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国5大渣男(20篇)

民国是我国的一个时期,按摩你们知道民国的婚宴是怎样的吗?跟现代有什么不同?下面是问学吧为大家准备的民国5大渣男,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浏览

1043

文章

102

篇1:到溪口古镇欣赏民国第一镇

全文共 1610 字

+ 加入清单

溪口古镇欣赏民国第一镇

到溪口古镇欣赏民国第一镇

发源于四明山麓的“剡源九曲”曾是充满诗情画意之地,一个极其传神的地方。诗歌摇篮中的“剡源九曲”之水款款而来,澄碧如练,仿佛源于历史。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游迹于此,又留下多少韵味十足、活色生香的文字。自晋唐以来,王羲之、李白、孟郊、方干、皮日休、王安石、王阳明、李清照、戴表元等诸多名家畅游和隐居时曾抒写着剡川大地一卷卷动人的名句;千百年来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的传奇在这悠悠天地间诉说着人世的苍茫和美丽,穿越着千年雪窦寺的悠悠钟声,一如既往地演绎着古老的传承。正是依附于这片“人杰地灵”的剡源山水,它见证着“剡源文化”渊远,其美妙的音符伴随着古镇溪口成长。

那个曾经统治过旧中国22年的蒋家王朝的后花园和“民国第一镇”的溪口古镇,见证了太多的不平凡。但也恰恰是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遗迹,掩盖了剡川大地这部“剡源文化”昔日的荣耀和恒久。

剡界岭,是剡源之水的分水岭,也称剡源之源的“中川”,它曾属于西南四县交界的地方,这里有个大湖山,当地人又称“四面山”。沿着剡源源头旁的小路拾阶而下,放眼眺望,崇山峻岭,山脉连绵,茂林修竹掩映之下,清流激湍,昔日溪船夜棹的情景仿佛又在眼前。探幽于剡源的源头村,徜徉在这倚山而筑、依山傍水、狭窄幽深的小村古街上,满目流淌着岁月的痕迹。无论是听村民讲述剡源村的“黄道阊门”、“两张与辛亥革命同盟会”等风尘往事,还是领着你辨识古街门楣上尚剩的一处烙有“剡源”印记的旧门牌,都见证着曾同属于奉化与新昌的“中英街”式的旧街的悠悠岁月,也昭示着这座剡源边陲村落的兴衰史迹。

隔着清澈的溪流,到了“剡源九曲”之首———六诏。

六诏是奉化溪口名胜“剡源九曲”中的第一曲。元代陈沆《剡源九曲图记》曰:“水一曲为六诏,晋右将军王公逸少隐居其间,诏六下而不起,地由是名。后人为之立庙,有砚石存焉。”

剡源汇聚剡溪,书圣留恋剡川,自然使九曲之水不乏仙灵之气,并留下了一段段美丽的流传。毛翼虎先生的作品曾有描述:王羲之隐居六诏,曾选择各地的白鹅,精心培育,故“奉化白鹅”成为奉化之名产。又曰:王羲之爱大白鹅,也喜欢写“鹅”字。现在天台山国清寺有王羲之书写的独笔“鹅”字碑……

可惜的是右军庙已毁于1964年,并在一次洪水中又冲走了祠庙的石砚;但所幸的是“右军砚”在1988年8月的那次洪水之后,又在剡源九曲的溪水中惊现。有论者认为那一方高50厘米、宽深各70厘米的黄白色天然砚石上不是“书圣”的原作,而是出自清代(1760—1833)奉化的著名书法大家毛玉佩之作品,他是按古人记载重制“右军砚”;这方“右军砚”,现安然无恙地存放于溪口博物馆内。对此,我认为不论出自哪位名家之手,都是剡源文化的宝贵遗产。它的存在,不仅见证并保留着这一史实,还为后人怀念书圣王羲之增添了几许神秘和使命感。

历代文人雅士追慕先贤。自王羲之七百多年后,浪迹天涯的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为寻访王羲之遗踪,曾审居六诏,她与六诏亦有一段因缘,在奉化流传甚广。文人学士每到六诏,在凭吊“书圣”的同时,亦要纪念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

踏着剡源古道悠悠的曲径,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剡源九曲”的浓重风霜。元代,至正《四明续志》详列剡源九曲之胜,历代文人雅士到此揽奇探胜,吟咏不绝。成书于元正二年(1342年)的《四明续志》记载中详列了“剡源九曲”:始于“一曲六诏”,继而“二曲跸驻”、“三曲二湖”至“九曲公棠”。而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剡源九曲辞》曰:“溪流泻碧玉,蜿蜒出山麓。山溪雨濛濛,遗音在山谷。”生动逼真地记述了剡源九曲的秀美风貌。如今揽胜剡川,吟咏诗谣,其畅游之幽情,剡源久远的史迹,已在人们的心中深深地打上了烙印。

重新踏上诗歌摇篮中的“剡源九曲”,纵然剡川往昔的荣耀已经淡去,且渐行渐远,但对于既憧憬浓郁旅游文化,又向往田园式生活的文人志士来说,我想最应该去看看的还是溪口那远去的人文背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国元年是哪一年 民国纪年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

元年一指纪年的第一年,二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三指政体改变或政府组织上大改变的第一年。

