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022

文章

84

周瑜有没有后人?他们后来的情况如何?

全文共 1477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不管是从《三国演义》中看到的那个小心眼,没有什么气度最终被气死的东吴都督,还是真实历史上精通音律,风度翩翩,也并没有小肚鸡肠反而很大气的周瑜,都有很多人喜欢。但是,似乎却很少有听说到周瑜后人的事情。那么,周瑜有没有孩子?周瑜的后人又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汉末儒将周瑜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作为江东集团的顶梁柱,周瑜辅佐孙策、孙权两代主君,对东吴基业的肇建立功极多,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之人,也正是周瑜。可惜天不假年,在赤壁大战结束后不久,正当盛年的周瑜便突患重病离世,留下夫人小乔和两子一女。那么,周瑜的子女都是谁?他们都取得过哪些成就?最终的结局如何?

周瑜的长子名周循,生卒年、享寿均不详,史书称他有乃父遗风,想来也是一位能力卓越之人(“有瑜风,早卒。”见《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孙权深念周瑜在开拓江东、联刘破曹大事业中做出的贡献,所以对其子女倍加照顾,将最为宠爱的长女孙鲁班嫁与周循为妻。周循在江东官至骑都尉,可惜英年早逝,大概在孙权正式称帝(229年)前便已病故。

周循由于早卒,所以在历史上的影响力甚微,但他的妻子孙鲁班却是一位奇女子,在东吴的政坛上呼风唤雨,权倾一时。孙鲁班是孙权和步练师的长女,初嫁周循,在周循早逝后又改嫁卫将军全琮,因夫姓又称全公主。孙权在位期间,全公主因与太子孙和之母王夫人不和,便不断地在孙权面前谮毁王夫人与太子孙和,并暗助鲁王孙霸争储,给本已动荡的时局“增砖添瓦”。

随着朝廷内外大臣分为两派,孙权认为若以孙和或孙霸为储君,会造成国家大乱,于是决意改立太子。全公主揣测父皇的心思,“押宝”在深受孙权喜欢的幼子孙亮身上,不仅多次说孙亮的好话,还让全琮的侄孙女嫁与孙亮为妻,为将来提前布局。

最终孙和、孙霸果然或废或杀,孙亮被立为太子并最终登基,是为废帝。废帝在位期间,封全妃为皇后,并大封其家族五人为侯,全妃之父全尚总领朝政。尚家的兴盛,令全公主权倾朝野。

全公主生性不安分,在全琮去世后,竟与宗室大将孙峻私通,闹出了恁多丑闻。孙峻诛杀诸葛恪后执掌朝政,全公主的地位进一步稳固,然而等到孙峻一死、堂弟孙綝执政后,全公主的命运直转而下。

废帝孙亮厌恶孙綝专权,私下与全公主、全尚密谋铲除孙綝,但被孙綝得到消息。孙綝废黜孙亮,流杀全尚,并将全公主流放至豫章,时在东吴太平三年(258年)。不久,全琮之孙全祎、全仪携全公主及家族数十人渡江投降曹魏,全公主在魏朝的最终结局不明。

周瑜的次子名周胤,生卒年、享寿均不详,因父亲的原因深得孙权器重。周胤起初担任兴业都尉,并娶宗室之女为妻,不久又受命驻守公安。周胤驻守公安时,曾得到孙权的夸赞,想来当时的表现还算不错。孙权称帝后追录功臣,因周瑜的长子周循早逝,便封其弟周胤为都乡侯。周胤虽然在功臣后代中爵位最高,然而此时却仗着父亲的功劳居功自傲,每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导致名声越来越臭。

若干年后,周胤因犯罪而被免官为民,并迁徙到庐陵居住,境况落魄、凄凉。东吴赤乌二年(239年),大臣诸葛瑾、步骘等联名上疏,请求孙权考虑到周瑜的功劳原谅周胤的过错,并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孙权同意他们的请求,打算再度起用周胤。然而就在此时,周胤病死,起复一事就此夭折。

周瑜之女本名不详,一说名为周彻,成年后嫁与孙权的长子孙登为妻。孙权称王称帝期间,立孙登为太子,周氏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妃。孙登孝友恭悌、礼贤下士,对朝政多有匡弼,深为朝野瞩望,可惜英年早逝,虚龄三十三岁便薨逝,时当东吴赤乌四年(241年)。孙登故去后,其弟孙和被立为太子,而周妃最终的结局不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周瑜才能出众,为什么在孙策死后却得不到孙权的重用?

全文共 1416 字

+ 加入清单

孙策还在世的时候,他与周瑜不仅是非常好的朋友,孙策对他也是非常信任。孙策遭受袭击英年早逝,周瑜赶回来奔丧,他的心里一定也是十分痛苦的。然而后来,周瑜却总是得不到孙权重用,这不得不让人疑惑,周瑜的才能出众,少时的孙权也是虚心纳谏,但是为什么不肯重用周瑜呢?

周瑜有几个细节,或许他自己没有留意,但在孙权心中,却能够能引起其他想法。

当孙策身后,孙权受命继任。此刻,周瑜率军回吴奔丧。自古以来,带兵入城都是君主大忌,周瑜到底是想护卫孙权,还是要根除孙权呢?估量从孙权见到周瑜带兵的那刻起,两人的联系就有了裂缝。何况周瑜入吴之后,并没有赶快脱离,而是驻扎在吴地,和长史张昭一同办理各项业务。

的确,刚接位的孙权需求有周瑜的帮助,但若是放眼望去,整个吴郡都是周瑜的人马,放眼军队都是周瑜的心腹,作为主公的孙权会做何感想?所以,在几年之后,周瑜受命出吴,在柴桑练兵,一方面是应对荆州刘表,但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孙权刻意为之吧。毕竟练兵之事,未必要大都督亲自出马。

当曹操大兵压境之时,孙权和臣下协商多日,难以决断。鲁肃劝说孙权召回周瑜协商,为何史书上说是“劝”?估量鲁肃也理解,孙权是有意把周瑜发配到鄱阳湖吧。当孙权迫于形势,不得不把周瑜召回来的时分,又发生了孙权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周瑜一到,文臣武将纷繁前去访问周瑜,问询周瑜的意思,周瑜却都没说。为什么不说?并非周瑜那架子,抖包袱,是因为不能说。群臣都去访问周瑜,简直就是把周瑜看成是江东命运的最终决议计划人,这对于没有他心的周瑜来说,是个非常风险的信号。

这件工作肯定会传到孙权耳中,孙权会怎么想?所以,周瑜是在第二天朝堂上揭露陈诉自己的观念,并恳求孙权做出最终的决议计划。周瑜以为自己现已很留意尺度了,可是,在孙权心中还是留下了很深的暗影。

赤壁之战后,周瑜从前主张孙权及时根除刘备,以为能够在京口把刘备供起来,给他美人美食,让关羽和张飞为自己所用。这个主张正本极好,可是孙权却以刘备一时难以控制,尤其是曹操在北方实力强壮,不能搞窝里斗为由,拒绝了周瑜的恳求。不但如此,孙权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想以此来巴结刘备。

刘备一直是周瑜心中的大敌,为何孙权还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增进两人的联系呢?当然,孙权是为了加强孙刘两家联盟的联系,可是,我们要知道,在其时,周瑜是孙刘盟军的盟主,具有军事指挥权,在实力上更处于肯定的优势。刘备尽管说夺取了荆州南部一些郡县,可是荆州的北部重镇却在周瑜的手中,在赤壁之战时,曹操大北,此刻端掉刘备并非没有可能。

就算是孙权顾及曹操的要挟,也彻底没有必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刘备在其时是要借势孙权的。最好的解释就是孙权想凭借刘备来控制周瑜,目的得到平衡,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周瑜说刘备有野心,刘备也说周瑜想自立。刘备勇于当面挑拨孙权和周瑜的联系,若说孙权周瑜之间没有问题谁也不会信。刘备是个多会察言观色,见缝插针的人!

