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国5大渣男(精选20篇)

民国是我国的一个时期,按摩你们知道民国的婚宴是怎样的吗?跟现代有什么不同?下面是问学吧为大家准备的民国5大渣男,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浏览

1025

文章

102

篇1:上水路11号民国小洋楼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水路11号民国洋楼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百花洲街道渊明北路社区上水路11号,坐标为北纬28°4104.6",东经115°5311.7",海拔40米。北靠赣江,南有东湖、南湖和北湖,西面与抚河相邻。西有胜利路象山北路,东有南湖路,南有民德路,北有建德观街。西邻市第一医院,东靠八一公园,北面有象山宾馆,南面是洪都中医院。

建于20世纪40年代,坐北朝南,面宽19.5米,进深16米,占地面积约为210平方米,两层,砖木结构,青砖外墙,坡顶,磨砂地砖,前厅水磨石楼梯,后厅为木楼梯,屋内有大量精美雕花。

信息来源:区文广新旅局

渊明北路社区:渊明北路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这个小地方竟练出了民国四任总统 六位总理和三十几位督军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清朝末年,由于甲午海战的失败,清政府开始意识到改革近代化的重要性。因此,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着手组建新军。袁世凯被推荐负责此事,于1895年开始在天津到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场组建新军。

为了确保这支新军的忠诚度和执行力,袁世凯精心策划,只招募亲信、昔日旧部和军事骨干共三类人选。他深知控制军队的重要性,为此,他也延揽了许多干将。对于那些资历老点的骨干力量,袁世凯通过结拜、收为义子、红媒介绍等方式拉近彼此的关系。北洋六镇也在袁世凯的领导和掌控下逐渐形成,并成为当时我国军事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也是后来北洋军阀的渊源。

小站练兵不仅成就了袁世凯的实力,也成长出了许多后来举世知名的风云人物。在小站练兵出身的北洋军阀,先后出了四位中华民国总统和六位中华民国总理和陆军总长,以及三十四个督军,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小站练兵是我国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事件之一。

小站练兵虽然只是一个练兵场,但其对我国近代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不仅让我国有了一支近代陆军,更成就了许多后来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的人物。这也告诉我们,只要有恰当的人才和恰当的制度,我国就可以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民国四公子之溥侗:为大清创作第一首国歌的人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时期,有一位叫做溥侗的艺术家,他来自清朝皇室宗室,自幼就热爱各种艺术形式,如昆、京艺术和古典文学等。他还擅长作诗文、鉴赏文物和治印,收藏金石、碑帖等,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

溥侗曾经和严复、郭曾炘合作创作了清朝的第一首法定国歌,但因为武昌起义爆发,国歌就成了胎死腹中。此事对于国家和溥侗本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后来,随着国家的动荡,溥侗的命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将自己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向了艺术追求,常常和当时的京剧和昆曲界名家接触和学习,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艺术造诣。

在抗战期间,溥侗未随政府内迁,留在上海。尽管后被汪伪政权担任了国民党的委员、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等职,对他的声誉造成了一些影响,但他仍未丧失对艺术的热爱和探索。

溥侗和梅兰芳、杨小楼等著名的艺术家之间也交情甚笃。据说,每逢春秋佳日,溥侗会约请朋友们到西山大觉寺会面,溥侗弹奏一曲《高山流水》,让人心驰神往。1952年,溥侗先生病故于上海,梅兰芳先生也前来悼念,望着早逝的友人,他不禁含泪悼别。

溥侗作为清王室的后人,曾被称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对戏曲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虽然在汉奸政权中留下了污点,但他依然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执着追求演艺事业,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1912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1912年是清朝还是民国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1912年灭亡,中华民国从1912年开始,1912年是民国。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值得注意,清朝的灭亡并非一蹴而就。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的动荡局势不断加剧,外国列强的侵略、内忧外患的局面使清朝难以维持统治。尽管辛亥革命爆发时,清朝已经虚弱不堪,但要彻底结束清朝统治依然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整个1912年,各地出现了不少割据势力,形成了一片动荡和混乱的局面。

中华民国的成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孙中山和他的同仁们积极宣传民主共和、平等自由的理念,并设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但事实上,这个政府并未真正拥有全国范围的统治权力。各地的军阀割据、土地问题、民生困境等诸多问题给中华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尽管中华民国在名义上取代了清朝,但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并未完全被改变。社会各界对于现代化的理念和制度鲜有了解,对于这种新型的政权感到陌生甚至抵触,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摩擦。

尽管这些细节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但中华民国的成立为中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中华民国推动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旨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华民国的存在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应该注意到其中一些细节,包括清朝灭亡的复杂过程、中华民国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等。只有充分理解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领会这一时期的背景和意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国上海县府旧址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上海县府旧址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上海县府旧址

位于沪闵路2550号部队院内(里面有日军杀人塘遗址)。主体建筑为中西结合式楼房,1932年竣工。1933年1月9日入住。1937年11月被日军侵占。1949年上海县人民政府在此建立。1954年迁出后,由部队使用。

1927年7月7日,设上海特别市,上海县治所在的南市地区划归上海特别市,成立之初上海县治未迁移,上海县府寄居上海市。1931年6月,上海县决定县政府迁至北桥(位于现沪闵公路北松公路口),并开始在北桥进行新的县政府各机关的场所建设,1933年1月建设完毕,正式迁入。

1945年抗战胜利,8月17日重庆派来的接受上海县的人员到达上海县三林乡(现属于浦东新区三林镇),上海县政府组成人员马上借三林镇南行街26号康姓私宅办公,后考察北桥原县府诸建筑损坏严重,需要重修,故决定先暂驻闵行镇待北桥县府建筑修复后再迁回。

2014.4.4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国陆军司令部旧址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陆军司令旧址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陆军司令部旧址

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12号。由上海中兴公司兴建,原为建港初期办公场所,后为国民党连云港陆军司令部。该建筑立于临海半山坡上,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实木结构。主体建筑两层,面宽五开间,左右对称。东、西两山墙建一层带门廊坡屋,每间宽3米,门廊分别朝东北、西北向,整个建筑跨度为12.9米,东西长24.2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建筑石墙为整毛石砌筑,水泥砂浆勾凸缝。该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现为驻军使用。1976年7月25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粟裕大将来连云港视察时曾在此居住。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周至界墙。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隧道前小路,南、西、北至界墙。

连云街道: 连云街道办事处地处连云港港口,原名老窑,民国22年(1933年)以后,始称连云,取“连岛”与“云台山”两首字,有“民帆舰舶连云,海运昌盛”的寓意。横贯中国东西大动脉的陇海、兰新铁路由此西伸,连云街道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2003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撤消原连云港镇建立连云街道。2005年2月市政府批准与原陶庵街道合并成立新的连云街道。新连云街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清末能造重炮、军舰,怎么到了民国造不出来?

