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迷恋手机问题精选20篇

手机也能开wifi你知道吗?手机设置热点就可以了。下面我就来教大家华为手机怎么设置wifi热点吧

浏览

4685

文章

73

篇1: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早恋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早恋在现在的中学生中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进入青春期后,不少孩子开始对异性萌生好感和兴趣。很多家长把孩子早恋视为洪水猛兽,一旦发现苗头就粗暴地扼杀,但结果往往越是干预,孩子越是反抗,弄得家庭关系紧张,实际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早恋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青春期孩子对异性感兴趣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如临大敌。也千万不要立即扣上“早恋”的帽子,公开批评、羞辱他们。不要去具体地规范她,诸如不许一起玩、不许联系等等,那样往往令她产生逆反心理,反而激发出强烈的感情。这是心理上所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对待早恋,家长们的正确做法是,宜导,不宜堵。父母可以跟孩子聊天,非常轻松地告诉她这个年龄段对异性感兴趣,愿意和异性交朋友是很正常的,自己也是过来人,完全能够理解。同时给她一个提醒,这个阶段可以跟异性交朋友,但最好是共同参与集体活动,大家在一起可以促进相互了解,尽量不要单独活动。事实上,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广交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与异性正常交往,是避免早恋的有效策略。这样可以使他们情有所托,才有所展,而且能够避免少男少女单独交往所诱发的隐秘感、冲动感、紧张感和羞涩感,建立起正确的交友观念。

你不妨用轻松地语气表示,她所中意的那个孩子在某方面确实不错,如长得挺可爱,性格挺开朗等等,让她知道她喜欢对方是正常的。同时告诉她,你们都在成长,要想永久保持一种吸引力,作为一个男孩子或是女孩子,应该做到些什么,例如成功的事业、正直的品格、聪明的才干等等。这样就可以把早恋的热情和冲动转变为前进的动力,引导她向好的方向来塑造自己,这也是我们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期待的目标。

据了解,那些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更加迫切渴望成长,渴望离开家,更加容易把精神寄托在家庭之外。因此父母应以宽容、友善、相互帮助的特质来营造美满的家庭气氛,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表率,给与孩子关注于爱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发现孩子早恋家长应该怎么对待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积极引导。很多孩子在到了初中或者高中时期都会对早恋有着莫名的向往,孩子早恋的原因有很多,不过很多家长或者老师在发现孩子早恋的时候,都会采取暴力的措施,很多家长会表现出暴躁不安或者是焦虑,甚至是嫌弃。

1

不过这并不是家孩子们想要看到的,即便是家长表现出再多的情绪,也不能够扭转孩子们的心情。这个时候家长一定不要一味的去围追堵截,而是应该想想别的办法来引导孩子。

2

首先就是不要只给孩子讲大道理,相信孩子也是能够明白大道理,只不过他们正在处于叛逆期,只想和家长对着干,家长越是不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越是要做,尤其是在家长态度非常严厉的情况下。

3

家长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积极的去引导孩子,不要做出错误的事情,并不是说让孩子不要早恋,而是要告诉孩子紧守底线,相信孩子们也能够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

4

早恋其实是没有什么错的,只要不让孩子恶性发展下去就可以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孩子沉迷手机 家长试着带孩子到这类场所 孩子智商蹭蹭涨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之一,无论年龄大小,孩子们都沉迷于手机的世界。然而,这种沉迷可能对他们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家长应该采取措施来帮助孩子克服手机依赖,并提升他们的智商和情商。

手机的普及让孩子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信息和娱乐,但过度使用手机可能导致沉迷和学习效率下降。家长应该采取行动,帮助孩子摆脱手机的束缚。以下是一些方法:

1. 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孩子远离手机。家长可以定期带孩子去图书馆,让他们感受到书本的魅力。图书馆中的安静氛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此外,阅读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想象力。

2. 游乐场:

游乐场是孩子们放松的好地方,可以帮助他们消耗多余的精力。在游乐场,孩子们可以玩得开心,同时学会与其他孩子合作和分享。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游乐场,让他们体验到快乐和友谊的重要性。

3. 贫困山区:

带孩子去贫困山区是一种教育方式,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了解到贫困地区的艰辛,这可能导致他们缺乏对生活的珍惜和感恩之情。通过参观贫困山区,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生活境况下的人们,从而培养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家长在帮助孩子摆脱手机依赖的同时,应该自己做出榜样,减少手机使用。多陪伴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不要试图将他们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通过这些方法,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提高他们的智商和情商,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温暖和幸福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孩子睡觉前玩一下手机,不经意间就会玩出大问题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手机网络中不能自拔。“手机瘾”已经同“网瘾”一样,成为孩子成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那么,孩子睡觉前玩一下手机,不经意间就会玩出大问题,就让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相信很多家长意识到,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孩子视力的影响很大。今天,我们再次用一组数据强调:电子产品对孩子危害真的很大,要玩也得严格控制时间。

孩子连续看20分钟投影:

1、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10.4度近视状态;

2、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6.3秒(泪膜破裂时间其正常值为15-45秒,少于10秒为病态);

3、平均每分钟眨眼12.67次;

孩子连续玩20分钟iPhone:

1、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43.8度近视状态;

2、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3秒;

3、平均每分钟眨眼7.67次;

孩子连续玩20分钟iPad:

1、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41.7度近视状态;

2、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秒;

3、平均每分钟眨眼4.67次;

孩子连续看20分钟液晶电视:

1、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18.8度近视状态;

2、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6.7秒;

3、平均每分钟眨眼9次;

习惯睡觉前玩一下手机,不经意间就会玩出大问题。在就寝关灯后,还在使用智能手机,手机强光直射眼睛30分钟以上,造成眼睛黄斑部病变,导致视力急速恶化,特别是不可逆的黄斑病。

关灯后看手机屏幕在黑暗中特别明亮,近距离观看,高能量直射眼睛,直接伤害眼睛的黄斑部。

医师表示,黄斑部病变多半是老年人出现的症状,但最近患者却有年轻化趋势。大多都是智能型手机重度使用者。

请注意:熄灯后,不管是看手机,还是玩平板,不只黄斑部病变,初期会引发干眼症,严重则让白内障提早报到,甚至让视力丧失,变成失明。病变初期,得接受镭射或注射类固醇,才有机会治愈。

医师建议,除了多补充叶黄素,最重要的是戒除使用手机的不良习惯。因为睡前忍不住滑一下,造成的恐怕是一辈子的伤害。

朋友们:为了自己和家人,以后切记在光线暗淡以及关灯后不看手机,尤其是孩子们玩手机更不应该。

那么,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孩子戒掉iPad、手机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看一看!

