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孔子

孔子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孔子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孔子问题。

分享

浏览

797

文章

141

老子与孔子谁境界高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圣先贤中关于老子孔子境界更高的讨论从来争论不休。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楚王在打猎过程中遗失了一张弓,但是楚王并没有兴师动众去搜寻,他说:“楚人丢了,还是会被楚人捡走的何必去找呢?”。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太好了,如果去掉‘楚’字就更好了”。老子听说后说:“太好了,如果去掉‘人”字就更好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孔子和老子的胸怀和境界,显然孔子胸怀的是整个人类所以说“去楚则可”,也就是把这句话变成“人失之

人得之”;而老子胸怀的是整个宇宙所以说“去人则可”,也就是说这把弓是从自然中来的,现在又回到了自然中去,无论这把弓的下落如何,它始终存在于宇宙之中。

看到这里,你觉得他们二人谁的境界高呢

展开阅读全文

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哪位弟子?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颜回

“不迁怒,不贰过”出自《论语.雍也》篇的一句话,即不会把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不迁怒,不贰过”,可以说是一个人难以企及的修养。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贰过,就是知错就改,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不迁怒,不贰过”是指颜回。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90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儒客大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儒客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不贰过”,可以说是一个人难以企及的修养。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让火气继续冒上去。不贰过,就是知错就改,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这更是难上加难。人们总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少吗?看似简单很容易做到的一句话,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人人能做到吗?即不会把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的故乡在哪,在山东省的哪个城市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孔子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不仅如此中国人还深受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有了孔子才将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几千年之久,现在不光是国内对孔子有深刻的了解和学习,连国外很多国家现在都开设了孔子学堂,让更多的人学习中国文化,那么孔子的故乡山东省的那个城市呢?

孔子是中国历史中最著名的学者,不仅知识渊博,还有非常人的授教能力,孔子在战国时期,曾传教过3000名弟子,其中有72人被后世称为贤人,并且还修订了六经,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说话的记录,编写了著名的《论语》,而且还被后世列为世界上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位,孔子并不是草根出生,而是出生在宋国栗邑的一个贵族家庭,而孔子的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而且有记载孔子出生的时候是有缺陷的,其头顶有个凹陷的地方,所以其母亲给其取名丘。

孔子的故乡在山东省的曲阜市,曲阜是古代东夷族的聚居地,同样也是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在周代,曲阜还是礼乐盛行之地,孔子便诞生于曲阜尼山。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过泰山侧文言文翻译的意思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泰山文言文翻译是: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苛政猛于虎

先秦:佚名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他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呢?

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1

孔子家语【原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①。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②,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2

【译文】

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纪的长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大小承担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走一边,在道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取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死人装殓,棺木厚四寸、椁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坟,不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习您的施政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岂只是治理好鲁国呢!”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早先,季平子把鲁昭公葬在鲁国先王陵寝的墓道南面(使昭公不能和先君葬在一起,以泄私愤),孔子做司空后,派人挖沟把昭王的陵墓与先王的陵墓圈连到一起。孔子对季平子的儿子季桓子说:“令尊以此羞辱国君却彰显了自己的罪行,这是破坏礼制的行为。现在把陵墓合到一起,可以掩盖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

之后,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法律,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没有犯法的奸民。

3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4

《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颜师古所云今本,乃三国时魏王肃收集并撰写的十卷本,王肃,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遍注儒家经典,是郑玄之后著名的经学大师。他主张微言大意,综合治经,反对郑玄不谈内容的文字训诂学派。王肃杂取秦汉诸书所载孔子遗文逸事,又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小戴礼》、《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中关于婚姻、丧葬、郊禘、庙祧等制度与郑玄所论之不同处,综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阐发,假托古人以自重,用来驳难郑学。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是哪个朝代的人?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属于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也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而且孔子也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因此也一直受到很多人的崇拜。

