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是悬挂在空中的吗汇集20篇

浏览

4203

文章

1000

为什么要以地球标准去寻找地外生命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 谢 顿

在如今系外行星的搜索中,我们经常用地球标准寻找外星生命,总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外星生命可以是多种多样,你以地球标准去找,那么就是太片面了。真的是这样吗?有的文章就持这样一个观点,并且认为宇宙中还有所谓的金属体生命,这是个不折不扣的谣言。

谣言:按照小编的观点来看,假如这项研究成立,那么大家可能在未来世界中看到“变形金刚”,对,就是动漫电影中所讲述的那个变形金刚。其实,如今许多科学家们表示,人类不应该以理解地球生命的方式去理解外星生命体,它们或许以一种人类根本想不到的方式存在,例如我们刚刚谈到的“金属”生命体。

辟谣:这不是阴谋论,而是在概念上模糊了天体生物学家对生命的定义,事实上所谓的金属体生命被认为会是硅基生命的一种,这种生命属于猜想型存在,由天体物理学家在1891年提出,算是非常古老的理论。以硅为基础的生命形式对于一些化学家而言可能存在,在1893年英国的科学促进会上,科学家指出硅基生命可以在高温下生存,但是真的是这样吗?笔者认为硅的化学性质比碳还要差,而且还有一点直接枪毙了硅基生命的世界。

如果硅基生命需要气态二氧化硅进行呼吸,那么这颗星球上的温度至少要2000摄氏度以上。什么金属可以在2000摄氏度以上的高度处于固态?高温限制了这种生命向智慧型进行演化。

外星生命的多样性可能也受到许多科学家的关注,笔者也反对这个观点,就像当前地球生物圈多样性一样,地外生命当然也有权力这么做。原文观点认为寻找外星生命不能以地球标准,这就与当前天体生物学方向相违背。正是可能存在地外生命多样性的特点,我们才必须以地球生命为模板去寻找地外生命,这样做才是最简单的途径。

我们无法理解可能在数千度环境中呼吸的感觉,将注意力放在本来就不确定的生命形式上,当然就增加了对地外生命发现的难度。第一,我们不确定硅基生命是否存在,或者说极端环境下生命是否存在;第二,我们也不确定在非类地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双重不确定的结果就会导致我们对地外生命的寻找变成大海捞针。

而根据地球模式去寻找地外生命,我们有明确的方向,就是锁定在类地行星、光谱信号中有液态水、大气层、氧气。目标明确,逻辑清晰,只要找到这样的行星,发现生命的概率是最大的。为什么说逻辑清晰,因为地球就是这么诞生生命的,而且我们也仅仅知道这样的模式可以诞生生命,这已经足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火山的存在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的火山总的来说还是很多的,不论是海底还是陆地,到处都有火山的痕迹,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火山的存在呢?下面就来讲讲相关的知识。

火山是一个地质概念,是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穹状喷出物围绕着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

火山的形成是地表下面,越深的地方,温度就越高,大约在20英里深处,温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岩石熔化时,就会膨胀而需要更多更大的空间。这种被高温熔化的物质便会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缝上升。当熔岩槽里的压力大于它上面的岩石的压力时,便向外爆发而形成一座火山。

火山喷出的不一定都是‘’火‘’,在土卫二(恩克拉多斯星)和海卫一(崔顿星)的火山喷的都是水冰,温度极低,想想都觉得冷。其实,在地球之初,就是一个岩浆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外面的外壳率先冷却凝固,形成了最开始的地壳,因为很薄,所以动不动就破裂,下面流动的液态熔岩就溢出来了,凝固后凸在地面上,即火山。

其实不仅地球有火山,其它很多岩石星球也有火山(如金星、火星、木卫一等),其中木卫一(艾奥星)是全太阳系火山最多、火山最活跃的天体(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火山活动,岩浆甚至能喷到太空中),与之相比,地球的火山算是安静的了。

今天小编对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火山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火山为什么会爆发等相关的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上更多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地球无氧时代是什么时候?地球无氧情况下出现的生物是怎么生存的?

全文共 211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生命,这也许是宇宙当中的一个奇迹。如今940亿光年的宇宙当中,科学家仍然是没有发现地外任何星球上存在着生命的迹象。根据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一颗星球想要孕育生命,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具有能够屏蔽宇宙辐射的大气层、能够支持新陈代谢的水和氧气、以及长时间保持这些条件的稳定环境。即便如此,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也不等于生命的出现,只有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一些复杂的分子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生命。

另一方面,一旦生命形成,它们似乎又能够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调整能力。随着气候的变化,它们也会发展出不同的形式以延续自己的种族,这令人非常惊讶。

虽然地球已经提供了相对十分宜居和稳定的环境,但它还是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气候剧变,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差不多40亿年的历史上,生物从来没有因为这些剧变而彻底灭亡,它们始终能够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复兴,这也是它们适应能力的一个铁证。

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现在的差不多5.4亿年的时间里,地球经历过至少5次恐怖的环境剧变,带来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足够恐怖,但是和早期的地球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在最早期的地球,甚至连我们呼吸所必需的氧气都没有。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最远古祖先正是在这个时期中一路走来,才繁衍出了今天这样繁华的地球生态圈。

对于这个现象,科学家们一直非常好奇:如今我们在寻找地外生命的时候,都会把氧气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那么早期地球的生物们又是如何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很长的时间,直到最近,他们似乎终于找到了答案。在太平洋的东海岸,有一处世界闻名的沙漠,那就是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这里不仅有惊人的美景,还有着许多科研的机会。科学家不仅在这里建立了大量的天文望远镜,探寻宇宙最深处的秘密,也在这里找到了解答地球生命之谜的钥匙。

在这片沙漠中,有一个名叫Laguna LaBrava的地方,这里有一个永远都没有氧气的低盐湖泊,我们所说的“钥匙”,就隐藏在这个湖泊里。尽管完全没有氧气,但这里依然有生命存在。这是一种微生物,呈紫色,它不仅不需要氧气就能生存,甚至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多年以来,有一群科学家一直在这里对它进行研究,试图解开困扰人类多年的秘密。

来自康涅狄格大学的地球科学家PieterVisscher说:“我从事微生物垫的研究已经有差不多35年的时间了,这个系统是我目前所知地球上唯一能完全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正常运行的微生物垫。”

微生物垫这个结构,在地球上已经存在至少35亿年的时间了。它们是细菌和很多古生菌的一种膜结构,用于将细胞内的物质和外界环境隔离开来,对于这些微生物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在它存在的前10亿年时间里,地球上都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它们运行。那么,当初那些远古微生物到底是怎样来这样极端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呢?

