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彗星

彗星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彗星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彗星问题。

分享

浏览

1502

文章

90

彗星在什么时候可以被看见?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大多数彗星什么时候出现并没有具体时间及相关规律,只有哈雷彗星才有具体时间,别的彗星都是随机出现的,哈雷彗星是一颗周期性彗星,属于凯伯带天体,约每76年环绕太阳系一周,即76年可以看到一次,相关数据显示,哈雷彗星在1976年出现过一次。

相关数据可以列出过去这50年来,那些曾经出现过的最亮的彗星,在天文学研究统计名单上出现了8个,也就是说大概平均每6.5年会有一个,当然它们并没有精确地按照这个时间间隔来出现,比如1970年出现的贝内特彗星,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而5月份罕见彗星White-Ortiz-Bolelli便出现了。

彗星核心组成的尘埃、岩石物质和冰冻气体与土星环的组成相似,彗星的核心部分通常只有几英里宽,在太阳的热量作用下逐渐变暖,并将气体和尘埃喷射到太空中,通常以不同的喷射方式出现,但是这些来自原子核的辐射通不均匀,为了预测彗星的活动,天文学家根据19世纪末观察到的许多彗星的行为,建立了彗星亮度的计算公式和模型,通常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它的活动会迅速增加,亮度通常随太阳距离的倒数四次方而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彗星在什么时候可以被看见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拥有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彗星记录。过去的记载中曾记录下许多著名的大彗星,如哈雷彗星、恩克彗星、比拉彗星、多纳提彗星、科胡特克彗星等,其中哈雷彗星最为著名。

哈雷的平均公转周期为76年,但是你不能用1986年加上几个76年得到它的精确回归日期。主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它周期变更,陷入一个又一个循环。非重力效果(靠近太阳时大量蒸发)也扮演了使它周期变化的重要角色。在公元前239年到公元1986年,公转周期在76.0(1986年)年到79.3年(451和1066年)之间变化。

通过这个计算,我们可以得知,哈雷彗星将在2061年左右返回内层太阳系,预计在2062年会经过地球附近,我们就能看见

展开阅读全文

对彗星“深度撞击”的原因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彗星(Comet),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在太阳系中,被人类探测器造访的彗星数量与行星数量差不多。其中绝大多数探测器都是从彗星附近飞过采集数据。但2005 年“深度撞击”探测器则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它释放出的撞击体以10 千米/ 秒的速度撞上长8 千米、宽5千米的坦普尔1 号彗星,扬起了其内部的物质,供探测器母船上的仪器研究。这一撞击在彗核上留下了一个直径100米的环形山。

对彗星“深度撞击”

对彗星“深度撞击”的原因

彗星是冰冻的物质,保存着太阳系诞生时的信息。“深度撞击”就想探知彗星的内部物质,来揭开彗星的形成之谜,并且认识太阳系的原始状态。另外,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彗星和小行星曾经为地球带来了水和有机物,甚至有可能开启了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因此它还有助于揭开生命起源之谜。“深度撞击”的另一个现实意义则是为将来积累经验。如果以后出现彗星碰撞地球的可能,人类就可以运用宇宙飞船去放置爆炸装置,从而改变彗星的运行轨道,以避免它对地球的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彗星撞地球的威胁一直都在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文明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至少400万年,才慢慢形成我们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然而,我们生活的地球正面临着许多危机,威胁着人类文明的崩溃。其中大部分是由自然条件的恶化造成的,但今天看来,人类不仅有内在的忧虑,也有外在的烦恼。这是一颗遥远的彗星

英国白金汉大学的科学家比尔·纳皮尔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观察发现,太阳系以外的数百颗巨型彗星已经开始对人类文明构成威胁。这些巨大的彗星被称为半人马彗星,直径高达50至100公里甚至更大。目前,它正以不稳定的状态逐渐穿过恒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如果行星的引力场吸引它,这意味着它将飞向地球,并可能在大约40,000到100,000年后进入地球轨道。随着彗星离太阳越来越近,它将不可避免地解体,直接分裂成碎片和尘埃,这将不断冲击地球。最终,这些碎片和灰尘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灾难。直接造成的巨大洪水和灰尘将使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面临死亡的威胁,人类是第一个受害者。