还有一个证据。当周瑜临死时,从前给孙权上了一封奏折,在这封遗书中,周瑜着重自己终身最大的际遇就是受到孙策的特别恩遇,自己时间铭记在心,因此兢兢业业,不敢松懈。现在快要死了,主张让鲁肃接任,鲁肃怎么怎么不错等等。然后说了一句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永存矣!”

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分,我越读越觉得周瑜很冤枉,堂堂大都督,为何在遗书中着重自己“我快要死了,总会说一两句好心的话”?若非周瑜和孙权关系越到晚年越不好,周瑜也不会说这么惨痛、不幸的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在正史中几乎完美的周瑜,为何后世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全文共 2940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来说,我们看待古人,看他的事迹、人品,自然应当在正史中去寻找,虽然也不一定记录的一丝不差,但是相对来说还算是公正。然而三国历史却是一个例外,很多人拿演义的内容当正史,却把真正的正史放在一边,因此对于很多人事物都会产生偏见。就比如,在正史中接近完美周瑜,到了民间,却为何会被贬得一文不值呢?

在史书《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很高,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多谋善断,胸襟广阔。后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卧龙凤雏幼麟冢虎。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己方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周瑜去世,孙权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可见周瑜在东吴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替代的。

《三国志》记载,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雅量高致,气度恢弘。孙策初亡,孙权“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和,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叹服。史载,“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与周瑜交往的感受。而陈寿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则成为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的典故。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周瑜称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后世,周瑜的形象却开始不断地变异,甚至最后在民间变得面目全非了。

到了东晋,周瑜的厄运就来了。这个偏安江左、只拥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在正统论上大做文章。他们巧妙地选择了同样割据一方的蜀汉作为正统,开始认定,周瑜为“小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

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到了唐朝,正统之争开始出现在唐诗中。首先是杜甫,对蜀汉的诸葛亮极为推崇,对于这位忧国忧民的名相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再就是杜牧,这位诗人在诗中不加掩饰地调侃周瑜,历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风颇盛,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目,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宋文坛多位大家被卷入。最终朱熹的理学占据了历史的上风,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渐成定局。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论。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最尴尬的当属身处其中的东吴。为了尊刘,自然就得贬曹贬孙,作为孙权集团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难逃打压。

然而,在民间的话语权里,周瑜的身后命运更惨。

三国故事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不久便在民间有所流传。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经彻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资料,就是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在这部为适应市民娱乐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却又似乎人皆可败;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史传文学中那个雅量高致、出众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贤嫉能的平庸之辈。

市井间“尊刘贬曹”的观念早已有之。在苏轼的小品《东坡志林》中,就曾对民间三国有过这样的描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感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民间对人物的褒贬品评是有着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尊刘”,拥“帝蜀”,而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周瑜,自然不会有好感。

之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的出现,彻底把周瑜的形象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结交孙策,开拓江东,定建霸业;举荐鲁肃,纳降甘宁,举贤任能;最后火攻破敌,建立不朽功勋。而另一面,当遇到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

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中仿佛达到了极点。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正史记载,连刘备都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关于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巧计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计谋根本没关系。

关于智激周瑜:纯粹子虚乌有。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孙权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关于借东风: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乃周瑜等东吴将领之功。

关于荆州问题:实乃周瑜死后,鲁肃为了“联刘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刘备。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东吴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周瑜死后,在鲁肃的主张下把南郡地区借了刘备,此后东吴派出孙瑜伐蜀被刘备挡道,演义中可能故意把孙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永远的畅销书、拥有亿万读者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明朝之后,人们对周瑜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回荡在几百年来的民间话语中。刘继兴认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计他会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三国演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陆逊晚年为什么被孙权打压?陆逊功绩不输周瑜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东吴的国运一直很好,人才是刚走一个就又来一个,周瑜走了有鲁肃、鲁肃走了有吕蒙、吕蒙走了陆逊有来了,而且这四人也都相当厉害。陆逊当了大都督以后,在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都取得了大胜,所以地位也是水涨船高,但是陆逊到了晚年却被孙权欺压最后完结不保。按道理说孙权是比较大度的主公了,为什么会刁难陆逊呢?

陆逊,东吴继吕蒙后的第四任大都督,先后带兵奇袭荆州,并为东吴擒住关羽立下大功,接着又在猇亭大败刘备,一战成名,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成为东吴的一颗军事新星。此后,陆逊众望所归,并奉孙权的命令,接任大都督,一直镇守荆州地区,为东吴守好了西大门,并抵御住了曹魏的多次进攻,是东吴独当一面的大将。

然而,陆逊在晚年却多次被孙权各种打压,又被贬官到江南地区,甚至于孙权派人亲自申饬,直至陆逊愤懑而死,让人心疼。陆逊真是晚节不保,善始却不能善终。那么,陆逊为何会落得如此窝囊的下场,孙权为何会那样做呢?

事实上,为了太子的事情,陆逊多次上书甚至于当面陈诉孙权原因,并且多次在朝堂之上顶撞孙权,让孙权很不爽!陆逊和一些大臣拥立太子孙和,而孙权却喜欢鲁王孙霸。于是君臣之间有了分歧,并发生过多次冲突。后来,孙权没有再立孙霸,但是自此不再信任陆逊,还把陆逊调往外地。可以说,陆逊在军事上是大师,在政治上就是孩子,很幼稚。

其实,陆逊看错他的老板孙权了,因为孙权此时已经不是年轻时候的孙权了,因为此时的他昏聩糊涂,还错听谗言,完全就是另外一个极端。既然看错了,那么,陆逊肯定会付出代价,即使陆逊是老员工,但在老板眼里,陆逊就是孙权家的家仆,根本没有资格管那么多的!再说,以前的事情都奖励了,陆逊再邀功请赏、倚老卖老,分明是不识抬举嘛!

你想,因为老板儿子的事情,老板和员工在公司大吵大闹,老板会让这名员工好过吗?即使老板忙能饶了这个员工,那么,老板的儿子也不会放过他,因为这名员工管得太宽了!从此,陆逊失宠,开始遭受各种打压和训斥,日子过得甚是艰难。

其实,立太子这样的事情,陆逊作为朝廷重臣,本来不应该参与过多,只需点到为止就行了,因为言多必失,还会让老板不高兴。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孙权也要好好衡量嘛!可是陆逊一片忠心耿耿,依然和孙权对着干,直到孙霸的太子梦破灭。试想,你如果把老板惹了,老板不炒你鱿鱼已经很不错了,你为何还不知道收敛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周瑜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到底是怎么死的,有很多人都在纠结这个话题。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结束后,周瑜领兵和曹仁争夺荆州,结果被诸葛亮趁虚而入,占据了南郡和襄阳,周瑜气绝而死。

然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肋,伤势严重,退兵回营。曹仁闻周瑜卧病在床,亲自督帅士兵上阵攻击吴军。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杀敌。将士们深受感动,浴血奋战,曹仁只好撤走。后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让他屯兵于江陵。

建安十五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驻地江陵,行至巴丘,突然病卒,年仅三十六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由此看来,周瑜很可能就是之前的箭伤未愈,又在军中操劳,最终在途中因疾病发作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三国周瑜是怎么成名的?周瑜真的比诸葛亮厉害么?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比孙权更早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因为江东这片江山就是孙策和周瑜打下来的,如果孙策还在世的话估计也就没孙权什么事了。不过周瑜为什么会这么出名呢?周瑜才智过人还精通乐器,最重要的是长得非常帅,如果要说周瑜的成名之战应该就是赤壁大战了。如果按照正史里的说法周瑜在赤壁之战绝对是最大功臣,能力也是在诸葛亮之上。

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周瑜率领孙瑜等江东将领出兵麻、保二屯,讨伐发动叛乱的山越少数民族。在周瑜的带领之下,战事进展顺利,不但斩杀了叛军渠帅,而且还俘获一万多人,为稳定江东地区内部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割据荆州的刘表派出大将黄祖及邓龙进犯柴桑等地,周瑜率部打败敌军并生擒邓龙;第二年,孙权发动了征讨黄祖的战争,周瑜被委任为前部大督,率领吕蒙、凌统、董袭等江东将领,首先消灭了黄祖军队的前锋,之后将黄祖的主力击溃,并将黄祖斩杀,其属下的数万之众也成为了周瑜的俘虏。

