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血性

血性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血性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血性问题。

分享

浏览

2803

文章

127

你还敢吃肉吗?红肉摄入量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提升有关

全文共 998 字

+ 加入清单

打开“循环”更新页面,在一篇论文的标题中

蒂莫西·基教授

事实上,人类对肉类的渴望不仅仅是因为贪婪,还因为肉类是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在英国,肉制品占成人饱和脂肪酸摄入量的24%。

(资料来源:pixabay.com)

这一次,蒂莫西·j·基教授利用欧洲癌症和营养前瞻性调查(也称为epic,一个EPIC队列)的数据,重新分析了这些食物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分析包括409,885名参与者,平均随访12.6年。总共记录了7,189例缺血性心脏病事件。调整变量,如年龄、吸烟状况、体育活动、教育水平、体重指数,并分析数据。

不同食物摄入量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的关系

研究人员根据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量将参与者平均分为五组。与摄入量最低的参与者相比,摄入量最高的参与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了0.19毫摩尔/升,收缩压增加了3.3毫微克,这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13%有关。

奶酪摄入量最高的参与者与摄入量最低的参与者相比,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了0.10毫摩尔/升,这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12%有关。然而,人们普遍认为,食用更多的“白肉”,如家禽和鱼类,这些都是无害的,而且可能有一定的益处,与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各种食物和缺血性心脏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每天额外摄入100克红肉和加工肉会使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19%。相比之下,酸奶、奶酪和鸡蛋的性价比很高,平均每天多摄入100克酸奶,这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7%有关。摄入更多的30克奶酪会降低8%的风险。多吃20克鸡蛋会降低7%的风险。

当然,食物摄入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热量。研究人员用同样富含脂肪酸的鱼、酸奶、奶酪或鸡蛋来代替同等能量的红肉和加工肉。每替换100千卡的肉,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就会降低24%。

(资料来源:pixabay.com)

摄入红肉会增加体内三甲胺氧化物(TMAO)的积累,并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然而,奶酪中的钙可以与脂肪酸结合,减少人体对饱和脂肪酸的吸收,降低胆固醇水平[4,5]。

作者还分析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例如,获得的相关程度通常较低,不能完全否认结果可能受到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同时,参与者都是欧洲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特定食物和疾病风险之间的联系可能不同。

然而,对于可能增加风险的食物,少吃点。

原标题:红肉摄入量每增加100克,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就会增加19%。

展开阅读全文

溶血性贫血的孩子能活多久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儿童溶血性贫血的存活时间与溶血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应具体分析。

如果贫血是由感染引起的,那么在控制感染后,儿童的溶血性贫血一般可以治愈。由遗传问题引起的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引起的贫血,通常称为豆类疾病,如果蚕豆或其他类似物可以避免,通常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对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通常在脾切除术后可以治疗。严重的地中海贫血很难治疗,可能预后不良。难治性免疫溶血也可能预后不良。

一旦发现溶血性贫血的表现,如血尿、黄疸等,应立即到医院的儿科或血液科就诊,尽早诊断和治疗,尽早治疗可治疗的原因,并定期随访。

展开阅读全文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自我诊断方法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的新生儿出生没有几天就发生了黄疸,一般的症状就是皮肤黄,这样的情况让家长很担心,尤其是初次为父母的朋友们,没有经验,所以,我们要学习一下溶血性黄疸的知识,可以方便我们来确认诊断,下面我们就讲一下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自我诊断方法

新生儿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寿命短,易被破坏,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发生黄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不深,其特点:

①黄疸一般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

②黄疸逐渐加深,在第4-6天达高峰,以后逐渐减轻。

③足月出生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一般在生后3周消退。

④黄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肤颜色呈淡黄色,黄疸常只限于面部和上半身,黄疸时孩子的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正常,大小便的颜色正常,生长发育正常。

⑤化验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2mg/dl,但小于12mg/d1。如果孩子的黄疸属于这种情况,父母即不必担心。

如果黄疽出现过早或消失过迟,或黄疸程度过重,或逐渐减轻后又再加重,婴儿精神不佳、吸奶少或拒奶等临床症状时,则属病理性黄疸,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展开阅读全文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有哪些症状?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妈妈都不知道溶血性黄疸,更不知道溶血性黄疸对新生宝宝的危害有多大。那么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有哪些症状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由于妈妈对胎儿的血液产生抗体,而抗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中,破坏胎儿的红血球,造成胎儿产生贫血的现象。出生后因为胆红素的量太多,便形成了黄疸。与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产生的黄疸不同,刚出生时就有严重的黄疸,有可能会发生脑性麻痹和幼儿听障等后遗症。