中国民国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民国坚持共和制政体,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们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不断,以此为宗旨的思潮和运动接连不断。大批留学生陆续回国,其中大多数人朝气蓬勃,年轻有为,热心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他们大力宣传科学的伟大力量,传播当时西方最新的科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民国邮票有收藏价值吗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邮品收藏一直是收藏界参与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一个门类,在这一行,物以稀为贵表现得更为明显,它们或因限量发售、或因战火人迁销毁而存量大减,错印漏印的邮票就更因为本就现世甚少而价值颇高。那么民国邮票有收藏价值吗?接下来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收藏价值:民国邮票是指从1912年到1949年发行的邮票,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局势最动荡的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烈尖锐,各党派政治军事混战不休,老百姓在动荡的社会中保命都难别说是一枚邮票了!由于印刷错误,政治影响,出现的少量孤品,以及民间收藏套版的不完整、大量流失海外等,在中国大陆的民国邮票数量微小。并且在文革时期,邮票又被当成“资本主义毒瘤”销毁。到现在,能够保存下来的民国邮票都成了价值连城的稀世文物珍宝。其具有非常之高的收藏价值。

投资技巧:只要是涉及投资的事情,都有风险,而掌握投资技巧,在能在投资邮票中胜出。首先,我们要去了解邮票,掌握有票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会基本的邮票交易技巧。在进行投资时,第一、要随时掌握邮票市场行情,再确定投资目标,掌握好进票与放票的时机。再进票时要讨价还价,以最低的价格才有获得利润的机会。

关于民国邮票有收藏价值吗的知识小编就为您介绍到这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民国邮票的知识,来来查询搜索相关栏目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民国邮票价格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资邮票,将邮票作为收藏物品,然而,对于很多新手收藏家来说,不知道民国邮票价格是多少,那么民国邮票价格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小编就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方面的常识。

自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原有的清朝时期邮票不能再使用,于是便发行了中华民国邮票。发行单位是中华邮政,从1912年到1949年总共发行了29套纪念邮票、62套普通邮票、7套航空邮票、3套特种邮票、13套欠资邮票5套包裹邮票、5套快信邮票、1套挂号邮票、2套军事邮票、3套附捐邮票。普通邮票以孙中山像为图案,1套以辛亥革命烈士像为图案,还有一套以邮政储蓄金为图。还有以袁世凯像发行的邮票,但数量极为稀少。

民国邮票价格:

民国孙中山像新票:1000元,民国帆船邮票:500元

民国邮票的行情投资:

民国邮票发行于1912`1949年,因为其处于中国近代史上动荡时期,所以民国邮票的价值很高。市场行情也是水涨船高,2013年3月,在香港举行的苏黎世亚洲“珍贵邮票及邮票史”拍卖会上,一枚1发行于941年的“纽约版孙中山像2元中心倒印”邮票被拍到214万港元。据了解,这没邮票被誉为“民国五珍”之一。因为美国钞票印刷公司印刷工人操作失误出现中心倒印版,仅发行两个多月。因此十分珍惜!纵观邮票市场里的各种民国珍品邮票,在今年的升势还是很可观的,拍卖价格创出历史新高的也比比皆是。邮票投资说到底是价值投资,邮票市场也会越来越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国邮票能卖多少钱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自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原有的清朝时期邮票不能再使用,于是便发行了中华民国邮票。那么民国邮票能卖多少钱呢?

中华民国邮票价值:

从1912年到1949年总共发行了29套纪念邮票、62套普通邮票、7套航空邮票、3套特种邮票、13套欠资邮票5套包裹邮票、5套快信邮票、1套挂号邮票、2套军事邮票、3套附捐邮票。普通邮票以孙中山像为图案,1套以辛亥革命烈士像为图案,还有一套以邮政储蓄金为图。

民国邮票是指从1912年到1949年发行的邮票,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局势最动荡的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烈尖锐,各党派政治军事混战不休,老百姓在动荡的社会中保命都难别说是一枚邮票了。由于印刷错误,政治影响,出现的少量孤品,以及民间收藏套版的不完整、大量流失海外等,在中国大陆的民国邮票数量微小。并且在文革时期,邮票又被当成“资本主义毒瘤”销毁。到现在,能够保存下来的民国邮票都成了价值连城的稀世文物珍宝。其具有非常之高的收藏价值。

中华民国邮票值多少钱?

民国邮票发行于1912年,因为其处于中国近代史上动荡时期,所以民国邮票的价值很高。市场行情也是水涨船高。那么,中华民国邮票值多少钱呢?据悉,民国孙中山像新票价格为1000元,民国帆船邮票价格为500元。

关于民国邮票能卖多少钱的知识小编就为您介绍到这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民国邮票的知识,来来查询搜索相关栏目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国邮票值钱的有哪些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集邮爱好者们都知道,中华民国时期发行的邮票,不仅集老、精、稀于一身,也是百年之久的文物邮票,至今存世量非常少,历史价值高。那么民国邮票值钱的有哪些?接下来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我国在民国时期,陆续发行了各种邮票几百套,其中涌现了一些较为珍贵的邮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民国五大珍邮”:

《帆船叁分暂作贰分改值倒盖》

《宫门倒印牌坊》

《帆船肆分暂作叁分倒盖》

《孙中山像边饰倒印》

《歪头新省》

民国邮政1913年5月发行的伦敦版帆船邮票,全套19枚,市场参考价:7800元。

面值1/2分(即半分)的邮票是该套邮票中的第一枚,单枚新票市场参考价:200元,信销票根据品相市场参考价:20元至15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民国纸币收藏价格表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丰富的收藏种类中,货币是很受欢迎的一种,其中倍受认可的当属距离现在已过去大半个世纪的民国币了。那么民国纸币收藏价格表是一样的呢,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

民国纸币一般值多少钱?

