悟空”、“墨子”、“颜回”和“实践10号”等科学卫星相继取得重大科学成果和社会影响后,中国科学院宣布在北京怀柔科学城正式启动“空间科学(二期)”战略试点科学项目

该项目的第二阶段旨在研究宇宙和生命起源和演化的两个科学前沿,以及太阳系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卫星开发将在时域天文学、太阳磁场和爆炸之间的关系、太阳风和磁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定律以及引力波电磁对应物等方向上进行。此外,该项目还部署了一些项目,如概念研究、高级研究、背景模型、科学卫星任务规划和数据分析。

在卫星工程方面,爱因斯坦探测器将在软X射线波段对宇宙物体进行高灵敏度实时动态巡天监测,并有望在发现和探索宇宙中无声黑洞的耀斑、探索引力波源的X射线信号以及发现宇宙中X射线剧烈变化的物体方面取得科学突破。

爱因斯坦探针

高级天基太阳观测台是中国第一颗专门观测太空太阳的卫星。它将揭示太阳磁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一磁两暴)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高级天基太阳观测台

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是由中国和欧洲科学家共同提出和研制的。它在地球磁层顶部、极地和极光的阳光面上进行全景成像,同时对地磁场和等离子体进行现场测量,以提高人类对太阳活动和地球磁场变化之间关系的理解。

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

引力波爆发高能电磁对应全天监视器(GECAM)是引力波研究方向提出的一个“机遇”项目。卫星和地面引力波探测器的联合观测可以更全面地发现引力波γ暴和新的辐射现象。

引力波爆发高能电磁通信全天监视器

在背景模型中,增强型X射线时变和极化空间观测台(eXTP)以“一个奇(黑洞)两颗星(中子星,Kwak Kek)三个极端(重力、磁场、密度)”为科学目标,是由中国牵头的一个涉及20多个国家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此外,将围绕探测空间引力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太阳系的诞生以及探测系统外的可居住行星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和验证。该专项新增任务概念研究以原创科学理念为核心,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为该专项发展提供源动力。科学卫星任务规划和数据分析项目支持首席科学家领导的核心科学小组开展任务设计和深入数据研究。空间科学建筑的优化和完善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空间科学(第二阶段)”试点项目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驰表示,按照Xi总书记“全面推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发展”的指导精神,中国科学院已开始实施“空间科学(第二阶段)”战略试点科技项目,重点是最具优势和重大科学发现潜力的热点。本次特别活动将汇聚国内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团队,不断探索浩瀚宇宙的未知奥秘,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实现科学重大突破,推动相关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中国航天科学领域尽快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悬赏急寻!中科院的探空气球丢了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9月2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组在济南章丘气象局探空站进行了一次实验。结果,探空气球的线断了,断了...气球随风飘走了...

损失时,高空风向和风速初步确定气球爆炸后将落在周村淄川地区。如果你有线索,你可以打电话给当地气象局提供,或者交给当地气象局。一旦气球被找到,线索提供者将获得4000元的奖励,奖励将由许多人平均分享。

据报道,空气探测球主要用于将无线电探空仪带到高空,以探测温度、压力、湿度和风等气象要素。空气探针球有不同的形状,如圆形和梨形。这个球重300~1500克(较小的一个在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会爆炸),当它装满适量的氢或氦时,它可以上升到离地面30~40公里。用于高海拔气象站的传统探测气球一般上升速度为6-8米/秒,上升到大约30公里后自行爆裂。

大气层是人类研究平流层的重要工具,在气象发展和天气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探测器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相对载荷大、飞行时间长、携带仪器姿态稳定、观测数据精度高、时间短、灵活性大、不受地域和气候因素影响等优点。

目前,虽然探空火箭、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等更先进的工具被广泛使用,但探空气球仍然是气象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中科院发现了“会吃塑料的真菌”

全文共 1432 字

+ 加入清单

聚氨酯是现代塑料工业中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建筑和汽车领域。然而,聚氨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

在控制“白色污染”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还想通过各种方法研究聚氨酯材料的化学降解。目前,聚氨酯材料的化学降解主要包括水解、热降解、光降解等。然而,这种降解成本高,容易产生二次污染,更环保的生物降解一直是全球塑料污染研究的难点。

然而,据新华社3月31日报道,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徐建初研究小组在2017年发现了管状曲霉对聚氨酯的生物降解作用。研究人员认为真菌的生物降解是控制合成聚合物污染的重要途径。研究小组从城市垃圾中分离出一种降解聚氨酯的新真菌,并将其鉴定为管状曲霉。

文章的引言部分特别指出,研究小组“首次发现了管状曲霉可以降解聚氨酯”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主流环境污染杂志上,标题为“管状曲霉对聚氨酯的生物降解”。

在文章的简介中,作者解释了用真菌降解聚氨酯的三种不同的实验模型(都使用2%葡萄糖溶液):首先,在琼脂培养基中;(2)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第三,埋在土里。

具体步骤如下:

上图显示了在聚氨酯表面生长的管状曲霉的变化,(1)接种了管状曲霉并覆盖有聚氨酯无菌膜的SDA板,(2)孵育4天后将聚氨酯膜转移到MSM琼脂板上,和(3周后从MSM琼脂板上回收聚氨酯膜,(4)在SDA板上孵育2周的降解的聚氨酯膜,(5)降解的聚氨酯膜的对照,(6)对照的扫描电镜,(8)试验的扫描电镜

上图显示了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周的聚氨酯表面上的管状曲霉。(a)灭菌的聚氨酯膜,(B&C)聚氨酯膜在含有2%葡萄糖的液体培养基中孵育21天,(d)在聚氨酯膜表面生长的管状曲霉,和(e)两个月后在培养基中溶解的聚氨酯膜。

上图显示了埋在土壤中4个月的聚氨酯薄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a)对照聚氨酯薄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b)埋在土壤中1个月的聚氨酯薄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c)埋在土壤中4个月的聚氨酯薄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以及(d)埋在土壤中4个月的聚氨酯薄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上图显示,管状曲霉(a)已在膜电极组件上培养了20天,电竞争扫描图(b)显示菌丝、茎和孢子囊(c)孢子囊上的未成熟孢子,(d)分生孢子和孢子囊具有双层结构,(e)孢子囊上的分生孢子(悬臂),(f)分生孢子显示叶片的网状装饰和叶片顶部两侧的赤道槽,以及(g)单个分生孢子。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通讯作者、论文项目负责人许建初认为,塔伯纳蒙塔尼曲霉可以在聚氨酯表面生长,通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酶与塑料的生物反应,破坏塑料分子或聚合物之间的化学键。同时,这种真菌还利用其菌丝的物理强度来帮助“破坏”塑料聚合物。

研究指出,在“塔贝尔纳蒙塔尼曲霉”的作用下,在两周内可以明显看到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的塑料的生物降解过程,两个月后培养基上的塑料聚合物基本消失。“当然,它的降解效率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酸碱度、温度和所用培养基的类型,”许建初说。

许建初指出:“今后,研究人员将逐步确定这种真菌大规模快速繁殖和塑料生物降解的理想条件,为工业化利用真菌降解塑料废弃物和控制塑料废弃物污染奠定基础。”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遭受白色污染(信息图表)

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来自巴基斯坦的汗·塞罗恩博士。他目前在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篇文章的简短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项技术已经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进行了测试,那里受到白色污染的困扰。

展开阅读全文

这春节你吃了多少抗生素?中科院发布抗生素污染地图

全文共 3141 字

+ 加入清单

鸡、鸭和鱼是新年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然而,最近的抗生素污染地图揭示了隐藏在我们的食物系统中的惊人事实——每年成千上万吨的抗生素通过养殖动物和我们的身体进入水和土壤环境,以支持工业化的养殖业,导致各种细菌严重耐药。

所有的鸡、鸭、猪、牛和鱼都落入敌人手中。“我们都害怕这些兽药!”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种水产养殖密集,正是抗生素污染严重的灾区。与医用抗生素药物相比,由于大多数抗生素是从牲畜身上排出的,而且没有人为水和土壤环境付费,国家继续忽视抗生素的传播导致耐药性的事实,从而使水产养殖业成为抗生素的“春药”和“传送带”。

来源:“如何吃”公共号码

中国科学院的污染图首次详细揭示了各地区抗生素的使用和排放情况:

在2013年中国使用的16.2万吨抗生素中,52%用于动物,48%用于人类。

本研究选取了36种检测频率最高的抗生素作为研究对象,共计超过9万吨,其中84%为家畜抗生素。大多数抗生素通过人和动物排出体外,每年有5万多吨抗生素排入土壤和水环境。

中国抗生素的使用可分为两部分:东部和西部。东部抗生素排放强度是西部的6倍多。

其中:北京、天津、河北、海河流域、长江和西江是全国抗生素排放量最大的地区,珠江单位面积抗生素含量居全国首位。

从污染图的颜色可以看出,广东、江苏、浙江、河北等经济相对较好的地区颜色较深,这意味着它们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这些地方污染严重,这意味着饮用水可以治愈感染。

与国外相比,中国河流中抗生素的总体浓度相对较高,最高测得浓度为7560纳克/升,平均为303纳克/升,意大利仅为9纳克/升,美国为120纳克/升,德国为20纳克/升。然而,除了比较国外数据外,抗生素不包括在中国自来水和地表水质量检测的国家标准中。

从下表可以看出,中国每千人每天使用抗生素的数量是英国的5.7倍,美国的5.5倍。

来源:“如何吃”公共号码

水中的抗生素是从哪里来的?