需要说明的一点,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宝宝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所以爸妈们也不用过分担心。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具体有以下症状:

1、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

2、皮肤无瘙痒;

3、有脾大;

4、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

5、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mol/L,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增高;

6、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7、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以上小编讲解了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定义以及症状表现,宝宝极易得上溶血症,一旦出现症状,要及时进行治疗。你还想知道更多有关新生儿黄疸高有多严重的相关知识吗?请继续关注接下来的更新吧。

展开阅读全文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危险吗?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年随着新生儿出生率一同增加的还有新生儿黄疸的病发率,根据不完全统计新生儿黄疸高达百分之三十,其中早产儿出现的概率更高一些。那么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危险吗?接下来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常识。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严重吗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情况,很多的宝宝都是有的,而且尤其是对于早产儿而言,更是容易出现黄疸的情况,而且病理性的新生儿黄疸会在宝宝出生后的两到三天后出现。

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或反复发作则为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中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有新生儿溶血引起的黄疸,爸爸妈妈们都会问医生有溶血性黄疸这种病严重吗?其实溶血性黄疸不可怕,可怕的是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宝宝的健康哦。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

如果妈妈的血型是b型,可是宝宝的血型却是A或者是AB型的话就是比较少见的情况的,这个时候的黄疸症状是比较轻的,而且不是所有的ABO型血都会出现新生儿溶血的情况的。

展开阅读全文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急性血性坏死肠炎临床上以突然起病、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特征,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多数患儿症状严重,常伴发休克,病死率极高。如延误诊断或治疗不当,病儿可于数天内死亡,下面来看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症状有哪些吧?

1.病史起病急,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受冷、劳累,肠道蛔虫感染及营养不良为诱发因素。

2.腹痛起病急骤,突然出现腹痛,也常可为最先症状,多在脐周。病初常表现为逐渐加剧的脐周或中上腹阵发性绞痛,其后逐渐转为全腹持续性痛并有阵发性加剧。

3.腹泻便血腹痛发生后即可有腹泻。粪便初为糊状而带粪质,其后渐为黄水样,继之即呈白水状或呈赤豆汤和果酱样,甚至可呈鲜血状或暗红色血块,粪便少而且恶臭。无里急后重。出血量多少不定,轻者可仅有腹泻,或仅为粪便隐血阳性而无便血;严重者一天出血量可达数百毫升。腹泻和便血时间短者仅1~2天,长者可达一月余,且可呈间歇发作,或反复多次发作。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4.恶心呕吐常与腹痛、腹泻同时发生。呕吐物可为黄水样,咖啡样或血水样,亦可呕吐胆汁。

5.全身症状起病后即可出现全身不适,软弱和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在38~39℃,少数可达41~42℃,但发热多于4~7天渐退,而持续2周以上者少见。

6.腹部体征相对较少。有时可有腹部饱胀、见到肠型。脐周和上腹部可有明显压痛。早期肠鸣音可亢进,而后可减弱或消失。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症状有哪些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急性血性坏死肠炎是以小肠急性广泛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的消化系统急症,又称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或节段性肠炎。临床上以突然起病、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特征,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多数患儿症状严重,常伴发休克,病死率极高。如延误诊断或治疗不当,病儿可于数天内死亡,下面来看看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发病原因机制是什么吧?

一、发病原因

1.肠内存在某些细菌及其所产毒素

以C型产气荚膜梭状杆菌B毒素可能性较大,因发现本病患者粪便厌氧培养,此菌检出率及其B毒素血清抗体阳性率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将此菌菌液注入豚鼠小肠,可使其肠道发生出血性病变而死亡。2.病儿胰蛋白酶活性降低

上述B毒素可被肠内胰蛋白酶水解而失去致病作用。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良和(或)经常食用甘薯、玉米等含丰富胰蛋白酶抑制物的食物,均可使肠内胰蛋白酶活性显着降低,使病儿易于发病。这可解释为什么本病在农村贫困地区发病较高。

