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门阀

门阀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门阀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门阀问题。

分享

浏览

7425

文章

4

关陇门阀八大姓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关陇门阀组成的“关陇集团”是部分学者提出的一个说法,将北魏至隋唐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关陇门阀主要有八大姓氏家族组成,对外号称八柱国。

1、宇文家族

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泰一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厚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唐所沿习。

2、元氏家族

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三人: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总体来看,从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诸王甘于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没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与宇文氏频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

3、独孤家族

家主独孤信,出自云中的鲜卑别部,本名独孤如愿,少年时风度过人,任勇好侠,后投入葛荣帐下。独孤信在军中对着装修饰都非常重视,打扮不同于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称作“独孤郎”。葛荣败亡后独孤信跟随尔朱荣征战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将军,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关之时,独孤信辞别家人单骑追上魏帝相随,成为一时间美谈。

4、侯莫陈崇家族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鲜卑别部。自十五岁起侯莫陈崇便随贺拔岳征讨葛荣、邢杲、元颢,在征讨万俟丑奴时,侯莫陈崇单骑冲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将军。

5、李虎家族

家主李虎为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晋末的凉武昭王。李虎于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炳也随后早逝,由时年七岁的李渊袭爵。李渊之母与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之妻为姐妹,都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因此李渊深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喜爱,而且又与隋炀帝为表兄弟。

6、李弼家族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人沉稳,有远见豪气,而且膂力过人。最初投于尔朱天光麾下,后来跟随贺拔岳,在讨伐赤水蜀、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的战斗中树立了骁勇之名。

7、赵贵家族

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在战乱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荣军,葛荣战败后投入尔朱荣麾下,后又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以军功做到了镇北将军。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之后,赵贵诈降于侯莫陈崇,骗取其信任后为贺拔岳收尸,随后出奔平凉,拥立宇文泰为主帅。

8、于谨家族

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早年以才名着称一时,出身于北魏正规军,在镇压边镇大暴动出谋划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为积射将军,后一度位至北魏征北大将军,但他在尔朱天光与高欢之争中站在尔朱一边,不久尔朱大败,于谨逃入关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盘点我国古代十大顶级门阀家族,哪个家族最厉害?

全文共 2143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世家大族非常多,几乎每个朝代都会有一些,这些大家族基本上都有很久远的历史,家族中也有很多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而且一个家族绵延数百甚至上千年,可以很清晰的找到家族曾经出现过的历史名人和历史发展。今天就一起盘点一下我国古代十大顶级门阀家族,看看是哪个家族最厉害最辉煌?

门阀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因为种种社会原因而产生的怪胎,一个集知识、权威、名望、人脉、财富甚至兵权于一身的恐怖存在,在中国历史上素有无千年王朝、而有千年世家之说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古代最顶级的十大世家。

这些家族在中国浩瀚的历史中总能身居高位、荣宠显贵,不管朝代的曲调如何变迁他们始终都能挤进金字塔的顶端,而且这些家族的生命力极为顽强,他们的生存周期少说也有几百年。当然这里要排除一个怪胎——孔家,这是一个两千年的家族,但是注定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而无法真正掌握权力。

第一家:陇西李氏

秦朝时始皇帝设立了陇西郡,李氏的始祖李崇是陇西的第一代郡守,李崇的儿子李瑶也是秦国地方的郡守,李崇的孙子便是大名鼎鼎的李信。

到了西汉的李广、李蔡皆出自这一脉,李广的孙子李陵投靠了匈奴之后这个家族因为得罪了汉朝皇室而销声匿迹了两三个朝代。但是五胡乱华时陇西李氏家族诞生了第一位君王——李暠,李暠建立的西凉被灭后这一脉又分成了两个支系,一支是李歆、李虎、李渊、李世民等人,另一支是李宝、李充、李白、李阳冰等。

南北朝时期这一脉也出了几位猛人,一个是北周的国柱李弼(瓦岗寨李密的祖父),另一个是李崇义(李靖的祖父),至于著名的李唐皇室就不用多说了,那是李氏家族醉辉煌的时候。到了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是唐宪宗的儿子建王恪的曾孙,赵匡胤扫平南唐后李家便逐渐消失在了历史中。

第二家: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素有“华夏首望”之声誉,这个家族是晋代四大门阀“王谢袁萧”之首,兴起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历经千年而不衰,东晋时琅琊王氏的势力可以和皇家匹敌,史称“王与马,共天下”,他们为东晋培养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的三十五位宰相、三十六位皇后、三十六位驸马和一百八十六位名人学士。不产皇帝,但是人家产人才,无论是谁当皇帝都绕不开在这个国家影响深远的王家。

