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国5大渣男(优秀19篇)

民国是我国的一个时期,按摩你们知道民国的婚宴是怎样的吗?跟现代有什么不同?下面是问学吧为大家准备的民国5大渣男,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浏览

1041

文章

102

民国是哪一年开始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是从1912年开始的。

民国又称中华民国,其位于亚洲东部、东部濒临太平洋,是以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中国的国家名称和年号,是由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政权。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不同于之前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孙中山先生说“民国”和“共和国”的本质是一致的。他认为应该创造性地学习西方,要避免欧美诸国的弊端,还表明中华民国政府的设立,完全是为了代表全国各族人民一同管理国家,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应该属于全体国民,而在国号之中以“民”字直接表示和强调了民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民国时期武昌掘金案是怎么一回事?孔庚的结局是怎样的?

全文共 129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民国时期,1934年端午节的这一天,武汉市的武昌区粮道街61号爆发了轰动一时的“武昌掘金”案件。这起案件被称之为民国时期四大奇案中的一个,案情曲折,甚至是一度引发了国民党派系的内部斗争。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一起案件进行了解一下吧。

1935年端午节这天夜里,武汉下起了暴雨。武昌粮道街61号老宅的后院因大水侵灌,露出了房屋主人祖上藏匿在里面的大量金银财宝。这一幕刚好被半夜起来解手的邻居彭幼南看见,彭立即找来自己的兄弟彭石荪,趁主人家不备,偷偷进入其院内挖掘,仅各种金银财宝就挖到二十大箱。

此案爆发后,警察通知了粮道街61号的主人孔庚。孔庚是国民党元老,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并担任过孙中山广州大本营处长,和时任国民政府高层交情深厚。

孔庚当时已经赋闲在家多年,接到警察的通知后,带人去后院检查,发现后院被挖了一个数米深的大坑,周围还散落许多碎银子,是彭家兄弟遗弃的。单单这些碎银子,就足足装了两箩筐,可见被彭家兄弟盗走的珍宝数量之巨。

经过孔庚回忆,这笔珍宝是其祖上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埋下的。于是孔庚向武汉法院控告彭家兄弟盗窃,欲追回珍宝。

此案到了武汉警备司令部后,叶蓬收受了彭家人的贿赂,将此案长期搁置,导致彭家兄弟将赃物得以从容转移到香港。孔庚通过老关系,将案子上告到南京最高法院。但此时一是赃物无法追回,二是嫌犯已经逃至香港,无法缉拿。最后在南京“掘金调查团”的干预下,法院判决彭家兄弟盗窃罪名成立,将其位于武汉的宅子查封后交予孔庚,算是给此案画下了句号。

案子虽然判了,然而此案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

先是武汉警备司令叶蓬与湖北省主席张群因为在掘金案中的立场不同,演变成生死仇人。因为叶彭收受了彭家的贿赂,帮助其转移赃物,销毁证据。而张群为帮助老朋友孔庚追回财物,数次动用公权打压叶蓬。

1935年,更是借口武汉警备司令叶蓬在军事演习中侮辱日本人(叶蓬为了迎合国人对日本仇恨,将日本人制作为标靶,让士兵射击,引发日本政府抗议),引起中日争端,挑唆国民政府将其撤职,永不录用。叶蓬随后则投靠了复兴社,并收买杀手刺杀张群。两人的恩怨引起了国民党内部政学系与复兴社的激烈斗争,最后在陈立夫的调解下,双方讲和,互不追就责任。

叶蓬从此失势,1939年干脆跟着汪精卫投敌当了汉奸(伪政府军人部长),于1947年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枪毙。

武昌掘金案的嫌犯彭幼南兄弟,逃到香港以后,靠变卖盗掘来的珍宝发了大财,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据说其兄弟每家都配备了数十名佣人,妻妾成群,纸迷金醉的过了六年好日子。

1941年12月8日,日军登陆香港,和英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彭家大宅被日军投放的炸弹击中,家人大部分当场死亡,其家财也被土匪乱民抢劫一空,从此没落。

掘金案的受害人孔庚,在抗日战争中创办《民族战线》,宣传抗日。后来受到国民政府的厚待,于1947年11月76岁高龄时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这个晋升也比较耐人寻味,孔庚在1922年曾担任讨逆军总司令,是有晋升上将的资格。然而其从1923年以后就没有再带兵,也没有担任军职,升为二级陆军上将毫无道理)。

孔庚没有跟随国民党逃往台湾,1950年在武昌粮道街老宅去世,终年79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国上海县府旧址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上海县府旧址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上海县府旧址

位于沪闵路2550号部队院内(里面有日军杀人塘遗址)。主体建筑为中西结合式楼房,1932年竣工。1933年1月9日入住。1937年11月被日军侵占。1949年上海县人民政府在此建立。1954年迁出后,由部队使用。

1927年7月7日,设上海特别市,上海县治所在的南市地区划归上海特别市,成立之初上海县治未迁移,上海县府寄居上海市。1931年6月,上海县决定县政府迁至北桥(位于现沪闵公路北松公路口),并开始在北桥进行新的县政府各机关的场所建设,1933年1月建设完毕,正式迁入。

1945年抗战胜利,8月17日重庆派来的接受上海县的人员到达上海县三林乡(现属于浦东新区三林镇),上海县政府组成人员马上借三林镇南行街26号康姓私宅办公,后考察北桥原县府诸建筑损坏严重,需要重修,故决定先暂驻闵行镇待北桥县府建筑修复后再迁回。

2014.4.4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浅述南京民国建筑特点与风格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时期的中国,首都的地点选定在了南京。而在那个时代正式西方文化逐渐开始影响中国的时候,于是在南京街头开始陆续的出现了许多西式建筑特点,更有融合了中式和西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出现,这是了解近代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1、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是把过去各种知名的建筑风格混用在一座建筑物中。因古典式或哥特式的旧形式较严谨,与新的生活要求之间产生矛盾,只好另找出路。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通常不讲求固定的法式而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2、民国时期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近代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还是比较全面的,它既有纯西式的,也有富于中国传统风格特色的,也有中西合璧的,从而形成南京今天这样的一个城市特色,就是具有强烈的折衷和包容的胸怀。

南京近代建筑风格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第一类是西方折衷主义和西方古典式,有的如西洋宫殿式建筑。国立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的孟芳图书馆(建于1924年),外观采用标准的罗马爱奥尼柱式构图,造型十分严谨,符合西方古典建筑形制,是南京最优秀的西方古典建筑实例。灰色的建筑与中央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相融合,掩隐在高大的梧桐树下,史显沉稳与古典。

第二类是西方现代派建筑,如北京西路的华东饭店内的AB大楼,简洁抽象的集合体组合成舒展有序,起伏变化的形体,表面平整,加上通长的水平带长窗,形成虚实对比强烈的立体效果,使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派建筑之一。

第三类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如南京博物院,金陵女子大学等一批建筑,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技术模仿古代建筑,致力于建造既符合现代功能的需要,又能表现中国传统风貌的建筑。

最后一类称之为新民族式建筑,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体型构图,并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但在檐口,墙面,门窗及入口部分则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民政府外交大楼,国立美术馆等。

你可能也喜欢:

独特的建筑文化:撒拉族民居

锡伯族家庙历史及建筑特色

盘点:合肥八大特色地标建筑

伊斯兰教的建筑都有哪些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民国宁夏政府旧址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宁夏政府旧址为宁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宁夏政府旧址位于银川市兴庆区,年代为民国。

2005年9月15日,民国宁夏政府旧址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银川市进宁南街的中国农业银行院内,至今保存着民国时期宁夏省政府的一处老建筑。这里自明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一段时期,一直是宁夏的政治中心,见证了宁夏明清到近代数百年的历史。如今,作为一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它安静地藏身于闹市之中,将历史封存在一砖一瓦间,别具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价值多少钱?一块大洋在民国时期能买多少东西?

