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五子登科是哪五子精品20篇

浏览

3994

文章

1000

中国古代的科学创造

全文共 514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祖先数千年来,一直主要从事于农业劳动。今天在祖国的领土上,有着广大的肥田沃地,供给我们以衣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和自然不断搏斗的结果。这场长期的搏斗,包括着收集野飞禽饲养成家畜、收集山野植物栽培成谷物、不断和洪水搏斗等光荣的历史。在这种与自然搏斗的历史中,有许多伟大的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们光荣地进行创造,为人民累积了许多科学经验,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在很早的时候,中国人民便已开始种稻,并逐步地改进培植稻谷的科学方法,至今已有了优秀的选种方法和非常科学的农事经验。中国的蚕丝是中国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中国人民从很早的时候起,便培养了野生的豆类食物,成为我们人民的最有营养价值的食物。我国的蔬菜种类之多,也为全世界之冠。到今天为止,欧美各国的主要食物只有肉类、鱼类、麦类和少数的蔬菜。可是我们的食物种类繁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内容。在这些农事的发明里,民间传说着许多伟大的名字,如神农、伏羲、嫘祖等神话似的发明家。这些发明家的出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虽然他们很多只是留下了象征性的名字,也许他们是代表一个氏族,并无足够的正确史料供查考,但是,人民不断怀念着这些光辉的发明和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创造,并不因为历史的模糊不清,而减少了对他们的尊敬和热爱。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收获,水利工程是我们祖先科学劳动的中心问题。我们的祖先要和洪水搏斗,主要的是和黄河搏斗;并且要大量地建设灌溉工程。为了在广大的地区进行航运,我们的祖先也大规模地建设了运河和漕运的网络。在这些伟大的工程和建设里,更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工程师,累积了丰富的科学经验。在传说中人民所最拥戴的水利工程师是禹。当时黄河要华北各区还没有像今日这样的水道,由昆仑东流的水源,汇成巨大的水量,形成“洪水滔滔,天下沉积”的洪水泛滥的局面,高地和山陵被水分划成一块块的洲陆和岛屿。在这种自然力支配下,我们的祖先以当时较低的生产力。来进行克服水患的治水工作,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传说禹接受了前人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顺着水性,因势疏导,领导着人民一连工作9年(约在公元前2286~2278年),逐渐约束了水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黄河出海的河道。禹的治水工作遍及全国,他那忘我的工作热忱,9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优秀民族传统。

大禹的治水工作,初步地克服了严重的水患,为我国民族打下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殖的基础。但是黄河从上游带着大量的沙粒疾行而下,到了下游,人民都引河水灌田,使河流慢下来,以至入海的出口渐渐淤塞,于是一到水涨,就不时溢出,造成水患。这样的情形,一直到王莽时(公元9~22年),有位长安人张戎科学地指出了水流流速与沙淤的关系。这个科学的结论,成了以后有名的水利工程师王景(汉明帝,公元69年)、贾鲁(金泰定,1315年)、潘季驯(明嘉靖,1565年)、靳辅(清康熙,1677年)等治河的基本原则。他们根据这个原则,创造了“筑堤束水,藉水攻沙”的治水方法。这些在坚决地执行这个原则时,克服了不少伟大的修渠筑堤工程。这些伟大的工程师在施工时,都和参加的人民密切地配合着。潘季驯在工事紧急时,带着背疽和群众一起工作,鼓励着大家,坚定了工作的情绪,使河工转危为安。他们在工作时,还要时时把治河的道理向群众宣传,他们也科学地总结了工作的经验,如贾鲁的同伴欧阳玄写了一本《至正河防记》(1369年),详细而有系统地叙述着治堤、治埽等各种水利工程的内容,为人类第一本有系统的水利工程著作。

我国既有这样广大的领土,内陆水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4000年来,我们的祖先以辛勤的劳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凿了无数的运河和航道。例如春秋时代吴国的伍员(公元前495年)便以太湖为中心,领导人民,开凿了长江下游三角洲的运河网,一直到今天,在不断地疏浚修补后,仍然在为人民所享用。例如秦始皇时的史禄(9公元前215年),在广西兴安县东面,工凿灵渠沟通了湖南、广西的水路交通。在兴安县附近,地势较高,有湘江和漓江发源在这里,湘江北流,漓江南流,但是并不接头。史禄科学地利用水力,以累级加水闸的办法,开凿灵渠长60里,设36道库,沟通了南北航运。在这样早的年代有这样天才的发明,我们感觉到无比的骄傲。这个渠道,在东汉马援时期、明朝末年等时期,都曾浚修加宽,对南北交通有着突出的贡献。

我国既有发达的农业,灌溉工程的成就当然也是写不胜写的。我们现在提出一个比较著名的灌溉水利工程来说明我们祖先的伟大。秦惠王时,蜀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二朗,于四川灌县西南凿了离堆,引水分流内外两江,在分水地点,做了一个全国闻名的都江堰,调节水流。这个工程灌溉了成都附近十几县的田畴,使成都变成了“天府之国”。这个工程在万难中施工,完成之后,科学地总结了调节水流的原则,在石上刻了“深淘滩,低作堰”6个大字。这个科学的结论颇为后人珍视。当地人民非常热爱这两位伟大的工程师,在都江堰立祠纪念,这便是有名的二郎庙。现在每年四月一日开堰时,都要举行隆重的典礼。

我们的水利工程是服务于农业的,我们的数学发展也是服务于农业的。优秀的中国人民在很早的年代(传说是伏羲氏),便发明和运用了十进制的数字和“九九”延缓法歌诀。这歌诀一直到现在,还在一字不漏地沿用着。在春秋和秦汉之间,为计算田亩的大小、赋税的多寡和粮食的运输管理,创作了有名的《九章算术》(大概在公元40~50年间)和《周髀算经》(公元前100年间)。在这两本书里,总结了这一时代优秀的中国算学家如张苍(公元前200年)、耿寿昌(公元前50年)、许商、杜忠(公元前20~公元30年)等的天才创造。他们已经运用着单分数、多元一次方程式、二元二次方程式、等差级数等代数问题,和圆周率等于3、直角三角形的勾三股四弦五等几何问题。以后天才的数学家赵君卿,用几何证明了正三角形的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的有名定律。这个定律的证明,在国外最早的是印度人巴斯卡刺·阿刻雅(1150年),比赵君卿晚了1000多年。我国的数学家们的圆周率的算法上,也走在世界的前列。汉刘歆(公元前后)算出来的3.1547;张衡(公元78~139年)得“开方十”;刘徽(公元263年)得;3.14。张衡算出的圆周率,比国外早得很多,以后在印度的名数学家罗门加塔(公元600左右)的著作中和亚拉伯算书(公元800年左右)中见到同一的数值。刘徽的圆周率算法是根据将圆周六等分、十二等分、二十四等分等渐近算法算得的,已包含着“内接多边形极限成圆”的进步观念。我国的圆周率算法,到祖冲之(公元429~500年)达到了高峰。祖冲之得到的圆周率是355/113,这个数值在西洋一直到德国人渥脱(1573年)才被发现。祖冲之的儿子祖恒之也是一位优秀的算学家。他用几何的方法,求得圆球体积和直径的正确关系。我国的先进数学家,在代数上也有着辉煌的贡献。如秦九韶所著《数书几章》(1247年),对于高次方程式之求根法,较西洋鲁飞尼(1804年)及和涅(1819年)的同一发明,早了500多年。朱世杰所著《四元玉鉴》(1303年)关于多元式的理论,及《算学启蒙》(1299年)关于级数论等理论,都是非常卓越的科学贡献。这些算学问题的提出和获得解答,都密切连系着筑堤、作坝、造桥、建筑等重要的实际问题。