第三家:陈郡谢氏

这个家族是晋代四大门阀“王谢袁萧”当中的第二家,他们兴起于曹魏时期,南北对峙时期陈郡谢氏多次击退了北方政权对东晋的进攻征伐,其“淝水一战”以多胜少,奠定了陈郡谢氏的顶级门阀地位。唐代的千古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中的“王”指的是琅琊王氏,“谢”指的就是陈郡谢氏,人们一般都习惯于“王谢”并称。

第四家:弘农杨氏

弘农是设立于西汉时期,管辖范围涵盖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弘农杨氏的第一代始祖是西汉的政治家杨敞,两汉时期弘农杨氏一直身居高位,比之所谓的袁绍还牛。

到1魏晋南北朝时期弘农杨氏的族人们也一直都显赫无比,隋朝的建立者杨坚就是出自弘农杨氏,此后的杨广、杨素、杨玄感无不威风八面。唐朝时“李武韦杨”四姓联姻当中的杨指的就是弘农杨氏,李世民的杨妃、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唐玄宗的杨皇后等人都是出自弘农杨氏一脉。

第五家: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发迹于兰陵郡,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西汉时期麒麟阁功臣萧望之开始让这个家族逐渐兴起,东汉、西晋之时这个家族比较平庸,到了南北朝时期兰陵萧氏再度崛起,成为了当时的顶级门阀.南朝齐、梁两个王朝的皇帝都是出自兰陵萧氏,“两朝天子,九朝宰相”代表着鼎盛时期的兰陵萧氏。

第六家: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是由爵位承袭而来,崛起于山西省太原市,始祖是周灵王的太子晋,从魏晋到隋唐太原王氏的地位一直都比较显赫,他们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称为“五姓七族”高门,秦朝名将王翦、王贲都是出自于太原王氏。

第七家: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最古老的始祖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两汉时期的著名将领李左车也是这个家族的人,跟随韩信建功立业。从两汉到隋唐赵郡李氏一直都是名门大族,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七宗五姓”中,李姓占了两家,即赵郡李氏和身为皇族的陇西李。

第八家: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卿之一,东汉时期成为了山东的旺族,崔琰曾投靠过曹操,南北朝时期的一流军事谋略家崔浩侍奉过北魏,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魏国把崔氏被列为了一等大姓,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有二十三人做过宰相。

第九家: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是两汉到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的名门旺族、门阀世家,他们的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从郑浑、郑泰等人开始,荥阳郑氏逐渐发展为门阀大族,入唐以后,郑姓仍为大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荥阳郑氏的影响逐渐衰弱,但仍然是天下郑氏中最为耀眼的一支。

第十家: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齐国姜姓,因封地在卢邑而取卢姓,卢氏的始祖是东汉名臣卢植。三国时卢氏一族依附曹魏政权,成为了北方一流世家。“望出范阳,北州冠族”。唐朝时范阳卢氏依然门第显赫,正史当中有记载的卢氏名人达到了八百四十多人。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是哪个?他们后来为什么要造反?

全文共 307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有很多的门阀士族,这些大家族在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于当时的社会甚至是后来的社会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过在这些门阀士族当中,有一个是所有的士族中地位最高的一个,称得上是顶级门阀士族。这究竟是哪个家族?这个家族那么厉害,后来为什么还要选择造反,他们造反的结局又是什么?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公元318年4月23日,晋愍帝的死讯传至江东,晋室遗民无不痛哭流涕。晋王司马睿于公元4月26日即皇帝位,是为晋元帝。可以说,原本已经是风中残烛的晋朝王室,是在南方士族们的拥立下,才得以复燃。

司马睿十分感激拥立他的大家族,登基大典那日,为他们加官进爵,甚至请王导“升御床共坐”,一同执政。来回拉扯几次后,王导最终以“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而推辞。尽管晋元帝就此作罢,但他的这一番举动,确实惊呆了在场的所有臣子。皇帝如此敬重王导,那以后整个王氏家族在东晋的地位,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时人谚曰“王与马,共天下”。那么王氏家族是如何拥立东晋,却又为何将东晋初年搞乱的呢?1. 琅琊王氏

琅琊地处山东沿海地区,历史上有很多人被封为“琅琊王”,晋元帝司马睿便是最有名的一位。王氏家族也发迹于此,多世积累美名,文治武功,人才辈出。西晋名臣王衍掌权时期,王氏家族就有很多人派往江南地区的关键职位做官。后来,尽管王衍被后赵高祖石勒所擒,推倒墙壁暗杀,但王氏家族已在江东地区,握有重兵和实权——这为王氏家族后来的南渡,做好了充足的政治基础和物质准备。