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医疗废水、动物饲料和水产养殖废水排放等。环境中的抗生素残留可能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进入人体。最重要的是饮用含抗生素的水,食用含抗生素残留的肉类和蔬菜,并通过生态循环回到人体。

在生猪、肉鸡、水产品等的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密度高,许多农民习惯于在饲料中添加各种抗生素,以降低感染率,提高效益。例如,硫酸粘菌素和金霉素是猪饲料中常用的抗生素,每吨饲料中最多可添加1公斤抗生素药物。

据广国介绍,珠江流域人口密度高,广东也是一个养殖大省。全国鸡和猪的消费量很高。水产养殖发达,广东的鱼塘是全国最大的。因此,珠江流域有大量抗生素使用和排放,排放密度高。此外,中国的污水处理水平也相对较低,农村地区几乎直接排放污水。

中国科学院团队在广东、广西和湖南的养猪场、养鸡场和养鸭场进行的测试表明,水产养殖业中使用了不同的抗生素:

猪粪中检出的抗生素最高浓度为四环素5.6毫克/千克。

"这些兽药经常被打得我们害怕极了!"广东省肇庆市莲花镇斯特罗德村的养猪户老廖说。

老廖的养猪场有2000多头猪,养猪已经有几十年了。老廖吸毒是很常见的。现在猪有几十种主要疾病。注射和给药的效果越来越差,给药越来越激烈。一旦猪咳嗽,变得又瘦又瘦,它必须继续服药,直到猪被喂饱。“光靠药物养不起猪。猪药太贵了。从养猪到240公斤的7个月里,饲养成本是饲料1300元,药品300元。对于1000头猪的大规模养殖,使用抗生素和其他兽药每年要花费50万元。

在鸡粪和鸭粪中检测到的各种抗生素的最高浓度为6.11毫克/千克。

抗生素也被用于奶牛场。“我们去了广西和广东的一家大型牛场,奶牛也在使用抗生素,因为长时间挤奶会引起炎症。”

小鸡在地上行走也不安全。“我开始认为在地上行走的鸡没有吸毒,但我最终发现它们确实吸毒。”广国应注意云浮、清远、江门等地的农民使用大量抗生素,以使鸡快速生长,防止鸡瘟。

养鱼业也没有幸免。在鱼塘沉积物中检测到7种抗生素,最高浓度为3400 μ g/kg,平均浓度为524 μ g/kg。

抗生素的传播有多有害?

环境抗生素污染对人类健康有什么影响?含有抗生素残留的饮用水有害吗?检测出含有抗生素的肉安全吗?

从药学领域来看,广谱抗生素(可用于大多数细菌)大致可分为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不同的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有不同的半衰期(药物会腐烂成其他物质)。服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等。)例如,它们的半衰期更长,并且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化学稳定性非常好。降解成其他物质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人类长时间食用低含量的水和肉,其直接结果将是耐药性。”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委员会委员、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成员徐江平教授说。

“人类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是一个普遍现象。例如,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基本上不能治疗细菌性感染性腹泻,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对呼吸和泌尿系统感染的治疗作用逐渐减弱,这是耐药性的表现。”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喹诺酮类药物的消费量仍然很大。以诺氟沙星为例,2013年全国使用量为5440吨,其中牲畜使用量为4427吨。徐江平表示,他的最新信息显示,农业部已经意识到喹诺酮类药物滥用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并将很快决定停止在水产养殖业中使用4种喹诺酮类药物。“其他小分子抗生素在自然界中也有较长的半衰期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长期微量摄入也有类似的结果,导致耐药性。”

根据应广州的报告,抗生素使用量、预计环境浓度、地表水环境中的细菌耐药率和医院中的细菌耐药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使用年限较短的新抗生素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

人类和动物滥用抗生素被认为是耐药细菌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动物的饲养周期中,农民和农民一直给它们喂少量的药物。这些药物不是用来治疗生病的动物,而是用来促进生长和抑制因彼此的粪便密切接触而引起的疾病。动物食用抗生素后,只有一小部分被吸收,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

2013年,八名中美科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在三个中国商品猪场的粪便中发现了149个“独特的”抗生素抗性基因。

抗药性基因可以通过环境和食用上述动物的肉制品传播到人体。有些形成了“超级细菌”,这使得人们很难甚至不可能用常规抗生素治疗感染,而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根本来不及跟上。

威胁已经暴露在人体内。2015年4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周颖的研究小组在一年后,通过对上海、江苏、浙江三地1000多名8-11岁学龄儿童尿液中抗生素的生物监测,证实近60%检测出一种抗生素,四分之一检测出两种以上抗生素,有的甚至有6种抗生素。

抗生素在动物体内的滥用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医生面临越来越少的选择,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决定。他们经常被如何挽救病人生命的痛苦选择所困扰。每年至少有200万美国人患病,其中约23000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性感染。

遏制抗生素污染刻不容缓!中国科学院的这份报告仍然是对我们土壤和水中抗生素污染的静态调查。我们呼吁国家对自来水和地表水中的抗生素进行长期监测,并将抗生素纳入国家水质标准的监测范围。与此同时,更根本的是转变我们的农业和水产养殖生产方式。在东部地区,尤其是环境较为脆弱的珠江三角洲和海河流域,以出口为导向的集约化大规模水产养殖每年产生和排放数万吨抗生素。难道我们不应该彻底反思和转变集约化、产业化的水产养殖生产方式,寻找一条低成本的生态水产养殖之路吗?

