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134

文章

141

篇1:孔子的四种读书方法

全文共 251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名人读书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可以好好借鉴,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事半功倍。更多的读书技巧尽在。

孔子人物简介

孔子是春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一生好学。相传他曾将鲁国史官所编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加以整理修订,又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他从三十多岁起开始从事教育,历时约四十余年,弟子满天下。他去世后,其弟子把平时对他们和别人的讲话内容记碌整理成《论语》一书。书中除了有关道德、政治、伦理等问题外,也有不少内容是着重论述学习方法的。

孔子的读书方法

弟一,认为人生世,时时处处应好学不倦,方有长进,而少年时的学习尤为重要。他说:“少年不学,长而无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

第二,认为一个人光埋头苦学并不够,还要多思,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会更加有效。

孔子曾经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说:一个人如果只学习而不知思考消化,则茫然一无所得;如果只思考而不知学习,那就更危殆不安了。

第三,认为对于学习的东西,应该时常加以重新温习。

孔子有一句学习方面的名言,叫做“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只有时常温习过去所学得的知识,并整理而找出头绪,加以巩固,才能不断吸收和了解新的东西。

第四,认为学习一定要谦虚。

由于孔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对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的文献、历史都非常精通,有人认为他是天生的。他不同意,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这些东西的,而是喜好古文献,并以敏锐和全神灌注的精神而追求到的。

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倡一个人在学习中要多问多听,不懂不要装懂。不论什么人,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就应该虚心向他求教。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有三人同行,其中必有一个在某方面胜过自己,自己应该选择其好的方面而学习他,对其不好的则加以改正。

孔子的轶事典故

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40]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41]

孔子相师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历史评价

先秦评孔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并不立于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认为孔子学说为五蠹之首,且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

名人评价

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

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什么叫孔子孔老二,有什么原因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孔子我们首先想到的事情就是他就是我们大中华的文圣了,其实我们都挺佩服和敬仰孔子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其实孔子一直叫孔老二了,那么这老二老二一直这么叫的,下面我们就着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孔子之所以又称孔老二,是因为他在家中排行第二。据《孔子世家》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第一任妻子生了一个儿子,此子命名为孟皮。但这个儿子有足病,不足以继孔氏香火,故叔梁纥在六十岁时与邻家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叔梁纥在与邻家女结合时,曾在尼山求神赐其一子,据说孔子出生后,头有点像尼山,周高而中低,故名之为丘,字之为尼,而孔子已有兄为孟皮,他只有屈居第二,所以称为仲尼了,仲就是排行第二的意思。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老二其实就是他在家排行老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孔子家乡在山东什么地方 孔子的家乡在哪里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家乡山东曲阜。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孔子是谁?经典名句有什么?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自古到今的地位都是不可超越的,其作为一名教育家,说过许多的名言警句,不仅给他的学生带来很多的启示,同样也影响着现在的人,那么在孔子十大经典名句之中蕴含哪些意义呢?

其实孔子所说过的话,尤其是如果读过了《论语》想必可以从中受益不少,一些特别出名的也出于此书,很多都是在日常中已经变成了大家的口头语。至圣先师的经典名句有很多,下面举例十句:

1、欲速则不达。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曲阜孔子博物馆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曲阜孔子博物院(ConfuciusMuseumInQufu),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大道100号,是为了纪念孔子、集中展示孔子思想学说、传播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建设的博物馆,于2019年9月6日正式开放。

曲阜市孔子博物院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共有1.7万平方米,主馆以仿汉式建筑为基调,各类馆藏文物70万件。上行展厅为大哉孔子基本陈列,由序厅和五个部分构成,序厅通过多媒体投影对孔子进行了总括性介绍,五个部分内容分别为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下行展厅为诗礼传家基本陈列展,分余荫百世、孔府档案和阙里遗风三个单元。另外设有临展专题展厅。

2018年9月25日,曲阜市孔子博物院被批准为中国国家二级博物馆;2019年9月20日,曲阜市孔子博物院工程获得2018年度济宁市建筑工程质量“运河杯”奖。

曲阜市孔子博物院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大道100号。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场。每周一为闭馆日(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不对外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全文翻译

全文共 1294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学习吸收夏、商、周三代文明与知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翻译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岁时,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病重,快要死了,釐子告诫自己的后代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当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能显达的人出现。现在孔子年纪小却喜欢礼仪,他不就是要显达的人吗?我就要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贱。成年后,曾经在季氏的门下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又曾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官,畜牧繁殖增长。由此,担任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到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于是又返回鲁国,鲁国又很好地对待他。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已经三十岁了。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从前秦穆公国家小,又处在偏僻的地方,他能称霸是靠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是它的国君的志向很大,虽然处于偏僻的地方,但施政却很得当。他亲自推举用五张羊皮赎回的百里奚,授予他大夫的爵位,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和他谈了三天的话,然后让他执掌国政。用这种精神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于天下也能做到,他只称霸还小了一点。”景公听后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接触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谈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竟然尝不出肉味来,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齐国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知道了。景公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辞行,返回了鲁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了,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

孔子七十三岁时,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原文内容: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孔子犹江海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江海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释】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③说:同"悦"。④终业:完成学业。

【译文】

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说:"先生您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子犹江海2.赐不能识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2.赐则奚足以识之?

