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国5大渣男汇集20篇

民国是我国的一个时期,按摩你们知道民国的婚宴是怎样的吗?跟现代有什么不同?下面是问学吧为大家准备的民国5大渣男,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浏览

1039

文章

102

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之后全国拥有多少兵力?

全文共 1122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了多年的苦心经营,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羞羞答答地在清庭与南方革命党之间讨价还价,终于是如愿以偿的在北京就任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我们都知道,袁世凯早年是以小站练兵起家的,所以一上台首要做的就是抓军队。那么当他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全国兵力是怎样的呢?

据《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记载,当时全国约为30多个师及50多个旅,含地方巡防营等地方部队,一共大约有120万兵力。

这其中袁世凯的北洋嫡系部队以及依附于袁的(如张勋的辫子军)部队占了一半以上,主要根据地在江北的直、皖、鲁等地区。

其实袁世凯有生之年都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此进南方的革命势力还拥有10多万军队,以及七八个省的地盘。

袁世凯一向将军事实力作为政治斗争的后盾,一上台便调整军事机构,安插亲信,以达到掌握和控制军队的目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开启了一个“所谓民选,实为兵选”的“民主”政治新时代。

1912年9月15日,袁世凯对陆军编制进行了大调整,“改镇为师”,即将原来的镇(长官称统制)、协(协统)、标(标统)、巡防营(管带)、队(队官)、排、棚,改为师、旅、团、营、连、排、班,随后公布的《陆军平时编制条例》规定:陆军一师由步兵两旅,骑、炮兵各一团、及工、辎兵各一营组成;步兵每旅辖二团,每团辖三营(每营四个连)并加一个机关枪连。

骑兵团分甲乙两种,甲种团辖四连,乙种团辖三连;炮兵团辖三营,每营辖三连,每连有大炮六尊。

整编后由原北洋军九个镇及清禁卫军(改编为第十六师)、江北陆军十三协等编成共十二个师。

除这十二个师外,湖北、浙江、江苏的地方部队也在北洋系的控制之下,其它如定武军、安武军、毅军都未在上述编制之内,但由北洋旁系张勋、倪嗣冲、姜桂题等人统领。

根据陆军部的统计资料,整编后在册的全国军队数量约为96万人(安徽、江苏等省份都有兵员的裁减)。

其中直隶最多,为101464人,热河最少,为5955人。

从此,师长成为掌军的实权职位,如果连师长(或统制)都没当过,那成为北洋时期呼风唤雨的“大帅”啊什么的机遇基本为零了。

1915年,袁世凯通过让各省将军来京“述职”的方式,试探他们对帝制的看法,其中就包括两个师长:27师师长张作霖和第2师师长王占元,这两位自然是师长里的佼佼者。

吴佩孚当年驻军衡阳,和南方暗通款曲,通电主和,气吞南北,不仅令段祺瑞的北京政府无可奈何,就是直系首领冯国璋、曹锟,也不得不被牵着鼻子走。

为什么,吴虽说只是一个小小师长,但军纪严整,战斗力强,又是在南北双方作战的前沿,实在是不容小觑。

因此在整个北洋时期,很多军阀做了省长、督军甚至更大的官儿,但仍旧兼某主力师师长,实在是因为对军队的掌控,关乎自己身家性命。

试问哪一个军阀,不是爱兵如命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历史剧剧评:千门江湖之诡面疑云豆瓣7.1民国揭秘剧中翘楚

全文共 125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不知道大家都在看什么剧呢,最近小编又发现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写得是民国时期的事情,当然了剧讲的是当时社会上三教九流的故事了,那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讲的千门这个行当了,当然了看完剧你会发现,其实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千门有非常大的区别的,所有到底讲的是什么,还需要自己去看了。千门江湖之诡面疑云简介

相传“千门”由伏羲氏创立,在历史中不断演化发展,形成各门各派,涵盖赌术、骗局、易容术、催眠术、中国戏法等等,民国时期最为鼎盛。“千门”技艺概不外传,直到门中一少年为报杀父之仇,开始揭秘各中因果,世人才恍然大悟。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一个“三不管”的地界,这里三教九流汇集,俨然是一个暗潮汹涌的小江湖。因一场离奇的案件,三个身份各异的年轻人走到一起,开始“组团”破案的历程。此后一桩桩超自然离奇案件接踵而至,各色光怪陆离的江湖奇人悉数登场,隐藏在所有案件背后的神秘力量慢慢浮出水面。千门江湖之诡面疑云剧评

没有知名大IP,四个非流量年轻演员,民国悬疑题材,都让人在看之前怀疑这部网剧的质量究竟如何。不过前几集看起来,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惊喜的。

首先,本剧的节奏很快。第一集就交代了几位主要的人物,各自鲜明的性格也表现了出来。本来以为女主只是个不谙世事的有钱大小姐,就像男主说的“傻白甜”,但她不仅没有被骗到,反而将了男主一军,这点倒是让人小小的意外,不过毕竟她掌管那么大的唐氏企业,这与她的管理者身份是十分吻合的。忠犬全能的管家、负责搞笑和智商的侦探、江湖气息十足的女掌柜,还有打探情报的老麻雀、糊涂又好说话的警察局长,构成了老上海的一片“三不管”江湖。

故事缘起于女主想要为昏迷三年的哥哥治病,慕名找到了神医苏子全。结果哥哥意外失踪,正好此神医也是个神探,便顺势请他查案。雨夜是罪恶最好的隐藏,魔术之下是重重障眼法。推理的外壳下,其实犯人魔术师已自动上门前来挑衅。

