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五子登科是哪五子(优秀20篇)

浏览

4001

文章

1000

古代中国的餐桌礼仪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上下五千年,当然没事也是相当丰富,那么你了解古代中国餐桌礼仪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古代中国的餐桌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1、餐桌摆设礼仪

每个人座位面前都摆有筷子、汤匙、取菜盘子、调味盘、汤碗、茶杯、酒杯等。

筷子:多使用柱形长筷。以往会以象牙、珊瑚制作的筷子作为地位的象征,不过,今日仿镶牙的塑胶筷子已相当普遍了。使用长筷子的原因是便于夹菜。

汤匙:多为陶瓷制。有时会备置搁置汤匙的汤匙架。

取菜盘:是盘缘稍高的中型盘子。有时准备两只。

深碗:开口较深的汤碗。 筷子文化十五忌

疑筷:忌举筷不定,不知夹什么好;

脏筷: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

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

抢筷:就是两个人同时夹菜,结果筷子撞在一起;

刺筷:就是夹不起来就用筷子当叉子,扎着夹;

横筷:这表示用餐完毕,客人和晚辈不能先横筷子;

吸筷:即使菜上有汤汁也不能嘬筷子;

泪筷:夹菜时不干净,菜上挂汤淋了一桌;

别筷:不能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

供筷: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

拉筷:正嚼着的东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撕,或者当牙签;

粘筷:筷子上还粘着东西时不能夹别的菜;

连筷:同一道菜不能连夹3次以上;

斜筷:吃菜要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吃得太远,不要斜着伸筷够菜。

分筷:摆筷子,不要分放在餐具左右,只有在吃绝交饭时才这样摆。

(二)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 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 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4、中餐的出菜顺序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

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

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

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交配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抬杠在古代是一种习俗?抬杠是怎么来的?

全文共 1947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人们说一个人喜欢“抬杠”,其实是一种并不好的形容,还有杠精等等词汇,都是在对一个人进行贬低。不过你知道这个词最开始其实只是一种习俗吗?在古代,人们有抬杠的习俗,那你知道这种习俗是什么样子的吗?为什么这种习俗后来会演变成一个贬义词,抬杠又是怎么来的呢,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抬杠是什么习俗

“抬杠”一词源于民间的一种风俗,在古代,人们总是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有些地方也通过举行一种叫“抬杠会”的花会来表示对元宵节的庆祝,这也就诞生了“抬杠”一词。

现如今,在北方如果发生争执拌嘴,我们通常叫“抬杠”。为什么叫抬杠呢?古代的元宵节有各种庙会,其中有一种奇特的“抬杠会”,有些地方也叫“撞官会”,或是“太平颤”。抬杠会上,众人抬着一个巨大的杠杆,杠杆翘起的一端安放着一只椅子。一个身穿红袍,头戴纱翅帽的丑官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这个丑官没有固定的台词,他即兴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然后引发争辩,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提问的和回答的有时还会互相争论、批驳,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这种互相争辩的对话形式,叫成“抬杠”了。久而久之,这种风俗流行于民间,人们便管类似这种故意找茬的拌嘴都叫“抬杠”。2、抬杠在历史上的演变

其实 “抬杠”不同于胡搅蛮缠的吵架,而是有逻辑性的。因此“抬杠”的人必须善于思考,并且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仅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抬杠是两个人抬着一个杠,杠上挂着东西,两人一起运送东西。在运送的过程中,两人合作必然有劲力的大小、人心的诚虚,在两人都精力充沛的时候尚能保持平衡,而时间久了自然有了懒惰的意思,于是便生出了矛盾。

这世间有很多人,“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自然不缺乏抬杠的人。诚然如是,仔细想想,在你的身边是否总是有这样的人:当你说月亮是白色的时候,他总会说月亮是蓝色的,当你说这件衣服很好看的时候,他总会说这件衣服特别难看。经常使人忍无可忍,令人摩拳擦掌,心中产生一股恨。你不禁想说,你到底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没错,它就是那个抬杠的人,要问他何以如此执着,实在是想不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大概是为了满足口头之欲吧,这种人现在也被称为杠精。

抬杠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之处,在古中国、古希腊、古欧洲和伊斯兰化之前的阿拉伯,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在战斗之前,双方会进行对骂,先争取嘴上的胜利。即使起不到实际的作用,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士气,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对方一定的打击。在对骂中,失败的一方往往会气急败坏,沉不住气,发动进攻,这样就容易被别人利用。三国演义中就有一段,诸葛亮骂死王朗,这是蜀军意外的收获,因为像王朗这样读圣贤书而又坚守仁义理智的人确实不多。3、抬杠的来历

「抬杠」由东北的「抬杠会」而来

如果我们看《旧约》,即会发现大卫王打败巨人戈里亚之前,乃是先有一场隔阵对骂,而后大卫王这个小孩子才抽冷子丢出他的石头。

如果我们读中国古代战争的章回小说,诸如《薛仁贵征东》、《荡寇志》……等,当会发现,在两军进入厮杀之前,主帅之间一定先有一场叫骂,而后骂输的一方,立即叫一声「废话少说,留下命来」,开始放马过来相杀。而这种情节绝非小说家的杜撰,正史里也有这样的记载。

另外,由英国的英雄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我们也可看出,当时的维京人和萨克逊人的「马尔顿战役」,两军也是先隔着黑水河对骂,而后才开打。

这种场面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凯撒大帝》里也同样存在。

耍嘴皮子,用难听的话对骂,乃是古代战争时「叫阵」的共同方式。但随着人类的继续发展,这种「叫阵」式的骂,开始被转化成一种仪式性的嘴巴较量,在特定的时间会被允许,在仪式性的嘴巴较量里,人必须嘴巴及心术干净、不得讲脏话、不得胡乱鬼扯等禁忌都告松绑。这是「嘴巴假期」。

在古代希腊,即有所谓的「抬杠」(Logomachy),那是一种「语词奸诈」(verbalsubtleties)的比赛。在这个时候,人们允许讲各式各样的脏话和乱话。

而在16世纪之前的英国北方,主要是在苏格兰,以及北欧,也有一种仪式性的对骂,它也是「抬杠」(Flyting Fliting),它由北欧字 Flyta变为古英文Flitan,然后再转成后来的Flyting。这也是一种讲脏话和乱话的比赛,为了激怒对方,甚至连造谣攻讦都可以被容许。例如,有个冰岛的主教即被骂成是「有九个私生子,但父亲却是他的助理」。这种「抬杠」,在北欧发展出了一种很独特的「斯堪底亚脏话韵文叙事诗」(skaldictirades of abusiceverse),从里面可以找到说脏话乱话的技术。文艺复兴时代,荷兰的批评巨人伊拉斯默士(Erasmus),有许多批评文章也用这种骂街的方式所写,莎士比亚的《驯悍记》里也有这种抬杠骂街的表达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欧洲古代宗教裁判官是如何审判异教徒的?全都是套路

全文共 1173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310年的4月5日,在法国南部的土鲁斯城大教堂内举行了庄严的异教徒审判仪式。按照审判步骤,裁判官首先是宣读了忏悔者的悔过书。宣读完毕后开始让忏悔者开始面向大众公开悔罪,并且表示会效忠教会。解析来就开始对忏悔者开始宣判了,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忏悔者”会被判处火刑,将其火烧至四。那么欧洲古代宗教裁判官是如何对异教徒进行审判的呢?程序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忏悔者”只要被宗教裁判官给传见了,那么就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从实招供”。他们必须要把涉嫌信奉异教的人全部都一一招供出来。至于受害者受谁指控的,受害人是无从知道的,若是一旦被指控了,那么罪名基本上就无法洗脱了,因为裁判官即是审判官也是保护告密者的人。审判官们总是会假定人有罪,即便是没罪也得给你安个罪名,除非涉嫌者能够找到足以证明他无罪的证明。审判官首先肯定是非常秘密的审问受害者,直到逼着受害者自愿公开承认自己是有罪的,那么异端判决仪式才会在教堂内举行。

公元1252年欧洲通过了准许使用刑具的规定,有了这个,裁判官就更加容易的逼取供状了。虽说在原则上,每一个受害者只允许受刑一次,但是这些宗教裁判官的套路很深,花招也很多,他们会声称后期使用刑具全部都是第一次的“延续”。只要受刑者不致流血或者死亡,所有被怀疑的对象都将受刑。若是证人也受到了怀疑的话,那么严刑拷问也是必不可少的。说白了,只要是有关的,全部都会受刑,哪怕是瞎说的,随便拉一个非异教徒的人,这个人也得被用刑。

很多情况下,受害者其实是无罪的,但是裁判官几乎个个都是杠精,而且都是那种高端杠,你是有理说不清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无罪的人也会被杠出个莫名其妙的罪名来。裁判官一旦被逼得供词,那么就会受到裁判官以及教会的依法审判,根据罪名的轻重开始定罪。惩戒轻犯的话也许仅仅只是需要做数次祷告或是去圣地进行朝圣一番,但是跟不肯悔改人的刑罚相比的话,那简直是一个天堂和一个地狱。那些不肯悔改的人不仅自己的家当要充公,而且可能连自己的小命也不保了。

这些宗教审判官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可以说是很丧心病狂的,他们所谓的宗教审判甚至连一个死人都不会放过,就算是有远走他乡的人,只要在教会的控制范围内,也是很难摆脱的。若是此人在很多年前与异教有关联的话,那么此人也会被追究。而且在当时,能够推翻宗教法庭判决的人只有教皇,不会有第二个人。而且即便是教皇推翻了判决,有时候裁判官对于教皇的异议也只是充耳不闻,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宗教法庭的本身其实就是法律。

所以在欧洲历史上宗教信仰时代,这是一段非常黑暗的历史。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到处金戈铁马,就连宗教自己本身也是非常可怕的。由于这种套路极深的审判制度出现,当年很多人都是死于自己仇人的密谋举报,或是栽赃罪名。而且一带就是一连串的蝴蝶效应,搞出一个又一个的连带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打仗为什么一定要打下城池再前进?不能绕过去吗?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反应国代战争的影视作品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已经看过不少了。在制定一条战争路线的时候,若是中途有城池的话,古人们通常会将城池攻克之后再前进,而攻打城池所消耗的时间个兵力也是非常多的,但是好处就是损失较少。不过这也让很多人就感到纳闷了,为什么一定要攻下城池后再前进呢?不能直接绕行的吗?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解释解释吧。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战争是谁都不想看到的画面,若是一旦开战了,那么肯定是要先攻下城池的。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从古至今,城池一般都是建立着交通主要干道上,如果想要以更快更有保障的方式去作战的话,那么打下城池肯定是必须的。

其次,城池再战争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古代人作战一处动就是几万人几十万的阵仗,而且战争时间也是比较久的,对于士兵们来说,粮草时每天的必需品,若是攻下城池的话,那么粮草将会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保管,再不及上也能够更加大方便快捷。而且在战术上,若是出师不利,退回城池还可进行防御战,进可攻退可守。

