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儿童接种乙肝疫苗的常识(20篇)

为促进和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儿童健康知识必不可少,以下是由问学吧小编整理关于儿童接种乙肝疫苗的常识,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4337

文章

91

篇1:家长必知的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知识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预防疫苗接种要由初生婴儿开始,因为他们的抵抗力比较弱,容易受到传染病感染。当儿童逐渐长大,应在适当时间接受加强剂以维持免疫能力。近数10年来小儿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地减低,这都是和接种疫苗有关。下面一起了解下家长必知的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知识有哪些吧?

1.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2.卡介苗: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

3.脊灰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次。

4.百白破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与百白破疫苗程序相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足阶段,按照第4剂次至第1剂次的顺序,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百白破疫苗。

5.白破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

6.麻疹疫苗:儿童满8月龄进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1岁半—2岁复种1次。

7.麻腮风疫苗:1岁半至2岁的儿童接种。规定,2006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儿童如已完成麻疹疫苗(单苗)复种的不享受麻腮风疫苗免费;2006年以前出生儿童的复种,家长可选择免费麻疹疫苗(单苗)或自费麻腮风疫苗接种。

8.流脑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6—18月龄接种1剂次A群流脑疫苗,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次A+C群流脑疫苗。

9.乙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长必知的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知识都清楚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儿童接种疫苗本有用吗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结果显示,6个月至11个月年龄段的婴儿在接种疫苗后,并不能预防甲型流感。而13岁至15岁年龄段的中学生接种疫苗后。那么儿童接种疫苗本有用吗?下面和了解下吧。

儿童接种疫苗本有用。儿童接种疫苗本可以记录儿童是否有打接种疫苗及接种疫苗治疗时间。

接下来看下儿童预防针该怎么打?

疫苗本身就是一种减毒的病原微生物,如果在患病期间接种会有两个问题。一是疫苗本身有一些副作用,可产生发热、疲倦、起皮疹等等,可能使宝宝的病情进一步加重,也不利于患儿疾病的诊断。二是生病时机体抵抗力差,不易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影响接种的效果。因此,在患病期间不能接种,而应采取病愈后接种的措施。

每种疫苗都有各自的接种程序,所以,接种时间也是安排好的,但遇到宝宝生病,就要特殊对待。一般在病好后2周内,带着宝宝去补打疫苗就可以了。稍微推迟几天接种对宝宝没有不良影响,依然是有效的。如果病情长时间仍未好转,要咨询当地的保健科,看何时接种更合适。

宝宝发生惊厥的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当您家宝宝出现惊厥,要及时到医院神经科进行检查,看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是单纯高热引起的,还是由于有神经系统的疾病。

如果仅仅是高热引起的惊厥,可以接种疫苗,但要注意,接种后可能引起发热,要密切观察,经常测试宝宝体温,一旦体温超过38.5℃,就要及时使用退热剂,防止再次因高热引起惊厥。如果是患有癫痫、大脑发良不全、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则不宜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乙脑及流脑疫苗,因为这些疾苗对大脑有影响,可诱发惊厥。

以上是儿童接种疫苗本有用吗。想了解更多儿童疾病安全小知识,请继续关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宝宝乙肝疫苗接种几次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乙肝疫苗自1979年问世以来,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应用和观察,至今尚未见有关于注射后引起严重副作用的报道。只有少数人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手臂酸重或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皮疹等与一般疫苗接种大致相仿的轻微反应,多于1—3天内不治自愈。那么,宝宝乙肝疫苗接种几次呢?就让的小编和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婴儿打几次乙肝疫苗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病史,其中约90%为乙肝病毒感染,5-8%为丙肝病毒感染。最新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即有0.93亿人感染乙肝病毒。预防乙肝,最有效手段就是接种乙肝疫苗。

而乙肝疫苗的注射方式:基础免疫为打3次每次一针,以后假如再打加强针则一针就可。重点应用人群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儿童、成人都一样),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这种方案称为0、1、6方案;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免费接种,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对于小孩,一般入托前还要再做两对半检查,看有无抗体,如果没有抗体就要再打一次加强针。

由于每个人的免疫应答敏感性不一样,所以每个人产生抗体的时间也不同。有些人在注射疫苗三针后一个月产生抗体,有些人在注射的第二针就产生了。有部分人的抗体只能持续一年,有的人却持续了十年,还有部分人甚至不会产生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新生儿什么时候接种乙肝疫苗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乙肝疫苗新生儿必须接种的其中一种疫苗,新爸爸和新妈妈对此可能还不是十分了解,新生儿什么时候接种乙肝疫苗呢?就让的小编和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一般在8小时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儿童、成人都一样),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此方案称为0、1、6方案。

儿童和成人打疫苗前应该先进行化验,如果乙肝三系统检查均是阴性,转氨酶正常,可以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免疫成功率为90%以上,免疫成功的标志为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保护时间为2年以上,接种者应该定期复查乙肝三系统,只要表面抗体依然存在,证明免疫能力依旧。

乙肝疫苗有效期为5年~7年,但是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时间的变长可能逐渐下降。一般接种疫苗,注射3针后1个月97%的人都可以检测到表面抗体;但是到了第2年仍保持在这一水平;到了第3年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下降。

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疫苗,主要是要在测定乙肝表面抗体后,决定何时进行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体滴度等于或者小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应该在半年内接种。如果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可在6年内复种。就我国状况的多数学者建议免疫后3年内加强1次为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儿童接种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

全文共 1416 字

+ 加入清单

宝宝出生后都要接种疫苗,避免疾病的侵袭。那么儿童接种疫苗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儿童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希望对你有用!