据小编了解,我国民国时期所发行的官方纸币就达3千种以上,其种类有军用票、关金券、金元券、银元券、铜元券、法币、商业银行和特种银行票及各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券等。民国纸币问世时间比较长,而且品种和版别比较复杂,使得收藏爱好者的收藏难度增加了不少,但民国纸币本身所固有的收藏价值是其它任何收藏品无法比拟的。

据悉,民国纸币收藏价值受其面额大小的影响不大,主要与其品种珍贵与否有关。例如有孙中山头像的纸币比无头像的纸币价值要高些。按最新的市场行情来看,在京津沪等地的收藏市场上,即便是最常见的纸币品种,只要品相比较完好,价格最低也可以卖到6元一枚,即便是品相很差的旧币,也可卖2元一枚。

另外,一些规格和面值特殊的民国纸币价值还是很高的。例如有一枚票幅为2.5厘米×5.1厘米、仅有拇指大小的纸币,这是1941年,因杭州沦陷而南迁至浙南山区的浙江地方银行,由于受到日军的严重封锁,导致印钞材料极度缺乏,为了渡过难关,印钞厂只好节省印钞纸张,于是便产生了这枚我国历史上最小面幅的纸币。如今这枚纸币在藏市里的身价已过万元,但还是很难寻觅。

还有一种面值为60亿元的民国纸币,1949年5月,由国民政府新疆银行发行,面额标明“陆拾亿圆”。这枚天价纸币当时的实际价值究竟是多少呢?纸币上写有“折合金元券1万元”,按照当时上海的物价,这枚60亿元的纸币只能买到77粒大米。如今这枚堪称世界上面额最大的全新品相的“陆拾亿圆”市场价格已高达6000多元。

现在由于距离民国时期,时间不是太长,所以个别的钱币可能收藏价值不是太大,价格比较低,但是却是十分适合投资的,因为民国的钱币一经毁损,就很难在出现,数量变少是在所难免的。有关纸币收藏的小常识小编还在持续更新,请继续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民国开国纪念币十文值多少钱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市面上大多的为一些普通的“开国纪念币”,一些存世量较少的还是价值不菲的,其中罕见的“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徐世昌像十文铜元”还有河南曾在民国20年铸有一种五百文的大铜元也是极为稀罕。那么民国开国纪念币十文值多少钱呢?下面小编来详细介绍一下吧。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是由民国政府发行的一款纪念铜钱,正面“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字样,十文,背面交叉龙旗。

其实这些纪念币是由当时的民国政府发行的,正面有中华冥国开国纪念币字样,以及它的价值,大多数都是十文。它和清朝的铜元最大的区别,就是将背面的龙纹换成了稻穗组成的嘉禾纹,而各省铸造的铜币则以两面交叉的旗帜图案为主。其实,现在存世的大多数都是普通的纪念币,其中孙中山、徐世昌等民国开国纪念币十文价格不菲,但是大多数的都是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

当然,这些铜币的价格与成色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但是整体影响不大,因为留存量实在是太大了。铜币的潜在价值尚有很大的空间没有被人发现,所以现在入手正是时候,建议大家找相对比较少见的版本,这类型民国开国纪念币十文价格会相对较高。而那些比较珍稀的铜币是很难寻觅得到,而且市场上还有一些赝品充斥市场,这给大家挑选的时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普通的品种鉴别意义不大,甚至可能会被某些不良机构骗取各种费用,所以拥有这些铜币的朋友,一定要小心不要被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民国时期:“春运”的雏形

全文共 1291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时期,铁路已经成为大众化交通工具。那会儿在外地上班、求学的人也已经非常多。因此,春节前后,民国铁路客流也非常大,铁路当局也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开始了中国最早的春运

沪宁铁路上海北站

民国时期的北平西直门火车站

最早春运临客在何时

笔者查询铁路档案史料,现在能找到的关于民国“春运”最早的资料是1927年广三(广州至三水)铁路管理局上呈交通部的一份呈报。呈报说:“查每岁旧历年关,以习俗相沿,行旅往来,为数甚重。本局为便利搭客起见,向于其时加开快车一次。”后文详细罗列了具体的加车安排,大概是农历腊月二十六到二十八日加开列车一次。从这份档案可以看出,民国时期铁路已经开始在春节期间加开“临客”。这种安排早已实行多年,不是什么新鲜事。

南京上海间铁路春运何时开始

1934年春节前夕,京沪(南京至上海)铁路管理局也向社会公布了过年期间的加开“临客”方案:“当局以废历(国民政府废除农历,故称为“废历”)年关已届,一般内地旅沪人士,多返原籍,度其快乐之新年。连日纷纷离沪者,倍多于平时。特自二月八日起在京沪路上加开三四等车一班,以资调剂。惟施行以来,依然拥挤不堪。故决自十日至十三日止,复加开自沪至锡之特快车一班。”查查万年历,1934年的2月8日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五,京沪铁路的春运从这一天正式开始。1947年春节期间,津浦铁路也特别加开了“还乡”专车,专车的开行时间是1月14日起到21日(腊月二十三到除夕)。