我们的祖先为了要保证农事的如期进行,对于历法也非常重视。为了要推算正确的历法,便需详密的星象观测和天文史的记载。我们的历史上有着无数优秀的天文家和历法家,有着无数的发现和观测术的创造。我们祖先的天文历法,一直领先于西洋各国,到16世纪前后哥白尼发明了行星绕日,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才渐渐落后。但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科学观测记录,如哈雷彗星之记录,世界最早的是春秋重文公14年(公元前611年)7月《左传》所载的彗星。此后自秦始皇7年起一直到清宣统2年共29次(每76年多出现一次),每次都有翔实的记载。这个彗星在西洋是哈雷在1682年才发现的。又如日斑的记录,也极详尽,自汉成帝起已有1900多年的记载。这睦记载对于日斑的科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而在西洋,到17世纪应用望远镜后,才发现这个现象。其他如流星、客星等记录,在人类的天文知识上,也是最丰富和最可靠的记录。

我们的祖先在机械制造方面,也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世界上第一辆车的出现,是在我们所热爱的祖国的土地上。传说禹时奚仲作马车,这是4000年以前的事。诸葛亮在公元231年,为了克服山地小路运粮的困难,而创造了木牛流马,据说就是现在常见的独轮车,俗称江州车子。四川有江州县大概当明诸葛亮在那里制造了这些车子。这些创造远在西洋之先,为我国人民解除了不少辛劳和苦役。我们的造船工程在历史上也有着光辉的成绩。最著名的,如隋代杨素制造的五牙大舰,有五层楼,高30余米,可以容纳800余人。明朝的郑和,通使西洋(公元1405年),一共造了62艘大船的舰队。每舰长147米,宽60米,容将士4000多人。郑和的使节一直远越印度洋,直抵东非海岸。这些伟大的航海事迹,比哥伦布的时代还早80~90年。

我们的祖先很早便发明了纺织机械。缫车和机杼的创造,大概和蚕业发展同时,最少也有4000年了。以后在不断的改进下,纺织机械便一年比一年进步和复杂。到公元1300年左右,中国的纺织工业已是世界无比。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的纺织品还是欧洲的主要商品。在这里,我们必需提起一位优秀的女工程师——汉昭帝时(公元前86~公元74年)钜鹿人陈宝光的妻子,她创造了一架织花绫的提花机,一机用120条线,60天便可以织成一匹。这种提花机便是以后许多布机的张本。

我们的祖先在兵工上也有伟大的贡献,大概在12世纪左右发明了火药。金哀宗时,用装放火药的枪,击溃了元兵;又金元在开封交战时,双方都用了火炮;此后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元驸马铁木儿王撒马儿罕在西域一带利用火炮,强盛了一些时候。有些欧洲人在他部下当兵,带了火器回去,才传到了欧洲。

我们的祖先为人类发明了燃料。我们在4000年前便懂得用炭,相传是祝融发明的。前汉书地理志内提到了用煤的事情,那是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同时期在现在的陕北延长和甘肃酒泉一带,也发现了可燃的石油。而煤在欧洲的引用,是12世纪以后的事,大概是马可·波罗带回去的知识。天然煤气也是我们在四川叙府首先发现的(秦始皇时代),当时不知道怎样用它,才可以不发生爆炸的危险。以后在宋人的笔记上,才有用竹管接出煮盐的说法,克服了爆炸的困难。而用天然煤气为燃料的时期,大概在12世纪以前,这和俄国人在巴库地方发现圣火在同一时代,比英国在1668年才开始用以供点灯之用,又早几个世纪了。

我国一直有着丰富的文化典籍,来记载这个伟大民族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在很早的时候,多用竹简,以后用锦帛,但是锦太贵,简太重,终究不是传递文化的最好媒介。一直到东汉蔡伦(公元105年)才克服这种困难,设计用树皮、麻头、破布及鱼网做浆成纸。但是这样传递文化还要互相抄录,并不能普及推广。在隋代(公元593年间),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的技术。这种技术开始通行后,到宋代便改进得非常精美了。大约在宋仁宗时代(1041~1048年间),天才的毕升发明了活字版印刷。那时用胶泥字或瓦字;以后改用铅字、锡字,元朝王祯开始用木字;明朝弘治年间及清朝康熙年间更用铜字。那时(1662~1721年),制字排版的方法,已很完美。我们祖先这些天才的发明和创造,都远在世界各国之先。如他国有纸的时期,大约波斯在公元793年,埃及在公元900年,法国在1189年,意大利在1276年,从这些年代和地域的发展来判断,纸是从东方中国传到世界各国的事实,大概是不会错的。西洋的印刷术,亦远在中国的后面,大概西详初有木版书的时期是1418~1440年,和我们差了300~400年,西洋有活字版,是在1763年,又比我们晚了700年。

我们祖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有着光辉无比的科学创造。这些史实,不是几千字所能写得尽、说得完的。就所说的这一些,已足以证明历史上中国的光辉伟大。“中国人民在几千年中经常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只是在近100多年间才落于欧洲人之后。”造成这种落后的原因,不外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残酷的压迫,以及反动统治阶级的腐朽无知和助纣为虐。今天,我们已经解放了自己,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迅速地了解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我们骄傲地继承着这笔光辉的遗产。我们热爱着这个有5000年历史的伟大祖国。我们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无休止地劳动,不断地创造,来丰富我们光明的前途。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古代文人为什么会以地名自称 这些称呼有何讲究

全文共 139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文人一般除了本名以外,还有很多别称。例如韩愈的别称就有昌黎先生、韩吏部、韩昌黎等。生活在河北的小伙伴应该会好奇,昌黎是地名,如今隶属河北省秦皇岛市,韩愈为什么会拿一个地名当自称呢?其实这些名字都不是随便起的,用地名自居的人也不止韩愈一位。今天就准备跟大家讲讲,古人的别称到底有哪些究竟,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来了解看看,肯定能帮你增长一些小知识。1、地名指称

这个包括郡望、出生地、居住地、任职地等。

唐代文学家韩愈,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他常以“昌黎”自称。昌黎(今辽宁义县)系韩氏望族所在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唐代柳宗元,人称“柳河东”。“昌黎”、“河东”等地名,均为家族的“郡望”。

所谓“郡望”,“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

“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

古代以籍贯或出生地称人以示尊敬,这叫作“地望”。

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人称“张曲江”;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和明代戏曲家汤显祖都是江西临川人,故分别被称为“王临川”、“汤临川”;清初学者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清末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袁世凯河南项城人,被称为“袁项城”等。

另外,称李鸿章为“李合肥”、翁同龢为“翁常熟”、梁启超为“梁新会”等,皆以籍贯相称。

还有用任职之地的地名来称人的。

汉代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晋代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唐代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等。2、官爵指称,包括官名、封号等

官爵指称属于尊称,别人或后人使用这类称呼,是为了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崇和敬仰,但被称呼者本人却不可使用。