彗星的解体是间歇性的,将持续大约100,000年,这意味着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即使第一次冲击可以避免,连续的冲击将彻底摧毁人类文明。也许正是因为彗星的威胁,灭绝发生在公元前10000年和公元前2300年。恐龙在那个时候都灭绝了,初出茅庐的人类文明突然消失了。彗星的撞击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在过去的一万年里,地球经历了尘埃、流星和彗星的间歇性威胁。

为了支持这一理论,纳皮尔教授寻找各种证据。其中,阿波罗计划带回的陨石坑中的月球陨石比其他岩石年轻近30岁。与此同时,在此期间,太阳系中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沙尘暴,这表明撞击是非常可怕的。因此,不同国家的研究机构正在试图找出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天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迄今为止做得最好,共跟踪了12,992个天体,其中1,607个被认为能够威胁地球。今天出现的数百颗彗星也对地球“怀有敌意”,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最好将它们添加到列表中,并提出解决方案。

经过人类社会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强大的科技实力,而且经过未来至少4万年的发展,人类的科技也应该具有相对较高的科技能力。最终,这些威胁地球存在的天体可能会通过某种方式被完全解决,就像“彗星撞击地球”中的图像,它发射小型宇宙飞船来炸毁彗星,极大地削弱了它对地球的威胁。然而,我们根本无法想象这一点,但我们坚信,如果人类能够挺过这么多困难,他们仍然会下决心继续生存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罗塞塔号发现彗星上有氧气!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密歇根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他们通过对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的数据进行分析,在67P彗星/丘利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67P彗星)的核周围的气体(彗发)中发现了氧分子,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这项研究很可能会让人们重新理解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彗发是彗核的气体蒸发,通常由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一些灰尘组成。一般来说,离太阳越近,彗差越大,越亮。尽管科学家也在其他冰冷的天体上发现了氧气,比如木星的卫星和土星的卫星,但这是彗星首次发现氧气。

密歇根大学的安德烈·比埃勒和他的研究小组从2014年9月到2015年3月在罗塞塔用一个叫做罗西娜-DFMS的质谱仪测量了67P彗星的彗差,并在本文中公布了结果。

研究人员称,这些测量是在罗塞塔围绕彗星67P运行时进行的。结果表明,彗星67P的平均氧丰度比水高3.80%。对氧与水之比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两种物质也来自彗核。这意味着太阳系形成时产生的分子云中已经存在原始氧气。研究人员推测,当彗星67P形成时,氧气融合到了原子核中。比埃勒说,这一发现非常令人惊讶,因为目前用来描述太阳系形成的模型无法预测是什么条件导致了这一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彗星表面的神秘“滴答声”,究竟来自哪里?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2014年8月,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探测器在67P Grasimenke彗星附近探测到一系列神秘的滴答声,有点像海豚叫声的频谱,科学家称之为彗星鸣叫。一年后,来自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们越来越接近这个谜的答案。在其他彗星周围收集的信号被转换成音频后,类似的现象也会发生。因此,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发表了一份声明,认为它是由太空中从岩石表面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流发出的。当探测器经过彗星附近时,它处于彗星的磁场中。

这种罕见的耳语让彗星变得更加神秘。当然,由于太空中没有空气介质,我们听不到声音。地球上的声波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在真空空间环境中,没有大气介质声波就无法传播。然而,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探测器携带的等离子磁强计可以收集特殊的声音振动。科学家已经将磁力计数据转换成人类耳朵可以听到的音频信号,并发现了一种罕见的耳语声。这一现象让科学家们感到惊讶。如果我们改变音调,我们也能听到奇怪的滴答声。

欧洲航天局在以前的彗星研究中也发现了磁场声波,比如著名的哈雷彗星,它的周围也有类似地球的记号。然而,哈雷彗星周围的滴答声与67P格拉西曼科彗星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根据罗塞塔探测器科学家的说法,这些差异表明67P格雷西门科彗星上的滴答声来自其他物理过程,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2014年11月,罗塞塔探测器释放的菲莱着陆器降落在彗星上。在下降过程中,人们发现带电粒子和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引起奇怪的滴答声。