还有就是,古代的娱乐消遣很少,没那么多花花电子,而且军费也是个不小的开始。若是沿途攻克了城池,从城池中所虐多的财富是可以补充到军费当中的,为接下来的作战奠定更加稳定的基础。再把话说回来,古代的城池就一位着娱乐中心点,在那里士兵们可以进行更有效的修养。疗伤,逛窑子,喝酒娱乐等等,这些是能够很有效的提高军队士气的事情。

最后就是,若是绕过城池的话,那么城池内的敌方守军很有可能就会在适当的时候发起进攻,而这个时候自己的军队就会呈现出腹背受敌的趋势。在战术和战略上,若是军队腹背受敌了,那么这也差不多等于必死无疑了。因为腹背受敌的话,军队的士气会大幅度降低,导致整个军队兵败如山倒,即便是军队人数再多,遇到这种情况也很难控制。

所以说古人在打仗的时候都十分执着的攻克沿途所需要经过的城池,虽然说攻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也却是在战争中稳打的最佳方案。在古代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老祖宗们所考虑的可比我们现在所想的要更加全面了,毕竟乱世出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春秋时期已有男性美白化妆品 古代男性化妆品是什么样的

全文共 149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化妆品,这一点其实并不新鲜,但新鲜的是发现了古代男子使用的化妆品,而且是用于美白的化妆品,这就很让人好奇了,男性使用化妆品原本就并不多,在人们看来,不管是什么时期,都是女性使用化妆品要更多一些,但这次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男性化妆品改变了人们的认知,那究竟这是一些什么样的化妆品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中国春秋时期已有男性美白化妆品

最近一次由中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古队进行的考古工作,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刘家洼春秋时期的芮国男性贵族墓葬中,考古专家发掘出一只微型铜罐,里面保存着约6克左右的神秘残留物。

根据考古专家最新的研究表明,这种残留物以反刍动物体内的脂肪(牛脂)为基质,与碳酸钙颗粒相混合,通过相关科学仪器的检测与分析,证实这些神秘的残留物是反刍动物脂肪中的油脂。这是一种可以美白的化妆品,为古代男性专用。

可以说它的发现,被视为中国发现最早的男性化妆品,也是中国发现最早的脂质类化妆品,比《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时间早了1000多年。

与此同时,这种小型铜器多出土于贵族墓葬,代表着贵族身份,说明春秋时已有贵族阶层普遍使用化妆品。

2、古代男子使用的化妆品

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刘家洼春秋时期芮国遗址的一座男性贵族墓内,考古学家发掘出土了一件微型铜罐,其中保留了6克左右的残留物,非常神秘。

最新研究发现,这种残留物由反刍动物体脂(牛脂)作为基质,混合了一水碳酸钙颗粒,是一种美白化妆品。

具体来说,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电镜-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无机成分主要为一水碳酸钙,碳酸盐的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其来源于淡水环境;红外光谱、气质联用分析表明有机成分为动物油脂;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证明油脂来源于反刍动物体脂。

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男性化妆品,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面脂,比《齐民要术》记载的要早1000多年,将先民制作美容面脂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

同时,这种微型铜容器多出土于贵族墓葬,代表了贵族身份表,表明春秋时期的贵族阶层已经在普遍使用化妆品。

次卧,山西一处春秋时期的高等级贵族女性墓葬,近期也发掘出土了若干微型铜盒,对其内含残留物的科技分析,将进一步丰富对先秦时期化妆品应用的认知。

3、古代化妆品简介

化妆用品

粉是最基础的东西了,“六宫粉黛无颜色”。

1.粉有米粉(天然的)、铅华(水粉,糊状的铅粉)、紫粉、露华百英粉(爽身粉)、檀粉(有檀香的铅粉)、珍珠粉等。

2.胭脂类:花露胭脂(脸颊、唇)、玫瑰膏(玫瑰花瓣,研浆去杂压饼)

3.脂类:面脂(加入中药美白去皱)魏晋南北朝沿用到清朝;唇脂(口红,牛髓牛脂)

4.黛类:眉笔

5.洗面奶类:胰子、澡豆、化玉膏等

6.洗发类:沐(淘米汁)、泽(护发素)

7.美甲类:指甲花等

如何护肤?在古代有不少皮肤细腻的美女,文学墨客笔下的美人形容让我们心生向往,那么她们究竟是如何护肤的呢?

1.早晚盥洗的时候,取出少许益母草灰,投入面汤或者清水之中,兑和成灰浆,再将灰浆涂在脸上、手上,反复擦揉,一如今天女性使用洁面乳、洁肤乳的方式。这就是古代女子的护肤场景。

2.蜂蜜自古以来就是美白护肤的好食物洗头时在水中加入半勺蜂蜜,发质会更加柔顺。当 皮肤粗糙 ,干燥时将一勺蜂蜜涂沫到脸上,按摩后洗净。

3.当然除了用蜂蜜美白,还利用益母草灰去皱纹去黑色素,利用淘米水洗脸……一切都是身边自然存在的东西。

4.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女性,在临睡前都是要上一层薄妆,然后就带着这妆容过夜,而夜晚的薄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向面上、身上擦涂营养型妆粉。

在古代的社会,化妆品和护肤品的普及率其实比今人想象的高。古代的护肤品大多是当做保健品在使用,卖这些玩意的很多都是药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有房产限购令吗 古代房产限购令是什么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房产限购令,大家应该都知道,现在很多城市都有这个制度,毕竟是要限制很多有钱人买过多的房子,不然让那些并不是很富有的人怎么买呢?那么除了现代以外,在古代有没有房产限购令呢?古代的房产限购令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有房产限购令吗

翻阅史书可以发现,历朝历代针对“房产限购”,都有层出不穷的政策。但古代的“限购”政策和当下的“限购”相比,其出发点和目的,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多出于对政权的巩固,加强对百姓的管理,限制人口流动方便收税而采取房产限购令。

在西汉建立不久,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太后当政时,她曾颁布第一条“限购令”:“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二年律令·户律》)。翻译过来白话文就是说,你想再买一套房,可以,但你要买的房子必须紧挨着你现有的房子。这种只允许邻居间相互买卖房子的政策,大大限制了“多购”可能。

到了唐朝时期,统治者同样沿用了汉代“限购令”的做法。根据《唐会要》中的记载:“天下诸郡,应有田宅产业,先已亲邻买卖。”也就是说,买房不一定非买邻居的房子,但除了与业主定好价格签好合同,还得征得业主的邻居们同意。

2、古代房产限购令是什么样的

因为在西汉初年的时候政权刚刚建立,个人的土地私有化尚不明确。通常民众的宅基地都是朝廷统一给划分、分配的,一户人家只能够获得一块宅基地,为了便于管理和和稳定,政权朝廷并不希望出现土地兼并的现象。

同时,部分居民掌握富余的生产资料,获得大量的宅基地,而使得另一部分居民无安身之地,这样两极分化的现象同样也不是朝廷想要看到的。

于是,朝廷关于土地政策的方面更加严谨,朝廷给你划分的房子和宅基地,你当然可以有理由卖掉,但是在卖掉之后就不能够重新要求再次分配,并且,朝廷对于房子的购买的渠道一直持着严格限制的态度,你刚好想要买房子,你的邻居恰好要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比中彩票高不了多少,所以在这种严格的限购政策下,西汉初年的住房交易记录是非常稀有的。

除此之外,西汉关于人口和房产对应的手段"手实"和"举发",虽然简单、原始、粗暴,但是极其的有效。

"手实"就是指家中有多少人,住了多大面积的住房,要自己上报。如果一些人为了少交人头税和财产税,就会把数字往小了报,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朝廷早就想好了对应的措施,就是以重利诱使邻居检举揭发。因为朝廷一旦查到某家虚报数字是确有其,就会将这一家收监,家中的一半财产充公,另一半呢则会交给那个检举的邻居,用作奖励。

因此呢,为了保证邻居们能够互相的了解彼此,朝廷就必须将每一家牢牢的按在一个地方定居。所以,让买邻居的房子不仅仅是为了固定居民的家产,更是为了朝廷的管理。

唐朝之后,房子的买卖就更加"奇葩"了,买卖自己的房子、地皮,还需要经过原业主和原业主邻居、族人的同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真的存在过僵尸吗?有哪些历史依据?

全文共 369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僵尸,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看过一些反应咱们中国古代僵尸的电影了。僵尸是存在与我国鬼神文化中的一种生物,尸体千年不腐,最终硬化或长毛。如果遇到了阳气便会挺尸,然后会在夜晚到处害人,咬人。那么在我国的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僵尸吗?有哪些历史事件可以证实真实存在过呢?

先说个较近时期的,时间大概是1995年,府南河刚被改造前几年,有很多人跳河自杀,奇怪的是河水不深,水也不急,而一些人却不小心掉到水里淹死了,之后成都还盛传府南河闹僵尸!传言,掉下去的人并非淹死的,因为人被打捞上后发现身上有灼伤的痕迹,且非常严重,换句话说,人是被烧死的。当时坊间疯传,府南河中有僵尸,被军队用火焰喷射器全部烧死消灭。

后来还有传说,成都市考古队在武候祠附近挖到3具古尸,都是清朝的。由于监管出了点差错,1夜之间3具古尸不翼而飞!!后来又出现了僵尸攻击人的现象,专咬人头,没咬死的就变僵尸。最后是再次秘密出动军队,又用火焰喷射器烧死的。

由于传说的很广,终于造成社会恐慌,一些学校甚至进行辟谣,让学生不要听信谣言,不要害怕走夜路。

由于事情搞的很大,很多所谓有内幕消息的网友纷纷写出自己的经历。

一:有个当警察的兄弟和我说那年是有这么一会事,是真的。当时接到的命令是去安抚群众,晚上加班在城里跑,看到是没看到过,不过说没过几天在加夜班时看见几辆军车开近来,停在河边上,之后上面就叫他们把路封拉。他从一个同事说,看见拉几个军人把个东西抬上拉一辆白车上,知道的也就这么多。后来还有说是部队研究出了差错什么的~

二:舅舅是成都军区的XX长,他私下给我们说过这个事情。原话 “这件事不是你们想的那样。早就被列为军事机密了,不该问的就不要来问我!”他很凶的说``````````````

三:我当时是5年级哇...反正学校早上全校说这个事 。当时我晚上都不敢上楼也不敢一个人睡觉.我妈还哄我说:就算有,解放军叔叔拿火一烧就没了。后来好象是封锁消息了, 就没听到传了~ 国家好象就是因为这个事情才下达了10类新闻电视台不准报的命令的嘛。

四:这件事情,我是真正的有印象噢 那时候我还是读小学,反正年龄还比较小. 家长说有僵尸,喊不要到处乱跑...后来又听说抓到了,是美国制造出来吓我们中国政府的... 由于消息实在太少,后来这件事也被人们渐渐淡忘...