苏子全的一系列推理过程,其实是为观众解密,介绍了这些江湖人士、三教九流的作案手法,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利用鱼胶攀爬墙壁。这种心理就像我们现在看魔术表演一样,我们都知道魔术是假的,靠着道具和手法来迷惑观众,但我们依然想知道魔术师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去网络上寻找各种魔术解密、魔术小教学。本片就把这些江湖人士玄之又玄的手法揭露给观众,让我们置身于本来相距遥远的江湖,体验他们的义气与情仇。

片中还有一些小设计让人印象深刻。老麻雀的能力可以想见是利用城中走街串巷的孩子来搜集情报。这种方式像极了古代丐帮,乞丐和孩子到处都有,人们是不会防范的,他们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的信息网。苏子全找老麻雀要情报,让我想起了《神探夏洛克》里夏洛克从伦敦的流浪汉手里购买情报的桥段。果然不管对于哪国的侦探,来自地下江湖的第一手信息都是很有必要的(笑)。

还有片中一众角色的财迷形象真是让人十分有代入感了。见钱眼看的老板娘,被五百根大黄鱼气势震慑到的朱探长,夺钱财犹如杀父母的黄天师……很想问问女主,你还缺朋友吗,或者你们唐公馆还缺保洁吗,上过大学懂洋文有知识的那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这个小地方竟练出了民国四任总统 六位总理和三十几位督军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清朝末年,由于甲午海战的失败,清政府开始意识到改革近代化的重要性。因此,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着手组建新军。袁世凯被推荐负责此事,于1895年开始在天津到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场组建新军。

为了确保这支新军的忠诚度和执行力,袁世凯精心策划,只招募亲信、昔日旧部和军事骨干共三类人选。他深知控制军队的重要性,为此,他也延揽了许多干将。对于那些资历老点的骨干力量,袁世凯通过结拜、收为义子、红媒介绍等方式拉近彼此的关系。北洋六镇也在袁世凯的领导和掌控下逐渐形成,并成为当时我国军事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也是后来北洋军阀的渊源。

小站练兵不仅成就了袁世凯的实力,也成长出了许多后来举世知名的风云人物。在小站练兵出身的北洋军阀,先后出了四位中华民国总统和六位中华民国总理和陆军总长,以及三十四个督军,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小站练兵是我国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事件之一。

小站练兵虽然只是一个练兵场,但其对我国近代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不仅让我国有了一支近代陆军,更成就了许多后来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的人物。这也告诉我们,只要有恰当的人才和恰当的制度,我国就可以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怪才北大教授与他的辫子,言行怪异的民国文人:辜鸿铭

全文共 1867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新生的时代。在民国初的北京大学,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和风起云涌,所有的思潮都在出现。一个梳着辫子的“老怪物”走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台。

看到这位辫子教授的辫子之后所有学生哄堂大笑。只见这位教授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这位头戴瓜皮帽,脑后拖着又长又细辫子的人,就是精通西学又极端保守,且言行怪异的民国文人--辜鸿铭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生平经历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此时,辜鸿铭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会操九种语言。

1880年,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

1881年,遇到马建忠并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

1883年,开始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

1885年,辜鸿铭前往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张之洞实施新政、编练新军,也很重视高等教育。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1893年11月29日,在辜鸿铭鼎力谋划并拟稿,再呈张之洞审定,于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以《设立自强学堂片》上奏光绪皇帝,筹建由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得到钦准。自强学堂正式成立后,蔡锡勇受命担任总办(校长),辜鸿铭任方言教习,成为自强学堂一代名师。

1915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1917年,蔡元培执掌北大时,提出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用人主张,创中国大学昙花一现的鼎盛时代。辜鸿铭被邀请教授英国文学。

1924年,辜鸿铭赴日本讲学三年,其间曾赴台湾讲学,由台湾远亲鹿港辜家的创始人辜显荣招待。4月23日,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辜鸿铭与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熊希龄、蒋梦麟等前往北京前门车站迎接。同年,见溥仪。

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不久妻子淑姑去世。日本人推荐他做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大帅张作霖的顾问。张作霖对这位穿前清服饰,留小辫的老古董很奇怪,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怔怔地看着这位大帅,丝毫也找不到当年张之洞总督那待人如宾的影子,乃拂袖而去。

1928年4月底,奉系军阀张宗昌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辜鸿铭也有意前往执掌。但染了感冒,请了法国医生来看,不见好转。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辫子留还是不留,自清人入关,便是和掉脑袋一样重要的事情。那是政治忠诚的表现。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后留辫子,大胆。蔡元培先生聘用留着辫子的辜鸿铭在革命的漩涡北大教书,更为大胆。其实,以反革命面貌出现的这些行动,某种意义上更说明了他们的坚定意志。这种坚定意志可能是整个20世纪中国随大流话语霸权现象中,国人最缺乏的一种独立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此人是民国第一悍匪 从土匪到“师长” 强娶81个老婆 令人发指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刘黑七,一个名字令人发指悍匪。他是民国时期的土匪,手下聚集了上万人,带领这些匪徒烧杀抢掠,残忍至极,造成了二十万百姓的死亡。此人的手段残忍,令人不寒而栗。据传言,他会用点天灯、放天花的手段折磨人之后再杀,更有甚者,一个人竟然强娶了81个老婆