用官名相称,多用简称或加以缩减。如汉代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太傅”;班固曾任兰台史令,因称“班兰台”;蔡邕曾任左中郎将,因称“蔡中郎”;东汉马援曾任伏波将军,世称“马伏波”;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等。

用封号相称的,例如汉代投笔从戎的班超曾被封为定远侯,世称“班定远”。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曾在晋代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唐代张说封燕国公,故称“张燕公”;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封鲁郡公,故称“颜鲁公”;宋代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司马光追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3、行第指称

所谓行第,就是某人在家族中排行的次序。

唐人行第不是按一父所生兄弟长幼排序,而按同一曾祖父的堂兄弟(或堂姐妹)出生先后而定。唐人诗文集常有以行第(排行)相互称呼的例子,如《别董大》《送元二使西安》《与元九书》《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答王十二》《问刘十九》之类。

朋友之间,称李白为李十二,称杜甫为杜二,称高适为高三十五,称韩愈为韩十八,称柳宗元为柳八,称元稹为元九,称张籍为张二十八等,这是当时通行的习惯。宋代亦沿袭这种风习,如秦七(秦观)、欧九(欧阳修)、黄九(黄庭坚)等。

按照这个比对,你应该称为什么呢?

【作者简介】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语言学会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清明节放几天假?假期可比现代还多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清明节放三天假,实际上法定只有一天,加上周末才是三天。那古代清明节放几天假呢?根据宋朝《文昌杂录》上的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寒食是清明节前一二日,在古代和清明一起过,所以加起来的假期有七天时间,比现代还要多四天。不过清明节在古代的确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节日,外地工作的人一定会在清明这一天赶回老家,而且古人过清明举办的活动也会更加丰富。

清明节不仅是节日,也是节气。清明节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见证了无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实际上清明节有两大主题,除了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祭祀,还有一大主题就是踏青。因为清明节的历史源头和春祭活动分不开,据说从上古时代就已经开始。

清明节气是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节令之一,在这一时节正好就是大地迎春之际,所以是踏青郊游的最好时机。可以帮助人们亲近自然,所以清明节兼并了自然和文化两大含义主题。经过历史的发展,清明节又融合了其他节日的习俗,所以内容才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例如古人在清明节还会举办斗鸡、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尽量让大家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所以说扫墓只是清明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可能大家还不太了解。当然现代人和古人过清明肯定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只有扫墓这一习俗算是一直没变过。

古代因为交通没有现代这么便利,所以离家乡比较远的人,需要提前数天启程,光是路程就要花费很多时间。所以这也可能是古代在清明节要放七天假的原因,而且清明在古人眼里的确是一个分量十足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古代那么多名剑,为什么都没有流传下来?

全文共 304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剑这种武器的历史还是非常悠久的,不管是作为武器,还是作为礼器,剑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而也一直都流传有古代十大名剑的说法,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铸剑师,也流传有很多有关铸剑的传说,给名剑增添了很多的传奇色彩。然而古代既然有那么多的名剑,为什么最终一个都没有流传下来呢?这些名剑现在也都只是活在传说当中,并没有人亲眼见到过,都是从传说或者文献典籍当中找到的一些线索,为何名剑最终都失传了呢?1.中国的名刀名剑多如牛毛

中国刀剑文化的发展很早,在许多国家还处于蛮荒的时候,中国的刀剑大家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等,就已经铸造出流传千古的武器,如泰阿,干将,莫邪,龙源,鱼肠等等神器,而且中国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刀剑武器,会根据不同的敌人,使用不同的武器。中国刀剑厉害发展很早,也对周边地区形象颇深。

皇帝的轩辕夏禹剑

这是一把传说为皇帝所铸的神剑,是由皇帝手下的顶尖铸造师,相传是由首山之铜铸造而成,后又传给夏禹,得名轩辕夏禹剑。这把剑据说还有个传说,相传在铸剑时,多日铸造不成,于是皇帝从手臂上取肉一块,置入炉中,炉火仿佛感应到了皇帝的召唤,愈烧愈旺,最终铸成了这把神剑。

这把神剑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可谓是天下第一剑,可惜这只是传说,并非史实。

越王勾践的不朽名剑

说到这把剑的主人,可是很出名啊,小学课本中“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他的佩剑也非常有名。越王勾践剑,这把剑在地底沉睡了几千年,出土后剑身无一丝锈迹,工作人员在将剑取出时,一不小心就被割破了手指,可谓是锋利至极。

越王勾践剑代表当时最高的铸剑工艺,被誉为“天下第一剑”,也是中国出土青铜器中的精品中的精品,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现已被列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综合能力极强的唐刀

唐刀是隋朝和唐朝制式军刀的总称,唐刀是中国刀剑发展的一个新高,制作工艺严格,破甲能力强,耐用性高,唐刀使用了当时最高的锻造工艺——包钢工艺,之后这项工艺也被日本学习,对日本刀的发展影响颇深。

对于唐刀失传的结论,有很多,如成本太高,工艺较难,民间被禁等等,其实失传的原因绝非单个因素,而是种种因素的集合导致了唐刀不适应接下来到战斗,导致了唐刀这一利器失传,实在可惜。

中国的刀剑历史很奇怪

可以看出来中国的名刀剑在前期还是有很多,但是仔细看会发现在,这些名刀剑大都是在秦朝前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朝为了统一各方面,将大多数武器都收缴,铸剑者处死,这就使得了中国的铸造技术出现了断层。2.日本的武士刀确实传承的比中国刀剑好

日本刀剑锻造技术的发展受中国影响很深,受到唐刀的影响也确实有,但并非完全按照唐刀仿制。其实早在汉代,中国的铸造技术就已经传到日本岛,而日本的铸剑师不断学习中国的铸剑术,从而发展出了日本独特的铸剑技术

日本最有名的妖刀村正

其实妖刀村正并不是一把刀的名字,而是一类刀的名字,是为村正家族所铸造的刀名为村正。这是一种实战十分优秀的刀,之所以被称为妖刀村正,也是因为它太过于锋利,人们出于对他的害怕,而将其妖魔化了。

村正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妙法村正,是现存村正刀中最出名的,由于刀身上刻有妙法莲华经而得名,是近代村正刀的代表其实村正这把刀的名气得益于战国时期,日本对兵器的需求量直线上升,像村正这种优秀兵器更是得到了发展,但是日本战国时期结束的时候,村正遭到了重创,被统治者冠以妖刀的形象,遭到了封禁。

皇家御刀——菊一文字则宗,绝对是一把工艺品。

据说这是一把皇家的配饰刀具,并非实战刀,只是一种装饰品,可又不是普通的装饰品,他是皇室的正统的一种象征,有点类似中国的传国玉玺。

这把刀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算是日本的国宝级宝刀。此刀得名于刀柄上刻着16朵菊花皇徽,这么精致又漂亮的刀具确实也配得上他的刀名和地位。

总的来看日本的刀剑

可以看出来,日本的刀剑很注重传承,并且他们的名剑如“村正”,“正宗”都是一种刀,而并非就只有一把刀出名,而是整个刀种都出名,这样使得他们的铸造技术很难失传,所以日本刀文化的发展很优秀,不像中国流传下来的很少。3.所以为什么中国的有名的刀都是传说中的呢?