儿童接种前要做的事情

1、接种前,家长可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但要注意避免受凉感冒,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

2、每次预防接种前均应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到指定接种点进行接种,向医生说清孩子健康状况,如您的孩子身体不适或患有急慢性疾病、严重营养不良,有发热、腹泻、 过敏史,有免疫功能缺陷、近期使用过丙种球蛋白或免疫抑制剂等情况,由接种人员提出建议,决定是否禁忌接种或暂缓接种。

3、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 方可接种,并由接种人员在证上记录、签字或盖章,避免发生错种、漏种和重种。抵抗力正处于低潮,如果再进行预防接种就可能会加重宝宝已有的病情。

儿童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

1、带好证件

接种疫苗时,爸妈需要带上《儿童预防接种证》。这是宝宝接种疫苗的身份证明。当以后您为宝宝在办理入托、入学时都需要查验。

2、给宝宝洗澡

准备接种前一天给宝宝洗澡,把身上的脏东西都洗掉。接种疫苗的当天,最好给宝宝穿清洁宽松的棉质衣服,便于医生施种。

3、及时按住针口

接种注射疫苗后应当用棉签按住针眼几分钟,不出血时方可拿开棉签,不可揉搓接种部位。

4、接种疫苗后休息30分钟再离开

宝宝接种完疫苗以后不要马上回家,要在接种场所休息三十分钟左右,如果宝宝出现高热和其他不良反应, 可以及时请医生诊治。

5、接种疫苗后当天不要洗澡

接种疫苗的当天不要给宝宝洗澡,但要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防止局部感染。

儿童接种后要注意到的事情

1、接种完毕,应在接种场所观察15至30分钟,无反应再离开接种门诊。

2、孩子打过预防针以后要避免剧烈活能性也很低,而疫苗在预防和控动,对孩子要细心照料,多喝开水、多休息,注意观察。如孩子有轻微一过性发热,1至2天可自行缓解。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轻度硬结,可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散,用温度适宜的干净毛巾局敷,防止烫伤,每天3至5次,每次15至20分钟。如发现高热不退、全身皮疹或其他异常反应需及时到医院诊治,并将反应情况告知预防接种单位。

3、接种卡介苗后3至4星期,接种处会出现红肿,逐渐形成一个小脓疱,并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以后溃破处结后自行脱落,留有一小成痂皮疤痕,这是接种卡介 苗后的正常反应,家长不必惊慌。一般而言,疫苗注射的副作用是很微小的,出现并发症的可制疫苗相关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家长千万不可因为担心副作用或并发症,而拒绝让孩子接种疫苗。

猜你喜欢:

哪些疫苗是幼儿必须接种的

1、当地是否出现某种传染病流行。

2、以前是否接种过。除了流感疫苗保护期只有一年,其他大多数疫苗都有比较长的保护期,不必重复接种。

3、是否属于重点保护人群。例如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的重点保护人群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7岁以下的幼童和体弱多病的人;甲肝疫苗重点接种人群是没有感染过的儿童及餐饮业工作人员、经常接触甲肝病人的医务人员和经常出差、饮食卫生没有保证的人。

4、有无接种禁忌症。每种疫苗的使用说明书上都开列有禁忌症,即什么情况下不能接种。

5、是否处于疫区。例如出血热疫苗,一般只有生活在疫区和要前往疫区的易感成人才需要接种。

针对目前国产、进口疫苗价格悬殊,家长如何取舍问题?公共卫生学专家认为,进口疫苗的生产线都是按照GMP要求建设的,国产疫苗生产企业现在也在大力实施GMP改造。但都是通过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部门严格检验的,因此其质量和安全性都是可靠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乙肝疫苗接种的相关事项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目前医学界至今尚无根治乙肝的良药,因此,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及其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我国ZF已经把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国家计划免疫之中,所有的新生儿、入学儿童和少年都在预防人群之列。现在通过基因工程,我国已经能够大量生产乙肝疫苗,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供应充足,注射3次疫苗还不到50元。如果学校和单位都为学生或职工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不仅能保护这些人群不受乙肝病毒感染,而且也为我国早日控制乙肝作了贡献。因此普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好措施,那么乙肝疫苗接种的相关事项有哪些呢?

乙型肝炎疫苗的注射时间和有效期

注射时间:出生满24小时以后注射第一针,满月后第二针,满6个月时第三针。接种部位在大腿前外侧。接种方式为肌肉注射。

有效期:每位接种者的情况是不同的,有些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水平较高,持续时间较长,但有些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水平较低,持续时间较短。有些人接触乙肝病人机会较少,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较低(如家庭内无乙肝病人),有些人接触乙肝病人机会较多,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较高(如家庭内有乙肝病人,或经常接触血液和血液制品)。因此,乙肝疫苗要不要复种,多长时间需要复种,对每个人来说,应区别对待。

乙型肝炎疫苗的注意事项:

1.注射前必须将安瓶内的疫苗摇匀,变成透明乳白色。

2.接种前询问过敏史和病史,过敏性体质和患有变态反应性疾病者慎用。

3.接种时间:新生儿第一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接种,越早越好。如出生后48小时以后注射,预防效果降低。

4.接种者如有发热、严重感染或其他严重疾病,应暂缓接种。

乙型肝炎疫苗的副作用

一般情况下,打了乙肝疫苗后不会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至今尚未见有关于注射后引起严重副作用的现象,只有少数人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手臂酸重或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皮疹等与一般疫苗接种大致相仿的轻微反应,多在1-3天内不治自愈。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乙肝疫苗接种的相关事项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儿童都要接种哪些免疫疫苗

全文共 2083 字

+ 加入清单

儿童都要接种哪些免疫疫苗呢?我国的计划免疫疫苗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接种这些疫苗,都是免费的,下面就具体的来了解一下这些疫苗吧。

卡介苗

作用:可以增强宝宝对于结核病的抵抗力,预防严重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

接种时间: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接种。

接种方法:在新生儿的左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进行皮内接种。

接种后反应:接种后2-3天仅可见在接种部位有小红点样的针眼,几天后便很快消退,似正常皮肤。到新生儿快满月时,才会出现局部反应,接种部位出现红肿,并形成肿块;以后肿块中央逐渐变软、形成小脓庖;当小脓庖自行破溃后,可渗出黄白色的脓液,此时局部形成溃疡,并结痂;再流脓结痂,这样反复多次;最后经过2-3个月,痂皮脱落,形成一颗永久性的略凹陷的圆形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的正常反应过程。

特别提醒:接种后给新生儿洗澡时应当注意,避免将洗澡水弄湿注射部位的皮肤,为此洗澡时,可用干净的手帕或消毒纱布将上臂包扎起来,也不要经常用手去触摸,以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其他细菌感染。接种部脓肿或溃疡超过6个月不愈的话,应该再检查一下宝宝是否腋下淋巴结明显肿大,建议带宝宝去结核病防治所检查,如确为脓包,需要用消毒注射器将脓液抽出,一般2~3次即可痊愈。接种卡介苗后,接种人员都会在新生儿的接种卡上做记录,如果接种证上没有记录,应及时向新生儿出生的医院询问原因,以便在可以接种时,及时进行接种。

乙型肝炎疫苗

作用:接种后可预防乙型肝炎。

接种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2天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满月后和6个月时,再各接种一针,方可在体内产生抵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能力。如果第二或第三针没有接种的话,原来接种的第一针是不起作用的。三针接种的时间应按规定的时间进行,如不能按照要求的时间进行接种的话,可适当延长几天,但不能超过半个月。