身为土匪,刘黑七不仅残暴冷酷,同时也是个很有策略的领袖。他不断扩大自己的兵力,招揽很多当过兵的人加入他的队伍。随着他队伍的壮大,刘黑七手下的势力也愈发强大。他成为土匪的老大之后,似乎变得更加猖狂。刘黑七不仅天下无敌,而且还有很多的房产,不像土匪那样过着流浪的生活。

然而,他最终还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1943年,山东的政府军花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将这位罪犯一网打尽,使得很多老百姓都能痛痛快快地过上自由平和的生活。

我们不能容忍刘黑七这样的罪犯存在,他们的行为已经违背了人类基本道德准则。历史上的悍匪刘黑七,令我们见识到人性的另一面,更让我们明白了良知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7年11月30日上午,中韩各界人士共聚西子湖畔,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大批抗日志士-中国,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韩国独立运动志士们,在中国境内、朝鲜半岛、日本国内等地从事着艰苦卓绝的抗日复国斗争。1932年4月29日,尹奉吉奉金九之命,在上海虹口公园投掷炸弹炸死日本上海派遣军总司令白川义则大将等要员,此举震惊世界。此后,在日寇大肆搜捕下,韩国临时政府的成员们得到中国进步人士的帮助辗转来到浙江杭州、嘉兴继续开展斗争。杭州的长生路湖边村、学士路思鑫坊、清泰第二旅社等处都留下了临时政府要员的足迹。韩国开国元勋金九先生和他的战友,就是在浙江人民的保护下躲过了日寇的追捕,韩国临时政府也在杭州战胜了被-。

为增进中韩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加强浙江、杭州与韩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杭州市政府拨巨资在原韩国临时政府用作办公处的长生路55号湖边村修建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该馆在原基础上扩大了三倍,分三个展厅,复原为三十年代旧貌,向参观者展示70多年前中韩人民并肩战斗的历史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真实的民国:极少数人的盛世,绝大多数人的荒年

全文共 3021 字

+ 加入清单

得益于影视剧的渲染,现代人眼中的民国时期都是莺歌燕舞的。要是在上海,那更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只要敢打敢拼,就可以在大上海滩站稳脚跟,并且成为时代的新秀。那个时代的人们,似乎过着一种自由、富足,而且又充满了情调的生活。

以至于国内有很大一部分人,甚至于都在怀念那个年代,认为那时候的社会整体气氛是不压抑的,而底层的民众也可以在相对自由的流动中,获得一线生机。这种渲染乍听起来,非常有吸引力,可惜,真实的民国却从来不是这个样子。

真实的民国,本就面临着生产力低下和社会结构急需变革的死局,可偏偏又多年战乱,导致社会整体的结构性改革难以推进。民不聊生的同时,即便那些富商大贾也有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北地区连热水都喝不上

说民国之前,不妨把历史的时针稍微往前拨动一下,回到英国大使马嘎尔尼来华访问的18世纪。英国大使沿着白河水向北京进发,沿途供给他们的食品很丰富,但马嘎尔尼在船上发现了一个细节——腐烂的食物以及死去的鸡鸭肉,被丢弃到河里的时候,沿河岸的百姓会冒着淹死的风险,来捞取这些腐败的食物。

彼时正值乾隆晚年,清帝国还在做着万邦来朝的美梦,根本没有睁眼看世界。而马嘎尔尼通过这趟中国之旅也断定,清政府的强大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其国内的百姓,则完全挣扎在生存线水平上下,完全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

马嘎尔尼的这个论断是准确的,半个多世纪后,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到了中国的腹地。一个在华北地区旅行的传教士记载:当地的百姓都居住在低矮的土坯房内,吃的食物也都粗劣不堪。这是清朝末年外国人,对中国基层百姓生活的真实见证。

而整个华北地区,即便是在清朝灭亡之后,百姓的生活依旧延续了此前的那种艰苦状态。甚至于到了20世纪30年代,基层民众的生活水平还有所下降。1932年的《景县志》记载:当地的农民哪怕是在丰收之年,也只能吃到小米和玉米这样的粗粮。

具体来说,农民早饭和晚饭只能喝粥,午饭的时候吃一顿咸菜。虽然农民也种植小麦,但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情况下,才吃面条。如果碰上歉收之年,农民只能吃棒子面、高粱米和糠。至于说肉食,农民想都不敢想。

而且平时农民为了省下柴火,都不舍得喝热水,都是喝凉水。只有在家里来了客人的情况下,才会拿出茶和酒来招待客人。只有生活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地主家里,日常才能吃到白面,也能吃一两道热菜。

这种情况在民国时期相当普遍,即便是在天津,彼时这种大都市的市郊地区,农民也都以粗粮为主。而且在每年春夏等天长的季节吃两顿饭,冬天这种天短的季节为了省粮食,人们只能吃两顿饭。

在大多数地区,小麦被农民看成是奢侈品,大米更是见都没见过。农民只在麦收结束后吃一点白面条,然后把麦子储存起来,以便在困难的时期,卖掉换粗粮或者是换钱。

这就是民国时期,北方农民日常饮食的真实写照。由于生产力不高,再加上连年征战所加收的各种苛捐杂税,彼时农民的生活是最苦的,甚至于连糊口都不够。

更不好说,北方的黄河流域,还时常决堤,而旱灾也时常发生。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保守估计,饿死200万人。以至于在20世纪文明的世界,还能再次见到人吃人和狗吃人,这种惨绝人寰的情形。