二、发病机制

坏死性小肠炎的典型病理变化为坏死性炎症改变。自黏膜下层开始,随病变的扩大,可向肌层及黏膜层发展,使多处肠壁全层充血水肿灶状坏死,坏死黏膜脱落后形成溃疡,继续发展达肌层、浆膜层,而发生穿孔引起腹膜炎。病变多见于空肠下段和回肠上段,但也有见于十二指肠及结肠的患儿,严重者全部小肠均可受累。一般呈散在性、节段性排列,有的为1~2段或2段以上,每段长短不一,最短十余厘米,长者可达100cm,分界清楚。

受损肠壁增厚、质脆失去弹性、扩张。重者浆膜面粗糙有纤维素附着,肠腔内充满果酱样血便。显微镜下可见病变肠壁各层均有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为主。黏膜可发生坏死或脱落,黏膜下层有大片出血坏死和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腹腔内可有混浊、脓性或血性渗液。病变恢复后不遗留慢性肉芽肿性改变,引起腹腔内粘连者少见。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发病原因及机制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治疗方法

全文共 1066 字

+ 加入清单

小儿急性血性坏死肠炎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失常、解除中毒症状、积极防治中毒性休克和其他并发症。必要时才予手术治疗,下面来看看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吧?

一、非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禁食,腹痛、便血和发热期应完全卧床休息和禁食。直至呕吐停止,便血减少,腹痛减轻时方可进流质饮食,以后逐渐加量。

禁食期间应静脉输入高营养液,如10%葡萄糖、复方氨基酸和水解蛋白等。过早摄食可能导致疾病复发,但过迟恢复进食又可能影响营养状况,延迟康复。

腹胀和呕吐严重者可作胃肠减压。腹痛可给予解痉剂。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可根据病情酌定输液总量和成分。

儿童每日补液量约80~100ml/kg,成人2000~3000ml/d,其中5%~10%葡萄糖液约占2/3~3/4,生理盐水约占1/3~1/4,并加适量氯化钾。3、抗休克:

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除补充晶体溶液外,应适当输血浆、新鲜全血或人体血清白蛋白等胶体液。

血压不升者可配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或山莨菪碱等均可酌情选用。4、抗生素:

控制肠道内感染可减轻临床症状。

常用的抗生素有:氨基苄青霉素(4~8g/d)、氯霉素(2g/d)、庆大霉素(16~24万u/d)、卡那霉素(1g/d),舒氨西林(6.0g/d)、复达欣4g/d或多粘菌素和头孢菌素等,一般选二种联合应用。5、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减轻中毒症状,抑制过敏反应,对纠正休克也有帮助,但有加重肠出血和促发肠穿孔之危险。

一般应用不超过3~5天;儿童用氢化可的松每天4~8mg/kg或地塞米松1~2.5mg/d;成人用氢化可地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5~20mg/d,均由静脉滴入。6、对症疗法:

严重腹痛者可予度冷丁;高热、烦躁者可给予吸氧、解热药、镇静药或予物理降温。7、抗毒血清:

采用welchii杆菌抗毒血清42000~85000u静脉滴注,有较好疗效。

二、外科手术治疗:

1、适应症

(1)肠穿孔;

(2)严重肠坏死,腹腔内有脓性或血性渗液;

(3)反复大量肠出血,并发出血性休克;

(4)肠梗阻、肠麻痹。

(6)不能排除其他急需手术治疗的急腹症。2、手术方法:

(1)肠管内无坏死或穿孔者,可予普鲁卡因肠系膜封闭,以改善病变段的血循环;

(2)病变严重而局限者可作肠段切除并吻合;

(3)肠坏死或肠穿孔者,可作肠段切除、穿孔修补或肠外置术。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治疗方法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儿童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的症状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血性休克和脑病这两个病是很严重的。如果孩子幸患上了这种病。作为家长时刻要准备学会急救的技能,预防病态出现,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儿童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的症状

儿童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的的定义:

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hemorrhagicshockandencephalopathysyndrome,HSES)是近年来初步认识的一种新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突然起病的急性脑病、昏迷、惊厥、高热、水样腹泻、严重的出血倾向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伴肝肾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

症状体征:

1.发病年龄多为3~8个月婴儿。迄今文献报道的病例,仅有2例为14个月和26个月的足月儿。

2.突然发病起病前多半为健康儿童,夜间入睡时一切正常,常于早晨突然发病。

3.高热和超高热体温可达肛温40~45℃,甚至死亡后5h肛温还在42℃。

4.神经系统意识不清、全身和局部抽搐,并可间断出现肌张力低下和去大脑状态。

5.呼吸系统严重发绀,呼吸和心率增快。

6.循环系统严重休克,血压中心静压极低,周围循环差。

7.严重出血倾向穿刺、注射部位出血不止、便血、肺出血。

儿童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的症状

用药治疗:

1.纠正休克大量补液输入鲜冻干血浆或全血。常需补充估计循环血量的2~3倍(约300ml/kg)才能使循环血量得以恢复。

2.改善脑水肿给予地塞米松、甘露醇等。

3.纠正酸中毒常用NaHCO3。

4.给氧有条件者可进入高压氧舱。

5.出血和DIC的相应治疗。

饮食保健:

具体饮食建议需要根据症状咨询医生,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全面而均衡。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的症状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儿童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的治疗

全文共 1038 字

+ 加入清单

儿童血性休克和脑病是一种很严重的病情,儿童患上这病后,如果发作,常见的症状是:发热,抽搐,甚至丧失意识,所以家长要带儿童到医院及时治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儿童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的治疗。

儿童出血性休克和脑病发病机制

虽然有人认为本病征仅是中暑在婴儿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近年来有更多的学者支持HSES是一种新的综合征的观点。经广泛地细菌和病毒学研究都不能证明与感染有关,多数学者认为与热潴留有关。Whittington认为热的稳定性在人体主要是靠热负荷的精确平衡和散热来维持的,热负荷是环境热和代谢热的总和,婴儿的泻汗散热,对热的调节远不及成人恒定,在相同热环境下婴儿出汗是按体重计算约为成人的2倍以上,成人及年长儿若在睡眠中过热,常能自动掀开身上的覆盖物,以散发热量,而小婴儿常无此能力而致使体温无法发散,大量出汗、脱水致有效循环量减少、休克,乃至出现严重损害,高热、休克对脑、肾、肝、胰等脏器的严重损害。

儿童出血性休克和脑病常见症状

高热、意识丧失、抽搐、发绀、肌张力减低、休克、昏迷、出血倾向 1.发病年龄多为3~8个月婴儿。迄今文献报道的病例,仅有2例为14个月和26个月的足月儿。

2.突然发病起病前多半为健康儿童,夜间入睡时一切正常,常于早晨突然发病。

3.高热和超高热体温可达肛温40~45℃,甚至死亡后5h肛温还在42℃。

4.神经系统意识不清、全身和局部抽搐,并可间断出现肌张力低下和去大脑状态。

5.呼吸系统严重发绀,呼吸和心率增快。

6.循环系统严重休克,血压中心静压极低,周围循环差。

小儿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如何预防:

防止小婴儿在睡眠中覆盖物过多而致过热。在炎热的夏季尽量减少孩子在烈日下或通风不好的地方游玩;不要穿戴厚而通气性能差的衣服;出汗多时应经常口服略有咸味的盐水,并利用通风设备使皮肤保持凉爽;对酷热下参加农业劳动的中小学生,要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劳动时要戴草帽,并及时供应凉盐开水或绿豆汤;发现孩子有中暑先兆时,应使其迅速离开现场;对有暑热症病史的小儿,到夏季尽可能移居到比较阴凉的地区。

小儿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的饮食

红糖桃仁粳米粥

功效:化淤止血,养血益胃。对妇女淤血内停所致的产后出血较为有效。

原料:桃仁35克,粳米100克,红糖50克。

制法:(1)将粳米淘洗干净,待用。

(2)把桃仁去皮尖,清水洗净,待用。

(3)将粳米与桃仁齐放入洗净的煮锅中,加清水适量,置于炉火上煮,待米烂汁粘时离火,加入红糖搅化调味即可食用。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的治疗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常识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hemophilusinfluenzalmeningitis)比较多见,其发病数仅次于流脑及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多见于3个月~3岁婴幼儿。各种细菌所致的化脑临床表现大致相仿,可归纳为中枢感染表现,颅压增高症状及脑膜刺激征。原因引起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下面来看看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常识有哪些吧?