孔子,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生在公元前 551 年,死于公元前 479年。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是一个很现实而又底线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注重品德的人,同时也是一位好老师,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的三讳说包括哪些 孔子三戒是什么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三讳”出自是孔夫子编纂的《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君子三戒”出自孔子的《论语•季氏》:少之时,戒之在色;及其壮也,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即三戒是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

“少之时,戒之在色”一戒。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青春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时期。孔子告诫人们,在青春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戒色。这里的“色”不仅仅是指外貌,更多是指对外在事物的迷恋和欲望。孔子认为,年轻人思想容易受到世俗的干扰和诱惑,应当警惕沉迷于肉欲和外界的表象。只有懂得保持内心的清明和自律,才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及其壮也,戒之在斗”一戒。当人们进入壮年阶段,身体和意志力都更加强大。而“斗”在这里指的是搏斗、争斗和竞争。孔子告诫人们,在青壮年时应该戒除好斗之心,而是要学会以和为贵。这一点希望人们能够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用理智和智慧去处理事物,以达到和谐与稳定。

“及其老也,戒之在得”一戒。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身体慢慢衰老,血气渐趋平缓。在这个阶段,人们应该戒掉对物质的追求和功利心态,而是要去追求内心的得失。这一戒是针对老年人而言,提倡人们在晚年时要懂得珍惜所得和已有的东西,不再追求无谓的名利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的晚年更加充实、满足和有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这三戒,可以看到孔子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修身养性的重视。通过这三戒,警示人们要懂得约束自己在不同阶段的欲望和冲动,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道德的准则。这三戒也强调了人生的不同阶段所需付出的努力和应该追求的目标。只有在不断戒掉无谓的欲望和理性的争斗中,人们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修身自律,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孔子的这三戒概括了人生的不同阶段所需遵循的准则和原则。这一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指导人生的智慧。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以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的个人修养的句子

全文共 3331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里面提了很多关于孔子个人修养句子。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孔子个人修养的句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个人礼仪的句子

1.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論語·八佾》

魯人林放問禮的本質是什麼,孔子對這個問題,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他回答說,“就一般的禮儀說,與其鋪張浪費,不如樸素儉約;就喪禮說,與其追求周備的儀式,不如內心真正哀傷。”因為禮本于人心之仁,表露在外,就是禮。奢者易者,只注重形式外表,流於浮華,不若儉者戚者質樸而保有內心。《禮記·檀弓》中記載了子路的一段話,他曾經聽孔子說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與此言同義,所注重的還應該是禮本乎心。

2.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裏仁》

“能夠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嗎?這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又怎樣來對待禮儀呢?”孔子在這裏,提到了禮的一個重要方面,讓。禮之用,和為貴。禮既包括外面所表現出的敬,又包括內心所有的和,外敬內和,知敬能和,就必然有讓。禮在人與人相處之時必不可少,讓也同樣。有禮無讓,那還叫禮嗎?

3.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論語·陽貨》

玉帛,是禮所用之物;鐘鼓,是樂所用之物。那我們說禮、說樂,難道就是指玉帛這些物品嗎?就是指鐘鼓這些樂器嗎?孔子雖沒有給出答案,但其意思很明顯:並非如此。人先有恭敬之心而將之以玉帛,這才有禮;人先有和氣之心而發之以鐘鼓,這才有樂。禮樂還是本乎心,還是在於內心的敬、和。如果遺其本而專事其末,徒有其表,玉帛和鐘鼓哪里能成為禮樂的代表呢?

