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葬在河南的古人有【热门20篇】

浏览

5919

文章

999

河南云台山旅游攻略

全文共 1951 字

+ 加入清单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景区面积190平方公里,含百家岩、红石峡、子房湖、泉瀑峡、潭瀑峡、猕猴谷、叠彩洞、茱萸峰、万善寺、峰林峡、青龙峡等主要景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南云台山旅游攻略,供大家参考!

河南云台山旅游主要景点

红石峡

红石峡(温盘峪)位于子房湖南,整个峡谷,由红岩绝壁构成,属于中国北方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

峡谷景观,崖壁通体的赤红色,故又俗称“红石峡”。

红石峡也称“温盘峪”,那里被誉为“中原第一景”。这个景区集秀、幽、雄、险于一身,全、瀑、溪、潭于一谷,有“盆景峡谷”的美誉。温盘峪峡谷夏季凉爽宜人,隆冬则温暖如春,一年无四季,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顺着栈道进入红色岩石陡立的峡谷,发现两侧岩石好像触手可及。温盘峪峡谷最窄处不到5米,最宽处也不过20多米。Z型迂回前进,抬头望只能见到一线天。峪内夏日凉爽宜人,隆冬苔卉莳草翠,故称红石峡。谷里分布“白龙潭”、“黄龙潭”、“青龙潭”、“黑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构成“九龙溪”。还有“幽瀑”、“穿石洞”、“相吻石”、“双狮汲水”、“孔雀开屏”、“棋盘山”等景观。谷口南端有一狭窄的峡谷称为“一线天”,且有瀑高50余米的白龙瀑布。两侧高山耸立,恰似一个石阙,正好是云台山的西大门。[8]

潭瀑峡

潭瀑峡地处云台山北部略偏西,是主要河流子房河的一个源头。沟长2000米,南北走向。沟东面,峭壁耸翠,基岩裸体。沟西面,竞秀峰参差俏丽,峰群一字排列,峰峰直立,争奇斗异。在曲曲弯弯的沟槽内,潆洄着一条会唱歌、会跳舞的溪水。这条能歌善舞的溪水叫小龙溪。它的溪床,由一层层高低不一、色彩有别、宽窄不同、曲折有致、形态各异的自然山石台阶所组成。它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飞瀑、走泉、彩潭和山石景观,故得雅号:“潭瀑川”。[9]

茱萸峰

茱萸峰俗名小北顶,又名覆釜山,因其形貌似一只倒扣的大锅由而得名。海拔1308米,峰顶有真武大帝庙、天桥、云梯。相传,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隹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即于此峰有感而作。峰腰有药王洞,深30米,直径10米,相传是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地方,药王洞口有古红豆杉一株,高约20米,树干粗达三人合抱,枝繁叶茂,树龄在千年左右,是国内名木。另有“厨灶洞”、“阎王洞”、“黄泥洞”等十余个洞穴。[10]

河南云台山旅游攻略

门票

1. 旺季(每年3月1日~11月30日):150.00元(不含景区交通)

景区内部交通费:60.00元

联票(含门票、交通):210.00元

联票(含云台山、青龙峡):240.00元

联票(含云台山、峰林峡):270.00元

联票(含云台山、青龙峡、峰林峡):300.00元

2. 淡季(每年12月1日~2月底):60.00元(不含景区交通)

景区内部交通费:60.00元

联票(含门票、交通):150.00元

免票范围:现役军人凭本人士兵证/军官证、革命伤残军人凭本人军残证、离休干部凭本人离休证、65岁(含65周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老年人优待证、一级英模、全国道德模范、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凭有效证件。可以享受门票免费、车票全价的优待。

半价票范围:全日制在校学生凭注册的学生证、残疾人凭残疾证、60-64岁的老年人凭身份证/老年人优待证、省级以上优秀教师持证件(政府颁发)可享受门票半价、车票全价的优待。如果享有优惠价格的资格,须携带好相关证件。身高低于1.3米的儿童实行门票和车票全免的优待。

景区内部交通费:60元/人。

内部交通费免票范围:身高低于1.4米的儿童。

为了保护环境,也为了游客的安全,云台山实行内部交通管制,所有游客进入景区需要换乘景区绿色观光巴士60元/人。景区内共设有22个乘车点,在游览的过程中,游客可以在需要的站点凭票上下车,景区观光巴士上均有随车讲解员,为游客提供云台出行的基本情况讲解。

开放时间:云台山:夏季:06:00~18:00;冬季:07:00~17:00

青龙峡、峰林峡:06:00~20:00

交通

公交

一、焦作至云台山公交旅游专线(焦作3路公交车的延伸)全长37公里,单程运行时间1小时30分,旅游专线日发四趟(焦作火车站发车时间为:早班06:20、07:20;晚班15:20、15:50),全程票价定为4元。从云台山返程时间为:08:00 、09:00、17:00、17:30。旅游旺季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运行次数。

二、新乡长途汽车站每天上午7:30,下午1:20各有一班直达云台山的旅游专线车。

三、洛阳市锦远汽车站每天上午9:20有一班直达云台山的旅游专线车。下午3:00回洛阳,每位45元。

四、郑州市长途汽车站每天上午7:30、8:30有两班直达云台山的旅游专线车。票价每位45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河南最难念的8个景区名字 名字易念错但景色都很美

全文共 1152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有许多着名的景点都适合旅游,不过在游览一些旅游景点的时候,有不少网友都会问景区名字的读音。今天,小编就把河南境内最容易念错名字的景区整理出来,看看你都念对了吗?下面,和本网一起看看这些最容易念错名字的美丽景区都是哪些吧。

一、王家辿(chān)

王家辿位于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洹河大峡谷鹤壁一侧,是太行山深处洹水河畔的一个古老村落。因为惊艳的明清建筑遗存和淳朴的民俗风情,被评为是“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一。

二、繁(pó)塔

繁塔位于开封市禹王台区繁塔西街30号,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即974年),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市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因为繁是多音字,大家基本都认识,所以很多外地人,在不了解繁塔历史的情况下,都会误读成(fán)塔。

三、芒砀(dàng)山

芒砀山位于商丘市永城市芒山镇境内,这里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西汉王陵墓群,出土了比敦煌壁画还早600余年的四神云气图,还藏着亚洲最大的帝王铜像。

因为砀与“汤”形似,因此很多人在念砀的时候,都容易念错成“tāng”。

四、嵖(chá)岈山

嵖岈山位于驻马店市遂平县境内,这里既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隐居着述、获取灵感的宝地,也是央视《西游记》剧组的主要外景拍摄地,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

因为嵖字与山楂的“楂”字形似,所以很多人在念嵖岈山的时候,都会念成(zhā)岈山。

五、帝喾(kù)陵

帝喾陵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南25公里的高辛镇北,这里是五帝之一高辛氏帝喾的陵墓,但与三皇之一的太昊伏羲陵相比,却反差极大,少有人知。

帝喾与伏羲同列三皇五帝之位,相信很多人都见过这个名字,但帝喾与颛顼(zhuānxū)一样,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念。