一、发病原因

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1~1.5μm,宽0.3~0.4μm,顶端圆,在患者脑脊液中呈球杆状或双球状,有时呈短链状排列,属需氧菌。这种细菌由于氧化还原酶系统不完善,在生长时需要“X”和“V”两种生长辅助因子。“X”因子存在于血红蛋白中,可耐高热。“V”因子存在于血清中,耐热性较差。在血液中“V”因子处于被抑制状态,加热75~100℃,5~10min,抑制物被破坏后始被释放,故分离细菌用巧克力培养基最好。流感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同一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由于葡萄球菌能合成较多的“V”因子,并弥散到培养基里,可促进流感杆菌生长,在此混合接种的培养基上,能见到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杆菌菌落稍大,距葡萄球菌菌落越远的流感杆菌菌落越小,称为“卫星现象”。这一特点有助对此菌的鉴定。

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两季多见,夏季极少。一家同时有2个小儿患病者,文献中屡有报告,并谓可占3%,可见其有一定传染性。

二、发病机制

根据流感杆菌荚膜所含多糖类抗原不同,将其分为a~f6型。常致脑膜炎的菌型约90%为毒力较强的b型,已证实其抗原为多核糖磷酸(PRP)。其次为f型。无荚膜不能分型者一般是非致病菌,在鼻咽部经常存在。细菌内毒素在致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并不产生外毒素。

流感杆菌多先侵入鼻咽部,引起败血症,再发生脑膜炎。绝大多数病儿恢复期血清中抗体含量甚微,但却少有再患流感杆菌脑膜炎者,其理由至今尚未阐明。有人认为,荚膜抗原的抗体对免疫起主要作用。绝大多数人鼻咽部感染症状虽不明显,却因此产生了免疫力。新生儿有来自母体的特异抗体,可获得保护,故本病患者多为3个月~3岁的婴幼儿。

三、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有什么症状:

症状视患儿年龄及就诊早晚而异。有明显前驱症状者较多,常见流涕、咳嗽等,经数天或1~2周方出现脑膜刺激征。临床表现大致与各种细菌所致的化脑相仿,为中枢感染表现,颅压增高症状及脑膜刺激征,但各年龄组表现亦不一样。1.儿童期脑膜炎

与成人临床表现相似,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起病时神志清楚,病情进展可发现嗜睡、谵妄、甚至惊厥、昏迷,严重者在24h内出现频繁惊厥、昏迷,体检时可见意识障碍、颈强直、角弓反张、出现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巴宾斯基征阳性。2.婴幼儿脑膜炎

由于婴儿前囟未合,骨缝可裂开,颅内高压及脑膜刺激征可不典型,最先以激惹、烦躁、呕吐、面色苍白、继之嗜睡、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最易发生频繁惊厥。前囟饱满,布鲁津斯基征阳性是重要体征。3.新生儿脑膜炎

常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有时表现与败血症相似。发热可有可无、甚至体温不升、哭声微弱或呈高调、呕吐、拒食、呼吸不规则、发绀、黄疸、嗜睡、局部或全身隐匿性惊厥,查体可见前囟饱满、颈抵抗,少有其他脑膜刺激征。有时惟有腰穿检查脑脊液才能确诊,有些病儿直到尸检时方查出。

四、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诊断:

依据临床特点,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新生儿、婴幼儿、年长儿童的发病特点等,加上实验室等检查结果,可做出诊断。

五、鉴别:

大肠杆菌K100与嗜血流感杆菌可有交叉反应抗原存在,应注意鉴别。并应注意与其他病原引起的脑膜炎相鉴别。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常识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创伤失血性休克紧急处理方法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无论是战时或平时都有可能发生创伤和伤害,尤其是工伤和意外损伤。这种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随着高度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其损伤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由于损伤而致的出血或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损伤性失血的急救处理很有必要,尤其是在现场工地的紧急处理对损伤的预后和减少并发症甚至对挽救生命更为重要。下面,本安全网专注于人身安全常识的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办法。

体位安置:对轻症或中重度病人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处于舒适卧位,对于危重患者应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怀疑颈椎损伤者除外)。

开放气道,加强呼吸道护理:对严重创伤的病员窒息、呼吸道阻塞如不迅速解除将是致命的,此外要给予畅通气道。胸部创伤后窒息是现场和转送途中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紧急人工气道建立是解除窒息的关键一步,对呼吸心跳骤停、呼吸衰竭的患者首先气管插管畅通气道;对颈椎骨折头不能后仰者,应行气管切开术,对无法插管口咽部梗阻者可行环甲膜切开穿刺术。