全文共 154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清朝的一些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哎,这个朝代简直就是让人不想再说又不得不说,所以真的挺难受的,但是历史不能忘记,我们还是来说说吧,话说在清朝末期是简简单单能铸造重炮啊,军舰啊的,但是到了民国这些个玩意全部都没有了,就是造不出来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有很多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不得不承认,晚清时期在军事工业的基础建设方面,是要好于民国时期的。这也就是为何晚晴可以造重炮、军舰,反而到了民国时期却无法做到的原因。

当然,还有很多的原因,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晚清的军事工业实力。

晚清时期是我国国力孱弱的时期,所以很多人就以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一无是处。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没有出彩之处。

不得不承认,清末时期,旧中国相对于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两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而言,确实是落后了很多。但是,这并不表明在一些方面,我们就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晚清的军事工业其实在世界范围来看,并不算落后,甚至某些方面能算的上先进。例如,晚清曾在1886年自主研发了知名的铁甲舰——平远号。当时平远号建造之初,在当时算的上比较先进的战舰。

在当时,因为洋务运动的蓬勃发展,加上清末时期一些洋务重臣,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大力推动下,兴建了一大批军事工业。知名的有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兵工厂等等。

这些军械厂在我国清末及民国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生产相当数量的轻重兵器,除了铁甲舰等海军装备,数百公斤的火炮的生产也不在话下。另外为了给这些军事工业服务,还建立了一大批重工业比如钢铁厂、炼煤厂等等,极大的巩固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

按道理而言,在满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国,拥有着更大的优势才对,为何反而比不上前者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民国的分裂

民国长期处于军阀分裂割据的局面。各个军阀之间相互征伐,连年打仗,根本就无心无力去发展工业。除非不得不需要的时候,才会考虑一下。当然,各个军阀也很重视自己军队的武器装备,伸手向列强买虽然简单,但是需要大量银两。但是,各个军阀各自为政,无法像晚清时那样形成以国家为主导的合力,所以在军事工业的建设方面,就要差上很多。

第二、技术壁垒的形成

要知道,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虽然晚清时可以制造出铁甲舰和重炮,但是这和当时军事武器的技术水平较低也有一定的关系。

要知道,当初日本建造的后来在甲午战争中耀武扬威的吉野号,短短六七年,就已经属于落后的舰艇了。技术的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而我们从满清到民国,政治上经历了一系列的阵痛,政府根本就无心他顾,军事技术方面出现断层。

到了民国时期,外国的军事技术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对我们形成了技术壁垒,再想要追赶,已经有心无力了。

第三、国民政府不够重视

中国当时的军事工业已经出现了断层,想要追赶本来就困难重重,而培养本土的科技专家,所需要耗费的财富数以百万级。国民政府根本就无心无力去做这样的事情。再加上,很多列强像中国割据的军阀倾销大量过时的武器装备,这让国民政府更加对军事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兴趣。

第四、工业体系的薄弱

要知道整个民国时期,华夏大地一片混乱,各种战争持续不断。在这种恶劣的环境当中,很难建立起完整高效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其实就是当初民国时期的真实写照。而失去了相应工业体系的支持,发展军事工业就是一句梦话。

第五、西方列强的技术封锁

西方列强一直将中国当做逐利场,并不愿意中国做大做强,维持中国的分裂局面,对其最为有利。所以,西方列强严格控制着先进军事技术向东方传播,仅仅将民国当做其倾销产品的场地。

所以,综合以上各种原因,也就不用奇怪为何民国生产不出重炮巨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1937年是民国多少年1937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1912年至1949年属民国时期,1937年是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称为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日关系从此走上了非常紧张和敌对的道路。中日两国的关系始终存在难题,这对两个国家和整个亚洲地区的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七事变也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府的无力和缺乏准备。在事变爆发前,中国政府并没有做好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的准备,军队装备不足、训练不充分,甚至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缺乏意识。这一事实暴露了当时中国政府的腐败和治理能力的不足。

这一事件还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情绪。面对侵略者的入侵,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他们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各个阶层和地区的抗日运动迅速崛起,广大民众纷纷投身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浪潮中。这场战争成为了一次全民族的抗战,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七七事变也暴露出国际社会的冷漠态度。尽管中国正遭受外来侵略,但许多国家在此时并未表达出明确的支持,甚至采取中立政策。这给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使得他们继续侵占中国的土地和资源。这种冷漠态度不仅对中国人民构成了巨大的背叛,也对整个国际秩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到七七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中一个重要节点。这一事件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得中国迎来了长期的战争和动荡时期。七七事变也让中国人民认识到自身的困境和挑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抗争意识。在全球范围内,七七事变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对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剧剧评:千门江湖之诡面疑云豆瓣7.1民国揭秘剧中翘楚

全文共 125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不知道大家都在看什么剧呢,最近小编又发现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写得是民国时期的事情,当然了剧讲的是当时社会上三教九流的故事了,那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讲的千门这个行当了,当然了看完剧你会发现,其实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千门有非常大的区别的,所有到底讲的是什么,还需要自己去看了。千门江湖之诡面疑云简介

相传“千门”由伏羲氏创立,在历史中不断演化发展,形成各门各派,涵盖赌术、骗局、易容术、催眠术、中国戏法等等,民国时期最为鼎盛。“千门”技艺概不外传,直到门中一少年为报杀父之仇,开始揭秘各中因果,世人才恍然大悟。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一个“三不管”的地界,这里三教九流汇集,俨然是一个暗潮汹涌的小江湖。因一场离奇的案件,三个身份各异的年轻人走到一起,开始“组团”破案的历程。此后一桩桩超自然离奇案件接踵而至,各色光怪陆离的江湖奇人悉数登场,隐藏在所有案件背后的神秘力量慢慢浮出水面。千门江湖之诡面疑云剧评

没有知名大IP,四个非流量年轻演员,民国悬疑题材,都让人在看之前怀疑这部网剧的质量究竟如何。不过前几集看起来,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惊喜的。