全文共 1978 字

+ 加入清单

银元这个东西,相信很多朋友们在影视剧中都有看到过了,这个就是历史上的普通家庭中一个月最基本的生活支出货币。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一块银元的价值就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不上了。不过就是这小小的一块银元,在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那可是很值钱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民国时期的大洋到底值多少钱吧。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民国时期的物价肯定跟今日的物价是没法比的,所以这个我们就应该通过史料的记载在对照当时日常生活用品等一些不同的因素来进行物价对比。对比之后再来计算一块大洋的购买能力。具体的我们可以先用一些物品的价格来进行比较计算,不过当然了,物价的高低也是会随着时间或是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这里小编也就只能计算个大概的数值了。

首先我们现在看看当年上海的市场价,从大米、猪肉、蔗糖、棉布等一些生活用品入手。在1872年期间,上海市场上的大米单价是每石2.7银元,所谓一石指的就是10斗,大约也就是160斤,约合差不多180市斤左右。因此得出当时的大米价格大约在1.5分银元的样子。时间到了1901年,米价已经上涨了,涨到了2.2分银元一斤。当时的一块大洋就价值70元。又到了1911年,在接下来的10年期间,米价进入了一段时间的稳定期,一斤米大概3.4分钱,而当时的一个大洋是可以买到30斤的上好大米的。

在那一段时间里,一块大洋是能够买到8斤猪肉的,一斤大约是1角2分钱左右。若是用一块大洋拿去买不料,是可以买到10尺棉布的,一市尺一角钱。当年的白糖是一斤6分钱,油的价格会偏高一些,一斤8分钱。盐是最便宜的,一斤估计还不到2分钱。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成现在人民币的话大约在45元左右。

到了1920年到1925年期间,上海市场上的米价大概是一市石9.5银元,一斤大概是5分钱的样子,当时的一个大洋可以购买到18斤大米。一个大洋能够买到7斤左右的猪肉,面部只能买到8尺。其他的什么白糖、油、盐等都有所上涨。这个时候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度已经开始缩水了,折合现在人民币的话大约是在35-40块钱的样子。

再继续往后的十年时间里,上海的米价还在上涨,一市石已经需要10银元左右了,一市斤大约6分钱,一块大洋只能购买16斤的大米了,买猪肉也变少了,大概只能购买到4-5斤的猪肉。同样的棉布也减少了,只能买到6尺了。白糖、植物油等等继续价格上涨。到了这个时候,一个样的这个人民币的话大约也就30-35块钱了。

当然了小编前面也提到了一个大洋的购买力度,这地域的不同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情况。上海当年的物价要比北平要高一些,高出比例值大约在15%的样子。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说到过:大概是华北地区的每块大洋相当于上海价值的一倍以上,这里是以收入计算的。

在30年代的时候,一块大洋在北平价值还是很不错的,豪迈的来一顿羊肉火锅那是绝对够了的。但是到了上海却只能吃两人份的西餐一次。对于那些没事就喜欢在公园里面瞎晃悠的贵妇们来说,这一块大洋基本上是一张各种公园的月卡待遇了。大半个月在公园里瞎晃悠是绝对没问题的。若是想要看什么演出的话,就只能买10张入场卷左右。

当时报童们卖的报纸,一块大洋就能预定一整个月的量了,而且还是送报上门。书籍话的可以购买到一本较厚的书,或是两本较薄的书籍。当时鲁迅先生的《呐喊》售价就是7角钱。在清末民初的时候,5个大洋是可以买到一头非常健硕强壮的大水牛的,这可是耕地利器。

在清末民初时间,一个银元可以购买到一担米,不过到了民国后期就只能买到一担谷子了,想要加工成米的话,还要加价。按照等价交换来看的话,后来因为一个银元大约是0.8两,而当时的一两银子大约是现在的100元人民币,按照当年的规定,银元是有着“火耗”损失的,所以要看成一两银子。因此当时的一块银元大概是现在250元人民币左右。这些可不是胡编乱造出来的,这都是当年相关部门有过详细规定的。

灵位除了拿当年的生活用品作为参考标准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当年发放的薪水来进行参考。就比如说鲁迅先生在民国初年期间,在北师当教授,月薪300块大洋,也就是说是目前的3万人名币打底。这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工作群体来说,可是高薪待遇了。那个时候的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只有5-10个大洋,即便是做为云南总督的蔡锷也就只有65个大洋,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在我国宋朝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度差不多就是咱们现在一张红色毛爷爷的购买力度。换算一下,得出以下结论:在民国初年,一块大洋相当于250元人民币,到了民国后期基本上就只能当100元使用了。

虽说最终小编会告诉大家当年的银元对换成如今货币相当于是100-250元左右,但是小编还是建议在这个基础上再乘以2-3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计算的时候是没有考虑到恩格尔系数差距的,恩格尔系数在25%-75%的差距下,食品的重要性就会更加凸显,因为原始数据是拿着事物进行折算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国四大情书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时期,朱湘的《海外送霓虹王》、徐志摩的《爱眉笔记》、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湘行书简》都被称为民国四大情书

《海外送霓虹王》讲述了朱湘1927年在美国留学的故事,1930年没拿到学位就回国了。在美国期间,他给妻子刘霓君写了90封情书,每封信都有编号。在这些情书中,他写的是谋生的艰辛,被钱困住的尴尬,更像是水的温柔,日常生活的关怀和劝诫,夫妻之间的体贴。读起来很温暖。

《爱眉笔记》是陆小曼为纪念徐志摩诞辰40周年而出版的,共约200页,主要是徐志摩1925年8月9日至31日在北京和同年9月5日至17日在上海的日记。此外,还有陆小曼1925年3月11日至7月11日的日记,只占整本书的四分之一,但重量并不轻。

《两地书》是鲁迅与景宋(徐广平)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的通信集。共收到135封信(其中鲁迅信67封半),由鲁迅编辑修改,分为三集。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初版。鲁迅生前有四个版本。

《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先生1934年新婚回乡亲路上写给妻子张兆和的大量书信集。沈从文生前没有公开发表过这些信件和信中的插图。1991年,沈从文的次子沈虎雏编辑成书,1995年5月由岳麓书社初版。这100多张卓雅摄影照片和沈从文先生的手绘插图,混排。是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系列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韩国面积不大,为什么要叫大韩民国

全文共 1540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很多朋友并不清楚,韩国全称是叫大韩民国。但韩国总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左右,还没朝鲜面积大,为什么要给自己名字专门加上一个“大”字呢?想要了解的话,就要懂一些韩国的历史了。韩国和朝鲜原本是一个国家,后来一分为二,双方关系大部分时间内都不怎么好。“大韩”的称呼来自于朝鲜王朝,今天就借此机会跟各位讲讲其中的背景故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韩国到底有多大

韩国,面积10万平方千米,就拿全世界国土面积排第十的国家与之相比(苏丹250.6平方千米),也是相形见绌了。

即使是在朝鲜半岛没有被一分为二的时候,四舍五入也才22.1万平方千米,那为什么韩国会称“大韩民国”呢?

