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文明的冲撞与交融教案(20篇)

浏览

2273

文章

252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文艺复兴运动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最早兴起于14世纪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2.首先发生的地点:意大利

3.主流思潮:人文主义

4.方式: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陈腐说教。

5.实质: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6.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意大利诗人但丁:文艺复兴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著有长诗《神曲》,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

(2)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最大成就是绘画,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英国大戏剧家、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罗马文化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对罗马文化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总结知识。

罗马文化

①法学:a、产生: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b、对后世影响:它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法律影响很大,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②建筑:a、代表:凯旋门、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水道桥

b、类型:宗教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道路工程建筑;

c、特点: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公路四通八达、庄严厚重多使用柱子和拱型结构;

d、对后世影响:直到现在我们还有许多的建筑沿袭和继承发扬了古希腊罗马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建筑艺术传统。

通过上面对罗马文化的介绍,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上面的知识点,相信同学们可以很熟练的掌握了上面的知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人戈登传奇之拯救戈登

全文共 2606 字

+ 加入清单

戈登临行前非常明白自己的任务--组织埃及公职人员撤离苏丹。到达开罗以后,戈登会见了软禁于此的苏丹豪强佐拜尔,两人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虽然这个苏丹最大的奴隶贩子曾经是戈登的死敌,而且和戈登有杀子之仇(佐拜尔之子苏莱曼兵败以后被戈登的副手处决),但通过这次谈话,他开始坚信佐拜尔代表着苏丹的未来。此时戈登心中充满了对苏丹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将自己的任务抛到九霄云外。

戈登乘船沿尼罗河而上前往喀土穆期间,发的电报象雪片一样飞到英国驻埃及公使巴林爵士(SirEvelynBaring)的桌上。在这些电报中,戈登向巴林坦白自己解决苏丹危机的打算:佐拜尔将作为副总督到喀土穆来协助他,以佐拜尔在苏丹的号召力分化瓦解马赫迪阵营。由於苏丹政府和佐拜尔都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戈登认为英国应该派遣军队"粉碎"马赫迪运动。未来的苏丹应该由苏丹人佐拜尔领导,而英国在幕后指挥,如同阿富汗一样。正在此时,马赫迪军队攻占了苏丹红海岸边的苏阿金港(Suakin),威胁到英国的红海航线。驻埃英军立刻派出格兰姆将军(SirGeraldGraham)率部反攻苏阿金港,并两次击败马赫迪军队。戈登认为这支部队应该立刻乘胜前进,一举剿灭马赫迪运动。

英国政府非常干脆地拒绝了戈登的建议。佐拜尔是苏丹最大的奴隶贩子,出於道义原则英国政府不可能支持这样一个人物。格兰姆将军的部队在收复苏阿金港以后,立刻撤回埃及。不久英国放弃苏丹的计划公布于众,持观望态度的苏丹各部落首领对英国彻底绝望,全部投靠马赫迪。戈登于1884年2月18日抵达喀土穆,仅仅一个月以后,马赫迪军队就完成对喀土穆的包围。戈登只在合围之前将城中的妇孺抢运到埃及。巴林3月24日发电给外交部长格兰维尔,认为撤离苏丹的计划已经流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戈登和他的助手安全撤出喀土穆城。

戈登被困喀土穆的消息很快传到英国,立刻引起公众极大的关注。4月,通往喀土穆的电报线被切断,戈登和外界的联系中断。最先为戈登的安危担忧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她于3月25日打电报给国防大臣哈廷顿爵士(LordHartington):"这真是骇人,戈登将军面临危险,你一定要解救他……你肩负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维多利亚女王的电报代表了当时的公众情绪,英国各大报纸充斥着讨论戈登安危的社论和读者来信,戈登的朋友们设立了一个援助基金,认捐者踊跃。5月初,公众的担忧达到顶点,社会各界召开集会,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两个月前,英国政府很快屈从于舆论压力,起用戈登总督苏丹,但现在内阁却出奇的固执。政府一反常态地顶住了舆论的压力,拒不发兵。显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左右苏丹政策,使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方针,完全不顾民意。这股力量来自英国首相格拉斯通。

75岁的格拉斯通正处於一生事业的顶峰。格拉斯通曾经是保守党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后来逐渐蜕变,成为自由党的顶梁柱。此时的格拉斯通寂寞无敌,他的政坛对手如保守党领袖迪斯雷利(BenjaminDisraeli)都已经死去,他享受全体国民的景仰,被英国媒体敬畏地称作"伟大的老人"。如果抛开格拉斯通的城府和机心,我们会发现他具有和戈登一样单纯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1879年大选时,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通的竞选主张之一就是不走帝国主义道路。执政以后,格拉斯通在许多场合表示"埃及应该由埃及人治理",反对英国接管埃及事务。起初格拉斯通非常勉强地同意起用戈登。戈登一到苏丹,英国的苏丹政策就开始偏移,逐渐向征服苏丹和吞并埃及的方向滑行。格拉斯通痛下决心,一定要悬崖勒马。在英国公众的眼里,出兵苏丹的结果不外乎使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得救,但格拉斯通却看到了"旷日持久的战乱,成千上万的牺牲,军事占领的残暴,和对一个民族的奴役。"