六、沙澧(lǐ)河

沙澧河风景区位于漯河市嵩山路沙河桥游船码头,其横穿漯河市区,景区内共有月牙湖、梨园春、凤凰山、金沙滩等29个风格各异的主题游园,是国家体育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

因为澧字除了湖南的澧水以及河南的澧河,很少被大多数人知晓并使用,所以很多人在第一次看到这个字的时候,都不知道念什么。

七、羑(yǒu)里城

羑里城位于安阳市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这里是有史可查、有址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也是群经之首——《周易》文化的发祥地。

同沙澧河的澧字一样,羑里城的羑字,除了作为古地名之外,也鲜少有人知晓和使用,因此很多人在看到时也会念错。

八、神垕(hòu)古镇

神垕古镇位于许昌市禹州市西南30公里处,这里是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更是国家公布的“中国首批特色小镇”,历史上曾因四次受皇封而名声显赫。

不过如今的神垕古镇早已落寞,虽然一直免费对外开放,知道的人也不多,甚至很多人连名字都不知道怎么读。

好了,以上就是本网搜集的关于河南境内最难念的8个景区名字了,不知道你念对了几个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人元旦干什么

全文共 135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也有元旦节,你知道古人元旦做的事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古人元旦做的事,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各国元旦食俗

韩国篇

在韩国,元旦节一般吃年糕汤和打糕,年糕汤寓意着新年成长,是韩国的传统美食。韩国最典型的美食要数年糕汤了。据说年初一当天,韩国人一定要喝上一碗年糕汤,因为他们认为不吃年糕汤就不能长大一岁。打糕也是韩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打糕的制作过程讲究“打功”,年糕是用糯米粉做成,而打糕则是用糯米饭捶打而成。

新加坡篇

在新加坡,元旦节一般吃捞起鱼生,捞起鱼生味道鲜美,寓意“风生水起”。新年里,新加坡人则一定要吃“捞起鱼生”,它的色彩丰富,味道鲜美,由于象征“风生水起”,寄托着人们对来年幸福的希望,有很好的兆头,因此广受欢迎。

日本篇

在日本,元旦节一般吃荞麦面,荞麦面寓意健康和长寿。日本很多地区都有种植荞麦,荞麦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当时的荞麦面是人们祈求幸福的食品,如今还有很多人常把荞麦面作为礼物送人。据说,按照传统风俗,除夕之夜,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荞麦面。正是因为荞麦面在日本人心里的特殊地位,所以它又被称为“年面”。

猜你喜欢:

古人元旦做的事

明朝天顺年间民间送贺年卡

每逢元旦,正是辞旧迎新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贺年卡祝福新年快乐。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明朝天顺年间,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贺年卡。

古人怎样过元旦节?明朝就开始送贺年卡了

在明朝时期,有人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在上面印制出美丽精巧的梅花图案,并且工工整整地写上姓名和地址。到了农历正月初一这天,爆竹声声,春联鲜艳,人们满脸喜悦之情,互相拜年,普天同庆,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四处弥漫。这时,有人就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年卡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既可以恭贺新春之喜,又可以送上一片温暖如春的美好情愫,真是一件很有意义又无限温馨的事情。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许多人喜欢用红色的硬纸片来制作贺年卡,有些人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友谊和别种情愫的珍视和看重,还十分珍重地把贺年卡装在古朴芬芳的精美锦盒里,然后怀着真诚的情感馈赠给要送的那个人,以此来表达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温暖情愫。

各国元旦习俗

巴基斯坦:在元旦这一天,巴基斯坦人们个个手拿红粉跑出门,见了亲友,道过新喜,便互相将红粉涂在额上,以示庆祝新年吉祥如意。

阿富汗:在阿富汗北部地区的居民,每逢元旦都要举行激烈的抢山羊比赛,以示庆祝。两队骑手争抢猎物,比赛既紧张激烈,又喜庆欢乐。

阿根廷:阿根廷人认为水是最圣洁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结队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秽。

墨西哥:墨西哥有些地区的人们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是禁止笑的,他们一年共分18个月,每月20天,一年最后5天内不准笑。

巴拉圭:巴拉人把每年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在这五天中,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动烟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饭,庆祝佳节。

比利时:在比利时,元旦的早上,农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们走到牛、马、羊、狗、猫等动物身边,煞有介事向这些生灵通明:“新年快乐!”

埃及:埃及人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在埃及的一些地方,元旦这一天,要供上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等农作物的颗粒,还有一些绿色植物的小芽,以象征丰裕。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河南民间清明节多兴清明会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清明日,时在农历三月。《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秀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河南民间清明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多以扫墓祭祖为主。扫墓一般在节前或当天,忌讳推后。迷信认为,清明节后,鬼魂便归天界,直至农历十月初一方被放回,故上坟扫墓必须在其离去之前,所谓“早清明、晚十一”。清明上坟时,家家户户要到祖坟墓前给祖宗焚烧锡箔、纸钱,并培土坟头,或在坟头放上两块升子形的土块为“坟帽”,有的还插上“引魂蟠”或压以白纸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明节集体上坟之俗渐已不行,但上家坟之俗仍行于各地民间。60年代以后,城镇清明节给革命烈士扫墓、献花圈者颇多。这天,工厂、学校、机关多举行集会,除行祭扫革命先烈之坟墓礼外,还请革命前辈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和优良革命传统。80年代清明节组织郊游、春游者增多,也有组织风筝比赛等体育活动者。

清明节这天,民间各家门头要插柳枝。许多老年人还用柳枝将烙制的烧饼串起来,挂于屋檐下风干,以备小儿食用,据说可消食化积。各家还要栽种柳树。

清明节多兴清明会,尤以周口为盛。届时有各种商业交易和民间文艺社团争相“出会”,其形式有高跷、旱船、狮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人在七夕节这天会送什么礼物

全文共 3210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人七夕节也送礼物古人七夕节送的礼物是否跟我们的有类似之处呢?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古人七夕节送的礼物,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过七夕方法

农历七月七,人称“乞巧节”,拜祀活动在晩上举行,故又称“七夕”。有关七夕的传说想必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在传说中,天帝对于织女与牛郎的爱情竭力加以反对和破坏,并将他俩分隔在天河南北,不许相会,仅在每年七月七夕,才允许见面一次。《古诗十九首》有“迢迢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句,写的正是小夫妻被阻隔。

不过,最早关于七月七日的节日的可信记载来自东汉时期。这个节日最初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没有关系。《玉烛宝典·七月孟秋第七》引东汉学者崔寔(shí)所著《四民月令》记载:

“四日,命治麹室,具簿持槌,取净艾;六日,馔,治五谷磨具;七日遂作麹及磨。是日也,可合蓝丸及蜀柒丸,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

由此可见,最初的七夕是古人晒书晒衣裳的节日。

在《世说新语》上,也有一个比较好玩的有关七夕故事: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就是说郝隆这个人,在七夕这天搞起了行为艺术。别人晒东西,他晒自己,名曰“晒书”。