三、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2.疑问代词"何"作宾语:

四、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参考答案】

一、1.如,像2.了解二、1.先生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2.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三、1.善哉,子贡之言也!2.孔子为人何如?四、C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鬼谷子与孔子谁厉害?鬼谷子有哪些成就?

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可以说鬼谷子一人就能左右战争,就像是整个战国时期的命运有把握在鬼谷子的手中。鬼谷子又名王栩,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兵法家,后世尊称他为兵圣;纵横家后人也尊称为始祖;就连算命卜卦的也尊称他为祖师爷,与孔子不相上下。而且这位鬼谷子毕生的思想净化也都凝聚在了《鬼谷子》这本书中。

《鬼谷子》这本书与很多古代的经书那样,也是由他的弟子们所记录下来编辑而成的。在这本书中记载了鬼谷子平时的言论,虽说这本书只有三卷,但是书中的内容却是高深难懂。书中涉及了兵法,纵横,谋略,算命占卜,道教,等谋、策略和辩论的各种技巧。

在我国历史上混乱的战国时期,鬼谷子凭借着自己的才会就能一人左右的战争,似乎整个战国的命运已被他牢牢掌控。因为当年战国时期各方权谋中心主要人物基本上都是他的弟子。可就是这么一个能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却偏偏就被华夏的历史给遗忘了,导致现在在很对游戏中出现这么个角色的时候,都会有人想这到底是谁?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不得不从《鬼谷子》这本书说起了。这本书教人如何去使用阴谋诡计,主张的是人性本恶的观念。在《鬼谷子》书中谋篇就有说到:“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这意思说的就是,凡谋事,就需要顺着事情发展和趋势来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像这种利益至上的观念与当时封建正统的儒教思想是完全相反的,互相矛盾的。

不过由于当时儒教提倡中庸,而《鬼谷子》中却能让什么都没有的纵横家们在这乱世当中仅凭借着自己的嘴巴与谋略,通过游说列国,进而控制住那些握有军政大权的诸侯国君主们。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鬼谷子》这本书就被帝王们给禁用了。直至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才重新被运用起来。而鬼谷子本人却被当时的人们给慢慢遗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孔子唯一的儿子为什么不出名 他有什么成就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孔鲤这个名字可能有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如果说出他的身份,很多人就会知道了,他就是孔子唯一的一个儿子,因为出生的时候鲁昭公赏赐了一条鲤鱼,因此就叫做孔鲤了。但除此之外,可能依然有很多人对孔鲤并不熟悉,孔子的光芒太过耀眼,而孔鲤在历史上却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样的功绩,但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孔子的成就

大家都熟知孔子有过辉煌的一生,但鲜有人知孔子的儿子究竟有怎样的成就。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坟墓,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他葬在了他晚年回鲁国讲学的地方,就是现在山东曲阜。走过几个牌坊和门楼后,终于看到了孔子的坟墓。坟墓不大,但由于孔子被追加的头衔的缘故,坟墓的附属建筑的规格很高。皇帝的驻跸亭,百年古木,流泪碑,子贡守墓的小房子,甚至花草和鸟雀的叫声,都不禁把人带到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让人联想起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他博学多才,思想睿智,长相丑陋,做过看守仓库的小官,做过养马的小官,做过代理丞相的大官,他也翻云覆雨过,曾在鲁国进行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过后来失败了。于是他就带着弟子,怀揣着那个礼乐仁和的理想跑了十几个国家,历经十几年的游说,还是失败了。

最终他选择教育培训下一代人来接替他,宣传这种理想,一代又一代,最后终于成功了,成为了中国正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构造了中国人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在孔子墓的西南边是孔子的孙子,叫孔伋的墓,孔伋就是《论语》中的子思,也是孟子的老师,《中庸》的作者,后被追封为泗水侯。孔子是被追封成王的,孔子墓的南边就是他儿子,叫的墓,孔子墓整体的格局叫做携子抱孙,很有深意。2、孔鲤的人生

我们的主角叫孔鲤,之所以有现在这个名字,是因为,在孔鲤出生的时候,鲁国国君,鲁昭公派人送给孔子一条红色的鲤鱼,到现在曲阜人都不把鲤鱼叫鲤鱼而叫红鱼。孔鲤的一生似乎很简单,就是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照顾孔子的家室,操持家务,以至于孔子游说列国无后顾之忧。在孔子回鲁国的时候说了句名言,这些似乎就是历史关于孔鲤的记载了。

但是,我要说的正是这句令人回味的名言了,它使我们必须重新评论孔鲤的成就。孔子成就不用说,子思(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是亚圣孟子的老师,《中庸》的作者,成就也不小。唯独孔鲤,他唯一的成就,就是他是孔子的儿子,子思的父亲,似乎成为笑谈。

据说孔子回鲁国之后,孔子,孔鲤,孔伋,子孙三代人在一起聊天,这时候,孔鲤面对天下闻名的父亲孔子,说:“你的儿子啊不如我的儿子”,接着,又拧头对才华横溢的儿子,说:“你的父亲啊不如我的父亲”。可以想象,孔鲤把这句话说完之后,定然是子孙三人哈哈大笑。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大笑的背后,应该是辛酸和反思。他为了成就孔子的伟业,为了让孔子没有后顾之忧,而自己却选择了平凡,选择了牺牲。3、孔鲤有什么成就