1884年5月,反对党在议会提案敦促政府发兵救援戈登。他们认为,戈登的命运和大英帝国的名声紧密相联。格拉斯通这样反诘:"出兵苏丹,是对一个争取自由的民族的征服战争……他们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是正义的。"格拉斯通表示,如果戈登的确处境危险,则政府责无旁贷应该出兵救援。但事实上喀土穆虽然陆路断绝,水道依然畅通,戈登随时可以乘汽船撤出喀土穆。戈登陷于险地完全是自觉自愿的。

戈登发给巴林的最后几封电报证实了格拉斯通的判断。戈登告诉巴林,既然英国政府拒绝出兵苏丹或派佐拜尔来协助他,他认为自己可以根据形势自作主张。"你们最终会被迫前来消灭马赫迪,"戈登认为如果政府一意孤行,将会蒙受"洗雪不掉的耻辱"。戈登的电报被各大报纸刊登,而格拉斯通是在一个乡间俱乐部看报纸时读到这些话的。在场的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格拉斯通拿起报纸,眼光立刻停留在戈登的电报上。读着读着,脸开始变得僵硬和苍白,他的眼里开始喷射出怒火,好像要将报纸点着--他这种神情只有在议会辩论中勃然大怒时我才见过--仿佛戈登的言语灼伤了他的灵魂,激起怒火万丈。他面色惨白、一言不发,在那里呆坐了几分钟,然后起身离去,那天再也没有露面。"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戈登试图将武装干涉苏丹的政策强加于英国政府。戈登认为只要能够在喀土穆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他就可以迫使英国政府出兵消灭马赫迪。洞悉戈登心理的格拉斯通象一头被激怒的雄狮。戈登以自己的生命要挟政府,不仅是在蔑视他的治国理念,更是在挑战他的个人权威。格拉斯通横下一条心,不理会媒体的指责和声讨,坚决拒绝出兵。喀土穆被包围以后,整整四个月英国政府对戈登的困境无动于衷。事到如今只有一个人能够打破这个僵局,那就是国防大臣哈廷顿爵士。

哈廷顿是自由党内的二号人物,他代表的贵族势力,是自由党的政治基石。哈廷顿为人朴实诚恳,公正无私,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典范。自从维多利亚女王嘱咐他尽力挽救戈登以后,哈廷顿一直在内阁强烈主张出兵。但哈廷顿是一个毫无心机的人,不但理解力迟钝,而且行动缓慢。他被格拉斯通的闪烁其辞所迷惑,一直没有领会其真正意图。6月初的时候,哈廷顿还打电报给外交大臣格兰维尔,询问政府打算何时出兵。格拉斯通的想法昭然若揭以后,哈廷顿又等待了近两个月,才迈出关键的一步。7月30日,哈廷顿告诉格拉斯通,如果政府不立刻出兵,他将辞职。格拉斯通明白哈廷顿的份量,他的辞职就意味着政府的垮台。8月5日,格拉斯通终於同意出兵苏丹,议会很快批下30万英镑的军费。26日,沃斯利被任命为苏丹远征军统帅。9月9日,沃斯利到达埃及,开始准备向苏丹进军。

编辑推荐:英国人戈登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俄国日本历史转折

1.背景: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目的: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巩固沙皇统治。

3.领导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

(1)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高价)钱赎买这块份地。(体现了这次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民的一场剥削与掠夺)

5.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7.局限性: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日本面临幕府统治危机和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入侵)(内忧和外患)

2.时间:1868年开始

3.领导者:明治天皇

4.内容:(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5.性质:是明治天皇政府实施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b.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7.局限性: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世界古代史

全文共 2179 字

+ 加入清单

【主题结构综述】

从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至公元15世纪,是世界古代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在漫长的史前社会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被阶级社会所取代。距今五六千年前,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制度衰落和崩溃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以发展和确立,社会经济和文化缓慢地向前发展。

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而美洲和大洋洲则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

【基础知识识记】

第一单元

1、人类的形成和最初的人类社会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其中“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三大主要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出现氏族。

2、亚非古代大河流域文明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

3、西方古典文明之源

雅典城邦的繁荣: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时,雅典达到全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罗马共和国通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罗马帝国前后约500年(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与同时期的中国秦朝和西汉一样,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第二单元

1、大化改新:前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大化改新,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并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至632年他去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西欧封建社会: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宫相实行改革,对贵族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罗马教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地主,也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西欧城市的再兴:10世纪始,西欧出现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法国琅城市民城市自治权的斗争最典型。

5、拜占庭帝国灭亡:15世纪末,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占领,延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廷灭亡。