当然,这些事例只是周瑜作为一名出色军事家的几个小故事,周瑜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刻出现了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也就是后人所熟知的赤壁大战。

当时曹操大举进攻出兵荆州,刘表的次子刘琮率众投降,寄寓荆州的刘备集团也被曹操打败,仓皇逃往夏口,荆州地区大部被曹操占领。曹操写了一封充满威胁、利诱的劝降信给孙权,宣称自己统兵八十万众,打算与孙权会猎江东。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下,以张昭为首的群臣惊慌失措,纷纷建议孙权投降曹操,面对一片投降之声,孙权问策于周瑜。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周瑜客观、冷静的分析,让孙权心中的疑虑一扫而空,至此,在孙权的坚定支持下,赤壁之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大战刚刚开始的阶段,周瑜以逸待劳,很快就在首战将曹军击败,挫败了曹操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曹操不得不退回长江北岸,与周瑜隔江对峙。在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以后,周瑜抓住了曹军不习长江冬季气候、贸然将战船用铁索相连的致命弱点,集思广益,采纳了部将黄盖的建议,利用黄盖的诈降骗取曹操的信任,火烧曹军战船,一举将数十万曹操大军击溃,取得了赤壁之战的巨大胜利。

之后,周瑜又率领孙刘联军主力围攻曹操在荆州地区的战略要地江陵,与曹军江陵守将曹仁展开争夺。在江陵争夺战中,周瑜一直亲临前线指挥,并在一次战斗的过程中右臂中箭,身负重伤。曹仁听说周瑜受伤,立即派军讨战。周瑜强忍伤痛,亲自巡视军营,稳定了全军士气,使得曹仁的图谋未能得逞。最终,在孙刘联军的进攻下,曹仁不得不在次年年底撤出江陵,这个荆州地区重要的战略要地从此落入了孙刘联军的手中。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作为这场战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的周瑜功不可没。在这场战争中,周瑜表现出了杰出的战略分析策划能力与谋略、决断能力。正是由于周瑜的出色表现,才确保了战争的胜利。紧接着发生的江陵之战,是继赤壁之战之后孙刘联军对曹操进行的又一场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周瑜身先士卒,勇略兼备,终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随着孙刘联盟瓜分了荆州数郡,三国鼎立的雏形开始逐步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郭嘉、庞统、周瑜,谁的死影响最大?

全文共 321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代,是很多人都很感兴趣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无数的能人,然而经过后世的发展,最终为人所熟知的却并不是太多。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曹操手下的郭嘉,刘备手下的庞统,以及孙权手下的周瑜,这三个人都是能够搅动风云的大人物,但是却同样都是英年早逝。那么,这三个人的死,究竟哪一个的影响是最大的?

这三位英雄至少有三个共同的特征:

一是他们都是当时名震天下的英雄,是三大霸主手下不可多得的英雄,其谋略不但为当世所惊叹,也被后世所折服。如郭嘉助曹操擒吕布、败袁绍、驰骋乌丸,曹操最终平定北方,可以说郭嘉功不可没,曹操最终兵败赤壁不得不感叹郭嘉早逝,而周瑜助孙策、扶孙权上马,赤壁之战令曹操丧胆,最终夺得南郡,可以说没有周瑜,孙权要想立足东南或许只是空想,孙权最终称帝不得不功归周瑜,而庞统为刘备谋益州,最终为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奠定基础;

二是他们各自为主,兢兢业业,各自为主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为各自的主人最终争霸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是三人都是英年早逝,去世时年龄相仿,郭嘉逝世时37岁,周瑜去世时35岁,庞统战死时也是35岁,都是人生最辉煌的年龄。

然而,或许命运也是公平的,因为这三大英年早逝的英雄辅佐的主人各异,各自选择了当世争霸天下不同的三大英雄。或许真是天妒英才,对于这三大英雄,上天竟然选择同样的年龄将他们收去,将三国的最终命运丢在了他们身后,三国最终鼎立或许真与他们的早逝有关。

但是,既然是人,也是当时难有人替代的英雄,而且他们各自为主,那他们的惜逝,对于三国的影响究竟几何呢?或者说他们对各自的主人影响到底谁更大呢?这或许是一个永远难解之题。

然而,我们似乎可以根据历史提供的资料,依然能够排列出一二三来。在小编看来,他们的英年惜逝,对于各自主人的影响应该是周瑜最大,庞统次之,郭嘉第三,为什么这样排名,小编认为,主要理由有五个方面:

1.从职务来看,周瑜的职务无疑最大

周瑜在孙权时代,那是统帅三军的首领,虽然只为偏将军,但那是孙权当时手下最高级的将领,历经东吴二代,是东吴政权中仅次于孙权的核心人物,当时孙权手下,对内是张昭,对外那就是周瑜。所以,周瑜的英年早逝,那对东吴政权的影响是巨大的,其损失不是一下子有人能够填补的。

而庞统是刘备手下的副军师,是仅次于诸葛亮的谋士,他的英年早逝对于刘备的损失那也相当大。

而郭嘉在曹魏政权中职务偏低,去世之前只享受200户的待遇,这在曹操手下算不了什么。所以,郭嘉虽然谋略了得,但他早逝的影响并不如周瑜和庞统。(我知道肯定有人不服,有争议是好事,可以在底部留言讨论、小编洗耳恭听。)

2.从三大政权手下的人才来看,郭嘉只是曹操群雄中普通的一员

当时的三大英雄,曹操手下聚集的人才最多,如果仅从谋士的角度,郭嘉虽然为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之一,但识得郭嘉的荀彧无疑是首席谋士,无人可以撼动其地位,而荀攸、程昱、贾诩这三大谋士的谋略并不弱于郭嘉,而且在五大谋士之外,陈群、钟繇等还有一大批能人,所以,曹操虽然赏识郭嘉,但在曹操手下众多英雄中,郭嘉只是其中一个。

而周瑜在孙权手下,既是第一谋士,也算得上是一大武将,无论是才能还是地位,在当时的孙吴政权中无人能比,可以说是孙吴手中的擎天柱。

而庞统对于人才凋敝的刘备来说,那也相当重要,当时,刘备手下就仅有诸葛亮和庞统,法正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算一个,现在,三大谋士去其一,对刘备的损失那也依然很大,但庞统之前有诸葛亮,所以,庞统的早逝对于刘备的打击不会最大。

所以,从三大英雄手下的人才来看,周瑜依然要排列最前,庞统次之,郭嘉第三。

3.从三大英雄在政权中的影响来看,周瑜依然最大

一个人是不是英雄,既要看他的才能,也要看他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才能即使很大,但如果没有威信,没有影响,那他的才能就发挥不了作用,有与无的作用就不会很大。

周瑜的才能不是吹出来的,那是打出来的,也是经历实践闯出来的,更是德行的体现,他不但深得孙策、孙权两代领导人的信任,而且在广大军中的影响那是独一无二,连程普这样的老将都对其心悦诚服,孙权当年关于战不战曹操,没有周瑜的坚决态度,那赤壁之战就有可能不会出现,可以说周瑜是孙权政阵营中的灵魂性人物,是核心。所以,周瑜的早逝对于孙权的损失无疑最大。

而郭嘉虽然才能非凡,但他在曹操政权中地位并不高,而且恃才傲物,行为不检点,经常被陈群检举,这充分说明郭嘉在曹操阵营中的影响并不大,或者说威信并不高,尤其是德行不够,在战争年代,曹操选择相信他,那是因为曹操需要他的谋略,所以不计较他的行为,但如果大家对其都不看好,即使再有才能,曹操也要掂量掂量,所以,郭嘉早逝,在曹操政权中的影响不会很大,曹操之所以在赤壁失败后想起郭嘉,那只是转移自己领导失败的视线而已,郭嘉离开曹操,那几乎就发挥不了才能,因为很少有人会相信他。