朝鲜半岛优越的地理位置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北部,三面环海,在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西边和胶东半岛隔海相望(即我国山东半岛)。

朝鲜半岛东边是日本海,西边是黄海,南是朝鲜海峡。而在东面,是与它接壤的俄罗斯,曾经世界上最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重要的部分。

同时,朝鲜半岛和中国也是唇齿相连的一片区域。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朝鲜半岛在多次战争中显得尤为重要。大韩民国由来

要说到大韩民国,就不得不说起它的前生——大韩帝国。而大韩帝国属于哪呢,那就是朝鲜王朝的历史。

这就有点远了,没事,泡一壶茶,且听我长话,浓缩,细讲。

我们都知道,原来的朝鲜半岛上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朝鲜。可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日本法西斯势力失败,战败投降后,苏联和美国——当时世界上唯一势力相抗衡的大国,迅速带军来带朝鲜半岛。后来一步的美国,为了防止苏联独占,便制订了“三八线”原则,便有了“北朝鲜,南韩国”的说法。

在此之前,朝鲜半岛既可以叫做“朝鲜”,也可以叫做“韩国”。那我们这里就简单统称“韩国”吧。

追溯到韩国祖辈历史,整个朝鲜半岛上生活着三支游牧民族,分别为辰韩,马韩,牟韩。这三支部落各自在朝鲜半岛上建立政权组织,拥护各自的首领,也互相争斗。毕竟游牧的热血首领,谁不想让更多人对自己俯首称臣呢?

之后,在战争中三个部落完成了统一,“三韩合一”,就有了之后的“大韩”之称。

1987年,朝鲜王朝的第26任国王李熙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这就是“大韩民国”的前身了。这是朝鲜半岛上第一次正式庄重地以“韩国”为国家名,而大韩帝国被视作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帝国,毕竟“帝国”二字,也不是什么泛泛之辈也可以用的。不过当时韩国取这名,着实是很有勇气的。“民国”二字何来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国”,而韩国又名“大韩民国”,细想,二者是不是有什么关联?

之前提到的“大韩帝国”,统治时间在1897-1910年。1910年,李熙,也就是朝鲜高宗在日本手上失利,大韩被迫沦为日本殖民地,同时日本废掉了“大韩帝国”政权,在那设立“朝鲜总督府”韩国人民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中艰难存活。

终于,忍受9年后,1919年爆发了著名的“3.1”反日运动。但百姓力量有限,起义失败后,韩国李光洙等人流亡到上海。一群有志之士不甘心国家就此毁在自己手上,在多人提议下,最后,他们于1919年4月在上海召开了29人的代表会议,正式决定废除韩国君主制,成立民国,设立临时议政院等。

这个在上海成立的流亡政府,被称为“韩国民族独立运动的圣殿”,遗址如今仍完好保存,也是中韩友好交流的见证之一。

被迫流亡,绝处逢生时成立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被之后美苏争霸分割的朝鲜半岛的“南韩国”保留下来,所以韩国也称“大韩民国”。

其实关于“韩国”这名前面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大”字的问题,民间也流传着不同版本。

有人说它是模仿日本,有些自大,有的人说是自卑,所以想加个“大”字充充士气,还有一种比较可爱的说法,便是韩国,单字一个“韩”,若称“韩民国”有点奇怪,故在前面加上一个字,至于为什么加“大”,不过是人家喜欢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刘湘为何会被称为民国时期最有血性的军阀?刘湘的结局是怎样的?

全文共 1673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说我国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些惨淡,我国依然是处于内忧外患的局势当中。不过不管什么时候,始终都是会有那么一些积极切出色的人物出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所有人的认可。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头子刘湘就正式这么一个人物。刘湘被称为民国“最有血性军阀”,更是直接宣城日本人进川就直接打死,此举令国人拍手叫好。不得不说,他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大英雄。

刘湘谱名元勋,是四川成都大邑人。他在民国时期为四川军阀,因为表现出色,后来又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重庆大学首任校长。

刘湘可谓是文武双全,事业惊人。而最令人咋舌的一件事,就是在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全民危机。刘湘却立即电呈蒋介石并且呼吁全国:“一致抗日!”他虽然言简意赅,却通过果断又霸道的态度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1937年10月15日,刘湘因表现出色,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后,不顾连日奔波的病体又率领川军奔赴抗日前线,可惜再勇敢的英雄也不是铁人做的,又累又疲惫的他,带着满身的病痛,终于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不过哪怕到死,他也要留下最有血性的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这是多么慷慨激昂又令人惋惜的言论。

要说这刘湘为何血性至此,恐怕还要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

刘湘家世并不普通,年幼时就可就读乡间私塾,后因读书优秀,又考入大邑县立高等小学堂。可惜因为时局动荡,所以清廷宣告:“废除科举,设立文武学堂,编练新军。”

故此不满十七岁的刘湘,就背着父亲赴雅安应考,虽年纪轻,但是自幼就有着极为远大抱负的他,所思所想远远超越了同龄人。后来他因为才华出色,又被四川武备学堂陆军弁目队录取。随后一路往上考,一路深造受启迪,在内忧外患的国家中,他也把匡扶国家大事的责任牢牢地记在心底。

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湘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大考验

此时的刘湘被委任为第二标张邦本支队的少校差官,随部进驻川北。

这本是好事,可惜人心惶惶中,在1912年第一镇改编为川军第一师,张邦本支队应该奉令归还建制,但该支队的第二营管带杨森拒不接受命令。

他们也没有将年幼的刘湘放在眼里,总认为自己不理刘湘又能奈他何?哪里想到此时的刘湘却极有主意和血性,直接与该营都练官孙中华、队官唐式遵、杨国桢等串通,甩开杨森,将第二营拖到资中。此举令人咋舌,让人不得不对刘湘刮目相看。