长期以来,科学家都认为:在没有氧气的时代,早期生物可能会把铁或者是氢、硫当作替代品来完成必需的生理过程。但是,近些年来,在加利福尼亚的瑟尔斯湖和莫诺湖这两种含盐度超高的湖泊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极端的生物,它们竟然可以靠砷来进行新陈代谢。

这个发现非常惊人,因为砷对于现在很多生物来说都是剧毒的。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含砷化合物就是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砒霜。因此,在刚刚取得这个发现的时候,科学家们表示出了极大的震惊。

但随后,又有其他的发现也成为了这次研究成果的证据。

在西澳大利亚的TumbianaFormation,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叠层石。所谓的叠层石,指的是来自于25-28亿年前的化石,来自于当时海洋中的一些矿物甚至是微生物的沉淀。通过对这些叠层石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了当时可能存在的一种非常神奇的过程:远古微生物捕获光和砷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不适用于铁或者硫的。

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就在去年,科学家在太平洋发现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即使是在今天的地球环境下,它们依然保持着通过砷来完成体内能量转化的机制。

而这一次在Laguna LaBrava发现的紫色微生物,同样是通过砷来进行能量转化。它们可以将亚砷酸盐进行氧化,合成砷酸盐。而且,对这种生物基因组的研究表明,它们似乎不仅可以在体内进行砷的转化,也可以转换硫的形式。兼具这两种转化形式的生物,对于早期地球的环境来说,将会具备相当强的生命力。

目前来说,虽然相关研究已经足够乐观,但科学家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证明砷的形式转换是来自于生物体内的机制。

如果这些猜想最终都被证实,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次发现的生物的确是在“呼吸”砷,它也将成为人类所发现的第一个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能够持续生存下去的生物,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寒武纪之前地球的模样。

这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答案,因为这将会扩大我们已知的生命形式,并且意味着虽然很多地球以外的天体并没有那么多氧气,却仍然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我们或许会首先在火星上验证这个猜想,因为火星上确实几乎没有氧气。虽然火星表面的铁数不胜数,那里如果有生命的话更有可能是通过铁来进行能量转化,但砷也是另外的一个选择和可能。

就像谚语中所说的那样:“彼之蜜糖,吾之毒药”,那些看似恶劣的星球,没准正是其他生命形式生存的天堂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红地球粉底液适合什么肤质 红地球粉底液有几个色号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在网上是被人吹爆的一款粉底液,这个粉底液的持久度还是比较好的,那么红地球粉底液适合什么肤质呢,红地球粉底液有几个色号。

红地球粉底液适合什么肤质

红地球粉底液非常适合干性皮肤使用,同实也很适合痘痘肌,不会出现闷痘的情况,这款粉底液比较推荐干性皮肤和混合型皮肤使用,不是很建议有屁使用,因为红地球没有什么控油效果。

红地球粉底液有几个色号

红地球粉底液只有两个色号,选择空间比较小,但是不容易出错,入手粉底液和其他底妆的时候,色号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

红地球粉底液有哪两个色号

红地球粉底液f400号色是象牙白,这个色号适合自然白皙的女生使用,f401适合皮肤不够白的黄皮女生使用,而且这个色号非常的自然。

红地球粉底液是哪个国家的

红地球彩妆是澳洲的一个比较小众的护肤品牌,产品大多数都是使用比较天然的材料制作的,色彩也是非常丰富的,能够选择的款式比较多,是比较受欢迎的一个品牌。但是这个粉底液是在日本生产的哦,所以算是日本进口,但是品牌是澳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人类只是一个程序吗?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已经独霸地球很多年了,但是相比于地球所存在的时间,人类知识占据着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时间。而且人类知道现在还对地球上的生存环境不太适应,所以就有很多专家开始脑洞大开的假设了,认为整个宇宙其实就是一个骗局。人类其实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地球人,只是外星人进行了星球繁衍模拟试验罢了。

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

前文我们说了人类世界其实是个程序,其实跟那个有点相像,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可能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据,而人类却自己不知道,想想这个大胆的推测就令人不寒而栗,自己的生与死和世界的摧毁和毁灭,全看做这个模拟实验人的心情。

地球上人类现在的文明仅仅只有5000年,相比起地球诞生生命发展到千姿百态,人类的诞生真的是非常的短暂。虽然学者对于人类的起源,普遍都比较认同,古代人猿进化而来的。但却从来没有找到一个众人皆服的说法。

于是关于人类的起源,自然就到了争议之中。甚至有人提出了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而是外星球人的囚犯。以前被关在监狱之中,后来外星人发现地球,于是就把这里当做了流放犯人的地方。

神话传说中的蛛丝马迹

其实在各国的创世神话中,都有一个无比牛叉的全能神。这位就是外星人的监狱长,他通过种种高新科技,管理这些穷凶极恶的凶徒,他(她)作为地球上最高的统治者,许多人给了他无数的称号,但是十年过去了。母星的换班人还没有来,并且向母星发信息也没有收到回复。

一段时间后,于是监狱长决定带领自己的队伍,回到母星查看发生了什么,走之前把所有的升空设备都带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于是在地球上大字不识的外星囚犯,在长久得不到物资支持的情况下,只能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正是这些囚犯成为了人类的祖先。

在古代历史上,总有些匪夷所思的传闻。看起来他们掌握了大神通,其实都是运用高科技帮人类度过了劫难罢了。比如说诺亚方舟就是外星人留下来的海洋游艇、女娲补天用到了全球天气系统等,这些都可以推断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

人类不属于地球的证据

人类作为地球上面混的最好的一种生物,在地球环境中却会表现出惊人的不适性。被眼光暴晒一天会生病,更奇怪的是人类婴儿的头颅非常大,对於女性分娩造成很大的困难,容易导致母亲和婴儿死亡。然而地球上其它本土生物,却没有这种现象。

而且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是从猿人进化而来的。但是两人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比如说人类身上,一没有大面积毛发,二没有较厚的脂肪。提倡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把这么重要的皮毛和脂肪给进化没了呢?

经过前面的种种推到,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而且在其他星球生活过的一群人,然后被外星人审判流放地球。地球在当时宇宙是一个著名的监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为什么说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的一种宝贵资源?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热带雨林是分布最广、动植物种类最多的森林。它们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热带雨林是分布最广、动植物种类最多的森林。它们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中非、南美北部和欧洲部分地区。在20世纪中叶之前,人类活动几乎没有涉及到它。那时,地球上的沙漠面积比现在小得多,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比现在多得多,自然灾害也少得多。在以前的进化史中,一种植物大约花了1000年才灭绝。但是到了1980年,它已经达到了每天一株植物灭绝的程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植物物种消失得更快,达到每小时一种。在已知的250,000多种开花植物中,2/3生长在热带地区,其中25,000种濒临灭绝。

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再次警告人们,从1993年到1998年的五年中,东南亚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面积减少了3.5%。

今天,全球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被化学物质砍伐、烧毁或破坏。如果热带雨林的破坏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025年,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25%的鸟类和植物将濒临灭绝,这是自然物种灭绝速度的10,000倍。

热带雨林在调节全球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森林消失,沙漠将急剧扩大。大西洋沿岸的热带雨林只剩下2%,而邻近的秘鲁沙漠已经扩大。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一直向南推进。干旱威胁着西非的沙漠草原,这也是由当地热带雨林的消失引起的。如今,地球上频繁的洪水、严重的干旱、变暖的气候和严重的沙漠化都与热带雨林面积的缩小有关。

热带雨林是一个天然基因库。根据专家调查,仅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就发现了10,000种植物。如果森林继续遭到破坏,这些植物中的大部分将在人们找到并使用它们之前消失。植物不仅是我们所有食物和一半药物的来源,也是净化空气和制造氧气的天然“氧吧”。

热带雨林对人类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它的确是地球的宝贵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地球上每年至少有几次日食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日食,又叫做日蚀,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此时就发生日食现象。

理论上每年最多发生4次日食,最少2次。但事实上,一年当中有可能发生5次日食。例如:1935年是很罕见的,出现了5次日食,据推测,在将来的2160年也是如此,1917年和1982年就曾发生过四次日食。这是由于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黄道和白道的交点会不断地沿着黄道从东向西移动,每年约移动20度,这个方向与太阳沿黄道运行的方向相反,因此太阳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交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这个间隔叫“食年”)比一年(365。2422天)要短,只有346。62天,要约少19天。这样就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年365。2422天之内,包含了两个完整的食季和一个不完整的食季。比方说第一个食季开始1月初,那么经过346。62天一个食年之后,第三个食季就会在同一年的12月中旬开始,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发生五次日食;另一种情况是一年365。2422天之内,包含了两个不完整的食季,一个在年头,一个在年尾,以及一个完整的食季,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发生四次日食。