即便在相对富庶的南方地区,由于军阀间的频繁混战,农民想要安定的生活,也全部是没有保障的。

现代人都学过鲁迅的《故乡》,虽然那是一篇虚构的小说,但背景就是鲁迅的家乡江浙地区。然而透过鲁迅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彼时最富裕的江浙地区,底层农民的生活也异常艰难,只有像赵老太爷这样的阶层,他们的生活才不受影响和干扰。

识字率太低,普遍文盲

不得不说,鲁迅是去日本留过学的,而在民国时期,能出国留学的人凤毛麟角。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所熟悉的诸多大师,民国年间似乎有很多,这不禁让人产生了一种那个年代,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很高的感觉,可事实上,这种感觉是错误和偏差的。

现代书本中,也涌现过民国时期的各种文化大师,然而在那个年代,其中大部分都是家族生活相对较好的。鲁迅虽然家道中落,但是他的父辈和祖父辈都做过小官,所以还能供养得起他出国读书。而像徐志摩、胡适这样的家庭,他们的家世背景就更好了。

但除此之外,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体,都是像老舍笔下《骆驼祥子》这样不识字的劳动阶层。他们本身就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不要说读书,就连糊口谋生都是难事。这些人,才构成了民国绝大部分的群体。

其中一部分人留在农村苦苦坚持,一些在农村破了产的农民,或者是遭受天灾,或者是因为战乱,他们便会跋山涉水地去逃荒。北方地区像山东的农民,会闯关东,或是到北平和天津这样的大都市去谋生。而黄淮地区的农民,大部分都涌向了富裕的上海。

这些流落到城市的农民,由于不识字,大部分也只能从事拉车、苦力、佣人、店伙计等之类的工作。没有保障,没有依靠,能够混到出人头地的,凤毛麟角。就像老舍笔下的祥子,原本他想着能够依靠自己拉车而成为车老板,但残酷的现实,最终击碎了祥子的梦想。

一项刚刚解放后的统计数据显示,民国年间,全社会的识字率只有10%,最多不超过20%,其余80%以上的人都是文盲。试想在识字率不多的群体中,最终又有多少人,能够出国留学呢?

在一个愚昧横行的时代,又如何去推动生产结构的提升,如何又能进一步的,去提升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

所以毫不客气地说,民国年间确实有像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发展得比较好的城市,但和国内绝大多数地区比起来,这些发展较好的城市,仅仅是一座座文明的孤岛。

而大片的国土都还是黑暗的文明真空地带,在这些地区,大众又时常遭受战乱、自然灾害、瘟疫等诸多灾难的冲击,试问,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好起来吗?

上海,民国的文明孤岛

现时代的民国影视剧,动辄就把故事的背景放到上海,灯火酒绿再加上各国列强的营建,看起来彼时的上海确实发展不错。然而,上海的繁华和富裕,跟底层百姓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富裕,仅仅是权贵阶层的富裕。

何况,即便是这种富裕,随着战争的持续推进,这座唯一的文明之所也承受不住。由于战乱不断,彼时全国的财政赤字很快就冲破了200万亿大关,为了缓解赤字带来的巨大压力,政府只能发行大量的纸币,如此一来,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

最终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连上海都承受不住这种负担了。而这些,我们也可以从一些民国时期著名人物的记载中,看到一些端倪。他们的工资水平在不断下降,但是物价的水平却水涨船高。

恶性的通货膨胀,首先从上海开始出现,政府发行的纸币真的变成了一张废纸,民众带着大捆的钞票,甚至于连一盒火柴都买不了。而有钱的阶层,都开始用黄金、美元以及银元来结算。为了稳定上海的局势,蒋经国决心到上海去打虎。

可惜雷声大雨点小,最终发现最大的老虎,就是宋家和自己家。经济结构的整体倒退,使得从上到下,都无心进行真正的改革,最终,那些有钱有势的家族,都只是趁着这个混乱的时代攫取财富,根本不顾及百姓的死活。

所以到了民国中后期,不但底层百姓的生活异常艰难,即便是一些中小型的企业主,也都被逼迫地纷纷破产。最终闹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民众也亲手把蒋家王朝,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上海这座民国时期的文明孤岛,最终也在经济的恶性通胀之下,彻底破产了。

农民只能吃粗粮喝凉水,城市居民的收入持续贬值,中小企业主始终被破产的阴影所笼罩,试问一个遍地文盲,医疗条件差、死亡率高、战乱不断、政治黑暗腐败、土匪恶霸横行的民国,又有多少人会喜欢呢?

而没有感受到社会艰难的人,甚至于还能感到岁月静好,那在民国时期,一定是被劳苦大众要打倒的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民国四公子之溥侗:为大清创作第一首国歌的人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时期,有一位叫做溥侗的艺术家,他来自清朝皇室宗室,自幼就热爱各种艺术形式,如昆、京艺术和古典文学等。他还擅长作诗文、鉴赏文物和治印,收藏金石、碑帖等,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

溥侗曾经和严复、郭曾炘合作创作了清朝的第一首法定国歌,但因为武昌起义爆发,国歌就成了胎死腹中。此事对于国家和溥侗本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后来,随着国家的动荡,溥侗的命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将自己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向了艺术追求,常常和当时的京剧和昆曲界名家接触和学习,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艺术造诣。

在抗战期间,溥侗未随政府内迁,留在上海。尽管后被汪伪政权担任了国民党的委员、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等职,对他的声誉造成了一些影响,但他仍未丧失对艺术的热爱和探索。