1936年过年期间,京沪铁路局同样在春节前后加开临客。而且,铁路针对上海“工厂林立,劳工众盛”的实际情况,特意组织工作人员到各个工厂,将加车的具体安排及时刻表送到工人手中,以方便他们乘车。这说明当时的京沪铁路(南京至上海间)已经有了春运便民服务。民国春运时间很短。广三铁路春运只有三天时间,后期的京沪、津浦等铁路春运时间稍长,也不过七天。而且均安排在除夕前,过完年后一般不再加开临客。这显然是因为春节后的客流与春节前相比,不太集中,铁路难以把握。

春运旅客多为小生产者

民国春运客流量非常有限,民国的大部分时间,“春节”并不是法定假期。各大学校、机关春节不放假。通过翻看季羡林、夏鼐等人读大学期间的日记就能看出来,当时的大学生,尤其是学校与家较远的学生,寒假一般都不回家过年。民国春运的乘客主要是各种小生产者、小商人等,且以短途客流为主。李同愈的小说《平浦列车》就为我们描述了当时的旅客群体:“日子离新年只有一礼拜了,谁不想回家里快快乐乐吃一顿团圆饭?拉车的也好、做伙计的也好、做工的也好,既然大家都有一个家在乡下,一到残年,就本能地想回家去。”

作家笔下的春运

民国作家李同愈的小说《平浦列车》写的也是“春运”期间的故事。离过年还有一礼拜,一趟从北平开来的列车刚刚驶入天津车站,还没停稳,月台上的乘客就像蚂蚁般一拥而上,“每一节三等车中都挤得满满的了。从来没见过这样挤法,连针插不进一枝了。第一批挤上去的是精壮的年轻汉子,他们的身体像一堆货物,塞在车厢的走道间,彼此直着脖子站着。第二批挤上去的就只好站在靠门口的地方,把车门都撑住了,没有法子关闭。其余的呢,就只好挤在车厢外的站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国名人春运回家景象

全文共 3348 字

+ 加入清单

1930年1月1日,元旦节,湖南《大公报》头版。

1930年,湖南遭遇了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1月30日,大年初一,湖南《大公报》照常出报,看不到一点春节的痕迹。只有第6版一个不显眼的位置,写着当天各机关照常上班。春节不放假,元旦放7天,这让上班族头痛的假期,也造成了民国时候元旦才是“春运”的真实图景。

但由于民国不发达的交通网络,回家成为一桩十分困难的事,让人不禁有天天春运之感。

1934年1月初,离春节还有十多天,担任报刊副刊编辑的沈从文因为母亲的病,选择回家。那是他到北京之后第一次回湘西,一路上,他从北京出发,坐火车、汽车、乘轮船、坐轿子,把近代古代的交通工具都用了个遍,花了近半个月才到家。与现在让人“神伤”的春运相比,民国时期的春运则更加惊心动魄。那时候的故乡,在人们眼中,不仅仅是魂牵梦系的归宿,更是人在囧途。

春节不放假

元旦放假,不少人赶回家过“元旦”

公元1930年1月30日,农历1930年正月初一,湖南省政府机关公务员收到一项命令:各机关本日照常办公。

过年还在办公,并非因为事儿多,是“为提倡国历起见”,而且其他地方的机关,也没有决定放假。(湖南《大公报》1930年1月30日)

这则命令将春节称为“废历元旦”,“废历”就是阴历、农历,“国历”就是阳历、公历。后者在民国建立之初就获政府承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9年1月1日又再次下令:全国使用公历,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旧历年国民政府各机关禁止放假过年,年假只在元旦时放,意图辞“旧”迎“新”。

所以国民政府公务员春节不放假。学生也是如此,1931年,国民政府《修正学校学年学期及休假日规程》规定,各级学校寒假固定为1月18日到1月31日,这一时间段很难保证春节期间放寒假。公务员与学生如要回家过“团圆年”,大多选择在元旦。

1929年12月14日,教师冰心决定回家“过年”,看望患病的母亲,此时是农历十一月十四,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但离元旦只有半个多月,由于农历大年初一要上班,赶在元旦节前回家,顺便度假就成为首选。相比之下,一心趋新的鲁迅更早地养成了过公历年的习惯,他在1934年农历正月初二时,写了一篇《过年》,其中提到自己不过旧历年已有二十三年了。

有意思的是,整个民国时期,新历元旦始终尚未深入普罗民众的人心。1947年《世纪评论》对此形容道:“大都市的民众在"国历"一月一日虽然要虚应故事,在大门外挂起青天白日的国旗,在大门上贴一副春联,而大门以内却若无其事,照常生活。一到"农历"的腊月,小康之家从二十三日送灶起便忙碌起来,一直到正月十五夜元宵以后……两两相形,冷暖顿见。”民俗最终打败了政令。

买票也很难

要“拼上性命”才能买到车票

在民国,要回家的人们,如果在长沙火车站坐火车,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排售票窗口前,有几个窗口人流稀少,另外几个窗口,一等售票窗口打开,大伙便一拥而上,你推我挤,乱作一团。

相较于现在的“春运”,那时的客流量是小巫见大巫,但买张票难度不亚于现在,可说是天天“春运”,梁实秋曾经形容,“买票的时候,气力稍微虚弱一点的人,就有性命之虞。”这跟铁路售票制度有关,1936年,国民政府铁道部颁布《中华民国铁路客车运输通则》,把旅客客车车厢分为头等、二等、三等。各等级火车票颜色分别以红色、白色、蓝色印制,不同等级的车厢,舒适度、待遇、价格,均有差别。