小男孩Andy也是iPad控,玩iPad可以经常不喝水不吃东西,在经历了一次由于玩iPad入迷、从家里的楼梯滚落并摔断了一条腿后,Andy的妈妈就做了下面的举动。

为了孩子的健康,请爸爸妈妈做好示范榜样,少玩手机,远离手机!如果你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好处等有关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儿童早期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工资全给了培训班,家长关注孩子学业,却忽视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全文共 154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正值学生们的暑假,关于孩子暑期培训的消息和话题不少,其中“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期孩子”,刷爆了家长们的朋友圈,引起了大家的热议。现在针对学生群体的培训班越来越火,因为家长们重视孩子的培养,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期孩子

市面上的各种培训班被家长们形容为“碎钞机”,有的家长针对一门课程就报了多个培训班。据一份关于暑假补课花费的调查显示,有33%的网友表示孩子暑期培训班补课的费用在10000元以上,57%的网友表示补课费用在5000元及以上。大家想想,这还只是一个暑假的培训费用,如果调查范围扩大为一年,一个家长一年的工资可能还不够孩子报培训班的钱。对于普通工薪族而言,培养孩子的压力真的不小!

针对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这个现象,某学校校长表示,不少学生用暑期时间“抢跑”,提前学习下一学期的内容,这种现象是让人深恶痛绝的。而培训机构教学并非像学校一样会采用循序渐进的教法,往往是章节要点梳理,主要针对考试题来讲解,这让学生学习起来有些片面,到了重要考试就可能暴露漏洞,其实是弊大于利的!

二、网友热议,赞同or反对

对于“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期孩子”这个话题,网友也展开了热议,毕竟很多网友也是从学生经历过来的,有一部分也是家长,话题很容易引发大家的共鸣。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网友们的看法吧。

网友1:外国人都惊呆了,放假还有作业?还要上课?那还放假干嘛!

网友2:工资太低,消费太高,很尴尬!

网友3:然而学霸玩一暑假还是学霸,学渣学一暑假,回去就忘,开学还是垫底。

网友4:家长太过急于求成,我的看法是孩子是读书的料不用太折腾也能读出好成绩,不是读书的料,你给他报一百个班也没用,因为他的心思永远不在如何提高成绩上。

网友5:这也是一种攀比,起多少效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家去了咱也得去。

网友6:开学就会有个测验,内容就是新学期的知识,你不抢跑会行吗?别人家的孩子超前了,都能考高分,你家孩子因为你理性垫了个底。况且,很多老师都不好好讲课文,他们以为大多孩子们都学过了,课上只需要讲难题就行了。这样后果是孩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理性(吃亏)了一回的家长请理性的专家来解个惑。

网友7:幼儿园没读过,辅导班没上过,照样考上大学本科,看你自己高三愿不愿意认真而已,有时候高三一年的努力,秒杀以前的不好。过来人。

网友8:都是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还怪孩子花钱多,没钱就不要非要和富人家孩子比了,别个都是拼爹,这样强制自己孩子往上爬有考虑孩子的意愿没。小小年纪承受的压力比你挣钱难还多。

以上只是列出了部分网友的观点,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面对各种培训班的火爆场景,有孩子的家长受环境的影响看着是焦虑的,别人家孩子跑得快,自己的孩子就输了!但是,在各位家长们抢跑学习的时候,是不是考虑到了孩子另一个更重要的需求?

三、家长忽视了一个更严重问题

现代社会生活、学习、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上班族过度疲劳,各种职业病、过劳死屡见不鲜,那再看看孩子,他们学习何尝不比上班累,家长们是不是考虑过孩子的健康问题?一个家庭,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平安、健康是第一位的!当家长焦虑于孩子各种培训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2018年,“中年危机”一词触动千万人的内心,对于有家庭有孩子的油腻中年人来说,焦虑很大程度是来自于不安全感,而这个不安全感又和金钱脱不开干系。

不少家庭,应该衡量自身家庭资产情况,对家庭资产配置做好安排,对于孩子的教育花销在承受范围内为宜,家庭资产配置比例可以遵从“4321定律”,即40%投资+30%储蓄备用+20%保险+10%生活开销。众所周知,保险是保平安和健康的,大家可以看到,保险配置在整个家庭资产配置中占比20%是比较合理的,那么,如果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如何购买到更划算的保险进行配置,就相当重要了!这个问题是众多家长需要思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儿童玩手机成瘾问题严重 家长该如何控制?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家长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并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鼓励他们参加其他活动、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与孩子进行沟通等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减少对手机的依赖。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儿童玩手机成瘾问题的研究和关注,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是儿童玩手机成瘾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他们的孩子对手机上的游戏、社交媒体和视频等内容产生了强烈的依赖,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儿童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沉迷于手机上的内容。一些家长也会因为工作繁忙或者缺乏陪伴时间,将手机作为儿童的“保姆”,这也会加剧孩子们对手机的依赖。

家长需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家长可以制定一份详细的时间表,规定孩子每天可以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家长应该尽量陪伴孩子,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内容。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音乐课程、绘画课程等其他有益的活动,帮助他们建立更多的兴趣爱好,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家长应该尽量减少工作压力和家庭矛盾,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减少对手机的依赖。也应该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和原因,并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家长也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孩子沉迷手机无法自拔 家长学会这三招 不再需要打骂 轻松解决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社会的发展,手机和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手机成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时,家长通常感到无所适从,但打骂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三种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处理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

1. 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和习惯。如果父母自己一直沉迷于手机,孩子很可能会效仿他们的行为。因此,家长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主动放下手机,并向孩子传达手机的危害。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家长可以激发孩子主动放下手机的意愿。

2. 引导和教育

孩子的自制力通常较差,因此父母需要引导和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建立规定,例如不在特定时间段使用手机,而是阅读书籍或从事其他有益的活动。此外,父母应该向孩子解释手机对视力和思维的不良影响,以及正确使用手机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降低手机成瘾的风险。

3. 转移注意力

孩子沉迷于手机可能是因为缺乏其他有趣的活动。因此,父母可以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鼓励他们参加亲子活动或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与孩子一起参加活动,不仅可以加强亲子关系,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更多有意义的爱好,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时,打骂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应该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尝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手机使用,减少手机成瘾的风险。家长的耐心和关心是培养孩子健康生活习惯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孩子睡眠有问题家长及时找原因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睡眠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特别是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良好的睡眠对身体的生长发育非常有益。那么,孩子睡眠有问题家长及时原因,就让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在生活中,宝宝通常夜晚睡不安稳,总让新手爸妈操心不已,甚至是作为医护人员也感到困惑。事实上,宝宝像成人一样也会有睡眠问题。他们睡眠不安稳的原因很多,如饥饿感、病痛、烦躁、恋奶、缺乏微量元素、睡觉姿势不对或需排便等。宝宝一旦出现睡眠问题,家长应用心寻找根源。

哭闹是没语言表达能力的婴儿表达要求或痛苦的方式,也是释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式。引起婴儿哭闹的原因主要包括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婴儿睡觉不安稳、哭闹,应首先考虑是否是奶量不足、尿布潮湿、包被太紧、衣被太热、太冷、体位不适、排便等。当排除上述情况后,就应考虑是否有病理性原因了。

新生儿最常见病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由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脑炎脑膜炎、头皮血肿或水肿等所致的哭闹或尖叫;腹痛,肠痉挛、肠套叠、肠梗阻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各种感染或损伤均可引起婴儿哭闹不止,特别应注意皮肤皱褶夺得地方如颈部、腋窝、臀部以及腹股沟等;以及在婴幼儿的抚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如缺乏维生素D或钙、维生素B缺乏、感冒或下呼吸道感染、睡前玩得太兴奋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早恋问题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小编在这里教各位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早恋问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操作方法