溥侗和梅兰芳、杨小楼等著名的艺术家之间也交情甚笃。据说,每逢春秋佳日,溥侗会约请朋友们到西山大觉寺会面,溥侗弹奏一曲《高山流水》,让人心驰神往。1952年,溥侗先生病故于上海,梅兰芳先生也前来悼念,望着早逝的友人,他不禁含泪悼别。

溥侗作为清王室的后人,曾被称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对戏曲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虽然在汉奸政权中留下了污点,但他依然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执着追求演艺事业,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袁大头民国三年目前市场价值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在收藏领域里,袁大头银币一直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币种,也是目前收藏领域中热度最大的一个银元品种,被人们奉为“银元之宝”。

操作方法

1

在市面上,该银币虽然有多种版本,但其正面的图案基本类似,都是袁世凯的侧面头像,只是在细节的雕工方面略有不同,因而人们将它们统称为袁世凯钱币。

就目前而言,袁大头钱币首铸于民国三年,又有由来已久的别称“民三者”。作为民国军阀银币中的领头羊,袁大头钱币的诞生,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下银币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袁世凯为了解决军费开支,提高个人政治地位所采取的措施之一。

2

再看这枚民国三年袁大头钱币的背面:嘉禾图的中央是“壹圆”两个大字,外圈仍以一圈圆点作为配饰,整个币面显得既简洁大方又完整清晰,虽历经了百年的战争洗礼,仍旧绽放出熠熠生辉的光芒,难怪民国年间的袁大头银币被奉为百世以来的钱币经典,不仅因为其流传面广、存世品种最多,也是因为它集文物欣赏价值、历史考据价值以及钱币收藏价值于一体,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探究此钱币,都是市面上不可多得的精品。

3

2019年在北京拍场亮相出来的一枚普通版壹圆面值的袁大头银币,最终以150万元的天价进行现场成交。而那枚面值为五角的袁大头钱币,则在北京春季拍卖会上标出了更让人不敢想象的价格——180万元。民国三年的袁大头钱币到底是头版,究竟有多大的市场增值潜力,相信只要我们想一想,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民国校舍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民国校舍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民国校舍(1943年)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民国校舍建于1943年,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解放西路99号(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老校区)校址西南隅。其中,南排校舍为砖石结构,占地约277平方米;北排校舍为砖木结构,占地约221平方米;两排校舍及园地总面积约为2100平方米。两排校舍迄今已有70余年历史。目前,两排校舍基本结构完好。同时,两排校舍建筑风格独具韵味,为明清学堂风格,吸纳了南、北方建筑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国是哪一年开始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是从1912年开始的。

民国又称中华民国,其位于亚洲东部、东部濒临太平洋,是以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中国的国家名称和年号,是由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政权。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不同于之前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孙中山先生说“民国”和“共和国”的本质是一致的。他认为应该创造性地学习西方,要避免欧美诸国的弊端,还表明中华民国政府的设立,完全是为了代表全国各族人民一同管理国家,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应该属于全体国民,而在国号之中以“民”字直接表示和强调了民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国邮票有收藏价值吗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邮品收藏一直是收藏界参与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一个门类,在这一行,物以稀为贵表现得更为明显,它们或因限量发售、或因战火人迁销毁而存量大减,错印漏印的邮票就更因为本就现世甚少而价值颇高。那么民国邮票有收藏价值吗?接下来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收藏价值:民国邮票是指从1912年到1949年发行的邮票,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局势最动荡的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烈尖锐,各党派政治军事混战不休,老百姓在动荡的社会中保命都难别说是一枚邮票了!由于印刷错误,政治影响,出现的少量孤品,以及民间收藏套版的不完整、大量流失海外等,在中国大陆的民国邮票数量微小。并且在文革时期,邮票又被当成“资本主义毒瘤”销毁。到现在,能够保存下来的民国邮票都成了价值连城的稀世文物珍宝。其具有非常之高的收藏价值。

投资技巧:只要是涉及投资的事情,都有风险,而掌握投资技巧,在能在投资邮票中胜出。首先,我们要去了解邮票,掌握有票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会基本的邮票交易技巧。在进行投资时,第一、要随时掌握邮票市场行情,再确定投资目标,掌握好进票与放票的时机。再进票时要讨价还价,以最低的价格才有获得利润的机会。

关于民国邮票有收藏价值吗的知识小编就为您介绍到这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民国邮票的知识,来来查询搜索相关栏目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国纪念币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纪念币介绍

民国开国纪念币是一种银质纪念币,发行于1912至1927年。正面刻孙中山半身像,上源为“中华民国XX年”,背面为嘉禾图围绕“壹圆”二字,有民国十五年、十六年、十八年及陵墓‘地球、无年号、嘉禾等版。民国开国纪念币壹圆/孙像孙小头直径39毫米,厚2.5毫米,重26.95克,整体完好,图文清晰。孙小头,这种纪念币有两个版本:(分别是在1912年和1927年铸造)1927年版的“孙小头”:如果背面印有两个五角星,称为“上五角星”,如果背面印有两个六角星,称为“上六角星”。

民国纪念币价格是多少?