在那个时代,这种曝晒防潮的风俗十分盛大且郑重,到了七夕节这天,从皇家到平民,全国都会热情地投入起来。一项常见的劳动,也获得了节日所必备的仪式感。

曝晒本身属于劳动,虽然获得了仪式感,但毕竟娱乐性不强,长此以往,这样的节日很可能会没落。幸好后来有织女和牛郎拍牛赶到。于是,七夕的另一个核心风俗出现了。

牛郎织女的传说把七夕的主体变成年轻女性,七夕也就因此被称作“女儿节”,或称妇女节。

织女感情被破坏的传说让人联想到女儿出家后的委屈。于是这一天成了古代新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民间父母对于新嫁出去的闺女,每到七月初七要接回家来,意即要保护女儿和女婿的幸福生活。

除了回娘家,“乞巧”是七夕节的重头戏。据传,织女是个劳动巧手,所以在七夕这天,历代妇女都要向织女乞巧,希望学到好的技艺。南朝梁代宗懔撰在《荆楚岁时记》写道:“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乞巧。有喜子网瓜上,则以为符应。”可见南北朝时七夕乞巧已很盛行,祭拜双星、月下穿针、蜘蛛网丝等成为主要习俗。

用喜子乞巧是最受民间妇女欢迎的一种方式。喜子指肖蛸科的蜘蛛。如果肖蛸在供神的瓜果上结了网,那就是乞到了巧的预兆,而且网越密,乞到的巧越多。由于蜘蛛结网和人类编织有一些相似,妹子们常常在七夕捉一只肖蛸放到盒子里关一宿,等到天亮的时候打开盒子,大家互相比较谁的肖蛸结的网多。网越多,就预示妹子今年的手越巧。

在宫廷中,“乞巧”的方式更加优雅。王建《宫词》曰:“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桂。”乞巧楼主要作为乞巧表演的舞台。宫女手中各持宫中特制的七孔针,以五色丝线对月穿针,针孔小,丝线细,月光微,夜风大,姑娘们若能顺利地巧穿,便为“得巧”。巧姑娘为得巧而雀跃,围观者一齐喝彩。

唐明皇可谓乞巧的最热心倡导者,他与杨贵妃还在七夕互述衷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古代的江南还有这样的习俗:刺绣女孩会在夜晚月光下,将一根绣花针轻轻放到一碗水面上,借助水的表面张力将针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针周围会出现水波纹,哪一个波纹最复杂,就会绣出最好的作品,有时针上穿有红丝,意味着向织女“乞巧”。唐代诗人林杰的诗《乞巧》说:“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显然,古代妇女庆祝节日可不是买买买那么简单呢!那是一个属于巧媳妇的年代!

除了乞巧,还可以乞些别的。乞巧节这一天,也有求子的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成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

除了女儿节习俗,七月初七亦带着一丝书香气。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闽台两地,特别是读书人逢“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拜魁星”仪式亦在月光下举行,在闽东一带,“七夕”这晚,天井里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二张香案,仕女聚会一堂,又被分为两个面面相对不同性别的小天地,非常热闹有趣。

中国人过节往往讲究吃,然而七夕节仿佛并没有留下太多“吃”的传统。

古书对七夕美食鲜有记载,在《太平御览》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七夕关于食物的讲究:

“魏时人或问董勋云:‘七月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于古,何也?’勋云:‘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此日惟设汤饼无复有糜矣。’”

不过这种吃“糜”的节俗早在周处的时代就已烟消云散。之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现过多种七夕节的特色食物,但一直没有任何一种广泛传播并流传至今。

直到最近这几年,烧烤才承担起了这个职能。然而与元宵和月饼一样,对绝大部分现代人来说,烧烤也不是一种健康的饮食呢。

古人七夕节送的礼物

1、送簪子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人插髻的首饰。它常是男子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品,女子也常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郎。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想念,想念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顷刻高知之!

2、送同心结

素缕标明纯真,而针谐音同贞。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连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包含其间。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林逋

3、送镯子

手镯在古代有许多的称谓,“跳脱”即是其间一种。古代女人腕上的玉镯常常背负着盟誓的重托。

何故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汉·繁钦

4、送香囊

香囊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带香囊的前史能够追溯到先秦时代。由于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作为礼品彼此赠送,以表衷曲。

欲织双鸳鸯,成天才成匹。寄君作香囊,长得系肘腋。 --明·郑旦

5、送钗

钗不只仅一种饰物,它仍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风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改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啜泣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辛弃疾

古代七夕食俗

1、饺子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选没有虫蛀的绿豆一小碗,洗净,平铺到一个盘子里,用湿纱布盖好遮住阳光,放到炕头上,每天喷几次水使之保持湿润。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过凉水拔透;然后热锅坐油,加肉丁炒熟,葱、姜爆锅,酱油、醋炝锅,放绿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盐、味精,做成豆芽汤;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4、云面

胶东人七夕吃巧果子,临沂人七夕则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什么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闻官军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狂喜,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即将还乡的喜悦之情。全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心中无限喜悦的心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写于安史之乱结束之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原第一古刹——河南白马寺在哪里

全文共 1219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原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区域,以河南为源头。因此中原文化是河南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河南,有很多中原文化的印记,比如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本期的中原文化带你去了解白马寺的详细情况。

白马寺距河南洛阳城东约12公里,有“中国第一古刹”的美称。这座2000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郁郁葱葱,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以它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游客。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着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3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现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白马寺山门外的两匹马,左右相对,石马高1、8米,长2、2米,性情温顺,雕工精细,使人一望便会想起“白马驮经”的故事。其实,驮经的白马死后被隆重埋葬,至今白马寺还存留着葬白马的石棺。眼前的两匹石马是北宋“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的神道石刻马,1935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给后人造成了不少误解。

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你可能也喜欢:

中原文化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流传六千多年的历史,中原文化是什么意思

中原文化的特点有什么,中原文化的五个特点

快节奏的美国快餐饮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商朝战马从何而来 古人是如何蓄养战马的

全文共 1596 字

+ 加入清单

战马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作战工具,拥有大量战马在机动性方面将保证绝对的优势。冷兵器时期,双方交战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兵贵神速”,往往耽误一刻就会吞下败果。早在商朝时期便有战马的记载,不过当时的战马究竟是哪来的呢?蓄养战马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投入极大的成本,而且优秀的养马人同样非常重要。下面就来讲讲有关战马的历史,感兴趣就一起来看看吧。商朝战马

在记录商代末年时期的史籍中,曾突然出现了大批关于战马的记载,至于为何战马会在此时大批量涌现?直至考古界发掘了秦公一号大墓后,才最终破解了这个千古之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5000多年的繁盛文化传承,伴随我国独特文化传承的同时,战争也从未休止过。如果翻开中国历史,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发现,我国的历史几乎是一部战争史,而战争史最真实可考的开端,则是武王伐纣时期,也就是商代末年。

众所周知,商代亡国之君商纣王是一位著名的暴君,无论是酒池肉林、宠幸妲己、炮烙虿盆,无不昭示着这位君主的残暴与荒淫。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几乎成为了后世历史中的标志性战争形式,被历代史学家书写于汗青史料中。