首先,本剧的节奏很快。第一集就交代了几位主要的人物,各自鲜明的性格也表现了出来。本来以为女主只是个不谙世事的有钱大小姐,就像男主说的“傻白甜”,但她不仅没有被骗到,反而将了男主一军,这点倒是让人小小的意外,不过毕竟她掌管那么大的唐氏企业,这与她的管理者身份是十分吻合的。忠犬全能的管家、负责搞笑和智商的侦探、江湖气息十足的女掌柜,还有打探情报的老麻雀、糊涂又好说话的警察局长,构成了老上海的一片“三不管”江湖。

故事缘起于女主想要为昏迷三年的哥哥治病,慕名找到了神医苏子全。结果哥哥意外失踪,正好此神医也是个神探,便顺势请他查案。雨夜是罪恶最好的隐藏,魔术之下是重重障眼法。推理的外壳下,其实犯人魔术师已自动上门前来挑衅。

苏子全的一系列推理过程,其实是为观众解密,介绍了这些江湖人士、三教九流的作案手法,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利用鱼胶攀爬墙壁。这种心理就像我们现在看魔术表演一样,我们都知道魔术是假的,靠着道具和手法来迷惑观众,但我们依然想知道魔术师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去网络上寻找各种魔术解密、魔术小教学。本片就把这些江湖人士玄之又玄的手法揭露给观众,让我们置身于本来相距遥远的江湖,体验他们的义气与情仇。

片中还有一些小设计让人印象深刻。老麻雀的能力可以想见是利用城中走街串巷的孩子来搜集情报。这种方式像极了古代丐帮,乞丐和孩子到处都有,人们是不会防范的,他们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的信息网。苏子全找老麻雀要情报,让我想起了《神探夏洛克》里夏洛克从伦敦的流浪汉手里购买情报的桥段。果然不管对于哪国的侦探,来自地下江湖的第一手信息都是很有必要的(笑)。

还有片中一众角色的财迷形象真是让人十分有代入感了。见钱眼看的老板娘,被五百根大黄鱼气势震慑到的朱探长,夺钱财犹如杀父母的黄天师……很想问问女主,你还缺朋友吗,或者你们唐公馆还缺保洁吗,上过大学懂洋文有知识的那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国元年是哪一年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为民国元年。民国纪年是中华民国的国家纪年方式,由中华民国政府规范颁布,表记时称作中华民国××年,简称民国××年、民××。这种纪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元年,与公元纪年相差1911年,月、日、置闰则同公历。依照民国纪年制定的历法又称国历。

民国元年即1912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国少年侦探社南宫朔扮演者是谁?南宫朔演员资料介绍

全文共 1271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少年侦探社》将于明晚正式播出,这部剧讲述了民国时期四位少年侦破奇案的故事。其中又以佟秋白和南宫朔卫主视角,很多观众在看完预告片后好奇扮演南宫朔的演员是谁,那这次就为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扮演南宫朔的演员名叫虞祎杰,1995年出生,2017年正式出道,算是一位新人演员。不过虞祎杰的演技却让人眼前一亮,十分期待虞祎杰在《民国少年侦探社》中表现。下面就为大家做个简单的资料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南宫朔扮演者

民国偶像侦探剧《民国少年侦探社》是由刘彤、虞祎杰、张玮航、李星、于美红、郑丞丞等人领衔主演,在预告中各位主演全部出现,高颜值的少年侦探让很多网友都非常的期待,想要看到民国少年侦探社剧情的播出。

该剧除了调查案件之外,还具有极其浓郁的偶像感。其中虞祎杰饰演的军阀世子南宫朔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颜值满分,各具魅力,拥有一大帮民国粉丝,堪称民国四少之一。这四位少年充满喜剧感的生活细节演绎、兄弟情满分的革命友谊交织在暗潮汹涌、危机四伏的大环境之中,为该剧紧张严肃的氛围增添了一抹轻松愉悦的色彩。虞祎杰发言称,“我是少年侦探社的“搞笑担当”南宫朔,你开心的时候,我可以和你一起聊天玩耍。你不开心的时候,我也可以变玫瑰花逗你开心。别看我平时玩世不恭,但如果你遇到危险,我一定会奋不顾身保护你的。”

开头系列来自男主佟秋白的疑问,透露出其父亲是一个杀人犯的事实,而佟秋白父亲的意外死亡也是驱使他成为侦探的主要原因。随着一系列杀人案件接踵而至,少年侦探社的成员们发现这一系列看似毫无关系的案件背后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爆破、追踪、绑架、威胁……风平浪静的表面下实则早已危机四伏,面对危险,少年侦探们无所畏惧:“侦探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警察解决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有的时候,活人比死人更可怕!”具体值不值得追,也只能等开播以后再看啦。

虞祎杰个人资料介绍

虞祎杰,1995年9月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中国内地男演员。2017年出演网络电视剧《刺客列传之龙血玄黄。》正式进入演艺圈,同年参演电视剧《国民老公》,代表作品:《刺客列传2》、《灵契》、《国民老公》。

虞祎杰演艺经历:2017年2月,虞祎杰参演由何澍培监制并执导的网络电视剧《刺客列传之龙血玄黄》,饰演心系天下百姓的遖宿王毓骁,该剧于2017年6月15日在搜狐电视剧频道播出,获得较高人气。

2017年5月,参演超人气动漫改编的网络电影《灵契》,饰演司徒律,该电影定档爱奇艺电影频道2017年9月9日首播 。

2017年6月,参演由企鹅影视、领誉传媒出品的电视剧《国民老公》,饰演许嘉木。

2017年7月22日,参加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刺客先生演唱会,与刺客先生全员合唱《战火荒烟》、《英雄》《战国之边》等歌曲,并与陈雨成、刘彤合唱单曲《成都》。

媒体评价:虞祎杰出演由超人气漫画小说家瓶子《灵契》改编的同名真人版电影,可米旗下新人小生虞祎杰将在电影中挑梁,该作品是他首部现代作品,一袭黑衣宛如漫画中走出的美少年。虞祎杰对待作品认真仔细,为了尽最大程度还原角色,把自己的感受与理解通过电影传达,进而获得观众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国路垚原型人物是谁?路垚感情线揭秘

全文共 1360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奇探》是一部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悬疑推理剧,胡一天将饰演男主角路垚。不少朋友看到这个消息后,对路垚这个角色产生了好奇,那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物呢?实际上《民国奇探》是原创剧本,所以剧中人物基本都是虚构出来的,不过故事情节肯定和当时的情况相吻合,这点大家可以好好期待。那下面就为路垚做个简答的介绍,顺便聊聊他的感情线会如何发展。路垚原型人物是谁?