第三单元

1、希波战争:指的是前五世纪时,波斯帝国发动的三次出征希腊的战争,以希腊取得胜利告终。

2、亚历山大大帝东征: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出兵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3、罗马帝国的扩张:经过多次侵略战争,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疆域达到最大规模。

4、“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阿拉伯人改造之,并将其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5、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人。在中国生活游历17年。《马可·波罗行记》记述其东方经历和见闻,在欧洲广为流传。

【能力情感价值】

1、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一个人首先应该爱他的祖国,但这种爱国情感应该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它必须建立在人类的和平与友好等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倘若背离了这个基础和前提,那么这种爱国情感就会变成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日本人和德国人的狂热情绪。

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极不健康的民族情感,是对人类和平的威胁,甚至是人类的公害。而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是一个现代文明民族和个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意识,是一个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高尚修养。

2、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拜占庭帝国为恢复过去罗马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此后,日益衰落下来;再有就是在它辉煌的时候,它在卓越中洋洋自得,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

(2)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今天,这种启示对我们尤为重要。

3、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及由此而带来的人们在生活质量上的提高与内容上的丰富。同时,这种交往活动也确实对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我们要坚持和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流,力避冲突,为世界大团结而努力奋斗。

【中考试题解析】

例[2005年河南省中考试题(课改实验区)]

学校准备举办一次古代埃及、古代中国文明成就展。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筹备工作:(本题共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

(1)请在展览中列举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各一例。

(2)在展览的结束语中,要归纳出中、埃两个文明古国形成的相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你认为是什么?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材料题,此题难度并不大,但却突显出开放性试题人性化的特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轻松活泼。第一问答案是开放性的,只要符合题意的文化成就,即可得分。第二问是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地图能很容易地看出两者的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1)只要符合题意的文化成就,即可。如:埃及的金字塔、象形文字、木乃伊等;中国四大发明等。(2)都形成于大河流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动荡的中东地区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动荡中东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概念:亚洲西部,欧亚非三洲交界地带,以阿拉伯人为主,也是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地理位置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阿拉伯和以色列矛盾错综复杂。

2.特点: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

3.表现: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二、错综复杂的矛盾

1.原因:

(1)重要根源:列强的介入。

(2)争夺实质:领土之争。

(3)加剧冲突因素:水资源之争。

(4)民族矛盾、宗教斗争:圣城之争

2.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东欧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一、匈牙利的改革

1、匈牙利事件:(发生原因)匈牙利人民要求克服个人崇拜,扩大民主,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与当时政府发生暴力冲突。后来新成立的政府邀请苏军来平息暴乱,史称"匈牙利事件"。

2、匈牙利的改革:

(1)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总结了匈牙利事件的原因和教训,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改革内容:①在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局;②在经济上,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指令性计划;在工业上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2)改革的影响:使匈牙利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下来。但是从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遇到了挫折,陷入困境,经济形势日益恶化。

3、"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全面的改革,被称为"布拉格之春"。但很快遭到苏联的镇压,改革被迫中断。(这说明东欧各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苏联强迫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的控制,所以苏联以武力镇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也就是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4、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共8个)

二、东欧剧变

1、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剧变

(1)剧变原因:①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外债负担沉重、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②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2)剧变情况:原来的东欧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的国家分裂,有的国家则走向统一。其中,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2、东欧剧变--说明了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产生的影响

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但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三、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种类: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1.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2.伊斯兰教: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

3.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答题规律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政治、法律制度及人文思想的起源

世界古代

2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从政治机构的设置来看,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

(2)从运作方式来看,通过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有执掌最高权力的机会,即轮番而治。

23、罗马法的演变及影响

(1)一个趋势: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2)两个转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

(3)三大核心:维护奴隶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4)四大影响:

①稳定了罗马的统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现代许多国家法律制度和原则的源头;

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自然环境

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非大裂谷,最高山峰:气力马扎罗山;刚果盆地及成因

2.河流、湖泊:水力资源最丰富河流—刚果河最深湖—坦噶尼喀湖

3.气候特点:炎热多雨,以热带草原、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4.矿产:南非黄金产量第一,几内亚铝土,赞比亚铜矿、尼日利亚石油

(二)居民和经济

1.黑种人的故乡黑色人种为主2.政治版图变化3.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4.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1)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粮食增长率,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不合理开发导致环境恶化。(2)解决问题途径: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民族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北极地区南极地区

1、北级地区

⑴、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一些岛屿(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北极地区图在世界地理(下册)P58)。

⑵、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黄种人)和拉普人。

2、南极地区

⑴、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部分(南极地区图见世界地理(下册)P59)。

⑵、极地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⑶、极地动物:南极的企鹅,北极的北极熊等。

⑷、中国在南极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陆地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1.陆地(29%)

(1)大陆、大洲、半岛、岛屿(2)七大洲:名称与分布;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地形特征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很大,中高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非洲:以高原为主欧洲:以平原、山地为主,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大洲南极洲:冰岛大陆,世界海拔最高大洲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南美洲:西部山地,东部高原平原相间排列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二)海洋(占71%)