科学家卡尔-海因茨认为,完全模拟这一物理过程可能是困难的,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将对等离子体物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它就像花园软管喷出的水,只是彗星表面的带电粒子射流。当彗星到达近日点附近时,科学家们对彗星67P冰川进行了大量观察,发现彗星表面的冻结物质变成了蒸汽并被喷射出来,对探测器的安全构成了威胁,这表明彗星的活动正在发生变化,而彗星奇怪的滴答声仍然存在。

相关链接:菲莱彗星着陆录音宣布,过来听听!

展开阅读全文

罗塞塔探测器发现67P彗星上有有机分子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罗塞塔探测器

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探测器已经围绕彗星冰川运行了几个月,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彗星的基本信息。我们第一次知道彗星的形状实际上非常特别。以彗星冰川为例。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鸭子形状,大小为4.3公里乘4.1公里。它的外表覆盖着一层黑色的材料,它的表面也覆盖着各种悬崖和裂缝。

至于彗星为什么有如此奇怪的形状,卡迪夫大学的马克斯·沃利斯博士在7月6日的威尔士国家天文会议上指出,这可能是由彗星上的微生物引起的。彗星冰川的出现与其他小天体大不相同。后者主要是椭圆形。虽然它的形状有些不规则,但并不像这颗彗星那样奇怪。

格拉苏凯彗星有两个大端,中间塌陷。彗星表面布满了各种不规则的形状,使得着陆器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快速着陆。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彗星极其不规则的形状源于生物过程,一些耐低温微生物可能生活在彗星的阴影区,那里有液态水和有机物质,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中相对活跃。

在他们的模型中,微生物可能栖息在彗星表面的裂缝中。当彗星接近近日点时,微生物活动开始加强并释放气体,导致彗星表面塌陷和奇怪的地形。马克斯·沃利斯博士进一步指出,彗星表面的微生物类似于地球上的极端微生物,生活在彗星最荒凉的地区。这一观点也可以支持彗星是生命播种机器的理论。

67P对洛杉矶

目前,彗星冰川距离地球1.76亿英里,约2.84亿公里。彗星表面的黑色物质是碳氢化合物外壳,其内部覆盖着冰物质。一些撞击坑的底部可能覆盖着有机物质。

菲莱着陆器

欧洲航天局发现不明物质从彗星的一些裂缝中喷射出来。科学家解释说,生物过程导致大量有机气体的释放。更重要的是,菲莱着陆器在彗星上发现了带有环状链的有机分子,但这些发现不足以解释彗星上氨基酸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地球表面首次发现彗星尘埃

全文共 1105 字

+ 加入清单

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保存在南极冰雪中的彗星尘埃。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在地球表面发现这样的粒子。这项研究结果为发现这种物质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途径。一旦最古老的天文粒子彗星尘埃可以用于研究,它将为理解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提供线索。

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地磁系的行星科学家拉里·尼特勒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对于那些研究外星物质的科学家来说,这真的非常令人兴奋,因为它为获取这种物质打开了一扇大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和稀有物质的新来源,”他说。

直到最近,除了飞向太空,科学家仅通过在平流层高度飞行研究飞机收集“球粒陨石多孔星际尘埃粒子”,或彗星尘埃。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几个小时的飞行通常只能找到一个尘埃粒子。这项研究的合著者、夏威夷大学和夏威夷地球物理和行星研究所的星际物理学家约翰·布莱德利说,如此小的样本极大地限制了科学家对物质的测试和分析。

布拉德利指出,研究人员现在在南极洲发现了更多的彗星尘埃粒子。“用这种方法收集2到4个数量级的尘埃粒子是可能的,”他说。"我相信以这种方式收集的粒子可能会导致范式的转变."