差别由来已久,早在1912年,湖南粤汉铁路公司制定了长株铁路客票票价表,就把票分做三六九等:头等为二等的二倍,二等为三等的二倍,头等与三等之间差距甚大。1935年,衡山人刘揆一坐火车回家,他看到,在武汉到长沙路段的头等车厢空无一人,“就是二等车厢,我也是独霸一整个房间。”(《湖南大公报·回湘纪程》1935)大多数人坐的仍是三等车厢。

能抢到三等票就意味着能够坐上火车,当时铁路没有预售制度,规定大站在开车前2小时、小站开车前l小时售票,开车前5分钟停止发售。买票都得排队,回家的人们要想抢一张便宜的“三等票”,时间、耐力和拼搏精神缺一不可。郁达夫就曾经吃了个大亏,1923年,他从上海乘火车到杭州,找到了一个人很少的窗口买了张票,“我还是上那靠近大门的窗口去买罢!这里买票的人正少得很!”正自鸣得意,结果发现居然是一张二等座,把接下来的膳宿费都一次性报销了。(1923年《还乡记》)

1937年抗战爆发,坐上火车回家,更是成为了一件“低概率”事件,胡风曾经讲述,“现在上海是水陆交通完全断绝,除了军事运输以外,昨天沪杭车还通,不过挤得要命,又在车站上等几天都挤不上车子的。”除了陆路,水路也买票不易,长江轮船在1937年船价涨了两三倍,“而且还买不到手,非提前一星期预定不可。”(《胡风家书》)

晚点是常态

陈光甫晚了28小时才到武汉,吴宓长沙苦等一夜

买到了票,归乡的人们不一定能准时搭上火车,也不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火车晚点惊人。1931年,银行家陈光甫乘车从郑州到武汉,车足足晚了28个小时才到达武汉。见识过欧美先进列车技术的他,在日记里大发牢骚:“特别快车而迟刻如此,为世界所罕闻,我国铁路无过人之点,独腐败甲于天下,噫!”

民国《铁路客运通则》说,“行车时刻,铁路应以力求准确为主;但因事故,不能担保稍无迟缓”,火车晚点、误车被官民上下默认为常态。

晚点频现一大原因是秩序混乱,因为民国铁路不实行对号入座,为了抢座位,大家一窝蜂地往车厢里挤,由于没有排队检票程序,上车极为费时,加上此后上百站的抢位”大战,一趟车下来,晚点“28小时”,并非罕事。

民国铁路的基础设施极为脆弱,偶发的事故,也能导致列车晚点或停发。湖南《大公报》的一则《株萍铁路又出轨》报道:1933年12月28日,株萍铁路因为有人放了几块石头在铁轨上,导致机车全部出轨,压坏枕木百余根,钢轨七根,损失达6万余元,因为损失巨大,不易修复,途经的列车只好改道。回看12月20日的湖南《大公报》,发现长沙到武汉的铁路路段也有出轨的新闻,标题中也有“又出轨”字样,可见铁路出事率较高,记者感叹:“似此亦为路政前途之不景气云。”

因为晚点太过频繁,行车时刻表成为废纸一张,也由此滋生了“看车”服务,不少旅馆都会派人专门在火车站盯防,避免客人在火车站傻等。

但在非常时期,“傻等”成为唯一选择。1937年12月1日,吴宓携行李冒雨到长沙火车站乘车到南岳文学院,原本在当晚11时可以乘上的火车,到第二天凌晨5点还不见踪影,苦等一夜。吴宓在《日记》中写道,“中间兵车开过数列,伤兵滋闹,且欲殴站长。此一夜,宓等疲惫已极,且威风凛冽,实不能耐。于是宓主张回归圣经学院。人员复归本校后,挤在教室里待至天明,各自散去。”直到12月6日,他才挤上了奔赴南岳衡山的火车。

归途多坎坷

坐完火车,沈从文坐了7天船、2天轿子才回家

坐上了火车,也不一定到家了。民国时期,大多数人的老家仍在乡村。要回家,还得坐船、坐汽车,乃至乘轿子。

比如沈从文,他到北京之后的第一次回乡,就备受颠沛之苦。那是1934年1月7日,因为母亲病重,沈从文决定回家探母。他从北平坐火车到了长沙,转车去常德、到桃源,此间花去5天,再往前便没有公路了,他从桃源坐船到浦市后,在船上呆了7天,到家还得走陆路,他就又坐了2天的轿子才到凤凰,期间花去近半个月的时间。

漫长的路途中,他给妻子张兆和写信讲述沿途过程。在信里,沈从文多次表达了对于路途遥远的不满,“我有点点不快乐处,便是路上恐怕太久了点,听船上人说至少得四天方可到辰州,或许还得九天方到家。”“每一桨下去,我皆希望它去得远一点,每一蒿撑去,我皆希望它走得快一点。”

除了路途遥远,一路上也是风险颇多,“中间小船在滩上歪了一下……”“又遭遇大滩了,我抱着你同四丫头的相片,若果浪把我卷去,我也得有个伴!”因为路上耽搁时间太长,沈从文不得不推迟回北平,在信里他也还叮嘱张兆和为其请假。

身在北平的沈从文后来给大哥写信解释自己不回家的原因时说,回家要花很多钱,而且回家之后未必能够回到北平。

田汉回湘的归途同样无比艰难。1924年,田汉妻子在沪染病,他决定送她回故乡,费了三个多月,才从上海赶到了长沙,途中到汉口时,他只剩下了一元,经朋友帮忙才回到湖南。

那时候的故乡,在他们眼中,似乎不仅是魂牵梦系的归宿,更是人在囧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国时期铁路客车乘车购票流程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1948年,沪宁豪华专列的头等车箱,座椅舒适,内部装潢雅致

1948年,沪宁豪华专列的二等车箱,也是相当舒适的

曾经,“有座”并非必需品,而是一种特殊享受;如今,“有座”成为常态,无座票票价饱受争议,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

无座火车票不是今时今日的产物,更不是中国的特有产物。那么,无座火车票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在国际上又是怎样的呢?