“你子不如我子,你父不如我父”在幽默诙谐中,透露出顾全大局运筹帷幄的胸怀,透露出舍小我完成大我的理想,透露出实事求是的智慧。这句话就像一首诗,映刻出作者的心境。这句话中,孔鲤其实在告诉我们孔子和子思的成就不单单是他们个人的成就。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属于一类人,他们用自己看似小的成就来支持别人看似大的成就,他们不卑不亢,实事求是,在平凡中追求人格的完美。

他们的成就是一块整体,因为每个部分都很渺小。乐观,稳重,爱心成为伴随他们的品质。他们乐观但不轻视困难,他们稳重但不缺少眼光,他们富有爱心但不因小失大。在生活中有多少人野心勃勃但又不切实际,有多少人满怀理想但又不屑小事,有多少人有些许才华但刚愎自用。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目的地看的过于美好,把自己的事业看得过于伟大,把行为的方式变得过于苛刻,让自己过于自我,而忽略了整件事,整个人生背后的意义,让自己迷失在执着中。

是的,孔鲤在历史学家的眼里没有多少成绩,他仅仅生了个好儿子,养活了孔子的父母。但在活生生的社会中他的成就超过孔子,他体现的是中国平凡的人中,不平凡的成就——成就别人。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种幸福。无论这种作为后面的背景是什么,家族,家庭,朝廷,学校,公司。结果都一样,成就别人是自己的一种最伟大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为什么老子成仙但孔子没有?两人谁的地位更高?

全文共 2413 字

+ 加入清单

老子孔子都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非常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作为道家学说代表人,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人,两个人的影响力却也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可能认为,在现代,孔子的影响力要更大一些,因为儒家作为古代统治者一直沿用的一种学说,两千多年来已经是深入人心了。不过,老子和孔子究竟谁的影响力要更大一些呢,为什么老子在后世传说中是成仙了,但是孔子却并没有成仙呢?1.老子和孔子谁的影响力更大

相较而言,老子地位高于孔子。老子之所以成为太上老君,而孔子没有成仙,这是因为老子是孔子的师傅,同时老子的人生态度是出世,顺其自然,清静无为,远离世间纷扰,这种人生态度自然而然的可以成就老子“成仙”的合理性。

反观孔子就没有这么超然洒脱。他周游列国想找个官位来做,但儒家“仁政”在在春秋战国那个动荡流离的年代真的不合时宜,大家都在富国强兵,哪有心思陪你玩儿“假仁假义”,所以他四处碰壁四处流离,“惶惶然若丧家之犬”。

按《庄子》的记载,孔子曾求师于老子,恭谨谦卑,足见孔子对自己的学说和能力并不十分自信。

再者来说,刘邦建汉后,以“黄老之学”治天下,与民修养生息,国力日隆,然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想从思想上“大一统”,借以维护世道人心,然而我们今人知道,想三观合拍和其不意?所以董仲舒用简单粗暴的态度搞大一统虽然初见成效,但伴随着汉朝行政架构的不合理以及宦官外戚争权夺利等痹病,孔子的儒家对人民来说并没有产生什么红利,反倒是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更能取悦于人。

东汉时期张道陵创五斗米教,是道教成型,而老子自然就被奉为鼻祖,及至张角开副本创立太平道时,拥趸百万,将东汉王朝摧枯拉朽,其实力足见雄壮。

自李唐以降,李渊以老子后裔自居,道教自然大放异彩,唐朝历代皇帝都有道号,还兼任道观主持(名誉主持,不参与具体事务),影响所及,不只是朝臣,就连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大诗人也都有道号,民间百姓自不必说。

孔孟门徒虽然在后世大行其道,然而因为先天上功利性太强,从基因上就是消减了脑壳想做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从神仙的人设而言,应该是如老子那般超凡脱俗,消极遁世的存在,而非孔子那种即使“惶惶然若丧家之犬”,仍矢志不渝的想跻身于体制内分一杯羹的俗物。

综上所述,老子能成为太上老君,而孔子不能。

老子可以成仙,而孔子只能拥有无数的徒子徒孙以及所谓“大成至圣先师”的光环。

最后,再来一锤。孔孟之道被历代帝王循用,是为了熬制鸡汤麻痹读书人和子民,所谓“明儒暗法”,事实上封建帝王一直是用法家统治群臣和百姓,“儒家仁政”,只是个幌子而已。

不过孔孟之道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创建的做人标准,这几趟真心熬的不错,可惜的是,孔孟并没有对君王作出道德规范。2.为什么老子能成仙而孔子不能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两者的思想文化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同样影响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二者各有千秋,难分上下,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还是有所区别。

老子讲的人与自然,讲的是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君主以德布施天下,让贤臣良相充分发挥,各司其职,让平民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逍遥处世,自得其乐,由无为而无所不为。

孔子讲的是人与社会,讲的是仁义道德,中庸处世的人生哲学。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要求人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入世,励志向上,建功立业。以“仁政礼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序发展,以“克己复礼为仁”,实现人人自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共建理想的大同社会,实现天下为公。