今天小编对地球上每年至少有几次日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怎样观看日食最安全等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未来,小型动物将会“称霸”地球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南安普敦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预测,适应性更强的小型鸟类和哺乳动物将在未来100年逐渐成为动物的主流,而大型动物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研究小组重点分析了15,484种陆地哺乳动物和鸟类,包括它们的身体特征、生活环境、体型和食物链,并比较了列为濒危物种的动物数据。

该报告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该小组的评估显示,在未来100年里,哺乳动物的平均体重将下降25%。一般来说,体型更小、更能生育、主要捕食昆虫并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的动物将成为主流,如啮齿动物和鸣禽。然而,那些适应性差的大型动物可能会灭绝,包括草雕和黑犀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灭火器如何悬挂放置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灭火器的使用次数较少,因此,有很多问题就被忽略了,如灭火器的储存条件是什么?灭火器如何悬挂放置?对此,小编进行了归纳整理。

灭火器如何悬挂放置?专家给出以下5点建议:

1定位

灭火器等消防器材设备,找一个固定的放置场所,当意外发生时,可以立刻找到灭火器。

2标示

在放置这些消防器材的地方,设立一个挑高的标志看板,来增加其能见度。

3禁区

在消防器材的前面,一定要规划出安全区,而且画上“老虎线”,提醒大家共同来遵守安全规则。

4放大的操作说明

在放置这些灭火器消防器材的墙壁上,贴上一张放大的简易操作步骤说明图,让所有人来参考。

5明示的更要日期

一定要按时更新药剂,以确保灭火器的有效性。把灭火器的下一次换药期明确地标示在灭火器上,让所有人共同来注意安全。

友情提示:关注还可以了解家庭防火小知识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回到地球后,景海鹏、陈冬为何要进行22天医学隔离?

全文共 1727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上午10: 30,神舟11号宇航员景海鹏和陈东在北京航天城宇航员公寓会见媒体,介绍神舟11号任务。这也是他们自11月18日返回地球以来首次公开露面。经过33天的太空飞行,这两个人经历了3周的医疗恢复期,目前情况良好。

这是景海鹏第三次完成神舟任务。与之前的14天隔离期相比,该隔离期更长。据海洋与解释局的记者介绍,在隔离期间,航天医学专业人员主要通过物理治疗、中药调理和逐步锻炼恢复两名宇航员的心理和生理机能指标,使他们恢复到飞行前的状态。

这种隔离会持续多久?

在“最长飞行”后,隔离期增加到22天

海洋学和解释局的记者指出,通常情况下,医疗隔离期为2周14天,但在任务结束后,两名宇航员在公开露面前进行了22天的医疗隔离。

10月17日7: 30,长征二号F姚11运载火箭搭载神舟11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两名宇航员景海鹏和陈东将开始为期33天的太空旅行,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长的太空飞行。

此前,2008年9月29日,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完成了“神七”任务,并从呼和浩特乘专机返回北京。三名宇航员返回地面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减轻了体重,特别是舱外宇航员翟志刚,他由于过度体力消耗而减轻了大部分体重。

回到北京后,三名宇航员无法立即与家人团聚。相反,他们在医疗隔离中生活了14天,并接受了一系列身体检查和康复训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表示,经过近一个月的休养,三名航天员可以恢复正常活动。

此外,2012年,完成了为期13天的9天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回到了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的公寓,并接受了为期两周的医疗隔离。

为什么隔离是必要的?

普通病毒会造成致命伤害。

据专家称,14天的隔离基于两个考虑。一方面,宇航员在太空飞行后免疫力低下,更容易感染传染病。另一方面,在太空飞行时,微生物的变化使致病性更强,所以宇航员返回地面后必须隔离。

长时间生活在空气中的宇航员回到地面时通常很虚弱。地面上的任何普通病毒都可能对它们造成致命伤害,因此必须实施严格的医学隔离。

据报道,宇航员公寓为每个返回地面的宇航员准备了一个起居室。他们可以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生活、学习和工作。他们还配备了24小时值班的医生,随时随地提供医疗监督和保险支持。一方面,它可以保护宇航员免受外来传染性细菌的入侵,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防止太空细菌影响周围的人。

在隔离期间,宇航员不能回家,但他们的家人可以探望他们。根据一般医疗隔离规定,在医疗隔离完成之前,宇航员“不能拥抱,只能握手”。

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骨质流失、肌肉萎缩、站立耐力下降等。

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历史表明,宇航员在长时间的太空飞行后可能会出现骨质流失、肌肉萎缩和站立耐力下降。

黄说,宇航员返回地面后,应该采取生理、心理和生命措施帮助他们恢复。一方面,应该进行隔离;另一方面,应该采取康复措施,如按摩游泳和其他康复训练。

此外,宇航员中心医疗监督和医疗保险研究办公室主任李永志解释说,宇航员返回后,除了在着陆点进行医疗检查外,他们还将对自己的健康做出基本判断。回到培训中心后,他们将进行更详细、更全面的体检和健康评估。

检查项目相对复杂,包括临床科室、心、肺、脑等。所有方面,尤其是在特殊条件下执行的任务对人体功能的影响,如站立耐力下降、平衡功能下降、肌肉萎缩等。,需要密切关注。

将进行哪些医疗?

接受按摩、中医调理和调理

在神九飞行期间,我们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并增加了帮助宇航员对抗失重的练习。宇航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早些时候说,身体康复分为三个阶段:医疗隔离、医疗康复和休养。

在医疗隔离期间,宇航员将适应地球环境,特别是重力环境,改善心血管系统和支持运动器官的功能,提高站立耐力,消除宇航员公寓飞行后的疲劳。除了医疗措施,宇航员还将接受按摩、中药调理等。在此期间,宇航员基本上与外界隔绝。

第二阶段是医疗休养期,大约持续20至30天。宇航员将呆在天气和空气都很好的疗养院里,在继续恢复的同时逐渐增加他们的活动。在恢复措施的前两个阶段完成后,医疗监督和健康保险部将安排宇航员进入大约三个月的恢复和休养期,以将宇航员的各种生理参数恢复到飞行前的状态。如果宇航员三个月后身体健康,他们将开始正常的日常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另一个地球?NASA今晚发布开普勒最新发现

全文共 2203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局官员今天发布了一条预期消息:美国宇航局将于今晚(7月23日)24点发布开普勒行星搜索计划的最新发现

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开普勒作为“行星猎人”的杰出记录。

开普勒任务是世界上第一个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宇宙飞船。通过观察行星的“凌日”现象,它在天鹅座和天琴座的大约10万个恒星系统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行星。1995年,人类首次发现了太阳系外的行星——围绕其他恒星运转——比如我们的太阳。这些系外行星,尤其是那些与地球大小相似的,是21年前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今天,我们已经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天文学家已经接近另一个地球,这是他们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

艺术家想象开普勒-186f,第一颗被证实大小的行星-地球186f,在一个适宜居住的区域围绕一颗遥远的恒星运行。

自2009年3月发射以来,开普勒任务致力于在“可居住区”寻找类地行星。目前,它已经发现了1000多颗类地行星和3000多颗候选行星。

什么是可居住区?