上面我们简单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的一些名刀和名剑,其实能看出来一些中日在刀剑文化的差异,虽然日本刀文化是起源受到中国的影响,但结果却是日本刀剑文化的发展比中国要好不少,甚至中国很多名刀名剑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日本却因某些原因保留了下来,究竟是为什么呢?

日本刀的发展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武士文化发展

武士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武士道精神的核心思想就是名,忠,勇,义,礼,诚,克,仁这八个字,武士把名放在第一位,所以他们对战争渴望胜利是十分强烈的,他们会追求更好的刀,到了江户时期,武士刀已经成了武士的专属武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平民不得拥有。

而且,日本人有继承古刀的习惯,一把刀会在武士家族代代相传,随着日本武士刀逐渐符号化,出现了象征意义,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

而武士必须要有武士刀才能称为武士,武士刀的数量减少,但是也将武士刀的工艺推向巅峰,从此武士和武士刀都成为了一种象征,无法轻易改变了,这也成就了武士刀的发展和流传。

所以武士道精神对日本的刀剑文化影响很深,而反观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文化,因为中国的文化更加注重文化的象征,中国的古董大多数是瓷器,字画等,所以中国名刀仅在传说中,也并非偶然,只是文化使然罢了。

中日统治者对刀剑态度不同,这对刀剑的发展很重要

中国的帝王最怕的事莫过于皇位不稳,底层人民造反,所以中国统治者对于民间刀剑技术一直严加控制,许多优秀的民间工匠被杀,技术也就失传了。而且发现平民家有武器,都要收缴。

像秦朝不仅控制人民的思想,收缴书籍,同时收缴武器,收缴的武器在咸阳集中,融掉做成了十二金人,可见中国的许多优秀的兵器,无法传承下来也实属无奈。

反观日本,虽然也会对平民控制武器,但是对武士不控制啊,武士其实不属于平民,而是贵族,刀在战争时代对于他们来说是武器。

在安稳时期对他们来说是身份的象征,他们也很注重刀的品质和样貌,不仅要注重实战性还要美观,很多的家族会把家徽或者一些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刻在剑上,所以可想而知刀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同时优秀的工匠在日本是有很高的待遇,这也使得铸刀的技术可以很好的传承。

哪怕是优秀的刀剑在中国古代也很难保存

为什么说很难保存呢?首先,中国古代优秀刀剑武器少吗?答案是不少,但是就是存不住,中国一场战斗都是几十万万人的厮杀,别说是刀剑了,就是人进去都不一定能活下来,更何况刀呢,就算是人活了下来,刀也会因为太多次的挥砍出现了损伤,这也使得刀剑很难用很长时间,就更不要说传承下来了。

日本的战争规模本来就不大,不像中国的战争,日本基本上都是几万人的战争,死伤也很小,所以武器也基本不会在战争中损坏,这就造成了武士刀一直处于积累的状态,日本也会将刀进行传承,认为这是精神的传承。

而且中国一般将剑进行陪葬,这又使得存于世间的刀剑更加少了,所以就会给人一种感觉,中国有名的刀都在传说中,其实不然,像上面讲到的越王勾践剑就是从一处墓穴发掘到的,还有传说中的泰阿剑据说也在秦始皇的陵墓之中,相信迟早会重见天日的。4.总结

我国的名刀剑大都存于传说之中,而日本却流传很多,并且武士刀文化发展的也更好,这其实也跟中日文化的差异关系颇深,日本把武士刀文化已经融入历史,而中国人相对较为含蓄,比较的重文轻武,所以也影响了中国刀剑文化的发展。

但这却并不能说中国的不好,中国流传的瓷器,字画,诗词,这些文化瑰宝确是日本没有的,所以只能说是文化的差异,并没有对错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盘点我国古代十大顶级门阀家族,哪个家族最厉害?

全文共 2143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世家大族非常多,几乎每个朝代都会有一些,这些大家族基本上都有很久远的历史,家族中也有很多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而且一个家族绵延数百甚至上千年,可以很清晰的找到家族曾经出现过的历史名人和历史发展。今天就一起盘点一下我国古代十大顶级门阀家族,看看是哪个家族最厉害最辉煌?

门阀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因为种种社会原因而产生的怪胎,一个集知识、权威、名望、人脉、财富甚至兵权于一身的恐怖存在,在中国历史上素有无千年王朝、而有千年世家之说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古代最顶级的十大世家。

这些家族在中国浩瀚的历史中总能身居高位、荣宠显贵,不管朝代的曲调如何变迁他们始终都能挤进金字塔的顶端,而且这些家族的生命力极为顽强,他们的生存周期少说也有几百年。当然这里要排除一个怪胎——孔家,这是一个两千年的家族,但是注定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而无法真正掌握权力。

第一家:陇西李氏

秦朝时始皇帝设立了陇西郡,李氏的始祖李崇是陇西的第一代郡守,李崇的儿子李瑶也是秦国地方的郡守,李崇的孙子便是大名鼎鼎的李信。

到了西汉的李广、李蔡皆出自这一脉,李广的孙子李陵投靠了匈奴之后这个家族因为得罪了汉朝皇室而销声匿迹了两三个朝代。但是五胡乱华时陇西李氏家族诞生了第一位君王——李暠,李暠建立的西凉被灭后这一脉又分成了两个支系,一支是李歆、李虎、李渊、李世民等人,另一支是李宝、李充、李白、李阳冰等。

南北朝时期这一脉也出了几位猛人,一个是北周的国柱李弼(瓦岗寨李密的祖父),另一个是李崇义(李靖的祖父),至于著名的李唐皇室就不用多说了,那是李氏家族醉辉煌的时候。到了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是唐宪宗的儿子建王恪的曾孙,赵匡胤扫平南唐后李家便逐渐消失在了历史中。

第二家: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素有“华夏首望”之声誉,这个家族是晋代四大门阀“王谢袁萧”之首,兴起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历经千年而不衰,东晋时琅琊王氏的势力可以和皇家匹敌,史称“王与马,共天下”,他们为东晋培养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的三十五位宰相、三十六位皇后、三十六位驸马和一百八十六位名人学士。不产皇帝,但是人家产人才,无论是谁当皇帝都绕不开在这个国家影响深远的王家。

第三家:陈郡谢氏

这个家族是晋代四大门阀“王谢袁萧”当中的第二家,他们兴起于曹魏时期,南北对峙时期陈郡谢氏多次击退了北方政权对东晋的进攻征伐,其“淝水一战”以多胜少,奠定了陈郡谢氏的顶级门阀地位。唐代的千古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中的“王”指的是琅琊王氏,“谢”指的就是陈郡谢氏,人们一般都习惯于“王谢”并称。

第四家:弘农杨氏

弘农是设立于西汉时期,管辖范围涵盖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弘农杨氏的第一代始祖是西汉的政治家杨敞,两汉时期弘农杨氏一直身居高位,比之所谓的袁绍还牛。

到1魏晋南北朝时期弘农杨氏的族人们也一直都显赫无比,隋朝的建立者杨坚就是出自弘农杨氏,此后的杨广、杨素、杨玄感无不威风八面。唐朝时“李武韦杨”四姓联姻当中的杨指的就是弘农杨氏,李世民的杨妃、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唐玄宗的杨皇后等人都是出自弘农杨氏一脉。