买票、检票、上车三次杀出血路

民国时期铁路客车车厢主要有三种:头等车、二等车、三等车。这是法定车厢,一般每趟车都会加挂。比如张作霖被炸死时所乘那趟车,就加挂了头等车8节、二等车3节、三等车5节。

头等车一般是政府要员、外国人、大商人、社会名流坐的。座位为软座,铺着地毯,化妆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并且一般带有卧铺车。

二等车的乘客主要是政府低级职员、白领和小商人等。座位也是软座,设备较头等车略差。有单纯的座车,也有附带卧铺功能的座车。后者白天是座位,晚上长椅为下铺,靠背支起当上铺。

三等车的乘客更加广泛,全是硬座车,车座为木质硬座。

如果您能有幸穿越到民国,买张车票,您会发现,以上三种车厢,全都是“无座”的:车票票面上只有发到站、票价、车厢等级等信息,没有座位号。所有乘客都是上车找座位,没有对号入座的说法。

头等、二等车的车票很贵,且有身份限制,普通百姓不但坐不起,也坐不上。大多时候,这两种车厢比较空荡,上车不愁找不到位置。最痛苦的是三等车的乘客。

那时候,乘车顺序一般是这样的:买票、候车、检票、上车找座。因为没有对号入座制度,整个过程都是争先恐后,纷纷攘攘的场景。那时也没有预售票制度,火车票都是现买。大站开车前两小时开始售票,小站1小时。

买票要排大队。三种车厢的售票窗口是分开的,一般头等、二等售票窗口人不多,三等车售票窗口则是人山人海。大火车站周围,一年四季都活跃着替人买票赚钱的黄牛党。

检票上车的时候,还要懂“潜规则”。当您排着长队等待检票,快轮到您时,突然听到检票员大喊:“客满了,停止检票”。此时常出门的旅客并不慌张,只要上前递上车票时顺便递上一张钞票,检票员立即放行。无票乘客私下塞点钱给检票员,也能进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国老百姓乘车,“有座”是一种奢望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时期,因为没有对号入座制度,很多兵痞、流氓,他们上车往往大腿一横,一个人占了一排座,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要实现对号入座,最起码得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乘客数目不能超过座位数目太多。民国铁路设施极差,三等车通常人满为患。有时候车辆不够用,还经常开行“四等车”,这其实就是棚车,压根没座,更无号可对;二是有精确的车票管理系统,这一点要到计算机时代才能实现;三是列车铺号、座号要固定。

但民国的列车今天可能挂两节卧铺车,明天就可能挂五节。车辆的内部构造也不一样,今天挂的车有100个座位,明天挂的车可能只有80个座位。连标准、固定的编号都无法做到,对号入座更是空中楼阁。

那时的头等、二等车也可以预定卧铺和座位。但是预定之后,直到上车之前,都无法知道铺号和座号。预定只是保证你上车有位子,而不是给你一张写有铺号座号的票。这与对号入座不是一回事。而且预定是要花手续费的。

有民国铁道部的官员到德国考察,他看到了德国火车订票的方法:“长途旅客客车座位可预先指定,先定可得较好位置……编为号码,其座位标以纸签,以后按号索座,不致争扰,此项手续费只取半马。”(胡克明《欧游日记》)可见,德国“对号入座”也是通过预定实现的,也收取手续费。德国比民国先进就先进在可以预先知道座位号。

总之,民国铁路客票的特点是:售票一律“无座”,上车拼命抢座,订座要额外花钱。这种制度下,“座位”并不是必需品,而是一种特殊享受,需要多花钱才能得到。这是我们理解中国早期车票史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民国纪念币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纪念币介绍

民国开国纪念币是一种银质纪念币,发行于1912至1927年。正面刻孙中山半身像,上源为“中华民国XX年”,背面为嘉禾图围绕“壹圆”二字,有民国十五年、十六年、十八年及陵墓‘地球、无年号、嘉禾等版。民国开国纪念币壹圆/孙像孙小头直径39毫米,厚2.5毫米,重26.95克,整体完好,图文清晰。孙小头,这种纪念币有两个版本:(分别是在1912年和1927年铸造)1927年版的“孙小头”:如果背面印有两个五角星,称为“上五角星”,如果背面印有两个六角星,称为“上六角星”。

民国纪念币价格是多少?