天文学中所谓的“可居住区”是指围绕恒星的一定距离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水可以以液体形式存在。由于科学家认为液态水是生命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一个行星在这个范围内,那么它被认为有更大的机会有生命,或者至少有一个生命可以存在的环境。以太阳系为例,总共有8颗行星。只有地球有宜人的温度,这使得水能以液态形式长期存在于地球表面。根本原因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既不太近也不太远,而且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也恰到好处。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围绕太阳的区域被称为“可居住区”。

让我们回顾一下人类寻找“另一个地球”的历史。

1992年,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超级地球”的存在。

2005年,科学家发现了行星“gliese 876d”。但是因为它的“太阳”——红矮星——温度低,光线弱,即使离“太阳”很近,表面温度仍然低至零下200℃。在如此低的温度下,生命几乎不可能存活。

2007年4月,科学家们认为距离地球20光年的红矮星格利泽581的卫星“格利泽581c”可能适合生命存在。

2008年6月,瑞士日内瓦天文台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五个新的“超级地球”,其中三个围绕一颗比太阳稍小的恒星旋转。

2010年9月,卡内基华盛顿研究所和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格里斯581g”可能适合生命。

2011年12月,美国宇航局宣布开普勒-22b有望成为“第二个地球”,因为它不仅表面有液态水,还能保持21℃的温度。

2014年4月,美国宇航局宣布,美国科学家首次在一个非常接近地球186度的寒冷星系中发现了一颗行星“开普勒-186度”。它可能含有液态水,适合人类居住,距离地球约500光年。

2015年3月,英国天文学家证实了“超级地球”的存在——格利泽581d,大约是地球的三倍大,是第一颗在太阳系外可居住区发现的行星。“格利泽581d”于2007年首次被发现。天文学家在2010年收到了它的信号。然而,在2014年,美国科学家将这些信号确定为由太阳黑子引起的“数据噪声”,而“格利泽581d”及其轨道红矮星“格利泽581”并不存在。然而,英国科学家用更精确的研究方法证明了格利泽581d确实存在。

Gliese 581 d

在同一个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宣布,在太阳系最大的卫星——木卫三的冰冠下有一片咸海。包括东京大学和海洋研究与发展研究所在内的研究小组分析了土星探测器获得的观测数据,发现在土卫二南极30到40公里厚的冰层下有一个大约10公里深的液体海洋。

人类有可能移民到其他星球吗?

如果我们想移民到另一个星球,我们必须克服哪些困难?

障碍一:寻找宜居行星

作为一个可以接受来自地球的移民的星球,除了水作为生命之源和万能溶剂之外,它还需要至少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是能源。最明显的能量来源是行星或卫星的恒星。以地球为例,阳光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地球上的生命用作燃料。

第二是时间。科学家认为,能够居住在行星上的恒星需要存在至少数十亿年,才能有足够的时间让生命进化。地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地球大约有46亿年历史,生命进化了至少11亿年。

此外,要成功孕育生命,行星必须有适合分子循环的外壳系统,恒星有相对稳定的辐射,行星本身有磁场保护生命免受带电粒子风暴和其他条件的影响。

障碍二:如何到达

根据航天飞机目前的速度,它将需要大约15万年才能到达距离地球4光年的行星。如果人类想移民到其他星球,他们必须制造至少和光速一样快的交通工具。据报道,美国空军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秘密研究一种“空间引擎”飞机。一旦测试成功,从地球到火星只需要3个小时,到距离地球11光年的星球需要80天。

障碍3:解决生命支持问题

目前,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已经在国际空间站种植了100多种农作物。果蝇、蜘蛛、鱼和其他动物也可以在失重状态下生长和繁殖。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应用到可居住的星球上,人类生存的问题将很容易解决。

此外,人类移民到另一个星球后能否繁衍也是一个问题。一位法国科学家发现,在失重状态下,活细胞的重要结构不能正常形成,这意味着人类在接近失重状态下不能长时间生存和繁殖。

此外,所谓的可居住性的定义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人类对生命的理解有多深?液态水真的是所有生命的先决条件吗?在可居住区外发现了液态水的证据。可居住的行星(卫星)必须位于可居住区吗?如何基于其他溶剂来定义生命的“宜居性”?可居住行星的定义合适吗?人类要回答的问题太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地球不仅在转动,还在剧烈的振动和摇摆

全文共 3458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我们脚下的地球似乎坚不可摧,大部分时间保持不变。但这只是由我们有限的感知造成的幻觉。

每23小时56分4秒,地球绕其轴旋转一周。它也围绕太阳旋转。与此同时,太阳系也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银河系怎么样?它还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围绕着宇宙中一个被称为“大吸引子”的区域旋转。

即使我们把这些放在一边,地球本身也极其不稳定。在我们脚下,大块大块的岩石相互挤压,形成了山谷和山脉。或者被“分割”成河流和海洋。地球表面不断变化和振动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必担心。但是随着我们对这些现象理解的加深,我们也对地球内部的运作有了更好的理解。这些信息对航天器的跟踪和着陆也有很大的价值。这篇文章列举了地球持续摇晃的7个原因。

地球仪是一个完美的球体,所以它可以沿着固定的轴平滑地旋转。但是,地球不是球形的,质量分布不均匀,旋转时容易晃动,地轴、南极和北极也会不断移动。此外,因为地球的旋转轴与质量分布的中心轴不一致,所以地球在旋转时会不断地摇晃。牛顿早就预言了这种现象的存在。更准确地说,地球也包含几种不同的振动模式。

最有影响的是“钱德勒摆动”,最初是由美国天文学家塞思·钱德勒在1891年发现的。在它的作用下,地球两极的位移大约为9米,大约每14个月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

20世纪,科学家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各种解释,包括大陆蓄水量的变化、大气压力的变化、地震以及地核和地幔交界处的各种反应。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地球物理学家理查德·理查德·格罗斯在2000年解开了这个谜团。从1985年到1995年,他用最新的天气和海洋模型来监测钱德勒摆动。格罗斯的计算表明,钱德勒摆动的三分之二是由海底压力的变化引起的,而剩余的三分之一与大气压力的变化有关。“这两个原因的相对重要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格罗斯指出,“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大气压力和海底压力的变化引起的。”

季节是影响地球摆动的第二个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们会导致降雨量、降雪量和湿度的变化。

季节也会影响地球的摆动。

自1899年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利用恒星的相对位置来确定南极和北极的确切位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卫星也成为了一种判断工具。然而,即使钱德勒摆动和季节影响被消除,地球旋转轴的北极和南极仍将相对于地壳保持摆动。

在今年4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苏伦德拉·阿迪卡里和埃里克·伊文斯发现了地球抖动的两个主要原因。

在2000年之前,地球的旋转轴向加拿大一侧倾斜,并且每年移动几英寸。但在那之后,旋转轴开始逐渐向后移动,并逐渐转移到不列颠群岛的另一边。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快速融化。

阿迪卡里和艾文斯研究了这一观点。他们将北极和南极的全球定位系统位置数据与负责探测地球质量变化的GRACE卫星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融化只能解释这一现象的三分之二。他们认为其余的是由于大陆,尤其是亚洲和欧洲的水储量减少。

里海的水量已经大大减少

这个地区的蓄水层正在干涸,并遭受干旱。但是研究人员最初认为水量太小,不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然而,他们后来考虑了该地区的位置。“根据旋转物体的基本物理定律,两极对纬度45度附近的变化非常敏感。”阿迪卡里指出。这是欧亚大陆流失大量水的地方。该研究还发现,该大陆的水储备也可能解释地球自转的另一种摇摆模式。