1.洋、海、海峡2.四大洋名称分布:太平洋(面积最大)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面积最小)

(三)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山地—海拔较高,地表起伏大,坡度陡;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广阔;丘陵:海拔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盆地:周高中低

2.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大陆坡、海沟、海岭、洋盆3.地形的变化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结果(1)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表现形式:风、流水、冰川、海浪等,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海陆变迁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海陆变迁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总结:现在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文艺复兴发源

全文共 3840 字

+ 加入清单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发源地。在十四世纪,富裕的商人、手工业工场主、银行家成为北部城邦里新兴的统治阶级。这个新兴阶级需要文学艺术丰富它的精神生活,反映它的生活理想,也需要科学技术增加它的财富。它培养出大量为它服务的人才:法律家、外交家、艺术家、诗人和学者。这些人重视现世生活,强调个人作用,蔑视否定现世的基督教;他们研究人和人的生活,宣传人文主义思想。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和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意大利的文学艺术有了高度的成就。

古希望、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对人文主义思想和诗人、艺术家的创作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思想家和诗人更重视罗马文化,因为他们的民族意识渐渐觉醒,渴望意大利统一;作为古罗马的“后裔”,他们追本溯源,向往罗马古代的光荣。

意大利并未能得到统一。它从十五世纪后期起,成为法国和西班牙的侵略对象。到了十六世纪,意大利战争频繁,大部分地区受西班牙控制,许多城邦已经变为封建式的公国,同专制暴君统治着。加上东方贸易因土耳其势力膨胀而陷于停顿,商运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也使意大利经济凋零,工商业活动范围缩小,资本转入农业,又回到落后的封建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政治的日趋反动,宗教裁判所势力的猖獗,进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如布鲁诺、康帕内拉、伽利略等遭受迫害,人民起义受到残酷镇压,文艺复兴也就在意大利结束了。

在文学上,文艺复兴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号称人文主义先驱的彼特拉克的卜伽丘。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生于佛罗伦萨。他父亲是当地一个公证人,和但丁同时被流放。彼特拉克本人早年旅居普罗旺斯多年,曾漫游法国、弗兰德斯和莱茵河流域。他喜欢搜集希腊、罗马古籍抄本,研读罗马著名作家的著作,说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典学问的“两只眼睛”。一三七四年罗马市民群众起义,反对贵族的暴虐统治,彼特拉克写信给起义首领科拉·底·里恩佐表示支持。彼特拉克的著作大部分是用拉丁文写的,如他的叙事诗《阿非利加》(1342)。诗中颂扬了古罗马西皮奥击败汉尼拔的英雄事迹,他希望这部作品能使他“永垂不朽”。但他最优秀的作品是用意大利文写的抒情诗集《歌集》。

《歌集》主要歌咏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也包括少量政治抒情诗,诗中赞颂祖国,号召和平与统一,揭露教会的腐化。《歌集》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热爱生活和自然,渴望人间的幸福,追求爱情和荣誉,但不能和宗教传统及禁欲主义思想决裂;有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而又脱离人民,轻视群众。这些矛盾正是从中古过渡到新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的矛盾。他的抒情诗继承普罗旺斯和“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传统,克服了抽象性和隐晦的寓意,表现了新的人文主义精神,使爱情诗接接近生活。诗人在劳拉身上寄托他关于美和精神品质的理想,同时也对她的形体之美一再加以歌颂。彼特拉克对于自然之美也很敏感,有些诗把歌颂劳拉和描绘自然结合起来,《清、凉、甜蜜的水》这首诗就是显著的例子。彼特拉克善于叙述内心的变化和抒写爱情的经验,超过以前的诗人。这些诗都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念。他的《歌集》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开创了道路。《歌集》中占大部分的十四行诗达到艺术上的完美,成为欧洲诗歌中一个重要诗体。

乔万尼·卜伽丘(1313-1375)是一个商人的儿子,早年在那不勒斯经商,接触以宫廷和贵族骑士生活,熟读罗马古典文学作品。他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住在佛罗伦萨。在这一城邦的政治斗争中,他拥护共和政体,反对贵族和勾结贵族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但是轻视下层群众。他和彼特拉克交往,热心研究古代典籍,是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

卜伽丘的早期作品是一些以爱情为主题的传奇和叙事诗。他的杰作是《十日谈》(1348-1353)。这部作品的开端叙述十个男女青年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十天,讲了一百个故事,故名《十日谈》。这些故事,有的取材于中古行吟诗人的传说,有的取材于东方故事集(如《一千零一夜》和《七哲人书》),但反映的主要是当时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现实。故事多半以爱情和聪明机智为主题,也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作者塑造了许多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他揭露讽刺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生活腐朽、道德败坏,称道商人、手工业者等聪明勇敢,赞美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卜伽丘热爱现世生活,坚决反对禁欲主义,在思想上比彼特拉克更前进一大步。他的创作表现出文艺复兴初期的民主倾向。他最进步的思想是对于封建社会中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的批判(如第4日第1故事和第6日第7故事)。但是《十日谈》歌颂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对于放纵的情欲描写过分,也有道德说教的地方。