据悉,《民国奇探》中路垚在历史上并没有原型人物,他是一个原创角色。全剧主要讲述民国年间的上海滩,从英国留学归来的纨绔公子陆垚,被巡捕房探长乔楚生邀请做探案顾问,后来又携手记者白幼宁,一起组成探案小分队。这部电视剧当中,加入了上海滩青龙帮的设定,女主更是青龙帮帮主的女儿,但此前已经有不少的电视剧都是把故事放在上海滩,造成这个题材内容非常泛滥。

最后路垚凭借超高的智商,与乔楚生白幼宁两人,侦破了许多大案子,一直默默的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正义,最终在一起大案子中将幕后黑手绳之以法,看起蹊跷又诡异的案件,牵连出了种种让人惊叹的案件,通过一起起案件,让路垚与友人名声变成了一个传奇故事。总的来说路垚的这个结局还是非常好的,不仅破获了非常多的案件,更是让自己成为了传奇。

路垚这个角色是一个留学回来的富家子弟,桀骜不驯是他性格,但思维逻辑十分缜密,以及推理能力也是不在话下,当然再聪明的人也需要被发觉。因为被乔楚生聘请作为侦探,开启了自己一段传奇人生,但这部剧中感情戏份并不是那么的多,主要还是以破案为主,感情线夹杂的也都很迷离。

三位性格迥异的主角在探案过程中一言不合就上演日常互怼模式,一边嬉笑怒骂,一边烧脑破案。该剧在烧脑的案件中融合了青春朝气的网感元素,再加上甜蜜搞笑的情感发展,这样多元化的新奇剧情着实让人惊喜。路垚感情线揭秘

女主白幼宁,在剧中是上海青龙帮帮主白启礼的独生女,新月日报记者,接受西方教育,思想先进,立志成为自由、独立的现代女性,正义感爆棚。在曝出的剧照中,肖燕民国造型太美了,灵气满满,和胡一天、张云龙同框,都极为般配,看来肖燕要坐拥两大男神的节奏啊,而按照电视剧的一贯套路白幼宁和路垚走到了一起,可以备受期待了。

胡一天这次在这部剧里担任的是“搞笑担当”和“指挥担当”。他饰演的是“路垚”这个角色,路垚是康桥大学的优秀生,获得了化学和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智商超级高。不仅如此,他还是个逻辑推理分析的天才,在剧中很多案件都靠他破案。

民国十四年,路垚从英国留学回国。他不像其他才子谦虚谨慎,反而是一位纨绔公子哥。路垚因为聪明的大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被巡捕房探长乔楚生发掘。乔楚生想要邀请路垚和自己一起破案,路垚被武力征服,答应了乔楚生。

不仅如此,在乔楚生和路垚合作后,还联合了三观超正的记者小姐姐百幼宁一起破案。三个人组成小分队,连破各种奇案,坚守正义守护社会和平。路垚演员资料介绍

胡一天,19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内地男演员。2016年,胡一天出演《猫的树》系列微电影;同年,他出演由郭敬明监制的青春偶像剧《夏至未至》,正式出道。2017年11月,胡一天首次担纲男主角,在青春爱情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中饰演外冷内热的傲娇医生江辰。

代表作品:《夏至未至》、《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绝代双骄》、《民国奇探》、《青春须早为》、《暗恋橘生淮南》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民国邮票值钱的有哪些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集邮爱好者们都知道,中华民国时期发行的邮票,不仅集老、精、稀于一身,也是百年之久的文物邮票,至今存世量非常少,历史价值高。那么民国邮票值钱的有哪些?接下来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我国在民国时期,陆续发行了各种邮票几百套,其中涌现了一些较为珍贵的邮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民国五大珍邮”:

《帆船叁分暂作贰分改值倒盖》

《宫门倒印牌坊》

《帆船肆分暂作叁分倒盖》

《孙中山像边饰倒印》

《歪头新省》

民国邮政1913年5月发行的伦敦版帆船邮票,全套19枚,市场参考价:7800元。

面值1/2分(即半分)的邮票是该套邮票中的第一枚,单枚新票市场参考价:200元,信销票根据品相市场参考价:20元至15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叶问真的打过洋人吗?咏春拳为何在民国时期被看不起?

全文共 237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的清末民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历史,西方洋人祸害这华夏大地,民族矛盾非常尖锐。于是当年像霍元甲、黄飞鸿、陈真以及杨露等民国时期的武术家们都纷纷驱除鞑虏,扬我华夏神威为以己任。他们在武馆里传授国民健体强身之术,在舞台上打的美国拳手,俄国大力士,日本武术家们晕头转向……

但随着国际交流的进展,陈真娶了日本老婆、黄飞鸿开始跟十三姨学英语、作为日本武术宗师嘉纳治五郎徒弟的鲁迅先是从武,后学医,最后弃医从文。大家都在思考所谓强大,真的是靠拳脚展现么;所谓弱小,真的是因为打架不行么?不过时至今日,还有一部靠打洋人为卖点的电影,那就是叶问。既然如此,就不得不问问,叶问真的打过洋人么?

叶问,得益于《叶问》和《一代宗师》系列,特别是其徒弟李小龙巨大的国际声誉和国民知名度,使得作为南派拳师,咏春拳宗师的叶问名声大噪,国人皆知。不过作为一个武术大国,咏春在国内众多的武术流派中并不显赫,它既没有获得过代表全国最高水平武术竞赛的全国武术锦标赛冠军,甚至直到今年11月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由福建省福州市申报的。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咏春",而是相对于我国的其他武术流派来说,咏春拳实属小众。只是随着近年香港武术电影的热捧,让"咏春拳"开始火遍大江南北。既然如此问题那就来了,为什么咏春拳比不上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呢?是因为打不过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武术实际上从来不以强弱论大小,而是格局、传承以及历史为主。咏春的起源和文化,就注定了它只是非常小派和偏门的一支。根据目前世面上所流传的咏春拳起源来看,可追溯的最早创派师祖是清朝泉州南少林派弟子兼福建永春白鹤拳高手五枚师太。

根据传闻记载,清乾隆二十八年南少林因反清复明遭清政府烧毁,弟子们纷纷逃往各地避难,其中五枚师太避世隐居在大凉山中。后偶然一次见蛇鹤相争的场景,五枚师太依动物之形态结合女性特点创出一套以快速制服对手、正当防卫为主(降低对手伤害)的拳法,取名咏春。随后五枚师太把拳法传给了自己的弟子严咏春,严咏春又传给丈夫梁博俦。