一枚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壹圆价格:155万,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价格:162万,开国纪念币价格:372.80万,1912年黎元洪像戴帽开价格:182万,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壹圆价格:293.50万。

民国十五年1926孙中山像中华民国十五年壹圆价格:30万元,中华民国十八年孙中山侧面像壹圆价格:80万元,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孙中山侧面像背二帆船太阳三鸟低飞银币价格:100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

全文共 1360 字

+ 加入清单

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38号,距离市中心约0.8公里,是研究、展示韩国独立运动史的专题型博物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是一个在中国长期坚持反日独立运动的-政府。1919年4月成立于上海,3月迁来重庆,为二战时在中国境内惟一的外国-政府。该馆现馆址,是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时期的最高权利机构所在地,占地约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70平方米,五幢复原陈列楼房,以砖木为主要建材,在保留原建筑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按原貌恢复了当年韩国临时政府办公遗址风貌。馆内现有陈列展厅284平方米,复原陈列房间21间,陈列实物468件,文物资料150件。

韩国临时政府是一个在中国长期坚持反日独立运动的-政府。1919年4月在上海正式成立,并制定了《大韩民国临时章程》。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长期在中国艰苦从事着反日独立斗争的朝鲜革命者认为,"朝鲜民族空前绝后的独立更生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在中国全民抗战的感召下,为了实现朝鲜独立的目标,他们纷纷投身于中国的抗战事业之中。韩国临时政府也在镇江恢复了公开的活动。

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韩国临时政府派驻重庆的代表和部分家属,于1938年春到达重庆。1939年2月,韩国临时政府主要领导人金九等抵达重庆。次月,临时政府领导机构的全体成员从镇江,经长沙、广州、柳州等地辗转到达重庆远郊的綦江县沱湾镇,于1940年9月,又移住巴县土桥乡屏都镇。韩国临时政府在屏都住了长达四年之久,除租用部分办公用房外,还自己修建了礼堂和宿舍。

由于屏都离市中心较远,韩国临时政府极感工作不便,便在市中区七星岗莲花池街租了一处行馆(现为莲花池38号),稍加修建后,于1945年初迁往该处办公,直到临时政府离开重庆。该处行馆为四幢楼房,有防空设备。

以韩国临时政府迁渝为标志,重庆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朝鲜-志士从事反日独立运动的中心,他们认为:"中国的抗战首都--重庆,是目前我们朝鲜独立运动的政治中心,因为在这里有临时政府、光复军司令部以及各党派的最高领导机关。"抗战期间,先后在重庆活动过的有10余个朝鲜党派团体。由于有一个公开而安全的环境,并得到国民政府多方面的支持,韩国临时政府在这里从事了大量的重要活动:朝鲜各党派合作的局面初步形成,韩国光复军的正式组建,争取国际承认的重大努力等等。这些活动成为朝鲜反日独立运动和中朝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5年9月9日,在汉城总督府举行了日本投降仪式。10月下旬,陪都各界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欢送韩国临时政府成员回国。11月5日上午9时,韩国临时政府部长以上人员及秘书侍卫29人分乘两架专机离开重庆,经上海回国。为感谢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金九在起飞前发表了《致中华民国朝野人士告别书》,称:"抗战八年来,敝国临时政府随国府迁渝,举凡借拨政舍,供应军备,以及维持侨民生活,均荷于经济百度艰窘之秋,慨为河润"。

位于莲花池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已于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也是韩国光复50周年之际,辟为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常年吸引着许多韩国人来此瞻仰,成为中韩友谊的历史见证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2000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容州民国小镇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容州民国小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容州民国小镇是广西首个文商旅产业生态综合体验区,是以民国历史氛围营造为基调,融合化文、旅游、娱乐、休闲、度假、购物为一体的新生活商圈。

玉林真武阁

容州民国小镇无疑是欣赏一场穿越百年的视觉盛宴,其内容自然也是关于民国时期的容县。

小镇的街口,是以一个旧火车头为景观,一条长长的铁轨沿着街口一直延伸到小镇的那一头,乘着火车去旅行,变成小镇慢游的旅行方式。你能想像二三十年代前的铁路和火车是什么样的吗?这是根据1935年容县人廖百芳修建的广西第一条铁路,以及他辗转从德国购买回来的火车头的历史记忆建成的景观,将广西铁路的百年历史在这里重现。

小镇晚上的重点在于沿着铁路移动的百乐门舞台,随着舞台的缓缓移动,《绿岛小夜曲》、《茉莉花》、《夜上海》等风靡二三十年代的音乐,飘荡在小镇夜空,加上采用先进的舞台特效、灯光技术等创意手段,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顺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以恢弘的气势、绚丽的色彩,再现民国繁华,让游人在亲近美声美色美乐之时,尽享民国文化气息,感受民国文化魅力。

八大上将公馆,这是根据容县民国时期八位上将来命名的,分别是:黄绍竑公馆、黄旭初公馆、夏威公馆、叶琪公馆、何柱国公馆、甘丽初公馆、罗奇公馆、韦云淞公馆。

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将开发为“将军私房菜馆”,地方美食、民国美食将在这里呈现,与繁华的街市相互辉映,摊铺林立,车水马龙,戏曲杂耍、副食小吃……一派繁华的市容风貌,如同一幅容县民国版的《清明上河图》,在百年后的今天,它的从容大气、风情雅致又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

将军博物馆,从繁华的街景切换到战火纷飞、千军万马沙场厮杀的场景,真人大小的雕塑与背景特效无痕融合,大量光电特效制作与置景融为一体,把展馆变成真实、极具震撼力的战争场景。虚幻与现实交替,传统和现代结合,表现容县将士抵御外侮、捍卫和平的战争场面。容县民国历史文化在这里得以留存,让人叹为观止。

民国小镇还有八个上将专列车厢,规划有特色主题餐饮、创意休闲餐厅、休闲酒吧、咖啡厅、水吧等业态。与真武阁、都峤山景区连成片区,以极强的影响力、穿透力,覆盖整个容州片区。同时,借助南方黑芝麻文化及产业基础支撑,构建文、商、旅联动的发展链条,形成两个文化博物馆、三个文化圈、四大商业业态以及工业品牌互动、特色美食名片为核心城市新商业生活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长沙活动旧址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长沙)活动旧址是民国时期韩国国父金九曾住过的地方。长沙潮宗街楠木厅6号曾经是韩国国父金九曾住过的地方。金九(1876.7.11--1949.6.26)是韩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著名韩国独立运动家,被誉为"韩国国父"。