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是王衍的族弟,王羲之的叔父。早年便和琅琊王司马睿交善。西晋逐渐走向衰亡时,王导早已看出端倪,便下定决心倾心辅佐司马睿,有复兴晋室之心。司马睿从谏,事无大小,皆听从王导的建议。永嘉之乱爆发后,大批北方、中原的门阀、士族迁往南方,司马睿担忧自己南行之举,不被江南士族所接受。而王导却进谏道,应当趁此次初次南下,向南方士族展示皇室威严。于是,司马睿大摆皇室仪仗,坐于肩舆之上,随同南迁的北方士族皆骑马相随,江南名士们看到这阵势,皆为之惊叹。

就这样,司马睿和众人来到江南,王导又劝谏司马睿,此时南迁的士族还有很多,应当趁机收买人心,司马睿听从谏言,选任了许多君子贤才。再加上王导组织起江南的琅琊王氏一起效忠司马睿,司马睿的势力一步步提高,对王导的依赖也愈发严重,称其为“仲父”,比其为“萧何”。在一片拥戴声中,司马睿称帝,便有了前文“升御床共坐”的举动。司马睿想与王导共治天下,不是因为害怕王导的权重,更多的应该是敬畏王导的为人。王导本人,绝对是东晋的忠臣,毫无篡位之心,其忠堪比诸葛亮辅佐刘禅。但他有位性格完全不同的堂兄王敦,把东晋搅得个天翻地覆。2. 王敦之乱

王敦年轻时,绝对是个有血性的青年。《晋书·王敦传》开篇有载,王敦去大富豪石崇家吃饭。石崇生活奢靡之极,不仅所食所饮价值斐然,就连吃饭、入厕都有十多位婢女相侍奉,对待客人亦如此。很多客人都腼腆于在众仆从面前更衣,而王敦却面不改色。而后,石崇请美人来桌前劝酒,如果客人杯中酒不饮尽,美人就会被杀死。王导不愿看到石崇杀人,只得饮酒,不久便酩酊大醉;而王敦酒量好,却执拗不喝,石崇连斩三人,王敦却面不改色。后来,太子司马遹遭权后贾南风迫害迁往许昌,贾后严令东宫官署不得相送,而《王敦传》记载,“敦及洗马江统、潘滔,舍人杜蕤、鲁瑶等,冒禁于路侧望拜流涕,时论称之”。

王敦一开始,和他堂弟王导一样,极力辅佐东晋王室。司马睿称帝后,王敦任扬州刺史,并进位左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王敦也不负众望,运筹帷幄,运兵如神,平定了多方的叛乱,官位也累次升迁,一直做到了都督江扬荆湘广交六州诸军事,长江上游的兵权皆为王敦所控,几乎是东晋军事的最高长官了。如此,王导主内,主管政事;王敦主外,控制兵权。如此血性有为的青年,后来为何搅乱的东晋初年的天下呢?

“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早晚传入了司马睿的耳中,他也因此而忌惮。司马睿为了有势力能够制衡王氏家族,便重用刘隗和刁协等人,以加强皇权。在刘隗、刁协等人的进言下,司马睿开始逐渐疏远王导,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阻止门阀势力的膨胀。王导生性纯厚,对于晋元帝“过河拆桥”的做法,不以为意,谦逊守己。

而王敦势大后,逐渐专横跋扈,肆意在朝廷要职安插自己的亲信。王氏为东晋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却落得个受尽冷落排挤的下场,王敦心中不爽,连番向皇帝上书。司马睿见到王敦的奏折,着实吓了一跳。皇帝不悦,请教叔辈的谯王司马承。司马承立刻断言:“王敦必为后患。”为防止王敦叛乱,晋元帝派司马承就任湘州刺史一职来牵制王敦。

由于形势愈来愈恶劣,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起兵,以“清君侧”——讨伐刘隗为名,起兵向建康进军。恐怕后院湘州起火,王敦便派人劝说司马承与自己一起“举大事”。司马承忠义,立马拒绝。王敦大怒,派表弟率两万精兵攻向长沙。司马承不是对手,边打边撤至衡阳,不幸城破被俘,被王敦派人所杀害。