五:这件事是真的!!!我是成都的,那时我在上初中,晚上我和4个同学还专门到北门大桥去玩!!!晚上12点左右,我们听见河堤上有声音,但是由于树木挡住了什么都没有看见,但是有很重的喘气声。我们就突然想起传说有僵尸,大家还说下去看下。有个胆小的说什么都不下去,就在这时候走过来几个警察,问我们在干什么,说什么现在这里不安全叫我们马上回家,我们给他们说下面都声音可能是僵尸时,他们没有不相信的表情,对望了一下。一个就开车走了,那几个送我们上大路。几个警察在走的同时还在不停的东张西望。那个时候我就知道僵尸是真的事情了!

至于解放军非正式渠道解释了所谓僵尸咬人事件:据成都军区流传出来的说法,95--97年成都根本就没有什么僵尸,都是传神了的。 事情是这样的:龙泉驿平安乡一姓林人家,他家狼狗得了狂犬病后,把喂的猪咬死了。 姓林的这个男的把狗咬死的猪拿来全家人吃了。当晚,全家人发病,发病症状,全身发热皮肤发红,见人就咬,两个小孩和一老人被咬伤。

二日,亲戚和邻居带领下来成都看病,在武侯祠附近林家再次发病,见人就咬,多人被咬伤。起初,被咬伤的人并不知道会传染,被感染者有的死了,有的一发病又继续咬人。 最后,成都发现了几具被咬死的尸体,被传说是僵尸吸血,还上了商报。

武侯祠咬人时间,被传说是成都府南河出现僵尸,上了电视。 因为病者身冷,穿得厚,穿得多,还被说成了清朝僵尸。 消息传开,闹得成都沸沸扬扬。成都军区用了大量的人员来处理此事,后来才慢慢平息。 这个病,被龙泉当地人称为是疯猪病。

不过,很快有专业网友进行驳斥。

首先世界上只有疯牛病,压根就不存在疯猪病。至于狂犬病的传染方式,基本都是被咬或者被抓伤刺破。至于吃疯狗,原则上也有可能会感染狂犬病,但必须生吃,不能加热,不然病毒很快会死,显然不会有这样吃生肉的人。

狂犬病毒暴露在空气中,十几秒就会死亡,所以如果狗死了,唯一让病毒不死的方法就是立即冷冻,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更况且,狂犬病虽然致死率高,但传染率很低,绝对不可能说是全家一起发病情况,也不可能说咬到谁以后就立即让别人也发病。

最后,狂犬病毒是由一定的潜伏期的,绝非被咬到第二天第三天就立即发病。

僵尸并不神奇

其实,就今天来看,以上的所有说法,都有一定的科学解释。

首先我们分析古代的传说。

古代的僵尸死而不僵,甚至多年后开棺都没腐烂。古人认为和坟墓风水和死者没咽气有关系,其实也有一定道理。

大家都知道,人死后,遗体的腐烂是绝对的,无论如何防腐,最终尸体都会烂掉。就比如著名的列宁。在100年前苏联防腐专家虽然使用了种种的当时先进防腐技术,却并不成功。现在列宁的身躯已经部分腐烂,仅剩一个头颅还能展出了。

不过,近代防腐技术下,包括毛主席在内,斯大林,乔巴山,胡志明等遗体目前都保存较好,腐烂的情况非常轻微。

而埃及的木乃伊干尸,中国马王堆湿尸,西方一些所谓圣徒的遗体,俄国西伯利亚冻土的尸体,至今也保存比较完好!

对于很多古人,在下葬之前往往需要停灵很久,当时仵作出于防止尸体腐烂的考虑,往往会使用一些防腐措施。如果防腐措施得利,就有可能出现尸体长时期不腐烂的情况。当然这种事情仵作不会主动说明,就被一些后人误认为尸体成为僵尸了。

而对付古代贵族下葬,往往也进行防腐措施。诸如马王堆的女尸就是泡在液体中的。液体可以有效隔绝空气,本身也是防腐剂,导致尸体长时间不会腐烂。

这些墓葬被后人发现,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往往也被认为僵尸。

另外,一些自然界误打误撞的防腐行为,也会导致尸体不腐。

一些尸体下葬的土地,可能是冻土。在低温的情况下,细菌活动被抑制,导致尸体不腐。

一些尸体下葬的土地,则是没有水分的干土。在干土中,尸体如果水分瞬间被蒸发,等同于干燥处理,自然也不会腐烂。

等有一些误打误撞的情况,诸如一些因为药物中毒或者服毒去世的人,药物对身体内的细菌起到抑制作用,也可能造成尸体长期不腐烂。

总之,偶尔出现一些尸体不腐的现象,属于正常现象,和所谓僵尸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不过从现象上来看,尸体确实僵了。

至于古代传说中,棺木中僵尸移动,甚至坟墓中僵尸的移动,也有一定科学道理。

古代的医疗水平比较差劲,现在的一些休克,重度昏迷,假死等往往被当作已经死了。在古人看来,没有脉搏,没有呼吸(其实还是有微弱呼吸)就是死人。所以,有可能存在一些人,尤其是老人其实并没有死就被移入棺木的情况。随后如果这些人醒来,就不可能避免的移动自己的姿态,甚至推动棺木的情况。

而外面的人发现棺木里面有响声,或者多年后开棺发现尸体不是下葬时候的样子,就惊恐的认为出现了僵尸。

其实,这也是自己吓自己。

另外即便不是假死,上文说了古代往往停灵很久。如果天气炎热,往往尸体在棺木中就出现腐烂现象。人体内脏腐烂的最快,一旦腐烂就会出现大量气体,这种提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冲破身体拍出来,类似于活人的放屁。如果在棺木中尚且在祭祀中,外面的人就会听到这种声音,甚至震动,一些人就又吓得半死,以为尸体复活了。

看来,古代所谓僵尸传说很容易解释,那么近代呢。

清代僵尸如袁枚的《子不语》都是民间神话传说,荒诞怪异,没有丝毫可信度可言,类似于聊斋志异而已。

而所谓湘西赶尸,则是另外一回事。

传说中,湘西的尸体可以在术士指挥下自己移动,其实压根就是假的。湘西一代自古贫穷落后又封建思想严重。湘西沅江上游一带,地方贫瘠,穷人多赴川东或黔东地区,作小贩、采药或狩猎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岭,山中瘴气很重,恶性疟疾经常流行,生活环境坏到极点。除当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所以,外出死亡的湘西人是很多的!

一旦死后,湘西的封建传统又是所谓叶落必须归根,绝对不能葬在外乡,不然永远是孤魂野鬼。客死异地的湘西游子,一定要入葬祖茔;孝子贤孙必得搬丧回籍,亲友相知也都有资助此事的义务。

不过,湘西是所谓十万大山,很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赶尸是以沅陵,泸溪,辰溪及溆浦这四个地方最为盛行,这几个地方很多道路根本就无法运输棺木,而马帮出于晦气因素一般也不可能搬运尸体。迫于无奈,当地以运输尸体为生的所谓赶尸人,只能自己背尸穿梭于山野中。

赶尸人将尸体穿着整齐,还喷上一些防腐作用的药水,然后背负在身上爬山。由于白天怕惊吓到路人,他们一般晚上行动,而且基本都身穿黑衣或者青衣。当年的人很忌讳遭遇运输尸体的,所以赶尸人一般一路行走一路打锣或者喊叫,让路人提前回避。

尸体虽然轻,一般也有几十公斤分量,一般一个人是背不了多远的,必须两人轮换,一个打灯在前,一个背尸在后。

由于尸体穿的比较鲜明,而赶尸人穿的是黑衣,尤其在黑夜中远处看过去,往往觉得尸体是在自己移动,准确的说是跟随者前面那个打灯的赶尸人移动。赶尸人自己也不可能主动却解释这些!

这样一来,以讹传讹,很快就变为所谓用法术赶着尸体前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骑兵战斗力非常强大,为何步兵作战的时候不去砍伤马腿呢?

全文共 1363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冷兵器战争中,步兵骑兵是军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战斗的胶着状态下,是需要步兵进行拼杀的。然而往往一场战争的胜利就取决于骑兵的冲锋来一锤定音。因此骑兵部队在古代长期以来都是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军队。

古代骑兵在平原上跑起来,就跟现代坦克般的存在,步兵再多也难以抵挡住的。如果步兵三三两两就去抵挡,在骑兵眼里和平时训练的木桩子没两样,一刀下去分成两半。

古代步兵对骑兵一般只有两种打法:长枪阵或者弓箭阵,前者让你近身就变成糖葫芦,后者压根不让你近身,直接让你变刺猬。而对于一个骑兵来说,马就是他的双腿,马就是战机,马就是速度与力量。古语说得好:射人先射马,马倒了,人也就剩半条命了。

但实战并不像从电视里看到的那些场面,往往比你想的往往要凶残,复杂得多。骑兵的特点是速度快,冲击力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多数时候两军作战并不像你想的那样是摆开阵势,忽然对冲,一片混战无所不用其极

骑兵机动性很强,他们对付步兵往往是以出奇制胜,不会让你有大多的机会去限制他们的冲锋。而有很多人提出,步兵遇到骑兵,只砍马腿不就“一劳永逸”了,而且古代我国岳飞对付“铁浮屠”,大唐陌刀兵都有这样的战例,让骑兵损失巨大。

确实步兵对付骑兵砍马腿是很好的方法,骑兵的机动性让他们有很多优势,但如果马腿受伤,骑兵的冲击力就成为自己丧命的原因。所以对抗骑兵只能依靠严密的防守,寻找杀伤马匹的机会,只不过这样的机会很难获得。

如果等骑兵真靠近了,还来得及砍马脚?如果失手了,那么不被敌军集群骑兵刺死,也会被乱马直接踩死。骑兵的兵器相对来说是比较长的,骑兵居高临下,视野开阔,骑兵的兵器最起码要在马上能够得着敌人的脖子。

所以当步兵和骑兵短兵相接时,根本就来不及砍对方的马腿,就可能已经被敌人砍了脑袋,或者串了冰糖葫芦了,步兵砍马腿的机会转瞬即逝。再说马腾跃的高度和速度比步兵的要快好几倍,就算马从步兵的身边疾驰而过,步兵根本反应不过来砍马腿,马早就跑远了。

步兵要砍马腿的兵器长点可能杀伤力更大,但不灵活,兵器短了,虽然杀伤力相对小,但灵活机动性高。所以步兵拿的武器太短小了追不上马,武器太笨重了操作不灵活。在兵器上讲究的是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巧。所以砍马腿特别讲究技巧,所以兵器也不能太长。

战场上骑兵的出现大多是成集团的冲锋,在冲锋而来的骑兵部队中砍伤马匹可能是痴人说梦,首先冲击力就不是步兵可以对抗的,即使躲过冲击,要在冲锋的骑兵中砍伤马匹,就如同在穿梭不断的车流中插小广告一般,大多是九死一生,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就是主角。

所以步兵对抗骑兵,砍马腿虽然确实有效,但实施起来很困难。在古人的智慧下就出现很多对会骑兵的装备发明,拒马就是预防骑兵最主要的办法。除了借助工程之外,步兵还可以用自己的强大防御对抗骑兵的冲击,只要挡住骑兵的冲击,就是步兵最好的下手时机,但前提是要将骑兵限制在狭小战场上。

因此古代战场上砍马腿其实是迫不得已的事情,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做的。因为这需要步兵极大的必死勇气,而且成功率也并不高,你跑过去可不是一砍就能一个准!