控制出血:在创伤中因大出血引起休克占首位,因此控制出血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措施。一般可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有活动性出血者用血管钳夹住出血点或结扎止血,如以上方法有困难者可上止血带,止血带可使肢体远端血运完全断绝,因此必须记录使用时间,每隔30min松解1次,每次松带约3min,以免肢体坏死,止血带累积使用时间不超过4h。

有骨折者给予简单而有效的固定,以减少骨折断端活动,防止血管神经进一步损伤和减轻疼痛,有利于防止休克的发生和加重。迅速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外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创伤性休克的病人是创伤与失血并存,因此,在初步止血的同时,应建立静脉通道。综合考虑院前的时间限制,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边抗休克边转运的准备。

后期观察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详细记录特护记录单:

(1)根据病情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并记录在特护单上,各种抢救措施也详细记录。

(2)观察意识情况,休克早期脑循环缺氧不明显,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休克中、晚期,因脑组织缺氧,脑细胞由兴奋转入抑制。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或昏迷,应设专人护理,必要时加床栏。

(3)观察微循环的变化,如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说明休克加重,患者皮肤粘膜疲点、出血斑或开放性骨折部位渗血不止应考虑DIC的可能,同时准备好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醉等抢救药,并报告医生。

(4)其他护理:应给病人保暖,预防感冒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所讲的对失血急救处理的原则对患者的进一步处理争取时间,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应该普及损伤急救处理的卫生常识,不仅是专业的医护人员需要掌握这些原则,每个人都应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普及急救常识,开展各种类型培训班,使急救处理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是当前应给予足够重视的课题之一。

佰佰延伸阅读:伤口紧急处理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失血性休克的症状有哪些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失血性休克的症状有哪些。

大量失血引起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

失血性休克的常见症状有:休克心力衰竭、皮肤苍白、手足厥冷、出冷汗、烦躁不安等;通过中心测压还可以观察到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降低,心排出血量降低,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和全身血管阻力增高、血清钠增高(失血过程较长,失血量较大,特别是自由水丢失增多,会发生血清钠增高)、血液呈现浓缩(失血的过程稍长,体液移动逐步增多,就会使血液呈现浓缩,表现为血红蛋白增高,血细胞比容上升,尿素氮与肌酐的比例增大)。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如果您还想了解休克的正确急救措施是什么,可以登录查看,海量常见急救方法小知识供大家查询。如果您还了解更多相关方面的知识,欢迎与大家一起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诊断方法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血性休克在外科临床上比较多见,死亡率较高。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诊断方法,希望大家认真阅读,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早期明确诊断,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这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关键,创伤性休克见于严重的外伤,如大血管破裂、复杂性骨折、挤压伤或大手术等,引起血液或血浆丧失,损伤处炎性肿胀和体短渗出,可导致低血容量。并且由于胸部创伤的直接作用、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进一步影响心血管系统,从而造成休克。

创伤性休克见于严重的外伤,引起血液或血浆丧失,损伤处炎性肿胀和体液渗出,可导致低血容量。受权机体内可出现组胶、蛋白酶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微血管扩张和通逐性增高,致使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降低。

创伤性休克的诊断,一般不难。重要的是要作出早期诊断。待到血压下降才诊断休克,有时可能已经太晚。凡遇到大量失血、失水或严重创伤时,均应想到休克发生的可能。在观察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有相神兴奋、烦躁不安、出冷汗、心率加快、脉压缩小、尿量减少等,则应认为已有休克。如果患者口渴不止,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皮肤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呼吸浅而快,脉搏纫速,收缩压降至12kPa(90mmHg)以下和少尿等,则应认为已进入休克抑制期。

如果您还想了解休克的正确急救措施是什么,可以登录查看,海量常见急救方法小知识供大家查询。如果您还了解更多相关方面的知识,欢迎与大家一起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出血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休克的正确急救措施是什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了解的重要知识。各种原因引起出血性休克,使机体有效循环急剧减少,而引起全身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使多器官功能受到损害。那么出血性休克的急救措施是什么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一常见急救方法小知识。

出血性休克的急救措施是:

1、止血止痛

①止血:在创伤中主要因大出血而引起休克,首先要控制出血量是创伤性休克急救处理的紧急措施,一般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