梁博俦本是大凉山脚下人士,娶妻严咏春后夫妻俩到广东韶关南雄县开馆授拳,先是传给侄子梁兰桂,后又传给当时在佛山的红船艺人,也就是唱粤剧的武生黄华宝、船工梁二娣、大花面陆锦等人。其中黄华宝和梁二娣再传徒弟吴仲素、梁赞;梁赞传陈华顺、梁璧;而叶问就是陈华顺的封门弟子,其继传李小龙,梁挺。

李小龙虽然使用的截拳道,但李小龙用舞蹈和叶问换咏春的佳话却是人人皆知。不过对咏春传播贡献最大的还是梁挺,他终生致力咏春的研究、教授和传播,创立梁挺咏春,外国徒弟遍及全球,不仅得到了全球武术界的高度认可,同时亦为我国武术文化的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从这一份所公认的传承来看,咏春至少也算是出自少林,虽说比不上武当太极、少林拳法等头牌武术,也算是来自名门正派,怎么可以说传承起源不行呢?但问题是这只是咏春起源的其中一个说法,在众多起源中还有严咏春创立咏春拳;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根据"天地会"搏斗技创立咏春拳;福建莆田九莲山少林寺弟子至善禅师创立咏春拳以及永春白鹤拳弟子颜咏春创立咏春拳之说。

由于咏春拳在梁挺手中名声渐显,信徒们将其完美化、传奇化甚至神话化是比较好理解的一件事情,再加上人工加工和创造,最终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版本肯定和真实的历史已经相去甚远。例如五枚师太、至善禅师和一尘庵人实际上就出自清末小说《乾隆游江南》,并不是真实历史人物;甚至就众所周知的清廷火烧南少林一事,也仅存在戏说和民间故事中,在真实历史中尚未被证实。也就是说咏春来源于少林寺或者严咏春,迄今为止不仅无法佐证,更有可能就虚构的。

而目前最为可靠的咏春拳来源,且可证实的,可追踪的,就是来源于红船上的黄华宝、梁二娣和李文茂等人。原来1854年夏天广东爆发了"天地会"武装起义,广西天地会领袖黄华宝、梁二娣、李文茂等人随即响应,作为太平天国起义的延续力量反抗清朝统治。由于天地会多数都是粤剧演员,这导致了从公元1854年到1869年粤剧被满清政府禁断15年事件。

粤剧被禁了,会馆也被解散,那天地会成员总得找事儿干,加上作为粤剧武生出身的黄、梁本身师从洪拳梁兰桂,拥有武术在身,于是这段期间他们就在红船上结合当时两广(广西和广东)武术创出了咏春拳。有资料显示当时黄华宝在红船期间,其船上安装有木人桩供练舞所用,再加上船身狭义颠簸,这正适合咏春二字钳羊马和寸劲的诞生。

然而咏春拳真正的转折来源于晚清武术家梁赞。梁赞本是洪门中人,后受梁二娣教授咏春。梁赞得拳法之后,才正式将咏春一技看成单独的拳法,以毕生所学整理归纳,由此被推崇为咏春一代祖师。而叶问的师父陈华顺和梁壁,分别就是梁赞入室弟子和其长子。

虽然香港电影可以把咏春拳吹的天花乱坠,但从实际来说咏春拳就是清末年间天地会成员结合了洪拳、白鹤拳、壮拳等南方拳种的一种小拳,况且其创派祖师在当时来看不仅是起义分子,还是在古代没什么地位的戏子,这更加导致了咏春拳的历史传承别说跟武当、少林这种大宗大派比,甚至比起其余名门正派也逊色不少。这也是咏春拳信徒要在将其附会到少林门下的原因了。

当然最搞笑的还是本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广东拳,由于广东人好面子附会到南少林,结果导致被福建拿去申遗了,真心令人哭笑不得。

不过说了这么多,还没回答开头的叶问到底有没有打过洋人?答案很简单,当然是没有啊。

叶问于1949年抛弃妻子和三个孩子从澳门辗转来到香港,并改名叶溢,完全不向他人提及在大陆的生活和隐瞒大陆身份。接着由于生计问题逐在九龙的饭店公会公开收徒授拳,后迁至九龙利达街开设武馆。到了1955年,叶问又娶了一上海女子,并向其隐瞒本有家世之事,迁到了李郑屋邨和她同居,并生下一子叶少华。

直到1972年叶问去世之时,没人任何报道和记载可以证明叶问曾打过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人用什么办法制冰?民国时期普通百姓才能用上冰块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已经进入到炎热的夏天,空调、冷饮和冰淇淋几乎是我们无法离开的东西,而且我们想获得也是非常的容易。不过在古代,当时的人们用什么办法来制冰呢?在唐朝以前还没有制冰的技术,就只能靠大自然造冰了,所以当时的人们只用想怎么能把冰保存下来就行。我们在三国时期的影视剧里就看到过存冰的工具冰窖,不过也只有达官贵族能使用,普通百姓就没这份福气了。可能大家还不知道,一直到民国时期百姓才能使用上冰块,想想古代人过夏天也太难受了。

现在这个季节,天气炎热,常常使人闷的发晕,这时候如果能来两口冰凉的冷饮,会使人觉得非常的爽快。我们现在的科技,使我们可以轻易的度过炎热的酷暑,可以喝冰镇汽水,吃雪糕,炒酸奶,或者在家自制冷饮,都可以。那么,没有这些先进科技的古代人,又是怎么获得冰块的呢?