1

家长如果知道了孩子早恋,不能打他,不能骂他,这样会让他的心理收到伤害,家长应该使用正确的方法来跟孩子交流,要让孩子知道早恋的坏处,这样孩子的心里想清楚了,也就会不在早了

2

早恋也不全是坏处,这样多了一个关心自己的人,家长在引导男孩子早恋时,家长不能全部承反对的态度,要引导男孩子要保护女孩子,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情,而且不能把全部身心放在对方身上,要共同进步

3

家长在引导女孩子早恋的问题上,家长对孩子不能打骂,这样只会促发孩子一种不好的心理,比如离家出走等,孩子就会想反正你们不爱我,还有人爱我,要有耐心和道理教育孩子,或者举实例来说明

4

家长在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跟孩子说说自己的恋爱经验,这样就可以使孩子在早恋方面有了经验,现在这个年龄的孩子 对恋爱没有一个好的认识,大多数孩子都是“我不喜欢他了,我不要跟他在一起”,家长们就得需要耐心来劝说孩子,以及正确的引导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孩子尿床的问题,家长应该如何解决?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有的宝宝都几岁了可是还会尿床,这让家长头疼不已,那么孩子尿床的问题,家长应该如何解决?就让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关于尿床

其实对于孩子尿床这一问题,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理解来克服尿床。如果长时期的尿床,家长应该向儿童医生咨询。这时候尿床也能通过药物方法解决。而有时候,尿床也可能是与个人心理有关。恐惧、失常的作息表都可能导致孩子尿床。

二、尿床与家庭有关

搬到一个新家,或者爸爸妈妈离婚都会导致孩子尿床。家庭环境的变化也是孩子尿床主要的原因。但这时候家长不能批判孩子,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孩子,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在亲朋好友面前羞辱孩子尿床,这只会使孩子更加焦虑。

三、尿床与孩子情绪有关

有些孩子在晚上睡觉时,开始是很正常的,可是总到后半夜就开始尿床了,这就是通常说的尿床周期症,那这样正常吗?其实许多儿童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时因为他们的膀胱还未发育完全。也有可能是一种情绪反应。例如,妈妈会把自己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到刚出生的婴儿身上,而其他兄弟姐妹就会心烦意乱,觉得自己不受宠爱了,这也可能会导致孩子尿床。

四、限制孩子液体的摄入量

孩子在上床睡觉之前,记住不要让孩子喝过多的水或是饮料。如果孩子还是总尿床,请咨询您的医生。也可以设一个闹钟,提醒孩子该上厕所了。但记住必须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理解。

五、给孩子足够的爱心和爱

生新宝宝之前,妈妈们应该让孩子有心理准备来迎接新宝贝的到来,也要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别以为尿床是小问题,它的影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甚至是孩子的性格发展、心理健康。如果你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好处等有关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儿童早期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孩子总爱玩手机、刷视频,伤害大吗?后果比家长想象中的还要严重

全文共 191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是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西红柿妈妈!

茶余饭后,刷刷小视频,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休闲娱乐的项目。我们是成年人,总要以工作、生活为主,手机的使用还是可以被理智控制的,孩子可就不一样了。

曾经有一个粉丝向我哭诉,自己和老公都要去上班,孩子让婆婆带着。婆婆为了让孩子听话,扔给他一部手机玩,刚刚一岁多点的小娃娃,手指拨动手机就比大人还灵活。孩子看见好吃的东西不会闹,只要一看见谁拿着手机打电话,就要玩手机,不给就发脾气。

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手机上的短视频,一看几个小时都不动。爷爷奶奶还觉得自己的孙子很有本事,他会唱很多网络歌曲,只要你一起头儿,他就跟着唱起来。网络上的一些搞笑段子、金句,也是信手拈来,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夸赞这小孩的记忆力真不错。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了,他每天不愿意上学,又哭又闹,老师问孩子:“你为什么总是不愿意来幼儿园呢?”孩子说:“我想在家玩手机,幼儿园没有手机。”

就算是来了幼儿园,这孩子也属于“散养”型的,他没有办法专注于一件事情,手脚不停地动弹,老师上课他根本就不听,也没有了当初玩手机的“聪明劲儿”。

孩子喜欢刷视频,喜欢玩手机,这是很多妈妈的苦恼,也许在你束手无策的时候,就选择了妥协。

★但是你知道迷恋于刷小视频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吗?

经常性地刷小视频,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一旦大脑的发育成型以后,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刷视频能够给孩子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却被定义为“垃圾快乐”,因为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反而还是有害的。

音乐欢快,画面鲜艳,直接的信息输入,刺激孩子的大脑获得短暂的快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眼睛不用观察,大脑不用思考,注意力不用集中,只需要盯着手机屏幕就够了。

当孩子再接收需要思考的信息,就直接把它摒弃掉了。长时间的固化思维,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痴迷手机,孩子的情商培养也受到局限。

玩手机都要玩“傻”了,家长经常这样说自己的孩子。孩子经常玩手机,确实会影响孩子的情商发展。

痴迷于手机,让孩子少了许多和同龄人交流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局限。所以,当一个孩子长期痴迷于手机视频、游戏,再和别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他会不耐烦,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只想沉迷在手机虚拟的世界里。

除了不爱和人交流,手机占据了孩子大部分的时间,他也不喜欢读书、体育运动等等对个人成长有益的活动,体质发育、知识储备各方面的能力发展都受到了局限。

家长们,知道频繁刷小视频对孩子危害这么大,你还敢放任孩子不管吗?

为了孩子的大脑发育和情商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我们当家长的当然得管,但是完全让孩子不接触手机也是不现实的。因为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孩子不可避免地要频繁接触手机,那么如何让孩子玩手机但有节制呢,是我们家长需要好好研究和实践的。

首先,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合理地使用手机。

孩子喜欢玩手机,大多数都是因为父母的原因,我们让孩子放下手机,首先要自己能够做到。在家里面,除了必要的联系和微信电话,家长尽量不要抱着手机玩,孩子是最善于观察、模仿我们的,家长要做一个好榜样。我们放下手机,给孩子多一点优质的陪伴,孩子有事可做,也不会太迷恋手机。

其次,给孩子使用手机,要有规则限制。

我一向都是提倡,孩子3岁之前,家长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到手机。等到孩子三岁以后,有一些学习内容是在手机APP上面完成的,我们可以为孩子设置一些用手机的规则。

比如,安装儿童保护软件,只允许孩子打开家长设置的内容,设定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时长就不能再用手机了等等。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些规定来限制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多开发、多引导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

孩子喜欢玩手机,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也有关系。孩子居住在高楼大厦里,没有小伙伴儿的陪伴,缺少兴趣爱好的发展,手机就成了唯一的快乐。

我们应该多引导孩子发展一些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比如阅读、运动、动手能力的培养等等。孩子爱好广泛,能从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也能让孩子少迷恋手机。

同时在这个戒除手机瘾和视频瘾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及时的鼓励和奖励,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所以要少批评多肯定。