接种方法: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在新生儿的右上臂,为皮下注射,决不可与卡介苗接种在同一部位。

接种后反应: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一般没有什么反应,少数新生儿可有轻微的反应,如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轻微发热,但均不需要处理,2-3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

作用:脊灰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白色颗粒状糖丸,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接种时间:宝宝出生后第2个月-第4个月,应口服三颗小儿麻痹糖丸,即完成了全程的基础免役,在婴儿体内产生了足够的抗小儿麻痹症的抗体,可维持2-3年。宝宝4岁左右还应再服一次以强化对该疾病的抵抗力。

接种方法:口服

接种后反应:有极少数宝宝服用脊灰疫苗后发生一过性腹泻,可不治自愈。

接种禁忌: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的宝宝禁服糖丸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

特别提醒:脊灰糖丸是一种活性疫苗,切勿加在热开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

百白破三联疫苗

作用:由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接种时间:婴儿出生后满3个月开始接种第一针,要完成该疫苗的基础免疫,还需在出生后满4个月和满5个月时再各接种一次。即在婴儿体内产生了抗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传染病的抗体。

接种方法:在宝宝臀部外上1/4或上臂三角肌,进行肌内注射。

接种后反应: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的第二针后,因注射剂量增加了,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反应,如在接种后的当天晚上婴儿会哭闹不安,难以入睡,有时还会发烧(一般不超过38.5℃)。注射的局部会红)肿、疼痛,也可使婴儿烦躁不安。这种反应一般可持续1-2天之后自行恢复,不需处理。

特别提醒:如果婴儿体温升至39.5℃以上,有抽搐、惊厥、持续性惊叫等严重反应,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在进行第三针注射时,应将上述情况反馈给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减少剂量注射,还是改用白破疫苗注射,或是不再进行第三针注射,以免再次发生严重反应或过敏反应。

麻疹减毒活疫苗

作用:接种麻疹疫苗可预防麻疹。宝宝8个月时,由母亲传递给婴儿的麻疹抗体逐渐消失,而使婴儿对麻疹的抵抗力下降。这时必须采取人工方法,即注射麻疹疫苗,使婴儿体内经过一次轻微的麻疹病毒感染,从而在体内产生相应抗体,对麻疹生成抵抗力,这种抵抗力一般可持续3-4年。

接种时间:宝宝8个月时都应接种麻疹疫苗。

接种方法:在宝宝的臂外侧进行皮下注射。

接种后反应:接种麻疹疫苗后,反应很轻,仅少数宝宝在接种后6-10天可能发热,但体温不会超过38.5℃,持续2天即消退。宝宝的精神、食欲均不受影响。也有的宝宝接种后,发热的同时可出现皮疹,多见于胸、腹及背部的皮肤,皮疹数目不多,并且1-2天内即消失,皮疹消失后也不象患麻疹那样皮肤上留有褐色斑。因此,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特别提醒:在宝宝患有发热、其他疾病的急性期、恢复期时,均应暂缓接种。对鸡蛋过敏的宝宝应当慎重使用麻疹疫苗。在注射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后,需间隔一个月才可接种麻疹疫苗。而接种麻疹疫苗后二周,才可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等,以免影响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都要接种哪些免疫疫苗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宝宝乙肝疫苗接种时间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乙肝疫苗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疫苗,在孩子刚出生就要进行第一次接种。乙肝疫苗可以帮婴儿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接种乙肝疫苗是很有必要的哦。那么,宝宝乙肝疫苗接种时间呢?就让的小编和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宝宝乙肝疫苗接种时间

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一般在8小时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儿童、成人都一样),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此方案称为0、1、6方案。

儿童和成人打疫苗前应该先进行化验,如果乙肝三系统检查均是阴性,转氨酶正常,可以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免疫成功率为90%以上,免疫成功的标志为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保护时间为2年以上,接种者应该定期复查乙肝三系统,只要表面抗体依然存在,证明免疫能力依旧。

乙肝疫苗有效期为5年~7年,但是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时间的变长可能逐渐下降。一般接种疫苗,注射3针后1个月97%的人都可以检测到表面抗体;但是到了第2年仍保持在这一水平;到了第3年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下降。

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疫苗,主要是要在测定乙肝表面抗体后,决定何时进行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体滴度等于或者小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应该在半年内接种。如果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可在6年内复种。就我国状况的多数学者建议免疫后3年内加强1次为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儿童接种疫苗存在哪些误区

全文共 1088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下面来看看儿童接种疫苗存在哪些误区吧?

误区1:只有儿童才需要预防接种

儿童由于抵抗力比较弱,确实需要预防接种进行保护。但成人预防接种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疫苗可以用于成人接种,比如肺炎疫苗对于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预防呼吸系统感染很有益处,流感疫苗对于儿童和成人预防流行性感冒也很有帮助。有特定职业风险的人群还可以接种甲肝疫苗、乙肝疫苗、霍乱疫苗、黄热病疫苗、出血热疫苗、伤寒疫苗、狂犬病疫苗、森林脑炎疫苗等。用于预防女性宫颈癌的乳头瘤病毒疫苗也已经问世。

误区2:预防接种可以保证不患病

由于技术限制和个体差异等原因,预防接种无法保证接种者不患病。但是相对于未接种者,可以将患病风险大大降低。疫苗的保护率在90%以上即可认为保护效果良好。

预防接种的针对性强,比如流感疫苗只能预防流行性感冒,并不能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即普通感冒或伤风);肺炎疫苗只能预防大部分肺炎球菌引起的各种感染,但不能预防其他原因引起的肺炎;流感嗜血杆菌疫苗预防的是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与流行性感冒没有关系,也不能预防流行性感冒。如果仅从疫苗名称上去理解其预防效果是容易引起误会的。

误区3:必须严格按规定日期接种

很多疫苗需要接种多个剂次,剂次之间有一定的日期间隔要求。一般而言都是间隔时间越长,接种效果越好;但是考虑到疾病暴露的风险、产生效果的及时性,间隔时间又不能太长。目前各种疫苗规定的日期间隔是综合考虑接种效果和产生效果的及时性后折衷的结果。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应尽可能按规定的日期间隔接种。在规定日期之后推迟几天或甚至几周接种不会对健康有损害,对接种效果基本也没有影响。但提前接种可能会降低接种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因此不建议提前接种。

误区4:有禁忌症一定不能接种

疫苗都有接种禁忌症,禁忌症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暂缓接种,一种是禁忌接种。不同的疫苗的禁忌症大同小异,暂缓接种的情况一般指发热,禁忌接种的情况一般有严重疾病(如心脏病、肾病、肝病等),对疫苗成分过敏等。不同的疫苗还有一些区别,比如含减活风疹病毒的疫苗对孕妇忌用的,具体的禁忌情况还要看说明书。

但如果因为禁忌症不接种,也有感染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风险。所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衡量禁忌症风险和患病风险,再做出明智的决定。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接种疫苗存在哪些误区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儿童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哪两类反应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疫苗接种一直以来都是妈妈们关注的话题,因为很多宝宝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异常状况,让妈妈担心,甚至不知所措,下面来看看儿童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哪两类反应吧?