不过我们还是能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商末周初时,人类的战争已经进入了升级阶段,即从纯步兵列阵方式演变为战车冲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一次战争方式转变令后世考古专家感到猝不及防,甚至根本不知道古人究竟是从何处找到如此数量庞大战马的?因为在此事件之前的史料记载中,根本未发现人类蓄养战马的文字记录。

这一问题的出现,令国内的考古专家们一筹莫展,甚至有些专家直接将其列为千古谜案,认为商代末期出现大量战马的现象,属于一种偶然的巧合。不过凡事无绝对,当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的一座古墓被挖开后,这一历史谜团终于被揭开神秘的面纱,该座著名古墓正是秦公一号大墓。战马来源分析

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共创下了五个考古界纪录,即我国自西周以来发现人殉最多的墓葬、迄今为止发现周秦时代最高等级葬具的墓葬、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木碑实物的墓葬、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石磬的墓葬、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大的墓葬。秦公一号大墓虽曾被盗掘,但也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物,包括金器、青铜器及玉器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墓葬的陪葬坑中,考古专家们还发现大量动物骸骨,根据骨骼形状判断,这些动物骨骼大部分为马骨,它们与一些朽木掺杂在一起。由此考古专家们确定,陪葬坑中所发现的马骨,都是属于拉动战车战马的骨骼。面对眼前散乱的马骨,考古专家们突然意识到,它们并非毫无价值的骨骸,反而是一批珍贵的宝物,因为是否能够揭开商末出现大量战马的谜团,这些马骨是关键性的证据。

考古专家们小心翼翼的将马骨进行了取样,并带回实验室内研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虽然时光已过了2000多年,马骨也腐朽不堪,但是其内仍残存着少许的生物DNA片段,足够进行科学实验的研究。考古专家们将马骨DNA片段成功提取后,与国内外马匹基因库内的各种马类DNA片段进行对比。

结果发现,秦公一号大墓内的马骨DNA信息,与欧洲大部分马种具备亲缘关系。换句话说,我国古代马匹的来源,多是从国外进行购置的。购置回来后,训马人又开始了繁衍,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华特点的马系。

众所周知,在西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丝绸之路已经由张骞开拓,东方的丝绸,瓷器被运往西域,而西域疆界内盛产的良驹骏马,也同时被传至东方培育繁衍,直接提高了西汉的军事武装实力。不过此种贸易并非首例,因为早在商末周初时期,西北地区的秦人便已经与其有所接触,二者之间相互购置马匹军械的交易持续多年,因此大量的战马也从此流入中原地区。正是因为如此,考古专家们才确定,商末时期之所以会出现大批战马,完全是由于当时国人与西域的贸易所致。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人的确十分聪明,他们发现了国外马种的优良特征,可以用以改良本地马种品质的方法,继而蓄养和繁育大量的战马,这让我国的马族兴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没有身份证怎么确认每个人是谁?古人靠什么确认身份?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现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目的就是为了能确认谁是谁,方便管理。但是在古代没有身份证,而且人口也不少,那古人通过什么东西来确认每个人的身份呢?其实古人的智慧一点也都不比现代人少,所以当时的人们也发明了一种东西,上面会有属于你的专属身份。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厉害。

在现代中国,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证。虽然身份证上简简单单的文字与数字。但是它却能利用现在的技术,知道我们身份证上所有的信息。在当今这个信息发达的世界,什么东西只要一查,就会被人所了解。那在古代,人们是怎样知道人与人差别的呢?

其实在古代虽然没有像现在一样的身份证,但是却有着和身份一样功能的两样东西。古代没有现代发达,但他们也能通过这两样东西,很快的识别人的身份和地位,那这两样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是任何人都具有这两样东西的呢?

在古代每个人都具有这两样能证明自己身份地位的人,他们分别是符牌和传信。符牌象征着身份的大小,而传信则是通行的依据。

符牌既然象征着身份与地位,同时也代表着兵权和军权的大小。在秦汉之后节、虎符、竹使符也相应的出来了。节主要用于出使别国,虎符主要用于发兵,而竹使主要用于征兵。后来,这些兵符与官员也有了相应的联系。听说在唐朝,人们为了区分官员的大小,还使用金、银、铜制的鱼符。被皇帝赐予什么材质的鱼符,也表明了在朝中的地位的高低……

传信是为了标记人员是否通行的凭证,传信通常被用在过关津、宿驿站、乘驿站车马的凭证。然而传信不同于符牌的是,它是普通吏民所使用而且是一次性证明。用现代的工具来说,传信相当于身份证、介绍信、预付卡的混合体。

传信在制作上比较的繁杂,而且在流动性大的情况下,多为不便。但是当守官的官吏撕开查看真伪,可是很容易区分开来真伪的。原来古代是这样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人门口为什么要放门槛 门槛有什么含义

全文共 989 字

+ 加入清单

门槛,在我国,现在已经基本上从一样实际作用的物品,变成了一种象征意义,现在的门槛,大多就只存在于仍旧保留古制的旅游景点或者乡村等地了,很多人可能都没见过。但是,门槛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品,每家都会摆放在门口,那么这个门槛究竟有什么样的寓意,为什么家家户户都要摆放?小小的门槛中,蕴含着古人怎样的智慧?1.门槛的作用

门槛,就是门框底下横着的那样东西,可能是木头做的,可能是石头做的,也可能是金属材质。有时候我们外出旅游,去到一些古典园林,或者从古代流传下来,而并非是后人仿造修建的建筑物,在门口都会有这个门槛,有些门槛并不高,抬抬脚也就过去了,但是有些门槛非常高,甚至可以直接坐在上面,脚还能不着地。

现如今,门槛已经很少存在了,我们的住房门口,已经没有了这样东西,门槛也就从一样实物变成了一种象征意义。我们常说,“门槛高”,不是真正的门槛修的有多高,而是完成一件事情的难度很大,比如普通人想要进入一个专业领域,一般的员工想要进入另一家知名企业,因为难度大,都可以说是门槛很高,如果不努力抬起脚,是过不去的。2.古人为什么放门槛

那古人为什么要在大门口放置这样一件东西呢?我国古代的很多东西,一开始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但后来逐渐发展出了一些象征含义,门槛也是如此。门槛的设置,可以起到防风的作用,有些人可能会有体会,如果没有门槛,门一关上,有风的时候,风就会从门底下吹进来,如果有门槛,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另外,门槛可以挡住外面来的风,是不是也可以挡住里面的东西?在古人看来,门槛可以挡住屋内的“财运”,以免财运顺着门底下就溜出去了,所以需要把它挡一挡,把财运聚集起来。当然,这其实也就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了,这就和过年的时候虽然会清扫地面,但并不会把扫出来的灰尘杂物清理出去一样,图个吉利。3.门槛的含义

不仅如此,人们还认为,门槛可以聚敛气场,在大门的地面上有一条缝隙,这条缝隙通到外面去,如此一来那住宅的气场不就顺着缝隙流出去了吗?这一点其实和聚敛财运是一样的,把这些会流出去的东西都挡起来,会让住宅变得更好,家业兴旺,宅子里的人当然也会越过越好。其实这一切都寄托着古人美好的愿望。