即使要纠正孩子错误也要先描述事实(而不要评判孩子,特别是攻击孩子的人格),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提出要求和期待。好习惯的形成需要熬过前面最难熬的七天,然后21天之后,就能慢慢稳定地坚持了,加油吧!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双面性,手机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让它成为我们生活更便利的工具,为我们服务,但不能让它成为主宰孩子精神的“祸害”。

互动话题:你家孩子爱玩手机吗?你是如何控制孩子玩手机、刷视频的时间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家长须尽早关注孩子肥胖的问题

全文共 1318 字

+ 加入清单

家长须尽早关注孩子肥胖问题,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家长越来越不相信“胖乎乎”是孩子应有的状态了,有研究表明,孩子越早开始超重,长大后成为胖子的可能性就越大。孩子在大约5岁半的时候,体重和身高的比值应该达到一生中的最小值,体重正常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通常是苗条的,甚至偏瘦的。如果不是这样,以后孩子减掉多余的重量就相对困难了。但你的孩子是否已经超重或肥胖,需要经过科学的测查。

孩子是否算肥胖

这里所说的肥胖是指单纯性肥胖,而不是由于某些疾病而导致的身体肥胖症状。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一种以“身高相关体重”来测算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也叫BMI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它是以同一身高参照人群的体重与升高的比值来评估体重,这就打破了年龄对身高、体重的限制,只要身高、体重的比例在标准以内,就可以算是正常。对于中国人来说,体重指数在20一24属于正常,超过24算超重,超过28算肥胖。一般就相同年龄、身高的参照人群来说,如果孩子比之体重上限超出了20%,即可为认为是肥胖。

肥胖在儿童期对健康有较大的危害,表现在可能增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损害心肺功能。除此之外,肥胖还极大程度地影响儿童的情感发育,主要表现在心理发育上,在追求身材苗条的社会中,肥胖儿童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儿童肥胖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给孩子科学“瘦身”

家长关注孩子肥胖的问题,并不等于盲目给孩子减肥。一些用于成人减肥的方法,如药物、手术、饥饿等短期快速减肥的方法在儿童期都是禁止使用的。学龄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家长不需要关注体重的绝对降低,但也不能听之任之。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适合儿童肥胖的治疗方法是包括行为矫正、饮食调整和运动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具体可以采取下面的做法。

科学饮食给孩子提供各种健康的食物,无须刻意限制进食,如果所有的选择都是健康食品,不必过于担心孩子吃得太多。判断应该吃多少非常重要,让孩子学习和体验饱腹感,知道何时该停止进食。不要用食物作为奖励或把剥夺进食当作惩罚。避免边看电视边吃饭或看电视时吃零食。尽量不吃快餐,蔬菜、水果和粗粮应占全家每天食物总量的大部分,尽量少用油炸的烹调方式。家长需要正确衡量孩子每天所需的食物量,其实孩子需要的量往往比我们想像的要少。

规律运动学龄前儿童运动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平衡和协调能力还比较弱,不宜强调完成一定的运动量和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关键是让孩子养成勤快和爱运动的习惯。减少静坐时间是治疗肥胖的重要措施,比单纯增加体力活动更容易被接受,治疗效果也更好。运动行为的养成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家长首先应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孩子才能受到熏陶。针对家庭的关键措施有:父母多运动,孩子也会跟着喜爱运动;减少全家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坚持有规律的运动,哪怕只有十分钟,也可使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哪些运动比较适合呢?散步、爬楼梯等有氧运动既可以消耗多余的热量,又能加强身体机能,捉迷藏、螃蟹走等游戏本身就有很大的运动量,对于能独立行走和会跑的孩子来说,既有趣,又能在游戏过程中消耗很大的热量。父母要帮助孩子发现有趣和容易做到的运动方式,不要担心孩子不喜欢运动,他其实只是没有发现运动的乐趣,这需要父母的精心设计和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在孩子性教育上家长如何面对这些尴尬的问题

全文共 1852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教育家长如何面对这些尴尬问题?如果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通常你怎么回答?也许答案会千差万别。不过,起码能猜到,现在的年轻爸妈们,应该大都抛弃了那个“垃圾堆里捡来的”说法了。网上曾流行一系列性教育视频短片,是专门做给未成年的孩子们看的。挺有趣,把孩子从幼儿期到青春期可能遇到的常见性教育问题都囊括进来了。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的性教育尴尬问题,也许也可以带孩子一起看一看这些视频。

孩子为什么会“自慰”

微信上的一位妈妈这样问我:罗老师,我女儿今年四岁。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挺开明的。刚跟您分享的那些视频,我带我女儿都看过,可是,最近我发现她好像老有睡觉夹腿的动作,而且双腿摩擦,脸色潮红。这个似乎是特殊的性教育问题。是我家孩子早熟吗?求教!

其实,不少3~4岁孩子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常出现玩弄或触摸自己性器官的行为。父母往往会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对孩子来说,这种类似“自慰”的行为只是因为发现自己身体上的这个器官,并且发现来自这里的快感,这是对身体的一种探索,与成年人的自慰完全不同。

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他通过某些时候,比如洗澡时,对自己身体的探索,发现触摸身体的某个部位要比触摸其他部位感觉更舒服以后,他可能就会经常用手去触摸这个部位。在无聊想找点事做时,他可能就会触摸性器官,并把它当作一个玩具。这是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中的行为,一般在孩子6~7岁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慢慢消失,父母不必太过焦虑。

切忌批评指责,自然而然地恰当引导

就像很多家长在微信后台给我的留言中提到的,男孩出现自己玩弄或让妈妈抚摸自己小鸡鸡的情况,女孩出现夹腿的情况。父母可以把这种行为理解为性发育的一个正常过程。千万不要将此当作很严重的羞耻行为当即指责孩子。若你把孩子的这个行为当作一个“事儿”,黑着脸去压制或者批评孩子,反倒会给孩子带去不必要的压力,有可能影响孩子健康的性心理发展。

当然,孩子经常或持续地出现这种行为,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如果孩子长时间陷入这种只属于自己的愉悦和快乐中,可能会逃避与其他人的相处。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改掉这种行为习惯呢?

首先,要与孩子自然地进行沟通。可以温柔地把孩子叫过来,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孩子是因为瘙痒才这样做,那就要检查是否出现了湿疹或皮炎,要尽快治疗。如果孩子确实是在刺激性器官的兴奋,那可以引导:“宝贝,你摸这里的时候,是不是很高兴?爸爸/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这样过。不过,如果摸得太多的话,你就没有时间去玩别的更好玩的事情了。你想让爸爸/妈妈跟你一起玩别的什么吗?”

其次,记得转移注意力,不要让孩子感到无聊。孩子睡前或早上一起床,父母要给孩子安排好固定的作息活动。比如晚上上床以后,给孩子听一些平静优雅的音乐,讲个小故事。早上起床后,迅速带孩子刷牙洗脸,然后准备好玩具、安排好活动。总之平时要尽量帮助孩子保持活跃的身心状态,不要让孩子时常处于无聊的状态,尽量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地方。

同时,要随时关注孩子是否感受着压力。比如,是否在幼儿园与同伴发生冲突?是否因搬家换了新环境而不适应?