与此同时,从南极洲收集的灰尘更干净。目前,科学家在飞机上收集彗星尘埃时,通常使用涂有硅油的盘子来捕捉微粒,就像用飞纸片捕捉苍蝇一样。这使得灰尘颗粒被硅油和后来用来清洁它们的有机化合物所污染,让想研究其有机物质组成的科学家们不知所措。

Nittler指出,比较收集在南极和平流层的彗星尘埃粒子可以帮助科学家找出哪些成分是尘埃的天然化学成分,哪些来自污染物。

2010年,一个法国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在南极冰雪中发现了一些致密且富含碳的彗星粒子,但最新研究首次发现并证明了更典型的彗星尘埃。科学家们曾经认为,高度多孔和极其脆弱的粒子不可能存在于地球上。

为了找到它们,研究人员从2000年起在南极洲的两个不同地点收集了冰雪样本。通过融化冰雪和过滤融水,他们从太空中收集了3000多颗直径10微米或更大的小陨石。

五年来,通过在立体显微镜下逐一分析这些微小的陨石,研究人员发现了40多个具有彗星尘埃特征的粒子。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它们与从平流层收集的彗星尘埃几乎无法区分,而且它们也完全符合美国宇航局2006年星尘任务收集的彗发样本。

研究人员最近在地球和行星科学快报上报道了研究结果。

领导这项研究的日本福冈九州大学陨石研究员野口隆说:“我们的结果表明,这种易碎的粒子不仅可以保存在雪中,也可以保存在冰中。”

在南极洲发现彗星尘埃的法国陨石研究员塞西勒·克朗德说,接下来将对这些粒子的有机成分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她说:“对这些彗星粒子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行星的形成过程。他们是那个时期最好的见证人。”

展开阅读全文

邪教组织成员因为彗星集体自杀了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哈雷彗星

毫无疑问,它引起了人们最大的兴趣。它每75年绕太阳一周,以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命名。哈雷在1705年首次测量了它的轨道数据,并成功预测了它的返回时间(1758年)。哈雷彗星让人们知道彗星是在一定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哈雷彗星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可以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到。人们最后一次看到它回归是在1986年,预计将在2061年再次回归。

苏梅克彗星-利维9

这颗彗星在1994年7月撞击了木星,在木星表面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黑色疤痕。一年前,美国天文学家尤金·舒梅克发现了彗星舒梅克-利维9,他是卡罗琳的妻子和天文学家大卫·利维,当时他正在环绕木星运行。当预测它将撞击木星时,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媒体都关注并目睹了碰撞过程。这一天文奇观是人类第一次直接观察到太阳系天球外天体的撞击。

海尔-波普彗星

海尔波普彗星是天文学家能用肉眼看到的最大的彗星。它的体积是哈雷彗星的4倍。1995年7月23日,美国宇航局天文学家黑尔和天文学家博普相继发现了这颗彗星,间隔不到半小时。1997年,当海尔波普彗星在天空中最亮的时候,美国邪教“天堂之门”的30多名成员自杀并跟随彗星。

彗星神庙1

美国宇航局在2005年发射的“深度撞击”探测器向彗星坦普尔1号发射了一枚射弹,这颗射弹不够亮,无法探测到这颗彗星冻结的原始成分,也无法研究宇宙的形成过程。六年后,科学家获得了撞击彗星表面留下的第一个清晰的陨石坑图像,因为陨石坑被撞击时产生的云所覆盖。

怀尔德彗星2号

“星尘”太空探测器将彗星尘埃样本带回地球,并对其进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彗星的结构比科学家想象的要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近期多颗彗星在新年之际会同时出现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彗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扫帚星”,它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目前人们已发现绕太阳运行的彗星有1700多颗。近日,据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消息称,近期多颗彗星在新年之际会同时出现

据外媒报道,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消息称,彗星45P/Mrkos-Pajdušáková从2016年12月15日起已在天空中出现,在新年我们可通过专业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在新月附近看到这颗彗星。据悉,该彗星有一个蓝绿色的头部,扇形尾巴。此外,NASA还表示,在2017年初,天文学家可能还会看到两颗彗星(或者是彗星和小行星),同时彗星卡塔利娜在早晨的天空仍然可以看到。近日,美国宇航局NEOWISE飞行任务发现新年的第一颗彗星,名为C/2016U1NEOWISE,在2017年的第一周在北半球可见。