約之以禮

4.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

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再用禮節來加以約束,也就可以不至於“離經叛道”了。一是文、一是禮,博文始能會通,然後知其真義,約禮方可歸之於己,然後付諸實踐。博約並進,文禮兼修,自然不可能背於道。顏淵就曾說孔子循循善誘,“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使顏淵在博文約禮之中沿著道路逐步向前。

5.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這一句話出現在顏淵問孔子何為仁的時候,孔子對自己所說的“克己復禮為仁”的進一步解答。孔子要求“克己復禮”,即克制自己的欲望,規範自己的行為,使言語行動都合乎禮儀規範。即君子是需要用禮來加以約束的,也就是上文說的“約之以禮”。怎麼“約”?具體來講,就是四個“非禮勿”,不合乎禮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做。將視、聽、言、動都歸之於禮,並不是說只在社會禮俗中循規蹈矩,而是於約束之中見心的自由,於恭敬辭讓之中見心的高明,將自己的心充斥於天地,與天地相通,“天下歸仁焉”。

6.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

孔子這樣說:注重容貌態度的端莊卻不知禮,就未免勞倦;只知謹慎卻不知禮,就流於畏葸懦弱;專憑敢作敢為而不知禮,就會盲動闖禍;心直口快卻不知禮,就會尖刻刺人。恭、慎、勇、直無疑是四種好品質,但是如果“無禮”,就會變得勞、葸、亂、絞,算不上美行了;如果沒有禮來“約束”,不知禮,原本好的德行也只能見到它的不好之處了。可見知禮、約禮的必要性。

立於禮

7.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孔子認為《詩經》的詩都出自詩人至情流露,本於性情,在吟詠之間,抑揚頓挫,感人易人,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所以是興於詩。禮以恭敬辭讓為本,君子修身立本離不開禮,學之可以卓然自立、不為事物動搖,因此立於禮。樂者盡善盡美,其內容和本質都離不開禮,可以養性情、滌邪祟,義精仁熟而且和順於道者,每聞樂而有所得,因此成于樂。這句話可見孔子重詩教和重禮樂。

8.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

上文孔子說了“立於禮”,而在教導兒子伯魚之時,孔子也再次重申了這一點:“不學禮,無以立”。禮,恭敬辭讓、恭儉莊敬,於政治而言是君子必知的禮儀,於社會而言是君子立身之本,於個人修養而言是君子修身之要。人不知禮,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如何自立為人?在《堯曰》中,孔子又一次說了,“不知禮,無以立也”。由此可見,在孔子看來,禮對於君子的“立”十分重要。

9.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

在“先進”和“後進”的人裏面選取人才,孔子是怎麼看的?他說:先學習禮樂而後做官的是未曾有過爵祿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後學習禮樂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我選用人才,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為什麼?孔子是主張“學而優則仕”的人,即進修學業有餘力就可做官,在他看來,“學而優”是出仕的前提,是要先學習禮樂,為官之前的學習是必備基礎,因為有些是邊幹邊學學不出來的。

10.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

君子怎麼做事?孔子說了四點:以義為原則,依照禮來實行,用謙遜的言語來表達,用誠實的態度來完成。這才是君子。在這裏,禮是行事的準則。

孔子个人修养的句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的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心诚意?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孔子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3.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5.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专门苛求别人。

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看见有德才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后并且时常去复习,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

10.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而工作要勤劳敏捷。”

1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13.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修养仁德。”

14.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15.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修身养性的智慧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孔子修身养性智慧内容,希望大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孔子修身养性的智慧:孔子的气质内涵

简而言之,这五个字所包含的人格、气质内涵,大致如下:

为人温和,不激烈,不尖锐,不尖刻。

不仅仅是善良,它是指对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善意和敬意。

就是谦恭,和睦,对人、物有恭敬心,敬畏心。

指做事有分寸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节制。个人生活有分寸感,那就不奢糜浪费,所以生活节俭是俭的一个方面。

比如说,恭敬很好,但是恭敬过头就不好。所以,孔子反对“足恭”。

在大街上碰到老师了,你说:老师好!打个招呼,很好;给老师鞠个躬,也很好。

但是你趴在大街上就给老师磕头,就不好,过分了,老师会尴尬。

如果是有意作秀,炒作自己,那是对师长的“绑架”——那就是人品不好了。

所以,过分的“恭”,往往有不良的企图,对这样的行为,孔子表示“耻之”。

做任何事,哪怕是正确的事,也得要有分寸感,从哲学上讲,就是度。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这个“俭”,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谦让。这个社会总有竞夺,竞夺总不能以力量为唯一胜算,总不能以一切据为己有为唯一目标,那人类社会就变成丛林,弱肉强食了。所以,人一定要学会“让”。