朝廷中,有一人比皇帝还慌张——王导。天天跪在宫门前,向皇帝请罪,表示自己绝无叛乱之心,以保王氏家族其他人的性命。在周顗等人的劝谏下,司马睿光脚走至王导将他扶起,表示相信王导的为人。后来,司马睿拜王导为前锋大都督,戴渊为车骑将军,共伐王敦。但这些人都是文臣,根本抵挡不住王敦的进攻,东晋兵马大败,四散而逃。城破时,刁协被杀,刘隗逃至后赵,晋元帝对王敦说“公若不忘本朝,则天下尚可共安;如其不然,朕当归琅琊以避贤路”。王敦却没有下狠手,给足了皇帝面子,那时时机也不成熟,没有废掉司马睿,率大军返回了武昌。后来,王敦被任命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等职位,势力空前强大,皇权也基本被架空。公元323年一月,司马睿忧愤成疾,病重而逝,长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3. 王敦谋反

司马绍继位不过三个月,王敦也渐感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篡位的步伐也逐渐加紧。王导等众臣,也感觉到了形势的紧迫,劝说明帝要加紧做好准备,以防王敦谋反。

王敦以沈充、钱凤为谋主,诸葛瑶、邓岳、周抚、李恒、谢雍为爪牙。然而钱凤这个人不堪大用,自以为是,也正是他的怂恿,引导王敦一步步走上了绝路。钱凤和王敦的大哥王含率领大军,很快就攻至建康。王含虽与王敦是兄弟,但带兵打仗相差甚远,明帝手下的段秀将军,仅凭数千兵甲,夜袭叛军,把王含打得大败。王敦闻此震怒,想亲自帅军督战,不料身体愈来愈差,无力统兵,只得作罢,不久便重病死去。

《晋书》有载,在王敦病重时,钱凤就问过王敦:“脱其不讳,便当以后事付应(如果不避讳的话,就该应付后事了)。”王敦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过继来的儿子王应不成器,便答道:“非常之事,岂常人所能!且应年少,安可当大事。我死之后,莫若解众放兵,归身朝廷,保全门户,此计之上也。退还武昌,收兵自守,贡献不废,亦中计也。及吾尚存,悉众而下,万一侥幸,计之下也。”而钱凤回去告诉同党道:“公之下计,乃上策也。”遂与沈充定谋,须敦死后作难。王敦逝世后不久,钱凤、沈充继续攻打建康,但他们非用兵将才,王敦一去世,乱军很快就被平定下来。

虽然王敦把东晋初年搅了个天翻地覆,都快要把皇帝给废了的地步,但是并没有对琅琊王氏在东晋门阀贵族的地位产生太大的影响,依旧培养出了很多像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优秀人才。

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士。这多亏了王敦之乱时,王导的尽心尽责,顾全大局,才使得琅琊王氏没被皇帝迁怒。要是王敦也能像王导一样尽心辅佐晋室,凭其英勇善战,绝对称得上是忠臣楷模,名将典范,可惜一念之错,误了终生。

展开阅读全文

门阀士族是怎么退出历史舞台的?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门阀士族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但是最后却退出了历史舞台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呀,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搞清楚了门阀士族怎样产生,便弄懂了门阀士族是如何退出的历史舞台。

1、造纸术与印刷术

当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之时,文化必然局限于一小部分人,而这一小部分人便是门阀世家。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世家大族的发展壮大,同时也为普通老百姓学习知识提供了可能。

科技的进步,永远都是基础。

2、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源自汉朝的察举制,或者说本就是特殊的察举制。

简单的说,这一制度由德高望重的人对人才进行品评分级,本意是好的,但由于“举贤不避亲”,极易造成举荐的人在家族和地域上的集中,这便是世家大族。

而科举制则不同,理论上来说,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只要被录取便可以入仕,这便从制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僚集团的垄断。

科举制,是门阀世家消失的制度基础,所以唐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对科举制非常抗拒,牛李党争便是由此产生的。

3、黄巢之乱和白马之祸

唐朝末年的黄巢之乱扫荡了全国的门阀世家;朱温的白马之祸将唐朝的官僚集团几乎全部埋葬。

从此,唐朝的世家大族从肉体上消失。但旧的走了,如果制度不变,理论上来说,新的世家门阀还会产生。

4、宋朝文官制度的建立

正是由于唐末藩镇割据,以及五代时期的“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使赵匡胤下决心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大兴科举,以文抑武,建立文官体制。

从此,宋朝的官僚集团几乎全部出自科举取士,世家大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因此,科技的进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是打破世家门阀垄断文化的基础。

宋朝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的建立,则使唐末从肉体上被消灭的门阀世家再无生长的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