最后,不要给孩子穿太松或穿太紧的衣服。检查孩子的内衣是否合适。有的妈妈觉得孩子还太小,不需要穿内衣。但实际上,给孩子穿合适的内裤还是需要的。如果裤子太紧,容易刺激性器官;如果太松,孩子很容易把手伸进去,所以还是要给孩子选择松紧适中的衣服。

平时给孩子做性教育,我给大家两个大原则:

第一,遇到孩子性教育中的“尴尬问题”,千万不要把这个真当作问题。要知道,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所以不要焦虑。父母越焦虑,越可能固化孩子的行为习惯。相反,我们要看到孩子的好奇行为背后,真正的成长需求是什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比如,有妈妈问:我的孩子五岁了,最近发现她特别爱看她爸爸洗澡,有时候还会想用手去动她爸爸的“小伙伴”,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引导?

进入性蕾期的孩子可能会对与自己性器官不同的异性产生好奇,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可以趁这个机会做简单的性教育,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性别认同。简洁明了地告诉孩子: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女人,就是妈妈这样的;另一种是男人,就是爸爸那样的。而你,和妈妈是一样的。

第二,不要强化,保持自然的态度。比如看到孩子总摸自己的生殖器,就可以把孩子对自己性器官的好奇,转变成游戏,当作每天都可以去做的事情。怎么说?譬如早上起来,妈妈对宝宝说:“早上好,我的宝贝;早上好,我的宝宝的大脑袋、小胳膊、大长腿、小脚丫……”这个游戏要传达给孩子的意思就是,让宝宝明白,小鸡鸡跟自己的大脑袋、小胳膊、小脚丫没区别!如此,既让孩子满足了对自己身体的探索,同时又将孩子的性教育化于自然、无形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孩子尿床怎么办,让家长头痛的问题

全文共 1454 字

+ 加入清单

宝宝尿床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3岁以上的宝宝熟睡不自觉地尿床,家长们就要提高警惕了。那么,孩子尿床怎么办,让家长头痛问题!就让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般说来,宝宝在1岁或1岁半时,就开始能在夜间控制排尿了,尿床现象已大大减少。但有些孩子到了2岁甚至2岁半后,还只是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常常尿床,这依然是一种正常现象,大多数孩子3岁后夜间不再遗尿。遗尿症是指5岁以后每周至少有一次遗尿者,并不包含偶然一次的尿床。

引起尿床的原因很多,虽然有一些疾病可使孩子患遗尿症,但对于大多数尿床的孩子而言,尿床是一种机能性的问题,只要父母注意看护并去除生活中可能造成孩子尿床的因素,孩子尿床是可以纠正的。

有一些孩子尿床有遗传因素,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男孩中,孩子的父亲小时候也往往尿床,这种情况引起的尿床,有时可到青春期才自愈。

引起尿床的疾病有: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等,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精神因素有:孩子入睡前玩得太累或兴奋过度;孩子曾受了惊吓甚至是害怕尿床受到责骂等。

不良卫生习惯有:父母照顾不周;没有给孩子进行及时的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一次性尿布,孩子对排尿的行为没有敏感的反应;孩子的内裤太紧、局部没有清洗尿渍刺激等。

环境因素有: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

孩子睡眠过沉也是原因之一,据有关人士对尿床的孩子进行脑电图观察,的确存在着此因素。只要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纠正,孩子尿床现象必将大大减少并最终不再尿床。

经常尿床的孩子往往胆小、敏感、易于兴奋或过于拘谨。所以,父母还应从培养孩子的性格入手,来纠正尿床现象。

孩子尿床往往是有规律的,如经常发生在某一时间,通常是在上半夜,有时可一夜多次。对待尿床的孩子,切忌打骂和羞辱性惩罚,那样只能使孩子精神更加紧张而加重尿床现象。应该解除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树立起信心,一旦孩子没有尿床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孩子的尿床现象将会减少。父母应仔细观察孩子的尿床与什么因素有关,并加以着重解决。只要不是疾病因素引起的尿床,父母就不必过于担忧,父母要相信孩子能改正,这对孩子树立信心很重要。

生活中要加强孩子的个人卫生,注意清洗局部,内裤要天天换洗,尿湿后要及时更换。有的父母认为,让孩子穿湿裤子,孩子难受了下次就改了,但湿裤子的寒冷或腌渍刺激可能让孩子夜间又尿。孩子的卧具应干爽舒适,父母应在孩子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一些叫醒孩子排尿。每天晚上入睡前先排尿,夜间父母对孩子的“表示”要能做出及时反应,不要让孩子憋急了尿床。睡前不要给孩子看惊险电视或讲恐怖故事,不要吓唬孩子。白天不要让孩子玩得太兴奋,孩子太疲劳时更要及时把尿以防孩子睡得沉而尿床。对经常尿床的孩子,晚饭要吃得淡一些,晚上应少饮水和不要吃含水量多的水果。

对于3岁前的宝宝偶然一次的尿床是正常现象,父母不要对孩子尿床表现出过于忧虑和给过多指责,更不能训斥惩罚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是纠正尿床的重要方法。

孩子超过3岁后仍频频尿床,除生活上予以纠正外,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中西药物及针灸等方法治疗。如果你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好处等有关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儿童早期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孩子迷恋游戏心理问题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迷恋游戏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越来越多,非常容易沉浸在网络游戏里面无法自拔,这也是很多家长都担心的问题,其实有的时候孩子沉浸在网络游戏中,也是有家长的原因的,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学习压力很大,玩游戏不会有什么影响,可是孩子却不这样想,孩子觉得我玩游戏,爸爸妈妈不管就是支持我在玩,对于自制力比较差的孩子来说就会越来越上瘾。

所以在刚开始孩子接触网络游戏的时候,家长就要给孩子做出正确的指导,不是不可以玩,只是要有时间有节制的去玩,家长可以帮孩子制定一个时间表,在孩子完成了作业,把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完的时候,可以适当玩一会儿游戏,但是玩游戏的时间必须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时间观念和作息时间,那么他就不会对游戏迷恋。

当家长察觉孩子对于网络游戏越来越上瘾很难说服的时候,那么家长就需要加倍的努力用正确的方式把孩子带离的网络游戏的世界,首先面对孩子游戏上瘾的问题上,家长不能使用暴力解决,因为暴利往往会更加激发孩子的叛逆心,让孩子产生和父母对抗的想法,从而导致更坏的结果,家长需要采用同理心,去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把孩子带离出来。

很多时候孩子开始玩游戏并不是因为他喜欢玩儿,而是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家长可以跟孩子说宝宝游戏很好玩对不对?妈妈看着也觉得很好玩,但是妈妈需要你帮妈妈做一件事情,你打完游戏可不可以陪妈妈一起去出去一下或者是买菜收拾屋子,这些都可以,当孩子知道放下手机之后,还有其他事情需要等着他做,那么孩子是很愿意放下游戏去陪妈妈做别的事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孩子接种疫苗前家长应主动向医生提出哪些问题

全文共 1487 字

+ 加入清单

疫苗是对付传染病最好的武器,然而,儿童因为接种疫苗致病的例子却时有发生。这着实让家长们紧张又烦恼:不打疫苗,缺乏有效的防护,可打疫苗,又怕孩子发生极其偶然的意外,那么孩子接种疫苗前家长应主动医生提出哪些问题呢?