人类学会“让”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就出现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孔子后期的学生子夏,却对君子的气质有这样的表述: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

意思是:君子的气质有三种变化:远望他的外表,很严肃;近距离接触他,很温和;听他说话,很严厉。

望之俨然,不可犯。即之也温,可亲近。听其言厉,是诤言。

君子有大德,不苟且,此俨然也。君子有大度,能容物,此温煦也。君子有教益,能育人,此言厉也。

俨然者,礼貌恭敬。温煦者,仁德内充。言厉者,义气发扬。

君子三变者,不过是礼、仁、义三种内涵的依次流露而已!

孟子说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也是说君子的三变!

子夏说的是谁?还是孔子啊。

孔子修身养性的智慧:亲和力的养成

孔子的学生陈亢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老师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每到一国一地,很快就能获得当地人的信任与亲近,从而很快就能掌握该国该地的政治、风俗和人情。

他对老师具备的这种超乎寻常的亲和力感到不解。

于是,他就请教师兄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国一地,一定能够获知其国其地的政治民情。他是刻意求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知他的呢?”

子贡回答说:“先生是以温和、良善、恭敬、检点、谦让的态度得来的。他老人家获得信息的方法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吧!”

子贡是一个特别善于总结的人,更是对自己老师非常懂得的人,他揭出的“温良恭俭让”五个字,不但画出了孔子的温煦气象,还给后人修养身心提出了一个可资对照的努力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有多高?孔子的身高到底是多少?

全文共 1624 字

+ 加入清单

孔圣人孔子,很多时候,我们的关注点,都在孔子的思想上,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现在也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思想。而孔子的形象,在任何画像上,都是一种慈眉善目的样子,散发着一种很平静安宁的气息,但是对于孔子的身高,或许画像和雕像就没有那么直观了,我们没有办法从这些上面去看出孔子到底有多高。那么,圣人孔子的身高究竟是多少呢?

说到孔子,几乎很多人都会想到学校门口那个双手交叉,露出两个大门牙的孔子形象,大家认为,古代的读书人都弱不禁风,孔子也不例外吧?

《史记》里记载了孔子三个形象:“生而首上圩顶”(头顶中间凹陷)、“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按周代度量衡,1尺23厘米,孔子身高是2。2米)、“如丧家之犬”。

总的来说,孔子在那个时代简直是异人,光是身高,可以赶上姚明了,很多人都不相信,认为这样算法不对,也有人认为这是夸张描述说法,把孔子美化了一下,因此,几十年来关于孔子的身高一直争论不休。

2017年,考古专家在江西发现了海昏侯墓,除了一墓的黄金之外,还出土了一些重要参考文物,包括失传了1800多年的《齐论语》、屏风等等,其中,屏风上面画了孔子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孔子像,屏风用一句话记载,孔子身高七尺九,按照西汉尺计算,孔子的身高就是1.89米或1.91米,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夸张的2.2米,这才符合实际。

海昏侯墓下葬时间比《史记》要早几年,更接近孔子的时代,屏风的出现结束了争议了几十年的孔子身高,它一锤定音,让一些迷信《史记》的专家闭上了嘴巴。

人们为了增加自己说话的可信度,经常会在主要内容前面加一句话,我堂堂七尺男儿,后面是怎么样怎么样,把想说的话说完。后来现代人也用这句话。我要给大家解释一下,按照古代的标准,一尺是23.1厘米来计算的话,七尺男儿,也就是一米六一。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个身高确实不适合在。

我们来说说一位圣贤,这位是咱们非常熟悉的人,那就是孔子,孔圣人。孔子到底有多高?孔子的身高在司马迁《孔子世家》里有一个数据,称孔子长九尺又六寸,人都说他是个长人。那么九尺六寸有多高呢?