还有,传说野鬼是双脚蹦着走的,所以门槛都会设置的高一些,以免孤魂野鬼蹦进去。这些虽然都有些迷信色彩,但门槛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它的规矩,了解这些规矩,对于我们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人为何要嫡长子继承 即使嫡长子无能 专家: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家族继承和皇权稳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的继承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延续了数千年。然而,嫡长子继承制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演变和反思。

嫡长子继承制最早出现在夏朝,随后在商周时期得到确立。在这一制度下,作为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被视为嫡子,称为嫡长子。这种制度主要是基于父权社会的观念,强调血脉传承和家族延续。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其延伸和体现。

嫡长子继承制在历朝历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无论是秦汉、魏晋南北朝,还是隋唐、宋、明清等时期,嫡长子继承制都被坚持并运用于皇权和爵位的传承。这种制度不仅为家族提供了稳定的继承规则,也为皇权的稳固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嫡长子的确立作为继承人,可以避免兄弟间的争斗和内乱,维护了王朝的统一和国家的稳定。

然而,嫡长子继承制并非没有缺点和问题。虽然根据这一制度确立的继承人可能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智慧,但只要没有犯错,他们仍然可以继承权位。这导致了一些不称职或无能的嫡长子登上皇位,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危机和困扰。例如南陈后主陈叔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虽然是嫡长子,却沉迷于享乐,最终导致了南陈的灭亡。

嫡长子继承制也可能引发兄弟之间的争斗和冲突。在一些情况下,其他兄弟可能拥有更出色的才能和领导能力,但由于在继承顺序上的不利,他们被迫屈居于嫡长子之后。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兄弟之间的斗争和分裂,对王朝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反思和审视这一制度,注重人才选拔和能力评估,以确保国家和社会的良好运转。立贤不立嫡,应成为我们新时代的智慧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人为什么上殿的时候不能穿鞋子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在看古装剧的情况下,尤其是春秋时期阶段的电视连续剧,高官早朝拜见君王,都要在正殿大门口先脱了鞋子在去朝圣,那麼,我们要好奇心的问一下,怎么会有脱鞋子上殿的礼仪知识呢?

据《礼记》记述:“待坐于年长者,履不了于堂。解履不敢当阶,就履,跪而举之,屏于侧。”由此可见,古人对何时穿鞋、何时脱鞋是十分注重的。往往这般要求,是与古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古时候,不管王侯将相還是平民老百姓,全是要脱鞋进屋的。由于古时候,家居沒有桌子板凳、布艺沙发条几这类的陈设设计,仅仅在房间内铺平“筵”和“席”。

“筵”是席的一种,一般铺在下面,“席”则铺在“筵”的上边。在正堂里也将会统统铺有“筵”,进屋要踏过“筵”,随后就座于“席”上。假如穿鞋立即进屋,必定会搞脏别人的“宴席”,极没礼貌。之后,脱鞋进屋由环境卫生的必须转换成一种礼仪知识,那样制成了对主人家的一种重视。

据《吕氏春秋》记述,有一次,文挚由于衣着鞋子去拜访君王,君王看见,连理都没理他。像那样的状况,算文挚好运,倘若碰到个严格的君王,小则罢黜,重则会被关到牢里。普通家庭,注重还并不是太严苛,可是在帝王家及其一些关键礼仪知识上,穿鞋、脱鞋则要谨慎小心了。一般,大家进屋以前,要把鞋子脱在房间门口的楼梯之中,而且将鞋放到不防碍出入的地区,出去以后再将鞋子穿上。据《左传》记述,大家因此还开设了专业放鞋的“鞋柜”。可是并并不一定的场所脱鞋都代表着重视文明礼貌。《礼记》讲到,但凡一些丧礼或是祭拜场所,必须穿鞋,房间内是不可以露脚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人的天花是什么病?为什么人们对天花那么害怕?

全文共 144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电视剧里面看到,古人,尤其是清朝时期的人们,一提起“天花”两个字,那就是如临大敌,但凡家里有人感染了“天花”,基本上就没救了,如果能够侥幸逃过一劫,也会印证那句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而且天花的死亡率非常高,那么,古人所说的天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为什么人人都那么害怕?以现在的医疗条件,天花能被治好吗?

天花已经影响了人类两千年,在历史上,公元1世纪的亚洲,公元700年左右的欧洲和非洲,16世纪和17世纪的南美和北美就开始有记载天花感染的历史。1.天花是由一种双链DNA病毒——天花病毒感染引起的

天花病毒只会感染人类,所以能被根除。由于全球性疫苗接种项目的成功,天花已被根除。世界上最后一个自然发生的病例发生在1977年的索马里,此后没有发生自然发生天花的病例。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天花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并在1986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所有成员国中停止接种疫苗。如今,只有在美国和俄罗斯严格控制条件下保留了少量的病毒样本,用于医学研究,科学家还在继续争论是否需要杀死最后剩下的病毒样本。

用于制造天花疫苗的并不是天花病毒,而是牛痘病毒,牛痘病毒是一种天花病毒的近缘病毒,能减少健康风险,并已被彻底研究清楚。这两种病毒有一个主要区别:牛痘病毒可以感染多种生物,而天花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人类。2.天花症状及后果

天花最主要症状是有明显的渐进式皮疹,皮疹中心有一个凹痕,有凸起的肿块,然后是满是脓疱的水泡,在三周后会脱落,留下了一个疤痕。其它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背痛和全身疲劳。

对于天花病毒来说,总死亡率大约是30%。扁平性天花和出血性天花通常是致命的。不太常见的轻型天花死亡率是1%左右。大多数的天花幸存者会在身体留下永久性的伤疤,尤其是脸部。3.天花具有高度传染性

天花被根除之前,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天花病毒的传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面对面的接触,直接接触受污染的物体或衣物,病人体液,或者通过空气或通风系统传播;当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可以通过唾液传播;动物和昆虫不传播疾病。

一旦感染了天花病毒,病毒进入体内,会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皮肤中的毛细血管。7到17天后才会出现症状,在这段时间里,这个人不会也不能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一旦患者开始出现症状,传染性最强。他可以把天花传染给其他人,直到痊愈。4.目前还没有关于天花的治疗方法

与病毒接触3到4天内接种疫苗可能会减轻病情,或者可能有助于预防天花,除此之外,只能缓解发烧和身体疼痛等症状。科学家们仍在寻找能够治疗天花的抗病毒药物,在早期研究中,西多福韦的效果较佳。

天花是世界三大传染病,也是唯一被人类消灭的疾病。

鼠疫、霍乱、天花危害人类上万年。天花主要是接触性传染,可以经过飞沫吸入传染。大体死亡率为30%乃至50%,幸存者也会在面部及身体表面留下大量瘢痕。

天花肆掠欧洲亚洲,新大陆发现后,自欧洲传染的天花病毒杀死毫无抵抗能力的印第安人数量以千万计。

在中国,天花沿丝绸之路传递过来,所以号称虏疮。大约明代初期开始使用人痘方式,即将人得过天花后的疤痕粉末吹入鼻孔,使人得到免疫的方式来预防天花,但总体效果不佳而且病毒活性太强,未能得到推广。