一问了解疫苗适不适合打

有些孩子可能存在疫苗接种禁忌症,譬如吃鸡蛋过敏,打青霉素过敏,但接种前家长不问也不说,就可能带来很大的风险。他认为,每次打疫苗之前主动向接种点的医生提问,是家长必须做到的一件事。比如这个疫苗预防什么病?这个疫苗有什么禁忌征?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孩子不适合打这个疫苗?这个疫苗接种之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是什么?预防这种疾病除了这种疫苗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选择?”利用这几个问题,家长基本上可以了解疫苗的相关情况,从而作出判断。

不过,也有不少家长反映医务人员未主动承担告知的责任。对此,201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侵权责任法》有所规定: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医生有义务将要使用的疫苗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消费者。还要告诉消费者预防这种疾病的疫苗还有什么选择。医务人员未尽到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要提醒的是,家长经常一声不吭就在告知书上签了名,这种极不慎重的做法将导致责任不明,引起医疗纠纷。

二问选灭活疫苗安全性高

到目前为止,中国很多疫苗都是减毒疫苗。所谓“减毒”,就是活病毒降低了毒性,但仍有一定的病毒量,接种后刺激机体诱导出抗体,再将病毒消灭。这种疫苗具有价格低廉的特点,但因为病毒是活性的,极个别儿童由于个体差异或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接种后可能因疫苗病毒变异而引起感染,反倒转变为疾病。

和减毒疫苗相比,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更好。灭活疫苗是一种被杀死的病毒,将其输入人体,既不会使人染病,又可以促使人体产生抗体,抵御病毒入侵。“它虽然是没有活性的死疫苗,却可以避免疫苗相关病例的出现,国外现在都使用这类疫苗。”王鸣还表示,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相比,接种后的副反应也要小得多。

三问接种联合疫苗更便利

以前是单一疫苗“打遍天下”,如今,随着疫苗种类越来越多,联合疫苗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全球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开始普及联合疫苗,中国目前也有四种联合疫苗:一是麻风疫苗,二是麻腮风疫苗,三是百白破疫苗,四是最新的五联疫苗,可以同时预防包括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联合疫苗的好处是减少注射次数,简化免疫程序,节省了妈妈的时间,也减少了宝宝的痛苦。以五联疫苗为例,按照我国的免疫程序,预防5种儿童常见感染性疾病一共需要12针次,使用联合疫苗可以将接种次数简化到4次。同时,国际上包括美国FDA要求联合疫苗的免疫原性不低于各组分的单价疫苗,因此,联合疫苗跟单苗分开来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是一样的。

四问有明显副反应可暂停接种

众所周知,接种疫苗后发低烧是正常的。由于疫苗本身就是一种抗原,凡是抗原进入身体,机体会产生防御反应,发热就是这种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一般情况下,接种疫苗后发热不需特殊处理。超过38.5度的才考虑给退烧药。但网上有家长说,孩子打疫苗十次有六七次要发烧,还次次是高热,一生病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个月,伴随而来的不但是感冒,咽喉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炎都有。这种情况还要不要继续接种呢?

对接种后副反应不大的孩子,一般都要求持续接种,考虑到免疫可能不成功或效果不稳固,加强免疫也最好别漏掉。但若接种后出现明显副反应且证明与疫苗有关,那就应该停止接种。当自然感染率可能还没疫苗相关病例发生率高时,接种就失去意义了。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孩子接种疫苗前家长应主动向医生提出哪些问题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孩子天天玩手机到半夜咋办 家长说说自己的教育心得

全文共 1033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家长,我深知孩子沉迷于手机半夜的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威胁。我曾经也面临过这个问题,但逐渐通过一些教育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

几个月前,我发现我的十四岁儿子越来越频繁地在晚上玩手机,甚至玩到半夜。这让我十分担忧,因为这不仅会影响他的学习和作息,还可能对他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于是,我决定要面对这个问题,而不是袖手旁观。

起初,我试图通过以严肃的态度指责他,但这只是引发了他的反感和抵抗。我认识到,简单的谴责并不能解决问题。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开始尝试换一种教育方法。

我决定和儿子坐下来,以平和的心态表达我的关切。我告诉他,手机使用过多会影响睡眠和学习,可能对他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然而,他对此并没有积极的反应,甚至表现出叛逆情绪。我感到困惑,但我没有放弃。

在此后的日子里,我开始采用更倾听的方式和他交流。我询问他的看法,尊重他的意见,并试图理解他背后的需求。我慢慢意识到,他在使用手机方面的依赖可能与他需要逃避一些焦虑和压力有关。我逐渐将自己放入他的角度,试图理解他的情感。

与此同时,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我经常在晚上使用电子设备,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为了成为一个好榜样,我开始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晚上过多地使用手机。

逐渐地,我和儿子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畅通。我邀请他参与一些关于手机使用影响的科普阅读,帮助他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还鼓励他记录下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以及使用手机后的感受。这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认识到手机过度使用的影响。

通过与儿子的合作,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些规则,如规定晚饭后手机禁用、手机充电不放在床头等。我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他的学习进展,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休息。

逐渐地,我看到了变化。他开始减少晚上使用手机的时间,更加关注学习和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我们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积极和深入。他开始和我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我也始终保持倾听和理解。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但通过这段经历,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关键在于倾听和合作,而不是简单的干预和批评。与孩子共同探讨问题,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帮助他们自我反思和改变,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在教育孩子天天玩手机到半夜咋办时,我们要保持冷静和耐心。通过与孩子的深入交流,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引导他们制定合理的生活规划,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成长为自信、负责任的个体。这需要我们作为家长不断学习和成长,用心去关注孩子的成长,成为他们值得信赖的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家长把手机给孩子玩,这样好吗?

全文共 478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家长手机孩子玩,这样好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我看到很多小孩子会在家长玩手机的时候旁观趁机要手机玩,有时候家长就给了。

操作方法

1

相信很多家长意识到,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孩子视力的影响很大。今天,我们再次用一组数据强调:电子产品对孩子危害真的很大,要玩也得严格控制时间——孩子连续看20分钟投影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10.4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6.3秒(泪膜破裂时间其正常值为15-45秒,少于10秒为病态)

●平均每分钟眨眼12.67次

孩子连续玩20分钟iPhone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43.8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3秒

●平均每分钟眨眼7.67次

孩子连续玩20分钟iPad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41.7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秒

●平均每分钟眨眼4.67次

孩子连续看20分钟液晶电视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18.8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6.7秒

●平均每分钟眨眼9次

习惯睡觉前玩一下手机,不经意间就会玩出大问题。在就寝关灯后,还在使用智能手机,手机强光直射眼睛30分钟以上,造成眼睛黄斑部病变,导致视力急速恶化,特别是不可逆的黄斑病。

关灯后看手机屏幕在黑暗中特别明亮,近距离观看,高能量直射眼睛,直接伤害眼睛的黄斑部。

医师表示,黄斑部病变多半是老年人出现的症状,但最近患者却有年轻化趋势。大多都是智能型手机重度使用者。

请注意:熄灯后,不管是看手机,还是玩平板,不只黄斑部病变,初期会引发干眼症,严重则让白内障提早报到,甚至让视力丧失,变成失明。病变初期,得接受镭射或注射类固醇,才有机会治愈。

医师建议,除了多补充叶黄素,最重要的是戒除使用手机的不良习惯。因为睡前忍不住滑一下,造成的恐怕是一辈子的伤害。

朋友们:为了自己和家人,以后切记在光线暗淡以及关灯后不看手机,尤其是孩子们玩手机更不应该。

那么,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孩子戒掉iPad、手机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看一看!