庞统也是恃才傲物之英雄,甚至还不把刘备放在眼中,但是,庞统在刘备的政权中,影响比郭嘉相对要大,因为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但庞统刚发挥才能就战死,对于他真正的才能有多大,我们无法估量。所以,按其在各自阵营中的影响来看,周瑜的早逝损失无疑是最大的。

4.从各自发挥出来的才能来看,周瑜依然无人可以相比。

周瑜从20岁左右辅佐孙策,立下无人可以相比的战功,后来,扶孙权上马,辅佐孙权,赤壁之战,以3万之兵力打败曹操23万左右的大军,而且曹操率领的是除荀彧之外的所有谋臣和最精华的高级将领,这一壮举,在三国所有的英雄中或许无人可以相比,后来打下南郡,孙权终于有理由在荆州有所作为,而且周瑜还培养了鲁肃、吕蒙、陆逊这样的英雄,令其逝世之后,东吴政权能够平稳下来再过度到陆逊时代。

郭嘉,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之一,可惜英年早逝。

而郭嘉虽然是奇佐之才,在擒吕布、败袁绍、战乌丸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依然只是重要作用之一,并非核心作用。

而庞统虽然才能不错,在刘备取益州取代刘璋时发挥了重要的奇谋作用,但庞统竟然在小小的战场上就被打死,这一点又远不及周瑜和郭嘉。所以,从他们在生时发挥的才能来看,周瑜依然排列最前,郭嘉次之,庞统第三。

5.从其辅佐的主人才能来看,周瑜无疑同样最不可或缺。

曹操、刘备、孙权三大英雄,他们虽然最终是分享天下,但他们本身的才能还有差别强弱的。

曹操无疑是文武全才,这一点无可争议,而刘备马背上的功夫那也不容小觑,汉中一战战胜曹操就是证明,而且一生都在马背上度过,直到晚年发动夷陵之战。孙权其实是享受老兄孙策的胜利成果,可惜孙策英年早逝,否则,轮不到孙权坐上老大的位置,而且孙权的文治武功相对平凡。

这三大英雄自己的本领有差别,但他们能够最终分享天下,当然得益于手下的英雄,但曹操能力最强,其手下英雄即使才能了得,那也不可能有多少展现的机会,曹操手下那么多英雄,唯独张辽进入古代72名将就是证明。

所以,郭嘉在曹操手下,能够展现才能的机会不会很大,其谋略转化成现实的作用更不容易,这也是曹操率领最豪华阵营最终在赤壁被周瑜打败的根本原因,更何况,比郭嘉强的英雄相当多,所以说郭嘉在,曹操也改变不了在赤壁被打败的可能。

而庞统在刘备手下,刘备也是亲临一线的英雄,其谋略是否被刘备真正运用那也是一个疑问,何况,刘备手下还有诸葛亮和法正,都不比他差。

而周瑜,实际上已是孙权政权的核心,孙权在当时只是一个象征而已,在内依靠张昭,在外完全依靠周瑜,没有周瑜,孙权或许早就听了张昭的话投降曹操了。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周瑜依然最强,庞统第二,郭嘉第三。

所以,三国三大英年惜逝的英雄谁的早逝对其主人的损失最大,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周瑜都要排在前面,这也是三人之中,以30多年的生命,唯独周瑜创造了他人难以创造的奇迹,这也是三人之中唯独周瑜进入古代72名将的根本原因,周瑜不死,那三国走向或许真有改变,至少是二分天下没有刘备,因为周瑜的志向就是二分天下。

至于郭嘉和庞统来说,虽然有些方面无法比较,但综合来看,庞统的早逝对于刘备的损失来说还是要略高于郭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赤壁之战最大功臣是谁?没有他周瑜也不可能一战成名

全文共 3126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吴蜀联军击败曹操后,蜀汉拿下了荆州五郡彻底成长了起来。但是能战胜曹魏,最大的功臣到底是谁呢,是大都督周瑜还是借东风的诸葛亮呢?其实他们的功劳都不及这当中最关键的一人,如果没有他周瑜也不可能在赤壁之战中一战成名,而诸葛亮实际上根本就没参加过赤壁之战,一起来看看这位大功臣是谁吧。

火攻之计在《三国演义》里可谓被各方大神们运用到了极致,我们来粗略统计下火烧的战役都有哪些:

火烧长社、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淮河、火烧藤甲兵、火烧瓦口峪、火烧夷陵、火烧上方谷、火烧濮阳、火烧连营、火烧乌巢等等。而其中诸葛亮又是火攻计策的鼻祖,他一个人就实施了数次成功的火攻计,把强大的对手曹魏兵马烧得无不闻风丧胆,心惊肉跳。可见火攻计策之惨烈。

无论在小说里,还是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火攻战役,非火烧赤壁莫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亲率兵八十万渡江,准备一举吞并孙刘一统中原。刘备用诸葛亮计,与孙权连兵。权将周瑜以三十万人会之,遇曹兵于赤壁。操船首尾相接,瑜令黄盖以小舟载枯柴,灌油其中,投书假降于操。时东南风急,盖纵火烧曹船。烟火连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与备率兵击之,水陆并进,操仅以身免,狼狈逃回南郡。

后人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多认为火烧赤壁之计是诸葛亮最先提出来的,而事实上首提火攻的却非周瑜和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李白这首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火烧赤壁其实是周瑜实施的一次缜密严谨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第一次提出火烧对方的也不是周瑜,而是东吴三朝元老的黄盖黄公覆。

黄盖,东汉末年名将,历经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早年为郡吏,曾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坚其后待孙权,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三国志》里称黄盖“姿貌严毅,善於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就是说他性情严肃,但深受爱戴,打仗时士兵们都争先恐后。又说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处理事情决断分明,从不拖泥带水。陈寿更说他是“江表虎臣”。韦曜在三国志里说:“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於凡庸,常以负薪馀间,学书疏,讲兵事。”就是说他小时就成了孤儿,虽历尽艰辛,却终成江东名将。

黄盖虽然是三朝元老,却并不倚老卖老飞扬跋扈。因此显得并不出众,不过黄盖却并非泛泛之辈,此人不仅是员武将,而且心思缜密,头脑清晰,处理各种事情得心应手。当年孙权刚刚即位时,山越各部不愿意投降于孙权,经常在当地作乱,于是黄盖就奉命前往安抚。黄盖来到山越后,就与那些原来的官吏说:“我是个武官,不做文官,那些公文就你们来处理,要尽心尽力,我是不会用鞭抽杖击的处罚的。”这几个官吏欺黄盖是个武将不看文书,于是就恣意妄为,欺上瞒下。

黄盖知道后,非常不满,等到掌握了他们几个不守法的证据,黄盖便对他们说:“我之前就跟你们说过,不会用鞭、杖来处罚你们。”说完,就直接将几个官吏杀掉了,剩余在场的人都十分震惊。黄盖这手敲山震虎和杀鸡骇猴玩得相当漂亮,从此山越各部变得安稳服帖。从这里都可以看出黄盖是个有勇有谋,做事还有点狠辣果敢的武将。

建安十三年,曹操八十万大兵压境,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吞并孙刘政权。而孙刘虽然联手,却也不过几万人马,敌众我寡,形势堪危。作为江东大都督的周瑜更是如坐针毡,彻夜难眠,苦思破敌良策。黄盖随周瑜、鲁肃在赤壁迎战曹操,见状便向周瑜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纲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眼前一亮,豁然开朗道:“公之妙计与我不谋而合也”。遂采纳了他的计谋。

为了实施火攻计策,就必然要取得曹操信任,否则无法接近对方,大火也就无从烧起。为此黄盖又和周瑜制定了完美的一出“苦肉计”,为了做到逼真骗过曹操,黄盖不惜老迈之躯硬生生挨了五十军棍,以至于被打得血肉模糊皮开肉绽,最后昏死过去。周瑜不近人情之举引得江东诸将颇有微词,私下里议论纷纷。因此也成功地骗过了曹操派来的奸细和他本人,为火烧赤壁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基础。