NASA官员在一份声明中说:它将在1月14日达到其最接近太阳的位置,在水星轨道内,然后返回到太阳系的外围,轨道周期长达数千年。科学家称,现在它每天都向南移动,虽然使用“良好的双筒望远镜”有机会发现C/2016U1NEOWISE。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天体研究中心(CNEOS)科学家保罗·科达斯在声明中说:彗星C/2016U1NEOWISE不会对地球产生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奥陌陌并非彗星:或是外星人宇宙飞船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奥陌陌并非彗星:或是外星人宇宙飞船

8月21日,据外媒报道,目前已知首颗经过太阳系的星际天体奥陌陌(Oumuamua)可能并非是彗星,或是星际访客的宇宙飞船。

2017年10月,奥陌陌被确认为第一个闯入太阳系的系外天体。来自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认为,这个看似像雪茄的物体可能是一个宇宙飞船,迅速引发了天文学家的关注。

奥陌陌直径在百米级,以每秒26公里左右的速度从天琴座方向冲进太阳系,且速度远超太阳系内的小天体。不过,当时科学家们并没有在该天体上发现任何有关的外星信号,因此,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可能只是一颗彗星。

在今年6月份,有研究表示,奥陌陌主要由固态氢物质组成,而它之所以能够移动是由于挥发的氢带来的动力。而这也得到了多数天文学家的认可。

不过,现在哈佛大学的阿维·勒布(Avi Loeb)教授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奥陌陌是宇宙飞船。他表示奥陌陌可能已经在宇宙中形成了数亿年,而由固态氢形成的天体是无法维持如此长久的宇宙旅程。

并且奥陌陌以每秒26公里左右的速度在宇宙中以“翻转”的方式行进,而后来其速度却突然增加了,这表明它是由某种动力驱动的,更能说明其是宇宙飞船的可能性。

此外,勒布教授还表示,形成如此大物体的一种公认方法是首先形成微米大小的晶粒开始,然后这种微粒通过粘性碰撞而生长。然而,在气体密度高的地区,气体碰撞产生的热量能迅速升华颗粒上的氢物质而阻止它们进一步生长,这意味着奥陌陌不是可能是由固态氢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彗星的运行周期与来源*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彗星周期是不太准的,例如哈雷彗星每次总迟到4.1地球日,也有的彗星提前到来。据信这是由于彗星临近太阳时,挥发物从彗核的裂隙中喷出,施加一反作用力于彗核,对其轨道产生了摄动。彗星每次通过近日点时,会有大量物质蒸发后被剥离,可以看到,一些彗星周期性地来临时,一次比一次暗淡,甚至突然消失。所以相对于行星来说,彗星的寿命是比较有限的。短周期的彗星寿命一般只有几千年;为了说明在太阳系存在的47亿年里总有与观测相符的那样多彗星,必须有持续不断提供新彗星的源泉。据信,短周期彗星是长周期彗星与太阳系内的天体(特别是质量最大的木星)遭遇时转化而来的。长周期彗星的远日点多在5´104AU处,故1950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假设,在这个距离上聚集了一个由脏雪球组成的永久云层(后称“澳尔特云”,见图5-9)。由于奥尔特云的半径已达离太阳系最近恒星的间隔的1/10 ,毗邻恒星引力的摄动作用会偶尔触及其中个别“脏雪球”的轨道,把它们抛掷到太阳系内部来,形成长周期彗星。