春秋战国三百多年,既是天下大乱,又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诸子百家189家的百家争鸣,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法、墨,由于儒家思想的过于超前,与当时的社会难以适应。道家当时黄老之学,老庄学派的兴起,接近社会和百姓,当时的老子比孔子更有影响,地位更高。

西汉初期的中央政权大一统,黄老之学带来了百姓的休养生息,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和平盛世,老子的地位也随之推到了顶峰。

汉武帝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维护中央政权大一统的长治久安,认识到道家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有一种新的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在董仲舒的极力推崇下,汉武帝接受了儒家思想,用以治国平天下。从此儒家思想走上政治舞台,到达巅峰,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地位还是明显地高于孔子。

道教的兴起,道家成为宗教,道观遍地都是,老子走向神坛,被奉为太上老君,接受民间信众的朝拜。孔子是圣人,儒教也不是宗教,孔子因而没有被封神。

春秋时代的同一时期,孔子与老子两位圣人的横空出世,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尽管两位圣人的思想各有不同,但都已经溶入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当中。两位圣人的思想有着同等的地位,没有必要去比较谁高谁低。3.孔子为什么拜老子为师

三个原因,第一孔子虚心好学,认为三人行必有吾师,第二老子学问大,就周一代老子的学问可以说是没比他强的。第三机缘巧合,如果没有巷党助葬这样一个让两人相识的机会,那么孔子终其一生恐怕也未必去向老子问礼。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孔子的故乡在哪,在山东省的哪个城市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孔子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不仅如此中国人还深受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有了孔子才将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几千年之久,现在不光是国内对孔子有深刻的了解和学习,连国外很多国家现在都开设了孔子学堂,让更多的人学习中国文化,那么孔子的故乡山东省的那个城市呢?

孔子是中国历史中最著名的学者,不仅知识渊博,还有非常人的授教能力,孔子在战国时期,曾传教过3000名弟子,其中有72人被后世称为贤人,并且还修订了六经,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说话的记录,编写了著名的《论语》,而且还被后世列为世界上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位,孔子并不是草根出生,而是出生在宋国栗邑的一个贵族家庭,而孔子的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而且有记载孔子出生的时候是有缺陷的,其头顶有个凹陷的地方,所以其母亲给其取名丘。

孔子的故乡在山东省的曲阜市,曲阜是古代东夷族的聚居地,同样也是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在周代,曲阜还是礼乐盛行之地,孔子便诞生于曲阜尼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孔子的父亲姓什么?孔子的父亲是谁?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若是问孔子父亲姓什么,那么肯定就会有人会说了:“这不废话么,淡然姓孔了”。然而事实上,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根据史料上的记载,孔子的父亲叫做叔梁纥。那么这是个什么情况呢?难道不是应该是孔纥或孔叔梁纥吗?

这就涉及到秦朝之前的姓氏问题了。

在夏商周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一般一个大姓下会包含很多氏,而春秋战国时男子称氏,女子才称姓。那究竟什么是“氏”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家族繁衍多了,散居在各处的子孙后代就会起一个代号,用来区分血统支脉。氏可不是随便起的,拥有封邑或者官职才能起氏。

比如商鞅,他本是卫国人(姓姬),如果以国为氏就叫卫鞅,如果以身份(公侯的后代)为氏,那就叫公孙鞅。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看孔子他们家。孔子祖上是宋国后裔,这个宋国是周朝时为了照顾殷商遗民而建立的公国,君主姓“子”,所以这么推算下来,孔子和他的父亲都应该姓子才对。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其实只对了一半。

因为这里头还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五世亲尽”,另一个则是姓氏合一。

先来说这个“五世亲尽”,虽然孔子祖上是宋国国君后裔,但是根据当时的宗法规定,子孙传到五世,就不能继承先祖的姓了,而应该另起氏。

也就在这个时候,孔子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全名叫子嘉,子是姓,嘉是名,字孔父(又叫孔父嘉),就以孔为氏了。

但是前面讲过,氏是随时变化的,并没有继承性。所以孔子的父亲本来应该叫子纥,字叔梁,因为没有继承“子”姓,也没有继承“孔”氏,所以就按照春秋时的习惯,把字放前边,叫叔梁纥。

按照父亲的做法,孔子名丘,字仲尼,应该叫仲尼丘才对,为什么叫孔丘了呢?因为孔子是非常讲究礼法的,也就是从他这一代开始,孔家后人全部继承了“孔”氏。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姓氏合一的问题。

据《通志》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秦统一后,没有了分封,那些原本隔几代就换一个氏的做法也就没法再用了,就干脆固定了一个氏作为姓,姓氏也就从秦汉开始,合二为一了。

所以,孔子的后代也就全都姓孔了。但孔子他爹就尴尬了,因为严格上来说,他是没有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明朝还没灭亡的时候,孔子后人为何主动投降?