第五家: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发迹于兰陵郡,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西汉时期麒麟阁功臣萧望之开始让这个家族逐渐兴起,东汉、西晋之时这个家族比较平庸,到了南北朝时期兰陵萧氏再度崛起,成为了当时的顶级门阀.南朝齐、梁两个王朝的皇帝都是出自兰陵萧氏,“两朝天子,九朝宰相”代表着鼎盛时期的兰陵萧氏。

第六家: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是由爵位承袭而来,崛起于山西省太原市,始祖是周灵王的太子晋,从魏晋到隋唐太原王氏的地位一直都比较显赫,他们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称为“五姓七族”高门,秦朝名将王翦、王贲都是出自于太原王氏。

第七家: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最古老的始祖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两汉时期的著名将领李左车也是这个家族的人,跟随韩信建功立业。从两汉到隋唐赵郡李氏一直都是名门大族,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七宗五姓”中,李姓占了两家,即赵郡李氏和身为皇族的陇西李。

第八家: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卿之一,东汉时期成为了山东的旺族,崔琰曾投靠过曹操,南北朝时期的一流军事谋略家崔浩侍奉过北魏,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魏国把崔氏被列为了一等大姓,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有二十三人做过宰相。

第九家: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是两汉到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的名门旺族、门阀世家,他们的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从郑浑、郑泰等人开始,荥阳郑氏逐渐发展为门阀大族,入唐以后,郑姓仍为大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荥阳郑氏的影响逐渐衰弱,但仍然是天下郑氏中最为耀眼的一支。

第十家: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齐国姜姓,因封地在卢邑而取卢姓,卢氏的始祖是东汉名臣卢植。三国时卢氏一族依附曹魏政权,成为了北方一流世家。“望出范阳,北州冠族”。唐朝时范阳卢氏依然门第显赫,正史当中有记载的卢氏名人达到了八百四十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立陶宛古代养蜂博物馆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立陶宛古代养蜂博物馆坐落于立陶宛的东北部,成立于1984年,为奥克斯泰体哈国家公园(Aukštaitija National Park)的一部分,由养蜂人Bronius Kazlas建立,主要讲述了本地区的养蜂历史。

在2006年的时候,博物馆有6大建筑,500多项展览和25尊雕塑,这些雕塑主要介绍了在不同地区关于蜜蜂的来源和神话故事。博物馆除了讲述了立陶宛的养蜂历史外,一些木雕内还包含有蜂房。博物馆的展览有玻璃蜂巢,让游客可以更加的清晰地观赏到蜜蜂的工作,以及蜜蜂在授粉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游客还可观赏到15世纪至20世纪养蜂人所用过的不同种类的蜂箱,这也代表着养蜂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游客还可了解蜜蜂是如何让采集,观赏工人所用到的各种工具,学习各种各样蜂产品对人类的益处等等。

Lithuanian Museum of Ancient Beekeeping

必去理由:立陶宛最有趣的博物馆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立陶宛[Lithuania]

景点所在省、州:乌泰纳县 [Utena County]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如何辨别古代家具陷阱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选择理财收藏品是我们很多爱好收藏的人的疑问。中国古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具有至尊至高的地位,而且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是一直伴随着人民日常生活的一种家具文化。那么如何辨别古代家具陷阱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一投资理财安全小知识。

1、拼凑改制。许多古代家具往往因保存不善,构件残缺严重,极难按原样修复,于是就有人大搞移花接木,移植非同类品种的残余结构,凑成一件难以归属,不伦不类的古代家具。

2、以常见的改为罕见品。之所以要利用常见古代家具品种改制成罕见品种,是因为“罕见”是古代家具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不少家具商把传世较多且不太值钱的半桌、大方桌、小方桌等,纷纷改制成较为罕见的抽屉桌、条桌、围棋桌。实际上,投机者对古代家具的改制,因器而异,手法多样,如果不进行细致研究,一般很难查明。

3、化整为零。利用完整的古代家具,拆改成多件,以牟取高额利润。具体做法是,将一件古代家具拆散后,依构件原样仿制成一件或多件,然后把新旧部件混合,组装成各含部分旧构件的两件或更多件原式家具。最常见的的实例是把一把椅子改成一对椅子,甚至拼凑出4件,诡称都是旧物修复。这种作伪手法最为恶劣,不仅有极大的欺骗性,也严重地破坏了珍贵的古代文物,我们在鉴定中如发现有半数以上构件是后配,应考虑是否属于这种情况。

4、改高为低。为适应现代生活的起居方式,把高型家具改为低型家具,家具是实用器物,其造型与人们的起居方式密切相关。进入现代社会后,沙发型椅凳、床榻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为了迎合坐具、卧具高度下降的需要,许多传世的椅子和桌案被改矮,以便在椅子上放软垫,沙发前作沙发桌等。不少人往往在购入经改制的低型古代家具时,还误以为是古人流传给今人的“天成之器”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畅销千年的古代院士私密博客——《梦溪笔谈》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孟茜·比坦可以被称为百科全书,里面有笔记,也有测试和辩论。它具有很高的科学和人文价值。但是你知道吗?《孟茜·比坦》的作者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他是一个聪明的人,是一个有识之士。

古代院士的避世之作

沈括出生于北宋。通过进士考试后,他在皇家图书馆的赵文厅编辑和校对书籍。

漫画书《沈括》(网络地图)

唐宋时期人才辈出,但谈到文章,世人都盛赞“唐宋八大家”。明代的“荆川先生”唐顺之将“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收入《文辨》,而同期其他学者的文章则无一收录。王安石非常重视沈括。他和苏轼也是同事,都是北宋皇家图书馆的院士。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唐宋八大家”。由此可见,沈括虽然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但绝不是一个普通人。在宋神宗眼里,他的知识和才华可以与苏轼相媲美。流传至今的《孟茜笔谈》是沈括写的。

沈括智商很高。他研究世界上的一切,精通天文学、地方志、法律、音乐、医学和占卜。

生于崇文时代的沈括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他曾担任天文台台长,后来得到了负责国家财政的宋神宗的认可和信任。沈括曾代表宋朝与辽使萧谈判。他还去辽国与契丹争论。他不仅捍卫了国家的主权,还在回朝鲜的路上写了《制作契丹地图抄本》,详细记录了山川、道路、文化习俗等,并将其交给了宋神宗。

然而,智商较高的普通人情商较低。沈括参与王安石变法,全心全意支持新法改革。他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出路。变法失败后,沈括被牵连到官员的降职中。几年后,沈括又因反抗西夏外敌不力而被降职。从那以后,他的职业道路就彻底毁了。

江苏省镇江沈括故居孟茜公园(携程旅行网)

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沈括回到了乡下,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在鸟语花香的孟茜公园,沈括为了缓解寂寞,整天都是笔墨朋友。他对皇帝的私事和他的仕途只字未提。他只“在山中树荫下谈爵”,“不关任何人的事”。这本书的隐逸是“孟茜碧潭”。