小男孩Andy也是iPad控,玩iPad可以经常不喝水不吃东西,在经历了一次由于玩iPad入迷、从家里的楼梯滚落并摔断了一条腿后,Andy的妈妈就做了下面的举动。

暑假的一天,熊孩子像往常一样起床,吃完早餐后想玩iPad,竟然发现iPad上面贴了一条小纸条:妈妈从今天起实行iPad新使用法,iPad被上锁,密码每天更新。你每天要做完3件被随意选出的家务,并且按照指定顺序将家务做完才能找到密码。这样的新规定将维持1~2周,视情况作调整。如果不接受,你有权拒绝,但你的iPad在后天会送给表妹Jenny。如果接受,那就开始行动吧,记住超过下午2点,你就错过了得到密码的机会了,现在先去清理你的小书桌吧!

傻眼了,Andy又气又恼,但是妈妈不在家,心里的瘾像蚂蚁般在爬,当他将书桌上面凌乱的书本收拾好之后,发现了桌面粘着另一张纸条:真不错,做完一件家务了,请将地板拖干净吧!

小男孩打了一桶水,拿起拖把就将地板拖了一番,当他匍匐在地板上时,发现了贴在沙发底下的另一张纸条:加油,妈妈看到你的努力!将厨房的垃圾丢掉,你就能找到密码。

当小男孩拿起厨房的垃圾袋丢到街上的垃圾桶时,在桶边赫然看见类似密码的一行字幕,正是妈妈的字迹!怪不得妈妈说超过下午2点就无效,因为社区的垃圾车每天下午2点来收垃圾!

不得不称赞这个妈妈的新规定,不仅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玩iPad,还能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事实证明,才刚刚过了一周,Andy变得似乎对iPad不是那么热衷了,他的注意力开始转到了打篮球上,不能不说这是一次家庭教育的胜利!

戒掉孩子玩手机、iPad, 无论是讲道理还是强行收掉的做法,大部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年幼的孩子往往“健忘”,讲道理这次有效,下次还是照旧。而强行收掉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会抗拒、哭闹,甚至会导致孩子变得固执: “你不让玩,我偏要!”

父母应该如何应对“手机控”和“iPad控”的孩子

1、规定时间,对犯规有惩罚

美国硅谷的很多高管,包括乔布斯在内,他们都会限制子女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比如禁止他们在非周末晚间使用数码产品,并且周末可以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也很有限。

我们认为,孩子玩电子产品,无论是过度放纵还是严格禁止都是不理性的,把握好分寸才是正确的做法。爸妈可以给孩子规定玩的时间,比如每次玩不能超过半小时,如果这次按时归还,下次就还可以玩;如果这次不按时归还,下次没得玩。按照规矩来做,慢慢地孩子也会习惯于遵守。

2、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要玩电子产品或是不能停下来时,爸妈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用玩具吸引孩子;或跟孩子来一场家庭游戏;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跟孩子画画;或者带孩子外出去散步逛公园等,都是不错的注意力转移法。孩子之所以沉迷玩电子产品,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没人陪同玩,或者父母少陪伴,甚至是父母主动给孩子提供“电子保姆”所致。

3、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出生前,他们并不知道手机、iPad是啥物,因为父母总在一旁玩儿,所以好奇的孩子也想看看吸引父母的东西是什么。然后,他们便学着父母的样子这里划一划,那里按一按,渐渐被里面的新奇所吸引。每当父母在玩电子产品时,孩子也要玩的意愿往往会更加强烈。所以,想要孩子少玩电子产品,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因此,下班回家后,爸妈们请将手机和iPad等放一边,好好地陪伴孩子游戏和玩耍,这是戒掉孩子这种瘾的最理想途径。

图文源于网络

2

孩子玩手机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都是一件苦恼的事情。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弱,玩起手机没有节制而且容易上瘾,耽误了学习和锻炼身体;第二,网络上内容繁杂,有很多钓鱼网站和职业骗子,孩子容易上当导致家庭财产损失或人身受到伤害。我想这是家长最为担心的两个方面,那么如何有效控制孩子玩手机呢。

首先,以身作则,作为家长,不要整天抱着手机不放。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试想孩子怎么能做到,环境很重要。所以,放下你的手机,多陪陪孩子,是控制孩子玩手机非常重要的一点。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强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他们对动画、色彩、游戏具有先天的强烈兴趣,因为手机具备了这些特点,所以孩子对手机可以说是爱不释手。我们控制孩子玩手机,不是不让孩子不接触手机,而是利用手机作为一个平台,一个媒介,去促进孩子的学习和进步。乔布斯小时候对电脑很感兴趣,他父亲就给他买了个电脑,这最终成就了伟大的苹果公司,所以一味的禁止,您可能就扼杀了一位天才。但这里需要注意一个是控制孩子玩手机的内容,内容要要引导孩子看健康向上的和有利于探索求知的;另一个是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目的防止上瘾和损害视力。

正确对待孩子玩手机,不要谈虎色变,才会变害为利。

3

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确实是给我们带来了种种的便利,现在基本是手机在手,天下任走的世界了。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便利,让我们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大人离不开手机,小孩也一样。那么,对于小孩子玩手机,到底是利还是弊呢?其实,这真的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能说大家都持保留的意见。

首先,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吧。我家的小孩在三岁左右就开始接触手机了,还记得当初只是在喂饭的时候,打开手机上的儿歌动画片给他看,这样才肯乖乖地吃饭。后来渐渐地发展到在不吃饭的时候也要玩了,而且还会玩一些儿童游戏,例如宝宝巴士等等。

当时,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在跟我说,不能给孩子玩手机,会伤害小孩子的眼睛,也会有很多信息会误导小孩子的等等。刚开始,我也听取他们的意见,命令禁止小孩玩手机,渐渐地让孩子远离手机的影响。但是,很显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现在很多人都是低头族,家里人在孩子面前减少玩手机,这个还好控制,但经常有客人到家里来,动不动就是把手机掏出来玩,小孩子看着看着就跟在一起玩了。三番四次之后,当初的信誓旦旦就全抛到脑后了,对于孩子玩手机也就有一句没一句了。

直到小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在学校里举行防拐骗的活动,孩子的老师告诉我,我家小孩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好,而且在紧急关头还会教其他同学处理突发情况。老师还称赞我们的家庭教育好,让其他家长向我们学习。我一听,当时就懵了,平时我们没有教过小孩这些知识啊,他是怎么学会的呢?