一枚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壹圆价格:155万,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价格:162万,开国纪念币价格:372.80万,1912年黎元洪像戴帽开价格:182万,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壹圆价格:293.50万。

民国十五年1926孙中山像中华民国十五年壹圆价格:30万元,中华民国十八年孙中山侧面像壹圆价格:80万元,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孙中山侧面像背二帆船太阳三鸟低飞银币价格:100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岩前民国建筑群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岩前民国建筑群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岩前民国建筑群位于常山县新昌乡,年代为民国。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昌乡:新昌乡位于常山县城东北,乡政府驻地在新昌,距县城20.5公里,东连芙蓉乡,南接芳村镇,西和东鲁毗邻,北与开化县交界。区域面积68.06平方公里。下辖20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3772户,13983人。常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6.5----17.1度,年降雨量1730---1830毫米。全乡地处山地丘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叶问真的打过洋人吗?咏春拳为何在民国时期被看不起?

全文共 237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的清末民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历史,西方洋人祸害这华夏大地,民族矛盾非常尖锐。于是当年像霍元甲、黄飞鸿、陈真以及杨露等民国时期的武术家们都纷纷驱除鞑虏,扬我华夏神威为以己任。他们在武馆里传授国民健体强身之术,在舞台上打的美国拳手,俄国大力士,日本武术家们晕头转向……

但随着国际交流的进展,陈真娶了日本老婆、黄飞鸿开始跟十三姨学英语、作为日本武术宗师嘉纳治五郎徒弟的鲁迅先是从武,后学医,最后弃医从文。大家都在思考所谓强大,真的是靠拳脚展现么;所谓弱小,真的是因为打架不行么?不过时至今日,还有一部靠打洋人为卖点的电影,那就是叶问。既然如此,就不得不问问,叶问真的打过洋人么?

叶问,得益于《叶问》和《一代宗师》系列,特别是其徒弟李小龙巨大的国际声誉和国民知名度,使得作为南派拳师,咏春拳宗师的叶问名声大噪,国人皆知。不过作为一个武术大国,咏春在国内众多的武术流派中并不显赫,它既没有获得过代表全国最高水平武术竞赛的全国武术锦标赛冠军,甚至直到今年11月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由福建省福州市申报的。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咏春",而是相对于我国的其他武术流派来说,咏春拳实属小众。只是随着近年香港武术电影的热捧,让"咏春拳"开始火遍大江南北。既然如此问题那就来了,为什么咏春拳比不上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呢?是因为打不过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武术实际上从来不以强弱论大小,而是格局、传承以及历史为主。咏春的起源和文化,就注定了它只是非常小派和偏门的一支。根据目前世面上所流传的咏春拳起源来看,可追溯的最早创派师祖是清朝泉州南少林派弟子兼福建永春白鹤拳高手五枚师太。

根据传闻记载,清乾隆二十八年南少林因反清复明遭清政府烧毁,弟子们纷纷逃往各地避难,其中五枚师太避世隐居在大凉山中。后偶然一次见蛇鹤相争的场景,五枚师太依动物之形态结合女性特点创出一套以快速制服对手、正当防卫为主(降低对手伤害)的拳法,取名咏春。随后五枚师太把拳法传给了自己的弟子严咏春,严咏春又传给丈夫梁博俦。

梁博俦本是大凉山脚下人士,娶妻严咏春后夫妻俩到广东韶关南雄县开馆授拳,先是传给侄子梁兰桂,后又传给当时在佛山的红船艺人,也就是唱粤剧的武生黄华宝、船工梁二娣、大花面陆锦等人。其中黄华宝和梁二娣再传徒弟吴仲素、梁赞;梁赞传陈华顺、梁璧;而叶问就是陈华顺的封门弟子,其继传李小龙,梁挺。

李小龙虽然使用的截拳道,但李小龙用舞蹈和叶问换咏春的佳话却是人人皆知。不过对咏春传播贡献最大的还是梁挺,他终生致力咏春的研究、教授和传播,创立梁挺咏春,外国徒弟遍及全球,不仅得到了全球武术界的高度认可,同时亦为我国武术文化的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从这一份所公认的传承来看,咏春至少也算是出自少林,虽说比不上武当太极、少林拳法等头牌武术,也算是来自名门正派,怎么可以说传承起源不行呢?但问题是这只是咏春起源的其中一个说法,在众多起源中还有严咏春创立咏春拳;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根据"天地会"搏斗技创立咏春拳;福建莆田九莲山少林寺弟子至善禅师创立咏春拳以及永春白鹤拳弟子颜咏春创立咏春拳之说。

由于咏春拳在梁挺手中名声渐显,信徒们将其完美化、传奇化甚至神话化是比较好理解的一件事情,再加上人工加工和创造,最终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版本肯定和真实的历史已经相去甚远。例如五枚师太、至善禅师和一尘庵人实际上就出自清末小说《乾隆游江南》,并不是真实历史人物;甚至就众所周知的清廷火烧南少林一事,也仅存在戏说和民间故事中,在真实历史中尚未被证实。也就是说咏春来源于少林寺或者严咏春,迄今为止不仅无法佐证,更有可能就虚构的。

而目前最为可靠的咏春拳来源,且可证实的,可追踪的,就是来源于红船上的黄华宝、梁二娣和李文茂等人。原来1854年夏天广东爆发了"天地会"武装起义,广西天地会领袖黄华宝、梁二娣、李文茂等人随即响应,作为太平天国起义的延续力量反抗清朝统治。由于天地会多数都是粤剧演员,这导致了从公元1854年到1869年粤剧被满清政府禁断15年事件。