而像陌刀兵那样,将砍马腿作为一种兵种战术的部队少之又少,因为这不仅需要武器非常精良:著名的陌刀,就连手持陌刀的士兵个个也都是身经百战,体格健壮的勇士,因此陌刀兵也只是大唐的少数精锐而已,而不是每个步兵都有能力去砍马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的官员也要考勤吗?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会遇到学生会的出席者。下班后,工作单位将有自己的考勤系统。你有没有想过考勤制度会被用来限制古代官员的工作?古代也是如此。每个朝代都有关于官员迟到的详细规定,而且比现代的考勤制度更严格。他们的迟到不像扣款那么简单。

(互联网图片)

让我们先看看古代官员通常早上几点去上班,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早于早上8点。在古代,官员们遵循“鸡鸣意味着工作”的传统。这个时间段是“石矛”,即早上5点到7点,所以出勤被称为“毛毛”。考勤人员有一本“插座簿”,当他们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他们必须说“是”,这叫“茅颖”,或者用自己的名字签到,这叫“华茂”。

“清、申、秦”是古代官员的基本原则,“秦”的最低要求是按时上下班。每个朝代的工作时间没有大的变化。例如,清朝规定工作应该在春夏下午4点完成,秋冬下午3点完成。古代官员一天的总工作时间与现代官员大致相同,即从早上67点到下午34点,不包括中午休息时间,总计超过8个小时。

(互联网图片)

在现代,人们厌倦了工作中的会议。在古代,官员在工作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会。会议的关键点很多,一起工作的同事彼此都很熟悉,谁也没有一眼就到了。如果有人迟到或旷工,古代法律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在唐代,有一条法律规定“官员不得无故上班”。也就是说,国内外的官员都不应该去工作。如果他们旷工一天,他们将被20根小木板棍打,每三天加一根。如果他们缺席25天,他们将被用100块厚木板殴打,如果他们缺席35天,他们将被判处一年监禁。在军事城镇或边境地区工作的官员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

当然,在古代,不去上班或无故迟到的人会像现在一样扣款。当唐玄宗规定“文武官员参加会议,如果他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参加,他们将得到一个季节的工资”。当我到达唐肃宗时,“朝鲜参与皇宫是不合理的,我在一月赢得了我的薪水”。想想看,这比现代扣款的惩罚要大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介绍

全文共 322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数学,像天文学和其他许多科学技术一样,也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毫不夸张地说,直到明朝中叶,中国在数学的许多分支领域都遥遥领先。中国古代许多数学家曾经写过许多著名的数学著作。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都是因为这些古籍而流传下来的。这些中国古代数学名著是了解古代数学成就的丰富宝库。

例如,已知最早的数学著作《周易suan经》和《九章算术》都是公元前后的著作,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能够将2000年前的数学书籍传播到现在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起初,人们通过复制来学习,并将他们的数学知识传给下一代。直到北宋,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数学书籍开始出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数学书籍。现存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南宋五书《周易suan经》和《九章算术》更是珍贵的文物。

从汉唐到宋元,历代都出现了著名的计算书:有的是用中国传统方法对现有的计算书进行注释,在注释过程中又提出了新的算法;或者写一本新书,创新,创新。这些流传下来的古代数学书籍汇集了各个时代数学家的劳动成果。它们是历代数学家留下的宝贵遗产。

《数学十书》是指汉唐之间1000多年间的十部著名数学著作。它们是隋唐时期的国子监数学教科书。这十本书的名字是:Suan经,九章Suan经,道经,曹无经,孙子经,夏侯阳经,章丘见算经,五经算经,计古算经,徐书。

在这十本书中,suan的《周易》是最早的。我不知道是谁写的。据考证,它写于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周易·suan经》不仅是一本数学书,更确切地说,它是一本讲述当时一个天文学派的故事的天文书,《盖天论》。就数学内容而言,这本书记录了使用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天文计算,以及更复杂的分数计算。当然,不能说这两种算法直到公元前一世纪才为人所知。这只能说明,周坤算声是一个比较早就记录在已知数据中的。

十本书中最重要的一本《算术九章》全面完整地介绍了古代数学的各个方面。它对中国古代数学未来发展的影响就像古希腊欧几里得(约330-275)元素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一样深远。在中国,数千年来它一直被直接用作数学教育的教科书。它也影响了外国。朝鲜和日本也把它作为教科书。

《九章算术》也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只是西汉初年著名数学家张苍(201-152)和耿寿昌等人对其进行了增删和补充。《志》虽无《九章算术》之称,但有许尚、所撰《算术》,故有人推测其中可能也有许、杜的著作。1984年,湖北省江陵张家山西汉初年墓出土了《算书》。据估计,这本书比《算术九章》早完成了一个半世纪。其内容与《算术九章》非常相似。有些《算术》和《九章算术》的句子基本相同,这说明这两部书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可以说,《九章算术》虽然有些算法可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存在,但经过长时间的多次修改,逐渐形成。正如书名所反映的,这本书分为九章,收集了246道数学题。连同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被分成九类,每一类都被视为一章。

从数学成就来看,首先要提到的是,这本书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四点算法和比例算法。这本书还记录了解决各种面积和体积问题的算法,以及用毕达哥拉斯定理测量的各种问题。《算术九章》最重要的成就是在代数方面。这本书记录了平方根和平方根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它有一个一般二次方程的数值解(第一项的系数不是负数)。还有整整一章是关于联立方程的解,这和中学里说的基本相同。这比欧洲的类似算法早了1500多年。在同一章中,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录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算法。

《九章算术》不仅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欧洲中世纪,《算术九章》中的一些算法,如分数和比例,可能被引入印度,然后通过阿拉伯进入欧洲。另一个例子是“盈余和赤字”(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插值方法),这在早期阿拉伯和欧洲数学著作中被称为“中国算法”。现在,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科学著作,《算术九章》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

《经算十书》中的第三部是三国志中刘徽(约225-295)所写的《经算岛》。这本书告诉我们,基准是用于二,三和最复杂的是四个测量,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测量。这些测量数学是中国古代非常先进的制图学的数学基础。此外,刘徽对《算术九章》的注释也很著名。一般来说,这些注释可以看作是《算术九章》中几个算法的数学证明。刘辉的《包皮环切术》开创了中国古代计算圆周率的一种重要方法(见本书第98页)。他还首次应用极限的概念来解决数学问题。

《清算书》的其余十本书也记录了一些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例如,《孙子兵法》中的“物不知数”问题(同余公式的解法见本书第106页)和张秋《孙子兵法》中的“百鸡问题”(不定方程问题)都很有名。然而,吉谷·苏静求解三次方程的方法,尤其是用几何方法列出三次方程的方法,也是非常独特的。

作曲技法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作品。不幸的是,这本书大约在公元10世纪唐宋之间丢失了。宋代出版《经算十书》时,他们用当时发现的另一部计算书《命理志》来编数。祖冲之的著名著作《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记录在《隋书律历》(见本书第101页)中。

经典计算十书中使用的数学术语,如分子、分母、平方根、发行者、正、负、等式等。,其中一些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

从汉到唐,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国古代数学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公元10至14世纪)出现了新的发展。从中国古代代数的迅速发展、数学著作的数量和成就来看,宋元时期的数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代数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特别是在13世纪下半叶,秦(1202-1261)、(1192-1279)、杨辉和朱世杰四位著名数学家在短短几十年间相继出现。所谓宋元典籍,是指流传至今的四大家的数学著作,包括:

秦《九章若干书》(公元1247年);

圆海镜(公元1248年)和义段(公元1259年);

杨辉的《九章算法详解》(公元1261年)、《日常使用算法》(公元1262年)、《杨辉算法》(公元1274-1275年),

朱世杰的《数学启蒙》(公元1299年)和《玉娟四鉴》(公元1303年)。

《数论》第九章主要讲述了两个重要的成果:高阶方程的数值解和一阶同余方程的解(分别见本书第119页和第110页)。书中的一些问题需要10阶方程的解,而一些问题有多达180个答案。《测圆海镜》和《一古衍端》讲述了宋元数学的另一个成就:天元书(用代数方法列方程,见本书第121页);它还讲述了由直角三角形和内切圆构成的各线段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代数中一种独特的几何图形。杨辉的书讲述了宋元数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实用数学和各种简单算法。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为珠算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朱世杰的《数学启蒙》确实是当时的启蒙教科书。它一步一步地从浅到深,直到在数学上相对先进。《四玉娟简》记载了宋、元数学的另外两个成就:四元法(解高阶方程见本书第123页)和高阶等差级数及高阶差分法(见本书第131页)。

宋元典籍中的这些成果与西方的类似成果相比较:高阶方程的数值解法比霍纳(1786-1837)方法早500多年,第四纪技术比贝佐斯(1730-1783) ①早400多年,高阶差分法比牛顿(1642-1727)等早近400年。

宋元典籍中记载的辉煌成就再次证明,直到明朝中叶,中国在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都遥遥领先。

宋元以后,明清时期也有很多算术书。例如,在明朝,有一本著名的书,《算术统一》。这是一本关于珠算的畅销书。进入清代后,虽然算书数量众多,但像《十经算书》和宋元算书这样伟大的成就却少之又少。特别是在明末清初,许多数学书籍介绍了西方数学。这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现代科学时期后中国科学技术的逐渐落后,也反映了中国数学逐渐融入世界数学发展大趋势的过程。

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中国数学曾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但在近代才逐渐落后。我们坚信,通过努力,中国的数学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古代著名的马有哪些?解密中国史上5大名马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战场上,战马是必不可少的,古代的英雄豪杰,每一位在战场上拼杀的英雄们,都会希望自己拥有一匹宝马,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更强大的战斗力。可以说一匹好马的作用,完全不逊于一柄趁手的兵器。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5匹脍炙人口的名马,你都认识吗?下面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给大家揭晓。1、乌骓

项羽在历史上被誉为第一猛将,号西楚霸王,他的马自然也非凡。根据史料记载,项羽的乌骓是一匹黑色的马,在项羽驯服乌骓之前,乌骓还是一批野性难驯的野马,很多人都想征服它,但都失败了。

后来“力能扛鼎”的项羽也想试试自己能不能驯服这批高大威猛的骏马,项羽骑上乌骓后,乌骓便产生了强烈的反应,载着项羽一路狂奔。后来项羽抱着一棵树,两腿夹住了乌骓。没想到连树都被乌骓连根拔起,可见乌骓力道之大,不过最终还是被项羽制服了。2、赤兔

在中国历史上,要说最有名的一匹骏马不是乌骓而是赤兔。这也是因为赤兔马曾跟过两名声名赫赫的猛将,一个是吕布一个是关羽。《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布有良马曰赤兔”,更有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见赤兔确实是匹好马。

后来吕布被曹操所擒,赤兔马便又落到了曹操的手里,正所谓“宝马赠英雄”,曹操为了收服关羽,不惜将赤兔赠给了他。可惜关羽还是骑着赤兔马奔大哥刘备而去,令人唏嘘。3、的卢

在三国时期,除了赤兔以外,另一匹就是刘备的坐骑的卢马了。在正史上记载,的卢马是刘备的徐州被吕布夺走后而投奔曹操的这段时间内由曹操赠与刘备的。

没想到三国时期最有名的几匹骏马,竟然都是曹操给送出去的,而且最后还都聚在了蜀国。不知道的卢和赤兔是否有赛跑过,到底谁更快一些。可惜历史上并无记载,而我们也只能凭空猜想了。

的卢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之惊艳了,当年刘备被追杀至檀溪的悬崖无路可走,的卢竟然背负着刘备一跃数丈成功带刘备脱险。4、绝影

要不怎么说曹操有“马缘”呢?三国除了最有名的赤兔的卢以外,还有一批名叫“绝影”的好马,这匹马正是曹操坐骑。不过很可惜的是,绝影并没有跟曹操多长时间,在很早的时候就因公“牺牲”了。

《魏书》记载:“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世语曰: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

当年在讨伐张绣之战中,曹操中计被围仓皇逃走,正是绝影护送曹操一路窜逃,可惜自己身中数箭死掉了。绝影不仅是匹快马,更是匹忠马。5、飒露紫

这匹马是李世民的周家,非常的有名。《旧唐书.丘行恭传》记载,,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邙山的一次交战中,和随从将士失散,只有将军丘行恭一人紧随其后,突然一支箭射中了李世民的坐骑飒露紫。但是飒露紫并没有倒下,而是载着李世民回到营地后才倒下。这样的忠马实在是太难得了,因此也非常具有知名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皇帝死后停尸很久,如何保证尸体不腐?