中国第一份抗生素污染清单是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英光国家研究小组进行的。应广国博士是中国抗生素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自2006年以来,他研究了抗生素污染问题,覆盖了中国58条主要河流和广东、广西、湖南、河北等省的主要农场。

展开阅读全文

中科院物理所方忠团队首次发现外尔费米子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钟芳领导的团队最近首次在实验中发现了维勒费米子。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对突破拓扑电子学和量子计算机等颠覆性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科学家将基本粒子分为玻色子和费米子,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德国科学家威尔曼·威尔在1929年预言了费米子。他提出,没有“质量”的电子(即线性色散)可以分为左手和右手两种不同的“手性”,而这种没有质量的电子被称为“外费米子”。然而,科学家们一直无法在实验中观察到这种粒子。

2012年和2013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理论研究小组首次预测,在狄拉克半金属中可能会发现没有“质量”的电子。

2015年,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陈根福团队制备了原子级平面的大尺寸TaAs晶体。随后,该研究所的丁洪团队利用来自上海光源的同步辐射光束照射TaAs晶体,使得威尔费米子首次出现在科学家面前。

科学家认为费米子的半金属可以实现低能电子传输,有望解决电子器件小型化和多功能所面临的能耗问题。同时,外费米子也受到对称性的保护,可以用来实现高容错的拓扑量子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中科院去年高质量论文超哈佛排全球第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自然出版集团建立的加权计分法(以下简称WFC)指数,中国科学院2013年发表的高质量科学论文总得分为1209.46,在全球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一。这一分数比美国哈佛大学高357.34分,比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高480.82分,比法国研究中心高488.84分。就具体学科而言,中国科学院在化学、物理、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排名第一。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排名第四,仅次于哈佛大学、国立卫生研究院和斯坦福大学,但在德国的法国研究中心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之前。

据报道,WFC是由自然出版集团创立的,并邀请了世界级的科学家。根据每篇科学论文的作者人数N,索引方法将每个作者对论文的贡献记录为“1/N”分数,而不是“1”分数。同时,它考虑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权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机构和国家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此外,根据自然公布的自然指数,东亚和南亚国家的传统优势是物理和化学。例如,据WFC称,中国90%的科研产出来自这两个学科。45%的北美人来自生命科学。南半球更关注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

自然索引数据库跟踪约60,000篇高质量科研论文的作者单位信息,覆盖全球20,000多个科研机构。包含在自然索引中的论文是从68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选取的,这些期刊由两个独立的由在职科学家组成的选择小组选出。自然出版集团估计,这68种期刊约占自然科学期刊总引文量的30%。

展开阅读全文

中科院开发人脸识别支付系统 可在线刷“脸”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网上支付不需要输入密码或验证码,而是直接刷卡。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所率先在中国开发了一种人脸识别支付系统,这种系统只需用移动设备拍照就可以进行在线支付。人脸识别支付系统是基于人脸识别系统的支付平台。2013年,国外也引入了类似的系统。该中心主任周西表示,他们的人脸识别系统在国际标准人脸识别测试数据库中取得了99.8%的识别率,而其他国际算法的最佳结果为97.6%。目前,他们的人脸识别系统已经应用于边防检查站的自动通关系统和动态人脸识别考勤机。

“刷面”付款让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变化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但随之而来的是担忧。安全性已成为新技术研发的首要考虑因素,尤其是在支付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中科院46人被国外机构认定具世界级影响力视频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汤森路透最近公布的2014年世界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14年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有134人被评为“高被引科学家”,在美国(1702人)、英国(304人)和德国(163人)之后位列世界第四。

其中,中国科学院46名研究员入选,占全国总数的34%,在科研机构和大学中排名第一,两个学科各有5名入选。

此次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是由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利用最新数据和先进算法获得的,分析和评估了2002年至2012年21个主要学科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并将这些论文排在同年被引频次前1%的位置。

被列入“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意味着这位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他的研究成果对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探秘中科院机器人:大批型号服役 但价格缺优势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雪地机器人

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热门话题。目前,西方国家的主要机器人制造商正在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

在今年6月9日举行的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并表达了他的“担忧”:中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否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应该提高我们机器人的水平,还应该占领尽可能多的市场。

总书记的讲话和信息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对于科技和工业来说,势头尤其强劲,但压力却成倍增加。6月下旬,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考察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时也指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蕴含着新的机遇,机器人技术与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必将带动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一直是“中国制造”机器人的发源地和摇篮。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所...大量研究机构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自己的成就。

中国科学院制造的机器人发展水平如何?什么是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日前,《中国科学日报》记者走访了中国科学院从事机器人研发的相关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解决牡蛎良种选育难题