抗日战争时期,韩国临时政府(1937-1938年间)在长沙度过了八个多月艰难曲折的斗争历史和生活经历,“楠木厅6号”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长沙活动时期朝鲜革命党的本部,也是1937年8月结成的韩国光复运动团体联合会所属三党(韩国国民党、再建韩国独立党、朝鲜革命党)召开统一会议的场所,还是金九在会议中遭遇枪击受重伤的“楠木厅”事件发生地。1938年5月6日,韩国国父、建国元勋金九先生当年在楠木厅6号2楼的会议室里遇刺受伤,后经长沙湘雅医院全力抢救和精心治疗得以痊愈。

新展厅由三个展厅组成,一号展厅重点介绍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创建史料,和在中国受到抗日形势的影响被迫转移资料路线图;二号展厅展出内容主要以韩国临时政府在长沙发生的历时事件;三号展厅主要介绍当时韩国的三个党派(韩国国民党、朝鲜独立党、朝鲜革命党)主要领导人,和对当时临时政府有着莫大帮助的中国领袖的介绍。

景区地址:长沙市开福区潮宗街楠木厅6号

乘车线路:在长沙市内乘旅3、171、501、2、143、808、167、901路公交车在中山亭站下车即到

门票

门票20人民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民国政府第十一兵工厂凤凰山防御工事旧址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政府第十一兵工厂凤凰山防御工事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在芦淞区董家塅选址征地5481亩建炮弹厂,由炮厂、炮弹厂、枪弹厂和动力厂组成,统称株洲兵工厂。在建造兵工厂的同时,在董家塅的大小山头修筑了碉堡、防御工事及弹药库等配套设施。

防御工事,现在已对外开放,有8个炮位、8个地下掩体位。掩体之间相通,且与厂区地下防空洞相连接。市博物馆副馆长肖劲介绍,弹药库位于凤凰山山脚,混凝土浇筑,长89米、宽67米。弹药库四个角均有引洞,每个洞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

董家塅街道:五里墩乡与董家塅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董家塅街道 董家塅街道位于株洲市东南角,东邻浙赣铁路,西接京广线及1815线,四周与龙泉街道、枫溪街道、五里墩乡接界。辖有欣月、幸福、友好、中心、劳动、南苑、南华、新泉、新立、南沿10个社区居委会,30多个自然村落,辖区范围内有南方公司、608所等大型企事业单位,有合(独)资企业3家、中小学校4所,二级甲等医院1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汉口民国日报社旧址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汉口民国日报社旧址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汉口民国日报社旧址

江岸区泰宁街2号

建于?~1922年

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汉路支路上的这座主体三层、穹顶塔亭四层的西式建筑,曾是上世纪20年代由共产党人主办的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的旧址。

《民国日报》创刊于1926年11月25日,是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机关报,后兼作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党部言论机关,当时国共合作,该办在办报方针、经营管理上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日出对开3张,发行量1万余份。

报社经理是董必武,茅盾担任过总,毛泽民协助过董必武工作。

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董必武辞职,共产党人撤出,报纸性质改变。

现在的泰宁街,仍承接了往日报章的墨香文韵,是武汉最著名的旧货市场。在里寻得到旧书老杂志,也寻得到老唱片、像章、文革文物、老工具、老电子产品等。三镇很多怀旧的市民,会饶有兴味地双休日到泰宁街淘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稻庄民国四合院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稻庄民国四合院为东营市文物保护单位。

稻庄民国四合院位于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幼儿园院内,2009年4月2日首次发现,属民国时期古建筑,为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十六旅第一团团长李青山所建。四合院座北朝南,四合院式,砖木结构,灰瓦,硬山脊,共有北屋、东屋、西屋和南屋组成。北屋五间,面阔17.42米,进深4.47米。东、西屋均三间,面阔均为4.17米,进深均为9.87米。南屋两间,面阔7.4米,进深4.17米。整个院落东西长17.42米,南北宽20.51米,占地面积约370平方米。此四合院整体结构保存较完整,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特色,为研究广饶县民国时期的建筑历史以及李青山其人其事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7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稻庄镇:稻庄镇总面积43.9平方公里,4.2万亩耕地,3.2万口人(农业人口2.9万),辖51个行政村。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1.19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1.05亿元,实现出口创汇7252万美元,引进县域外资金1.5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82元。 工业经济:目前,全镇有大海纺织印染工业园、西水橡胶工业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环湖路69号民国小洋楼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环湖路69号民国洋楼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公园街道环湖路社区环湖路69号,坐标为北纬28°4112.1",东经115°5325.8",海拔30米。西面有北湖,西南面有东湖和南湖,西北有赣江,西南面有抚河。东有苏圃路,西有环湖路,北有叠山路,南有民德路。东面有佑民寺,北面有环湖宾馆,西南不远处有灵应桥、南昌画院、杏花楼等。

建于1948年,面积为120平方米。坐东朝西,两层,砖木结构,青砖外墙,仿欧式坡顶,大阳台,西式门窗。对研究了解我市民国期间别墅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意义。

信息来源:区文广新旅局

环湖路社区:环湖路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