同样按西汉尺计算,那应该是2米21,和姚明的个子差不多,这在NBA球员里面也算是大个子了,想想一边背着轮椅一边扣篮的场景,感觉篮球队员档次都提升了。古书上形容男儿,经常会用堂堂七尺男子汉这样的词,这证明在古代七尺应该算平均身高以上。可见,如果孔子果然是身高九尺多,那他教书的时候要是坐着,学生看他像是站着,他要是站着,学生看他像是飞着,估计所有学生听孔子讲课都得踮着脚尖儿听了,孔子站着讲课,声音跟从天上传来的一样。

之前见过一个雄伟的孔子雕塑,原来觉得好大呀,现在想想可能是按照1:1的比例。想一想在大家平均身高1米61的情况下,孔子长成这样,应该是很了不起得的一件事了,可是《论语》里面一点痕迹都没有,至少也应该有一段学生问孔子“老师,你为什么这么高”的对话才行啊?可是不管是《论语》里面,还是在先秦的典籍当中,都不见有这个孔子长九尺六寸的记录,子贡那些门徒要把孔子视为圣人,假如孔子的确是身高九尺六寸,他们一定会有所提及。

关于这个数据,是什么时候开始提的呢?大约是在他老人家逝世300年之后,这种记载才开始慢慢出现。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和神仙沾上了关系,传说他母亲有一天出去游玩,梦见了大神仙,然后神仙告诉她,你怀孕了,然后母亲就生下了孔子。

在孔府的档案里,有一份描述孔子形象的材料,还说到孔子的腰围,说先生身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所谓的围,《辞海》里面的解释是,计量圆周的单位,也就是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也指两臂合抱的长度,这里显然是前者。结合古代成年男子的这个身材比例,我们按一围是30厘米计算的话,孔子就有三米粗的腰,要是让孔圣人听到了,脾气再好也得急。

真实的孔圣人,也许确实是个头不小,但并没有九尺六寸那么高。为了提升孔圣人的形象,汉代的文人就对孔子的身材进行了一定的夸大。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的画像为什么要露出两颗门牙?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孔子,相信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这可是我国文化历史的大圣人。孔子目前是中国文化向国际发展的一个代表人物,尤其是他的儒家学说,影响了我国后世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的孔庙、古代书院学堂、商号店铺等都依然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或雕塑,如果您细心观察,会发现孔子的画像都毫无例外地露着两颗硕大的门牙,而且牙缝很大,特别引人注目。

按道理来说,人们往往会对一些历代先贤进行美化,不说画得气宇轩昂、仙风道骨,但也不至于画的如此“狼狈”吧。难道是古代的画师故意这么做吗?这2颗门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在说他的牙齿之前,我们先看看古人们对他的外貌的描述。

最早记录孔子长相的是庄子。其中描述孔子形象为: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按照这个记录,我们看出,孔子是上身长下身短,有些驼背,而且耳朵向后。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就是说孔子的头顶中间有凹陷,四边高,中间低。

《荀子》对其的描述为:“仲尼之状,面如蒙倛。”蒙倛是上古时代人们用于避魔驱邪的一种神像,其状必然惊吓狰狞,荀子这样写就是说孔子的脸长得奇丑无比。

看得出来,孔子的长相确实不好看。再来说说他的大门牙。其实,孔子的牙齿叫做“骈齿”,是一种缺陷,即牙齿相互重叠,说白了就是长得比较整齐的龅牙,不过因为整齐又重叠,所以在古代是很少见的一种龅牙。

文学专家表示,这个牙齿其实代表了特殊的含义。在古人的眼中,这是仁德的面相,一般人可长不出这样的相貌。所以从外貌上很多人就已经认为孔子具有圣人的迹象了,也算是老天赐予他的特点。

所以很多画师在刻画孔子的时候,不仅不会将孔子的这一缺陷掩盖或者修饰掉,反而会放大,就是为了突出他作为圣人的这一点。最后画像越传越突出,本来人家是两颗重叠的牙,结果画到后面都成两颗分得很开的大门牙了。

展开阅读全文

天命是什么?孔子说的天命是不是迷信?