直到1922年,此间刘湘表现出色一路高升,确实令人心服口服,不过因杨森等人做事激进的影响,刘湘也果断放弃先前的荣耀地位,主动退居山野。

这并不代表刘湘就此放弃保卫国家的心思了,而是反应了刘湘面对外敌虽坚韧,但是面对内患也能及时止损,着实令人佩服。

虽说刘湘身为国民党,但是在面对外敌入侵,日本军队的打击后,他第一时间重振旗鼓,联合所有力量报效国家。

6月1日“两广事变”爆发,传刘湘与两粤勾通,11日重庆行营参谋长贺国光到成都,晤刘湘,后刘湘不断接见重要组织、领导,面对战争忧心忡忡,可惜在8月24日,成都还是发生了反日暴动,殴毙日人渡边洸三郎、深川经二,这件事情可大可小,在敏感的战争期间足以让部分国人受伤,所以行政院电令四川省府主席刘湘查办成都事件负责人员时,刘湘却暗中保护爱国群众。可惜此时处处危机,战争一触即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民再次陷入危机。面对着如此屈辱又关键性的时刻,刘湘主动请缨,在13日当天,他又通电全国:“与日本拼死一决。”不得不说,在这种危急时刻,刘湘的挺身而出确实为人心惶惶的民众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随后刘湘就在战场奔波,因为前途未卜,也有不少人心灰意冷。刘湘却拖着病体,充满血性地行走,到处激励随军战士。

在多日的奔波和病魔的追逐之下,刘湘胃出血晕倒,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哪怕是死前的最后一刻,他也未曾有半句怨言,反而遗嘱中全是激勉川军将士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这遗嘱在他死后,仍然被军官日日诵读,每次川军行军打仗时都要被大声朗读一遍,仿佛听着刘湘充满血性的宣言,每个人都有了更恢宏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叶问真的打过洋人吗?咏春拳为何在民国时期被看不起?

全文共 237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的清末民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历史,西方洋人祸害这华夏大地,民族矛盾非常尖锐。于是当年像霍元甲、黄飞鸿、陈真以及杨露等民国时期的武术家们都纷纷驱除鞑虏,扬我华夏神威为以己任。他们在武馆里传授国民健体强身之术,在舞台上打的美国拳手,俄国大力士,日本武术家们晕头转向……

但随着国际交流的进展,陈真娶了日本老婆、黄飞鸿开始跟十三姨学英语、作为日本武术宗师嘉纳治五郎徒弟的鲁迅先是从武,后学医,最后弃医从文。大家都在思考所谓强大,真的是靠拳脚展现么;所谓弱小,真的是因为打架不行么?不过时至今日,还有一部靠打洋人为卖点的电影,那就是叶问。既然如此,就不得不问问,叶问真的打过洋人么?

叶问,得益于《叶问》和《一代宗师》系列,特别是其徒弟李小龙巨大的国际声誉和国民知名度,使得作为南派拳师,咏春拳宗师的叶问名声大噪,国人皆知。不过作为一个武术大国,咏春在国内众多的武术流派中并不显赫,它既没有获得过代表全国最高水平武术竞赛的全国武术锦标赛冠军,甚至直到今年11月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由福建省福州市申报的。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咏春",而是相对于我国的其他武术流派来说,咏春拳实属小众。只是随着近年香港武术电影的热捧,让"咏春拳"开始火遍大江南北。既然如此问题那就来了,为什么咏春拳比不上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呢?是因为打不过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武术实际上从来不以强弱论大小,而是格局、传承以及历史为主。咏春的起源和文化,就注定了它只是非常小派和偏门的一支。根据目前世面上所流传的咏春拳起源来看,可追溯的最早创派师祖是清朝泉州南少林派弟子兼福建永春白鹤拳高手五枚师太。

根据传闻记载,清乾隆二十八年南少林因反清复明遭清政府烧毁,弟子们纷纷逃往各地避难,其中五枚师太避世隐居在大凉山中。后偶然一次见蛇鹤相争的场景,五枚师太依动物之形态结合女性特点创出一套以快速制服对手、正当防卫为主(降低对手伤害)的拳法,取名咏春。随后五枚师太把拳法传给了自己的弟子严咏春,严咏春又传给丈夫梁博俦。

梁博俦本是大凉山脚下人士,娶妻严咏春后夫妻俩到广东韶关南雄县开馆授拳,先是传给侄子梁兰桂,后又传给当时在佛山的红船艺人,也就是唱粤剧的武生黄华宝、船工梁二娣、大花面陆锦等人。其中黄华宝和梁二娣再传徒弟吴仲素、梁赞;梁赞传陈华顺、梁璧;而叶问就是陈华顺的封门弟子,其继传李小龙,梁挺。

李小龙虽然使用的截拳道,但李小龙用舞蹈和叶问换咏春的佳话却是人人皆知。不过对咏春传播贡献最大的还是梁挺,他终生致力咏春的研究、教授和传播,创立梁挺咏春,外国徒弟遍及全球,不仅得到了全球武术界的高度认可,同时亦为我国武术文化的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从这一份所公认的传承来看,咏春至少也算是出自少林,虽说比不上武当太极、少林拳法等头牌武术,也算是来自名门正派,怎么可以说传承起源不行呢?但问题是这只是咏春起源的其中一个说法,在众多起源中还有严咏春创立咏春拳;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根据"天地会"搏斗技创立咏春拳;福建莆田九莲山少林寺弟子至善禅师创立咏春拳以及永春白鹤拳弟子颜咏春创立咏春拳之说。

由于咏春拳在梁挺手中名声渐显,信徒们将其完美化、传奇化甚至神话化是比较好理解的一件事情,再加上人工加工和创造,最终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版本肯定和真实的历史已经相去甚远。例如五枚师太、至善禅师和一尘庵人实际上就出自清末小说《乾隆游江南》,并不是真实历史人物;甚至就众所周知的清廷火烧南少林一事,也仅存在戏说和民间故事中,在真实历史中尚未被证实。也就是说咏春来源于少林寺或者严咏春,迄今为止不仅无法佐证,更有可能就虚构的。

而目前最为可靠的咏春拳来源,且可证实的,可追踪的,就是来源于红船上的黄华宝、梁二娣和李文茂等人。原来1854年夏天广东爆发了"天地会"武装起义,广西天地会领袖黄华宝、梁二娣、李文茂等人随即响应,作为太平天国起义的延续力量反抗清朝统治。由于天地会多数都是粤剧演员,这导致了从公元1854年到1869年粤剧被满清政府禁断15年事件。

粤剧被禁了,会馆也被解散,那天地会成员总得找事儿干,加上作为粤剧武生出身的黄、梁本身师从洪拳梁兰桂,拥有武术在身,于是这段期间他们就在红船上结合当时两广(广西和广东)武术创出了咏春拳。有资料显示当时黄华宝在红船期间,其船上安装有木人桩供练舞所用,再加上船身狭义颠簸,这正适合咏春二字钳羊马和寸劲的诞生。

然而咏春拳真正的转折来源于晚清武术家梁赞。梁赞本是洪门中人,后受梁二娣教授咏春。梁赞得拳法之后,才正式将咏春一技看成单独的拳法,以毕生所学整理归纳,由此被推崇为咏春一代祖师。而叶问的师父陈华顺和梁壁,分别就是梁赞入室弟子和其长子。