全文共 1999 字

+ 加入清单

于从事海洋生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已近30年。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过去的10年里,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贝类物种吸引了很多关注。我们的团队正在寻求新的发展,海洋经济贝类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于学科小组在中国南方沿海发现了两种未经鉴定的牡蛎属物种。

新物种提供了新的资源

牡蛎不仅是普通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贝类。它分布广泛,种植规模也在扩大。然而,随着养殖环境的逐渐恶化,种质的退化和养殖效率的下降已经成为制约牡蛎养殖和可持续利用的突出问题。

于学科群结合自身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学科优势,对牡蛎分类、群体遗传学、分子标记和系统发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牡蛎育种的瓶颈问题。

在牡蛎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华南沿海地区,于和他的同事从19个地点采集了1000多个牡蛎样品,调查了牡蛎的种类和分布,确定了牡蛎的5属11种。

去年,于研究小组在中国南方沿海发现了两种未被确认的牡蛎。通过与相关种的形态比较和基因组分析,确定为新发现种,分别命名为湛江牡蛎和电白牡蛎。

其中,湛江牡蛎被渔民称为“猫儿牡蛎”。它的体型很小,最大体长约3厘米。它主要分布在广东和广西的沿海河口。它与香港牡蛎分布在同一地区,但与香港牡蛎和熊本牡蛎有一定的生态竞争关系。

湛江牡蛎从4月到9月成熟,每年从6月到8月产卵。与香港牡蛎和熊本牡蛎相比,湛江牡蛎前期生长较快,但在第一次生长高峰期后,生长速度明显下降。

然而,海南省文昌市清澜港的电白牡蛎和艾瑞达累牡蛎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非常相似,遗传关系也非常相似。

新物种的发现为牡蛎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资源。此外,于学科群还建立了相关的分子鉴定方法,可同时鉴定7种牡蛎,解决了科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牡蛎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分类学基础。

从育种研究开始

海水经济贝类养殖中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种质退化、抗病、抗逆等于说:“我们首次对华南沿海主要养殖的香港巨牡蛎进行了系统的养殖研究。我们开展了群体育种和家庭育种,为品种育种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育种材料。”

学科群收集香港太平洋牡蛎作为基本种群进行繁殖,以壳高/总重量为指标进行混合选择,以基本种群建立对照种群。定期测量形态数据,如壳高和壳长,以估计存活率和生长。

「我们已建立了10个香港巨牡蛎的全同胞家系,分别由单雌和单雄配对,以及10个半同胞家系,分别由一雄多雌配对。每个部门独立孵化和培育。附件后,它将被标记。”余对说:

他们应用和发展了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COI基因测序分析方法,对广东和广西4 ~ 5个野生牡蛎群体进行了遗传变异研究。通过对群体遗传结构的调查、研究和评价,掌握了其遗传结构释放和变异的多样性特征,发现并证实雷州半岛对双方香港巨牡蛎群体的基因交换具有明显的阻断作用,为这两个地区未来的香港巨牡蛎育种、种质管理和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牡蛎抗病是牡蛎生产中的重要遗传性状之一。于学科群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AFLP标记,结合基因组连锁分析技术,在牡蛎发病前后鉴定出十多个数量/经济性状基因座的群体,为牡蛎抗病品种的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牡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遗传基础。

培育产业化方向

贝类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具有极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分布在各种生态环境中。贝类系统发育关系和进化生物学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相关遗传标记的发展,贝类系统学和进化生物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为贝类系统学研究寻找合适的分子标记一直是目前正在解决的问题。

于学科群较早开展了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从确定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开始,先后开展了比较基因组学、系统发育重建、线粒体基因组进化模型和几组进化机制的研究,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数据支持和分析经验。

该学科小组首次对香港的6种牡蛎、2种小牡蛎和1种牡蛎(如太平洋牡蛎)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分析,并与已测序的太平洋牡蛎和美洲牡蛎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它解释了种间基因序列和基因组变异的产生和进化途径及关系。

“如果我们以前主要从事基础研究,那么现在我们将改变这种状况,因为在我们的团队中,我们分成了两个主要方向: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学的基础研究和基于育种和生殖的应用。”

企业是有需求的,而在他们往往没有现成的对策,所以他们需要一些时间来研究和开发,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也许我们还没有任何可以登陆的产品,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

去年9月,于课题组承担的“熊本牡蛎人工育苗及规模化制种研究”获得成功。该项目在深圳和湛江开展熊本牡蛎人工养殖技术的研发。通过性腺培育、催熟、人工产卵、幼虫孵化和中间培育,首次在南方成功培育出1000多万头熊本幼牡蛎。

验收专家一致认为熊本牡蛎人工养殖的成功为人工养殖牡蛎新品种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显示了于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报》(第六版,2014年8月至4月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

牛!中科院新成果让癌症早期检测再添新武器!