全文共 186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人死之后,尸体就会慢慢腐烂,尤其是天气热的时候,腐烂的就更快,所以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人死之后自然是要尽快下葬,这也是一种让他们入土为安的思想。但是在古代,很多皇帝死后并不能马上下葬,往往会停尸,而且停尸的时间还很久,难道古人就不怕尸体腐烂了吗?他们有什么办法保证尸体不腐?

古代和今天不同。古代除了比如回族等少数民族讲究速葬以外,汉族丧葬都不是立即葬的。

古代人死了以后,家属要按照三个步骤来做:丧礼、葬礼、服丧。期间步骤繁杂,一句话说不清楚。但人死了以后,装裹好了是不会迅速安葬的。一般先要停尸2天,第3天或者第4天才会装入棺木。随后安葬时间有不同,很多穷人家折腾不起,第2天就下葬了。但富人家甚至可以停灵“七七”即49天后下葬。

除了以上的流程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能在当地安葬的。古人讲究死了以后一定要埋在故土。所以人死了以后,就要长途将棺木运输回到老家。

古代运输不便,往往就要1个月以上,有的甚至好几个月。那么,问题来了,这里不谈几个月,就算是几天时间,如果是盛夏的话尸体如何能够保存的住?这就要看仵作的本领了。

所有的尸体,除非冬季或者第二三天就下葬的,一般仵作都要进行简单的防腐处理。最常见的就是使用石灰放在棺木中。石灰会吸收棺木中的水分,减少尸体腐烂的速度。通常时间较短就要安葬的,放石灰就足够了。

如果下葬等待时间较长,仵作就比较麻烦。一般需要仵作为死者用药水擦拭身体,这些药水可以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同时,棺木里面的石灰量要比较大,有时候还有草木灰、云母等干燥物。

另外,既然要长时间停灵,对于棺木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木质较高的棺木,保证遗体和外界基本是隔绝状态,以避免腐烂。但其实无论怎么做,仵作只能减缓尸体的腐烂而已。

正常来说,普通人家到下葬的这段时间,仵作这些手段就足够了。如果真正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的,自然也有别的办法。

至于皇上死了,因为要国葬往往需要停灵很久。这样就要给予最好的防腐准备。其实,防腐好不好也是没人知道的。因为皇帝的棺木基本都是金丝楠木,埋在地里可以几千年不腐烂,包裹严密。即便皇帝已经在棺材里面烂掉了,外面也发现不了。

除了外棺以外,通常里面还有一个内棺,双保险的,连臭味都出不来。

古代帝王停留时间长的原因有三个:

原因一,皇帝去世后都有一套隆重的丧葬礼仪,例如清朝,皇帝死后首先要在乾清宫停灵,时间每个皇帝都不一样,不过最短的都有11天;之后移到殡宫,这个时间又会比上一个时间长,最短的都有一个月;最后才能移到陵墓。

原因二。政治目的,有的皇帝去世的早或者说突然,如果这时候大家知道了皇帝去世,可能会动摇军心,甚至可以说是给敌人偷袭的机会,所以会先隐瞒不告知大家,等政局稳定了才公布,然后入殓。

原因三,陵墓未好,这个和第二个是一样的,像如果现在去世的是一个很年轻的皇帝,他会那么早早的就建陵墓了?

停留这么长时间他们又是如何保持不腐烂的呢?

冰块防腐,是指在冰窖内储存大量的冰块,等皇帝驾崩以后,就会把皇帝的遗体移入冰窖内,等到入殓仪式全部结束后在从冰窖内移出下葬,这个方法和我们现在的冰柜是一个原理,去过北京,看过毛主席遗体的人就知道了。

摘除内脏防腐,这个方法有点残忍,但是功效是有的,因为人死后最先腐臭的就是我们的内脏,如果你先把它摘除了,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确保尸体腐烂速度变慢的,之后你在用二次防腐技术,那么真的可以很长时间确保尸体不腐臭了。

棺椁防腐,就是指制作棺材时找那种具有防腐作用的木材,遗体躺在里面可以保证很长一段时间不腐烂,不过这种木材极其私有,因此非常珍贵,所以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当然啦,这对于皇帝而言都是小儿科了。

黍酒沐浴,这个是有专门人负责的,他们在知道皇帝驾崩以后就会事先准备好用郁金香草煮出的香汤和用黑黍酿的酒,准备好后就会先给皇帝的遗体进行沐浴,即用香汤浸泡尸体,沐浴好后,再用黑黍酿的酒给遗体擦洗,这个不仅是对全身进行擦洗,连头发也是要擦洗的。

香汤的目的是为了洗去皮肤表面的污渍,让遗体仪容尽可能的保持鲜亮色泽。酒精大家都知道他有抑制细菌与真菌的生长繁殖,所以用酒擦洗遗体后在入棺材,这样酒精的发挥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耗棺材内的氧气,在短时间内可以建立一个无氧的环境,使尸体腐烂时间变长。

水银浸泡防腐法,这个方法和上面介绍的黍酒沐浴法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把酒换成水银,水银大家都知道里面含有汞,汞具有防腐作用。

以上几个是古代帝王采用的比较多和有效的防腐方法,除了上面几个还有死后穿金缕玉衣,用玉石陪葬等等方法,只是效果可能没有以上的长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婚房礼仪

全文共 189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一个优良传统。贺喜是最经常发生的社交活动,我们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混纺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古代婚房礼仪

我国传统婚礼大致可以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一:婚前礼

1.嫁妆、聘礼、婚服的准备(即纳征)。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女方接受聘礼。接着女方便要开始准备嫁妆。最主要的嫁妆为缝被子,必须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须用红线缝,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缝制的时间须在农历的9月,不能在10月。忌寡妇或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缝被子,以免给新娘带来厄运。新娘所穿的婚服,都应该是全新的,如果陈旧,新人便有不贞之嫌。此外,婚服忌讳单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

2.婚房的准备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礼节中称为“铺房”,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并备礼前来暖房。既为洞房,风水非常重要,不懂风水仅凭自己喜欢,容易给以后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洞房最好选择在光线明朗,空气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颜色不要五花十色,这样做容易发生婚外情。⑶洞房的窗台勿挂风铃,容易使新娘神经衰弱,头晕心烦。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内外之横墙下,夫妻易发生口角。⑸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二:正婚礼

1.迎亲时的礼节禁忌(即亲迎):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2.新娘的礼节禁忌:

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3.新郎的礼节禁忌: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这样可以早生贵子;新郎家中迎亲时,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新娘进门,忌冷清,且头挂鞭炮忌“头数”太少,如果新娘还没等进夫家门,鞭炮断了声,造成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民间还认为鞭炮是“崩崩邪气”,越是大喜的日子,恶鬼越会来捣乱,必须及时的把它赶跑。

4.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三:婚后礼

1.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回门”须在当天日落前赶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回来,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给女方家带来晦气。

2.新婚四个月内。忌新人在外面过夜。

禁止参加任何的婚礼丧事。忌用新娘的镜子照别人,因新娘的喜气比较重,用镜子照別人,会让新娘的福分流失。

婚礼,古今中外,都被视为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古人认为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这“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问名、纳吉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男女婚配前双方不能相见,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代人的婚姻只保留了纳征、请期、亲迎这三项。婚礼仪式礼节传承到现在,每个人都梦想着拥有一个难忘的婚礼。在婚礼上,准新人们希望自己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宾客们则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即将踏上幸福列车的新人。虽然有些禁忌礼仪已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但终归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这些礼仪,无论是对新人还是对宾客,都是值得借鉴的。

古代婚姻讲究的六礼,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婚姻法,和现代一样都是出于对婚姻的重视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虽然“六礼”大部分深受中国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换个角度,也有它所积极的一面。比如:男女双方在婚配前不能单独相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虽说在现代屡遭非议,但在以前,却避免了男女因婚配年龄较早造成的无知与轻率,有利于婚姻的稳定长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为什么四川在古代经常被屠城?四川被屠城原因揭秘

全文共 1603 字

+ 加入清单

屠城这种事情,听上去其实是非常残忍的,而战争的残酷更是让人难以想象。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屠城的事情,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在这本身就不多的事件中,却有两次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今天的四川。为什么四川会经常被屠城?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为何要将四川屠城,结果又是如何的呢?