是夜,黄盖率数十艘装有干柴、油膏的小舰诈降曹操。当小舰靠近曹军大船时,黄盖下令放火。时正刮东南风,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瞬间曹操阵营乱作一团,曹军由此大败。赤壁这把大火把曹操烧得焦头烂额,还差点命丧华容道。而孙刘联军经此一役后,却取得了修生养息的时机,为魏蜀吴三足鼎立开创了最佳条件。

由此可见,黄盖才是火烧赤壁的最大功臣。不过这里面有好多问题值得商榷,比如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虽然瞒过了不少人,但曹操手下也不乏谋士,其中也有人对此产生过怀疑,比如贾诩程昱等,但都没能引起曹操重视,因此曹操才遭此败绩。

细数火烧赤壁的成功,黄盖和周瑜计策之所以顺利实施,无非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曹操本人的原因。

曹操自从先后灭掉吕布和袁绍二兄弟后,北方逐渐平定的同时也壮大了自身,随着军事力量的加强,曹操内心开始膨胀起来,他渐渐不满足于现状,把目光对准了长江以南的吴蜀两国,曹操觊觎江南富饶之地早已不是一两天了,只不过以前时机不是很成熟,而现在兵强马壮,曹操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觉得机会来了,于是迫不及待地集结兵马,准备渡江完成统一大业。

在曹操内心里,并没有把弱小的孙刘联军放在眼里,潜意识里犯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而且他还听不进不同意见,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早在他准备挥师南下时,谋士贾诩就力谏曹操不宜南下,因为当时时机并不成熟。《魏志——贾诩传》写道:“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饷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不可劳众而江东稽服矣。”然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曹操根本听不进去,一意孤行,终至惨败收场!

正是由于曹操本人的武断作风,有好多本来可以避免的事也未能幸免。黄盖的《苦肉计》也是因为曹操的轻信失察造成的。曹操手下谋士众多,并不都是平庸之辈,比如徐庶和程昱。

黄盖前来诈降时,被程昱识破。因为之前双方说好带着粮草来投降,但程昱看到来投降的船吃水线很浅,而粮船因负重吃水线很深,早有疑心的程昱因此看穿了黄盖的计谋。然而由于曹操狂妄自大,听不进手下谏言,所以功亏一篑。

再有就是天时地利的因素。

曹操人马虽然众多,但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都属于旱鸭子类型的。不然曹操也不会轻易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而东吴将士常年在水上征战,个个都是游泳好手,又加之熟悉地形,所以一开始就占了先机。而两军交战之际,时值隆冬却突然刮起了东南风,对江北的曹操来说这可是大大出乎意料之外。再加上当时江面大雾弥漫,《英雄计》云:“曹公赤壁败,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遂迷失道路”。诸多天气不利因素,也是曹操兵败的重要因素。

最后一点就是黄盖的诈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不仅仅是东南风,还指实施火攻的关键人物。而想要接近曹操并取得他信任,绝非易事。曹操素来多疑,这是人皆共知的,所以选对人物才是最重要的一点。周瑜和黄盖为了把事情做得逼真万无一失,也是煞费了苦心。而黄盖冒着生命危险,以老迈躯体硬生生挨了五十军棍,差点因此送了性命。这样真实的苦肉计连江东诸将都蒙在了鼓里,所以曹操才能信以为真。

一个江东三朝元老,无故却被一个后生打了个半死,搁谁也不会咽下这口气,所以黄盖的诈降才会成功。这才能带着薪草膏油接近曹操,为火烧赤壁的成功开启了最重要的一环。假如不是黄盖舍命来演这出苦肉计,纵然周瑜有天大的本事,再高明的计谋,也不过是水中花,井中月罢了,接近不了曹操,一切都是空谈。所以说黄盖才是火烧赤壁的最大功臣,当之无愧!

无怪乎陈寿称其为“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黄盖得此盛誉也是实至名归!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孙权是否需要为吴国的灭亡负责?吴国灭亡与孙权有何关系?

全文共 1725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是一个不仅后世人羡慕,当时连曹操都羡慕的人才,尽管自己有曹植这样才华横溢的儿子,还是要感叹一句,生儿子就应该像孙权这样才行,可见孙权的才能的确超乎寻常。不过,孙权死后,距离吴国灭亡,中间又隔了好几代君主,为什么有人认为,孙权还需要为吴国的灭亡负责呢?

三国时期,吴国与魏国、蜀国鼎足而立,开国君主孙权也由此成为三巨头之一。但是吴国也只传承了几十年就灭亡了,那么,作为开国君主的孙权是否应该对吴国灭亡负责呢?

孙权,字仲谋,三国中吴国的开国君主。孙权其人外貌不凡,吴夫人怀孙权时曾梦见太阳入怀,孙坚断言是富贵的象征。可惜孙权父兄早亡,年仅18岁的他就从兄长孙策手上接过了江东的大权。孙权早期善于用人,有勇有谋,又善纳谏言。以18岁的身躯接过江东的重担,非但没有给父兄丢脸,反而青出于蓝。在孙权当政期间,东吴民生恢复,孙家与东吴世家的关系也有所缓和,世家子弟纷纷投入孙权麾下,为东吴的发展建言献策,一时间,东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之后,孙权放下父仇与荆州联手,在赤壁大败曹操,直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周瑜、鲁肃、吕蒙先后亡故的情况下,孙权有提拔与兄长孙策有极深矛盾的陆逊为东吴的继任大都督,使东吴在夷陵大败刘备,杜绝了东吴一场战祸。由此可见,孙权在早期是难得的雄主,识人善用人,军政能力都不错。在他的经营下,江东本土几乎没有遭受战火,成为三国时期难得的一片“净土”。连曹操都不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可是,孙权建立吴国后,性情大变,开始变得多疑、暴躁、昏庸、猜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孙权晚年昏庸无道,大肆戕害大臣。

最典型的就是对张昭和陆逊的态度上。张昭是孙策留给孙权的辅政大臣,有“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说法。孙权亲政之初,也是张昭的全力辅佐才使少年孙权在执政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纰漏,之后,张昭一直牢牢占据江东文臣首辅的位置,不管军队的大都督是周瑜还是鲁肃,张昭的地位始终没变,孙权也极为倚重这位大臣。

但是晚年孙权却变得暴躁、小肚鸡肠。有一次张昭因为孙权不听他的劝告,非要派使者去辽东结好公孙渊,张昭一气之下称病不再上朝。孙权也赌气派人用泥土砌成一堵墙堵在张昭的家门口,张昭更绝,在里面也砌了一堵墙。最后还是孙权亲自道歉才使这件事情了结。对待张昭算好的了,武将之首的陆逊可就没这么好的结局了。

陆逊是孙权一手提拔的,为吴国的第四任大都督,掌握军队大权。孙权晚年,在立太子之事上反复无常,陆逊上书直言自己的看法,却被孙权误以为干涉自己的家事,直接将陆逊以牵涉党争问罪,导致陆逊忧伤过度,含恨而终。孙权晚年的昏庸直接导致了吴国官场的混乱,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清洗换牌。这与后来的主弱臣强有直接关系。

2.我们上面说到了孙权晚年在立太子之事上反复无常。

由于孙权活得够久,他所立的太子孙登都因病去世了,孙权依然健在。孙登去世后,孙权就陷入了反复立太子的举动中。继承人久久不能确定,东吴臣子纷纷站队,孙权的反复无常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太子之争导致了吴国朝政的混乱,多年的内讧使吴国的国力遭到了极大的损害,在太子之争中,许多大臣都以各种罪名被问罪,大批的忠臣良将被诬陷,导致了吴国的栋梁纷纷折断,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自此,吴国的国力衰退,陷入了长期的动荡之中。

3.孙权晚年不仅反复无常、昏庸暴躁,而且好大喜功、骄奢淫逸。

他的贪图享乐不在任何一位昏君之下,而且孙权极好神仙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断派人前往海外寻找神仙。造成了吴国国力被白白消耗,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最为荒唐的是,孙权晚年爱上了残酷的刑罚,并以处罚他人为乐,陆逊等大臣上书建议减轻赋税、放款刑罚,孙权却为酷刑辩解,赋税反而越征越高,这与早期爱民如子、体恤臣民的东吴雄主有天壤之别。