《十日谈》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发展了中古的短篇故事,不仅叙述事件,并进而概括现实,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绘自然。作者有意识地注意结构上的技巧,例如使用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镶嵌在一起;在第一日第九故事里把情节发展的转折点放在两个主题的交*点上。他创造了一些巧妙的讽刺手法。卜伽丘是一个自觉的文体家,《十日谈》的散文以古代罗马作家为典范,结构完整,文笔精炼,善用对比,语言丰富、鲜明、生动,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出版后,立即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对十六、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发生过很大影响,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此后一直到十六世纪,意大利短篇小说风行一时,短篇小说家都继承卜伽丘的创作传统,写出当时资产阶级所喜爱的接近现实而又复杂曲折的新故事。

卜伽丘死后一直到十五世纪中叶,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主要表现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上,没有出现重要作家。十五世纪中叶以后,诗人、作家虽然众多,甚至像米开朗琪罗那样的大艺术家也写出过不少优秀的抒情诗,但他们的意义不能同文艺复兴早期的彼特拉克和卜伽丘相比。这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主要在绘画、雕刻、建筑和科学方面,同时民间文学也得到提倡和发扬。

把人文主义思想和民间文学题材融合在一起,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的是卢多维科·阿利奥斯托(1474-1533)。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为菲拉拉公爵艾斯提家族服务多年。他的代表作是传奇体叙事诗《疯狂的奥尔兰多》(1516-1532)。这部长诗情节复杂,主要线索有三条:奥尔兰多(即罗兰)对安杰丽嘉的爱情;查理大帝及其骑士对回教徒的战争;鲁杰罗对勃拉达曼提的爱情。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线索。奥尔兰多迷恋安杰丽嘉,为寻找她走遍天涯地角,后来知道她已和梅多罗结婚,他由于气愤和绝望而发了疯。在发疯的场面,作者描写奥尔兰多的心理变化深刻入微,是全诗的顶峰,作品即由此得名。诗人以这三条线索为纲,把许多故事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但叙事、抒情和田园诗的成分、悲剧和喜剧的因素、严肃和诙谐的情调互相交错配合。书中人物,除了英雄美人以外,还有魔术师、妖精和仙人。作者对于冒险离奇的骑士故事都用嘲讽态度来处理,用以说明骑士生活的复活是不可能的,使这部富于幻想的长诗具有了现实意义。诗中歌颂了爱情、友谊以及忠贞、勇敢和牺牲精神。热爱现实世界,热爱人体、自然和艺术之美,反对宗教偏见和禁欲主义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诗中得到反映。作者有时也谴责外国侵略者和意大利各据一方的暴君们,希望意大利实现和平与统一。阿利奥斯托的诗音韵和谐,语言鲜明生动。他的创作对于后来欧洲叙事诗很有影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后的著名诗人是托夸多·塔索(1544-1594)。他生在一个廷臣和诗人的家庭,作过菲拉拉公爵艾斯提家族的宫廷诗人,由于神经失常被监禁七年之久。塔索是人文主义者,对于爱情、美和感官的快乐有热烈的要求。而这时天主教教会为了抵制宗教改革运动,加强了有关宗教信仰的控制,引起他的内心矛盾,他怀疑自己的宗教思想是否正统,害怕宗教裁判所的迫害。他的叙事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这部作品以歌颂的态度叙述第一次十字军将士在高弗莱多·底·布留尼的统帅下,经过种种挫折和残酷的战斗,最后取得对回教徒的胜利,攻下圣城耶路撒冷。这个主题在当时有政治上的现实意义。土耳其断绝了意大利东方贸易的出路,威胁着意大利本土,作者要唤起英雄精神,抵抗土耳其的扩张。他又企图通过基督教与异教的斗争和两种文化思想的冲突来显示基督教信仰的力量,这和当时天主教反对宗教改革的运动有联系,但是诗中异教因素往往战胜了基督教因素。许多故事描写爱情的力量战胜了基督教信仰,如里那尔多由于迷恋魔女阿尔米达而忘记了自己的基督教战士的责任。塔索所要表达的宗教思想是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天主教教会强加在人们头上的,它毫无打动人心的力量。基督教英雄史诗的创作源泉事实上早已枯竭,塔索塑造出来的基督教英雄高弗莱多也只能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可是在一些表现非基督教精神的人物形象和场面的描写上,这部长诗却显示出它的艺术威力,闪耀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最后的光芒。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文艺理论的探讨十分活跃。他们首先面临的任务是为诗歌辩护,因为当时天主教会认为诗歌不能表现真理而且伤风败俗。在早期,彼特拉克和卜伽丘都认为诗歌能用寓意表达真理,起到教育作用。十五世纪中叶以后,研究亚理斯多德《诗学》和贺拉斯《诗艺》的风气盛极一时。但是形成两派:保守派把亚理斯多德的理论看成普遍永恒的“法则”;革新派则强调民族、时代和风俗习惯不同,不能完全走古希腊、罗马的老路,为一些新兴的文学体裁进行辩解。这两派的“古今之争”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现代文艺