全文共 1385 字

+ 加入清单

天命”这个词,一听就带有很浓厚的封建意义,但是这个词,却是孔子也曾经说过的。孔子在很多人心中,都是一个圣人级别的大人物。不过,孔子也曾经说过一些关于他对“天命”的看法,他也有一些属于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孔子对于天命究竟是如何理解,他又是怎样去解释天命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的呢?

一提到“天命”,人们都不自觉地陷入唯心或玄奥的想象当中,就想到老天爷,就想到神仙鬼怪,就想到宿命,就想到算命先生。事实上,我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宗教性国度。我国从远古的圣贤哲人,追求的就是道,崇拜的就是自己的祖宗,从来就没有迷信过什么神仙鬼怪。

即使是卜筮算卦,也是以道为基础,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不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拱手交给虚枉的东西,从来不是。许多国人搞迷信活动,归根结底都是被历史上别有用心或故弄玄虚的人所欺骗、诱导和利用的结果。

儒道思想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道家文化探求大自然的规律,推崇事物的本源属性,要求人们遵从自然规律,不要企图以人力征服和改造自然,并以破坏自然为代价追求一时的利益。

儒家文化也推崇天地自然之道,并努力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以天人合一、中庸协和为宗旨,以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并以此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在这种传统文化里,我们并没有看到半点迷信的思想,相反,倒是充满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古人最初设庙,并不是为了供奉谄媚神仙鬼怪,而是为了奉祀先祖,弘扬尊祖、敬宗和收族的民族精神。《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

孔子反对胡乱祭拜鬼神,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孔子不否认鬼神的事,但只把鬼神归结为人类尚未知哓的一种神秘力量而不迷信,故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的态度就是“敬而远之”。《论语·雍也》中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意思就是人生一世,现实中君臣父子的事都没弄好,为什么要关心鬼神的事;生的问题都没搞清,为什么还要去搞死后的问题呢!孔子既然不关心鬼神和死的问题,那么孔子为什么还经常提到“天命”呢?

其实,孔子所谓“天命”,与鬼神毫无关系。天者,自然之谓也;命者,令也。天命的本质就是时令,天时所欲行,谓之天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天时之所欲也,故曰天命。人道效法天道,人生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要把握好不同阶段的特点,顺时而为,这也是天命。人识时顺命,则天佑之;不时而违命,则其运不佳,故孔子曰:“时也,命也”。孔子说得很明白,从本质意义上讲,时间就是天命。

春道生,德配仁;夏道长,德配礼;秋道收,德配义;冬道藏,德配智;夏秋之间为中道,中道养,德配信。此五德,合四季五行之道,行五德,亦有时也。五德错时为不适时宜,犹四季五行乱矣,四季五行乱则违天命矣,违天命则如鬼神不佑矣。

天即自然,自然随时,适时为宜,时宜即天命。无论仁、义、礼、智、信,只要不合时宜就是违天命,逆天道。孔子一生志在恢复周礼,56岁时被迫离鲁出游。其周游列国而不为诸侯所用,复兴王道而不为当世所容,根本原因就在于不适时宜。周礼虽好,王道虽善,逝者如川,不复回矣,故天命不佑也。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二十句做人哲理金句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的伟大在于千年前就能参透人生中的许多道理,并且世世代代都能被人接受适用。我们虽然都能在孔子的著作里发现大智慧,体会出人生的哲学,但是道理都懂了怎么能为我们所用就要看每个人的方式和行动力了,毕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下面就为大家整理出了孔子的二十句哲理金句,相信大家看了以后多多少少也会有些启发。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奉为至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仍然经常引用孔子的一些名言名句,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5、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9、不迁怒,不二过。