说起来,孟茜碧潭的创作过程有点像今天的博客。沈括以“孟茜碧潭”的身份开了一个博客。我写下的是我一生中所见所闻。我写它只是为了取悦自己。写完之后,我还设置了“只对我自己可见”。其他人无法评论,沈括也不在乎我读了多少书。我从来没有想到,沈括这个“唯一可见”的私人博客,一旦密码被破解,就成了出版业的宠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位于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处。初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因渠首系用“枋木为门,以备蓄泄”,始名枋口堰。历代修建广济渠、广慧渠、利丰渠、永济渠、兴利渠,并在渠首修闸门,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名五龙口。现存有唐《白居易游济源枋口偶题石上》、北宋《文彦博再游枋口》、明代开凿渠首的记事和诗碣、明崇祯四年农民起义军占领五龙口的碣石和清代重修各渠的重要碑碣等。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和都江堰、郑国渠开创于同一时期,属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根据《沁河志》的记载:枋口堰是中国水利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达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水流弯道”原理取水的水利工程的实践,其功效一直利泽至今。渠首建筑物雕刻形象生动,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文物价值。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国务院核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口镇:五龙口镇座落在巍巍太行山脚下,悠悠沁河水之滨,这里风景秀丽、资源独特、经济发展,人文和谐。唐代诗人白居易曰:“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说的就是济源市五龙口镇沁河流域。五龙口镇之名源于古代枋口引水工程。沁水发源于山西,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穿越太行山,在五龙口出山东流。秦代在此开山凿渠,引沁灌田,以枋木为闸,故称枋口。枋口水利工程与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的一斤为什么是十六两?

全文共 122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总说“半斤八两”,用来表示双方的实力相差无几,然而按照惯性思维,半斤是五两,与八两相差自然很多,怎么会差不多呢?实际上,在古代,一斤并非是十两,而是十六两,因此半斤八两就是一样的意思了。但是,为什么要将一斤定为十六两?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智慧?还有我们使用的筷子,为什么要定位七寸六分呢?

1.祖先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

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那么老祖宗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这里面有大智慧!

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他们在天上看着人的一切。

所以说:人在做,天在看。

传说做买卖的人,如果称东西,短斤少两,都会受到惩罚。卖东西少给人一两,福星就减少这个人的福;少给二两,禄星就给这个人减禄;要少给三两,寿星就给这个人减寿。

2.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觉得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显然长得多。

关键是,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就是中国人的哲学。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3.神话与宗教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

中国没有。中国什么都合在一起: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这些神仙也是人,他们就在茫茫人海中。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这是一种通达和智慧。

所以,中国人不需要到专门的地方去清洗灵魂。从小就有长辈告诉他,如何做人做事,知道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这两者也不能分。

我们现在很多人,每天握着筷子指指点点,讥讽同胞没有信仰,其实是有所不知。

今天社会的症结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丢掉了老祖宗的智慧。

在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触、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云亦云的东西在干扰我们的价值判断,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五心不定,六神无主。

青松有挺拔美,鲜花有娇艳美。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是花开两朵各有特色。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我们是中国人,表达信仰的方式和人家不同。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信仰里。

一双筷子,不仅是饮食餐具,更承载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许多前人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四大才女是哪四个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是哪四个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是指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或班昭。

蔡文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之女,自幼博学能文。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著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她的文词绝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

卓文君,汉代才女,精通音律,善鼓琴。其所作的《白头吟》中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

上官婉儿,唐代女诗人、政治家,有巾帼宰相之名。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

班昭,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博学多才,曾帮助其兄续写《汉书》。存世作品有七篇,其中《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枸杞水是古代人长寿的秘密武器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枸杞性平,味甘,具有补精气、坚筋骨、滋肝肾、止消渴、明目、抗衰老的功效,用于治病。而枸杞水是古代长寿秘密武器

李清云(1677-1933)寿享256年,是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时,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长期素食,二心静、开朗,三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

枸杞子,又名杞子、血果、天精、地仙,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因其有抗衰延龄作用,因而历代医家又称其为“却老”。人们一直将其作为滋补益寿良药。

枸杞的祛疾延龄作用由来已久,早在殷代的甲骨文及《诗经》、《山海经》中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言其“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药性论》言其“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本草汇言》载:“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用焉”。唐代诗人刘禹锡对枸杞极为推崇,并有《枸杞井》诗赞云:“僧方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翠黛叶生笼不愁,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有一勺可延龄。”

服食枸杞子延年却老的方式方法很多,数千年的食补食疗文化,孕育了以枸杞子为主药的多种剂型的药方。以下列举实用简便易学的一些药膳配方,以飨读者。

草龙珠蜜汁枸杞子枸杞子、龙眼肉各20克,葡萄干50克,蜂蜜20克,菠萝200克。以上各种用净水冲净,入小碗加蜂蜜及适量水入蒸笼蒸20分钟。常服延年益寿,充实正气,补气养血。

枸杞枇杷膏枸杞子、枇杷果、黑芝麻、桃仁各50克,蜂蜜适量,将枇杷果、桃仁切碎,枸杞子、黑芝麻洗净加水浸泡放入锅内,大火烧沸,小火熬煮20分钟,取煎汁1次,加水再煮共取液3次,合并煎液,用小火浓缩至膏,加蜜1倍即成,冷却装瓶待用,益肺肾补虚,平喘咳润燥,用于晚期肺癌虚弱,体质软弱患者。

因此说,枸杞也是老年人长寿的一大秘诀,尤其是常喝枸杞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的姬妾是一种什么身份?她们的社会地位又是怎样的?

全文共 113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当中,实行者三妻四妾的制度,也就是所谓的一夫多妻制,若是更加精准的说那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我国古代非常讲究礼法,故而正妻站着主导的地位,其余的便全是妾。做妾者必须以大娘子为尊,所以那些电视剧中所谓的争宠,那简直就是个笑话。因为大娘子主导着整个家,妾室是永无翻身之地的,除非是大娘子提前呜呼哀哉了,才会有机会扶正。

其实古代三妻四妾,只是一个噱头,因为古人娶妻根本许多时候都身不由己,有时候根本还看不到自己要娶之人的容貌,也只有新婚之夜掀盖头的那个时刻才知自己的娶的人是什么样子,形成的这一种“礼法”,也是那句“门当户对”的利益关系,所以一些大富大贵人家的正妻腰杆子都很足,丈夫都不敢吭声,毕竟对于这种利益婚姻,男人只是一种“借此上位”。

当然对于这种婚姻,也自然没有什么爱情可言,正妻犹如一座大山,在家中地位永不可变,但就是这种关系,让一些男人开始不满,于是一场纳妾的风波就被展开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正妻难以得到丈夫的垂爱,反而小妾才是真爱的缘由,毕竟纳妾的标准是男人心里所喜的模样。

但纳妾也有限制,因为在古代人口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大部分的女人均被有钱有权的人占据了,那么光棍汉就会增多,人口繁衍的比列就会下降,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战斗力,所以纳妾就被限制了。在明朝就规定了:亲王纳妾最多不超过10人,郡王限制在4人,一般臣子还得年过40并且无子才能纳妾。

不过古代公子哥可是不会在意那么多,既然上面有政策,自然下面也有对策,不让纳妾,那就带“姬”。

所谓的“姬妾”,姬就是附庸在妾后面的一种女人,这种女人身份比小妾还卑贱,甚至连个字据都不用立,就可以带回来。因为古代的“姬”是那些乐舞助兴、服侍宾客的女子,说白了就是妾的前身。(命好一点的提前被男人娶回家的女人可以称为妾,命不好的,因名额限制,结果只能沦为姬)

一些史料也记载了“姬”,姬有些是战败的女俘,也有的是买回的,甚至还有些是朋友相互之间赠送的,这一点在唐朝尤为显著。如果说妾是公子哥的爱情对象,那么姬就成了公子哥换口味的物件。白居易曾有一诗句:“九烛台前十二妾,主人留醉任欢娱。”这不正是活脱脱的例子?