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发现牛痘疫苗方式,人类因此获得对天花的免疫。经过近200年的推广应用,1977年后天花再也没有出现。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整个世界已经消灭天花病毒。如今,世界上只在美俄实验室还保留天花病毒样本。

天花病毒及天花病人皮肤上的疱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烧鸡是哪里的特产?河南道口最正宗

全文共 878 字

+ 加入清单

烧鸡是一种很美味的食物,大家都非常了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烧鸡是哪里的特产,下面本网的小编为你们介绍烧鸡是哪里的特产?河南道口正宗

烧鸡是哪里的特产

一般提起烧鸡,大家竖起大拇指夸的肯定是河南的道口烧鸡,喜欢吃烧鸡的吃货们千万不能催过道口烧鸡。

烧鸡好吃吗

不得不说,这鸡绝对是放养鸡!放养鸡!放养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鸡皮一点都不油腻,很香滑,口感滑腻,有嚼劲。鸡肉爽滑而不粘牙,卤味夹着放养鸡本身拥有的鸡肉甜味,此刻,我的心情难以平复,将进酒,杯莫停,茅台在手,天下我有!下酒绝对是个很好的选择,香味独特、酥香软烂!鸡骨中间有骨汁,香脆的鸡骨用唾液来夺取之中的香味,作为一个资深吃鸡的人,骨头这么好的东西我是不会放过的。毕竟一只鸡,它应有的价值不止是它的肉质甜美,更加是它的骨香,店家没有反复熬制的话,不会这么入味的!不得不说,店家火候把控,用料配料都是很讲究的,第一次吃河南特产,和其他风味的鸡不同,满口余香,回味无穷,加之美酒,人生快哉!

回到半小时前,你还是完好的,一身干净,没有半根毛,店家的制作绝对是良心的,我很少说看到鸡毛拔得这么干净,不然鸡毛影响口感这点做得非常到位,鸡身也很干净,鸡身完好,没有反复熬制,是容易把鸡身熬烂的,这样就吃不到熟烂离骨、香滑不腻的感觉了!

回到我刚拆包,一只鸡,60块都不到,还顺丰包邮,新鲜的放养鸡,加上老字号的牌子,我想这包装,你绝不敢相信这鸡60块都不到,良心价格。绝对的良心,包装很上档次,有老字号的感觉,送礼绝对是妥妥的。逢年过节送礼喜庆,健康,还有河南风情。我想,这鸡活着,太有价值了!餐宴桌上,如果多了这么一只鸡,像我这么能喝的,一定是要把酒言欢,尽情享用的!如果你有幸看到我分享的这一篇,我告诉你,买!绝对物超所值!店家告诉你神马叫飞跑的物流,神马叫河南老字号烧鸡!回头你也许跟我一样,我有烧鸡,你有酒吗?那我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烧鸡优缺点

优点:凉拌加热均可,吃法多样,看个人喜欢了,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喜欢凉拌多些,口感真心不错,地道的风味,我相信你也吃得出来的!

缺点:缺点就是能不能送手套,这么上档次的烧鸡,居然木有手套,让我怎么狂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人生孩子为何要不断烧开水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都知道,古代女人在生孩子时,都是由接生婆协助接生的,而接生婆第一句话基本都是:“快要生了?赶快打热水。那么古人生孩子为何要不断烧开水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古人生孩子为何要不断烧开水

1、古代的卫生条件和水质

古代消毒条件不好,产婆要不断替女人擦洗血水,同时自己也要不断洗手。古代用的水都是井水或河水,细菌很多,产妇容易感染,热水经过高温消毒,降低感染几率。(国外18、19世纪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产科医生接生死亡率比产婆还高,后来发现是因为产科医生接生之后不洗手,细菌传染。)

2、胎儿出生会有黏液

小孩生下来身上满是胎脂,血迹还有胎粪,很难清除。而且刚出生的小孩不能用凉水擦洗,以免刺激,需要用温水进行擦拭,温水也较方便清除。

3、脐带考虑

脐带需要在孩子娩出后剪断,剪刀需进行消毒,开水可以很好的进行消毒,防止脐带感染。

4、热胀冷缩

温水擦拭可以让产妇感觉舒服,温水有利于扩张子宫口,有利于生产。冷水会刺激子宫收缩,不利于分娩,甚至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5、产子是体力活

产妇会汗流浃背,不能用冷水擦洗否则会导致身体张开的毛孔受寒,将寒气直通体内。需要用热水进行擦洗。

6、营造环境

热气腾腾的热水有助于营造热腾的生产环境,有利于室温的提升。在没有空调或暖气的过去,这也是升温的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河南元旦旅游好去处介绍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是一个人数最多的大省,河南人很热情,其民风很淳朴,让来此游玩的朋友都有一种亲切感。那么,元旦去河南哪里旅游好呢?河南有哪些必游的景点是值得大家前去观赏和游览的呢?小编告诉您,清明上河园、鼓楼夜市、繁塔等这些景点也是来河南必去游玩的地方哟。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河南元旦旅游好去处,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河南元旦旅游好去处:鼓楼夜市

边逛边吃鼓楼夜市之后,可以去夜市中心的大红灯笼茶馆(开封市鼓楼广场南书店街1号)听一段正宗的豫剧,如《收姜维》《包青天》《卷席泪》《打金枝》等。演员大多是从艺20多年的豫剧老演员,点一曲50元。

门票:80元,《东京梦华》169元起

地址:开封市龙亭西路5号

河南元旦旅游好去处:清明上河园

以《清明上河图》为原本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园内集中展现了宋代诸如酒楼、茶肆、当铺、官瓷、年画等现场制作,云集了杂耍、盘鼓表演、斗鸡、蹴鞠等京都风情。定时表演节目有杨志卖刀、林冲怒打高衙内、燕青打擂、李师师艺会情公子、王员外招婿、宋式民俗婚礼、编钟乐舞等20余个。晚间8:10开场的大型实景秀《东京梦华》则是游园高潮,参演人员多达700余人,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穆桂英点兵之后的炮轰水面。

河南元旦旅游好去处:繁塔

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俗称繁塔,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繁塔在宋代曾是一座六角九层、80余米高的巨型佛塔,极为壮观。明代仅余三层,后人在大塔之上,按照损毁的六层缩建了六级小塔,成为如今独特独特的造型。现塔高31.3米,外围砖雕上雕有精美的佛像,共108种,7000余尊。

门票:10元

地址:开封东郊禹王台附近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人放鞭炮如何防火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鞭炮是集中燃放规定燃放地点。由于建筑多为木质,街道狭窄,古人对大型鞭炮的时间和地点有严格的定义,一般在重大节日。

自从我们中国人用黑火药和纸发明鞭炮以来,放各种鞭炮已经成为一种习俗。燃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鞭炮首先污染空气,然后容易引起火灾和人身伤害,特别是在古代,当时的建筑大多是木制的,很容易被鞭炮点燃。