不要小瞧了古代人的智慧,从周代开始,就有了储存冰块的传统。当时宫廷中就挖有冰窖,这时候叫冰井,还有专门负责进行储存冰块的官员。在取冰块前还要进行一定的祭祀行动,然后选择就近的河流,在冬天最冷的时候,等河里的冰已经能够承受人体的重量,就会开始取冰。为了使冰不容易融化,古人在挖“冰井”的时候,往往挖的很深,一般都建在极为阴凉的地方。并且在地上铺有厚厚的稻草,每层冰块之间更是有严密的隔热措施。当一个冰井装满之后,就会密封起来,开始装下一个,直到装满所有的冰井。到了夏天,古代的那些贵族就可以在炎热的天气下,饮用冰酒水来降暑。不过这个时候,能用的起冰块的也只有贵族阶层。

到了唐朝末年,随着道教大量的炼丹,火药开始出现,而终于有人发现硝石除了炼火药还有着其他的特性,就是溶解于水之后会吸收大量的热量,最终形成冰块,一直到了这时候,夏天的市面上才开始出现冰镇饮料,也就是冰糖水。一直到了饮食文化极为繁荣的宋代,冷饮才真正的做到可以被普通的市民享受。这时候的市面上不但出现了果汁饮料,还用刨子将冰刨碎之后加入各种水果的甜品,可以说是刨冰的老祖宗。人们也开始用冰块来储存来自海边的鱼虾,运往内陆地区。而元朝的人们开始在碎冰中加入牛奶、果酱和蜜饯等物品,这应该是最早起的冰激凌了。

而到了明清时期,一直延续着冬季储冰的传统。因为储存冰块极为不易,当时对官员发放的各种福利中就包含有冰票,按照官职的高低可以在夏天领取数量不同的冰块。清朝甚至规定只有官方可以挖掘冰窖储存冰块,因此民间用冰极为不易。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出现了民办冰窖,为普通有钱人在夏天提供冰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1936年发生了哪些大事情1936年是民国多少年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于1912年元月正式建立,1936年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正是中国外忧内患时期,发生事情有:西安事变、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五五宪法》颁布、鲁迅去世、七君子事件。

1936年12月12日晚,张学良和杨虎城将蒋介石软禁在西安,要求他联合共产党抵抗日本侵略。这次事变不仅震惊了国内外,也导致了中国国民党内部的重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一直试图与共产党合作,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最终没有达成真正的统一战线。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是1936年的一大亮点。这是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政府推行的一项振兴经济的运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并取得一定成就。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微妙的问题。例如,政府在推动工业化的同时,对农业的关注有限,导致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1936年,《五五宪法》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宪法,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界定。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微妙之处。宪法中规定了民主、平等、自由的原则,但事实上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这些理念并没有得到充分实践。宪法给予公民的权利与现实存在差距,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民主进程中的某种尴尬。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鲁迅对于20世纪的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想和主张。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接受他的观点,鲁迅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他的去世不仅是一个文化巨星的离世,也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一种终结。

1936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局势逐渐加剧,国共两党建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统一战线。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内部纷争也开始浮出水面。七君子事件是指国共两党中吴稚晖、李济深、陶铸等人因为意见不合,从抗日前线返回国民党内,导致党内团结受到影响。这个事件揭示了两党在合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分歧,也对国共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科学的南京》:民国首都的“使用说明书”

全文共 2538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南京》出版于1932年。其内容包括朱可桢的《南京气候》和赵元任的《南京音韵》。它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南京的地理环境、气候、地质、动植物、矿产和方言。这是一份反映南京风格的重要文件。

科学南京(网络地图)的现代重印

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首都南京后,一切都被浪费了,一切都要恢复。一群热情的创始人想把南京变成“中国的华盛顿”,全国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在金陵。

在他们的城市建设计划《首都计划》中,明确指出首都不仅将成为全国的模范城市,还将与欧美著名城市相媲美。

首都的规划实际上可以自己设计。建筑商对方遒感到愤怒。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有很多关于南京的书,但常见的是赞美美丽的风景和详细描述古代遗址,但很少有关于其自然环境,地质结构,水和石头组成和其他基本信息的参考文献。

在那个国家高度统一的时代,如果你求助于外国,“什么是可耻的?”

中国科学学会的热心会员们站起来,齐心协力,将中国人创办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南京的论文汇编成一册,全面介绍了南京的地质、地理、自然、环境、生物等相关情况,供新首都的建设者们参考。

南京中山陵:1936年,国民政府派出运动员参加柏林奥运会,成员们在离开前前往中山陵表达他们的敬意(历史上有意思的)。

南京的中国科学火花

1914年夏天,世界形势变得苍白,欧洲战争迫在眉睫。

一天晚上,几个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在晚饭后聚在一起聊天。当谈到他们的祖国时,几个外国学生觉得他们应该为国家做些事情。

因此,有人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出版一本杂志来介绍中国的科学,因为中国很弱,科学也不发达?

这个提议立刻被每个人批准了。

很快,包括任鸿隽、冰之和周仁在内的九人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杂志《科学》。后来,《科学》杂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政府的综合性科学组织——中国科学学会。

中国科学学会的标志(图片来自互联网)

1918年,中国科学学会从美国搬到了中国。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大学和江苏省一级农业学校的存在,使南京成为其成员的聚集地。它也一度成为中国科学学会的社会事务中心。其总部位于南京市成贤街文德里。

南京市成县街(网上照片)

为了支持“首都计划”,中国科学学会于1932年出版了《科学南京》。其内容包括朱可桢的《南京气候》、冰之的《南京自然史》、赵元任的《南京音韵》、张庚的《雨花台石》和林刚的《南京木本植物名录》。它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南京的地理环境、气候、地质、动植物、矿产和方言。语言独特,内容令人信服。大多数作品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参考价值。

后来,《科学南京》的校注者对他们赞不绝口:“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世界带来光明,从上帝那里偷了火,最后牺牲了自己。在20世纪初,一群中国学生想传播把西方现代文明带到中国的科学之火。”

从1914年起,中国科学学会来自美国纽约的一个小镇。1960年,它带着阴郁的心情离开了上海。它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和重新陷入贫困。在此期间,它以南京为发展中心达12年之久,将科学的火花传播到南京,并与南京建立了无数的联系。

《科学南京》的作者都是当时3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学习严谨。许多人后来成为各自学科的大师、创始人或创始人。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创始人朱克真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南京气候》也包括在书中。

朱克真(网络图像)

《南京的气候》图文并重,简洁严谨,介绍生动易懂。据朱克真说,南京四周没有高山作为屏障。因此,它无法避免冬季北极的寒冷和夏季的热空气和湿气。冬天和夏天的温差很大。

根据文章中的记录,1917年1月4日,南京从1907年到1927年的20年间最低气温为零下12.5摄氏度。最高温度发现于1914年7月23日,达到40.2摄氏度,相差52.7度。

朱克真在文章中说:“虽然这种温度偶尔会出现,而且非常普遍,但令人惊讶的是,南京纬度的冬夏温差如此之大。”

至于台风,朱克真也有详细的记载:“台风在海上兴波,比山还高。在大陆,他们摧毁房屋,连根拔起树木,飞沙走石,并倾泻雨水。提到台风,船只和农民都变得苍白,认为它们很可怕。”