全文共 1805 字

+ 加入清单

衍圣公这个称号,很多人都还是非常尊敬的,这个称号所代表的的意义非同寻常,都是孔子后人,孔子又被人们认为是圣人,因此孔家后人自然也是很受人尊敬的。但是也有一些事情让人不能理解,明朝末期,在明朝还没有完全灭亡时候,当时的衍圣公孔衍植,就首先站出来投降了清兵,后来剃发易服的时候,他也是率先完成了,这究竟是为什么?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孔衍植投靠清朝

儒家是最讲究忠的,儒家经典《左传》就有一句名言,叫做:临患不忘国,忠也。儒家另一部经典《礼记》中也有一句话叫做: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忠于国家是儒家遵循的重要价值。

1644年,作为孔子圣裔的衍圣公却似乎忘了先祖孔子的教导,在清兵还未南下之时,就早早主动投靠了清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衍圣公名叫孔衍植,是孔子的第六十四孙,他是公元1621年袭封的衍圣公。作为孔圣人的后代,明朝自然对他是恩宠有加,每逢节庆,必有赏赐,崇祯三年,又加封太子太傅,这是文臣很少能在生前得到的荣誉,可见明朝对孔衍植之礼遇。

然而,清军刚刚入关还未南下之际,这位孔衍植就给清廷送去了一份表文,在表文中极尽阿谀谄媚之能事,称清军入关是普天同庆,顺治皇帝在北京登基是全宇宙拥戴,全天下歌颂,天下儒家名士,争先恐后的要去为清廷效力,他这个清廷的臣子怀着无比幸福的心情向顺治皇帝报告这个情况。这篇《初进表文》至今还保存在孔府档案中。

这其实是叛国行为,当时,北京虽然被占领,但明朝还未灭亡,南京还有一个影子政府,半壁江山还处在明王朝的统治下,包括孔衍植所在的曲阜,从法理上,孔衍植还是明朝的高级官员。还当着明朝的官,他就急着去向千里之外的外族新主子表忠心了。

那是不是清兵立马就要杀到了,他为了全家安全不得已而为之呢?似乎也不是,当时的清军还在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南下还要等到一年之后,孔衍植有充足的时间举家迁移。

这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两宋之际金兵入侵,建炎南渡,当时的衍圣公不愿成为异族统治的工具而举家搬迁到了衢州,这也是孔府南宗的由来。

但孔衍植没有,他似乎已经洞悉了明朝最后的命运,早早地投靠了异族统治者,将祖先教给他的忠字抛在了脑后。2、孔衍植剃发易服

儒家是最讲究孝的,儒家经典《孝经》开宗明义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为了遵循这一圣训,中原汉族男子往往束发,并不剃发。清军入关后,不顾汉族大臣“海内渐归混一,当以礼乐衣冠之治治天下”的呼吁,悍然下令在全国剃发,企图用屠刀强迫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仪文明传统的民族去接受征服者的落后习俗。

清廷的这一野蛮命令激起了全国的义愤,龙马君家乡常州府的一名书吏在抄写公文时,看到清廷的剃发令竟如此荒谬,愤而投笔,与十几万江阴乡民据城抗虏,誓不剃发,守城八十一日,最后全城军民百姓殉国,无一人投降。

可这位孔子圣裔孔衍植呢?剃发令一下,他立马向清廷上了《上剃头奏稿》,在奏折中他不顾廉耻地迎合清廷,表示坚决剃发易服,并说自己已经择良辰吉日,恭敬地设了香案,宣读皇帝的剃发令,与曲阜的地方官、五经博士以及各书院学录及府内属官,按照剃发令的要求都剃了发。

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君子的品行和家风经过几代人之后就不复存在了,孔家就算门风再好,经过了数十代人,孔子的教行估计也剩不下多少了,所以,孔衍植数典忘祖如此,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然而国人出于对孔子的尊崇,礼遇了孔子后代两千年,孔衍植如此作为,实在是让人寒心。

现在有些人呼吁要恢复“衍圣公”制度,据说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从孔衍植的例子来看,实在是没有必要。3、孔衍植生平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袭封衍圣公。

天启七年(1627年),加太子太保。

崇祯三年(1630年),晋太子太傅。

顺治元年九月初一(1644年),孔胤植上《初进表文》 表示自己愿意归诚清朝的意愿。内容如下: 万国仰维新之治;乾纲中正,九重弘更始之仁 率土归程,普天称庆恭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极,以德绥民 瞻圣学之崇隆,趋跄恐后;仰皇猷之赫濯,景慕弥深……

顺治二年(1645),朝廷颁布剃发令,孔胤植率领族众威望族人率先剃发,并向清廷上奏了《剃头奏折》

清朝对历史上所沿袭下来的对孔家种种优待“俱应相沿”并“期于优渥”。孔胤植凡进京朝见,皇帝都遣迎劳,入朝,班列大学士之上。顺治三年(1646年),在都城太仆寺街赐第一座,计门、厅、楼、房一百多间。这就是北京的衍圣公府。卒年56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孔子最宠爱的门生子路为什么被砍成肉酱?

全文共 159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孔子孔圣人大家都知道的真的是很厉害的,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也是息息相关的,最近不少的网友都说了,孔子其实也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孔子最宠爱门生子路,这个人是被砍成了肉酱了,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吧!