全文共 292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学技术研究所的苗鹏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荧光调控的比率miRNA传感策略来检测早期肿瘤标志物。如果在系统中加入荧光探针,如果目标miRNA存在,原始的红色荧光将变成黄色荧光,这可以更早更准确地检测出潜在的肿瘤风险。相应的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传感器和执行器B:化学》杂志上。

资料来源:ELSEVIER

癌症是可怕的,它能被“襁褓”勒死吗?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国家癌症统计数据。与历史数据相比,癌症负担正在上升。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保持了大约3.9%的年增长率,而死亡率保持了大约2.5%的年增长率。其中,肺癌占男性癌症的第一位,乳腺癌占女性癌症的第一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肺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以前,宫颈癌和其他妇科肿瘤的发病率也明显降低。目前,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比以前高。

癌症早期诊断是对早期癌症患者的一种特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及早发现和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精神和经济负担。乳腺癌早期治疗的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乳腺癌的10年生存率不到30%,甚至更低。对早期癌症患者进行治疗后,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诊断对控制癌症非常重要。

来源:维尔画廊

如何发现癌症的早期症状?

不同癌症的早期诊断方法不同。早期诊断食管癌最有效的方法是胃镜检查。通过胃镜和超声内镜,可以直观地看到食管的病变部位和病变范围,从而诊断食管癌。肝癌可以通过检测血清甲胎蛋白(一种肿瘤标记物)的含量来早期诊断。随着早期诊断率的明显提高,手术切除率也会相应提高,根据经验预测的疾病后果也会明显改善。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主要针对肿瘤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如果浓度异常增加,则高度提示肿瘤存在的可能性。在检测过程中,即使肿瘤标志物含量过高的诊断结果,也需要进一步改善成像和其他方面的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肿瘤。

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简单增加不一定是肿瘤,但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一般需要抽血检查相关指标。传统的检测方法是通过免疫检测来定量检测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放射免疫分析(RIA)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的体外微量分析方法,它使用同位素标记和未标记的抗原竞争性地抑制与抗体的反应。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有时会出现交叉反应、假阳性反应,组织样本处理速度不够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检测体液中微量物质的固相免疫分析方法。其核心是将抗体与酶复合物结合,然后通过颜色发展来检测它们。该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成本低、仪器简单便携等优点,但操作过程有些复杂,特异性和灵敏度有待提高。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是在上述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新方法。它结合了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免疫反应,并且不含放射性和致畸物质。具有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产品有效期长,对环境无污染,无毒,对人体无害。它目前是体外诊断试剂检测方法的领导者,在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学研究所提出的新的荧光检测方法不仅可以保证高灵敏度的检测,而且可以用于细胞内miRNA的原位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0-11 ~ 10-8M,最低检测限浓度为2.8 pM。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快、更灵敏的优点,可在血清样品中靶miRNA浓度很低时快速检测。

来源:维尔画廊

miRNA在早期肿瘤检测中的优势是什么?

MicroRNA是一种非编码小分子RNA,是基因表达的关键调控因子。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miRNA在调节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异常表达经常发生在病理细胞中。此外,与其他长链RNA相比,miRNA非常稳定,易于识别。因此,它们被认为是诊断各种疾病的理想标记。然而,与miRNA相关的特征如小分子量、低表达和高序列同源性对高灵敏度定量分析提出了巨大挑战。

本次提出的新荧光检测方法利用变色银纳米团簇的荧光特性,通过打开或关闭发夹DNA序列产生颜色变化,将信号产生和扩增合二为一,大大简化了程序,缩短了检测时间。合成的银纳米团簇以DNA为模板,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光稳定性好、荧光发射可调、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有望广泛应用于光学传感和生物医学成像。

它是如何被发现的?

该策略的检测原理如下图所示。发夹结构的信号探针上形成的银纳米簇显示红色发射光。使用发夹结构的捕获探针和辅助探针,在特定的杂交反应之后进行目标识别和信号扩增。信号探针的A20NC和T20NC区域可以分离,实现从红色到黄色的颜色变化。颜色变化表明靶miRNA序列的存在。打开的信号探针可进一步用于与另一个辅助探针杂交并启动杂交连锁反应,这有助于提高检测灵敏度。

我们可以把信号探头当作交通警察,把捕获探头当作道路上的违章摄像探头,把辅助探头当作辅助警察。当不同的车辆通过交叉路口时,普通车辆不会被非法拍照。然而,当违章车辆(目标miRNA)经过时,它将被违章摄像机探头捕获,从而引起交警和辅警的注意并进行相应的处理(颜色变化)。

基于变色银纳米团簇和混合链式反应的比例传感器传感原理示意图

资料来源:ELSEVIER

在对患者的实际样品检测中,结果包括从患者身上采集血液样品、血清的简单分离和稀释、该方法中使用的几种序列的直接比例混合,以及在孵育一段时间后在不同激发波长下采集荧光光谱。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使用比率指标对特定的miRNA进行定量分析。如果特异性miRNA的含量较高,患癌症的可能性也较高。