粤剧被禁了,会馆也被解散,那天地会成员总得找事儿干,加上作为粤剧武生出身的黄、梁本身师从洪拳梁兰桂,拥有武术在身,于是这段期间他们就在红船上结合当时两广(广西和广东)武术创出了咏春拳。有资料显示当时黄华宝在红船期间,其船上安装有木人桩供练舞所用,再加上船身狭义颠簸,这正适合咏春二字钳羊马和寸劲的诞生。

然而咏春拳真正的转折来源于晚清武术家梁赞。梁赞本是洪门中人,后受梁二娣教授咏春。梁赞得拳法之后,才正式将咏春一技看成单独的拳法,以毕生所学整理归纳,由此被推崇为咏春一代祖师。而叶问的师父陈华顺和梁壁,分别就是梁赞入室弟子和其长子。

虽然香港电影可以把咏春拳吹的天花乱坠,但从实际来说咏春拳就是清末年间天地会成员结合了洪拳、白鹤拳、壮拳等南方拳种的一种小拳,况且其创派祖师在当时来看不仅是起义分子,还是在古代没什么地位的戏子,这更加导致了咏春拳的历史传承别说跟武当、少林这种大宗大派比,甚至比起其余名门正派也逊色不少。这也是咏春拳信徒要在将其附会到少林门下的原因了。

当然最搞笑的还是本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广东拳,由于广东人好面子附会到南少林,结果导致被福建拿去申遗了,真心令人哭笑不得。

不过说了这么多,还没回答开头的叶问到底有没有打过洋人?答案很简单,当然是没有啊。

叶问于1949年抛弃妻子和三个孩子从澳门辗转来到香港,并改名叶溢,完全不向他人提及在大陆的生活和隐瞒大陆身份。接着由于生计问题逐在九龙的饭店公会公开收徒授拳,后迁至九龙利达街开设武馆。到了1955年,叶问又娶了一上海女子,并向其隐瞒本有家世之事,迁到了李郑屋邨和她同居,并生下一子叶少华。

直到1972年叶问去世之时,没人任何报道和记载可以证明叶问曾打过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稻庄民国四合院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稻庄民国四合院为东营市文物保护单位。

稻庄民国四合院位于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幼儿园院内,2009年4月2日首次发现,属民国时期古建筑,为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十六旅第一团团长李青山所建。四合院座北朝南,四合院式,砖木结构,灰瓦,硬山脊,共有北屋、东屋、西屋和南屋组成。北屋五间,面阔17.42米,进深4.47米。东、西屋均三间,面阔均为4.17米,进深均为9.87米。南屋两间,面阔7.4米,进深4.17米。整个院落东西长17.42米,南北宽20.51米,占地面积约370平方米。此四合院整体结构保存较完整,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特色,为研究广饶县民国时期的建筑历史以及李青山其人其事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7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稻庄镇:稻庄镇总面积43.9平方公里,4.2万亩耕地,3.2万口人(农业人口2.9万),辖51个行政村。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1.19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1.05亿元,实现出口创汇7252万美元,引进县域外资金1.5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82元。 工业经济:目前,全镇有大海纺织印染工业园、西水橡胶工业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民国奇探这部剧是根据哪个小说改编的?路垚和白幼宁结局是怎样的?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上映的《民国奇探》这部剧还是很不错的一部剧,作为主演的胡一天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能够饰演这个角色,可以说胡一天是蛮突破的,与以往高冷的形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胡一天对路垚这个角色是拿捏的刚刚好,真的是让人很惊喜。很多人想知道这部剧是根据什么改编的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民国奇探》是根据红眸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该剧的背景时期是民国十四年之后,讲述了留学归来的路垚和巡捕房探长乔楚生携手破解奇案的故事,后来肖燕扮演的热心记者白幼宁也加入了他们,就这样路垚、乔楚生和白幼宁凭借各自的能力揭露罪恶,维护社会安定,成为上海滩的大人物。

路垚和乔楚生都是这部剧的男主,而白幼宁是独一无二的女主,那白幼宁喜欢谁?她和路垚之间有感情戏吗?路垚是名纨绔子弟,他之前一直在英国留学,取得化学和生物学双学士的学位,头脑灵活,逻辑清晰,观察力很强,他可以通过小细节说出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这比心理学还要厉害。

路垚回到上海后,打扮时髦,从头到脚都是英伦风,我行我素是他一贯的做派。路垚表面上吊儿郎当,无所事事,其实他心思缜密,顾全大局,几乎没有路垚不懂的东西,每次他分析案情时,身上好像带着光环,而且头头是道,每句话都不是废话,是破案的关键证据。

路垚和白幼宁结局揭秘

据了解后期路垚和乔楚生变成了情敌,他们都喜欢白幼宁,不过最后三个人没有什么结果,按理说白幼宁可以在路垚和乔楚生之间选择一个,到最后她也没做出选择,结局应该是开放式的,路垚和白幼宁有感情戏,但没有走到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1912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1912年是清朝还是民国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1912年灭亡,中华民国从1912年开始,1912年是民国。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值得注意,清朝的灭亡并非一蹴而就。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的动荡局势不断加剧,外国列强的侵略、内忧外患的局面使清朝难以维持统治。尽管辛亥革命爆发时,清朝已经虚弱不堪,但要彻底结束清朝统治依然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整个1912年,各地出现了不少割据势力,形成了一片动荡和混乱的局面。