还是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所谓子路的故事就不多讲了,毕竟是闲人,晚辈不敢忘语评判。所谓“天知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世间万物,如果太强必将受损。不说子路,倒是可以看看其他几位“名人”的事迹来做对比,看看是不是与先贤有异曲同工之意。

前两天看见悟空问答有一个题目,“许文强是怎么死的?”其实回答几个字就够了,就是被乱枪打死。许文强年纪轻轻混迹上海滩,从不名一文的码头挑夫,靠好勇斗狠替老大冯敬尧看场子做起。无论徒手肉搏还是刀枪相向,大小阵仗无数,从未失手。很快成长为上海滩势力最大的“马仔”,并成功获得老板女儿冯程程的芳心。最后在跟前老板的火并中取得胜利,逆袭上位做了上海滩的老大。但是,这时候冯程程是二当家丁力的老婆。一山不容二虎,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于是在百乐门前门口的大街上,许文强被乱枪打死,暴尸街头。

再了看看三国东吴孙策。孙策号称“小霸王”,即西楚霸王项羽重生之意。孙策十七岁丧父,二十六岁遇刺而亡。孙坚死后,孙策先依附于袁术。其后在短短十年间,依靠父亲留下的千余人起家,从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变成了在打出江东基业“小霸王”孙讨逆。而且还娶得国色天香的大乔为妻。连曹操都不禁感叹:“猘儿,谓难与争锋?”。这时候,郭嘉回答了曹操的问题:“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孙策在江东得罪了不少当地土著,有名的事件有攻伐陆康(陆逊叔祖父)、杀于吉、许贡、高岱。最终如郭嘉所言,孙策最终被许贡的门客伏击,重伤不治身亡。孙策处事只有一条铁律,就是谁挡我,我就杀谁!最终不能以匹夫之勇打遍天下,却死于匹夫之手。

还有老将黄忠,他本是刘表手下,晚年才归降刘备,与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齐名。关羽曾与黄忠一连三番战不分胜负,第三战黄忠用箭射中关羽盔缨,若要取关羽性命绝非难事。黄忠可堪称三国演义中箭法第一。而这位神箭手在公元222年跟随刘备征讨孙吴,因刘备言老将无用,黄忠不服老,在与吴将潘璋交战中了马忠的埋伏,被射中肩窝,箭疮痛裂而逝,时年75岁。黄忠可能是三国战死沙场年龄最大的战将,而他恰恰死于自己最擅长的射箭术上,不得不说造物弄人。

前面说的都是反面教材,我们来看一个正面的,三国“毒士”贾诩。贾诩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够坏的)。李傕等人失败后,又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贾诩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连曹操最钟爱的大将典韦还有大儿子曹昂都折在了张绣手上。通常人们都归咎于曹操贪恋张绣婶娘邹夫人美色误事,那只是演义招黑曹操的人设手法,实际上是贾诩的手段高明。官渡之战前,贾诩又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取关中时又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特别是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助曹丕(即魏文帝)成为世子。

贾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审时度势,该投降的时候就投降,该投降谁就投降谁,该力挺谁就力挺谁——就是要跟对人!与时俱进,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相时而动,择机而发!这才是人生练达的最高境界。

现在教科书里有《子路背米》的故事。说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借了一小袋米背回来。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我们在夸子路孝顺的同时,是不是应该转换思路,教育孩子要掌握生存技能,多多创造财富,而不要像子路一样总是要去“借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孔子养生秘籍 应季食物“不时不食”

全文共 1983 字

+ 加入清单

孔老夫子说:养生之道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倡“八不吃”——“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孔子作为一名中国史上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值得后人遵循的不仅仅是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战国年代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孔子依然能得享73岁高龄,其养生之道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中医学科主任杨宏志说,养生贵在坚持,古人持之以恒的坚持及在饮食上的要求,颇值得年轻白领借鉴。

“八不食”

孔子提倡“八不吃”——“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这八不食分为三类

一、色味方面食物变颜色了不吃,变味了不吃。

二、食物质量方面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新鲜的菜蔬不吃。

三、制作方面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专家建议:所谓“病从口入”,吃的东西不对,最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冬去春来,天气逐步炎热潮湿起来,微生物活跃,容易引发食物腐败变质,故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吃生冷、变质发霉食物及不洁瓜果;不吃或少吃隔餐食物,有剩饭剩菜应及时放进冰箱,隔餐食物或买回的熟食应重新煮透、热透再吃;生熟食物要分开储存,尽量在2-3天内就吃完,不要储存过久。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在饮食卫生方面的操行,不得不说孔子是我们现代人的典范。

此外,孔子提倡吃应季的食物“不时不食”,而在《黄帝内经》中也有一句名言叫作“司岁备物”,就是说要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采备药物、食物,这样的药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气,气味淳厚,营养价值高。在中医看来,食物和药物一要讲究“气”,二要讲究“味”,它们的气味只有在当令时,即生长成熟符合节气的时候,才能得天地之精气,如果不是应季的食物,它就没有那个季节的特性,那么它的健康价值就会因此改变。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现代社会中的确已经被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所包围,而且已经没法再离开它们了。杨宏志提醒,在食用反季蔬果时,应注意阴阳平衡,夏季阳热较盛应少吃燥热的食物,冬季则应少吃寒凉的食品。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胜”就是胜过、超过的意思,“气”就是主食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各种美味的肉类非常之多,但是吃的时候不能让肉食总量超过主食的总量。在孔子看来,好好地把握好肉食和其他种类的食物的比例,也是君子饮食要注意的地方。