但令人隔着屏幕发冷的是姬的这项工作内容,本以为只是公子哥换口味的物件,但唐朝申王李慎与宰相杨国忠之间的“互斗”再一次让姬的工作得到了挑战。申王李慎因为怕冷,于是就喊来自己的姬妾将自己围住,以此来抵御寒冷,而杨国忠得知之后,表示不服气,于是在大雪天也召集了自己的全部姬妾,之后挑选几个胖一点的围成了一圈再包围自己,公然与李慎叫板。而古代的姬妾因随时都可能歌舞助兴,所以衣裳单薄也是时常,试问在那个冬日里面,大雪纷飞北风嗖嗖,这些女子又有几个人能扛得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代爹的小妾死了,儿子需要守孝吗?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其实还是有很多规矩的,什么守孝系列的啊,还真的是很有说法的,但是最近有人问了,假如古代一位儿子的老爹的小妾死了,那么这位儿子需要守孝吗?这个就其实很有说法的啊,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我们先说一下结论吧,古代老爹的妾死了是不需要守孝的。至于原因么,我们下面慢慢道来。

古代妾的地位

妾在古代是一种独特的婚姻载体,在整个婚姻作用的效力下,妾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妾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礼记·曲礼》中,后来在很多古书中均有记载妾,但是无一例外都记载了妾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在当时的法律中对妻和妾的处罚程度也不同,同等罪责,对妾的处罚程度要比妻严重很多,与人为妾是最低的婚配,一般人家都是不想让自己的女儿与别人做妾的,有些妾则是买卖的娼妓。

妾无论来自贫苦人家还是来自娼妓, 都不外乎是拿钱财购买或是有人将其作为礼物赠送或者赏赐, 所以既不说是明媒正娶, 也没有门当户对的说法。则妾对于丈夫来说只是主仆关系, 没有任何人格尊严和自由, 只要丈夫愿意, 他随时可以将妾赠送或作价买卖。

由此可见,妾的地位基本与仆人的地位相当,地位十分低下。

纳妾的理由

延续香火的需要。孟子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如果膝下无子,在特别重视族权、父权、夫权的古代社会是无法容忍的,因此纳妾延续香火成为最正当的理由。有些“贤妻”也会主动为夫纳妾,主要也是为了延续香火,使家族枝繁叶茂。

任官、行商时照顾生活。在古代外出任官采用回避本祖籍的制度,而且每一处的任期都不会太长,不可能每次都拖家带口,而且年迈的父母也不可能长时间一起舟车劳顿,因此一般要将妻子留在本地照料家人,纳妾正好可以跟随夫君照料其生活,这样也就符合孝道的礼仪了,行商也是如此。

婚姻的不自主。古代大多数婚姻都是由父母包办的,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都由父母包办了,自己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更谈不上什么爱情了,因此纳妾也可以找一个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何乐而不为。

地位、财产和权利的象征。在古代封建社会,显示一个人的地位、财产和权利的不仅是土地、财务和人口的占有量,纳妾数量的多少也是地位、财产和权利的象征。

纳妾的方式及其来源

接受别人的馈送。

以婢女为妾。

通过买卖为妾。

抵债为妾。

纳娼妓为妾。

综上所述,古代妾的地位是相当卑贱的,有时基本和奴隶的地位相当,妾没有经过明媒正娶,其在夫家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也因此不会被社会和家庭认可。妾在死后所受到的待遇也与其生前没有太大的差别。她们没有与丈夫合葬的权利,甚至无权葬在家族墓地中,更无权进入家族的祠堂,且子嗣后代的地位一般都会比妾高,妾死了自然是不需要为其守孝的,当然还是有个别案例,那就另当别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世界上有麒麟的照片吗?古代黑白麒麟照片是谁拍的?

全文共 115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在这些神话传说当中不乏有一些神兽,就不如说麒麟、玄武、朱雀、龙、凤凰等等,然门将这些神兽称之为瑞兽。相传只有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时期才会有瑞兽出现的踪迹。在这其中西狩获麟的典故是非常著名的。

据传,春秋时期,鲁哀公在西郊狩猎时意外抓到了一只麒麟,众人皆不识捕获的动物是何物。为此,鲁哀公命人去唤来孔子前来辨认。孔子看到麒麟,告诉众人,此物正是麒麟,是一种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瑞兽。

孔子见麒麟负伤,痛心不已,感叹瑞兽被捕受伤,会寓意着有不祥的事情发生。此后,便出现了孔子西狩获麟,遂不作春秋的传闻。

麒麟,麒代表着雄性,麟则代表着雌性,因而人们将其称为麒麟。麒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记载,其中,清代的《清史稿》中曾记录了雍正年间,多地出现麒麟的事件。《淮南子》中还记载着,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

因历史上对应龙和建马的记载少之又少,无从考证建马、应龙和麒麟是否存在关联。那么,麒麟这种有着身形似马似鹿,头部如龙,尾巴似牛的动物,是否真的存在呢?

虽然,关于麒麟的记载和传说颇多,但目前仍没有确凿证据可以表明,麒麟是存在的。难道,麒麟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神兽,并非真实存在的?

此前,有人声称拍摄到了麒麟的黑白照片

虽然这看起来像是上个世纪的东西,但其实是假的,并非真实的照片。这是有人通过计算机渲染出来的3D效果,根本不是真的麒麟。

根据现代生物学,地球上所有生命皆源于海洋,在未进化出人类前,史前动物在地球上活跃已久,比如,恐龙曾主宰地球长达1亿多年。人类把地球上的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种类数量超46900种,而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数量则高达130万多种。那么,在大千世界的众多动物里,究竟哪一种动物才是麒麟的原型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们是将各个动物的某一特征结合在一起,组成了麒麟的样子,麒麟的原型应该是山西兽或萨摩麟。在两千万年前的第三纪中新世,地球上生活着山西兽和萨摩麟,那时候的猴子和人类还没有分开进化,同属一个共同祖先。

直到大约20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才进化出来,而有文字的文明也只有几千年的时间。山西兽和萨摩麟,这两种史前动物在史前人类出现前就已灭绝了,在时间上没有交叠的可能。因此,这两种史前动物应该都不是麒麟的原型。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麒麟的原型可能是梅花鹿。从麒麟的外形来看,梅花鹿与麒麟的外观颇为相似。梅花鹿的雌性和雄性在外观和身形上都有非常明显的差异,雄性梅花鹿的长着多杈的角,这一特征与麒麟或龙所长的角尤为相似。

麒麟的原型到底是哪种动物,这还有待进一步去考证。不管怎样,麒麟所代表的吉祥寓意,已远超探究麒麟原型的意义了。通过古人的描述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若能见到麒麟这样的瑞兽,就象征着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这无疑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与寄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帝王下葬后将墓门反锁,最后一名工匠该怎么出来?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皇帝们在修建皇陵的时候就会设置非常多的机关,为的就是避免外界的打扰。据说皇帝被埋下陵墓之后,为了能够完全关闭并锁死墓门,就会从内部将墓门反锁。那么古代皇帝在下葬之后,最后这名在内部反锁陵墓的工匠该怎么出来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民国时期的时候,有一名盗墓贼他的名字叫做孙殿英,对于这个名字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当时他就是明目张胆的去盗墓,而且到的是慈禧太后的墓,他的这种勇敢精神也真的是让大家值得非常的敬佩。