以上都是孙权晚年所犯的错误,吴国的灭亡,孙权肯定要负相当一部分责任,但不应全部推到他身上,毕竟吴国不是在孙权手上灭亡的。吴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潮流的推动,天下历来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汉末军阀割据以来,中华大地分裂已有近百年之久,统一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蜀国不行,吴国同样也不行。而且吴国的地理位置善于防守,但不利于进取,根本没有争霸天下的可能,被灭亡也是情理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鲁肃和周瑜谁更厉害?鲁肃却一直被小看

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鲁肃周瑜可以说都是三国鼎立的奠基人,因为如果没有他们两人坚持对抗曹魏,可能孙权就要像曹操投降了,刘备他们也不用玩了。鲁肃和周瑜一直都是好友,两人很早之前就合作过,而鲁肃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鲁肃不仅饱读诗书,而且胆识过人,面对拿着大刀的关羽也不怕。如果要拿鲁肃和周瑜做个比较,来人应该是平分秋色,而鲁肃可能还一直被人小看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绘为一个傻乎乎的文人,被诸葛亮玩来玩去,毫无智慧。真实的历史上,鲁肃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对东吴的贡献远大于大名鼎鼎的周瑜。被文人一嘲弄,他竟然成了一介腐儒,真是可悲。

鲁肃是豪族出身,家里钱粮非常多,周瑜当时在巢长,听说鲁肃的名气很大,于是就来拜访。周瑜进来就问他要粮食,鲁肃连思考都没有思考,直接把一个巨大的粮食囤的所有粮食全部送给了周瑜,让周瑜非常感动。

从这一个细节可以看出,鲁肃是个满身侠义精神的人,而不是酸腐的文人。具体说,他有武将的谋略,而不是文人的小技。黄巾起义波及了鲁肃的家乡,他带着几百人拒绝了袁术的招募,并且与袁术的人张弓对峙,最终成功投奔周瑜。

以几百人的手下,对抗袁术的大军,这是鲁肃的过人之处。孙策东渡之后,周瑜将鲁肃介绍给了孙策,深受孙策器重。然而,孙策屠戮英豪的行为引起了鲁肃的极大反感,鲁肃在孙策身边的几年,基本上没给孙策提什么大计谋。

孙策死后,孙权上台,孙权的宽厚给鲁肃留下了巨大的积极印象。鲁肃开始在江东政权活跃起来。至少在两件事上,鲁肃做出了惊人的突破。第一件事是给孙权提出了江东密议,告诉孙权,以江东为基业,取荆州、拿下巴蜀,然后争天下的策略。

尽管这个策略受到了江东豪族张昭的鄙视,但是孙权还是很欣赏鲁肃。刘表死后,鲁肃提出了联合刘备,对抗曹操的计策,也获得了孙权的支持。没有鲁肃就没有孙刘联合,也就没有刘备后来的基业,同时没有三国时代。

周瑜去世后,鲁肃取代了他的位置,坚持与刘备联合,为江东的军事力量发展奠定了极为卓越的基础。鲁肃的性格特点是,极为豪侠而不是文绉绉的。尽管他与诸葛亮因为赤壁之战有旧交,但是本质上与诸葛亮不是一类人。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绘为一个文弱的书生,且被诸葛亮玩来玩去,这真是太不应该了。鲁肃的智力不在诸葛亮之下,他的综合能力也不次于诸葛亮。真正的把他们放在一起,诸葛亮未必是他的对手。

经过电视剧的渲染,鲁肃更像个愚笨的小瘪三,而不是一代英豪。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从鲁肃密议中借鉴来的,消息的来源就是他的哥哥诸葛瑾。无论是否是真的,至少从侧面上证明,鲁肃并非等闲之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改为转述句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怎么改为转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改为转述句是: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神机妙算,他不如诸葛亮。”

我们在语文的学习当中,会涉及到转述句的应用。转述句是把别人的话转达出来。那么转述句有什么技巧呢?

一、要修改标点符号,把双引号去掉,然后把冒号改成逗号。

二、修改第一人称,如果句子里出现第一人称,要把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

三、修改第二人称,把第二人称改成第一人称。

四、冒号前的人名代入引句的人称处,不能单单只修改人称,还要把人称修改成代指的人物,以免出现混淆不清的情况。

五、修改指示代词,把指示代词“这(些)”改成“那(些)”以及注意趋势词“来”和“去”的改变。

在语文中还会有很多像改成转述句的题目来考查学生改写句子的能力,运用好以上技巧可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更加的得心应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三气周瑜是那三气啊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一气是《三国演义》的第五十一回,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后,周瑜和诸葛亮有约定,但是被诸葛亮将计就计,既没有违背约定,也提前夺取了荆州。二气是周瑜设计,想在孙尚香嫁给刘备的时候杀掉刘备,但是又被诸葛亮识破,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是周瑜主动向刘备邀请,想要讨还荆州,但是,被诸葛亮识破,周瑜一怒,再加上原来的旧伤,最后气急身亡。

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周瑜是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由于他长相英俊、精通音律,因此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三国演义》中将周瑜丑化了,实际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三气周瑜”是明代罗贯中所作《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周瑜三次用计都被诸葛亮识破。这个故事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虚构的,正史上并无此事。此外周瑜心胸也十分宽广,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完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周瑜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周瑜真正死因

全文共 1134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你,关于三国时期的周瑜,还是一个比较熟悉的人。他在赤壁之战获胜之后就有了很多名气。后来当周瑜走到巴丘的时候,却生病去世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事情确实是非常的蹊跷,所以在历史上,周瑜的真正死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周瑜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关于周瑜的死并没有完整的记录,从史书和野史上来看,关于周瑜的死一共有四种说法。

一说,自然病死。这是最符合历史的说法,历史上,周瑜是在建安十五年的时候病逝于巴丘的,当时的他年仅36岁。

二说,被诸葛亮三气而死。关于这一段在《三国演义》中有记载。

三说,因战争受伤而死。

四说,在去蜀途中进退两难气急而死,这一段在《三国志平话》中有记载。

据了解,从正史上的记载来看,周瑜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胸怀天下的帅才,孙权曾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网友们之所以会对他产生误会,大都是因为《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太过于深入人心。

2、历史上的周瑜真正死因

一是周瑜受过重伤

赤壁之战后,周瑜准备夺取江陵城,渡江到北岸屯驻,约定日期与曹仁大战。很不幸,在交战过程中,周瑜被乱箭射中右肋,伤势很重。曹仁听说周瑜卧床不起,便率兵上阵。东吴士气受损,周瑜只能强打精神到军营巡行视察,激励提高官兵的士气,终于把曹仁逼退。周瑜受伤这件事情,应该是很严重,否则,周瑜不会强挨着起来巡营。这应该就是周瑜早逝的重要原因。古人寿命本来就不如现如今长,周瑜死时三十六岁,受这么重的伤,应该也能说得通。差不多的情况还有郭嘉,去世时三十八岁,还没有记载他受过很重的伤。同样的情况还有孙策,因为伤势过重(创甚),去世时二十六岁

二是这事如果存在,一定是瞒不住

三国时期的大将以及郡守刺史,都有自己的属官和亲兵,要想用阴谋弄死一个人,这事情肯定瞒不住。原因是,这不是在东吴宫中,周瑜是死于在外任内。周瑜作为将军,有自己的亲兵;作为南郡太守,还有自己的僚属,尤其是,这个南郡衙门,是从荆州刘表这儿继承过来的,如庞统就是原来的郡功曹。周瑜死后,庞统送丧到了东吴,等到丧事结束回到南郡,他又成了刘备的属下,如果东吴人因为压力不敢说出事情,庞统作为另一个阵营的人,是没有必要隐瞒真相的。再说了,南郡旧有班底,绝不是只有庞统一人。如果这事有那么一点风声,刘备是一定会问的,当年周瑜建议孙权扣留刘备于京,刘备就问过庞统。