虽然香港电影可以把咏春拳吹的天花乱坠,但从实际来说咏春拳就是清末年间天地会成员结合了洪拳、白鹤拳、壮拳等南方拳种的一种小拳,况且其创派祖师在当时来看不仅是起义分子,还是在古代没什么地位的戏子,这更加导致了咏春拳的历史传承别说跟武当、少林这种大宗大派比,甚至比起其余名门正派也逊色不少。这也是咏春拳信徒要在将其附会到少林门下的原因了。

当然最搞笑的还是本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广东拳,由于广东人好面子附会到南少林,结果导致被福建拿去申遗了,真心令人哭笑不得。

不过说了这么多,还没回答开头的叶问到底有没有打过洋人?答案很简单,当然是没有啊。

叶问于1949年抛弃妻子和三个孩子从澳门辗转来到香港,并改名叶溢,完全不向他人提及在大陆的生活和隐瞒大陆身份。接着由于生计问题逐在九龙的饭店公会公开收徒授拳,后迁至九龙利达街开设武馆。到了1955年,叶问又娶了一上海女子,并向其隐瞒本有家世之事,迁到了李郑屋邨和她同居,并生下一子叶少华。

直到1972年叶问去世之时,没人任何报道和记载可以证明叶问曾打过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邪不压正关巧红原型正是施剑翘 民国女刺客施剑翘复仇案介绍

全文共 3356 字

+ 加入清单

在邪不压正中,李天然和关巧红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两人都是为了复仇而活,但是等真正看到自己的仇人后却又有了胆怯之心。最后关巧红看到李天然复仇成功后,就相信自己也能够做到。其实电影里的关巧红是存在历史原型的,那就是被称为“民国刺客”的施剑翘。施剑翘复仇案可能大家并不是很熟悉,早在2014年其实姜维就拍过施剑翘的传记,也是由周韵饰演施剑翘。不过把这个人物放在电影里能了解的人就更多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施剑翘复仇案到底是怎样的,最后有没有复仇成功呢?

日前正在热映的电影《邪不压正》暗藏了很多“民国梗”,其中女主关巧红(周韵饰)被指为著名的“民国女刺客”施剑翘。施剑翘(1905—1979),原名施谷兰,原籍安徽桐城,从小生长在山东济南。其父施从滨任山东军务帮办兼奉系第二军军长,后为军阀孙传芳斩首。施剑翘立志为父报仇,放小脚、练枪法,最终开枪刺杀孙传芳。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女子,为报父仇,经过怎样精心的谋划,其间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且看她的自述。

01

立誓

1925年,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时,先父施从滨任山东省帮办军务兼第二军军长。孙传芳阴谋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领兵北上,因怀恨先父不同他合作,竟将先父杀害,并且割头示众。我于是下定决心,誓报父仇。

施剑翘

我是个女子,弟弟们又年幼,要报父仇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叔兄施中诚身上。他曾在先父遗像前宣誓,坚决为我父报仇。不料中诚当了烟台警备司令之后,只顾个人吃喝玩乐,将报仇的诺言置之脑后。这是我依赖别人报仇的第一次失败。

1928年,中诚的保定军校同学、我们同姓人施靖公在阎锡山处当中校参谋,路过我家借住,表示他自己也受过先父的培植,有为先父报仇的意愿和打算。我当时报仇心切,不顾一切,断然同他结了婚。谁知报仇的问题他不但不闻不问,甚至不让我提一提,这时我才觉察到我自己又受骗了。这是我依赖别人报仇的第二次失败。

有一天在报上看到刘金桂情杀滕爽的报道,对我启发很大。我决定自己动手报仇。

02

谋划

从施靖公来自北方的客人谈话中,我知道孙传芳正在天津与日本特务土肥原勾结,阴谋发动华北事变,孙想做“华北王”。1935年6月,我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天津娘家,了解到孙已迁住英租界20号路。当时有三个问题摆在我的面前:第一,怎样接近孙传芳;第二,从哪里能得到一支得心应手的手枪;第三,是母亲的安全问题和两个孩子日后扶养问题。

要想弄到一支手枪,只要有钱,从日本租界洋行里是可以买得到的。只是一个女人去买手枪,可能惹出麻烦,反而把事情弄糟,我不敢贸然去买。事有凑巧,八弟则凡的同学朱其平1934年路过天津时,曾将他在南京军政部买的一支崭新的勃朗宁手枪和两盒子弹寄放在我家,事先我并不知道。有一天十弟穆甫偶尔拿出这支手枪同我开玩笑,我如获至宝,后来就是用这支手枪打死孙传芳的。

安顿好母亲和两个孩子后,我到耀中礼堂里找到了孙家敏(孙传芳女儿)。我送她上汽车时,记住她家汽车号码是1039号。1935年的中秋节那天,我发现1039号汽车停在法租界大光明电影院的门口,看到了一个戴墨镜的男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仇人孙传芳。

孙传芳

我到孙的住所英租界20号路去过几次,看到他住宅的院墙特别高,还安装有电网;两扇大铁门经常关着。我曾幻想去到他家当佣人,或是家庭教师;或者在他门口缝缝破烂;或者在他门口摆个小摊卖点东西,以图慢慢地接近。这些打算根本都不可能实现。后来又打听到8月17日是孙的岳母80寿辰,我想送点礼物混进去动手,又考虑到人多混杂,开起枪来容易误伤别人;而且万一一枪打不死孙,我反而白白地牺牲;同时在租界上打死人,又怕给祖国带来灾难。

1935年农历九月十七是先父遇难十周年纪念日,我到日租界观音寺给先父烧纸念经。可能是我哭得太痛心了,当家和尚上楼来劝我。我无意间问他烧纸念经不过尽子女的一点心意罢了,和尚很不以为然地说:“如果是迷信的话,也不会传了几千年,到现在你看靳云鹏、孙传芳这些有名的人物,不都是相信佛吗?”听到这话以后,我就详细地同当家和尚攀谈,从而得知他们都是东南城角居士林的居士,孙是理事长。经确认此事,我到居士林去,通过一位女居士介绍,化名董慧入了居士林。一天,居士林从南方请来一位法师讲经,大殿佛龛前放了一个大的供桌,讲经的和尚坐在中间,桌子西边放着两把太师椅,一个是林长靳云鹏的座位,一个是理事长孙传芳的座位。那天孙传芳也来了,他身材不高,两个三角眼。当时我注意了开枪的方向,(琢磨)怎样开枪比较方便,同时不致伤害别人。

施剑翘印制的卡片

我同八弟则凡、叔弟中达三个人把所有的准备工作逐一进行检查研究,并补充了几项:第一,准备一份告国人书和印刷几十张卡片(传单),打算在打死孙传芳后于现场散发,使施剑翘亲手打死孙传芳为父报仇这一事实叫国人知道。第二,为了不要牵连朱其平,关于手枪来源,可以说是在太原从一个退伍军人手里买的。第三,做一件合身的大衣,便于携手枪和文件,更重要的是大衣口袋样式,要便于取出手枪,以免临时误事。第四,约定在11月13日(星期六)动手。