中国历代皇帝,对于反抗者与被征服的异国、异族的屠杀,向来是极其残酷的。

这种屠杀,往往不限于失败的反抗者和被征服的异国、异族的首领、官员与军队,而是随心所欲地扩大范围,因此每一场战争中,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被杀。记载皇帝的军队对无辜百姓野蛮屠杀的文字,虽时隔千百年,读来仍血腥四溢,令人惊惧。

为何要屠城,看看正史中的记载

上古时代的百姓在战争中如何惨遭屠戮,缺乏文字记载,到了战国与秦汉时期,开始有了屠杀百姓的记录。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说:秦国是一个摒弃礼仪、靠献上敌方首级立功的国家。

谯周在《集解》中解释说:秦国采纳商鞅的建议,将爵位制定为二十个等级,按照军士在战斗中斩获敌人的头颅多少授爵。因此,秦军每次战斗获胜后,便将占领地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统统杀死。因杀人有功而受赏的数以万计。天下人都称秦国是靠献首级立功的国家,都因此而憎恨它。

屠城不是按照民族来划分的,而是在征服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判断的。

一般是一个地区如果出现反复的叛乱,则可能会被屠城,还有一种情况是守城者意志坚定,为了后面的征服顺利,则可能会采取比较残酷的措施,因为一旦你放弃对坚定守城者的处罚措施,那么后面守城的很有可能都会坚守不降(因为即使这样最后也不会死)。

所以一旦坚定守城,则很有可能在城破后被屠城。扬州十日就是很好的例子,因为满清需要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来摧毁江南士绅的防线,当然,在第二次下达剃发令之前,江南地区在扬州十日后,的确是势如破竹的被攻破和接收。

比元朝更能屠城的,便是满清

像朱棣靖难起兵之时也有过屠城,而朱元璋在攻打陈友谅的时候也有过屠城,这都是战争中的手段,可能有严厉扩大化的。也有规模小的,但是不能以民族来论,因为毕竟古代和现代民族概念上是不一样的。

然而就国内来讲,屠城的成就能比得过元朝的便是满清。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

一场场屠杀惨绝人寰,死者无不以数十百万记。他们用屠杀征服汉民族,逼汉人剃发。之后,被征服后的汉人,逐渐习惯了女真人的强加辫子,乃至清末革命起,革命党要剪辫子时,有些汉人竟因辫子被剪而自杀发疯。

不过,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个城市能比四川更惨!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大规模的屠杀行动都是发生在四川,相信这个结论会让很多人感到惊讶。成都因为五代没有经历战火,在北宋就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数得着的大城,当时也是世界第三,次于汴京和建康。南宋之后,一度成为世界第一。所以很多外敌要想入侵,就一定会盯住成都这块肥肉。

1、张献忠屠川

时间:明末清初 地点:四川 受害者:300万

简介: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定成都为“西京”。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简单来说就是明军杀完清军杀,清军杀完西军杀,西军杀完明军杀。

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后来,清朝建国后,开始着手“湖广填四川”。

2、四川大屠杀

时间:宋末元初 地点:四川 受害者:140万

简介:元1123年,蒙古发起了消灭南宋的战争,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57年间,蒙古人在四川遭遇了空前激烈的抵抗,这个以屠城闻名,令欧洲闻风丧胆的强大帝国曾经三次攻下成都。

1231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大肆屠杀成都居民。千年古城只落得民无噍类,仅成都城中遗骸就达到惊人的140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诗人表达亲情、爱情、友情经典古诗词合集

全文共 2514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用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写诗,不管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各种情感,都能包含在一首诗当中。而诗词是可以让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共鸣的,这点也是古人非常需要诗词的原因之一,毕竟有这样一个环境可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参与进来。虽然我们现代人已经没有在写诗了,但是对于古人的诗词依然非常看重。这次就为大家准备了古人舒服各种感情的诗词,一共有十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的一生与“情”字是分不开的,亲情、爱情、友情,每一种情都让人无法割舍。古诗词中的十种情,哪一种让你动容?

亲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唐】孟郊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别老母》【清】黄景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唐】杜甫

白头老母遮门啼, 挽断衫袖留不止。

——《谁氏子》【唐】韩愈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墨萱图》【元】王冕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母别子》【唐】白居易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归家》【唐】杜牧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爱情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击鼓》【先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留别妻》【两汉】苏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唐】白居易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长安古意》【唐】卢照邻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唐】元稹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宋】秦观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宋】李之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汉】佚名

兄弟情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旧题苏武诗 》【两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

承颜胝手足,坐客强盘飧。

——《孟氏》【唐】杜甫

兄弟可存半,空为亡者惜。

冥冥无再期,哀哀望松柏。

——《感怀弟妹》【唐】沈千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两汉】曹植

此生一何苦,前事安可忘。

兄弟先我没,孤幼盈我傍。

——《伤情》【唐】孟云卿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杂诗》【晋】陶渊明

爱国情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满江红》【宋】岳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宋】陆游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宋】辛弃疾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汉】曹植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唐】李贺

思乡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唐】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逢入京使》【唐】岑参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菩萨蛮》【唐】韦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唐】宋之问

离别情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行行重行行》【两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宋】柳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唐】高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唐】李白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追思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宋】苏轼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清】纳兰性德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二首》【宋】陆游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梦微之》【唐】白居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别房太尉墓》【唐】杜甫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李白墓》【唐】白居易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临江仙》【宋】晏几道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半死桐》【宋】贺铸

相思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卜算子》【宋】李之仪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宋】范仲淹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唐】王维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唐】温庭筠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思》【唐】李白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新添声杨柳枝词》【唐】温庭筠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秋风词》【唐】李白

师生情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唐】白居易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新竹》【清】郑燮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唐】韩愈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杂剧·温太真玉镜台》【元】关汉卿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戏为六绝句》【唐】杜甫

友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唐】元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的犒赏三军是哪三军?又该用什么犒赏?

全文共 288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电视剧里面看到这样一句台词,等到打赢了之后,就好好的犒赏三军。这句话大概解释一下,就是军队打胜仗了之后,主帅就会用一些战利品赏赐给军士们,这是对士兵的一种很好的鼓励方式。只是如果要细分的话,这里面所说的三军,在古代究竟指的是哪三军呢?为什么会说犒赏三军,又是用什么来犒赏呢?1.犒赏三军的意义

犒赏三军 (kào shǎng sānjūn),解释: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军为三军;后统称军队。现指陆、海、空三军。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9回:“再命户部颁发粮草彩缎,工部发出御酒三百坛,着礼部加封,差出内臣田思忠,解往潭州岳爷军前,犒赏三军。”

“三军”这种说法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时期,《周礼·夏官·司马》有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也就是说,周朝规定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并对天子和各诸侯兵力进行了限制,规定天子可以拥有六军,而诸侯中大国可拥有三军,中等诸侯可拥有两军,小国则拥有一军。

而在当时,各大诸侯国虽然均设有三军,三军统领称为“卿”,但在“三军”称谓上却各不相同,例如晋国、齐国、鲁国和吴国等均称为中军、上军、下军;楚国则称为中军、左军、右军;魏国则称为前军、中军、后军。2.三军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秦国则又有不同,《商君书·兵令》有载“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其中,壮男之军自然是主要战斗力,壮女之军则主要负责粮草运送、挖设陷阱之类的辅助工作,老弱之军则负责收集牛马羊彘、草木粮食等各类粮草。由此可见,秦国的战争动员能力有多么可怕。

西周时期各诸侯国尚且能够严守规矩,但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周天子对各诸侯的掌控力极度削弱,各诸侯为争霸开始大规模扩充军备,而为了不明目张胆的越制,因而产生了原有“三军”以外的编制,而这些军队的统率自然也无法再用“卿”的称谓,而引用“将率诸军”的说法以“将军”命名。

到秦汉时期,随着军事规模的持续扩大,早已经超出了原本的“三军”规模,再加上兵种的丰富,三军便又有了新的含义,主要以兵种来划分,分别有步、车、骑三军或马、步、水三军之说。

与此同时,在作战时前、中、后三军也已经成为了固定建制,并一直沿用。与春秋战国时期按编制划分的前中后三军不同,此时的前中后三军则是完全按照分工来划分的,前军主要指先锋部队,负责侦查开路、突进攻击、修路架桥、安营扎寨等任务;中军则是主帅统率的部队,也是整个部队的作战主力;后军则主要承担掩护警戒、押送粮草的任务,同时也是军队的后备兵力。

同时,古代“三”也有虚数之指,因此三军也泛指数量庞大的军队。而到了近现代,三军则根据作战维度指陆、海、空三军,而随着军事的发展,现代又出现了海、陆、空、天、电五军之说。3.用什么来犒赏三军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犒赏三军”。所谓“三军”,就是代指整个军队。古代军队在出征以及得胜归来之后,国家都需要对他们进行分别的犒赏,《续通典》中记载:“唐李筌太白阴经曰:古人出师,必犒牛酒。”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好奇了,古代不是说不能宰杀食用耕牛吗?其实,法律虽然规定不能轻易宰杀耕牛,但是这里的“牛”算是打了个擦边球。因为理论上,在古代军队出征之前犒赏的“牛酒”,并非是直接给人食用的,而是用以祭祀所用的肉食和酒水。不过,在“喂饱”了神仙之后,这些牛肉最终的归宿,实际上还是将士们的肚子。也因此,“牛酒”作为犒赏军队的食物,或者说是祭品,在本应禁止食用牛肉的唐宋时期的史书中颇为常见。比如《旧唐书》中记载“即复见镕,请出牛酒货币以犒军。”在南宋时,“牛酒”甚至被当作了一种寻常的犒赏军队的食物赏赐。《宋九朝编年备要》中记载:“守文得俸禄,皆市牛酒,以犒军士。”

相对于程序化的战前犒赏,绝大多数的君主对于得胜归来的将士,都会给予极为慷慨的犒赏。比如在《诗经·小雅·六月》中记载:“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当然,能够享受这种规格犒赏的,也仅仅只有军队中将校级别的军官。但是即使如此,对于普通的士兵们来说,得胜归来,自然要少不了朝廷对于他们军功的赏赐,这中间基本都会有布帛钱财,以及丰盛的酒食。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出征得胜之后的赏赐,已经丰盛到几乎可以在理论上维持士兵一段时间的家计。比如一个首级就可以奖赏5两、30两,甚至50两白银(价格有波动,而且明代中前期蒙古人的脑袋最值钱,然后是女真人,其次是西藩和南蛮,内地反贼最便宜)。对得胜军队的犒赏,除了对于士兵们长期作战的赏赐,其实也是一种笼络士兵以及军官们的办法。丰厚的奖励,会使得他们更乐意为自己的君主浴血厮杀,毕竟谁会不爱财呢?