三是会留下蛛丝马迹

如果真是阴谋,周瑜如果觉得事情不对头,他也会给家里人或者是身边的人暗示些什么,这样就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而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样。根据现有的资料,周瑜不是暴死,而是病情逐渐加重而死,因为他有时间上书给孙权交代后事,这就证明他知道自己是因病而死。《三国志•周瑜传》写的是“病卒”;《鲁肃传》写的也是周瑜“病困”期间给孙权推荐鲁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鲁肃为什么能当吴国大都督?鲁肃和周瑜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鲁肃周瑜都是吴国不可多得的大人才,两人很早就互相结识,而且还是挚友。在曹操南下时,周瑜和鲁肃就坚决抗曹,这才有吴蜀联盟大破曹操的赤壁之战。要是比较鲁肃和周瑜两人的能力,到底是谁更胜一筹呢?其实两人的侧重点不同,鲁肃显得更为老练和沉稳,周瑜则是在大局观上非常敢拼,而且判断准备,周瑜死后鲁肃也是接过了这个大都督的位置。

鲁肃,字子敬,自周瑜推荐担任东吴官员以来,为东吴的壮大奉献了自己的力量,还是继周瑜后的又一任大都督,并为孙权推荐了吕蒙和陆逊,为东吴立下不小的功劳。

客观地说,鲁肃和周瑜的关系很好,还获得了周瑜的鼎力推荐。就是周瑜的推荐,让鲁肃的仕途一帆风顺,直到被孙权赏识,成为强硬的主战派,并和孙权、周瑜、黄盖等人站在一起,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付出了自己的心血。赤壁之战后,表现突出的鲁肃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上升,基本上已经成为周瑜的接班人。

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只要你和老板或者大将搞好关系了,那么,你就有官做,因为当时做官是推荐制,不像现在要参加各种考试。后来,鲁肃能当上东吴的大都督,不仅和周瑜的重用有关系,也和孙权的赏识有关。也就是说,就是孙权和周瑜这两位贵人成就了鲁肃的英名,并且还给了鲁肃一个舞台展示自己。这就是鲁肃的独特之处。

最后,鲁肃性格沉稳,适合当好周瑜初丧后的权利过渡期时的大都督。周瑜死后,东吴苦于没有统帅型将领,只能安心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过,周瑜临终前向孙权举荐了鲁肃,还说他一定能完成孙权的使命。孙权历来相信周瑜,就听从了。

再说,鲁肃性格沉稳,也适合当好过渡期间的大都督。毕竟,东吴和曹军在赤壁之战打了一场恶仗,后来又被刘备阵营各种欺负,甚至于差点儿损了主力,实力大大受损,因为急需休养生息。而鲁肃的出现,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进而使得东吴在鲁肃的周旋下,有足够的时间疗养,为后来的东山再起做好了准备。

事实上,鲁肃和刘备阵营的关系不错,肯定能让刘备阵营不至于乘虚而入,还能联合刘备一起抵抗强大的曹操。这是孙权的最大打算。其实,鲁肃也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在鲁肃的大都督任期内,我们看不到东吴有什么战斗行动,只是看到鲁肃一味地忍让刘备,并在北方集中精力防备着曹操的进攻。这就是高明的鲁肃的高明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周瑜打黄盖下一句是什么?周瑜打黄盖的歇后语典故介绍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是三国时期东吴非常著名的军事家,很多人都把周瑜当做军师,其实周瑜不仅是军师而且还能担任上阵杀敌的将军,这是诸葛亮不能比拟的。周瑜也是东吴的大都督,也就是最高指挥官了,多亏周瑜吴蜀联盟才能在赤壁之战上战胜曹操。说到赤壁之战那就不得不提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就是黄盖上演的苦肉计,也是整个赤壁之战最为关键的地方。所以后来才会出现一个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下一句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东吴是赤壁之战的主力军,在演义当中其实很多精彩绝伦的计谋都是东吴那边想出来的,但是在书中有些却成了诸葛亮的功劳。草船借箭是孙权想出来的,而最为关键的一计就是黄盖和周瑜上演的苦肉计了。周瑜知道曹操最大的弱点就是士兵不善于打水仗,虽然曹操的兵力众多,但是只要攻破一条防线其他士兵的战斗力也会减半。所以就联合黄盖演了一出戏给曹操看,只能说黄盖和周瑜的演技实在太逼真,把黄盖这样的老臣打的血肉模糊,也不怕黄盖要是支持不住怎么办。随后黄盖就带兵叛逃,想要转投曹操。

刚好周瑜打黄盖这件事被曹操派去的卧底蔡和看到,所以对黄盖的投降也是深信不疑,而且曹操的战船还被绳子连到了一起,也是为东吴准备的火攻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就这样,黄盖在快要接近曹操的时候点燃了所有船上事先准备好的柴草,撞向曹操大军顺着东风把曹操的战船全给烧毁了。曹操这次也是放松了警惕,关键是黄盖实在被打的太惨了,还差点丢掉了性命,其实这样的诈降也是存在风险的。只是曹操本来就信心满满,认为蜀吴联盟也拿自己没办法,结果就被对方以少胜多完成了逆袭。

所以后来就有了这样的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现在就是用来形容双方都心甘情愿的事情。只能感叹古人的智慧是完全不输给现代人的,而且可能还更加的敬业,演技比现在的某些演员都要好多了。周瑜的才华在演义当中是被低估了,而且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被诸葛亮给气死的,这在正史当中都是不对的。周瑜也算是东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而当时诸葛亮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估计周瑜都不会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如果两人正面对决的话周瑜应该会是完胜。

只是我们把诸葛亮神话的太厉害,正史中诸葛亮根本就没参加过赤壁之战,所以那些关于他在赤壁之战上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假的。这里也是顺便帮周瑜正个名,免得好要被大家一直冤枉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要是孙权能多活几年说不定三国的格局又要发生一些变动了。但是对于东吴来说人才也是不断的在出现,周瑜死后陆逊同样非常厉害,在夷陵之战上帮助东吴击败刘备,此后蜀国就开始走向衰亡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周瑜历史上有什么功绩?周瑜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周瑜,很多人会想到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精彩对决,也会想到他是一个最终被诸葛亮给气死的狭隘小人。而事实上,周瑜不仅不狭隘,还是一个大度的君子,他在为东吴效力的期间,有过非常多的功绩,这些功绩可不是一个小人能够做得到的。那么,周瑜的一生到底有过怎样的贡献?他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

周瑜是一个由内而外都散发着与他的名字相呼应的“美玉”品质的人,他本就出身大族,家中的堂祖父、堂叔都是汉室太尉,父亲也曾担任洛阳令。周瑜还与孙策同一年出生,周瑜听闻孙策的名气,还曾经亲自去拜访,两人关系甚好。

出身高,相貌俊美,而且受到过很好的教育,相互来往的也都是大人物,这样的周瑜,自然也是拥有远大志向,希望能做出一番事业的人。事实上,他也的确做出了很多事情,只可惜当真应了一句话“天妒英才”,周瑜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未来的三国,还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

周瑜的功绩,首先,在孙坚讨伐董卓的时候,周瑜劝孙策带着家人移居庐江,还让出大宅院给他们一家居住,两家关系非常好。这虽然听上去不像是什么大作为,但是联想一下孙家的地位和日后的发展,在这个时候帮助孙策一家,不仅是在帮助自己和孙家,更是在帮助东吴的未来。

之后,就是协助孙策平定江东。周瑜一直大力支持孙策,并且帮助他征战,孙策对此也是十分高兴,说自己只要有了周瑜,大事可成,由此可见周瑜在孙策心中的地位,以及他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周瑜还再这一期间认识了鲁肃,眼光独到的周瑜看得出来鲁肃非同寻常,主动结交。