地球的旋转轴每6到14年变化一次,向东或向西移动0.5到1.5米。整个20世纪,研究人员一直对此感到困惑。然而,阿迪卡里和伊文斯发现,在2002年至2015年期间,每当欧亚大陆经历干旱,地轴都会向东倾斜。当该地区较潮湿时,地轴将向西倾斜。"我们发现这两者恰到好处。"阿迪卡里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发现全球干湿变化和地轴偏移方向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匹配关系。”

人为因素

尽管水和冰的运动是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但是影响地球摆动的其他因素完全是人为的。

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中,同样在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的费利克斯·兰德尔(Felix Lander)计算出,如果二氧化碳含量在2000年至2100年间增加一倍,海洋将会升温并迅速扩张,导致北极在下个世纪每年向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移动1.5厘米。

2007年,兰德尔还通过该模型估计了海洋变暖对海底压力和洋流的影响。他发现这些变化会导致地球质量转移到高海拔地区,并将每天的时间缩短0.1毫秒,即十分之一秒。

地震

移动时,不仅大量的水和冰会影响地球的旋转,体积足够大的岩石也会有同样的影响。当地质板块突然与其他板块摩擦时,地震就发生了。理论上,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球的旋转。

格罗斯研究了2010年智利海岸发生的8.8级地震。他计算出地质板块的运动将地球的质量分布轴移动了大约8厘米。

2010年智利地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只是基于模型的估计。从那以后,格罗斯和其他研究人员一直在跟踪每次地震后的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数据,看地球自转是否真的发生了变化。他们还没有成功,因为很难完全消除影响地球自转的其他因素。“我们的模型并不完美。还有其他因素掩盖了小地震的影响。”格罗斯说。

当地质板块与其他板块摩擦时,地球质量分布的变化也会影响每天的长度。这有点类似于溜冰者旋转时的情况:如果他们想加速旋转,他们可以收回手臂,使自己的身体更接近身体;如果你想放慢速度,你可以做相反的事情。格罗斯的计算结果显示,2011年日本发生的9.1级地震将每天的时间缩短了1.8微秒。

暴风雨

当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并在地球内部传递能量。地震波分为两种类型。“P波”在传播过程中会拉伸和挤压周围的材料,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一个较慢的“S波”将来回摇摆,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成直角。

最严重的风暴被称为“天气炸弹”

强烈的风暴也会产生类似地震的微弱地震波,称为微震。不久前,科学家们刚刚在微震波中发现了S波的来源。

在今年8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东京大学的西田基武和东北大学的高木良田报告说,他们在日本南部使用了202个探测器来跟踪P波和S波。结果表明,这些地震波起源于一次严重的北大西洋风暴。在这种被称为“天气炸弹”的风暴中,风暴中心的气压会异常迅速地下降。以这种方式追踪微震波将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月亮

不仅仅是地球上的现象会影响它们自己。最近的研究表明,大规模地震更有可能发生在满月和新月附近。这是因为太阳、月亮和地球形成了一条三点一线,这导致了地球引力的增强。

月球的引力会影响地震吗?

在今年9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东京大学的Satoshide和他的同事分析了过去20年的潮汐压力,即每次大地震前两周。总共发生了12次8.2级或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9次发生在新月或满月前后。但是较小的地震并不反映这一规律。

Ide的结论是,在此期间,地球的重力得到加强,地质板块上的力也得到加强。这种变化本身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这些板块已经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一点额外的力量就足以导致大规模的岩石断裂。虽然这种说法似乎是可信的,但许多科学家仍然持怀疑态度,因为Ide只分析了12次地震。

太阳

还有一个更有争议的理论,即来自太阳内部的振动也可以解释地球上的许多振动现象。当气体在太阳内部运动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波。压力产生的波叫做p型波,重力产生的波叫做g型波。

p型波需要几分钟来完成一个振动周期,而g型波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上述持续时间是这两个波的周期。

太阳内部一直在振荡。

1995年,加拿大皇后大学的大卫·汤姆森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分析了1992年至1994年的太阳风性能。他们发现太阳风的波动周期与p型波和g型波的波动周期相同,表明太阳风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太阳振动的影响。2007年,汤姆森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海底电缆的电压波动、地球上的地震波,甚至手机断线的频率都符合这两种太阳波的规律。

然而,其他科学家认为汤姆森的理论基础并不牢固。计算机模拟显示,这两种类型的太阳振动波,特别是g型波,在传播到太阳表面时变得非常弱,不能影响太阳风。即使能造成冲击,这些定律也会在漫长的地球之旅中被行星间的各种力量摧毁。

“他在不同时期确定的频率一直在变化,如果它真的是g型波,这个频率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加州预测科学的皮特·莱利指出。早在1996年,他就在一项研究中质疑了汤姆森的初步结果。“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大卫·汤姆森使用的数据,但是没有发现任何p型波或g型波影响地球振动的证据。”显然,汤姆森的理论可能站不住脚。但是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可以解释地球的振动和摇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太阳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谁都知道太阳地球气候影响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又绕自身极轴自转而造成的,但太阳对地球的其它影响你知道吗?

19世纪时,着名天文学家赫歇尔指出地球雨量多少与太阳黑子有关。异常的降水或天气冷暖都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有关。

近年,科学家玛莎`亚当斯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太阳是引发地震的原因。她指出,当太阳产生耀斑时,温度高达2000万度,爆发能量相当于百万吨级的氢弹。耀斑发射辐射能,电磁场携带高能粒子冲击地球,会使地壳的许多岩石产生受压放电和伸缩现象,使积聚着巨大能力的断层发生共振,导致地壳板块发生断裂、错动或滑移,引发地震。但玛莎的观点还没有足够的统计资料证明。

太阳活动除了影响地球生物节律变化外,有人指出,它还对人类的创造活动有着极大的影响。苏联科学家伊德利斯曾指出,牛顿、库仑、法拉第等着名科学家一生有很多重要发现和发明,如果把他们的活动列表,就会发现一个周期,大小恰为11.1年,基本上和太阳活动周期等同。有些人还列出一些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如着名音乐家肖邦的两首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苏格兰交响曲》、贝里尼的《诺匀玛》和《梦游者》等作品都是在1829-1830年间完成的,而1830年正是太阳活动高峰期。

针对上述奇妙现象,一些科学家解释说,强烈的太阳活动对人的神经系统有影响,这是因为它影响地球的磁场而造成的。也有人认为,地球的土壤和岩石内存在一些放射性元素氡,它对人的影响很大。当太阳活动剧烈时,特别是耀斑的爆发常使大气中放射性的氡含量增加,激发了人的创造力。但这种猜测受到许多人的怀疑。

太阳对地球、对人类到底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影响到什么程度,至今还无法解答,有待科学的进一步研究,一旦研究成功,将会给人类带来许多方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冰立方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巨型中微子探测器

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

资料来源:icecube协作,美国威斯康辛州,nsf

如图所示,冰块设施位于南极冰盖下的光电探测器阵列上方。

中微子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粒子之一,它们穿越宇宙几乎是不可阻挡的。你的身体每秒钟会通过数万亿次。但是中微子非常迷人:它们没有电荷,所以我们不能控制它们的路径或加速它们。它们几乎没有质量,几乎不能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这意味着我们的物理理论中许多关于中微子的预测很难验证。