工匠们也都知道,他们一旦参与皇陵建设,必死无疑,为了自己的生命做打算,经过长期反复琢磨,他们终于掌握了活命的方式,在地宫陵墓中,设置一些特殊隐蔽的机关,当年孙殿英盗取清东陵时,就发现了这个秘密。

这种防盗木门叫做“拐钉钥匙”,明清皇陵上的风门都是用厚重的巨石整体雕成的,左右两扇门,工匠利用民间“木棍顶门”的原理,设计一条石。从里面将门顶住,外人是无法从外面打开的。

在最后一刻把门封上的时候可以先关上一扇门,同时直立起来,自己站在门外,将这条石跟着门一点点倾斜,最后两扇门合拢时,刚好把门钉死了。原来并不用进入内部顶门,只需要关门时慢慢调整石条角度,当关上门时正好闩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后宫嫔妃为什么带指甲套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大家在看电视剧的时候肯定都会关注一些奇奇怪怪的点。比如说古装剧,基本上所有的后宫嫔妃,全都会带一些非常长的指甲套,而且大多数都是那种非常尖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喜欢留长指甲是开始于明朝后期,在那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都崇尚留长指甲。后来我们从当时古画的人物可以看出那时的人都有留甲的习惯,而贵族女性会留得非常长,特别是左手、无名指。清代时期,这个风气更是疯狂,在清宫及一些大户人家!因为指甲长了就需要保护,那时候发明了指甲套。

甲套在手上的佩戴并没有太多的限制,除了大拇指需要灵活活动不方便戴以外其他的手指都可以戴,愿意的话戴满都可以。单个的戴,或者是一对一对的戴也行。同时在外观上面也很多花样,有玉的、金的、银的、铜的等,各种材质都有,还有各种雕刻也是美轮美奂,用技法雕成镂空之后带着不会让手指觉得闷,还好看。各种琳琅满目的材质和外观让这种护甲套成为了清朝妃嫔之间一种"美"的流行,使得手指看起来不单调。

实际上简言之,这只不过一种装饰物而已,另外也将清朝后宫中妃子的美给呈现了出来的,更为关键的是,这也意味着这种身份影响力的代表,在一举一动中间都将高贵的身份和影响力呈现得酣畅淋漓。

由于从明代流行就有些人喜爱长指甲,因此 到清朝时期,皇室也是将其发展趋势到一个巅峰阶段,而在那时候像皇室的人是不容易去考虑到哪些便捷不方便的,由于她们是不容易动手能力去做一些工作中的,全部的不方便也都是会有仆人去协助她们变成便捷,因此 渐渐地的长指甲便变成了大家显示信息身份的一种方式和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推行的都是一夫多妻制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推行的并不是一夫多妻制,只是一夫一妻多妾规章制度,但每个妻子中间的影响力不公平,这类区别就以嫡庶为区别。嫡庶规章制度是古代中国一夫一妻制的具体内容。

一般,一个小伙只有有一位正室,称之为嫡妻。嫡妻与老公影响力公平,在服制、车制等礼仪知识规章制度层面享有相同待遇,就算是王后与皇上也是这般。嫡妻所出的儿女为纯正、大宗商品。在宋元以前,无独特批准而有俩位正室的个人行为,会被惩处一年之上刑期和相对的杖刑处罚,并被强制离婚。

除嫡妻之外的别的直系亲属便是庶妻,一般称之为妾室,如嫡妻的同祖嫁妆女子。一些沒有历经宣布婚姻生活典礼的直系亲属,如丫鬟或卖淫女等贱民女子有时候也被称作妾。庶妻影响力不高,能够 交易。庶妻所出的儿女为旁支、小宗。宋元之前,妾不可以为妻,不然男性将会被惩处一年半的刑期。但宋元之后,嫡庶的区别逐代变弱,把妾牵正的状况十分广泛,交易妻子的状况也经常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六艺所指的六种技能是 古代六艺指的是哪六种技能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六艺所指的“六种技能”是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古代六艺是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乐:音乐。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

射:射箭技术。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驶马车的技术。鸣和鸾: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逐水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指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老人收藏古代家具好吗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古典家具的概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旧式家具,主要指的是明代至清代的四五百年间制作的家具,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家具制作的顶峰。这个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上对家具的需求大增,加上海上贸易的开放,产于海南及南洋一带的贵重硬木得以输入内地,工匠们能够用到坚硬细密、色泽优雅、花纹华美的珍贵木材,制造出大量工艺精良的家具,使得一些家具得以流传至今。老人收藏古代家具好吗?老人如何选择收藏文玩?一起和看看吧。

明式家具被仿制的现象最为严重,那么,为什么仿冒者最爱仿制明式家具呢?一是由于年代久远,明代留存下来的家具实物并不多。中国古典家具从明代中期至清前期(15~17世纪)终于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古典家具的黄金时期”。

当时由于交通的便利,大量进口的硬木木料如紫檀、花梨、红木都得到上层社会和文人雅士的喜爱,其中色泽淡雅、花纹美丽的花梨木成为制作高档家具的首选材料。国产的木材如南方与黄花梨接近的铁力木、榉木,北方的高丽木,核桃木等大量木材得到广泛使用,另外,还有用于装饰的黄杨木和瘿木以及专做箱柜的樟木等都被广泛使用在装饰上有浮雕、镂雕以及各种曲线线形中,既丰富又有节制,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具刚柔相济,洗练中显出精致。白铜合页、把手、紧固件或其他配件恰到好处地为家具增添了有效的装饰作用,在色彩上也相得益彰。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无论是对于收藏者还是对于使用者来说,能够拥有一件明式家具被他们视为莫大的财富。另外从香港嘉德拍卖行和英国索斯比拍卖行近来频频传来明式家具拍卖价格屡创新高的消息,也是明式家具膺品泛滥的原因之一。

老人在收藏家具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分辨,掌握老人理财安全小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国古代有分餐制吗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的疫情的形式还是不理想,所以国家就提倡分餐制,那么也有人问了,这个分餐制到底科学不科学呢?在我国古代有出现过分餐制吗?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看看,看看我国的饮食文化是怎么发展的吧!

1、我国古代有分餐制吗

我国古代是有过分餐制的,我国的分餐制话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2、古代最早什么时候出现过分餐制

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有至少三千年的发展过程。周秦汉晋时,我国的筵宴上都实行分餐制。晚唐五代之际,人们虽围坐在一起,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宋代以后,现代意义的会食(同桌共饮)才出现。

3、分餐制有什么好处

3.1、在预防疾病、讲究卫生、合乎文明道德等方面有十足的好处

3.2、家庭和公共场所实现分餐制,有利于控制人的饮食量;

3.3、分餐制的实行,对于生产瓷器餐具的厂家带来巨大的商机;

3.4、分餐制能慢慢改变国人大吃大喝的怀习惯,养成注重营养卫生的好习惯;

3.5、实行分餐制,可以预防各种疾病并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能使疾病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为17%;

3.6、有利于均衡营养,防止偏食;

3.7、有利于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防治胃病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