不幸的事,孙策遇刺身亡,临终前将重任托付给弟弟孙权,但那个时候孙权年纪还小,孙策的事情又太突然,孙权根本还没有和他们之间建立起君臣关系,不过,周瑜等人都认为孙权可以和他们一起成大业,于是倾力辅佐,而且在所有的臣子当中,只有周瑜一直以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完全不像其他人,只把他当做将军。

这也是孙权后来十分信任和依赖周瑜的原因,孙权每次赐给周瑜东西的时候,总是最多的,别人都没法比,周瑜对孙氏也是忠诚,曹操曾经看中周瑜的才华,想要挖墙脚,周瑜十分干脆地拒绝了他,也正是因此,天下士人越来越敬佩周瑜。

而后,就是非常出名的赤壁之战了。周瑜在这场奠定三国基础的战役中,从最初的向孙权分析局势,坚定孙权出兵的决心,到后来奉命抗曹,都有非常重要的任务和贡献,而且还是最后火烧曹操计策的拍板人。

只是,周瑜最可惜的也就是他的病逝了,年仅三十六岁便病逝,孙权亲自为他穿上丧服,迎接他的灵柩,后来也常与人提起周瑜,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周瑜,才有了东吴,才有了后来的孙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周瑜与诸葛亮相差多少岁?为什么总觉得周瑜比诸葛亮年纪小?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是在影视剧,还是戏曲表演当中,三国时期周瑜的扮相,总给人一种他的实际年龄要比诸葛亮小很多的感觉,甚至是在一些版本的影视剧中,明明知道他们的实际年龄大小,却还是选择了一个年龄大一些的演员来扮演诸葛亮,而且在民间似乎也有一种默认的共识,那就是周瑜要比诸葛亮小。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周瑜与诸葛亮究竟相差多少岁?

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之间往往会存在差异,三国人物尤其如此,以至于出现“历史诸葛亮”和“演义诸葛亮”的区别。比如历史上的诸葛亮比周瑜要小六岁,但在包括经典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在内的很多艺术作品中,诸葛亮的年龄看起来都要比周瑜大。

其实经典版《三国演义》的剧组知道诸葛亮的年龄比周瑜小,但一方面由于演员的原因(唐国强比洪宇宙年龄大),更重要的是鉴于当时民间的传统观念不接受周瑜比诸葛亮大,所以才在电视剧中让周瑜的年龄显得比诸葛亮小。那么民间为什么会觉得周瑜比诸葛亮年龄小呢?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一定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面把周瑜的年龄写小了,所以民间才会觉得周瑜比诸葛亮年龄小。但在《三国演义》的原著里面从来没写过周瑜的年龄比诸葛亮小,而且在周瑜去世的时候按照真实的历史写到了周瑜的年龄,这“锅”确实不是罗贯中的。

不过为了突出主角诸葛亮,小说《三国演义》确实给读者一种诸葛亮的人生经验胜过周瑜的感觉。这导致在传统戏曲中,诸葛亮是带着长胡子的老生,周瑜是没胡子的小生。而在传统相声《八扇屏》中,周瑜更是被放到了“小孩子”里面。

国人了解历史更喜欢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往往忽略了史书的记载。像“三国历史”,大部分都是读《三国演义》,又有几人去读《三国志》呢?

这虽然没有什么不好,但一些历史细节却存在巨大误差。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在潜意识中认为,诸葛亮的岁数要比周瑜大的多,然而史料记载正好相反,实际上周瑜的岁数要比诸葛亮大很多。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管拜蜀汉丞相,数次北伐曹魏失败,公元234年,在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周瑜,生于公元175年,21岁辅佐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辅佐孙权继位。公元208年,率军联合蜀军,于赤壁大败曹魏,奠定“三国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以此来看,周瑜要比诸葛亮大6岁。这与大部分人心中的,白须老者诸葛亮,青葱少年周瑜实在在不相符。归根到底也是因为周瑜死的太早了,人们只记得年轻的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周瑜打黄盖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时,曹操率八十万雄师与孙刘联军对江而持。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后,决定让人诈降取得曹操信任,并乘机火攻曹军。正当周瑜对诈降人选一筹莫展时,老将黄盖来到帐中主动请缨,愿意受些皮肉之苦以报效东吴。于是,黄盖便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故意大唱反调。

认为如果一个月不能击溃曹军,倒不如束手就擒。 周瑜听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要将黄盖斩首示众,在诸将的苦苦哀求下才改为杖责50军棍。一阵痛打把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消息传到曹营后,曹操对黄盖“投降”一事深信不疑。就这样,黄盖乘着东风,成功火烧曹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周瑜怎么死的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员大将,曾经在赤壁大败曹军,火烧连营300里。真的是一战成名。可惜他年纪轻轻,仅36岁就死去了。历史上究竟周瑜怎么死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操作方法

1

小说《三国演义》中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在临死之前还喊出了一句流传千年的话:既生瑜、何生亮。但实际上查阅历史资料知道,周瑜出道的时候诸葛亮还是个小学生。双方资历,年龄、身份都不对等。说周瑜被诸葛亮气死,有点不靠谱。

2

有一种说法是建安十五年的时候,周瑜提出征伐益州,孙权批准后,没想到周瑜率军在征伐的途中竟然得了重病,自此一病不起,最终在湖南岳阳病死。这个也有可能,毕竟当时的医疗技术并不发达。

3

《三国志》记载: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意思是说周瑜亲自上阵,中了敌人的流矢,后来因伤势过重,行军打仗又无法养伤而死在行军途中,年仅36岁。

4

孙权听闻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资,然而寿命短促,我还能依赖什么呢?”又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感动左右。皇帝亲自为大将穿丧服,这在古时候是绝无仅有的。

5

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朝廷支付。孙权称帝后,对各位大臣说:“如果没有公瑾,我是当不上皇帝的”。说明孙权非常之器重周瑜。

特别提示

三国演义小说里面把周瑜形容成嫉妒小人,以此来烘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这是不尊重历史事实的,实际上周瑜的军事才能并不比诸葛亮低,周瑜的名气和官职都比诸葛亮要大,周瑜犯不着和诸葛亮斗气,所以说气死的说法不切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吴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吴国是今天的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为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吴国不仅有陆军,而且建立了一支编组的强大水军,其主要战舰长达十丈,每舰战车达百人之多。在公元前486吴国联合鲁国对齐国讨伐,吴鲁联军兵分两路,一路从泗水进攻,另一路从淮河入海向北进攻齐国。吴国从海上进攻齐国,这次吴国水军从海上对齐国进攻,是中国发生最早的海战,后世把这件海战看作是中国海军的起源。

吴国的王室来源于周室,吴地的人民为古越族,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最初被中原民族视为蛮族。吴国至春秋已经与周的诸侯国广泛交流,经过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已经成为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地的语言是今天的汉语方言吴语的源头。 吴国地区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后世的吴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真的吗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经常看三国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可是非常经典的一个画面了。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足智多谋的,周瑜是那种心胸狭隘的,这个事情正是完美的体现了他们两个人的优缺点。那么关于这个事情在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呢?诸葛亮三气周瑜又是哪三气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一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又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气得周瑜金疮迸裂,摔下马来。

二气周瑜

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败了。诸葛亮又使计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周瑜来追赶但是中了埋伏,周瑜急忙逃回船上,听到岸上刘备士兵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金疮再次迸裂。这也就是现在“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俗语的由来了。

三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等刘备强大后势必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但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因为欲攻取西川必须途经荆襄,可是周瑜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

2、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真的吗

其实在“三气周瑜”的这个时期,周瑜与孔明根本就没有打过交到,那时的孔明被刘备派往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实际上就是在后方作后勤保障工作。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堪称风流才子,他不仅大度恢宏而且文韬武略盖世,是东吴独一无二的忠臣和柱石,但是小说为了艺术虚构,将江南才俊周瑜的才智以及“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形象转嫁到诸葛亮身上,这样小说好看了,诸葛亮被神话了,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三气周瑜”是明代罗贯中所作《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周瑜三次用计都被诸葛亮识破。这个故事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虚构的,正史上并无此事。此外周瑜心胸也十分宽广,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完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