根据反应的性质和程度不同,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类。一般反应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不会造成生理功能障碍,例如某些局部反应,如接种处出现红晕、浸润、轻度肿胀和疼痛,有些疫苗接种后局部还可出现硬结、化脓、结痂、疤痕等;还有一些是全身反应,如发热、头痛、乏力、不适,个别小儿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有些疫苗注射后还会出现一过性皮疹等。

而异常反应的反应率极低,如非特异性反应:继发感染、无菌性脓肿等;精神性反应:晕厥等,常与孩子本身的精神因素、身体素质有关;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中较多的一类,多见于有过敏史的人,常见有各种类型的皮疹(丘疹、斑丘疹)、荨麻疹等。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哪两类反应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儿童疫苗接种要注意哪些问题 儿童疫苗接种应该怎么做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儿童疫苗接种时还需保证孩子身体健康,来到正规的疫苗接种点,接种在接种完毕之后需要观察半个小时,另外还需提前告知宝宝。在注射疫苗之后可以有效加强人体抵抗能力,拥有较好的效果。

1. 接种疫苗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在接种疫苗时,首先应该保证孩子身体健康,如果孩子有发热现象以及流鼻涕现象,建议减少接种疫苗。在接种疫苗时还是来到正规的接种点,在接种完毕之后还需等待半个小时,以免出现过敏性休克。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儿童,在接种疫苗之前还需要提前告知孩子,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以免出现心理障碍。

在接种疫苗之后的48小时内,尽量不要洗澡,容易导致针口感染,会形成低烧。在接种完毕之后还需注意局部观察,注意监测体温,看一下局部的部位,有没有红肿以及疼痛现象。在接种完毕之后,还需要注重于加强照顾,应该多喝水,多休息,应该注意保暖,不应该剧烈的运动。

2. 为何要注射疫苗

在婴幼儿出生之后,孩子体内会有抵御疾病的抗体,尤其是在选择母乳喂养之后能够加强抗体,一般在半岁之内很少会有传染病。但是婴幼儿的年龄在超过6个月之后,来自于母体的免疫能力会逐渐下降,自身的抵抗力逐渐消失,慢慢的减弱,如若此时接触到病原体,就会加强传染病的传染。为有效提升儿童抵抗疾病的能力,就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加强预防接种,可有效产生抵抗力,能有效预防传染疾病,而且还可以保护儿童,促使儿童可以健康的成长。目前在注射疫苗有各种不同的疫苗,其中麻腮风疫苗可以预防腮腺炎,风疹疾病,还有麻疹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儿童水痘疫苗要接种几次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水痘疫苗是一种可以有效预防水痘的方法,一般在宝宝2岁左右的时候需要接种。一般来说每一种疫苗都有它自己的药性,都需要经过几次的接种才可以确保有效。那么儿童水痘疫苗要接种几次呢?儿童患水痘怎么办呢?下面就来讲讲相关的儿童疾病安全小知识。

水痘疫苗只需打一次,就可以终身免疫。

但据8月11日美国“健康日”网站报道,单次注射的保护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如果想让你的孩子对水痘终身免疫,还需要再打一针巩固。这一结论是美国医学专家在检查了1.1万人的接种效果后得出的。研究结果刊登在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美国传染病学会会长、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安妮·格斯伦教授介绍,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2—6岁幼儿,也可出现于成人及婴儿。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因接触患儿疱疹内的疱浆,通过衣服、用具、玩具等传染。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成人很少得病,但如果他们患带状疱疹后,隔离不好,也会传染给儿童引起水痘,而且传染性较强。

儿童一旦患了水痘,起初会在脸上出疹子,之后便会扩散到全身。疹子也会由最初的红色肿块变成水疱,然后结成硬壳,一两周后开始脱落,一般不留痕迹。发病时眼结膜、口腔与咽部黏膜、阴道黏膜皆可发生损害。虽然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少数患儿因为抵抗力弱、免疫功能差,会出现出血性水疱和继发性细菌感染,甚至可能患上脑炎、肺炎、心肌炎等疾病,因此对水痘不可小觑。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议,从12个月到12岁的所有孩子都应该注射两针疫苗:第一针在12—15个月的时候注射,第二针最好在4—6岁时注射。“当然,如果在孩提时代从未得过水痘,成年后也可以考虑补种水痘疫苗,以免感染病毒后成为强大的‘传染原’,威胁身边孩子的健康。而且还可以借此预防带状疱疹。”格斯伦说,不过,第一次注射后,至少4周才可以进行第二次注射;如果得到医生认可,也可在数年后再接种疫苗。

最后,小编特别提醒:在宝宝接种疫苗后,注射部位会出现疼痛、瘙痒甚至皮疹,孩子甚至可能发烧,此时可服用扑热息痛,以缓解病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预防儿童肺炎球菌,要尽早接种疫苗

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肺炎球菌疾病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肺炎球菌也被称作婴幼儿的“健康杀手”,可引起侵袭性疾病、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而要想预防儿童肺炎球菌,要尽早接种疫苗

1.成因及危险

肺炎球菌疾病是由肺炎链球菌,也称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球菌可以通过攻击身体的不同部位而引起下列系统的严重感染:肺(肺炎)、血(菌血症)、脑和脊髓(脑膜炎)、中耳(急性中耳炎)

人们的鼻子和喉咙携带肺炎球菌是极为常见的,尤其是儿童。这种细菌可以在人与人之间通过下列方式传播:直接接触、已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喷出的液滴、已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喷出的液滴所污染的物品

并不是每个接触此种细菌的人都会患病。有的人会成为携带者,而有的人则会生病。尽管每个人都有可能感染肺炎球菌,但是婴儿、老年人,还有因患慢性疾病导致免疫系统减弱的人将有更高风险患病。