展开阅读全文

彗星是个“脏雪球”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1986年,天文学家已经认识到,彗星实际上是一个由石块、尘埃、甲烷、氨所组成的冰块。彗核外表酷似一个深黑色的长马铃薯,就像一个“脏雪球”。它与地球上的小山差不多,如果在上面作“环星旅行”,大约半天就走完了。这样的小个子,远离太阳时在地球上是无法辨认的,当这个“脏雪球”飞向太阳时,太阳的加热作用,使其表面冰蒸发升华成气体,与尘埃粒子一起围绕彗核成为云雾状的彗发和核,合称彗头。彗发又使阳光散射,便形成星云般淡光的长长彗尾。这时,彗头直径可达几十万千米,彗尾长达好几千万千米,变得好似庞然大物,但质量却小得出奇,绝大部分集中于彗核,只到地球质量的十亿分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个预测彗星周期的人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1791 年 9 月 23 日,德国汉堡一位传教士家中诞生了一个可爱的男孩。他就是著名的德国天文学家 J.R.恩克。恩克从事天文学工作 50 年,取得了辉煌成就,而引他走上成名之路的就是恩克彗星

1818 年 12 月,靠自学成才的法国天文学家 J.L.庞斯在马赛发现了一颗彗星。翌年 1 月恩克开始跟踪这颗彗星,并试图计算它的轨道。正巧在 10 年前(1809 年),他在格廷根大学求学时的导师高斯曾提出一种根据三次完整的观察就可确定天体轨道的巧妙方法。恩克运用这一方法,推算出了这颗彗星的轨道竟是一个不太扁长的椭圆,彗星在此轨道上的运行周期只有 3 年半。在计算中他发现,这颗彗星和另外三位天文学家默香、赫歇耳以及庞斯分别于 1781 年、1792 年和 1805 年所观察到的三颗彗星竟是同一颗星。于是他大胆预言,这颗彗星将于 1822 年返回近日点附近,并再次被我们观察到。预言应验了,人们果真在这一天重新观测到了这颗彗星,于是将它命名为恩克彗星。

由于这一发现,恩克一举成名。从此,他的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起

来。

展开阅读全文

密度最小的“星”是彗星吗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彗星虽然硕大无比,可是腹中空空,密度非常小。它的质量甚至还不及一颗不大的小行星。大彗星也只不过几千亿到几十亿亿吨,至多只及地球的几十万分之一,而小彗星的质量甚至只有几十亿吨。如果我们把地球比作5吨重的大象,则最大的彗星也只有一只小橘子(50克)那么重,多数彗星则比一粒芝麻还轻。即使是最密的彗核,密度也常比水小得多。在彗头部分,星光也可以自由地穿过,丝毫不受影响。彗星的平均密度约0.00000000001克/厘米3,只有我们周围大气的一亿分之一。在它更稀薄的彗尾中,密度便更小了,可说是“看得见的虚空”。如果把彗尾物质“切”成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长条,即使它长到可以联结地球和太阳(1.5亿千米),总共也只有1.5克重。

海尔—波普彗星

展开阅读全文

彗星的寿命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彗星寿命

彗星的寿命是有限的。因为每当彗星飞近太阳时受到太阳辐射加热而释放出大量气体和尘埃而形成彗尾。当等核释放出大量物质后就离开彗星飘逸到行星际空间去了。随着飘逸又接着释放,才能保持彗尾存在,这样,彗星每接近一次太阳,就要耗去大量物质,所以直接影响彗星寿命。以 76 年为周期的哈雷彗星为例,彗核每秒钟要消耗 1 吨物质(按平均周期算,如果按它接近太阳的十个月计算,每秒平均要耗去 100 吨物质),这样 76 年一周期就要消耗掉 20 亿吨左右物质,假定它原始总质量为 1000 亿吨至 10 万亿吨,那么哈雷彗星的寿命为 50 至 5000 个周期。即哈雷彗星年龄为 3800 年至 38 万年。一般而言,彗星的寿命为几千个周期。但各个彗星的寿命是不等的。这与彗星上的“彗核”的化学成分及释放消耗的速度有关。