不过仗也不会是天天打,对于中原王朝戍边的将士们来说,他们为国家常常在最危险的地方,直面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为了能够保障他们的士气,对这些边军将士定期的犒赏便是必不可少。在明代时期的九边,由于是防御蒙古的战略重地,因此对于士兵的犒赏便格外频繁,甚至达到了“十日一犒”的情况。对于万人左右的军队,犒赏费用是全军每次三百两。除此之外,明廷还会为边军发放黄酒和猪肉各一斤,而且这些黄酒和猪肉还是已经在店铺加热处理完毕,可以直接食用的。比较有趣的是,明代的边军中,不乏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士兵。显然这些士兵也有可能会领到这些惯例的黄酒和猪肉,至于他们怎么处理,那就是不得而知了。

明人沈周对于边军有一段记载:“从军莫从口外军, 身挟战具八十斤。 头盔脑包重得之, 顿项掩遮以五论。唯甲所披四十五,腰刀骨朵二四六。”高强度的作战环境,对于士兵的士气要求也是极高,这也就不奇怪,为何明廷会愿意对九边的将士如此的慷慨。通过不断施以恩惠的方式,尽量让士兵保持更高的战斗意志。

不过,这不等于明代边军日子就真的很好过。因为很多时候要考虑,军官的剥削,以及土地兼并等等。比如明代中后期,纪青描写边军困苦的《边军谣》中,“边军苦,边军苦,自恨生身向行伍。月支几斗仓底粟,一半泥沙不堪煮。聊将斛卖办科差,颗粒何曾入空釜。官逋私债还未足,又见散银来籴谷。揭瓦偿,今年瓦尽兼折屋。官司积谷为备荒,岂知剜肉先成疮。近闻防守婺州贼,遍遣丁男行运粮。老弱伶仃已不保,何况对面拖刀枪。婉婉娇儿未离母,街头抱鬻供军装。闾阎哭声日震地,天远无路闻君王。君不见京师养兵三十万,有手何曾捻弓箭。太仓有米百不愁,饱饭且趁构栏游。”所谓皇帝不差饿兵,你让当兵的吃不饱,就别指望人家在战场上有啥优异表现了。

而到了清代,由于财政上更加注重对绿营、八旗的犒赏和日常饷银等问题,因此清代的士兵日子上明显比明代要好很多。尤其是在犒赏问题上,清代时常会进行皇室对士兵们直接的犒赏,这很大程度就避免了明代那种严重的贪墨现象。尤其是在清代皇帝市场举行的木兰围场围猎中,皇帝还经常还会向杰出的勇士,赠送后来演变成清代赐服的“黄马褂”。不过就和现代很多的企业一样,纸面上的东西永远是要比实际的好看的多。最下层的士兵,是否能够因为朝廷的犒赏真正得到恩惠,在古代的社会,这可能基本要靠自己顶头上司们的良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攻城梯有什么特点?并不是想推就能推倒的

全文共 1206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历史剧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攻城作战中攻城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有了这个梯子才能迅速打入对方内部,从而达到破城的目的。可能很多网友会问,为什么防守方不去推这个梯子呢?实际上攻城梯并非说推就能推倒的,在设计这个梯子时就应该想到如何防推,不然在战场上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古代攻城梯的设计特点,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古装电视剧中见过这样的场景,两军交战时攻城方,利用云梯让本方士兵通过云梯爬到城池之内获得战争胜利。可是不少人却可是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何在电视剧当中这些守城士兵,利用灰瓶、擂石,先将梯子上的人全部打下去之后砍断绳索,为何不直接将梯子推倒?这样不是更加省事吗?

首先和大家科普个小知识,真实历史当中,攻城战使用的云梯,和电视剧里那种软塌塌的绳索软梯非常不同。我国早在商朝就有了使用工程梯的记载,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又对云梯进行改造,将这种器械变得更加牢固。古时的云梯分为两种,第1种,类似于今天的打桩机底部有轮子。使用时士兵推到城墙底下,接着梯体可以缓缓的搭在城墙上形成直角三角形。

第2种,类似于我们现在家用的梯子,这种梯子便于投掷,使用特制的绳索进行绑缚制作,梯子的前端还有两个倒钩,攻城战进行到胶着时使用这种软梯出其不意,搭载对面的城墙之上起到快速解决战斗的作用。无论哪一种云梯,守城方都没办法直接将它推倒。而是先将梯子上的士兵击落,才有可能破坏这些器械。

原理很简单,就拿第1种大型攻城云梯来说,本身就是由非常坚韧的木材所制作而成,底部又有基座,大家初中都学过勾股定理,梯子与城墙形成了三角形。三角形是目前已知的最为坚固的形体,梯子是斜边很稳定极难推倒。而另一种软梯,最前端有两个倒钩,可以固定在城墙上,并且软梯上面又有许多士兵进行攀爬,整个梯子的重量就会加大。这时,如果使用锋利的刀枪将这个软梯砍断,就会耽误很多时间。万一敌军此时爬进城墙,那可就大事不妙。

所以只有先解决梯子上的人之后,进行破坏这种器械。古时攻城云梯其中的奥秘并不复杂,和电视剧之中绵软无力的绳索梯完全不同。制作这种大型工程器械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将这种器材运到前线也是十分困难,但是却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双方进行交战时,攻方肯定是占据优势,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守城方为了稳妥起见,先解决所有眼前可见危险之后,再将对方云梯摧毁。

攻守之间双方都在角力,谁如果把持不住,之前积攒优势就会荡然无存。攻方使用这种大型器械,已经下了必死的决心,肯定要拿下这座城池,守方也会殊死搏斗。双方都会投入大量的兵力,守城方先将眼前的士兵全部消灭之后,等到战局稳定下来打扫战场,双方激战时,也无心顾及摧毁这种大型的工程器械。都想着顾及自保,哪还有我们现在这种高谈阔论。

古时两军交战,还是要因地制宜,并不是守城方不愿意将梯子推倒,达到一劳永逸现实的情况。冷兵器时期的作战讲究一版一眼。有的时候并没有大家想的那样天真,将战争还是看的太过儿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古代大型瘟疫有哪些?盘点中国古代几大瘟疫事件

全文共 287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瘟疫事件其实在历史上还是非常非常多的,不仅仅是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全世界上都有,所以瘟疫这个东西还是非常非常可怕的,最近很多人都问了,这个中国古代有哪些比较大型的瘟疫事件呢?这个问题也还是值得一看的,所以下面我们一起来盘点看看!

瘟疫,亦称大流行,最常见的是鼠疫,又称黑死病,有腺型、肺型和败血症型三种,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跨洲际的传染力。最早在《旧约圣经》中已出现类似鼠疫侵袭亚述军的记载。首次的大流行发生於西元6世纪,疫情持续了五十多年;14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发病1至3日之内死亡,大约死亡一千七百万至两千八百万条生命,死亡人数占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义大利、英国死者半数,据称是由中国商人和蒙古军队传入。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860年,正值中国清朝后期。其它的疫疾还有痘疹(天花)、大头瘟、羊毛瘟、疙瘩瘟、吐血瘟。

上古时期

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的记载[1]。「疠」字可见於《尚书》、《山海经》和《左传》。

汉朝

公元2年,青周大疫,汉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三国时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发生疫病,当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传染病。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魏晋南北朝

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宁州频岁饥疫,死者以十万计。五芩夷强盛,州兵屡败,吏民流入交州者甚众。」(《资治通鉴》)

永嘉年间(307年—312年),战乱频仍,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大族谯纵据四川,自称成都王。义熙二年(406年),刘裕派遣刘敬宣率兵五千人伐蜀。义熙四年(408年)九月,敬宣部队势如破竹,到达遂宁郡之黄虎,谯纵请求后秦姚兴出兵,姚兴遂派遣平西将军姚赏等率兵增援,黄虎之战中刘敬宣前进受阻,双方相持六十余日,敬宣部队粮草啖尽,此时疾疫大起,「死者大半」,敬宣下令退出四川。到建康时,士兵十不存一。

隋朝

开皇十年(590年),首都长安发生疾疫。

大业八年(612年),山东、河南大水,不久出现疾疫。山东地区灾情尤惨。

唐朝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辛丑岁(762年),大旱,三吴饥甚,人相食。明年大疫,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为之空虚,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大抵虽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弃其骸於田野,由是道路积骨相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春秋以来不书。」(《吊道殣文》)

宋朝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河北大水,次年三月疫灾。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带大疫。(《宋史·五行志》)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浙江永嘉地区大疫。

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六月,常州等城为元军占领,城内居民四处逃窜,「民患疫而死者不可胜计」。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闰正月,元军包围了临安府,德佑二年闰三月,临安府大疫。

辽、金、蒙古

金末年哀宗正大九年(1232年),汴京疫病大起,「都人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而死者继踵不绝。」当时汴京有城门12座,每日各门送出死尸多达2千具。

元朝

至大元年(1308年)春,绍兴、庆元、召州大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皇庆二年(1313年)冬,京师大疫。(《元史·五行志》)

至顺二年(1331年),衡州连岁大旱,又发生疫灾,「死者十九」(《元史·文宗纪》)。

1344年,中国淮河流域爆发黑死病,河北商人再沿「丝路」将之传到印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同时期蒙古人西征时,将染疫尸体用投石机投入城中,由此散布病毒至欧洲各处。造成1347年欧洲大流行,大文豪薄伽丘的《十日谈》即是以这场瘟疫为故事背景,描写浩劫下的人性。

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夏,莒州沂水、日照二县和广东南雄路大疫。

明朝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万历《山西通忘》卷26记载,潞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

崇祯六年,山西出现瘟疫。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年(1637年)以后,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过半」,疫情传到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崇祯十二年夏,商洛山中瘟疫流行,李自成、刘宗敏的义军将士染病。

崇祯十三年,顺德府(今邢台)、河间府(今河间)和大名府(今大名)有大疫,人死八九。

崇祯十六年二月,北京大疫,病名叫「疙瘩病」,「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抱阳生《甲申朝事小计》卷六)

崇祯十六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崇祯十七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清朝

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清水大疫。六年五月,咸宁大疫。十一年春,即墨大疫。六月,黄县大疫。(《清史稿·灾异志》)

俞樾的《曲园笔记》记载,「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胔骼;经营苫盖。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踣於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

光绪二十年(1894年),鼠疫曾发现於香港,后即酿成疫疠。流行於世界。(《中国医学史》,陈邦贤)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京津地区爆发霍乱。死亡超过一万余人。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六月初十日给徐世昌的信函中说:「近日疫症大作,伤人甚多。」

1910年,伍连德(1879年—1960年)的《伍连德自传》记载「这种病……满州里一带的俄国人恐是最先染到的。有一部份以捕土拨鼠为之山东移民,患得更多。他们将鼠捕来,剥取其皮,染以颜色,冒充黑貂,售与西方妇女。……一俟有了二三十条鼠皮,即往客栈居住,静候顾主之光临。如果一人患有疫疾,即可传染整个客栈,再延至他处。

瘟疫其实各个时期都还是有的,只要做好准备,不慌乱,都还是比较好对抗的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的银行怎么称呼 古代的银行叫什么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银行叫钱庄,钱庄是旧中国早期的一种信用机构,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福州等地。早期的钱庄,大多为独资或合伙组织。规模较大的钱庄,除办理存款,贷款业务外,还可发庄票,银钱票,凭票兑换货币。而小钱庄,则仅仅从事兑换业务。

古代的银行怎么称呼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银行按类型分为: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世界银行,它们的职责各不相同。

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长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场上货币兑换商的营业用具。英语转化为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在我国,之所以有“银行”之称,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相关。在我国历史上,白银一直是主要的货币材料之一。“银”往往代表的就是货币,而“行”则是对大商业机构的称谓。把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最早见于太平天国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篇》。

在我国,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到清代又出现了票号。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盘点古代惨不忍睹的5大兽刑

全文共 286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惨不忍睹的兽刑有哪些呢?上个世纪可谓是一个野蛮的时代,只要人们做错了事情,就会被施以残忍的兽刑,那么,你知道古代刑罚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刑罚有哪些?

盘点古代惨不忍睹的5大兽刑

经常看古装剧的人也许对“拉出就喂狗”这句台词并不陌生,事实上在古代用动物对人类进行行刑并不罕见。所谓动物行刑是指残忍的统治阶级驱使违规的同类让动物糟踏的致死手段。

这种非人道行刑方式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远。最早的记载在公元前7世纪,亚述王亚苏巴尼巴尔曾把囚犯扔给巨犬做大餐。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用动物行刑的一些方法,惨不忍睹以下可能会给你带来不适,胆小勿入!