2.症状和体征

肺炎多发于2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的成年人。在感染病菌后的1到3天会显现出症状,会因为影响的系统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菌血症伴随着高烧和非特异性疾病的症状出现;脑膜炎会出现发热、剧烈头痛、呕吐、恶心、畏光和颈部僵硬。婴儿经常有发烧和非特异性疾病的症状;肺炎会导致发热、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急性中耳炎表现为耳痛和发热;鼻窦炎表现为发低烧、流鼻涕和咳嗽。

3.并发症

肺炎球菌肺炎可导致肺脓肿和心包炎;肺炎球菌性脑膜炎可能导致明显的学习障碍、言语迟缓、瘫痪甚至死亡;复发性中耳炎可引起听力障碍。

4.诊断方法

对于非侵入性的肺炎球菌疾病,比如肺炎或中耳炎,体格检查和X射线检查是必需的。而侵入性的肺炎球菌疾病则需要通过从血液、脊髓液或其他体液分离出细菌才能诊断出。

5.治疗方法

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比如青霉素,通常是有效的。但是,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耐药菌株出现,治疗变得更具挑战性。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需要较长住院时间的替代疗法可能是必要的。

6.预防方法

接种疫苗是预防肺炎球菌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提醒,在接种前,家长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如给宝宝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让宝宝吃好休息好等,充分做好接种准备,也能使疫苗接种的效果更佳。如果你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危害大吗等有关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儿童呼吸道感染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儿童水痘疫苗什么时候接种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水痘传染性极强,而且抵抗力较弱的宝宝发病率达到95%以上。所需要接种疫苗。那么儿童水痘疫苗什么时候接种呢?儿童患水痘怎么办呢?下面就来讲讲相关的儿童疾病安全小知识。

儿童:水痘的发病人群主要是婴幼儿,水痘疫苗的接种对象是1-12岁的孩子。由于这个过程中,往往大多数孩子会进入幼托和小学,一旦有一个孩子染上水痘,那周围的孩子几乎也都会染上水痘,加上目前并没有能够有效治愈水痘的药物,所以如果儿童要打水痘疫苗,最好是在1-12岁这个年龄段打。

另外,水痘的高发期是每年的春冬两季,所有如果要打疫苗,最好是在这两个季节前打。

成人:成人如果要打水痘疫苗,基本上是没有年龄限制,什么时候打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不过一般建议是在春冬季节前注射水痘疫苗为佳,因为春冬季是水痘高发期,患病人群可以通过唾液、空气等进行病毒传播。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想要备孕的女性朋友,建议最好是在咨询医生后,在备孕前打水痘疫苗,因为如果孕妇在怀孕3-4个月内感染水痘,日后所生出的婴儿可能患先天性水痘综合症,表现低出生体重、肢体短小弱视力、智力迟钝等后遗症。

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水痘疫苗什么时候打比较好的答案,所以如果你要打为小朋友接种疫苗,可以来事先了解一下相关信息,做好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儿童使用非处方药及接种疫苗小管家

全文共 5698 字

+ 加入清单

目录

第一章:如何正确选用非处方

第二章:儿童疫苗接种管家

儿童生病是家长最为揪心的事,但是也不能因为担心而盲目得为孩子吃药,尤其是非处方要,那么,如何正确选用非处方药?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但是接种疫苗注意事项要牢记。

孩子用非处方药须注意什么

了让妈妈做好家庭保健,大病到医院,小病自己看,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自我药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非处方药,也称OTC药品(Over—The—Counter),在没有医生或其他医务工作者指导的情况下治疗轻微的疾病。

如何正确选用非处方药

·自我判断症状。通过自己获取的信息和拥有的常识,对自己的症状进行自我判断,如您自觉鼻塞、咽痛、周身不适、体温高于正常,您可能会判断患了“感冒”而自行选用抗“感冒”的药物。

·正确选用药品。可查看所购药品详细使用说明书,也可在购买时向药师询问。

·查看药品包装,不能购买“三无”产品,不要购买包装破损或封口已被打开过的药品,更不要购买过期产品。

·使用时详细阅读说明书。严格按说明书中标示的剂量使用,切不可超量使用,一定要看说明书中注明的禁忌药。如果您有说明书中所列禁忌症,切莫饶幸使用。还要注意药物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如服药时应禁食的东西服用时间,服用方法等。

·注意保管好药品。通常需放置阴凉干燥通风处。有些需放置低温处的一定要遵照要求放置。

·自我药疗3天后症状仍不见缓解或减轻,应及时看医生。

·药品不要放在小孩可以拿到的地方。

并不是一天24小时都可随时随地买到药品,而患病却不分时间。尤其是深更半液患病,就更是麻烦,临时购买药品,很不方便,最好是家中备些常用药品。备什么药好呢?

感冒药

可备用的感冒药有:复方金银花冲剂(口服液)、利咽解毒冲剂、复方感冒灵(清)、维C银翘片、康泰克(适用于年长儿)、小儿速效感冒片(颗粒)等药。大多是复方制剂。成人使用的感冒药不要用于小儿。

感冒药服用方法简单,一般按说明书服用。症状重、体温高交到医院就诊,排除其它疾病。

感冒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粘膜急性感染。主要症状为鼻涕、喷嚏、鼻塞、干咳、咽痛等症。对感冒的治疗主要是解除鼻充血,减少鼻分泌物,减轻发热、头痛等症状。服用感冒药一周仍不见好转应看医生。

抗生素

抗生素一般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儿常用的有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阿莫仙青霉素、V钾片等,这类药给患儿初次使用时应注意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慎用。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如欣可诺,欧意等。使用此类药也应注意过敏反应。

不适用于婴幼儿的抗菌素,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利菌沙、严迪等。这类药不适于用于婴幼儿,其它如磺胺类(如复方新透明)、氨基糖甙(如庆大霉素),不适用于小儿。若有必要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慎用。

使用抗菌素时应注意事项:

有的父母当小儿患病,尤其是发热的,心急如焚,恨不得一下治好,往往是频繁更换抗菌素。甚至早晨服一种,中午又换另一种结果是哪种抗菌素也达不到抗菌作用。一般情况下抗菌素应使用3天,如无效再更换另一种频繁更换抗菌素,不但起不到有效杀菌作用,还容易产生耐药性。

服用任何一种抗菌素,都应在饭店,尽量不空腹服用。

一些酶类制剂应与抗菌素间隔一段时间如乳酶生、乳酸菌素片、整肠生、丽珠肠乐等应与抗菌素间隔至少2小时。纯中药制剂一般空腹服用,与抗菌素间隔1-2小时。

不要长期作用抗菌素。有的父母带小儿看病,医生开据处方。小儿病程迁址。如咳嗽,父母就自行给小儿服用医生曾开据的处方药。有的服用长达半月,甚至一个月。长期服用抗菌素会造成菌群失调,白细胞下降等后果。