1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2、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4、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5、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20、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闻韶处

全文共 2355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齐都镇韶院村。民国9年《临淄县志》载:清嘉庆时,于城东枣园村掘地得古碑,-“孔子闻韶处”。后又于地中得石磬数枚,遂易村名为韶院。至宣统时,古碑已无下落,本村父老恐古迹湮没无传,故于1911年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

1982年,市、区政府拨款将“孔子闻韶处”碑嵌于韶院村学校内墙壁上,并增置“乐舞图”和简述孔子在齐闻韶石刻。石刻文载:传说在中国远古虞舜时期,有一种叫做“韶”的乐舞,又称“箫韶”或“韶箫”。因韶乐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到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仍然盛行。《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1995年在齐国故城内发现了古琴减字谱《箫韶九成?凤凰

来仪》,经有关专家鉴定为早期齐国韶乐。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再铸钟吕,建造齐国韶乐演示厅,面向游人开放。

孔子闻韶处现位于村北,为一处规模不大的淡灰色仿古建筑。门内北墙正中镶嵌着一方石碑,碑上隶书大字题曰“孔子闻韶处”。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比碑略小。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二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下刻两个美女,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一块为“韶乐及子在齐闻韶”简介。石刻文载:传说在中国远古虞舜时期,有一种叫做“韶”的乐舞,又称“箫韶”或“韶箫”。因韶乐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到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仍然盛行。《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韶》,史称舜乐。《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同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

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如武王灭商进入殷都时,就是演奏着《韶》乐。对此,《周逸书》称:“王入,进《万》。”据考《万》即文舞《韶》。同时,《韶》还被用于祭天,《周礼·春官》:“舞《大韶》以祀四望。”就是佐证。周武王定天下,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韶》传入齐。

《韶》入齐后,在齐国改革、开放,“因俗简礼”的基本国策影响下,适应当地民情民风习惯;吸收当地艺术营养,从内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丰富、演变,从而更增强了表现力,更贴近了东夷传统乐舞,展现了新的风貌。故而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曰:“不图为乐至于斯!”“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述而》)留下了一世佳话。

《隋书·何妥传》载:“秦始皇灭齐,得齐《韶》乐;汉高祖灭秦,《韶》传于汉,汉高祖改名《文始》。”《汉书·礼乐志》《史记·孝文帝本纪》同载:秦二世用《大韶》《五行》祀极庙,汉祭高祖太宗用《文始》,《文始》舞者,本舜《韶》舞也。可知秦汉均曾把《韶》定为庙乐,使《韶》在国乐中的位置达到了极致。

及至曹魏,魏文帝曹丕命《文始》复称《大韶》,以为庙乐。至南朝梁武帝,自定郊庙乐,以《大韶》名《大观》。可知此时《韶》乐虽数变其内容而易其名,但仍居于帝王用乐之列。

然而经唐历宋,便再不见《韶》乐被使用或表演的记载了。

《史记·孔子世家》载:“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论语·述而》又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是一个大音乐家,《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师襄子学琴,不仅要习其曲谱,还做到了历其境而得其志。孔子三十岁就办学授徒,当时他所授课目称“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在当时,礼乐并提,可见乐的重要。对此《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礼乐自此可得而述”。这些记载,足可以说明,孔子不但是能一般地教授《乐》,并且精通乐理,深谙音律。那么,为什么“在齐闻《韶》”而致于“不知肉味”了呢?这个答案应从齐《韶》本身来寻求。

据当今学者考证,“《韶》本东夷之乐

(《齐国[韶]乐的形成与发展》《管子学刊》2002年第二期)再证之《孟子》载:“舜,东夷人也”。《礼记·乐记》郑玄注:“《韶》舜乐名,言能继尧之德。”《汉书·礼乐志》:“舜作《韶》”。