送走母亲以后,我积极准备告国人书,写好几封遗嘱,以备万一;又用四元钱买了一架小油印机,印了60多张卡片,一面印的是两首诗:

父仇未敢片时忘,更痛萱堂两鬓霜;纵怕重伤慈母意,时机不许再延长。

不堪回首十年前,物自依然景自迁;常到林中非拜佛,剑翘求死不求仙。

卡片的另一面印了四条:

(一)今天施剑翘(原名谷兰)打死孙传芳是为先父施从滨报仇。

(二)详细情形请看我的告国人书。

(三)大仇已报,我即向法院自首。

(四)血溅佛堂,惊骇各位,谨以至诚向居士林及各位先生表示歉意。

下面署名“报仇女施剑翘”,每一张名字下面都盖上我的大拇指印。

我把印的这些东西连手枪都分别放在大衣口袋里,并且拿出拿进反复预习了几次。

03

行刺

11月13日那天清早下雨,考虑到孙传芳可能不到居士林去,我要了两次电话问居士林也没有要通。去了居士林,一会儿工夫,一个工友匆匆忙忙地在孙传芳的座位上放了一本经,孙披着黑海青(和尚穿的衣服)进来,坐在他固定的那个椅子上。我没带枪,非常着急。考虑到今天下雨,来的人少,不至误伤别人;同时约好今天动手,弟弟们都在热烈地期待着,还是说干就干。于是我离开居士林,租了一辆汽车回到家中,把文件和枪都带好。

回到居士林,考虑到在那安静的场合,假若我突然地起来会被别人注目,于是我故意提高声音说:“后面的炉子烤得我太热了。”介绍我入林的张居士说:“你不会到前一排去吗?”我答一声“好”,上前一步就到了孙传芳的右后方。我在大衣口袋里打开手枪的保险,枪一出袋,照准孙传芳的右耳后打了一枪,孙立即倒在太师椅的右扶手上。我又向孙的后脑和后背打了两枪。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相关报道

然后我把手枪的保险关好,放在口袋内,把大衣左袋里的几十张卡片拿出来,撒在院子里,并且大声说:“我是施剑翘,为报父仇,打死孙传芳,一人做事一人当,决不牵连任何人!你们可以带着我到警察局去自首!”我喊了半天,院子里站的和尚和居士都在发抖,没人开腔。我只好到电话室打电话给警察局,在还没有通的时候,进来了两个警察。我即告诉他们孙传芳是我打死的,并掏出手枪交给他们,并要求他们带我去自首。

1936年9月,我被送进天津第三模范监狱。

由于舆论都在同情我、支持我,国民政府被迫做出特赦的决定。1936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下了特赦令,10月20日我从监狱里出来。事后了解到,关于我的特赦问题,冯玉祥、李烈钧、张继等诸位先生都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所以我专程到南京访问他们以表谢意。

摘自《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20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华文史资料文库》是全国政协和各地方政协的文史资料委员会从近十亿字的文史资料出版物(包括内部出版物)中精选裒辑而成的大型史料丛书。分为《政治军事编》(8卷)、《军政人物编》(3卷)、《经济工商编》(3卷)、《文化教育编》(3卷)、《民族宗教编》(1卷)、《华侨华人编》(1卷)、《社会民情编》(1卷)等7编20卷,共3000万字。

该书所收史料的主要内容,上起1898年戊戌变法,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入选篇目均为各类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人提供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资料,所述大多是亲历或亲见、亲闻,只有少量是通过采访和调查研究整理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1927年是清朝还是民国1927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1912年清朝皇帝溥仪逊位,清朝从此结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1927年属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社会动荡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在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

这次起义的背景是国共两党合作和平统一的努力遭到破坏。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与共产党合作一度达成的北伐战争胜利之后,突然改变态度,背叛革命承诺,对共产党进行了残酷迫害,并试图削弱共产党的力量。共产党面临被迫解散和分解的危险,因此决定以武装斗争的形式继续推进革命事业。

起义发生在南昌,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许多共产党员、革命者和军队指挥官参与了这次起义,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心领导人。尽管数量相对较少,但起义者的行动表明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为自由和民主而斗争的决心。

南昌起义的战斗并不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但具有象征意义。起义者首次向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发起了挑战,显示了共产党能够组织自己的军队,并在战斗中取得一定成果。尽管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南昌起义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反国民党浪潮,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激励他们为革命事业付出更多努力。这次起义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武装斗争和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合法政治手段的失败后,转向武装斗争的重要转折点。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许多艰辛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思想。这种思想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帮助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的转变。这次起义对中国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国时期的教育是怎么搞的?国力薄弱是怎么兴办教育的

全文共 232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现在有一句口号叫做科技兴国,教育强国,说的是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可以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加的强大。当时的鲁迅就是一个代表,最开始的鲁迅是一个医生,后来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了,弃医从文,要用笔杆子来拯救中华民族。孙中山先生也是非常崇尚大力推行教育的。那么,小编就很疑惑,当时民国国立那么弱是怎么兴办教育的呢?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比如说教育法规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毛泽东就是在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的。

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等等。

比如说教育经费

《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业内人士可以对照60年前的这个标准算今天的账,看看有没有差距。

比如说教师待遇

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

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

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让今人望尘莫及,汗颜不已。

比如说教育理念

民国以来,中学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是个教育救国的伟大实践者,他给南开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求人。”

张伯苓常说,学生“不单是要从书本上得到学问,并且还要有课外活动,从这里得来的知识学问,比书本上好得多”。在他的倡导下,南开中学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为“教育立人”创造了载体,如敬业乐群会、美术研究会、摄影研究会、文学会、京剧社、新剧团、校风出版社、武术社等。

值得一提的是南开的剧团尤其有名,因此有“话剧的摇篮”之美誉。曹禺、黄宗江等人都是从南开走上话剧道路的。

1934年课纲

比如说教材

民国教科书的编纂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民间性,民间在编纂教科书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只报教育部审核即可;二是它的编纂者都是具有现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如胡适、舒新城、郭秉文、朱经农、黎锦晖、廖世承等,由他们来商定给小学生编课本,自然也就体现了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

比如说多样化的教育格局

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南开中学就是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起来有灵活自由的优点,当时的文化环境足以让私立学校生存并且发展,社会上对于私立学校也没有偏见,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时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得益于民国教育家的胸襟。

比如说不惜代价办教育

抗战前全国有4亿人,当时的西部只有1.8亿人,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涌入了5千万人口,而当时西部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全国的30%,民生工业只占5%,却要养活50%以上的人口。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同时,抗战客观上为我国的西部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使西部诸省在基础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底开始在四川、河南、贵州、陕西、湖南、甘肃、江西、安徽等地先后成立了22所国立中学及3所国立华侨中学,先后培养教育了10万“战区流亡学生”。

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杰出人才就是这些国立中学培养出来的,比如: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著名诗人贺敬之、国防科工委主任上将丁衡高等。

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些国立中学于1946年逐步复原,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谱写了一个残酷战争期间中国教育的传奇。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到目前为止,共有8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有5位(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崔琦等)生于我国民国时期的二三十年代,接受的是民国时期的教育。

而自建国以来,新中国培养的学生中只有高行健一人,而且还是文学奖,自然科学奖一个也没有,当代教育是不是应该反思?