②止痛:疼痛可引起休克,在必要时可肌内注射度冷丁50~100mg,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的副作用,有严重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伴呼吸困难者慎用。

2、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创伤性出血性休克病人,有效循环血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静脉选择近心端穿刺,对穿刺困难者应及时静脉切开。一般选用一条静脉用作扩容,给予少量生理盐水,以备输血或输入平衡液,还可输一定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等,另一条则可及时输入各种抢救药品。

3、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遇有喉头水肿或昏迷患者舌后坠可用舌钳夹出。必要时立即进行气管插管,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改善缺氧状态。

以上是给大家介绍的出血性休克的急救措施。希望今天表白安全网给大家带来的介绍对大家了解出血性休克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失血性休克三个阶段是什么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休克的发病过程可分为休克早期和休克期,也可以称为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抑制期。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失血性休克的三个阶段

1、休克代偿期Ⅰ期(休克早期)

休克刚开始时,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皮肤、内脏血管收缩明显,对整体有一定代偿作用,可减轻血压下降(但严重大出血可引起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血流量能维持正常。患者开始出现皮肤苍白、四肢发冷、心跳呼吸加快、尿量减少等症状。如果在休克早期能够及时诊断、治疗,休克很快就会好转,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治疗,休克会进一步发展,进入休克期。

2、休克进展期Ⅱ期(休克中期)

休克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就会进入可逆性失代偿期。这时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1、血压进行性下降,少尿甚至无尿,心脑血管失去自身调节或血液重心分不中的优先保证,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灌流不足,出现心脑功能障碍,心搏无力,患者神志淡漠甚至转入昏迷;2、肾血流量长时间严重不足,出现少尿甚至无尿;3、皮肤发凉加重、发绀,可出现花斑。失代偿初期经积极救治仍属可逆,但若持续时间较长则进入休克难治期。

3、休克难治期Ⅲ期(休克晚期)

休克发展的晚期阶段,不可逆性失代偿期。主要临床表现为:1、血压进行性下降,给升压药仍难以恢复。脉搏细速中心静脉压降低,中心静脉压降低,静脉塌陷,出现循环衰竭,可致患者死亡;2、毛细血管无复流;3、由于微循环淤血不断加重和DIC的发生,全身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细胞受损乃至死亡,心脑肺肾等脏器出现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展开阅读全文

失血性休克如何补液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血性休克典型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冰凉、湿冷(常常有花斑),心动过速(或严重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外周静脉不充盈,颈静脉搏动减弱,尿量减少,神志改变,血压下降等。那么失血性休克如何补液,下面为大家介绍了以下三点;

1.迅速补充血容量:可先迅速输注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1000~2000ml。若血压回升并能维持时表明出血量少且己停止出血;若检查红细胞压积在30%以上则不需输血,否则应适量输血,最好为新鲜全血,使红细胞压积维持于30%。

补液过程中血压仍低,而中心静脉压也低时应继续补液。若中心静脉压升高则提示补液过量或心功不全,应使用西地兰0.2~0.4mg静脉注射,甲心静脉压可下降至正常;若使用西地兰后中心静脉压下降明显,低于正常时为液量不足应继续补液。

2.止血: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应尽快止血。一般情况下应在休克基本纠止后进行根本止血。但对于难以一般措施控制的出血,应在补充血容量的问时进行手术止血。

3.补充血容量和治疗原发病及止血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中心环节,但也不应忽视其他的一般治疗措施。

休克的种类有很多,急救措施也不相同,要想具体知道休克的正确急救措施是什么请到,在这里我们会为大家介绍更多的常见急救方法小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失血性休克的分度标准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低血容量休克,主要由于大量失血或失液而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血压下降和微循环障碍,因而治疗的首要措施是迅速止血并纠正失液。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失血性休克的分度标准,希望有需要的朋友们认真阅读。

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或失液,如外伤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或压迫伤口止血并马上到附近医院就诊,病情较重者应迅速送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即能作各种大手术和输血等治疗的医院)进一步诊治,以免延误病情。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失血性休克的分度标准。

失血性休克的分度标准:

1、Ⅰ度(代偿期):出血量小于750ml,小于血容量的15%。收缩压正常,脉搏小于或等于90次/分。尿量减少,为40~50ml/h。中心静脉压正常,无症状或轻度口渴及不安。