该方法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检测平台,也适用于其他癌症的早期检测。根据不同癌症的特异性miRNA序列,可以设计相应的信号探针、捕获探针和辅助探针来完成检测平台的构建,从而实现对各种癌症进行早期检测的目的。

原标题“早期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新武器

参考:

(1)英,男;吴;屠,乙;谭伟鸿;基因编码荧光核糖核酸传感器在活体肿瘤细胞中的比率成像。杰姆。化学。足球。2017,139,9779-9782。

(2)刘,Y;沈;李;龚;陈;陈,男;蔡正清。催化发夹组装法测定微小核糖核酸的比率荧光传感器。ACS Sens. 2017,2,1430-1434。

(3)朱,谢云;王;周,王小虎;基于自由能量驱动的锁定/打开组件的光学DNA传感器用于癌症相关的微核糖核酸检测,缩短了结果时间。美国化学学会应用材料。接口2017,9,25789-25795。

(4)梁;潘,男;胡;王,女;基于串联杂交链式反应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化学电化学2018,5,1380-1386。

(5) Yammouri,g;Mandli穆罕默德;使用不同碳氮异头材料修饰的铅笔石墨电极开发用于microRNA-125a检测的电化学无标记生物传感器。j .电动肛门。化学。2017,806,75-81。

(6)吕,女;陈,女;陈;陈,男;龚;一种新型量子点探针放大共振光散射信号检测microRNA-122。Talanta 2017,165,659-663。

(7)徐、徐绍鸿;聂;江;王;徐光耀;王,女;基于聚多巴胺纳米球/金纳米团簇的双色双靶同时检测多种肿瘤相关微核糖核酸。肛门。化学。2018,90,4039-4045。

展开阅读全文

突破性别的枷锁!中科院科学家首次实现哺乳动物孤雄生殖

全文共 184 字

+ 加入清单

冲破性别枷锁!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首次认识到哺乳动物的孤雌生殖

10月11日,中国科学界有一条大新闻!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一只具有两个父系基因组的雄性小鼠。

这项研究结果证实,即使在最高的哺乳动物中,单独的雄性生殖也是可能的。此前,科学家已经培育了两只带有母体基因组的单性生殖小鼠。单性生殖小鼠的诞生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在基因水平上进一步提高了对性别的理解和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中科院院士谈人工智能:最后下决策的肯定是人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人民日报》,北京,5月23日(记者魏延):“不管机器做什么样的计算过程,在一个指挥系统中,最终的决定必须由人来做,因为只有做决定的人才能接受它。”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在22日出席2018国际智能产业高端论坛时作出上述表示。

基于“跨境创新与互联”理念的2018国际智能产业高端论坛、2018全球智能产业大会和全球创新技术成果转移大会暨博览会于22日在北京开幕。来自世界智能行业的2000多名有识之士、专家和学者汇聚一堂。他们将专注于人工智能、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制造、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智能硬件、智能工业控制等领域。

张院士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只能代替人来完成定义明确的日常事物,按规则办事很容易被机器代替,但需要灵活性、因人而异的工作短期内暂时无法完成。

张深信,未来的趋势将是人机合作。"机器做机器擅长的事,人类做人类擅长的事."但张强调,“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们不明白机器是干什么的。这非常危险。因为机器基本上是经过计算的,它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结果?原因是什么?人类不明白。因此,在人机合作的过程中,它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小哲在主旨演讲中也指出:“预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的市场总价值将超过1200亿美元。到2035年,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会翻倍。”

在赵小哲看来,人类有理由相信,随着智能产业的发展,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将会出现。进一步推进工业、农业、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人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将颠覆传统的生产和组织运作模式,引发从金融到制造业等领域的大规模人力资源重组和财富再分配,加速社会转型升级。例如,如果恶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使安全威胁的形式多样化和隐蔽化,安全威胁的责任主体将更加难以确定。

据了解,会议期间,智能行业会议的主题论坛将围绕细分行业市场举行。包括人工智能峰会论坛、工业机器人与智能控制峰会论坛、自动驾驶前沿技术与工业发展峰会论坛、智能检测与装配系统解决方案峰会论坛、智能工业控制与安全防护峰会论坛、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峰会论坛、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和智能无人系统大会、智能无人系统大会-反无人机技术与城市安全论坛、智能无人系统大会-智能无人系统控制论坛、2018国际激光智能建筑峰会论坛和国际激光技术产业与应用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等。

展开阅读全文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破“四唯”有高招

全文共 130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不存在科研评价只看论文数量而只看SCI论文数量的现象。“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是一个针对研究团队的‘定性定量’评估系统,它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优化学科布局和提高研究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大连化学材料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按论文数量评价科研工作是中国许多科研机构的普遍做法。这种评价体系导致了“只有论文数量”的高发生率。为了改变这种简单的形式主义,大连化工学院多年来一直在探索新的科研评价方法,并逐步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研群体评价体系。