向民国教育学习是犯了“左”倾错误吗?窃以为,非也!

敢于承认一切优秀的精神遗产,不仅代表着“政治正确”,更代表着大胸襟与大气度,是成熟与自信的表现。

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当代教育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民国邮票能卖多少钱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自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原有的清朝时期邮票不能再使用,于是便发行了中华民国邮票。那么民国邮票能卖多少钱呢?

中华民国邮票价值:

从1912年到1949年总共发行了29套纪念邮票、62套普通邮票、7套航空邮票、3套特种邮票、13套欠资邮票5套包裹邮票、5套快信邮票、1套挂号邮票、2套军事邮票、3套附捐邮票。普通邮票以孙中山像为图案,1套以辛亥革命烈士像为图案,还有一套以邮政储蓄金为图。

民国邮票是指从1912年到1949年发行的邮票,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局势最动荡的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烈尖锐,各党派政治军事混战不休,老百姓在动荡的社会中保命都难别说是一枚邮票了。由于印刷错误,政治影响,出现的少量孤品,以及民间收藏套版的不完整、大量流失海外等,在中国大陆的民国邮票数量微小。并且在文革时期,邮票又被当成“资本主义毒瘤”销毁。到现在,能够保存下来的民国邮票都成了价值连城的稀世文物珍宝。其具有非常之高的收藏价值。

中华民国邮票值多少钱?

民国邮票发行于1912年,因为其处于中国近代史上动荡时期,所以民国邮票的价值很高。市场行情也是水涨船高。那么,中华民国邮票值多少钱呢?据悉,民国孙中山像新票价格为1000元,民国帆船邮票价格为500元。

关于民国邮票能卖多少钱的知识小编就为您介绍到这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民国邮票的知识,来来查询搜索相关栏目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民国路垚原型人物是谁?路垚感情线揭秘

全文共 1360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奇探》是一部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悬疑推理剧,胡一天将饰演男主角路垚。不少朋友看到这个消息后,对路垚这个角色产生了好奇,那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物呢?实际上《民国奇探》是原创剧本,所以剧中人物基本都是虚构出来的,不过故事情节肯定和当时的情况相吻合,这点大家可以好好期待。那下面就为路垚做个简答的介绍,顺便聊聊他的感情线会如何发展。路垚原型人物是谁?

据悉,《民国奇探》中路垚在历史上并没有原型人物,他是一个原创角色。全剧主要讲述民国年间的上海滩,从英国留学归来的纨绔公子陆垚,被巡捕房探长乔楚生邀请做探案顾问,后来又携手记者白幼宁,一起组成探案小分队。这部电视剧当中,加入了上海滩青龙帮的设定,女主更是青龙帮帮主的女儿,但此前已经有不少的电视剧都是把故事放在上海滩,造成这个题材内容非常泛滥。

最后路垚凭借超高的智商,与乔楚生白幼宁两人,侦破了许多大案子,一直默默的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正义,最终在一起大案子中将幕后黑手绳之以法,看起蹊跷又诡异的案件,牵连出了种种让人惊叹的案件,通过一起起案件,让路垚与友人名声变成了一个传奇故事。总的来说路垚的这个结局还是非常好的,不仅破获了非常多的案件,更是让自己成为了传奇。

路垚这个角色是一个留学回来的富家子弟,桀骜不驯是他性格,但思维逻辑十分缜密,以及推理能力也是不在话下,当然再聪明的人也需要被发觉。因为被乔楚生聘请作为侦探,开启了自己一段传奇人生,但这部剧中感情戏份并不是那么的多,主要还是以破案为主,感情线夹杂的也都很迷离。

三位性格迥异的主角在探案过程中一言不合就上演日常互怼模式,一边嬉笑怒骂,一边烧脑破案。该剧在烧脑的案件中融合了青春朝气的网感元素,再加上甜蜜搞笑的情感发展,这样多元化的新奇剧情着实让人惊喜。路垚感情线揭秘

女主白幼宁,在剧中是上海青龙帮帮主白启礼的独生女,新月日报记者,接受西方教育,思想先进,立志成为自由、独立的现代女性,正义感爆棚。在曝出的剧照中,肖燕民国造型太美了,灵气满满,和胡一天、张云龙同框,都极为般配,看来肖燕要坐拥两大男神的节奏啊,而按照电视剧的一贯套路白幼宁和路垚走到了一起,可以备受期待了。

胡一天这次在这部剧里担任的是“搞笑担当”和“指挥担当”。他饰演的是“路垚”这个角色,路垚是康桥大学的优秀生,获得了化学和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智商超级高。不仅如此,他还是个逻辑推理分析的天才,在剧中很多案件都靠他破案。

民国十四年,路垚从英国留学回国。他不像其他才子谦虚谨慎,反而是一位纨绔公子哥。路垚因为聪明的大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被巡捕房探长乔楚生发掘。乔楚生想要邀请路垚和自己一起破案,路垚被武力征服,答应了乔楚生。

不仅如此,在乔楚生和路垚合作后,还联合了三观超正的记者小姐姐百幼宁一起破案。三个人组成小分队,连破各种奇案,坚守正义守护社会和平。路垚演员资料介绍

胡一天,19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内地男演员。2016年,胡一天出演《猫的树》系列微电影;同年,他出演由郭敬明监制的青春偶像剧《夏至未至》,正式出道。2017年11月,胡一天首次担纲男主角,在青春爱情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中饰演外冷内热的傲娇医生江辰。

代表作品:《夏至未至》、《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绝代双骄》、《民国奇探》、《青春须早为》、《暗恋橘生淮南》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1937年是民国多少年 1937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37年是民国26年。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正式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是指1937年7月7日发生在北京卢沟桥一带的中日冲突事件。在这场事变中,日本侵略军向中国驻守当地的抗日军队发动突袭,并最终导致了全面的中日战争。

卢沟桥事变并不仅仅是突然发生的一次军事冲突,而是日本在中国侵略的各种经济、政治和军事行动的结果。在事变之前的数年间,日本已经通过积极的扩张和侵略行动,逐渐掌控了中国北方地区的许多关键要地。

卢沟桥事变也暴露了那个时代国际社会对于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的轻视。尽管当时已经签署了《九国公约》,旨在保护中国领土完整,但世界大部分国家对于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了消极的态度。这种对中国受侵略的漠视也给了日本更大的鼓励和动力,进一步加剧了卢沟桥事变后的冲突升级。

卢沟桥事变还显示了那个时代各国内部政治矛盾的复杂性。中国当时正处于国共两党的内战时期,而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正不断加剧。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都在经历着动荡的时期,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愈发困难。这也导致了卢沟桥事变后两党在抗战中的合作越来越少,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在对抗日本侵略中的统一力量。