中华民国的成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孙中山和他的同仁们积极宣传民主共和、平等自由的理念,并设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但事实上,这个政府并未真正拥有全国范围的统治权力。各地的军阀割据、土地问题、民生困境等诸多问题给中华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尽管中华民国在名义上取代了清朝,但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并未完全被改变。社会各界对于现代化的理念和制度鲜有了解,对于这种新型的政权感到陌生甚至抵触,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摩擦。

尽管这些细节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但中华民国的成立为中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中华民国推动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旨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华民国的存在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应该注意到其中一些细节,包括清朝灭亡的复杂过程、中华民国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等。只有充分理解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领会这一时期的背景和意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民国国会议场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会议场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民国国会议场(旧址)在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57号。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明清两朝养象房旧地设谘议机关———资政院。辛亥革命后改为国会议场。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在西,众议院在东。参议院设在清末法律学堂内,今为新华社印刷厂。众议院院址在原资政院,就是现在的新华社大院内。

北洋政府0后,国会驻地改为北平大学法学院,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改为新民学院,1946年到1949年年初为北京大学第四院使用。华北大学由石家庄迁至北京,这里遂成为华北大学三部所在地,后又改为新华通讯社社址。

时过境迁,民国北京国会的旧建筑有些已经无存了,只留下旧国会的圆楼和红楼等建筑。在新华社后院里有民国国会议场,当时为参众两院开会之地,现作为新华社大礼堂使用。议场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建筑形式简单但是庄严肃穆。

在红楼的西侧是著名的国会圆楼,圆楼是当时国会的办公楼,2层为北洋政府总统和议长开会的地方。圆楼的名字有些“名不副实”,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圆楼必是外形是圆形的楼房建筑,但是这座圆楼外形可不是圆形的,而是方的。它叫了圆楼名是因其主楼呈椭圆形而得名。议场北面是两座红楼,分为南北两栋,因外墙廊柱皆为红色而得名,为国会办公用房,也有说是议员们的宿舍。

民国国会议场(旧址)在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57号。1911年建,是国会开会和办公的场所。现存有国会礼堂,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礼堂北面是国会力、公室,东侧是国会图书馆。因国会在此,当年这里的胡同称作国会街。旧址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信息来源: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国四大情书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时期,朱湘的《海外送霓虹王》、徐志摩的《爱眉笔记》、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湘行书简》都被称为民国四大情书

《海外送霓虹王》讲述了朱湘1927年在美国留学的故事,1930年没拿到学位就回国了。在美国期间,他给妻子刘霓君写了90封情书,每封信都有编号。在这些情书中,他写的是谋生的艰辛,被钱困住的尴尬,更像是水的温柔,日常生活的关怀和劝诫,夫妻之间的体贴。读起来很温暖。

《爱眉笔记》是陆小曼为纪念徐志摩诞辰40周年而出版的,共约200页,主要是徐志摩1925年8月9日至31日在北京和同年9月5日至17日在上海的日记。此外,还有陆小曼1925年3月11日至7月11日的日记,只占整本书的四分之一,但重量并不轻。

《两地书》是鲁迅与景宋(徐广平)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的通信集。共收到135封信(其中鲁迅信67封半),由鲁迅编辑修改,分为三集。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初版。鲁迅生前有四个版本。

《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先生1934年新婚回乡亲路上写给妻子张兆和的大量书信集。沈从文生前没有公开发表过这些信件和信中的插图。1991年,沈从文的次子沈虎雏编辑成书,1995年5月由岳麓书社初版。这100多张卓雅摄影照片和沈从文先生的手绘插图,混排。是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系列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民国时期的鲁迅一个月能拿到多少工资?

全文共 121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鲁迅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鲁迅原名周树人,是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文学家,鲁迅其实之前是一名医生,后来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弃医从文,因为鲁迅认为文化疾病比身体疾病更加的可怕。当时的鲁迅社会地位很高,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小编,鲁迅这么有名,当时一个月可以拿到多少工资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在网上查看了一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可是说是近代最著名的一个作者,他的作品都很有深意,很多作品都被写入了现在的教科书中。他的作品都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这些都表达了鲁迅先生的能力。今天我么暂且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下,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作为一个大文学家能够挣到多少钱。他当时的工资是多少。 首先我们要知道他的工资来源是什么,主要是他写书的稿费,还有就是在大学任教的工资,这是两方面,还有一方面是他在教育部也担任着官职,别的钱咱们就不说了,咱们只说他在政府一个月拿到的工资,那会儿的工资是350块大洋。可能大家对这个数字感到不适那么亲切,那么我们就把他换算成人民币吧。

在当时要在北京生活下去你每个月需要1.66银元,也就是说这些吃住都要有差不到需要这个价钱。那么这个价钱你在北京怎么也得有3000块钱现在。这是我们考虑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1银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元左右。那么鲁迅当时一个月在政府拿到的是350块银元。也就是70万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这还不算在大学挣得钱还有自己的稿费,所以说他是真的有钱。

鲁迅还曾经花了4700块大洋在北京买了27间瓦房,虽然小编不知道他为啥要买这么多的房子,可能是自己有预知能力。这些钱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鲁迅是现代人并且挣到这个工资那一定是世界级的文学大佬了,不过鲁迅也确实是民国文学界的大佬。自己挣得这些钱还有一点就是不用交税,这是给到鲁迅的特权,因为民国虽然在别的方面可能会有压抑,但是在教育方面必须做的很到位,因为培养人才就需要教育。

民国的教育是完善的,这为新中国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帮助,别的不说新中国各方面的人才包括原子弹的建设和数学方面的建设都是民国培养出来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