全文共 2097 字

+ 加入清单

一、20世纪欧美文学名著

1、文学名著

(1)美国作家德莱塞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反映了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遭遇的失败。

(3)法国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主题不明确,令人回味。

(4)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奖。

(5)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一代革命青年的成长。

2、《美国的悲剧》主人公克莱德悲剧出现的原因: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崇尚伪善、奢谈,并没有好好地去培养青年一代。美国的实利主义,使青年人认为有了金钱便能占有一切,于是,追求财富、贪图享受的虚荣心和利己主义恶性发展,使克莱德终于走向自我毁灭之路。这不仅是克莱德的悲剧,也是美国的悲剧。

3、"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出自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它启示:青年人应当具备强烈的事业心,珍惜大好年华,争取有所作为。

二、欧美现代美术:

1、欧美现代艺术特点:新奇怪异。主流观点:艺术是一种自我表现。

2、立体画派代表:西班牙毕加索,立体派绘画创始人,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绘画方法,代表作:《格尔尼卡》为抗议1937年德国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所作。

3、超现实主义画派代表:西班牙达利,代表作《记忆的永恒》,是20世纪西方精神世界的缩影。

三、现代音乐:

1、爵士乐:(1)起源于非洲,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北美种植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奴隶用故乡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这是爵士乐的由来。

(2)黑人奴隶在保留非洲音乐特色的同时,吸收了欧洲音乐的优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创造出美国黑人的音乐形式--爵士乐。

2、爵士乐特点:演奏者可以即兴发挥,自由自在地演奏。尤其是不规则的切分节奏特点,就好像他们对现实社会不停地敲击,所形成的风格和特色特别丰富多彩。

3、爵士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给人们的启示:(1)爵士乐在它的故乡非洲没能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的现代音乐流派,是因为那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无法被现代世界所理解。(2)来到美洲的黑人尽管早期受到非人的待遇,但是美国多元文化和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无形中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黑人音乐也在演变和发展。随着黑人的解放,他们吸收先进的西方文化,掌握成熟的音乐理论和高难度的乐器演奏技巧,最终发挥天赋创造出爵士乐。爵士乐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受到黑人以外世界各地人民的认同,也为黑人赢得更多的理解。

4、摇滚乐:起源于美国,二战后出现,20世纪60年代风靡西方,成为独具魅力的流行音乐

四、现代电影:

1、电影的诞生和发展:(1)产生:1895年12月28日,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银幕上供许多人观看,这一天成为电影的诞生日。(2).发展:形式上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单一银幕到多种银幕,功能上由单一的娱乐功能到教育、传播等多种功能。

2、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好莱坞

(1)好莱坞兴衰过程:20世纪初建立第一家摄影棚,最早拍摄的影片是《基督山伯爵》,无声电影时代的著名喜剧明星是卓别林。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凭借掌握有声电影的专利和来自华尔街的大量投资,垄断了世界电影业。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受电视和欧洲电影及电影贸易保护的冲击,跌入低谷。经过对制作技术和题材、制作方法的革新,从20世纪50年代起,重新崛起。

(2)好莱坞电影以大众娱乐为目的,电影类型有喜剧片、音乐歌舞片、西部片、警匪片、恐怖片、战争片、科幻片等。

(3)美国西部片:是美国人对西部扩张的一种追忆,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个人英雄主义。(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部发现金矿,美国东北部居民大量涌入西部荒原,促使西部经济繁荣发达,但由于法制不健全,强盗歹徒横行,再加上印第安人的反抗,使得移民不得不用枪杆子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就产生了大量电影题材。西部片一开般常常是善良的白种移民受到暴力的威胁,英勇的牛仔奋起反抗,歹徒略占上风,最后经过殊死搏斗,将歹徒消灭。其间,再穿插一些西部土著印第安人的风情民俗,显得绚丽多彩,热热闹闹,很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还导致了牛仔服流行于世界各国,至今长盛不衰。)

3、好莱坞"世界电影之都"的原因:(1)拥有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一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员。(2)能不断推出影星以确立自己的地位。(3)有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大量投资。(4)制作技术、题材、制作方法的不断革新。(5)能创造出不同的类型片来吸引观众。

4、奥斯卡金像奖:(1)全称: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2)第一届颁奖:1929年。

五、外国音乐、电影对中国影视业启示。

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音乐电影中的优秀成分,批判学习,发扬中国的民族特色,形成健康向上的风格,推进现代化建设。同时针对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强大威胁,我们必须发展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电影事业来抵御它的冲击,去除低级娱乐,引领人们健康娱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好望角介绍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好望角多暴风雨,海浪汹涌,位于来自印度洋的温暖的莫桑比克厄加勒斯洋流和来自南极洲水域的寒冷的本格拉洋流的汇合处。