卢沟桥事变还凸显了当时中国政府和军队对于日本侵略军的认识和应对策略存在的一些错误和失误。事变中,中国驻守卢沟桥的军队在日军的进攻下表现出短时间内的坚决抵抗,但由于缺乏装备和后勤支持,最终未能阻止日军的军事进展。这也暴露了中国军队在组织、战略规划和装备等方面与日本军队的差距,对于未来的抗战战略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卢沟桥事变是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但其中涉及到的细节和背景都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只有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理解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处境,以及对于这场战争对两国和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民国政府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政府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位于安化县烟溪镇双烟村。烟溪镇“十一兵工厂”的前身是位于河南巩县孝义镇的“军政部兵工署孝义兵工厂”。河南巩县孝义兵工厂与辽宁沈阳奉天兵工厂、浙江杭州上海兵工厂、湖北汉阳兵工厂并称为民国时期“四大兵工厂”。1937年7月,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孝义兵工厂因连遭日军飞机与重炮大规模轰炸而被迫南迁,途中迁至安化县烟溪镇。烟溪镇兵工厂共设五个分厂:一分厂为动力厂,二分厂为机枪机修厂,三分厂为火工厂,四分厂为炮弹厂,五分厂为步枪厂。

双烟村:双烟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民国政府第十一兵工厂凤凰山防御工事旧址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政府第十一兵工厂凤凰山防御工事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在芦淞区董家塅选址征地5481亩建炮弹厂,由炮厂、炮弹厂、枪弹厂和动力厂组成,统称株洲兵工厂。在建造兵工厂的同时,在董家塅的大小山头修筑了碉堡、防御工事及弹药库等配套设施。

防御工事,现在已对外开放,有8个炮位、8个地下掩体位。掩体之间相通,且与厂区地下防空洞相连接。市博物馆副馆长肖劲介绍,弹药库位于凤凰山山脚,混凝土浇筑,长89米、宽67米。弹药库四个角均有引洞,每个洞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

董家塅街道:五里墩乡与董家塅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董家塅街道 董家塅街道位于株洲市东南角,东邻浙赣铁路,西接京广线及1815线,四周与龙泉街道、枫溪街道、五里墩乡接界。辖有欣月、幸福、友好、中心、劳动、南苑、南华、新泉、新立、南沿10个社区居委会,30多个自然村落,辖区范围内有南方公司、608所等大型企事业单位,有合(独)资企业3家、中小学校4所,二级甲等医院1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1911年是民国还是清朝 1911年是什么时候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1911年属于清朝。汉满蒙三族,在1636年建议改国号为大清。北洋大臣袁世凯在1912年2月12日,促使末代皇帝逊位,颁布退位诏书,从此之后没有末代皇帝,结束大清朝。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同时也开始关注大清朝。清朝是努尔哈赤创建,总计296年。

清朝历史介绍

努尔哈赤在1616年创建后经,在1636年国号国号作出更改,1644年期间吴三桂投降,多尔衮率领大部队入关,在入关的20年时间内平定大西、南民、大顺等一系列政权。在后期一段时间内又平定三番之乱统一台湾,迅速完成全国统一。康雍前三朝走向鼎盛时期,在这一个时间阶段,我国传统社会拥有突飞猛进,物产丰富、土地增加、小农经济、社会繁荣富强,国力昌盛。

民国和清末离得多久?

这两者之间只是相差一年。隆裕太后在1911年和末代皇帝在北京城退位,至此结束将近276年的大清帝国。1911年还没有宣布退位依然是封建社会,依然还属于大清朝,我国是在1912年正式宣布中华民国开始成立民主共和制。进入现代化社会,在这两个时期内仅仅只是相差一年,或者是相差半年。1911年开始辛亥革命结束清朝,创建民国,以此类推1919年属于民国8年。

清末民初是指什么时候啊?

这主要是指清朝末年,宣统皇帝在位的时间还有被推翻的时间。在进入到清朝末年时期,我国积贫积弱,到处都是战争,导致老百姓民不聊生,生活苦不堪言。主要的意思是指清朝的最后一年也等同于是民国的初年,因此在这一个时间阶段依然是人们比较关注的,在进入到后期,我国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进入到全新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容州民国小镇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容州民国小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容州民国小镇是广西首个文商旅产业生态综合体验区,是以民国历史氛围营造为基调,融合化文、旅游、娱乐、休闲、度假、购物为一体的新生活商圈。

玉林真武阁

容州民国小镇无疑是欣赏一场穿越百年的视觉盛宴,其内容自然也是关于民国时期的容县。

小镇的街口,是以一个旧火车头为景观,一条长长的铁轨沿着街口一直延伸到小镇的那一头,乘着火车去旅行,变成小镇慢游的旅行方式。你能想像二三十年代前的铁路和火车是什么样的吗?这是根据1935年容县人廖百芳修建的广西第一条铁路,以及他辗转从德国购买回来的火车头的历史记忆建成的景观,将广西铁路的百年历史在这里重现。

小镇晚上的重点在于沿着铁路移动的百乐门舞台,随着舞台的缓缓移动,《绿岛小夜曲》、《茉莉花》、《夜上海》等风靡二三十年代的音乐,飘荡在小镇夜空,加上采用先进的舞台特效、灯光技术等创意手段,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顺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以恢弘的气势、绚丽的色彩,再现民国繁华,让游人在亲近美声美色美乐之时,尽享民国文化气息,感受民国文化魅力。

八大上将公馆,这是根据容县民国时期八位上将来命名的,分别是:黄绍竑公馆、黄旭初公馆、夏威公馆、叶琪公馆、何柱国公馆、甘丽初公馆、罗奇公馆、韦云淞公馆。

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将开发为“将军私房菜馆”,地方美食、民国美食将在这里呈现,与繁华的街市相互辉映,摊铺林立,车水马龙,戏曲杂耍、副食小吃……一派繁华的市容风貌,如同一幅容县民国版的《清明上河图》,在百年后的今天,它的从容大气、风情雅致又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

将军博物馆,从繁华的街景切换到战火纷飞、千军万马沙场厮杀的场景,真人大小的雕塑与背景特效无痕融合,大量光电特效制作与置景融为一体,把展馆变成真实、极具震撼力的战争场景。虚幻与现实交替,传统和现代结合,表现容县将士抵御外侮、捍卫和平的战争场面。容县民国历史文化在这里得以留存,让人叹为观止。

民国小镇还有八个上将专列车厢,规划有特色主题餐饮、创意休闲餐厅、休闲酒吧、咖啡厅、水吧等业态。与真武阁、都峤山景区连成片区,以极强的影响力、穿透力,覆盖整个容州片区。同时,借助南方黑芝麻文化及产业基础支撑,构建文、商、旅联动的发展链条,形成两个文化博物馆、三个文化圈、四大商业业态以及工业品牌互动、特色美食名片为核心城市新商业生活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