退热药

发热是一种防御机制,但高热可损害机体和引起并发症,如小儿高热惊厥。所以,小儿发热须积极处理,除了用物理降温外,还应使用退热药,但要知道,退热药只是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不能解除疾病原因,而且高热或持续发热不退是严重疾病的信号。因此,使用退热药的同时,还应使用治疗疾病的药物,连续3天仍不退热应看医生。

可备用的药有:扑热息痛、小儿鲁末那、小儿退热栓、百服宁、泰诺、泰诺林、小白退热口服液、柴胡饮、小儿退热口服液等。

最佳必备退热药及使用方法:

①扑热息痛适用于2岁以上小儿根据年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一般情况下,2-3岁5-100毫克,4-6岁100-150毫克,7-9岁150-200毫克,10-12岁200-250毫克。12岁以上,250-500毫克,轻度发热38℃以下,选择较小剂量,中度发热38℃-39℃,选择中间剂量,高热39℃以上选择大剂量。扑热息痛规格有两种,500毫克/片、300毫克/片。

②小儿鲁末那:尤其适用于婴幼儿。除有退热作用外,还有止惊作用。可预防小儿高热惊厥,价格便宜,疗效好。一般情况下,半岁前半片,以后每岁1片。即3岁小儿可服3片,可根据发热程度加减剂量。

③小儿退热栓:当小儿高热,使用退热栓,有很好的退热效果,使用退热栓时,要注意放置方法。把外包装去掉,小儿取侧卧位,暴露肛门,缓缓推入退热栓直至全部进入肛门。

其它备选商品药还有:日夜百服宁、泰诺、泰诺林、康利诺等。可按照说明书使用。

使用退热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退热药,顾名思义,发热才需服用。有的父母怕小儿发热,在小儿不发热时也给服用退热病,以便预防发热。这是不对的。当小儿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小儿出汗过多,丢失过多电解质,造成低体温,失盐失水出现虚脱,甚至休克。

小儿发热不同于成人,不要忘记物理降温,尤其是婴幼儿,物理降温速度快,副作用少,优于药物降温。

小儿汗腺不发达,不易“发汗”切莫给小儿多穿多盖“捂汗”,这样不但不能降温反而使小儿体温聚升,甚至造成高热惊厥。

服用退热药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4-6小时。当体温降至已常或较前下降后,也应4小时后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小儿发热,不要等到小儿再次出现高热时方服用退热药,以免出现高热惊厥。

服用退热药时,药物剂量可灵活掌握,中度发热按说明书推荐剂量,高热或超高热时可适当增加剂量,中度认下发热可减少剂量。

小儿发热一定要频饮水,稍增加食盐摄入量,饮料不能代替白水。

止咳、祛痰、平喘

止咳药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的呼吸道反射,可将异物(痰液等)从气管、及气管中排出,使呼吸道通畅,因此,轻度咳嗽一般不需用药,但咳嗽过频过重,则应及时治疗,减轻患儿痛苦。对于顽固的咳嗽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咳药代表药有:咳必清、咳快好、美沙芬等。

祛痰药:

痰是呼吸道粘膜的分泌物,可因炎症增加阻塞呼吸道引起咳嗽,祛痰药可衡释粘液,促使呼吸道中的液体流出。

祛痰药一般副作用较多,较少给小儿使用。

平喘药:

哮喘、喘息是小儿易出现的症状,代表药有氯喘、喘定、舒喘灵、嗽必妥等。此类药不推荐给儿童使用。

以上镇咳、祛痰、平喘药既然不宜用于儿童,为什么在小儿常备药中提起呢?主要是提醒父母,止咳、祛痰、平喘药要尽量避免使用。

那么小儿咳嗽、喘用什么药好呢?医生推荐使用中成药或一些复方制剂,即便其中含有上述几类药物成分,量也较小。厂家在制作过程中也考虑到了,小儿服用小儿类止咳祛痰平喘药比较安全。

常用的有:小儿咳喘灵冲剂、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儿童清肺口服液,小儿黄龙咳喘冲剂、小白止咳糖浆、密炼川贝糖浆、蛇胆川贝液等。

服用止咳、祛痰、平喘药时注意:

此类药大都是对症药,治标不治本,应治疗疾病本身,如肺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若没有其它病症,可单独使用。若效果不好,应及时看医生。

有的父母见小儿咳喘较重,心情急切,不按说明书服用,过量,超大剂量使用,这是不对的,药物都有其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不应过量服用。

止泻药

腹泻是小儿常见疾病,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多种,当服用止泻药时,应注意病因治疗。

可备用的腹泻药:思密达、鞣酸蛋白、参岭白术散、小儿泻速停等。

细菌性腹泻应使用抗菌素。

病毒性腹泻可使用抗病毒药。

生理性腹泻应注意饮食状况。

服用止泻药时应注意:

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因脱水,中毒等而危及患儿生命。所以,不能忽视小儿腹泻,特别是急性水性便中毒痢疾,长期迁延腹泻。应及时看医生。注意补充水、电解质,不提倡饥饿疗法治小儿腹泻,以免造成小儿营养不良。

小儿腹泻病的饮食治疗和护理有时比药物还重要,要加强综合治疗。

不要忽视口服补液盐的作用。小儿腹泻丢失大量水、电解质,口服补液盐可补充之。

如没有确切的感染证据,不要滥用抗菌素,以免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加重腹泻。严重者导致霉菌性肠炎。

不要来用肌注药物的途径来治疗小儿肠炎。

如果小儿无呕吐,能顺利喂给口服补液盐,病情较轻,无明显脱水,尽量口服补液,以免因群脉剂补液给小儿带来痛苦和不便。

儿童疫苗接种小管家

目前,一部分家长认为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已几乎绝迹,无需接种。这是错误的认识!其他家长也对儿童疫苗接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本文就总结一些常见的误区,希望能引起家长的注意。

误区一:某些传染性疾病已几乎绝迹,宝宝无需接种疫苗

由于免疫接种的实施,多数疾病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发生率可能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但并不意味着传染那些疾病的细菌和病毒已绝迹,他们很可能通过游客而被带到当地,从而传给当地居民,因此国家规定的计划内疫苗,父母应该积极配合为宝宝接种,这样其实也间接保护了那些不能按种疫苗或对疫苗没反应的人群。

误区二:接种过疫苗就100%不会生病

为了使疫苗安全,生产疫苗所使用的病毒或细菌都被灭活或减毒,没有一种疫苗的保护率是100%,大多数常规使用的疫苗保护率在85%一95%左右。由于个体差异,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免疫成功。