另一个要提及的问题就是彗星是否会与地球碰撞?地球有否危险?一般而言,彗地相撞的机会是极小的。就是万一发生彗地相撞,那么问题也不大,因为彗星的彗尾是极庞大的体积,密度极低,比地球大气层的密度还要低很多倍,几乎接近真空态,所以与地球相撞一点问题也不会有。实际上,彗尾扫过地球的事已发生多起,如哈雷彗星 1910 年 5 月 18 日就扫过地球,当时它的彗尾长 2 亿公里,而它在太阳和地球间通过,正好彗尾扫过地球,但地球当时并没有受到损害。虽然可能某年某月有某彗星彗尾进入地球大气层,但它造成的损害要比地球人自己污染造成的损害小。也不会造成洪水或任何自然灾害。故不必担心。就是刚好彗核撞入地球大气层,也由于彗核一般很小,只是几公里大小,当它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就会“粉身碎骨”成碎片,因而不会对地球造成伤害。并且地球上 70%是海洋,如掉入海洋中,就更不会有问题。再者彗星质量只有地球质量的 1000 亿分之一左右,这样的质量差,是不会造成显著影响的。

展开阅读全文

彗星形成探源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彗星形成探源

1、来自奥尔特云。这种学说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彗星大本营棗奥尔特云,该云离太阳系很远(约一光年的地方),彗星云宽达 15 万天文单位。那里大约有 1000 亿颗彗星。

2、来自太阳系边缘彗星带。这种学说(以奥大利亚天文学家提出)认为大阳系边缘有个彗星带,那里大约有 100 亿颗彗星,它们可能是在 50 亿年前在天王星、海天星和冥王星形成时剩下的物质云形成了彗星,并定期地向太阳系地球飞来。

当它们从大行星附近飞过时,由于行星引力作用,轨道受到摄动,于是轨道变成椭圆形,成了周期彗星。因此,它也就成为太阳系的固定成员了。如哈雷彗里。它就是椭圆形轨道,周期为 76 年,周期性地因归太阳系。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浮获”说。

3、来自木星喷发物。这种假说认为大多数周期彗星的轨道远日点都在离木星轨道不远处,由此可推测彗星很可能是由木星内部向外喷发一些物质而形成的。彗星的化学成分确实也与木星大气成分相近,这一点支持了喷发说。要想喷发,必须达到 60 公里/秒的速度才可能使喷发物摆脱木星引力而飞向太阳系的轨道。但这一速度对木星上的温度来说,又似乎很困难。所以此假说是否站得住脚,还待有更多证据来证实。

4、碰撞说。此假说认为彗星是由太阳系内某两个天体碰撞或太阳系内天体爆炸形成许多碎片(彗核)及更多的彗尾物质尘埃。许多同一轨道的碎片结合到一起就形成彗核,伴随的尘粒在接近太阳时就形成彗头和彗尾。可见周期彗星是太阳系内产物。此说更易被人接受。

5、复仇星发出彗星。这种学说认为太阳有一颗姐妹星,叫复仇星,复仇星在绕太阳旋转的轨道上周期性地把致命的彗星释放到地球上,使地球上扬起弥漫持久的尘埃,环境发生剧烈变动,以至使生物从地球上消亡。且每隔 2600 万年复仇星离太阳最近时,引力使彗星从奥尔特云中飞出,其中一部分便飞到地球大气层来。至于复仇星的来历,有人认为它与太阳同期形成;有人认为它是后来被太阳浮获的。当它闯入太阳系时,可能挤走了某颗行星,并由于摄动力而引起地球上的一场大浩劫。至于复仇星是否存在?它是一颗恒星?还是一颗行星?还是一颗黑星(黑洞)?到目前还一无所知,什么也没观测到。所以关于彗星来源问题,目前仍处于假说研究证实阶段,最后打开彗星之谜的金钥匙还没有拿到手。

展开阅读全文

彗星的轨迹与周期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彗星轨迹周期

彗星是宇宙中的过路星客,它放荡不羁,游来游去,可以从宇宙这个天区飞向宇宙另一个天区。彗星运行的轨道有双曲线形、抛物线形和椭圆形三种。前两种轨道的彗星为非周期彗星,从某处飞走不再回来;而后一种轨道(即椭圆形轨道)的彗星是周期彗星,它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和按椭圆形轨道周期性运行不止。周期大于 200 年的彗星称长周期彗星,周期等于或小于 200 年的彗星称短周期彗星。当非周期慧星飞入太阳系(或其它恒星系)中,受到某些大行星(比如木星)的引力牵引,有可能改变轨道而变为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在飞入太阳系中受到某些大行星的引力牵引,满足某种条件时也可以改变周期,由长周期彗星而变为短周期彗星,甚至还会改变轨道模式,以螺旋状轨道运行等等。彗星这种活跃的天体有种种谜题令人困惑。下面我们就分专题进行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彗星的构成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彗星构成