1、把人扔给鳄鱼吃掉

马达加斯加皇后拉娜瓦罗挪一世以残暴闻名,被称之为“女尼禄”,她特别钟情于糊锡类的动物。

直至1861年去世为止,拉娜瓦罗挪一世每年都要处死上万人,而其中大多数囚犯都是奉命在满是鳄鱼的河中游泳而亡。

2、用大象处死犯人

在伽太基和印度,犯人被大象碾作粉尘。

19世纪初的游记作家杜蒙·杜尔维耶在他的《环游世界》一书里,向我们描述了在锡兰时,他曾经亲眼目睹过怎样用大象行刑:大象用鼻子将犯人卷起,抛往空中,犯人落在大象的擦牙上,穿透身体而亡。

3、用狗将人咬死

最具凌辱性的莫过于用狗来行刑,然而在全世界却广为流传,在中东、日本、非洲,甚至在欧洲。

古代西亚奴隶制国家亚述国将这种酷刑运用到了极致,当时亚述国的国王除了爱好在战争中以杀敌人为乐,在对待那些俘虏跟囚犯上,还动不动就扔给那些随军巨犬,再看着他们在撕咬中死去。

这种酷刑恶劣至极,但西班牙人很好地继承了这种不齿的刑法,且在其外侵过程中出口了这种行刑方法,让成千上万的印卡人和阿兹将克人死于兽口。

4、用马匹将人拖死

日耳曼人有一种刑罚是专门用来对付女囚的,他们把女囚挂在野马上,直至把她拖死。墨洛温火和法兰克人偶尔也用类似的刑罚。

法国历史记载过布鲁娜奥的故事,这位奥斯塔西亚王朝的女王便是被她最大的对头、诺斯特里亚王朝弗雷岱贡女王之子克罗泰尔二世处以该暴刑。

5、用马匹分尸致死

也有历史学家说布鲁娜奥是被分尸而死。

这无关紧要,因为分尸刑就是用四匹马拴住四肢,使之与躯干分离,也属于动物行刑的一种。法国和英国经常用此刑处死杀死长辈的罪犯。

当然,之所以选择这些动物,那都是有着严格的象征意义的,然而关键还是在于要让这些动物在犯人身上留下深深的伤痕。

曝光真实唐朝九大酷刑

一、竹书夹身

受刑者双手被铐起并固定住,将竹板编织成的书袄围绕在受刑者胸部至腹部,由酷吏转动连接在书袄两侧的绳索,以收缩之力辗压受刑者身体,施刑过后看不出痕迹,但会令受刑者痛不欲生。

类似历史上的枷刑。唐朝枷子的种类恐怕是世界上最多、最恐怖的,据《新唐书酷吏传》记载:“被枷者宛转地上,少迁而绝。”

二、割舌

将人舌头割掉,常用于后庭妃子对宫女施刑,或皇帝对乱说话的大臣施刑。

韦贵妃在宫内休息时,曾嫌掖庭中的宫女太吵,、吩咐贴身丫鬟,“把她们舌头给铰了”;武如意和徐慧初入宫中到掖庭的洗衣房时,也曾遇到过没有舌头的宫女。

另外,李治在谈到吴王与武昭仪的关系时,传旨:“吴王与武昭仪的清誉不是拿来给蠢妇和小人聊作谈资的,再有人谈及此事,舌头也不用留了。”

属于剐刑的一种。《资治通鉴》描述安史之乱时,有一段记载安禄山处死颜果卿运用割肉节解的剐刑:“目大骂,受剐刑,仍骂不绝口,被钩断舌头,犹含糊而骂,直至气绝。”

三、鸩毒

早在春秋时期,鸩毒就已被用作谋害人的手段。公元前656年,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企图谋杀太子申生,她把鸩毒下到酒里,把堇菜(一种毒草)放入肉中,让申生食用,申生还没有沾唇,献公先到了,他用这酒洒在地上祭奠祖先,地面上立即鼓起一个大包。申生发现了骊姬的阴谋,十分害怕,就离宫出走,不久自缢而死。申生虽然不是直接死于鸩毒,但从史籍的记载来看,鸩酒的毒性实在令人畏惧。

四、杖杀

杖杀是唐朝政府运用极其普遍的刑罚,是一种用重杖击打屁股处死罪犯的行刑方式。《旧唐书酷吏列传》记载:“笞罚人畏其不死,皆杖讫不放起,须其肿愤,徐乃重杖之,懊血流地,苦楚欲死。”可知道唐朝的法外酷刑杖杀不止是一种屈辱至死刑,而且还是一种折磨到死刑。唐朝的杖杀已经达到一种高超的害人水平。《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肃宗时期一次就将“达奚挚、张岯、李有孚、刘子英、冉大华二十一人,于京兆府门决重杖死。”唐朝的杖杀其适用的范围、性质、特点等在唐朝表现得极为复杂,正反映出唐朝法制混乱的现象。

五、绞缢

实际上分成缢死和勒死两种。缢死,俗称吊死,是指以绳索将人的脖子吊在半空而死亡的方法。勒死,是指以绳索勒住人的脖子而使之死亡的方法。绞刑一般是指执行死刑。但绞刑的两种情况也可用于谋杀、自杀。作死刑解释时,又称问吊、缳首死刑等;而在香港,亦有度颈这一个名称。如用于自杀则称自缢。一般在行刑前都要将犯人五花大绑、蒙上头后,再于刑场执行绞刑。一般而言,把要死的人吊在树上或梁上是最简单的方法。这种方法亦称为上吊。亦有像拔河那样的缢杀方法,即两组人员在两旁拉扯绳索,勒死在中间的人。

六、枭首

“枭”就是把头砍下来挂在木头上示众。“枭首”后面一般挂着“示众”二字,因此又称“枭示”。从汉朝开始,“枭首”写进法律,以后朝代的法律里一般都有。“枭首”比“弃市”严重,犯法的程度也相对恶劣些。

七、大理寺刑房十二道菜

无相关历史记载,但大理寺刑房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另外据记载,武则天手下酷吏索元礼和来俊臣联手发明了十种恐怖枷刑,还合编了一套刑讯逼供的教材,取名《罗织经》。剧中大理寺刑房十二道菜或与此类似。

八、灭族刑

灭族刑是株连刑,一人犯死罪家族所有人都要死。《新唐书酷吏传》记载“杨慎矜兄弟皆赐死,株连数十族。”杨慎矜、杨慎余、杨慎名兄弟乃隋帝杨广的嫡系玄孙,杨慎矜唐玄宗时为御史中丞迁户部侍郎。只因受李林莆的污蔑就要连累怎么多无辜的生命。以法制严苛着名的明清最严厉的时候也是株连九族而唐朝竟是株连数十族。因一人有罪而牵连自己父母、妻妾、儿女、亲人、朋友、邻居等等和自己有关系的人都要倒霉遭殃都要死。前文“甘露之变”之变王涯的族人亲朋更是倒霉、死得不痛快还要受腰斩的痛苦罪。

九、腰斩

腰斩是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执行后犯人往往一时还死不了,所以很比起斩首要残酷得多。《资治通鉴》记载: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余人。”辩机因与高阳公主私通。唐太宗下令腰斩辩机,同时杀戮高阳公主身边知情不报的奴婢十多人。唐朝法律的残酷性与随意性可见一般。(一个私通因自己的女儿不检点竟株连杀害无辜少女十多人唐太宗豺狼之心可见一斑,其之心黑手毒连老爹都敢囚禁。能把亲兄弟侄子杀戮干净,霸占兄弟媳妇的人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唐朝的夏州都督、平原郡公刘兰也是被腰斩的。《旧唐书刘兰传》记载:“贞观末,以谋反腰斩。”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你知道古代的酷刑是怎么样的吗?在古代是一个野蛮的时代,动不动就会对人用刑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酷刑已经逐渐消失了,因此,大家也不必担心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的姬妾是一种什么身份?她们的社会地位又是怎样的?

全文共 113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当中,实行者三妻四妾的制度,也就是所谓的一夫多妻制,若是更加精准的说那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我国古代非常讲究礼法,故而正妻站着主导的地位,其余的便全是妾。做妾者必须以大娘子为尊,所以那些电视剧中所谓的争宠,那简直就是个笑话。因为大娘子主导着整个家,妾室是永无翻身之地的,除非是大娘子提前呜呼哀哉了,才会有机会扶正。

其实古代三妻四妾,只是一个噱头,因为古人娶妻根本许多时候都身不由己,有时候根本还看不到自己要娶之人的容貌,也只有新婚之夜掀盖头的那个时刻才知自己的娶的人是什么样子,形成的这一种“礼法”,也是那句“门当户对”的利益关系,所以一些大富大贵人家的正妻腰杆子都很足,丈夫都不敢吭声,毕竟对于这种利益婚姻,男人只是一种“借此上位”。

当然对于这种婚姻,也自然没有什么爱情可言,正妻犹如一座大山,在家中地位永不可变,但就是这种关系,让一些男人开始不满,于是一场纳妾的风波就被展开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正妻难以得到丈夫的垂爱,反而小妾才是真爱的缘由,毕竟纳妾的标准是男人心里所喜的模样。

但纳妾也有限制,因为在古代人口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大部分的女人均被有钱有权的人占据了,那么光棍汉就会增多,人口繁衍的比列就会下降,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战斗力,所以纳妾就被限制了。在明朝就规定了:亲王纳妾最多不超过10人,郡王限制在4人,一般臣子还得年过40并且无子才能纳妾。

不过古代公子哥可是不会在意那么多,既然上面有政策,自然下面也有对策,不让纳妾,那就带“姬”。

所谓的“姬妾”,姬就是附庸在妾后面的一种女人,这种女人身份比小妾还卑贱,甚至连个字据都不用立,就可以带回来。因为古代的“姬”是那些乐舞助兴、服侍宾客的女子,说白了就是妾的前身。(命好一点的提前被男人娶回家的女人可以称为妾,命不好的,因名额限制,结果只能沦为姬)

一些史料也记载了“姬”,姬有些是战败的女俘,也有的是买回的,甚至还有些是朋友相互之间赠送的,这一点在唐朝尤为显著。如果说妾是公子哥的爱情对象,那么姬就成了公子哥换口味的物件。白居易曾有一诗句:“九烛台前十二妾,主人留醉任欢娱。”这不正是活脱脱的例子?

但令人隔着屏幕发冷的是姬的这项工作内容,本以为只是公子哥换口味的物件,但唐朝申王李慎与宰相杨国忠之间的“互斗”再一次让姬的工作得到了挑战。申王李慎因为怕冷,于是就喊来自己的姬妾将自己围住,以此来抵御寒冷,而杨国忠得知之后,表示不服气,于是在大雪天也召集了自己的全部姬妾,之后挑选几个胖一点的围成了一圈再包围自己,公然与李慎叫板。而古代的姬妾因随时都可能歌舞助兴,所以衣裳单薄也是时常,试问在那个冬日里面,大雪纷飞北风嗖嗖,这些女子又有几个人能扛得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