误区三:打疫苗有不良作用,影响身体健康

疫苗的研发与药品一样,投资巨大、研发周期长(平均为7—10年)、上市审批严格;由于疫苗的使用对承为正常健康人群,要求比药品的制造技术复杂,生产周期更长,安全性要求更高。按种疫苗要求在医生专业指导之下,正确掌握禁患忌证,安全性是有保证的。事实上大多数疫苗的不良反应,如接种部位酸痛、轻微发热等,是短暂而且是临时的。

误区四:母乳喂养的儿童无需接受预防接种

母乳喂养呵以提高宝宝抵抗力,并不像疫苗那样可以预防传染病,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少患感冒,但母乳并不能预防像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白喉等严重的疾病;有些父母认为小孩打了疫苗还会染病,疫苗效果不佳,其实不然,打了疫苗的小孩还会患病是与小孩本身的体质有关。一般来说,接种疫苗获得免疫率为85%以上,不接种疫苗获得免疫翠就为零了。

误区五:预防接种是医学界公认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为安全、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

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家长在计划免疫的基础上自费选择更多种类的疫苗,如水痘疫苗、甲肝疫苗、流感疫苗等,多接种,多保护。下面为大家介绍计划内疫苗和计划外疫苗接种的时间及相关知识,希望为宝宝下一份全面的“免疫”保单。

计划内疫苗的具体时间表

出生24小时:内乙肝疫苗(第一次)卡介苗

1个月宝宝:乙肝疫苗(第二次)

2个月宝宝:小儿麻痹疫苗(第一次)

3个月宝宝:小儿麻痹疫苗(第二次)、百白破疫苗(第一次)

4个月宝宝:小儿麻痹疫苗(第三次)、百白破疫苗(第二次)

5个月宝宝:百白破疫苗(第三次)

6个月宝宝:乙肝疫苗(第三次)、流脑疫苗(第一次,6~18个月龄,间隔3个月)

8个月宝宝:麻疹疫苗(初种)、乙脑疫苗(初种)

9个月宝宝:流脑疫苗(第二次)流脑疫苗

1.5-2周岁宝宝:甲肝疫苗、乙脑疫苗(加强)、百白破疫苗(加强)、小儿麻痹疫苗(部分加强)

4周岁宝宝:小儿麻痹疫苗(加强)

7周岁宝宝:麻疹疫苗(加强)白破二联疫苗(加强)

12周岁宝宝卡介苗(农村、加强)

计划外疫苗接种表

流感疫苗:对7个月以上、患有哮喘、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炎、糖尿病等抵抗疾病能力差的宝宝,一旦流感流行,容易患病并诱发旧病发作或加重,家长应考虑接种。

肺炎疫苗:肺炎是由多种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单靠某种疫苗预防效果有限,一般健康的宝宝不主张选用。但体弱多病的宝宝,应该考虑选用。

B型流感嗜血杆菌混合疫苗(HIB疫苗):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将HIB疫苗列入常规计划免疫。5岁以下宝宝容易感染B型流感嗜血杆菌。它不仅会引起小儿肺炎,还会引起小儿脑膜炎、败血症、脊髓炎、中耳炎、心包炎等严重疾病,是引起宝宝严重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轮状病毒疫苗:轮状病毒是3个月~2岁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接种轮状病毒疫苗能避免宝宝严重腹泻。

狂犬病疫苗:病后的死亡率几乎100%,还未有一种有效的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凡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注射狂犬疫苗。若被严重咬伤,如伤口在头面部、全身多部位咬伤、深度咬伤等,应联合用抗狂犬病毒血清。

水痘疫苗:如果宝宝抵抗力差应该选用;对于身体好的宝宝可用可不用,不用的理由是水痘是良性自限性“传染病”,列入传染病管理范围。即使宝宝患了水痘,产生的并发症也很少。

甲型肝炎疫苗:甲型肝炎又称急性传染性肝炎,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染。流行范围较广。凡1岁以上未患过甲型肝炎但与甲型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以及其他易感人群都应该接种甲肝疫苗。

在注射疫苗时应注意:

1、要在孩子身体状况好的时候进行

2、接种前要先测体温,若有发烧要推迟接种、未完全恢复健康前暂缓注射,但应在病好后及时补接种。

3、接种后,当天不要洗澡,也不能让孩子太疲劳。

4、属过敏体质者,应向医生反应

5、极个别孩子可能会高烧,可请医生看看,给予对证治疗

以下情况是不能在期间注射疫苗:

1、如孩子正在发烧,患有急性传染病、哮喘、风疹、湿疹等疾病或有心脏病、肾炎及肝炎等疾病时,暂时不要打预防针。

2、孩子腹泻时不要吃小儿麻痹糖丸,等病好后两周才能补吃。

3、有“羊癫疯”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的儿童不要进行预防接种。

总结:儿童没有顽强的抵抗力,接种疫苗是儿童预防疾病的良好选择,接种疫苗也要选对时期,不同疫苗的接种注意事项不同,赶紧来学习下吧。儿童疾病肺处方药的用药须知要牢记哦。(文章原载于《健康向导》,刊号:2012第1期,作者:牛鸿、翟如芳,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儿童接种疫苗过敏该如何急救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注射疫苗是增强小儿免疫力,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然而部分儿童在注射疫苗后会出现过敏反应,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儿童接种疫苗过敏该如何急救

绝大部份的预防注射都不会在注射部位有局部的反应。少数的儿童在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肿及发热的现象,其可能原因如下:

体质过敏:对注射的疫苗本身或其中的添加物内含有成份不适应,所以局部有反应,通常大约在注射后的一天之内即会有红肿及发热的现象,然后约在两三天左右消退。细菌性发炎:有时因针头或皮肤消毒不完全,或是疫苗本身储存过程被细菌污染,从而会在注射的部位引起发炎现象,甚至变成脓疱。

正常的较强烈反应:通常于注射后如果加以过度的搓揉,则药剂在皮肤下或肌肉内会扩散开,疫苗接触面增加而造成强烈的局部反应。有研究指出此种情况或可使体内对此种疫苗的免疫力更加强了,所以应是有益的。

接受卡介苗接种,约三至四周后,会在接种的部位发出一个小脓泡,此为正常现象,数周之后会自然消失。有时同侧的腋窝下,也会出现有淋巴腺肿大的现象,此时不须特别去理会它。

处置:如果是细菌发炎性的会比较麻烦,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最好先抱去请教儿科医师仔细的检查鉴定一下。