专家建议: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恶食”意即挑食、偏食,与饮食上“食不厌杂”的现代营养学上的科学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论是一致的。按照营养保健要求,膳食中不可忽视食物纤维,膳食上不偏食,荤素结合,粗细搭配。这样就可能获得较为全面的营养,它将极大地促进健康。

《皇帝内经》中说到“兹食肥甘足生大疔”,意思是过量吃肉就会产生疮疡类的疾病,现代研究更是发现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病、癌症慢性疾病复发密切相关。专家认为,饮食不能没有节制,按照国际标准来说,每餐应1/3是素菜、1/3肉、1/3主食,这样的食物搭配最合理。肉类多了容易产生毒素,损害肝胆,对于有炎症、肝胆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更应减少吃肉,甚至是戒肉。

“不撤姜食,不多食”

意思是说,每次餐桌之上,都必须要有生姜吃,但是每顿饭都不能多吃生姜。民间有种说法“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这句俗语道出了夏季吃姜的好处,那么姜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让孔子也大为推崇呢?又该怎么吃才正确呢?

专家建议: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趁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此外,生姜还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

中医认为应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吃姜的好处是温养脾胃和全身阳气,对冬日畏寒怕冷人群尤为适合。但吃多则易伤阴助火。

“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酒量不大,电影《孔子》中他向鲁君请命救下漆思弓后,就有孔子与子路等一班弟子一同畅饮的镜头。不过他都能自我遏止、适量而饮,是所谓“唯酒无量,不及乱”。

专家建议:交际应酬中,喝酒往往是难以避免的,但酒精是肝脏的“克星”,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损伤肝细胞,导致酒精肝、肝炎、肝硬化、肝衰竭以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如果避免不了要喝酒,就应注意以下几点:不要空腹喝酒,古语有云“空腹盛怒,切勿饮酒”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唐孙思邈《干金食治》中也提醒人们忌空腹饮酒;喝酒前可适当吃些水飞蓟类制剂或辅肝药,减少肝脏的负担;喝酒有度,切忌喝得大醉,以免急性酒精中毒,如在一段时间内喝得特别多的,应注意要定期到医院保健体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老子和孔子生活在什么时代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老子孔子都是春秋时期人,但不在同一年代,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纷争,于是各学派对当时的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和老子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总结出了自己的学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还有什么 孔子提出什么教育思想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提出教育思想分别是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孔子还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放在首要地位,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启蒙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简介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相传有弟子三千人,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教出不少有才能的学生,孔子晚年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的道德教育

孔子道德教育主要围绕“礼”和“仁”二字,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他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同时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平民子弟也应该接受教育,所以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增强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孔子名字的含义是什么?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宋国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父。我国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为姓,故姓“孔”。子即夫子,是老师的意思。孔子曾著书立说,聚众讲学,周游列国。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提出学生学习应当积极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为中国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尊为儒家的始祖。所以后人称他为“孔夫子”。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已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女儿是受歧视的,而叔梁纥仅有一个儿子又是瘸子,所以,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多次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后来,果然生下了孔子,叔梁纥认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 孔子首创的教育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一般被认为是私学的首创者,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然而近年学术界倾向于认为,孔子创办私学前,私学已有初步发展,在西周末期官学衰落,民间出现了私学,而孔子扩大了私学的规模与影响力。

私学是什么意思

私学是有别于官学的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西周时期, 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原本在宫廷专门掌管典籍、身通六艺的士人就以个人的身份授徒讲学。据《史记》记载,孔子曾“适周问礼,盖见老子” 。由此可见老子应该也是当时的私学老师。因此孔子并非私学的首创者,而是开创大规模私学的第一人。

私学兴起的原因

私学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对私学的兴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经济、政治的下移必然导致学术的下移。 但孔子是开创大规模私学的第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孔子临终前说了什么?是在对自己忏悔吗?

全文共 262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在很多人心目当中,都是一代圣人,孔子在我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也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各种经历也为人们所传颂。而很多人也对孔子临终前说过的话是很感兴趣的,孔子的一生说过很多话,但是临终前的话相比平常,却带着很多不一样的情绪,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么究竟孔子在临死之前说了些什么样的话呢?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孔子临终前的话是在对自己进行忏悔吗?1、他的祖先背叛了故国,投靠了故仇敌。

孔子确实是殷商王族的后代,这一点在古代最权威的史书《史记》中有明确记载。关于孔子的身世,要从殷末周初的一个人物说起!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殷末三贤之一的微子启!微子启是殷商最后一代帝王帝辛同父异母的哥哥,是殷商末年贤人之一。

他曾苦劝纣王废除严刑峻法,改用仁政以聚民治国,但一生战功赫赫的纣王确实有些骄傲,他怎能听从微子启的建议呢?于是,微子启当时选择了弃暗投明,带着祖先的牌位投靠了周武王姬发,后来在著名的牧野之战中,微子启起到了动摇商朝军心,辅助武王灭商的作用,建立的功勋。可以说,他是无奈中背叛了故国,投靠了故国的仇敌周朝。