首先,鞭炮本身不应该是危险的。如果爆破力太大,就不能通过城门卫。码头、桥头、十字路口的检查人员将在城外拦下危险鞭炮。

然后集中燃放,规定燃放地点。由于建筑多为木质,街道狭窄,古人对燃放大型鞭炮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定义,一般在重大节日。

即使有这些规定,燃放鞭炮引起的重大火灾仍有许多历史书籍,开封、成都和太原的老城区也有这样的火灾记录。鞭炮引起火灾最严重的教训是,在明朝正德和嘉靖时期,太监在宫殿里放烟花引起火灾,烧毁了几个大厅和许多房子。

在唐代,鞭炮被称为爆竹竿,可能是一根较长的竹竿一根接一根地燃烧,不断爆破。唐代诗人张说的《岳州守岁》说:桃枝堪辟邪,竹爆好睡。宰相在睡梦中醒来,一再称赞,可见他在除夕夜的兴奋和快乐。南宋范成大的《鞭炮行》中说:食残豆粥扫尘,截筒五尺,用工资煨。节日期间,汗流浃背,火力充沛。然而,孩子们避开了他们的前锋,当阶击地雷霆。生动地描绘了使用竹筒爆竿时紧张温暖的气氛。王安石的《元日》诗名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进屠苏。诗人来湖的《早春》诗句:新历只开半纸,小庭还聚在一起。都是春节期间燃烧竹竿的情况。

后来,经过不断的实验,炼丹家发现硝石、硫磺和木炭的结合可以引起燃烧和爆炸,从根本上改变了燃烧竹子的古老习俗。北宋时期,民间出现了用卷纸包药的燃放物,以及单响和双响的区别。它被改名为爆炸战争,然后被改名为鞭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人靠什么传播信息?古代传播新闻的渠道介绍

全文共 2737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和古代相比,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对信息传播已经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都处于实时通讯的状态。想要和亲朋好友联系,或者得知最新的新闻消息,只用上上网就可以办法,而不用通过漫长的书信来联系。不过在没有网络,甚至没有报纸的年代,当时的人们靠什么来传播新闻呢?友人之间还能靠书信,但发生的大事件到底怎么做才能及时让天下人都得知,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一、自有人类便有新闻传播

大约在一百七十万年前,我国已有远古的人类活动。这些原始人类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抵御猛兽的袭击,为了生存,他们需要进行思想交流、传播消息,用以协调行动。比如发现猛兽,就呼叫伙伴前来围猎或者及时躲避。于是,在共同的劳动生活实践中逐步产生语言和新闻传播。因此可以说,新闻的本源是人类在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中发生的事实,自有人类便有新闻传播。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社会上发生的新闻只能通过口头从两个方面传播出去:一是横的方面,一传十,十传百,传向四面八方;二是纵的方面,一代人一代人地口耳相传。例如,有巢氏发明“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学会熟食;伏羲氏教人结网捕兽,驯养牲畜;神农氏尝百草,发明医药;以及黄帝战胜蚩尤,大禹治理洪水,尧、舜、禹实行“禅让制”等等,这些故事就是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然后记上古籍的。它们的真实性虽然尚待研究,但是,这些口头传播,无疑向我们传递了极其珍贵的中华民族祖先早期的信息。

二、远古时代新闻的传播和采集形式

古代文献曾谈到,尧、舜时政府在大路旁设立“进善之旌”和“诽谤之木”。旌是古代一种旗子,旗杆顶上有五色羽毛作装饰。所谓“进善之旌”,就是竖一杆旗帜,让人们在那里向政府提出改善工作的意见。“诽谤之木”,是在路旁立一块木牌,让人们在那里对政府提出批评。这可算是远古时代新闻传播的一种形式。

后来当我国汉字基本成熟的时候,新闻传播有进一步的发展。《申报》早期主笔秦理斋,1922年在他写的《中国报纸进化小史》中认为,早在商周之际,我国已有新闻事业的萌芽。说那时“政府已设置专官,春秋二季,出巡列邦,采风问俗,归而上诸太史。”大体上今天传下来的上古诗歌、国语、国策,都是当时新闻传播的结果。我国其他不少研究新闻史的学者也同意这个看法,认为“采诗”和“采风”,就是古代的采访活动。

翻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面许多民谣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的新思想、新事物,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三、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新闻记者吗?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那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群雄争霸,也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开展。主要表现:一是从一般的口头传播发展为重视文字传播;二是从民间的自由传播发展为有组织、有领导的由政府派人专门采集。

当时政府设有太史、内史、外史、小史和御史。这些史官有的侍奉在皇帝左右记言记事,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种会议,采集新闻,并把采访所得及时公布或留为历史档案保存。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对鲁国的编年史《春秋》作过一次删改和修正。这部史书对鲁国的大事虽然只记了个大纲或提要,很不详细,可是它有明确的时间记载,因此,曾被人推崇为我国古代报纸的雏型。宋代王安石推行新法时,曾经轻蔑地批判《春秋》,说:“此断烂朝报也”。有的人因此又称《春秋》是我国最早的政府公报(“朝报”),甚至认为我国古代报纸起自《春秋》,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新闻记者等。这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由孔子修订的《春秋》,是鲁国史官编写的断代编年史,主要是按历史年序记事,属档案性质的文献,当时并未公开发表、出版,它和报纸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任务,是不能称为古代报纸的。

但是,有些史书保存着大量有价值的新闻传播史料,倒是值得今天新闻工作者研究参考。例如,用历史事实解释《春秋》的《左传》,不仅描写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记录了我国古代观察彗星、日食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还歌颂了晋太史董狐一些不畏强暴、秉笔直书的正人美迹,为后世新闻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左传》就值得我们认直学习。

四、公文书信和报纸的关系

刘邦建立汉王朝之后,承袭秦制,实行中央集权,但又分封许多诸侯王,让各诸侯王在京设邸(即驻京办事处),这就促使新闻传播有了新的发展。据《西汉会要》记载,汉朝九卿之一的大官大鸿胪之下,设有属官郡邸长丞。这属官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当时各诸侯王在京设的邸吏,传播诏令、章奏之类,以便他们及时向请侯或藩镇通报消息。

汉武帝时,国土开拓,邮驿畅通,更进一步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范围。过去,我国著名的新闻史专家戈公振说过:“邸中传抄一切诏令章奏以报于诸侯,谓之《邸报》。”后来,有人据此认为,汉代已有邸报。可是,从戈公振提出这个问题至现在,仍未找到汉代邸报,甚至汉代文献上也从没有关于邸报的直接记载,所以,许多研究我国报刊史的人对此持否定的态度。

再说,从邸发出报于诸候的“一切诏令章奏”仅是邸吏向诸侯(藩镇)个人报告的机要信,和那些能够公开发表又为一般官吏与知识分子需要的文报不同。倘若我们把邸吏的一切奏报称为古代报纸,那么,早在汉前的西周已经建立邸制,那时的邸吏肯定也要向其上司奏报新闻消息的,他们的奏报岂不是也可称为报纸吗?显然,报纸和公文书信是不能划等号的。