南非的好望角及其邻近海域一直是印度洋与大西洋互通的航道要冲。随着大吨位散货船、液货船的日益投入,这里的通航密度正日趋增加。鉴于航海与航运的需求,该区域的气象与海况也受到了航海者的广泛关注。

世界著名的瑞典埃塞尔特制图公司在它的出版物上曾将南纬40°~50°描述为强风带。地处南纬35℃的好望角一带恰好与西风带毗邻,是恶劣气象的直接受害者。2000年至2001年,航经这一带海域达四次以上,实地纵观了它的气象海况变化。

与好望角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在南半球中纬度地带只有非洲的好望角、南美洲的合恩角,以及澳大利亚南部沿岸和新西兰的南岛位于这里,其它几乎被三大洋的南部海域所环绕,构成一个封闭的水圈通称为南大洋,这里终年西风劲吹,风暴频繁。

在夏季也是西风咆哮而过,冬季更是寒风凛冽,常年的西风把海水也驯服得环绕地球由西向东奔驰,形成了著名的“西风漂流”。

总结:欲为通往富庶的东方航道,故改称好望角。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来往于亚欧之间的船舶都经过好望角。现特大油轮无法进入苏伊士运河,仍需取此道航行。

编辑推荐: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好望角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2、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

3、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

4、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

5、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6、主要气候类型:

7、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8、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9、中南半岛地势特征: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10、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日本群岛地形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海底地壳隆起、海面上升,日本列岛最终形成。日本列岛南北两端,均由大陆架和大陆断续相连。也就是说,当时的“日本”还不是“列岛”。

日本群岛位于亚洲东部边缘,在北纬31°~46°之间,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3,900多个小岛组成,呈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岛。在第四纪时,由于日本海和台湾海峡的沉降而形成今日的弧形列岛。日本全部面积为37.7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大岛为36万平方公里。日本群岛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日本这个自然综合体的前提。

地形

日本群岛在水平地形上的特点是:岛势狭长,海岸曲折,海湾众多,因而群岛的任何地方离海岸都在100公里以内。日本地表崎岖多山,平原面积狭小,山地和丘陵在群岛的地形中最占优势,据统计,日本国有7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其中纯山地即占全国土地的60%。山地的走向和排列多与海岸平行,分内外两带,内带位于日本海一侧,主要包括奥羽、越后、飞驒等较大山脉;外带位于太平洋一侧,主要包括北上、阿武隈、关东、木曾、纪伊、四国、九州等山脉。日本群岛的平原和低山仅占日本面积的13%,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本国最大的平原,面积1.6万平方公里,海拔仅50米,其前身为东京湾的海底,如今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此外,还有名古屋附近的浓尾平原,大阪、京都一带的畿内平原等。

地震带

日本群岛是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环,素以多火山地震著称于世。全境火山可分为8列,即千岛火山脉、那须火山脉、鸟海火山脉、富士火山脉、乘鞍火山脉、白山火山脉、阿苏火山脉和雾岛火山脉。其中雾岛火山脉从九州南部向西南延至琉球群岛,并与台北大屯火山遥相连系。圆锥形的火山是日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型式,富士山是其典型代表,此山原是一座活火山,已有百余年未见活动,山顶积雪、四时不化,有日本阿尔卑斯之称。此外还有盾状火山,但不如圆锥状普遍,海拔1,592米的阿苏山,即是一座典型的盾状活火山,火山口至今还常喷出大量的烟气和火山灰。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带分为两列,日本海沿岸的称内侧地震带,太平洋沿岸的称外侧地震带。大地震多发生在外侧地震带,危害性最大的地震区是在大阪、名古屋和东京附近一带地区。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引起海啸,死伤17万多人。

总结:在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经过激烈的地壳变动,呈弧状南北走向的日本列岛的基本构架开始形成,并在更新世几经变化,而引起这种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冰川的消长。

编辑推荐:日本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苏波战争

全文共 2185 字

+ 加入清单

1918年至1919年的俄国内战期间,波兰被视为一枚抵抗俄国布尔什维克与欧洲共产主义红色浪潮的重要棋子,同时协约国各国也纷纷以保卫本国利益为名派兵进入了俄国。1919年6月25日,协约国的最高委员会曾有过这样一份声明:

为保护爱护和平的东加利西亚人的财产以及人身安全免受布尔什维克党威胁,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决定批准波兰武装力量的活动范围延伸至奇布鲁克河(加利西亚和乌克兰的分界)。

守卫欧洲文明和基督教价值观免受蛮族入侵,也一直都被波兰人视为天赋使命。这当然会使得波兰人产生一种错觉,让他们误以为协约国列强会在战后支持波兰在东加利西亚地区的利益。然而自身的命运若由他人来决定,显然是不牢靠的。对协约国列强来说,自身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原则。