大连化学研究所的定量评估每年进行一次。科技部主要向各研究组发放表格,各研究组填写过去一年的各种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获奖情况、申报的专利、在国际组织中的职位、会议报告、技术成果转化、获得的科研经费等。这种定量评估在研究所中并不是一项重要的评估内容,它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只是作为评估的基本参考。

研究团队的定性评估每两年进行一次,包括实验室现场评估和学术委员会评估。实验室现场评估专家组由学术委员会成员、咨询委员会成员、研究室(系)负责人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专家组通过听取报告、查阅实验记录、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进行实验室检查,对研究小组进行系统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实验室(部门)和科研仪器平台建设、学风和科研伦理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文化建设。对课题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对而言,学术委员会评估在定性评估中更为重要。学术委员会应该了解一个研究小组的基础研究是否达到了世界前沿,解决了哪些科学问题,它在该领域的影响,该研究小组的发展方向,以及是否有发展潜力。如果要从事应用研究,取决于工业化迫切需要的关键工程和技术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取决于研究团队所做的研究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能发挥什么作用。

定性评估对研究组的最大影响在于,评估结果将决定研究组在研究组中的排名,这将决定研究组是否能够继续存在。如果学术委员会对研究小组的评价很低,认为没有发展前景,那么研究小组可能会被淘汰。一旦被取消,研究小组将被并入其他研究小组或解散。

至于研究团队发表了多少论文,获得了多少研究经费,这并不是最重要的。王华书记表示,近年来,被大连化工学院淘汰的几个研究群体并不缺钱,但其研究方向不是最好的,或者创新能力不是很好。

在大连化学研究所,如果一个研究小组的成员在自己的研究中做得很好,他可以向学术委员会申请成立一个单独的研究小组。这取决于它的研究方向、发展潜力、当前水平以及它是否能产生结果。

李宪峰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大连化工学院工作,现在是学院储能技术研究部主任。他认为,研究团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以使研究团队更加注重实际贡献和成果水平,促进科研创新,使研究所的研究朝着“不屈不挠”的方向发展。“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指基础研究要力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指技术改造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当然,这个考核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调整。在这样一个评估系统中工作是一种荣誉。”李宪峰说。

展开阅读全文

中科院提出未来20年地球科学发展六大研究方向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主任赵忠贤二十七日称,该院地学部已完成《关于地球科学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咨询报告》初稿,初步提出未来十五到二十年地球科学发展的六个重大战略研究方向

这六大研究方向分别是:行星地球的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及其协同演化;海洋的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陆面过程、资源环境灾害、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气候系统和空间天气的变化与趋势预测;全球变化与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的演变;石油、天然气与其他重要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及新技术勘查与可利用性。

中科院二十七日举行该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高层论坛,赵忠贤院士介绍学部开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情况时透露了上述信息。他说,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究工作总体部署,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和各学部重点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开展咨询研究,目前已有二十个专题组进行规划方面的战略研究。

赵忠贤同时披露,中科院还为地球科学发展六个重大战略方向确定了相应的两个研究平台建设和两项重大工程研究,两个平台包括建立地球科学的观测和测试系统、地球科学的信息和模拟系统,两项重大工程研究包括地球空间信息系统科学技术、中国深空(月球与火星)探测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中科院王建宇:量子通信天地试验中的七大关键进步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8月16日凌晨,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送入太空轨道,它预示着人类将首次完成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迈出令人振奋的一步。

量子通信成为近期的热点之一,9月6日上午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的2016全球光电产业技术主题大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王建宇介绍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各地面光学站的跟瞄测试正在紧张进行,天地通信通路已经建立。

图1: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王建宇

量子卫星和其他卫星到底有何不同?

“太不一样了。”王建宇解释说,一般的对地观测卫星,它只要在外空的轨道上被动接受来自地球的电磁辐射,就能获得所需要的图像数据,对地面没有特殊要求。而量子卫星,需要的是天地协同,必须保障天地之间通信链路的畅通。今天卫星发射成功了,但卫星是否能圆满完成实验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今天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最早量子通信在地面就是在光纤里面做的,因为光纤里面,要比自由空间里面条件好得多,激光一头进去,跑不到外面去的。但是光纤有一个弱点,因为光纤是靠光的全反射,激光在光纤里跑的时候,它在光纤壁上不断在反射,有损耗。损耗到一定程度时,量子通信就做不成了。所以用光纤做,距离是有限的,做不成全球的量子通信,而卫星就能做到全球的。

利用卫星平台,可以克服地表曲率、没有障碍物的阻碍。只有5-10公里的水平大气等效厚度;大气对某些波长的光子吸收非常小;大气能保持光子极化纠缠品质;外太空无衰减和退相干。

王建宇表示,以前做各种各样的卫星的时候,一般都有个参考。但是刚开始做量子通信卫星的时候,我们心里真的是没底。”王建宇感慨地说,尽管我们经手的大大小小的卫星研制工作已经无以计数,但量子卫星对于所有参与者都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巨大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