但是,公文书信和报纸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在秦汉时,朝廷已建立按日按月撰录政事的制度。“每月朔且太史上其月历,有司侍郎尚书见读其令,奉行其政”(《后汉书》)。

汉唐朝廷各部府,每月也有各种上报文字材料,名目“录报”。这种录报虽然有一个报字,但实际上是各种议事的记录、请示报告以及各种表报,仅仅作为档案保存。它仍然不是报纸,只是邸报、邸钞产生前与报纸较为接近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

五、西汉时,古代报纸的产生已为时不远了

西汉哀帝时,大司空师丹拟改革货币,起草了一份奏折嘱人抄写。不料那位缮写者多抄一份传了出去,流播很广,闹得京都舆论沸腾。哀帝获悉后十分恼火,结果将师丹罢官免职。

有的人问,那份传抄出去的奏折能否称为邸钞呢?小编认为不能。因为它还未具备形成报刊的一些特点,比如沿用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统一的内容,按时间陆续刊行等等。当然,尽管那份传抄的奏折不是邸钞,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汉时人们已留心传抄新闻,封建王朝也重视统制新闻,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已为时不远了。

新闻传播是报纸的先驱,报纸是新闻传播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新闻传播手段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的,它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简牍、信件、官方文报)等阶段,直到唐代才逐步演变成为报纸“邸报”。自然,这仅仅是大致的划分,在报纸产生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口头传播和简牍、书信、官方文报等文字传播仍然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河南美术统考成绩什么时候出来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国教育的发展,学习艺术类专业的考试越来越多,其中以美术生为主力军。 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我国各省独立进行、自主命题、全省统一评卷的美术类专业基础考试应运而生,统称为普通高校招生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简称为美术统考。那河南美术统考成绩什么时候出来呢?

河南美术统考成绩什么时候出来

一般在1月初可查询。通过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网站公布,考生可自行上网查询并打印成绩单,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网站还会公布专业省统考合格线和分数段,不再另行发放专业合格证。

美术统考的注意事项

1.考生凭身份证原件和专业准考证参加专业考试。考试开始15分钟后,考生不能再进入考场考试,迟到误考责任自负。素描、色彩两科在距考试结束前30分钟,考生方可开始交卷离场,速写科目考试考生不得提前交卷离场。

2.考生自行准备考试所用的画板或画夹、颜料、画笔、小画凳等考试工具。画板或画夹不能大于4开,在画板或画夹上不能有任何图案,考生所带画架不得高于80公分;试卷上不得使用定画液、透明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河南中秋节的习俗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一家人温馨的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可趣无穷。你知道河南中秋节的习俗吗?下面小编就告诉你河南中秋节的习俗,一起看看吧!

河南中秋节人气餐馆

1.管记水席

说到洛阳的名小吃,不能不提的就是洛阳水席。管师傅家中世代做水席,在老洛阳人的心中,这是最正宗的去处。店就开在自己家的三层小楼里,屋子里简单粉了个墙壁,错落的摆了几张桌子,一家可以说连装修都没有的店,却凝聚着老洛阳人多年来对水席的情怀和依赖。店里最值得推荐的一道菜——洛阳燕菜,也是最有名的一道。

地址:洛阳市仙果市街12号

2.善缘聚素食

门厅有拜佛烧香的地方,有缘人可以跟佛打个招呼拜一拜。菜全是素食但有肉的感觉,鱼善结缘是鱼的形状而且有鱼香肉丝的味道,微辣。最推荐的是酸汤焦响丸,酸酸的番茄汤很丰富味道不错。可以偶尔尝鲜,现代人胃里都是肉留下的毒素偶尔可以吃素清肠。

地址:金水区金水路通泰路交叉口向北50米路东

3.NY美式厨房

这家店在国贸360,位置特别好找,而且服务很好,招牌肋眼牛排是主打,肉质细腻多汁,烤制精准,对男生的食量来说也会饱足的。环境很优雅,非常适合情侣。

地址:金水区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国贸360广场3楼

猜你喜欢:

河南中秋节的习俗

河南人极为重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新禾入廪,游子当归,合家团聚。如有家人身居异乡,必在赏月时致以怀念。老人们向儿孙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共享天伦之乐。

铁塔燃灯是开封地区中秋的一项重要活动。铁塔所在地的开宝寺(明代以后人们称为铁塔寺),景色佳丽,是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的游乐苑圃。燃灯是开封人民自汉代沿袭下来的习俗,每年的元宵节和中秋节其事最盛。

南阳地区,旧时中秋节夜设茶果、月饼于庭院,焚香祭月,称为“圆月”,以示秋季丰收,合家团圆之意。现“祭月”之俗不存,但八月十五吃月饼,走亲串友之俗日盛。“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节倍思亲”之语,说明了人们对这一节日的重视。

汤阴过去家家都要蒸月饼(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圆饼状,再用木梳、顶针一类的工具按上几个图案),中秋夜月上树梢时,开始用月饼、水果之类供奉月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百姓经济宽裕,市场上月饼品种繁多,多数人家已不再蒸月饼,上供时用买的月饼和水果。供过后,要把月饼分给家人吃,以图吉祥团圆。

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市上卖的各种月饼之外,邓县、新野一带还流行吃干饼。那干饼通体圆形,下一层常做成十二个“月瓣”,“瓣”上插枣,上一层,或做“玉兔”,或做“猴”,又装饰许多面塑染色花果,此物用以供月、赠亲友,好看亦中吃。

在巩义,节前人们向亲友馈送月饼,全家团圆:杀鸡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内设案,摆月饼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许愿,这叫“愿月”。

在河南一些地方,甚至还有吃南瓜的习俗。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八月十五,南山脚下一名叫黄花的美丽少女,用从山中摘到的野南瓜救活了自己奄奄一息的双亲,并教会了当地乡亲种植南瓜的技巧。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纪念黄花姑娘。

此外,在驻马店地区,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饼的风俗。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即喻示家家团结幸福、吉祥如意。

河南中秋好去处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

鸡公山,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境内,桐柏山以东,大别山最西端,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全国八大景区之一,第一批列入全国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鸡公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森林茂密、生物资源丰富。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南阳市内乡县辖区内。宝天曼保护区地质历史古老,附近有闻名于世的恐龙蛋及骨骼化石群。主要岩石是花岗岩、石灰岩和砂岩。地形特点是山麓缓长,坡势较陡,山高谷深,河谷迂回曲折。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属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过渡带综合性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珍贵树种及其生存环境。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和淮河的水源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黄昏时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古人常以阴阳来解释天地万物,而黄昏时刻就是阴阳交替之际。男子属于阳,女子属于阴。男女结合正暗合了阴阳交替的意义,如此则无违于天时。

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黄昏后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其次,在群婚制向对偶婚转变的时期,男子为获取交配权,会采取抢亲的方式。一般抢亲在夜晚进行,抢回来的新娘立刻拜堂成亲,就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固定的成亲仪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