吃晚饭的时候,我先是表扬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后来就问他是从哪里学来这些知识的。答案让我很惊讶,他居然说是在看小猪佩奇的时候学会的。那一夜,我一直在回想,一直在反省,孩子都四岁多了,在成长过程中,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我们根本不可能一一地亲自教给孩子,那孩子要怎么去学这些东西呢?那就只能通过手机,电视里这些多媒体教育了。毕竟,现在很多手机应用是专门用来启发孩子的,既然我们作为家长的教育时间,空间都有限,那为什么不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学呢?于是,我开始接受让孩子玩手机这种现象,只是我会适当控制好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用手机来学习,用手机来了解外面的世界。

因此,对于应不应该给小孩子玩手机这个问题,我是表示赞同的。甚至,我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作为家长,能不能正确教育孩子通过外界媒体去吸取知识,能不能让孩子学会怎么做才是适可而止,能不能以身作则,做出正面引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4

玩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孩子玩手机到底好不好,一半儿要靠家长管控引导,另一半则是孩子的兴趣导向。

玩手机的弊端如下:

1、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思想单纯且不具备判断性。处于“追求时髦”、“希望被大家接受认可”、“看起来很酷”等心理诱因,去学习和模仿外界的事物。而网上传播的信息很纷杂,在你无法掌控的地方,孩子也许不留神就“学坏”了;

2、孩子的自控力很差,很容易沉迷在某项游戏或者社交活动当中。一不留神,耽误了学习;

3、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时期,玩手机时间过长,不但会影响视力。更有可能对颈椎、肩椎什么的造成影响。也许一不留神,就高腰驼背“缩脖子”了;

4、与玩手机相比,拿出一部分时间和同学伙伴玩耍更有意义。所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适可而止的玩手机,多与同龄孩子社交。有利于孩子的情商发展!

玩手机的好处如下:

1、信息资源足够多。

(1)教育方面,各种制作精良的公开课资源足够丰富。文本、音频、视频应有尽有。如果你善于选材,可以帮助孩子真长见识,树立属于ta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只要你愿意学、获取知识的成本相对降低;

(2)益智游戏,数独、2048、看图猜成语、各种形式的答题游戏。玩着玩着就学会了,这样主动的学习体验,绝对比填鸭式的刷题更深刻;

2、无地域干涉。

(1)网上的教育资源,国内国外都有。只要你锁定问题,想要答案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2)人与人之间其实存在着知识信息差的,孩子只是和身边的朋友玩耍,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眼前事。而如果找到一个不同环境,存在知识差的“网友”。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增长见识,其作用类似过去的笔友;

3、借助网络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和实践自己的想象力。现在已经有少年编程的课程了,不知道大伙是否关注和知晓这件事。如果孩子好奇心盛,热爱专研这是个不错的方向。当然这只是其一,发散开来还有很多。

如何通过非暴力沟通处理孩子沉迷手机这回事儿?

1、观察:孩子为什么沉迷手机,ta用什么都干了什么?玩游戏?聊天?还是其他……

2、分析:为什么孩子会沉迷这件事?是不是我平时疏于陪伴?是不是孩子需要从这手机上获得某种心理满足?为什么会是这样?

3、沟通:客观但不刻意。当你发现和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之后,不要迫切的将想法告知孩子。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沟通。

例如:孩子沉迷游戏,你可以在ta玩游戏结束休息的间隙跟ta谈谈。或者你和ta一起玩耍,先“认同”在反思。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去反省,ta玩手机这件事对ta而言能得到些什么?

4、监督和提醒:当你们达成共识,当孩子央求你提醒和监督ta的时候。你就偷着乐吧,然后约法三章有的放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家长多观察孩子眼问题早发现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两三岁的小宝宝中,幼儿园体检出有散光或远视、近视等,让父母倍感惶恐。不过,部分可能是孩子多数不懂看视力表导致的。另外,这种屈光度检查都是没有经过扩瞳的,不是真正结果,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家长观察孩子眼问题发现

家长多观察,孩子眼问题早发现

家长平日要多观察孩子,检查确诊则须交由眼科医生。

一、从眼外观判断:孩子两眼大小要对称,两瞳孔大小要相同,眼珠黑白分明,眼球转动灵活,眼神活泼、顾盼自如。

二、眼睑病:摸摸眼皮有无肿粒、触痛。注意小孩有无频频眨眼、揉眼,这些症状多由滤泡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麦粒肿、霰粒肿、眼睑内翻倒睫等所致,会影响视功能发育。

三、眼肌病:以斜视最常见。如果幼儿斗鸡眼或斜睨眼只是偶尔出现,不须太紧张,如果经常出现,或总用侧头转脸的姿势去看东西,可能与远视、近视、弱视、先天性眼肌麻痹等有关。

四、观瞳孔:用弱手电光检查,若孩子瞳孔内呈白色,这说明孩子可能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如果瞳孔内呈黄色,要高度警惕视网膜母细胞瘤,这是幼儿最凶险的眼病。

五、观察视觉:3岁以下的小孩一般很难准确检查视力,可用交替遮盖眼睛试验法来检查,如果遮盖小孩一只眼,若孩子活动顿时迟钝或抗拒,要考虑注视眼的视功能有毛病;如果幼儿看电视、看物件凑得很近,这说明孩子可能屈光不正、弱视等,3岁后则可行视力检查。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长多观察孩子眼问题早发现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家长怎么改善孩子不爱沟通的问题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不爱沟通怎么办改善

对于孩子不爱与人沟通的问题家长其实可以从自身做起。先找一下孩子为什么不爱与人沟通的原因,是不是平时在家里爸爸妈妈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形成了孩子孤独的性格,不愿与人交流或者是平时总是在家里玩,很少出去接触新的事情和新人没有认识新朋友,导致孩子不爱沟通的问题。妈妈再对这些原因作真对性的改变。

家长要先反思一下平时在家里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平时有没有和孩子认真的交流沟通过,或者有时间的时候是孩子自己玩还是妈妈陪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玩,这两个点是特别重要的,如果妈妈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去,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和孩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交流。如果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妈妈在一旁看手机或者做自己的事情,这种陪伴基本上也是属于无效沟通。

孩子不爱与人沟通也要考虑一下是否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家长不怎么带孩子出去玩,没有认识新的伙伴和朋友,总是身边的这几个人。孩子时间长了已经习以为常,不愿意去接受新的朋友和事物,这就造成了不愿意和其他人沟通,也可以说是孩子胆小造成的。所以平时有时间的时候一定要带孩子多去户外活动。带孩子去公园或者是小区的广场里面,多认识一些新的朋友。

有时候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孩子不愿意与人沟通的重要因素,如果家里的环境不和谐,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家人总是争吵,孩子可能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导致孩子整个人看起来特别孤独,即使是去到外面的环境,也不愿和其他人沟通交流,尤其是在面对大人的时候,觉得大人就是那个样子总是争吵。这种情况就需要在家庭环境上做出改变。需要全家人共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