南极的冰块探测器现在已经确认了物理标准模型的一部分,该模型描述了高能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特性。根据标准模型,当中微子的能量上升时,它们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为了验证这一点,冰立方团队瞄准了中微子,中微子的能量是最好的粒子加速器所能产生的能量的几千倍,并将冰立方瞄准了地核,以捕捉从地球中心逃逸的中微子。

极坐标立方体

冰块由数百个埋在南极冰层下的探测器组成,这些探测器将探测穿过冰层的粒子。有时候,当有东西撞击冰中的原子时,冰块可以捕捉粒子和光子的喷射。在其他情况下,粒子只是轻推原子并释放一些光子。但是没有直接指向冰块的中微子源。相反,冰块的探测依赖于中微子的自然来源。其中一些是在遥远的太空中创造的,然后长途跋涉到地球。其他的是宇宙射线猛烈撞击大气层时产生的。

无论哪种情况,与粒子加速器相比,粒子碰撞时它们能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这项研究中的数据来自能量高达980万亿电子伏特的中微子。相比之下,大型强子对撞机只能将质子加速到6.5万亿电子伏,而只有更小的加速器才能产生中微子束。

由于这些巨大的能量,冰立方对标准模型试验非常有用:中微子更有可能与高能物质相互作用。物理学家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概率称为“横截面”,即特定时刻的趋势和规律。当科学家使用粒子加速器产生的中微子束进行测试时,这些测试只覆盖光谱较低部分的一小部分能量。尽管这些测试与标准模型一致,但所涉及的能量并不足以增加中微子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的概率。

如果冰块仅仅依赖于中微子与探测器中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那么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来建立足够的碰撞测试来测试相关理论。因此,冰立方团队直接将整个地球作为观察对象,这样冰立方可以探测到生成的路径,科学研究团队可以识别从侧面进入探测器的中微子。这些中微子在南极从四面八方切向穿过地球,所以它们只与少数物质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将这些中微子与穿过地球一半以上的中微子进行了比较,因为它们穿过了地球。在低能态,中微子相互作用非常罕见,所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地球仍然应该在足够高的能量下提供一个交互频率的测试。

仍然标准

正如预测的那样,与与地球相切的中微子数量相比,到达地球并穿过地球的中微子数量减少了。它们作为能量产物的频率也进一步下降。尽管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更多的中微子到达,并且比标准模型预测的要多,但是由于实验的不确定性,测试结果并不完全符合最初的理论。

在上述能量范围内,相互作用随着能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但数据中似乎有一条曲线隐约可见。这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中微子通过两种叫做W和Z玻色子的粒子与其他普通物质相互作用。它们的质量导致线性关系的轻微偏差。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证实,但是这个新的分析只使用了冰块一年的数据,还有六年的时间。我希望不久能听到更多的消息。

在能量范围的较高部分,即980万亿电子伏特,几乎没有中微子。有了更多的数据,科学家可以进一步扩展分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许多理论推测都是基于高能相的高相互作用频率,比如额外的空间和尚未被发现和捕获的粒子光夸克。

与此同时,冰立方的科学家已经与地质学家取得了联系。因为他们注意到一些穿过地球的中微子会穿过地核,而另一些中微子会在避开地核的同时轻轻擦过地核。有了足够的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地核的物质属性。毕竟,众所周知,没有人能钻到地核里去取样。

蝌蚪工作人员汇编自arstechnica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球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地球的外表层有一层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本来是有利于地球生物生存的一件事情,但是随着人类的活动地球温室效应却慢慢变了味道,正朝着灾害性方向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温室效应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沿海居民的生活,那么地球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

其次,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降低20℃。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

总之,温室效应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和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更多温室效应对地球有哪些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行星撞击地球不仅灭绝了恐龙,还使气候升温10万年

全文共 1006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大行星在今天的墨西哥希苏鲁伯地区相撞,向地球大气层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小行星碰撞导致恐龙物种灭绝,全球变暖持续了10万年。

基于化石记录的分析显示,当时全球气温上升了5摄氏度。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国密苏里大学地质科学教授肯尼斯·麦克劳德(Kenneth MacLeod)表示,研究结果引发了更多的担忧,尤其是地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目前,该研究报告发表在5月24日的《科学》杂志上。

麦克劳德指出,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为7-14公里的太空岩石撞击了现在的墨西哥小镇希虚卢附近的尤卡坦半岛。几分钟或几小时后,地球的温度迅速飙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或几十年里,大量的灰尘和煤烟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阻挡了太阳光。最终,碰撞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全球变暖。

麦克劳德的研究是证明与温室气体相关的全球变暖会持续多久的第一个经验证据。他说:“我们相信,通过观察突尼斯埃尔吉兹遗址中鱼类的骨骼、鳞片和咬痕,可以解开这个谜团。”他强调,位于突尼斯西北部的埃尔加兹古遗迹具有重大的考古意义,是墨西哥奇苏鲁博陨石事故前后世界上最完整的化石记录。该遗址保存了白垩纪-古近纪交替时期的重要考古证据,并记录了希克苏鲁博陨石之后物种的大规模灭绝。

研究人员观察了化石中不同氧同位素的浓度。根据麦克劳德的观点,这些同位素的数量不同于氧原子中中子的数量,而且它们的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异。麦克劳德说:“其中一个区别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矿物中的轻氧同位素氧16的含量相对增加。我们测量了氧16与氧18的比率,每千分之一的比率变化与大约4.5-5摄氏度的温度变化有关。”

研究人员分析了突尼斯考古遗址的40个考古样本,其中10个来自小行星碰撞前的5万年,20个来自小行星碰撞后的10万年,10个来自小行星碰撞后的200万年。

麦克劳德说:“我们发现这三组考古样品的氧同位素有很大差异。”目前,他和他的团队希望分析来自世界各地其他考古遗址的化石样本,并检查它们的相似性。

他说:“在我们发现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后,北非(现在)的温度上升了5摄氏度。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澳大利亚海岸(现在)上升了10摄氏度。这是全球气温上升和相关温室气体变化的重要标志。”麦克劳德指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毁灭性碰撞前后地球生态系统发生了什么,还质疑了当前人类活动的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飞出地球新方式,不用火箭用弹弓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超视技术公司(Hyper-V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正试图制造一种可以直接将物体射入太空的巨型弹弓。这个项目被命名为斯林格顿项目。

据相关研究人员介绍,建造新的空间运输系统的目的是降低进入轨道的成本。例如,一些小物品和补给可以不用昂贵的火箭发射系统,直接用超级弹弓弹射到轨道上。因为火箭发射的高风险,失败将导致货物的损失。到那时,不仅货物将不能被送入轨道,而且高发射成本将需要支付失败。如果计划成功,它将迎来一个太空探索的新时代。

斯林格特龙项目主要通过离心和电磁原理来加速物体。不断增加的旋转圈数使有效载荷能够达到与地球分离的速度。此外,该物体的形状需要设计成空气动力学模块,如升力体结构,如飞镖,它可以将空气直接送入地球轨道。负责研究和设计的虚拟仪器技术公司称之为“太空铁路”,并投资25万美元进行研究。目前,该研究小组已经建造了一个直径为1米的原型来进行物理模拟。接下来,研究小组将开发一种直径为5米的验证机,可以将0.5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轨道。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使用超级弹弓将物体射入轨道太疯狂了,几乎不可能完成。从视觉上讲,这是将物体直接“扔”出地球。如果计划成功,它将预示着一个新的太空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球上的水比太阳还古老 46亿年前已存在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的海洋