1919年春,约瑟夫。哈勒将军带领着他在一战末期于法国创建的"蓝色军团"返回波兰与毕苏斯基军团组成新的波兰国家军。波兰军队的实力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从1918年11月的6000人猛增至1920年7月的90万人。胳膊肘硬实了的同时,也意味着不必全然看他人的眼神行事了。

波兰人将俄国内战视为难得的契机,但这并不意味着波兰人就可以完全不顾及列强的意见。法国方面明确表示支持波兰人自己决定东部的事务,至于英国方面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当时身任英国战争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作为协约国干预俄国内战的始作俑者,当然希望波兰参与到反苏维埃的阵营中来。但首相劳合。乔治却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对于根据巴黎和会原则毫无争议的划归俄罗斯的领土,如果波兰仍然坚持保留,而布尔什维克政府又拒绝和平解决问题并由此诉诸武力,那么,英国政府若想在军事和财政上支持波兰,获得本国民众的支持的几率微乎其微。

对于俄国人来说,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唤起国际革命,必须从狭隘的民族革命转向世界革命。"(列宁原话)为了面向全世界输出革命的目的,布尔什维克在1919年的3月份成立了共产国际,这不得不使欧洲列强越发感到担忧。在苏俄领导人看来,边疆地区的苏维埃化至关重要。在苏维埃俄国当权者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构想当中,社会主义俄国和革命的西方之间又怎么能存留一片空白?而站在波兰人的立场上来说,在原东部边疆地区生活的波兰族人口,虽然相对而言占居民比例很小,但生活在那里的波兰人大多都是城市资产阶级或地主阶级,因此他们在该地区还是有不小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的。

出于对"红色革命浪潮"的恐惧,英、美、法等国不可能对发生在俄国的内战视而不见。列强们最初是希望通过扶植俄罗斯境内的捷克军团和高尔察克、邓尼金等人来对抗苏俄红军。以美国为例,在1919年等夏秋两季就向邓尼金提供了10万支步枪、300万发子弹和20万发炮弹。然而事与愿违,在"白军"的节节败退之下,苏维埃红军最终还是取得了国内战场的胜利。

此时的苏俄领导人认为,在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纷纷失败之后,亡我之心不死的协约国列强必定会寻求其它途径来扼杀"红色政权",可以想见的是,波兰必将成为其有力的推手。而波兰人当然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在经历了123年的亡国之痛后,他们终于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了自己的国家。过去的苦难更加深了他们渴望重现往日荣光的企图,恢复全盛时期波兰的版图是缠绕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因此毕苏斯基领导下的波兰军队的东进计划,是为了实现对东部边疆的领土诉求,而非推翻苏俄政权。毕苏斯基很清楚恢复旧俄帝国并不符合波兰的自身利益。

然而协约国并未考虑波兰在东部边界地区的领土要求。1919年9月25日,巴黎和会的波兰事务委员会提交了关于波兰东部边界的最后报告,提出了一条临时的东部边界线。波兰军队不顾巴黎和会的决定继续向东推进,并竭力说服协约国相信波兰要求的合理性,同时也想用既成事实促使和会承认波兰的要求。

毕苏斯基转而与乌克兰人达成了同盟,波兰方面承诺将1772年第一次瓜分前占领的乌克兰领土归还,作为交换条件乌克兰必须承认波兰在东加利西亚地区的利益。1920年5月,波乌两军同时向苏俄发动了袭击,很快苏俄方面也予以了反击。在红军南北两路的合击之下,波兰军队毫无招架之力,他们只得放弃已经到手的维尔诺和比亚维斯托克,一直被驱赶到了利沃夫。无可奈何之下,波兰向协约国寻求帮助,但他们无视了波兰人的请求。一方面,早在1920年的1月份列强就曾表示不希望波兰继续战争,也不准备对波兰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列强们主要是担心波兰在领土要求上毫不妥协的态度,可能会促使苏德之间达成政治和军事联系。另一方面,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之下,各国的工人团体纷纷反对援助波兰,例如但泽的码头工人拒绝为波兰装货,英国的左翼人士还发起了"别动俄罗斯"运动。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更是在1920年7月"赔款协会"就讨论德国赔偿问题的会议上,严厉斥责波兰人挑起战争,并要求波兰军队西撤150英里。

8月1日,在哈切夫斯基的率领下,五路红军直逼华沙,兵临城下的波兰首都岌岌可危。然而顽强的波兰人还是创造了"维斯瓦河奇迹"。10月份,波兰和苏俄达成了停战协议,1921年3月双方在中立国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进行了和谈,签署了《里加条约》,自此,二战前的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东部边界终于确定了下来。波兰成功得到了维尔诺、沃伦、以及东加利西亚的主权。

波兰在华沙战役上取得的胜利阻止了十月革命的烈火向欧洲的蔓延,当时的西方社会评价毕苏斯基"扶住了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各个地区的国家为了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美国对世界经济控制能力的削弱,也加速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2,区域集团化表现: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原因: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日益密切

2、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全球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用。

3、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对中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4,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

5,中国与经济全球化:面临着机遇和挑战。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