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本是宋国栗邑的贵族,叔梁纥本是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当时春秋时期的人姓、氏、名、字叫得还很不规则,所以,就留下了叔梁纥这个名字。我们往上追溯叔梁纥的身世,他的先祖正是商朝开国君主汤的,西周初期,武王去世,12岁的成王继位,周公辅政,尽管周公殚精竭虑,但后来还是发生了三监之乱,周公为了安抚殷商贵族,就将商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封为宋国诸侯,领地在商丘。2、苦心求子,终得仲尼

微子启死后,其弟弟微仲即位,微仲正是叔梁纥和孔子这一支的世祖。在往下追溯,孔子的六世祖为孔父嘉,曾做过宋国的大司马,封地就在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后来,宋国发生了宫廷之乱,孔父嘉被杀,其子孙后代开始逃亡生活,来到了鲁国,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一代,终于在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站稳了脚跟。

据史书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人品出众,博学多能且天生神力,春秋时期诸国争霸,战争频发,叔梁纥就是靠自身的好武艺起家,逐步做上了鲁国的官,官职为陬邑大夫。叔梁纥算是在鲁国站稳了脚跟,为了让自己的官职得到继承,叔梁纥求子心切,与正妻施氏一连生了九个女儿,就多金花。叔梁纥不甘心,又娶妾,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天不佑老叔梁,这个儿子天生腿脚不好,是残疾,还是不能继承官职。叔梁纥的求子之心没有被挫折和岁月打磨消退,而是再娶颜氏颜征在,终于在尼丘山求子成功,生育了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儿子中排行老二,字仲尼。3、爱好特殊,周礼结缘

有孔子那年,叔梁纥已经年近七旬,孔子出生后仅三年,他便撒手人寰。当时孔子只有三岁,叔梁纥也无法详细向儿子讲述他的身世。孔子从小在母亲颜氏的教导下,读书识字。据说孔子从小就有一种特殊的爱好——祭祀。

在《孔子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这种爱好确实不同于其他普通孩子。但这样的记载应该是断章取义的,如果没有人引导,孔子不会天生喜欢上这样的活动。

而这项爱好与活动恰恰又是孔子最早的职业。这个职业就是“儒”。儒这个字是因为孔子才发生了意义的改变,最初的“儒”就是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儒,柔也,术士之称。结合孔子的身世,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还有孔子弟子的口述,在《论语·子罕》有这样一句话:“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将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孔子出外以事奉公卿为业,回到家还要照顾残疾的兄长,在外为别人办理丧事更是不敢不尽力,同时,孔子在外不被酒困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最初的职业——儒,术士也!这份特殊的爱好和职业,也让他与《周礼》结缘,奠定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礼仪文化情节。4、求士受辱,立志于学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孔子历尽艰辛,将父母合葬后,为父母守孝三年。他就想尝试着继承父亲的贵族身份。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入士。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东周春秋时期,当时还是分封制的社会,社会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奴隶。孔子当时处于平民这个阶层,他也想更进一层啊。于是,他就想借助父亲曾经做官的身份寻求入士的机会。因为士是贵族的最低一层,也只有入了士才能有贵族的未来。

在当时的鲁国社会中,鲁国的执政者经常通过举办宴会,让文人学士们在一起演戏礼仪,切磋技艺,招贤纳士。当时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只是名义上的国君,没有实权,完全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大家族架空了。尤其是季孙氏实力最强。季孙氏是鲁国相国。所以,鲁国的读书人要想入士,将来进入贵族,必须得过季孙氏这一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次季孙氏举办宴会,对这次宴会翘首以盼的孔子却没能接到邀请。但孔子还是认为自己有资格参加,因为当时的孔子在曲阜也小有名气了,而且自己的老子尽管不在了,但也是当过官的。于是,孔子满怀信心地去赴宴了。没想到却被季孙相国家的管家阳虎拦住而且受到百般侮辱。这是年轻的孔子第一次受到了巨大的思想打击。5、周游列国,苦心读易,问礼老子,临死说出这样的话!

后来孔子开办私学,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开创私人办学的鼻祖。曾经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十三位弟子做相国。可是,孔子自己在鲁国官职最高时官至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尽管废除了鲁国的奴隶制,但还是没实力恢复周礼,推行仁政。后来历尽14年周游列国,最惨时自己形容自己如丧家之犬,一生的政治抱负未得施展。还曾三次问礼于老子,终于明白自己的抱负不合时宜。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后终于大彻大悟。

临死前,孔子却说出了一生的隐痛,《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

这段话是孔子临死前七天与弟子子贡的对话。话的大体意思是:“天下不讲道义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一生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能尊重我的意见治国。当年,夏朝人死了,灵柩要安放在东面的台阶上;周朝人如果死了,灵柩会停在西面的台阶上,殷朝的人去世了,灵柩会停在正堂两个柱子中间。昨晚,我梦见我自己恰恰坐在两根柱子的中间。唉!我本来就是殷商的后代啊!”

孔子作为殷商王族后代,一生致力于恢复政敌周朝《周礼》未得施展抱负,最后还是想起了故国,按照殷商的旧俗完成了自己一生的礼仪。这说明了什么?是孔子一生的感叹?还是忏悔呢?欢迎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