根据西班牙报纸《阿贝赛》9月25日网站上的一篇报道,由美国卡内基研究所领导的国际科学研究小组进行的一项有趣的研究认为,地球上的大多数水可能比太阳还要古老,水在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这增加了水甚至银河系其他行星上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科学周刊》上发表。

根据这份报告,地球不是唯一有水的星球。事实上,人们已经发现水分布在整个太阳系。在冰冷的彗星和卫星上,在水星的黑暗盆地中,甚至在陨石样本上,在月球和火星上,都发现了水的痕迹。

在年轻的太阳时代,太阳被最初的行星盘所包围,即所谓的太阳云,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都诞生于此。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确定原始行星盘中的冰是由形成太阳的分子云产生的,还是被太阳云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破坏和重组的。

为了解开这个谜,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重建了太阳系形成的化学环境,并把它们固定在氢同位素氘中。结果表明,在当前太阳系的水中发现的氘指数不可能是原始行星盘中发生的化学过程的产物,也就是说,存在于行星际中的部分冰在太阳系形成期间被留下,并最终合并到行星中。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员泰德·伯金说:“化学原理告诉我们,地球是从零下10度的非常冷的水源中获取水的,并且从较热的太阳中去除了微量的氘或重水。”

密歇根大学的另一名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表明,太阳系中的一些水被留在了太阳诞生的环境中。如果太阳系的形成是非常典型的,那就意味着水是所有行星系统形成中的一个共同成分。

报告称,开普勒和美国宇航局已经发现了大约1000颗太阳系外行星,这一新发现增加了这些行星或未知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球一小时活动来历

全文共 3314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小时日的活动,就是不断在提醒我们,需要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狭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来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地球一小时”的活动倡议书

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

随着人类的繁衍,人类活动的不断壮大,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接踵而来。有目共睹,我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地球这位和蔼可亲的“母亲”不知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我们作为她的“儿子”,更有理由来保护好自己的母亲。而“地球一小时”是全球最具盛名的环保活动之一。至20_年以来,众多的国家和地区皆加入了这一活动。其中,中国也积极加入了“地球一小时”关灯活动。希望通过全球公众的力量,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积极应对环境问题,节约能源,构建和谐世界,和谐校园,共建人类的美丽家园。因此,亲爱的朋友们,为地球的一小时行动起来吧!这不仅是地球的呐喊,更是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的呐喊。

“地球一小时“关灯活动将在20_年3月31日星期六 20:30分展开,并有以下相关活动:

(一) 在3月21日晚有承诺卡的请自觉熄灯一小时;

(二) 校内的标志性建筑熄灯一小时;

(三) 尽量做到不上网或少上网;

也许一小时会太短暂,可其意义却是深刻的。小小的动作会汇集成一股推动变化的暖流,温暖每个人的心田,让每个人都为地球奉献的机会。同时不断地自省,积极投身于“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绿色社会的构建。熄灯,无法及时改变环保、气候变化等问题。但它却是一种人类的凝聚力的象征,象征一种做好节能减排、对抗光污染的决心。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不仅需要你我的鼓励和支持。爱护每一寸土地,保护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需要用爱心来呵护她。

行为我们可以用慎思明辨的理性接受“地球一小时”;执着专注的意志做好“地球一小时”;洒脱通达的境界支持地球一小时”;体会真切的情感感谢“地球一小时”高举远慕的心态惊叹“地球一小时”。

亲!你还在犹豫什么呢?让我们与“Earth Hour”携手,共建美丽可爱的家园!让我们行动吧!

倡议人:

日期:_年_月_日

地球一小时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能源危机渐趋严重,节能环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x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澳大利亚首次发起"地球一小时"活动倡议。在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20:30~21:30,全球将关灯一小时,为节能减排做出实践,同时也唤起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地球一小时首次举行在悉尼,当时有超过220万的悉尼家庭和企业关掉电灯等电器一小时,取得很大成功。随后"地球一小时"活动迅速波广到全球。x年地球村有4000多个城市参加,我国参与活动的城市就有40个左右。在x年3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让我们与世界人民一起参加到这个60+中,为节能减排付出我们的行动吧。

二、活动主题:我做绿v客,环保七选一,每周一起来

三、活动口号:节能1+1,你我齐参与

四、活动目的:

"地球一小时"通过这样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活动方式,将世界团结在一起,并此提醒人们停下生活的脚步,去思考该如何应对全球变暖问题。通过全校师生的积极参加,真正为地球环境保护出一份力。希望通过此次行动,让青年一代认识到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支持环保是地球公民的正确选择。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建立一种环保意识:"环保不是一个人,或是一群人的任务,而是全人类的任务。环保并不是圣神而不可及的事,而是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五、活动简介:

1.活动时间:x.3.19—23日

2.活动地点:前期宣传于中餐厅,熄灯活动于中区女生5b公寓。

3.活动主办单位: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活动协办单位:绿色环保协会绿茵读书会

活动赞助单位:、大学生精英论坛、精英入党范文网

4.活动形式:前期宣传熄灯活动,中期观看电影,后期熄灯活动中进行点蜡烛,放孔明灯,表演等活动。

六、活动流程:

(一)、前期宣传:

1.19日,悬挂、张贴海报横幅。

横幅(悬挂于逸夫楼二楼大厅)、

海报(张贴于宿舍楼,教学楼,水房、餐厅等人流密集区)。

2.20—23日在中餐厅附近进行宣传活动,向各个院系同学广发传单,向全校师生介绍此次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号召全校师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

3.在宣传时设置熄灯齐行动签名横幅和对地球美好未来希冀的愿望墙。

4.在宣传地点放置活动展板,请同学们写下自己熄灯后的活动,或者请同学们参与我们熄灯时的活动:

①排队抱lc蜡烛,寓意lowcarbon(持续三分钟)

②放孔明灯,为地球许愿(时间约为一分钟)

③保护环境宣誓活动

④观看街舞和吉他表演

⑤一起熄灯倒计时

5.21日19:00—20:30图书馆305电影放映,邀请南师校友前去观看。

6.联系师院广播在20—23日进行同步宣传,每天早中晚各一次。

7.联系南阳电视台,请其在熄灯当天进行跟踪报道。

8.请社团联合会出面邀请吉他和街舞协会在熄灯活动当天进行表演。

(二)、物品准备:

1、展板、横幅、宣传单,便利贴,签名笔等宣传工具。

2、蜡烛,孔明灯,等活动当天用品。

(三)、人员安排:

1、宣传部和策划部:

制作展板,海报,横幅,宣传单及活动其它所需购买的物品。

2、财务部:

负责监督协会财务情况并注意报销情况。

3、组织部与文艺部:

负责熄灯当天的现场组织活动。

4、网络部与通讯部:

负责活动照片活动采集,通讯稿创作、和博客更新。

5、机动组人员:协会相关部门成员:

负责宣传时的物品借用,值班人员,及其他紧急情况处理。

(四)、熄灯当天:

1、飞信通知60+型的宿舍楼在8:30开始进行关开灯并下楼进行活动。

2、邀请南阳电视台记者前来进行跟踪报道。

3、熄灯活动开始。具体情况见附件一。

5、持续一小时后,活动结束。

七、财务预算:

横幅1x50=50元海报2x20=40元

宣传单1000份40元便利贴签字笔等小物品20元

孔明灯4x5=20元蜡烛1x25=25元

预计一共195元

八、活动意义: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在非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的今天,如果越来越多的城市、企业、个人参与到地球一小时等环保节能活动中来,积极采取措施,投身其中,承担应尽的责任,是有助于促进节约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进一步减轻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地球一小时"作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一项活动,仅仅是一个开始,对于一个履行了"地球一小时"承诺的城市,熄灯之后提倡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变化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九、注意事项:

1、宣传到位。电视台,广播,学生会等。宣传部长王迪负责。

2、人员联系和物品安排。副会长刘小玉负责。

3、活动地点,活动现场秩序。副会长殷敬卫、组织部长李芳芳负责。

4、新网和通讯工作。朱蒙、董鹏飞负责。

5、提前与宿舍管理人员联系,做好协作工作。副会长高晴负责。

6、恶劣天气的话,取消室外活动,所有成员在室内熄灯,可以熄大灯,亮小灯。

地球一小时活动来历

“地球一小时”也称“关灯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期间熄灯一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这是一项全球性的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年首次在悉尼倡导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大家都来参加这个活动 。 “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展开,一下子吸引了超过220万悉尼家庭和企业参加;随后,该活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席卷全球。

地球一小时宣传语

1、关灯一小时,从我就做起。

2、保护资源环境,善待我们的地球。

3、地球一小时,环保满大地。

4、关掉灯一小时,闭眼想像地球母亲的微笑。

5、短暂的黑暗也是享受。

6、地球一小时,我们齐相思。

7、全民环保,世界美好。

8、心怀感恩,送地球一个好梦。

9、熄灯一小时,地球更美丽。

10、地球一小时,人间幸福多。

11、节约能源,关怀人类。

12、地球一小时,关爱六十分。

13、地球一小时,希望在延续。

14、为爱享受黑暗一刻。

15、妈妈累了,让她休息休息。

16、全球关灯一小时,蓝色天空更美丽。

17、休息一时,奉献一生。

18、这一刻,我们与世界同在。

19、短短一小时,环保进行时。

20、一个地球一个家,“一个小时”一份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监视小行星对地球的袭击

全文共 1888 字

+ 加入清单

1989 年 12 月 14 日,许多报纸刊出了“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惊人新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不安,直到中央电视台和一些报纸发出消息予以更正,才使大家松了一口气。

那么,太阳系共有多少颗小行星?它们撞上过地球吗?

在太阳系的主平面上下,除 9 大行星及其天然卫星外,还有一些小天体,人们把它们叫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有 50 多万颗小行星。它们的直径绝大多数只有几米,几十米,大到 1 公里的约有 10000 个,超过 1000 公里的只有一个。它们虽然都运行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轨道上,但是,其中有一些会因为受木星、火星和地球的摄动影响,轨道发生改变,有可能同地球相碰。据测算,有 40 颗小行星可能接近地球。

现在,科学家们通过空间探测器绘制了火星表面的地形图,那里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环形山。70 年代,已发现水星表面像月球一样,散布着环形山。还有,在浓密的大气之下,金星大陆也有环形山。它们可能是陨星长期碰撞留下的痕迹。这说明太阳系形成之初,行星遭受陨星轰击几乎是普遍现象。

1908 年 6 月 30 日,一个天外物体,一头栽入地球大气层,在亚洲上空从东南向西北疾驰而去,在贝加尔湖西北通古斯河谷上空爆炸,威力相当于 20000 颗落在广岛上的原子弹。当时,光芒眩目,强烈的冲击波摧毁了 2000 平方公里的森林,并造成一场大火。后来根据地面的伤痕和散落物分析,估计是一个彗星核还没有碰上地球就爆炸了。

1980 年,有人试验证明,在 6500 万年前,有一颗直径达 8 公里的小行星碰上了地球,并以此来解释恐龙的灭绝。在距今大约一二亿年前,恐龙曾经是主宰整个地球大地和江河的爬行类动物。这颗小行星碰上地球之后,炸起大量的尘埃。尘埃上升,在地球上空形成了又密又厚的尘埃晕。在长达 5 年的时间内,地球上不见阳光,暗无天日,大量的植物因无阳光照射,特别是恐龙赖以维生的植物相继死去,恐龙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

根据地质土样分析,北欧、南欧和澳洲的某些地区有一层一二厘米厚的白垩纪——第三纪尘埃沉积,其中铱的含量反常,好像是天外小行星入侵的遗迹。那么,小行星落到了何处呢?目前还没有找到“对得上号”的大陨星坑。有人认为,它正好撞上地球薄层,钻入地球内部,并在钻入的地皮上留下了一个长宽达 200 公里的遗迹,那就是今天的冰岛。而冰岛的地质确实只存在着没有比第三纪更古老的岩石。冰岛是小行星碰撞的结果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把话说回来,研究过去发生了什么,对人类认识过去是大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今天和明天可能发生什么,这更引起人们的关切。科学家认为,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是因为:小行星与太阳系 9 大行星都在各自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其轨道在空间几乎不相交;大部分小行星都位于远离地球 3~4 亿公里以外的空间。退一步说如果个别行星轨道之间有相交点的话,那么这些行星也不具备在同一时刻经过交点的可能,因此这种可能也几乎是没有的;根据统计规律计算,大约每 1008 年小行星接近地球或碰撞地球的可能性只有 2~3 次。既然如此,人们就应当认真研究,并采取措施,努力防止碰撞事件的再现。为此,国外一些科学家正在设计方案。比如,美国宇航局建造了一架专门观察小行星的望远镜,它的口径 1.8 米,安装在地面上。借助这架望远镜,可以发现有靠近地球趋势的小行星,如果发现对地球有威胁的天体飞近,在可能发生碰撞的前期,人们可在这个小天体表面来一次小型核爆炸,只需要相当 10000 吨黄色炸药的威力,就足以使小行星轨道发生偏转,让它远掠地球而去。科学家们还拟定了另一个方案,即在高空设立监测站,监视上小行星运行动态。如果发现它们有“越轨”的行为,就放出导弹击毁它们,或者“抓获”它们,让它们去和其他小行星碰撞。

1989 年 3 月曾发现一颗距地球较近的小行星,命名为“1989FC”, 3 月 23 日该星在距地球 75 万公里处飞过,已远离地球而去。对这种近地小行星的研究,是目前国际天文学的前沿课题,研究监视它们的动向和运动规律,特别是物理性质。科学家认为,如果小行星是金属型的,那就意味着它是一个品位高的富矿,有的可达数十亿吨,是珍贵的宇宙资源。假如有一天人类真的想要驾驭小行星的话,而对如此富有的财富,一定又会叹息小行星离我们太远了。

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小行星研究中心,这就是美国天体物理中心史密逊天文台,这是世界上小行星研究方面的资料汇总,轨道运算和信息发送的最权威机构。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是我国研究小行星的权威机构,始终与史密逊天文台保持业务往来与信息的通报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地球公转一圈是多久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常用的周期单位有恒星年、回归年和近点年。

1)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360°所用的时间叫做一个恒星年。恒星年是以恒定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而得到的,所以它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2)365日5时48分46秒是一个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一个周期需要的时间。在一个回归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春分点是黄道和天赤道的一个交点,它在黄道上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春分点所走的角度不足360°。因此,回归年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3)365日6小时13分53秒是一个近点年,在一个近点年期间,地球中心(或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地球轨道的近日点。由于近日点是一个动点,它在黄道上的移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即与地球公转方向(或太阳周年视运动的方向)相同,移动的量为每年11″,所以,近点年也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今天小编对地球公转一圈是多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