经医生检查同意后,可局部的热敷或覆盖纱布以减轻症状。

切忌敷用不明的中药或草药。

从以上介绍我们知道引起小儿注射疫苗后过敏的原因很多,遇到过敏反应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家长们在拿不准的时还是可以及时就医检查。

信大家看完之后对于皮肤过敏的分类都有一定了解了吧。可以看出,皮肤过敏可以分为四种过敏类型,其中,每种类型的症状也是各不相同的。大家在生活中如果患有皮肤过敏的话一定要及时区分自己的类型哦。想要了更多的疾病急救知识请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儿童及时接种流脑疫苗谨防侵袭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各年龄均可发病。婴幼儿由于疫苗的保护,近年发病集中在成人和大年龄组儿童,其实儿童及时接种流脑疫苗谨防侵袭

临床表现为发烧、头痛、呕吐,常伴皮肤黏膜出血点。重者危及生命。以冬、春季发病较多,一般11月后发病率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在人流集中的车站、码头、机场和拥挤的公共场所要加强防范意识,积极主动的做好流脑的预防,尽量不要在人群拥挤的场合久留,也可以采取带口罩等主动预防措施。

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脑膜炎双球菌有A、B、C、Y、W135等十三种血清型。95%以上的病例是由A、B、C、W135和Y血清群引起。随着春节的临近,大批的务工人员和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将返乡,加上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在人群密集、拥挤的环境中很容易造成脑膜炎双球菌的传播。

流脑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的症状差不多,相同之处:都有发热、头痛、咽痛、流鼻涕、咳嗽等症状。不同之处:通常流脑初期症状为发烧、头痛、流鼻涕、浑身乏力等,持续时间非常短,在经过几个小时或1~2天后,患者皮肤和口腔粘膜、眼结膜开始有出血点等败血症表现。出血点小如针尖,大则成片状出血斑。病情严重时,会有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怕光、狂躁,甚至出现昏迷。而暴发性流脑病情发展更快,患者常在24小时内发生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血压下降,重者危及生命。流脑的初期症状很像感冒,因此,往往不被人所重视,常有人视流脑为感冒,延误了治疗。所以当有以上症状时应积极到医院诊治。

预防流脑的有效武器是流脑疫苗。流脑疫苗分为A群、A+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分别产生A群、C群的免疫保护。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及时接种流脑疫苗谨防侵袭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国产疫苗是完全可以满足我国儿童接种的需求的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现代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工具,疫苗的出现和使用为人类健康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化妆品监管司司长李国庆介绍,目前,我国已构成了一整套从疫苗研制、生产到流通、使用的安全和质量保障体系,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国产疫苗的质量安全,所以说国产疫苗是完全可以满足我国儿童接种需求的。

疫苗供应保障“无忧”

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疫苗研发、生产、使用和监管体系,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靠自己力量解决全部计划免疫需求的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共有40家疫苗生产企业,可生产60种疫苗,有效预防34种传染病。国内疫苗生产企业总产能达到每年10亿剂次,国产疫苗占实际接种量的95%以上,完全能够满足预防接种的需求,为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消灭了天花,较全球根除天花早了十多年。2000年,中国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2006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降至0.96%。2012年,我国实现了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全国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发病率较1978年下降99%以上,连续7年无白喉病例报告。

疫苗安全质量监管“无缝”

从疫苗产品的注册管理、监督检查、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到疫苗批签发、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再到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我国建立了一系列制度,确保疫苗安全质量“无缝”监管。

我国要求,包括疫苗在内的无菌药品必须达到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新修订药品GMP充分参照了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等国际先进标准,对无菌药品生产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强调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强调药品生产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我国疫苗获国际认可“无碍”

我国疫苗生产水平和监管能力,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同。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主任申英秀表示,“中国有完整的疫苗生产、使用和监管能力。”

2011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经评估验证,中国疫苗监管系统符合国际标准。2013年10月9日,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疫苗预认证,首次进入国际采购目录。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产疫苗是完全可以满足我国儿童接种的需求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重要的环节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而且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重要环节

1、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时间越早越好,超过24小时再打,预防效果就会明显降低。所以现在各大医院都是在新生儿一出生立即就接种一针乙肝疫苗。如果是乙肝孕妇生的小孩,需要在出生时先打一针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过2小时后再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的部位必须分开)。有的地方虽然也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但是接种时机不当,出生过后好长时间才想起打疫苗,这样预防效果就大打折扣。

2、第一针最关键,选择的品种和剂量非常重要。乙肝产妇接种的乙肝疫苗和剂量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微克或中国仓鼠卵母细胞乙肝疫苗20微克。正常产妇所生小孩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微克或中国仓鼠卵母细胞乙肝疫苗10微克。第一针成功接种后大约80%的小孩在一月后就产生了表面抗体,接下来再加强2针(1月和6月时),大约97%的小孩都会产生表面抗体。

3、我国现有的乙肝患者,多数为母婴或父婴垂直传播感染而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可以成功阻断这种代代相传的恶果,也只有通过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阻断乙肝传播。解放军302医院医学博士刘士敬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重要的环节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有多重要?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是由乙肝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部分病例最后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乙肝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那么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有多重要

我国是乙型肝炎流行高发区,乙型肝炎感染率高达60%,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也很高,这是因为人们对乙型肝炎病毒缺乏免疫力,病毒又可以经过各种传播途径进入人体,使人感染乙型肝炎,特别是母婴传播,成为我国流行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一种传播方式。我国每年有近1/10的新生儿呈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即所谓澳抗阳性的母亲所生,这些新生儿如不进行免疫接种,在母亲围产期都将会成为被感染者。其中还有一部分可能为病毒携带者,病毒携带者中有一部分新生儿还会发展成乙型肝炎,其他的新生儿也处在被感染的危险中。

为了有效地控制乙型肝炎的流行,我国制定了控制和消灭乙型肝炎的策略,即保护重点人群,新生儿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为此,我国已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正式纳入计划免疫程序并逐步推行。我国目前使用的乙型肝炎疫苗是国产血源性疫苗。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需免疫3针。第1针注射高效乙肝疫苗30微克/支。第2、3针注射普通效价乙肝疫苗10微克/支。注射第1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2针在出生后1个月时接种;第3针在出生后6个月时接种。

所以从孩子刚出生那一刻开始,家长就不要忽略了给孩子注射乙肝疫苗,千万不要因为一两次偶然的事件,而耽误了孩子的乙肝疫苗正常注射哟。有关宝宝乙肝疫苗怎么打等常识小编继续持续更新,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常识请持续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