2、Ⅱ度(轻度):出血量为80~1200ml之间,占血容量的20%~30%。收缩压为10.7~9.33kPa,脉搏为l00次/分。尿量减少,为30~40ml/h。中心静脉压下降至0.49kPa左右,面色苍白,口干、烦躁、出冷汗、四肢发凉。

3、Ⅲ度(中度):出血量为1200~1700ml之间,占血容量的30%~40%。收缩压在9.33~8.01kPa之间,脉搏为100~120次/分。少尿,为10~20ml/h。中心静脉压明显下降,小于0.49kPa,高度口干,表情淡漠,肢端发绀。

4、Ⅳ度(重度):出血量为1700~2100ml,占血容量的40%~50%。收缩压在8.0~5.33kPa之间,脉搏大于120次/分。无尿,中心静脉压显著降低,口唇肢端发绀,呼吸急促,表情极度淡漠。

5、Ⅴ度(极重度):出血量大于2100ml,占血容量50%以上。收缩压小于5.33kPa,脉搏细弱或触不到。无尿,中心静脉压为零或负值,有意识障碍或昏迷。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相信有了小编的介绍大家一定对失血性休克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您还想了解休克的正确急救措施是什么,可以登录查看,海量常见急救方法小知识供大家查询。如果您还了解更多相关方面的知识,欢迎与大家一起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失血性休克有什么危害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的综合症。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性休克。那么失血性休克有什么危害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失血性休克有什么危害

1、由于心泵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血压降低;微循环变化的发展过程。基本上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相同,但常在早期因缺血缺氧死亡;多数病人由于应激反应和动脉充盈不足,使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小动脉、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致使心脏后负荷加重;但有少数病人外周阻力是降低的(可能是由于心室容量增加,剌激心室壁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

2、交感神经兴奋,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而心脏不能把血液充分输入动脉,因而中心静脉压和心室舒张期末容量和压力升高;常比较早地出现较为严重的肺淤血和肺水肿,这些变化又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和缺氧,促使心泵衰竭。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休克的朋友们应该不在少数,所以大家对休克这个词语并不陌生,其实休克也是分很多类型的,尤其是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的话往往会让我们的生命有危险。

失血性休克如何预防

1、积极防治感染。做好外伤的现场处理,如及时止血,镇痛,保温等。对失血或失液过多(如呕吐,腹泻,咯血,消化道出血,大量出汗等)的患者,应及时酌情补液或输血。早、中、晚三餐主食由米饭和面食、蔬菜和肉类(包括鱼、鸡、鸭、兔、牛、猪肉等)组成。每餐均应有荤有素,保证人体每日所需大部分营养物质的补充。三餐之间及睡前可加牛奶、豆浆、鸡蛋、藕粉、糕点等。

2、伤后1-2天禁食或少进食,第3天开始以少量试餐开始,如米汤、安素等,3-6次/日,每次50-100ml,以后逐步增加牛奶、肉汤等,每日可进3-8餐,以清谈、易消化饮食为宜。1周后可将流汁饮食改为半流汁饮食,进食肉末粥、鱼米粥、蒸蛋、面条等。若病人消化功能良好,饮食可逐步恢复同一般病人。失血性休克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合理给氧,失血性休克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

展开阅读全文

失血性休克该如何抢救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血性休克是由于出血量大,出血量快速,导致流失的血液占了总血量的百分之三十到三十五,导致最后出现休克,陷入昏迷的状态,更严重点,如果没有及时救治就会因出血过多而出现生命危险。所以当真的遇上了失血性休克的时候,应该如何去抢救才能达到一个救人的理想效果,那么失血性休克该如何抢救呢?下面和了解下吧。

失血性休克该如何抢救

一、因意外事故而导致大量失血的话,对于休克的病人,要时刻对休克者密切关注,防止大量失血,以便应对病情的恶化;在将患者送去医院的过程当中,患者的头部朝向与载其去医院的工具(救护车,飞机等)前进的方向相反,避免加速作用导致患者脑部的进一步失血;而对于休克者是孕妇的话,就得让其换个卧姿,取侧卧位,防止胎儿和子宫压迫血管,加重休克。

二、对于失血过多的患者应该及时酌情补液或者是输血。

三、做好外伤的现场处理,及时止血,镇痛,保温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