依此,至少可以说,《韶》与东夷俗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周立国,用《韶》作为祭庙乐,故被视为宫廷大乐。姜太公封齐,作为周之宫廷大乐,当然也要随之带入齐国,《韶》又得到了接触其母体的机会。这是因为,姜太公入齐,以“因俗简礼”为基本国策,其下历代君主多继续执行其开放务实的政策,故而宫廷与民间,没有象周王朝那样森严的界限,更加有的君主厌宫廷乐舞而喜欢俗乐。齐景公就曾说:“寡人更好俗乐”。《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定公二年(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齐国所带参加大典的乐舞就是俗乐(莱乐)。

齐国用俗乐作为诸侯会盟大典用乐,可见齐对俗乐的重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韶》乐受到了当地俗乐的影响,而吸收了新的素材,涂上了地方色彩。也正是由于《韶》具备了齐国地方风貌,齐国君主们使用它的场面也随之扩大,不仅用于祭典,还用于迎宾、宴乐等等。《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聊暇日以偷乐”,就可说明屈原在齐国,受到了包括《韶》在内的隆重接待。

按照常规,各种艺术形式,都会随遇而演变,这是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韶》入宫廷而成为宫廷雅乐,再接触俗乐而又雅俗结合,从而更突出了乐舞的表现力,更增加了艺术魅力,因而更臻完美,这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孔子当看到齐国化的《韶》乐时,便情不由衷地赞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 孔子首创的教育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一般被认为是私学的首创者,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然而近年学术界倾向于认为,孔子创办私学前,私学已有初步发展,在西周末期官学衰落,民间出现了私学,而孔子扩大了私学的规模与影响力。

私学是什么意思

私学是有别于官学的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西周时期, 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原本在宫廷专门掌管典籍、身通六艺的士人就以个人的身份授徒讲学。据《史记》记载,孔子曾“适周问礼,盖见老子” 。由此可见老子应该也是当时的私学老师。因此孔子并非私学的首创者,而是开创大规模私学的第一人。

私学兴起的原因

私学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对私学的兴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经济、政治的下移必然导致学术的下移。 但孔子是开创大规模私学的第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 孔子与孟子的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在性情上,孔子更为敦厚,而孟子更为愤世疾俗;在学说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将其发展到“仁政”上,并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比孔子更为进步。

孔子的简介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弟子三千,开创私人讲学之风。随着儒学被尊为封建社会正统学说,孔子也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孔子的学说主要有:“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中庸”观等等。孔子曾带弟子周游列国,并在晚年修订了六经,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孟子的简介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古代思想家,具有进步意义。孟子尊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之后。孟子的言论由孟子的弟子汇编成《孟子》,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还有什么 孔子提出什么教育思想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提出教育思想分别是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孔子还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放在首要地位,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启蒙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简介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相传有弟子三千人,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教出不少有才能的学生,孔子晚年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的道德教育

孔子道德教育主要围绕“礼”和“仁”二字,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他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同时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平民子弟也应该接受教育,所以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增强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孔子劝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孔子劝学讲的一个什么道理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劝学告诉我们:人不能光凭天资,还要勤奋学习,多加实践,才能提高自己。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叫子路,善于击剑,他听说孔子招收了许多学生,就去见孔子,并问孔子:“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一听,知道子路是个爽直而自负的人,就对他道:“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

子路听了,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诚心诚意地跟随孔子学习,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了不起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之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一、通假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3、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形容词用作名词。

3、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古今异义

1、朋: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一般的朋友。

四、一般实词

1、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愠(yùn):生气,发怒。

3、日:每天。

4、谋:谋划,指办事。

5、忠:尽心竭力。

6、交:结交,交往。

7、信:真诚,诚实。

8、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9、殆(dài):有害。

10、弘(hóng)毅:刚强,勇毅。

11、已:停止。

12、其:大概。

13、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4、欲:想,希望。

15、勿(wù):不要

16、施:加。

展开阅读全文