彗星一般由头和尾组成。头的中心是彗核,彗核是彗星的主要部分。它是固体、球形,合大量的冰,还有干冰、尘埃。 甲烷、氨和少量的金属。因为冰最多,所以被人称做“肮脏 的雪球”。这雪球差不多是整 个彗星的重量,直径一般只有 几千米,或 10 多千米,最大的不过 100 千米,最小的只有几百米。彗核的外面包着 彗发,彗发的外面再包着彗云。

彗尾有直的、弯的、或者两种混合的,尾巴有 1 条、2 条以致数条的。彗尾长短不一,最长的有几亿千米,有的彗星没有彗尾。彗尾一般要在彗星距离太阳 3 亿多千米时,才产生出来,和彗发差不多同时产生。这是太阳风的作用。一般彗星的彗尾大多在 1000 万至 1.5 亿千米之间,特别长的可超过 3 亿千米。1843年出现的一颗彗星,彗尾长达 3.2 亿千米。大多数彗尾的宽度都在 6000 到 8000 千米之间,特别宽的,像1811 年大头彗星,尾巴宽有 2400 万千 米。也有几个特别窄的,只有 2000 千米。1858 年出 现的著名的多拿提彗星有 3 种尾巴,它长达 8800 万千米,扫过半个天空,还出现几条细 长的射线,慢慢地在天空中移动,人们看见它长达 3 个多月。多拿提彗星的周期约为 2000 年。

展开阅读全文

彗星与世界末日有关吗?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彗星并非像地球那样是永久存在的星体,也不属于小行星一类。当彗星绕太阳运行时,其中一部分将蒸发且永不再来。问题在于,彗星有可能并非在太阳灼热的“怀抱”中完全蒸发、消失。实际上,如果彗星位于太阳附近过久,那么它必将走向最终的消亡。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彗星总能在其大部分形体蒸发之前脱离这一环境。当彗星上的冰气

化后,就只剩下一些粉末,这些粉末在彗星表面形成了一个外壳。1986年,人们通过探测器对“哈雷彗星”进行观测时发现,这颗彗星的表面覆盖着一望无际的岩石灰尘。这种岩石外壳好像是从蒸发体上切下来的一样。

尽管如此,彗星体内的一部分物质在每次接近太阳时都会损失掉一些。因此,彗星的寿命相对来说是比较短暂的,即使是形体巨大的彗星在成百上千次地接近太阳后都必将步入消亡。天文学家们曾对一些小型的彗星进行了观测,发现当它们当中的一些坠入太阳后,就永远地消失了,而另一些则自动破裂,然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些彗星只剩下了一个岩石芯,不过,很难将它与小行星区分开来。其他一些几乎所剩无几。同时,气体蒸发并分散到空间里,尘埃微粒也伴随着气体蒸发而分散开来,并运动到彗星轨道中,沿轨道散开,逐渐变得稀疏,但是在彗星通常所在之处却仍保持很密集。

1833 年 11 月 13 日,地球和一个已经死亡了的彗星的尘埃云相撞。但这一碰撞并没给地球带来什么损失;相反,却呈现出一片壮观的景象。当时,新英格兰上方的天空变得像放焰火一样。无数的尘埃微粒穿过大气层形成了线条状,又逐渐变得像正在下落的晶莹发亮的雪花状,但最终还是没能到达地面。旁观者们会被这种情景吓得不知所措,他们以为天上所有的星星正在下落。启示录上曾写着:“世界末日到来之际,群星将会从天而降。”于是乎,人们便认为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转眼到了第二天,太阳仍像往常一样升起在天空,而第二天晚上,天空中依旧是群星璀璨。

一年中有些时候天空中的陨星数量比平时要多,但 1833 年却是个例外,因而它激发了科学家们对陨星更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