南京远离大海,纬度很高。它受台风影响较小,但也有例外。根据《南京的气候》的介绍,1925年8月,南京发生了两次强台风,足以连根拔起几十年的老树。

南京的饮用水供应最适合河水。

朱克真对南京的四季气候做了详细的研究,而中国科学学会的另一位成员王莲非常关注南京的饮用水问题,并写了一篇题为《南京的饮用水问题》的研究报告。

王莲将南京的引用水分为池塘水、浅井水、井水和河水四种类型,分别进行了检测和研究,列出了它们各自的氯含量和漂浮不溶物等科学数据,并进行比较。

王莲发现南京市的池水和浅井水的成分非常差,不应该是饮用水。“井水中也有干净甜美的人,但数量不足以供给居民”;河水中的氯含量很低,硬度也不高。它可以被称为纯净水。尽管河水中有更多的浮游生物,但很容易去除,而且不影响饮用。

因此,王莲得出的结论是“这条河是南京最合适的水源”,“南京自来水厂的建设不能再拖了”

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王莲也给出了最适合建水厂的地方,“该厂非常适合在下关、通济门或西门水。”

因为鱼的丰富,南京有两种“鲨鱼”。

中华鲟(网上照片)

在《科学南京》的13部作品中,最有趣的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国现代鱼类学的主要先驱张春林撰写的《南京鱼类调查》,这是中国第一篇关于鱼类的独立研究论文。

《南京鱼类调查》记录了分布于南京的48种鱼类,包括鲟鱼、鲟鱼和鲅鱼,详细记录了它们的形态和体长数据。有些还包括关于分配和可食用性的信息。

本文记录的许多南京鱼的名字可以描述为许多奇怪的东西,包括花媳妇、钉钉、木棍、草鞋鱼等。最奇怪的是,这篇文章中还记录了两种“鲨鱼”。

一种叫做“虎头沙”或“鲨鱼”。据说这种鱼大约是它头的三倍长,总长度约为16厘米。“身体的前部几乎是圆柱形的,后部是扁平的”。背鳍和腹鳍分别有两个分开的部分。头部、身体和每个鳍都有黑白斑点。

另一种“鲨鱼”叫做“黄虎鲨”。它长约6.6厘米,身体类似“虎头沙”。区别在于这种鱼的腹鳍是连在一起的。

事实上,南京的河流、河流和湖泊都是淡水,不适合鲨鱼。南京也很少有能在淡水中生存的鲨鱼。这两种鱼在民间只能被称为“鲨鱼”,而不是真正的鲨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民国四大情书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时期,朱湘的《海外送霓虹王》、徐志摩的《爱眉笔记》、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湘行书简》都被称为民国四大情书

《海外送霓虹王》讲述了朱湘1927年在美国留学的故事,1930年没拿到学位就回国了。在美国期间,他给妻子刘霓君写了90封情书,每封信都有编号。在这些情书中,他写的是谋生的艰辛,被钱困住的尴尬,更像是水的温柔,日常生活的关怀和劝诫,夫妻之间的体贴。读起来很温暖。

《爱眉笔记》是陆小曼为纪念徐志摩诞辰40周年而出版的,共约200页,主要是徐志摩1925年8月9日至31日在北京和同年9月5日至17日在上海的日记。此外,还有陆小曼1925年3月11日至7月11日的日记,只占整本书的四分之一,但重量并不轻。

《两地书》是鲁迅与景宋(徐广平)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的通信集。共收到135封信(其中鲁迅信67封半),由鲁迅编辑修改,分为三集。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初版。鲁迅生前有四个版本。

《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先生1934年新婚回乡亲路上写给妻子张兆和的大量书信集。沈从文生前没有公开发表过这些信件和信中的插图。1991年,沈从文的次子沈虎雏编辑成书,1995年5月由岳麓书社初版。这100多张卓雅摄影照片和沈从文先生的手绘插图,混排。是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系列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真实的民国:极少数人的盛世,绝大多数人的荒年

全文共 3021 字

+ 加入清单

得益于影视剧的渲染,现代人眼中的民国时期都是莺歌燕舞的。要是在上海,那更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只要敢打敢拼,就可以在大上海滩站稳脚跟,并且成为时代的新秀。那个时代的人们,似乎过着一种自由、富足,而且又充满了情调的生活。

以至于国内有很大一部分人,甚至于都在怀念那个年代,认为那时候的社会整体气氛是不压抑的,而底层的民众也可以在相对自由的流动中,获得一线生机。这种渲染乍听起来,非常有吸引力,可惜,真实的民国却从来不是这个样子。

真实的民国,本就面临着生产力低下和社会结构急需变革的死局,可偏偏又多年战乱,导致社会整体的结构性改革难以推进。民不聊生的同时,即便那些富商大贾也有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北地区连热水都喝不上

说民国之前,不妨把历史的时针稍微往前拨动一下,回到英国大使马嘎尔尼来华访问的18世纪。英国大使沿着白河水向北京进发,沿途供给他们的食品很丰富,但马嘎尔尼在船上发现了一个细节——腐烂的食物以及死去的鸡鸭肉,被丢弃到河里的时候,沿河岸的百姓会冒着淹死的风险,来捞取这些腐败的食物。

彼时正值乾隆晚年,清帝国还在做着万邦来朝的美梦,根本没有睁眼看世界。而马嘎尔尼通过这趟中国之旅也断定,清政府的强大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其国内的百姓,则完全挣扎在生存线水平上下,完全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

马嘎尔尼的这个论断是准确的,半个多世纪后,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到了中国的腹地。一个在华北地区旅行的传教士记载:当地的百姓都居住在低矮的土坯房内,吃的食物也都粗劣不堪。这是清朝末年外国人,对中国基层百姓生活的真实见证。

而整个华北地区,即便是在清朝灭亡之后,百姓的生活依旧延续了此前的那种艰苦状态。甚至于到了20世纪30年代,基层民众的生活水平还有所下降。1932年的《景县志》记载:当地的农民哪怕是在丰收之年,也只能吃到小米和玉米这样的粗粮。

具体来说,农民早饭和晚饭只能喝粥,午饭的时候吃一顿咸菜。虽然农民也种植小麦,但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情况下,才吃面条。如果碰上歉收之年,农民只能吃棒子面、高粱米和糠。至于说肉食,农民想都不敢想。

而且平时农民为了省下柴火,都不舍得喝热水,都是喝凉水。只有在家里来了客人的情况下,才会拿出茶和酒来招待客人。只有生活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地主家里,日常才能吃到白面,也能吃一两道热菜。

这种情况在民国时期相当普遍,即便是在天津,彼时这种大都市的市郊地区,农民也都以粗粮为主。而且在每年春夏等天长的季节吃两顿饭,冬天这种天短的季节为了省粮食,人们只能吃两顿饭。

在大多数地区,小麦被农民看成是奢侈品,大米更是见都没见过。农民只在麦收结束后吃一点白面条,然后把麦子储存起来,以便在困难的时期,卖掉换粗粮或者是换钱。

这就是民国时期,北方农民日常饮食的真实写照。由于生产力不高,再加上连年征战所加收的各种苛捐杂税,彼时农民的生活是最苦的,甚至于连糊口都不够。

更不好说,北方的黄河流域,还时常决堤,而旱灾也时常发生。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保守估计,饿死200万人。以至于在20世纪文明的世界,还能再次见到人吃人和狗吃人,这种惨绝人寰的情形。

即便在相对富庶的南方地区,由于军阀间的频繁混战,农民想要安定的生活,也全部是没有保障的。

现代人都学过鲁迅的《故乡》,虽然那是一篇虚构的小说,但背景就是鲁迅的家乡江浙地区。然而透过鲁迅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彼时最富裕的江浙地区,底层农民的生活也异常艰难,只有像赵老太爷这样的阶层,他们的生活才不受影响和干扰。

识字率太低,普遍文盲

不得不说,鲁迅是去日本留过学的,而在民国时期,能出国留学的人凤毛麟角。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所熟悉的诸多大师,民国年间似乎有很多,这不禁让人产生了一种那个年代,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很高的感觉,可事实上,这种感觉是错误和偏差的。

现代书本中,也涌现过民国时期的各种文化大师,然而在那个年代,其中大部分都是家族生活相对较好的。鲁迅虽然家道中落,但是他的父辈和祖父辈都做过小官,所以还能供养得起他出国读书。而像徐志摩、胡适这样的家庭,他们的家世背景就更好了。

但除此之外,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体,都是像老舍笔下《骆驼祥子》这样不识字的劳动阶层。他们本身就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不要说读书,就连糊口谋生都是难事。这些人,才构成了民国绝大部分的群体。

其中一部分人留在农村苦苦坚持,一些在农村破了产的农民,或者是遭受天灾,或者是因为战乱,他们便会跋山涉水地去逃荒。北方地区像山东的农民,会闯关东,或是到北平和天津这样的大都市去谋生。而黄淮地区的农民,大部分都涌向了富裕的上海。

这些流落到城市的农民,由于不识字,大部分也只能从事拉车、苦力、佣人、店伙计等之类的工作。没有保障,没有依靠,能够混到出人头地的,凤毛麟角。就像老舍笔下的祥子,原本他想着能够依靠自己拉车而成为车老板,但残酷的现实,最终击碎了祥子的梦想。

一项刚刚解放后的统计数据显示,民国年间,全社会的识字率只有10%,最多不超过20%,其余80%以上的人都是文盲。试想在识字率不多的群体中,最终又有多少人,能够出国留学呢?

在一个愚昧横行的时代,又如何去推动生产结构的提升,如何又能进一步的,去提升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

所以毫不客气地说,民国年间确实有像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发展得比较好的城市,但和国内绝大多数地区比起来,这些发展较好的城市,仅仅是一座座文明的孤岛。

而大片的国土都还是黑暗的文明真空地带,在这些地区,大众又时常遭受战乱、自然灾害、瘟疫等诸多灾难的冲击,试问,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好起来吗?

上海,民国的文明孤岛

现时代的民国影视剧,动辄就把故事的背景放到上海,灯火酒绿再加上各国列强的营建,看起来彼时的上海确实发展不错。然而,上海的繁华和富裕,跟底层百姓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富裕,仅仅是权贵阶层的富裕。

何况,即便是这种富裕,随着战争的持续推进,这座唯一的文明之所也承受不住。由于战乱不断,彼时全国的财政赤字很快就冲破了200万亿大关,为了缓解赤字带来的巨大压力,政府只能发行大量的纸币,如此一来,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

最终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连上海都承受不住这种负担了。而这些,我们也可以从一些民国时期著名人物的记载中,看到一些端倪。他们的工资水平在不断下降,但是物价的水平却水涨船高。

恶性的通货膨胀,首先从上海开始出现,政府发行的纸币真的变成了一张废纸,民众带着大捆的钞票,甚至于连一盒火柴都买不了。而有钱的阶层,都开始用黄金、美元以及银元来结算。为了稳定上海的局势,蒋经国决心到上海去打虎。

可惜雷声大雨点小,最终发现最大的老虎,就是宋家和自己家。经济结构的整体倒退,使得从上到下,都无心进行真正的改革,最终,那些有钱有势的家族,都只是趁着这个混乱的时代攫取财富,根本不顾及百姓的死活。

所以到了民国中后期,不但底层百姓的生活异常艰难,即便是一些中小型的企业主,也都被逼迫地纷纷破产。最终闹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民众也亲手把蒋家王朝,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上海这座民国时期的文明孤岛,最终也在经济的恶性通胀之下,彻底破产了。

农民只能吃粗粮喝凉水,城市居民的收入持续贬值,中小企业主始终被破产的阴影所笼罩,试问一个遍地文盲,医疗条件差、死亡率高、战乱不断、政治黑暗腐败、土匪恶霸横行的民国,又有多少人会喜欢呢?

而没有感受到社会艰难的人,甚至于还能感到岁月静好,那在民国时期,一定是被劳苦大众要打倒的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民国政府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政府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位于安化县烟溪镇双烟村。烟溪镇“十一兵工厂”的前身是位于河南巩县孝义镇的“军政部兵工署孝义兵工厂”。河南巩县孝义兵工厂与辽宁沈阳奉天兵工厂、浙江杭州上海兵工厂、湖北汉阳兵工厂并称为民国时期“四大兵工厂”。1937年7月,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孝义兵工厂因连遭日军飞机与重炮大规模轰炸而被迫南迁,途中迁至安化县烟溪镇。烟溪镇兵工厂共设五个分厂:一分厂为动力厂,二分厂为机枪机修厂,三分厂为火工厂,四分厂为炮弹厂,五分厂为步枪厂。

双烟村:双烟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